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作文实践

2024-09-16

活动作文实践(共12篇)

活动作文实践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实践”中去,就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学生每学期都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许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参观或游玩之后写一篇游记。可是,许多学生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无序或从头到尾没有重点,只是“流水账”。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学生喜欢走进这样的课堂,他们在这样的空间里思维活跃、热情高涨。

那么,如何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轻松完成习作,让实践活动和作文指导并肩而行呢?现结合我校组织学生参观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游玩将军山的实践活动来谈一谈。

一、充分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游

要想学生写出优秀的习作,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积累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生活的经验。活动之前学生对活动地点的知识储备,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战”。“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说明作文离不开生活,唯有在生活里的作文才是活水中的鱼儿,才有鲜活的生命。那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游玩、去参观、去体验,要让学生游记的作文中有这样的生命,就要让学生对所要有的“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陌生景点有个资料的积累,做到知彼。

二、科学指导,让学生有法而游

学生活动的过程要按照一定游览顺序,学生习作也要有序、有重点。在游览的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指导尤为重要。

1.“钻空子”,“聊”中引导

在参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处于活动状态中的。教者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把握时机“钻空子”,用谈话聊天的方式集体指导学生习作。

例如:出发前,教师进班之后看到学生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这时教师问:“同学们,我们的活动就要开始了,能和老师说说你们此刻的心情吗?看谁表达得最形象。”有的说:“老师我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早上我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学校!”有的说:“老师,我觉得今天的阳光真好,天也显得格外的蓝!”教师小结:“是啊!期盼已久的秋游终于来了。大家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学校,来时的脚步是多么轻松啊!”这样的引导巧妙地让学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出发前的心情以及希望赶快到达的迫切,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关注许多和中心没有关系的“刷牙洗脸、吃东西”等事情。

2.“锦囊妙计”,游中观察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要想让学生的游记能够写得条理清楚、自然明白,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观察很重要。由于学生分组活动较多,集中指导效果不佳,而且痕迹过于明显的指导会让学生感到游玩没有趣味,时刻想着要完成作文,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笔者将活动中观察的要点写在锦囊中,到达目的地之后,通知组长打开。这样的寓方法于游戏中的指导让学生觉得有趣,充满好奇,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主动观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

3.“导游”介绍,突出重点

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不能让学生记“流水账”。那么,在活动的过程中,在重要的景点,教师要有意识地重点“游览”,指导学生认真看、仔细听,把美景留在心间,记在脑中。有些地方,可以带领学生一览而过。我们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三、轻松回忆,让学生有获而游

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之后的感想,让学生不仅在“游中学”,还要让他们学会“游后思”。同样,教师的指导也要渗透其中。思考可以让作文的思想性提高,可以深化学生在活动后所产生的感想。例如:在回去的车上,笔者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回忆了一天活动的路线,同时让学生畅谈了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地方。最后,还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有学生说:“科技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我现在要好好学习。”也有学生说:“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知识,呼吸到快乐的空气。我盼望下次的活动!”……学生徜徉在回忆和感想中,教师的作文指导和学生活动快乐同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让作文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并肩而行”学生喜闻乐见,教学轻松见效,作文精彩纷呈。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了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中轻松完成习作,让实践活动和作文指导并肩而行呢?充分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游;科学指导,让学生有法而游;轻松回忆,让学生有获而游。

关键词:实践活动,观察,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芳.成长的绿洲——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索[J].小学教师培训,2007(2).

[2]付睿.作文教学的两个误区.语文教学通讯[J],2006(11).

活动作文实践 篇2

4月6日晚上,我想青龙湖在哪里呢?我上网查了后发现青龙湖在房山区那,真远!我带了2瓶绿茶、4个面包、湿纸巾、手纸。4月7日早上,我早早的起来。来到学校,我同学在讨论青龙湖的事。我们上了2号车,开了差不多3小时。到了青龙湖,我真欢喜。

我们做了个活动,规则是先拍拍左边人,在拍拍右面人,在拍拍手说我,在拍拍左边人,在拍拍右面人,在拍拍手说我们。依次往下说直到说出“我们是最棒的!”最后摆出胜利的手势说“耶!”这个活动是让我们团结合作!

后来我们又做一个活动,规则是只能拿着一个钉子,那个钉子上面有10个钉子,很难吧!我和高泽都左摆右摆怎么也想不出办法,老是掉下来,时间限制只有20分钟,太难了!突然我灵机一动,那个老师只说10个钉子不能借助外力,没说是要实体,影子!我将

是根钉子一个放在一个的上面,平坦的放在地上,把手放在钉子下面,这样看影子就像手托着10个钉子了。我们把老师叫来看看对不对?哎呀,结果不对。一只手拿着十个钉子太难了吧?后来罗主任来帮我们。原来是将十个钉子交叉着放,再用两个钉子夹住,最后拿一个钉子支撑着,就可以了!哎!我们竟然没有想出来!

老师让我们拿出报纸铺在地上,开始吃饭我拿出我带的四个面包开始吃饭。我吃完了,同学们差不多吃完了。

该去参加下一个活动了,我们到了那块儿地方老师让我们出来3个女生、3个男生每个人站一个格,男生女生中空一个格,规则是每个人可以往前走一步,或跳一个人,不能后退。我没有带笔和纸,我就拿了一块石头在地上分析,可我左想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方法。就在这时右面的小组解开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到了最后一个地方,时间不够了!我们只好去集合了,可是老实说解散吃饭了!啊!我们已经吃过饭了!其实我们应该但是不吃饭,现在再吃。

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篇3

一、综合实践活动充实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引导学生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是顺应儿童天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春之韵”的开设,把学生带入了万花筒般的农村生活中。“作文源于生活”,在这里学生领略到了小鱼的自由、鸟儿的乐趣、春耕的忙碌与喜悦,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和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有意识地让他们观察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落日出;指导学生“寻找春天”,要求他们寻找新颖、独特的题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愉快地参与这项活动。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阔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思维方法,不满足于常规的象征性的春景。他们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鸭先知”“花满蹊”“割马兰”,还有浅浅河水的小河流、卸下冬装的小伙伴……

二、综合实践活动放飞了学生的写作思绪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它解放了孩子们的脚,解放了孩子们的心。它比一般的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作文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后,学生在这里不仅能用眼看,用鼻闻,还能用手摸,用嘴问。

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如“拉响了绿色的手风琴”“五彩缤纷的风筝”“走进蔬菜王国”“兵器与中国”“圆圆的月亮”……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描写的作文内容趋于丰富多彩。作文中星期天捉迷藏、钓鱼、钓龙虾这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在下降。结合这些活动课,学生们写出了《我理想中的果树》《“走,我们去放风筝”》《我——红花草的一生》《嫦娥奔月后传》等一系列优秀作文。一些语文基础扎实的学生不再满足常规的写作形式,开始尝试使用倒叙、插叙、补叙,甚至有学生用稚嫩的笔用小诗、儿歌、童话更形象地表现生活。可见,在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后,学生作文中描写生活的面更广了,进而能写出闪耀着个性和创新火花的作文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总是对作文最头疼,其作文也大多是言之无物、空洞无味,主要原因是缺少真实的情感。要让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使他们有丰富的生活实践。

在学习了《云雀的心愿》后,我们知道了现在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正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不光要保护地球,还要使地球成为一个绿洲,学完课文后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一方面动员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一步了解有关森林、沙漠、洪水的知识,一方面让大家在植树、护树的过程中调查家乡人民的绿化环境。学生在看到东安这个江苏省卫生乡镇清水绿野时,感到欣慰之际,也会为有些人破坏家乡的绿化资源而感到深深的痛恨。我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者建议等等,投寄给有关管理部门或新闻单位。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小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还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学习的过程,也经历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加强环保意识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写作也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也变得愿写、要写和乐写!

实践证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作文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由怕写、厌写变成了爱写、善写,学生写作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作为老师的我再也不用累得不可言语,也不必担心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会惨不忍睹,现在可以轻松、自在地指导了。可以说,这样的课大家都会喜欢。

让实践活动激活作文教学 篇4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让学生玩得痛快,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 开展传统性活动。

如,庆“六一”、欢度教师节、迎新年等节日主题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很容易确定写作目的;又如,趣味运动会、故事大王比赛、卡拉OK比赛等比赛活动,这类活动一般都是参赛人员与观众各有各的感受,易于激发习作兴趣。

2. 开展趣味性活动。

将游戏活动纳入作文课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先玩后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五年级开展“画与话”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画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进行加一笔游戏。游戏中,每个学生在加一笔之前都要认真观察前面学生的图画,并且思考如何下笔。完成这幅画后,再让学生根据这幅画编故事。学生们跃跃欲试,互相补充,与往日单纯编故事相比,他们更主动了,思维更活跃了,语言也更丰富了。实践证明,通过参加这个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又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二、拓展阅读实践,增加语言积累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涌,笔下如生花。

1. 大量进行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平时学习中只有大量地读书,才能增加积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读不同种类的书,可以是科普知识、地理趣事、幽默故事,也可以是中外小故事、名人传记、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题材,并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2. 有目的地摘录。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有目的地进行摘录,摘录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以便在写作的时候备用。一般说来,常摘录的有名人名言、作文知识、有价值的事例数据以及古诗谚语等等。

3. 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它是读者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因此,写读书笔记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积累素材不错的方法。读书笔记形式很多,可以是读后感,可以通过列提纲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摘录。

三、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情感经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因此, 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进而丰富情感经验。

1. 走出课堂,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写一种植物,以往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千篇一律。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认养小树”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认养”的小树的外形,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长习性,做好相关记录。整个实践过程,不仅让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积累了素材,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学生以《陪我一起长大的一棵树》为题进行写作时,就能做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 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教学“学写环保倡议书”时,我事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调查、了解本地区环境状况;走访有关单位、环保工作人员、专家等,了解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同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特别是对当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白色污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走进超市调查塑料袋使用情况,走进菜市场进行采访“限塑令”执行情况等活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数据、图片、影像资料、采访记录……作文课上,学生交流、汇报,商议讨论,提出建议,这时我适时指点,一篇篇高质量的《环保倡议书》纷纷“出炉”。

实践活动作文 篇5

我早早的起床,收拾好,准备去学校,我看到了一辆大巴车,远远地停在那儿。

过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上车,我们上了车,上车之后感觉车高高的车开始走了,车间里热热闹闹的有多表演魔术,有的唱歌有的讲笑话,有的猜谜语,同学们表演的节目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

到了网球基地,同学们非常非常的期待里面是什么样的,我们进去看到了那里辽阔无比,还看到了一个教练挺胸抬头的站在那里,那个教练先给我们讲网球的由来,又给我们讲网球打的最厉害的国家有几个,哪几个,那时我们听的很专心,因为那个老师讲的神情一致那个老师讲的时候不知是严肃还是温和。

随后,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球拍让我们颠球,一开始很少,慢慢的那个教练一下子颠一千个,我们大吃一惊,颠玩了,我们累的上气不接下气。

中午,我们吃了午饭,休息了一个小时,又继续练网球怎么打,然后又对打。

最后又给三位同学发了荣誉证书,这三位同学今天表现最好。

活动作文实践 篇6

一、社会实践享乐趣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知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形成认识,并将认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每年4月,东海县各个文化部门及娱乐场所都相继推出灯展、届会等一系列民间艺术展示活动。艺人们精湛的表演,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深深吸引了广大市民。学生们激动而好奇地谈论着捏泥人、皮影戏、小木偶……我让学生模拟记者开展主题为“走近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讲述最具吸引力的民间故事,交流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在心中刻下最美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拥有了自己班级的“走进民间艺术”专题性学习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信息,讲述了民间艺术家动人的故事。

真实的生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思维与表达的欲望,作文水到渠成。

二、专题研究促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为基础,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来临时,我设计了“粽子飘香”的专题活动,活动过程如下:

1.屈原故事会。队员们自己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找名人故事,把故事编成小品。队员们在找资料、讲故事、表演的体验中,不仅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还感受到了屈原那份爱国情怀的悲壮。

2.“我是小诗人”诗歌朗诵会。屈原是位爱国诗人,他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赋。队员们用自己的方法搜集屈原的辞赋,进行朗诵。在这个活动中,队员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从中感受到了屈原的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3.包粽子比赛。对小学生来说,包粽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队员们兴致很高,有的回家跟爷爷奶奶学,有的自己琢磨,还有的找邻居帮忙……队员们学会包粽子后,分组进行包粽子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游戏,依照赛龙舟的形式,举行赛龙舟活动:让五六名学生排成队,把他们的左脚和右脚分别绑住,靠蹦跳的方式前进,先到指定地点的一组获胜。队员们一边包着粽子,一边看着同伴们奋力比赛,感受到了合作的喜悦。这次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亲身体验的心愿,又使他们在自我体验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劳动体验积情愫

新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与操作性。有关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获得。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包括家庭中的劳动工具、场所以及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经验、态度、价值观等,为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服务,使学生在劳动锻炼中不断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逐渐强化家庭責任感。

在综合实践活动“做元宵”中,老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动手操作。当元宵在沸腾的水面上翻滚时,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学生在作文中各抒己见:“‘人心齐,泰山移’,在同伴们的齐心协力下,一个个元宵诞生于我们的巧手之中……”“我按照老师说的比例,小心翼翼地调面、加水。我看着周围同学的‘杰作’啼笑皆非,有的硬如石块,有的稀如泥巴,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四、缤纷网络拓时空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利支撑和技术工具。教师可以把信息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些主题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使技能为学习任务服务,又使内容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

针对学校漫天飞舞的垃圾,我设计了“校园的垃圾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用照相机拍下校园比较脏的角落和乱扔垃圾的现象作为资料;在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搜索与垃圾有关的资料;本班校园小记者,采访同学、教师、环卫工人、环卫局的有关负责人;在计算机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利用Word、Photoshop等软件制作环保小报、宣传画、公益广告(简单的Flash动画);利用学校网站,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心得或体会;利用校广播站和校电视台的资源,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请环卫局叔叔上环保课……这一节课学生受益匪浅,《永别了,垃圾》、《垃圾,想说爱你不容易》、《垃圾危害知多少》等习作层出不穷。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综合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情感和探究,教师要将其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发展空间。教师要让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还作文训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善于写作,乐于写作。

综合实践活动使作文教学焕发生机 篇7

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 缺乏观察力是症结之一。针对这种情况, 我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 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细心观察, 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走进自然之前, 首先提出观察要求:观察要细致、有序, 并做好记录。

1.“细致”。

即不能只着眼于大概轮廓而忽略了细小的地方。比如雨中的情景:近看, 雨点的形状如“小葡萄”, 打在地上溅起“水花”;远看是一层“轻纱般的水雾”, 继而“水雾”又变成“雨帘”, 马路两旁出现“小溪”等。

2. 有序。

一般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从空间上来说, 可以从上至下, 从前到后, 从外到内, 从远到近等, 同时注意事物形态、数量、质地、色彩的变化, 这样写起来才会又生动又有条理。

3. 做好记录。

将自己留心捕捉到的最重要的现象、细节, 及时写下来, 作为写作素材加以积累, 为以后写作奠定基础。

这个主题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前所未有的热情, 他们纷纷走出校园, 深入自然, 观察春天各种景物的变化, 在观察中体验, 并诉之笔端, 实现自由表达。在这次活动中, 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组, 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资料, 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科学组的同学亲自栽种植物, 观察他们一天天的变化, 写下了观察日记;文学组的同学从图书馆、网上搜集了大量与春有关的成语、农谚、诗词、散文;绘画组的同学制作手抄报、绘画作品;写作组的同学挥毫泼墨, 绘春、赞春, 表达自己对春独特的感悟;歌唱组的同学真情演唱自己喜欢的春之歌。

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 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文以情动人。一篇文章即使再有章法技巧, 若缺少感情的投入, 也会呆板乏味没有生机。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在众多情感中, 亲情又首当其冲。所以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将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 母亲为一个家庭的付出与牺牲更应让孩子深深铭记在心。但我在审阅学生习作“我的妈妈”时, 大部分同学写的干干巴巴, 缺乏对母亲的深入体会和了解, 有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对妈妈充满抱怨, 与母亲隔膜很深。很多同学表示, 他们有什么心理话宁可找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倾诉, 也不愿对父母说。在调查了解中, 我发现很多同学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龄、生日、爱好、理想, 也体会不出父母的辛苦, 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妈妈的辛苦, 懂得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 我们开展了“献给母亲的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记录母亲的日常生活, 和母亲聊聊天, 做好谈话记录, 并亲手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 搜集与母亲有关的文学作品、感人事迹、成语格言、歌曲绘画作品等,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过程中, 培养热爱母亲的情感, 写出一篇佳作。

这次活动使学生有意识的近距离与母亲来了一次接触, 在活动过程中, 他们理解了母亲的艰辛, 对母亲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精神上受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洗礼。在活动后的习作中, 他们敞开心扉, 有的真诚的感谢母亲多年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 有的对自己以前不理解妈妈表达深深的悔恨, 有的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表达了要感恩母亲的决心……大部分文章感情真挚, 生动感人。

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感受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其中,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 深邃的意境, 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 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古诗词在作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诵读, 可以感受它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在丰富自己文化积淀的同时, 培养了审美情趣, 提高了文化品位, 并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着深远意义。为此, 我们开展了“古诗苑漫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以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

这次活动展示, 我们分为五步进行:满腹诗书续古诗;声情并茂背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动笔尝试写诗歌。整个活动, 学生表现的积极踊跃, 虽然学生的朗诵水平还很低, 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还很肤浅, 尝试写作的诗歌也很拙劣, 但他们却有丰富的亲身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已经初步领略了诗歌的魅力, 掌握了部分学习方法, 特别是激发出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已经能够自觉的运用古诗词名句, 增加了作文的文化内涵,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家乡, 指导学生精心选材。

通过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了解家乡, 选材要朝着新、深、细的方向发展, 抓住家乡特色, 以小见大, 使文章立意高远。

高中作文教学要积极进行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最大的苦恼是“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无米”是“无话可说”的主要根源。为此,教学中必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找米下锅”。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参与者、评论者。在生活中细致地观察,在观察中快乐地生活。老舍先生曾说:“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切、详细,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老舍先生的话是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人,去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叶老还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倾吐胸中积蓄”。叶老所注重的“倾吐”,当然包括表达的各个环节,其中很重要的是“怎样下锅”的问题。“有米”还须“善取米”、“善用米”,也就是怎样把心中的话有选择、有目的地说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写作之前,必须组织学生作好材料准备、有关写作知识的准备和写作情感方面的准备,充分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

命题形式要灵活多样,符合学生实际。学生作文命题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让学生写他们所熟悉的、关心的问题,说他们心中想说、会说的话。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知道他们胸中有哪些积蓄。除了课堂上接触学生,还应多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经常与学生谈心,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心中有话,不吐不快。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敢于倾吐积蓄,还应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所谓“放胆文”,就是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语体、表达方式,不规定字数、内容,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写这类文章,学生消除为“切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被动心理,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积蓄倾吐出来,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竟别出心裁地让学生为自己写悼词。十几岁的孩子,怎知自己何时死?又怎知一生做过哪些事?所有这些,都须靠学生自己去合理地想象,大胆推测,方能有真情实感。据说学生们写的还蛮投入的,有的还很感人。大部分学生通过为自己写悼词,更加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更明白了努力学习的必要性。这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勇于探索,善于引导,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没有学生写不出来的文章。所以说,在作文教学方面,只有教师有胆,才能学生有识。

评改形式要不拘一格,扎实有效。教师要大胆地舍弃对作文精批细改的做法,引导学生自我评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有一份“评改”的权力。只有亲身参加评改这项训练活动,他们才能亲自尝到修改文章的甘苦,才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会写又会改,作文的本领才全面。因此,提倡学生自改大有好处。

分组评改:1、前后位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评改前,教师只看不改,了解情况,心中有数,便于上课引导和总结,还要拟定评改标准。2、评改课上,先在黑板上公布评改标准及方法,再把作文交叉发给四人小组(本组不改本组的)每组四篇,每人重点改一篇,略看另三篇,然后在组内逐篇讨论,并共同推荐一篇最好的向全班介绍、宣读,最后教师总结。3、课后,作文发给本人。作者在阅读同学评语之后,还要写出“评语读后”,提出自己对评语的看法,教师再审阅评语和“评语读后”,对特别好的予鼓励,有分歧意见的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做出裁决。

自由评改:这种改法打破小组壁垒,不受任何限制。学生可以请任何同学批改自己的作文。请一个加10分,请两个加20分(必须与上一个批语不同),依次类推,这样学生的作文可得100分、150分、200分……学生见到这样的分数,觉得很有趣,很乐意虚心向别人求教。值得注意的是:1、每个批改者,都要在批语后签名,这一则表示庄重严肃,有责任感,二则教师也可从该生的批语中看其作文理解和消化总结的水平。2、学生批改不准使用红色墨水。待教师检查作文时,在学生批得好的用红色打“√”,批改错的打“×”,一般的不作任何表示,批改特别好的还要在“√”后加!”教师最后定分,则要标出作文本来该得的分,加上奖励的分。当然,这种以分数出现的评价方式可能与当前等级制多有冒犯,不过,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想变着法儿提高作文兴趣。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不但没感到分数的压力,相反倒做的津津乐道。写文与改文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又何乐而不为?以上两种自改方法穿插运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全体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批改活动。“请人”与“被请”都使人感到:既严肃又活泼、既紧张又有趣。整堂课时时处处人人都被激活,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训练密度大大加强。

活动作文实践 篇9

一、走向田野, 尽享大自然风光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把学生安排在具体的环境中, 让他们自由的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 学生对农村生活特别熟悉, 明丽的天空, 广阔的田野, 生活在如画的大自然中的学生怎能不喜欢大自然呢?这是他们的摇篮:春天看绿树红花, 夏听百虫啾啾, 秋尝累累硕果, 冬赏茫茫雪景。早晨扑面而来的凉风, 傍晚夕阳映照下的池塘, 都是那么令人心醉。春之绿意, 夏之戏水, 秋之游乐, 冬之雪景, 一年之景, 尽在眼中。在如此的美景中, 每个人都能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对于这些, 教师不用多讲, 只略作点拨, 就能达到效果。例如, 教师可问:大自然美吗?你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风景?你能给大家说说好吗?教师只要略微的启发, 学生就会跃跃欲试, 尽情叙说大自然的美好, 表达心中的喜爱之情。这样的作文, 是学生敞开心扉在叙述所见、表达所感, 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样, 学生在尽情体验家乡美丽风光的同时, 也陶冶了情操。

二、追随先辈足迹, 学习先辈精神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斗争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革命和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宝贵的财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我们乡就涌现出了百余名英雄人物。这些不仅是德育的好教材, 更是作文的好素材。我让学生去采访身经百战的老八路, 拜访艰难创业英雄前辈;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赞扬他们的丰功伟绩。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英雄等活动, 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们感人的精神,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有了学习的榜样, 再进行习作练习时, 学生的语言慷慨激昂,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感情。这样,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体验家乡发展, 抒发热爱之情

近几年, 随着三年大变样活动的开展, 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排排新建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之中, 一道道笔直的公路纵横交织, 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农民腰包鼓了, 脸上绽开了笑容。农村的变化, 让每个人都会惊叹不已, 学生活动于其中, 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时机。于是, 我带着学生参观滨河大道旁的工业园, 访问养鸡专业户和种粮大户等, 让他们给学生讲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 让学生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然后, 我以“我家的变化”为题, 让学生畅想, 有的学生从房子的变化谈起, 有的学生从家用电器说起, 有的学生则从村里的交通工具的变迁谈起……这些内容具体生动, 真实感人。这时我巧妙引导, 对学生提出作文的要求, 让学生把自己激动的心情诉诸笔端。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写得自然具体, 很有意义。学生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 也受到了教育, 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并树立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理想。

四、感悟乡情亲情, 赞美纯朴民风

在农村的飞速发展中, 虽然有些人出现了拜金主义的倾向, 但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的感情, 注重乡亲之间的的联系, 这中间蕴藏着纯朴的民风, 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无法想象的。和睦的邻里、尊老抚幼的风气、发家致富的感人事迹等等, 这些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 就发生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合家团圆的春节, 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无不带给学生们许多欢乐。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节日的时机, 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 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把普通百姓的朴实感情赞之于笔端, 学生所写的作文一定会景情并茂。学生的习作干巴巴的, 缺乏感情, 是没有获取典型的材料, 或是在学生获取材料后, 没有及时强化学生的情感。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眼前之景, 写可言之物, 抒真实感情。

综合实践活动与个性化作文整合 篇10

一、综合实践活动, 激发个性写作能力

1. 培养学生搜集材科、处理材科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学会搜集材料和处理材料, 而材料才是作文的血肉, 有丰富的材料才能把作文写好, 可见这一能力对于写作多

主动性、课堂的情景与发展, 也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煅炼。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应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能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意识等方面训练与培养, 目标明确, 阐述清晰, 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把握清楚目标,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充分考虑流程规划、教学过程和方法选择。要注重学生自主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设计应逻辑清楚, 完整流畅, 意图表达真实自然。

3. 充分发挥本学科的技术设备特点。

在借鉴其它学科的备课经验的基础上, 要更多地考虑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 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终端设备、畅通的互联网络、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源、方便快捷的上机操作特性, 来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4.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大纲, 细致推敲, 去粗取

精, 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简约或滞后等不足, 不受教材束缚, 积极想办法弥补, 按照教学意图, 进行知识补充拓展, 重组加工, 形成各章节简洁实用的辅助资料 (电子版或纸媒) , 每堂备一份上课讲义;紧紧围绕教材内

么重要。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能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如“家乡名人的研究”的活动, 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中设计的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前, 我利用一节早读课给学生介绍了研究人物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课后科代表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 运用所学方法去访问熟悉情况的人, 查阅资料, 搜集有用证物, 拍摄历史遗物。他们搜集了许多的材料, 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相信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面临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问题。在作文指导课上, 我给学生讲了作文时选择材料的三个原则:真实性、一致性、代表性, 并且告诉他们围绕自己作文的中心先占有, 后挑选, 一定要舍得放弃, 不能什么材料都想写进文章。

2.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 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

容开发制做具有“五性” (即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的课件作品;精心设计安排学生上机练习的内容和时间, 为达到目的和提高效率, 必须事先把需要的素材准备完整并预装到各个终端机。

5. 集体备课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师专

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整合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实践证明, 对促进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总之,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 要增加自信心、荣誉感, 努力克服暂时的困难, 面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 研究教学方法,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认真钻研教材, 备课要着眼创新, 使课堂教学有特色, 不断促进教学进步。信息技术课备课的目的, 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根基, 能够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去, 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万物为友, 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 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 从而在社会交际中, 积累信息, 发展思想。实践证明, 举行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参观、访问, 搞社会调查, 接触实际、接触社会, 能开拓知识领域, 开阔眼界, 丰富生活, 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 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以“永强风俗的研究”活动为例, 与龙湾区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走进龙湾, 亲近家乡”为主题的民俗展览, 学生亲自去体验了家乡的风俗,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了很多他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 有了很多感触, 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活动完了之后, 他们觉得有很多话要通过笔写出来, 这就成了他们写作的动机, 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受益匪浅。

3.拓宽写作资源, 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写作训练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后, 围绕活动进行个性化写作。即自选角度, 自主命题, 自选表达方式, 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 有感而发, 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如“汤和文化的研究”活动, 我就要求学生围绕这次活动, 自选角度, 自主命题, 自选表达方式, 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篇作文。结合中国近代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 追溯明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劣迹,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作文交上来后, 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有写活动过程的, 有写自己感受的, 也有写对人物评价的, 等等。从中也让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特别是能拓宽写作资源, 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

二、促进研究性学习, 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1. 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主题系列

通过研究, 更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发展, 并能从一个侧面为“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学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此, 结合初中学校的具体实际, 挖掘学生两个空间:一是学校学习实践空间;二是家庭社会见闻空间, 广泛地去收集与积淀丰富的内容, 把个性化作文校本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序列内容有效整合, 围绕综合性实践活动与个性化作文有效整合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 展现学校研究性学习主题内涵

研究性学习, 我校始终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而展开, 学校以“诚、行, 毅”做为学校的办学思想, 主要是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我们要从中汲取符合当代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文化素养,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精髓。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爱国情感, 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做人做起, 学会学习,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诚、行、毅”, 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 是一个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石。

(1) 七年级以“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生做人以诚, 诚实守信, 有利于养成学生诚信的道德。

《大学》经文说:“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由于“诚其意”的活动必在“知至”之后, 所以, 要弄清“诚其意”的含义, 必须先弄清“致知”和“知至”的含义。王阳明曾说:“‘知至’者, 知也;‘至之’者, 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为一也。”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框架:一是培养学生诚信守责、塑造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从诚实做人, 诚心处事, 诚挚惜物中领悟;二是培养学生与法同行、完善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从生活实践, 理论法规, 为人处事中体会;三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提升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从观察社会, 收集提炼, 反思归纳中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守护家园、修炼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从人与自然, 呵护生灵, 培养爱心中修炼。

(2) 八年级以“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行”是培养学生在诚信道德的熏陶之下, 在生活、学习、工作、做人方面努力去躬行践行, 从而不断积累人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行”是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知行合一”的要素。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即他说的“致良知”, 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 即“知行合一”。对于“行”, 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 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 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 问是问做这件事, 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 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 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 包括了学、问、思、辩, 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 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在王阳明这里合一。

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框架:一是在培养学生人文追忆、美化生活方面研究探索, 围绕人文熏陶、健康追求、继承传统;二是在培养学生求真科学, 立志创新方面研究探索, 围绕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美化生活;三是在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学会观察方面研究探索, 围绕观察社会、感恩社会、思考民生;四是在培养学生爱惜自我、健康身心方面研究探索, 围绕人与社会, 呵护生灵, 促进健康。

(3) 九年级以“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毅”是做事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生克服困难, 毅力而行, 对培养学生勤奋精神, 立志科学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吻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亦具有指导意义。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 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 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曰:“抱负远大, 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 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 是缺一不可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弘, 宽广也。毅, 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 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仁者, 人心之全德, 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 可谓重矣。一息尚存, 此志不容少懈, 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 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 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框架:一是在培养学生勤奋励志, 实现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激励学生勤奋做人, 刻苦好学, 学有榜样;二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求知。完美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追求真知, 关注发展;三是在培养学生人文求美、熏陶自我方面研究探索, 激励学生关注名人, 拓展视野, 实现自我。

因此,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 主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进行, 我们的目标主要是“人文见长, 弘毅校园”。从研究性学习中, 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以个性化作文为指导, 写出弘毅的文章, 做一位弘毅的学生。两年多实践, 我校已经汇集了《海滨中学弘毅家园集》之一、二, 共分三大主题八项系列。

三、综合实践与个性化作文整合的体会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几乎成为学校教学的共同特点。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学习活动, 凸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体现课内到课外, 再从课外到课内, 丰厚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树立知识的综合应用的教学理念。综合实践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 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构建知识的三维空间体系。

1. 综合实践与个性化作文整合, 体现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些可以说是本质上的返朴归真。《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生活实践视为作文的源泉, 因此,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但是, 现在的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教育中的难题, 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 正是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要求, 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 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课程。每个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都有一定的系列特色, 当地的自然, 社会、人文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家乡独特的人文景观、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名胜古迹、方言土语等, 也都有其精华的值得褒扬、传颂的一面, 或值得辨析、甄别的一面, 都留下了人类繁衍生息、社会变革发展的烙印。无论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还是名优特产, 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我们若把它们有机地引入, 利用当地资源, 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活水之源, 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则能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既为家乡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也能为当地的落后问题出谋划策;既学到文化, 又陶冶了情操, 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践挂钩, 使课程走进生活, 亦让生活走进课程。

2. 综合实践与个性化作文整合, 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 负责分工, 学生自愿组合。要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采访、调查等途径, 收集有关家乡的的资料, 吻合了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再按收集、整理、讲解等不同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 这样, 学生在成果展示阶段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并逐渐延伸, 致使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 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树立理想, 积累知识, 提高才能, 多为家乡出力。在这些方面, 我校已初见成效, 汇聚了学生的优秀作品。从教育上讲, 学生更了解家乡的美丽、富饶, 了解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 已达到更热爱自己家乡的目的。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宏观构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教师, 给予学生的不再是盘中的“鱼”, 而是盘外的“渔”。

实践调查活动, 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从内容入手, 先让学生构思, 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最大的收获、失败的教训以及成功的喜悦、感想写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 它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发言热烈, 积极地参与讨论, 人人都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教师精彩而巧妙的引导下, 都迫不及待有话要说, 有内容可写, 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上, 学生在愉快中, 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感受写入文中, 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

3. 综合实践与个性作文整合, 体现整合的内蕴性

办好一所学校,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造就一批骨干教师。而能否造就一批骨干教师, 关键在于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就是一场戏的

当总导演“导演”, 实施素质教育, , 实没有一位高水行高效管理, 办出平的

特色学校都将是空话。作为一校之长, 如何让自己在任期内带动全校教职工不断进步, 让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真正使自己成为学校之魂

校呢?

一、坚持用人格的力量激励人心。人格简

长言之即德●德取人、。失德弃人在我国的, 以德为重传统文化中应, 是历做来人强的调根以的祖不龚本。住, 人幽香四溢, 格像花的芬令芳、人回味悠长酒的醇香, 。一校之掩不了, 长封,

几华

如果没有威信, 说话没人听, 指挥没人应, 那就成了孤家寡人, 就无法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而威信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要靠

点自己的良好形象去赢得“一班人”的钦佩和信

赖, 这种非权力影响力所产生的作用, 远比权

体力的作身“德”用之修养要大得, 多。以德感因此, 人, 校以形染人, 长必须要加增强强自

自身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 才能达到政令畅通、有效地组织管理的目的。一是在具体工作中, 校长要摒弃官位意识, 提高为师生服务的热情, 增强创业的责任感;淡化管束意识, 体现人文关怀;抛开功利意识, 提倡脚踏实地的作风;要知人善任, 在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上做教师的楷模。时刻用苛求的眼光看待自己,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生, 做师生的知心人。二

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获得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思考交织融合起来, 让孩子们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与源泉,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言为心声”, 让学生把作文视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 一种对自己发展有益的作文。一旦将写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整合起来, 学生的习作必将异彩纷呈, 情真意切!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感悟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该向不同的学科整合和延伸, 这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又利于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是在平时生活上, 要坚持廉洁奉公, 不谋私利;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工作在前, 待遇在后;实干在前, 荣誉在后。做到“四要”:即要管住自己的头, 不该想的东西不要想, 见钱不贪, 见色不迷;要管住自己的嘴, 不该吃的东西不要吃, 否则就把原则吃掉了, 嘴巴吃软了, 形象吃丑了;要管住自己的手, 不该拿的东西不要拿, 不贪恋钱财;要管住自己的脚, 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实践证明, 能否赢得师生的拥戴, 校长“德”行是首要的。校长若能在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 做出表率, 那就会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什么样的校长, 便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二、坚持用情感的力量温暖人心。人是有

感情的, 对学校的管理要做到“情感先行”。校长不能单纯以行政手段来处理各种关系, 而应对师生倾注满腔深厚的感情。通过情感交流,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相通。一是对教师要主动关心。校长是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的“班长”。要当好这个“头”, 除了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坚持依法治校而外, 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下属、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尽管校长事务繁忙, 但是主动与下属、与教师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 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对教师的缺点既要提出善意的批评, 又要对他们工作上的失误主动弥补, 主动承担责任, 主动关心他们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要真心真意、实心实意、诚心诚意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二是对教师要宽容大度。宽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是

综上所述, 对一个初中生而言, 生活就象一盘散沙, 需要我们合理的捡拾。要想从散漫的生活中获得合适的生活写作素材, 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 把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 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互为融合, 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内涵。我们要把作文写好, 就要关注生活、社会、人生, 关注成长, 写出真知酌见, 写出独特感悟, 写出时代特色。让我们在集体的合作中相互激发, 实现合作作文, 把作文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这是我们的追求。

活动作文实践 篇11

关键词 教学 综合 整合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的“新能源”呢?我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解决作文教学“封闭式”问题的突破口,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融入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生活的中心。这里,有成长的足迹,有浓浓的亲情,更有数不清的习作“新能源”。只有带着真情感,才能写出好作文。

母亲节要到了,我组织了一次题为“妈妈笑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谢意。没想到,学生的“礼物”竟会那么丰富多彩,有“悄悄帮妈妈打扫屋子”的,有“用零花钱给妈妈买鲜花”的,有“亲手制作贺卡”的,习作中,学生们不乏稚嫩的一个个“礼物”让我读懂了他们的真情,而不是“假意”。

在指导“成长的烦恼”这篇习作时,我没有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苦思冥想,也没有让学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而是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找一件能证明自己的确烦恼的“证据”。结果,有的学生拿来眼镜,证明近视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带来了破损的图书,证明小弟弟小妹妹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带来了“录音”,证明爸爸的呼噜声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干脆往讲台上一站,证明肥胖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在一个个五花八门的“证据”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烦恼,而不是“无病呻吟”。

家庭中的习作“能源”数不胜数:“第一次”系列、“体验”系列、“真爱”系列……无一不是生活,无一不能写出好文章。

二、走向社会

社会是人生最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它积淀着人生的厚重,见证着人生的多味,它是习作不竭的“能源库”。

5月12日,四川的地动山摇震颤了每一颗中国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募捐活动瞬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们的学生也纷纷伸出了自己的小手。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能抓住时代的脉搏,能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开展了一次题为“我终于哭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四川的灾情,倾听社会的声音,并记录下自己一次流泪的体验。在批改这篇作文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学生一起流泪——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仍在襁褓中的孩子,离去之前只来得及留下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教师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学生获救了,而他却遇难了。一位年老的乞丐在捐了五元钱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在学生一次次流泪的体验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不需要刻意地故作深沉,去追求习作时所谓的“内涵”,因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已经真真切切的体现了大悲、大爱。

在社会这个习作最大的“能源库”中,综合实践活动俯拾皆是:采访、导游、参观、义务劳动、义卖等等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真谛,进而在习作中表现出来。

三、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又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使我们成长、繁衍,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她是习作的又一重要“能源”。

六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写小实验的习作练习,为了写好这类作文,我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去大自然中发现‘问号’,去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句号’”。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蚂蚁惧怕樟脑球的原因,懂得了鱼鳍是掌握平衡的,而鱼尾巴是掌握方向的,解开了“盛水的纸锅”烧不破的秘密……他们的习作素材丰富多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鸡蛋浮上来了”等题材。

大自然是平易近人的,又是喜怒无常的;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作文教学如能适时地组织一些亲近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探索与发现”,“小眼看地球”等,一定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并拓宽他们的习作思路。

四、回归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文教学自然也离不开这个主阵地,但课堂同样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成为习作的“新能源”。

结合“口语交际”训练,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小小辩论会,辩题为“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正反双方的辩手都卯足了劲,不但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还主动向家长、老师请教辩论的技巧。辩论会上,双方辩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虽然由于经验的缺乏,时不时地钻进牛角尖,甚至跑题,但却为接下来的习作提供了“新能源”。有的学生以“一次难忘的辩论会”为题,中规中矩地记叙了这次辩论会的过程;有的学生以“别样的课堂”为题,表明了自己对这类课堂的渴望;还有的学生另辟蹊径,以“辩论会中的她”为题,刻画了班级中一个成绩很差但在这次辩论会中却脱颖而出的女学生,体现了“不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看似仍然封闭,其实已延伸到课外,同样有利于学生在习作时体现新意,表达真情实感。

类似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小游戏、课本剧表演、故事会、小竞赛……它们都是学校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习作的“新能源”。

活动作文实践 篇12

那么, 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化作文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几点看法。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选题中, 培养独特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作文的前提, 写作文时素材的获取、题材的组织、语言的表达都有赖于观察。在教学中, 如果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抽象说教, 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把学生引入社会实践中去, 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取材氛围。上苍赐予他们无穷的源头活水, 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引导学生观察, 不能一刀切, 不能强求观察同一对象。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对象, 自主选择研究和实践主题, 自主观察自主获取素材。有的同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 一草一木都能激起他的热情, 那么就应该让这些同学走进大自然, 与自然万物亲密接触, 让他们去挖掘隐藏于大自然的写作资源, 发现大自然的美;有的同学思想敏锐, 对时事变化了如指掌, 对社会问题见解独到, 那么组织这些同学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万象, 面对社会问题,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 设计不同的实践环境, 确定不同的观察对象, 以便他们提高观察能力, 获取更多更好更完美的感性材料。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比较筛选中学会择优选材。

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在一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时, 会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面对一大堆的资料, 如何取舍, 如何准确地加以运用, 这就要学生自己作出选择, 决定哪些证据是相关的, 并能对证据的含义作出解释。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在学生习作中, 围绕一个中心要选择哪些材料, 也要经过认真仔细的筛选, 在众多的材料中寻找最能表达中心的, 以使所选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文章中心, 也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主题更为鲜明。

例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我们把我县的一个风景秀丽、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古镇作为写作对象。以XX起义烈士纪念碑为核心, 这里的每一个弄堂, 每一处故居, 每一道水, 每一座山, 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诉说着它那历尽沧桑的荣耀和文明。写作之前, 我们先让学生开展以《走进古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自愿组合分成几个活动小组, 去游览古镇的各个景点, 并对古镇的人文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在众多写作素材面前,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在活动中的感受, 选择相关的材料, 进行作文。这次学生写出的文章也让大人们大吃一惊。光看他们的题目, 就让人感叹万分。如:《面对XX起义遗址, 我想说……》, 《你知道吗, 这里就是XX起义的指挥部》, 《革命老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些文章的素材来自学生的亲身实践, 学生乐于表达, 史料详实, 观点鲜明, 情感真挚, 深受读者喜爱, 很快在作文杂志上发表或在征文比赛上获奖。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独特的个性感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生活是个万花筒。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每个人体验不同, 感悟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观察, 而得到相同的感悟, 即使是观察同一对象感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实践活动中, 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 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冬雪, 活泼的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跑到雪中去滑雪, 打雪仗, 堆雪人, 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快乐;多愁善感的孩子会想到大雪将会阻碍交通, 给远方的行人回家带来不便, 于是会生出几分愁绪;农家孩子看着田里庄稼躲在雪被里, 会幸喜感到瑞雪兆丰年。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触发同学们进行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走进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 也可以培养同学们独特的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深入社会, 考察社会, 感悟生活, 感悟人生道理。如我们曾经以“城市牛皮癣的调查和研究”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们对牛皮癣进行立项调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 实地考察, 了解牛皮癣存在的形式、原因和整治措施。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社会问题有了深切的感悟,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写出了针对性强, 观点鲜明, 论据充足的好文章, 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生成性原则, 它打破了老师的预设和灌输, 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养成的兴趣、主题、形式和内容等, 注重学生不断构建自我整个精神世界, 而且生成后研究的课题往往是出于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 获得了独特而真切的感悟, 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拥有真实的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语文课程也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亲身经历又怎会有真情实感。可原本封闭的教室, 封闭的课堂却一再扼杀了孩子的童真。综合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终于还给孩子精彩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记得上学期, 我们开展《家乡的桥》综合实践活动, 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 但恰好被分在“桥的种类”课题小组, 他要负责采访家乡的农民朋友, 这对他是个很大的挑战,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是我的心跳速度最快的一天。这可是我第一次单独与陌生的大人说话呀, 我觉得我的心都快要跳出胸膛了。我来到村口, 迎面来了一位爷爷, 怎么办, 问还是不问。此时, 我真想一走了之。可是, 如果完不成任务, 明天我怎么向老师交代呢?不管他, 豁出去了, 问问再说, 他又不会吃了我。想到这里, 我硬着头皮走上前去……”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 却是孩子真实情感的倾吐。我们的作文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份“真实”吗?如果没有这段经历, 又怎么会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呢?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孕育出写作的自由, 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创作。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能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 自己去策划活动方案和成果呈现形式。通过活动, 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创造性地描述世界、表现世界, 抒写自我、表现自我。综合实践活动交织着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思考, 以及在实施之中灵感的突现, 这样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 一种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作文。

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为了让学生写出符合教师心目中的作文, 常常提供标准化的范文让学生临摹, 殊不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例如描写人物, 男人都是浓眉大眼, 目光炯炯有神, 女人都是瓜子脸, 柳叶眉, 没有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记叙好人好事, 一般都是搀扶盲人过马路, 帮助老人推车等公式化的故事, 思维没有个性, 语言没有个性, 表达也没有个性, 那么, 写作就没有个性, 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鲜活的生命力。然而经历了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化观察, 得到独特感悟的, 拥有真实情感的学生, 他们心中充满了个性化的积累, 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翻开学生的实践活动随笔, 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些天我们小组从我们城市的母亲河的源头走到源尾, 采访了沿河的居民, 还查阅了母亲河的有关资料, 才真正领略了它的风采, 意识到母亲河对我们城市的重要意义。我们喜欢她, 我们赞美它, 我们更应保护它!”这既理智而又充满深情的语言体现了一组同学在参加《认识我们的母亲河》实践活动后的真实情感。

“今天我们跑了建筑工地、工厂车间、家政公司, 走访了许多民工, 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每一位同学都深受感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民工朋友平凡工作之中所蕴涵的伟大意义, 略显暗淡的服饰里所包裹的人格光芒。民工,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学生在参加《民工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实践活动后的深切感言。

……

未夹杂些许做作, 字字句句都是那样自然, 他们把实践活动中这份难得的体验坦荡的呈现出来, 作文便有了血肉, 一个个沉甸甸的生命质体便跃然纸上, 或激情, 或隐忍;或直白, 或含蓄;或幽默, 或冷峻;或高贵, 或通俗, 因人而摇曳出不同的风格, 从而真正体现了作文个性,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上一篇:化工工程安全评价下一篇:快速换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