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背景下

2024-05-18

市场经济背景下(共12篇)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以及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诸多因素, 农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入住城市, 不得不留在原籍农村。由此,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作为农民工的一个副产品而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 并且需要父母另一方或其他亲属、被委托人照顾的尚处于18周岁及其以下年龄的儿童。

生活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 吃饭、穿衣, 这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 并且或许本身就不是问题, 但现实是在留守儿童中, 特别是那些年龄偏小的孩子, 他们却连这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 缺少照顾, 留守儿童生活问题亟需关注。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时的儿童年龄较小, 主要看护人多为祖辈。百分之四十七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时自己需要下地劳动和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 还要经常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 劳动负担较重。

2.生活习惯不好。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祖辈监护人的溺爱下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是作息习惯不好;二是饮食习惯不好;三是卫生习惯不好。

3.留守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

喜欢零食、挑食、偏食, 营养水平低, 尤其是肉类、鱼虾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较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患病率较高。体重、身高、坐高均低于相对照的同年龄同性别儿童。

环境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不论是在生活质量上还是心理的健康成长上, 都呈明显的劣势。

监护状况

就目前而言,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状况令人堪忧, 小孩小, 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反过来行事, 不是大人照顾小孩, 而是小孩照顾大人。当然这里的大人不是指他们的父母, 而是他们的爷爷奶奶。首先我们对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作一总结。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四种, 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 这在研究的所有监护人中占到了近百分之八十, 其次是单亲监护, 所占比例为百分之十七。由于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占所有监护类型的绝大部分, 这里主要说明这两种类型。

1. 隔代监护及其特点

隔代监护又叫祖辈监护, 是指父母外出后, 由祖辈来抚养教育孩子的监护类型。但是, 首先由于祖辈观念陈旧, 无法按照现代生活标准照顾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卫生习惯, 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十分不利。其次, 祖辈们与留守儿童代沟较大, 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沟通, 对孩子行为管教极少, 当孩子犯错误时也常常袒护, 造成孩子养成不辨是非的习惯, 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十分不利。

2. 单亲监护及其特点

单亲是指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由另一方在家行使监护权 (父亲留在家行使监护权的很少) , 所以这里仅讨论母亲单独作为监护人的情况。这种监护类型占所有监护类型的百分之十七,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显然与我国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有关。

对孩子来说, 父母给予的刻骨铭心的爱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为, 作用胜过千言万语。但现实中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 留守儿童失去了其人生路上最早、最好的老师,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离, 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心理状况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 在社会各方各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的时候, 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在此我们简要谈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关怀, 没有安全感、信任感, 缺乏对社会的好感。这样, 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1.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完完全全是农村式的农民教育方式和方法。有饭吃, 有衣服穿, 平时自由散漫, 不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低下;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合作精神,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2. 逆反消极、价值扭曲。

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迅速发展, 易我行我素, 常常和长辈的要求背道而驰。容易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3. 心理缺陷。

人类从形成开始就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孩子们的许多习惯都是模仿父母形成的。通过[3]观察、调查、了解, 发现留守儿童们总是沉默少语, 学习做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时还有敌对心理。

学习状况

百分之八十的留守儿童表示喜欢上学。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 找工作容易, 成为有用的人。能认识到当农民和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 希望自己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将来上大学, 摆脱贫困, 改变命运, 回报父母。但是, 由于缺少关怀, 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不够。留守儿童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好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非留守儿童, 逃学、辍学比例较高, 学习成绩不佳, 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学习自觉性差。祖辈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低, 大多数还是文盲, 无法检查辅导孩子作业。再加之, 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贪玩, 有时还要承担较多的劳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 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 学习时间减少, 学习成绩欠佳。另一方面是孩子们绝大多数是由隔代亲属抚养, 由于祖孙年龄悬殊, 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 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管理放纵自流, 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不良行为比其他儿童更为突出。

摘要: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本文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监护状况、心理状况及学习状况四个方面着手, 揭示出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刊文.普通教育学[M].兰州:甘肃省教育出版社, 1997.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 2009.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问题中一直都包括农业、农民、农村这三方面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在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已经数次提到。尤其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诸多弊端层出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当发展造成的生态严重破坏、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

1低碳经济介绍

低碳经济,也就是Low-carboneconomy,是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手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目的的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提到“低碳经济”的,是英国能源于2003年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受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英国将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一样是要面对的。在我国,发改委也于确定开展建设低碳产业的试点,我国也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崭新形态,它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能源以及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制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具有的特征是耗能小,污染物排放少,污染少甚至不污染。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节能降耗,既经济又环保。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低碳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低碳运行,从原料使用、能源消耗、运行和农业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行业以致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就要求要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浅谈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篇3

本文浅谈笔者所在的上思县职业教育的意义和发展思路,希望对其他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发展上思职业教育的意义

1.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我县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很大,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下岗人员再就业难,既有观念问题,也有素质问题。

要实现再就业,就必须进行新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必由之路。

2.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上思县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从上思县目前学龄人口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需求的高峰已经到来,但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限制,今后上高中和上大学难将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千军万马都去挤高中和大学这一座“独木桥”,不仅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县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在最低普高线徘徊,却青睐技能学习、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接受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尽早掌握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技能,在社会上得以自食其力。因为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应该是看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赋予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不是看能给学生什么样的文凭。社会既要有一批工程师、科技创新人才,也要有一大批能够把这些工程师的设想落实成具体操作的技术人才。随着社会人才观的逐步成熟,只要有真本事,就能在社会上立足。

二、上思职业教育思路

1.调整培养目标,适应形势发展。上思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目前,上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上思职业教育应立足农业,根据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严抓育人质量,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上思的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与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应根据国家、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和科技、信息、人才发展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

2.改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为了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既要加强基础,又要拓宽专业,同时增进二者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实现宽基础、活模块的综合化专业教育。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必须在精通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了解或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于上思农村职业教育来讲,应紧扣当地经济发展脉搏,以种植、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农业技术与农业经营相结合来设置专业。

上思职业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农”的主要措施,应围绕“高产、高效、优质”的农村经营目标来实施。在课程设置上,应不断加强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拓宽途径。同时,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低层次重复,在把握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拓宽各门课程的知识面,及时把涉及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按照兼收并蓄的原则,在农科类专业发展中开设经济管理、公共关系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中,开设农业、生物技术等课程,把“高产、高效、优质”具体化,为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多方发展奠定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在推行新教材的今天,必须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总之,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各级部门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的更加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略谈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闻伦理 篇4

一、市场背景下新闻理论的缺失

当前,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环境之下,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 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媒体活动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 失真并为夸大事实, 无视公民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 而近年来, 由于媒体之间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 新闻传播者为了赢得受众和市场份额, 往往无视新闻伦理, 一味地追求新闻的传播效果而造成了新闻失实, 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名誉权, 甚至某些报道对公民或组织构成了诽谤。采访中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已成为我国新闻界近年来新闻报道失范行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甚至在新闻实践中, 失度, 媚俗之风盛行, 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追求可读性, 没有把握新闻报道的尺度, 把社会新闻中的秽亵与残忍、放大。如某地市晚报, 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母亲威逼女儿卖淫”的故事, 文中以500多字的篇幅渲染嫖客扑到这个未成年少女身上的动作, 为了说明这个母亲之毒, 文中以400多字的篇幅来介绍其母亲如何引导、利诱女儿走到广西柳州接客的故事。这一事件是有害社会风俗之事, 记者采写这一新闻时, 对故事细节描述应少, 不可过度渲染, 否则会丧失宣传的社会效益, 一旦花柳优伶种种不堪之目之事屡屡见之于媒体, 媒体自然会成为媚俗的工具。

(二) 新闻传播者在履行监督权时存在干预司法公正的倾向

司法部门的审判必须以公开、独立和公正为原则, 这是各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司法审判原则, 我国宪法也规定了司法部门审判的独立性。众所周知, 新闻媒体具有社会监督的作用, 这种社会监督表现为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报道与披露, 这种监督的依据是新闻自由权的行使。然而新闻传播者在议题设置, 引发、引导舆论的同时, 新闻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却与独立审判和司法公正之间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冲突。近年来, 随着我国司法部门审判运作过程的透明度不断提高, 各种新闻媒体为吸引受众, 争相对许多有争议的案子进行全方位报道, 这一方面表明对法院的监督力度有了明显的增强, 然而, 如果在审判前或在审判期间发表有关案件的新闻报道, 很有可能影响审判人员的观点和立场, 并进而破坏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所以说, 新闻自由是一柄双刃剑, 新闻媒体在行使新闻监督以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如果新闻自由权被不当行使, 往往会损害司法公正。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利益的驱动, 新闻部门的腐败现象增多, 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断发生, 其结果不但不利于新闻监督作用的发挥, 更妨碍司法公正和公民合法权利的实现。

(三) 市场条件下为追求经济利益, 新闻娱乐化、内容庸俗化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高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使大众传媒领域商业气息渐浓, 传媒往往以市场利益为导向来规划媒体的报道方针。广告业务的大量增加, 在为这一领域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 也使新闻传播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团体影响。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 媒体往往选择了更为现实的后者。以“实现社会效益提供财力支撑”为借口, 去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果往往是抛弃了社会效益。有人对81个国家 (地区) 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做过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都明确禁止新闻记者从事商业活动, 要求大众传媒媒体清楚地将广告乃至隐形广告与新闻报道清楚地区分开来, 记者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 可见, 各个国家都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但在媒体新闻稿件的编辑方面, 新闻机构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利益集团而进行着新闻的商业化运作, 将公众利益抛之脑外, 从而导致了新闻庸俗化倾向。

二、加强新闻伦理道德规范的途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发展和完善。建树新闻伦理,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除了满足媒体的发展目的, 更是我国媒体改革的必然。基于上述新闻理论出现的问题, 加强新闻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 敢于坚持真理, 揭示真相, 树立媒体公信力

虽然在当今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 传媒的道德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动摇, 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更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记者必须诚实, 忠于读者, 为维护人民利益敢于揭露事实的真相, 不隐瞒、不封锁消息, 并敢于和丑恶势力做斗争, 勇于揭露罪行和权力的滥用。而不能为了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噱头, 来报道有违伦理的新闻。媒体要树立良好的公信力, 只有要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道德伦理和行为, 从而受到全社会的赞赏, 公信力才会被社会所承认, 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需要媒体长期的努力与追求。

(二) 真实、独立、客观地报道

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保证新闻的真实可靠, 是新闻记者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报道的失真失实, 是我国新闻伦理扭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客观报道原则, 历经百余年, 虽然倍受争议, 但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 除了将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和职业精神。这要求记者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客观报道原则, 要坚持平衡报道原则。作为一个成熟的媒体, 不应是市场中某些商业团体的附庸, 不应为了维护某商业团体利益而对报道真相有所畏惧,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公正、独立、客观的立场。例如, 2009年3月, 湖南省林业厅通过GPS系统检测, 发现某电视媒体发布湖南华南虎是一条假新闻。制造这一假新闻的记者, 面对铁的事实, 不得不承认有人把马戏团里的东北虎运到山寨找他拍摄, 伪造成华南虎的事实, 这名造假记者, 最后承认自己造假的目的是为了出名。这种不真实的报道造成了严重的失范, 因此应加以自律。

(三) 承担社会责任, 明确法律界限, 保护被报道者权利

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体的传播行为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媒体必须遵守的准则。同时, 新闻媒体必须有责任要维持良性的社会秩序与氛围, 使新闻报道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另外,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的传播活动。新闻立足点在于报道事实, 而不是用作攻击的工具。因此, 要严格保护被报道者的权益, 更要避免新闻报道在揭露事实时伤及无辜。对于新闻传播机构来说应加强信息来源真实性审查, 加大对虚假新闻的责任的追究的力度。

三、结论

在以市场为主导, 以经济利益为媒体追求的主要目标的今天, 加强新闻伦理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规范和调整社会各群体间的关系, 同时, 新闻伦理的完善和提高更体现了媒体对于受众及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提高, 并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提高和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媒体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由于市场化对新闻伦理的影响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 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媒体的道德伦理问题日趋突出。文章在市场经济条件的背景下, 针对目前新闻伦理中存在的一些缺失做出分析, 力图寻找出加强新闻伦理道德规范的途径, 以求加强新闻伦理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新闻,伦理

参考文献

[1]、赵以朴.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郑州学院学报, 2006 (6) .

[2]、林淼.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 篇5

其中,针对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门槛,这种门槛一方面来源于政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点,在研发环节多做投资;二是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对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内企业而言,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往往难度较大,由于自有研发成果的成本普遍高昂,产品的市场推广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企业可通过持续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形成卖方市场;三是产品推广,主要指的是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在消费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服务多依靠品牌效应或者渠道差异化,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模仿。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6

【关键词】民商法;市场经济;伦理内涵

前言

法律与伦理的关系,就是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法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的支撑,而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又是基于法律制度。法律总是尽可能地展示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的产生同时也是伦理道德观念走向法制化的一个过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法律背后所承载的伦理,道德观念,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是对伦理道德观念的不足进行补充。

一、概述

伦理是指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包含社会关系中所有的道德观念方面的问题。法理指形成某一国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学理由。在一定关系上,公民通常会将法律和伦理两种观念割裂开来,所以法律的制定是需要参考,包含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无法的东西和道德的东西都不能独立地存在,而法律必须以伦理的东西作为其承载基础。法律和伦理的关系,是伦理的主观性和法律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法律欠缺主观性,伦理欠缺客观性。综上所述,法律的建立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承载。

二、民商法中伦理内涵的体现

1.原则和制度上的体现。民法和商法中的法律条文很多,但是,如果化繁为简,抽丝剥茧的来看,法律条文中是可以体现社会的伦理内涵。市场经济是“利己和利他”“己利和公利”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其本质是对个人人格和财产所有权的尊重。这一伦理原则,在民商法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民法通则》中对人格权的规定确立了侵害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民法中这一伦理道德的体现,符合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伦理原则。而在商法中,商法的营利性特性是区别商事和非商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看似远离伦理道德的特征实际上是反映了商法中最古老的伦理要求。比如商法制度为商事行为提供一种信用保障,正是应为商法中的这一伦理基础,才能保障交易双方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综上所述,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在法律民商法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上都有重要体现。

2.民商法中充分体现人权。在《民法通则》中,对人权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任何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民法中对人格权的维护,充分反映出我国对人权的重视。而且这一制度性的体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也打下坚实基础。在《侵权责任法》中,对私权的保护也有明文规定,民法所要建立的就是一种公民自由,安全和人格权的重视。民法中的这些原则的体现维护了社会伦理中的公平正义,并且很好地体现这一伦理道德内涵。

3.民商法中诚实守信。信用体系是民商法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诚实守信这一社会道德内涵的体现。民商法中的这一体现,从法律角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保证商事人公平合理的交易。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建设。有了这一约束,才能摆正市场经济运行的井然有序。当然,诚实守信原则,如果缺少法律的客官支撑,同样也会苍白无力。所以,法律和伦理两者相辅相成,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三、法律制度对伦理道德具有反作用

1.法律制度对伦理道德的保障性。民商法强调“己利和公利”的经历理论,尽管这些法律原则的确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这一制度的建立,为社会市场经济中交易的公平合理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民商法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这一反作用力,能够促进社会伦理制度的保障和创新。而社会伦理制度作为法律发展的基础,对法律的发展又提供动力。法律制度对社会伦理的保障,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合理,健康,平稳的运行。同时,市场主体可以合理利用市场中的机会,促进整个市场经济健康,促进整个社会有条不紊发展。

2.法律制度促进你社会伦理制度的创新。民商法的建立和创新都需要从社会伦理道德中吸取大量养分,在吸取这些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创新。正是由于法律对社会伦理具有反作用,法律的客官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够促进法律成为主观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创新提供强大制度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对市场经济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应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制度应该更加完善,同时作为法律制度的保障社会伦理道德更应创新和发展,为法律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主观保障。

四、结语

法律的发展离不开伦理,而伦理又需要法律的支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更加充分。正事应为有这些伦理道德支撑,法律制度才能更加符合经济市场下的国情,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相关法律研究人员,更应加大研究力度,保障民商法中体现更多合理的社会伦理道德,只有这样,法律才不是一纸冷冰冰的空文。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接地气的保障。在市场经济角度下,民商法的理论体系构建将更加依赖社会伦理,在吸取这些精华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两者更加融洽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统计,影响,策略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统计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还有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时, 运用现代化的系统管理手段, 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在制定决策时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相比较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企业统计指标的制定上。其选取的统计范围较小, 信息来源的渠道较少。市场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多自由, 企业缺少了计划经济的控制, 必然要在企业统计上有所表现。

1、企业统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当我国企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时, 其统计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检查和监督, 观察企业的国家计划指标任务的完成状况。企业统计的日常工作, 就是自下而上地完成规定的报表。这种方式就很容易导致统计工作受报表的限制, 无法发挥能动作用。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时期, 企业的统计指标就不能全面地显示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统计指标更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 企业统计变革势在必行, 最好的办法就是, 将企业统计的职能转变为直接性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现在有效的企业统计指标来看,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统计企业各项工作的劳动成果; (2) 分析企业现有的劳动条件情况; (3) 对一段时期内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统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内部情况, 如内部增量、存量, 以及流量状况。但是对于市场的实际情况的关注却较少, 这是导致企业统计指导性、预见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现有的企业统计改革当中, 我们要增加有关市场统计指标的内容, 增加市场在企业统计中所占的比例。转变以往以生产为统计核心的观念, 将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市场竞争等放在同等地位, 都加入到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将企业的统计职能由以往的监督, 转变为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管理。

2、企业统计范围的扩展

在我国以往的企业设置当中, 企业统计的主要工作一直都是以企业内部, 以及工作之后的统计为主。统计的对象, 主要固定在企业工作的劳动成果、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分析上。而且主要是对企业发展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 了解企业内部情况, 却缺乏对于市场部分的考察, 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 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要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着手, 转变传统的企业统计理念, 增加企业统计管理的范围, 增加对于同市场竞争的横向对比。除此之外, 还要着重关注市场经济的文化、思想“软环境”, 这是全方位掌握市场发展动向的重要内容。企业统计关注市场文化思想的变化, 能够为企业提供即时的市场条件发展动向。企业统计在不断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 不仅仅要关注企业事物的事后总结, 还要多关注事物开展之前的计划、事中行为等。增加企业统计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最终建立有效的预警和监测系统。

3、企业统计的资料来源与统计方式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企业在执行统计工作, 资料搜集的主要途径是分层级的报告, 简而言之就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报告”的单一层级报告模式。这种层级报告的模式, 因为都是以报表中的内容为准, 因此导致统计的范围受到限制, 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要求。在实际的发展中, 探究了一些扩大信息渠道的方式, 如: (1) 尽可能扩展企业调查式资料的来源; (2) 尽可能开发间接统计信息的来源; (3) 可以向民间的一些优秀统计单位求助, 寻求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在企业统计工作当中, 所搜集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综合性有很大影响价值。科学的、真实的、量大的信息是保障企业统计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要转变以往一套表制度的观念, 转变企业下层机构被动接受信息搜集任务的状况。从信息搜集的角度出发, 激发企业统计职能的科学性、预见性价值。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变革具体策略

1、企业统计要从以往的计划检查, 转向于能动性的经营管理

现在提倡的经营管理统计手段, 其实就是企业调动统计职能, 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当中, 对企业发展的劳动成果、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处理, 反应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 完善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状况。从实际的工作性质来说, 企业经营管理所运用到的指标, 与企业统计报表质变有较大的区别。其中企业统计报表指标, 主要是企业上级部门报表体系在企业各项职能当中的延伸。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 重视企业内部发展, 忽视企业在市场整体环境中的发展, 重视对于企业事务的事后总结, 忽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和归纳。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量化统计, 忽视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中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人员, 从企业发展的方向、计划着手, 创建出一套适用于现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 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企业效益数据, 对企业各项技术活动的观察, 并配合有效的企业经营预警体系。与此同时, 还要及时向企业的决策者汇报情况, 让他们掌握实时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对企业现有的物资存储数量、市场销售额进行量化处理, 制定样的数量界限, 尽可能降低企业发展的物资消耗, 为企业发展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时, 还要充分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 关注同市场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状况, 关注市场经济下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只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认识, 才能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2、企业统计要实现从政府性向企业型转变

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企业的统计主要关注的是统计报表的填报情况, 以统计报表展示的数据, 制定企业发展目标, 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的。而且, 企业统计往往会忽视数据分析、市场状况预测等, 企业的统计工作逐渐成为企业上级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 导致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得不到发挥。近几年, 我国企业发现这一问题之后,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改善措施, 但是企业统计的设置仍然是为向国家, 或者企业上级汇报的工具。在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 统计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必须要以向企业各级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真实信息为出发点。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有效的内部管理、市场发展动向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将以往的“政府性”的企业统计报告, 转化为“企业型”的市场经济统计。

3、企业统计要从静态分析型向调查统计型转变

调查统计型的企业统计, 指的就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 采用市场实际市场调研的方式, 为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经营, 提供有效的市场情报。除此之外, 还要采用有效的动态分析型统计。运用现代化的预测统计办法, 辅助运用有效的统计策略、评价方式, 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追踪调查, 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的预测能力。上文已经提及, 现在的企业统计主要采用的就是层级汇报的情况, 首先, 层级汇报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 而且时效性较差, 在报表层级传送的过程中, 各个企业阶级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 导致报表的真实性削减, 不能客观地反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况。除此之外,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外部情况较为复杂, 企业要想仅仅依靠全面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对外部和内部信息进行调查时, 可以有效采用非全面调查的方式, 如抽样调查法等。这种调查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能够突破专业指标以及体系的限制。

三、结语

在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 我国的企业统计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统计模式。不可否定, 这种模式曾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统计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保持先进性, 就要转变原有的统计模式, 增加统计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我国各个企业的领导, 以及相关的研究者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中的有效内容的指导, 根据市场经济的状况, 建立一套适应于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祥斌.我国企业统计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统计.2016 (07)

[2]杨晓华, 杨晓娜.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分析[J].商.2015 (14)

[3]王莉.企业统计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2014 (02)

[4]王佥.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与改革方略[J].民营科技.2011 (07)

[5]王红英.搞好企业统计促进企业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02)

经济危机背景下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篇8

一、对诺贝尔创新理论的介绍

按颁奖委员会的说法,2011 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授给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萨金特(Thomas J.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两位在“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两位学者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时间系列因果关系分析,尤其是西姆斯在矢量回归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而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有巨大差异,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 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政府均采取积极救市措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际上对政府干预对现实经济能否起到预期效果提出了疑问,本质上是对当前全球性宽松货币财政刺激政策的反思。正因如此,总体上看,今年两位诺奖得主对于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是持悲观态度的。

萨金特与西姆斯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所取得的成果,与理性预期学派是一脉相承的。尤其萨金特,作为“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利用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会抵消政府宏观政策效果。这就好像人们预期冬天将要到来,而提前预置棉衣来保暖一样。

这一点,显然与2004 年两位诺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的研究成果不仅有联系,而且非常相似,观点也几近一致。有联系,是说这些经济学家基本都可归属于“理性预期学派”门下;很相似,表现在他们的贡献几乎都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普雷斯科特等人也认为,正因为政府政策将被市场主体理性预期所抵消,所以政府的政策最好是中性的,而且保持不变。实际上,与大萧条时期政府的全面进入背景一样,政府的过度入市,引发了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经济学界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反思,新古典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都加入到了这个反思潮流之中,其中理性预期学派对政府效率方面做出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创新理论对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的启示

对于中国而言,两位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可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边界方面更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从全球范围看,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都加入到积极刺激宽松行列之中,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奥巴马政府在伯南克的经济理念指导下,已连续实施了近三年的政府救助方案,并且在近期接连出台巨额的就业计划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但这些措施与实际发展并不相关。以“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来分析,这种扩张性政策或许短期内有效,可从长期看,由于企业与雇员已提前根据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胀率谈判工资,商业银行也会根据未来预期调整利率水平,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增长,反而只是加剧通胀。美国麦肯锡的研究就表明,以目前美国的状况,经济恢复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中国的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在政府主导的4 万亿投资刺激下,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有了很明显的扩张,而且引发出的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金融风险已开始显性化,近期频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不小震荡,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源于在金融抑制环境下,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无法满足。事实上,类似政府有形之手伸得过长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无法正常实现的问题,在各个部门和地区都存在。

三、中国政府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

1.政府越位:政府主导下资本在实体经济中资源配置不足问题与解决措施

欧债危机对我们的最大影响是出口,包括出口增长和出口订单。由于欧洲财政紧缩、失业率高、社会福利减少,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必然就会降低。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中国的出口企业出现困难,以及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实体经济空心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税费太高,企业不堪重负。不仅要交17%的增值税(全球最高),占工资额50%的社保缴费(美国为24%),许多物流企业交5.5%的营业税,还有其他杂税,再加各种行政收费罚款(一般国家征税后不再收费),如果全部老实交,90%的企业必死无疑。

而与此同时,贷款利率太高,很多企业贷不到款,企业利润被银行榨干。要解决实业空心化的问题,必须进行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前者必须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后者要放开民间金融,允许民间借贷,降低融资成本,这样企业的压力才会真正减小,实业才会活起来。中国的实际失业率也很高,而中小企业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如果不进行改革,不仅企业要倒闭,还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国民收入向银行业流动,银行业把制造业的利润榨干,说明银行业的垄断和集中度太高,只有发展社区小银行,强化银行业的竞争,才能使银行贷款真实利率降低下来。

2.政府错位:政府在土地产权买卖中的角色错位

在各地区中,都存在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即通过出卖本地区的土地给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与此同时,却以较低的价格凭借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从原有居民那取得土地所有权。地方政府没有付出任何劳动,仅仅凭着对土地的过手,就得到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从农民那里得到土地时,政府用的是征用的名义,也就是说,它是动用政府所掌握的公权力来得到这块土地的,在这个时候,土地不具备商品的禀性,政府对它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尽管它也为此向农民支付了补偿款,但在公权力的支持下,农民根本没有与政府谈判的资格,农民除了接受政府规定的价格以外别无选择。而当政府得到这块土地后,它又运用市场化的拍卖手段,得到了最大利益。这时候,公权力同样是对拍卖场起支配作用的,政府就像一个生意人一样,转手就将土地转化成了一件奇货可居的商品。透过对这个过程的简单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做起了无本万利的土地生意,从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非营利组织成为了出卖土地商品剥削原住民土地利益的生意人,政府的错位显而易见。

相应地,只有实现产权的私有化,才能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才能根本地矫正政府在土地产权运作中的角色错位,才能真正地解决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的问题。但是土地产权关系到政府的重大利益,只有从根本的土地产权制度上才能得以改变。

3.政府缺位:政府在行业监督领域的不足

毒奶粉、增塑剂等事件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许多的事件都牵动着普通老百姓的心。老百姓对政府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正是由于政府在易出问题,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商品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给唯利是图的不良商家提供各种机会,导致各种危及百姓生命财产的重大事件层出不穷。

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工业、建筑工业、交通等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存在安全隐患的各行各业的监督。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抽样检查会是对防止此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应该鼓励和促进行业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从而能够辅助政府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行业监管。

四、中国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的深层次改革刻不容缓

1.改革的原因

未来五至十年,对于党和政府来说,有可能是进行改革的最后时机。其原因有三:一是执政合法性已经经过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是打江山坐江山,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经济增长。现在经过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潜力已经明显下降。二是目前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群体性事件多发,现行维稳办法成本巨大而收效甚微。三是人们都在抱怨,政府的话常被质疑,人们往往从反面解读政府的言行,发生一件事情,人们也往往归罪于政府。因此,未来五至十年是一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现行弊端是政府太强,社会太弱,市场扭曲。政府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强、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占据了太多的资源,又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主导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社会太小太弱,几乎没有发育起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基本上是以党代政,以政代社,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市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又发生了很大的扭曲,该市场化的方面政府仍然管制,或者市场化不足,而不该市场化的部分,政府又通过甩包袱的办法给市场化了。在整个社会生活经济中,其他行为主体如果不能与政府保持一致和与官员保持联系,很难存续,很难发展,因而主动投靠政府和官员,并通过权力寻租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因此,改革的方向是:约束政府,壮大社会,回归市场。三者的关系是,要回归市场,必须约束政府;要约束政府,必须壮大社会;从壮大社会入手,可能是解开三者连环关系的一个可行的选择。

2.改革的方向

人的行为是由制度规则决定的,因此,制度是重要的。然而,制度变迁又与人的理念高度相关,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念可能更重要。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理念?

一是要从壮大社会取得突破,就必须从落实《宪法》第35条做起,即真正实行言论、集会、结社自由。让民间机构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设立、活动起来。社会机构发展起来,不仅可以代行政府的很多职能,形成监督,而且相互之间也会形成合作和制衡。这样的社会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稳定。

二是限权政府,建设有限政府。这是政治理念的根本转变。小政府大社会不是个严谨说法,我们的政府的确很大,大到拥有无限权力,大到权力不受约束,因而是一个无限政府。其实,政府只是社会机构中的一个,尽管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但究竟只是多元社会中的一家。在现代社会,政府只能拥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还要受到必要的约束、制衡和监督。

三是打破国有部门垄断,扶植民营经济发展,走出政府主导和政府控制的怪圈,真正回归市场。

3.改革的具体举措

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举其要者有:

一是真正实施公共财政。让纳税人参与、讨论和决定政府预算,通过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而不是现行的行政过程进行预算决策;建立全面统一的政府预算,把预算外和财政外资金(包括各单位的小金库)纳入预算;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重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联邦制关系;为财政支出用于经济投资的规模设定上限,保证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服务。改变现行强政府,富中央、穷百姓、地方苦乐不均的不合理状态。

二是先收租,再分利,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解决国有企业的利益侵占问题。使资源要素租金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财产,人人有份,共同分享。

三是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解决利率和汇率的长期呆滞和扭曲问题。

四是加强社会大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听取群众的诉求,依法行政,通过民主协调机制,促进民主。

五是细化行政法律、法规,完善和疏通群众法律维权通道,特别是严厉追究侵害群众利益的相关行政人员和行政机关的责任的处理。

六是疏通社会监督的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个合法、有序的媒体监督的渠道。社会各个方面的行政监督机制发展得较为迅速,包括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在此情形下,行政行为处在有效的监管之下,有效减少了行政越位、错位、缺位的情况的发生。但是,网络社会鱼龙混杂,不恰当的报道也可能会侵犯行政人员本身的人身权利,比如,私下偷偷录制的影像资料侵犯了相关行政人员的隐私权,网络上盛行的人肉搜索不仅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也侵犯了个人的人身安全权,甚至会泄露国家的安全信息,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发起和完善一个合法、有序的媒体监督的渠道,让言路自由,也要让信息安全。

4.改革前景

一切改革都是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无法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的时候进行的。1978 年的情况就是如此,“文革”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使老百姓吃不饱肚子,治理的合法性发生了动摇,于是,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今天也面临着一种危机的形势(只是与1978 年时的危机情况不同罢了),因而存在着改革推进的可能。

一是从维护执政党和决策者的地位出发推进改革,二是社会矛盾在某个方面激化,现行链条从某个环节断裂出事,迫使决策者进行改革,这种可能性较大。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9

一、国内企业管理创新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企业在自身管理创新方面制定了诸多措施, 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较, 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国内企业还存在管理观念落后、改革力度不够、创新方法方式不足等诸多问题,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管理理念存有明显的差距

企业对于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关注度较少, 管理理念相对闭塞。加之企业生产产品落后于市场需求, 产品无法及时更新, 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国内很多企业亏损严重, 甚至部分企业已经到了面临破产的边缘。

2. 管理体制与竞争因素的盲目性

企业管理者思想落后, 企业政企不分, 权利大多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因此缺乏客观的管理思想。另外, 部分企业激励机制落后, 只是简单的用金钱作为激励的形式, 缺乏对企业人员的精神关注, 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等。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 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内企业管理模式处于转轨、政企分开阶段, 无形中加重了国内企业管理的压力。

3. 社会背景因素的弊端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双核心学说”。该学说是管理创新的雏形, 指出企业发展的创新主要分为几个大类:

(1) 技术创新, 技术作为企业生存的灵魂, 包括产品的创新和工艺创新, 是企业在生产产品、企业服务、工艺技术如何将材料转化到产品等的重要因素;

(2) 企业管理创新, 包括组织、文化、管制制度、激励机制等。只有当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发展, 协调发展, 才能使企业管理工作运行良好。

美国经济学家Ray Stat首次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并且将管理创新理论和生产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认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就是管理创新。而且通过研究发现, 日本与欧美企业的成功主要是依靠技术上的革命, 尤其是日本企业更依赖于管理创新概念。严格的讲, 日本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鼻祖, 是依靠传统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

随后, 经济学家Pierre-Jean Bengho将企业管理创新与企业技术改革两者分开, 并且认为当今世界复杂多变, 企业受到市场化、法制化、技术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 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革新, 还需要解决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这就把企业管理创新从市场经济和技术改革中剥离出来, 进行单独的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企业创新中认为创新是一种全新地合适的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各项目标、制定各种计划等的细节管理模式。换句话说, 是一种具体的整合资源和目的的细节管理。包括五个方面: (1) 提出全新模式, 设计新的管理创新; (2) 提出管理创新思路并且实施; (3) 进行全新制度创新, 研究其起源、发展、模型和主体; (4) 提出全新管理方式方法, 如何进行实践运行; (5) 创新管理行为, 对管理行为的研究背景、成长等有效运行。管理创新定义收到国内国外和企业的关注, 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指出企业创新就是企业管理者运用新的思想、新模式、新文化对企业运行系统重新设计、布置、实施与评估, 促进企业效率不断提高的目标。

但是, 与国际上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发展相比, 中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企业实践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当然, 这与国内的企业管理思想落后于发达国家有很大关系。对于理论方面, 国内虽然近些年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化, 发表和创新研究报道很多, 不乏有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 但是专门针对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还很少报道。基本上依靠国外文献翻译、研究, 大部分是处于宣传的表面工作, 所以缺乏一个系统完整成熟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模式。

二、企业管理创新环境的优势分析

1. 企业管理市场环境变动

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 已经从原来主要依靠卖方市场转变到了买方市场。企业在经济市场上在卖方市场下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对于卖方市场条件下, 购买者成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方。如今, 购买者的争夺成了企业管理的竞争重点, 现代企业不仅需要跟多的满足购买方的现实需要, 而且还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挖掘潜在购买方, 从而达到对于市场份额的稳定控制目的。不仅如此, 在买方市场环境下, 现代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 现代企业会更加加强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而且企业不仅需要关注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产品营销渠道和流通手段。对于这些问题, 提高管理能力将是企业很重要的工作内容。

2. 现代企业生产方式变动

随着现代企业对于技术的变革, 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变与更新。传统的企业都是以零散、单独的方式组织企业管理生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 出现了以批量生产模式的大规模生产。到了21世纪, 企业的生产工艺则以机动灵活的方式为主。换句话说, 现代企业的生产工艺是从多元化生产职能取代传统落后的单一性生产职能。这种模式的变化, 刺激了企业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创造灵感和对团队协作的战斗凝聚性。

3. 企业性质和规模变化

企业的性质可以从它从事的主营业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定义。国内的现代企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动导致企业管理需要因地制宜, 应用和传统不一样的企业管理模式, 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更加区域多元化、多样化, 以中小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代表典型。

4. 企业战略资源的变化

在先前的高度计划经济制度下, 企业管理的的资源主要依靠的是资本运作。而对于市场经济而言, 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技术的更新、信息的搜集等。这就是说, 企业管理模式的开发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实力。

5. 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更新变化, 对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随着不断提高, 知识的掌握与多元化思想也越来越广泛, 这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人生价值体系。人们不单单为工资的多少而谋求职业, 更多的关注企业更多的思想, 因此, 单纯的从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已经不在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需要企业管理更多的以人为本, 更多的考虑激励方式方法。

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需遵循的原则

1. 企业管理创新应遵循系统的原则

企业管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对于当前的世界多元化发展, 复杂多变, 各种矛盾利益相互冲击, 并且各自成了独立的系统。对于当前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过渡, 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智能型人才转变到综合能力突出来。因此, 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遵循系统的原则, 这是市场经济凸显的因素之一。

2. 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和生产原料, 所以企业管理模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以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为模型的管理模式, 并且产生的目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当时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约等传统因素影响, 企业一直将生产资料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顶针设计, 追求以生产资料为中心, 往往忽视了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的发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更多的人看到企业企业管理模式的重点应该是以人为本, 以生产资料为本的时代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如何不断满足企业员工的各项需求才是企业要考虑的。企业必须要立足于实际, 着眼企业长远的竞争和发展, 找到如何留住人才, 建立完整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竞争实力的提高, 如何构建企业的管理, 如何平衡企业利用与员工的全面发展等途径, 以便实现健康发展。

3.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注意的价值原则

对于管理创新价值原则的概念,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一种能够迎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要求, 通过企业管理创新带来其产值最大化的现象。企业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利益和更多的产值, 无法得到回报的企业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总而言之, 企业创新是个不断深化与变化的过程, 带来的是先前没有的全新地价值, 所以企业创新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永驻青春。

四、结语

提高企业的管理模式有效性, 需要全面地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迎合市场经济特点与需求, 在创新中寻求管理, 在管理中探索创新, 不断深化企业的内涵, 而这也是是今后国内企业需要不断坚持和秉承的新原则。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10

(1) 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 在质量技术监管的工作过程中, 农业、卫生、质检与工商这几个部门实施分段管理, 各部门各抓一个环节。表面上看各部门分工明确, 实质则是职责不清。因为很难把两个环节彻底割裂, 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又很难实现无缝衔接, 所以这种多头管理格局极易留下质量技术监管的灰色地带、盲区, 这不利于质监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2)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质量技术监管的体系, 我国质量技术监管体系的层次相对单一, 主要以政府为主, 但政府各部门还没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而且力量有限, 需要给市场中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企业严把质量关, 所以在客观上还需社会监管作为补充。但是民间质检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还不发达, 无法完全填补政府监管所留下的空白。另外, 尽管媒体监督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而且媒体声音在向政府质检部门传递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时滞。

(3) 目前, 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动态。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就能看出质量技术监管所存在的巨大漏洞。由于蛋白质检测所采用的方法极易被人利用, 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含氮量为66%) , 从而使蛋白质检测的结果得以提高。这一质检手段虽然在国际通行, 但是媒体此前就已经报道过在宠物食品中放入三聚氰胺的事件, 在原奶中增添蛋白精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由此可见, 三聚氰胺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早已初见端倪, 但是质检部门却没有及时关注市场动态, 更难以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2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加强质量技术监管的重要意义

(1)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加强质量技术监管可以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同时还能使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扶优治劣与规范市场作为质量技术监管的一项基本功能, 它能够使市场良性运行, 是维护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经常降低产品质量, 只注重短期收益, 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同时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生产者与消费者一直处于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特殊地位, 所以必须加强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管, 加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强制规范与甄别力度, 从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加强质量技术监管能够使市场质量意识得到高度强化, 并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促进。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 由于各大企业对政府指令性的计划负责, 因此存在着严重的轻质量、重产量的倾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又在一段时期内过分注重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使得一些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 大量粗制滥造以及低水平生产的产品开始出现, 精品与名品则是少之又少, 产品质量意识有待培育与加强。所以, 应加大质量、技术监管的力度, 质量技术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 采用科学的计量手段与技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并以此来引导消费者, 从而为企业树立起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核心理念, 使企业逐步走向内涵集约型的增长道路, 从促进微观主体转变入手, 以此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

(3)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以此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 这是竞争的核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 一举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随着工资水平与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我国产品价格优势已经受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所以走以产品质量决定胜负的道路已然成为我国产品出口转型的正确选择。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层出不穷, 西方发达国家现已开始把质量标准提高, 以此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

3 加强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有效策略

(1) 积极调动各方力量, 尽快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体系并理顺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 将分段管理改为质检部门的全程监管, 由卫生、工商等其他部门在其自身职责范围内提供一定的协助配合, 这样有利于落实监管责任。建议政府与相关部门鼓励行业自律, 并开展政府和行业协会间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合作。

(2) 目前, 根据市场形势与走向, 我们应把重点产品作为切入点, 加大源头管理的力度。在质量技术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突出重点, 然后从特种设备与食品等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和直接危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入手,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技术市场的准入门槛, 确保企业具备相应的质量技术检测资质;把监管重心投放于生产领域, 同时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常规检测, 而且随机检测的频率也要适当地增加;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通过提高其违法违规的经营成本来规范行业行为。

(3) 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 并提高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和市场需求契合度。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内部, 政府部门和民间质检机构、行业协会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 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把产品质量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记录, 并作为企业申请融资、立项与减免税费的主要参考依据, 通过媒体与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加强对新产品、新行业质量技术标准研究, 按照市场动态与质量信息及时发现产品质量技术检测手段与项目存在的不足, 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

(4) 质监部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直接。正确履行职责, 全面整合质量技术监督职能,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是质监部门应有的工作职责。如何从工业生产、国民经济的内在规律出发, 找准服务经济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 把好生产源头关, 提升企业内质, 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成了当前质监部门必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质监部门只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把质监部门的各项职能职责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中, 才能针对当地区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的特点, 研究制定出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4 结论

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 这就需要加强产品质量方面的理论研究。在质量监督过程中, 由于对相关执法理念存在偏差, 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与体制设计不合理, 从而给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质监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阻力。因此, 建议政府要全力承担起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任, 并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以促进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进行粗浅的分析, 并发表一些浅见, 以供大家参考。

市场经济背景下 篇11

【关键词】新经济;市场营销;营销战略;新思维

随着现代社会企业的经济不断变化,现代企业已经变为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形成企业稳定的市场对国家社会主义进程有直接的影响。自从加入WTO之后,我们国家的企业面临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国家企业的市场营销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也受到各国国家广泛的关注。并且为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适应在新形势的情况下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对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有效创新非常有必要。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述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

一、传统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的观念落后

与计划经济时候的市场环境相比较,现在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让企业面对市场上巨大的风险。但是相较于这样的情况,企业营销的观念没有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脚步,有很多中小型的企业还是按照传统营销的观念在营销。没有将营销和推销之间的差别区分开来,甚至有一些直接将两者画上等号。企业一般会站在自己角度上面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整个市场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市场上面消费者的变化,没有将消费者和市场真正的需求搞清楚,仍然处于产品导向阶段。

(二)营销的手段落后

因为企业市场营销的观念非常落后,即便是有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自己认识到营销的理念对于整个市场的营销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营销的过程中还是运用传统营销的理念,因此使得企业营销的手段非常落后,一般只是根据自身能力对市场动态的情况进行一定了解,极少用到网络或者是一些其他专业性非常强的信息机构等方法去取得企业自身所需市场上面的信息。

(三)忽视营销的细节

一旦当企业在营销的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相关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只是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推广的策略和营销的策略上面,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忽视对营销的细节进行认真的考虑。事实上,有很多企业之所以会营销失败,其主要问题并不是营销方案的失败,而是企业忽视很多细节。例如:有一家超市在推广其榨汁机的品牌,超市的营销人员把要推广的榨汁机和蔬菜、水果等放在演示台上面,受到很多消费者微观。在开始的时候,消费者反响非常好。但是相关营销的人员每天非常忙碌,总是忘记将隔夜的蔬菜汁或者是果汁倒掉,使得整个演示台上面发霉出现异样的气味,给消费者注入该榨汁机清洗非常困难的信息,使得消费者对于该榨汁机的购买力减少,最终使得整个营销方案失败。

(四)品牌的形象模糊

企业的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建设品牌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将品牌的建设忽视或者是建立的品牌没有很好的特色是整个中小型的企业面临的常见问题。中小型的企业在对品牌的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不断与消费者交流的一个过程,换言之是营销过程。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会把自身定位和价值注入顾客的思想里面,将一种持续和固定认知的强化模式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可是非常遗憾的情况是,有许多企业只是将其眼观局限在一个时尚的潮流、一次事件或者是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面非常突出的现象,企业为了能够在短时间里面获取高利润,将企业销售量最大程度提高,最终将企业的营销变为一次性的买卖,与企业长远的发展要求相背离,对企业成长有非常大的阻碍。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的策略

通过分析企业的市场营销情况可知,想要确保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制定出与企业市场营销相符合的策略,将所有可能发生潜在的问题科学防范好,即便经济市场上面出现大的动荡,也能够确保企业的损失能够降到最小。

(一)创新的营销主体

第一,将集约式规模和发展的效应形成。企业要选择集约式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同时要将现代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合理集中运用好,将人力资源积极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企业是典型规模的经济效应。企业营销的时候销售额非常大,才可以将采购的成本压低,将企业盈利的能力提高。第二,建立、培养出一支素质高的团队,在营销过程中企业将一些具有优秀素质的采购员派送到各个商品的生产企业,并且企业也去将流程的标准化、零库存和人均劳效等措施实现,将这些措施加入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审核里面去,将次品的数量和运营的成本降低。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成本降到最低,使得企业达到生产企业和本企业双双盈利的状态。将新型的信息物流体系构建好,并且将区域的物流配送系统完善好,将单一区域的销售网变为区域的采购网、配送网和信息网三者结合现代化的商业网络结构,将企业的销售、采购和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好。

(二)创新营销的组织

尽管市场营销的工作综合性能很强,要企业在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好,可是就实际执行的操作看来,企业营销的组织是企业营销工作展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从企业管理人员到最基层执行的人员开始,对企业营销的工作都投入重视和关注,可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企业营销的工作没有将其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将市场营销的工作有效做好,其中营销组织不合理、不科学是导致该结果重要的原因。在网络的环境下面,企业的营销组织要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应对的能力。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是采用广告、分销、公关以及推销的部门分散形式进行营销,该方法将会逐渐被淘汰,因为该分散营销的组织模式对企业工作开展非常不利,将结构精简、高效便捷以及具有弹性营销的组织建立好是整个企业进行创新重要的内容。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在建立初期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这个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的,高职业素质的队伍。从而为企业招聘一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有着较高的职业能力的企业员工队伍。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进行管理创新,加快实现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三)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企业建立初期往往因为资金缺乏,业务流程不稳定以及组织构架还不够稳定,很多职位都没有很明确职责,因此,常常出现一个人担任多个职务、职责混乱的现象。很多员工去企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员工对企业的热情,对企业的期望,对于自身的名声,地位关注不是很多。但是,人还是要生活的,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是必要的。所以企业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适当的提高员工的薪酬,提高职位的竞争力。可以把奖励重点放在外部竞争性上,但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对于为企业付出多的员工,给企业创造价值大的员工要适当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激励。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四)建立一个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招聘制度。企业建立初期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规范化的招聘管理机制,不能随意招聘人才。在招聘之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充分了解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所需设立的职能部门、岗位、职位所需具备的技能以及需要招聘的人数做一个具体详细的分析,最终做出招聘决定。对于录用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根据岗位的需要以及人才的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配置,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2.薪酬制度。强化企业薪酬竞争力,吸引专业化、综合素质水平高的核心人才。企业建立初期因为资金的缺乏,因此在制定持续发展策略时,常常需要考虑到当前的生存问题,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因此企业需要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根据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显得较为重要,只有把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吸引到企业当中来,并充分地利用他们,企业才能稳定快速地发展。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但是企业的发展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要想稳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培养出一批不但职业素养良好,还具备专业技能的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黄明.对创业初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7-100.

[2]徐欣欣.浅谈创业初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5):116-117.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篇12

1 “高碳模式”,制约我国经济未来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支撑重工业发展的是能源、资源。“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非常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另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权威资料显示,我国能源消耗约占世界的11%,水约占14%,钢铁约占25%,煤约占30%,水泥约占50%;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7倍、印度的2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2倍;美国和欧洲的4倍;日本的8倍。中国人均CO2的排放,1990年为世界人均的50%,2000年为60%,2005年达92%,2006年等于世界人均4.28吨的水平。但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专家预测,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国每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8兆吨,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排放量的1/3;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在多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约为1.1℃~6.4℃,中国则为3.9℃~6.0℃。由此看来,高碳模式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2]。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量和价格的持续攀升也严重影响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经济发展。2007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122亿吨标准油当量,比1973年的61.28亿吨增长近一倍。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近年来,石油和煤炭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最高超过每桶115美元。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攀升,获取能源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将越来越差,这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如果延续中国2002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中国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1 000亿吨标准煤,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如果延续1978年到2008年的增长态势,也要达到270亿吨,同样超过去年全球161亿吨的消费总量。

不仅如此,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据多项社会调查显示,环境污染已经与贫富差距扩大一起,跃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前几位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20世纪的工业社会,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增长3.1%,CO2排放增长了1.4%;而21世纪的低碳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保持3.1%的增长,CO2排放必须增长 -3.4%,才能实现从高碳发展到低碳的脱沟发展[3]。

因此,“碳排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降低CO2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2 “低碳模式”,呵护安徽经济“绿色增长”

安徽资源丰富,素有华东“工业粮仓”之美誉。2009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18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煤、铁、铜、硫、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的储量均居全国前10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611亿吨,约占华东地区一半以上。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总量达9 087亿m3,开发前景良好。

当前,由于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服务业比重偏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2009年,在全省重点监测的44种工业产品中,有4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原煤增长11.9%,发电量增长21.9%,水泥增长23.1%,钢材增长11.2%,洗衣机增长38.2%,电冰箱增长34.5%,空调器增长62.5%,彩色电视机增长46.1%,汽车增长48.7%。正因此,长期以来,在安徽省终端能源消费中,工业企业从来是耗能大户,而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煤炭、石油加工等重化工业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词。安徽省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消耗的状况,伴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又特别加重了经济“发展排放”的高碳特征。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估算方法,2007年安徽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9 881.45万吨CO2当量,扣除林业碳汇后,净排放量为29 761.75万吨CO2当量。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占比达88.32%。

按照《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明确规定只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科技研发步伐,才能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要努力实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力争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至少降低15%。到2010年,使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比2007年有所下降,占80%,努力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30%的目标。然而,安徽省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偏“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低,经济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状况无疑给安徽经济的“绿色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

因此能源大省,要想乘上“低碳”发展的早班车,必须打响“淘汰落后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择优发展一批、源头控制一批”的节能降耗“持久战”。

3 “低碳经济”,安徽应该有所作为

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复苏有望带动全球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动力[4]。然而,作为资源大省,安徽重工业、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和资源破坏。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应该成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

1)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建立节能型的消费方式、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重点组织实施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农林废弃物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

2)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要全面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煤炭大省,不等于能源强省。从“高碳模式”迈向“低碳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通过加大水电投资、扶持太阳能产业、推广农村沼气工程等措施,促进清洁能源更快发展。针对全省能源工业及水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通过总量控制、市场准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3)要着力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要大力加强政策支持,综合采取财政补助、价格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研究应用低碳技术;强化金融支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同时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4 “低碳经济”,安徽一定大有作为

目前,《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将建立合芜蚌滁四大低碳技术基地,安徽省正主动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在核能方面,芜湖、池州、安庆三个核电项目已经开展前期工作;在风能方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项目专项实施方案;在太阳能方面,蚌埠、黄山、池州、合肥、安庆等多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着手前期工作;在生物质能方面,安庆、五河、桐城等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获核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奇瑞混合动力轿车、江汽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已实现小批量试生产。来自安徽省的“绿色电力”也已点亮世博园区。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承建的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累计超过5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寿命为25年,每年可发出清洁电力550多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CO24 500多吨。

铜陵有色眼下已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矿山采选、冶炼、铜加工和化工循环圈,构成有色产业大循环圈,实现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固废物100%利用,金银等贵重稀有金属得到综合回收。铜陵有色稀贵金属分公司,收集处理铜冶炼企业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阳极泥,目前年处理阳极泥4 000吨,回收黄金12吨、白银350吨、精硒140吨,不仅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铜都黄铜棒材公司,利用回收的渣铜和废杂铜,生产高精度铜棒,可替代进口。华源汽车内饰材料公司,利用麻纺过程中废弃的粗短麻纤维,生产环保型汽车内装饰新材料,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进行再利用,使原料使用率达到99%。洁净煤技术可以将煤的热效提高到60%以上。安徽淮南、淮北煤矿规模都很大,如果能利用清洁煤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能耗。电动汽车的特点就是CO2减排效果大。据发电公司推算:电厂的CO2排放系数为1度电0.38千克,汽油为1升2.32千克。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行驶150公里需要21.2度电,故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就是1 600千克。而汽油车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4 400千克。奇瑞研制的灵活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更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另外,安徽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已经签署框架协议,以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率先在全省17个地市中进行城市绿色照明改造,采用EMC城市绿色照明改造后,每年可节省电费支出约5亿元,降低标准煤耗约每年30万吨,每年即可减少CO2排放71万吨。此次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保守产生节能效益高达近18亿元,每年节省的用电量可以满足安徽省40万户普通居民用电。

5 总结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的革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5]。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各国应对挑战的主要途径。对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的我国和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安徽省,高碳模式严重制约其未来的经济发展,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王国樑.低碳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4]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J].当代亚太,2008(4):7-25.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