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理解

2024-08-01

有效理解(通用12篇)

有效理解 篇1

学生阅读时理解句子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蕴含情感,都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传统词语教学中,学生很难体会到词语的形象感、色彩感。言语学习与心灵丰富是同步的,如果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充分感悟到词语形象、韵味和色彩,就能更有效理解词语,增强词语教学效果。

一、活化形象,理解词语

小学生对 词语的感 受力在很 大程度上 取决于表 象积累 ,如果缺乏 一定表象 积累 ,就会在词 语理解过 程中形成 认知障碍。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表象积累不多,词语蕴涵的表象本身不具有实体性和直接可感性,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知它们。且由于小学生认知的形象性和词语理解的情境性,我们必须借助各种媒体中介,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获得感悟。教学中我经常采 用想象还 原、音像展 示、动作表 演等手段 活化形象 、引导感悟。

1.想 象 还 原

儿童天生就有想象和模仿能力。模拟情境就是让学生处在虚拟情境中有所认识获得感悟。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 生活情境的模拟,学生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词语描绘或表示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 再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词语。《詹天佑》一文中有一句话: “消息一传出来 ,全国都轰动了 ,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你能具体描述“轰动”的情景吗? 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大街上人如潮涌,锣鼓喧天 ,人们奔走 相告 ,欢呼雀跃 ……有的描 述 :消息一传 出,大家欢聚在一起,老人不住点头,孩子们载歌载舞,青年男女乐得合不拢嘴……

2.音 像 展 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以音像为媒体,激活经验与词语的相似组块,把死的词语活化为可感的形象,这样沟通学生大脑与词语的渠道。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句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小朋友都找到这句话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许多花儿盛开着。

生: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

师:请你再说具体一点。

生:我好像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有粉红的,有金黄的,有雪白的,有淡紫的……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课件:色彩鲜艳的各色花儿竞相开放。 )。这么多颜色的花儿,课文用了什么词来说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了,刚才我们看到的花儿有这么多色彩,这就叫“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学生凭借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什么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但不足以完全领悟其内涵这时教师采用音像展示方法,让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理解。

3.动 作 表 演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教师如果生硬地照搬字典上的解释,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反而被搞得稀里糊涂。此时,可以采用动作、神情表演的方法,通过师生模仿表演予以形象再现,让词语活起来、动起来。如六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战士们尝瓜这一段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接着让学生边轻声读边做相应的动作;再请几位同学表演读,师生共同评价。通过这样的动作表演,孩子们对一系列动作有了直观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一厢情愿地灌输词语,而是运用动作、神情表演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启发学生感悟词语意思。

二、角色体验,理解词语

角色体验强调学生发生心理上的身份替代进入角色之中,以角色观点、立场、感情、态度认知事物。结合故事情节,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情境中,分析词语反映的“状”,体验词语蕴涵的“情”,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词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如《陶罐和铁罐》中 “奚落”一词教学 :

师: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 让我们进入御厨房看看吧 (课件播放场景对话。 )。谁能说说 ,你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铁罐很自以为是。

生:我觉得铁罐很傲慢。

生:我觉得陶罐很谦虚。

师:现在,你们摇身一变变成这两只罐子,读读他们的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吗?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觉得铁罐很骄傲,所以铁罐的话要提高语调陶罐比较谦虚,声音就应该比较低点。

师:谁愿意再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铁罐很骄傲的样子。

师:大家注意到铁罐第二次说话时脸上的神情了吗? 谁能带着轻蔑的神情再读一读铁罐的话?

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国王御房里的那两只罐子。现在,大家明白“奚落”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奚落”就是嘲笑别人。

生:“奚落”就是笑话别人的缺点。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不是事先解释“奚落”这个抽象的词语,而是让学生进入铁罐奚落陶罐的角色体验之中,在具体体验中领悟“奚落”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联系生活,就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体验, 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让学生产生心灵顿悟,获得直观感受。如对《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准备”一词的理解,按传统方法,学生通过字典查得:预先安排或筹划。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而言, 这样解释是行不通的。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如果哪位同学要去旅游,会带些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有的说要带足够的钱,有的说要带地图,有的说要买好车票……然后教师总结引导:这些都是为搞好这次旅游做的———“准备”。这位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准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与生活相联系的通道,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主张采用引导体验让学生理解词语,并不是一概反对理性解释。有些词语比较难借助感悟意会,查字典是一种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抽象思维增强,对合成词进行语素分析也是一种有效办法。

摘要: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通过活化词语形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等方式,能有效理解词语,增强词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活化形象,角色体验,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有效理解 篇2

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贾伟娟

为实施镇科教办提出的“轻负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让每个师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2013年10月7日上午,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东莞市教研室严考全老师、寮步镇科教办钟应芬主任、寮步镇科教办语文辅导员杨咏民老师、以及我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共30多人。

本次研讨活动共分三个程序进行:

首先,由我校教导处郭惠强主任阐述本次研讨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广大教师更深层次地感悟新课标、聚焦课堂、理解有效、提升质量。围绕我校提出的“三个要给、三个不讲、七个要让”高效课堂要求,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一步明确有效教学的标准与特征,透过“六看”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

接着,由我校的镇骨干教师卢福弟老师和镇名师培养对象黄慧贤老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三年级的精读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四年级的略读课《乌塔》。两位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灵动的教学风格,精彩的课堂教学,深深地吸引了参加观摩活动的老师们。

课后,两位授课老师分别作了课后反思,市教研室严考全老师进行了课例点评并作了《高效课堂工程建设》的专题讲座。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向老师们讲解了建设高效课堂的方法、途径、策略与技巧。向全体老师提出要加大教学方式变革力度,进一步提升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从低效到高效,从低水平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效课堂。

本次研讨会以两节示范课,引起大家的争鸣与思考,以期探索出一种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得到了市、镇教研员的充分肯定。通过此次活动,让全体语文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及建设的重要性,增进教师们对有效教学的反思,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

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路径 篇3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数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学,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非常有用的,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数学。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生活实际例子来解释。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内容时,比较“1”和“2”的大小,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在课前拿三颗糖,摆在桌面上,左边放一个,右边放两个。问问学生“你们要那一边的呢,为什么呢?”接着引入数学概念。学生不知不觉中,便了解了数大小的比较,记忆也会更加牢固。采用联系实际教学,还有个好处,就是学生在实际生活时,回想起数学所学内容,巩固所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周围的事物进行教学,引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概念”内容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来实验,接着给每个小组发放四根轻木棍,接着让学生将它们钉成长方形,接着教师给学生们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看看拉斜后是什么形状。将数学概念融入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便很容易理解了。

二、经历概念发生过程,感受数学概念

牛顿说过:“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数学概念的产生,绝大多数都是前人一步一步探索出来,要让学生能够容易地理解数学概念,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事物,作为素材让学生自己探索概念。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发给学生三角板,两把直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角的概念。通过自主实验,模拟发现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对于概念理解更加透彻。教师也可以联系前后知识,利用前后知识存在的联系来解释新概念,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加法,“加法和乘法有些像,你们能自己试着了解乘法吗?”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乘法的学习。通过引入概念发生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弄懂概念,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头脑中形象具体的内容。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

学生对于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中的事物他们了解不多,老师提出来,他们会很感兴趣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特征”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吗?知道为什么吗?”先让学生陷入思考之中,如果学生思考不出来,就给他们一些提示:“你们会骑车吗?”如果有的话,老师可以鼓励后再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过自行车吗?知道自行车上有三角结构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你们骑车需要什么呢?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再让学生自己想,还有哪些是三角形结构的,学生们苦思冥想,答案肯定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对想得多的学生加以鼓励。接着可以设计问题给学生:“你们能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吗?”设计一些有些难度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思维高度。从生活中取材,在教学中加入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的内容,能让他们爱上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所在。

四、利用直观教学,深化数学概念

小学生年龄过小,认知水平较低,所以有些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防止学生理解过于困难。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要理解这些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内容。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对于概念定义不准确的,要结合学生认知,来加以解释。例如在教学“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看看课桌、课本。举一些1米的例子,接着让学生们都站起来,看看同桌有多高,进一步直观地了解1米的长度,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1米究竟有多长。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利用具体可见的事物,来理解概念,利用直尺测量也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教学中,有少部分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是通过具体事例还是很容易说明的,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在脑海中自己构建一个概念,当然要正确,数学是具有科学性的。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慢慢理解概念。

总之,教师要重视概念的教学,利用实际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教导学生或者带着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复杂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简单。教学方法很多,但是要遵循科学性,教师要让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较为容易地理解新概念,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准确理解教师的有效阅读 篇4

关键词:有效阅读,终身学习,文化发展,主动精神,持之以恒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书籍,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读书就是在和崇高的人对话,是和大师们一起构建人类文明的大厦。而要达到这样的较高境界,读书又必须是有效的、有益的。

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对于“有效阅读”,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概念。但有效阅读的最基本标准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必须能够消化吸收书中的一些内容,并使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影响。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概念,就是所谓的“阅读时效力”,是一个融速度、理解、记忆于一体的阅读概念,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阅读效率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对阅读有效性进行深度思考的参照。

当今社会,“互联网+”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人人阅读已经成为必然。而与学生和一般社会大众的阅读不同,教师的有效阅读,又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教师阅读之需

吐故纳新是大势所趋,必须让自己的大脑时刻闪耀智慧的光辉。在以个人角度来说自觉不自觉地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一个人不想落伍,就只有终身勤奋学习,主动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合格。他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的高低,都决定着他是否能担负起历史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就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日不学,就可能成为落伍之雁和无源之水。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爱心培育下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为胜任教学而读书,为专业发展而读书,为精神快乐而读书。

教师的阅读,可以让读书走进工作、走进生活。通过长期的有效阅读,可以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各方面修养和欣赏水平,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激发工作和生活热情。

可能有人会说,教学所需可以依靠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实不然,有过一线教学经历的教师都知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学校所配发的教学参考用书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海洋里都只能是沧海一粟。而且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爆炸,学生的知识更新神速,好的教师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既要有一桶水的基础,更要有自来水常流水的意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强化的东西很多,实际上所知道的东西有时又相对太少。一名教师仅仅具有所教学科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的、文化的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健康的人生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不断激发其求知欲,即培养一种能力意识,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项“基本职能”是大致相同的,均有其深刻含义,是逐层递进的。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人们的理解通常是,农业是栽培作物(包括种植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教师,不只是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去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且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非学难以“明道”。非学无以“补短”。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海量增长、实时更新及瞬息万变的时代,是知识总量以原子裂变姿态迅猛增长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去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去自觉学习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去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开阔视野,“就难以增强本领,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教师还要以己达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负责,还必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所以有效阅读是新的时代对教师的职业需求。

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也需要智慧与真情。而决定教师专业发展高度的,恰恰不是某些学科的专业书籍,而是看似与工作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闲书”。而这类书往往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根基,充实教师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如此说来,教师的阅读之需,也就会成为教师的阅读之趣,而这种趣味就在于陶冶性情、愉悦身心。

再有,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即使科研成果确实不再成为职称评定等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诸项标准中的必要内容,但绝不等于“课外阅读”可以忽略,反而感觉对教师个人包括系统涉猎各方面知识和信息的教育科研能力等等要求无形中不减反增。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是解决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的最主要途径,而这种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核心正是阅读。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未必就是拿着某个问题在哪级学会或者哪级规划办立项开题,而必须是出于教育工作者本能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与时俱进的、人人必备的基本功。

职业需要,新的时代对教师有效阅读要求更高,内容上毋庸置疑,形式上的改变同样势在必然。在注重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推动供给能力和水平改善的大环境下,数字阅读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数字阅读作为全民阅读的便利载体,在文化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阅读,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情操陶冶,都显得十分重要,都是融入社会发展大潮中的必然之举。不但要读,而且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读到基本够新基本够用的程度,这是底线。

二、教师阅读之忌

1. 忌杂,阅读要有目的性。

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不是单纯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还得有人生经验垫底,才可能将书读好。人生的经验越厚实,书就读得越好(书才可能读得越好)。“经验决定着读书的成效。而读书的成效又转而影响人生经验的深度与广度。”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包括更大范围人群的一般意义上的普罗大众,“为求知而读书,读有所得;为修身而读书,读有所循;为工作而读书,读有所用;为生活而读书,读有所乐”。他们可以用最前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知识武装头脑,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

而这其中教师读书的目的性要更明确,可以分为很多种。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适者生存”已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积极坦然,宁静明朗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悄悄地葱茏自己。”

“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同时还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重视文化发展就要重视阅读。”人们要养成阅读习惯,将时间更多地用来阅读,借助阅读寻找精神家园。教师的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让这一智力加体力的活动发挥出应有作用,包括读些闲书也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陶冶自己的情操,为个人发展服务,为事业需要服务。

2. 忌乱,阅读要有计划性。

西汉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治愚的一剂良方,但必须强调的是“善”字,即某种意义上的好书。

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箱子只能如数装书,而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扩大知识。“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教师读书要坚持形式活泼、联系实际、重在实效的原则,必须是“缺什么补什么”。而与此同时,兴趣爱好则是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领导科学、金融经济、公共管理知识,或者学习历史文化、现代科技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更系统的知识。

教师读书应该认真制定计划,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面准确实施。要力争学有所得,使所读内容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既武装头脑,又能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阅读是以多读书为基础的,但有效阅读却不能单纯以数量取胜。否则就会像肖川评价高考一样:学生为了尽可能地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读书应有停顿,这是计划性的应有之义———要学会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一般大众的阅读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了俗众读书的本意,因为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排除消遣,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他们的阅读快感,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具有“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教师阅读正是其中的最重要部分。

3. 忌偏,阅读要有主导意识。

对于学校教育,阅读十分重要,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对教育价值本身的意义”,既包括家长、老师,也包括研究教育的人。其实,“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阅读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但要达到一定目标,也就是不做无用功、想达成一定的有效性,就要有一定的导向。

从整体上说,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认知能力亟待提高。所以除了认真阅读、注重积累以丰富学养,“学习一些思想方法论,包括知识论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就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接受别人思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所以要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同时,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在反思中进步。将理论反复应用于实践可以实现这个过程。面对学生违纪,就要审视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当学生上课走神,就要琢磨自己的课上得够不够好。诸如此类。当有勇气直面自己时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可能还很不够。做有思想的教师,更要敢于释放思想。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碰撞。

而这套连环“动作”的效果好坏,都与有效阅读的主导意识强弱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4. 忌躁,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

教师的有效阅读,必须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写好笔记、及时整理心得积累经验等。这一点,与上面说到的阅读是否有主导意识、能否循序渐进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只是那里说的更多的是阅读者针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时而去读书所要做到的而已。

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善于动脑,达到心领神会,要认真整理读书笔记和撰写读后感。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记忆思考的结果。有人贴切地比喻,如果一个教师只会阅读,不去写作,那就只能是一头只会吃草而不会产奶的牛。

与读书急躁或焦躁相关的另一个极端是读书忌懒,读书贵在持之以恒。教师的有效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狭隘地为需而读。徐特立老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对学习和写作有着特殊意义。“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读书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培养记好笔记的习惯,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就会越来越多。在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需要以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这又是语言的训练,有助于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是对读书感悟的再次升华。所以能够真正稳扎稳打地读书,才是实际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5. 忌妄,不能盲目地以己达人。

书籍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追求进步的人都应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但说到底,教师的有效阅读,只能是教师个人的感悟。要防止“爱屋及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更不能强加于学生。

这个问题是辩证的。教师阅读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用于育人。但既要引导学生,又要避免越俎代庖。课外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本好的课外书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完全粗放管理,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不能放任学生盲目为之,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应该由教师充当引领者,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同时,学生谈读色变又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的强迫下进行的,书由老师选,问题由老师提,感悟深浅认识对错都由老师评判,老师几乎包办一切。实际上需要极强的自觉性和个性化非常明显的读书行为,如果被整齐划一,学生就可能对书中内容漠不关心,只会按照老师的计划亦步亦趋,偶尔有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段落才会阅读一下。教师“引导”过多过细,学生就不会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而是当成学习任务,当成苦差事,不能做到在阅读中悦读,课外阅读的效率必然低下。

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普遍存在,既有在引导阅读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原因,也与教师的个人喜好和工作方法不无关系。所谓教师阅读忌妄,就是要避免妄想,就是不能把自己的灵光一现当做取到了真经,恨不得将其马上全盘复制到学生的潜意识中,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其危险的。过于强调“有意义”而忽视了“有意思”,以至于一些本来生动有趣的阅读就沦为了说教,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当然了,有效引导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想到了容易做到了不易。一个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阅读,必然涉及到对哲学、美学、科学、文艺、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广泛涉猎。知识要丰富,视野要宽广,方法要对症,要求要准确,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偶有心得就要授之于人也在情理之中,需要不懈努力才可能改观。

三、教师阅读之殇

真实的阅读,最终是私人性的。私人性不同于单个性,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独立存在。私人性阅读是自由的,是具有“身体性”,有“体温”和“体感”的阅读。就像一个学生为了应对老师抽查而死记硬背,这就不是私人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开展“名书伴我行”———教师读书交流推进会、“书香校园”“书香教师”等等活动,口号很多,凭借一个又一个可以互相对话、可以交流读书感受的平台,教师们联系教学实际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增强教育教学技能。

但开卷未必有益,活动也未必全部有效。出于实际需要的阅读是有益的,反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这一点,阅读者自己十分清楚。前面已经说过阅读之忌,是从教师自身的阅读之道说的,是从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的角度说的。这里要说的是,阅读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问题,必须引起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大家都懂得,有时阅读不是个人的自发和自觉行为,教师的阅读也需要引导。但书香校园、书香教师,可以成为一个风尚,可以是一种风气,却不该成为风潮,不该成为随随便便的一道风景。外表华丽的工程、活动、规划等等,也许是促动教师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切实际,就极易造成和逐步加重教师的逆反心理,使得读书活动不但不能起到应有效果,还会平白无故地浪费教师的宝贵时间。

画蛇添足之举,对于组织者和学校管理者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动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员参与,动辄要求哪部分教师某段时间内读多少本指定或自选书目、写多少千字多少万字心得体会、记多少字多少页读书笔记,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达到自觉读书、快乐读书、有目的读书、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效果。这种状态下的体会交流、成果展示等等,也都会成为教师的种种负担。

对有效课堂地实施与策略的理解 篇5

1、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1.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2.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4.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条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共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效应不高。其中教学主体行为的体现度是教学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行为动力不足:诸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开“小差”甚至厌学;教师的教学精神状况不佳,备课上课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不足。另外,教学行为及环境的创设受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1.全面育人观。2.教学效率观。3.教学过程观。

2、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在这里必须有两点应明确:第一是科学知识和有效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但科学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有效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第二是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无效的知识。如中小学教材中的寓言、神话故事等内容并非是科学的,但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量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

(1)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

(2)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

(3)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中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

有效理解 篇6

从“智慧安防”到“智慧安居”

在浙江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中,提出的“智慧安居”是“智能安防”的延伸和创新发展。其功能不是局限于对区域治安的防控,而是将“智慧安防”延伸、演化为为区域内的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载体。其服务基本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面向居民个人的公共服务,如走失老人或小孩的寻找服务,老弱病残人员的紧急呼救服务,电梯、门禁等公共设施障碍保修服务,高层涉危人员排险服务,车船票信息、天气、环境查询服务等。二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公共服务 , 如困难群体社区保安服务、治安环境问题突出地区的安防服务、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出租房密集区的安防服务等。三是面向居民个人的有偿服务,如家庭管道的疏通修理服务、家庭电器的故障排除修理服务、家庭钟点工的聘用中介服务、车辆租用的呼叫服务等。四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有偿服务,富人社区的安保服务,经营街区的单位与企业的统一安保服务,特殊经营企业(银行、珠宝店、贵重字画、物品的展览会、拍卖会)的特殊安保服务等。

概括起来说,浙江的“智慧安居”建设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信息手段整合优化市民服务体系、家居安防体系、社会单位安防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公共安全高效防控应急体系、城管快速服务响应体系,创新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社会治安防控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实时感受到可感可视的安全、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

从技术框架模型来看,智慧系统由四个层面构成,即感知层、网络层、信息处理层和应用层。这个模型与人的智慧系统是一致的,感知层对应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用于获取各种数据(信息);网络层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把器官获取的数据(信息)传递到大脑;信息处理层对应于人的大脑,根据大脑中的知识,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做出决策;应用层就是大脑做出的决策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手脚或其他器官去执行。

从信息技术支撑角度看,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的三大核心技术。首先,物联网智能终端是“智慧安居”体系的“五官”,解决信息感知问题。“智慧安居”首先要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感知技术是“智慧安居”发展的前提。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对人、事、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其次,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体系的“神经”,解决信息传输问题。智能终端采集的大量视频、图像、文字、信号等数据(信息)都需要由一个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作为传输介质,高速光传输系统、智能多层域光交换网和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 3G/4G的成熟与发展、三网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打破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间数据传输壁垒,为大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三,云计算是“智慧安居”体系的“大脑”,为信息处理和存储提供了智能、智慧的、解决问题的高水平服务。最终使得“智慧安居”体系充分体现其智慧化的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够为“智慧安居”提供强大的融合、便捷、高效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它的按需自服务、足够的网络访问能力、共享资源池、弹性快速部署、服务可计算等特征,更为“智慧安居”的服务模式创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提供了可能。

从商务智能向服务智慧化演变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是知识生产率的竞争。从数据到知识这个跨越,人类用了半个多世纪。商务智能就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它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智慧安居”服务要依托的已不再仅仅是数字化、网络化,更需要智慧化。正如《大数据》(涂子沛著)所论述:由于数据仓库的“结蛹”、联机分析的“蚕动”、数据挖掘之智能生命的“破茧”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化蝶”,才实现了商务智能的今生。

其中,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使得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的能力大大提升,数据可视化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亦为“智慧安居”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

云计算是服务智慧化的关键技术支撑,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它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随着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急剧扩大, DaaS(数据即服务)也将成为云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在“智慧安居”系统中,SaaS层:一方面使居民、企事业单位能够便捷地、按需订制地获取和使用各类服务软件,达到便利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有关职能部门灵活运用监管软件开展安防监控。PaaS层:建立一个可以在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可部署应用系统以及托管环境的强大平台,作为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运行平台和协同平台。IaaS层:提供系统与平台运行所需的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专项服务的计算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安全设施等。但相比传统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虚拟化手段实现了灵活配置和高效运行。DaaS层:可以对“智慧安居”系统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信息的新价值,从而形成服务的创新和服务的智慧化。

其实,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服务于“智慧安居”等业务的整体,是一个统一为“智慧安居”等业务提供云服务的形象表述,是不能独立与分割理解和使用的统一体。

从“智慧安居”业务应用层面来看,“软件”重点是要开发大型智慧业务(安居)平台加系统控制与应用软件;“平台”重点是要建立基于大型业务“数据仓库”的日常协调服务与应急指挥服务的平台;“基础设施”应包括专项业务物联网(如车联网、梯联网)、“云计算平台”、“智能终端”、“智能指令传输的网络神经系统”等;“数据层”重点要按需建立“数据仓库”和数学模型,把数据挖掘、发现价值作为落脚点。只有把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和数据融为一体,并有效提供全面及时、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一揽子”的智慧化服务,才是“智慧安居”高水平服务的商用模式。这种模式能全部满足“全面感知”、“系统协同”、“实时运作”、“智慧处理”等智慧城市项目业务服务的全部要求。

因此,“以人为本”的区域化“智慧安居”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大规模、实时、客观准确、高水平的利用,即智慧化的防控和服务结合运用,达到了十分“灵”便、十分“灵”验的境界,达到了“传神”的境界,达到了部分“科盲”人员以为的“神”、“灵”境界,达到了佛家所描述的“智慧”化身的境界。

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安居”建设

政府作为“智慧安居”建设试点的领导单位,应主抓以下五个方面:

一抓“智慧安居”建设方案的制订和审批。

在方案制定之初,业主单位要对“智慧安居”的需求做认真调研和梳理,确定总体需求、架构、功能、投资模式等。总体建设方案的设计可邀请国内外有资质、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开发单位来承担。建设方案应在试点项目指导组的指导下,由业主单位自己审定、批准后才能实施。同时 ,在技术方案审定时,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

二抓投资建设机制、运营机制与相关政策的落实。

“智慧安居”建设基本的投资、运营与使用模式有四类:一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二是“国有资本全额投资建设+企业服务外包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三是“股份制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四是“一家企业全额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

为创新运营机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加快系统与平台软件的升级,“公司化的运作+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即第二、三、四类模式)更符合浙江“智慧安居” 建设试点的要求。政府的政策要根据“智慧安居”的投资、运营、利用模式来确定。采用上述第二种模式的,政府要提供国有资本的投资,确定并提供运营服务外包的资金、激励性的报酬政策、社会性利用的收费定价与收入分成政策、运营服务外包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采用上述第三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之上还要研究相应保障合理回报的投资政策、分红政策及鼓励再投入的政策。采用上述第四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上,还要重点研究分时段的鼓励投资的合理回报政策,如前三年的未达到规模效应前的投资回报补贴包干政策,以及鼓励再投资的政策(包括给予一定额度的信贷贴息政策)。

三抓日常与应急指挥协调的组织落实。

运营公司承担技术性平台与系统的运营工作,政府部门的日常指挥与应急指挥组织要由区域的党委、政府来确定。

同时“智慧安居”也必将成为区域应急指挥的中心:面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工程安全、自然灾害、社会群体性的治安事件等,要明确应急指挥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与协调的职责和相应的预案,防止多头指挥、无序指挥和盲目指挥。

四抓数据资源的整合、联建与合作利用。

首先要打破信息孤岛,高度重视数据价值理论研究与应用、宣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物的价值发现比事物的本身发现更重要。因此,研究数据的价值比研究数据本身还重要。要使广大职能部门明白“数据价值论”。

数据的规模决定数据的价值基础。如数据价值理论示意图(附后)中所示,顶端增加智慧,以说明产生智慧的过程。对几倍乃至百倍、千倍、万倍的数据规模的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几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有用的信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信息的积累与分析,可以产生一两个有用的知识;在相当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模型的数据挖掘,产生智慧,从而实现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们之间成宝塔形的逻辑关系。

数据的价值既取决于规模与质量,更取决于其关系结构。不能片面应用数据,听风就是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是人们正确把握与处理信息的关系结构的经验总结。“智慧安居”特别需要具有时空关系的数据,要按照应用主题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集成,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时空维度下人、事、物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数据价值,并加以深度利用,最终实现对人和物的位置追踪。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通过深入的整合、分析、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知识或智慧以辅助决策。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假物为用、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都说明人们发现数据信息的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定理告诉我们:拥有数据不等于拥有财富;通过研究发现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才能创造财富。

实时数据(信息)是开发历史数据(信息)价值的钥匙。如2012年 8月 8日“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点的信息,与 1988年 8月 8日“比尔”台风的运动轨迹信息的比较,从而对“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后将经过的路径与范围的预测、预防及时做出了部署。这个基本定理说明:由于实时数据,引发了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新的价值利用。

历史数据总体上呈价值递减趋势。这亦是档案的密级及相应保密年限敲定的依据之一,解放前的土地地契档案与解放初的分田档案失效的道理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必过于拘泥于旧有的数据,数据价值有其时效性,越旧时段的数据利用价值越低。数据仓库的建设正是在动态积累中演进的。

数据价值论,为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信息整合、信息库的联建、合作使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机制。一方面要抓好各部门的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智慧安居”需要人口实时数据库、住房(租房)及厂房、商场、道路、地下空间通道等地理空间数据库,和企业法人、交通车船工具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各部门的数据库,按照应用主题需求建立数据仓库,构建能保障“智慧安居”所需的综合的、丰富的、实时的数据资源池。从技术层面来看,实现各部门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的关键在于用统一标准来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合作利用机制的创新。无论数据库怎么建,都会存在数据的交换、合作利用问题,其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一是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数据整合利用、数据交换使用、合作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机制。对拒绝数据整合使用、交换与合作使用的部门要实行“断奶”政策;对愿意并支持整合与合作使用的数据库建设予以重点投入保障。二是对共建共享的数据库要探索建立数据利用的保密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类似机要文件收发管理数据交换合作的定人定岗管理制度。建立类似机密、绝密文件管理的机密数据交换合作的失密、泄露等责任追究制度,泄露个人隐私、企业等法人的商业与技术机密、国家机密的救济制度,尽量挽救、减少损失。

五抓法制建设和落实检查、监督工作。

有效理解 篇7

美国的布鲁姆 (Benjamin S.Bloom) 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对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这是他的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掌握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恰当的帮助, 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规定的目标。这种教学策略的思想核心是:许许多多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其原因不在于智力方面, 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不同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掌握学习”的产生, 使教学质量得到大范围的提高。“掌握学习”, 相信每位教师教就是为了学生掌握, 而这往往只是一种理念, 而没有真正做到, 掌握是多还是少呢, 是好还是差呢?我们的教师思考了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常思考了吗?布鲁姆提到的“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我们给了吗?考虑到了吗?而往往我们的许多教师把“教”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及“学生”, 教案成了教师的演讲稿, 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演讲。要想真正做到“掌握学习”、“有效教学”至少要做到及反思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中,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只是主导, 是“引路人”, 是“向导”,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非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有效教学并非是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学生学了多少, 掌握了多少;不是教师讲得有多精彩, 而是学生掌握得怎么样。一堂课的好坏并非在于教师讲得有多精彩, 而是在于学生在此课堂中是否真正参与进去, 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即精神是否集中在课堂上, 思维是否跟进)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始终要坚持学生是主要活动者。

反思:“我考虑到了吗?我做到了吗?是否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 把课堂交给学生了吗?”

二、关注教学效益, 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学生学业成就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 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 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 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反思:这一堂课有效吗?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 我们心里有数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三、“舍得”是有效教学之关键

我们的老师总是不由自主地犯了满堂灌、一言谈的毛病, 总是觉得要多讲学生, 而且还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生怕不讲、少讲或是分析少了、不清楚不细致, 学生不会懂。但却不知这恰恰相反, 您在课堂上激情万分、头头是道地在那喋喋不休地分析的时候, 学生已进入了各种疲劳 (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大脑疲劳等) , 从而导致精神疲劳, 所谓精彩演讲变成了催眠曲;也可能学生当时似乎听懂了, 却不一定真懂。就如我们的教师口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一讲就懂, 一做一考就不懂。”的确, 什么知识点都讲过了, 也强调过了, 但是为什么学生经常一问三不知, 或是有时越是强调的学生越是错。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不是讲多少学生就能掌握多少, 不是讲了学生就听进去了, 如果是这样变不需要研究什么教学方法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能这么迅速地跟上, 应该说能做到的只有极个别的, 即便如此, 他们也需要及时巩固理解, 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有效化, 必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相应的练习和时间对相应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 这需要教师设定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安排。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在教学中则是“舍不得时间, 教不会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要舍于放手, 敢于放手, 舍得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

反思:“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了吗?”

四、注重课堂反馈, 增加学生的信心

信心来自哪, 不是来自于我们教师口中“你们要有信心啊!”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肚中有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特别是对于每一个阶段 (小学到初中, 初中到高中) 的改变, 知识程度都是一个大的跨越, 这更是一个关键时段, 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关键。因课时少, 特别是高一化学科, 许多教师总是不由自主地掉进“赶进度”这个大陷阱, 在赶进度的同时还给自己找一个富丽堂皇的理由:“想学的学生自然会学会问会弄懂, 不想学的你再怎么讲也不听不懂。”但是您是否有想过, 如果您能耐心慢慢讲并有相对应的一些梯度练习, 重复呈现知识点, 一定会有更多乃至全体学生掌握, 这将是不同的结果, 对学生来说意义也是不同的, 也许您这样做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当觉得自己可以听懂, 可以学好, 自然就有了信心, 有了信心才会有动力往下学, 否则一概听不懂, 而且教师讲得又快, 那么他们会认为, 反正也听不懂, 听了也白听, 那么难, 便破罐子破摔, 干脆不学了。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换个角度说, 如果讲了十个知识点, 学生一点都没有掌握, 那是无效的, 无效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 还不如好好讲、练一点, 学生掌握一点, 这样至少这是有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反馈, 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主要通过习题方式进行应用。要想了解到位, 则要看选择的学生的水平, 应着重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 如这部分学生掌握了, 则该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总而言之, 讲了不懂还不如不讲, 讲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反思学生上课堂上掌握得怎么样了, 对于这部分知识他们能有信心学好吗?

五、明确课堂教学对象, 关注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并非少数。课堂的有效教学并不只是有人掌握了就是有效的, 而是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行为,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学习结果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被提到一个相当高度的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基本特征。而对于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把握取决于教师而非学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此问题上教师必须有“舍得”精神。没有舍得精神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只有被动性。关注学生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 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 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视角, 从自主、愉快、差异, 有效等角度来描述、评价学习的状态和质量, 并以此为依据来组织、调控教学诸要素, 设计教学流程。

反思:“在此课堂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吗?学生是否动起来了?”

六、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节课中, 学生状态、心情如何?教师在课堂中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相信如果一个关注学生的教师, 学生的表现也会被感染到的, 如果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是轻松愉快的, 我相信我们的教师也自然会感觉到, 且自己也会觉得轻松愉快的。如果学生心情很沉重, 那么我们教师则应该思考问题在哪?肯定是学生们学不懂, 我相信如果学懂了, 自然就会觉得轻松愉快了。当然, 实现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 还需教师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关键还在于改善师生间的地位关系, 营造活泼、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能完全以师长的角度压制学生个性的张扬, 应当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倾听他们的意见。

反思:“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是轻松愉快的吗?”

七、需要教师具有常反思意识

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 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不断地反思“这一堂课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式?”……

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一、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 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基本的阅读技巧, 常见的阅读技巧如下。

1.skimming (略读)

Skimming (略读) 是常用的阅读方法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选择性地阅读, 旨在获取文章或段落的main idea。Skimming是只看主要大意的速读。一篇文章的大意是有重点的, 比如, 当出现first, second这种归类总结的地方, 或because, as a result这样的因果关系, 或but, however的语意转折处, 都需要格外留心。有些文章讲述主要观点之后通常会有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佐证, 如果看懂了主要观点, 那么对示例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就不需要太多。Skimming的技巧在第一遍阅读文章意图抓住文章大意时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 我经常要求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拿到一篇文章, 告诉学生“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try your best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或者, 仅就文章的某一段, 告诉学生“skim the paragraph to get its main idea”, 这些做法都是刻意训练学生的略读技巧。略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尽快把握文章的整体或局部。

2.scanning (扫读)

Scanning ( 扫读) 是 “ 扫描”, 旨在获取所需的specific information。 具体到阅读中,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查词典。 在有意识地查某个生词的时候, 我们不会把它所在的页上每一个字都看一遍才找到想要的, 几乎眼睛对词典中的一页扫一下, 脑中只有要找的字, 看到它, 其他的地方都像没有看到一样。 在很多的阅读中, scanning的技巧在回答问题时, 根据题干中问到的内容, 在文章中scan, 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定位, 找到答案。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平时的兴趣性阅读大不相同, 文章中有的信息是不需要我们把握的, 所以快速、精确地找到我们所需的具体信息即specific information,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predicting (预测)

Predicting (预测) 是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或在掌握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对文章的大意大胆地进行猜测。既然是猜测, 偏差有时难免存在。我告诉学生, 正如在看电视剧的时候, 你看到剧名或看到第一集就自然地往下猜一样, 阅读理解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所以, 一方面, 针对有标题的文章, 我要求学生认真读标题、找出标题的关键词、理解标题的含义,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 力争做到见多识广。

总之, 我认为, 以上三种阅读技巧, 是学生进行有效、高效阅读的利器。 同时, 我相信, 只要平时注重指导学生对这几种技巧进行训练, 那么,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大有裨益。

二、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英语新课程改革在不读深化, 相应地, 阅读教学的策略应该得到持续的优化。 在现实教学中, 老师、学生手头的阅读理解材料数不胜数, 学生在阅读材料预设的框架内,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个人的努力可以完成阅读任务,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预设而非生成, 而且教师主导课堂的状况在现阶段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材料的预设、 教师的引导, 固然对学生有所帮助, 但正是这些因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技能很难有大的突破。 学生阅读理解做了一篇又一篇, 老师讲了一篇又一篇, 可是阅读能力却没有显著提高。 对此, 我一度迷茫过, 是阅读材料不好, 是教师引导不力, 还是阅读就是硬骨头。 迷茫之时, 我再次翻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其中的一段话让我豁然开朗:“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的学学习能力、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是的, 探究、自主、独立学习非常重要, 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这些呢? 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材料设置的问题很好, 可那些条条框框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于是我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学足够的时间、空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与要求如下:

1.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 但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首先,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提出导读性问题, 为学生进行初读设置任务;其次, 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后, 针对材料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最后, 教师或学生就材料进行挖掘, 提出并解决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充分发挥主动性, 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学, 学习效果自然好了许多。

2.问题的指向要相应真实, 鼓励学生把材料内容与现实世界想联系。 比如, 遇到关于Chinese dream (中国梦) 的材料, 提出问题:Do you have a dream?And what is your dream? 借此, 引导学生畅谈各自的梦想。 再如谈到雾霾 (fog, haze或smog) , 有的学生就此提出问题:What is fog? What is haz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How is the air quality in Shanghai? And how to deal with air pollution?于是,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学生的学习、思考落到实处了。

3.问题尽量有一定的复杂度, 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参与。 在实际教学中, 普通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设疑、学生的问答基本属于浅层次的参与, 学生阅读短文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参与, 通过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甚至是争论, 无疑使学生进入高质量的思维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从现象中总结规律,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 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与讨论时间, 适时、适度加以指导,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重视语言表达的意义而非形式。 比如, 针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光盘行动 (“clear your plate”campaign) , 引导学生透过各种各样浪费现象, 看到其原因所在, 让学生意识到saving consciousness即节约意识的重要性。

三、读后写活动, 将阅读延伸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为了阅读而阅读, 而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与学生共同进步之余, 还经常针对阅读的话题设计一个读后写的活动。 还是以光盘行动为例, 在完成与光盘行动相关的阅读后, 我对学生说, 如今光盘行动在悄然进行, 但是, 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们的校园里也存在种种浪费现象, 请以校园里的浪费为主题, 并就如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这样一来, 学生对浪费现象就有机会激扬文字、慷慨陈词, 同时加深他们对光盘行动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 读后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综上所述, 如果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同时通过在阅读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然后通过读后写的延伸拓展活动, 那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

四、结语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英语阅读教学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和粗浅的感悟。 总之, 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勇于探索、用心时间实践。 英语阅读教学, 路漫漫, 任重而道远, 吾将不止于步, 努力求索。

摘要: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占分比例大, “得阅读者, 得天下”的说法毫不夸张。因此, 在高三英语总复习中, 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策略指导意义重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 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及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感悟, 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进行复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三英语,阅读理解,阅读策略,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89 (3) .

[3]陶仁骥.密码学与数学[J].自然杂志, 1984, 7 (7) :527.

[4]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1.

[5]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1.

有效理解 篇9

1939年, 土力学之父Terzahgi首次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式中, σ为土中的有效应力, σ为土中的总应力, u为土中孔隙水压力.

尽管式 (1) 表达形式非常简单, 但其含义深刻, 重要性在于:它阐明了在三相土体 (水、汽和土颗粒) 中, 有效应力决定着土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性.然而, 有效应力是不能直接量测的, 总应力和孔隙水压力是可以直接量测的.在人们没有意识到孔隙水压力对土体强度有重要影响之前, 土力学迟迟没有发展成土木工程中一个系统的分支[1].

国外土力学教学中, 始终将有效应力原理作为一条主线[2].以往很多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相关的论文[3,4], 大都是围绕其概念和原理公式推导展开的.本文侧重有效应力原理的实例应用, 指导学生明确其概念并深入掌握有效应力原理的实质, 从而据此解决实际问题.

1 砂质边坡自立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有这种经验, 使完全干燥状态下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状态的砂土自立是不能实现的.这可由Rankine主动土压力式 (2) 解释其原因

式中, σa为主动土压力强度, γ为土的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 Ka为Rankine主动土压力系数, c为土的黏聚力, z为所计算的点离土表面的深度.

对于上述问题, 令σa为0, 即式 (2) 左端等于0;同时, 由于砂土内黏聚力c也等于0, 因此, 求得z值为0.这说明砂土不具有自立性.

但实际工程中, 我们却发现砂质边坡又具有一定的自立高度, 一些情况自立高度甚至可达到1∼2 m.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3方面:

(1) 砂土中孔隙相互连通形成毛细管, 地下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可在毛细管中上升一定高度, 从而在砂土中形成毛细区, 砂土中毛细区分为毛细饱和区与毛细非饱和区.在毛细饱和区中, 砂土中孔隙水压力为负值.由有效应力表达式 (1) 可知, 孔隙水压力为负值时, 砂土中有效应力增加, 因此, 有效应力摩尔应力圆右移 (图2 (a) ) , 从而土的抗剪强度增加, 这是砂质边坡具有自立高度的主要原因.砂土具有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假黏性”.

(2) 在砂土毛细非饱和区中, 孔隙水附着于土颗粒接触点周围 (图3 (a) ) , 从而形成弯曲液面.由于水表面张力的作用, 砂土中孔隙水压力 (uw) 小于孔隙中空气的压力 (ua) .因此, 由力的平衡条件 (图3 (b) ) , 可知土颗粒之间产生了一种结合力F[5]

式中, F为表面张力, r为孔隙半径, T为表面张力.

这种由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所产生的土颗粒间结合力称为毛细黏聚力, 正因为砂土毛细非饱和区中存在毛细黏聚力, 砂土的抗剪强度得以提高, 从而使砂土产生一定的自立高度.

(3) 实际中的砂质边坡含有黏性颗粒, 从而具有一定的内黏聚力, 使得抗剪强度包络线向上移 (图2 (b) ) , 使本来认为抗剪强度线与莫尔应力圆相交, 变得相离, 从而形成一定自立的垂直高度.

此外, 当今流行的海滩“沙雕”艺术, 只采用细砂和水就能塑造成形状各异的艺术品, 其成型原理, 也可以用上述原因来解释.

2 饱和黏性土样中负孔隙水压力问题

对于从现场取出的原状饱和土样, 明确其内部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是一个重要问题.土样从原位土体取出后, 由于其周围压力被解除, 土样会发生膨胀 (Expansion) , 此时, 土样中的孔隙水压力为负值[6], 这可以通过有效应力原理和Skempton公式[7]进行证明:

当土样从土层中 (图4) 取出时, 土样周围的作用力被解除, 土样中的应力变化 (图5) 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 σ1n为土样从原状地层取出后的最大主应力, 其值为0;σ3n为土样从原状地层取出后的最小主应力, 其值为0;σ1i为土样在原状地层位置处的最大主应力;σ3i为土样在原状地层位置处的最小主应力;∆σ1为土样从原状地层取出后的最大主应力增量;∆σ3为土样从原状地层取出后的最小主应力增量.因此, 式 (3) 和式 (4) 中表示的应力增量皆为负值.

由图4, 用总应力和有效应力方法表达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分别如下

其中, K0为静止土压力系数, h为地下水位高度, z为土样位置.主应力下标i表示原位状态.γsat为土的饱和重度, γw为水的重度, σ1i为有效最大主应力, σ3i为有效最小主应力.

土样中应力的改变会导致其孔隙水压力的改变, 对于完全饱和黏性土, 采用Skempton的孔隙水压力公式[6]

此时, B=1, A=0.5, 并结合式 (3) 与式 (4) , 代入式 (5) , 得

故当前土样中的孔隙水压力un为

从而, 从原状地基取出后的土样有效应力σ1和σ3为

土样的应力状态在τ-σ图上表示为σ轴正方向上的一点, 说明土样从原状土体中取出后, 虽然原地应力丧失, 但土样仍能保持原有结构, 并且不会发生破坏, 即土样中每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当处于Mohr-Coulomb强度线之下.

3“楼歪歪”工程事故

近些年, “楼歪歪”工程事故 (图1所示) 时有发生, 引起了诸多法律纠纷, 如何解释“楼歪歪”现象呢?这显然是一个与变形有关的问题, 根据一般力学经验和理论, 有力的作用就会有变形产生.对于土木工程而言, 建筑物一经建成, 在使用多年之后, 变形可以认为已经趋于稳定, 即不再有变形发生.但为何一些楼房突然发生了不均匀沉陷呢?在没有外力增加的情况下, 位移如何发生呢?这种现象同样可以利用有效应力原理进行解释.土体变形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V为土体体积变化量, 体积减小 (引起沉降) 取负值;V为土体初始体积, Cc为土体骨架压缩系数;∆σ为土体中总应力增量;∆u为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量;∆σ为土体中有效应力增量.

从式 (6) 看出, 即便土体受到的总应力没有发生变化, 土体也会产生变形, 因为此时孔隙水压力发生了改变, 从而导致土体有效应力发生变化.这可解释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降低, 土中有效应力增大, 进而诱发建筑物“突发”沉降, 而这种沉降往往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即“楼歪歪”事故.因此, 我国早已严禁非法开采城市地下水, 然而, 当前“楼歪歪”事故仍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 很多是由其他在建工程的基坑不当降水而诱发的.另外, 对于不得已而进行的工程降水, 必须严格执行监测和预警机制.同时, 采用地下水回灌技术等补救措施, 以防止土体中有效应力的进一步增加, 是一个有效控制建筑物“突发”沉降的措施, 从而避免“楼歪歪”工程事故.

4 结束语

有效应力原理在土力学理论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并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土力学学习与研究的主线.各类工程实践, 如基坑工程、地基承载力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土体的抗剪强度以及地基变形沉降等问题, 也都依赖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因此, 在土力学教学与研究中, 要始终把握“有效应力”原理这条主线, 从而抓住土的力学性质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Bishop AW, Henkle DJ.The Measurement of Soil Proper-ties in the Triaxial Test.2nd Edition.London:EdwardArnold Ltd, 1962

[2]李大勇, 崔煜.国外土力学本科教学探讨.力学与实践, 2010, 32 (5) :99-101

[3]李广信, 吴剑敏.浮力计算与黏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岩土工程技术, 2003, (2) :63-66

[4]介玉新, 温庆博, 李广信.有效应力原理几个问题探讨.煤炭学报, 2005, 30 (2) :202-205

[5]松岗元著.罗汀, 姚仰平编译.土力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6] Skempton AW, Sowa VA.The behaviour of saturated claysduring sampling and testing.Geotechnique, 1963, 13 (4) :269-289

有效理解 篇10

一、俄语听力理解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学生对听力材料熟悉程度较低, 语音发音不准确

语言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除了基本的听力技巧之外, 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词汇量、辨音分析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影响听力理解的首要因素是听力材料。听力材料是作为具有词汇量、语言结构、语言信息的独立文本, 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同, 学生在不具备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无法对听力文本本身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把握, 这也就限制了学生理解水平的提升。另外, 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受到学生的语音发音正确性和发音技巧等内容的影响, 要提升听力理解能力就需要掌握俄语发音中的方式、语调、节奏、语速等因素。

(二) 学生对俄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 理解困难

学生的听力理解障碍还表现在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背后所蕴含文化现象的理解障碍。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生活常识和文化语言知识, 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听力材料中所涉及内容的真实含义。如果没有基本文化常识, 学生很难意识到有些词语背后的含义, 也就无法充分理解听力材料的核心意思。

(三) 学生对俄语听力学习存在畏难心理, 缺乏技巧

学生在听力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 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畏难情绪, 特别是在听力学习中, 学生很容易担心自己错过听力材料中的某些词语, 而在听力练习过程中过于执着某些词语的含义, 导致自己忽视了材料的整体性, 无法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 也影响了学生对听力材料整体内容的把握。

(四) 受制于外界环境干扰, 过于重视俄语与母语之间的连接

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外, 学生在听力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当外界环境较为嘈杂时, 学生会产生浮躁的心理, 无法集中精力把握听力材料, 从而影响了听力的实际效果。而有些学生总是在学习听力时, 无意识地将听力材料本身翻译成汉语, 这就会影响学生听力速度, 无法快速把握听力材料。

二、解决俄语听力理解障碍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一) 扩大词汇量, 增加阅读量

要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 首先要从学生所具备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发音规则等基本能力进行引导。一方面,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减少词汇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干扰作用, 学会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并利用上下文的含义来猜测词义。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利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 利用增加阅读量和词汇量, 提高听觉反映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水平, 并利用精听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促使学生把握听力技巧。

(二) 有意识地了解中俄文化差异, 掌握基本口语表达方式

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知识了解的过程,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背景知识, 把握俄语背后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常识, 既要充分拓展教材文本的政治经济背景知识, 又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如历史文化讲座、民俗表演、电影述评、新闻小说阅读等方式促使学生了解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发音训练, 把握基本口语表达方式, 掌握俄语发音技巧和发音规则, 通过听、说、模仿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三)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促使学生克服障碍

在引导学生学习俄语时,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加趣味性的俄语听力材料, 并利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语听力理解障碍问题的克服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 共同推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选取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时要尽量从趣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考虑, 利用精读、精听的方法奠定学生的听力基础, 利用泛听和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听力理解障碍, 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沈钟钟.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外语听力理解障碍探赜[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 .

[2]王金容.中国俄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解与探索 篇11

一、对有效教学理念的理解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1、教学要关注时间和效益

效益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获得的效果和收益。无论教师教了多少内容,学生没有实际收获,就是无效的教学活动,如果学生的收获超出了应该花费的时间,教学就是低效的。

这里所说的“收获”,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高效地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显性知识得以高积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追求隐性知识的能力得以具备。这追求隐性知识的能力一旦具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够得以培养。

2、教学要关注教和学的全过程

高效的教学应该体现在预习、上课、辅导、交流、练习、反馈评价、创新等多环节,多形式的活动中,“高效”应该是教和学的全过程效果的综合体现。

3、教学要关注对教学效果的测量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提出教学不仅具有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分析,测量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对教学效果定性和定量地检测。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检测标准和测量方式传达给学生,善于编制检测题目,探索检测方式,分析测量结果,评价教学效益。

二、推进有效教学的探索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体现这一理念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但在选用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有效教学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基本原则

学生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来自学生的需求。只有需要才想学,只有想学才有效。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我认为现阶段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有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

1.1教学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课堂教学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理解、鼓励等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校要求教师深入了解 了解学生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1.2教学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学生欲望多由问题激发通过解决问题的到满足,并由此产生新问题而维持。课堂教学提倡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出发 ,练习、检测的试题难度和广度上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

1.3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示范性高中教育重要任务之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学生,升学必然成为学生的重要需求。任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的改革要符合升学要求。教学要有针对性,符合高效性,不能仅满足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利益,更不能“追风”,不能“浮躁”。

2.要教学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基本原则

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师劳动的高效益,就会发现这种高效益是以低效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代价的。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时空、划一的要求和方式下施教,学生个体的有效学习活动会大大降低,成为低效教学。

我校近年来坚持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课堂教学中实行拓展性课程教学,大力开展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教学。

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结构,研究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遵循序进原理,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是提高效益的基础。

3.提倡教学适应性基本原则

3.1课堂教学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事实、规则、程序性等知识内容采用教师为中心,以尽可能简捷、清晰方式传达给学生可能是高效的;对于概念、抽象理论等内容采用启发、探究、讨论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反对一种模式、方法一用到底。

3.2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要适应性不同类型的学生 经验表明先天和后天背景不同的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习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种方法对部分学生高效,对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听觉型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可以高效获得,视觉型的学生可能对直观方式最感性趣,高焦虑 的学生对轻松氛围下讨论可能更有益。

3.3教学模式的选用要适应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 鼓励教师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鼓励独巨匠心,异曲同工;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各显所长。

3.4教学活动要重视反馈调节基本原则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和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行为,高效地实现目标。

第一,反馈时间要及时。提倡堂堂有反馈,随时纠正学生的误解,随时强化重要内容,随时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及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第二,反馈方式要多样化。我们的教师采用了以下方式,如复述式、学生反问式、教师提问式、测验式、讨论式等等。

第三,反馈要贯穿教学的整个环节。教学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辅导、评价等等。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有效课堂的理解 篇12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物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为主体的特殊的认知和实践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之间沟通、交往的过程。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有效教学是当今新课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有效课堂是此次课改中掌握课改精神尤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发挥有效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提出几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一、有效课堂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习者的情况

有效课堂的开展必须注重学习者的情况,注重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前的准备情况,特别关注学生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备状态。这部分应该为开展有效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对“知识整合处理”重心向“学生状态的准备”迁移。

(2)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课堂要特别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比较看重,对于其它二维目标的达成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新课程改革有效课堂的标准会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的达成效果。这也当然不是否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只是在此基础上看如何突破对另外两维目标的实现。

(3)注重教学目标的渗透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在达成的过程中要实现彼此渗透的,不能把它们分开。只要通过某种途径,适当的措施或者适当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把它们都融在一起的。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知识目标的达成已不是唯一的标准,一节高效的课堂在完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应渗透着价值观及学生应掌握的过程与方法,因为另外两维目标的渗透效果有时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显得更为的重要。也许是之前教师对知只目标的处理较为到位,这里课改特别突出了另外两维目标的作用,因此显得就强调得较少,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目标也是很重要,是我们教师培训中应特别关注和加强的地方。

二、课程内容要精选

对于有效课堂在呈现的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学校实验器材的情况,从中做出选择,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学生们最能够接受的那样的教学内容高效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开动脑筋,尽可能的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实验中我们往往是比较注重课本所给的实验,所以无论是课堂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的动手实验,甚至是考试中出现的实验都来自于教材。而新课程的实验更注重的是对整个物理过程的一个探究过程,既然注重的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那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思考的过程,如实验我们要做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打算怎么解决,应当会有什么现象,现象又能说明什么等等,至于实验怎么完成就变得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验现状(器材,环境条件等)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学生们最能够接受的那样的实验高效地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模式要灵活多样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一味的只用传统的“传授式”或一味地来否定“传授式”我们要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除传授式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说探究式、实验法、合作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总之就是要强调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四、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努力实现让我们有效课堂体现在“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物理中从前所关注的知识目标不再是直接快速地给出,对于知识目标的达成也不仅仅局限在对题目的解答。在抛出一个知识点时我们应尽量地让学生体会我们要学的内容来自何处,在现实生活中涉及这部分内容的地方在哪里,我们为何要学习这部分内容等等。而学生掌握情况的考核也应体现在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有效理解】推荐阅读:

加强理解07-18

理解记忆05-20

理解他人05-21

理解题目05-26

理解分析06-06

理解人物06-07

学生理解06-07

理解引导06-09

整体理解06-24

尊重理解06-25

上一篇:弟子规教学活动下一篇:夏季鱼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