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2024-10-06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共11篇)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1

摘要: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 能使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化学等学科知识,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吸入和呼出气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手册八年级的内容,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传感器直观、准确认识吸入和呼出气体等体系。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存在错误认识, 他们认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 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本节课从评析这一错误认识出发,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务一: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 任务二: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氧气是否还有剩余及剩余含量。 以上两个任务均由学生先提出猜想再进行探究, 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与吸入的空气相比, 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知道氧气支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初步了解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感受学科价值。

三、教学的主要过程

1.提出问题, 有据评析。

教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堂,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 上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些调查, 发现很多同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 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生1:同意!

生2:不同意! 我们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 是空气。 呼出的气体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提出任务一: 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2.解决问题, 实证猜想。

教师:请同学们将猜想以图像的方式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学生猜想示例:

设计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烧杯、保鲜膜等实验用品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学生思考、讨论:将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大烧杯中, 用保鲜膜将烧杯和传感器覆盖, 测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 记录数据。 掀开保鲜膜, 往烧杯中吹出一大口气后立即盖好保鲜膜, 观察数据的变化[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数据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明显少于吸入的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明显多于吸入的气体;不论是吸入还是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都远远比二氧化碳多。

得出结论、修正图像:

3.收获方法, 类比应用。

演示实验: 蜡烛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燃烧, 一段时间后熄灭。 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学生:氧气没了。

教师:氧气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吗?请同学们再次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测量.

设计实验:利用双面胶将氧气传感器固定在玻璃杯中上部, 点燃蜡烛, 将玻璃杯倒扣, 观察数据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安全。

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氧气不足, 蜡烛熄灭, 即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4.经历感受, 建立辩证思维。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 同学们还想利用传感器探究我们身边的哪些混合气体体系呢?

生1:汽车尾气。

生2:教室。

生3:公园。

生4:卧室。

生5:电脑排风口排出的气体。

……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有效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科学实践活动, 又不能放任学生, 应把有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形散神不散, 放手不放羊[2]。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制订好指导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案, 可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

2.关注学生差异, 激发有效参与。

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 可以提出与之能力匹配的实践活动, 提高活动课的包容度,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为提升课程价值, 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方法, 应集中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力量,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方中雄.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2]林蕾.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服装和化学”案例设计与实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 (1~2) :33-34.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以“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践”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乡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二、活动目的:

通过村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安全、有意义的阳光假期,让孩子们接近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使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7月—20XX年9月

四、活动参加人员:

五、活动内容:

(一)、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参与村的文明创建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个人,鼓励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有:

1、关爱弱势群体。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等送去

关怀和温暖,定期为他们打扫卫生、排忧解难。

2、开展“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在村里定期开展清除垃圾、清除污染、除掉各类牛皮癣、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环镜保护意识。

(二)、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学会节能、环保,内容有:

1、与家人一起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标语的设计活动。要求每一名学生设计1—2条环保标语,宣传环保知识。标语要简洁易懂,朗朗上口。

2、在假期里做一些节能环保的事情,并将自己所做的事

情写成体验日记,如你是怎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你有哪些节能环保的好办法等,并向家人、邻居宣传有关的内容。

(三)、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并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内容有: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传统的科学教學中,很多老师都不太重视这门学科,单单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疏导,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要把实践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实践课更应该如此,下面就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和大家共勉。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扫除一部分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对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目标不断细化,更多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然后,我建议老师要明确教学对象,由于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太成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三年级是学习的分水岭,三年级之前,我们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动手能力不足,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偶尔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制作。小学三年级以后,我们的教育方向就要随之发生改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分清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二、在活动中明确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实践课程中,老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把学生的实践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这就忽略了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践活动之前都会进行实验设计,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学生在实践中有了老师的安排就会一味遵循教师的要求,那么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不能开动脑筋进行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实践活动就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所以,我们在教学评价的时候不应该以教学结果作为评价的根本,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设计,自主进行分组并完成任务,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结果的交流,同时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让学生把握科学的精神。

三、选择适宜的实践课题

在小学的科学实践课中,课本上的实践课题比较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实践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这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而定,择优选择。并且,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领域应该更加广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实践设置,所以,在选择课题方面对学生十分重要,有了一个良好的课题,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怎样选择适合的课题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把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学校的资源问题,在有效的资源中进行科学实践探究。

四、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原则

在小学科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技能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原则意识。比如说,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亲手去做,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学习理论知识,忽略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研究成果要反映课堂实践,形成一种科学的素养。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一性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但并不是不服从老师的指导,为所欲为。我们在实践中要找到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同时学生还要有合作意识,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除此之外,还要有可操作性原则,我们设计的方法和途径都要适应学科的科学性,根据自身条件和学校资源进行操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上面我们所说的原则外,科学探究还需要开放性原则,我们要围绕研究的中心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现实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在方法和途径上得以延伸,博采众长,不拘一格。这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发现更多的科学原则,不断规范小学科学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原则,让学生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学习环境,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参考文献:

[1]李开荣.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3(02).

[2]王丽玲.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深化农村科学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6).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篇4

一、立足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发展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充分发展他们富有个性的综合修养。

如综合实践活动《居家物语》中研究的目标是:1.学生通过参与《居家物语》的研究性学习,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2.在对市区居民的住房情况调查中,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中, 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分析、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5.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树立环保意识, 让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 学会关心社会。

学生主要从居民住宅情况、目前有关部门对不足之处是如何改进的和居室污染情况这三方面来研究, 同时根据每一个学生各自的兴趣特长, 自由选择调查组、采访组、资料组、拍摄组等来进行研究活动, 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整齐划一。

二、建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 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如我市近十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商品房。日子久了, 不免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人家甚至已经或正准备换新房, 希望住得更安全、更舒适。那么, 市民们到底关注住宅的哪些方面呢?我们的住宅到底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提高才能使之越来越人性化, 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呢?对此, 我们班提出了“居家物语”这个课题。

学生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追求开放性的时间、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 突破了课堂时空的局限, 向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延伸。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居家物语》中, 学生要利用回家时间观察及询问家长对自家住房满意及不满意的方面, 根据家长关注的方面, 汇总设计成《居民住宅情况问卷调查表》, 再由学生利用双休日结成调查小组, 各自拿了自己设计的调查表去市区进行抽样调查, 最后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走访市房改办及物业管理公司, 了解他们是如何加以改进的。

四、确立开放性的研究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研究的人员也是开放的, 不应再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而是要向各种机构和人员开放,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一起来进行研究。

如综合实践活动《居家物语》中, 对《居民住宅情况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仅凭教师与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科学的, 我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 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去采访市房改办和物业管理公司的相关人员, 让学生懂得问询、设计、调查、采访等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5

活动准备: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一小盆清水,米、青菜、土豆若干,沙子、石头、树叶、棉花等若干,小盆、漏斗几个,过滤水用的小瓶与幼儿人数相等。预先通知好四名家长共同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一、清洗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娃娃家的游戏,娃娃家里都有些谁呢?

师:今天要请娃娃家的人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请你们将这些米、青菜、土豆洗干净,但是,要请你们用最少的水将这些全部洗干净,等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一个娃娃家用了最少的水将这些洗得很干净。

2、幼儿讨论清洗的方法。

师:你们先商量一下,怎样洗才能用最少的水却又将这些菜洗干净?每个娃娃家还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小朋友的爸爸或妈妈来当特约佳宾与你们共同商量。

教师注意倾听并参与小朋友的谈话,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清洗。

3、幼儿动手操作。

对于幼儿的操作,老师不加以任何的评价和指点,完全体现幼儿自己学当家的精神。

4、比比谁的方法好。

请每个娃娃家选一个代表来说说他们用的是什么办法清洗的,并比一比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二、水的过滤

1、启发幼儿说出脏水的用途。

师:我们知道水很宝贵,那么这洗过菜的脏水能不能随便倒掉呢?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你有没有办法让这些水变得再干净一点呢?(启发幼儿说出水的过滤)

2、幼儿动手操作。

师:这边有好多的材料,你们可能自己去选一样或几样东西去试试看,能不能将脏水变干净些,你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并邀请你们的特约佳宾来与你们共同做这件有趣的事。

教师也参与幼儿的活动,并提醒幼儿用多种方法来尝试。

3、评价水的过虑结果。

将幼儿过滤前的水和过滤后的水进行对比,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脏水变干净了。

师:这些水真的变干净了许多,但这还没有真正的干净,要想让这些水真正变干净,那得请自来水厂帮忙了。

科学实践活动有效性探微 篇6

【关键词】科学;实践活动;探微

让中小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现在不少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感受、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科学实践的有效性,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们学习最快的最好的方法都是自己发现与总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发现最深刻,最难忘,同时自己也最容易理解,能够更好的明白这种方法的内在的规律,得到更好地应用。”确实,只有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深入地研究与理解。同时,对于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寻求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各个企业或者工厂中参观学习,同学们既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能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用知识指导实践,但是又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种收获在书本上是不可能得到的。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科学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他们会希望尽快得到答案,证明自己,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更加认真,对结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更好。科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近科学,探索真知,学会动手,动脑,教师应该适当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我国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个问题“铁的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很多学生为难,有的人猜想铁生锈不仅与空气有关,还与空气中的水有关,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引导同学们自己设计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我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实验的修改和完善,改变实验过程中的材料的选择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改变,完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实验更加严谨。

三、提高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新时期,探究性实施策略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主要通过给予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任务,让他们自身去发现,去关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启发者,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或者遭遇困难挫折时,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点点的引导,给他们启迪,鼓励他们,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记忆才最深刻。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给他们一点提示,让他们自己思考改进的措施,让他们以此为戒,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在小学生学习《观察蜗牛》时,让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对他们说了一些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寻找蜗牛,带回来自己喂养,让他们仔细观察蜗牛的生存条件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在玩耍中了解蜗牛,学到知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合作实践的方法措施

在学生社会科学实践活动中,要经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先独立学习发现和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用小组合作的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激励合作学习的风气。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团结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与同学合作构建知识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小组合作共同实践的巨大作用还体现在再有复杂问题时,同学们不会感到彷徨,而是会激发出他们的斗志,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们与人相处的能力,为将来到社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并且在小组中,每个人的想法都能被多人分享,不断地被别人完善,渗透进别人的思维,更容易理解,并且也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的目的。

五、结束语

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勾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主动探索是活动的关键之处,积极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进行实践,以此来丰富自己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各种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涌现,只要坚持走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道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具有高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黄招辉.浅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J].内蒙古教育,2013(4)

[2]黎睿滨.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篇7

一、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数学实践活动课内容, 不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 其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只要有善于发现和善于归纳、提炼的眼光与习惯, 总能在教学中发现, 许多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一) 从生活中发掘实践活动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源泉, 从生活中发掘数学实践活动内容, 具有极其深厚的现实基础。 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安排学生 “体验购物”, 活动前明确要求, 了解并确定自己所购物品单价, 尝试说清如何付账;思考当所付钱数大于所购物品单价时, 应如何找零等。 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在现实购物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兑换人民币, 学习付账, 学会找零, 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学习的价值。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收获颇丰。 现实的生活问题, 既是学生面临的, 又是需要学生面对和解决的, 当学生面对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时, 要比单纯的学会, 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 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选择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了“比例尺”后, 提出:“你能否用比例尺画一幅图? ”学生有的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了自己卧室平面图, 有点画出了教室平面图, 还有的画出了自己家的平面图。 诸如“我的作息时间表”“我的上学路线”等活动都是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的内容。

(三) 从学生问题中, 选择和确定实践活动内容

四年级时, 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花、 草、 树木茎和杆都是圆柱形的?”这是一个自然常识问题, 在数学课上给学生讲这个问题, 学生也是似懂非懂。 在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后, 教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确定为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个主题, 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计算、验证、比较, 探索“植物的茎和杆为什么是圆柱形的”。实践证明, 这些来自学生问题的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活动环境的开放性

数学实践活动, 与单纯的数学课相比, 活动的环境, 更加灵活多样, 它不再局限于较为封闭的空间和固定的场所, 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增强数学体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 一切环境, 都可能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环境。

(一) 广阔的自然, 是最好的课堂

我们生活的现实本身就是一本非常丰富的“鲜活”的教材, 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 更多的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开展活动,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在学习了“比例尺”后, 与学生一起研究测量大树的高度, 在活动中形式真正理解与感悟了杆高与影长成正比例, 通过测量某一时刻同一地点已知杆高、影长和树影长, 可以轻松计算出不易测量的大树的高度。

(二) 现实的生活, 是真实的课堂

“超市购物”, 既使学生认识了人民币, 又在现实之中认识小数, 这个活动不仅是生活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数学体验, 更使他们懂得了, 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学好数学可以使以后的生活更加方便。 学习“存款利息”后, 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实际, 向银行和储蓄所的叔叔、阿姨请教学习, 真正理解本金、利息、利率、存款年限之间的关系, 并学习和体验一次存款活动, 尝试计算自己所存款项的到期利息。这样, 像超市、 银行、 书店等一些公共服务空间、平台, 也成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堂。

三、活动方式的开放性

数学实践活动课, 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学生个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集体潜力可以有效发掘。 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

仅靠个人来完成全部活动, 显得吃力、费时, 小组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数学实践活动的新常态。 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 尝试运用一般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小组分工合作, 成员相互配合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 感悟数学的奥妙, 探索数学的神奇与实用。 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发现、探索、总结、归纳与应用的过程。如《反弹高度》《用长方形圈圆柱体》等活动, 都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活动, 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数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二) 以个人观察为主的活动形式

“蒜苗的高度” 是学习统计知识前的一个准备活动, 要求学生种下蒜苗, 每3天观察一次, 并测出蒜苗的高度记录下来。因此,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课前15天, 教师就向学生布置了这项作业, 并要求学生, 写出观察的记录, 做好记载。 当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 学生课前充分的实践活动准备, 为教学, 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 应统计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观察与记录, 学生热情高, 学习效果好。

实践证明,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培养, 优良品质的形成, 需要开放性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活动, 调动了学生多个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 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 而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活动的开放性, 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更适合于用多样的标准来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对于单纯的数学课程更具有开放性, 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 而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活动的开放性, 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更适合于用多样的标准来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开放性,内容,环境,方式,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8

1.“有序”和“开放”

现代课堂教学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学为本”, 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 “以学生发展为本”则是归宿和目的。例如, 《研究材料的特征》一课, 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 探究的是生活中常见材料的一些物理方面的显著特征。本课的开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有层次、有目的, 每次提问都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课题, 制定好探究计划, 开展探究活动, 充分开放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开放的课堂应当紧凑, 注重整个教学的实效性, 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 是探究课题的开放性。教师只提出了一个探究课题的范围, 而探究哪个课题, 选用什么探究方法, 选择哪些仪器、工具, 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只对材料的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探究, 引起学生兴趣后, 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探究基本方法, 将会对材料其他特征的探究向课后延伸。

第三, 是“课堂开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探究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 探究的结论也回到生活实际。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 辨认它们由哪些材料构成, 从而认识材料世界是非常丰富而又非常复杂的。学生按照科学的程序开展对材料特征的探究活动, 了解材料色泽、轻重、软硬、结构、弹性、吸水性、导电性等特征, 对物质世界有新的认识。

2. 课堂内外探究活动的结合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实验的必要补充, 一些课堂上来不及做、没有条件做、需要时间比较长等一些探究活动, 可以放在课外进行。例如, 《看月亮》一课, 要求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 连续观察月亮的月相。通过观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由此初步建立事物周期性变化的概念, 并且初步学会长时间观察、描述、记录某个事物的变化, 形成从长期的数据中寻找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 达到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月亮每个月运动变化规律这个目标。本课的重点是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上要教学的工作是组织、鼓励、总结和提高。

家长是家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的中长期探究活动多数要在家里完成, 想使探究活动成功, 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取得家长的支持。家长的支持不但能确保活动本身的顺利进行, 而且使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了更广阔的智力背景, 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有关月亮的知识。比如, 和家长一起早早地提前推测月圆的日子、说唱描述月相的一些歌谣、听关于月亮的一些神话传说乃至有关星空宇宙的诸多为什么的讨论, 等等, 无形中又增强了学生看月亮的热情和动力。同时, 这样的大范围的参与活动还可以很自然地使家长走近科学, 走近我们的科学老师, 加强了家校联系, 大大地增强了教育合力。

3. 摆脱课堂的束缚

教室是课堂, 绝大多数时间内学生都是在教室里上课、学习和探究。但是, 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科学课程的“课堂”很多, 大自然、工厂、农村、博物馆、体育馆、种植基地等都是“课堂”, 它们是充满活力的广阔课堂。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变换多种活动方式。例如, 实地调查、参观访问、查询资料、汇报表演等, 能够使学生感到在教师上课时得到的新鲜感和乐趣。例如, 《太阳和影子》一课, 学生对太阳和影子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不了解它们会有什么变化。本课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入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所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 认识到太阳的运动与影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 意识到科学探究, 永无止境。”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目标“知道影子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太阳和影子》一课, 采用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的方式, 如猜谜语、画影子等。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中长期观察相结合、学生观测记录与研讨相结合, 意在让学生“建构”自己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自己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

开放课堂有“课堂没有边界”的意思, 即教学不只限于在教室内。只要能够使学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学素质的场所, 都是“课堂”。这一课, 由于把学生带到了操场, 并且把操场当作“主要课堂”, 所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延伸到课外

《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多个学科, 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内容也相当广泛。想通过时间偏少的课堂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是十分困难的。把课堂扩展到课外, 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时间都进行观察、思考、学习……从小处说可以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 从大处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

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多样的, 例如,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 安排的孔明灯、热气球是一种简单的小制作, 教师提出了要求, 给出了制作方法, 能够保证学生独立完成。

许多科学规律在较长的时间内才有所表现, 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无法体现。如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是30天;饲养小动物需要较长的时间;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化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等。有的需要观察的现象不容易在课堂教学时间出现, 如只有在课后的晚上才能观测月亮;降水量只能在下雨的时候进行测量等。到科技馆、博物馆、种植基地等处参观, 无法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这些活动需要在课外进行, 需要把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篇9

具体说来,它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如学习了“找规律”、“观察物体”后,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他们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学“有趣的拼搭”,学生在推推滚滚、堆堆搭搭,并联系生活时,就明白了“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为什么造房子时采用的砖头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学生若不亲自动手实践,则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这时的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三、交流表达能力

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数学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在“我们的校园”这一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别组建出各种项目组,至于组中谁任组长、谁先跳、谁数数、谁发口令,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在“统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积极交流,大胆表达自己想法,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四、质疑思考能力

在活动中不管学生的想法正确与否,都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尝试,不能随意地加以批评,更不能代言。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需结合身边的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和交流,他们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和数学课上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五、创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例如,“设计花边”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测量生活中物体的“周长”。当他们测量一些不规则的物体时,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当他们测量圆的周长时,想到可以用线围圆一周,再测量线的长度;可以用卷尺绕圆一周;可以让圆在直尺上滚一圈……当他们测量五角星的周长时,马上想到只要测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就能很快计算出它的周长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10

设计构建:结合已有教育特色明确学科教学方向

施双艳老师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尽可能地寻找机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地球科学的魅力。然而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将所有地理教学都放到野外,于是拥有一间地理专业教室就成为我的一个梦想。近两年,在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终于有机会可以使梦想变为现实了。”

学校先后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高等院校实验室和科普场馆,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同时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侧重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的特点,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对实验室的构建进行了初步设计。并最终确立了兼顾教学和科研多种功能, 既突出地理学科前沿——着眼未来,又注重学生地理体验和实际操作,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教学需要的设计理念。

根据地球科学的内涵和学校特色,将地球科学实验室分为天文科普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质构造模拟室、气象探究室、地质灾害科普室,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1. 天文科普室

学校已拥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天象馆,针对高一学生定期播放天文影片,丰富学生的天文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实验室设计中增加了一间天文教室,补充了天文望远镜、九星称重仪、 透明天球仪等相关天文设备,为爱好天文的学生提供探究的场地。

数字星球学生活动

2. 普通地质实验室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激发山区学生的求知欲和研究意识,实验室结合门头沟区域特色,参考中国地质博物馆,设计了地质学专业教室。在教室墙上摆放各种岩石矿物标本,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岩石, 并引进了两台透、反两用偏光镜,帮助学生认识岩石矿物的微观世界。

3. 地质构造模拟室

内外力作用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时间、空间尺度比较大,学生们理解有些困难,因此设计了内外力作用模拟台,帮助学生理解褶皱断层,流水侵蚀与沉积等地貌。

4. 气象探究室

气象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学校引进了探究热力环流实验活动套装、探究锋面实验活动套装、验证温室气体实验套装等,学生可以通过做实验,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的成因,并尝试做出解释。

5. 地质灾害科普室

学校作为门头沟区地震示范校,每天不间断的监测地应力,并上报北京市地震局。为了继续延续这一特色, 普及地震相关知识,设计了地质灾害科普室。

在实验室正式配建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波折。 例如,由于产品和技术局限一些很好的教育设计无法实现;有些适合的国外先进的设备设施也无法被引进;国内相关装备领域同质化产品较多,质量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施双艳老师与很多企业进行了沟通,最终确定由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教启星负责搭建,在先进的技术辅助和丰富的资源配套下,克服了很多困难, 基本实现了学校对于实验室的所有设想。

教学应用:兼顾教学与科研开发课程培养人才

实验室的最根本功能是辅助教育教学的开展,因此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成绩依旧实验室的重要功用。地理教研组教师均根据教学需求与进度,将一定比重的地理课开到了实验室中,让学生在体验操作中理解和巩固所示知识。 除此以外,实验室还兼具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培养、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多种功能。

1. 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校最为传统的研究型学习项目就是“地震监测”, 已坚持开展二十余年。学校师生每天坚持观测记录,为地震局分析地壳变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地球科学实验室建成后,进一步探索地震相关原理,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开放思维。

学生开展关于地震方面的研究型学习

2.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验室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适合高中学生的研究型实验、模拟实验以及自主研修课程等,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有机会在高中学习阶段亲身经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科研过程,向创新型人才不断迈进。

3.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教师以地球科学实验室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对门头沟区地质地貌等资源的开发,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神秘的宇宙、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等, 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鼓励教师以“地球科学”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积极进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研究,发挥市、区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意识。积极聘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发展,向科研型教师迈进,促成一批高精尖教师队伍的成长。

辐射作用:面向全市开放在参观交流中共同提高

作为北京市开放重点实验室,学校不光面向本校全体同学开放,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组成研究小组, 也一直在加大实对外开放与资源共享力度,强化实验室在京西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强学校间、教师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定期邀请天文、地质、气象等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邀请校内外学生参加,在推广和普及科技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合作共同体2015科学年 • 科学嘉年华”活动上,学校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校就又一次迎接了区县教育部门领导及9所合作校师生的“参观检阅”。学生通过现场动手操作, 向参观嘉宾展示了他们在应用地理实验室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篇11

一、活动前准备充分,以不变应万变

1. 一份解说性的邀请函让家长有目的地来园参与活动。

以往在向家长开放活动之前,只是给家长发个通知,告诉他们开放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家长们在开放日活动中往往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

现在,我们每个班级的邀请函中,除了那些必要的时间地点以外,还将当天的活动内容也一并告知家长,并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家长参与的态度和行为、评价的标准和体系等等都加以说明,还有家长可以在哪些地方积极参与,哪些地方是只需旁观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的等等的一些建议,这样家长可以有备而来,在活动中也是有目的地参与了。

2. 通过调查有针对性地确定开放活动的内容。

我园的家长中很多是来自周边农村和一些新苏州人,在与家长平时的交流中,发现家长们不太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似乎送到幼儿园来更多的是让老师帮助“看护”孩子的,而对于数学的理解,更是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1+1=2,所以我们觉得转变家长们对我们幼儿园教育的观念更为重要。因而在一次小班的家长开放活动中,我从主题活动《我的数学》中选择了《谁高谁矮》这样一个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的数学活动。考虑到有家长来园参加半日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改变了教参上部分目标和环节,加入了一些家长可以参与的小环节。也算是对上了家长的“胃口”吧。在活动过后的座谈中,我们结合该活动向家长们做了解释与说明,还通过介绍一些小实例让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数学。我们就是这样在开放活动中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家长看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感受到孩子真正是喜欢在玩中学的。从而逐步改变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一些想法和观念。这次活动过后,每天的早上与放学时间,我总能听到家长和宝宝一起数楼梯的声音……

3. 设计便于家长参与的活动内容及形式。

在以往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教师担任着整个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家长以观众或者群众演员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是一个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共同体,家长在这个共同体中也应该获得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获得更多的教育幼儿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因此,我们更多地探索适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具体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设置便于家长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家长参与度比如:晨间体锻时设计适合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的亲子运动项目,提高家长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和游戏指导能力;集体教学活动中设计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与孩子一起进行研究型学习;在参观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类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当志愿者等等,形式多样,有观摩活动、家长助教活动、展示活动、亲子制作、亲子实践等活动、庆典活动、结合主题开展的年级组家长活动等等。

4. 和孩子一起准备,让孩子成为活动的小主人。

让孩子事先知道将要开展的活动,因为孩子也有知情权。或许在很多幼儿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确实在开家长活动前会把这事儿告诉孩子,同时还不忘叮嘱:“明天爸爸妈妈要来看你们,要乖一点哦!”“表现好的话会怎样怎样等等。”其实这样做,孩子反而会有压力,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孩子的想象力和实施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来园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同时还可以和他们商量作为班级的小主人,如何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半日。

二、活动中巧妙引导,增强互动

首先是晨间游戏,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和宝宝一起玩桌面游戏,也可以鼓励孩子“带”着家长去区角玩游戏,总之要引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

在孩子进行早点的时候,我们通常请家长旁观,感受孩子在园安静有序地吃点心,感受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晨间体锻活动中,我们一般都会事先设计好可以由家长参与的户外体育游戏,让家长们也快乐地参与其中,常常让家长们感觉自己回到了童年一般。

三、活动后开展讨论,提高实效

在开放日活动后,我们会和家长一起座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家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带动家长交流和讨论。通过座谈,幼儿园既可向家长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前沿的教育信息,也可从家长那里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事先设计一份“活动反馈表”、或者相关的“问卷调查”,来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开放日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家园的沟通与合作。问卷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您在本次家长开放日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很多家长是这样回答的:“增进了与孩子的情感,拓展了育儿思路。”

上一篇:核磁共振成像下一篇:数控机床检测维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