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理解

2024-10-21

文章理解(通用6篇)

文章理解 篇1

摘要:该文针对英语阅读文章问题设计提出一个设定方法和难易程度评价系统, 以适应每个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需要。该系统有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部分是系统根据个体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计算出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 第二个部分是衡量判定影响读者对文章整体理解的相关因素的确定。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问题设定,评价体系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英语阅读文章的设计也是培养英语学习者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学习者对阅读文章相关问题的回答, 能够反映出学习者语法知识, 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弱点所在。但是, 从相反的角度来说, 英语文章问题难易程度及构成形式是否与学习者相适应直接影响着血虚者阅读能力提高的程度。但是由于没有对问题难易程度的计算方法及问题设计形式的判定标准, 英语阅读文章相关问题设计一直以来是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英语文章的实际内容, 结合学习者理解程度,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 设计出适合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相适应的阅读理解各种问题自动生成系统。

1 问题回答机能

问题回答机能是指根据所给英语文章内容, 以学习者学习目标为基础, 设计文章相关问题, 并用英语对问题进行回答的机能。

1.1 目的

问题回答机能主要是实现以下两个目标:

1) 知识内容的确定

问题回答机能是在对学习者既有知识的理解状况的确认基础上, 把握知识体系的过程。具体而言, 就是学习者是否对知识的问题点把握与否, 学习者能否用英语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英语表达能力如何等方面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

2) 对话训练

在第一步内容确定的基础上, 设计相关问题, 以达到对学习者进行英语交流能力训练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文章中关系代词指示对象的把握问题, 文章重要语句中关键词的置换等问题的设计。

1.2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是对问题难易程度进行把握, 判定的过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英语阅读文献文章是什么题材, 结构是如何构成的, 文章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学习者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考察学习者是否理解了文章篇章结构的构成, 语句文法中的时态, 语态, 修辞以及动词, 名词, 关系词等的作用的理解, 同时也考察学习者对文章设计的时间, 空间等方面的把握程度。

2 题难易程度的把握

英语阅读理解文章问题的设定要以学科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 但也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能力, 因此应当根据学习者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性而设计出适合学习者个性需要的问题, 即把握好问题设定的难易程度。根据上述基本思路, 英语阅读理解文章问题的设定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为根据学习目标要求, 结合文章内容, 对文章结构, 题材, 中心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设定, 即本质问题的设定;第二类为根据学习者的基础和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而进行的问题设定, 对象问题设定。两类问题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水平, 训练和提升学习者能力的作用。

2.1 本质问题的设定

本质问题设定应考虑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 英语阅读文章理解程度;第二, 英语阅读文章问题语句的难以程度;第三, 学习者对所设定问题英语回答语言组织的可能性。为了便于下面的讨论, 我们把第一方面的问题设定D1, 第二方面问题设定为D2, 第三方面问题设定为D3。

1) 英语阅读文章理解的难以程度考察

对英语阅读文章的理解包括文章单句的理解, 句与句的理解, 段落间的相互联系, 整片文章的构成等方面。因此, 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难以程度可以表示为:

D1=D1a+D1b+···D1n

D1a的难易程度定义

D1a=W1a1﹡F1a1+W1a2﹡F1a2+W1a3﹡F1a3+W1a4﹡F1a4

“F”是指文章理解要素;“W”指要素的难易程度。

F1a1关键词数量:关键词是文章语句的最小单位, 一个语句一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键词组成, 关键词越多语句的难度越大。关键词在复杂的语句中也可以由从句来表现。

F1a2语句构造难易度:语句构造越复杂理解难度越大, 肯定句, 现在时的句子一般为较容易的句子, 句中如果出现否定, 助动词, 时态和语态等的变化, 难度随之增加。

F1a3语句关联难易度:文章中个语句的关联通常要由一些重要的关联词语联系在一起, 这些词语称之为“指示语”, 指示语与被指示语之间的关联层次是语句关联难易程度的重要体现, 层次级别越多难度越大。

F1a4语句难易度:

2) 段落难易度考察

段落的难易考察公式表现如下:

D1b=W1b1﹡F1b1

F1b1指文章主题词 (Object) , 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通过主题词体现, 各段落也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展开的, 主题词在个段落间的出现的数量, 频率, 以及主题词与关键词的关系反应了文章段落间的难易程度。

3) 设定的问题语句难易度

问题语句难易度用以下公式表示:

D2=W21﹡F21+W22﹡F22+W23﹡F23+W24﹡F24

F21设定问题语句数量:与F1a1相同。

F22设定问题语句结构难易度:与F1a2相同。但是一般在疑问形式难度系数的基础上加1.

F23设定问题语句的指示语关联度:与F1a3相同。

F24设定问题语句间的关联度:与F1a4相同。

(4) 回答语句难易度

D3=W31﹡F31+W32﹡F32+W33﹡F33+W34﹡F34+W35﹡F35

F31问题语句的形式:本质问题回答语句通常使用“Yes”, “No”回答, 与用疑问词进行回答两种。前者回答简单, 后则较为复杂, 所以难易度值分别设定为1和2.

F32回答问题语句数量作为难易度判定标准之一, 与F1a1相同, 但是如果回答语句仅为“Yes”, 或“No”, 则不在计算之列。

F33回答问题语句结构难易度与F1a2相同, 但是如果回答语句仅为“Yes”, 或“No”, 则不在计算之列。

F34回答问题语句难易度与F1a3相同, 但是如果回答语句仅为“Yes”, 或“No”, 则不在计算之列。

F35问题回答难易度, 与F1a4相同, 但是如果回答语句仅为“Yes”, 或“No”, 则不在计算之列。

2.2 难易度测定实例

本节选取以下四个句子, 来演示设定问题难易度的计算方法:

1) This is my brother Fred.

2) He goes to college in San Francisco.

3) He is studying space science.

4) He likes rock climbing.

在上述四个句子中, 第二句可以生成问题“Where does Fred go?”, 然后考察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中相关要素平均值设为1。盈盈阅读文章中关联句子的难易度设为D1a, 命题数量为3, 句子结构难易度设为0, 指示语间的关联度为0, 段落间的关联度也设为0, D1a值为3, 段落间D1b的难易度的关联度为0, 文章内容理解难易度D1是D1a和D1b的综合值, 即为3;问题理解程度D2相关各系数分别为:2, 1, 0, 0, 合计为3。回答问题难易度D3, 按照D1a系数2的满足条件应为5, 即难易度值为3, 3, 5。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3.0, 3, 5.0) Where does Fred go?

(3.0, 4, 5.0) Who goes to college in San Francisco?

(3.0, 4, 1) Does Fred go to college in San Francisco? (3.5, 2, 1) Does Fred love rock climbing?

(3.5, 2, 1) Does Fred love rock climbing?

(8.0, 7, 1) Is Fred who goes to college in San Francisco study-ing space science?

2.3 学习者理解状态的把握

单存考察英语阅读文献本身所设定问题的难易度与针对学习者个体基础与能力设定问题难易度的计算综合值即为判定文章全部设定问题难易度的标准, 通过此标准既可以把握问题设定是否合理, 也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反映状况。具体包含要素如下:

(F1w, F1g) , (F2w, F2g) , (F3w, F3g)

F1w, 表示英语文献中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数量。

F1g, 表示英语文献中学生理解困难的语法数量。

F2w, 表示英语文献设定问题中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数量。

F2g, 表示英语文献设定问题中学生理解困难的语法数量。

F3w, 表示英语文献设定问题回答语句中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数量。

F3g, 表示英语文献设定问题回答语句中学生理解困难的语法数量。

上述各要素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为英语阅读理解文章及相关问题设定的难易度值, 值越大表示难度越大, 反之则难度较小。

3 结束语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帮助教师设计英语阅读理解文章问题的系统, 此系统通过定性方法 (即教学目标) 与定量 (即文章难易度, 学习者理解难易度) 相结合的方法, 使问题的设计更加合理, 富有针对性, 并能迅速了解学习者问题所在,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Flick U.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M].London:Stage, 2002:2-3.

[2]Freeman D.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J].Language Teaching, 2002, 35 (1) :1-3.

[3]Samagorinsky P.Rethinking Protocol analysi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1) :233-245.

[4]Xiling C.Introduc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Ade venture in theory and method[M].Buckingham, UK:Open Univer sity Press, 2001.

文章理解 篇2

别着急,我会在本文中细细的解读一下我的以往经验,希望在考试之前能给各位朋友们有所帮助。

根据笔者以往的经验,可以由以下几个方法获得技巧从而从不懂的阅读理解文章的题目中获得那宝贵的几分。

1、当你做到阅读理解的时候,一般成考卷子里面(高起点或者专科起点都一样)会有4篇阅读理解的文章。这个题型的大概范围也就是在你的成人高考英语书上面。所以,第一步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充分阅读成人高考英语书上面的阅读理解。不要太在意不明白的单词,最重要的是理解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内容即可了。

2、在准备做阅读理解文章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其中4篇中有一篇甚至两篇文章是取材于你的成人高考英语书上面的话,那么你会发现我刚刚上面所说的第一条已经实现了你的解题愿望了。

3、如果余下的2篇、3篇阅读理解文章你从没看过!别着急,82有好主意,但是首先你不要看那阅读理解的文章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呐?第一,考试时间不允许;第二,就算你将其全部看完了,估计你在下面的选择题上面,也会摸不着头脑的。所以切记不要死读阅读理解的文章。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种看不懂的阅读理解,并且可以在里面拿到几分呐?

我的经验告诉我:

首先,对于一篇从未看过的阅读理解文章,我首先是去翻看一下这篇阅读理解文章后面的选择题,按照常理来看,阅读理解文章后面肯定有4个选择题让你选择,这个选择的答案就是在这篇文章之中。这是你最初要掌握的一个不变的真理!

文章理解 篇3

一、横纵深入,挖掘有效信息

一篇文章,不管是古文或现代文,诗歌或其他文体,既然作者有所言,便有其“所言”之理;多余冗杂的文辞会妨碍文章的表现,作者为文必然会为每一词一句负责、着想。故而,可以引导学生向文辞的横向及纵向深入挖掘文章的有效信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先说如何横向深入去挖掘文章的信息。如文言文中常会出现句子成分省略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前后文意加以填充,使其意更加明白;而有时文章的叙述过于简洁,无法让人从语面上获得更多信息,就有必要根据相关内容进行联想,以读者的思考填充文辞留下的空白。

从文辞的横向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而从文辞的纵向深入能够体会文辞间携带的情感。先看一例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首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如果单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作简单了解,是远远不能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时可以往文辞间的纵向思考:一词一句身上可能含有作者怎样的情感。如“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关键在于“独”字:天寒地冻时刻,作者为何要出行,并且是“独”自一人;于是想到:是作者有着与常人殊异的思想情趣?是作者夜不思寝,心头有事?总之,“独”人雪夜出行“不正常”,需要读者结合思考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这种“不正常”现象。再看“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时间状语,“崇祯”是明朝皇帝年号,而此时明王朝已走到末路,从这个时间的表述上便可获知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因此,从文辞的纵向深入思考,可以理清文章的感情路线,明晰作者的思想情绪,从而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涵。

实际上,阅读文章,尤其是古文,我们需要斟字酌句,需要对字、句展开探索,挖掘其可能携带的有用信息,以此帮助我们解开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合理联想想象,猎取阅读趣味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谜”;每个读者,都应该是猜谜人,要准确地获知谜底,需要讲究一定技巧。作者在有意无意中将文章的情感、内涵藏了起来,有时隐蔽一些,有时显露一些,但无论怎样,它都已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中,而蕴含于读者的思考里。尤其是诗歌作品,单凭对其语言层面的理解,恐怕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所表现的意思,作合理的联想、想象,使其内涵在读者设想的环境中展示出完整的一面,这样会让读者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可以猎取到更多的阅读兴趣。

如学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从其语言层面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多,但它们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这个“望江楼”的人(女子)为什么有心思梳洗得漂漂亮亮?为什么会独自一个人在江楼上眺望?为何从早上一直到夕阳欲颓时刻仍不舍离开?何事致使牵思“肠断”?诸多信息正给读者讲述着一个潜在的故事——原来(也许是这样的),很久前恋爱中的男女两人就在那个长满水草的河岸分别了,但情难舍,意深切,男人一去时日已久,女人终于收到书信言知恋人要归来,却不知何日到达,只能每日梳洗漂亮步上望江楼期盼恋人从远方归来;等待不成,内心急切,那一帆又一帆从眼前过,却不见梦中人身影……

如此一来,女主人公的内心款款深情便显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洞知:这是一首情感多么真挚的思念恋人曲,这是一段多么令人同情的思人苦恋心语。甚至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她)们拥有现代先进的通讯工具,一个电话解思愁,或者网上视频面对面诉说……距离产生美,懂得欣赏美的读者当然不会轻易错过品味古人那种牵肠挂肚的情感美。

文章理解 篇4

了解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 是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 它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 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效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 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 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 同时, 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 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解题:姥姥的剪纸

本文以《姥姥的剪纸》为题, 中心词“剪纸”显然是描写对象。修饰语“姥姥”告诉我们, 文章所写的剪纸与姥姥密切相关。既写人物的技艺, 也写剪纸成品, 并且赋予某种思想意义, 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妙处是: (1) 突出姥姥剪纸的出神入化。 (2) 以一种简单的事物作为链接亲情的线索, 剪纸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索。

主题梳理:

课文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了姥姥广结善缘, 心灵手巧, 剪纸技艺精湛, 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 姥姥的剪纸永远牵动着“我”的心, 让祖孙二人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写出姥姥与外孙相濡以沫, 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文段落:

课文是按一定顺序叙述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的一般依据: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换, 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表达方式的不同等。《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语言优美, 情感饱满, 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深入人心。

4~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姥姥在“我”的刁难下, 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讲述了姥姥的剪纸, 表达了姥姥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 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写法领悟:

课文中语段与篇章互相联系, 相辅相成。语段教学是篇章教学的一部分, 其目的动机应是一致的。篇章教学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宏观教学, 要对全文的知识要素和思想要素进行分析;而语段教学是微观教学, 是篇章教学的基础。它是从局部来考虑目标, 在细微处见“精神”。《姥姥的剪纸》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是情感的载体。借“剪纸”来写人传情, 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

姥姥心灵手巧, 她的剪纸“无所不能”, 而且“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不仅技艺精湛, 更是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课文第一段“太平洋托着的小屯里, 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作者开篇就直接写出姥姥的剪纸深受欢迎。“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读了这句, 让人感觉姥姥的确心灵手巧, 她的剪纸“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又从侧面来烘托姥姥的剪纸作品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她的剪纸技艺精湛。这是最为直接写姥姥剪纸的地方, 也是全文叙述的基础。

作者笑源的母亲说:“你姥姥可是粗细都干得来, 细到绣花剪纸, 大到打场收割, 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同时又是一个勤劳伟大的女人:“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 派啥用场?往哪儿贴?’”这是姥姥人好的最好表现。同时也说明, 姥姥这种高尚的品质在“我”幼小的心中扎下了根, 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让“我”学会了做人。

同时, 姥姥也在通过自己的剪纸经历告诉“我”,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姥姥的话就是最好的说明:“数九寒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甚至抹黑剪。”正是这种勤学苦练,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 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对童年的“我”, 该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呀!所以“我”感到姥姥“那剪刀剪在纸上的刷刷声, 悦耳至极”, 而不只是单纯的剪纸声音好听。它更应该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思维拔节声, 让“我”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剪纸给祖孙俩留下太多的回忆和太多的快乐,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人间亲情。

课文在写法上, 除了用“剪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还用了一些特殊的写法, 来升华表达的效果:一是利用贬义词, 来表达褒义。就像课文中的“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些词语。二是使用反衬, 突出人物。比如写“我”捂住姥姥的眼睛, 而姥姥仍然能够展示自己高超的剪纸技艺。三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比如老牛象征敦厚的奶奶, 剪纸象征姥姥对“我”的浓浓亲情。

片段赏析:

学生只有在把握课文重点语段的基础上, 对课文进行综合解读,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之后, 才能从语境出发达到对文意的真正领会。

“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 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 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 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 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联系上下文可知, 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 所以“手都有准头了”, 这“准头”就来自于长年累月的练习, 即长期的剪纸实践。姥姥能蒙着眼睛剪出活灵活现的“喜鹊登枝”, 固然是她手艺高超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喜鹊登枝”里寄托着她图个吉利的心愿, 更是她长期剪练、不辞辛劳的艺术结晶。

“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 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 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 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从最后一段中, 我们可以看出姥姥对作者的牵挂和期待, 同时, 也能深深体会到, 姥姥的剪纸是作者永远的回忆。作者现在已经长大成人, 所以, 越走越远, 姥姥则把对作者的牵挂用剪纸表达出来。从“定定地”和“出神地”这两个词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姥姥对作者的思念与牵挂, 这也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后半部分中, 作者直接写出了自己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作者用“不管……总……”“只要……就……”这两个关联词语真切地抒发了这一情感, 虽然相隔遥远, 却是那么触手可及, 无比真实。两个“无论”更是突出了这一思念之情。

作者在写最后一段时, 是带着和姥姥同样的感情去完成的, 所以, 看起来, 非常感人、真实。

关于理解的文章推荐:共情力 篇5

共情力,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

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相信很多伙伴是懵逼的,其实很简单,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心境是一种宝贵而又难得的能力。

感同身受,换句话也叫做同频,也叫做理解。

生活中也许你会遇到以下的场景和对话——

小李兴高采烈的回宿舍跟小伙伴们分享:哇,街角那家店的披萨超好吃的!

小张,特别开心的回应:真的吗,那我们下午去吃吧!

而小王冷冷的来一句:哦,是吗,我吃过好像很一般。

于是瞬间小李很尴尬,但又不能讲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和众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很微妙而不知。

没有共情力的人,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所讲的话,所做的事有什么不妥。但这类人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好的,又搞不清楚是为什么。我们生在人世间需要被理解,需要一起同频共振的人,如果总是去破场,那注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共情力很好的一个体现就是在一个场,大家在听一场演讲,台上的人慷慨激昂,台下很多人无动于衷不鼓掌甚至还各种挑毛病,鄙视别人。

其实托起一个场,鼓舞他人,给别人肯定和鼓励,也是在托起自己的人生,也是在给自己掌声。

大家可以发现那些愿意鼓励别人,愿意帮助别人的都是受人尊敬,心境很好,很成功的人。台上的人有瑕疵,可以给予鼓励,如有可能台下再给予建议。

心中有鲜花,给出这个世界,给出别人的就是鲜花掌声,心中充满压抑和怨恨给予这个世界的也是抱怨和愤恨。

心境的美好,看这世间的一切都会觉得美好,你都不会有讨厌的人,和讨厌的事,因为你会用你的力量,你的共情力去感化去帮助他们成长。

02

谁都有下雨天,没有雨伞的时候

很久很久以前,我会步行20里山路去上学,冬天早上4:00起床,冻到手脚麻木,晚上再原路返回。

因为一定要去优秀的学校求学,所以会走很远的路,那所学校很多同学家境富裕,也不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走那么远的路来求学,很多人会嘲笑你的窘迫。而我唯一可以让自己找回一点自尊的就是拿着第一名的成绩单,走过众人羡慕的视线。

后来创业 屡屡失败,工作生活一团糟也有过很多抱怨,压抑和痛苦,独自徘徊在十字路口,细雨淅淅洗不尽心境迷蒙。尝尽人间冷暖,很希望有人可以理解,很希望有人可以给你一把伞。

直到后来终于明白,你想要什么就先给什么,想要别人理解你,就先去理解别人,想要社会理解你,就先去理解社会。

作者:东方雪狼微信610960387

文章理解 篇6

关键词:英语文章;逆向思维;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94-1

一、抓住段首中心句,解读文章

写作时要求观点明确,要用关键句点明文章的中心。很多文章,作者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是主题思想,就会在文章或者段落开头便呈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逐步展开进行论述,用更多的实例来为第一句中心句进行解释。反过来,阅读时就可以抓住这些句子,快速解读文章。例如,比如在一篇短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It was the first day of our winter holiday. All of us were very happy. Why? ”抓住了这一句,我们就可以立刻明白作者的观点:寒假的第一天我们的心情都是高兴愉悦的,接着就应该是谈愉快的原因,可能会从许多细节方面去写寒假第一天的有趣事情,这句后面的文字都会围绕这一句来展开,对这第一句话“愉快寒假的第一天”作具体阐释。这样,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站在作者写作的角度去解读文章,更有利于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或词语

写作要求结构清楚,而为了显示结构的脉络,文中会用到一些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这些句子或揭示了中心主题,情感的发展过程,或串联前后的内容,交代先后写作的材料顺序,在这些句子之前常会进行一系列的铺垫,然后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渐渐引出自己的观点。作文中合适地使用这类承上启下的语句会给你的文章增色许多。而这些词句又具有一些特征,常见的如:(1)表示顺序的:首先(first, firstly, first of all, at the first, to begin with, to mention first),其次、然后、接着(then, secondly, thirdly, what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as follow),最后(finally, at last, in the end,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ll in all, bove all, in one word, to sum up, on the whole等),“还有别的像”(nember1,2,3...); (2)提出原因的: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 We have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not far to seek; The reason for this is obvious;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3)提示结果的:In short...; it is wiser...; In summary; so...; we may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等。(4)一些关联词如:not only... but also...(不仅……而且……); but, although, and, or, 等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作者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并寻找这些承上启下的句子,在不断提升他们阅读水平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

三、根据写作方式解读文章主题

初中英语阅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其中的完形填空就比较难。文章中空缺出相应的部分,摘取出20个词语来让学生选择填写。针对此类题型,教师就需要在练习课堂上帮学生进行解析,如果完形填空的选文是叙事类的,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多侧重于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这些文字前后具有一定的关联,信息也是相通的。例如在这样一篇文章的完形中(下文的空括号是待完形的),就需要逆向思维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内容。学生一看到开头的几句“In his hit song ‘the Long Run,Don Henley sang,‘Who can go the distance? It can be seen in the long run.”就很容易首先想到句中两个有一定关系的单词distance(距离)和long run(长跑)。认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谁能跑得远?在长跑中就能看出来。但继续往下读,却发现意思竟然是:Don Henley唱的主打歌“長期”,谁能走多远?它可以在长期内看到的。年轻人走的距离是( )。在这里是一个( )的事实:目前的大学新生入学,远远少于一半( )。怎么会呢?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最优秀的学生。读到这里,学生就已经将自己的思想融合于文章之中,解答这道选择题也就变得轻松了。

四、根据名人及名人的思想来把握主题

文章有没有读懂,关键看学生是否把握了作者的主题观点。有时候,文章的观点并没有一些直观的语句来显示,但还可以借助写作的方式,逆向思考,寻找到解读文章主题的蛛丝马迹。比如,很多时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来为自己的观点、情感服务,因为名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权威性与说服力,并且在引用的过程中都会用简单的词语表明这个人的身份,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到这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成就或者影响力,从而增加可信度、信服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写作的要求逆向推断,顺着作者写作的方向去寻找引用的名人的语句,然后根据语句的内容并结合日常的知识积累来“链接”该名人在这一内容方面的思想、主张,从而“接近”主题。

上一篇:社会经济背景下一篇: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