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共8篇)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1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
发表时间:2007-11-20 16:37:49
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一方面是信用过渡造成大量的流动性过剩或者说虚拟经济的出现,应该跟金融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当中,还有一种大家经常提到的,就是看到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大家往往理解成为信用低,这就是对一个信用的理解,两个层面的理解,一种是社会层面的理解,一种是经济层面的理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8日下午进行的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胡锦涛还强调,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着力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调控和监管方式;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证券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要求遵守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下的信用行为,以及高度的信用意识及完善的信用机制。但中国证券市场创建十多年来,虽已取得跳跃长足的进步,但是制度建设缺陷显然已经制约其健康快速发展。股票操纵、虚构巨额利润、大股东通过各种方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案件一再曝光,动摇了社会公众的信心。显然,促进构建信用体系同样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没有诚信的、参与者缺乏自律的市场,肯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市场,体现为交易成本增加,进而极大地损耗社会资源、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可见,构建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信用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证券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极其重要。
尽管近年来证券监管法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监管手段不断创新,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机构的规范化运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但证券市场行业内的违法违规等失信现象依然不断发生,且呈现出典型的“信用缺失”特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缺失并不是孤立的,它正是我国经济信用缺失状况在证券市场的蔓延和集中表现。目前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信用缺失的成本与收益比率仍然失衡,而其根源就在于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缺陷。
旧体制的惯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影响证券市场的信用状况
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缺失带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国家经济高度集中,这一体制下形成了特殊的信用体系结构,对国家纵向信用过分依赖,而平等主体之间的信用发展不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国家经济管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逐渐从微观领域中退出,而将重点放到宏观调控上,这就使得微观主体之间的横向信用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普遍。
长期绝对的纵向信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形成的深刻影响,至今尚在股票市场中有明显的表现:一是信用关系双方的地位难以平等。受信方往往因其处于一定的优势及拥有主动权而忽视对授信方的信用承诺,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股东常常违背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信用要求,授信方因其被动地位而遭受损失的情况经常发生。二是信用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突出。对股票市场中的失信行为查处后一般给予行政或刑事处分,经济处罚运用得少,处罚的程度也不够,信用受害者的经济赔偿要求几乎不能实现。实际上,非经济手段对失信的制裁效果并不显著。三是信用活动中政府干预严重,中国股市成为典型的“政策市”。
由于体制性缺陷导致上市公司诚信危机。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由于公司信息披露不实、虚构利润现象十分普遍且性质严重,已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目前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上市公司体制的改革尚不彻底,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上市公司受到大股东或一些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经营的自主性缺失,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治理存在制度缺陷,运作机制不合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不规范。而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上市公司违背诚信的事件频繁出现;同时公司外部监督的无力,使得上市公司违背诚信的行为并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这极大地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扭曲了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证券市场运作的低效率和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
信用制度不完善使得信用关系的内容不明确,失信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成熟且健康的信用体系,是建立在有效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之上的。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柱之一,就是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目前,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就有近20项,而且成立了国家信用联盟管理办公室等信用专门执法机构,并且个人信用也是公开的,能随时上网查阅。我国尚无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只是在《证券法》和《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就有关信用要求做了一些简单的规定,虽然成立了证监会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但是监管作用有限,缺乏其他配套措施。
构建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强化社会信用管理是完善证券市场信用体系的重点。由于信用管理建立在信用信息系统的归集和揭示功能基础上,因而它是对现有信息披露制度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由此,它可以增加市场行为主体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供给量,提供信息便利,降低证券监管工作的成本;有利于监管信息的历史性和系统性,提高信息价值;为证券监管特别是审核审批和监管处置提供简明的相对客观的决策参考,提高决策准确性;依靠信用信息系统的加工分析功能,有利于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区分监管重点,合理调配监管力量和资源,并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综合预警分析支持。
随着信用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还可以借助信用管理系统提早介入对拟上市公司的信用管理。特别是通过建立行业征信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信用的专项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化信用管理体系,进而造就一种兼有行为制约和激励的信用机制,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惩,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这种机制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各机构和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有效克服“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并使之具有长效机制。而且作为一种环境建设,也解决了社会信用这一无声“国际
语言”障碍,有利于证券业和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
诚信建设是市场信用建设的当务之急
从微观层面看,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在证券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作为基础环节的市场参与者行业文明和诚信素养欠缺,行为不规范,市场发展环境欠佳。这两方面的问题交织作用,加剧不良竞争和不规范行为,既影响了发展的信心,又给发展增添了障碍。一些问题看似公司行为造成的,其实主要源于人为因素,反映出行业乃至社会的文明基础和环境还有待夯实和提升。譬如,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质量不高,动摇了市场基础,削弱了市场发展后劲。证券期货市场服务主体运作不规范、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素质退化。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揭示了缺少市场行为主体诚信配合。说明有利于规范经营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尚未形成,存在“劣币驱逐良币”问题。这种社会价值取向必然导致诚信文明的退化。诚信缺失不仅对整个市场,而且对证券公司自身也构成了直接伤害。因此,加强诚信建设,通过建立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信用环境和机制的作用,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符合市场各方面的利益。从根本上讲,也是为了取信于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更好地体现和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信任市场行为主体,才会趋于理性投资和规范投资,促进投资者层面的信用形成,进而才会使整个证券市场有公信可言。
创新证券市场信用体系的基本思路完善证券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架是信用信息的归集、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工程。信用管理是一个综合运作体系,它包含了三大系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规范系统)和七个环节(信用记录系统、信用揭示系统、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服务机构、微观层面制度安排、宏观层面制度安排和管理)。实现信用管理体系最佳作用状态的关键在于,体系是否完整、运作机制是否有效,要使之具有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等运行机制和特点。按照这一原则目标,证券行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应围绕下述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要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运行软件,购置和建设信息数据库及其运行的硬件系统,进行信用信息的征集、录入,信用信息整合,提升和延伸信息系统功能,建立信用信息查询和发布平台,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要围绕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进行制度安排,即制定规范信用系统运作的外部和内部规章规则。一是保障该制度依法运行的相关制度安排;二是提供内部运行规则,规范信用信息经营各环节操作规程,使信息服务机构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围绕信用信息的应用,发挥辅助监管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和办法,使信用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成立信用信息服务机构,也可以采用“政企合作”模式。信用管理属于社会化管理范畴,应由行业自律组织来管理,民间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只有这样,信用管理系统才有持久生命力。政府的作用是在开创阶段做些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并给予政策支持。
围绕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诚信规范,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推动公司和营业部适应信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要求,增强信用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机制。
在此基础上,将信用系统运行成果与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联系起来,发挥好辅助监管作用,监管部门可以将信用信息及加工成果,作为具体监管手段和工具,如,明确监管部门在什么情况下要求机构或个人出具信用评价报告或提供基本信用信息,依据信用评价报告制定对监管对象的政策措施,依据信用信息库分类指标和预警指标系统进行重点监控等。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的微观主体,其行为规范和运作状况直接影响到证券信用制度建设。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入贯彻《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积极倡导公司治理的理念,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强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改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披露的质量与及时性。同时,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管人员的诚信建设,建立上市公司及其公司董事、监事等高管人员诚信档案,增进公司管理层的责任和诚信,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
依法保障正常证券市场信用关系良性运转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经济活动中,仅靠民心和道德不足以有效约束信用双方的经济行为,必须借助于法律的威力来约束信用关系各方的行为。信用关系的调整是一种经济利益的调整,必须以法律的强制性予以保证。要加大对失信者的经济制裁,增加违约的经济成本,使其在强有力的经济约束下自觉地遵守信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守信者的经济奖励,鼓励信用关系的建立和扩展。另外,还要严格执法,如果执法不力,法律的效果也就无法体现。当前,必须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对民事赔偿问题要做出详细规定。迄今为止,如何承担民事责任,应赔偿哪些经济损失,在法律上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另外,在股票市场信用的赔偿问题上,要求赔偿的一方往往是中小投资者,就个别投资者而言,其获赔的利益有限,要起诉大公司或大机构,往往相当困难,即使成功,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因此,为了使法律作用落到实处,需要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以发挥集团诉讼的作用。
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干预
政府应该在证券市场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恐怕是我们谈信用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必须予以准确定位的。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的那一天起,政府就作为主要的一员参与其中,规定入市的门槛、控制股市的涨跌、关注国有资产在证券市场上的流动。这在一方面为中国新生的证券市场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保障,有利于控制其风险;但同时也使政府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政府干预证券市场的初衷无外乎两点:一是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二是证券市场酝酿着金融风险。而事实上政府的介入扭曲了证券市场各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在全社会引起了无法预期的制度风险。
政府的参与直接改变了证券市场的信誉机制。其
一、政府托市凭借的是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在确立了发展证券市场的目标之后,政府就源源不断地将社会资源注入股市。中国股市的先天不足使其不能自行良性发展,需要依托政府的支撑,这样股市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吸收
全社会资源的“黑洞”,其恶性循环将用尽社会资源。其
二、由于政府托市的原因,广大股民就形成了这样的预期:股票被套牢不用急,等着政府救市,自行解套。于是股民的投资变得很盲目:反正不会赔,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以上两点使得证券市场上的信誉机制无用武之地,现在只剩下政府、监管机构、社会舆论来关心证券市场的信誉,局中人则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形不成守信的激励,这样一来,信誉也就变成了奢谈、空谈。因此,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度”,避免因政府干预而扭曲经济行为本身。而政府在干预证券市场时,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又引起了巨大的制度风险,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政府在证券市场上发挥的作用。总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2
市场诚信制度的建立, 赋予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更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市场信息枢纽, 建立了市场诚信机制的天然平台。这一平台, 既是市场信息的消费者, 也是市场信息的生产者。建筑市场的各方信息都要汇集到这里, 并在这里产生作用, 传播给各市场主体。通过规范高效的信息发布, 保证了交易的公开性,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通过运用规范的交易规则、程序和标准, 使每一个市场主体在同一规则下自由竞争, 保证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但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 如工程款拖欠、虚假招投标、人员挂靠等, 建筑从业人员普遍责任意识差、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建筑市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 无论是建筑市场法人还是自然人, 其失信行为还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机制的约束。
1 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理论分析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诚信能给交易双方带来一种稳定的预期,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 并指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现引用经济学中的信息理论和系统论对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进行简要阐述。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 市场的信息是稀缺的、不完全的, 市场主体之间是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在建筑市场中, 逆向选择表现为:非正常投标活动扰乱建筑市场竞争秩序, 损害发包商利益;开发商、承包商、施工单位逐级拖欠, 最终损害处于信息劣势的工人 (尤其是农民工) 的利益;施工单位因其自身资质不够进行非法挂靠, 增加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的几率, 同时破坏建筑市场的竞争机制;工程监理单位从施工单位处获得非正当利益而隐瞒工程质量问题等。
建筑市场信用系统包括:承包商信用、业主信用、政府信用、中介机构信用4个子系统。从横向来看,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宽广的, 包含内容复杂且涉及学科领域众多, 包括: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社会信用信息管理与安全系统、社会信用政策法规体系、社会信用监管体系、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软环境系统等。从纵向来看, 它是持续的, 而非一劳永逸的,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不断地更新与维护。
1.2 当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信用意识、信用道德观念淡薄, 失信成本偏低是当前诚信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的直接原因。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明确的规定, 欠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 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没有为个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难以给社会提供有案可查的信息和数据。
建筑市场作为服务监管平台, 监管工作存在难点。突出的表现在建设行为各方主体诚信经营的社会基础尚显薄弱。虽然建设部及省市相关部门已经下发了关于诚信行为的有关规定和办法, 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及诚信体系的不够健全, 有的就会钻法律的空子, 他们以为不会因为违规操作而被市场驱逐, 这种诚信的缺失给建筑市场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另外, 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于现实监管的需要, 就给这些“暗箱操作”等违规操作增加了机会。
2 太原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诚信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太原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 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动态监管, 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2006年依托太原市建设工程信息网建立了太原市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平台, 负责对建设行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进行管理, 定期收集汇总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 并保全不良行为事实的证据和资料。
与此同时, 我们通过太原建设信息网和《太原市建设市场》杂志, 开辟诚信行为专栏, 公布有形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信息, 定期向相关部门通报有关单位的诚信行为, 实行信息联动管理。截止2008年年底, 中心共为注册的540家施工单位, 114家监理单位, 77家招标代理机构及47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了诚信行为档案。
另一方面, 中心为了鼓励诚信企业, 通过与各职能处室、站办实行联动, 共向23家市场行为良好的建设、施工、监理等企业发放了无不良行为证明, 对诚实守信的企业给予鼓励, 凡被评为“年度诚信会员单位”的企业, 可评此证在外地投标时作为企业在太原建筑市场的诚信证明材料。
通过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信用约束机制开始逐步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 市场各方主体依法履行合同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企业更加注重自身信用建设和自身品牌的打造, 遵循市场规则、重视信用建设的企业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建筑市场正逐渐走向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企业的不良行为通过太原市建设信息网及时对外发布;每年年底根据企业一年的综合得分, 业绩良好的企业在第二年度给予招标加分、评先评优等奖励, 对业绩差的企业和执业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强化培训直至注销资质, 让失信者得到持续的惩罚。为了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能够保持诚信记录, 太原市建筑市场改“突击管理”变化为“日常管理”, 对进场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督办, 对每个新入场的项目的办理情况进行绩效跟踪考核, 制作了《基本建设联合审批平台绩效跟踪考核表》, 每个项目落实到人, 导办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定期联系办事单位, 了解施工手续的办理情况。并对新入并的企业进行免费培训, 使他们对太原建筑市场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避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违规行为。以上举措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 促使企业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不断强化日常管理。
下一步, 太原市有形建筑市场将按照建设部建市[2007]9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 建立更有效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立体式社会信用体系建筑市场, 使信用平台与社会信用平台接轨, 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以相同的口径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接轨建立基础。加大平行对接力度, 即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应使各地区的同级信用平台及各部门间实现对接, 以便实现对企业的跨区域、跨部门调查和监管。同时积极推进建筑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建设, 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建筑工人, 使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渗透于二级市场的管理中, 有效记录建筑市场从业人员的建设行为, 作为建设行业的信用记录。既增加了所有个体行为的诚信激励, 又增加了个体行为不诚信的代价。
3 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建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有关法规, 使建筑市场的信用建设管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在法律上对信用公示制度、征信管理办法及对征信行为进行明确规定。
3.2 完善失信约束惩戒机制
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企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戒机制。通过信用制度的规范执行, 使失信者失去建筑市场, 诚信者得到建筑市场, 对失信的建筑各方实施公示制度, 将它们的劣迹公之于众, 使其丧失市场。对诚信者实施激励机制, 保护其市场利益, 维护其市场形象, 使诚信伦理准则在建筑行业受到广泛尊重和遵守。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建设应从道德层面上的“软约束”发展为制度上的“硬约束”。1) 完善行政性惩戒机制, 在资质管理、项目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执法检查等方面对失信者惩戒, 依法加大查处力度, 切实扭转失信违规成本小的状况。2) 要逐步形成社会性惩戒机制, 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使用, 把失信者对某一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一处失信, 处处制约。3) 要切实形成诚信激励机制。着手建立建筑业企业信用体系, 将企业的身份、守法情况、经营情况、工程质量安全和服务情况等一些数据、资料记录在案, 建立警示系统、不良记录系统。
摘要:从信用体系的理论基础入手, 分析了当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目前太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现状, 探讨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就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杰.我国建筑业信用探析[J].建筑经济, 2004 (4) :195-196.
[2]廖奇云.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 24 (3) :60-63.
[3]马郑刚, 熊向清.企业市场化运作指导丛书[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7.
[4]曹丹阳.关于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山西科技, 2007 (3) :95-96.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思考与实践
诚信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中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对市场经济及社会的稳定發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而,我国需要将这一问题提升至法律高度,构建完善的民商法信用体系,对诚信缺失问题进行良好解决,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一、民商法中信用的相关概述
民商法中的信用,主要以当事人义务履行程度为评判标准。对自身义务的良好履行,是保证个人信用的主要方式,也是信用的最基本问题。具体内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或是承诺过后,便被认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违背合同或承诺后,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在正式交易之前,当事人需要提前对另一方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其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价,降低或避免交易风险。由此可见,民商法中的信用就是社会上对民事行为人债务偿还能力的评价及信赖程度[1]。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在信用原则方面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其价值内涵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信用原则定义的缺乏,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一定成上限制了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虽然目前我国民商法已经将信用原则作为其第一原则,但是从我国整体法律系统建设上看,民商法中涉及的信用方面问题仍与国内众多法律中的信用问题不一致,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建设的不足,也导致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对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方法
1.明确信用体系构建价值
在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中,首先应对信用体系构建价值进行明确。通过对我国当前法治情况以及市场经济情况的分析科技看出,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消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将信用问题提升到法律高度,促进喜用体系的法律化和市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同时,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若是在市场活动中出现诚信问题,必定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自身信任度降低,并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等情况。因而,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也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为社会效益的增长提供保障。
2.着重强调民商法中诚信原则
诚实信用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而债权法的完善和执行,是保障这一原则的重要前提[2]。在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中,应着重强调诚信原则在民商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保证相关法律的有效执行。首先,应对民事当事人信用方面的权利、责任等详细规定。其次,应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市场开放,减少政府干预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应建立健全司法救济体系。要求政府履行自身信息公开责任,增加信息透明度,实现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进一步巩固。并鼓励民众积极运用自身知情权,主动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同时,尽快实现对评判、执行标准的量化,增强法律法规的操作执行性[3]。从而明确民事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并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法律规定的可行性。
3.强化信用体系信用权的建设
民商法信用体系信用权的建设,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第一,需要专门立法建设信用权。第二,应保证这一权利的独立性,促进其逐渐形成全新的人格权。并在信用权的实行中,确保所有社会个体都可以享受到这一权利,从而实现对当前经济市场的良好规范。通过民商法信用体系中信用权的建立健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从而保障经济市场中,个人及企业的各方面效益。
4.完善基于各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
首先,民商法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方面。我国当前法律中,在个人隐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获取个人信用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危害个人的隐私权益。因而,在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中,也应对这一方面进行保护。例如在信息的获取上,应得到当事人许可,确保个人信息获取的合法性,并保障获取信息的渠道安全。赋予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个人信息修改的权利,对于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应通过法律武器进行制裁。同时,将这一问题纳入救济法律体系,在权利受到侵害后,当事人能够获得一定的法律性补偿。
其次,民商法信用体系中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及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诚信缺失问题严重。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缺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信用的缺失,也影响了社会整体信用情况,而企业及其内在利益主体的实际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信用程度的重要标准。因而,在民商法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应将企业与其内在利益主体信用相关联,要求企业自觉承担相关责任及义务,一旦违背合同或承诺,需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四、结论
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认识到信用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强调诚信地位,强化信用权建设,完善基于各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从而保障诚信原则的履行程度,实现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媛.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初步探讨[J].法制博览,2015,11(22):71-72
[2]陈昊文.新时期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法制博览,2016,5(17):226-227
[3]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3,12(12):13-14
作者简介: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4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占法人总体的99%以上,但是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确是远低于此,传统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投入也是一向较少。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股权融资艰难,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债权融资受阻。由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稳定性,现今的评级已无法反映其真实发展情况和成长潜力,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中短期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评级模型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依据严谨的分析方法、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权威地对被评级企业标记信用等级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带来的不必要成本,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我国中小企业占法人总体的99%以上,但是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确是远低于此,传统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投入也是一向较少。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股权融资艰难,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债权融资受阻。其中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传统债权融资的不足,以至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依赖高息的民间借贷。由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稳定性,现今的评级已无法反映其真实发展情况和成长潜力,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中短期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
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
1.1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评级时,一般会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润分配、现金流量、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等反映企业自我清偿债务能力的财务指标,以及抵押担保等反映企业潜在清偿能力的非财务指标。更审慎的银行还会考虑企业地域行业排名、政策支持等反映企业违约可能的非财务指标和企业利息偿还记录、到期信用偿还记录等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数据。据笔者了解,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过程中,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抵押担保额度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评级模型:
1.1.1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也称专家调查法,专家评估法是以专家为索取未来信息的对象,组织各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找出预测对象变化、发展规律、从而对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区实际状况做出判断。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首先,主要依靠评标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评标的主观性有余,客观性不足;其次,评标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同类型的工程甚至是同一工程,不同的专家可能会评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1.1.2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一般用三个能力来衡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赋予不同财务比率的不同权重,确定计算标准然后加权计算得出分数,根据分数划分出企业等级,最终确定贷款数额。典型的代表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1.2.3外部评级法
外部评级是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评级活动,目前主要是针对大公司,如上市公司或者是大型的跨国企业,还没有针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评级。
1.2 以网贷平台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作为新兴金融机构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特别是网贷平台开始参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此类平台一般经营P2P、P2B、B2B等业务,如陆金所、宜人贷、人人贷、拍拍贷、红岭创投等,均是从对个人信用信用卡评级经验逐渐发展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笔者调研了北京几家知名网贷公司,它们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更注重公司抵押担保额度和资金用途,企业领导者素养和其控制的无限制资产金额,对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流动性、成长性等的财务指标要求很低,而且基本不区分不同行业贷款企业的经营偿债能力差异。
1.3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不足
首先,目前无论在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网贷平台民间借贷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体系不尽完善,不能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的客观情况和成长潜力,需要做出改进。
其次,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途径上,也要重视中小企业自身的商业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抵押信用缺失是造成融资困难的另一原因,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建设、克服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面临的问题。
2.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改善
2.1 对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
目前常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对偿债能力的评估是通过考察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和企业抵押担保以及业主的无限制资产金额。对此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评估可增加资产变现难易度的评估,例如固定资产变现的能力等,因为足够的获取现金能力才是企业按时还本付息的基础。
2.2 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估
企业的成长性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前景,现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企业成长发展能力的评价和分析很少。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当前的偿债能力和运营状况,也要重视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性评估分为企业状态评估和企业能力评估,企业状态评估包括绩效评估、综合评估和公司治理指数评估,企业能力评估包括企业活力、竞争力和企业发展力评估。多数大型企业的发展,都曾经历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时,应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因素。对于成长能力的评估,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中小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地域市场份额占比趋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着重提出创新能力,其是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中小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基础是企业质和量两个层面的优化,而不是单纯依托于快速增长的利润,中小企业的增长存在瓶颈,创新能力的融入为企业经营层面和管理能力的改善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保障。
2.3 对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评估
随着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违约成本越来越高,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有必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如果一个企业虽然拥有很好的还款能力,但却没有良好的还款意愿,那么企业的信用评级一定很低。对于一个不曾有过违约记录的企业,它将会有更强的意愿去维护自己的信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可以结合以往历史信用记录、授信额度和还款记录、领导者的信用记录以作评价参考。
2.4 对经济环境及政策鼓励的评估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制约的同时,也受到外部宏观环境条件的约束。在我国现今国情下,企业是否享受到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或者限制制约,企业所属行业的景气度高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对于中小企业未来的信用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行业做细分,参数可以参考全国和地区生产总量和行业景气度指标。
3.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优化
3.1 着力信用评级行业细分的重要性
国内现行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来源于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该规定行业划分为十六个大类,扩充了原中小企业五大类行业细分为:农业(林、牧、渔)、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
信用评级时由于不同行业运营的各自特点以及在行业风险暴露时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分行业的评级参数占比应有所不同。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4年,中小微企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18.49%,批发业和零售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36.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9.93%。这几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共670万户,占小型微型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此处仅指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为4.62%。
对于行业内部从事不同经营业务的企业,参数占比也应不同。但是,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来看,没有对行业进行细致的划分、有的也只有模糊的两三类划分。笔者认为,强调行业内部细分评估的重要性,不仅便于侧重考察评级核心因素,而且对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评级模型中的参数占比起到很大影响,这也是本文模型优化关注的重点。不同行业的经营基础不同,信用评级的核心决定因素也不同。行业划分得越细,越能更好更贴切地按照每个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信用评级权重。对于农林牧渔行业的评级,产品市场景气度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权重相对更大;轻工业的信用记录和还款意愿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重工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盈利成长和偿债能力指标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建筑业和公共事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营运能力指标和宏观政策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营运能力中的存货周转能力指标在评级中的权重相对更大;医疗文化业的非财务指标评级权重相对更大,投资及商业服务业的财务指标中偿债能力指标评级权重相对更大,等等。
3.2 定性指标处理
信用评级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评定。还款能力主要依据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等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来体现,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以及业主所能寻求到的自由抵押担保额度。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还款意愿则是重要的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在信用评级模型中必须做相应的量化处理,外部宏观环境往往选取地区政策力度、行业景气度和行业每年新进入者占比作为参考,还款意愿往往选取企业和领导者信用记录和纳税记录以及领导者文化素质等作为参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在现实中都是采用百分制打分卡的直观形式展现,笔者认为对以上定性指标可以采用模糊隶属度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取10年内最佳指标为1,最低指标为0,实际值经过线性变换处理成转化值。
3.3 指标体系的选取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企业定量和定性两大类指标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配比不同权重来确定,其中定量指标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确定,定性指标则参考之前提出的参考指标划分等级评分来确定。
参考国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内各大银行的评级体系,笔者选取深交所中小板部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企业的部分财务指标纳入评级体系,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将它们分为四类。分别是反映还款能力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利息保障倍数;反映盈利能力的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运营能力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成长能力的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其中现金流动负债比、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了部分获得现金的难易程度。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惯例来看,定量指标在信用评级体系中占到的比重一般为55%到70%,定性指标30%到45%,如工商银行的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比重占到了60%,定性指标比重为40%,民生银行则将定量指标比重设定成 58%,定性比重设定为 42%。鉴于我国中小微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和失真的现状,笔者将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5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为 50%。本文以创建信用评级百分制打分卡的展现形式,设立不同行业得分区间对应的信用等级。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评级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表1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3.4 细分指标的权重配给
细分指标的权重确定我们可以采取AHP和DEMATEL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过程中必须注意将不同行业的企业数据单独处理,这样得到的权重配给才能突出强调每个细分行业评级核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得分区间对应的信用等级也更合理。
4.总结与展望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如何有效的预防信贷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更加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客户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在面对分布分散、风险相对高的中小企业时,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又能满足与培养价值客户、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解决小企业融资困境,是当前商业银行乃至非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好的信贷模型具有风险的有效预测和规避,同时筛选出优质客群,过时的信贷模型以及不适合的目标模型应及时优化改进。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专门信用评级还处于初步阶段,评级指标体系大都沿用大企业的指标体系,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细化特点来进行设置。按照行业细分能够有效的规避行业不同带来的风险,又能针对不同行业做出不同评级。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地、公正的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为其资信状况提供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得中小企业获取相对容易和低成本的融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将企业自身信用视为企业根本,带动国内市场信用环境的规范,使企业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的信用市场建立也反向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有利于银企双方面共赢。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内目前信贷方法做出总结和评书,结合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模型和中小企业评级现状的理论分析,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做出了评级模型的优化改进。
当然,评级政策的改进只是工具,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需要从现在乃至一段时间去建立并培养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加快建设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加强信息公开和服务、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公开透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分清监管责任主体。
参考文献
1.贾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2013年5月。
2.《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2013年。
3.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合首席执行官兼管理委员会成员孙玮的采访发言。
4.尹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缺失的一个视角――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2009年5月。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5
从资金供给方来说,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投资者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风险爱好者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风险中立者会选择购买风险程度适中,预期报酬也非最高的股票;风险规避者则可能去购买国债。但是,中国仅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该市场对公司上市和交易的风险标准是统一的,从制度上无法为不同风险偏好者提供足够多种类的投资品种和交易场所。
从资金需求方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的、不同风险状况的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大规模、稳健型、成熟性强的公司,由于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业绩稳定、经营稳健,可能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购买它的股票;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产品不够成熟、风险性大,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是不现实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倾向,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斥一部分融资者而向具有优势的融资者倾斜。特别是在为国企服务的主导思想下,市场必定只会为大企业服务而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二板市场虽然增加了交易层次,但其附属于交易所的性质决定了其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3.2 有利于提供优化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从非证券资本市场到证券资本市场,从场外市场到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入市标准逐步严格,企业素质也呈阶梯式上升,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市场筛选机制。一方面,在下一级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经过培育,将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入上一级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已不符合某一层次挂牌标准的企业,则通过退出机制,退出到下一级市场交易。这样形成一种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保证挂牌公司的质量与其所在市场层次相对应,又能促进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3.3 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金融系统集中,从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从国外经验看,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一旦经济实体发生严重问题,就会导致大量银行坏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往往将经济拖入长期不振的境地。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还较低。资料显示,我国股市融资占总融资额的比重已由的7.5%降至上半年的1.6%。与此同时,银行贷
款所占比例却由75.4%一路上升至89.5%。因此,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而且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模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风险承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4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战略构想
4.1 建立以深沪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
将现有的沪深两市定位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精品市场”,由于该市场发展历史较长,成熟度也较好,可以结合二板、三板市场输送来的优质公司进入和现有不良公司的退出(可以退市,也可以转向二板、三板进行交易),逐渐建立起我国的证券精品市场。该市场主要面向规模大、业绩佳的成熟知名大企业,其公司来源应主要来自二、三板市场,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比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公司规模、盈利指标、成长性达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主板市场上进行增发进行再融资,但未达到这些指标的公司,不能通过主板市场再融资,特别是不能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圈钱”,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板市场公司的质量,降低该市场的风险。
4.2 建立以中小科技创业企业为核心的二板市场
目前国际上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模式:①一所二板平行模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中设立一个二板,作为主板的补充,与主板一起运作,二者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相同的监管标准,不同的只是上市标准的高低,两者不存在主、二板转换关系。②一所二板升级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内设立一个独立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交易市场,上市标准低,上市公司除须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法律、券商顾问和经纪人保荐外,并无其它限制性标准,主板和二板之间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提升关系。③独立模式,即二板市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证券交易系统,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报价交易系统和监管体系,上市门槛低,能最大限度地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条件。
4.3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区域性交易市场的建设
我国三板市场体系的建立应采取“条块结合”的模式,既有集中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又有区域性的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实现地区性联网运行,集中报价、分散成交、统一核算,从目前看是可行的。第二,在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同时,应积极规范地区性股权交易中心。我国先后在武汉、淄博、天津、沈阳等十几个城市形成了将企业股权公开挂牌交易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但这些市场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府正式或非正式批准成立的,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切割,给金融监管增加难度。中央政府应将近年各地自发的地方性股权交易规范化、合法化,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第三,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和转让问题,应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从我国国情出发,地方性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兼顾高技术、新技术和中度适应技术等企业的普遍需要,成为普遍适用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甚至可以建设成特殊柜台市场,从而为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学军.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热点问题透视——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6
健全帮扶体系完善帮扶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关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工会帮扶工作必须构建自身的运作体系,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工会构建困
难职工帮扶体系,正是为了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现职工的愿望、满足职工的需要、维护职工的利益的具体体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仍有部分职工的生活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职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救助范围、内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正在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一体话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工会应该主动适应党委政府工作的转变,在工会帮扶工作自成一体的同时,融入整个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之中,成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困难职工状况调查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县同样地,仍有部分职工的生活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据调查分析,造成这些职工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下岗失业造成职工生活困难,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再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级工会组织也竭尽全力,狠抓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还是有部分职工难以实现再就业。二是资源枯竭,企业停产、破产造成地域性或行业性的职工生活困难。如江边林业局,是年建局的老森工企业,由于资源枯竭,企业陷入困境,职工工资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特别是退休职工的生活极为困难。三是行业不景气和企业经营不善造成职工生活困难。由于部分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经营管理不善,大批职工待岗、放长假,职工收入没有保证,造成了职工生活困难。如我县的乡镇集体企业,木器厂、农机厂等等,由于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不景气,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四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造成职工生活困难。我县同样存在部分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未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少数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也因经济效益差,交不起保险费而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即便是进入了低保的部分困难职工,所领到的生活费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生活就更加困难。五是职工自身原因和天灾人祸等意外因素造成职工生活困难。部分职工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技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下岗失业后难以实现再就业。部分职工由于收入低,遇到自然灾害、生病住院、子女就学等情况,生活就出现了困难。
二、县工会开展帮扶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县各级工会把困难职工的帮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县各级工会共同努力,作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帮扶体系。年以前主要是小规模、零星的帮扶;年××年送温暖工程全面实施,逐步发展为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结对帮扶、寒窗助学、节日送温暖、帮助职工进入低保等等;××年以来主要是建立以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载体的长效帮扶机制。
(二)送温暖工程的实施情况
⒈元旦、春节,中秋送温暖
年,我县开始实施送温暖工程,年送温暖经费列入了同级财政预算,有的乡镇、系统工会还建立了送温暖基金。到目前为止,我县个乡镇、个系统工会均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县总工会共建立困难职工档案个。我县每年坚持元旦、春节、中秋送温暖。特别是近几年来送温暖工程力度进一步加大。
⒉结对帮扶,包户帮困
年开始,我县也开始推行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完善。××年全县共有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人常年坚持联系困难职工户。结对帮扶的办法,既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有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⒊寒窗助学
为解决困难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我县工会还开展了“寒窗助学”活动,帮助考入大中专以上学校的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年,“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万元,共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人,通过工会组织帮助落实了减免学杂费政策的困难职工子女人,通过工会帮助得到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具的困难职工子女人。
⒋实施“”工程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7
信用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理论界对于其内涵的界定颇不统一。托马斯?图克说过:“信用, 最简单的说, 就是信任, 这种信任不管有没有充分的根据, 都会使一个人以货币的形式或商品 (其价值按事先约定的价值计算) 的形式, 把一定量的资本托付给另一个人, 并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 都要在规定的到期日予以偿还。”《经济学百科全书》中给信用下的定义是:“信用一词, 指的是延期交易, 比如在一项交易中的一方可将应付的款项推迟到将来某个时间再偿付。”这些理论上的阐述反映了信用的一些特征, 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对信用的本质作出说明。如托马斯仅仅从借贷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信用, 而后者却简单地把信用等同于延期交易。
从人类以物物交换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开始, 信用就已产生并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因此说, 信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一起产生的, 是与商品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并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范畴;它又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础的特殊借贷行为, 反映了一种债券债务关系;它还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支付的价值运动形式实现的。
社会信用体系按其组成部分可以划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或公民信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没有出现国家和企业以前就已经有了个人信用, 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是伴随着国家或政府和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个人信用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诚信, 包括接受强制性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和接受非强制性的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具有的诚信。政府信用则是指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诚信, 表现在政府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承诺能否兑现, 政府能否严格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令, 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是否会损害社会个体或群体的利益等。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 个人信用是基石, 企业信用是商品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政府信用则是个人和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意义
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实条件下,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着较大的脆弱性, 社会诚信不足、信用关系扭曲屡见不鲜。个人信用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 人们的诚信意识开始淡化, 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追求个人私利的欲望不断膨胀。诸如信用卡恶意透支、个人恶意骗取意外伤害保险赔偿等现象都是个人信用缺失的事实表现。企业信用方面, 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不惜以损害其他企业和社会利益, 并以自身企业信誉为代价, 如债务拖欠、合同违约、恶意逃债等。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我国每年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 合同欺诈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5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政府信用方面, 由于政府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或政府在执行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到位等, 致使执行法律法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信用。
社会信用的缺失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等价交易存在的基础。
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从事商品交换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 而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如何对商品的价值量进行保证呢?一方面要依赖于交易双方的信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因此可以说, 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信用和法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但由于法制要想取得预期效果, 仍然建立在社会个体信用的基础上。如果社会个体丧失了信用, 那么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道德舆论都不能够对其行为形成约束, 更不用说要求其遵循公平的等价交换原则了。正如西方制度经济学家所说, 信用是在非确定世界中促进交易、合作和学习等活动的一种粘合剂, 运转良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共有信用之上的, 信用的普遍匮乏结果是机会主义的盛行。
2. 信用是企业取得市场交易资格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 由于存在着垄断而产生了高额利润, 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存在, 人们丧失了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动力。然而,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条件下, 市场交易是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 企业要想取得市场交易的资格, 必须具有良好的诚信。一个没有信用的企业, 必将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中退出历史舞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良好的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商誉, 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对名牌产品的信任度较高, 实际上就是对企业信用的肯定。而且, 依托于企业信用建立的企业品牌价值往往数倍于企业的实物价值。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 (Philip Morris) 收购卡夫 (Kraft) 公司花了129亿美元, 出价是Kraft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4倍, 雀巢公司以45亿美元收购Rowntree公司, 出价是该公司账面价值的5倍多。这里所依据的主要是品牌价值, 收购一个知名品牌就等于收购一个市场。反之,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信用, 又怎么能够获得好的品牌效应, 其品牌的价值又将如何获得提升呢?
3. 信用是政府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怎样保证制度得到公众的认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起作用呢?这就要依赖于政府的信用度有多高。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必然能够更有效的实施政府方针和政策, 所制定的制度也就更易于被公众所认可和遵循, 反之, 弱势政府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制定的制度只不过是些空空的白纸黑字而已。而且, 政府信用强弱和政府制度的实施成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的制度更易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 而一个弱势政府因为所制定的制度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较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弱化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 造成恶性循环, 严重的还会导致政府倒台。
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必备理念, 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因而, 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我国的信用制度也在逐步建立之中, 但现有的信用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几个特征: (1) 形成时间短; (2) 政府推动性较强; (3) 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淡薄。这样的社会信用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1) 应尽快加快有关信用的立法和执法, 健全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当前, 我国对信用的约束主要依赖于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 而在法律上的强制约束相对较弱。“信用和法律作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 二者相互补充”。因此, 要保证社会经济良好运行, 必须健全有关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基础。其一, 在立法上, 应尽快制定有关信用的专门法律, 保护合法守信的公民和企业的正当权益, 明确不守信用的公民和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二, 应大力加强执法力度。根据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个人和企业守不守信, 关键在于衡量两者的收益和成本, 当不遵循信用规则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时, 个人和企业就会选择不守信用。加大执法力度, 就是要大大增加个人和企业不守信用的交易成本, 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信用关系的有力工具。
(2) 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机构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中介机构作为其组织保障, 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服务中介机构建设, 包括经营征信数据、信用评价和资格认定等组织机构。
(3) 要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 实心联合征信制度。具体说来, 就是信用体系服务中介机构向银行、公共事业单位等征集个人信用交易记录, 对其作出信用评价和定级, 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其他单位如果需要对个人的信用进行考察, 就可以向信用服务机构付费获取服务。
2.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建立信用政府, 这对树立一个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和营造信用市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 表明政府在自身能力限度内的实际“践约”状态。它是一种非利润刺激的信用, 存在信用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 政府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用方和信任方权力非对等基础上的特殊信用。当信用方即政府一旦发生失信行为, 信任方即公众由于其权力支配上的明显劣势而显得孤立无助。因此, 政府信用的建设应从优化信用动力机制和完善约束机制两方面着手, 具体说来,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 实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度;要建立信用政府管理组织体系;要建立政府档案管理系统;要完善政府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发布机制, 程序公开化和透明化等。
3. 倡导诚信的社会理念。首先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 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 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最后, 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 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经济学百科全书[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5)
[2]李少林:信用与市场经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3]王慧:中国信用体系脆弱性与制度约束[J].青海社会科学, 2004 (4)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 构建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DF438.2 文献标识码:A
资信不佳、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可以搭建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缓解信息的不对称。我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宜简单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担保模式,必须根据国情的特殊性,创新出一些特殊的担保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新近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安徽省社科院吕连生所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的各种理论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性质的判定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是政府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信用管理,化解和规避金融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效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必要手段。自1999年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信用担保工作,利用行政推动和政府出资,促成了全国3千家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要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需要准确认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提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种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信用担保完全由政府供应或完全由市场供应,以及由第三种力量供应,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性质的判定,有助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我国应当以政府引导并由政府与民间组织协同供应这种准公共品。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准公共品性质,不仅决定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形式的多样性,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采用多种组织形式,还表现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具有多方面的来源,这种多方面的来源相互配合,形成信用担保资金来源体系。目前我国担保机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出资的担保中心,这属于事业法人;二是多方出资或民间出资组成的商业担保公司,这属于企业法人;三是中小企业间的互助担保组织,这属于社团法人。作者提出了“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其一要善于运用政府出资和企业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建立城市或城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时,尽可能推行会员制来弥补政府投资信用担保基金的不足,具体又可分为“民办官助”和“官办民助”两种类型。其二要善于鼓励商业担保公司的创立,支持其扩大经营。商业担保公司不仅无需政府出资,还善于甄别担保贷款的风险,同时,以收取一定的保费来盈利使其自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担保机构将更多地选择由财政资金、企业资金、民间组织资金混合而成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二、怎样科学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担保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担保损失补偿没有保障、金融机构不合作、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风险控制不严密等问题。作者认为要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当作一种系统的工程来构建。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提供方的多样性,决定了担保机构不仅应当采取多种组织形式,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建立一个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的区域性,实质上是由不同的财政级次分类的。作者分析提出:信用担保活动应以县区为重点,分省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县、市(地区)、省、中央四级政府都应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基金由财政资金和民间资金共同构成。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是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中央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重点要扶持中西部地区。
其次,信用担保,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领域,担保机构仅靠保费收入很难弥补可能发生的代偿风险或赔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担保机构的生存。因而作者指出:“风险控制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头等大事。要控制担保风险,就需要提高对信用担保风险的识别能力,规范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补偿的管理,建立和健全预警制度”。中小企业担保作为一个高风险的经营业务,不仅需要建立内部风险控制,还要构建风险分散体系,形成风险补偿机制。作者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经验提出:分散风险体系是“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再担保机构和信用保险(或称再保险)共同承担担保风险”。目前在我国协作银行几乎不承担风险,风险完全由担保公司承担的作法,增加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影响信用担保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作者指出:“在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中,商业银行应当承担20-30%的剩余风险,以强化商业银行的责任”。作者还指出:“成立再担保中心和进行信用保险来分担风险,再担保中心是行政性的,而信用保险是商业性的,再担保中心承担的巨大风险实际上应是政府对信用担保体系的补贴,二者都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大规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活动涉及大量融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金融风险,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引发混乱;再加上担保机构组成的复杂性和其担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这些都决定着政府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监督管理,形成完整的担保监督管理体系。应该说,担保监管体系也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指出:“县、市(或地区)、省、中央四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管理组织构成了我国信用担保监督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任务,不仅是防范信用担保业务的发展而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还要制定信用担保政策、引导并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信用担保市场、分担担保风险。各级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管理组织主要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是监督本地区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情况。现实中,衡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行成效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放大倍数、信用担保的代偿率、信用担保的运行效率。信用担保机构在正常运营中必須高度关注放大倍数的变化,使之经常处于一个较为合理、安全的范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信用担保的总代偿率,如果居高不下,就需要全面检讨担保体系的各种制度”。监督管理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反对政府干预担保机构”。作者分析指出:“政府干预过多,特别是政府干预担保机构的倾向,会导致交易成本增加、风险扩大,会出现三种不利后果:一是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异化为财政信用担保,而加重地方财政负担;二是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导致银行的债权损失,从而降低银行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不利于担保机构自身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阻碍了担保事业的发展”。
三、怎样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我国担保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全社会诚信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循序渐进,把握担保事业自身发展的方向,不能盲目冒进,要尽可能降低担保风险,提高担保体系的运行效率。作者在全国率先提出: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需要把握五种方向。第一,由政府出资为主到政府出资与民间出资并重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担保基金从政府出资为主转为政府出资与民间出资并重的状态“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而也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第二,从零星试点到连片联网的发展方向。中国地域广大,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需要有一个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具体路径可以是:“先中心城市后一般城市”、“先发达地区后欠发展地区”、“先中心城市联网后再向全省区联网”。第三,由贷款担保为主到贷款担保和合同履约担保并重的发展方向。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和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的信誉积累不足,二者决定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建立之初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但随着担保机构信誉度的提高和预防风险能力变强、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省际担保网络形成等,必然使担保机构从贷款担保为主转化到贷款担保和合同履约担保并重。第四,由短期融资担保为主到短期与中长期融资担保并重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内信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担保基金的大幅增长和担保机构信誉度的显著提高,担保机构必然将自己的业务向前发展,以满足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担保的需求。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发展就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第五,从实收制担保向权责制担保与实收制担保并重的发展方向。实收制担保以实有资金存入专户作为保证,是一种事前保证。权责制担保是以事前承诺作为保证,是一种事后补偿保证,一般对协作银行进行授信管理,发生损失后由银行向担保机构申请补偿。由于两种形式各自存在相应的优点和缺点,未来发展方向必然会走向二者的结合。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几点思考06-11
关于中国休闲产业的一些思考08-03
关于中国动漫市场的调查07-21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06-10
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的思考05-19
关于乔布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哲学思考12-03
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09-22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2009.6.207-30
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11-07
中国公民信用体系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