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共8篇)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1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张国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摘要: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树立起进行创新活动的信心,并能够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成果。低碳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两种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确当前开展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从而推动高校做专业方面的调整工作。同时,创新教育富有成效的开展也需要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要努力创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的水平,整合校内外的创新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成立创造教育研究中心,也是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学生;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标注
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积极应对世界气候和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我国也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只有培养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方能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创新教育方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在此,仅就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加以粗浅的分析,与学界的同仁交流和分享。
一、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简要阐发
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发现,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的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极力呼吁全球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在2007年9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为世人所瞩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地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彻底抛弃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观念,同时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到位外,还必须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较高,才能够完成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因此,高校在做好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抓好对他们的创新教育工作。
二、传统工业社会与低碳经济社会高校创新教育的不同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应当搞清它同传统工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面临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凸现、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受到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后者是人类社会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当时传统的工业正在快速地发展。其二,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和科学技术方面,前者的重点在高污染、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和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方面。其三,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人类逐步摆脱自身所面临的气候、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危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后者就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调查中发现,在不少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尚未开展起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方面的能力偏低。针对这种状况,应当尽快地弥补通识教育中这方面所存在的欠缺,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在校内外聘任专职教师开展好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最好应当将该课程作为低年级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和讲授。
在已经开展这方面通识教育的高校,当前应当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际,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态度。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和态度,同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显然,以这种思想和态度来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效果就会有所下降。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作为教师,都应当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搞好教学工作。其二,在具备敬业精神和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只有对课程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能够紧跟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沿,并根据教学的规律来授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当对传统工业背景下与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异同开展研究。这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明确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才能做好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将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作为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对此,下面还有更深入的分析。其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应当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对互动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而不是教学的旁观者。在授课中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就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四,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其五,必须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知识型的考核方式是应当避免的,考核必须走向多模块结合的综合性的考核,从知识、能力,乃至素质提高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效果体现的复杂性,考核的不完全性是应当考虑到的。其六,进行创新教育要有助于增强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自信心。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缺乏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创新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缺乏创新所必需的信心的情况下,开展创新活动就很难经受住多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就会更容易放弃。因此,无论是通识中的创新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都不能忽视对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信心的培养,磨练他们进行创新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此,榜样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校内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应当成为其他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二是专业课程方面的创新教育。两者应当实现很好的结合,但各自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通识教育所侧重的是基本的创新理论、创新的技能与技巧,虽然其中也有相应的创新实验操作;而专业课程所侧重的则是创新的实际训练和操作,即大学生将在通识教育中所学到 3 的创新理论和技法运用到实际的创新实践中去。在研究中发现,一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开展研究的意识,一般是重在课程内容知识的系统传授。毕竟,一个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要在本专业内生存和发展,专业领域内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意识亟待提高。同时,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开展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必须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高校现有专业的逐步调整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的创新教育涉及到高校现有专业的调整问题,特别是老牌的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更得增强这方面的忧患意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对本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应当进行适度的调整。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应当逐步缩减同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直至取消这些专业。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逐步设立起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并扩大招生的人数。最终,实现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同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创造教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师资的配备
实际上,这是对能够开展通识性的创新教育的高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进一步整合校内进行创新教育的资源,并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来提升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相关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研究中心成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本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水平。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做好本专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应当引进一批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并聘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引入人才的同时,必须确保给他们以良好的待遇,以激发他们投身创新教育的热情。
(五)创新教育的课程学习同参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侧重的是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则是进行具体创新实践的过程。特别是重点大学正在推行的研究型本科教学同此有比较一致的宗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身创新的能力,也可以巩固专业学习的效果。而到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这方面的训练更是培养教育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对博士而言,做出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则成为培养的关键所在。对此,科研方面突出的专家、教授应当定期为大学生开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夯实大学 4 生在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提高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之中去。
(六)学校积极创建有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无疑,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努力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同时,要积极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展创新学型学习活动的内部文化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建立需要以下相关活动的开展来保障和体现:其一,办好本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当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当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开展,力争在办出自己特色的同时调动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取得好的效果。其二,学校相关的部门要组织好在读学生积极参加专利申报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辅之以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定期出版学生专利、发明方面的书籍,展示创新教育的最新成果,发挥该项活动的持久影响。其三,加强宣传的力度,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去。这也是检验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到自身同兄弟院校的差距,也可以同他们交流创新教育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水平。其四,学生组建创新发明方面的协会,推动大学生日常的创新实践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通过定期地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通过集体的探讨来推动个人创新实践的深入进行,起到大学生开展自我创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吸取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觉从事创新和创造活动的成效。
(七)创新教育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当引导好大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知识、技能同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效果,并通过对专业内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增强自己的实际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利用好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的专业实习机会,深入到社会中去,利用自身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也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毕竟,他们在毕业后要担负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前期的尝试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1]谢迪斌.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15—18.[2]巩喜云,鲁萍.刍议高校创新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151—154.[3]陈剑锋.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J].求实,2010年2期,52—55.[4]詹碧华,祝世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年11期,49—50.5 [5]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104—106.[6]王艳花,陆胤.创新能力教育的取向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9期,153—155.[7]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4期,122—123.[8]余祥庭,李晓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92—93.[9]李崇志,吴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标教育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130—134.[10]黄晓波,陆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8年3期,14—17.[11]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年1期,122—127.[1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48—51.[13]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131—132.[14]刘平,李雪琴.当前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3期,15—16.[15]解振华.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第1期,14.[16]孙恒.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7期,71—73.[17]陈武,李云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策略[J].中国矿业,2010年2期,4—8.[作者简介] 张国:(1)(197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在读博士,中北大学讲师,主要社会兼职为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联系方式:(1)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邮编:030051;(3)电子邮箱:zhangguo03@yeah.net;(4)电话:***。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2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分析
近年来, 人类已经饱尝全球气候恶化的苦果, 高温、严寒、洪水、泥石流等灾难不断发生, 一次次为人类发展敲响警钟。全球气候变暖,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像两个调皮的孩子, 人类面对他们束手无策, 只能被动应变, 却无法主动出击。低碳经济发展理最早在英国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中出现, 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落实, 建立温室气体少排放、减缓地球变暖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保证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变缓, 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这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重大进步, 而且更是对政府管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国际社会衡量国家是否对全球负责的重要标尺。
有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建设中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追求目标是实现绿色GDP增长, 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需要制度创新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措施和有利环境。因此,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对政府管理在理念、机制、政策和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使政府管理做出改进和提升。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政府管理创新是国家管理中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 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要求。在我国当前社会阶段,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改革等战略决策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一致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 低碳经济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政府管理的改革创新。
1. 政府治理创新是弥补市场调节失灵的需要
自实行对外开放这一经济政策以来, 我国市场经济一直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开展的市场资源自由配置, 市场在资源基础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众所周知,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无序性的弱点, 尤其是当自然资源发生变化时,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逐渐弱化,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难以作出针对性调节, 这是市场调节失灵的主要表现。比如煤炭价格会随着煤矿出矿量下降而提升, 但煤矿行业遭遇内部关系复杂化时, 煤炭价格也会无限制上涨, 这种不合理上涨就需要政府出面做出调整, 维护市场秩序正常运转。
由此可见,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 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来提高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性, 只有这样才能把市场调节的弊端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化解市场主体间、市场主体与消费者之间、市场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2. 政府治理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不仅对资源环境利用率要求高, 而且对技术实施时间要求也长, 可以说是一场不会终止的持久战。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区域在技术改革和利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资源的利用率, 以确保区域内各项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但是,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很难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效运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率高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对政府治理进行创新和改革, 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 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纲要。
同时, 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与责任划分以及价格体系的区域间差距等都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将政府治理创新纳入低碳经济发展考虑范围内, 调动多方力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的高效运行。
3. 政府治理创新是提升政府管理职能的需要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源配置并不是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来完成的, 政府会帮助社会在技术运用、资源采集等方面做出选择, 选择好的技术运用到市场当中。这说明, 即使在所谓的自由市场环境下, 政府宏观调控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公共资源和经济政策的管理和制定主体, 通过税收、预算、价格控制等手段敢于让市场自发调节, 有效避免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危害。但政府治理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交叉性等特点, 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权力过度集中等情况, 政府治理便会在局部出现失灵、运转效率低下等问题, 政府政策的无效落实比市场调节失灵带来的危害要大得多。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 亟须提升政府管理职能, 避免无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因此, 政府需要通过不断改进自身体制和管理机制从而避免出现更多更大的损失。
三、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政府治理创新内容
1. 理念创新
作为政府治理创新的核心, 理念创新包括管理理念创新和经济发展理念创新, 其中, 经济发展理念创新决定了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经济时代, 政府管理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志。长期以来, 对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各地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如今看来, 把发展就是硬道理与GDP增长就是硬道理画上等号是忽视环境代价和实际环境承载力的表现, 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率、盲目开采资源和贪图政绩工程都是其发展理念不正确造成的。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不符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必定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我们需要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充分理解, 把低碳经济中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的互为目标, 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要求, 把真正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以及高产出的发展理念融合到政府管理中去, 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 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与举措, 这才是政府治理理念创新的关键。
2.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政府治理创新的有效抓手, 其需要在理念创新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包括财政制度创新、税收制度创新、信贷制度创新等。
财政制度创新指的是把碳预算纳入财政政策当中, 并严格追踪碳预算资源的使用及有效性。这就需要政府不仅把碳预算纳入整体财政预算当中, 而且还需要建立和实行行之有效的监督, 以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定期对财政支出进行公布, 增加碳预算的实际使用力度, 以创新的财政预算和监督制度, 为碳预算的落实提供保障。
而税收制度的创新指的是采用扩大征收范围, 发挥税收优惠以及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 鼓励引导低碳行业进行技术更新和规模扩大, 同时对非再生性、资源消耗性行业进行重税征收, 进一步细化对低碳行业的优惠政策, 使低碳行业切实感受到税收政策带来的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信贷制度是控制投资方向的主要方式, 其中对信贷贷款利率调整是信贷制度创新的主要方面。开启绿色信贷制度目前已经在国内银行实施, 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信贷政策福利。但是, 我国的信贷制度创新还走在改革的路上, 许多细节以及金融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沟通方面仍需要改进。
3. 政绩考核制度创新
制定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是政绩考核办法的创新, 是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能够衡量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的科学与否, 又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政绩考核的干预下才能够获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从而实现政绩考核方式和考核制度的转型, 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解决, 推动节能减排, 绿色GDP的发展。
四、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治理新途径
1. 明确目标强基底
政府治理创新需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 并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 强化政府职能。首先, 要强化引导职能, 采取多种强有力的引导方式, 使低碳经济的理念能够深入到政府管理当中去, 在重大项目引进、重要城建措施中进行统筹安排, 把资源合理利用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调动媒体等宣传渠道, 加强对低碳发展理你的传播, 全面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其次, 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可以从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等多个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监督, 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的监督体系, 使低碳经济能够顺利有效推进。最后, 要注重提升政府的协调能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新技术的运用和新能源的开发。这就需要政府在区域间、行业间切实起到协调作用, 促进低碳经济在各行各业铺展开来, 形成良性循环的上下游关系, 促使由于区域、地域等产生的障碍问题得到解决。
2. 完善机制抓成效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管理机制需要更加密切的衔接和更加妥善的调整, 比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的落实, 就需要以完善的机制为保障, 把各项政策的成效抓出水平。首先, 在决策机制方面, 需要在坚持走民主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科学性, 把更多的低碳行业专家意见纳入考虑范围, 确保决策方案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其次, 在竞争机制方面, 要把竞争机制落到实处, 以竞争促发展, 以发展促合理。通过设定低碳经济发展指标等方式, 鼓励引导各区域间就低碳经济进行合作, 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后, 要建立完善的绿色GDP模式, 并把绿色GDP的增长纳入政绩考核范围, 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管理者的发展理念, 使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加顺利完善。
3. 综合治理促落实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采取综合式的管理方式保证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政府治理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 行政手段最直接有效, 当前许多涉及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问题, 多采用行政手段解决。但是, 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比如强制企业节能减排、强制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技术, 否则就要进行行政处罚。但在未来的政府治理中, 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 把低碳经济发展纳入法律范围内, 运用经济手段对资源流向、技术运用、设备更新进行有效把控, 使各项经济活动能够在市场经济和宏观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发展低碳经济, 而一旦出现违法行为也能够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处罚。只有综合运用政府管理方式, 才能够使低碳经济发展于“无形”中, 从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乃至生活方式上都坚持低碳经济理念。
综上,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创新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全社会为创新的落实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国家的繁荣才能与个人愿望的实现同步向前。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历史潮流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下, 低碳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不容逃避的责任与义务。对于我国的政治环境而言, 对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的研究显得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定义进行深度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治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展开讨论, 并对创新内容和途径进行着重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府治理,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晓春, 谭娟.政府环境规制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8) .
[2]杨锐.各国低碳政策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06) .
[3]王思民.中国政府规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1 (05) .
[4]刘思华.发展低碳经济与创新低碳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10 (11) .
[5]吕律, 施宙.略谈低碳经济的内涵、背景与发展途径[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09) .
[6]李友华.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J].行政论坛, 2010 (04) .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视角;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001-02
1 低碳经济与绿色物流管理概述
二次大战后,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但快速的经济成长,使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急增,加上快速的消费成长,已使地球资源产生不足的危机,大量使用能源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也使环境品质严重恶化。而企业为应对全球与政府各项环境法规的规范、提升企业形象与承担社会责任,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将环境因素纳入考量日益增多,投入的相关资源也持续增加。事实上,对企业物流管理而言,提倡绿色工作将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关调查显示,80%的年轻专业人员对于在环境保护采取正面做法的工作较感兴趣,而92%的人会偏向选择在具有环保意识的公司工作。换而言之,国家或企业若能创造节能省碳、保护环境且无污染的物流管理秩序,必能带来相应的利益并提升竞争力。
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及使用产品与服务的同时,能达到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互补并相互依赖,以对环境友善不污染的方式发展经济,让能源供应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此外,低碳经济强调使用清洁能源,并通过新技术,再生能源和效率能源的使用及其他相关政策,尽可能减少碳足迹。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除了失业问题外,也面临三个严重的问题:(1)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中低教育水平与低技术的员工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2)各国所得分配恶化,贫穷工作者日益增加,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3)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人口快速成长,导致消费能量大增,因而加速地球环境恶化及产生能源危机等现象。因此,OECD等国际机构提出绿色新政,希望各国政府以低碳经济作为解决之道。低碳经济除了可以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也可解决地球污染、环境破坏及能源危机等问题。联合国2009年所发表的“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减缓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目标并不矛盾,反而会提供大量经济机遇促进发展。目前为止,全球已出炉的绿色新政方案总金额约9300亿美元,全球经济振兴方案未来10年将投注近28000亿美元,直接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投资约2120亿美元,再生能源投资金额为38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使得环境受到保护,更可以帮助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且绿色工作的薪资水平优于过去的传统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机会给经济较为贫困的族群,也可提升社会公平。综合上述研究观点,低碳经济下所创造的绿色工作可以带来许多益处:改善贫富差距大的现象、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提升企业形象以及解决失业问题。
2 低碳经济理念下绿色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策
2.1 重视低碳经济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物流管理的竞争力在此即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所谓竞争优势指企业所执行的竞争策略是竞争对手难以取代或竞争对手无法取得的企业既有利益和机会,该竞争优势导源于企业为顾客所创造的价值。竞争优势被定义为:企业物流管理具有一套成功的策略,拥有独特的竞争地位,使得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既有的成功策略,因而维持稳定的获利,也有学者证明了竞争优势的建构能使企业物流管理达到卓越的绩效。
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下一波经济发展的主流,因此任何议题均必须与低碳经济接轨,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应加强对绿色企业资本的重视。在研究中可以发现,企业若具有独立的环保单位,有助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和环保单位均以“安全卫生”为主,即便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也仅是为达成法律限制的门槛。我国必须靠与他国贸易来带动经济发展,随着全世界对于环境保护、节能省碳、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重视,各国对于出口产品是否符合各种环保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企业若能及早重视此议题,并投注资源于环境保护单位,让企业能符合国际环境保护最高标准,必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在绿色企业资本的投资方面,可由绿色企业资本衡量指标的四个方面着手:在员工绿色知识的强化方面,可以规划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教育培训,增进员工对环境保护等议题的重视,并培养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甚至是管理绿色产品时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另外,通过与企业的绿色员工福利制度结合,加强员工重视环境保护议题的诱因,除了可以改正员工态度,激发员工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外,更可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竞争力加分;更重要的是,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的推行,由高层管理者带头做起,由上而下才能确实落实环境保护理念在企业中的运行。
2.2 企业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程序规划
第一,明确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目标。目标是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方向,如何达成适时、适质、适量、适地、适价、可靠供应商的密切配合及提供适当的服务给使用单位,应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最高指标,也是主要任务。具体来说,企业的采购目的应当包含如下内容:及时提供企业活动所需的物料与服务;以最有利的价格与方式为企业取得物料;使存货的保管成本降至最低;积极寻找替代品的来源;与供应商维持良好关系,以确保货源稳定;与其他部门作最佳沟通协调,以维持良好关系;培养物流与供应链部门的优秀人才;建立一套制度及程序,使物流与供应链部门能以最低成本完成上述几项目标。
第二,明确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职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职责始自接获请购单之前,并延续至发出订购单之后,在此段期间所包括的一切与采购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活动。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审查请购单的内容,包括是否有采购必要以及请购单规格与数量等是否恰当;与技术、质量管制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合格厂商的甄选;执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功能,包括询价、比价、议价及订购;交货的稽核与协调;物料的退货与索赔;物料来源的开发与价格调查;采购计划与预算的编订;物料来源的开发与价格调查;供应商的管理;采购制度、流程、表单等的设计与改善。
2.3 客户视角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
一是规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流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而且流程比较繁杂。因而,在管理的优化中,需要规范流程,尤其是对于人员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要,制定科学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为准则,对流程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做到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强化物流管理的力度。
二是完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准则。准则的建立主要针对供应商而言,该部分的优化处理,旨在约束供应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供应链的有序进行。并且,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对于连锁店的供应商建立档案库,以便于供应商的结构优化。这点对于稳定货源供应、避免缺货,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是完善价格体系。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其价格的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基于多变的市场,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价格体系的构建中,做好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非常重要。基于分析的数据,进而完善价格体系,这对于连锁企业占领市场,创造经济价值,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枫林,何小乐.绿色经济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5).
[2]王宁红,徐焕东.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体系的构想[J].中国政府采购,2010,(10).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4
(一)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从部分环境保护政策出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领域建设成立了很多相应的规定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指导银行业在平时的运作过程中自主的考虑进环境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也在发展中慢慢的意识到了当前的发展形势需求,因此就必须要在运行理念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尽可能及时的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现在,在我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的银行都号召低碳环保,同时将这一观念逐渐的渗透到自身的运行工作中。这一问题在实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银行正逐渐的融入相应的国际准则,同时将其落实设置成自己业务开展的指导性目标。比如说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和碳信息披露项目,同时还在二零零八年发展成我国范围内首位赤道银行,这是历史性的举措。随后,工商银行也慢慢的参加到国际准则碳披露项目中,招商银行等也展开了相关的活动项目。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在系统配置方面,要不断丰富低碳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金融行业文化、国民传统文化与国际惯例文化,同时在银行内部实行精细化监管。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作者:张婧 单位:长沙市体院北路348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二)
一、环境档案管理现状
1.1环境档案管理概述。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多、科学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尤其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其工作难度更大,同时也对环境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档案能够真实的反映和记录人类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变化历史与现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鉴于环境档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加强环境档案管理,做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此外,环境档案管理不仅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还有助于真正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环境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现阶段,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在我国环境档案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当前,由于低碳经济理念才刚出现不久,这使得我国建立的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中没有涵盖这一理念,所以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档案管理准则、标准,在已经建立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有关环境档案信息和管理体系的制度规范也不完善。这一情况使得我国档案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档案信息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不仅使得我国的环境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紧跟时代需求,还导致我国的环保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法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致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很难被国际认同,也很难达到国际水平,在一些环保机构和发达国家看来,我国仍处于一种污染避难所的现状;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与支撑体系。现阶段,我国对环境档案管理要素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所以也就缺乏与之相关的原则与准则。使得我国各地之间对于环境档案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程度以及形式方面均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大部分企业在处理环境档案信息都存在高调面对、低调处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尽量降低披露出的环境档案信息对企业自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致使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缺乏保障。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
2.1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以及档案法律法规中都缺乏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符合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应结合我国档案的实际发展情况,修改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环境方面的内容纳人其中,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保障环境档案管理地位与作用,从而为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不断完善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2.2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明显不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因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革新档案管理操作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围绕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构建一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通过这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来指导和规范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环境档案信息披露状况,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审核机制,以此监督和审核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全面性。
2.3创新齐抓共管体系。建立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要想得到具体落实和执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针对环境档案管理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准则、标准,以此为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成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政府各部门还应根据建立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规章和措施,对环境档案信息披露作出基础规定,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一旦发现有违反环境档案管理的行为按照制定的惩罚措施严惩不贷,以此使得环境档案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环境档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全面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环境档案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同时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只有电子化信息化才能更好的符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需求。而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核心就是电子文件归档,相较于传统纸质文件归档,电子归档具有存储查阅方便、不会出现档案资料破损情况且档案信息安全性高的特点,在电子归档中确保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安全非常重要。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电子化信息化避免了传统纸质档案中容易发生的问题,还提高了环境档案的利用价值和安全性,真正实现了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我国环境档案管理与国际接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全面普及和飞速发展,实现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5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CO2的排放量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相继发展低碳经济,规划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被广泛的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沿海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沿海各城市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发挥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后发优势,利用外资进行产业投资,以便促进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和江苏经济的均衡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创造和谐的循环经济带。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利用外商进行产业选择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的选择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江苏沿海;外资;产业选择;问题及措施
1绪论
随着低碳经济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江苏沿海地区包括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低谷”,也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成长的“断裂带”。江苏沿海的“洼地”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江苏省政府提出“要重新认识沿海的优势和加快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沿海开发,把沿海建设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且如今江苏省在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中沿海地区把“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要战略之一。这就要求沿海地区要对产业进行更为仔细的选择,其中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外资进行低碳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发展新型的产业,把江苏沿海建立成为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带”是沿海地区的最主要目的。低碳经济的概述和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2.1 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2.2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2.2.1 政府引领
①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促使其接受新技术,既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又确保温室气体减排;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低碳消费,还要抑制高碳消费;③从自身入手,通过采购节能型技术与产品、改造节能型建筑、实施政府机构定额标准等措施带头节能减排。2.2.2 企业主导
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社会公众将低碳消费作为价值考量标准,将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转向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投入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最终实现企业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社会组织是现代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对促进低碳消费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以其自身的布局优势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家家福就“低碳世博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主题举行了知识竞赛。2.2.3 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需要关注“5A”:① Awareness,即对低碳消费的了解和认知;②Availability,即低碳消费的现实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③Accessibility,即低碳消费的可操作性;④Affordability,即人们是否可以支付低碳消费的经济成本;⑤Acceptance,也就是在道德价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会接受程度。如今,低碳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低碳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连爱情关系也不李伟。某网站发起《低碳婚恋倡议书》,低碳爱情成为新兴时尚,现在,更有不少人自喻“低碳男”、“低碳女”,开始实践各自的低碳爱情。你的爱“低碳”吗?爱情减排法其实就是减排,减少无谓的内耗。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低碳的爱情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即爱情加法-碳补偿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 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沿海三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三市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以前,沿海三市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均处于低水平引资状态。2002年以后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有所增长,其中,南通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趋势。2007年南通市利用外资达到31.17亿美元,是2002年引资额的13倍。1999—2005年间盐城和连云港利用外资则处于相对较为平稳的低水平增长阶段。2005年后二市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和2007年盐城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和8.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1.5倍。连云港2006年和2007年利用外资也达3.46亿美元和7.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和113.30%。尽管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规模上取得较大发展,但从全省角度看,沿海三市的利用外资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盐城和连云港在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在4%以下,南通2006年利用外资额最高水平也不过近全省FDI总额的15%,而仅苏州一市1999~2007年间利用外资竟高达全省FDI总额的近33%~45%。由此说明,江苏沿海三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3.2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3.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外资能力低
2007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比为12.7:52.3: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有所降低,减少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幅最小,仅增长0.6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江苏沿海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有逐渐加快趋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所下降,且降幅较大。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说明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从沿江地区同期产业结构比3.2:57.8:39.1来看,沿江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沿江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说明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此可以看出,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阻碍了外资的大量注入,难以吸纳更多的外资。3.2.2 利用外资规模小,外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沿海三市利用外资总量不但远低于苏州一市,且不及无锡一市的引资量。江苏沿海三市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最高仅达21.31%,最低为4.86%。而苏锡常三市引资总量占比重最高达到70.44%,最低为53.77%。可见,江苏沿海地区目前的引资状况与苏锡常相比,差距很大。
3.2.3 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从总体上看,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建设仍显薄弱和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利用更高层次的引资需要。江苏沿海地区,虽然港口众多,但规模层次不高。除连云港和南通港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其他港口规模较小。高速公路比重小,沿海铁路和航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信和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亦需有待改善;部门办事效率较低,服务层次需进一步提高;各项引资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滞后,制约了沿海地区外资的引进和产业的承接。
3.3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的解决措施
3.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引资水平
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发展。由于沿海工业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因此沿海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培植海洋特色产业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要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3.3.2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江苏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江、沿海和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南通作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枢纽,具有承南启北的作用。江苏沿海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大桥头堡的连云港,是陇兰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并与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连。连云港可借助其港口优势加快接轨长三角,同时在联动山东半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江苏沿海东部与一海之隔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沿海西部的扬州和泰州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很显然,江苏沿海经济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3.3.3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投资环境建设是外资注入的重要平台。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外资引进和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地区硬环境与苏南地区相比较落后。近几年,江苏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打通了沿海通道,提升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价值,促进了沿海地区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江苏沿海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层次。3.3.4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江苏沿海地区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带
在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时,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大型石化、冶金、造船、汽车、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考虑到沿海三市自身优势,在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中,连云港将重点打造新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基地,盐城则主导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南通则建设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4.结 论
江苏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相对于苏南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为沿海地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随着苏南和长三角资源的短缺,国际资本有从长三角沿海北上的趋势,这为江苏沿海吸纳国际资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将拉动江苏的经济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和苏南产业梯度的转移,将为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起飞带来良机。因此,江苏沿海地区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更多的外资集聚。完善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经济,建设和谐环境,发展新型产业,提高自身水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 考 文 献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6
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研究背景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其次,让年轻人做好“创客”对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创业者不仅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断熟悉商业模式,还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创业点是否有创新性。然而大学生创业往往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相关性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的深入推广,各行各类的创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综合素质,那么他们是否对自己创业有更加强烈的欲望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究其原因,症结在于双创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当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下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数据进行分析。
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政策虽出,大学生们的反应却平平。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大。其中,合肥地区的五所高校中,对这一政策比较了解的仅有31人,占调查总数的10.69%,52.76%的学生仅听说过这一政策,且有自主创业打算的仅有10人(见表1)。而集各项优势于一身的北京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也仅为4.44%。这表明,双创政策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开来并对其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程度
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成功率的绝佳途径。调查显示(见表2),大多数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因双创政策的出台而发生变化。在调研的八所大学中,仅有23.8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设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方面的教育,其中211和985大学占43.5%。
这表明,各个大学普遍对双创政策响应度较低,其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2.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性分析
将“对双创政策实行时间的长短”与“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数据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见表3),Pearson相关性为0.038且显著性P=0.514>0.05,这说明双创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弱的相关性甚至不相关。但是理论上,随着政策的推行,其逐步趋于成熟,各大高校应当逐渐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即两者应当是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高校并未将此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本次调研发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真正深入大学教育和学生内心: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生求稳的传统就业思想并未改变,因此没有出现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怎样改变当下的情形,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知识、才能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3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改进高校教育模式
紧随时代潮流,鼓励创新创业,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必须以合适的步伐,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行为,从而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
3.1高校加强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校应加强该政策的宣传与引导,重视政策的实施。首先让大学生了解该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对创业者的支持与保障力度,让他们体会创新创业能带来的益处,激发他们的热情。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在校创业社团的作用,通过试点发展、以点带面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宣传大学生以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以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准备创业者少走弯路,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3.2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
高校仅做好宣传号召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政策落到实处还需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想突出专业特色,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广泛的招贤纳士,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对于本高校教师而言,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3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大展拳脚。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于活动中涌现的相对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和项目,学校可以和国家相关部门结合,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努力促进校园创新氛围的形成。此外,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的创业信息跟踪系统。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并组织创新创业学生的经验交流,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3.4加快并完善创业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场所,也是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尤为重视的环节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并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各大高校应及时为准备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同时,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国家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贷款担保、贴息扶持、税收减免等缓解学生的创业压力。
4结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7
1 发展低碳经济下节约型园林的重要性
温家宝任国务院总理时曾说:“城市基础设施中, 只有园林绿地是有生命的”。所以, 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应着重考虑园林的场地, 把保护已有自然资源放在第一位, 尽量保护原生资源并把重点放在恢复场地的自身能力上, 以期为城市创造出良好的环境。针对“绿岛效应”, 应大量新建或恢复城市中的园林绿地, 为减缓及适应新气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城市绿化应坚持走生态化、节约化的道路。应将生态和环境效益尽可能的发挥出来, 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能源, 高效使用自然资源和各种能源, 以低投入换大利益。
2 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创新思路
2.1 园林绿化的节地措施
现在, 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而土地使用量却不断加大。在这样的状态下, 应顺应社会需求建设节约型园林, 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 同时还能节约自然资源及各种能源。可以考虑利用屋顶、墙面或桥身等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使用的地方建设园林, 也可以种植一些藤蔓植物, 利用这类植物可垂挂、能攀爬的特性建设立体园林, 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出无限的生态功能及效益。在三维空间里增加绿化面积不仅能有效降低温度、净化空气, 还能减少噪音污染及制造氧气。大规模绿化也可以节约用地, 要尽可能保持地形的原有面貌, 就地平衡土方。尽量保留原有的场地土并用这些土来栽种或培植植物。最大限度的拒绝外来泥土, 因为外来泥土普遍是从山地或农田中采集来的, 而大规模的绿化工程需要非常多的泥土, 如果这些土全部自于山地或农田, 就会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
2.2 园林绿化的节水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要重点考虑节约使用水资源的问题。现在的集水技术值得推广。铺装透水性地面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但是还是应该尽可能控制地面的铺装面积, 因为泥土地面无疑是渗水性最好的地面。另外, 回收并利用雨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灌溉时可采用滴灌等节约用水量的技术。开源和节流是建设节水型园林需要注意的2个方面。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收集并充分利用雨水、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也可以在设计园林时注重节水设计, 使园林地表土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 亦可有选择的栽种抗旱性植物。
2.3 园林绿化的节材措施
园林设计者提出“节材型园林”的概念, 即在园林建设中尽量避免材料的浪费, 尤其要注意不能让不得不废弃的材料污染环境。如果说节约型园林建设是最大限度地取材于自然环境, 那么节材型园林建设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人工材料, 同时将“循环”作为材料利用的准则。在节省建设开支的同时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园林建设的地方特色也要突出出来。在实际操作中, 摸索出很多优秀的利用建设废料的方法, 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不少奇趣, 比如用施工余料堆成的假山, 用裂纹或碎裂的地砖铺成的林荫小路或用枯树枝做造型的园林景观等。除了这些, 还可以将枯枝败叶回收利用或直接使其腐烂为园林提供养料, 也可以使其成为建造园林景观的天然材料。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4 园林绿化的节能措施
节约型园林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节能”。修建园林应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 比如太阳能、风力能源或水力能源等, 做到日常维护园林的安全节能。所谓“节能”就是指建设和维护园林时合理利用资源, 不浪费资源, 遵循资源循环使用的原则, 换句话说就是在园林的起草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中做到水、电等资源的节约使用, 高效利用资源, 减少浪费。还可以把指示牌或园林小品等做成反光或荧光的, 这样既节约了能源, 又为园林景观增添了情趣。
2.5 园林绿化的节力措施
园林建设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到日后的维护问题, 最好能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养护出最好的园林景观, 这就必然提到“节力”的概念。据有关资料显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园林养护费用相当高昂, 大约10a的养护费就能再建一座园林景观。巨额的园林养护费用已经成为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我国的人力成本也在逐年上涨, 随之而来的养护园林的成本也会逐年提高。如果在设计建设园林工程时忽视运营后的日常维护问题, 将来很多地方政府可能会无力承担起辖下园林的养护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建设目标也会成为泡影。因此, “节力型”园林建设自然而然地就成为考核节约型园林的一个重要标准。
3 结语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 而生活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活质量, 因此, 园林绿地、湿地公园就应运而生了。但是, 通常人们更在乎园林带来的视觉享受, 而忽视了园林更高的内在价值。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对城市绿化进行合理规划, 可以有效减少“热岛效应”的发生, 还能倡导城市居民选择低消耗、污染小、排放少的出行方式, 尽量减少城市资源能源的消耗, 努力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包志毅, 马婕婷.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中国园林, 2011 (01) .
[2]胡维佳, 杨柳青.浅析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J].北方园艺, 2011 (06) .
[3]吴娜.低碳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 2011 (03) .
[4]黎穗明.低碳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探讨[J].绿色科技, 2011 (04) .
[5]郑慧铭.低碳材料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 2011 (07) .
[6]黎玉才.低碳园林, 强化“减排”的生态景观[J].林业与生态, 2011 (07) .
[7]李芸, 李静, 张浪.低碳园林的营建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7) .
[8]佘旦, 胡希军.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以长沙既望园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06) .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8
关键词:安徽省;低碳经济;创新效率; DE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10)学术创新研究扶持项目“高技术服务业对中国区域制造业效率影响的比较研究”(yfc100311)。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中国迫切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即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污染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1]。因此,在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低碳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区域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投入科技创新人员和资金,低碳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的低碳创新能力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研究区域的创新效率,找出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关键因素,寻求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中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低碳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研究安徽省区域创新效率以及分析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安徽省以及中国各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低碳创新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于区域创新效率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其中环境因素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Brunnermeier等[2]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影响环境创新的因素,研究发现增加污染治理会影响环境创新;Chiou等利用SEM模型研究绿色创新环境绩效问题,结论显示绿色创新对环境绩效和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促进作用;白俊红、李璐采用阶段性DEA方法对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的效率较低,且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不高所致;韩晶等从绿色增长的视角出发,从创新活动产出、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表征绿色创新产出,结果表明,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环境、环保规制对基于绿色增长的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曹霞、于娟从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角度出发,用改进后的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结论显示,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异质性且环境规制强度和创新效率呈“U”形关系。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背景下区域创新效率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中较少的从低碳经济视角展开。而客观研究中国区域低碳创新效率,对于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低碳经济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A模型对安徽省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安徽省低碳经济视角下各区域创新效率,同时也为全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效率评价
(一)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样性、多层次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则更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本文在充分参考了学术界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选取能够衡量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综合运用DEA方法安徽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
在投入变量方面,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指标作为投入变量。其中和R&D人员数量相比R&D人员全时当量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创新的人员投入状况;R&D 经费投入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可以作为创新效率的资本投入指标。这两项投入指标分别从人力和资本两个角度对投入要素进行了综合考察,使得投入指标的选取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产出变量方面,选取专利申请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产出变量。其中,专利申请数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与科技综合实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则反映出该区域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水平;而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看,区域创新活动的产出不仅仅包括产品的增加或改进、发明专利等,还包括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因此,选择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创新效率的能耗和环境产出指标。
在上述选取的指标中,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数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综合能耗产出率数据则由《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中相关数据经过处理得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数据由安徽省统计局提供。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根据安徽省各区域创新效率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使用DEAP2.1 软件进行求解,得出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16地市的区域创新效率值,具体结果见下表。
2013 年安徽省16 地市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效率值
由上表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各区域创新效率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上表,分别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综合效率来看,2013年安徽省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效率综合效率均值为0.652,说明安徽省整体低碳创新效率水平不高。其中,亳州、六安、池州、黄山综合效率值为1 ,说明上述区域在现有投入规模基础上创新效率已达到最优水平,这是由于上述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旅游业相对发达,同时工业发展包袱少,工业的比重很低,在资源有序开发,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推进,直接促使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合肥、淮北、阜阳、马鞍山、铜陵综合效率值均低于0.5,处于较低水平,这是由于上述区域是安徽省较为发达的工业城市,工业比重很高,同时区域内煤矿资源丰富,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对资源的消耗,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宿州、蚌埠、淮南、滁州、芜湖、宣城、安庆等区域综合效率值均在0.5以上,说明上述区域创新效率水平适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综合效率较低的城市中,合肥、阜阳、马鞍山等区域的经济总量均处于安徽省前列,而综合效率较高的城市中亳州、池州等区域的经济总量均处于安徽省的中下游水平。由此可见,区域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完全一致,区域的产业结构,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因素也十分重要。
从纯技术效率的角度来看,合肥、亳州、六安、芜湖、池州、安庆、黄山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表明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已达到最优水平; 宿州、蚌埠、淮南、滁州、宣城等区域的纯技术效率值均高于0.7,表明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为良好; 其他区域的纯技术效率则处于较低水平。对于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区域,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效率主要受规模的制约,应致力于提高规模效率。对于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区域,其提高创新效率重点应集中于以技术进步来提高投入产出比例。
从规模效率的角度来看,亳州、六安、池州、黄山等区域规模效率已达到最优水平;宿州、阜阳、淮南、宣城、安庆等区域规模效率较高,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合肥、铜陵等区域规模效率较低,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其他区域的规模效率处于中等水平。除亳州、六安、池州、黄山外的其余区域均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应适当缩减规模,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整体的创新效率不高,各区域创新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了提高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区域创新效率,改善安徽省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区域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实证结果分析可知,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完全一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尤其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同时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第二,重视区域对外开放性,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纯技术效率都偏低,区域创新效率受制于技术的欠缺。因此,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安徽省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产业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要重视区域对外开放性,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先进的低碳创新技术,充分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要素使用效率。对于处于规模递增阶段的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争取实现规模经济; 对于处于规模递减阶段的地区,由于存在投入冗余,应适当缩减规模,提高创新要素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区域协作,使创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第四,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引导不同区域科技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区域自主创新和低碳创新,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重点治理能源高消耗区域的环境污染,改善各区域的生态环境,促使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效率的高水平发展,推动各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晶,宋涛,陈超凡,曲歌. 基于绿色增长的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0-1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09-04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07-07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07-20
市场经济背景下05-18
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论文11-04
新时代背景下公路经济11-23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06-0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08-18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