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024-07-27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共9篇)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篇1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诚信机制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中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

1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 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1.1 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受到冲击。

1.3 道德教育的虚化

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1.4 法律不健全

对失信者打击不力 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综上,要有一个井然的市场秩序,光靠模糊的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诚信机制,改进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诚信缺失、尔虞我诈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上的遏制。

就个人诚信制度而言,时至当下,中国依旧没有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机制。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该机制已经存在并发展、完善了150余年。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对完善我国的诚信制度是大有帮助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运行机制

诚信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状态。在西方发达国家,诚信的形成首先是从作为一种基本经济活动规则的个人信用发展起来的。因此,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就在现实层面和逻辑关系上构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

西方的个人信用制度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得非常完善。个人信用状况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证据和事实来说明的,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在美国,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在欧洲国家,公民则有社会信用号,与之相应的是,每个公民的个人信用状况都可以通过资信机构做出的信用报告而得到评估。这种报告为金融机构和国家管理部门的资金借贷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个人信用依据,同时也将能够终生地制约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信记录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机制,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方面的法律体系。这一切使得信用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信用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而社会信用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基石。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信用档案被西方人看作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于西方形成诚信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1个人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环境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个人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基础和环境,更必须具有一系列具体的运行机制。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环境,主要包括发达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消费法律体系、规范的金融环境、便捷的信息网络化系统。而这些正是个人信用消费得以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具体运作机制则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机制、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2.1.1个人信用登记机制

个人信用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或私营企业主发放个人贷款之前,都需要向有关机构查询该借款者的资信情况,而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往往是专业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构。例如美国的信用署和信用报告署,其拥有的信息十分完备,可以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关于消费者的信用种类及贷款余额、以往使用情况、偿还历史等各种信息。通过涵盖全国每个企业、每个成人经济活动、资信情况的电子信息系统,可以随时为各种金融机构提供即时的、历史的和全面的资料。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1)取得与借款有关的信用资料。个人资信档案中的信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在银行所要求填写的贷款申请表上反映出的关于其在就业、收入、居住和婚姻状况、资产拥有及未偿债务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信用管理机构还可以提供与借款人信用历史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债务的清单、按时付款的记录等。(2)在获得资信材料后应该对其进行调查和核实,如通过借款人的雇主了解其收入情况;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资产进行法律调查,以确定有没有人在此前曾根据有关规定对这些资产提出过所有权要求,或对提供的不动产和个人财产进行估价等。

2.1.2.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受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业务进行辅助决策。消费信贷的评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即判断分析法和信贷统计评分法。

(1)判断分析法。分析的关键是具体地确定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借款人的工资收入通常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就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目前工作的稳定性、债务负担以及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评估。一般银行都规定,借款人的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不能超过40%。如果涉及到大笔金额的信用额度贷款,借款人的毛收入必须相当于银行向其提供的信用额度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判断分析主要依赖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做出准确评估。

(2)信贷统计评分法。这种方法是把贷款申请人在每一个信用特征上获得的分值全部加总,然后与银行事先设定的分数线进行比较,凡是总分低于分数线的申请人将不能获得贷款。

2.1.3.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包括更具体一些的内容: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

(1)个人信用风险预警。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之后,预警机制的构建将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一步,如果预防风险得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后续的风险管理难度。风险预警措施具体为严格实行贷后风险监测,跟踪信贷资金流向。

(2)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各大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制订相关法规和契约,依法约束信用借款人的行为;二是,加强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措施,其遵循的基本方针是“系统管理”。三是,运用尖端技术防范风险,这一点在防止信用卡的伪造和冒用方面尤其突出。

(3)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具体措施是利用抵押贷款担保、信贷保险和个人信用保险来转嫁部分风险。

2.2个人信用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前国际上在个人信用体制方面,主要有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1、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推动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化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

2、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表现于,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

3、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如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营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消费者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会员银行共享信息。该中心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而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保持中心的发展,但这种收费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除去个人诚信制度,同样亟待健全的还有企业诚信机制。我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企业将面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必要举措

3.1 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企业诚信建设必须立法先行,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我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立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3.2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诚信建设。

诚信建设应当“从上做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诚信建设中应起表率作用,加强自身诚信、廉正建设,取信于民。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要真正转移到社会宏观调控和为企业诚信建设提供服务上来,不能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按诚信原则公正行事,并对企业诚信建设加强监管与指导;第三,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提高政务和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保证公共信息向社会平等开放,为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应当加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所有公职人员的廉正建设,树立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形象。

3.3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诚信信息资料的建立、开放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我们应依照WIC〕的基本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借鉴发达国家不同形式的信用征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职能部门和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及商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并通过网络技术随时跟踪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将各企业诚信资料向整个社会公开披露,让诚信经营的企业畅行天下,让失信的企业无立足之地。

3.4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应收帐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重要客户、大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它是企业正确筛选客户、合作对象的有力保证。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信用管理非常重视,在企业管理十几项内容中,赊销与信用管理排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然后才是战略目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我国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并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风险意识;其次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由信用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完整的信用管理系统,在经营过程中依靠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3.5 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公司的健康发展。可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我国应总结信用体系试点和示范经验,借鉴国外信用

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同时,美国信用危机也提醒我们,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各界和市场交易提供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及咨询等信用服务。

3.6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

企业诚信建设问题虽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从行为人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道德缺失的表现。因此,要进行企业诚信建设,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在所有公民中倡导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价值观。目前,我们应该通过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总结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1 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

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4.2 加速道德文化建设

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4.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

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年12月12日.[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 年03 月24 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 年4 月.[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5]刘晓敏《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设想》,《改革探索》2003年第六期.[6]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7]陈波:《西方个人信用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投资研究》1999年第5期.[8]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9日.[9]郭跃进:《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管理》2001年第13期.[10]何建奎、岳慧霞:《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消费经济》2004年第3期.[11]“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7期.[12]李林:《中国的尴尬:信用危机》,《经营与管理》2001年第3期.[13]林钧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14]刘姝威、王学飞、张现峰、阎黎丽:《不同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12日.[15]“美国信用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考察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6]石晶:《在我国建立个人信用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17]孙杰:《国外信用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20日.[18]汪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国外信用制度介绍和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19]王艺:《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6期.[20]肖成华:《.新世纪个人资信评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21]张炎华:《西方国家个人信用制度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2]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3]赵怀勇:《用制度规范个人信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3月11日.[24]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25]朱冰:《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3期.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篇2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 制度方面的原因

在制度方面, 不仅仅是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还在于相关配套制度也存在缺陷, 从而造成了会计诚信缺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留下了大量的估计和判断空间, 在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上可能给出多种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不同的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准则的规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 当新情况、新领域、新的经济事项出现时, 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 因而实践中常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 为会计造假留下了可乘之机。

(二) 趋利性的“先天影响”

不论是哪个行业或者哪种类型的会计造成, 都是为了追求不法利益, 这种资本的“趋利性”是先天形成的, 在实践中即使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制约, 但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所以, 当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之下, 面对不合法利益的诱惑时, 或实际经营情况与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有差距时, 就会要求会计人员做技术处理, 以满足经营目标的需要。会计人员顶不住高层的压力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不仅危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更加重了会计诚信缺失现象。

(三) 监管方面的原因

从外部监管来看, 政府监管的力度不够, 监督落实不到位;社会审计制度不完善, 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 难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 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从内部监督来看,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确保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的控制方法和程序, 是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问题, 也是确保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健全法人治理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 多数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尽完善, 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为会计诚信缺失创造了条件。有些单位甚至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等各个环节失去监督, 造成诚信缺失。

(四) 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我国现有法规对会计诚信缺失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造成失信成本低。同时, 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中没有重视民事赔偿问题, 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守信所获得的收益, 从而使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 做假账, 编制假报表, 来蒙蔽监管者, 欺诈社会公众, 掠取不义之财, 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种主观必然。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存在差距, 职业道德水平不均, 技术性失误也常常发生。

二、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杜绝会计造假。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 对会计诚信缺失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 现阶段的审计工作主要是事后监督而非事前监督, 当发现问题时往往损失已经造成, 难以挽回。因此, 应建立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监督体制, 用法律和财经纪律确保会计诚信水平的提高。

二是完善会计制度建设。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对《会计准则》进行必要修订, 加紧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及时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纪律, 用法律和制度去保障会计人员基质的不断提升。

三是健全内控制度约束会计违规行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完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监督职能的必要条件。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责和权限, 内部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 使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的各个层面和环节, 保证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都处于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之下, 促使会计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造假成本。实行市场退出机制。要把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 及时逐出相关行业。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 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 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要吊销执业资格证书, 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

五是提升会计人员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备素质, 会计行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结合会计业务工作, 开展具有会计行业特色、会计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诚信的观念贯穿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去。

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之一, 对保障经济秩序的运行, 规范商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而会计诚信的缺失必然引发对会计行业的信任危机。因此, 探索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认识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研究解决对策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诚信度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勇军, 杨华.会计诚信缺失的经济学透视.现代企业, 2002 (12) .

[2]翟黎青.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塑.会计师, 2009 (07) .

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诚信 诚信缺失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中信息失真,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礼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大力加强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1 诚信的含义诚信就是诚实的信用,自觉兑现的信用

诚信的原意是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的。“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至理名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之基、金融机构经营之本,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方式。良好的信用关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是金融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大多数人所期盼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使用的诚信概念有所扩大,认为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商品,一流的服务,对顾客服务态度热情等等,都是诚信的表现。这是对信用概念的一种扩大和延伸。

2 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2.1 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受到冲击。

2.3 道德教育的虚化 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2.4 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 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3 加强经济诚信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1 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3.2 加速道德文化建设,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3.3 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12-12.

[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年03月24日.

[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年4月.

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 篇4

原告某大学四年级学生李某在5月27日的考试过程中,携带一些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被监考教师发现,监考教师认为其携带资料是考试作弊行为,将他带到考务办公室,当即对他作出处理。事后原告李某不服,到教室找监考教师,要求拿回试卷,撤销作弊处罚。在遭到拒绝后,原告李某动手打了监考教师。大庆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于206月4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李某拘留三日。黑龙江某大学于年6月14日,作出校教发[2007]270号处分决定,决定给予原告李某同学开除学籍处分。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篇5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应从思想、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同时采取积极治理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

作 者:张叙元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7(3)分类号:B82-051关键词:诚信 缺失 治理措施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篇6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的总结陈词相当精彩,但存在着严重的偷换概念,夸大事实,逻辑混乱的现象。比如:

我方总结陈词如下:

我想再次提醒对方辩友,社会的主体是不是人?因此决定一个社会是否有道德主要是人来决定的。就拿人说吧,人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社会也是,社会由人组成的,或许社会上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病灶,但不代表全身溃烂啊,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一定要从个人入手,当每个人都诚信了,这个社会就诚信了。

 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辩题,我们讨论的是诚信缺失是个人问题

还是社会问题,对方辩友强硬地说造成了社会影响就是社会问题,对方辩友一直论证社会影响的重要性,过分夸大社会影响的作用,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诚信道德只能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我们的诚信道德只能屈服于社会影响,任由自己在社会影响下变成一个诚信道德缺失的恶魔。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人会认同这一点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教会我们真善美,教给我们一副澄澈的双眼来辨别是非,因此诚信缺失只是少数人的个别问题。

 对方辩友把个别不诚信现象的比例无限夸大。我们承认周围确实

存着不诚信不道德的企业和个人,但相对于中国13亿的人口,几千万家的企业,这些诚信道德缺失的个人与企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个世界是倡导诚信的,我们从小受到的都是诚信教育,从这一角度说,人们本就应该都是诚信的,为何还要将诚信缺失归结到社会问题呢?对方辩友无限夸大问题的性质,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凭什么全行业要为少数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埋单,全社会的诚信要为几个蛀虫的诚信缺失而葬送?我们的是主流思想依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还是没有一个人以背信弃义道德沦丧为荣吧,没有哪家企业以违反商业准则作为自身生财之道而引以为荣吧,因此诚信缺失并没有上升为社会问题,而是个人问题。

 对方辩友把诚信道德缺失行为归结于社会,如此消极被动,岂不

叫人气馁。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社会本就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没有诚信,就不存在社会,又怎么有社会问题呢?哲学上则明确地告诉我们,人才是行为的发出者,诚信道德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如果人人讲诚信道德,整个社会是不是就诚信道德了?从反面讲,即使社会诚信道德,你就能确信人人讲诚信讲道德吗!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诚信缺失是个人问题引起的!

我方一直认为,诚信是社会的基础,相信对方辩友也赞成这一观

点。诚信危机出现在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造成该体系的崩溃,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一直影响至今的美国的次贷危机看出来。但之所以我们大家还没有恐慌,能安稳的坐在这里辩论,就是因为这个世界诚信仍是主体。我们知道当前社会确实存在着个别任何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但我们信任这个国家,信任这个社会,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社会不会造成诚信缺失,只会促使诚信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信用卡的出现,就代表着社会在诚信方面的一大进步。而共产主义社会,更是一种理想的诚信社会。所以我方认为,这个社会本身是诚信的,并且是向着不断完善诚信机制进步的,因此信缺失只能是个人问题。

我方陈词总结完毕。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 诚信; 道德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23-01

1 诚信缺失的表现

诚信缺失有种种表现:言而无信,承诺不兑现。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因此引发无数的矛盾和纠纷。不守信用、不履行合同使许多企业受到拖累,影响了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为严重的是,普遍存在的违约行为,使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商业信用受到巨大伤害,以至于许多正常的交易由于互不信任而不敢采取最基本的信用方式,而不得已倒退到原始的简单商品交换时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业信用的缺失使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的周期延长,规模受到限制,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欺骗宣传和虚假广告盛行。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犹如生活在广告的海洋,消費者每天都要耳闻目睹大量的商业宣传广告,其中有许多宣传充满夸大成分和不实之词,因误信广告宣传而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不计其数,因此而引起的投诉也屡见不鲜。不实宣传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充斥媒体的广告产生逆反心理,使众多的消费者感到上当和被愚弄,因而对商品质量和性能充满疑虑,动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商品的信心。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安徽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让人闻红色变的“苏丹红”事件,山西发生的用工业酒精兑成白酒,造成人们饮用后死亡事件;有广东毒大米事件:有河北、内蒙古等地发生的使用泔水油制作油食品事件,件件触目惊心。制假售假造成大量国家税收的流失,假货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商品的信誉。

2 诚信缺失的原因

(1) 在经济上,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分配方式促进了人们追逐经济利益,个人的生产积极性焕发出来。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企业、商人为了利润最大化不顾他人的利益,甚至采取欺诈行为,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尚未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益导向和利益约束机制,一些通过不守信用追求高额收益的行为往往能够得逞,甚至大发横财。

(2) 转轨时期经济体制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内在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失信者有机可乘。一是市场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作用渐失,但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源自市场自身通过信用来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形成,守信获利、失信受惩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二是企业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约束与惩罚失信行为的前提是失信责任能够确认,并有具体承担者。但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正处在从政府行政附属物的地位向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经济主体往往急功近利,对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较少。

(3) 在文化上,我国正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诚信是文化的概念,属于道德范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诚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诚信是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德,是职业道德,是家庭美德。诚信是立国之基、立人之本。它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个人道德修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转型,经济利益对人们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传统诚实守信的观念受到冲击,各类经济主体遵循唯利是图的信条。许多传统的优良品德已经丧失,新的适合市场经济诚信规则没有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注重诚实信用的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的氛围。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建设

(1) 以正式制度为后盾,以政府为支撑,惩治诚信严重缺失的行为。国家应当出台更高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和专门的法律法规,这是诚信建设的坚强后盾。还需要对失信者加大惩处的力度。严厉打击市场经济中违法经营的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类似的事件政府应当采取严厉的措施予以打击。政府作为社会信用的捍卫者,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市场秩序,惩戒失信的企业与个人,使具有不良行为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

(2)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有关个人的信息,它实质上是一种市场体制下的有关个人行为、状态的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和传递机制。这种制度在世界上

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香港也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相对较晚,且这种制度建设与其他的制度建设不同,由于涉及到巨大数量的信息,所以,先由某些区域开始,逐渐波及其他区域,最终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收集及共享。

(3) 发扬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建设。诚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代文化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具体实施步骤是,先从改革教育着手,重新构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逐步养成诚信习惯,突出对青少年诚信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也应当从孩子抓起。同时,还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国民职业活动以外的第二交往场所。社区文化不仅可以塑造居民以“诚信”为底色的团结友善、互助合作的社区精神,而且还有利于移风易俗”。

参考文献:

[1]廖进,赵东荣.诚信与社会发展[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缺失分析 篇8

摘 要: “祸莫大于无信”。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用是整个商务体系的命脉,一切商业活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展开的。可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信用缺失,而且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电子商务中信用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求为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服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诚信缺失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新模式。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网络信息本身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定性,电子商务信息易被修改、毁坏与丢失,加之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诚信问题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局限,使得电子商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都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消费者利用电子商务完成自己的消费活动,是电子商务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其诚信问题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界共同努力。银行、信用卡公司、认证中心、保险公司等电子商务的中介机构在参与电子商务的活动中必须诚实守信,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可靠服务。此外,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等更应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讲诚信”。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没有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相适应,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外,再无其他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律的漏洞使得道德意识缺失,网络市场成为一个极为便利的销赃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上商业活动要遵循传统商业的政策,对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电子商务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一、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

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

(二)网络诈骗

有些网站利用虚假的公司名称、地址等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却在其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汇入款项后便不知下落。

(三)商品质量低劣

有些网站将质量低劣的商品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以此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四处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使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和信心受到极大地损害。

(四)违法经营网上行为

(五)不履行服务承诺

说一套做一套。有些网站承诺消费者在购物后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达,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还有的网站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不进行售后服务,甚至将全部责任推到消费者头上,如此等等。

二、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二)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三)信用障碍。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五)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六)我国诚信基础薄弱, 导致电子商务交易社会信任度低

现实社会中,假冒伪劣商品肆虐、虚假广告泛滥、信用卡诈骗等诚信问题每天屡见不鲜,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电子商务作为不见面的交易模式,更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无商不奸”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人与人之间防范多于信任,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障碍。同时,消费者喜欢贪图便宜的心理也为不法者提供了机会。

(七)社会信用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电子商务难于运营

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而电子商务贸易内的信用评级还完全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还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所以评级中介机构、评级依据都未得到法律认同,从而评级也就没有法律效力。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存在分割问题。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是我国以前的信用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行业性质的,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库本身没有相互联网,因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贸易中,即使各行业的信息库进行互联,但是由于行业有些商业信用信息相互保密,造成贸易双方无法从中获得有利的信息。加之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本身诚信价值观念淡漠,而对单位和个人诚信行为监督力度不到位,因此,违反诚信的行为难以让人知悉而受到社会的有效约束,这为诚信缺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信用系统建设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

(八)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由于网上交易双方通过网页交流,难有面对面的沟通,双方对商品的信息掌握程度不一,只能根据经验进行交易。在电子商务贸易中买卖双方都对对方的信息不够了解,极易导致产生信任危机,网络交易同样是要讲信誉的。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商家不发布虚假商品、销售信息,即商家的信誉度;另一方面是网络购物者提交订单后不能无故取消,即买家的忠诚度可靠。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用户实际购买和期待购买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如图书、音像、软件、鲜花礼品、通讯产品等是网上消费的主要热点。在信息不对称下,消费者只选择些商品信息不重要的商品,而对购买卷入度高的大型家电、电子产品以及伴随着休闲行为的服装产品则相对冷清。

三、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立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电子商务立法工作,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使得电子商务有法可依。《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就迈出了很好的一步。立法,不仅能打击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信用消费概念不局限于贷款消费,还包括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互相信任和采用先进的电子信用支付手段,如信用卡、支付宝等。这些意识或习惯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推进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日益完善。

(二)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模式。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网站)通过制定和实施确定交易规则,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以确保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可靠。其基础性设施主要体现在资格认证和信用认证。目前,国外典型的信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其中大力发展商业性第三方担保机构,是解决电子商务信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

(三)加强行业自律。电子商务行业应当反对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进行行业内竞争,自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保守用户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向用户做出的承诺无关的活动,不利用技术或其他掌握的优势侵犯消费者或用户的合法权益等。我国各地应逐步制定出电子商务行业的行为规范准则。

(四)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要尽早建立跨区域的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整合税务、统计、工商、质监、金融等系统中涉及企业信用的信息资源,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提供信用查询、公示企业守信或诚信信息、受理信用的投诉、受理信用的异议等服务,来营造电子商务信用环境。

(五)增强政府引导与管理能力。各级政府要扮演好引导、扶持电子商务的角色。政府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建立对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企业增强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风险防范、建立企业电子商务风险评价体系等,也是强化电

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应鼓励各地电子商务行业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各级政府还应大力改善相应的政策环境、机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等。专家普遍认为,体制重于技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环境,依然是重中之重。

(六)促进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的发展。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旨在通过建立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资信评估平台,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该联盟致力于营造放心的网上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以“鼎”为标志,就是要把业界优秀、领先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诚信的经营理念、团结与协作精神,共同推进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入联盟,遵守联盟公约,促进联盟的发展,可以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

四、结语

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方兴未艾,我们对这一新生事物在促进商务往来和提高交易效率方面的作用毫不怀疑。然而,信用缺失的问题已渐渐凸显,逐渐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障碍。只有在社会传统、制度体系和网络安全技术等各个层面上建立起一个适用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结构和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才能真正发挥电子商务的潜能,推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当然,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素敏,赵悦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信用问题分析》,商场现代化出版社2010年8月。

[2] 冯豫华,彭明,何国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3] 赵美林,郑霞忠:《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构想》,科技信息出版社2010年第28期。

[4] 张旭,:《诚信问题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商场现代化出版社2010年8月。

[5] 裴剑平:《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消费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商业时代出版社2010年第31期。

1.商家的诚信危机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篇9

班级:园艺11-2班姓名:李昕洋 学号:1103442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把污染环境的一些工厂投向中国,使得我国各种生态问题不断出现,其中植物多样性也收到了很大的威胁。

植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因为我们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跟物种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重点讨论一下物种多样性所面临的一些威胁。

首先,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遗传和变异,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进化仍在继续,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当然这是建立在一个绝对完美的自然体系,没有污染和人工破坏的体系之上。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因此植物的多样性是尤其重要的。

但是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牺牲一些植物的生态价值,这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相对应的,我国的植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其实,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还应该专门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

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 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

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前段日子对鄱阳湖的整治也很火热。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曾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导致湿地锐减、湖面萎缩、生态受威胁,沿湖居民生产生活受困,渔业受损。水生的植物动物的多样性更是收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江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鄱阳湖生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省气候中心专家认为,导致目前干旱的因素,虽然其中有一些是人为的,如注入鄱阳湖

区的5条河流中的河水被沿岸工农业生产大量占用,导致注入鄱阳湖水量减少,湖区大量挖砂行为导致湖面下切等,但总体上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低枯水位提前并延长成了常态,鄱阳湖的生态受到一定的威胁。有学者直言:若长江绿肺生态恶化,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鄱阳湖一旦病变,长江中下游就会“半身不遂”。

因为长期干枯,生长在该地的植物已经出现由湿地植物向旱生植物发展的趋势;候鸟的食物没有以前丰富。

水文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低水位日益加剧,干旱经常发生。沿湖流域2001年和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而1950年至2000年,只出现过5个特旱年,14个中旱年,6个重旱年。据鄱阳湖水文局业务科工作人员介绍,2000年至2009年,都昌站水位平均为13.38米,比1990年至1999年平均水位低1.04米。最近十年来,最低水位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鄱阳湖在干旱的影响下,环境日益恶化,湖区的水、土、草、鱼、鸟、人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破坏。

据专家解释,鄱阳湖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8至11米高程地段,面积占湿地面积的80%。干旱发生后,第二年的植物生长将受到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离不开水。干旱导致中低水位洲滩提前显露,中高水位洲滩干涸时间增长,水中植物与洲滩植被生长条件遭到改变,它们的发育和生长受到阻挠,干枯致死。鄱阳湖植被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事实上,人类活动增加,也加剧了鄱阳湖植被的生存危机。近年来,在湖口等地,养殖户在浅碟湖内养殖中华绒毛蟹,极大破坏了水生植物。有调查显示,养殖3年以上的水域中,沉水植物基本上灭绝,影响了湖泊生态功能和生态循环系统。

上一篇:标准工艺流程图范例下一篇: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