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2024-10-21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成为天经地义的“教学”, 然而如此教学使我感受到我在扼杀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感知群体, 还他们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 我尝试了以下创新措施, 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效果很明显, 写出来与同行商榷。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工作中, 我完全摒弃了“为考而教, 为分而教”的传统教学观念, 把教师的名次, 教学成绩的奖惩看得淡泊一些。用“心”去教学,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以课本为基点, 引导学生去感知美、审视美、探寻美的形态, 激励学生去发现和赞赏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进而学会创造美。如朱自清的《春》中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 在那里, 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白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画面, 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 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在教学中, 要放下架子, 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 善于结合身边的琐事及自己的人生经验, 对文章的美学思想做出透彻的讲解, 从而一起共鸣,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如在讲授《这不是一颗流星》时, 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 结合课文告诉他们“爱是相互的, 善待别人, 别人就会善待你”, 引导他们消除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 先自律、再律人。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语文教学内容琐碎而庞杂, 字词、短语、句子、语法、课文、写作等等, 无不包含许多枯燥的知识, 要将他们装入学生的大脑并能够灵活使用, 只有新式的创新不行, 还要敢于创新教学内容, 我认为创新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中为交流经验常去校外听课, 也指导一些教师上课, 总感觉许多人所谓的模范课, 只是在现有的知识上添加了美丽的花絮, 很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觉得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带着脚镣跳舞”, 不是死板地给内容辅以形式, 而是要敢于跳出章节、教参的束缚, 敢于抛开抽象的规律定义, 简化教学内容, 消除学生的畏惧及厌烦心理, 从而在跳动之后能回到原位去运用知识。在教学中, 我贯穿了三个字“告、记、用”。告就是告诉, 告诉学生要记的知识, 很无味如同白开水, 但永远不喝, 我们的思想会枯死,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因而要面对现实做好准备。对于记忆的内容, 要敢于跳出课本, 化繁为简, 尽量给学生以新奇、趣味感。如对语法知识学生总是一种“你不说我们还明白, 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感觉。这时, 就干脆不讲、先用、再总结为公式便于记忆。教学中分层和概括段意、中心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环节, 对此可采用“逃避法”。先讲文章的意思, 自然分层, 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后, 再点明文章的鉴赏思路, 揭示分层即是按“血缘关系排宗系谱”。意思跟谁近就放谁家中, 概括段义和中心即“记叙=人+事+感情, 说明=对象+特征”。这样在记的过程中学生就忘记了沉重的脚镣, 而产生舞之兴趣了。

记住相关知识后, 就是用。在语文教学中好多知识只要求再认, 但如果只是掌握到再认的程度, 在用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干扰认不出来, 使你的教学前功尽弃。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人为本, 如复句层次的梳理, 每个句子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然后再进行仿造例句的创新活动, 让他们不仅形成短时记忆, 还要转化为一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语文阶段性教学的创新

要把中学语文看成是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过程。根据中学生三个年级的年龄、思维特征, 我提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的指导思想即“我教、我引、我听”。初一的学生思想习惯尚未稳定, 学习动机不明确, 随意性强, 因而要着眼于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备足日后发展的潜在活力, 引导和约束相结合, 促其养成善听、敢说、会说、爱读、善思、做好的学习习惯, 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还要重视简单与形象化结合, 使他们感到语文的实用性、易懂性, 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进入初二, 学生独立思维发展很快, 在感受教师教学思路和方法, 这时应转为以引导为主。用提问、讨论、竞赛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并分析学习重点, 使其有一种成就感,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其积极性, 到了初三重点就放在课文的美学鉴赏与创造上。在教学中我就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 如王蒙《春之声》《坚硬的稀粥》, 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更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的动画中, 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 作业批改的创新

改变教师一人批改作业的情况, 采用非常灵活的作业批改形式。例如, 我在教学中就将作业分为了ABCD四个等级。A级作业必须教师面批面改, 其中包括创新作为修改后的例文, 听写后的自我反馈错误记录及改进成绩, 自己总结的知识树和完善教师的讲课内容等等。B级作业课代表批改教师抽查, 其中包括每次听写后复习奖惩的效果, 学生自我评价作业质量分析树, 等C级作业同桌互判包括每次听写的知识点, 每次总结的课堂笔记反馈树等D级作业是自己判, 其中包括自我的作业评价, 自己订立的目标及试行情况的分析报告等。这些从教师到学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业管理和处理机制, 让教师能够监督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动态, 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时弥补。

总之,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面对90后新鲜的教学个体, 我们就要与时俱进, 用真心走近他们, 用人格引导他们, 用知识浇灌他们, 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的教学规律, 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教给他们, 让他们能够对中华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 不断地发现那些一直吐露芬芳却并不为人知晓的花朵, 愿创新之花永开不败。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作者:董建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新课程对学校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在教师组织形式、学生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作者简介]董建春(1966-),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河南南阳473061)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92-02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机制保证。

一、教师组织形式的创新

科学的教师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共同研讨和合作,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不当的教师组织形式则会压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教师间的共同研讨与合作,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从我国现状看,教师组织形式有包班制、科任制、年级组、教研组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天津某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打破传统惯例(即教研组和年级组分设),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教研组指导年级组工作,年级组内的不同学科分设小的教研组,它与全校性的教研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种做法吸收了年级组与教研组的长处,同时也克服了它们的短处,既利于教师们的有效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技能,了解学生特点,也利于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有力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效果很显著。在具体做法上,他们规定了备课专用时间,每周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六个研究到位”,即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研究到位,研究对大纲、教材的理解到位,研究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的确定到位,研究教法学法到位,研究教具与学具的运用到位,研究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构到位。为确保这种组织形式的有效性,他们还制定了行政人员听课和集体下组督导制度。学校行政人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并定期有计划地集体下组督导,做到五帮: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改革教学结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岗位教学能力等。

此外,根据国外小队教学的情况,结合我国现实,合作式协同教学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探索的教师组织形式。合作式协同教学的教师组织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业务水平基本相当的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共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了解学生。在正式教学中,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业特长轮流主讲,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或几个与之配合,然后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教师分工辅导、指导,教师要定期开会研究、评价和做出计划。这样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施教,收到互助合作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减少教师的负担和工作量。结合大班上课、分组讨论和独立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包班制是由一位教师全权负责一个班级,教授这个班级包括语文、数学、音乐、手工等几乎所有课程,用于小学低年级。这种形式教师负担重,一个教师要备、教多门不同种类的课程,缺乏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机会也会降低。而且,学生们在教师的任期内一直接受同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优点、缺点都会给学生以较深影响,而学生却得不到不同风格特点教师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传统的包班制,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是从教育学意义上来安排的。从目前来看,它主要存在于规模小、学生人数少的学校以及农村和偏远地区,在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学校主要被科任制所代替。而对科任制来讲,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利于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其相应的管理方式是年级组和教研组。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机会比协同教学减少,也主要是知识教学,而且除了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堂以外的状况了解甚少。从出发点来看,它主要是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完整发展,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因此,可以把合作式协同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师组织形式。

二、学生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发挥了它的巨大价值和优势,至今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从各国教学改革的情况来看,并没有简单地抛弃班级授课制,而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也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原则,尤其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绝不能轻易否定,对学科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应在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长处的情况下,结合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克服其弊端,使之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整体而言,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组织形式,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社会条件,把课堂内外教学、学校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就学科课程而言,可以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活动课程等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指在班级教学中把学生组成几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间以合作性学习活动为主,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异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态度、方式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多向交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大致步骤是:教师讲授新教材,向各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以各种方式合作学习,小组内评价和组间交流反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对小组成员定期调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与班内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合作,同时也要避免某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固定。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教室内积极观察学生,及时处理各学习小组内出现的情况,要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此外,为保证小组

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训练,让学生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和好处,掌握合作的技能并加以运用。

2.非指导性教学。这是由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每个学生可以无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不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只是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用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第一,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使学生真实的自我得以展现,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第二,提供一些可供学生随意支配的资源,包括书籍、地图、教科书、器材、录音设备、车间、工具以及教师自己的知识、组织方法和情感等;第三,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①非指导性教学有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的原则。移情就是有意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真诚就是表里如一,不装模作样。非指导性教学不注重具体的知识教学,它把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创造和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采用非指导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和具体技术,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品质。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班级教学,灵活把握和运用。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可以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根据活动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时空条件等灵活安排。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以小组(小队)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小组活动或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组或小队,不受年级、班级限制,不受教室、学校限制。在小组内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2)以班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生活指导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班内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自由组织、自由活动。

(3)以校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集会、升旗仪式、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形式可以更为灵活。(4)以年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年级内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组合,组成活动小组,可以不受教室限制,也可以在一个教室内分成几个活动内容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小组。(5)校级以兴趣为主打乱班级界限,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这类小组可以是提高班形式的小组,人员要少,水平要高。

以上各种形式,在一个学校内可以相互结合,灵活使用。比如,在全校中高年级打乱班级、年级界限组成小组,或不打破班级界限在班级内组成各种小组,或各自自主活动等。

三、班级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一个人正常的注意广度为7±2,②也就是说,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9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

握,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如果太大,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均交往就少了,即教育关照度降低,也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另一方面,班级规模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教学气氛。我国现在城市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尤其是重点学校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我国1996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小学管理规程》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5人为宜的规定。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控制在25人以内,这一数字的含义已经不再表示“相对较小的班级规模”,而是成为标准的班级规模。

座位排列应多样化,学生座位位置应时常变动。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和不同的座位位置制约了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和主体性发挥。这就要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师生、生生互动都有直接的影响。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对学生的座位位置时常调换,比如,班主任定期对全班座位进行左中右、前中后的调换,这样可以经常改变每个学生周围的人际环境,扩大每个学生与全班同学的交往范围,能使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关注、控制机会。在生理学上也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学生视力、听力及身体的成长发育。班主任在座位分配时,还要照顾到男女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等各种因素的搭配,照顾到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交往的全面性。各科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具体需要,在教学中临时变动学生座位、适当分组,这也同样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课堂气氛的协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总之,座位排列方式、学生座位位置不应总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座位排列方式和座位分配方法。

[注释]

①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311.②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46.[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一、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以启发性和探究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数学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育。

二、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太少,致使应付中考几乎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唯一目的;几乎没有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就是升入大学后,对于数学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应用也很少感兴趣,无疑会给工作造成损失。传统教育主体观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传统的教育质量观上以“知识掌握为中心”,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创新教育是全人教育。只有通过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创设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达到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来。

三、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总之,问题意识使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如:在导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利用几何画板,可拖动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使之部分能组成三角形,部分不能组成三角形,从而提出要满足怎样条件的三条线段才能构成三角形呢?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自己的新想法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再证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有趣。

另外,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复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可以任意地在黑板上画一条抛物线,问学生“你们可以从这条抛物线上发现对应函数关系式有哪些特点呢?”;也可以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问学生:“关于菱形,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等等。

(二)丰富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和来自其他学科而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的问题,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不能通过简单的模仿或套用有关数学算法和法则就能解决的必须进行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办到。银行利率问题、住房分期付款问题、环保问题等要考虑各种影响结论的变量。

再如学习了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形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可以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通过摆圆片实验得到只可以锯四个。别出心裁的办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师的素质转变

(一)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主体性又如何体现?有人说,只要课堂上热闹一些,学生的主体性就显示出来了,这是误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的确是“主体性”的评价标准之一,但这个“参与”是有指标的:一是“量”,即全体学生是否参与且是否参与到各个方面;二是“质”,即学习行为的反思性和实践性,重在思维;三是“状”,即学习情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实现了“量”、“质”、“状”三个指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形式有二:一是了解学生。即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必须摸清学生的思想、认知、智力、情感及学习兴趣、愿望、毅力、动机意志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方能心中有谱,才可“对症下药”;二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让学生自学的环节,并且教师要确定好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注意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应由表层向纵深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确定教学重点时,许多教师都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知识内容。然而,难道课堂教学只需要重点实现认知领域目标吗?众所周知,教学目标己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扩展到了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种领域,这符合素质教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非知识性品质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教育,甚至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等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同理,确定教学难点也不应仅局限于知识本身或教授、学习知识的难易。也许课堂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不是难点,但蕴含其间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教育或科学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等却是教学的难点。

五、结论

近几年来,创新成为世界的潮流,世界各国纷纷以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创新教育又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因此数学教育对创新教育负有非同一般的特殊使命。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学之创新教育 傅增加 学苑教育 2010/05 

[2]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王明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05 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4

一、自媒体的含义和特点

自媒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一个媒介, 也是如今信息技术的必然产物, 一般自媒体的平台包括常见的微信, QQ, 微博, 贴吧等等, 这些作为网络社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将信息进行传播与互动。自媒体的要求很低, 只要具备这些社交软件以及网络就可以进行操作, 所以是适合大多数人群使用的, 而且在自媒体中的信息特别的新颖有趣所以对大多数人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操作起来方便快捷所以自然传播的速度也就很迅速了。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是完全具备使用的能力并且也是受大学生所喜爱的。目前高校大学生通常是使用计算机或者手机进行自媒体操作使用, 同学之间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

二、自媒体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产生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政课程来说是有利有弊的, 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时需要引起重视。思政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 拓展眼界, 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鲜的知识血液, 另外通过对自媒体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对互联网的操作更加的熟练得心应手, 这样的教学课堂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对思政课堂产生新的热情, 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会变得更加的亲切没有隔阂。所以说适当的运用自媒体平台可以将思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政专业知识学习。

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平台的产生许多学生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 有一部分学生会对自媒体平台进行疯狂的操作, 这已经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正常学习, 也有部分学生陷入自媒体平台不能自拔, 他们在沉醉在里面只为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所以制造很多的新闻内容等等。但是大学生如果过度的沉迷与自媒体平台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 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以及学习受到影响。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

1、加强道德自律! 提高媒介素养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高校大学生都应当严格的遵守法律并且约束自身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 在自媒体平台下同样需要具备这种道德素质, 就算是在虚拟社会中大学生也应当严格要求自身, 让虚拟的网络环境也变得有秩序。现在许多的自媒体平台都逐渐推出了身份验证的要求, 所以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的交流和操作都会受到一定的要求与约束。大学生需要合理的去处理自媒体平台的一些问题, 让大学生成为现实社会以及虚拟社会的主人, 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会学习到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约束能力等等。对于高校而言也需要给学生适当的思政专业知识上的帮助, 对自媒体的使用应当建立严格的使用规范,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自媒体的使用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媒体做到更好的使用。同时也应当让大学生了解自媒体如果不正确使用的不良反映, 培养学生对自媒体的利弊的辨别能力, 这样大学生才能通过自媒体在网络虚拟世界得到最好的锻炼。

2、树立研究自媒体, 使用自媒体的新观念

观念是实际行动的前提与导向, 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教师应当认可自媒体的传播的有效性, 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实现自媒体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自媒体的到来对思政教学也是有影响的, 高校思政教师应当担任起维持高校正常秩序的工作, 在自媒体进行传播时做到很好的控制与把握, 自媒体的传播途径在逐渐的增加, 也在一步步变得更加的先进, 在传播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客观意义上的认知, 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自媒体的传播方式, 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所以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受到了大众的广泛的肯定。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传播已经不再能满足需求了, 因为更科技化的自媒体形式已经诞生并被更多的人使用,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微信, 微博等等社交工具, 而高校也应当采取这种自媒体传播途径来辅助思政教学。

3、思政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高对自身综合素质

如今自媒体已经进入了高校的教学中, 作为高校的思政教学教师需要将这一理念加以重视, 教师不能单纯的因为自媒体可能所导致的不良的后果而一味地否定自媒体教学,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需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自媒体环境, 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 并且需要去主动地研究自媒体, 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拓展, 就是所谓吸收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思政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等进行大概的研究, 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和喜好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充分的有选择的运用自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大学生才能将思政课堂学好。

4、形成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相结合的自媒体管理监督体系

高校以及思政教师需要让大学生对自媒体有关的法律以及道德规范有个了解, 这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 包括公民应当严格遵守的宪法等等, 对于自媒体的诞生以及法律的保护需要国家高度的去重视, 为此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的法律条例, 并且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 鉴于此高校也就更加应当对自媒体的法律规范有严格的要求和管理体系, 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管理中都应当有具体的标准。这样也就尽可能的避免了自媒体所带来的不良的信息内容, 让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完整并且健康的氛围下学习思政课程。

除此之外高校需要对大学生也进行必要的道德规范要求, 让大学生自身就对自媒体有个正确的认识以及意识, 也就是需要做到正确健康上网, 这也是每个公民需要遵守的, 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让互联网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 并且能够越做越好。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更应该担此重任, 做到文明上网保持自媒体平台的健康。所以高校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上网的重要性, 给大学生进行健康使用网络的意识灌输, 让大学生充分认可, 这样一来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在社交能力上也能有所提高。其次需要让大学生知道自己是自媒体道德传播的主力军, 并且也是有义务进行道德传播的。

四、结语

对于高校思政教学需要教师将自媒体平台运用到其中, 对于教学而言要努力的跟学生保持平等的一个位置, 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将学生的自媒体运用得到培养增强。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门比较复杂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改良过程, 要结合时代潮流发展做出适当的改进, 自媒体平台就是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关键。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时也越来越多的将自媒体运用到其中, 一般常见的就是手机计算机等, 目前比较热火的包括手机QQ, 微信, 微博等等, 在互联网自媒体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将自媒体运用到高校思政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这也是提高思政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颖.自媒体下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思考[J].法制博览, 2015 (18) .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5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和变化,教育体系的模式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不断壮大和提高。在社会信息大数据化的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与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使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能够充分展现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现如今广大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我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展开详细的探究,为今后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创新 篇6

一、从经验型转向创造型的创新

传统观念上,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靠教学经验的积累。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师的素质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的职业不再是有文化知识、能传授知识就可以立足讲台。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创造型,从单一教学型转向教育科研型。教师的专业化要具备五种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崭新的理念,以挑战的姿态,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从传统教学转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支配者、控制者,是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正转变,除了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需。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教材中大量的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不断学习。教师需要掌握并恰当地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和学习领域。

三、从神坛上的“圣人”转向伙伴及指导者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下进行的。而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基本知识为线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新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学生活动的重要性,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教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成为万事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从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从程式化教学转向多样化教学的创新

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多的体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收式学习。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是多样化的,课外学习也应是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社会角色体验、社会劳动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等都是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培养较强的反思意识,对于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对于程式化的传统教学,要进行重新建构和思考。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是教师创新的结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五、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的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小学体育教育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基础, 在新课标实施之前,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化课的调剂范畴上,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集中于“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就致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实施以来, 各地都取得了一些进展, 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带来了积极效应, 但如何发展和补充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标之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及问题

1. 教学方法陈旧, 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由于受中国传统、消极的教育概念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授课的方式也多是“填鸭式”, 甚至是“满堂灌”的教育形式, 而这时的小学生正处于体育启蒙时期, 这种刻板的授课方式很可能让小学生们对体育不感兴趣, 甚至对之后的体育运动也产生抵触情绪。

2. 教师素质偏低, 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是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和重点, 新课标实施之前对于体育老师的要求参差不齐, 难免让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自主能动性变低, 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缺乏教学体系, 影响教师进步的可能性

在新课标之前,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也缺少监督检查的环节,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这就导致体育教学停滞不前。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是对小学体育教师能力和进步的有效保障, 只有具备完整、全面的教学体育, 以便对于老师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 才能防止体育教学中“浑水摸鱼”的现象。

二新课标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在新课标要求的指引下, 小学体育教学也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面向学生。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而这种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本身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1. 注重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小学时期正是接触外界的基础关键时期,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这个时期也是全面开放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进而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磨炼自身意志, 培养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是新课标下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一个新的也是不可忽略的要求。同时, 通过体育实践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 这也为他们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需要传授, 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也是关键。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造, 要让学生学到的比老师传授的更多。引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对于体育生活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3. 注重教与学的效率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创新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反馈,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注重“学”与“玩”的结合, 充分运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启发学生对于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灵活, 也更高效。当然教师也要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 “玩”是促进“学”的手段和途径, 但不是目的, 要让两者之间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

三新课标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其方向的正确性关乎整个社会的体育方向。新课标自推行以来, 小学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体育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与此同时, 小学体育老师的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又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对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展望

我们在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条件下, 也不能把过去的东西一概抛开, 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如优秀的课堂管理、课案预设、全面的身体训练以及合理的运动负荷。只有在秉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升华、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五结束语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8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管理体制中的权利失衡现象。

纵观现今各个高等学校, 教学管理的决策机构仍然采取科层管理体制, 具有等级和服从的基本模式, 整体教学管理模式是:学校校一级领导制定政策、由教务部门负责细化和分解、院系负责具体实施。所有工作的完成近似于军事化管理模式。不仅在管理上效率极低,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显现。另外这种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权威性, 通常都是由上级进行分配任务, 形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考核评估准则, 接着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执行, 没有使各级教育专家、全体学生参与进来, 没有完全反映所有人员的意愿和要求。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受各级主管部门的指挥, 处于完全服从状态。

(二) 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的不调和性。

在校的全体学生都一直在固定的专业学习、完全一样的学习计划、统一的教材、千篇一律的模式、集中的考试形式。其实在每学期课程的选择上、课程学习形式上完全可以运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加强。专业的选择是高考填报志愿或是入校后进行的专业的调整;而课程选择上, 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制度;而在课堂管理上也完全按照出勤和平时表现的学习和管理;在考试和学籍管理方面, 多数大学的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规定十分严格而具体。另外现行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现今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旧模式和新型学分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众多高校依然延续着计划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完全类似于军事化管理模式, 而学分制以选择为核心机制运行, 可操作和利用的空间较大, 这就导致了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之间矛盾的产生。

(三)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有限。

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在从事本工作之前没有经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培训, 从而导致其对高等教育理论、发展新动向的充分把握和研究上缺乏创造性。另外, 有专业能力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承担繁冗复杂的事务性工作, 甚至还需要兼顾教学工作, 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成效的对策

在组织结构方面, 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缩减管理层级从而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 缩减层次形式, 形成学校、院系之间直接的管理模式, 通过二者之间明确分工和合作, 形成学校宏观调控的权力而保留院系的自主权利。二是重申了改善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根据专业和需求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 将学生按照各自情况进行重新编排, 突出个性化和实用性进行教学管理, 以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适应今后工作需要的各项技能为主, 以普遍性教学为辅, 重新制定获得学分和成绩的标准。在此基础上, 要完善导师制, 为学生合理正确地分配学习上的导师, 将学生融入到体系中来, 行使自己的权利对教师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进行定期评价和总结, 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形成的意见。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利推进、有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然过程, 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国际上其他高等教育相接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品质, 不仅能够在国内立足, 还要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完全学分制在世界各国不断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体系。完全学分制是在导师制的指导下, 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学分这个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关于学业完成情况的表现形式。完全学分制具有选择性、灵活性、个性化、指导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三个方面:学分衡量制, 即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 并作为毕业标准;学分计费制, 即按照学生修习的学分来收取学费;学分互换制, 即学分可在不同学校之间得到承认, 进行互换。在结构上则包括选修制、导师制、自主学习、教考分离和弹性学制五个部分。而完全学分制受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外需要社会和高校的认可和支持;在内要增强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进, 达到学生的需求。现行学分制在我国高校没有改变学年制和学分制之间的冲突, 由于学年制的限制, 使得很多学生对学分制失去信心, 因此我们要彻底打破这种模式, 执行用学时来计算学分的制度, 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 完全采用学年和学时来计算学生在校的学籍时间, 规定了学生降级、退学的学分值。融合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和建议, 发挥他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教务管理者要积极拓展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由原来的被管理者转化为现今的管理者,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热爱学校的每一项事业, 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来, 发挥所有人的作用, 积极献言献策, 查漏补缺, 真正弥补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完善教学管理的专业机制。

通过以上研究, 针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从而制定一些改善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办法。只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管理, 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做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发挥实效, 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本科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2]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5

[3]王英.创新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10

[4]王树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 12

[5]黄快生.用协同学审视高职院校学分制, 促进适应性思维范式的建立[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9

[6]王枬, 王彦.教师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 2005, 2

[7]耿涓涓.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J].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2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9

1.在思想认 识方面重 视不够。 长期以来 ,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觉得读小学只要把语文、数学等课程学好,为将来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就可以了,体育课处于“放羊”状态。因此体育教学明显滞后于其他科目发展 。农村小学基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设备、场地不足以支撑体育教学。

2.学生身体 素质逐年下降 。据有关部门统计 ,现在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数量每年呈上升趋势,成为广大教育专家和家长非常关心、也非常头疼的问题。小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已为今天社会的关注焦点。

3.课堂教学 方法与组 织形式缺乏创 新。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改观。新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延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二、依据新大纲创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课程设置中, 没有一种科目像体育那样既能掌握知识、满足兴趣、快乐氛围、强身健体,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突破常规教学方法的局限,创造性地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体验体育运动中的真正乐趣,真正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并通过合理自我体育实践养成喜爱运动健身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练就健康身体, 以应付今后学习生活中面对的各种身心挑战。新课改背景下,要做到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和谐师 生关系 ,提高学习参 与性及创新 意识。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行为、心理的“换位”,引导、激发、帮助学生,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例如:体育课中,教师主动参与游戏活动,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感到亲切,师生情感交融、气氛和谐、相互尊重、信任,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创新意识与探究意识增强。

2.合理运用多 媒体增强 教学效果 。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运动项目需要老师利用身体示范或图片演示传授, 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 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多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体育学习是一门形象化学科,需要学生模仿学习各种动作技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用更直观的情境影像形成明显表象,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技术动作制成视频, 让小学生直观看到整个动作过程,或者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更好地结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最快最好地接触和形成各技术动作表象。是情境教学还原动作过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如在60米起跑教学中,因速度关系学生很难观察到起跑后的加速过程中的动作技术,很难形成正确表象,这时教师如果能在多媒体教室中让学生观看下载好的教学视频, 用慢帧处理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动作,并加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就能及时形成正确的起跑加速阶段动作技术表象。在这之前提前进行起跑教学与训练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 多样化、生 活化 ,提高学习 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化动作记忆深刻。因此,首先表述要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动作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欲望。低年级学生特点爱说又爱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厌烦过多重复练习。因此,教学中练习方式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兴趣,推迟疲劳。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听音乐节拍拍手走、模仿各种动物走、比一比谁走得像等多种形式, 完成走步教学任务。又如游戏接力赛跑中,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每次练习提出不同要求或增加一些难度,让学生每次面对不同难度,这样跳一跳才能吃到果子的手段,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生活化就是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在体育教学中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这种教学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极其明显。例如:在行走练习时,对学生进行“过家家”设置:“妈妈”带着孩子“兔宝宝们”们搬家、玩游戏、做饭,在我们创设的情境中,孩子们感觉更像在过家家,而过家家哪个孩子不喜欢?“兔宝宝们”搬家时,遇到红灯亮的时候要自觉停下来,游戏“绿灯、黄灯、红灯停”,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熟悉、理解、遵守交通规则。又如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时,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直的姿势,可以让学生看看身边同学、学长,他们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的姿势,那么他们的身姿优美吗?他们的身体健康吗?这时, 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保持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课的创新必须在深化本身运动技能, 熟练掌握各运动项目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通过“优化环境”、“情感驱动”、“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主动者。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对教师、学生都提出新要求。教师应以新体育教学大纲为指导,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传统体育教学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向学生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个性及其他方面发展。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0

一、课程定位及授课内容精选

特种加工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分支, 其技术内涵范围很广, 泛指利用电、热、声、光、化学等能量形式对材料进行分离、结合、变形等加工, 并达到零件所需的尺寸、形状及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在课程定位上, 一方面本课程所涉及的加工方法较多, 各加工方法中加工原理各异、特点不同, 学生初学时往往感觉到知识点繁杂, 主线不突出, 深入理解困难。另一方面, 本课程的新奇性、前沿性、学科交叉等特点又对学生创新兴趣、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选择本课程进行“知识-技能-创新”模式探索具有更强的可执行性。本课程定位于增强学生视野、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两个层面, 而并非侧重于紧紧讲解各种特种加工方法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精选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 专业课程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增加, 课时却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 在内容讲解上以“加工原理-工艺特点-加工设备”为主线, 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行设计, 培养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工程技术能力。如在讲解电火花加工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插座电腐蚀现象引入, 到如何利用这一现象进行加工, 再到实现这一加工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中自然对本加工方法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使其充分激发创新热情, 通过积极思考, 甚至能提出新的特种加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特种加工课前认知环节开发

在课堂教学以前, 将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内容提前在课前认知环节中贯彻落实。向学生提出实际工程难题, 让学生自主思考, 搜集、整理相关技术资料信息, 提出解决方案。确立“引导学生自主学、激励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创造学”三个学习目标。案例式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典型案例的选取, 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 要求选择的典型案例既能体现对特种加工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要充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先进制造技术的实现及加工理念的革新为突破口,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 提出自己认为最优选的解决方案, 注重其创新实践能力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工程实际的案例驱动课堂教学模式革新

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讲, 通常的教学着眼点在机械制造加工的相关理论, 并且孤立地讲解理论, 使学生掌握的内容孤立、零碎, 很难准确把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现实加工的实际操作。因此, 本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方式更适合于本门课的特点。授课前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 对案例进行精炼以确保其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在课堂上通过给定的问题情景,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模拟解决问题, 共同找出结论。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思考、分析、解决, 使学生对加工过程有较深刻的认识, 总结归纳出普遍规律性的理论, 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互补知识, 也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记忆教学内容, 更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应贯穿一些对学生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 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讲技术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四、特种加工技术动态课件设计与网络教学开发

特种加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的广泛性、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及与时俱进性, 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加各种先进制造工艺加工过程视频录像, 使学生的各个感官能同时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和丰富的知识, 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课堂上采用集动画、视频、影像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课后推出网络教学系统, 使学生可及时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进行知识点巩固及相关习题的参考, 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立体感。

五、以课外竞赛小组模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前已述及, 特种加工课程的教学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学”又分为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学习。让学生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 从实践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课外实践环节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构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平台和实践活动体系,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科技比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 以实际竞赛项目为载体, 对所学知识进行优化、选择, 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授课教师既作为团队成员参与, 又作为指导教师把握方向。通过项目引导, 使学生切实达到所学知识巩固并加以灵活运用。在创新竞赛中凝练新想法, 通过实际操作、制作等环节, 实现“技能-创新”的转化。

总之, 在特种加工技术的教学中, 扩展理工科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本方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案例式教学驱动机制的引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从而强化所学知识的内化。多媒体动态课件及网络教学等新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特种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 以课外实践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食物模拟制作, 激发其创新能力, 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实现其功能, 从增强学生自信到锻炼自身能力等方面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实现“知识-技能-创新”融合。近年来, 通过本门课程的改革实践, 学生参与各级竞赛的积极性高涨, 获得省、市级各种竞赛奖励多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 第28章第1节[Z].

[2]刘晋春, 白基成, 郭永丰.特种加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杨叔子, 张福润.面向21世纪改革机械工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4) .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1

一、大数据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联系

大数据的概念是指在超出可预见时间的范围内,用常规软件进行科学有效分析的数据的集合。大数据能够高效获取多种多样的、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还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承载着又一个新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新应用的发明和发展。

传统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大数据为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工具,对于现代学生的发展很有益处。

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传播工具

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网在学生中的使用率几乎已达到100%,其中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学生占总比例的25%甚至更多,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会受到家长限制,但也维持在平均每天1小时的水平。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沟通交流与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利用网络传播工具,使学生课上课下都能够获得相关知识。

2.开展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网络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增加教学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性。例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各种信息的组合能够给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突破。

3.注重大数据质与量的发展

大数据在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体现在运用中:大数据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庞杂,并非全部能够直接应用,需要教师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才能够确保其为教学提供帮助。为了保证数据质量,首先要扩大学校数据库的范围,要利用更多元化的互联网工具来收集更多信息,然后再对数据进行系统化分析,从中筛选出对教学有益的信息,并加以恰当的利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究

1.教师要走进网络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全面进入网络化时代,因为网络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网络中多元化的信息系统和结构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实验课“粗盐的提纯”就可以利用网络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先进行实验的预习,在网络上查询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整个实验的多媒体展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结果的验收。学生在整个准备过程中,通过网络数据信息,接触粗盐提纯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将实验过程亲自呈现出来,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启示,进而更好地掌握实验。

2.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引导者

在创新型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所转变,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要调整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融入信息化元素,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课程,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大数据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资源,颠覆学生以往对于学习的看法,要让学生知道: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如何学习。例如,在“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课中,首先,利用PPT演示,引出钠的重要化合物,让学生来发现并指出这些化合物与钠有着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把所知道的钠的化合物都说出来,如Na2O2、NaOH、Na2CO3等。最后,把学生的回答分组总结,引出各组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对于钠的化合物有更深的理解。

3.教师要做学习的领跑者

教师要有所创新,就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条件,广泛吸收各种信息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要采用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和演示,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大数据库资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想在课堂上高效率地利用好每一分钟,就要在课下进行更加充分全面的准备,对于实验设计的知识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实验效果的展示都要做到全面的准备,只有经过这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教师才能够完美诠释指导者和领跑者的角色,才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4.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要注重教学的全新模式,尤其是协作教学。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增进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喷泉演示实验”就很适合利用协作形式进行教学。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喷泉实验发生的条件等进行整合,然后对于能够发生喷泉实验的例子进行总结。氯化氢和氨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易溶于水:1体积的水在常温下,能够分别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和700体积的氨气。利用这种特性,就可将氯化氢和氨气溶于水的实验设计成喷泉实验。此外,还有氯气跟氢氧化钙的反应,在500ml圆底烧瓶里收集满氯气,加入约10g氢氧化钙后,塞紧带尖嘴的玻璃管的胶塞,摇动烧瓶,使氯气跟氢氧化钙充分融合并且发生反应,然后将玻璃管插入到盛有红色水的烧杯中,再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烧瓶内就会出现喷泉。这些例子,就是让学生以网络为资源,以教师为指导,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完成实验。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教师要秉持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将互联网的信息和便利有机地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发展。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职院校的体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任务。然而就目前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而言, 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学校体育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差异性无法得到有效体现、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等, 导致体育课程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 在新课程改革越演越烈的今天, 体育课程改革似乎稍显迟缓。笔者认为, 改革与创新是每件事物发展下去的必经过程, 体育教学亦如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 顺应时代潮流的变迁, 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体、育心和育人的功能。

一、关注每个学生, 实施分层教学

朱熹说:“圣贤施教, 各因其材,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分层教学法能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各取所需, 展示自我风采, 满足广大职高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下面以足球课“脚内侧传接球”教学为例, 谈谈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研究学生, 确立层次。

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情况, 将学生分为A、B、C三层, 即体能较好和学习积极性高的A类学生身体素质和协调性一般的B类学生及身体条件差、体育学习较消极的C类学生。

2.目标细化, 分层完成。

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即C类学生主要以练习为主, 通过反复的练习脚内侧的传球、停球以强化动作要领;B类学生在C类学生的基础上配合“抢圈”练习, 提高脚内侧踢球的传准;A类学生在B类学生的基础上, 加上脚内侧的射门练习, 要求其抓住动作要领, 要求可适当提高。

3.灵活考核, 层次分明。

A类学生主要考核评定脚内侧踢球的传准及射门动作 , B类的学生则以脚内侧踢球准的传准和不停球传为考核评定标准, C类学生的考核评定为脚内侧踢球的传准。对每一层学生的考核不仅要看技能的完成情况, 还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和进步情况, 使各层次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能感受到每一次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关注团队精神, 实施小组合作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更能促使学生适应社会、提高社会竞争力。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激发, 让学生树立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的意识, 只有努力完成任务, 才能成为其中荣耀的一分子。例如可以利用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在2011年的世锦赛上输掉团队冠车的消息或视频创设情境, 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灵活多样, 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 如“捆绑”式合作法、自主式合作法等, 让学生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下,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

3.小组互评, 实现共同提高。

合适的教学评价能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小组互评能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过程, 更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 通过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组员自评、组内互评, 这样的评价方式比教师直接对学生评价更能让学生接受,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 实现自己和小组的共同提高。

三、关注身心健康, 实施体育情感教学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 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 尤其是中职学生, 饱尝中考落榜的失败, 感受“差生”一词的中伤, 内心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容易自卑, 产生困惑。因此, 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更需要教师多关注、多留心。体育是一门调整状态的学科,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帮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符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开展挫折教育, 维护健康心态 。

职高生即将走向社会, 合理地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 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抗挫、耐挫、越挫越勇的心理基础, 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因此,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困难磨炼, 在“跳一跳, 够得着”和“跳一跳, 够不着”的反复体验中, 感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和沮丧过后的自信, 从而明白: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2.巧用游戏比赛, 培养健康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缺乏挑战, 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 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动作, 反复练习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竞争可以化“沮丧”为“振奋”, 使学生主动发挥能力, 使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上一篇:传统首饰下一篇:海外财务公司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