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2024-09-17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精选12篇)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1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恶化及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为此很多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注重使用相关的技术从能源生产环节到其最终消费的过程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及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然而在建筑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使用能源资源的现象, 为此从减少环境污染及降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改进建筑技术就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由此就必须不断关注节能技术的使用和节能材料的选择, 通过多方的协调及深入研究来改进建筑施工技术, 以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最终目的。

1 低碳建筑施工的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施工技术能源消耗最小化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施工阶段的碳汇及碳排。施工碳汇是施工现场的水系和绿化, 而施工碳排包括施工现场及与施工相关的其他工作的碳排放, 主要包括废弃物碳排、运输碳排和施工现场的碳排。

1.1 废弃物碳排

废弃物碳排包括处置碳排和运输碳排, 而运输碳排主要来自于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废弃物的不同处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如果把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处置就会增大电能及化石燃料的消耗量, 使得碳排放增加, 而如果把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就能够使得建筑材料得到二次利用, 这个二次利用的实现不仅能够节省建筑成本, 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还达到了减少碳排放的最终目的。由上可见, 要想尽可能的的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对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以此来达到降低空气污染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的目的。

1.2 施工现场碳排

施工现场的碳排主要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及人力对土地的破坏, 这些主要体现在施工机械的选用及照明设备的选用上, 还有能源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 碳排放区主要包括生活区的碳排放、施工区的碳排放以及办公区的碳排放三个方面。施工现场碳排放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在施工机械方面要考虑选用节能的机械设备, 可加大变频节能升降机的利用。除此之外, 为了保持设备的高效利用还需要制定和执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计划, 以此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此还需要加大对维修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来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以此来减少设备的不必要消耗。

1.3 运输过程中的碳排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大量的建筑材料都需要去生产地运输, 由此在运输过程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 要统筹综合运输体系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 注重强调不同的运输方式间的优化配置, 以达到利用较少的资源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建筑施工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和衔接, 积极促进并参与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 加大货物的多式联运建设积极对接其他运输方式以此来达到低碳的排放目的。

1.4 施工碳汇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及机制, 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 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施工碳汇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如何减少碳在大气中的浓度, 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来减缓全球气候的变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设施工技术的新思路

为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 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不断的进行改进, 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建筑的目的。可以说低碳是一份责任, 它不应该只停留在概念上, 而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我国建筑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这就需要能源供应的支持, 而建筑能耗过高就会直接影响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的情况下就需要给予建筑施工技术以足够的重视, 不断推荐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才能收到很好的节能效果、环境效果以及社会效果。

2.1 材料利用技术

低碳建筑材料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及低污染, 最好能够做到回收利用。在建筑施工中可以通过采用低碳建筑材料来增加墙面的强度来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另外还能达到很好的防水就保温的功效。

但是由于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上就严重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 使得建筑施工材料浪费现象严重。为了有效减少由于过量建筑材料的使用给建筑施工现场带来的建筑垃圾, 就要加大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可以在建筑施工中大量应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系统、保温节能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 实现建筑施工的低碳甚至零碳化目标, 以建成高标准的低碳建筑。

2.2 环境保护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在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建设或拆迁而形成的大工地, 建筑施工粉尘也在严重影响着空气的质量。可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音及光污染, 粉尘主要由道路扬尘、风钻钻孔作业及不规范的材料堆放等原因造成的。为了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粉尘, 就必须做好相关的覆盖屏蔽工作, 可以通过采取湿法作业来有效地降低作业区附近的粉尘浓度。

2.3 能源利用技术

施工节能的两大目标就是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地研发和推广新的能源利用技术。目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减少建筑能耗及降低污染就要不断的推进节能建筑的整体系统观念, 从管网以及热源和建筑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选择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来提高建筑的维护, 减少输配管网的热损失, 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在施工机械的选择上要着重选择功率和负载相配的施工机械, 从而有效的避免小功率机械设备的超负载运行或大功率机械设备低负荷运行。除此之外, 还可以优化施工方案, 通过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来避免机械设备无人运行的情形。

结束语

建筑低碳施工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世界都在发展低碳经济、全社会都在提倡环保理念的大环境下, 我们政府、企业都应该把发展低碳技术作为建筑领域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消耗的各种资源将会越来越少, 作为消耗能源较多的建筑领域将会越来越受到资源的制约。而且人们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 环保不仅仅关乎人们的生活品质, 还关乎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建筑低碳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 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

摘要:建筑节能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需要很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及配合才能推进建筑节能工作顺利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 低碳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建筑节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所以目前加强对低碳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低碳施工应对措施就十分必要, 故此本文就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新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节能技术,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栾冶宏, 林保新.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结构技术的特点及施工应用[J].安徽建筑, 2002 (2) .[1]栾冶宏, 林保新.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结构技术的特点及施工应用[J].安徽建筑, 2002 (2) .

[2]周笑绿.循环经济与中国建筑垃圾管理[J].建筑经济, 2010.[2]周笑绿.循环经济与中国建筑垃圾管理[J].建筑经济, 2010.

[3]柯上林.低碳经济下的建筑施工[J].建筑施工, 2010.[3]柯上林.低碳经济下的建筑施工[J].建筑施工, 2010.

[4]李启明, 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启示[J].建筑经济, 2009.[4]李启明, 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启示[J].建筑经济, 2009.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2

生态式包装是基于资源可持续发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系统的包装。生态式包装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在设计时将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将设计理念贯穿与整个产品设计中,始终保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争取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符合生态美学要求,因此对设计师具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生态包装与传统的绿色包装相似又不相同,更侧重于包装材料和设计结构符合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而绿色包装侧重于人文特色和人类健康,即无毒无害,可以说生态包装是对绿色包装的延伸,因此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征。

二、低碳背景下生态式包装设计理念

低碳经济下的生态式包装设计要求利用低碳技术,促进产品包装环境效益最大化,达到低碳、无污染、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目标。包装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审美设计等角度要求贯彻低碳理念,特别是在回收利用时要促进产品包装的可降解和循环利用,以生态环保为核心设计理念。目前国际倡导5R低碳包装设计理念,内容为:①减少材料使用总量(reduce);②循环使用(reuse);③循环回收(recycle);④获得新价值(re-cover);⑤节约能源(resource)。5R理念涵盖了低碳背景下生态式包装设计需要遵守的相关原则和设计方向,也是目前包装设计中较为通用的原则。

三、包装设计方式

(一)低碳材料选择

生态式包装设计应从源头上落实低碳理念,即从材料的选择开始使用低碳材料,笔者提供以下材料建议以供参考:

1.可再生自然材料。以可再生自然材料设计生态式包装符合低碳环保要求,所以在此笔者以竹材料为例。竹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不同于树木,具有生长周期短、速度快、可再生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产品包装设计。大力推动竹材料应用,代替传统木材应用,有利于缓解因木材砍伐产生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破坏,同时竹材料自身来自于自然,能够为人们提供贴近自然的舒适感,具有天然的审美性,其废弃后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受到生态式包装设计师的青睐。例如当前礼盒设计应用竹材料取代纸盒、塑料盒,不仅有利于生态环保,还有利于增加礼盒美观度。

2.可食性材料。可食性包装设计是目前应用于食品包装设计的热潮,可食性包装有效解决了包装废弃后产生的垃圾污染问题。可食性材料是指将可食用物质通过各种方式制作成型,进而食物产品外包装。例如传统的糖果外包糯米纸,冰淇淋蛋筒,还有最新出现的大豆蛋白做成的产品外包装,既丰富了产品设计趣味性,又体现了产品的实用价值,在低碳的基础上为产品添加了附加价值。

3.可降解材料。可降解是指依靠高科技技术手段研发的人造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低定量、轻型化特点,在方便消费者使用的同时具有低碳、易降解的特点。例如使用如聚羟基烷酸酯(PHA)代替塑料。

(二)包装结构设计

1.包装设计轻量化。包装设即结构上应尽量基于轻量化原则,降低碳排放,减小占用空间面积,实现产品重量与材料包装重量比最大化。例如披萨外包装,使用八角形比方形盒节约10%包装材料,相应减少碳排放量10%。再比如“冰露”水瓶使用PET材料,厚度只有1mm,比原瓶轻约70%,碳排放量降低70%以上。

2.产品包装设计多功能化,即产品包装在发挥其本身作用的同时还具有附加作用,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避免随意丢弃。比如cavallum葡萄酒包装设计,来自巴西的设计公司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将包装盒设计成葡萄酒灯座,在具备实际储藏作用的同时,成为了一件艺术观赏品。

3.易上架包装结构。易上架包装结构已经成为了目前包装设计的新流行,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益,提高客户满意度,这种设计可以将产品包装自身与运输包装整合为一体,减少包装材料使用。例如宜家平板包装模式,通国可拆卸设计,使运输更加便利,节省了运输中需要应用的材料,同时其包装使用的是低碳材料,同样达到了低碳包装设计要求。

(三)便于回收设计

便于回收设计就要求在设计之初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产品在废弃之后的可回收性以及回收之后的加工价值,增加包装设计的可循环性。在产品包装设计复发再次利用时,应考虑其可降解性,保障包装材料不污染环境,不对生态造成破坏。比如通过材料选择和机构设计,可口可乐等铝罐设计硬度小,易于变形,在使用之后可以通过外力压缩减小面积,同时铝罐具有回收价值,可以再次利用,可口可乐拉环设计成与瓶身一体,避免了原来拉环乱丢现象。

(四)包装审美设计

产品包装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产品提供附加价值,产品的美观性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生态式包装应该从视觉传达角度出发,对产品包装进行审美设计,可以从简约设计和人性化两个方面考虑。

1.简约化设计。生态式包装的一大特点就是要体现其生态美感,这就一定程度上要求其外观设计简约化,能够通过精准的视觉传达设计传递信息。简约并不是简单,简约是设计的精华。例如当tejmilk瓶身设计,瓶身除了文字和logo之外没有杂物,非常符合牛奶自身纯天然的产品特征,同时以丰富的颜色塑造个性,具有独特的时尚感。

2.人性化设计。生态式包装要求在生态和人之间寻求平衡,因此人性化设计也是生态式包装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将包装与商品融为一体,塑造人性化审美,是当前产品设置着重考虑的方式。比如口香糖屏设计,在口香糖瓶中设计推出部件,是口香糖食用更加方便,也增加了瓶身美观度和趣味性。

四、结论

低碳背景下的税收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

1.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税种对低碳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现行税收制度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散在各税种中,主要是以单个的税收优惠政策来体现,如现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等税种中都包含着一些保护环境资源、促进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但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都比较零乱、单一,有的甚至相互冲突,往往难以形成激励合力,其有效性大打折扣,难以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减排的目的。从湖南省的情况来看,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株洲市国税局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总计减免各类税收23.72亿元,办理出口退税21.93亿元。平均计算下来,全省每年减免和出口退税只有10亿多元,而其中属于鼓励和促进低碳发展的还达不到20%。

1.2缺乏直接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税种

现行税收制度对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缺乏全面、系统的税收政策予以调控、约束。由于现行税制的缺陷,没有进行成本的补偿,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排污收费制度来发挥调节作用,导致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效果不尽如人意。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缺乏以高资源消耗、污染破坏环境行为或产品为征税对象,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征税目的的专门税种。

1.3税收制度制定和执行中低碳意识淡薄

由于低碳经济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低碳意识普遍淡薄。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往往缺乏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低碳经济体系理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在税收制度的执行上,由于对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的认识不一,加之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税收政策制定上的不科学,使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也往往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导致税收政策在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低碳发展问题上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制约了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的效果。

2.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2.1以费代税的显示阻碍税改的步伐

现行税收制度虽然在部分税种中有一些带有保护环境资源、促进低碳发展色彩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主要散布在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中,而且各税种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税收性质的收费项目,如排污费等,而且税费关系紊乱。这些收费项目在我国实际上承担着节能、减排、降耗的重任,并且背后是庞大的部门利益,暂时还难以合并或取消。以费代税、重费轻税、费大于税等现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推进现行税制改革的阻力。

2.2设置低碳经济相关税种存在困难

现行税收制度是由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老税收制度逐步衍变而来的,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存在税种繁多、征税对象多元、计税依据复杂等方面的不足;加之地方税收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存在政府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在现行税制改革任务本已繁重艰巨、纳税人税收负担已经较重的情况下,再单独设置低碳税种、开设新的税种,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2.3缺乏良好的低碳文化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有与低碳相适应的主流观念为先导,形成良好的氛围,使低碳内化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之中,进而形成低碳文化。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理论还存有分歧,各级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还心存顾虑,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普遍认识不足,发展低碳经济还缺乏一个良好的低碳文化氛围。特别是在现行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考核机制下,各地对GDP的崇拜依然狂热,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路径依赖暂时无法改变,以节能、减排、降耗为核心内容的低碳发展理念推行起来更是尤为困难。现行税制改革也是这样,也存在低碳文化氛围不浓厚的问题,用低碳理念重构税制,实现税收制度的低碳化,还任重道远。

3.完善株洲市低碳经济的税收制度建议

3.1要与国家税制改革相结合

“十二五”规划对税制改革也做出了安排,提出要改革和健全货物劳务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制,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调控经济、调节收入的作用。低碳税收制度,也要与国家的税制改革紧密结合,以改革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开征环境保护税为重点,适时择机推进。在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提高增值税、资源税税率,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同时,也要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或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补贴社会低收入人群,尽可能降低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扭曲性,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从而实现环境质量改善和税制效率提高的“双赢”目的。

3.2兼顾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不能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需要保证低碳税收制度对企业具有较强的激励、约束力度,促使企业和个人改变对高碳能源的消费行为。但是,经济发展也需要一定的资源作支撑,因此要考虑实行低碳税收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在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税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来看,低碳税制的推行,通常是一个系统规划,分步推进,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推行低碳税收制度也是这样,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渐进式推进,而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要给企业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让企业在承担较低税负的条件下积极调整能源消费行为,先主动进行一些减排成本较小的自我调整,当税率提高时再进行一些减排成本较高的调整,努力降低推行低碳税收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责影响,减少社会公众的抵触情绪。endprint

4.完善株洲市税收体系建设的具体意见

4.1完善现行财税体制

分税制是我国现行财税体制的核心和基础。1994年实施以来,分税制财税体制在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分税制因为本身存在的弊端,导致财力向中央、省级上层政府过于集中,而基层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却财力困难,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完善分税制、解决基层政府财政困境,湖南省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力需求无法得到保障,地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也将难以实现。在湖南省缺乏足够财力保障、政府日常运行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要他们再拿出财政资金来承担外溢性较强的环境公共产品,是很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和完善现行分税制财税体制,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权,在体制上给予湖南省足够的财力保障,使其拥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在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的过程中,要考虑设置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因子,改革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减少一般转移支持,扩大专项转移支持,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支持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

4.2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对低碳经济关注的程度较低。主要表面在,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但不在环保、节能范围之内的经济活动支持不够。因此,要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用“低碳税制”的理念加以改革和完善。

4.3改革现行资源税

一是调整资源税计征方式。将一部分“从量计征”的税目改为“从价计征”,对大部分资源要以其产品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二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淡水、森林、草场、海洋、滩涂、地热等自然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从长远来说,应该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合并纳入资源税体系,并较大幅度提高税率。三是提高资源税税率。资源税的税率设计,要把企业开采资源和使用资源带来的环境成本考虑进去,充分反映资源负外部效应。这样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成本,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生态恢复和环境补偿成本,对促进资源节约开采利用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有利于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加资源产品产地财政收入,增强这些地方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地区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公平各类企业资源税费负担。资源税政策的统一,符合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的税制改革目标。四是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改变目前资源税税负水平偏低的状况,提高资源税在资源价格中的比重,有利于避免属于国家所有的稀缺性资源利益的流失。

4.4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

开征环境保护税,是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在适当时候也要取消排污费,改费为税,开征环境保护税。设立环境保护税,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单位和个人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投入,约束其污染或废弃物排放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环境保护税的设计,要坚持“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凡是有污染或废弃物排放行为,以及生产有污染产品的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根据其排放量按一定的税率计算缴纳环境保护税。利用税收的激励作用,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理念上从“谁污染、谁纳税”转向“谁环保、谁受益”转变。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出发点,也不再局限于筹集环境治理资金、保障环境部门行政经费,而是逐步扩大到促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向低碳化上来。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税收制度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经济杠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还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就低碳经济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国内专家学者从税收制度这一角度来开展低碳经济研究的还不是很多。因此希望本文能够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些思路。

低碳背景下建筑绿色施工技术探究 篇4

1 绿色施工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 低碳节能型的建筑概念被提出, 但这个概念却直到90年代才得以实施。为进一步推动低碳节能型建筑的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 绿色施工的概念被不断提出并在施工环节中得以实施。

所谓绿色施工是指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通过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 尽可能减少建筑环节中诸多因素对于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实现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其目的旨在通过绿色施工的应用, 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 并最终推动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

相关数据表明, 绿色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 能够有效推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以及资源再利用等目标的完成, 并在实际操作环节中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由于绿色施工技术的诸多优点, 使得越来越多的施工单位在实际建设环节中采用这种全新的技术[1]。

2 建筑行业采取绿色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2.1 时代发展理念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但与其发展速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建成的诸多建筑中绝大多数都属于高耗能范畴。这种高耗能建筑形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能源集约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基于此类原因, 为推动建筑行业能与时俱进, 有关部门就需要在低碳建设的理念下, 大力倡导绿色施工建筑, 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能源集约发展的相应要求。

2.2 能源、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限制

由于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采用的都是粗犷式经济发展方式, 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大量消耗, 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据悉,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日益增多,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的资源在日益减少, 环境的承受能力在不断削弱。基于这样的环境制约, 我国建筑行业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更需要注重能源消耗的问题, 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因此, 就使得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

由于绿色施工技术在实际建筑过程中, 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所以建设部门在实际建筑环节中都大力提倡该项技术的运用, 如何有效的推动该项技术运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举措。

3.1 善用再生资源

前文提到, 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由于不注重低碳环保建设, 最终导致了大量能源消耗严重的问题, 并由此引发了诸如扬尘、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 需要在建筑环节中推广使用绿色施工技术, 其具体措施是多方面的, 比如在建筑环节中, 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环境使用不同的可再生能源, 诸如太阳能、风能等, 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可以起到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2]。

3.2 合理选购建筑材料

在实际运用绿色施工技术过程中, 还需要合理选用材料, 尽可能使用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选用无毒害、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 且由于材料的环保性, 使得在建筑过程中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

3.3 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 为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 还需要在施工环节中减少建筑污染物的排放, 尽可能考虑到建筑施工对于周围环境以及人员健康的影响, 为达到这一目的, 一方面需停止使用毒害性较强的建筑材料, 另一方面, 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 在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进而促进环境有序发展。

3.4 加强行政管理大力推行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现场, 采取行政手段大力推行绿色施工技术, 坚持贯彻执行《绿色施工导则》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临时设施建设方面, 应选用高效保温隔热、可拆卸并循环使用、有产品合格证的材料搭建临时设施。拆卸、拆除时做好废弃物的收纳和处理。

(2) 在施工降水方面, 应当采取综合措施配合进行施工降水, 在施工降水的同时保护地下水资源。

(3) 在控制施工扬尘方面, 工程土方开挖或建筑拆除前应按《绿色施工规程》要求, 做好洗车池和冲洗设施、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密闭存放装置、沙土覆盖、工地路面硬化和生活区绿化美化等工作。

(4) 在渣土运输方面, 应按照市政管理要求, 选用已办理“散装货物运输车辆准运证”的车辆, 持“渣土消纳许可证”从事渣土运输作业, 避免场外道路和环境污染。

(5) 在降低声、光排放方面, 注意施工工期安排及调整, 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并尽可能减少强光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4 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发展的策略

在实际建筑环节中, 由于建筑行业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因而往往忽视了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 为有效的推动该技术的运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4.1 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的相关制度

由于绿色施工技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普及度不高。此外, 相关的绿色施工技术运用规章制度不完善, 这就导致部分施工单位无法可依。

政府应基于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和政策, 加强引导, 系统推出绿色施工管控办法、实施细则、激励政策和行为准则, 激励和规范各方参与, 共同协作, 全过程推进绿色施工体系, 推行绿色施工。为有效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在建设环节的开展,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将相关标准量化, 方便施工单位借鉴。除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之外, 还需加强监察力度, 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举措, 通过上述措施, 有效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

4.2 市场引导, 增加绿色施工专项措施费用

在建设市场方面应有所倾斜, 逐渐淘汰以工期为主导的低价竞标方式, 培育以绿色施工为优势的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增设绿色施工措施费, 在建设计价中计入绿色施工措施费用, 再加以行政管理手段, 推行绿色施工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增设绿色施工管理要求与评价体系。绿色施工还需取得业主的鼎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实施, 这就要求以建设投资业主主导, 施工单位执行。这项政策的实施, 必将提升绿色施工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

4.3 加强宣传和培训措施

除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外, 还要加强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宣传力度, 通过加大宣传, 改变施工单位的管理理念, 提高认知度, 使其了解运用绿色施工技术的作用, 继而推动该技术的合理运行。

此外, 由于绿色施工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 诸多建设单位以及人员缺乏相应的技术补充, 对此, 就需国家出台相应政策, 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绿色施工技术培训, 继而以技术带动实践, 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实际运用。

4.4 积极发挥建筑单位的作用

由于建筑单位作为实施绿色施工的主体, 在实际的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中, 除需要国家的引导和管控外, 更多的还是需要建筑行业整体的自觉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建设单位自觉地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贯彻到建设的各项环节中, 加强对于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 积极推动在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绿色施工评价体系, 并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实践表明, 促进并推进绿色施工有益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是一件利国利民之大事。只有发挥建筑行业主力军的作用,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发展, 继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3]。

5 实施绿色施工技术的意义

5.1 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施工应以保证质量、安全为前提, 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手段, 坚持高效利用资源、降低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绿色施工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种新型施工理念,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推动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 建筑行业在采取绿色施工技术的过程中, 起到了有效节约资源的作用, 这种节约资源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对于能源、水土资源的节约, 这种节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设的成本, 继而使得施工单位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的质量上。

5.2 有利于保障城市的环境

近年来, 建筑单位的施工方式及技术的运用对于城市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扬尘、噪音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建设环节中, 往往会出现开挖路面、植物移植、固废弃物等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是深重的。一方面, 这种破坏已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另一方面又破坏了城市形象。

随着绿色施工技术的推行, 这种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其主要体现减少施工扬尘、噪音的出现, 并在最大程度上减缓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并最终保障了城市硬环境的完整与良好。

5.3 有利于保障带动城市良性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 城市发展与建筑工程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 建筑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城市发展, 事实上, 建筑工程的建设水平与质量已成为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衡量标准之一。

而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环节中的合理实施, 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工程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推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这一切都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 绿色施工有利于保障并带动城市良性发展。

6 结语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低碳建设的呼吁日益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 绿色施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运用, 并在实际建筑环节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使得绿色施工技术在实际建设环节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推动了建筑行业和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 韩霞.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分析[J].湖南农机, 2012 (11) :260~261.

[2]罗寅峰.基于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与创新, 2014 (9) :82~83.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5

【摘要】随着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我国社会正在迎来低碳经济的全新时代,碳标准成为一个崭新的国际标准得以应用,全球的社会经济行为以低能源、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碳关税的概念,新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崭露头角。我国作为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大国,针对当下的国际形势,应当认真分析情况,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使我国经济社会能够保证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外贸发展;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并且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贸易发展面临了更多的问题。对此,我国需要调整经济战略思路,努力发展低碳贸易,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

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总称。主要指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等模式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创新制度、开发新能源等手段,使石油、煤炭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消耗降到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共赢发展的局面。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减排技术与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类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即开发清洁能源,利用高效新能源,通过低耗能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类生存对全球气候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世界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特别是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占极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改变“高碳经济”的传统出口贸易模式

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而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耗能高、投入高、效益低”的缺点。我国外贸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多已摆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对其中短期内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2.2出口贸易量降低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冲击下,传统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被新能源所替代,这对我国的化石能源出口产业造成了市场萎缩和价格降低迷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化石能源出口企业出口量大大降低。此外,欧美国家一直积极筹备启动碳关税,若该项关税一旦启动,无疑将对中国的出口市场造成重大打击。根据世界银行近年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旦在国际上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冲击,出口量将因面临平均幅度为26%的碳关税,而萎缩21%。因此,碳关税将随时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发达国家扼杀“中国制造”的有力武器。

2.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损严重

除了碳关税之外,在对外贸易上必然还会针对更多影响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在各个环节制定更多限制条款,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造成巨大影响。不论是生产、销售甚至到产品的报废,各个环节都将有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制造商在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将必须增加有关保护环境的产品检测、认证等措施,以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环境保护要求,这无疑将增加制造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低碳贸易

低碳经济虽然给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低耗能化转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低碳发展之路,不但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需求。为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以变应变,以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低碳化过程。

3.1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环保标准低,并不适应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充分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抓住出口调整的契机,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优质人力资源回国创业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各项产业包括服务贸易在对外出口贸易市场中所占的比重。

3.2以政府引导为主力,从上至下推动贸易转型

低碳贸易中的边际成本会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减少而增加。这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低碳并不代表低成本,推广低碳贸易发展,以为这全社会对低碳追求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低碳贸易上,完全公益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举步维艰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必须由政府出面,充分调动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低碳贸易的推行与发展进行税费补贴,引导和协调低碳经济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常态。

3.3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面扩张绿色贸易战略

技术创新是绿色贸易的突破口,是绿色贸易战略推行的前提与保障。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努力以环境与生态发展需要为导向,拓展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将绿色生产融入设计理念,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产品推广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树立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等途径,健全企业绿色生产创新能力。

3.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创造良好涉外经济环境

除了完善国内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金融、财政政策支持外,在国际上,政府要积极开展多国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贸易互动政策的谈判,倡导发展自有贸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与双边贸易合作,运用环境外交策略,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环境外交,携手更多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广泛达成公平、友好的国际贸易公约、协议,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良好涉外氛围与健康稳定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经济,(10).

[2]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2).

[3]于立新,江皎.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J].红旗文稿,2010(02).

[4]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国际贸易 对策 贸易壁垒 产业结构

在当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的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经济转型的热门课题。同时,我国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迫切要求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然而,因我国对外贸易的依赖度比较高,由低碳经济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非常剧烈。本文由低碳经济给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对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提出若干合理化对策。

1. 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1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威胁

绿色壁垒实质上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部分,它往往指进口国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或者保护本国的贸易,而大力制定出苛刻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对来自海外的产品进行禁止或者限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11年间,虽然是重要的出口国,然而,因我国产品的技术和经济不占据优势,环保水准往往达不到发达国家规定的指标,产品面临出口滞销也就在所难免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为低下,不能达到一些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指标。因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产品在生产、加工、交换、分配和销售等各环节都要遵循相当高的生态、环境标准,而且也增加了环保品质的检测、审核环节,进而加大产品的成本。当今世界各国均在落实节能减排的措施,也在利用自身的优势经由贸易壁垒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准入门槛,这是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一个打击。

1.2征用碳关税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碳关税,顾名思义,就是对那些高能耗的商品在进口时征收特定的二氧化碳释放的关税。碳关税尚未正式征收,北欧一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征收类似碳关税的税种,美国也出台了若干法案,明定在今后10年内对所有进口产品开展碳关税,对进口的密集型商品,例如钢铁、化工产品和铝材料等,假若碳关税在国际贸易中完全推行,那么中国的产品会面临接近三分之一的关税,出口的绝对数量也会大面积下滑;碳关税最主要面向机械电子产品、钢铁冶金产品等高消耗碳的产品,而这些类型的产品正好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对象。仅2008年这一年,这一类高碳产品就占据了我国出口总产品“半壁江山”。就我国出口国而言,主要面向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工业先进国家往往会征收碳关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会有为数不少的产品遭遇冲击和影响,待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然而然会下降。

1.3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丧失明显

一个国家必须要出口一些收益显著的产品,进口一些“比较利益”最小的产品,以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比较优势。这个常识也说明了若一个国家的环境指标较为落后,那么这个国家就會因相关环境产品价格中具有的环境成本低廉,则便有环境的相对优势;若一个国家环境标准比较高,但环境要素的禀赋匮乏,便无环境的相对优势。

我国国际贸易产品一向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当然,产品技术含量不明显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均构成了比较优势,但在环保指标上面的努力还有待加强。在低碳经济盛行的时代,产品会丧失比较优势,不利于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

2. 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2.1优化外来资本的引进结构,防范高碳产业的涌入

毋庸置疑,施行对外开放以来的外来资本引入策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提升。但外来投资者更多的集中于高排放、高污染的化工、造纸和钢铁等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过度释放,更损害了我国的环境和能源。面临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要想更顺利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就要在低碳经济的形势下,特别是招商引资时,要严格限制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我国,以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

2.2加强国际合作,带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寻找可替代能源,在联合国气候发展大会,已经明确规定各国履行减排的任务,这也事关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诸多项目的国际认定,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入世11年来,我国一方面试图突破贸易壁垒的限制;另一方面,则加大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积极履行环保公约。所以,唯有我国在熟知国际准则的前提条件下加强新贸易规则的研究,搞清楚规则执行的规律,投身于国际准则的制定中,才能为世界环境与生态做出贡献。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因而要规避陷于发达国家依托于生态环境问题给中国设置的困境,必须主动促使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合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国际协作中加快本国产品的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积极探寻国际合作的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我国的技术比较优势。

2.3调整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转型

针对目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含量高、能源消耗剧烈等不良状况,需及时对出口产品的框架进行调整,在这个环节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推进产业转型。基于此,国家要组织科研力量,对产品进行环保可行性论证,依靠技术换代,降低能耗、物耗,改变传统产品碳排放量过大的局面;另外,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征税体系,引领更多的企业进口能源消费类别的产品,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高碳产品的出口门槛。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产品的科研,使我国产品能在国际各项产业分工中符合市场竞争力需求。

结语: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正视落后的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给对外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促进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建军.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05).

[2] 王立斌,齐晓安.低碳约束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问题探讨[J]. 东岳论丛, 2012(01).

[3] 吴来桂.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 中国商贸, 2011(08).

作者简介:杨军,男,1981.3,杭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际贸易系副主任,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7

1 低碳背景和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全球经济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今天, 随着能源使用而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 国家政府先后提出并应用了“碳足迹”、“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等一系列先进概念和方针政策。正是由于这些概念和政策的提出, 使得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也正是由于这些新概念的出现, 各个行业也应运而生了诸如绿色建筑、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相应措施。其中, 绿色建筑便是建筑行业最为突出且最符合人心的号召[1]。

绿色建筑, 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污染减少最优化处理的建筑。该类建筑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供给高效、适用且健康的使用空间, 还能充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其基本内涵而言, 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减轻和降低建筑物体对自然环境的负荷。该负荷主要是指能源、资源等。故此, 绿色建筑又被人们称为节能环保建筑或自然生态建筑[2]。

2 低碳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环保意识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无论是低碳环保理念, 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 都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于是,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认知和了解正在不断加深, 建筑开发商以及设计师等, 也都在具体的建筑施工和设计上重点强调着“绿色”这一低碳环保概念。具体而言, 无论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还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 建筑施工人员都对其做出了严格的要求, 使其充分满足能源和环境的客观需求。此举并不是单纯地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号召, 也不是纯粹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是跟随建筑行业自身利益追求的根本趋势。

2.2 节能

节能是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之下, 最根本的要求。绿色建筑想要切实实现节能, 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目前, 我国绿色建筑在这一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具体而言, 就是在充分了解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施工质量、工程预算、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等各方面因素, 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该建筑施工的优质材料。这样, 便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绿色建筑在施工材料方面的的高效节能。除此之外,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环节中, 积极应用节能材料、节能设备、环保材料以及环保设备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进行建筑施工, 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绿色建筑在资源和能源方面的节约效果和环保效果[3]。

2.3 环保

与节能一样, 环保也是低碳背景之下, 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就我国建筑行业而言, 不环保、环境污染等现象非常显著。无论是在建筑施工之前, 还是施工过程之中, 亦或是施工完成之后, 各种不环保现象随处可见。但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入, 我国建筑行业在环保方面的现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还是有个别不环保、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发生, 但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正朝着低碳环保的正确方向前进着。

2.4 建筑品质

在低碳背景之下, 绿色建筑的品质不仅要实现高效、健康这一标准, 还要充分满足人们高标准的居住要求和居住条件。同时, 尽可能实现益于人们身心发展这一功能性, 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来看, 这便形成了绿色建筑品质要求的三大基本要素, 即功能要求、绿色健康以及绿色环保。

3 低碳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新材料和技术的开发应用

为了响应低碳环保这一科学理念, 绿色建筑所突出的重点就是节能、环保、低碳且宜人居住。如此, 积极开发并合理应用自然健康且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便成为推动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其中一个主要动力。对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进行选择和应用时, 建筑企业不仅要因地制宜, 还要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快速推动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在技术、设备、材料等各个方面的开发和革新。由此可见, 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 是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和研发的重要内容。

3.2 绿色建筑及其理念的普及

虽然现阶段已经有部分人接受并认同了绿色建筑这一概念, 但还是有大部分人对绿色建筑存在错误认知。其中, 有人认为, 绿色建筑成本高、消费贵, 也有人认为新型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没有可靠性。诸如此类的错误认知层出不穷。故此, 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打破这一桎梏, 积极进行绿色建筑及其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和推广, 使其从城市范围逐渐覆盖至农村地区, 全面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发展和节能环保发展。

3.3 设计并构件绿色建筑标准

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绿色建筑还没有一个统一且合格的建筑标准。没有既定的标准, 那么建筑企业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 就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 整个绿色建筑的施工和考核也会变得随意化和不规范化。针对这一问题, 人们应该对绿色建筑进行科学合理且高规格的标准设计与制定, 利用制约性极强的专业标准来规范什么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绿色建筑[4]。如此, 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时, 才会“有据可依”, 才会建设出真正满足节能环保需求的绿色建筑。

4 结束语

就绿色建筑而言, 其长期的发展和进步始终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同时, 也离不开各大建筑企业的不懈努力。所以, 在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中, 建筑企业应该不断进行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材料、环保材料等的研发和应用。如此, 我国绿色建筑行业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长久立足于社会发展与竞争的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8) :154.

[2]文健.低碳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1) :66.

[3]高忠领.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方向[J].科技与企业, 2013, (08) :105-106.

浅谈低碳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设计 篇8

低碳理念自2003年首次被提出以来, 经历了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渗透过程。城市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区域, 因此低碳发展也成为城市科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生态城市设计

2.1 生态城市设计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 低碳城市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低碳背景下, 生态城市思想被引入到城市设计领域,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在城市—区域层次上, 强调对区域、流域甚至是全国生态系统的影响。其次在城市层次上, 鼓励建立合理城市结构, 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最后, 城市社区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层次, 鼓励其建立拥有合理生态结构、和谐生态秩序、完善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

2.2 生态城市设计原则

国外生态城市设计经过20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提出了较完整的建设原则, 分别是: (1) 优先开发紧凑多样、绿色安全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 并且使其靠近交通设施。 (2) 把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优先位置。 (3) 修复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环境。 (4) 创造混合住宅区。 (5) 提倡社会公正性。 (6) 促进地方农业、城市绿化和社区绿化发展。 (7) 提倡简单的生活方式。 (8) 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

3 生态城市设计的热点理论

3.1 低碳建筑

生态城市设计多体现为应用具体技术达到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如太阳能技术和气候适应性设计。这些生态化设计以在建筑的选址、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利用率为准则, 使建筑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条件。

3.2 步行城市

一般用步行适宜性作为步行城市的测度, 包括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使人们能够到达各种目的地, 在步行道网络中提供视觉吸引。一个高度适宜的步行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道路联结网络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3.3 巨型城市设计

巨型城市设计以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崔悦君的海上浮城为代表。进入21世纪以来, 巨型城市设计也更具可操作性, 例如韩国首尔绿色新城, 是一个可实现自给自足的绿色社区。城中众多未来派建筑集居住、办公、商业于一身, 兼具滤空气和降低能耗功能。

4 生态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实践

4.1 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市设计

4.1.1 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发展定位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崇明岛东部地区, 是一个具有岛屿型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地。崇明岛总体规划明确定位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 成为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展示窗口。

4.1.2 崇明岛东滩生态城战略框架

东滩生态城市战略框架是综合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核心原则及对东滩地区建设条件的分析后得到的, 具体为以下几点: (1) 环境方面, 包括:避免重要湿地遭受人为干扰、保护及提高生物多样性等。 (2) 社会方面, 包括:创造包容性社区、提供平等的就业等。 (3) 自然资源方面, 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4) 经济方面, 包括:建立公平的协调机制、致力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4.1.3 对于崇明东滩生态城的评价

就个人而言, 虽然其战略框架十分详细, 但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但是在当前环境下, 能提出这样一系列全面的发展策略已属不易, 应给予肯定。

4.2 武汉四新地区可持续的城市设计

4.2.1 四新地区发展定位

四新地区位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 其功能定位是辐射华中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和现代化居住新区,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水环境资源及良好的生态基础, 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生态廊道与湿地系统。

4.2.2 四新新城发展策略

(1) 广义通风道设计:将湖泊与城市中的环境通过带状绿化连接, 形成生态通道, 增大城市中的通风以降低温度。

(2) 公交社区设计:根据合适的交通及区位条件, 建立不同等级的公交社区, 使其沿交通站点集中布置, 设置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 使社区中心与滨水休闲带紧密结合, 形成“节点+廊道”混合用地带。

(3) 城市绿表设计:在传统的平面绿化基础上, 增加建筑立面、屋顶、桥梁等绿化覆盖率, 形成三维的绿化空间。

4.2.3 对于四新新城的评价

四新新城基于原有的城市环境特色,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生态城市设计发展策略, 同时在土地利用上结合了交通和生态, 体现了较为超前的意识。但是相比于东滩新城来说, 对于城市其他方面的考虑显得有所欠缺。

5 结语

总的来说, 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是在不断深入和扩展的。我国的城市设计也逐渐增加了对于生态方面的考量, 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种类繁多的外来理念和模式, 我们应该基于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 利用现有技术和手段, 统筹各学科相关知识,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薛滨夏, 李同予.生态城市设计思想及其当代转变[J].城市建筑, 2011 (1) :111-113.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9

数控实训是技工院校机械和数控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实践的同时, 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许多技工院校自身的数控实训硬件条件不足, 而学生在社会上参加数控实训的困难很大, 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以赣州技师学院为例。为了满足数控实训要求, 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学院争取了中央财政支持, 投资400万元人民币, 于2008年8月建成了数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选购沈阳机床厂生产的数控车床21台, 选用华中数控系统;宝鸡机床厂生产的加工中心7台, 选用FANUC Oi MC系统;加上原有的数控车床6台, 加工中心2台, 共有近40台数控设备。这些设备的添置, 大大改善了数控实训条件, 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例如, 实训材料一直使用45#钢材, 刀具为硬质合金焊接车刀和高速钢铣刀, 数控车床采用乳化液冷却, 加工中心采用油冷却, 这些油辅材料基本为消耗品, 原来仅有8台设备的时候, 这些材料已经是学院的一笔较大开支, 现在设备增加了近4倍, 相应的油辅材料损耗也会增加更多。在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实训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为了合理使用数控设备、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数控实训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介绍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数控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教学流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把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数控加工操作工和数控工艺员, 需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为此, 我们改革传统数控实训教学模式, 以创新设计为根本、数控加工为重点、CAD/CAM为主线, 按照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数控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在数控实训教学中, 增加了《CAD/CAM原理与应用》、《数控仿真教学软件应用》课程, 并且把CAD/CAM和数控仿真软件及数控机床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图1所示) , 摒弃单纯的数控机床操作, 加强过程训练, 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数控仿真教学环节, 使实训教学工作在虚拟加工的软件环境和真实的生产设备上一同进行, 既合理使用了资源, 又增强了实训效果。

设计实训模式传统实训模式中的油辅、刀具材料使用是一个开环系统, 即购买实训刀具材料→实训使用→废弃。在此过程中, 实训注重的是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形状是否正确, 尺寸是否合格, 轻视了零件是否有实际应用价值及对零件加工成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何合理处理的问题。随着我院实训基地数控设备的增加, 实训教学班级的增多, 原实训教学模式产生的废弃物也在增多。为此, 我们提出低碳经济下闭式循环的绿色实训模式, 就是在原来的实训循环模式中增加“回收”环节。与企业合作, 实训内容紧扣工业发展的脉搏, 根据企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进行实训内容的定位与筛选, 实训设计的课题为校企合作相关产品 (如图2所示) , 合格的产品直接提供给企业, 不合格的产品及其他实训废弃物进行“恢复处理”, 返回到实训中循环使用。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 一支既能下车间、又能上讲台, 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数控专业实训改革的师资保证。

实训方案实施

图3为我院数控实训改革中数控车工实训课题零件图形, 也是为企业加工的一芯轴零件。该芯轴零件外形规则, 毛坯为锻件, 材料为35#钢材。根据零件特征, 零件外形采用数控车削加工成型 (小端螺纹、小孔由企业加工) 。根据我院设备情况和教学实际需要, 该芯轴采用华中系统数控车床加工。

第一阶段为课堂理论教学。如图4所示, 针对该芯轴零件, 讲授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知识以及装夹零件相关的工装夹具知识, 在学生理解掌握后, 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仿真教学。该阶段在芯轴零件加工工艺、工装夹具知识学习及加工程序编制完成的基础上, 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加工, 学生还可以通过仿真软件预先熟悉机床面板情况, 校验程序是否正确, 仿真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等。第三阶段为学生机床操作加工。因为该零件是为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 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至关重要, 所以要时刻提醒学生要有质量意识。

通过实训方案改革, 把原来4周全部在机床上操作, 调整为2周数控仿真实训, 2周在机床上完成产品加工。方案实施前后消耗的主要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对比如表1所示, 练习用钢材从全为消耗品转为产品和部分消耗品, 冷却液、润滑油、电等的消耗量也大为减少, 学生的产品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通过实训教学方案的改革, 数控实训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实训成本也大大降低, 数控设备被有效地利用起来, 改变了原来实训中材料纯粹消耗的状况, 使学生的产品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卫京, 等.机电产品的绿色制造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7, (2) .

[2]谷振宇, 刘飞, 李聪波, 曹华军.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 .

[3]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J].职教通讯, 2007, (4) .

[4]童克波.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5) .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10

一、低碳经济、绿色酒店和智能建筑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酒店

低碳酒店是指运用低碳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低碳的科学技术来建设和运营的酒店。酒店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由于全球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的短缺,能源价格不断上升,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酒店来讲,节能减排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绿色酒店和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图形显示技术的进步和融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酒店业正在日益广泛地利用电子数字化技术手段,电子商务和现代化信息系统。酒店建筑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对于酒店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就是通过信息流的传递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用智能化来调控信息的传递。

(三)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低碳经济推动绿色酒店的发展,而建设绿色酒店又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实现酒店建筑的智能化。投资信息技术通常不仅与投资房间内的设施有相同的投资回报,而且信息化建设还影响和改善酒店的经营管理效率等方面,酒店智能化把信息化的价值融入酒店自身的价值链之中,提升酒店的竞争力。

二、绿色酒店智能建筑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酒店建筑成本过高

低碳酒店虽然在节能减排等生态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因为绿色酒店投入高、回报慢,所以很多酒店在面对低碳酒店时,多数是望而却步。从建筑环保的角度来看,目前正在运营的绿色酒店的80%到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然而要将这些酒店改造成集各类高科技为一身的低碳酒店,预算费用高,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对酒店的盈利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

(二)低碳技术不够成熟

与低碳酒店建设密切相关的低碳技术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能效技术。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电器能效技术、工业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第二类是低碳、零碳能源技术。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智能、地热能等相关技术都在此类。虽然很多技术已经开始商业化,但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体现节能的优势。

(三)行业差距

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IT行业属技术密集型行业。很多IT公司将最先进的产品设备推销给酒店,结果通常是酒店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技术功能与酒店需求错位,IT公司并不了解酒店的真正需求,不能解决酒店面临的关键问题;二是酒店管理层不了解信息技术,没有整体的规划,受到开发商、供应商的控制;三是供应商和酒店利益不一致。

(四)缺乏行业标准

酒店业本身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千差万别,加之IT公司各自为政的解决方案,使得技术水准有限的酒店盲目投资上马项目。就客房网络的实施来讲,就有ADSL、光纤、双绞线等方案,酒店应如何选择,没有行业标准。有的IT公司为了融资等目的,与很多酒店签署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网络环境产权不属于酒店,酒店无权在该网络环境加设任何其他项目。将来酒店若要实施节能控制,智能监控等就受到了阻碍。

三、绿色酒店智能建筑信息技术应对策

1. 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采用新型建筑节能设计和材料,比传统建筑可节省65%的能源。因此,对于新建酒店和需要改造的酒店,可强制酒店使用新型节能设计、新型建筑材料和设备。而对于现有酒店的拆除重建则须持审慎态度,因为拆除和重建本身意味着极大的资源浪费。酒店建筑物的拆除重建和改造,在功耗上是两个不同的指标,慎建少拆,使资源、能源、环境效益最优化,真正实现低碳环保。

2. 从酒店低碳智能建筑设计开始

建筑物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全球50%的资源都用在建筑上,60%的木材基本上是安装在建筑领域。例如中国每年的新开工建筑面积是世界的一半,80%到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中国现在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中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欧洲现在的标准是25瓦。建设低碳酒店,首先应该从建设酒店的低碳建筑开始。低碳建筑的八大技术是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和增加碳汇。

3. 工程基础数据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建筑业信息化特点是产品单一性,生产工艺流程不标准,团队组织临时性,原材料产品种类、价格数据和供应商数据海量,导致项目管理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工程的大量关联数据的创建、计算、管理和共享十分困难。工程数据由无数个构件、无数个平面和线段组成。要想达到满足精细化成本分析的数据拆分和汇总分析,手工操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协同困难,造成很多错误和延迟。完成一个小型工程也需要相当多的工程条线配合,也会牵涉到很多分包和供应商协作,而参与各方协同现阶段仅靠纸介质互相抄送,效率低易造成不同步,造成施工差错。

4. 推动酒店信息化标准的出台

当今酒店面临着一个新的竞争态势,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有管理的竞争、业态的竞争、新技术和新服务的竞争,信息化标准正是提升酒店竞争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酒店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务有两方面体现,一是提升管理效率;二是给客人提供更多的信息化产品和信息化服务,给客户一个超值的满意度。建立信息化标准的主要出发点,是想通过这个标准对整个酒店信息化改造从设计人手,对酒店的建设、服务、管理、设备的选型都有指引。信息化标准和智能化标准可提升酒店的管理效率,能够实时地掌握酒店各个环节的整体运作状况,便于酒店在决策过程中提供一些好的依据。这跟节能、环保、减排都是紧密地挂钩的。

四、结论

智能建筑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了酒店的各个方面。对于酒店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必备的工具,也是一种必须提供的服务,其水平直接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酒店的竞争将主要在建筑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展开,店内装潢、客房数量,房间设施等竞争将退居二线,酒店经营者必须转变观念,把握机遇。随着“云计算”、“模糊控制技术”以及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必将为建设低碳经济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志文.低碳经济与智能建筑[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0(4):161

[2]杨乐.低碳建筑智能解决方案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337-338

[3]梁海聪.酒店未来之路——低碳酒店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8上旬刊):84-85

[4]朱自伟,王勇,朱晓红,任延明.智能建筑节能策略与应用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6):93-96

[5]Bramlette M F.Initialization,Mutation and Selection Meth-ods in Genetic Algorithms for Function Optimization[J].ProcIC-GA 4,1991:100-107

[6]Michael R.Collins,Stephen J.Harrison,Ph.D.,P.Eng.Test of Measured Solar Heat Gain Variation in a Fenestration and Shade Combination with Respect to Test Specimen Tilt[J].ASHRAE Trans.2001:691-699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11

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低碳经济,应发挥林业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发展林业生产是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可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但是,如遭受砍伐、火灾或病虫害破坏,也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源,加剧气候变暖。因此,森林在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关键就是要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减少和控制森林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

林业生产纳入低碳经济的内容,主要包括: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森林作为生态游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低碳的休闲娱乐场所;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

2 发展碳汇林业是低碳经济时代林业建设的关键。

2.1 树立低碳经济时代的大林业观 林业不再是一个单纯林业,而赋予了全新的功能:林业是一个区域环境容量的保障,决定着经济的规模、速度和发展质量;林业是碳储存的主力军,森林覆盖率与碳储存成正比;林业是农牧副渔健康发展的前提,森林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其他产业都将随之遭到灭顶之灾;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真正实现山川秀美;林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家园,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强碳汇林业管理与科技支撑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吸收;加强森林管理,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用林地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森林资源保护不力导致的碳排放;通过对碳汇林业的研究,提高森林特别是人工林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从而减少石化燃料、电力的使用;开发延长木材使用周期的技术,有助于木质林产品贮碳量。

2.3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生产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中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使碳汇林业向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3 低碳经济下的郧西林业

郧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北依秦岭,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西邻郧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 处于华北自然区域和华中自然区域之间,是过渡地带,属于“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一般年总降水量是700-800毫米,除个别自然灾害年代外),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严冬时间短。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动植物的生长。全年平均温度为15.4度,最高是7月为27.8度,极端高温为41.9度,极端低温是元月份,月平均为2.5度,年均日照为1.874小时。

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276820.9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8.69%;宜林荒同荒地面积149250.8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1.43%,林业生产的潜力巨大。在当前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坚持生态优先,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增加森林碳汇,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作用,把郧西的林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3、12”植树节等活动,开展碳汇林业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公民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安全,弘揚生态文明,进一步形成关注森林,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

3.2 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把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森林经营。一是加强重点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做好汉江、金钱河流域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修复流域水源函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使森林生态功能得到稳步发挥;二是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如建设福银高速路及境内主要公路沿线的绿色长廊,加快城市片林、城郊森林建设,大力推进绿色村庄、绿色城镇、绿色校园、绿色厂区、绿色社区建设;三是加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是加强频危物种、重要湿地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如重点建设天河口湿地保护区、三官洞天然林保护区、五龙河自然保护区等;四是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

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 篇12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及特点

1. 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 (Environme nta l Ac c ounting) , 又称绿色会计 (Green Accounting) 或环保会计, 是针对环境资源恶化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并运用专门方法, 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 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环境会计是以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基础建立的, 其目的在于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改善社会环境资源状况, 提高社会总体效益。

2. 环境会计的主要特点。

(1) 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 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 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 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 从而使绿色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 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3) 效益相关性。生态效益与其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普遍联系、不可剥离, 必须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 以此形成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 (4) 复合计量。绿色会计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要把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与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土含氧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内容统一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里。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 环境会计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其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之中, 且深度不够, 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存在,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1.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 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敌对关系, 唯经济发展才能造福一方, 而环境保护的规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因而不惜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增长。企业的一些投资者也往往只注重投资回报, 而进行环境保护的努力又会减少其短期利润, 因而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社会公众由于对企业环境问题不甚清楚因而环保意识也不够强烈。社会普遍对于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阻碍了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2. 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会计法中缺少环境会计内容, 所颁布的环境法规也缺少环境会计内容, 因此企业对环境会计的应用缺乏法规的支持和约束。此外, 我国对环境犯罪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对环境方面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企业牺牲环境得到的收益在弥补企业受到的处罚之后还绰绰有余。只有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才可以使企业及其领导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 从而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实施。

3. 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不完。

(1) 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只注重绿色会计理论的某一方面, 而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将绿色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较少。 (2) 研究方法单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仍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尽管近几年也有了部分实证性研究成果, 但实证研究仍可谓是凤毛麟角。 (3) 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理论性研究, 诸如绿色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 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绿色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

4. 企业对会计信息批露不规范。

(1) 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且可操作性差。迄今为止, 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只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了规定, 且过于笼统, 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在实际中, 非上市公司如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得相当突出。 (2) 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性不足。只有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 且多数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色费”项目予以披露。 (3)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一般是围绕环保投资、排污费、资源利用、绿化、税收优惠、环境认证等内容进行披露, 而这些内容是企业可以轻松获取的, 但是对于与环境相关的资产、负债、收益等内容, 我国还少有企业进行反映。 (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反映的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如企业对过去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费用的支出以及一些因污染环境产生的赔偿损失等, 并没有对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给予反映, 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的财务影响。

5. 企业对绿色经营理念认知少。现行的企业会计的对象, 是

与企业资金运动有关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 根本没有考虑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 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 未将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等主要内容涵盖在内加以系统核算, 不全面, 不完整。企业会计目标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 企业应加大对绿色经营理念的认知。

6. 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低。

环境会计由环境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成,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运用到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 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环境学、生物学等, 要求财会人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掌握多学科知识技能。但目前我国培养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标准, 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导致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 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三、推进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对策

要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 健全环境会计体系, 需要从理论研究和实务两方面予以推动, 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予以保证。

1. 引起社会更广泛关注。

企业必须推行环境会计, 将环境信息予以充分可信地披露, 那么社会公众才会真正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 也才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的过程中, 应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力宣传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强调环境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明确它对会计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 会计的转轨变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规范, 将环境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 无疑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是将环境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强有力的保证。尽快出台环境会计准则, 环境会计准则是对具体环境会计核算操作的规范, 涉及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有了它, 才能为环境会计实务操作提供共同遵守的标准。会计制度也应逐步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作出具体规定, 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3.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

(1) 加大研究力度, 拓宽研究视角。在研究时应充分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努力形成完整的绿色会计体系。建议首先由多方面专家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 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试点效果满意、可行, 可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 考虑市场调节手段, 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 以及审计制度。

(2) 改进研究方法, 注重实证性研究。首先, 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研究, 将会计学与生态哲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诸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次, 要注重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既要有理论设计, 又要有实证检验, 使两者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再次, 要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 加强和改进定量研究方法, 以增强实际应用与操作。

4. 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批露制度。

建立以强制披露为主, 自愿披露为辅的披露机制。由于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 企业往往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而另一方面, 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需要以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进行宏观决策。因而, 有必要强制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同时, 为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需要营造一种“披露光荣”的社会氛围, 调动企业自愿披露更多信息的积极主动性, 以弥补强制披露机制下存在的信息量不足和相关性差等缺陷。另外, 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 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 以取信于社会公众,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5. 树立企业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为了求得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 就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 可以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同, 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佳的社会氛围,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有很大不同, 环境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千差万别, 企业应当及时明确应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 明确企业应承担哪些环境责任。

6.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除了增强会计人员环保意识, 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环境会计的专业水平。一是加快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 争取在各种高等或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中开设环境学选修课程, 努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环境知识培训, 使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加强会计人员与企业内部的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协作,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消除环境会计在实务操作中的障碍。四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 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

四、结论

环境要保护, 企业要发展, 环境会计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企业可以全面了解环境决策的实际财务影响, 并采取相应的决策进行控制, 以消除或减少负面的影响, 最终实现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双赢。大力推行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会计, 充分运用会计手段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是新时期探索环保道路的创新之举。

摘要: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发展缓慢, 研究较为滞后, 理论与实践结合尚不紧密。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管理, 构建实施保障体系;深化理论研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加快推进环境会计试点工作, 以进一步推动环境会计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环境会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莫筠.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环境会计的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00-104.

[2]林祖乐.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7.6:P7-10.

[3]徐小琴.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财会研究, 2007.5:P25-26.

[4]张宏亮.我国宏观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06.7:P63-64.

上一篇:PFI模式下一篇:乡镇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