实践活动课

2024-05-11

实践活动课(共12篇)

实践活动课 篇1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从做中学”的理论, 倡导学生通过参加多种活动, 运用多种方法获得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 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尝试, 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 这是单一的书本知识学习无法实现的。由此可见,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路径, 以与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内容,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为主要方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

谈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 很多老师拿着课本一筹莫展, 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不然, 只要我们处处留心, 时时思索, 很多有价值的题材就会跃然纸上。教师要善于开发并利用好这些题材, 这样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了。下面我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一、发掘身边的资源,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学习的源泉, 有过生活经历的人, 体验更丰富, 感觉更深刻, 行为动机更强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的生活轨迹就是最好的学习素材, 教师要巧用教育智慧, 促使学生将生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 自由自主自发地寻找实践活动源头,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还原自我, 健康身心, 增长心智。在教学中, 我们会经常利用所在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把大自然做课堂, 让学生在自然生动的学习中获得灵感。在自然的环境中, 学生们谈到都很喜欢昆虫, 在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于昆虫的问题:为什么喜欢昆虫?昆虫有什么本领?昆虫有多少种类?什么样的动物是昆虫?怎样区分益虫和害虫……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个以“神秘的昆虫”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学生通过交流, 讨论出要研究的问题, 有些学生要研究昆虫的种类, 也有些学生要研究昆虫的生活习性, 还有些学生要研究昆虫有很多本领的原因。学生通过查找课外书籍、搜索网络中关于昆虫的知识, 做到了自主探索, 并设计制作《昆虫报》, 通过活动, 学生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 让学生走入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二、从各学科的教学入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就课程性质而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独立的必修课, 也是一门与语数外等其他学科平行设置的综合类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触类旁通, 集思广益, 或个体自主或借助集体力量来解决问题, 而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的能力和知识体验又会促进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 彼此延伸、共同促进的。如在教学语文“珍惜”一课时, 其中一个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出:什么地方有公益广告?由于学生平时在报刊上、电视广播中、大街上都曾见过, 所以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回答了出来。又问:你们喜欢哪个公益广告?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公益广告名称。有敬老爱幼、垃圾分类、节约水电、遵守交通规则的等, 部分孩子能说出为什么喜欢。多么有个性的发言啊!我抓住了发挥学生个性这一契机, 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 分工合作, 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 设计不同的公益广告。并强调主题要鲜明, 字要简练, 画面要醒目, 创意要独特。学生们围绕“珍惜”进行的公益广告设计, 虽然部分作品显得有些粗糙, 但这毕竟是孩子们合作的充满智慧的结晶, 我在教室后墙开办了公益广告栏, 让各组轮流展示、宣讲。

只要你是一位用心的教师, 并敢于去实践, 一定会发现学生有着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天赋, 你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的可爱!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在各学科课程中的, 教师要心中有课改新理念, 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一定会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发展。

三、从德育入手, 走进孩子的世界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 无疑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 其重过程、重实践、重体验的课程特点, 与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德育主体观、生活德育的新方向在理念指向上存在共同之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脚本设计的活动课程, 以活动为学习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价值通过学生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突出两个方面, 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也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从这点看, 综合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才是增强德育的教育效果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便捷之路。比如, 我们开展感恩活动, 让学生开展了解爸爸和妈妈的工作是什么?爸爸和妈妈一天的工作辛苦吗?爸爸和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和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知道爸爸和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等活动, 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老师的一天”, 通过实地观察, 全程跟踪, 感受老师育人的辛苦, 珍惜教师对自己的悉心辅导和无私关怀。经过仅仅几十天的时间, 我突然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他们懂得感恩父母, 知道理解他人, 而且更乐于助人了。可见, 让学生亲眼所见, 亲身所感所悟的情境教育, 真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的教育方法。实践活动是最佳的教育途径, 德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活动中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 使综合实践活动发挥整体教育效益。

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做不到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开发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 都凝聚着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的心血, 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也是对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的重大考验!要求我们为师者提高自身认识, 拓展教育视野, 根据不同的学情因材施教, 将标准层次化, 必要时放低要求, 活动实一点、细一些, 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真正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要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胆地发现, 勇敢地实践。

实践活动课 篇2

一一一一、、、、调研人群调研人群调研人群调研人群 本次调查范围定在我遥感学院的沁园26、28栋及中苑的A、B、G栋。其中,两栋男生宿舍,三栋女生宿舍,总人数为51人。经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9.4%,大二占7.4%,大三占39.2%,大四占23.5%;男生百分比为39.2%,女生则为60.8%。党员两名,预备党员一名,共青团员四十八名。故调查结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二二二二、、、、对党的态度对党的态度对党的态度对党的态度 在“对党的态度”大项的调查中,有70%以上的同学表示“很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相应的,却只有54%的同学知道入党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流程。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里面,“没能入党”和“正在积极入党”的各占一半。大多数同学想成为党员的原因是“想为党的建设出一份力”,49%的人认为入党很困难,37.3%认为“不难,一般”。41.2%的调查人群对周围同学写入党申请书,积极入党的看法是“追求共产主义信念”,还是很正确的,但是,竟有70%以上的同学只参加过两次以下的党组织活动。从同学们的意愿来看,还是比较偏向于上党课这种简单又有效的党组织活动形式。

三三三三、、、、对党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党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党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党基本知识的了解 同样,在这项调查中,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最初针对哪一问题调查上,有39.2%选香港统一问题,58.8%选澳门统一问题,54.9%选台湾统一问题。82.4%的同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17.6%的认为是1927年。有绝大多数的同学(分别是82.4%、88%、62.7%)知道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是党旗和党徽、科学发展观是在十七大上提出的。

四四四四、、、、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 在此项调查里,结果是我们大家出乎意料的。只有52.9%的同学在对待国内外大事的态度上表示“很关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只了解一点的也只占15.7%。有88%的同学知道“神七”发射运行过程中担任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在次贷危机这件目前全球经济方面头等大事方面,也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知道。而当问到美国现任总统时,43.1%认为是布什,56.9%认为是奥巴马,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五五五五、、、、对周围党员的看法对周围党员的看法对周围党员的看法对周围党员的看法从调查结果中看出,54.9%的同学认为大多数党员能做到觉悟很高,时刻起到积极带头作用,紧密联系群众;21.6%坚持只有个别党员能达到上述标准。88.2%的调查人群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应该平时积极参加活动,关心帮助同学,学习勤奋刻苦,成绩班级前列,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符合党员标准。

六六六六、、、、现状分析现状分析现状分析现状分析 同学们加入党组织愿望迫切。多数入党积极分子在其思想汇报中及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动态时,多次表达了自己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但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党的知识了解欠缺(2)在同学中发挥的表率作用不够突出(3)不能够处理好业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有的大学生入党动机本来就不纯,带一种功利目的入党的,把入党作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如:入党后,为今后毕业创造一个条件,入了党,对自己个人发展有好处等。有极少数学生入了党,就如进了保险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进取,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七七七七、、、、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的的的对策和建议对策和建议对策和建议对策和建议

1、从为党和国家提供“人才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把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贯穿于党员日常教育中,用先进理论引导青年,用良好作风吸引青年。

2、搭建党建工作服务平台,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和建设:各个学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积极性,激发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理论知识竞赛、谈学习收获等座谈会来营造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各党支部要加强对党章学习小组的指导,重视后备队伍的培养。

3、从抓好党员发展入手,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在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要注意把基点和重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上,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全过程。一是完善“推优”工作,贯彻群众把关原则;二是慎重选择重点培养对象,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的指标体系;三是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进行全面考察,重点考察入党动机。总之,要切实履行发展党员的程序,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4、重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在教育中发展党员,在发展后教育党员,是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针对少数学生入党后,容易放松对自己要求的情况,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党员组织生活会,或运用网络开展“网上”党员教育新形式,加强对学生党员针对性教育。紧紧围绕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给合学生党员思想实际,组织学习党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党员对党的组织、宗旨、历史任务有更深入了解,能正确看待党内腐败现象,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树立党员模范形象,增强大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大学生对党的认同,主要来源于执政党的政绩、执政党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身边党员的形象。因此,学院党组织除了更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外,还要大力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树立学生党员的模范形象,来激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吸引和引导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自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实践活动课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了满足学生实践及学习能力成长方面的要求,学校开展了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此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把初中英语教学当做载体,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出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学的内外部资料,加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和实践。

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的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发开展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主,和学生生活及社会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知识综合应用方面的活动。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引申出来的一门学科,所以一切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都适合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指的是在初中英语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英语学科的技能和知識作为媒介,综合性地进行自主方面的学习活动,将社会的实际情况、社会需要及学生经验作为核心进行强调,通过主题形式,将真实问题或者行为作为驱动开展多种样式的具有开放性且实践性的教学课程。

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与实践

1.对校内外英语的教学资源进行应用

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最基础的资源,像教室、阅览室、博物馆等教学资源。教室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若在教室里面充满学习英语的氛围,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校园环境是教学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园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很多主题或者问题都应该由学生提出来,教师不能自作主张地提早进行设计。在活动准备的初级阶段,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将

学生的需求及爱好等都要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起来,并且开展的活动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贴近,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去操作,提高其积极性。

2.将师生角色合理定位

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参加,教师适度进行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和所学的课程。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和小组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定期汇报活动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进展情况。

3.合理设置不同活动的主题

探究性和问题性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把好关,在尽可能覆盖知识的前提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选题的时候,也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内容。

4.将活动计划性提高

在实践活动实施的时候,应该提早制订计划及任务,明确所需掌握的技能及知识,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引。教师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将学生的活动控制在自己所掌控的范围内。教师通过掌握及了解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对后续的工作进行安排,适当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学生可对不同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后,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调整及安排。

5.学校应加强支持

为了更好地开展更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专家进一步研究教学理论,不断地论证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及合理性,经过教师及专家共同的努力,提高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

三、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意见

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两个主体,一个起主导作用——教师,一个起主体作用——学生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发挥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构建过程,像计划的制定、主题的选择等。另一个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个体以及小组之间加强监督。对活动完成的情况定期上报,让教师知道实际的进度。

2.以主题研究式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主题选择作用非常重大,既要包含所学话题和功能,又要包括社会的实际以及实际生活。涉及的范围为学生经常可以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

3.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应首先自己完成这个任务

这样就可以知道完成这个任务都需要注意什么、准备什么,并判定完成这件事情所需要的策略、语言、技能及知识,从而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从全局去考虑这个问题,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度进行调节,确保教学计划的适用性。

4.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中,适度渗透一些计算机技术

网络资源丰富且广泛,可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要适当引入计算机技术。同时,实践活动课程也要和其他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5.需要专家的引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开发出更科学、合理、系统、高效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是教师的指挥结晶,也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课,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做好指导,学校及专家支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永军.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构与实施[J].基础教育,2013(4):75-81.

[2]周洪涌.利用综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29-31.

[3]邓学华.加强初中学生英语课外实践能力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158.

[4]赵文敏.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1(7):69.

实践活动课 篇4

基于此,我着手研究如何通过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和策划,使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数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一、开发数学实践活动课资源

1. 研读教材,挖掘数学实践活动资源。

要想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开学初就制订好整个学期的活动课计划,对教材中可以实践的内容了然于心。如结合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我设置了如下实践内容:(1)农村新貌;(2)称一称;(3)周末一天的安排;(4)周长是多少;(5)超市小调查(根据划船问题调查超市食品大小包装的问题);(6)估一估有多重。

2.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选择活动课内容。

数学实践活动课强调从学生身边生活取材,因此要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学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讨论、选择可用于实践的活动内容。可让学生算一算学校租车的费用、进入公园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游玩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过程的策划,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才会更加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

3. 聚焦时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因此,将数学活动课与时事要闻相结合,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北京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搜集常州市某个月的空气质量情况,制成统计图进行分析,开展“PM2.5知多少”、“我为环保出谋划策”等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学生对如何找资料、准备都很茫然,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冷眼旁观。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兴趣。

1. 让学生感到数学实践活动课非常有趣。

要想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要让学生感到活动课非常有趣。在学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我组织学生到小区门口的各个店里寻找生活中的时间,并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出不规范的营业时间表示法,学生在找茬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运用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千克和克”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超市小调查: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克作单位?从你的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生活中较重的物品和较轻的物品是以1千克为界。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估重比赛”:通过对1千克物体的重量的感受,让学生估计其他物体的重量,并进行比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并且和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乐上、爱上。

2. 让学生感到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事可干。

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有些学生无所事事,仅仅旁观其他同学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课,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因此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余都是助理,在安排课前准备时,首先让组长接受任务,由组长带领学生讨论、布置任务,使每个学生都领到任务,都主动参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策划。这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起来,每个学生都想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3. 让学生感悟到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学到很多。

数学实践活动课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在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课上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增强实践能力。如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剪纸比赛,看谁剪得好看、有创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既运用了新学的知识,又学到了本领,还可以为家里设计美丽的窗花。这样的活动课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数学实践活动课方法的指导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不容易,中年级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都比较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方法,由扶到放,从由教师选择活动内容到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由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到渐渐由学生主动策划活动过程。

1. 扶着走。

开始学生对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缺乏自己的想法,考虑不周,因此,一开始可以扶着学生走:每次教学完新授课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活动课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该怎么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每次活动结束都让学生进行总结:今天的活动是怎样开展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活动内容?从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一次次的总结中,学生逐步感悟到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开展活动。

2. 放开手。

通过每次活动的总结,学生逐渐对数学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课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学习完“千米和吨”后,我让学生讨论: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觉得我们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了吗?你想选择哪个内容活动?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说到了要体验1千米有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从自己家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步?大约要几分钟?要体验1吨有多重。通过体验一吨有多重,进而估计一些大物品大约有多重,估计大卡车的载重量等,这样的活动内容,学生感兴趣,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乐于探究。

实践活动课 篇5

活动背景

近年来,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现在大部分小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时间安排不合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又是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会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活动目标

1.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并能付诸实践。

2.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4.扩大知识面,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雪绒花”一分钟。)同学们,这音乐好听吗?

师:刚才播放的音乐,是由号称乐器王子的“萨克斯”用慢三拍节奏演奏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的片段。这不,昨晚黄老师又跟往常一样欣赏了一小时的音乐。(课件出示“1小时”。)接着看,黄老师昨晚又做了什么?(课件出示黄老师在观看地球仪的情景,并出示所用时间“25分钟”。

师:对啊!五一长假快到了,黄老师在考虑长假去哪几个地方旅游。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黄老师在擦花瓶的情形以及所用时间“30分钟”。)黄老师又在干什么?

师:对!黄老师喜欢在工作、学习之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同学们,脑力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才是劳动的最高境界。那么你们猜一猜,完成以上三件事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猜一猜,完成以上三件事最短需要多少时间?”)

(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别板书。)

师:哦,问题来了!同学们回答的不一样。现在就这个问题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黄老师完成以上三件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景呈现学习信息,提出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猜一猜,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展开探究,得出结论

1.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四周巡视、倾听。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代表1:我们组认为需要1小时55分。

师(板书后追问):你们组是怎么想的?

代表1:把听音乐、观察地球仪和擦花瓶的时间加起来刚好是1小时55分。

(代表2急着想要说。)

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别人。

代表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组的想法,因为听音乐和擦花瓶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只需要1小时30分。

代表3:我们组认为只要1小时,因为在听1 小时音乐的同时可以完成擦花瓶和观察地球仪。

代表4:难道你们组能一脑两用吗?

(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你们最欣赏的是哪一种安排?为什么?

师:同学们,能听听黄老师的见解吗?黄老师在工作之余听音乐,一般是为了放松、调节自己的心情。但有时候是为了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时就要全身心投入,黄老师只能“一脑一用”了。所以,同学们刚才说的两种情况都有道理。这说明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大家对以上肯动脑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全体学生鼓掌。)现在我们一起用线段图来帮助加深理解(板书如下)。

师:(课件出示“用电饭煲做饭”以及煮饭所需时间“30分钟”。)昨晚黄老师又煮了饭,现在你们算算黄老师完成以上四件事最短需要几分钟?请你们同桌讨论,反馈汇报时要说理由,再评价哪种安排最合理。

(学生因为有了以上的经验,所以能较快地总结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了如下板书。)

师:看了这个板书谁能得出一个结论。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完成多件事情(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合理地安排时间(板书)。

【这一板块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师生合作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心交流,让学生在互动生成、真诚评价中理解了“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时完成多件事情”,明白了要合理安排时间,并使学生在积极动脑思考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真正使数学教学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三、联系实际,畅谈经验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合理安排时间的经验?

师:哦,这个问题咨询一下我校的电脑专家谢老师。刚好谢老师也在这里。(因为是校大组活动,所以有好多老师在听课。)

师(谢):随着科技的发展,边乘飞机边上网也是可能的。

师:针对这个问题黄老师以前曾专门咨询过两位医生,他们一致认为,偶尔几次这样做是可以的,如果长期这样做是不行的,确实会影响消化。同学们以后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们若有所思。)

师:昨天老师买了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说,于是我就边乘三轮车边看书。你们说这样安排合理吗?

师:对!说得好,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也要注意“用脑科学、用眼科学”。所以说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板书)。

【我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任凭他们表达、争辩,进行思维相互碰撞。因为我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学以致用,促进内化

师:(课件出示“煮两个鸡蛋需6分钟,烤面包需2分钟,冲一杯牛奶需1分钟,削一个苹果需2分钟。”)这是小明同学做一份早餐所要做的事,请你们帮他合理安排一下,算算他最短需要多少时间?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课件出示“整理房间需5分钟,洗漱需10分钟,吃早饭需10分钟,听英语需20分钟,烧开水需30分钟,坐公交车需30分钟。”)这是小明每天起床到去学校之间的活动内容,现在请你们帮他合理地安排一下时间。

五、拓宽引申,手脑并用

师:有3个煎饼,每煎熟一面要1分钟,每次最多只能煎2个,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煎熟三个煎饼,谁就是优秀小厨师。现在看看谁是优秀小厨师。(用圆片当饼,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然后回答。)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综合实践;感受快乐;感受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94-01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会难以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求音乐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点,力求在课程内容、教法学法、等方面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尝试。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满足,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例如在音乐欣赏绛州鼓乐《老鼠娶亲》时,让学生根据作品的音响进行情景再现的创编活动。模仿鼓乐的敲击方法,尽量地让学生通过身体来反映音乐中的各要素,描述老鼠娶亲的故事情节(准备出洞、娶亲路上、拜堂成亲、抱头鼠窜),分小组进行创编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参与、感受音乐,感受民族打击乐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也让学生体会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比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时。可以在学生学习欣赏完之后,从完整唱段中根据声腔及板式的特点,有目的地挑选简单的局部唱段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唱段模仿、板式节奏敲击体验、念白个性设计。进一步走进京剧,体会刁德一的狡诈、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并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大胆自信地模仿表演。同学们在这些音乐实践中,增强了与他人合作与协调的能力,感受了京剧的独特表现力,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增添了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八年级歌曲《青春舞曲》时,安排让学生讨论新疆舞蹈的特色,有些什么代表性的动作?而且让学生们自己试着跳跳,随着轻松的音乐节奏,学生们象模特样地舞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在音乐中的舞蹈实践,感受和体验了歌曲音乐的特色,并通过动作的表现,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歌曲产生了更强的学习欲望,学习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音乐实践的活动方法。比如律动中体验音乐、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为歌曲或乐曲配上打击乐器伴奏、为歌曲做即兴的歌曲表演或用图画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等等。

所有的音乐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的获取音乐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鼓励音乐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设意识,七年级上册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洋溢青春活力的圆舞曲,旋律热情、优美。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在学习歌曲时先欣赏,学生感受音乐的流畅优美、热情,对音乐旋律有所感知。然后学唱歌曲,学会之后,尝试进行创造与实践活动。全体同学可以自由组合练唱,加进身体律动和打击乐。用三角铁、木鱼、沙锤、铃鼓、响板为《青年友谊圆舞曲》伴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并参与音乐表现的能力。然后各组比赛,老师和其余没有参与演唱的学生做评委,评出最具魅力演唱组合奖。如有时间,还可用《青年友谊圆舞曲》的旋律,自拟主题给歌曲填词。评出最佳词作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最后,播放建国60周年国家领导人与广大群众一共同舞的视频,学生围成两队圆圈,手拉手进行舞蹈。让学生一同来感受与国家领导人共舞的心情,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團结、发展友谊、争取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崇高精神。

其次,为学生展示其艺术才能,参与音乐艺术实践,创设空间和舞台,每学期末通过《新星擂台》和《新年音乐会》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由学生自己组织排练新年音乐会。给每位学生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群体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时代的需求,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学的综合化,不仅是我国教改深入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

实践活动课 篇7

活动方案如下。

全班分四组, 每组10—11人。每组同学各自讨论尝试挖掘自己的潜能, 看哪组做得更好, 经过同学们课前的精心准备, 每组中选出四个人为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

有展示图文结合颜色鲜明的手抄报, 有展示悦耳动听的歌曲演唱, 有展示基本功雄厚的软笔书法, 最让人意外的是第四组推出四个人分别推销不同的四种小商品。这一组的实践目的是发掘自己的语言表达潜能。组长说:“我们都不会做买卖, 也没做过买卖, 但我相信将来我们这些人中一定有能做买卖的人, 就从推销这几款小商品开始吧。”这一组引起了我的注意。针对这一组的展示情况, 同学们一致推出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是今天最优秀的推销员。我原计划四组展示后, 做总结选出优胜组就结束这次活动课, 但看到第四组有所创新, 临时决定活动课改变一下方式。

就刚才的推销小商品活动, 我倡导同学们全员参加。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推销的商品是505胶, 大家一起把这位同学的推销语给予补充, 把这一小商品更好地介绍给用户。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推销商品要包括这款商品的性能和用途, 使用时注意的事项、售后服务等内容。这时让刚才我们选出的优秀推销员重新按照补充后的内容再推销一次, 同学们发现比原来介绍的内容好了很多, 并且在我的倡议下, 共同鼓励一位平时话很少的男同学做推销商品的主要发言人。让这个同学尝试着说, 这位同学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 很腼腆地站了起来, 认认真真地重复了一遍。后来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的实践体验, 我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信心。如果在未来的道路上, 我信心不满的时候, 就让这次推销商品的情景鼓励我。”这说明这次活动发掘了他的语言表达潜能, 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正如小寒涅卡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 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针对这一教学案例我有如下思考。

1. 这一活动的实践过程, 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有“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这四组学生的展示素材都源于他们的生活实际。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思考, 并且积极参与活动, 特别是让不喜欢说话的学生推销商品, 注重了课内课外的结合, 鼓励了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 帮助了学生树立自信心,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 遵循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原则。

这次活动课及教学过程和效果, 体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遵循了“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等教学原则。面对丰富多样的学生生活, 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组合作, 异组竞争。通过讨论、情景分析等方式, 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感悟。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和实物资源。学习委员精彩的推销过程和不喜欢说话的学生做主要的推销商品发言人是学生资源, 需要推销的小商品就是很好的实物资源。

4.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首先, 这次推销商品的实践活动, 在“发现我们的潜能”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它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商品的功能用途的能力。

其次, 如果把推销商品的广告语做一下改动, 夸张商品的性能, 就可以用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第二课时“做诚信的人”这一课了。这样的商品推销违背了诚信守则, 从而走向诚信的对立面, 即虚伪。实事求是地介绍商品的本来面目, 还是夸大其性能呢?学生自然会有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

最后, 如果把推销商品的广告语做一下改动, 夸张商品的性能或者改一下推销其他产品的形式, 如商品打折, 售出商品概不退换, 再如买一张邮票必须搭买一个信封等。这样的商品推销, 这样的实践活动就可以用在讲八年级下册的第八课“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了。这样的商品推销, 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这次实践活动的不足。

(1) 从活动的情况来看, 商品的推销语可以再精辟一些。

(2)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 一组、二组、三组展示的是自己的特长, 这只是发掘潜能, 特长还能有待提高, 潜能还能继续发掘, 但特长不等于潜能。

(3) 即使是分组活动, 每个小组中也有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的, 所以以后要努力使学生都参与,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 还可以有更广的课程资源, 如在宣传商品的性能时可以利用网络查一下产品的性能, 还可以在同类产品中做一下简单的比较, 突出本产品的独到之处。这次活动由于老师没有事先介入, 指导不够。

实践活动课 篇8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实施,语文素养,综合素质

《礼记·学记》中提到 :“善学者 , 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 , 师勤而功半。”如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不让教师挑灯夜战的成果付 之东流 , 这就需要 教师帮助 学生营造 “大语文”环境 , 把书本知 识和实际 生活更紧 密地联系 起来 , 让学生在广 阔的天地 里感受生 活、体验生 活、热爱生 活。基于 此 , 语文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它如一剂催化剂, 使语文课堂发生质的变化。

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新教材突破性地把语文实践活动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视为教材中不可切割的三大组成部分, 借此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与时俱进, 满足学生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只有贴近生活, 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从活动设计上说, 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内涵, 即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教材为依托, 遴选学生熟悉的生 活为载体 , 精心设计 具有贯穿 (活动全程 ) 、整合 ( 知识与技 能 ) 、融溶 ( “工具” 与“人文 ” ) 功能的活 动主题重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等手段的运用。同时, 尽量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展示而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的通病。

比如:我结合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 确立了“青春共牵手, 爱心暖空巢”为主题的志愿者实践活动。由于中华民族向来以尊老、助老著称于世,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存压力的增大, 社会上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近一半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已经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活动彰显的博爱精神是教材中爱情主题文学作品的情感提升, 就活动本身而言更是口语交际中的复述和应用文写作中的倡议书等语文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在凸显文本资源的基础上, 是培养“90后”学生责任意识的上佳切入点。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系统完整, 提升学生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否成功要从活动程序与结构安排、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教学智慧与问题解决、教学生成与目标实现等方面进行考量。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力争克服当前职业教育文化课脱离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 而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以体验性学习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使学生在乐于质疑、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中完善自我,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 本着全员 参与、重点 指导、注重过程、整合精品的原则, 我将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分为准备动员、实施操作、展示评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做到课内与课外 、集中与分 散相结合 , 使整个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全程有效调控至关重要。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 调动其探究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 以“自由组合、组间异质”为原则, 成立探究小组。在实际操作时, 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实施和完善小组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对各组分别进行指导点拨。

这期间, 教师的指导由扶到放, 活动主题和计划由学生自己把握, 他们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时间、空间上掌握这次活动的主动权, 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同时, 学生始终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团结一致, 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体现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语文实践活动的亮点环节应是学生汇报展示环节, 为了更好地汇报小组收获, 组内成员团结协作, 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 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合作性。

以“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汇报展示为例:第一小组通过分享网络资源, 以介绍历朝历代养老敬老规定切入, 引出“空巢老人”这一社会问题。随后, 欣赏配乐诗朗诵《空巢老人》,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由另一位组员通过“百度”介绍“空巢”及“空巢老人”的含义 , 并宣讲有关“空巢老人”的新闻。 由这些同学的展示引出本组的重要探究任务问卷调查, 把该组走访、调查到的情况以数据统计的形式加以说明。最终该组同学得出结论:“空巢老人”作为全社会的“痛”,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过程中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小组承接第一小组的调查结论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倡议动员活动。配合寻找到的吉林市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影像资料在组长的讲解下, 让学生了解我校“爱心天使志愿者小分队”的发展历程。邀请我校上届“爱心天使志愿者小分队”的队长, 把象征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标志交到组员手中, 并向全体同学讲解志愿者标志的含义。由“吉林市爱心儿女”代表、该组的一名同学宣读倡议书, 并请全班同学伴随《志愿者之歌》在倡议书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 并佩戴志愿者标志。全体同学宣誓, 表明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决心。第三小组围绕“我为空巢老人做什么”展开活动。学生计划带领所辖社区的部分“空巢老人”到旅游景区一日游, 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展示, 还为“空巢老人”奉献乐器、歌曲等才艺表演。不仅符合活动主题, 展示旅游专业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 更体现文化课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该组成员还独辟蹊径, 设计了其他服务内容, 如为“空巢老人”和子 女搭建情 感平台的DV传情 ;为了让老 人重新回归社会, 把老人请到学校为我们讲述老城旧事;为老人编辑健康手册……最后, 为了体现该小组设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全组同学共同拟定了《“爱心天使小分队”活动计划》, 并由一名组员宣读。

总之,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预设内容不可过多, 否则体现不出学生自主实践的特点, 亦会影响教学智慧的生成。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多元立体, 肯定学生的表现

评价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实践活动表现的肯定, 更是学生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成绩的纵向反映, 因此, 评定标准的制定必须在试验、总结、改进中不断完善。

活动尾声可以设计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评价标准由教师与课代表及各组代表共同商议制定, 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内容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 评价过程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以自评为主, 让学生自由交换意见, 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经验和教训;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 以过程评价为主, 评价时不过于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寡及作品的优劣, 而是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创造的能力, 关注交流与合作, 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 帮助学生寻找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优于以往的表现。总之,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进步。并且, 有意识地放大实践中的体验, 淡化最终结果, 避免甄选的负效应。

可以说, 语文实践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与知识的限制, 能融合社会的多个领域, 实现教育的整合,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对于教师来说却是新的挑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在实践中要努力探索、修正与完善, 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获得教育理念的螺旋上升。最后, 我引用于黔勋老师的一句话, 作为中职教师今后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努力的方向:“在理论指导中实践, 在实践中探求, 在反求中改进, 在渐行中渐近。”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倪文锦, 于黔勋.语文 (基础模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9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笔者所开展的名为“我说, 我最能, 我秀, 我精彩——汽车销售模拟挑战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展望我们未来的职场——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的一种变形, 同时也是对上下册“表达与交流”中“自我介绍”、“介绍事物”、“交谈”与“即席发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考试。

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专一年级学生。全班38名男生, 十五六岁, 活泼好动, 爱说, 爱“秀”, 渴望被认同, 被赏识。同时他们对汽车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今后所从事的汽车运用职业有着美好的憧憬。但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尤其在口头表达上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口头表达的相关内容由易到难开展了“我读新闻”、“我讲成语故事”和“我做产品推销”的训练。经过专门性的阶段训练, 他们基本克服了上台说话的恐惧感, 并较好地掌握了听说的基本礼仪和技巧。

鉴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 将此次活动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自我介绍”、“介绍事物”、“交谈”、“即席发言”、“评价”等口头表达形式, 巩固学生“听话与说话”的知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话与说话”的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信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模拟职业岗位, 展望职业生涯。

其中, 将通过“自我介绍”、“介绍事物”、“交谈”和“即席发言”等口头表达形式, 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话与说话”的能力作为活动重点。将难点设置为如何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既学会合作, 又能锻炼提升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本次活动课教法上, 笔者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参观活动法和分组竞赛法。在学法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模拟表演法。

二、活动方案设计

笔者设计此次活动的指导理念是:“以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为载体, 以竞赛形式整合语文口头表达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为今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服务, 实现‘人人发展, 个个成功’的目标。”

活动方案主要分三个部分:活动展示课前的准备、展示课以及展示课后。

(一) 活动展示课前, 需要完成以下项目

1.师生共同讨论“挑战赛”的活动设计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任务。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汽车4S店, 同时通过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收集汽车资料;全班讨论商定销售车型。

3.每位同学结合所选车型的车标寓意写自我介绍, 选出三份最好的自我介绍, 指定其作者为销售主管, 组建竞赛小组;其余学生自然作为评判团成员, 选出团长一名。

4.各竞赛小组讨论并写出汽车解说词, 选定推销员, 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和汽车推销试讲;评判团团长组织组员综合口语表达的相关知识, 制定“挑战赛”评判标准。

(二) 活动展示课

展示课以“挑战赛”的形式, 按照“引言”、“我说”、“我最能”、“我秀”和“我精彩”分为五个部分依次展开。下面对这五个环节逐一作详细说明。

1.引言。主要是带领总结回顾学生本学期开展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况, 重申本活动课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

2.我说。本环节为小组集体亮相, 介绍本组组名和小组成员组成与职务。

3.我最能。“我最能”环节是这堂展示课的重头戏, 主要考察学生介绍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成实车销售和现场解答两个部分。

4.我秀。本环节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由销售主管用简洁语言叙述本组活动的开展情况, 并评价每个队员的表现, 让学生实现认同感;同时进行拉票。每组时间2分钟。由评判团结合前三个环节进行点评, 评出一个“最佳团队”。同时, 此环节由参赛团队根据评判团的表现评出一名“最佳评判员”。

5.我精彩。本环节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口头表达和学生活动表现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原则, 并颁发各单项奖和“我精彩”综合奖。

(三) 实践活动展示课后, 以“我是如何秀精彩”为题交流活动感想, 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表现及活动的收获。

三、活动调控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案设计, 想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少不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这次活动中, 笔者主要抓住展示课前的准备工作、展示过程中的程序和展示课后的感受进行调控。

1.充分做好展示课前准备

展示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活动成功的基础, 能让学生收获知识, 感受参与快乐的展示课是一次活功成功的标志。展示课前的准备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困难重重。

首先, 要解决学生参与热情的问题, 让他们想做。因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今后主要从事汽车维修工作, 对“汽车销售”并不感兴趣, 参与热情不高。鉴于此, 笔者收集整理了本校学生在职业岗位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再设计, 同时采用分数激励,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期末总评上加分, 再与学校开展的“争星夺旗创三好”活动挂钩,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接着, 要合理分配, 人尽其才, 让他们会做。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福州当地的消费水平和车行情况, 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展望。选定车型后学生积极创作自我介绍, 选出“速度与激情”、“飞翔”与“天国乐园”三篇最好的自我介绍。笔者又单独指导各组在自我介绍和解说汽车上的口头表达技巧的应用。

2.重视展示课中的细节处理

首先, 创设活动情境, 在学校的中央实训基地, 利用基地现有的三辆崭新漂亮的汽车作为销售对象, 营造良好的销售氛围。其次, 现场解答部分, 特邀学校汽车专业的老师客串购车客户, 与学生进行即兴问答, 同时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推销技巧进行评价。专业教师的介入解决了笔者自身对汽车知识不足的问题, 帮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3.不可忽视的课后交流

正如笔者预期的, 这堂精彩的活动课并没有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终结, 学生课后写了很棒的活动小结。有参与就有体会, 有体会就有话说。笔者又增设了一课时的活动感想交流会, 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反思自省中, 找到差距;在彼此欣赏中, 增进感情。

四、活动评价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rove) , 而是为了改进 (improve) 。在评价中, 只要教师能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那么, 在学生内部认为自己有驾驭学习的信心和老师外部不断优化教学和评价的合力下, 我们会看到学生自信的笑脸。

在这个活动中, 笔者坚持评价内容全面性原则, 以“我精彩”为载体, 对学生口头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活动过程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充分发扬民主。以评价促发展, 以激励为主,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认识自我, 挑战自我。为了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话可说, 有据可依, 笔者特地辅导评判团学生制定了评判标准。

例如“我说”评分标准为:

五、活动反思

(一) 亮点。创设情境,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将课堂搬到了学校汽车实训基地, 利用专业的实训设备 (三辆崭新的实训汽车) , 使学生身临其境, 快速地进入了活动角色。

(二) 方向。经过这个活动, 笔者更加明确了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的方向:借助学生所学专业这个平台, 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经验。一是准备充分, 激励得当, 让学生敢做;二是注重方法指导, 稳步推进, 让学生会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 篇10

关键词:实践,活动,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加大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 对各学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与探讨, 提高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就怎样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 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一、要在经历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像其它数学课一样, 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 在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 发现数学规律,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区别于其他数学课, 在一节课中, 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 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学习同一内容, 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 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这一课, 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规律, 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教师首先让学生能够知道解决比赛场次类似的问题可以用画图法、连线法、列表法等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遇到复杂问题能够主动地从简单问题入手去寻找规律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达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通过有效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 所以我们在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我们日常的数学课相比, 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 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 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 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 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形势上热热闹闹, 人人看似都能积极参与, 让数学活动课丢失了数学味, 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如某教师在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时, 就重点设计了如何让学生在操作七巧板时, 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数学思考:

1. 观察七巧板, 说一说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 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分小组整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然后向全班汇报。

3. 利用七巧板, 移动一块或两块, 成为另一种图形。

4. 解决由七巧板组成的图案的面积问题, 一是解决香港第34

届数学竞赛会标的面积 (给出用字母表示的一个图形的面积, 算出整个会标的面积) ;二是给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 求出每一个图形的面积。

在这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中, 学生把本学期所学的面积知识、分数知识主动地应用其中, 而且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较难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策略, 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不断地思考, 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地提升, 实现了日常数学课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结合。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数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文化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 延伸的空间比较深, 学生活动的范畴比大, 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多, 这些因素就为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著名数学猜想、数学史料等。如教师在设计《七巧板》时, 可让学生收集七巧板的来历在课上做交流, 了解宴几图与七巧板的关系;在设计《比赛场次》时, 最后环节向大家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 再解决就容易了。

通过有目的地在课中渗透数学文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与此同时也丰富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四、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的实践性作业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活动性等特点, 因此我们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 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接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 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 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样的, 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五、及时中肯的教学评价——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 学生创新思维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学生学习个性方式化程度很高,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变, 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如你的这种想法与数学家的想法相同, 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 把你的设想继续探究下去, 会有新的发现的, 这个小组的分工很科学, 研究很深入等。

教学评价, 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拔动学生内心情感, 启发学生相互借鉴, 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 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六、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 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11

一、细化活动目的、培养数学意识、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年级活动课所选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由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所以选择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中年级所选的是“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所以选取的是“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选择的内容不同,必然决定其目的也不尽相同。第一学段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第二学段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中年级是实践活动由低年级的以游戏、模拟现实为主逐渐向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主的转型期,重在转移的同时,莫忘衔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每次具体活动目标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平衡、交替、互补地得到提高。

二、师生合作进行实践活动设计,扩大实践活动的空间

这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条件。要想在活动课教学中很好地完成细化的目标,师生课前就必须合作做好各方面的设计准备。

1.学生在知识上的准备。实践活动不是单独的项目,它与日常教学过程紧密联系,是整个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想活动能正常地开展,学生就得掌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平时的教学要加强学生学识上的储备。例如,上好《制作年历》这一课,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知道如何计算该年度1月1日是星期几,知道如何判断该年度是平年还是闰年,知道每月各有多少天,等等。学生没有如上知识的储备,活动将无法开展。

2.活动课中物品的完备。活动课的开展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如活动场所、场地的选择(是室内还是室外,是校内还是校外);器材、设备、教具的准备是否齐全、到位。“教师就像调配食料的营养师”,有人这样评价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确,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每次活动开展前要开列清单。切忌顾此失彼而影响活动的效果,要做到“一个也不少”。

3.课前备课中以活动设计粗线条为原则。粗线条的活动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留有师生灵活的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活动课教学是思路上的把握,不必过多地追求过程细节。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教师对活动方案的准备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三、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思维的习惯

由小学生心理特点所决定,小学生的实践活必须有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得,而非“解题者”;教师对学生指导的主要方式不是给学生列出行动程序,而是指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1.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想、调查、研究,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如“一题多解”法。教师也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打开学生思维,避免学生思维定势。

2.教师要充分调学生,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加强互助合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发现同学的问题,启发自己。使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完成任务需要共同合作。

3.注意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实践等方法的指导。在活动课中,师生双方就“捕捉”对方的想法,教师在恰当处“点拨”,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切不可“拍板定论”,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4.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例如,在《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中,应当利用触目惊心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性,树立保护环境的常识,人人争当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抓住拓展活动课的机会,追求“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1.汇报活动后的收获与遗憾,并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注意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每次活动临近结束前,教师要及时集中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遗憾,与同学共享“经验”。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后收集整理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然后进行活动小结。这样,一旦学生今后要解决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把这些方式迁移过去。

2.注意将实践活动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比如,在《学习人民币》之后,可安排学生到超级市场或模拟商店购物,学会合作人民币。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后,可以安排一个实践活动,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利用课后时间,到某路上去收集某一时段的交通工具的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数据,自己整理数据,自己制作统计表,既可以巩固统计的知识,又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对此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要留出较大的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独立地探索。

实践活动课 篇12

一、多元对话,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 即便有所发展, 也是师生一问一答的简单互动。虽然有教师的牵引, 但是教学却不能完全放开, 而是一种小步走的形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 学生缺少自主思考, 更没有机会进行探究。而且这种问答式有一种随意性, 对于全班学生来说纯粹是偶然, 课堂实效自然也不高。至于课堂中的一些隐蔽问题, 教师也就不能及时发现。这是问答式教学的局限, 虽然相比过去已经进了一步, 但是离课标精神还相差很远。把问答式教学进一步扩展到多元对话, 由原来的师生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则是当前探讨的主要改革方向。在多元对话过程中, 师生关系平等, 教材也不再是权威, 而只是一种话题或者一个谈资而已。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强化启发教育, 引导学生一起去创造文本, 去生成学习。

比如,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认识七巧板”环节设计中, 笔者第一次准备了三个问题, 即“将七巧板按形状进行分类”“数数七巧板有几块”“把五个三角形按照大小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应付, 缺乏内心探索需求。后来再三思考, 还是把这一问题改成了开放性试题:“认真观察七巧板,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七巧板除了三角形, 还有什么图形。你们再看看, 找一找。”在学生思考过程中, 笔者没有给予任何提示, 纯粹让学生自己思考。

究竟怎样认识七巧板呢?教师没有直接从概念出发进行宣教式讲解, 而是通过对话, 让学生进行探讨, 进行自我探究发现, 从而逐步清晰地认识七巧板的定义。在对话中,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知识也不是通过灌输的形式进行传授的, 而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这种形式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动力, 同时也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凸显活动, 强化学生体验感悟

活动, 对于人类进程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要求“给学生搭建更多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然而, 当前活动也似乎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即:活动缺少目标性, 过程随意, 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 缺少内涵, 没有系统开发活动价值。在这一课中, 笔者围绕七巧板中的“巧”, 尽可能搭建“巧”的活动;突出“趣”,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过程, 从而更深地理解七巧板。

1.强调趣味。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七巧板, 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了解到七巧板因设计科学、变幻无穷、构思巧妙, 从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导入环节中, 通过视频对七巧板进行简要介绍, 结合古人设计的七巧板, 让学生初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如果旋转或者移动1 块板, 结果会怎样;增加或者减少1 块相同的板, 结果又怎样”, 引导学生在变化中体验七巧板的“巧”, 感受七巧板在玩乐过程中的“趣”,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热情, 培养他们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强调体验。相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 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搭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加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七巧板的实践更多的不仅仅是体现“趣”, 而是要体验一种数学思维, 强化数学应用。本课实践活动着重围绕数学, 强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实践性探究, 在具体活动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自行调整, 交流心得等活动, 让学生自我思考图形问题, 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七巧板的有关特征, 感受它们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区别, 最终了解七巧板的巧妙设计, 巩固平面图形知识。

3.感受魅力。数学是平面的音乐。在这一课中,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不仅感受到七巧板的神奇以及其中魅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审美上得到了新的感知, 拓展了几何图案美的空间, 而且在活动中, 还从学生实际出发, 强化学生内在感悟, 充分挖掘数学图案的内在美, 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并且能够爱上数学。

三、拓展深度, 强化课堂教学实效

许多课堂设计, 都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而这却是课堂走向深度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今把学生表现直接极端化, 表面上看“两眼发光, 小手直举”, 学生是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效果似乎不错;但实际从活动内容来看, 似乎只有表面上的热闹, 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纯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比如有些内容很简单, 根本就不需要小组合作, 学生自学就能解决, 但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髦”, 也来搞合作, 自然在表现形式上就显得有点散乱, 缺乏学生思维激烈摩擦的场面。究其原因, 还在于课堂合作缺少一些有思维深度的内容, 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进行体验。当然, 也有极个别学生在“作假”, “宁要肤浅得热烈, 也不要片刻的思维沉静”, 至于学生“真正地学, 真正去合作”似乎成为一句空话。所以,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说, 最根本的就是既需要趣味性, 更需要有数学味。

因而在让学生了解七巧板历史后, 虽然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试图展示, 但是教师如果就此放手, 就必然让整个实践活动显得肤浅, 数学实践最终也成了一个拼图游戏。因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笔者始终把握引导节奏, 及时对实践方向进行调控。比如:“这里, 如果再添一块, 会出现怎样的图形?”“从2块板到3块板拼, 选用板数越多, 自然变化和拼法也越多, 你们自己试一下, 感受七巧板的奥妙。”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 让学生逐步适应2块板、3块板乃至到多块板的拼法。比如, 针对3块板的具体拼法,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选择一些学生的拼图展示给所有学生, 让学生明白拼法没有固定不变的, 关键是有没有想到。同样在4 块板拼图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的拼法,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拼图关键在于自己尝试, 只要去想, 都有可能产生奇迹。这样, 逐步增加板数, 学生在师生互动、多元对话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 还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过程, 享受成功。对于课堂来说, 更能呈现一种活力, 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上一篇: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下一篇:耦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