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活动(精选12篇)
教学实践活动 篇1
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教学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只有把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辨析清楚后,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问题才会自然应刃而解。
人们对教学的性质不外乎这么三种观点:一曰教学是认识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认识论;二曰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三曰教学是实践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实践论。那么,到底教学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呢?为了回答这个古今中外争论未休的问题,必须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两种活动的性质及其关系谈起
人作为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主体,总是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但无论人的活动多么形形色色,它总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这是由人生所担负的两大任务所以决定的。这两大任务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也是这个意思。而要认识(解释)世界,就要有认识活动;要改造(改变)世界,就要有实践活动。须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互为基础或条件的,所以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也就紧密联系而难以分割。虽然如此,但两种活动的性质却有很大的甚至根本的区别。兹略述几点如下:
1. 基本性质。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即它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大千世界的物质活动,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外,可以在外部显现出来;这是实践活动之总的基本性质。认识活动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即它是人们有目的地认识大千世界的精神活动,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必须透过实践活动才能在外部显现出来;这是认识活动之总的基本性质。
2. 活动对象。
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指向意识之外的一定客观实在,没有某种对象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认识活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指向于主观认识活动的某一方面,这即成为其对象;而作为实践活动对象的客观实在,只有当它进入实践领域后,才能构成认识活动的对象。
3. 活动手段。
实践活动是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客观物质过程,亦即任何实践活动的进行,都必须运用一定的工具,也可叫做动手或实际操作。认识活动是运用非物质手段即认识方法来进行的,也可叫做动脑或智力操作。它不必借助于任何的物质手段;当然,认识参与实践活动后,作为实践活动的物质手段,也可以成为认识活动的工具。
4. 活动结果。
实践活动对世界的改造,总会取得这样或那样的结果,这体现在作为其对象的某种客观实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结果只有多或少、好或坏之分,而没有任何结果的实践活动是不会有的。认识活动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结果,但它所取得的结果不是客观实在的变化,乃是作为其对象的某一认识活动本身的变化,即作出的某种结论。
如上所述,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和为了实践活动而开展的;另一方面,认识是实践活动的条件,没有认识的参与,实践活动则寸步难行。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行与知亦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
二、教学是认识活动吗
首次明确提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的,为原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底1版,1948年与1956年两次修订再版)。其理论依据是列宁指出的认识真理的普遍路线。如该书写道:“认识是一种复杂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用下面的话给这个过程下了个定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2]正是以此为指导,凯洛夫宣布:“在这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认识过程之间,发现了一致之点”;但“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这后者主要反映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一定的路线由无知无识达到有知有识”,“学生领受既知的、为人类所获得的真理”,“学生经常由有经验的教师来领导”,“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巩固知识的工作。”“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着的发展每个儿童的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而凡此种种,可以说乃是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之教学过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2]
凯洛夫的教学是特殊认识活动的观点,对我国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有学者就提出了“教学认识论”或“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概念,并对之展开了系统而多方面的讨论。前者认为,教学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活动,主要是或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其它的认识,而是一种特殊认识或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认识论就是研究教学认识的这些方面和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后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以其固有的本性,从原苏联教学论开其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显示出自己的一些基本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基础;把教学纳入共产主义教育体系;除公开申明其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外,也公开申明它与学校教学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其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为教学实践服务。
然则,教学果真是认识活动吗?这回答只能是否定的。为什么?可以就如下几个方面作些辨析:
其一,从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看。实践与认识虽都是一种活动,但二者的基本性质是有根本区别的。正如前面所说,认识活动是主观的、内隐的、在头脑里进行的,其指向对象、凭借手段与所得结果也都莫不如此。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的、外显的、在头脑里外进行的,其指向对象、凭借手段与所得结果也都不会例外。既然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不同,所以也就不能把与实践性质完全相同的教学,说成是认识活动。
其二,由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分析。茫茫宇宙间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处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之中。虽然如此,但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并列与从属。前者是说,如甲、乙二者相互对待、是平等的,不容许甲吃掉乙,也不容许乙吃掉甲,因而只能说甲与乙或乙与甲,而不能讲甲即乙或乙即甲;后者是说,如A与B二者可以彼此包容、不是对待平等的,可以容许A吃掉B或B吃掉A,因而只能说A即B或B即A,而不能讲A与B或B与A。无可否认,实践与认识是并列关系,而教学与实践又是从属关系,可见教学与认识的关系也是并列的。既然如此,就应当说教学与认识活动,而不能像教学认识论那样,在教学与认识活动之间划等号。
其三,从教学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看。顾名思义,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活动。而为了保证教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求师生特别是学生的认识、智力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求他们的非认识、非智力也必须自觉参与。就是说,只有当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全部心理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保证教师搞好教学,学生搞好学习。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通行的IN结合论就阐明了这个道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I N)。亦即学习的成功(A)是由智力(I)与非智力(N)的辩证结合来共同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把教学等同于认识活动,那就意味着教学只需要师生的认识(智力)参与,从而把他们的非认识排斥在教学大门之外。可见,教学认识论是不可取的,甚至对教学是有害的。
其四,由教学特殊认识论的性质分析。也许有人会说,教学认识论并未将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认识,如凯洛夫提出的教学特殊认识论便是。但我们认为,所谓教学特殊认识论,并未否定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基本性质,即它肯定教学依然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易言之,教学特殊认识论并未摆脱否定非认识(非智力)参与教学活动必要性的错误,而是一如既往地持教学只需认识(智力)参与的主张。
三、教学是实践活动吗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有限材料,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实践活动的,几乎付之阙如。但如果从他们的某些局部言论看,则有些学者实际上是教学实践论者。倘若我们的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凯洛夫的教学实践论观点便相当典型,如他所规范的综合课“五环节”即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五环节”是:一曰组织教学,二曰复习提问,三曰讲授新课,四曰巩固复习,五曰布置家庭作业。很明显,这五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的,无论教师或学生的有关行为也都是外显的。据此,我们判断“五环节”教学是实践活动,可能不会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错误吧!
类似“五环节”教学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如关于教学过程的阶段(环节)问题,有学者概括出来的三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便是。前者有两种说法:一是理论、目的的提出和计划、方案的制定,计划、方案的实施,以及实践的结果;二是实践的目的,制定实现实践目标的具体方案,以及典型的实验。后者是提出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方法与分析结果。[4]这三种不同说法的教学阶段,也明显具有实际操作与行为外显两个特点,因而它们三者都可以且应当划归教学实践论的范畴。
然则,教学真的是实践活动吗?我们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为什么?这得从如下四方面谈起:
首先,从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看。前面早已说过,在这一方面,二者是根本对立的、相反的。即实践是外显的、在头脑里外进行的活动,认识则是内隐的、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而教学的基本性质与实践活动基本一样,与认识活动的基本性质则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主张教学实践论,而反对教学认识论。
其次,由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分析。也如前所说,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关系,是并列的、非从属的;而作为实践活动方式之一的教学,其与认识活动的关系也是并列的。据此,不应当说教学即认识活动,而可以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划等号,即主张教学实践论。
再次,从“心理与实践活动统一”的心理学原则看。按照这一观点,人的一生主要有三大主导的实践活动,即学前期的游戏、学龄期的学习与成年期的劳动,人的一切的心理、意识与精神都是在此三大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与形成的。又谁都会承认,教学与学习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教师方看,就是教学;从学生方看,就是学习。如上所述,学习既然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同一活动中与其相对应的教学,自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难道还会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果如此,则教学活动及其阶段的划分,便不会那么复杂而可以简单些了。即教学是从实践到实践,或从实践开始、实践展开到实践结束的过程;也可以说,教学是教师实践指导学生实践,即教师凭借外显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外显的实际操作的过程。当然,外显的实际操作离不开内隐的心智操作,所以在实践指导学生实践,还必须把学生的认识、非认识即全部的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将其适当地分配到各实践阶段中去,并注意处理好认识、智力与非认识、非智力的辩证关系。
最后,由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分析。这有两种说法:一是“二体”结构,即主体和客体;一是“三体”结构,即教师、学生和教材。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因为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材才是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即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而三者的关系是,师生两主体共同处理客体教材,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教学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当然,在此种实践过程中,师生的特别是学生的认识、智力还是不可须臾或阙的。
四、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吗
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没有明确的肯定回答,但从他们的有关言论看,几乎所有的学者在探讨教学问题时,总是既从认识的角度进行分析,也从实践的方面加以考虑,可以说,他们主张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如我国古代《中庸》提出的教学“五阶段”论便相当典型。其五阶段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很明显,前后两个环节(阶段)属于认识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而中间三个环节(阶段)则属于认识活动,颇有些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味道。以此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为基础,再结合孔子、朱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看,可以把教学活动划分为七个环节(阶段),即再加上立志(犹今之激发动机)与时习(犹今之复习巩固)。这两个环节属于内部的认识活动范畴,其加入“五阶段”论后,依然没有改变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的性质。
应当看到,前述凯洛夫的教学认识活动论,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即是说,他所谓的“在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认识过程之间,发现了一致之点”,指的就是教学的认识活动性质;而他所谓的“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以及他所揭示作为特殊认识活动之教学的一系列特点,基本上都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至于前述“从原苏联教学论开其端”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以其固有的本性”所显示出来的一些基本特点,更显示出教学具有实践活动的性质。此外,有学者所归纳出的教学过程的两阶段,即以思维为主的认识情况的过程(目的、模式、计划、决心),以及以行动为主的行动过程(实验、推广),[4]明显地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总之,凡是根据认识与实践关系而提出的某些教学阶段论,都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从实践到认识或认识到实践的两阶段,从实际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三阶段,都属于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论。
那么,教学到底是不是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呢?其答案也只能是否定的。
一是从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看。如前所述,根据实践(包括教学)客观、外显与在头脑外进行的基本性质,可以且应当讲教学即实践活动;而根据认识是主观、内隐与在头脑里进行的基本性质,不可以且不应当说教学即认识活动。既然如此,则顺理成章地不能讲教学既是实践活动又是认识活动,即不能持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的主张,因为这样就违背了实践与认识的基本性质。
二是由教学、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分析。也早在前面说过,实践(教学在内)与认识是并列的、非从属的关系,从而可以讲教学实践活动,但不能说教学即认识活动。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教学既是实践活动又是认识活动,即主张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论,因为这样就有悖于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关系。。
三是从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角度看。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基本性质,在一般的量变过程中,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对其性质进行判定时,可以采取“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态度与方法;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形式逻辑是有用的。当然,在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变化时,可以采取“亦此亦彼、亦彼亦此”的态度与方法;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辩证逻辑就有用武之地,但这并没有也不能改变事物的基本性质。而任何事物基本性质的改变,只有产生质变之后才有可能。这个观点对说明教学的性质也是适用的。就是说,教学符合前述实践活动的四个固有特点,其基本性质也是实践活动,而不能由于它在进程中有人的认识参与,就认为它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前面还说过,教学也有非认识的参与,岂不是又要说教学是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甚至是认识、非认识与实践的三结合吗?
四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看。这个法则告诉人们,任何事物总可以一分为二,即将其区别为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两个方面;也总可以合二为一,即将其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两个方面统一或和合在一起。但用此法则解释某事物的基本性质时,则应当注意两种情况:(1)当那个“二”确实是由“甲”这个事物分出来的,那就可以用此法则去解释“甲”的性质;(2)当那个“二”确实不是由“甲”这个事物分出来的,那就不能用此法则去解释“甲”的性质。这就是说,认识与实践是“活动”的一分为二,因此可以用此二者的对立(对待)与统一(和合)去解释“活动”的性质;而认识与实践不是“认识”(更不是教学)的一分为二,所以不能用此二者的对立(对待)与统一(和合)去解释“认识”(更不能解释教学)的性质。如果我们的看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认为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的观点,即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就站不住脚了。是耶?非耶?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持肯定态度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教学既不是认识活动,也不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而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即教学是从实践开始、实践展开到实践结束的过程;也可以说,教学是教师凭借外显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外显的实际操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19.
[2][3]凯洛夫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1~132,1952:60~61.
[4][5]参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组.教学认识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247.
教学实践活动 篇2
在参加全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学习时,我们有幸观摩了XX市特级教师应彩云的大班语言活动“花婆婆”。同去的老师感慨万千,赞不绝口:哎呀,到底是特级教师,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轻松地与应老师交流与对话。回到幼儿园后,为了向园内教师传递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我们请参加培训且已有两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作专题汇报——将应老师的课展示给全园的教师观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并对四季的花卉感兴趣,乐意用不同的韵律节奏进行表达。
2.体会“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的美好。
活动准备
1.故事《花婆婆》的ppt。
2.四季花卉图。
3.《四季花儿开》歌曲图谱:
暖和的春天来到了,什么花儿朵朵开?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什么花儿朵朵开?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什么花儿朵朵开?寒冷的冬天来到了,什么花儿朵朵开?
第一次活动:模仿中起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干什么的?(教师忘了问“花婆婆是干什么的”,幼儿没能进人故事情景中,回答仅限于生活中的婆婆。)
2.教师接着讲故事,引导幼儿讨论: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大部分幼儿说出两件事,对第三件事有些模糊。有个男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请求:“老师,你再讲一次,好吗?”王老师满脸通红。接着老师重复讲三件事,幼儿回答得很正确,但老师对于幼儿表达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未作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交流四季开的花。出示四季的花卉。(看图认识四季的花卉)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呢?(幼儿回答得有些笼统,个别幼儿说错了季节。)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幼儿学唱并用动作表示节奏。(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幼儿既要记歌词又要打节奏,王老师上得有些吃力,显得有些混乱。)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篇3
一、数学实践活动必须体现实践性
1、实践活动内容生活化。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这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活用教材。特别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大胆地重组教材,增加数学教学的实践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到感受数学的价值。
2、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
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考察、小制作、小设计、做小家长等。实践活动可以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如小考察;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和实际测量”一课后,我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个组,各组自推一名组长,负责安排组员所带测量工具。在测量三角形的土地时,男、女生从测量不同的底和底边上的高计算面积,发现它们算出的面积很相近,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测量后,我又鼓励学生假想:如果把这块土地,用来种白菜,每棵白菜行距0.3米,株距0.2米,可以种多少棵?白菜长成后,如果一棵白菜收0.5千克,那这一块地可收多少千克白菜?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学生们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运用自如。
二、数学实践活动必须强调综合性
1、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新课程要求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打破学科界限,在学科教学内容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社区生活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体现出课程实施与教学的综合性。如数学活动课“左右”教学时,可把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设计:(1)体育课形式进行队列训练: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向左转,向右……(2)美术贴画活动:如何能遵守交通规则,让车不相撞,请用你的小手来摆一摆。教师提供每小组一张十字路口的简图,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开始了有趣的贴画游戏。一张张美丽的“城市交通一瞥”展现在大家眼前。(3)音乐巩固“左右”活动:运用《健康歌》“左三圈,右三圈;左手插腰,右手伸起,屁股扭扭,脖子扭扭……”学生尽兴地学着、跳着。
2、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不管是陈述性的还是程序性的,都是静态的,知识只有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它的工具性来。因此,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吸收知识,更是运用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如教学“归一问题”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有的学生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有的到工厂了解不同车间制作的产品数量,还有的去农村蔬菜基地,了解菜农割菜摘果的具体数据。课堂学习时学生依据自己收集的信息自编问题,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原来和自己贴得非常近。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是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有效途径。
3、数学与问题的综合。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教学时还应注意精心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浓缩成一个个适合学生探索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指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感悟和獲取研究数学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要凸现探索性
1、动口促表达。在活动课中,很多内容都涉及“说”。汇报观察的内容、调查的结果、小组讨论的意见、同组的合作与交流,都需要“说”。说,是学生智力的表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不足。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把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把直观或抽象的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做到人人愿说、人人想说、人人会说、人人能说。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建构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动手促探究。“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发展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
3、动脑促创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思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使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求得问题的解决,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勤动脑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训练学生正向、逆向及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做”数学,改变了以往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景,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而源于生活实际又活用于生活的真实体验,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情感。数学实践活动又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去研究、去发现、去解决,积极提升了他们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更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张扬。结合实际生活,用活的书本知识,构建他们心目中真实、美好的生活空间,获得创造的乐趣。
专题活动教学的实践意义 篇4
一、实现了学生内在需要
我们知道, 活动教学涵盖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既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人的活动———劳动, 也不同于传统教学使用的“活动”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活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被迫参与活动, 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 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片面活动, 即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的观念活动, 忽视甚至排斥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而洪宗礼主编这套教材的十个专题活动, 实现了学生的内在需要,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到其它书籍中摘抄,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向他人去请教, 其内容之丰富, 观点之鲜明, 材料之详实, 实属罕见, 完全符合这个年龄生活经历生理特征的青少年学习。
二、课内课外的结合
完整的活动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构成。所谓课外活动, 主要指具体实践。比如, 要了解气候物候, 必须要到自然界去观察、了解。下雨时, 云层具有什么特点, 实际上是一些可操作的、感性的实践活动, 进而促进知识的形成。就这一点来说, 方向实际上还是向“内”的。所谓课内活动, 主要通过作品语言学习掌握作品的观点, 了解作者思想, 形成或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把课外的感知经过不断的概括而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 又是把课内掌握的知识不断适用到外部世正体现了这个由外到内, 再由内到外的过程。课内课外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学生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牢而传统的教学, 割断了这种联系, 因而形成广大学生一旦参加、从事真正的社会生产劳动, 就会产生眼高手低或动手能力不强的结果。
三、活动过程开放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课堂活动过程视作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 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课堂成了演“教案剧”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学习的主体反而成为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很多情况下, 学生只是“观众”“听众”。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师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和发展。而“专题”活动教学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适时变化的, 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根据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 设置了广告内容;由于环境的恶化, 鸟的减少, “鸟”专题唤醒了学生要从小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由于我国森林面积不多, 许多植被破坏, “叶”专题则要求学生从小要做到保护森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洪水、地震、台风、海啸, 不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吗?如果我们将这些专题教学稍加引申就会发现这些特点。
四、对课内教学的影响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5
雷晓萱边翻动自己的日历边对着大家得意的说:“我的日历共分12张,每个月一张,我把所有的周六都设成绿色,把所有的周日都设成红色,这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我还上网查到了有关我们中国农历的知识,把今年的农历也写进了我的日历。我还知道明年哪天是春节,哪天是惊蛰、春分、夏至、立秋、小雪、大雪‥‥‥。”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发现呀!而农历的知识远远超出了课堂上年、月、日的知识,如果孩子们能坚持这样自主的探索、勤于发现,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也一定会更加喜爱学数学!
潘柳惠拿着自己的日历骄傲的向大家说:“我的日历也分为12张。我把我们全家人所有的生日和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都写在上面,还用了不同颜色区分,如:元旦、春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植树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圣诞节‥‥‥都用的是红色的,这样更区别其他普通的`日子。”这是多么令我惊喜呀!这不就是我们《年、月、日》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吗?而孩子们却在现实情境中很好的掌握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悟到学好数学的作用与价值,还给了学生了解家长、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另外杨民浠浠同学的日历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日历制作精美,色彩鲜艳,连字迹都比平时写得工整多了。她说:“我的日历是跟我妈妈一起做的,妈妈给我解释每个节日的来历,还给我讲一些关于日历的有趣知识。最后我把妈妈和我的照片放在日历上面,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制作的成果。”同学们为她的精美制作纷纷鼓起掌来。这个平时没有得到过我太多关注的小女孩在美术和制作方面竟有如此的擅长,是我平时只看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方面,却并没有发挥学生特长,给予她们扬长避短的机会,听着听着我竟有些惭愧。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他(她)漂亮和精彩的一面。
这节课还在继续,精美而赋有个性的作品展示和精彩的发言一次次让人欢欣鼓舞‥‥
当我欣赏完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的这次作业完成的太令我震惊了!我真没想到你们这么棒!我们的日历可以放在铅笔盒里自己用,也可以挂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分享,还可以挂在教室里让大家一起来欣赏,这是多么棒的一次作业啊!你们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对我们多么重要呀!让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而变得更加精彩吧!”
这节课结束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是高兴,是欣慰,更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孩子们精彩的作业告诉了我,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是多么的感兴趣,他们是多么的有能力。假如我只把如何制作年历的方法单纯的告诉他们,孩子们也可以学会,但是怎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权怎会在学生的手里,他们又怎能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呢!这次作业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自己。使我更加相信孩子们的聪明能干,博学多才,而我却在以前很少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学生们在完成这次作业时,大胆的探索,勇敢的创新,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的设计版面,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引入实践活动优化教学策略 篇6
1选择优秀项目学习主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采取“项目学习”模式,选择优秀的项目学习主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坚实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具有较高的价值的项目学习主题,以便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坚持从课程教学标准和学生实情入手.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主题,例如在学习《能源》的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有效结合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习项目,让学生感受到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探究中;其二,优选项目学习知识.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项目学习知识主要包括策略性认识和如何解决物理问题、设计和操作行为.具体包含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使用项目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搜集有关电磁感应的资源,从而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从中掌握更多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点.然后再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合理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知识合理编写剧本,以便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在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前,教师应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审核方案,看是否存在知识性的错误.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和参与,便能够深入感受到物理知识探究的曲折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第二,利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物理知识.生活不仅是产生知识的重要源泉,而且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课堂.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学习模式,教师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物理知识,合理设计项目主题.例如在学习《光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合理设计“汽车中的光学知识”的项目主题,让学生亲自投身于汽车尾灯、后视镜等零部件中所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途径搜集相关资源,从而深入探究相关物理原理,以便较好地完成物理项目学习内容.
2关注项目学习过程,创造真实任务情境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关键在于项目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重的部分.同时,项目学习过程控制是否得当是整个项目学习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实践探究,并且对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从而起到优化教学策略的目的.同时,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所有小组成员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电》的知识点之后,教师便可以将所有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的成员自己动手制动一个装饰性的灯泡.同时,让各个小组成员项目讨论和沟通,如何才能够将装饰灯泡制作得精美和完善,这样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于资料的查找过程中,从而达到优化项目学习过程的目的.
引入实践活动,优化教学策略.以项目学习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围绕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制造真实产品等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正确的位置,以便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同时,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这对保障课堂教学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将自己的经验传输给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3展示项目学习成果,加深学生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学生参与项目学习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以及所在小组取得的学习成果,并且需要在展示的过程中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知识点之后,老师便可以指导学生严格按照方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成果以图片、视频和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针对学生项目调查应主要包含光的折射物理知识,以及体现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内容,以此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项目学习的动力.
4优化项目学习后期评估,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水平
在初中物理项目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是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各个小组项目学习的成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建一个积极沟通、相互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全面讲解,并进行项目学习成果展示.引入实践活动,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让全班学生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优点,进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水平.除此之外,让老师和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物理项目学习的认识程度,从而改进项目学习内容,有效提高项目学习的水平.但是,在项目学习的最后阶段中,教师应该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表现,并且需要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指出需要改进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真正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水平.
5结论
让实践活动激活作文教学 篇7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让学生玩得痛快,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 开展传统性活动。
如,庆“六一”、欢度教师节、迎新年等节日主题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很容易确定写作目的;又如,趣味运动会、故事大王比赛、卡拉OK比赛等比赛活动,这类活动一般都是参赛人员与观众各有各的感受,易于激发习作兴趣。
2. 开展趣味性活动。
将游戏活动纳入作文课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先玩后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五年级开展“画与话”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画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进行加一笔游戏。游戏中,每个学生在加一笔之前都要认真观察前面学生的图画,并且思考如何下笔。完成这幅画后,再让学生根据这幅画编故事。学生们跃跃欲试,互相补充,与往日单纯编故事相比,他们更主动了,思维更活跃了,语言也更丰富了。实践证明,通过参加这个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又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二、拓展阅读实践,增加语言积累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涌,笔下如生花。
1. 大量进行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平时学习中只有大量地读书,才能增加积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读不同种类的书,可以是科普知识、地理趣事、幽默故事,也可以是中外小故事、名人传记、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题材,并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2. 有目的地摘录。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有目的地进行摘录,摘录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以便在写作的时候备用。一般说来,常摘录的有名人名言、作文知识、有价值的事例数据以及古诗谚语等等。
3. 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它是读者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因此,写读书笔记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积累素材不错的方法。读书笔记形式很多,可以是读后感,可以通过列提纲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摘录。
三、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情感经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因此, 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进而丰富情感经验。
1. 走出课堂,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写一种植物,以往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千篇一律。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认养小树”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认养”的小树的外形,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长习性,做好相关记录。整个实践过程,不仅让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积累了素材,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学生以《陪我一起长大的一棵树》为题进行写作时,就能做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 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教学“学写环保倡议书”时,我事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调查、了解本地区环境状况;走访有关单位、环保工作人员、专家等,了解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同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特别是对当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白色污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走进超市调查塑料袋使用情况,走进菜市场进行采访“限塑令”执行情况等活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数据、图片、影像资料、采访记录……作文课上,学生交流、汇报,商议讨论,提出建议,这时我适时指点,一篇篇高质量的《环保倡议书》纷纷“出炉”。
教学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教学资源,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 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 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 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习, 理解课程体系目标
要把握好一项事物, 你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 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 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回归学生本性, 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现在, 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 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 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 造成场面热闹, 劳师动众, 但却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 不乏“作秀”之嫌。历史与实践证明, 学习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二、更新观念,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于是乎, 经常可以听到任课老师的牢骚, 那么一点内容, 怎么能讲一节课呢。他们照本宣读知识, 当然只要用一点时间就会无话可说了。有的老师对于课程并不是一无所知, 对于课程的积极作用也知道一二,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仍旧走上了老路。目前, 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 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 他们一旦离开书本, 离开教科书, 将变得无所适从, 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 那么他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到自然中学自然, 到社会中学社会, 在劳动中学劳动, 在生活中学生活, 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 给儿童创造广阔的, 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儿童, 而不是使儿童适合我们的课程。
三、开发校本,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纵观新课程, 它留给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广阔了, 选择教材的权利更大了, 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 我们不要以为是没有东西可以活动, 而是有太多的活动我们没有机会来搞。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 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 学校实际, 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 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 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也可以是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 首先, 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其次, 是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需求, 从而来开发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活动主题。
四、转变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 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 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 很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 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 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 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不断摸索, 逐渐形成“玩中学, 学中玩”的课堂教育新模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了解到, 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 他们对玩有着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一些新的他们没有接触到过的而又听说过的事物, 他们对这些事物充满好奇, 自然而然兴趣高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理论中摸索, 逐渐形成了“玩中学, 学中玩”的课堂教育新模式。例如, 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动物朋友》一文当中, 我设计了4个环节。首先, 是创设情境, 走近动物。师扮演小白兔入场:大家好, 你们认识我吗?一句轻松的引言, 就让学生自然进入了预设的话题。此间, 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与小白兔的亲近与温馨。一颗颗关爱之心在交流中绽开出纯洁的花朵, 这也为下面的学习交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其次, 是学生介绍, 了解动物。本环节主要是成果展示。学生进行成果交流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二是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受, 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第三, 欣赏儿歌, 学写动物。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儿歌中感悟语言的美, 学会语言的运用, 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引发共鸣, 保护动物。出示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图片, 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保护动物的决心, 谈如何保护动物。
一堂课下来, 同学们自主发现了本来需要老师照本宣读的知识, 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 再也不需要老师喊破喉咙来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下来, 学生还是感到意犹未尽。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了学生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广阔天地, 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它让学生真正地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 2006.
[2]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吴立峰.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2006.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篇9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 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每个部分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详细的要求, 具体如下:
“基础模块”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 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职业模块”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拓展模块”要求“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 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 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看法, 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高中生, 这是拿普通高中的考核标准去评价, 而这一点明显是不科学的。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 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衡量, 才是正确的做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至少都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 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它强调人类智能是多元的, 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他还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准确定位中职生的智力类型, 改变陈旧观念的影响, 为学生创设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 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中职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形象思维较强, 一般排斥陈述性的理论知识, 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这就是中职生的优势所在。
中职语文课程, 除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外, 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题作业, 拓宽学习空间, 增加实践机会, 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进而发现中职生的价值、发挥中职生的潜能、发展中职生的个性。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专业课程的联系, 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加强书本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 所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主体探索原则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在活动中, 教师是引导者, 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新事物, 活动安排、实施过程和成果总结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不要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不要过多地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也不要过多地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
(二) 全员参与原则
中职生的发展差异性比较大,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同时又要照顾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担当恰当的学习任务, 做到全员参与活动, 人人都有收获。
(三) 团结协助原则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为中职生营造团结协助、精诚合作的良好环境,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解决问题方法有分歧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沟通,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 保证每一个学生有愉悦的情绪, 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
(四) 评价激励原则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 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 缺少成功体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 选题
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一个好的选题, 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目前, 语文教材编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归类如下。
1. 关于学生生活
中职生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会、团委会和兴趣协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如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曲, 教师可以以“周杰伦歌词我最爱”为主题开展活动, 让学生品味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韵味, 发现流行歌曲中的语文。又如, 学生喜欢网络小说, 可以以“网络小说大推荐”为主题开展网络小说阅读活动, 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
2. 关于社会生活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只有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自然会变得鲜活亲切, 具有价值。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维持生计, 被迫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往往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农村, “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个主题活动, 可以让学生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学会关心他人, 懂得感恩。而关注国内外大事, “我来播报热点新闻”可以成为锻炼口才的主题活动,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3. 关于职业生活
“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两种生活实践在其他的教育活动中都可以运用, 而职业生活则是职业学校特有的实践活动, 绝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 因此, 中职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展“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进而热爱专业, 树立学习自信心。第二学期则可以开展以“敬业与乐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 活动流程设计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照不同的流程设计有序进行的, 我把活动分为计划准备、交流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四个阶段。
1. 计划准备阶段
活动的准备阶段, 首先由教师呈现问题, 教师应该用有吸引力的语言, 把学生引导到学习和探究的情景当中;其次, 教师向学生布置活动的任务, 提出相关的要求;最后是划分小组, 制订活动方案。教师根据班级人数提出分组的建议, 可以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 选出组长, 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有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组长负责组织和控制活动过程, 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最好每一个小组再安排一名组员负责记录工作, 把讨论内容和学习进程详细记录下来, 便于老师了解每个同学参与的情况。这个阶段,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包括培养学生听话的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信息。
2. 交流实施
这个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所学的语文知识,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顺利完成活动的任务。学生要开展活动, 需要向学校借用工作场地和各种器材, 要写借条;外出活动需要向学生科申请, 要写申请书;外出参观调查, 需要写调查报告, 等等, 借此让学生练习各种应用文写作, 而在这些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交谈、采访、讨论等口语技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组内解决, 或者寻求组间帮助, 同学之间无法解决才请教老师, 充分体现出合作精神,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 教师要随时了解各组活动的进行情况, 便于调控活动的进度和时间, 当遇到比较激烈的争执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合理的引导, 以防因为争论不休而浪费时间, 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化解讨论中的意见分歧。
各组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方法收集到各种资料后, 教师要进行阶段性小结, 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 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向学生发放评价量表, 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成果展示前有相应的依据。
3. 成果展示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 各小组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学生们迫切想把各自的成果拿出来展示,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口头讲解、图片展示、歌曲朗诵或者小品表演等不同的方式, 甚至还可以制作PPT课件。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 展示这些成果, 能够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 点燃学习的激情, 让他们更加自信, 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成果的展示, 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帮助、引导和记录, 要把握学生活动的方向, 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指向实际的问题,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避免学生展示活动时的随意性和追求简单成果的现象。
4. 评价总结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 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评价的方式根据评价者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评、互评、师评。学生要通过对活动过程、成果展示, 活动方法、活动体会等方面进行交流、反思。同时, 其他同学可以合作者或旁观者的角度, 对他人的作品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最后, 教师再通过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参与、指导, 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评价的标准要注重从语文的角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 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 获得了哪些进步。
五、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反思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较多, 教师不能及时进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过于开放, 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课程实施耗费的时间较多, 学生的收获却不一定成正比;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 教师的学科知识较为单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 教师要制订指导方案。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但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较差, 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展前, 向学生展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要求学生按照计划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和方向, 做到“张弛有度”, 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第二, 教师要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研究, 经常涉及较为宽广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师要多向其他专业教师请教。另外, 学生在分组讨论、调研采访等过程中需要与人合作, 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等知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闪光的一面, 克服性格中的某些弱点, 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9.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2.
基于实践活动的职业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 实践活动;职业教学;问题;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前言: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与创新型的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近些年来,社会对于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开发,才能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开发正确的方法应用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进步。
一、实践活动在职业教学中应用现状
1、教学活动缺少先进理念引导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性,也没有关注理论与实践教学平衡的意义。职业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工作者思想中根深蒂固。这就使得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无法扩展知识面,基础知识面的狭窄,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陈旧。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活动是一直是理论教学的从属。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活动也大多是验证实验与演示实验,科研实践活动较少,大大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积极性。
2、实践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职业教学活动中,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学活动的内涵需要进行快速提升,学校的育人机制也应当进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模式的优势也应当进行权衡。在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学校管理者往往更加关注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设置中的突出,没有关注实践教学活动,甚至有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将实践活动与实践混淆。实践活动缺少系统性,会极大影响实践活动价值发挥。
3、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教学要求的快速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显得过于落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紧缺,在某些项目上的投资开始出现不足现象。要跟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职业学校需要对基础建设规模进行扩大,也要提高办学硬件与软件条件,这就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的采购。但是,职业院校的教育采购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权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协调力度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引入,也让一些资源没有办法得到有效共享。
二、实践活动在职业教学中应用方法
促进实践活动在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促进者,需要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思想与方法。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对于学校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缺少社会经验,从学校毕业出来就开始教学,只懂得理论,很少进行动手操作与参与实践活动。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是促进实践活动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要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提高,并增强其执教能力。还要鼓励在职教师多考取相关专业的实践证书与资格证书,从而让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活动中能够融入一些科学的实践活动。学校还要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打造,从相关的企业中聘请一些具有生产与经营经验的一线工作者,担当教学中的实践指导教师,从而针对一线生产需求,开展职业学校教学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2、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
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将实践活动实施在教学实际中,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与创业意识的形成。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在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计划时,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入手,更要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进行完整的教学计划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时需要进行教学规划的调整。
根据职业学校的教学情况,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应当开设专业实践课程。课程内容的传递应当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在学习的第二年与第三年,学校要多为学生安排实训与实习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职场需求进行预见,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在这个階段,实践学习课堂应当超过学生总课时的一半,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学习的漏洞,及时弥补。当前的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普遍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在学校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3、加强实践活动开展条件的建设
首先,学校的各级领导者需要针对学校的基础建设需求与实践教学需求做出成本预算,并根据学校的条件落实经验,扩展经费的筹集途径。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来进行新设备的更新,对学校内的实践场所进行定期更新与升级。其次,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多融入一些科研设计型的项目与创业型课题,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最后,要加强实验教室的建立与管理,组织师生参与到每一个专业成立的实验活动中,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是促进职业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重中之重。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一直是重点内容。当代教师要正确认识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合理应用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模式。只有实践活动被正确应用于职业教学活动中,才能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骆莹雁.论高职院校中开展项目实战教学的必要性及其考核评价[J].中国市场.2012(10)
[2]赵进忠.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J].青春岁月.2011(22)
[3]付艳华;汪武;宣凤琴.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3(15)
融入实践活动 优化数学教学 篇12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建构,学生主体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严格贯彻”课程标准”的指示精神, 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一些有情趣、有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度重视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 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最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 大多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
数学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 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 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 从而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数学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 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 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 主动地发现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内容时,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 得出V=31SH, 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而根据“做中学”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我在教学此课时,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行或合作地操作学具, 即分别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圆柱、圆锥, 分别得出圆柱、圆锥的体积, 最后让学生整合所测量数据, 形成报告单, 并分析报告单, 从中发现规律, 最终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31SH。本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 态度端正, 他们的积极性也相当高涨, 而且暗下增生了比拼的精神和力量。实践证明, 融入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课程标准”要求,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对数学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并在实际教学中, 努力创设情境进行实践化教学。
二、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 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 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 而且活动时间较长。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综合考虑。在实际教学中, 我把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几种。
(一) 动手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 以活动促思维,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 可让学生操作学具, 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 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并让学生动手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 让学生制作纸盒等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 游戏实践活动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 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 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 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体验购物的步骤, 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 设计玩“扑克牌”游戏, 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 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 教师应创设条件,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体验数学的价值,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 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 核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 使学生利用数字的对比, 进一步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学习, 请厂里的领导讲近年来工厂的发展变化、效益增长情况, 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工厂的巨大变化, 从而激发学生爱厂、爱家乡的热情,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
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 乱花零花钱”的现象, 我曾设计“手中的零花钱”一节实践活动课, 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 分析零花钱的利弊, 最后提出“培养勤俭节约, 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 在教学“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节实践活动课时, 针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 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实践活动】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09-05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总结05-21
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学10-02
综合实践活动学教学随笔10-08
五上教学实践活动计划09-10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09-14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07-08
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09-11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07-17
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流程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