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背景(精选12篇)
社会经济背景 篇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有一个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毛泽东指出, “认清中国社会性质, 就是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为我们指明了当时的国情。
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既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陶希圣、周佛海等在白区发动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文化围剿。同时又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捍卫马克思主义地位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的发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或者说中国的“国情”) 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社会性质的认识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而最初指明中国社会的这一性质的, 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1912年7月, 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指出, 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的, 半封建国家”。[2]1916年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有名的著作中, 又把中国列入半殖民地国家 (或者叫做半独立国) 。“列宁认为这样的国家是一种典型的中间形式, 过渡的国家, 帝国主义的争夺, 使这些国家正在变成殖民地”。[3]列宁在这两篇文章中分别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国情, 还没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作为中国社会性质的一个确定的词汇。因而具体考察和界定中国社会性质这样的历史重任就必然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 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4]当时中共中央大多是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 分别地阐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种种情况, 而没有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 但发展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范围的论战, 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
一、大革命的失败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社会性质。
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运动转入低潮。人们开始反思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即革命的对象问题, 而革命的对象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由此展开。历史学家何干之在1937年曾对这次论争的历史背景作过切实的分析:“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估计, 是1927年大革命以后的事情。从那次革命以后, 国内的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情势都起了剧烈的蜕变, 同时思想界也发生了尖锐的分化。为清检过去革命运动的经历, 确定解决中国问题的政策路线, 关心中国前途的人, 不得不重新细密地考虑提到大家面前的各种重大问题, 如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是什么?革命的动力和逆动力是什么?各社会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矛盾与关系怎样?怎样配置中国各种社会力量执行民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任务?……要在实践上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社会党的性质。……1928年以后, 轰动一时, 在中国思想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的论战, 是在这客观的要求下揭了幕的。”[5]
二、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问题的分歧, 推动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早在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内部就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以斯大林、布哈林为首的“多数派”认为, 中国是“受国际帝国主义牵制的半殖民地”[6], 军阀、官僚的封建残余是中国国内的压迫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7]而以托洛斯基、狄拉克为首的“少数派”则认为,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而在1928年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 封建势力成为微乎其微的残余, 中国的资本主义将得到和平发展, 所以当前中国并不存在革命局势, 无产阶级只能等待条件成熟, 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分化, 直接导致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发生。
苏联党内与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问题产生的分歧使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分化。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明确了“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社会性质的变化, 但是, 大会坚持中国仍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具有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双重性质, 而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而不是其他”。[8]但是, 决议并没有统一全党的认识, 陈独秀等人拥护托洛斯基的观点, 在中国形成了托陈取消派, 反对六大决议对中国问题的估计。使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在中共党内爆发。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重大结论被更多的国人所接受, 使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这次论战, 使我们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在此理论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开创了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新纪元。
摘要: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既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陶希圣、周佛海等在白区发动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文化围剿。同时又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捍卫马克思主义地位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的发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本文将主要对论战的缘起进行阐释。
关键词:社会性质论战,背景
参考文献
[1]、[4]、毛泽东选集 (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33.610.
[2]、列宁全集 (21)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429.
[3]、周子东, 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M].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7:3.
[5]、吴雁南, 等.中国近代思潮 (1840—1949) (3)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410.
[6]、[7]、斯大林全集 (9)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217.257.
[8]、李文海, 等.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22.
社会经济背景 篇2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位列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那么,现在为什么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三种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或者说,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恋。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市场化是自由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确立和巩固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视为市场化过程的重要步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化过程的结果。但是,市场体制对于现代经济活动来说,是一项不断推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制度。所以,市场化无论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
与现代化、市场化一起,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全球领域。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那么,中国众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分散经营的农村,该以何种方式来适应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从纯粹理想型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似乎就能和新时代特征相一致。
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后的客观要求。
(一)、基于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在农业的大力支持下甚至可以说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已经取得很大成就。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二)、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讲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2005年末,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为低收入的标准计算,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以上两项加起来就是6432万人。另外全国还有两千多万人,随时可能因疾病、天灾、子女教育等原因从小康、温饱返贫。我们原来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点在东部,落脚点在西部”,现在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点在城市和郊区,落脚点在农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四)、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缓解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的需要。
就中国社会现实背景而言,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社会在快速增长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近些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缓解,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2)、相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方面的重要途。
“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策出台,而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过去我们强调“三农”问题的解决应在“三农”之外,所以要推进城市化以减少农民。毫无疑问,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但限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即使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仍然会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知识背景。
某种意义行说,它是学术或知识话语转换为政策话语的结果。从有关农村建设的学术或知识传统来看,早在1930年代,一些知识分子就已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为这一实践而艰苦地工作。如梁漱溟提出,中国的发展要靠乡村建设运动,培养乡村的力量,促进组织,形成自治,认为“新制度之运用实有资与新习惯”,倡导通过教育和训练,让人民养成政治新习惯。宴阳初认为,中国问题关键在农村,“中国之所以贫弱,主要的原因是‘忘本’,‘本’是什么?‘本’就是‘民’,民为邦本„„”农村建设就是固本工作。为推进农村建设,他们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省安定县翟城村为试点,推进乡村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
早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因而是改造的对象这一基本之上,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乡村建设,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教育。
当今学术界,学者在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对传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资源加以动员和再利用,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内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国又不可能走完全城市化道路,于是,他们主张通过新的乡村建设,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而且,他们在早期乡村建设的实验点定县翟城村,恢复了乡村建设学院,试图延续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实际上我们仅仅是改良主义者,和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一样,是主张社会改良的。
在以上所述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毋庸置疑,将成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路线图。
一、背景第一、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要求。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第二、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迫切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市场约束、体制障碍等严重问题,成为三次产业中效益最低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个很难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直接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结合起来,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而且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第三、近年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明确回答了新时期为什么要重视“三农”、怎样重视“三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一贯高度重视“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政策的集成、完善和发展;第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随。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随后不久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无论是在盲目冒进的“大跃进”时代,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无论是“文化大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阶段,党和国家一直不断地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现阶段党中央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是在几十年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党在农村一贯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党始终不渝的农村工作方向。当然,我们必须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老题目以崭新的内容。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进”,重点在“建设”,核心是“社会主义”,亮点是“新”;第五、无论欧洲,还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而且有着各自的特点。韩国农村建设经历了新乡村运动、到农村地区综合开发、再到农村定居生活圈开发三个阶段。起初“新农村运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援助的,不太具有可持续性,随之开展了农村地区综合开发战略。其出发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其落脚点就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基础建设,稳定农村社会。韩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以国家投资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的地区开发项目,带动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对我们颇有启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考。
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背景 篇3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教育合作;信息化;双语教育;终身学习
一、新中两国教育合作交流形式多样、成果丰硕
《世界教育信息》:非常荣幸能够采访您。请您简要谈谈中国和新加坡目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情况。
罗家良: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民间交流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础,国家之间的合作必须以民为本。第二,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制度,第二语言是母语,对新加坡的华人而言这是华语,与中国人多交流可以提升新加坡人的汉语水平。第三,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无论是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还是对于新加坡自身的发展都有益处。
新加坡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尤其是在干部培训方面,已经持续多年的合作,目前有超过5万名中国干部到过新加坡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课程。这种合作是双向的,新加坡也有越来越多的官员被派到中国学习。二是教育工作者层面,包括校长、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三是学生层面,新加坡的小学生特别喜欢到中国游学,两国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生互访。四是科研层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新加坡企业对中国的产品和市场都非常感兴趣,也想加深研发合作。在中新“深层次合作试验场”——苏州工业园内,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设立研究所,建立孵化器。新加坡跟中国之间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合作项目——天津生态城也已建成,国家动漫园落户于此,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与浙江大学也开展了很多创意合作;许多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他们对东南亚的市场比较感兴趣,而新加坡恰好是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借助教育领域的产学合作与信息化,促进公民个体潜能的发挥
《世界教育信息》:根据2016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有15门学科跻身全球前十名。您认为促使这两所大学排名靠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罗家良:结合新加坡大学近几年的进展,可以归功于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面“吸地气”,与企业联系密切,深入了解企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未来技能,确保大学生为市场、企业所需。二是注重科研创新,并向重要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三是注重国际交流,与世界一流大学大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
新加坡唯一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可惜生育率不高。我们向来的政策是竭尽所能让每一个新加坡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我们也采取英才制度,为所有人创造发展机会。政府和企业在聘任职员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因素就是个人能力。这是新加坡50 年独立以来的特点。 新加坡很多成功人士的背景都很朴素,却通过个人努力和制度的栽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们致力于让全国人民都抱有通过努力奋斗就有机会获取成功的希望。
《世界教育信息》:近几年,新加坡致力于打造“智慧国”,请为我们介绍相关情况。
罗家良:新加坡近几年开展了“智慧国”计划,配套措施既有硬件建设也有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潮比较密集的地方创造无线网络,在居民住宅铺设高速光纤缆,这些硬件设施的成本比较高,所以由政府投资。
在软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实施。一是政府层面,政府在行使职能、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更好地利用网络科技以减少人力。比如,新加坡的警署会通过无人警岗更高效地提供服务,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二是社会层面,在金融、生产、销售等领域鼓励企业创新、电子化。比如,商场电子支付。中小企业可能面临难以创新或创新成本太高的问题,这时候政府可以提供补贴或者打造基本的平台,供中小企业使用。三是个人层面,在有了基础设施之后,要引导民众运用。学校教育可以教学生使用这些平台,甚至可以教他们创造平台。新加坡的一些学校就开设了教授学生制作APP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指令开发APP。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进而带动全民创新。此外,社区服务可以帮助年长人士学会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来享用新的服务。
三、语言政策对于新加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新加坡在双语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请向我们介绍相关情况。
罗家良: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在独立之前,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因为是自由港,吸纳了许多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地的移民。独立之后,面对各种族之间的沟通问题,政府实行双语制度。一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所以保留了英国人留下的英语教育制度。二是促进民族融合,为了遵循文化传统,保留母语。但是,在新加坡的华裔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他们的母语各不相同。新加坡最终选择了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华语, 也就是普通话。
伴随着普通话而来的是选择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的问题。最初,新加坡推行简体字。李光耀先生预测,中国迟早会对外开放,而且开放之后会迅速崛起,新加坡有必要与中国接轨,因此新加坡政府选择了简体字。当时,在中国大陆以外的许多地方都使用繁体字,包括台湾、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如今,使用简体字的新加坡人民可以看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
在掌握了语言和文字之后,我们还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新加坡人民的英文说得不比西方人流利,普通话说得不比中国人流利,但是,掌握双语和双文化的新加坡人民可以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这就是新加坡在语言方面的思考与政策。
目前,新加坡还会继续鼓励双语制度,不断地创造平台促进新加坡人民进行语言学习。此外,我们不把语言学习限于以上两种,也鼓励民众学习马来语等。
《世界教育信息》:新加坡的学校为语言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推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有反对的声音?
罗家良: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出现过反对的声音。对于英语,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但是现在民众基本上都能领悟到这是很好的政策。在双语政策下,新加坡民众能够比较方便地阅读英文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自如地与西方人沟通与合作。同样的,当初也有反对学习华语的声音,但现在,即使是七八十岁的国民也会说几句华语。
推行双语教育的关键是让民众了解到学习这些语言的益处,毕竟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四、“未来技能”计划助力新加坡民众实现终身学习
《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该框架旨在为各国落实“教育2030”议程提供指导方针。“教育2030”议程对于新加坡来说意味着什么?您能否向我们分享一下新加坡在增强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方面的经验?
罗家良:我认为,教育的包容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名孩子尽可能发挥自身潜力。新加坡中小学的学费基本上是免费的,政府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如果有家庭负担不起,政府会通过相关政策协助学生读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目前,约有99%的年轻人获得中学教育,约30%的年轻人获得大专教育。
同时,新加坡既会考虑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他们提升、学习的机会,还会照顾学业成绩不强的学生的技能发展,行行出状元,不一定考得高分才能当状元。我们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包容性给予了学生公平的发展机会。
促进民众终身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最近,新加坡推出了“未来技能”计划,政府为25岁以上的国民提供约250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帮助他们就读学习课程。目前,新加坡有100多家社区联络所(服务中心),社区联络所会开展很多课程,民众可以在此学习,还可以到大专学府、技能学府、艺术学府学习。对于想要在某些领域增加自身技能的民众,他们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获得约2.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更加深入地投入某项技能的学习。此外,新加坡设立了很多其他类型的奖金,还有针对雇主的退税、减税和补贴机制,鼓励雇主资助员工参加培训。在员工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帮助其掌握未来技能,增加自身价值。
五、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 不断深化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在您看来,新加坡教育界会更关注其中的哪些活动?您对于交流年的各项活动有何期待?
罗家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于8月在贵阳举行,新加坡非常重视此次活动,国家领导有望出席。新加坡有几所艺术学院会参加活动,与中国及东盟各国进行深入交流;还有一些交流性质的活动,新加坡中学生也非常期待参加。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深化对周边国家的认识。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驻华大使,您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在两国教育交流方面,您有哪些目标?
罗家良: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工作重点之一。我们会继续深化两国教育合作交流,比如在干部培训合作中,在中国的转型背景之下调整合作模式与内容,逐渐将议题转向社会治理层面;扩大参与培训干部群体,不仅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干部群体,还要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体。此外,继续加深教育工作者、学生、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
目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考虑职能转变问题。新加坡也经历过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职能培训工作,期待日后两国可以在这方面增加交流、互相借鉴。
社会经济背景 篇4
一、济统计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经济统计的运用研究力度还较为缺乏。为了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必须要做好经济统计工作, 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必须要积极配合, 协作参与, 确保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服务。一般而言,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 因此要想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了解, 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加以提高, 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对经济统计的运用要求较高, 因此要不断加强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 充分有效发挥出经济统计的作用, 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 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 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2]。随着发展的深入, 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完善。一般数学方法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 因此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要想及时发现经济问题, 有效解决经济问题, 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中有效应用经济统计, 从而为经济问题的决策与预测提供依据, 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事项
( 一) 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统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涉及到数字问题内容以及数量信息。一般而言,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基础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其最早发展与1665 年, 英国的威廉·配第研究出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 该方法主要是一支出和收入为基础, 并对其进行复式核算。当然该方法在平衡关系以及核算项目方面还存在不足。1791 年, 法国的拉瓦锡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发表, 对核算项目以及平衡关系进行了阐述。1886 年, 澳大利亚的统计学家T·柯格兰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补充, 包括国民收入的生产、使用以及分配等问题。
以往我国在对经济进行统计时, 是以计划经济为依据, 采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更为多样化和复杂性, 所以该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使得经济统计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 二) 经济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作用具有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够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时, 必须要对其进行统计, 因此要想确保收集整理的经济数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此外, 采用定性分析的统计学方式, 能够促进经济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定性研究工作的顺利运行, 必须要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 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统计学, 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3]。二是能够为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的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发展, 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 为了有效分析相关数据, 发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必须要充分应用经济统计。三是能够有效保障经济学理论的完善程度以及真实性。一般研究得出的理论往往属于相对理论, 其需要实践的检验, 因此在检验经济学理论时, 必须要利用经济数据, 从而明确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 统计又能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依据, 因此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三) 经济统计运用的意义
一般来说, 经济需要涉及较多的领域, 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都使得经济研究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 数据对其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 也需要用到数据, 在大量的信息中, 只有细致深入地整理调查统计学中合理有效的方法, 才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需要数据的支撑, 如果在经济研究无法充分合理运用统计学, 将会严重阻碍经济研究的进展[4]。由于数据在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之必要, 这样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就现阶段来看, 在经济建设背景下, 经济的研究力度还不够, 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入分析研究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 必须要有相关的经济数据加以支持。一般数据的完成主要是以统计学为基础, 经济中的核心手段就是经济统计学, 因此在研究经济发展形势时, 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经济统计。尽管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力度还存在一定问题, 但是有关学者已经对其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因此基于经济建设的背景, 经济统计将会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中, 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8:216.
[2]林子欣.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04:66-67.
[3]姜谦.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的运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02:136.
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篇5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
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03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0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0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03年为69亿元,200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03年至200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05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的要求,*市对一些煤炭企业进行了合并,目前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了84家。
造纸行业。1997年以前,全市有250家
造纸企业。“九七达标”时,全市关闭了44家麦草制浆生料造纸企业,到2000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数量为206家。2001年以来,*市为实现双洎河治污和环境“一控三达标”,又陆续关闭了108家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万吨以下造纸企业,到2005年上半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98家。2005年下半年,全市又对造纸企业又进行了重组,组合后剩
余数量为48家。今后随着造纸行业生产成本的加大,市场竞争的加剧,造纸产业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
耐材和建材行业。2004年,全市有658家耐材生产企业。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情况,全市耐材生产企业中有400多家是高能耗的倒焰窑型耐火材料企业。水泥行业,2000年时全市有水泥生产企业39家,经过几年的环保治理,目前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14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耐材、建材行业中的石灰窑、铝石窑、耐火材料导焰窑、水泥行业中的机立窑,均属国家淘汰性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到2007年底必须全部关闭。今年全市已经关闭了73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家直径为2.8米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明年和后年还将关闭300多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1家直径为3.0米和3.2米以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政策性地关闭企业,必将对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强烈冲击。
(二)受资源走向枯竭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五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煤炭资源。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距地表200米以上)煤炭资源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煤炭资源仅有1.49亿吨,现有的84家矿井将有三分之一在5年内闭坑。到2020年,浅部资源将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开采难度很大,形成的生产能力也有限。受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和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技术的制约,后续煤炭开采能否顺利支撑经济发展还有待努力。目前全市已勘探井田主要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的生产能力。按2005年煤炭产量约1200万吨推算,考虑到新建矿井的生产能力,我们乐观地估计,到2008年*市的煤炭产量不超过1000万吨,到2010年产量不超过900万吨,到2015年产量不超过800万吨,煤炭产业总体上呈下滑走势。
铝粘土矿资源。*市的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经过20多年来的无序开采,浅部易开采的资源已经枯竭,耐材企业需用的大部分原料多年前就开始从外地购进。目前全市剩余铝土矿点仅有11处,年产量仅有10余万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截止2004年,全市已查明铝粘土矿资源储量为5800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3345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106万吨。剩下的这些铝粘土资源,根据资源整合的要求,上级不发证,今后无法开采。即使国家允许开采,对经济的贡献也不大。
其它的矿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因产品附加值低,或者勘探程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点。
石灰岩资源。*市的石灰岩资源丰富,远景储量13亿吨,可分为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目前,*市石灰岩资源开采多用作建筑石料,产品附加值很低,仅有少部分用于水泥生产,每年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岩不足200万吨。总体上,石灰岩资源开采利用对环境破坏严重,对经济贡献不大。
其它矿产资源。全市除煤炭、铝粘土矿、水泥用石灰岩勘查程度较高外,其它矿产勘查程度较低。金属矿产如金、银、铜等矿种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地质踏勘,镁、铁矿只是作了一些地质普查工作,玉石、硅石矿的勘查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成为新兴产业,还有赖于矿产资源的勘查结果。
由于煤炭和铝粘土资源日趋枯竭,全市在未来3—5年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危机。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9%,而财政收入中有1.12亿元却来自煤炭产业,占据了总财政收入的26%。在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深部煤炭资源没有开采利用,而经济又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的情况下,*市如果没有新兴产业的及时跟进,在未来的几年内必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
(三)受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长期以来,*市在经济发展上,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大部分企业是高投入、高消耗企业,许多企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煤炭产业90%以上是初级产品,只有少部分用于发电,虽然能源本身利润高,但产品附加值低。
耐材产业中多数企业是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全市耐材产品在产量上有一些优势,但中低档粘土砖和高铝砖所占的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耐火材料制品并不多。
建材产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石灰、石子、机制砂等。2004年建材工业企业共有35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22.5%,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除14家水泥生产企业利润稍高外,其它均为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仅对原材料进行粗浅加工的小企业。
造纸产业过去曾经是全国重要造纸生产基地,经过这些年环保整治中的关闭与整合,现在基本无优势可言。目前主要产品是瓦楞纸、涂布纸、黄板纸等中低档纸。与纸业发达地区相比,全市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环保治污任务重。
服装产业是*市的一个新兴产业。2004年底全市共有服装企业105家,其中曲梁乡81家。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进入全省十强的企业有2家。总体上*市服装产业是一个有群体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效益及企业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产业。多数企业是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部分企业有品牌也无优势可言,生产利润极低。
电力行业是*市发展中的产业,目前共有发电厂7家,其中正在运行的有5家,在建的有2家。运营中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属生产设备落后的高能耗企业。例如昌源电力公司,2003年至2004年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连续两年出现了亏损,2004年亏损额超过800万元。
(四)受国家历史欠帐和政府化解金融风险举债影响经济发展包袱沉重
过去国家为支援其它地区经济建设,无偿从*输出了数亿吨煤炭资源,在国家输出煤炭的同时,也给*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二是地表沉陷问题。目前,由国家大型煤炭企业给*市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300平方公里,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其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问题。由于一些煤矿多年来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欠帐,给*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市这些年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发展资金用在了环境整治上,每年市财政不得不拿出数百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加上民间投入的资金,每年用于环境整治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
另外,为化解农村和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市还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2002年*市政府举债7.737亿元用于兑付居民储蓄,为此,市财政每年不得不拿出179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利息。2004年上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扣除了到期本息5336万元,给*市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困难。今后*市还本付息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国家金融风险实质上已转嫁为地方财政风险。
综上所述,*市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与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冲撞”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问题;其次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下而出现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其三是资源走向枯竭将引发的经济衰退问题;其四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三、*市经济转型的特点
试论“零余人”出现的社会背景 篇6
关键词:“零余人”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利扎文 林冲 贾宝玉
在世界和中国许多国家的文学发展史中,都出现了一系列“零余人”形象,背景不同,形象也多姿多彩。纵观这些“零余人”出现的时代,多是在社会矛盾冲突剧烈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矛盾中,一些社会精英左冲右突,想打开一条出路,但是或者是受时代所限,或者是性格原因,在现实的束缚中,矛盾痛苦,形成了特殊的零余人思想。本文从社会背景上来探析“零余人”出现的原因。
一、文艺复兴的风起云涌造就了西欧早期的“零余人”形象
早在16世纪的欧洲,在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在代表作《堂吉诃德》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堂吉诃德的形象,这部作品作为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其人物形象堂吉诃德的塑造给后世带来了极大震动和许多文学创作上的启示。紧随其后,在欧洲文艺复兴这个思想和政治都极为动荡的时期,伟大的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又创作了永恒与不朽的《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文艺复兴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出现的时代背景毫无疑问是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中世纪一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黑暗的蒙昧时代,其中充满着灾难和迷信。在封建制度形成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地位日益得到提高和巩固。随着基督教的扩张,一切异教的文化都被消灭了。整个西欧社会都处在严酷的思想和愚昧的政策统治下。在当时,除了教会的《教义问答》外,不允许任何异端思想存在。这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在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此时的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思想矛盾冲突激烈,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些文学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表现,也是当时欧洲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一面镜子。《哈姆雷特》一剧把古老的复仇放在具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新历史背景下,从中揭示出现实人性的善恶美丑和人的性格的复杂莫测,创造性地把古老的复仇故事点化成一个新型的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內容和复杂的人性内涵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新型的富有人文思想的人物,他的坚强和勇敢,在复杂矛盾面前的犹豫和延宕使他进入了早期的“零余人”系列。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明确说“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但是其真正的意义和影响更为巨大。当时的西班牙,骑士小说相当流行,西班牙封建独裁统治和天主教会的势力相当强大,他们对内加强剥削和压迫,疯狂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外不断扩张和掠夺。 骑士文学中宣扬的忠君、护教、建立荣誉的冒险精神,正适合他们的需要 ,同时统治阶级也企图借助骑士文学来抵制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两股势力的斗争造就了辉煌的《堂吉诃德》,它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作者的目的,它从更广阔的图景上展示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同时堂吉诃德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他的善良勇敢和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成就了他“零余人”形象的又一个典型。
二、时代的波诡云谲造就了俄罗斯“多余人”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出现的社会背景更复杂矛盾,冲突更为剧烈甚至血腥。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正处在一场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之中,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俄罗斯,特别是1812年卫国战争和1813至1814年的俄军西征对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贵族军官接受了欧洲的民主思想,又在西征中亲眼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民主的制度和发达的生产力。在他们的影响下,贵族知识分子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团体,普遍对俄国社会的现状表示不满,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恐怖使贵族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的热情消退,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加强控制。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过程中,贵族知识分子始终充当着这个时代的思考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试图唤醒俄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向来喜欢追问“谁之罪”和“怎么办”,因为他们“固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活”。他们总是幻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去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但结局往往是不幸和无可奈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彩虹般美好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多余人”之“多余”的根源。
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的俄国人民一直处在动荡的政治旋涡之中。之后,在漫长的几十年间,大部分俄罗斯知识分子都经历了短暂的欣喜、彷徨、怀疑、失望与痛苦,最终选择的是逃亡或精神的放逐。于是,新“多余人”出现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安·比托夫在《普希金之家》中成功塑造了廖瓦·奥多耶夫采夫的形象。耽于幻想的廖瓦尚可苟活在充满虚伪和假象的尘世,而学会了思考的廖瓦却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变得更加害怕思考,甚至不见容于整个社会。第一届俄语小说布克奖得主哈里托诺夫对“多余人”进行了新阐释。他的获奖作品《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的主人公之一——利扎文正直善良,而又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是一名教师,但他身上同时有着奥涅金、毕巧林和奥勃洛莫夫的影子。主人公利扎文生活在“专横暴虐地支配人的行为和良知”、用“超越人的良知所能容忍限度的经济和仕途的盘算乃至专业利益”来对待知识分子的时代。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下,他们只能思考,却从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铅字,也不与公众交流,甚至不再有固定的工作,是一个苏联体制下的多余人。
三、政治的腐败,时代的风云变幻造就了中国的“零余人”
在中国文学中,虽然直到20世纪才明确提出“零余人”这一词汇,但是早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和《红楼梦》中,就已经有“零余人”的形象了。
在水浒创作的艺术形象中,王进和林冲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更是威名赫赫。但是在末世的北宋王朝,他们却空有一番超世的才艺,空怀一腔报国的热情。他们的上司高俅原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而后来官至太尉,位极人臣的原因就是因为颇会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又颇能诗书辞赋。他发迹的全过程是这样的:被告去京 →识柳大郎→遇赦回京荐至开药铺董将士处→荐送小苏学士→荐送王晋卿→入端王府。面对这样一位上司,他们的际遇可想而知。王进的父亲早年一棒将高俅打得卧病在床,这给王进埋下了祸端,他像陆谦富安那样效忠也未必能够见容,王进能选择的就是尽力自保,最后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了。国仇家恨下,壮士只能隐忍埋名的痛苦可想而知。相比王进,林冲的际遇则更加凄零。美丽妻子与高衙内的庙堂相遇是林冲悲剧的开始。高俅步步设局,逼得林冲家破妻死,八十万禁军教头沦落为寇,最后吐血而死。身怀才艺,身处末世,一展才艺而不得的矛盾痛苦造就了他们“零余人”的形象。
在《红楼梦》中,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给我们描绘了又一位“零余人”形象贾宝玉。出身名门、天资聪颖的贾宝玉倍受世人羡慕,但是这些又是他痛苦的根源。出身名门让他看多了上流社会的种种罪恶,天资聪颖却使他倍感对社会腐败的无奈,对家族罪恶的无奈,对自己的无奈。面对一个又一个美好生灵的飘逝,他妄想构建的虚幻世界也不复存在。在精神极度的孤寂绝望中,贾宝玉走向了茫茫原野,放逐了自我,成就了他的“零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历史。在那样的年代,中国许多文学家拿起笔杆,奋笔疾书,表达对祖国强盛的渴望,对祖国贫弱屈辱的悲愤。这时期的“零余人”形象有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等等。在这些形象中,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最为不堪且痛苦。郁达夫在他的小说中所谓的“零余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多余人。他们是一群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最后被遗弃的被侮辱和被损坏者。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善美的一面,他们坦诚,他们愤世嫉俗,但他们最后却被社会遗弃。他们的悲剧命运会带给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许多反思。相比郁达夫,鲁迅笔下的吕纬甫、魏连殳则表现了作者无比激愤的心情。鲁迅描写了角色悲惨的遭遇与强大的痛苦,同时也无情地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弱点。而这些对于教育知识分子认识自己的处境,抛弃旧的生活道路,无疑很有现实意义。鲁迅极为赏识的青年作家,柔石的代表作《二月》中,描绘了又一个典型的中国现代“多余人”萧涧秋。通过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大革命时期浙江省偏远乡镇的生活,再现了旧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时代里的苦闷、彷徨与探索。在主人公的失败命运和几种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描绘中,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同时在客观上也对脱离现实的人道主义与个人奋斗进行了否定,去思考与探求人生道路。
在当代文学中,也不乏“零余人”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抗美援朝和大跃进的激情,但是一场文化大革命却使许多人遭遇不幸,也使许多人的性格扭曲。这场根源深远、后果极其重大的斗争给人们思想上带来极大的震动。改革开放后,在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中,对文化大革命给知识分子带来的震动和性格上的扭曲都有所反映,形成“零余人”形象。如张抗抗小说《北极光》中的费渊,对父亲的死、自己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和社会的歪风邪气现象有许多感受和认识,但是说归说,却不会像曾储那样挺身而出去斗争,成为新形势下的“零余人”。在改革开放中,各种文化思想相碰撞,各种新的经济形式竞相出现,一度“做教授不如卖大碗茶”的现象让一些知识分子心里不平衡甚至扭曲。贾平凹的《废都》中,龚靖元书法了得,却因赌博而命丧黄泉。其子龚乙受过多种教育却沉迷于吸毒,崇尚虚无飘渺的幻想,人生观极度消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零余人”。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零余人”出现的社会背景一般是社会思想碰撞激烈的时代,社会矛盾众多的时代,社会冲突尖锐的时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面对矛盾冲突,“零余人”多有着苦闷彷徨、孤独忧郁的相似病态性格,陷入忧郁迷茫的情绪而不能自拔,这应该是我们引以为鉴的。
参考文献:
[1]蔡雪岚,蔡冬.梅塞万提斯的生活经历对《堂吉诃德》创作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04,(4).
[2]秦凤珍.堂吉诃德何以不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3).
[3]田右英.生命的自由飞扬——堂吉诃德的疯癫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5,(3).
[4]吴世永.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的文论比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5]赵丹.“多余人”形象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嬗变[J].当代外国文学,2005,(3).
[6][俄]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M].徐凤林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3.
[7][俄]德·利哈乔夫.俄罗斯思考》(下册)[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357.
[8]王忠祥.外国文学教程(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社会经济背景 篇7
关键词:社会经济,财务,会计目标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探究,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趋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要放到企业工作的日程上来。
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目标必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财务会计目标要提供相应的符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的会计基础信息;其次,设立的财务会计目标要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可以使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等。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也不断地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主要是通过第三种身份对企业的经营资产状况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统计,进而了解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性经济的作用下,财务会计目标中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弱化,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有待提高,从而使得财务会计目标的整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将对企业发展有用的,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重点。而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风险信息,对潜在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评估, 将企业中传统资金成本的流向表以及企业资金负债表进行研究绘制成表,因此,对财务会计信息报表的研究也是财务会计目标设立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于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研究将会更加严格,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统计出企业的所有资产情况,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对于这些财务会计信息的整理是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主要趋势。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首先是要确立财务会计目标体系的内容标准,从而使得“公共契约”和“私人契约”能够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符合我国政府的政策要求,在当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国际性的金融体制目标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上的积极发展也影响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影响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近十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影响了我国货币的总发行量,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背景下,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现象,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社会经济中股票行业、信托期贷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的经济市场体系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改变,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也要考虑社会经济背景中各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
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需要更加创新化的发展,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根据企业总体规模的大小,以及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上的不同,进而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企业结构不同设立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形式也不同,所以在财务会计目标设立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而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使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能够创新化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自身要树立创新精神,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无论是在企业的经营中还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过程中,都要使财务会计的行为符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要使企业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进行更好地创新,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环境同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并改进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发展环境, 结合先进性理念进行研究,企业中各管理部门都要加强重视力度,从而完善企业中各财务会计信息整理的环节,在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及时解决,并且做好问题预防工作,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创新工作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也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工作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娟.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215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篇8
1 “高碳模式”,制约我国经济未来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支撑重工业发展的是能源、资源。“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非常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另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权威资料显示,我国能源消耗约占世界的11%,水约占14%,钢铁约占25%,煤约占30%,水泥约占50%;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7倍、印度的2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2倍;美国和欧洲的4倍;日本的8倍。中国人均CO2的排放,1990年为世界人均的50%,2000年为60%,2005年达92%,2006年等于世界人均4.28吨的水平。但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专家预测,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国每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8兆吨,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排放量的1/3;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在多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约为1.1℃~6.4℃,中国则为3.9℃~6.0℃。由此看来,高碳模式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2]。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量和价格的持续攀升也严重影响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经济发展。2007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122亿吨标准油当量,比1973年的61.28亿吨增长近一倍。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近年来,石油和煤炭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最高超过每桶115美元。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攀升,获取能源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将越来越差,这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如果延续中国2002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中国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1 000亿吨标准煤,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如果延续1978年到2008年的增长态势,也要达到270亿吨,同样超过去年全球161亿吨的消费总量。
不仅如此,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据多项社会调查显示,环境污染已经与贫富差距扩大一起,跃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前几位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20世纪的工业社会,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增长3.1%,CO2排放增长了1.4%;而21世纪的低碳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保持3.1%的增长,CO2排放必须增长 -3.4%,才能实现从高碳发展到低碳的脱沟发展[3]。
因此,“碳排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降低CO2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2 “低碳模式”,呵护安徽经济“绿色增长”
安徽资源丰富,素有华东“工业粮仓”之美誉。2009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18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煤、铁、铜、硫、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的储量均居全国前10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611亿吨,约占华东地区一半以上。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总量达9 087亿m3,开发前景良好。
当前,由于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服务业比重偏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2009年,在全省重点监测的44种工业产品中,有4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原煤增长11.9%,发电量增长21.9%,水泥增长23.1%,钢材增长11.2%,洗衣机增长38.2%,电冰箱增长34.5%,空调器增长62.5%,彩色电视机增长46.1%,汽车增长48.7%。正因此,长期以来,在安徽省终端能源消费中,工业企业从来是耗能大户,而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煤炭、石油加工等重化工业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词。安徽省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消耗的状况,伴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又特别加重了经济“发展排放”的高碳特征。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估算方法,2007年安徽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9 881.45万吨CO2当量,扣除林业碳汇后,净排放量为29 761.75万吨CO2当量。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占比达88.32%。
按照《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明确规定只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科技研发步伐,才能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要努力实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力争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至少降低15%。到2010年,使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比2007年有所下降,占80%,努力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30%的目标。然而,安徽省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偏“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低,经济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状况无疑给安徽经济的“绿色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
因此能源大省,要想乘上“低碳”发展的早班车,必须打响“淘汰落后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择优发展一批、源头控制一批”的节能降耗“持久战”。
3 “低碳经济”,安徽应该有所作为
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复苏有望带动全球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动力[4]。然而,作为资源大省,安徽重工业、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和资源破坏。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应该成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
1)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建立节能型的消费方式、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重点组织实施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农林废弃物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
2)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要全面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煤炭大省,不等于能源强省。从“高碳模式”迈向“低碳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通过加大水电投资、扶持太阳能产业、推广农村沼气工程等措施,促进清洁能源更快发展。针对全省能源工业及水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通过总量控制、市场准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3)要着力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要大力加强政策支持,综合采取财政补助、价格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研究应用低碳技术;强化金融支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同时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4 “低碳经济”,安徽一定大有作为
目前,《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将建立合芜蚌滁四大低碳技术基地,安徽省正主动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在核能方面,芜湖、池州、安庆三个核电项目已经开展前期工作;在风能方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项目专项实施方案;在太阳能方面,蚌埠、黄山、池州、合肥、安庆等多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着手前期工作;在生物质能方面,安庆、五河、桐城等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获核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奇瑞混合动力轿车、江汽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已实现小批量试生产。来自安徽省的“绿色电力”也已点亮世博园区。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承建的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累计超过5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寿命为25年,每年可发出清洁电力550多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CO24 500多吨。
铜陵有色眼下已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矿山采选、冶炼、铜加工和化工循环圈,构成有色产业大循环圈,实现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固废物100%利用,金银等贵重稀有金属得到综合回收。铜陵有色稀贵金属分公司,收集处理铜冶炼企业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阳极泥,目前年处理阳极泥4 000吨,回收黄金12吨、白银350吨、精硒140吨,不仅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铜都黄铜棒材公司,利用回收的渣铜和废杂铜,生产高精度铜棒,可替代进口。华源汽车内饰材料公司,利用麻纺过程中废弃的粗短麻纤维,生产环保型汽车内装饰新材料,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进行再利用,使原料使用率达到99%。洁净煤技术可以将煤的热效提高到60%以上。安徽淮南、淮北煤矿规模都很大,如果能利用清洁煤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能耗。电动汽车的特点就是CO2减排效果大。据发电公司推算:电厂的CO2排放系数为1度电0.38千克,汽油为1升2.32千克。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行驶150公里需要21.2度电,故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就是1 600千克。而汽油车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4 400千克。奇瑞研制的灵活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更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另外,安徽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已经签署框架协议,以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率先在全省17个地市中进行城市绿色照明改造,采用EMC城市绿色照明改造后,每年可节省电费支出约5亿元,降低标准煤耗约每年30万吨,每年即可减少CO2排放71万吨。此次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保守产生节能效益高达近18亿元,每年节省的用电量可以满足安徽省40万户普通居民用电。
5 总结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的革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5]。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各国应对挑战的主要途径。对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的我国和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安徽省,高碳模式严重制约其未来的经济发展,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王国樑.低碳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4]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J].当代亚太,2008(4):7-25.
略论民间借贷产生的经济背景 篇9
所谓金融, 即货币的借贷、资金的融通, 金融的本质在于价值的流通。离开了价值流通, 金融将成为“一潭死水”, 价值就无法转换, 经济亦无从运转。金融一般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方式, 所谓直接金融, 是没有金融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形式, 民间借贷即属此类。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和必要补充, 在客观上了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我国当前投融资体系中, 民间借贷融资形式表现较为活跃, 这一方面缓解了经济高速发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局部供给缺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之民间借贷自身的不规范、逐利、无序等特性, 导致因债务不能及时清偿的纠纷案件大幅上升, 使得民间借贷纠纷急剧恶化, 所涉标的急剧增加, 又因为我国目前缺乏一整套关于规范和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导致实践中对民间借贷纠纷的解决差强人意, 法律实效难以全部实现。
二、民间借贷产生的经济背景分析
(一)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经济环境
民间借贷是较早出现的信用形式之一, 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但其本质上所反映的却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社会传统。在这种生产模式下, 个体生产规模较小, 而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资本的需求数量却逐渐加大, 但这些相对较小的资金需求往往被那些追求规模效益的正规金融机构所忽略。因此, 企业无法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满足其资金需求, 便将融资的触角延伸向民间资本领域, 通过民间信用来满足求需求, 这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 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家族血缘意识, 加上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了解, 交易成本低, 从而为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 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 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发展仍呈生生不息之势。
(二) 资金链供需失衡
资金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之一, 而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资金供给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而且我国资金资源的配置方式较为落后、手段较为单一, 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 导致资金链供需失衡, 资金分配不科学、效率低。这一方面表现为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低, 构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表现为正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或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造成资金的供不应求、供需紧张。银行企业从盈利和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 往往把提供金融服务的重心定位于城市优质客户或大型国有企业, 因此农村农业经济、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实惠。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难这种严重的资金供需不平衡, 加剧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和扩展。
(三)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的影响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利差逐渐增大, 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现象, 进而造成了一方面有不少资金在银行沉淀, 另一方面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 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农户、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足, 由于对后者贷款风险较大, 因此放贷审查需慎之又慎,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审查门槛较高, 贷款程序复杂, 发放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贷款人资信调查、担保 (抵押、质押) 、审批等多个环节, 所需时间较长, 不能及时满足农户和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而民间借贷双方多为亲朋好友, 彼此相互了解和信任, 借贷行为发生时, 只需贷款人出具借条, 即可即时取得资金, 手续简单快捷, 时效性强, 与当前银行等金融结构信贷管理体制下严格规范操作、手续审查复杂、审批环节繁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 高额利息驱动
民间借贷者大多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而不得不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有资料显示, 当前民间借贷除少数地区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外, 大多数年利率在10%到15%之间, 个别地方甚至能达到20%。另外, 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虽一般不会约定还款利息, 但作为“人情债”, 借贷者仍会通过其他方式回报资金利益, 如以“实物”等方式偿还, 这在事实上亦高于正常的贷款利息。由于民间借贷整体利率较高, 社会上现已出现专门从事民间借贷为营业目标的“理财公司”等群体, 依靠高额利息牟取暴利, 这使得本来就无“法”可规范的社会经济秩序更加混乱, 加重民间借贷者债务负担的同时, 也积累和加剧了涉及民间借贷问题暴力犯罪的风险, 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三、结语
民间借贷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民间借贷的发达和规模不断扩大, 究其原因是我国日益增长、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 尤其是民营经济与当前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资金借贷失衡之间的矛盾。要化解民间借贷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必须着眼于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分析, 并加以因势利导, 通过法治实现对民间借贷市场的长效调控。
参考文献
[1]陈斌.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安排的理性分析[J].调研世界, 2005.4
“社会美”产生的理论背景 篇10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在西方美学界历来是以注重美学中的艺术性, 即以艺术美为传统的。直到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美学家, 开始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总和时, “社会美”的萌芽才算正式产生。
与西方截然不同, 在中国美学界, 社会美一般都是作为与自然美、形式美并列的一个独立的范畴被提出。有学者指出:“社会美这个术语, 在美学史上过去是没有见到的, 因为过去的哲学家, 对于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包括某些社会事物, 都称为自然。或者他们不认为在自然之外还有什么客观的社会事物。因而他们认为一切客观事物的美都是自然美, 不认为自然美之外还有什么社会美。” (5) 。国内美学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首先与我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浸染不无关系。《论语·里仁篇》较早阐释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美学意蕴:“里仁为美。择处不仁, 焉得知?” (6) 邢昺疏曰:“仁者, 善行之大也。”《孟子·梁惠王》进而将这种隐含有人伦之美的社会关系, 扩大为一种具有更具普遍意义的“王天下”之道: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7)
最终在汉代成书的《礼记·礼运》更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少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8)
当然, 在道家思想中亦不缺乏这种性质的思想。《老子》就记述了, 与“大道”、“小康”在理论结构上相类似的, 可称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可见,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 社会伦常在不同流派中都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 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家庭和睦、长幼有序、风气纯美, 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和谐, 恰巧成为了社会美滋养的土壤, 并最终成为其内涵的重要构成成分。其次,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统, 我国美学界对“美学”学科认识即建立在注重世界客观物质属性的传统之上。特别是五十年代“美是什么”的大讨论之后, 以吕萤、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日趋衰微, 以蔡仪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和朱光潜的“主客观唯物论美学”的光环逐渐被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所掩盖。李泽厚强调美的本质客观性和社会性的同一, 这里的“社会性”也就是突出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体现出了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系列过程。后来的学者, 以朱立元先生为代表, 进一步开创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样, “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美学界形成了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更是对美学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的巨大贡献。再次, 这种现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关, 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知识作为话语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亟待其现代化转型。利奥塔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统性质已经被改变” (9) , 以至于知识或将成为各国对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掠夺后, 又一关注的新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伊格尔顿所说的, 假借隐藏在文本背后“形式的意识形态”, 某些观念性的东西可以从一种文化婉转地植入另一种文化当中。面对西方话语对美学学科的垄断, 中国学人为了打破这种一元化的话语模式, 将中国的声音融入世界美学学科话语体系之中, 进而提出了“社会美”这个西方美学界绝少触及的美学范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
综合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史历来注重对以人为核心的伦常关系进行探讨, 因而在当今社会复杂环境的刺激下, “社会美”的提出就更具现实意义了。
参考文献
①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朱光潜.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4.
②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朱光潜.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95.
③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朱光潜.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6.
④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 (第五卷)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358.
⑤蔡仪.新美学 (第1卷)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286.
⑥何晏注, 邢昺疏, 朱汉民整理.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51.
⑦赵岐注, 孙奭疏, 廖名春、刘佑平整理.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
⑧郑玄注, 孔颖达正义, 吕友仁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874-875.
非典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篇11
前4月税收完成7077亿元
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1~4月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70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 %,增收1453亿元。其中,中央级收入累计完成45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增收1 157亿元;地方级收入完成2567.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增收295亿元。
前4月财政收入7270亿元
今年1~4月份,中国财政收入7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74.9亿元,增长29.9%。
1~4月份中国财政支出5626.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2亿元,增长百分之12.6 %;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1643.38亿元。
前4月我合同外资金额增长50%以上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前4个月全国实际利 用外资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50%以上。
统计显示,4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37亿美元,同比增长37.24%。今年前4个 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19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合同外资金额305.28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其中4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74家,同比增 长28.7%;合同外资金额7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8%。今年外商投资行业主要以制 造业为主,其次是服务贸易领域。
截至4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394个,合同外资金额8585.87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4657.89亿美元。
前4月海关完成税收1144.33亿元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1~4月全国海关完成税收净入库1144.33亿元,比 去年同期多收402.65亿元,增长54.29%;其中,关税283.35亿元,增长35.08%;进口 环节税860.98亿元,增长61.89%。完成全年税收计划2590亿元的44.18%,比计划进度 多收281亿元。
前4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近5成
据海关统计, 1~4月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614.26亿美元,同比增长49.82 %。其中,进口335.07亿美元,出口27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8.5 %和 51 .5%,比全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和17.9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和 出口总额的27.5%和22.9%。4月当月出口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80亿美元,达到80.83 亿美元,增长56.65%。
4月当月,全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净入库317.9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收88.82 亿元,增长38.77%;其中关税77.48亿元,增长26.17%,进口环节税240.15亿元,增 长43.38%。
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30亿元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地震、洪涝、干旱、风雹、雪灾和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5月19日,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68.4万 公顷,其中损失在三成以上的成灾面积427.2万公顷;受灾人口6493.7万人,成灾人口313 2.1万人,因灾死亡443人,因灾造成各项直接经济损失130.4亿元。
全国电话用户达到4.55亿户
截止到今年4月末,全国电话用户达到4.55亿户。4月份全国电话用户新增763.9万户, 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41.3万户,总数达到2.29亿户;移动电话新增422.6万户,总数达到2.26 亿户。
前4月重庆市完成出口额4.2亿美元
重庆市前4个月的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已完成出口额4.2亿美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45.6%。4月份完成出口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摩托车及其零部 件出口增幅明显,1~4月比去年同期增长58.5%。 1~4月,全市化工医药矿产品出口额同 比增长40.3%;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9%;轻工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9.8%。
全国累计退耕还林近1.7亿亩
今年全国退耕还林累计完成16907.8万亩。今年1~4月,全国退耕还林5359.8万亩, 占全年计划任务的55.3%,还林造林合格率在85%以上,质量和进度明显好于往年。河南 、湖北两省已经完成全年任务的90%,甘肃、河北、辽宁、安徽、内蒙古、新疆、黑龙江、 贵州、陕西、广西、重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任务过半。
全国造林已完成7000多万亩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国已完成造林面积7124万亩,占全国计划的51 .3%。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 造林任务。
江苏进出口总额达302亿美元
1~4月江苏进出口总额3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3%;其中出口154.3亿美元, 增长42.9%。利用外资增势依然强劲。协议外资额84亿美元,增长70.9%;外商直接投资 43.6亿美元,增长76.8%。
福建前4月GDP增12.5%
今年1~4月,福建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5 %,创福建省自1998年以来同期的最快增长速度。
四川经济前4月工业同比增21.6%
1~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0.5亿元,同比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3 67.5亿元,同比增长4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3亿元,增长11.4%;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93.4亿元,增长23.4%。
河南前4月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1倍多
1~4月,河南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家, 同比增长16.0% ;合同利用外资3.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7亿美元,同 比增长110.0%。
山西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22%
山西省目前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1~4月份,累计全省完 成工业增加值245.4亿元,同比增长22.03%,工业增加值当月和累计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5.76和5.63个百分点。
吉林省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
在一季度全省经济呈现高速度增长态势,GDP增长12.3%的基础上,1~4月份,吉林省 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盈利企业 盈利额同比增长1.2倍,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63.6亿元,同比增长2.9倍。全 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8.9%,同比提高43.9个百分点。
新疆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尽管受非典不利因素影响,1~4月,新疆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同比 增长9.1%,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0.4%,农牧业发展平稳,市场物价稳定,财政收 入状况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攀升,天山南北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4月, 新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阿克苏地区投资增长幅度均在68%以上。
内蒙古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1.4%
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材料显示,今年1~4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 加值123.1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幅提高11.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宁夏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7%
1~4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7.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6%;完成工业增 加值4075亿元,同比增长14.02%,在西部12个省区中位居第六位。在工业增长中,大型骨 干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前4个月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9亿元,增长19.86%, 高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今年前4个月,宁夏稀有金属冶炼、橡胶制品、生物制药、煤炭深 工和机器制造业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高耗能企业的增长率达50%,对于带动全区经济的 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肃前4月国内生产总值增10.2%
从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获悉:今年1~4月,甘肃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开 拓新的消费市场,积极扩大对外出口,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提高运行质量,全省完成国内 生产总值310.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实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昆明前4月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9.2%
社会经济背景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1 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已逐渐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企业作为社会的组织,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社会性质。企业的经济性质决定企业的经济责任,即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谋取经济利益;企业的社会性质要求企业承担除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责任,与自然、社会、员工等和谐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对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以及西方社会各界对劳工、环境等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的关注,使得企业在各方压力下不得不逐渐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自身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除了为股东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受企业行为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
对于企业责任的相关问题,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陈旭东、余逊达就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对浙江省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不是单纯的利他动机,而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有利于从企业外部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崔海潮、赵勇认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平衡即企业利润目标和社会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平衡,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和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企业应该按照自身的情况承担相应层次的社会责任[3];王春芳以利益相关群体理论中不同利益核心相关群体模型的构建研究为基础,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对象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划分为三个维度:即优势利益相关群体、制约利益相关群体和公共利益相关群体,并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4];郭京福等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完善评价第二产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指标体系,使社会责任评价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效性[5];熊勇清、周理在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从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员工以及公益事业的责任等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认为同一行业对不同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处于不平衡状态,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同一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个方面也是不均衡的[6];朱永明对基于环境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把企业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与社区发展的责任结合,建立了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7]。
2010年,哥本哈斯会议将“低碳”问题列入会议议程,“两会”委员们也对“低碳经济”问题进行热议。“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优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继蒸汽机、电气、原子能空间技术和新能源之后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也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游戏规则。其必将深刻影响当今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国而言,低碳是经济新的增长点、转折点和可持续发展新动力。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对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重视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低碳经济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测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促进企业主动将资源投入到社会责任的实施,更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2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不具有强制性,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内生性”,而非任何外在压力推促下的企业义务[8]。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涉及多个因素,供选取的指标较多,而且众多指标有许多指标相关性强,信息重复。若不加选择地将所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影响评价模型的精度。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参考相关文献[9,10],在众多参考指标中选取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4个二级评价指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社区贡献)和多个三级指标。
2.1 资源利用
企业依赖于自然资源而生存,而企业本身的行为对自然界会产生很强的反作用,一旦这种反作用超过自然界的承载限度,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就会日趋减少。因此,企业发展并不能单纯地依靠自然资源的供给,还要依靠自身能力有效的利用资源,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量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有关资源利用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分别为:再生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原料投入产出率、低碳材料使用率。
2.2 环境保护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又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企业和环境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在这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不是单向的,必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低碳经济的提出就是对环境和企业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有关环境保护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分别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单位资产碳排放量、单位收入排废量、能源环保经费占产值的比重、企业绿化率5个指标。
2.3 基础设施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都与基础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基础设施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直接效益。在材料利用,排污等方面基础设施先进与否与资源是否造成浪费,环境是否造成负担有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有关基础设施方面选取了4个指标,分别为:低碳生产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废弃物处理率和节能减排技术。
2.4 社区贡献
企业与社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社区关系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容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区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最基本的供应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依赖于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企业组织对社区公益事业负有义务,必然与社区各类团体发生关系。现代社会对企业有着更多的期望,其中许多都得到了很好地满足,许多企业正积极地将商业效益和社会福利协调起来[11]。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社区贡献方面选取了4个指标,分别为:社区慈善和福利投入、社区就业增长率、对社区服务的参与程度和社区教育文化投入。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第二层准则层则由资源利用(B1)、环境保护(B2)、基础设施(B3)、社区贡献(B4)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第三层指标层在上述五个方面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具体评价指标。最终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由18个指标组成。其框架如表1所示。
3 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
3.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数学家萨提(T.L.Saaty)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简单可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以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决策方法,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中根据各个决策方案的标准权重数来判断决策方案的优劣,能有效地解决很多难以完全用定量或定性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将问题中的各个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以框架结构说明各层次之间的从属关系;
(3)构造判断矩阵,通过专家打分把某一层中的要素和与它高一层次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用矩阵表示出来;
(4)对层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如果有误差,还需对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进行调整,重新进行运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用4个二级评价指标建立起判断矩阵,将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出来。其中4个二级指标分别表示为:资源利用(B1)、环境保护(B2)、基础设施(B3)、社区关系(B4),通过专家调查,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
在计算机程序下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判断矩阵有较好的一致性。归一化处理后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91,0.325,0.202,0.182。依照以上过程,算出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3.2 评价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可以通过19个三级指标的权重打分实现,在评价过程中,把各个具体的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Ci,评价时根据具体数值给予定量打分,确定相应的得分,把各个三级指标的得分和相应的权重(ωi)相乘既可求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然后就各二级指标得分乘以相应权重之和得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结果(R)。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为式(1)。
其中,R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水平)的评价值;Ci为二级评价指标的定量打分值;ω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3 应用案例
评价某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能力,以二级指标“资源利用”为例,该企业在“资源利用”及以下三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及评价标准如表3。
则该企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评价得分为:
重复以上过程,得到其余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为60.332、72.880、76.673。根据评价模型式
(1),得到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的评价得分为:R=67.263。
评价结果的参考定级标准:R<60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较差;60≤R<70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中等;70≤R<80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较强;80≤R<100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高。根据评价得分,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为:中等。
4 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建立科学、实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于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尝试,初步提出了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的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评定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的评价极为复杂,需要从多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且指标层内容的确定和数据的获得比较困难,其相关指标体系的完善和更广泛的实证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吕佩娟,司小娟.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J].中国商界,2008(6):167-168
[2]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69-78
[3]崔海潮,赵勇.理性、激励机制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J].求索,2008(1):60-62
[4]王春芳.基于利益相关群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研究[J].求索,2009(7):89-90
[5]郭京福,张欣,王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6):27-29
[6]熊勇清,周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与评价[J].企业管理,2008(1):36-39
[7]朱永明.基于环境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0):36-38
[8]李秀凤,俞会新.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比较[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8:22-24
[9]颜剩勇.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5:83-86
[10]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12):1-8
[11]席酉民.企业外部环境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6-249
【社会经济背景】推荐阅读:
家庭经济背景或家乡社会状况调查11-1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08-18
经济转型背景08-14
社会背景11-18
社会人文背景10-12
经济一体化背景06-27
奥运经济背景分析11-16
市场经济背景下05-18
经济全球化背景05-21
经济全球化背景发展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