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就是爱

2024-05-27

理解就是爱(共4篇)

理解就是爱 篇1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的著名论断, 即存在先于本质, 这也是存在主义的第一理, 是其“自我创造”观的基石。他把自我的存在看作是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基于此, 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儿童“为自身之我”, 帮助人们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 并最终实现自我创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完善学生的个性, 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完整的人是“情感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 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这样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意识和能力, 可全面发挥自身的潜能, 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一、教学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本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 但由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性, 人们往往未必意识到, 因此课程就有必要对学习者加以引导, 帮助学习者培养自我意识, 认识自身的独特性, 进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并使其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课程的价值在于不仅要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 更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课程设计得在好, 如果实施效果不好, 也体现不出其价值。因此,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二、对教学就是人学的理解

教学过程不但是智力智能的发展过程, 更是情感、意志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毋庸置疑, 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的内在需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 注重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 人格个性的养成, 能力素质的提高, 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并最终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其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统一的。因此, 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情绪、感受等心理特点有序开展。

人本主义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聆听学生的合理意见、建议,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并确立评价标准。只有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认识到学生是会思考、有感情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地发挥, 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 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格个性。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 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去积极发现和创造, 鼓励学生在发现自我的情境中获得个人的自由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重视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选择适应学生的内在需求,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缩短学习时间, 达到高效饱满的学习状态, 并把学习当作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发挥出学习者的潜能, 而不是迫使学生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模式发展。

现行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以人 (学生) 的发展为本;二是倡导全人教育;三是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从新课程培养目标, 强调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不难看出, 这与人本主义教育家的观点是一致的。教育不但关注人的文化素养, 而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充分考虑了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当前世界发展风云变幻,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 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注重开展人文教育,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 精神境界的提升, 个性人格的完善。总之, 教育要考虑到人的各方面需要, 致力于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这一理念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组织教学, 实施教学, 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发扬人性, 完善人格。

理解就是爱 篇2

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人生是由一个个细节连缀而成的,生命中的细节就是一分真情、一缕温馨、一种感动。有时候触动人心灵,影响人一生的不是豪言壮语、什么惊世之语,而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抹霞…可以说,发现细节就是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感受细节就是品位人生的美丽,而忽略细节,往往会使生命多了一些暗淡,少了一丝光彩。

生活里,想比说容易,说比做容易,做比坚持容易。 很多时候总以为可以拥有那些自己想要的快乐,可生活常常喜欢与我们开个玩笑,生活时时喜欢给我们出个难题;今天,生活或许给我们一个挫折,明天,生活或许赠我们一个失意!面对玩笑,我们或许会长吁短叹,面对难题,我们或许会烦燥焦虑,面对挫折,我们或许会跺脚捶胸,面对失意,我们或许会如蹈沼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说不快乐的事,总会遇到坎坷和烦恼,诸如生活贫困,病魔缠身,官场失意,仕途不顺,思想困惑与无奈等等。事业成功的`说工作压力大,工作清闲的说这行没前途,没成家的说遇不到适合的人,遇到的却说不是最理想的。幸福,像足球一样踢来踢去,烦恼,像奖杯一样不可撒手。

人生就像坐火车,爱情停停走走,朋友去去留留,有人中途下车,有人半路上车,多少人在此与你擦肩而过,只有知心朋友和爱你的人留到最后。家庭就是一家企业,夫妻都是企业家,怎么经营在于自己,世上本没有恨,爱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恨。幸运时朋友了解我们,逆境时我们了解朋友。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简约平淡无味之中。花儿无名,也能开出绝地风景;小草卑微,亦可铺出盎然绿色。现实生活中,因为太重的负荷,我们湮没了灵性;因为太多的仰望,我们丢弃了自我。其实,对于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我们都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源自我们对生活的渴求,对生命的允诺,它散发出的光芒,让我们拥有了温暖、温馨……

人生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悦;没有沧桑,我们不会有同情心。因此,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生活的四季不可能只有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经历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它的宽度;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虽然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虽然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虽然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梦虽虚幻,却是自己的梦想;位虽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

爱自己就是爱家人 篇3

在著名作家刘墉家的传统中,抱孙绝对是一件大事。刘墉自己22岁就生下儿子刘轩,让母亲早早实现了“抱孙”梦。然而,刘轩一直拖到36岁才结婚。孙子、孙女出生后,刘墉曾对刘轩抱怨说:“如果你像我那么早生孩子,我早就可以跟他们一起打羽毛球了!”

虽然等孙等得很是煎熬,但是刘墉和太太,却从来没对儿子逼过婚。刘墉说:“对于刘轩的婚事,我的态度是既积极,又不积极。积极的是,我和太太真的很渴望抱孙子;不积极的是,我们要尊重每个个体。结婚是儿子的事情,我不能多过问。他没有找到自己认为 ‘对’的结婚对象,我怎么能硬逼呢?硬逼出来的婚姻,能真正幸福吗?”

不仅如此,刘墉还能苦中作乐,努力看到其中的积极意义。当刘轩和女友的马拉松恋爱谈到第7年时,刘墉兴致勃勃地和太太一起讨论:“嗯,他们能在一起7年,这里面就有学问啦!他们身上肯定有对方缺少的东西,所以很对劲,否则,怎么会在一起混7年?”太太也笑:“是啊,人家结婚的还有7年之痒呢!不合适的早就跑了!”

等啊等,终于有一天,刘轩跑过来说:“老爸,我们想结婚了!”刘墉立刻回答:“好,好,我马上去给你提亲!”

孙女千千出生了,隔着月子中心的玻璃窗,刘墉第一眼看到了小孙女,那种幸福的滋味简直难以形容:“我终于抱到孙女啦!”

彼时,刘墉已经61岁。

孙子、孙女是“别人”的孩子

孙女千千和孙子子川的陆续出生,让刘墉的生活充满乐趣。在台北,刘墉和刘轩住门对门。每天吃完晚饭,孩子们就会过来找爷爷玩。还没进门,两个孩子就会拖着长长的童音,在门口欢喜地叫:“爷爷——核桃!核桃——爷爷!”刘墉家里的核桃是从老家临安寄过来的,孩子们很喜欢吃。每天,刘墉都会在桌子上摆满香香的核桃。有时候,刘墉还会打开门,把电动陀螺放在门口转,它不仅发光,还能“哇哇”地怪叫。孩子们一看见,高兴得不得了!刘墉经常得意地向太太炫耀:“看,孙女和孙子都喜欢爷爷哦!”

虽然刘墉和孙子、孙女关系亲近,但是,他们并不是天天腻在一起,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道理,刘墉是从太太身上学到的。

刘墉和太太回美国后,刘墉特别想念孙子孙女。太太却说:“孙子和孙女是别人的孩子,他们不是我们的孩子!”刘墉不服气:“没有我们,哪有他们?”太太却说:“隔一层,就是隔一层!孙子和孙女,是儿子和儿媳妇的孩子。你不能够抢你儿子和儿媳对孩子的爱;更不要奢望孙子、孙女爱你会远超过爱他们的父母。他们将来能够好好地爱自己的父母,就已经很好啦!”刘墉想了想:“咦,太太说得没错哦!”被太太如此“教育”一番后,刘墉很快调整了做爷爷的心态,时时用“别人的孩子”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许多老人喜欢把孙子女留在身边,甚至希望孙子女最爱的人是爷爷奶奶;哪怕爷爷奶奶离开人世,孩子心里也要永远惦记着。刘墉不認同这种心态:“我们做老人的,难道希望自己离开的时候,孩子一直哭,永远伤痛欲绝吗?老人和孩子可以亲,但是不能腻!如果孩子与我太黏、太亲近,我就要想想,将来我死了,孩子要承受多么大的打击和痛苦!哪怕为了孩子们好,成熟的祖父母或父母,都应该和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他们将来能够接受自然的分离。”

在台北居住时,对于儿子、儿媳的养育方式,刘墉给予了完全的尊重,从不干涉。他相信,儿子和儿媳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因为孙子孙女是 “别人”的孩子,无论刘墉教孩子什么,都会先征得儿子和儿媳的同意。同时,刘墉也把陪伴孩子的时间让给儿子和儿媳妇,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占有。有时候,刘墉独自坐在家里,听见对门儿子家传来一阵阵欢呼:“快穿衣服啦,快把东西收拾好,咱们今天出去玩!”然后是“叮里咣啷”的开门声、关门声、走路声、跑步声、拖行李箱时的轱辘声、孩子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听着那么热闹,刘墉也会有一点儿寂寞,但是心里却很高兴。因为,年轻的时候,他也曾经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带着孩子出去疯玩。兴尽回家时,却看见母亲独自坐在灯下,偷偷地用袖子擦眼泪……

刘墉说,听起来或许有一点点残酷,可这就是爱的本来面目:爱是一代代向下传递,指向未来的。如果一个人爱父母远远超过爱自己的伴侣,或者远远超过爱自己的孩子,他的父母肯定会很高兴,但是,这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和爱的必然规律,他也会距离幸福越来越远,因为他会一辈子走不出父母的那个家,也经营不好自己的小家。

好好地爱自己

儿子一家在台北,女儿在北京,刘墉和太太大半时间在美国。想念孩子们时,他就去他们身边待几天,但绝不强求他们经常给自己打电话。他说:“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你的家,爱你的伴侣,爱你的孩子。如果老人自爱,就能够让孩子少操点儿心。”

孩子有他们的人生,刘墉也有自己的生活。年过六旬的刘墉坚持每天伏案写作、绘画、看书、写微博……有时候,他去拜访老友,一起垂钓、品茗、赏花,偷得浮生半日闲。千千和子川,都亲切地叫刘墉“3分钟爷爷”,因为爷爷只陪他们玩一会儿,就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

刘墉笑着说:“我既是个父亲,也是个爷爷。但是,我首先是个男人,所以,我一定会把理想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刘墉的理想,是帮助和教育天下的孩子。“在这个世上,还有很多残疾或贫穷的孩子。上天不公,我们就要努力去夷平不公;自己很幸运,不能只抱着这份幸运,而是让别人一起分享这份幸运。”除了经常向台湾的慈善组织捐钱外,刘墉还先后在大陆捐建了近40所希望小学。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岁大了后,刘墉越来越依赖太太。太太也把更多的心思集中在丈夫身上:“不要写了,你过来休息一会儿;你该吃这个,不该吃那个;你要穿多一些,否则会感冒……”刘墉常把他们的趣事发在微博上,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我每天晚餐后,微醺,被老婆拖去散步,步履蹒跚,目光迟滞,若脑残。不记邻人姓名,唯识得有狗人家,知狗名,且行且唤狗。于是,一路人家诸犬皆吠,好不快意……”

关爱子女而不失尊重,亲近孙辈而不妄图占有,依赖伴侣而留有空间,怀揣着理想去工作,永远保持一颗悲悯自在的心……这些,就是刘墉爱自己的方式。

文/付洋/摘编自豆丁网(完)

爱就是爱散文 篇4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得有些闭塞的山村,这个村子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路。虽然大部分东西都是自给自足,但有些必需品还是要走这条崎岖的山路去很远的县城买。小时候总是觉得这条路好像长得没有尽头。有马车的人家如果去外面,都是约了一车的人,连说带笑的,也不寂寞无聊。

我们是大家庭尤其困难,人口多,爷爷、我父母及未出嫁的姑姑和伯父一家。伯父家的大哥、二哥、姐姐都是半大孩子,正长身体很能吃,这简直是灾难,每天大人都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一年到头还是满足不了一家老小的粮食问题。母亲因为怀孕快生我了,才请假在家。那也不能闲着,喂猪、喂鸡,收拾卫生,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大家人的三顿饭。母亲回忆说,那时已经弯不下腰了,做事都直着身子,但烧火往灶里添柴就只能跪着。我生在酉时,正是母亲做晚饭时抻着早产了。

我想,母亲那时定是恨我的。母亲说,因为怀我时吐得很厉害,吃的本来就少,加上我不老实乱踢打,睡不好觉,还总在锅台边忙活烟熏火燎地,这几大因素导致我出生时又黑又瘦,简直皮包骨。坐月子时没有奶,我又很能哭,所以就越发羸弱,能长大成人简直就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了。这只是刚刚开始,属于我的祸还远没有结束。会爬时,因为发高烧不退,得了肺炎,全赖村里大夫手艺还行,好不容易挺过去了,又起了一种奇怪的疮。沿着腰一圈不断化脓破溃,折磨那个小小的我只有进气没有出气了。爷爷和伯父说,这孩子怕是不行了,等天黑抱扔了吧。父亲在一旁沉默不语,而母亲只是不断哭泣。

伯父把已经没有气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我远远丢在一片菜地的尽头。回到家回复爷爷和父亲,本已因悲伤过度睡下的母亲听到声音,发疯了似地要伯父找到我看最后一眼。伯父他们没有拧过已经半癫的母亲,无奈回去寻找。母亲说,当时她看见我小小的身体躺在一颗土豆秧下,动了一动。母亲大喊:我儿子还活着,我儿子还活着……伯父父亲都以为母亲彻底疯了。

母亲连夜自己一路小跑到县上医院,已是夜半,跪求值班大夫救命。大夫开了药说,听天由命吧。我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爷爷说,这小子福大命大,将来或许能有些出息。但母亲好像并不在意,对我也不像别的母子那样亲热,至少不像接下来对二弟、三弟那样,他们已经很大了,还不时搂在怀里亲一亲。

母亲怀二弟时,和伯父分家了,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吃的好;二弟也老实本分,所以母亲也睡的香。弟弟们想当然个个身高体胖、肥头大耳。只可怜我身为兄长,瘦小枯干,倒像是最小的孩子,还时不时打针吃药,活脱脱一个药罐病包。那时候虽然能糊口,但还是有大半年吃苞米面饼子。或许是饼子太难吃,又或许是我真病得娇贵,每次母亲在菜锅旁贴饼子时,我站在旁边哭个不停。母亲决定拿苞米换大米单独给我吃,于是她搭车、多半是走去县里换大米。每次五十斤苞米,换二十斤大米,每次走着来回,脚上都会起几个血泡。于是,家里的粮食不够了,母亲就捡菜叶掺在饼子里。可想而知,味道如何了。

我五岁那年。母亲有次回娘家,听说她一位最要好的.同学,嫁给部队里一个当大官的。这许多年并没有生儿育女,想抱养一个孩子,男孩更好。绿色的吉普车把我载进了省城。可是不争气的我止不住的哭闹,就连最爱吃的米饭拌白糖也懒得动几口。过了几天还是老样子,他们怕这样下去我有什么好歹,托人捎信告诉母亲,把我领回去。过了很多天,急脾气的母亲才不情愿地姗姗来迟。母亲摸着我稀疏发黄的头发,愧疚无奈地说:这孩子没福气……她同学夫妇回说:是我们和这孩子没缘分……

回到家以后,我和母亲的感情越发疏远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哭过,也再也没有喊过一声妈。母亲对我严厉异常,上学提前去放学必须按时回家,在小屋里学习,不论盛夏隆冬,否则板子伺候。弟弟们可以尽情玩耍、甚至逃课,母亲则放之任之。我心里的怨恨一点点积压起来。这怨恨让我发狠地学习,小学中学高中都名列前茅,在高二时,被一家大单位委培进了大专。弟弟们早就不念了,仗着身大力不亏,干农活也是个个好手。

念完书进单位工作,转年认识了一位好姑娘继而结婚,单位分了一套小房子,结婚时父亲母亲给了我一万元钱。弟弟们相继结婚却依然和父亲母亲住在一起。以后,我就很少回去了。

三年后,我孩子出生时,母亲托父亲来看,为此,老婆埋怨大发。二年后,爷爷去世,我回了一次家。原来母亲由于操劳过度,得了很严重的肾病,连带腿脚不时浮肿,一年里倒有几个月行动不便。怕我担心,并没有告知。我留了一些钱让母亲看病用,母亲没有收。

一晃十一年没回家了。只是逢年过节偶尔来回过几次无关痛痒的电话。

这天,突然接到二弟打来的电话说:母亲要过六十六寿辰,有时间的话,希望我能够回去。我犹豫了片刻,答应了。

二弟赶马车接的我。二弟告诉我,母亲的腿早就不能走路了,最近病的沉重了,连站都站不住,每天还昏昏沉沉的。前几天张罗过寿,母亲睡着了就念叨我的名字。是父亲、三弟还有他自作主张叫我回来。

家,还是老样子,只是样子更老了一些。我进了屋,二弟轻轻叫醒躺在炕上睡觉的母亲。母亲醒来乍一见我,脱口说:你咋回来了?二弟接到:妈,是我打电话叫哥回来的。母亲嗔怪说:你哥他忙啊,没什么事叫他回来干什么,不懂事。母亲叫我坐在她旁边,看了我一遍又一遍,渐渐精神恍惚,喃喃自语道:大了,都长大了……儿啊,你恨妈不?妈在土豆秧下把你抱回来时就发誓,一定要你以后不再和俺们遭罪。想把你送一户好人家,是想让你脱离这个穷窝,享福去,可你没那个福气……打小你身子骨弱,怕你干不了农活,逼着你学习,我知道你只有这一条道啊……儿啊,你一定恨妈,要不怎么三十多年都没叫我一声?呵呵,不叫就不叫吧,我儿子有出息咱就知足了。我大孙子生的时候真想去呀,可这腿……

母亲忽然隔着棉被狠狠捶打自己的腿,继续说:这腿不争气啊,坑苦我了。我掀开被子,母亲的腿水肿得几乎半透明,一条有两条粗了。母亲好像惊醒了,忙不迭压住被子,连声说:我没事,没事……

我再也忍不住了,妈……

上一篇:综合型会计人才下一篇:农村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