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分析

2024-06-06

理解分析(共12篇)

理解分析 篇1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 它的理解观为思考儿童的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解释学的核心话语———理解

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方式, 理解是人生活的本源性的生活方式。人自降生, 呱呱落“地”, 而“大地”已是人文世界, 人与此世界不可分, 就如树不能脱离“大地”一样。人———此在总是向着“此”人文世界而在, 他必须理解“此”人文世界, 他必须理解自己, 建构他在“此”的意义, 自从人有了 (理解) 这个“世界”, 人也就有了意义。我们的生活, 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意义”, 离不开社会与历史, 更离不开理解。[1]理解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 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不停地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理解展开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哲学解释学才把“理解”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 这其实就是把“人”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解释学探询“理解”, 就是在本体论上探询人的存在, 关心人的生活, 凸显人的主体性。儿童作为人, 也有其主体性, 也有其生活的世界, 也有理解, 所以, 我们不能忽视甚至贬低儿童的理解。

二、儿童的理解

儿童拥有的经验不如成人的多, 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肯定与成人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 但儿童也是主体, 也有自己的对世界的理解, 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1. 儿童的哲学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因此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哲学, 儿童也不例外。一个5岁的孩子担心苹果是不是活着的, 他断定苹果在树上时是活着的, 但带进室内便不是活的了。“如果是活着, 那么我们吃的时候, 便是在吃活的东西了, 如果不是活着, 那么它和仍挂在树上的苹果有什么两样呢?”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 它们就是儿童的哲学。

儿童的哲学问题是很值得成人虚心思考的。成人习以为常的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 却往往成为儿童思考的对象。所以成人不应讥笑儿童似乎浅薄的提问, 而应严肃地看待并作深入思考。

2. 儿童的科学

儿童对周围环境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感。从儿童对周围环境好奇、 (出声或不出声的) 发问、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这一过程, 刘晓东博士称之为“儿童的科学”。爱因斯坦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 是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是我的本性的……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物后面。”童年爱因斯坦对磁石的解释是泛灵论的。[2]

儿童的科学确实是科学。也许有人会说, 成人世界里的科学是深奥的, 而儿童的科学是肤浅的。然而, 当我们从科学史的角度来审视科学的时候, 我们便会发现, 成人的科学并不总是深奥的。古代的科学与儿童的科学颇为相似。

3. 儿童的艺术

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是童年生命的律动。儿童是以感性的态度理解世界的。在儿童眼里, 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 有感情的。儿童如果要画太阳, 便会将太阳当做一个人, 有眼睛、有嘴巴。听过神话的儿童可能会在月亮里画出神话中的人物。而他画的人物, 可能只是圆圈和线条而已, 甚至将腿和臂都省略掉。[2]

三、成人对儿童理解的态度

成人和儿童都是主体, 都有对世界的理解, 但因为现代社会是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成人处处控制儿童的“理论”, 成人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儿童。主要体现在:

1. 充耳不闻

有些成人认为儿童是无知而幼稚的, 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思考, 而且4岁至6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他们所提的问题会如天上下冰雹一样接踵而至, 成人很烦。所以成人常常对儿童的问题充耳不闻, 不予以理睬, 以“我很忙, 没空”来打发孩子。殊不知,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扼杀了儿童探索的兴趣和创造性。

2. 随意糊弄

有些成人自以为很聪明, 觉得生活经验要比儿童丰富, 当儿童提出疑问时, 成人就用极其严厉的口吻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 你小孩懂什么啊?”儿童有自己的理解, 虽然并不符合成人的逻辑, 但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随意糊弄。我们要站在儿童的世界, 把儿童当做世界的主体, 而不是附庸, 那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对世界的“理解”。

哲学家周国平对妻子说:“也许婴儿都是小人精, 糊涂的是我们大人。我们满以为能糊弄孩子, 其实只是糊弄了我们自己。”他赞美他的女儿:“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放在我的秋天里。”[4]

3. 极力压制

理解不是简单地获得“对象”的知识, 它关心的不仅是真, 而且还是善和美, 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更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但现代社会受技术理性的影响, 过分追求“客观知识”, 压制实践理性追求的“善”, 从而把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中的善和美给抹掉, 只追求所谓的“真”。这样就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 忽视了儿童本身存在的意义, 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儿童的理解

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理解是人生活的本源性的生活方式。所以,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理解, 改变以往对儿童理解的态度, 理解儿童的“理解”。

1. 成人要“澄明”和“阐亮”

理解不仅是智力活动, 理解还是人存在的一种历史过程, 理解是人生命的本质和表现。[5]成人对儿童的偏见, 我们要“去蔽”, 要“澄明”和“阐亮”。儿童不是无所作为的, 他们也有自己的主体性;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物, 他们也能够建构自己的世界。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放下架子,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出发去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苛责。

2. 平等对话

在哲学解释学者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哲学解释学中, 对话不仅指交往双方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 更重要的是双方心扉的“敞开”和“接纳”, 是对“双方”的倾听, 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 指双方精神的互相承领。在对话中, 双方通过沟通理解对方的意义。[6]教学不是我教你学, 而是互教互学, 是意义互动的过程。教育过程是师生间意义分享和实现的过程。

儿童是主体, 我们要理解儿童的“理解”, 体会儿童的诗意。但现实生活中, 成人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使得儿童成为成人的附庸。我们要走出这样的阴霾, 还儿童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体现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生存得更自由, 更有自己的特色, 更富有儿童本身生命的意义。

摘要: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方式。人自从呱呱落“地”以后, 就不断理解着世界, 体现生命和生存的意义, 那些看上去很“浅薄的”哲学和科学思想, 以及“简单”的艺术手法, 无不体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但在现实社会中, 成人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儿童, 容易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儿童。我们要通过“澄明”“阐亮”和“平等对话”来改变这种现状, 还儿童一片新的世界。

关键词:理解,儿童,成人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3]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5]王爱玲.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09) .

[6]姜勇, 郑三元.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07) .

理解分析 篇2

一、关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理清整册教材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弄清楚本册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重难是什么,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根据学生实际,你认为教材要如何取舍,课时要如何安排,要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才能来达成教学目标要求。

教材分析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课标)、本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各章节教材的重难点、各章节教材的处理及其理由,教法的选择及其理由,学法指导的重点等。

教材分析稿就相当于说课稿,只不过内容不是一个课时而是整册教材,教材分析稿的撰写要有理有据,要通俗易懂,要切合学生实际,语言要精炼准确。反对不动脑筋的网上下载来应付,这样做的结果收获不大,养成了不好习惯。

开展教材分析考核活动的目的是考核教师是否通读教材,是否理清教学思路,是否制定好教学措施与策略。

二、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物理能力的源泉。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

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而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规律、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编书人的个人看法(新理念)。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强调“人本位”的课程观,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是《标准》的基本精神之一。如《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上所表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因而,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标准》所阐述的10个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是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因此,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要是学这样的目标,音乐教材呈现方式和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必须,而且至关重要。

三、教学特点:

在正确理解每单元的教学主题,首先要了解教学的特点,根据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编辑室编印的《实验通讯》第一期介绍的教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充分重视各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要求,切实体现“课本是学生读本”的原则,可读,可学,可看,可听四为一体。

2、教材内容主要从学生生活和实际出发所血案音乐作品在注重艺术性、代性、趣味性的同时,特别重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音乐密切结合,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动听、好唱、易记。如小学的《拉勾勾》、《捉迷藏》、《动物说话》,中学的《东方之珠》、《青春舞曲》、《我心永恒》等。

3、新教材一改传统音乐教材单一,乐谱加文字的版本,力求形式活泼新颖。小学低年级以图为主,图谱并茂,图以卡通式手法绘制,谱以字母及图形谱为主,音的唱名与汉字拼音结合,音的长短以图形表示,学生一看就明白,形象生动,活泼新颖。

4、音乐风格多样,内容形式多元。教材体系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的作品多样,除音乐本体为主外,还融合其他姊妹艺术,如舞蹈、美术、戏剧等,使学生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5、新教材强调人本与音响密切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造活动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以利于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索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四、教材分析

人音版音乐教材每册由若干单元构成:中学每单元由“歌唱”一首,“欣赏”二至三首及“实践与创造”构成,每册各有5——6单元。此外,每册教材除单元内容外,还设有《音乐宫》、《万花筒》、《音乐瞬间》、《音乐小网站》、《我们心爱的歌》、《我们喜欢的器乐曲》等相关音乐知识项目,供学生拓展、选择、自学、自评自测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现就第13册音乐教材进行举例:本册有六个单元,其中“歌曲”六首,“欣赏”20首,“演奏”2首,每单元都有“实践与创造”另外还设有《音乐是我的好朋友》、《音乐小网站》、《我们心爱的歌》(四首)、《我们喜欢的器乐曲》(2首)以及《音乐瞬间》等栏目。

如果说要把教材内的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学完,就课程设置每周一节课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每单元的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到轻、重合理,要抓住主要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或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必面面俱到都是重点教学。

怎样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

1、理解每单元的主题

每单元都有标题,我们要理解每个标题的主题是什么。如第一单元《七子之歌》,可以理解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内容以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对台湾同胞的期盼,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鼓浪屿之波》三首组成,分别代表了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和回归的向往,因此将主题定位爱国主义教育。

2、围绕主题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整合 明确了单元主题,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根据所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欣赏曲选择,学生对《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较熟悉,也容易理解,但对《1997天地人交响曲》的理解可能就困难多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欣赏《东方之珠》或《鼓浪屿之波》为重点,《1997天地人交响曲》的欣赏教学只要根据《实践与创造》第三题的要求,让学生能听出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即可,不必作过多的要求。

3、其他单元主题简析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主题可定位在新疆音乐的介绍,第三单元《欧洲风情》主题可定位在欧洲音乐介绍,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主题可定位在进行曲介绍,第五单元《金色乐章》可定位在中外优秀弦乐作品介绍,第六单元《荧屏乐声》主题可定位在影视音乐介绍。

五、教学设计

确定了单元主题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为主的“人本论”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而应多思考,思考的范围要大,不要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而且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并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理念,安排是否合理有所了解,教学水平也能较快地得到提高,否则将永远原地踏步,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在教学能力方面将落后于其他教师。实际上本次课改每一位教师,无论是新教师或是老教师都是公平的,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关键就看谁对课标的理念理解深,谁能更快的进入角色,谁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教学设计合理,符合课标的理念,我们以13册第五单元为例来设计:

本单元有歌曲《夜曲》,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如歌的行板》,演奏《如歌的行板》。本单元主题定位“中外优秀弦乐作品欣赏”,从提供的内容来看,基本都是弦乐类,有弦乐合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有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知识有“小夜曲”、“室内乐”、“鱼咬尾”等。再看“实践与创造”栏目,共四个内容,基本也都围绕知识开展实践或创作的,如“做鱼咬尾创作练习”、“用象声词唱《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等。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聆听《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如歌的行板》,能感受、体验三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能够在聆听音乐中,掌握“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小夜曲”、“鱼咬尾”等音乐知识。

三、能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夜曲》。

四、能够创造地参与鱼咬尾创作、自制拨弦乐器等音乐实践活动。

本单元可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掌握学习“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及“鱼咬尾”音乐知识。

2、能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歌曲《夜曲》,并能为《夜曲》设计适当的演唱形式。

3、参与“鱼咬尾”的创作练习。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夜曲》,欣赏《如歌的行板》,实践创作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音乐知识“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鱼咬尾”。

教学重点:歌曲《夜曲》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夜曲》的情绪表现及4/4拍、4/5混合拍子的变化。

教学设计:

可以从欣赏《如歌的行板》导入,让学生探索音乐知识“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鱼咬尾”,并进行“鱼咬尾”的创作练习。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探究及创作练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这样让学生再学唱《夜曲》就较容易了。当然在歌曲学唱时就应注意演唱技能的教学,特别是在情感表现上如何能正确的表现出忧伤、思念的情绪,这就必须要教师把演唱技能教给学生,也便于学生能设计适当的演唱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掌握“弦乐合奏”、“小夜曲”音乐知识。

二、了解《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音乐,并能用象声词演唱,三、能自制拨弦乐器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伴奏。

教学内容:

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实践创作2题,音乐知识“弦乐合奏”、“小夜曲”。

教学重点:二首欣赏曲的不同音乐情绪探究。

教学难点:能用象声词有感情的学唱《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音乐(特别是二声部)。

教学设计:可以从上节课的欣赏《如歌的行板》片段导入,复习“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引出本节课的音乐知识“弦乐合奏”,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思考乐曲的不同音乐情绪,介绍“小夜曲”,探究找出《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音乐,并试着用相声词演唱,用自制的拨弦乐器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伴奏(自制乐器可在上节课布置课外完成)。

六、注意问题:

一、教学设计前必须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探索,寻找确定单元的主题及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每单元必须要有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各课时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把《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作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每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必须明确,重点和难点不能合为一体。

四、教学设计可围绕“实践与创造”栏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目标确定。

五、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小栏目,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各个栏目(如音乐小网站等)中找寻答案,了解知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

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讲空话,讲课和提问要切入主题、简要明确,尽量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篇3

(一)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高考中有关小说人物的命题指向

1、小说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2、根据文章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三)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4、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

人物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2)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的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环境往往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从而显露出性格。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要注意四点:

1、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2、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3、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无论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因此作者对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某个人物评价的语句 对我们把握人物形象来说很重要。

假性理解归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篇4

深刻探讨学生解题时所出现的假性理解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使教学进程得到更加合理地控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不良学习方法导致假性理解

粗心大意、一味地机械化记忆是有些学生较为常见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同时,这些学生对问题的辨析不求其详、死记硬背,这样的习惯极易导致假性理解问题的发生。

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从比较低的层次方面来说,方法指导指的是对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其规范化,比如说预习、练习、反思等;从比较高的层次方面来说,要在方法论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启迪,就像一位名人说过的,数学方法论可以使人变聪明。如果可以将数学思想以及其方法提高到方法论,甚至是哲学的高度,那么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这是由于这时数学思想以及其方法已经成为了数学核心部分之一,学生所学到的则为数学的精髓。随着学习的时间加越长,在这种无声的滋润中,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就会很快地提高,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习惯,这是题海操练或者是形式模拟所不能达到的。

二、数学思维定势引发假性理解

我们把习惯于使用习以为常的思路或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现象称为思维定势。人的大脑思维的专注性和趋向性中思维定势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大脑的思维定势,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功用的一面,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新问题。但是,利用思维定势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思维的呆板性和惰性,很不利于教学。因为它会导致学生思维呆板,使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造成阻碍,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结论。

教师一定要加强变式训练,使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来对数学习题进行解答,不但能够进一步地巩固所学的基本技能、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在练习新的习题时需要注意使用已有的经验;在题目选择方面,要更多地偏向于一题多变、一图多变,一法多题和一题多解等形式,从而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学生认知缺陷引发假性理解

数学的系统性比较强,如果学生没能掌握好前面的知识或者是自身的能力有所欠缺的话,只是依赖对知识的记忆就很容易出现假性理解问题。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一道题:去公园划船,一条船能够坐五个人,那么一共有四十三个学生,该租几条船呢?如果乘车,一辆车能够坐6个人,最多能够将几辆车坐满呢?有一部分学生就写了43÷6=7(辆)……1(人),7+1=8(辆),那么能够坐满8辆车;或者是43÷5=8(条)……3(人),那么应该租8条船。这说明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住进一、去尾类型的问题。

言语理解十不看分析 篇5

一不看:反面论证的,假设性的。否则、假如、如果(表假设时候)。

二不看:批判的对象不看。人们通常认为、一般人认为、有人认为

思考:科学家认为呢?

三不看:让步类的不看。虽然、尽管、不可否认、似乎 四不看:并列类举例不看。不管……还是……,无论……还是……,或者……或者……

五不看:表目的型的不看。为了……,要想……,要……,想要……,才…… 核心要点:

一、目的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答案

二、引导目的的词语有不看:为了、要想、要、想要、才

三、表示“解决问题”的词语有看:必须、需要、应该、只能、关键、只有、除非等

六不看:举例子的不看。例如、如、像、以……为例

七不看:状语不看,特别是方式状语。通过……,在……(中、之内、时、前)选项中出现的原文 八不看:表作用的不看。能使,使,导致了

九不看:递进的前项不看。不仅、不仅仅、不单单、不独 十不看:一些标点符号不看。()、“” —— :;-----------------------------例题:

一不看:反面论证的,假设性的。否则、假如、如果(表假设时候)。例1.(国考2000.5)

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时不应忽略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对于人类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欣赏能力并从这种欣赏中获得满足,那么一个人就算不上获得了真正的生活,只不过是生存而已。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育(B)

A.并不关注于某些具体的目的 B.可以使人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C.可以使人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D.主要教授有关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

二不看:批判的对象不看。人们通常认为、一般人认为、有人认为

思考:科学家认为呢? 例2.人们通常认为,食入脂肪后,胆固醇增加,血脂升高,患胆石症和其他心脑血管概率增加,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特别是一些女性为了减肥,在生活中也就极力避免吃荤。不可否认,多吃素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确对减肥有帮助。实际上,最近医学界对素食的研究证实,女性经常单一地食素,会对体内激素分泌造成破坏性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不孕。这段话的主旨是?(B)

A.吃素虽然对人体有害,但是可以防止胆石症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B.单一地吃素可能会导致不孕等症状的发生。C.男性长期单一地食素不会产生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三不看:让步类的不看。虽然、尽管、不可否认、似乎 例3.(国考2005B19)

我们虽然不难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找到“引咎辞职”的历史渊源,但目前我们推行的引咎辞职主要还是受到现代西方政治文明影响的结果。这段文字表明(D)。

A.中国政治文化中很早就存在“引咎辞职” B.中西的“引咎辞职”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C.目前我国的“引咎辞职”与古代完全不同 D.中国的政治受到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四不看:并列类举例不看。不管……还是……,无论……还是……,或者……或者…… 例4(国考2005一类16)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所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管是签订劳动合同的,还是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不管是原有的所谓编内职工,还是所谓的“非正式人员”如农民工、临时工,都是企业的正式员工,所不同的只是进单位迟早不同或劳动合同长短有别而已。

由此可知劳动者之间没有差别的一方面是(D)A.身分 B.待遇

C.权利 D.与企业的关系

五不看:表目的型的不看。为了……,要想……,要……,想要……,才…… 核心要点:

一、目的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答案

二、引导目的的词语有不看:为了、要想、要、想要、才

三、表示“解决问题”的词语有看:必须、需要、应该、只能、关键、只有、除非等

例5.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供过于求是普遍现象。为了说服顾客买自己的产品,大规模竞争就在同类商品的生产企业之间展开了。他们得经常设法向消费者提醒自己产品的名字和优等的质量,这就需要靠广告。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D)A.广告是商业世界的必然产物 B.各商家之间用广告开展竞争C.广告就是要说服顾客买东西 D.广告是经济活动中供过于求的产物

六不看:举例子的不看。例如、如、像、以……为例 例6.虽然政府已经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且市场秩序已经有所好转,但是在某些方面和领域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偷税、骗税、商业欺诈、逃避债务、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时有发生,而假冒伪劣商品、文化市场混乱、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也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应…… 这段话后,作者最有可能会得出哪个结论?(D)A.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政企分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必须得到加强

C.政府必须加大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力度

D.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七不看:状语不看,特别是方式状语。通过……,在……(中、之内、时、前)选项中出现的原文

例7.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的竞争首先是科技竞争。只有尽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才能不断推广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将在粮食主产区推广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关键技术。这些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为此,国家已经决定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将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强调(A)。A.农民亟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B.国家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C.发展科技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D.每年有大量农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八不看:表作用的不看。能使,使,导致了 例8.我国实行的开放政策使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吸引外资的竞争,导致了一些省份原先获得的区域倾斜政策优势(如减税、退税、低税、优惠贷款等)减弱 从而增加了国内利用外资的竞争。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C)A.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外资 B.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 C.国内利用外资竞争正在增加

D.减税、退税、低税等政策使国家税收受损

九不看:递进的前项不看。不仅、不仅仅、不单单、不独 例9.危机处理是指突如其来的一个事件爆发以后,政府怎么处理,怎么应对。危机管理则更全面,不仅包含了针对危机爆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的处理方法,甚至包括了针对潜伏期的处理,就是当危机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政府应具有一种预警的能力,然后再具备危机处理应变的能力。

根据这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B)。A.危机处理更关键 B.危机管理包含危机处理 C.危机处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 D.危机管理可以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十不看:一些标点符号不看。()、“” —— :;

阅读理解自我检测与分析 篇6

A

难度:★★☆☆☆ 词数:212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Welcome to the Internet edition of Tomorrow’s World, The Australian Initiative, the first publication about Australian world first and world best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The print edition has more than 75,000 words, 350 color photographs. This 224-page publication is about the silent heroes of Australia.

Starting with a fact-filled chapter on Australia’s great inventive past, it includes some 300 Australian world first invention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and names the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behind them. Each technology review raises the problem, explains the solution and considers the benefits to people and industry.

Tomorrow’s World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nd good comments from readers both in Australia and overseas. The book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to promote Australia as an innovative(创新的) nation, and utilized by teachers as a key teaching resource.

Public Notice: Due to an unsettled disagreement with the Australian Trade Commission, who copied and adopted as their own certain material from Tomorrow’s World, the Australian Initiative, and published the material in their Australia Open for Business website, without pay, access by Australian Government servers to this online edition has been blocked.

Print Edition: ISBN 0646252119 - Paperback - 224 pages-350 illustrations(插图)-$55.00-Postage:$5 per book

1. The underlined word “utilized” in paragraph 4 means .

A. punishedB. used

C. explainedD. criticized

2. If you want to buy six copies of Tomorrow’s World, how much will you pay?

A. $55B. $5

C. $330D. $360

3. Why did the writer put up Public Notice to the readers?

A. Because they have an unresolved dispute with the Australian Trade Commission.

B. Because the Australian Trade Commission copied some material from Tomorrow’s World.

C. Because the Australian Trade Commission published the material in their Australian Open.

D. Because acces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to this online edition has been stopped for some reasons.

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omorrow’s World probably is.

A. a newspaperB. a storybook

C. a novelD. an Internet book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omorrow’s World?

A. cheapB. popular

C. humorousD. boring

B

难度:★★★☆☆ 词数:301 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Having friends may well keep you healthier and help you deal with stress better. Some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ith close friends have a greater ability to fight disease than people who are solitary.

Make friendship a priority(优先). Find the time to be with friends even if it means letting the lawn go dirty or the dishes unwashed for a while. When you can’t get together, use the phone to keep in touch.

Open up to close friends. Developing a deep friendship requires a level of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Don’t be afraid to express your fears and disappointments. Listen to your friends when they have problems, but offer advice only when it’s wanted. Help friends to build self-respect when they are shaken by a job loss, divorce(离婚), or other such events.

Have different friends for different activities, such as going to the movies, singing in a contest, and taking part in a bowling match.

Don’t wait for a friend to ask a favor. When a friend has the flu, offer to go to the store or drive the children to their after-school activities.

Never take a friendship for granted. Like a good marriage, friendship needs caring and patience. Find a group that matches your interests. You might look to your church for activities. Or try a library, a health club, or a sports group.

You can also start a group, such as a discussion group on gardening or books. Place an ad in a community newspaper to find people.

Talk to strangers (using judgment and common sense, of course). Conversations started in museums, laundry rooms(洗衣间), or bookstores can lead to firm friendships.

Take part in an adult-education course. A classroom is a good place to meet others with similar interest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has the closest meaning to the underlined word “solitary”?

A. unluckyB. poor

C. sickD. lonely

2.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in paragraph 2?

A. We should talk with friends instead of cleaning the lawn.

B. If you can’t meet your friends face to face, try to use the telephone.

C. We should always make the friendship in the first place.

D. Since you have to meet your friends, you needn’t do housework.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When your friends complain to you, you should give them advice immediately.

B. Taking part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can help develop friendship.

C. An adult-education course is helpful to meet new friends.

D. When our friends are in trouble, we should lend them a hand.

4.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

A. How We Can Get Friendship

B. Friendship Is Worth Everything

C. How to Value Our Friendship

D. A Discussion on Friendship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① to ⑨ represent Paragraph 1 to 9)

A.B.

C. D.

A

本文介绍了深受读者欢迎的书籍Tomorrow’s World相关情况。

1. B 词义猜测题。由 The book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可知。

2. D 细节理解题。书加邮费共$60(55+5),6本计$360。

3. D 细节理解题。此句主干句为access ... has been blocked.

4. D 细节理解题。根据文章第一句可知。

5. B 推理判断题。根据第四段Tomorrow’s World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可知。

B

本文介绍了友谊的益处,以及如何获得友谊的一些建议。

1. D 词义猜测题。根据上文people with close friends可知,有好朋友的人要比孤单的人有更强的战胜疾病的能力。

2. C 主旨大意题。根据Make friendship a priority可知,我们应当让友谊优先。故选C。

3. A 推理判断题。根据第三段Listen to your friends when they have problems, but offer advice only when it’s wanted可知,只有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提出建议。

4. A 主旨大意题。本文主要讲了如何获得友谊的一些建议,故选A。

5. D 主旨大意题。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故选D。

做完上面两篇文章,我们发现阅读理解题型主要有四类: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和推理判断题。同学们对照答案看看自己都是哪种类型的题目出错了呢?下面就简单给大家介绍这四类典型的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及常见提问形式。

1. 解题技巧:寻找主题句往往是做好此类题的关键。每段的主题句(常在首句、尾句、首尾句、段落中)一般都用来表示一个段落的主旨大意。

2. 主旨大意题常见的提问形式:

(1) 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4) Which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5) 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1. 解题技巧:忠于上下文及全篇的逻辑关系,决不能主观臆断。文章中心是论点,事实细节是论据或主要理由;有关细节的问题常对文中某个词语、某句子、某段落等细节及事实进行提问,所提问题一般可直接或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2. 细节理解题常见的提问形式: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true?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3) The author(or the passage) states that

.

(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n(where, why, how, who, what, which, etc.) ?

1. 解题技巧:

(1) 同义法:常在词或短语之间有并列连词and或or,它们连接的两项内容在含义上是接近的或递进的,由此可以推测。

(2) 反义法:如hot and cold等,或前句为肯定,后句为否定。

(3) 释义法:对文章中的生词用定语(从句)、表语甚至用逗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引出并加以解释说明。

(4) 情景推断法、代词替代法等。

2. 词义猜测题常见的提问形式:

(1) The word “...” refers to/probably means

.

(2) The underlined word “...” 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

(3) What do you think the expression “...” stands for?

(4) By saying “...” we mean .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take the place of the word “...”?

1. 解题技巧:

(1) 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作者思想倾向、观点、立场、语气及态度等。

(2) 以原文内容为前提,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论(非考生观点),客观地对文中未明显说明的现象或事例给予合理的逻辑推断,作出一定解释。

2. 推理判断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1) The passage implies (暗示) that .

(2) We can conclude (得出结论) from the passage that .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推论)?

(4) What is the tone (语气) of the author?

(5) What is the purpose(目的) of this passage?

(6) The passage is intended to .

社会化的理解与分析 篇7

对于社会化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或者说同一学科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诠释。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成以三种视角为出发点。一个是从文化的角度就认为社会化是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的过程;第二个角度是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社会化形成每个具有个性的个体;第三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是使人变得更有社会性,重视人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社会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角色承担就是社会化的本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值得单独列出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儿童和少年为对象,成人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研究的重点就在于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但是在不断地研究当中,社会学家发现一些成年之后的个体也在参与学习或者改变,这些人的情况不属于未成年人,后来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推动下,社会化的研究对象开始拓展到成年人。所以现在社会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社会化不仅仅是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积累、延续和传承了社会文化,维持和发展了社会结构。

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是因为社会化对于个体和社会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在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利用所学参与社会活动,适应了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的生存。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经过社会化途径接受必要的社会文化、社会规范,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那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兽孩”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至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50多个兽孩当中没有一个能改变野兽习惯,恢复正常人类的生活的,原因就是他们失去了接受人类社会化的条件,错过了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觉得自己现在的记忆力没有以前小的时候那么好,记东西感觉很吃力。而且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很佩服那些活到老学到来的人,原因是他们在不是最佳的社会化阶段中继续社会化,这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基本社会化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最为关键的阶段。

对于社会而言,在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将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下去。一个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对新一代进行社会化培训,由上一代社会成员把各种思想观念、经验知识、科学技术等传递给新一代,这样新一代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也有群居生活,也有属于他们的社会,但是动物却不能接受社会化,原因是因为人的社会化需要一定的条件,目前的学者基本都认为个人社会化的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生物条件,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条件。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我们有着和动物本质的区别,比如我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都是社会化的生物条件。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是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动物所发出的叫声只是本能的对感官刺激的直接反映,比如说用东西砸到了小狗,小狗会本能的发出叫声;主任不小心踩到小猫的脚,小猫也会本能地发出叫声,甚至有可能会反咬主人一口。这些都是动物对于感官刺激的直接反应。而人却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头脑中的表象、概念和思想,人们可以借助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规范和技能。语言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工具性的作用。人的思维能力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动物只能在第一信号系统范围内活动,而人脑不仅可以在第一信号范围内活动,更主要和更大量的实在第二信号系统内活动,即对所接受的各种有关外部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形成判断和进行推理。正是由于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学习能力。动物也具有学习能力,但这所谓的学习能力仅限于模仿,比如:猴子可以骑自行车,可以用钥匙开门等。他们缺乏人类独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而人可以在学习中、实践中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除了这三个生物条件以外,人还有一个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就是说我们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尚未发展成熟,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的时期,人在其全部的生活时期当中大概有1/4的时间是需要依赖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正是由于这个较长的时期,使社会化不仅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一般来讲有五个,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最直接、最传统、最持久的场所。古语有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它会不自觉的为儿童成人之后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做出榜样,包括我们在对配偶的选择上也会收到父母性格、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是为社会化而设立的专门的学习机构,尽管我们在家庭当中也会学习些许知识,但是都是不系统的,因此学校的开设成为了必要,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努力培养和树立社会倡导的思想。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年龄相仿,有着相同爱好、相似家庭背景的人们自发结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龄之间相处的时间更多,所以有可能同龄群体对其社会化的影响在某个特定时期超过父母和老师,所以说不容忽视。工作单位是影响成年人的主要社会化场所,是事先光荣与梦想的重要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成果在社会中的检验。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不容忽视重要社会化因素,它是人们互通信息、相互传送情报的主要方式,其形式多样、信息丰富、受众广泛,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在对青少年的影响中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因此,应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正确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摘要:每一个个体的出生就是一个“生物人”的存在, 但是仅仅是“生物人”是不足以在社会中立足的, 我们还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参与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这一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我们理解的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过程。本文从社会化的概念、意义、条件来对社会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化,概念,意义,条件

参考文献

[1]关振华.社会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张桂蓉.社会发展与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白以娟.社会学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网格安全策略的分析与理解 篇8

网格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门新兴技术。网格就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 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网格能够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 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同时还是经济的计算能力。网格安全问题是网格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基于Internet的网络和网格, 时时都面临着安全隐患, 如技术缺陷、外界非法入侵、内部泄密等等, 因此对网格安全策略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同样刻不容缓。

1 网格概述

网格一词来源于电力供应商 (Power Grid) , 其思想被引申为人们可以像从电网中获取电能一样方便地获取高性能的计算能力。网格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人, 跨越局域网/广域网边界如企业、组织、Internet, 并将它们统一集成单一的资源, 然后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给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应用服务。其特点如下: (1) 资源共享; (2) 协同工作; (3) 动态配置; (4) 采用开放式标准; (5) 可扩展性; (6) 面向高性能服务。网格是建立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 各种资源都动态连接到Internet上, 而且不同网格节点间的通信是通过Internet连接的, 而用户向网格环境提交任务和监控管理任务也是通过Internet来完成的, 而这个环境可能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安全威胁, 从而网格的安全对于网格的发展和应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2 网格安全模型及安全问题

2.1 网格安全模型

网格安全模型应该是一个松耦合的、中立于语言的、独立于平台的模型。网格安全模型主要包括3层:网络安全传输层、网格安全服务实现层、网格安全服务解开层。其中, 网格安全服务主要有授权服务、委托服务、加密服务、认证服务、防火墙、入侵检测、审核服务、数字签名、安全登录和其它服务。网格安全服务层中的服务是一个可扩充的结构。在网格安全模型中, 网格安全策略管理主要是解决网格安全服务之间如何无缝连接, 以及对这些服务 (例如虚拟组织服务、资源管理服务、任务调度服务等等) 和网格应用提供安全保证机制。在网格安全模型中, 各个安全功能组件之间存在着交互。比如, 在需要安全登录服务的时候, 就需要调用认证服务的功能。至于采用何种方法这就是安全策略的管理的内容了。网格安全模型如图1。

2.2 网格安全问题

由于网格环境相当于提供了一台虚拟超级计算机, 具有超强的能力, 因此, 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和资源的有效控制及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认真研究网格安全的新特点, 解决网格安全问题, 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网格环境中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可以大致分为3类: (1) 现有技术; (2) 不同主机环境之间协同工作能力; (3) 相互影响的主机环境之间的信任关系。两个节点在进行交易前, 一般需要从邻近节点上获得对方的可信度信息来决定是否进行此次交易, 对两个陌生节点而言, 其它节点的推荐显得尤其重要。网格安全所面对的问题如图2所示。

网格安全策略在网格环境中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网格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提供给用户简单易用的安全功能。比如单点登陆, 一个用户只需要在提交网格任务前进行一次认证, 以后在任务运行时, 安全机制就可以在任务申请其它资源时进行自动的认证, 不需要用户再次参与认证过程。还有用户证书和密钥, 而证书和私有密钥必须得到安全而灵活的保护, 使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自己的证书和密钥, 而证书和密钥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并且, 其中可以通过代理的方式, 使用代理证书认证, 这样有利于保护用户的密钥和个人信息, 而网格安全策略对用户是透明的。

3 网格安全策略

网格安全策略应该注重如何解决网格虚拟组织和本地域的映射和相互操作关系, 而不是试图取代本地安全策略。网格安全模型是可扩充的结构, 在这里谈到的最重要的安全策略, 主要是身份认证策略, 以下是我们对这个策略进行分析的内容。

3.1 网格安全的身份认证策略

每个组织都要通过某种形式的身份, 如用户名、密码或数字证书等来与用户进行联系。在网格环境中, 为了在不同的组织之间建立联系以及能够进行管理, 每一个用户都必须拥有一个网格身份。一个本地的用户身份要和网格身份进行匹配, 而网格身份又要和用户指定的远程资源上的身份进行匹配, 就要用到认证证书。在网格环境中的认证证书是认证 (certificates) 的一个关键技术。在网格安全环境中的每个用户和服务都要通过认证证书来验明正身, 为了防止对认证证书的假冒和破坏, 认证证书主要包含以下4个部分信息: (1) 主体名称 (subject name) :用来明确认证证书所表示的对象; (2) 属于特定主体的公钥 (public key) :用于X.509认证; (3) 签署证书的认证中心的数字签名:用来确认认证中心的合法性。

如果双方主体都有证书, 而且都信任彼此的认证中心, 则双方可相互明确彼此的身份, 这实际上是相互鉴别 (mutua authentication) 问题。在相互认证可以进行之前, 双方首先要相信彼此的认证中心。要彼此相信认证中心, 就要求它们要有统一的协议, 如果彼此的通讯协议规定了这个要求, 那它们就会拥有彼此认证中心自身的证书。所以, 认证协议在这个认证策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安全身份认证策略利用Natalia Miloslavskaya, Alexander Tolstoy和Dmitriy Ushakov在2007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向认证协议 (我们称它为NAD认证协议) , 主要目的在于为动态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提供透明和可靠地认证, 并且希望它能够比传统的认证协议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以及更好的运行性能。该协议的基础是公钥密码体制和数字签名, 核心思想是以私钥签名来确认消息发送者的身份, 以代理证书作为授权机制, 它由以下几个回合构成:

其中符号的含义如下:

A—客户标识符 (数字或名字, 能够让身份认证服务器确认客户身份的任意标识符) ;

AS, IS—身份认证服务器, 信息服务器;

Nx—由协议参与主体X生成的随机数;

Fx (Ny) —在大部分情况下, 这是一个带有一个自变量的可逆函数 (也可以是一个单向函数) , 比如Fx=Ny-1;

-Kx, +Kx—主体X的私钥和公钥 (X=A, IS或AS) ;

{X}-Ky—用私钥-Ky对X消息签名;

CertA—客户A的代理证书, 实际内容为{A, +KA, AS, Time}-Kas其中Time为证书的生存时间。

协议的目的是通信各方之间相互的身份认证, 从逻辑上看, 前4个协议回合是客户与身份认证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认证, 后3个回合是客户与信息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认证, 其中, 证书的主要作用是授权客户A以一定的权限与信息服务器通信。NAD模型图如图3所示。

利用NAD协议在虚拟组织的网格身份认证场景简单地作如下说明: (1) 用户向虚拟组织的入口结点传递认证信息, 并行用户代理传递信息; (2) 入口结点把信息转发给认证中心CA; (3) CA认证通过, 并进行数字签名, 把信息转交给入口结点; (4) 入口结点把用户认证通过和CA签名的信息转发给用户代理。用户代理把信息传递给信息服务器进行确认, 然后把确认信息传递给客户代理; (5) 身份认证成功后, 用户可以向虚拟组织的调动中心提出作业要求。

摘要:网格是在动态变化的, 多机构的虚拟组织间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 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探讨了网格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策略的主要认证过程——身份认证, 建立了网格安全面对问题模型和NAD模型, 展望了网格安全策略的后续发展。

关键词:网格,安全策略,NAD

参考文献

[1]FORSTER I, KESSELMAN C, TUECKE S.The anatomy of the gir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1, 15 (3) :200-222.

[2]FOSTER I, KESSELMAN C, TSUDK G.etal A security A rchitecturefor Computational Grids[C].5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onference.San Francisco USA:ACMPress, 1998:83-92.

[3]陈宏伟, 王汝传.网格安全模型中关键策略的研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2005 (2) .

[4]邓静, 王帮海.网络实例—Globus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应用, 2003 (6) .

[5]FOSTER I, KESSELMAN C.A security architecture for computa-tional grids[C].Proc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onference.1998 (5) :83-92.

[6]FOSTER I, KESSELMAN C.Managing security in higlh performancedistributed computing[J].Cluster Computing, 1998, 1 (1) :95-107.

从话语分析角度理解听力教学本质 篇9

一、图式理论与语境理论

图式理论是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式是高层次的、复杂的、习惯形成的知识结构, 它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发挥着概念支架 (ideational scaffolding) 的功能。有人认为图式是话语理解方式的决定性要素, 它使得话语接受者偏向于以一种固定的方式去理解话语。也有人认为图式是背景知识的有机整体, 它让话语接受者对话语的意思进行推测和建立理解预期, 并用预期结构 (structure of expectation) 来描述图式对思维的影响。图式知识是按照一定方式有机地、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便于我们检索和提取。一般来说, 图式知识有两类:内容图式知识 (content schemata) 和形式图式知识 (formal schemata) 。内容图式知识是指理解者的有关某一话题的背景信息和有关该话题的社会文化知识, 也包括理解者的性别、种族、个人经验、交际经验、个人爱好等;形式图式知识是指有关话语风格、话题和话语怎样组织方面的知识。

图式还是一个用来描述思维模式的哲学概念, 它具有选择、综合、组织加工、转换迁移等功能。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评价图式与正在被加工的信息的匹配程度的过程。当人们头脑中某种心理表象与感觉对象的信息相匹配时, 辨认加速;若不相匹配, 辨认就难以进行, 理解就难以深入。图式理论的应用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主体利用现有知识对客体信息进行仔细鉴别、整理、过滤、筛选;另一方面仔细检查其中的细节, 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对其中与主体的认识结构相匹配的部分就“同化” (assimilation) 进去, 并纳入已有的图式结构, 对其中与主体的认识结构不相匹配的部分则要进行“调节” (accommodation) , 在此种情况下主体还得改变原有结构, 重新构建预期, 使主体不断向客体靠近, 直至同化。这种要求导致了两种信息的处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处理模式 (top-down processing) 和自下而上的处理模式 (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上而下处理模式强调整体结构的识别, 它既从所经历事件的一般知识开始, 又从这些知识所产生的特定预期开始。如果以前知识经验丰富正确, 且预期符合实际 (与实际相匹配) 将会获得成功的理解。若先前的知识存在缺陷、经验不足, 就会产生不当的预期, 理解就难以成功。自下而上处理模式注重对细节的识别, 它是知觉系统对输入信息、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加工过程, 较低级阶段的处理直接依赖于感觉数据的输入, 从感知数据开始逐级向上推进, 故又称它为“数据驱动处理”。

话语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语境理论。语境知识即指对某一特定语境的理解, 包括话语的参与者, 以及话语的主体和客体, 话题、话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传达话语的渠道即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语境具有生动性和制约性。所谓生动性是指听话语的人被置于交际的真实环境里, 以现实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语言理解活动。所谓制约性是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以及意思的理解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话语建立不同的预期:同一话语在不同语境里, 意思不同。

图式知识和语境知识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话语理解是话语参与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图式对所听话语进行预测、鉴别、整理、验证。图式和语境统一于听力过程中。图式是话语参与者的图式, 离开了参与者, 图式知识无所依存:没有图式知识的话语参与者是无知的参与者。

二、听力理解过程

听力理解过程首先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 也称为微观信息处理过程。在微观信息处理过程中, 听者的听觉系统接受到语流后, 将其输入大脑, 大脑将这些原始材料切分成基本的语言单位如音素、单词等。然后, 在将这些小的语言单位合并成较大的语言单位, 如:短语、句子、段落等, 从而完成听力理解。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切分和理解话语形式。

自下而上的观点很难解释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以下现象: (1) 我们有时不必听完别人的话语, 便可知道话语的意思; (2) 我们能够理解一些有语法错误的话语; (3) 有时我们能听清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 却不能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听力理解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 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我们除了利用必要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手段对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进行处理外, 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也激活了大脑中的既存图式 (即非语言性知识) , 听者利用它们来假设、鉴别、揣摩话语的意思, 预测话语内容的发展, 并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来验证和修改假设, 从而理解和吸收话语信息。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语言重新组合活动, 重新构建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 也即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这就是听力理解的自上而下的过程, 有时也称为宏观信息处理过程 (macro-processing) 。

总之, 听力理解过程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或者自下而上的过程, 而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过程。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声音、词汇和句子, 而是一个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有机系统, 听话人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话语的表达主题”。然而, 主题并不直接体现于话语的表层结构, 因而在理解话语时, 不仅要用语言本身的知识, 同时还要运用图式知识。

尽管听力理解是自上而下信息处理和自下而上信息处理相结合的过程, 完全理解所听话语是人们的一种理想状态, 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这是因为英语学习者在听话语时, 除了受到学习者英语水平、图式、语境之外, 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要受到听者的第一语言听力理解经历及其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这些环境包括说话者环境 (如:说话者的口音、个性化语言等) 和言语环境 (如:讲座、电影、面对面交谈、电话交谈等等) 。其次还与记忆力、注意力、言语智力 (linguistic aptitude) 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从各种可能的理解中选择最合适的理解和预测说话者即将谈论的内容的能力相关。同时, 我们认为还与补偿策略有关。所谓补偿策略就是听者在语言、社会文化等能力不足时为了听懂话语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措施。它属于交际策略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中的接受策略 (receptive strategies) , 诸如向对方问问题、要求说话者说慢一点、反复听、反复看同一部电影等都属于听力补偿策略。如果谈话双方不能处理语言输入而不能理解话语, 一个优秀的听者能够发现问题并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向说话者示意, 这样的听者能够诱发重复或者阐述。对于那些听力不是太好的学习者来说, 使用这种策略有助于他们提高听力水平。

三、话语分析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从听力理解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 都会阻碍听力理解。英语听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听力理解目标, 充分优化影响听力的各要素, 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英语听力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句型, 还要提高学生的图式意识 (consciousness of schema) , 同时不要忽视语境的作用。

1. 树立合适的听力理解目标。

听力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话语主要意思的能力。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 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 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 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真实意图。另一方面, 让学生明白不能完全听懂话语是正常的, 从而让他们克服焦虑等情感障碍, 树立听力理解的信心。

2. 重视图式知识。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话题的背景信息和该话题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 帮助英语学习者的内容图式的完善和充实。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所听的话语就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图式, 更谈不上它们的相互作用, 理解过程也就无法完成。同时, 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即使所听的话语的词汇、句法很简单, 听者也无法理解话语的内在联系。

3. 注重话语语境的导入。

在听力教学时, 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话语的语境要素及特征。对于较难的话语, 教师可先介绍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话语的参与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推测可能会在话语里听到的话语。最后, 让学生听话语, 并将听到的话语同推测进行对照。对于简单的话语, 可先让学生听了话语以后, 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了解该话语的语境要素。

四、结语

浅析演员对剧本的分析与理解 篇10

关键词:演员,剧本,分析,理解

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话剧剧本以及近些年来新兴的微电影剧本都属于剧本的范畴。剧本是演员进行二次创作的根本基础,演员需要对剧本做出深刻的理解与分析,以便更好的塑造出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当然,演员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合理地融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值得注意的是,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有可能会根据导演及演员二次创造而变得更为丰富,然而有时会出现与剧本不符的情况,所以这时就需要演员及时作出调整,进而使角色与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更为贴切。

一、如何对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与理解

对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是演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导演在演员进行正式演出之前的排练时,就会对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与阐述,但是对于演员而言,只有导演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演员需要在导演对剧本分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深刻挖掘文字之下鲜活地灵魂,使自己从精神层面上成为剧本中的角色。

(一)对剧本的分析与理解

想要深刻理解剧本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了解剧本具体情节发生的时代背景,即人物所生活时代中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因素、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元素。演员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要了解剧本的大时代背景,之后才能更为贴切地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特点及行为方式。

第二,要梳理剧本中的规定情景,演员只有在了解剧情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和所处的环境,对整个剧本的情节、事件有所把控的同时,才能体会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处在一个这么样的位置、与其他角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在情节中起到什么作用,从而更好的诠释角色。另外,演员还要把握好情景的变化和发展,以此来掌控自己角色的情感变化。

第三,掌握好情节的轻重缓急,在每一个剧本中都会有林林总总的事件发生,在对剧本进行分析时,无论剧本中的事件是多么的繁杂,情节是如何的纷乱,演员都需要拨开一切次要的情节从而抓住中心情节。而中心情节不仅是指整个剧本的核心事件,还是整个剧本的灵魂所在,剧本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中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中心事件表现出来,因此,抓住剧本中的中心情节对演员更进一步地理解剧本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掌握剧本中主要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剧本中心内容的集中体现,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常来讲,演员需要认真研究剧本中矛盾冲的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些冲突矛盾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表演的“度”。

(二)对角色的分析与理解

演员需要先通过对剧本的分析与理解,之后在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角色行为发展的线索。演员想要真想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最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清楚剧本大体的走向之后,了解剧本中角色行为发展的线索。而演员需要将情节按单位划分,找出单位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角色的主要行动,这样一来,角色的主要行动与行动的线索就清楚地呈现出来。

第二,掌握角色的贯穿行动。在清楚了角色行动的发展线索之后,再对角色贯穿行动的分析就相对简单一些,从而在这一基础上看出其中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其实就是在表达着角色的一个想法,只有有了这条主线才能使角色的所有行动都朝着某一个目标而去,而这个过程就是贯穿行动。

第三,探究角色的内在和外在的性格。演员在对角色进行分析时,要对角色的内外在性格进行深入的探寻。

第四,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演员在梳理角色之间关系的时候,也应该像探究角色性格一样,找出剧本中体现与其他角色关系的基本事实,这些事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角色之间的一些真实关系;另一种是角色之间心理上的态度。

第五,认识到角色在剧本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那句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所以每一个角色存在于剧本中都有它的意义与作用,即使是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群众角色,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不应该去轻视他。演员正确认识角色在剧本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可以体现出演员对角色在宏观处理上的细致和认真,而且还可以正确指导演员对角色服装、化妆等方面的选择。

二、分析并理解剧本和角色的重要意义

(一)使演员充分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演员在对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时,从中体会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而这一过程并不是走走过场就能了事的,它是需要演员通过分析剧本和角色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因此在表演艺术创作时,这种认知和理解不仅能够使演员深入的体会到角色的真实感受,还能激发演员对角色塑造的热情,使演员根据剧本中的种种描写体验出角色的所感所想,从而丰富角色的精神生活。

(二)使演员真正理解人物角色

想要让演员真正地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理解,使演员体会出剧本的思想内涵以及角色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就需要演员在进行角色创作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表达出剧中人物存在的意义及其思想底蕴和哲理。

(三)使演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剧本和角色的分析过程就是演员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有的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为演员真正的表演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演员充分的了解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做好运用自身的实际经验缩短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的准备,让演员真正成为相应角色。

(四)分析剧本给演员带来的思考

演员在对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时,会加入自己的体会与思考,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演员对剧本和角色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的剧本分析打下基础,提高对剧本的分析能力,使演员更为全面的进行艺术表演。

结语

综上所述,演员想要更加完善对角色进行表演,就需要对剧本有一个深刻地分析与理解,体会出角色性格与演员像个之间的差异,用极具张力的表演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演员才能真实而立体的将角色的性格与特点诠释出来。同时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思考的层面,要将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相结合,从而使演员的表演更为逼真和立体。

参考文献

[1]崔妍.浅谈演员对剧本中形像分析的把握与认知[J].青年时代,2015(3).

[2]李伟.演员应如何分析剧本和创造角色[J].戏剧之家,2011(6).

从话语分析角度理解听力教学本质 篇11

一、图式理论与语境理论

图式理论是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式是高层次的、复杂的、习惯形成的知识结构,它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发挥着概念支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的功能。有人认为图式是话语理解方式的决定性要素,它使得话语接受者偏向于以一种固定的方式去理解话语。也有人认为图式是背景知识的有机整体,它让话语接受者对话语的意思进行推测和建立理解预期,并用预期结构(structure of expectation)来描述图式对思维的影响。图式知识是按照一定方式有机地、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便于我们检索和提取。一般来说,图式知识有两类:内容图式知识(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知识(formal schemata)。内容图式知识是指理解者的有关某一话题的背景信息和有关该话题的社会文化知识,也包括理解者的性别、种族、个人经验、交际经验、个人爱好等;形式图式知识是指有关话语风格、话题和话语怎样组织方面的知识。

图式还是一个用来描述思维模式的哲学概念,它具有选择、综合、组织加工、转换迁移等功能。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评价图式与正在被加工的信息的匹配程度的过程。当人们头脑中某种心理表象与感觉对象的信息相匹配时,辨认加速;若不相匹配,辨认就难以进行,理解就难以深入。图式理论的应用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主体利用现有知识对客体信息进行仔细鉴别、整理、过滤、筛选;另一方面仔细检查其中的细节,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对其中与主体的认识结构相匹配的部分就“同化”(assimilation)进去,并纳入已有的图式结构,对其中与主体的认识结构不相匹配的部分则要进行“调节”(accommodation),在此种情况下主体还得改变原有结构,重新构建预期,使主体不断向客体靠近,直至同化。这种要求导致了两种信息的处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处理模式(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的处理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自上而下处理模式强调整体结构的识别,它既从所经历事件的一般知识开始,又从这些知识所产生的特定预期开始。如果以前知识经验丰富正确,且预期符合实际(与实际相匹配)将会获得成功的理解。若先前的知识存在缺陷、经验不足,就会产生不当的预期,理解就难以成功。自下而上处理模式注重对细节的识别,它是知觉系统对输入信息、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加工过程,较低级阶段的处理直接依赖于感觉数据的输入,从感知数据开始逐级向上推进,故又称它为“数据驱动处理”。

话语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语境理论。语境知识即指对某一特定语境的理解,包括话语的参与者,以及话语的主体和客体,话题、话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传达话语的渠道即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语境具有生动性和制约性。所谓生动性是指听话语的人被置于交际的真实环境里,以现实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语言理解活动。所谓制约性是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以及意思的理解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话语建立不同的预期:同一话语在不同语境里,意思不同。

图式知识和语境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话语理解是话语参与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图式对所听话语进行预测、鉴别、整理、验证。图式和语境统一于听力过程中。图式是话语参与者的图式,离开了参与者,图式知识无所依存:没有图式知识的话语参与者是无知的参与者。

二、听力理解过程

听力理解过程首先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也称为微观信息处理过程。在微观信息处理过程中,听者的听觉系统接受到语流后,将其输入大脑,大脑将这些原始材料切分成基本的语言单位如音素、单词等。然后,在将这些小的语言单位合并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句子、段落等,从而完成听力理解。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切分和理解话语形式。

自下而上的观点很难解释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以下现象:(1)我们有时不必听完别人的话语,便可知道话语的意思;(2)我们能够理解一些有语法错误的话语;(3)有时我们能听清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却不能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听力理解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我们除了利用必要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手段对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进行处理外,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也激活了大脑中的既存图式(即非语言性知识),听者利用它们来假设、鉴别、揣摩话语的意思,预测话语内容的发展,并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来验证和修改假设,从而理解和吸收话语信息。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语言重新组合活动,重新构建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也即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这就是听力理解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有时也称为宏观信息处理过程(macro-processing)。

总之,听力理解过程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或者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过程。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声音、词汇和句子,而是一个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有机系统,听话人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话语的表达主题”。然而,主题并不直接体现于话语的表层结构,因而在理解话语时,不仅要用语言本身的知识,同时还要运用图式知识。

尽管听力理解是自上而下信息处理和自下而上信息处理相结合的过程,完全理解所听话语是人们的一种理想状态,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这是因为英语学习者在听话语时,除了受到学习者英语水平、图式、语境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要受到听者的第一语言听力理解经历及其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这些环境包括说话者环境(如:说话者的口音、个性化语言等)和言语环境(如:讲座、电影、面对面交谈、电话交谈等等)。其次还与记忆力、注意力、言语智力(linguistic aptitude)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从各种可能的理解中选择最合适的理解和预测说话者即将谈论的内容的能力相关。同时,我们认为还与补偿策略有关。所谓补偿策略就是听者在语言、社会文化等能力不足时为了听懂话语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措施。它属于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ies)中的接受策略(receptive strategies),诸如向对方问问题、要求说话者说慢一点、反复听、反复看同一部电影等都属于听力补偿策略。如果谈话双方不能处理语言输入而不能理解话语,一个优秀的听者能够发现问题并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向说话者示意,这样的听者能够诱发重复或者阐述。对于那些听力不是太好的学习者来说,使用这种策略有助于他们提高听力水平。

三、话语分析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从听力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都会阻碍听力理解。英语听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听力理解目标,充分优化影响听力的各要素,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英语听力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句型,还要提高学生的图式意识(consciousness of schema),同时不要忽视语境的作用。

1.树立合适的听力理解目标。听力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话语主要意思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不能完全听懂话语是正常的,从而让他们克服焦虑等情感障碍,树立听力理解的信心。

2.重视图式知识。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话题的背景信息和该话题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帮助英语学习者的内容图式的完善和充实。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所听的话语就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图式,更谈不上它们的相互作用,理解过程也就无法完成。同时,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即使所听的话语的词汇、句法很简单,听者也无法理解话语的内在联系。

3.注重话语语境的导入。在听力教学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话语的语境要素及特征。对于较难的话语,教师可先介绍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话语的参与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推测可能会在话语里听到的话语。最后,让学生听话语,并将听到的话语同推测进行对照。对于简单的话语,可先让学生听了话语以后,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了解该话语的语境要素。

四、结语

话语分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话语分析要素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图式和语境理论在听力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和语境等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应努力做到在话语层次上进行听力教学,做到内容图式知识和形式图式知识并重,注意语境的导入,优化影响听力理解的各要素,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解答分析 篇12

一、读材料

这里所说的“读材料”是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 粗略地阅读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题,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 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全面了解全文的概况后, 需要对文章中的要点进行记录, 对重要的结论及关键性的人名、地名进行标注。

阅读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是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记忆力的。其中考查的文章多数内容广泛, 题材复杂多样。教育工作者按题目的难易程度, 给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划分, 一般分为两种: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理解。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章中的客观事实, 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判断后而形成的逻辑推理、概括。

平时对于阅读理解的训练都是为高考提前做准备的练习, 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速读, 在速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题材。如果在没有阅读全文的前提下就进行答题, 将直接影响作答的正确率。最好是将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 对于文章能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感知。接着, 理清文章的思路, 并将文章每段的主旨进行总结。平时在做练习时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标段, 归纳其中心思想。这对于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 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对策。

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采用顺读法, 先读短文后再读题目, 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则是采用相反顺序的倒读法, 先读题目, 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这两种阅读方法相比较, 倒读法的优势更明显, 在阅读时目的明确, 更容易帮助学生集中思考, 抓住文章与解题的关键信息, 进而避免走弯路, 节省了阅读时间。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 既要阅读短文, 又要阅读题目。

二、找原话

带着问题, 再返回文章本身, 寻找答案, 找到文章中的原话叙述。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进行标记, 再进行重点理解和分析。找寻文中原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题意, 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第一遍初读文章的基础上, 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 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 经过初步的思考, 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 进而分析句子的组成结构, 确定句子中词语的词性。同时, 可以有效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 在文章中直接找寻到正确答案。

如果题目没有要求必须用文中的原话进行作答时, 也可以直接使用文章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利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回答, 是最有保障的答题方法。如果题目规定学生必须自己总结回答, 那么学生就需要在理解原话的基础上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将文中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找寻到编写出正确答案。

三、看要求

需要学生再次审视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的要求, 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标记下来。这些地方将会成为学生的得分关键点, 不少学生正是没有找到这些关键点, 才出现失分情况。

1.认准关键词句。首先要找准关键词句, 把握其基本意义, 认清其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上下文进行研究, 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学生需要在阅读文章时, 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即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这样的有效信息, 是为后续的作答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基础保障。

2.排除生词的障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 不免出现部分生词的困扰。面对这一问题, 需要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上下文的联系, 大胆地进行词义的推测和猜测, 进而判断出大致的生词含义及在文章中的潜在意义, 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尽可能地编写出正确答案。

3.善于利用原文。原文中有明确答案的, 需要学生善于结合原文材料, 果断作答。遇到不重要的生词, 直接忽略;遇到重要的生词, 可以依据固有的经验进行猜测, 分析词性来进行作答。原文永远是正确答案的来源根本, 任何答案的作答都需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率。

解题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不可以毫无章法。可以采用顺读法或倒读法, 绝对不可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 边从文中找寻答案。这样的方法, 不仅不利于找寻正确答案, 还会极大地拖慢学生做题的速度, 严重阻碍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层阅读和理解。反倒是倒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更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判断, 有效保障作答的正确率。

语文阅读理解是一项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题目, 其本质并不难。学生之所以觉得这类题目是考试中的拦路虎, 多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只要找寻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此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摘要: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是不少学生高考路上的拦路虎, 其着重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关键点就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只要拿到了这把“钥匙”, 学生就能顺利渡过高考难关。

上一篇:成功构建下一篇:炉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