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活动

2024-05-21

学习实践活动(共12篇)

学习实践活动 篇1

本刊讯4月28-29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研修班,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通服四川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各市州分公司、直属单位一把手,信产、号百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省公司本部部门负责人、高级专家、专家共110余人参加。

本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研修班是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深入学习、务实调研、广泛收集和梳理问题等工作的基础上召开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一季度经营发展情况,聚焦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讨论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进一步解放思想,探寻改进之道、促进转型实践。省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国光代表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集团公司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和二阶段工作安排的相关要求,结合四川实际,安排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 篇2

省委党校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党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既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确保规定动作做到位,又紧密结合党校实际、力求自选动作有特色,进一步把党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地为全省工作大局服务。

省委党校把选准实践载体作为开

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立足点,根据“办学显特色、教学提品质、科研重创新、学科强基础、人才强素质、环境创和谐”这一目标,提出了学习实践活动以“立足新起点、明确新要求、开创新局面,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为载体。

要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就要把突出实践特色作为开展活动的创新点。省委党校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重视抓好自身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又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理论武装优势,专门成立了宣讲咨询服务团。宣讲咨询服务团由校领导担任团长,成员全部由各教研部主要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共28名人员组成。省政府网站、省委党校网站等发布了宣讲咨询服务团的组成人员名单和宣讲菜单,公布统一的对外联络电话。宣讲菜单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包括科学发展观总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六大方面,涵盖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各个方面。宣讲团成立后,已在省直单位开展了10多场宣讲活动,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欢迎。

为了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省委党校把专家辅导、集体研讨和个人自学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学习形式,着力提高学习效果。在各部门广泛开展集中学习、讨论等活动的基础上,还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研修班等。同时,突出抓好处以上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校委理论中心组已进行了3次集中学习;举办学习实践活动骨干培训会,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党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进行重点培训;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支部书记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和嘉善县缪家村进行学习考察。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校委专题调研实施方案,确定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党校工作回顾与展望、全省公务员正规化培训、深化党校教学改革、提升办学特色和教学品质、提升科研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水平等8个重大课题。目前,各项调研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实践活动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实践活动 激起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10-02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使小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问题,也是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指出的努力方向。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出“通过实践活动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激发策略。

一、深入活动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并参与到情境中实践。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例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置身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1.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孩子参与处理家务事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智力,还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饭,怎样做能节省时间;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起计算水费、电费等家庭帐目。让孩子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家长布置给孩子“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家里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

2.孩子知道了正方形后,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可问孩子:“你认识了正方形,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地板砖是正方形的,……”“我们对纸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知道它是不是正方形,那么,对一些我们不能折的东西,不能确定是正方形,怎么办呢?”“把地板砖打碎。”“不行,打碎就不能用了。”“用尺子量。”“对,就用尺子量。”在家长和孩子的讨论下,再对新发现的正方形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小组合作,加深合作学习的兴趣

现在,学生的座位由原来的排排坐变成了团团坐,这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心情放松,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了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还能使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例如:小组分工合作,统计“1分钟内学校门口各种车辆流通情况”通过合作实践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拥有了极大的成就感。这一室外小组合作实践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学校、家庭要共同创造有利条件、运用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校、家庭一体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课堂活动的理解与实践 篇4

我校在历经四年的课题研究之后, 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上, 根据这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主学习活动课堂的四环节, 即:进入情境、自主感受、明确目标——互动问答、自主理解、整体感知——互动妙引、自主感悟、探索规律——深入探究、自主升华、课后延伸。

一、进入情境、自主感受、明确目标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 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 引发学生探求思维, 并对即将学习的材料有了最基本的感受。

为了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脉络, 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很重要, 目标导向可以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互动问答、自主理解、整体感知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 教师要创造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比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 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长边对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 全体动手, 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 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 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即使知道了知识结果, 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体会。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他们会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

其次,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下面的学习。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 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例如, 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

三、互动妙引、自主感悟、探索规律

这是自主活动课堂的精华部分,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思维大门全部打开, 许多精妙的想法进行交织与碰撞, 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多点绽放的崭新局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得以充分的体现, 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 掌握所学知识, 并获得数学学习方法, 发展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数学学习就是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最终目的, 并使之能够活学活用, 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时不时出现的“求异”“标新”我们要正确对待, 不能随意否定, 而要引发学生展开有益的争论, 打破被动听讲的局面, 使学生能够真切体验到求异的价值。在学校展开让学生问起来的研究之后,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了, 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已成了教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用方程解相遇应用题”时, 学生针对同一例题列出了不同的方程。题目是这样的:甲乙两地相距900千米, 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 6小时后相遇, 甲车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 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列出的方程有:

(1) 85×6+6x=900 (2) 6× (85+x) =900 (3) 900-6x=85×6

(4) 900÷6=85+x (5) (900-6x) ÷6=85 (6) (900-85×6) ÷

其余学生通过自主质疑, 弄清了各个方程的等量关系, 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显得更加充实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六个方程的解题思路, 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结合先前所学的用算术法解相遇问题进行了比较, 使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这样的教学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信息, 及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带给学生的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建构,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 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体验, 更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 实现学习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往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 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 丰富自己的理解。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 说话时声音响亮, 条理清楚, 语句完整, 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 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 体会他人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言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深入探究、自主升华、课后延伸

在学习知识之后, 进行知识巩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 数学思想得到渗透, 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培养。为了延续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自主学习深入下去, 练习内容的设计与呈现方式、教师的有效引导都是很主要的。

1. 同一练习不同要求。

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 对于这些习题, 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 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 要求A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 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 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B、C层次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 并找出最佳解法, 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样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避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2. 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机械重复性的练习, 枯躁乏味,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型多样是指除了直接进行口算、笔算和解决问题之外, 还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 (连线) 等题。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写也有口述、动手操作的, 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习、系统练习, 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相应的练习形式。不同的练习形式和内容,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习实践活动汇报) 篇5

情 况 汇 报

一、基本情况

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共涉及个基层单位,其中村支部个,乡机关、站所个(乡直、教育、卫生、农电、派出所、信用社、粮所),企业支部2个,共有党员985名,其中,参加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名。目前,所有参学单位均已于本月19日前全部召开动员会,进入正常学习调研阶段。

二、主要做法特点

1、领导重视,行动迅速。9月14日下午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后,该乡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连夜召开党委会,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以管区为单位五个指导检查组等相应组织,从思想、组织、舆论、工作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整个活动做到早计划,早安排。

2、动员会隆重,规模空前。该乡于9月16日上午在多功能活动室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参会人员涉及乡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村主三职干部等余人,会场气氛隆重,规模空前。会上组织学习了县动员会的有关文件,传达了市、县领导的讲话精神。并就该乡如何开展好活动,从时间安排、工作目标、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按照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严格制定了学习计划,强化了学习纪律,做到学习时间、学习人员、学习内容三落实。抽调精干人员充实领导小组力量,设立专门办公室,为所有参学人员统一购置了整齐规范的学习记录本、学习资料等,(共印制笔记本1000本,统一发放档案盒160个)。乡督导组定期听取各管区指导组汇报,定期上报县指导组情况。总之,综合起来看,学习实践活动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参学范围面广、党员多。凡是符合条件的一律列入学习活动范围,做到不漏村、不漏人。全乡名党员中,参加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名,占%。个行政村全部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除外出不在家的党员,其余全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2、建立了乡干部包村包点联系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基层支部。职责明确,责任到人,量化考核目标清楚。

3、学习氛围浓厚。投资近万元,对重点村、醒目位置等粉刷墙体标语150条。通过悬挂条幅、广播、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进一步炒热了全乡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

4、工作学习有机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未局限于形式上,而是虚功实做,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开展学习典型活动。在全乡掀起了学***学习活动(近期准备作报告),通过典型作用,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二是开展走访群众活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入村入户了解民情,明白群众需求。三是开展解民忧活动。除帮助群众做好秋收管理工作外,还为群众解决了1000亩优质水稻的销路问题。四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全乡每个村成立了打更巡逻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同时,在8个行政村架设了监控设备。五是借助工业园区划定之机,抢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再创辉煌。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品质 篇6

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掷一掷》教学的引入环节中,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玩飞行棋”情境,公布规则,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依规而动”,激发学生“掷一掷”的实践兴趣,感悟掷一个骰子朝上的面可能出现1—6中的任意一个数,而哪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则需要进一步探究。

在第二个环节中,笔者直接提出问题:一起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顷刻间,学生像炸开锅似的,七嘴八舌。紧接着笔者宣布:分组研究,选定方法,制订规则,带着问题探究。不一会儿,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组合”知识,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教师适时提问点拨。

师:刚才我们用掷骰子、列举的方法,得到多个和,那么和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们发现一起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它们的和在2到12之间,这11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生2:两个数的和不可能出现1,也不可能大于12。

生3:我们掷了15次,得到好多和,有时还重复出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猜”“列举”“掷”等活动,尝试着如何用数学方法去思考。

搭建“学习支架”,发展学生思维。

学习支架是提供给学习者认知加工的支持,便于学习者学习那些单独靠他们自己的认知不能掌握的复杂知识,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地方有选择地提供辅助。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考虑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支架”,才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其次要怎样利用“学习支架”促进思维的发展。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一是在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提供两类“支架”,第一类,通过操作统计,进行基于有限次实验结果的合情推理;第二类,在进行穷举,列举了和出现的所有情况之后的演绎推理。二是让学生在探索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中,有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有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的结论后,拓展应用,举一反三,更深层次思考,“如果将5、6、7、8、9减少一个数,这个游戏谁会赢呢?减少哪一个数?”

这一环节以学生探索为主线,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或列举。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实验”方法自然成了首选,教师因势利导设计了有趣的“哪组会赢”比赛活动。学生在猜想“哪组会赢”的争论中,进行合作学习,有掷骰子的,有记录点数的,有监督数据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当游戏结束,学生借助统计图表直观地发现“掷出的和是5-9的次数多”,与自己原先的猜想“和的个数多赢的可能性大”不一致,产生认知冲突。于是,学生更主动地进入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每位学生轮流掷,每人同时掷两个骰子,共掷20次。

(2)安排一人做记录并确定记录方法。

(3)在掷完规定次数后,汇总实验结果。

(4)安排一人汇报。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可以用统计图的方法记录吗?从统计图中你发现哪些和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怎样看出来的?掷出和是5、6、7、8、9的次数是多少?掷出2、3、4、10、11、12的次数呢?

(2)如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掷出和是5、6、7、8、9的次数是多少?掷出2、3、4、10、11、12的次数呢?

这些学习支架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争论,进行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对话、辩论,学会理性概括,加强语言提炼,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发展其良好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小学)

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篇7

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学习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 语文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内容。语文丰富的内涵必然会带来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更多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2.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本身就有许多的专题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特别是文学作品,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者其人, 都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专题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之一, 关注专题学习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有利于促进师生反思教学行为, 并能成为完善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

笔者认为语文专题学习,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内涵。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 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践:

1.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语文专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沟通了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单元中, 我们通过对《社戏》、《本命年的回响》、《端午日》、《中秋咏月诗三首》的教学, 我们试着可以组合一个“了解民俗风情节日”专题。

2. 实现学生内在需要。

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涵盖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不等同于传统教学使用的“活动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活动有两个特征:一是被迫参与活动, 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二是片面活动, 即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的观念活动, 忽视甚至排斥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

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个语文专题教学活动, 的确实现了学生的内在需要,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延伸课内活动的广度。

完整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构成。所谓课外活动, 主要指社会实践。比如, 要了解广告词语用法, 必须要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调查各种商店、公司的广告标语, 了解相关广告用语的各种专业术语, 了解广告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所谓课内活动, 主要通过作品语言学习掌握作品的观点, 了解作者思想, 形成或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们就要通过这首诗来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体会作者的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把课外的感知经过不断的概括而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 又是把课内掌握的知识不断适用到外部世界的实践过程。语文专题教学活动正体现了这个由外到内, 再由内到外的过程。课内课外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学生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 影响课内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明确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语文专题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即便在室内进行教学活动, 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应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口, 积极参与活动, 而不是静听、静观。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在课内, 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课内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在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文老师可以从整个中学教材内容高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学校教学设备、教师师资力量等各种资源等因素前提下, 适当的更换或者选用其他教学内容, 可以尝试开设类似以下专题:鲁迅作品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苏轼研究……

三.开展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语文专题学习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 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 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语文专题教学实践, 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其问题归纳为三类:

1.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 不善于分析、提炼;语文教师或者一线的专家 (学者) 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在进行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对多数学生来说, 收集信息比较容易, 因此积极性也较高, 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 学生就显得相对薄弱。因为, 这一阶段比较困难, 属于高一层次的思维能力。这个时候, 作为教师或者一线的专家 (学者) 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 使其形成理论性成果。

2.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 旁观者较多;积极鼓励与支持“旁观者”的工作。作为每个小组成员, 要有整体观念, 全局思想, 要服从组织领导, 积极做好小组分配的任务。一般来说, 真正对语文感兴趣的, 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比较热心, 他们积极查找资料, 深入钻研, 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他们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 不断获得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他们承担了大部分学习内容的任务, 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 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但是, 组内那些性格内向、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 成了专题学习的旁观者, 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 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这个时候, 对于“旁观者”, 其他成员要积极鼓励与支持他们的工作, 按照他们的兴趣与能力分配小组任务。比如, 善于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旁观者”, 可以让他们去搜集网络资料, 对于这个任务比让他们一起满大街跑的搞社会调查工作的任务, 他们也许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3.课堂交流贫乏, 被动接听者多;将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促进被动接听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专题学习中期要给以评价总结。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将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提炼、总结、归纳, 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们根据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 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 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 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 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 (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 , 不讲策略, 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 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 而其他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 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 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 没有了思维的碰撞。长此以往, 语文专题学习会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各个研究小组的成果通过幻灯片、板报等形式或者让他们的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可以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或者一线专家 (学者) 给予适当的点评, 最后给以各个小组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他们的小组成果 (包括他们的心得) 统一发表在报刊上, 以促进他们专题学习的动力。

四.小结

开展语文专题教学活动,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将课内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完成人格健全、认知构建和情感熏陶的任务, 才能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摘要: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语文专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本文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必要性, 揭示语文专题学习的实践意义, 并反思语文专题学习存在弊端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题学习,实践意义,反思

参考文献

[1]张洪旗.天地大语文, 语文小天地——谈语文专题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 2006年7-8合刊。

[2]吴迪.互联网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J]湖南教育2005年02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文化剖析 篇8

综合实践活动, 是围绕特定的主题, 组建合作小组, 运用一定的方法, 设计方案, 发掘资源, 积累资料, 提炼成果, 团队协力求得突破的历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1]。从课程门类上看, 这是一门广域课程, 活动主题无所不包, 也是一门经验课程, 强调动手实践, 以此建构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个性化图式。

对于浸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与生而言, 不可能有完整的预设, 灵动的生成随处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学习, 都是其贯穿始终的基本状态。向老师 (专业技师) 学习, 向学生 (同学) 学习, 学文本知识, 学技能技巧, 学社会交往, 学情绪调控, 用科研方法, 走规范流程, 凝典型成果, 练清晰表达……这里, 没有谁是绝对的学术权威、知识达人和技能高手。这里, 没有教室和课堂, 所有的人、事、物都融合成为一个“学习场”。

这种学习, 是层次丰富的。有明示性知识的活学活用, 也有默会性知识的潜移默化, 还有境脉性知识的方法迁移。这种学习, 是感受丰润的。积累直接经验, 借鉴间接经验。这种学习, 是自主吸纳的。在接受性学习的同时, 更多的则是主动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转化。这种学习, 是受用一生的。有认知, 也有元认知, 基于经验的程序性学习占据着主导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的过程, 正是一种不断增益才智, 日益显化潜能, 逐渐优化心智模式的过程。师生共同成长, 尤其是学生, 在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中不断成熟心智。学习, 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核。相较于传统的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 没有严格的组织程序, 没有严整的水平测试, 更是一种自然的、活泛的、多维发展的“流”。精准把握这种变化多端的“流”, 唯有定位于“学习文化”层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独特的“学习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习得的,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2]。学习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亚文化, 是对学习意义及其价值的理解。教育界将“学习文化”普遍理解和界定为“学习的生活方式”, 其特质有三:一定的学习活动方式隐含着有关学习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师生共同活动过程中要运用到多种具体的学习组织方式, 涉及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形态、学校的教学制度和教育评价等等;学习过程中会使用一定量的工具技术。[3]

精神、制度和物质, 是学习文化的三个基本层面, 相互关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质和内涵, 就要研究“学习生活方式”的重要框架, 分析学习文化的基本结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较之其他学科教育, 是一门有着独特学习文化视域的特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独特的“学习的生活方式”, 她指向了一种建构性的、情境性的、合作性的、技术和工具支撑的学习文化。依据相关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文化, 可以作以下判定:

首先, 从理念和思想看, 知识和学习的建构性、情境性是课程的本质特征。确定主题就意味着每一次共同学习都是指向特定任务的, 主动搜集、筛选相关信息, 经过研讨、辨析去伪存真, 个性化建构自己的经验图式, 最优路径完成任务。

其次, 从器术层面看, 注重解决问题的相关程序和工具, 运用大量信息技术工具。科学严谨的方法和规范合理的流程, 是获取成果及成果有效的保证。活动要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研方法的适切运用, 强调观察点的设计和结果记录, 实验变量的设置和控制, 调查的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规划、典型样本的选择、调查数据的统计、访谈资料的分析等等。

第三, 从学习方式看, 注重“做中学”“思中学”, 强调运用参与、探究、合作、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要动脑思考, 用眼观察, 跑腿调查, 张口评议, 动手制作, 笑脸交往, 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可见一斑。

第四, 从课程规范看, 课程内容上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要求运用最新信息技术, 开展主题探究,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成果, 强己利人, 服务社会。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习环境多要素及与其中个 体的互动整合

在强调“建构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 学习环境的四要素成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反映了该课程独特的学习文化的四个重要方面。同时, 综合实践这一独特的活动课程, 也从“学习文化”视角完整诠释了乔纳森的“现代学习”。确切地说, 综合实践的“学习”, 是在某个特定的“学习场”中, 环境要素的具体投放及与身在其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积极互动。

第一, 人人都是学习者。活动中, 师生是共同的学习者。通过灵动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技能的教习, 领悟新概念的内涵, 追求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和完善, 借鉴他人经验, 丰富自我情感, 熟练技能技巧, 提升自主思维的认识力和判别力, 增强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过程中, 不但增长了师生的理性认识, 还实践了多样的心理体验, 基于核心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悟性也得到修炼。

第二, 建构独特的知识结构。综合实践活动中, 知识不属于某个学科, “学以致用”是贯穿各科各类知识的基本脉络。这样的知识跨领域串联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功用, 更体现知识的社会交互性和生活实用性。为了解决某一个实际的具体问题, 去整合各科所学知识, 去拓展相关未知知识, 这种知识的“学习”方式, 更强化了学习的实用价值。这种学习, 看似混沌, 却自主、个性, 这样一种自组织和自能的学习生活, 更加鲜活, 更加生动, 内驱力和持久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 评价渗透于整个活动流程。综合实践没有如同学科课程的基于纸笔方式的严密评价体系, 个体和团队的表现性评价却贯穿始终。活动主题的确定、相关资料的呈现、活动小组的构建、个体分工的落实、研究方案的论证、分解任务的完成、有效资料的整理、成果展示的互评, 都需要在反馈中获得学习的支持和指导。在多向高频多元多样的评价中, 学生个体和团队逐渐调整学习态度, 优化任务理解, 掌握基本方法, 熟练友伴合作, 将自身的学习生活方式不断合理化。

第四, 是一种有主题有分工的共同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定的具体场境, 设计一项具体的主题任务, 组建一个学习的合作团队, 经历一段共同的探究体验。综合实践的学习是活动, 是师与生、生与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 无时无刻不在的对话和互动。学习情境不断变化, 境脉性的活动需要团队之间彼此协商, 依据具体的环境和资源调整行动。问题的步步求解, 要求通过团队式学习拓展视野和寻找路径。不同的分工, 锻炼个体的独立能力, 各司其职, 却又协作整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文化”挑战学校学习文化 和教师教育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文化”的落实和体现, 离不开学校学习文化的整体建构和教师专业素养的研修提升。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学习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发展性平台, 重构学校的学习文化,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最优的切入口就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文化, 是对现行学校制度和教师教育行为的极大挑战。首先, 是对教育管理者权力重构的挑战。必须考量, 行政与教师, 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是否有平等的话语权, 是否在发展公平性、自主性方面营造了一种合作互动的机制;其次, 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教师对职业的理解, 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对学生学习的理解是否发生本质的转变。教师作为开发课程的主体, “赋责”和“赋权”是否相对统一;第三, 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学习文化的转型就学校来说, 最后一定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上。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不是一个物理空间, 更是一种学习场境。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研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性状?是否创设良好的学习文化?是否合理指导学生通过有效学习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质量。能否拥有值得信赖的首席友伴?可否创设相对自由的对话情境?能否达成有益的团队合作?是否发生激发灵感的有效指导?是否实现启迪智慧的最优引领?能否“教”给学生们带得走的本领?这一切, 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7~9年级: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2]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绪论.

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 篇9

一、创设实践情境, 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战场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 体现了对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 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沟通,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创设实践情境, 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战场, 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积极性, 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北京》这一课时, 我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让学生感受到北京的美丽, 接着指导学生明确做小导游必须做到的几个注意点, 然后当堂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家乡旅游资源推介会。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拟订一个介绍家乡遵义的计划, 放手让学生学做小导游。根据活动的内容, 学生先在小组里面练说, 再每一小组推选一位小导游上台解说, 对学生来说, 这是一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

又如在学习了《将相和》《草船借箭》这两篇课文后, 学生学到了“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 他们还挑选自己喜欢的成语, 制作道具, 进行表演, 在汇报展示活动中, 他们有的解说, 有的表演, 有的做动作, 这些课本剧表演得活灵活现, 并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培养了他们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二、拓展教材文本, 让教材成为学生实践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蕴藏着许多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因素, 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有利因素, 拓展教材文本, 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 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教材成为学生实践的桥梁。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其中有一个活动:本班同学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我觉得有必要开展这一活动, 因为现在小学生戴眼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商量, 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并经过大家的共同商定, 确定主题为:爱护眼睛, 预防近视。于是孩子们分组确定本组的研究方案, 有的组调查近视的人群, 有的组调查近视的原因, 有的组调查近视的危害, 小组同学在组内又进行了分工, 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通过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取资料;从搜集的材料中, 找出对解决问题特别有用的部分做一个标记, 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内的资料再进行汇总, 写成调查报告。在活动汇报展示的时候, 同学们的形式多样, 有小品、快板、情景剧、儿歌、倡议书, 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

三、走出现有教材, 让自主性学习成为学生实践的航标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学习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因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必须丰富博大, 仅仅依靠教材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教材,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感受、充实知识, 才能够逐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如教学《海底世界》, 学生学完后, 对海底奇异的景色、丰富的物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孩子们惊诧于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时, 都纷纷表示人类要善待海洋, 于是大家讨论并自主确定了一组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1) 海底还有多少资源尚未被人类开发利用呢? (2) 这些资源对人类有什么帮助呢? (3) 我们人类该如何善待海洋, 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呢?学生根据自主确定的问题开展自主探究。

从课外来说, 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如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等等。将语文教学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生学会收集资料, 拍摄图片, 学习写调查报告。去年结合我市的“创卫”, 组织学生开展了“关注校园卫生, 设计校园分类垃圾箱”实践活动, 荣获23届科技实践活动贵州省一等奖, 全国三等奖, 这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使学习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相互渗透。

四、利用课改理念, 让评价成为学生实践的动力

学习实践活动 篇10

一、活动设计渗透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为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功能。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偏重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解题知识与技能, 而数学实践活动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偏重于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 获得数学的基本思考方法, 了解数学的价值,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实现知识技能目标, 又要体现发展性目的, 让学生在知识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学知识。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与教学目标相整合, 让教学目标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二、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说明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要把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引进课堂,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和基本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1. 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

学生创新思维的终极目标是能广泛应用知识的迁移, 独具匠心地调动经验积累来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现行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知识背景还有一定差距, 这样的数学缺少了趣味性和挑战性, 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因此, 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努力创设现实情境, 设计有弹性的实践活动, 从而使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2. 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

数学实践活动, 不但要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而且要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 它不应局限在课堂, 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设计实践活动时, 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 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从中获得知识和教育。如, 教学一年级数学《小小商店》时, 提前几天布置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开展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需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商店, 并利用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商店里的商品需要大家共同准备, 请大家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作为商品, 并制作出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总结者的角色, 那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参与、探究的开放情境,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等这样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书本获得间接经验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活动过程体现动态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选择问题, 自己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权。如, 《小小商店》一课, 我先让学生创办了一个“小小商店”,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购物, 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让顾客自主选购物品, 同时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的买卖过程, 再进行讨论:你认为在购物中应注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这一环节的设计具有“向导”作用, 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顺利购物活动提供保证。

四、活动方式提倡多种互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 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小小商店》, 教师可以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 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 在活动过程中, 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 人人参与购物, 充分体验如何取币、换币、找币, 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体验学习的价值, 享受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实践活动 篇11

【关键词】幼师;儿童文学;童话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高师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注重与幼师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本单元课文《夜莺》改编为童话剧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对童话剧、儿童诗、儿歌、童话有一定了解,并可将这些儿童文学知识和已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童话剧的创作与排演中去。

传统的学生表演,教师点评的活动方法,并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本次活动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采取学生表演、学生评分的竞赛式表演,学生合理分配导演、编剧、演员、舞美、场记等工作,并扮演评委和观众进行评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在活动过程中熟悉剧本的创作到舞台剧的表演的全过程。联系幼师学生的专业、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前期准备

教师制定初步计划,提出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将《夜莺》分成四场,分四个小组改写剧本。在课上各组分角色朗读,发现问题再修改剧本。

第二阶段:制作道具,预演剧本。在准备过程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修改。

学生在课后进行分工合作,完成第一二阶段的内容。每一组选取一位评委、两位导演、两位编剧。在课上演出时,每一场演员不超过三个。除评委外,每一位组员都当儿童观众,以儿童的视角看表演,并投票。

(二)自我体验、自我思考

一开始老师回顾一下学生们的准备情况,并对这一情况进行总结。活动过程介绍:1.剧本创作。2.修改剧本。3.表演准备。4.排演戏剧。

老师:我们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创作剧本、修改剧本,同学们也精心制作了表演道具。大家都非常用心。这一课是我们活动环节的第四部分,同学们分组展示戏剧排演的成果。但这一次的表演我们要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老师详细介绍下这次活动的流程与规则,并明确要求:每一组选取一位评委、两位导演、两位编剧。每一场演员不超过三个。除评委外,每一位组员都当儿童观众,以儿童的视角看表演,并投票。

学生甲:我擅长评分,我来当评委。

学生乙:当观众也不轻松嘛,我还得以儿童视角看啊!这怎么看?

老师:当观众的同学确实不轻松。从儿童视角看,就要以你们学过的儿童心理的角度来审视,看看各组同学排演的儿童剧,是不是符合儿童的审美,能不能被儿童接受。

老师将评分标准、投票表、导演自评表分别发给相关学生。并介绍活动要求:1.本次活动采取表演比赛的形式。2.编剧一分钟自述本组表演的亮点。3.表演不超过五分钟。4.全部表演结束后,导演自评,指出本组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完成自评表)5.儿童观众对每一组表演评价,完成投票表。(投票表格上有投票说明,并有参考评价) 6.评委根据上述各环节打分,完成评分表。(评分表包含剧本内容、角色造型、表演技能、舞台布景、音乐设计几个方面的评分细则)7.选出:最佳编剧、最佳演员、最佳舞美、最佳创意、最佳团体。

学生:任务环节还真多。看来是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儿童剧了。

老师:对,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同学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童话剧的制作与表演。

学生:这对专业要求很高啊,对我们还真的是个挑战。

老师:是的。当然并不是要同学们完美演出。而是通过这个活动发现问题,并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好,我简化一下活动流程:1.编剧自述。2.演员表演。3.导演自评。4.观众投票。5.评委评分。6.颁奖仪式。下面请各组同学做好准备,我们要开始演出了。

学生们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表演,同时老师担任摄影师,将学生们的表演录制下来。

第一场:寻找夜莺,第二场:夜莺歌唱,第三场:人造夜莺,第四场:夜莺归来。同学们的演出都很认真,有的运用自己的特长边弹边唱,有的和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有的表情生动、动作形象……每组表演都有自己的特色。同学的积极性很高,虽然中间也有忘词,音乐放不出来,ppt打不开等情况,但同学们都能随机应变将童话剧表演完整。

(三)自我感悟和习得

演出结束后,老师将录制好的视频给大家看。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锅,在放映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有或多或少的评价。

吴同学:我演的是皇帝,但是怎么没什么威严嘛。看上去倒像是大臣。

石同学:是啊。我觉得还是第二场的李某某演得好,那个语气真的像皇帝。

李同学:我的语速有些太快了。还是紧张啊。下次一定不能太紧张了。

张同学:王某某演的夜莺真好。舞跳得很好,歌唱得也好。最佳夜莺非你莫属啊。

胡同学:我们这一组的台词太长了。不够简洁。不要说小朋友了,如果不是我们熟悉作品,我听了都有些吃力。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表现出对自己表演的不满,有的是对别人的赞美,总之通过观看自己表演的视频,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又加深了认识。

(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endprint

老师:我们已经观看过表演的视频。下面请每一组的导演根据本组的表演总结表演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提交自评表。首先,我们请第一组的卢导。大家鼓掌。

在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下,卢导走上讲台进行总结。

卢同学:我觉得我们这一组的表演很好。虽然中间有忘词的现象,但总的来说,大臣、渔夫这些角色演得还是挺到位的。特别是我们的走台,不像其他组,仅仅局限在中间的位置,还将舞台拓展开,甚至还和台下的观众小朋友们有一个互动。(同学们笑)我想这是我们这一组的优势。当然了,第一次担当导演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在剧本的把关上,有些台词太长了,旁白部分太多等还是要再进一步改进的。

老师:谢谢卢导的精彩陈词。我觉得有一点确实如卢导所说,他们这组注重了与观众的互动。这一点在童话剧的表演中还是较为重要的。下面我们欢迎第二组导演——姚导。

(第二组、第三组总结,此处省去)

老师:很好。几位导演的发言都很精彩,既总结了自己的闪光点,也提出问题,对今后的整改提出了一些设想。接下来请观众评委在导演自评结束后提交投票表。

评委同学们愉快而紧张地忙碌着,进行评分,并选出各奖项获奖者。

老师:好,下面我们给同学们颁奖。奖杯是老师亲自制作的“夜莺杯”。(同学看到老师亲自画的夜莺,并做成的夜莺杯都笑了)

在掌声和音乐声中老师给同学们颁奖。

(五)建构知识体系

老师:最后,颁奖结束并不代表着我们这一活动已经结束,还有一项收尾工作,要完成一个作业。

学生:不是吧。还有作业啊。

老师:对,不过这项作业很有必要。我说一下要求,各组提交本组作品集。包括:一稿剧本、修改剧本、表演剧本、编剧自述、导演自评、投票表、评分表、表演照片。各组将这些材料集成册。这既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总结与深化。当然更是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的一个作品。好,我们下课,期待着同学们更好的作品出现。

学生们下课后仍然回味着课堂上的表演。互相戴着道具。反复观看着课上录制的视频,久久不肯离去。

三、案例反思

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探究和建构知识。此次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以竞赛的方式来演自己改编的童话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间注重合作,各团队都有创意创新,有智慧的闪光点。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点评,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并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提出整改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活动,学生对童话剧、儿童诗、儿歌、童话有一定了解,为将来学习儿童文学的专业课打下了基础,并能将已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应把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方法,帮助、指导学生做好合理的、可行的活动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陈苗苗.儿童文学:教师儿童研究重要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3(1).

作者简介:初滢滢,硕士,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学习实践活动 篇12

领会课改精神,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度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进行,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项目学习是通过拓展某项任务来开发内容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探究, 并通过产品和表现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习。它是一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项目学习具有综合、自主、多元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与项目学习之间在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同之处, 我决定尝试以项目学习为途径,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证明, 项目学习教学实施的过程, 把课程引向了“综合实践”, 让综合实践活动植根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 植根于学生的心底, 植根于家长的意识中。

一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科全覆盖、学生全参与”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 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指向, 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是一种综合取向, 将由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各个学科相当于红豆、黄豆和黑豆等, 真正的综合应为将多种豆子煮烂, 搅成豆泥, 成为一种新“豆”类。

基于此, 这个学期, 我校以“学科全覆盖、学生全参与、学科有侧重”为基点, 以“项目”为抓手, 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中国红·中国颂——灯笼文化”为项目学习主题, 确定了项目学习“三阶段六课题”开发模式。三阶段即主题选择、主题实施、主题展评;六课题即话灯笼、赏灯笼、绘灯笼、研灯笼、展灯笼、思灯笼。有的同学在语文、美术、品生、品社、写字等学科教师的帮助下, 主动展开“话”灯笼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提出了如“灯笼的历史”“与灯笼有关的传说、故事”“关于灯笼的古诗词的研究”“关于灯谜的研究”等研究问题;有的同学在数学、科学、美术、研究性学习、劳技、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带领下, 展开“做”灯笼课题的方案设计, 提出了如“串珠灯笼的制作”“立体拼插灯笼的制作”“软陶灯笼的制作”“剪纸灯笼的制作”“灯笼的用料问题”“变废为宝做灯笼”等活动内容。同学们纷纷将自己喜爱的学科小项目与学校综合大项目的研究进行有效对接, 探究灯笼中所蕴含的不同方面的知识, 并通过作品和表现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

二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自主、快乐、平等、尊重、宽容的生态课堂悄然形成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 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 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其成为理想课堂,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项目学习实施以来, 我校了解学生需求, 校本化实施, 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项目学习”进行了高效对接, 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实际情况, 开设了“剪纸、串珠、软陶、泥塑、立体拼插、组合折纸、纸艺、科技小制作、彩带编织、创意画、儿童画、丙烯画、瓶画、版画”等具有“项目学习”特点的42门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选修课程打破了常规班级的界限, 实行走班制。学生兴趣极高, 参与率为100%。学生巧手制作、绘画, “做中学、学中乐”, 掌握各种操作性活动的基本技巧。一幅幅漂亮的水彩灯笼, 一张张精致的剪纸灯笼,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软陶灯笼, 一首首童谣创编, 用心制作的小绘本, 制作的精巧的手抄报、剪贴报, 创作诗配画。分析灯笼的结构, 组装一个个细小零部件, 调整造型, 装点修饰, 一步步、一点点的完成一个传统大红灯笼的作品,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地表达着对灯笼文化的理解、感悟、欣赏、创造。

三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课堂无边界、资源无边界

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课程改革的规划, 在教与学方式上, 逐步实现课堂边界的“穿越”。强化家校协同, 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在资源供给上, 逐步实现资源边界的“穿越”。努力将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为了进一步促进项目学习活动的发展, 我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 将项目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 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 走进生活课堂、社会大课堂。为此, 我们首先挖掘了县域内资源——古北口宫灯展。组织四、五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密云四小项目学习之社会实践活动暨‘走进宫灯展, 传承灯笼文化’主题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欣赏到150余种灯笼样式, 开阔了眼界, 欣赏美、感受美。对灯笼文化进行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传统大红灯笼的制作工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有的重点研究灯笼的组成结构, 有的重点研究灯笼的制作步骤, 有的重点研究灯笼的装饰等。我们的学生在将近2个小时的自主探究活动时间里, 独立完成了163个灯笼的制作, 学生们做灯笼的数量、质量, 让灯笼工作坊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惊讶, 对我校的学生赞不绝口。

在项目学习活动中, 学校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开展家长与学生“同创意”的灯笼设计大赛, 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我们收到作品的数量为407件, 占学校学生总数的40.1%。同时, 我校还收到了家长的反馈信息103条, 占在校学生数的10.1%。

四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释放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在项目学习活动中, 我们精心设计与开展了“创意环保灯笼制作”活动, 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的想法标新立异, 作品丰富多彩。高粱秆、一次性纸杯、筷子、餐盒、易拉罐、礼品盒、废旧光盘、塑料瓶等, 经过同学们的大胆创新, 巧妙改装、重组, 变成了精致的小灯笼。

高年级的男孩子们更注重科学研究味道浓厚的一些探秘活动。他们有的展开了走马灯转速的实验研究, 有的进行了孔明灯飞起来的实验研究, 双方自愿进行了实验研究的竞赛活动。走马灯研究团队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走马灯旋转的情况, 大胆预设影响走马灯旋转速度的因素并进行深入研究, 在探究中发现, 在探究中收获。

总之, 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 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做”的过程, 学生在做中学, 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构建终生难忘、实用的科学知识, 练就终身有用的实践技能, 形成在实践中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快乐、自由地学习, 主动、健康地发展;让学校课程的设计灵活、妙巧, 实效性强;让教师的教育贴近孩子, 满足孩子, 成就孩子。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课程魅力, 扎根学校、扎根家长、扎根学生。

参考文献

[1]胡阿生.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有效途径——项目学习[J].爱满天下, 2006 (4)

[2]熊贤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J].教育研究, 1999 (11)

[3]黄明燕、赵建华.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2)

[4]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论[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文化艺术现状下一篇:中医药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