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1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自身特点和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化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重点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全民健身等体育教学体系,与时俱进,努力为我国现代化体育教育事业创造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积极做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立足本职工作以外,根据当前国情开辟出一条新的体育教改创新路径,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是每个体育教师应肩负地培养我国体育运动健儿的特殊使命。
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现阶段,尽管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各项基础工作迈向新的步伐和启程,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并未真正地得到足够重视。有的地方院校领导甚至错误的将体育教育通过标准化达标建设作为衡量教学的标准,以此掩盖或忽视了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问题。首先,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全局工作中“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最后,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深化变革,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部分体育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教学程序墨守成规,在教学中依然以经济运动项目为主,过多地强调了某一运动项目的特技功能,而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教改实施仍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至此,如何行之有效的推翻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问题,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构建高校现代化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成为我们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2 素质教育背景下开辟高校体育教育创新路径的新策略
2 . 1 积极调整体育课程结构, 构建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 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有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养成健康的审 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通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这一现状,整体设计高校体育各类体育课程项目的课时比例,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发展需求,将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时时发挥出来,为我们构建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方向。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高校各种体育项目类型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高校体育项目课程类型的单一性、体育项目活动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使学校体育项目类型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均衡化。因此,要实现新课改的既定目标,着力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改变固态的模式,通过积极向上的体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得到历练和成长。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教学变革中首先当是顺应教育形势以及新课程的变化要求,还原体育教育的本真,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蓄力量,积极构建具有符合中国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2 . 2 创新高校“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能和品质的抓手给予大力投入和支持。通过积极构建机构改革中体育局和教育局合并为契机,强力构建和推进高校“体教合一”的教学发展。发展体教结合的学校体育,有两点极为关键:其一,体育教师要将传统的体育教学,从一上课就训练学生跑跳,转变为项目制或俱乐部制。学生通过参加某一体育项目或某一运动队,在项目和运动队中,锻炼、提高体质,也学习到运动技能,并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运动的趣味性,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品质,而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二,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通过推出各种体育项目,组建各类运动队、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比如乒乓、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网球等等。不能只有一两个运动项目,或限定学生必须参加某一运动项目。只有这样的体教合一,才能让高校体育教育在健康的土壤中得以发展,同时也不会让其他项目,感到“被边缘”。除此之外,各校还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推出各种项目、俱乐部供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创办具有娱乐特色的俱乐部、运动队,使学生在畅想娱乐活动的环境下,感受和熏陶体育文化运动 节。
2 . 3 加大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通过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体育院校还应重视高校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除此之外,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积极创新体育考评机制,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教学的安排上要有选择性、目的性。要求学生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用以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以此有效开展体育教学。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提倡,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地重要方针,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地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基础之上将体育教育作为培养自身创新意识、获得知识信息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修养的重要发展标准。据此,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完善和加强教学素质,及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构建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学习体系,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严谨务实,亲力亲为,为培育中国运动健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变革和实施以及现代化体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培养基地,为培养我国社会创新型人才和输送体育健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其自身身体素质有计划有目标的选择运动对象和训练方法,积极促进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运动训练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才能为将来的事业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据此,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创新发展体育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该文将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找出切入点,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务实重干,全面推动教育体育事业新发现,努力开创教育体育工作新格局,深入改革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机制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2
摘要:大学体育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它不仅注重学校的体育教学,更注重与健身和社会运动相结合,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教育他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合理健身。只有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有创新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终身体育;目标;大学体育;教学创新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发展,体育技能和水平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身体好坏的标准,终身体育才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要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根据学生自身身体情况和兴趣来制订教学计划,将“终身体育”进行贯彻和落实。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与传统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传统体育是原始的、基础的体育模式,而终身体育则是一个长远的体育发展目标。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如果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则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终身体育的内涵而言,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它是人一辈子的一项事业,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所要一直坚持的事业;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秉承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的体育思想,用正确的方法教授他们体育技能,让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最后,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坚持的事情,这种意志力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面对生活。总而言之,高校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中一直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创新途径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大学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系统教学的一个分水岭,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它为学生的未来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校的体育教学围绕“全民健身”开展,保证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动力。更重要的是,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即使在毕业之后也应该将体育锻炼坚持下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大学体育变为人生体育的终点。想要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好以下两点:其一是要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其二是要提升他们的体育锻炼能力。终身体育最主要的是要靠个人的自觉性,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还要将这种体育意识坚持下去才是最终的学习成果。终身教育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多样性,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参与的意识终身体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教授体育技能,学生参与意识提高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地看待终身体育,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坚持下来。
(2)自我监督的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逐渐养成自我监督和评测的好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多学习相关的保健知识和急救知识,并能针对不同情况作出应急反应。
(3)自我欣赏的意识体育学习不仅是单纯的健身,也应该注重身体的美感,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发现自身美感的眼光,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欣赏美和保持美,这样他们就会认为锻炼是一件有乐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4)自我愉悦的意识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时候还需要面临受伤的危险,可以说体育是艰苦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又是令人愉悦的,大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放松身心,释放自我,适当科学的锻炼会使人兴奋,唤醒大脑的细胞,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长久坚持势必会树立起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2.正确树立高校终身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前提。
(1)坚持健康理念,弱化竞技模式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健康则是最终的目标,要通过树立健康理念将体育锻炼看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可以激发斗志的有意义的事,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
(2)因人而异,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规划每个学生的身体差异不同,能接受的体育项目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避免出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因过分关注竞技而让学生接受统一训练的模式,这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体育的长远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规划。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教师软实力的提升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追求健康科学、快乐至上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首要的切入点。
3.寓教于乐,选择多元教学形式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意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之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进行实践,使观念落到实处。
(1)开发体育课程,强化高校体育综合性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要将从事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将专业技能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将传统体育教学手段与新理念下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评价体系的间断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要将体育竞技的教学内容弱化,教授一些有益、简单并能持续进行的课程,比如羽毛球、舞蹈等项目,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体育锻炼。在注重体育技能提升的同时,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体育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化,它不仅包括基础的体育知识,还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自救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体育娱乐知识等,理论知识往往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体育文化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大学生明白体育活动也是有文化意义的,从而对体育产生渴望,不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2)组织社团活动,开拓学生体育视野
高校进行体育创新时要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课程之外,高校还应该组建体育社团、俱乐部。高校可以开设校园健身房、成立羽毛球、乒乓球协会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经常举办各种趣味性的体育竞赛,开拓学生的体育视野,在体育锻炼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目前,我国高校根据自身体育教学情况也完善了一套适合自我发展的体育教学理论和模式,通常采用的是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模式,它将有共同爱好和追求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者是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的分配在一组,互帮互助,在体育技能、体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体育能力。
(3)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是检验教学的一个标准,体育考试也是如此,但是评价方式却要进行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往往只关注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平时的各项表现则很忽视。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综合考虑他们平时的表现、体育思维和体育情感,并与个人自身身体素质相互衡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注重“质”又注重“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考核过程中,应该要分清主次,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结合课堂表现和新型的网络考核进行评价。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健康体育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所以体育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参考结果进行整体评价,逐渐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评价体系。另外,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也应该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只有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到终身体育的内涵和实际意义,他们才会坚持体育锻炼,真正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是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师、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体育理念的转变。同时,要制订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体育锻炼计划,从而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中来,并从中真正了解体育文化,对体育感兴趣,终身从事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殷征辉:《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15年第4期。
[2]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3
摘 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深入挖掘和开发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意义深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公共体育课 机制研究
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给人格结构尚未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早在上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一、新时期对心理健康内涵和价值的解读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更是明确定义出心理健康的含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整统一的人格。(2)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3)情绪健康稳定,心情良好。(4)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能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以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学习紧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缺失和松懈更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探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被当作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缺乏价值观和情感素质教育,往往易于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抵抗压力的能力孱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有效的开展起来,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在事业和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祸根[2]。
(三)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的重大改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现象如行贿受贿,暴力欺诈等等都使望公平的大学生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致使有些学生心理失衡、行为偏激[4]。
三、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分析
(一)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着积极影响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具体而言,公共体育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激烈的对抗性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有助于其形成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5]。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去面对和处理虚拟化社会关系,并且每次体育活动都是认知选择的重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发展现状。由于现实条件制约,公共体育课很难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担负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具体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就是让学生玩玩;课程设置僵化呆板,硬性设置教学内容,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顾。
四、建立公共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
(一)深入挖掘当前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创新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中。
(二)探索潜在教学资源,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入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的运动项目。我们应该开阔眼界,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使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大学校园心理咨询部门和体育教学联接起来,全面统筹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把心理咨询中心纳入高校公共体育部门的建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3.
[2]关玉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与作用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39-40.
[3]潘跃华,李岩松.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J].教育探索.2008(7):126-127.
[4]赵建斌.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6(10):68-70.
[5]李景伦.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85-87.
[6]刘晓辉.关于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0(6):150-151.
[7]余芳.健美操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独特功效的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8(5):102-104.
[8]王建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2001(11):8-12.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外体育活动,创新
0前言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彰显大学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张志刚, 沈芝萍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体育课、课外体育文化、运动竞赛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2]。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它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启发灵感并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展示大学生个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 对课外体育活动创新实践过程中如何从大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方面实现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调查
1.1 学生对当前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调查中得知, 男学生“愿意参加课外锻炼的”占90%, 女学生占80.8%, 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 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同时, 女生锻炼的积极性低于男生。对体育认知调查得知, 认为课外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心情和起到健身作用的学生人数分别占87.3%和99.9%, 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正确的认识态度, 但是, 在“课外体育是否有助于个性培养、使人乐观向上、有助于增加智力”三个项目上, 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低, 这说明学生对体对课外体育活动深层次的认知程度还不高。
调查中得知, 学生经常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35.3%, 还有64.7%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有经常阅读体育报刊、观看体育节目习惯的学生仅占31.1%和49.3%, 而观看本校体育比赛的学生还不到总调查人数的一半, 这种现象与学校体育宣传设施建设相对较少、体育相关资料的缺乏有一定关系。
1.2 活动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 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次数分别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网球、跑步、武术、其他和游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学校要求、对组织者的好感等来选择。调查中发现,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大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 体育制度、体育设施、体育理念没有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造成学生课外活动枯燥、单调、缺乏兴趣。创新发展活动内容更能提高课外活动的效果。
1.3 组织形式
调查中发现, 学校对课外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 没有对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缺乏“一校一品”和“一校一优”的特色活动。
调查中得知,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方式以“与同学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为主”的占到92.3%, 只有7.7%的同学是在体育社团、俱乐部及院校、班级组织活动时才锻炼。说明学生的体育观念还比较落后, 同学们从事的体育锻炼活动的方式各种各样, 但能否坚持进行课外锻炼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有一部分同学除了上体育课很少参加锻炼, 有时一周也不活动一次, 自觉参加课余锻炼的习惯没有形成,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缺乏教师指导, 造成使学生课外活动锻炼的盲目性。
2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创新实践
2.1 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建的积极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对创业团队构建的欲望。健康的体魄是创业团队构建的基本前提,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为创新创业团队构建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加强心理健康, 提高社会适应力;能够提高团队的协作精神、释放不良情绪, 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团队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创新实践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2.2 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掘自我, 塑造自我。学生在认知自我特质之后不断的强化与特质相匹配的技能, 会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大有好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现在许多大学生迷失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使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完成学业。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培养他们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 从而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处于不败之地。
2.3“领航工程”素质拓展训练
课外活动中开展“领航工程”素质拓展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发掘他们的潜能,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融洽学生之间的情感和提高凝聚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趣味运动会、户外训练营、徒步训练、休闲拓展、军事拓展运动等, 都可以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充满吸引力。
2.4 大学生社团“自治”
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离不开社团的组织、协作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充分发挥社团的“自治”管理, 可以促进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 也可以是校内或校外的活动。这种自愿参与、组织灵活的特点, 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许多社团都建立了自己的主页,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化交流非常方便, 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2.5 学校层面的亮点突破
云南农业大学开展了校园文化背景下的多种课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多以协会为单位, 得到了校党委和团委的大力支持, 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这些创新活动主要有:校记者站开展拓展训练、军事爱好者协会开展徒步拉练活动和第二届真人CS大赛、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野外扩展训练和户外定向活动、旅游协会举办耕读杯旅游路线设计大赛、食为天协会组织开展兰球赛和“走进春天体验大自然”春游活动、耕读书友网球社承办首届云南农业大学网球公开赛、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举办象棋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课外体育的开展, 激发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云南农业大学将课外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领航工程”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 在开展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社团“自治”的做法, 使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得到提高, 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得到创新, 心理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适应社会能力得到增强, 这将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走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建议
(1) 创新实践要与建设“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相适应。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不贪图多, 面面俱到, 注重品牌建设。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扬传统体育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师资、地域、文化等特点, 整合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等各种因素, 形成本校的“一校一品”特色。
(2) 创新实践要充分体现“一校一优”特点。建立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一校一优”特色, 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参加锻炼, 才能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素质。“一校一优”特色, 要从实际出发, 既要发扬传统项目, 还要深度利用学校的独到资源, 结合本校情况进行选取。
(3) 创新实践要满足于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原则。大学课外体育活动要基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项内容。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人才观, 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和基础, 学校要在在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理想、体育道德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3], 通过主题讲座、校园网、广播站、校报、体育标语等媒体搞好宣传和教育, 使体育精神深入到同学们的观念中。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课外活动制度和考核办法, 充分发挥学生联合会、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 并给予一定经费或体育器材的资助。
学校领导要加强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 要结合民族重要节日和民俗活动,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体育节, 积极开展以农耕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4,5], 开展以爬山、旅游、休闲体育为内容的多元化体育文化。
(4) 创新实践要脚踏实地, 要有革新意识。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需要改变观念、立足校情、借鉴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唯有通过树立人文关怀的体育文化观, 搭建平台, 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提升教师素质,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社团的带动作用才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5) :71-72.
[2]张志刚.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4) :20-21.
[3]张红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对策探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117-119.
[4]丁淑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广角, 2012, (252) :187.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创新措施论文 篇5
要想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就必须创新并且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第一,我们应先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以现代健康的体育教学理念为指引,促使体育这门学科成为每一个同学的内在需求.转变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同学身体素质观念和技术观念的影响,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学生们才能逐步的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第二,大学体育教学应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体现出其开放性,同时教学的目标应更加的多元和全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乐趣,从而使他们自发的进行各项体育锻炼.
3.2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应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可以适当的提供个别与个性化的服务.应逐步的摆脱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同学们逐步的体验到学习体育的奥妙和乐趣.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应敢于提问和发言,真正的学在其中并乐在其中,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优化课程设置,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总结过往所设置的体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总结其可以吸取和借鉴的地方,并借助更加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创新现有的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选择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富有趣味性的教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确保能够适应同学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设置大学体育的教学课程时,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4推行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应先完善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评价原则、考核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和内容等,逐步的转变现阶段正在采用的体育实践技能评价和成绩达标的较为量化的评价方式,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最后的成绩是同等重要的,这样才能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坚持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并且兴趣和体育运动习惯统一培养的大学体育教学方向,探寻更加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方式,实行更加科学和规范的评价标准,具体分析各类评价主体,评价时应考虑到体育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体育兴趣、体育实践技能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结束语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封建社会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着“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束缚着现代体育的发展。
1.学生因素。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薄,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想法,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农村的孩子认为体育课上有篮球、足球、排球就可以了,而且他们感到教师嘴里的“一、二、一”特别枯燥。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对身体的练习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差异甚大,他们脑海中的体育课的概念就是玩。
2.教师因素。一部分偏远农村的体育教师不是正规的体育院校毕业的,也没有参加过体育函授课,导致了授课水平低,教学方法不科学。另一部分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他们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普遍存在着“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二、体育教学创新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要求
1.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改变农村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想,是农村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前提。
2.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事物刺激下,所自觉产生的想要的积极改变事物和欲望。因此,可以说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現。只有具备强烈意识的人,才能自觉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达到改革创新的新目的。
3.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灵活的科学技术,把握教学速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去解决、怎样去创新,这是体育教师促使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4.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了解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知识面,使自己具备当代科技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使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成为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出发点。
2.想象思维。想象是思维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活动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发思考,引导学生想象。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思考。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通过正确的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而在教法上,我们可以有目的地从动作的反面和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的解决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四、尝试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心理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照男女高矮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助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的有一部分好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分层教学的分组形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五、结论与建议
1.大部分偏远农村的学生是单纯的,体育课的内容是单一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偏远农村体育课的必然趋势。
2.教学方法的创新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3.无论是教学的改革还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物化的,真正使物化提升一个高度的只有“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实现了这个转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自然会实现。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7
体育类专业因其招生途径的特殊性、学生来源的特殊性等综合性因素而使得该类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呈现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在当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分析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由此出发来研究大学生教育创新的新路径,对于培养体育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调研情况及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2.1 调研对象与方法本次调研对象为西安某学院07、08、09、
10级体育类专业学生,采用的调研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走访学生、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法。问卷共发放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94份,回收率为98.5%。
2.2 群体特征分析
性格特点: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性格外向,对于集体活动比较热衷,与宿舍同学关系比较融洽。认为自己自信开朗的学生所占比例为89.9%,在进入学院后96.4%的同学所交往朋友数量有大幅度增长。81.2%的同学遇到困扰时愿意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普遍缺乏组织纪律性,78.6%的同学不愿意接受过于严格的纪律约束。
行为习惯:有7.6%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71.3%学生的日常支出以食品和穿着为主,18.3%以娱乐和通讯费为主。65.1%的同学不喜欢高度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任务。善于表达自己,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倾向于无拘无束、不拘泥于传统,不喜欢被人监督,75.4%的同学处事比较冲动,常不考虑后果,事后又懊悔不已。仅有3%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专心听讲,勤于动笔,热爱学习。51.2%的学生不吃早餐,吃饭不定时不定量,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在劳动习惯方面,65.8%的学生不愿劳动。56.9%的同学不会保护劳动成果。在网络方面,75.3%的同学上网全是为了娱乐,64%的同学曾经或者想要浏览不健康网页,半数同学有过逃课上网的经历,但61.3%的同学并不熟悉网络技术。
3 推进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的几条路径
3.1 以抓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带动思想教育
对于体育类的学生而言,要采取各种措施和通过多种载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调动广大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以抓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些构成了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1]因此,结合学生渴望成才的积极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学风建设,就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找到了一个有效的依附点。
3.2 突出不同阶段教育与管理的侧重点,用扎实细致的作风全
面做好学生各项工作根据体育类学生思想实际、培养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教育与管理的侧重点应不同。
第一,优化教育管理,加速新生的转变。新生入校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的角色转换不适,不能迅速适应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思想上产生了迷茫与冲突。但由于他们刚跨出中学的大门,其思想普遍单纯,学习积极性较高,组织纪律意识强,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兴趣。此时,教育与管理的侧重点是在坚持疏通引导与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教育,落实生活、学习细节,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二,专业教育与德育工作并重,全面开展对大二学生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做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干部工作制度化,采取具体的措施,及时处理不正确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落实教育管理细节,提高大三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三阶段,在不忽视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落实日常的工作细节,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大三的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专业的重要性,因此,作好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加强实习与就业指导,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四年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四学生有许多的苦恼、迷茫。此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实习、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步。[3]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促进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角色技能和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3.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状思想教育系统
在校内,除了紧紧依托深入一线的辅导员外,还聘请系内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和家长双向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作用,也可以更好地获取学生更多的信息。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亲子联谊会等形式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功能。为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外聘法制宣讲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宣讲。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采用隐性教育手法,试图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思想教育。[4]比如通过校外教育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社会公益性质的志愿活动等,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入到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可以快速感悟成长,领会进步。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状思想教育系统,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从而拓宽了思想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何焱.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2]李赟.对硕士研究生的研究之思.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04).
[3]杨晓阳.浅谈大学新生自我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8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1.1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缺乏奉献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 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他们意志脆弱, 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 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 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他人、社会做些什么, 权利意识强, 而义务感责任感弱。由于大学时代, 大学生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因而, 自身的身体状况能够适应眼前的学习、生活, 对健康没有危机感。在教学实践中, 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时, 就会产生明确的学习动机, 努力创新,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1.2 活动观念陈旧是制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想因素。
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练”的程式化教学, 而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其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枯燥而程式化的教学, “身顺而心违”式的身体练习,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思维的活跃, 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这与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发挥,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要求极不相称。还有部分体育老师缺乏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真研究,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校体育评价的主要问题也体现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问题, 也就是传统的学校体育评价只看重体质、运动技能、运动素质方面的评价, 而对于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的评价基本上被忽略了。对“规范”和“标准”的盲目追求, 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没有体验到运动乐趣之前就已经厌倦它了。
2 高职院校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途径
2.1 树立高职体育教育的新观念。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 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人才培养应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再到重素质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体现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转变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观念。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 形成创新意识。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 注重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学生主体观和综合评价的质量观,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2.2 更新高职体育的教学内容。
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 不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应从有利学生终身受益和与就业相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应充分考虑职业特点、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的需要, 选择与职业特点关系最密切, 最适应职业体能要求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和教学, 实现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的目标。要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观念, 建立有利于学生锻炼, 增强体质实效性强, 自己喜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体系。体育教材内容应具备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健身性和实用性。选择一些难度适中, 学生容易掌握, 同时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如: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游泳、越野跑等, 使学生掌握运动健身的方法和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目的。还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 针对会计专业, 开展运动计算接力赛;建筑专业开展攀岩、测量接力比赛;旅游专业开展爬山比赛;计算机专业开展装机、维修定时赛;物流专业开展商品运输健身比赛等各种项目, 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会体育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 创新教育运用于体育教学。
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 必须充分体现创新意识, 实施管理创新、教育创新,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掘教材的科技内涵, 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体育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知识技能基础, 完善人格与个性, 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及原则有了新的变化, 创新是不可缺少的素质。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创新的目标和要求,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创新思想贯彻于体育教学始终。
2.4 体育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需要有利于创造能力形成的环境和条件。在学校中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 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坚持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质疑, 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2.5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过多地采用结果性评价, 主要是以技术项目测试成绩为准, 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 建立合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期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 更好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结语
根据形势的发展, 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 立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特点、新规律, 更新教学思想, 完善教学计划,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建设模式, 以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9
分层教学主要针对一个体育学习班级内处于不同层级技能学习水平的学生, 树立不同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 创造统一多元的教学情境, 使不同层级技能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获得体育技能。注意个体之间的身体差异性, 注重从个体性格层面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身体感受力, 主动探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的思辨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以及适用体育课程学习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 进而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为学生未来的体育生活做铺垫[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南京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体育分层教学改革为实验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知网、学校图书馆馆藏书刊、电子资料, 学习本课题涉及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方法论问题, 为课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个案分析研究法
以南京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体育分层教学改革实践为个案分析样本, 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为高校足球选修课分层教学创新研究提供样本和借鉴。
3、网络调查法
利用互联网大量收集一流大学体育课程分层教学模式发展的相关信息, 并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 找到差距和问题所在, 学习一流大学体育课程分层教学先进经验。
三、体育分层教学改革实践
(一) 分层教学基本理念
体育课程分层教学主要强调对学生的个体身体条件和技能水平进行评估, 建立学生体育学习档案, 并作为分层教学的依据,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照顾所有学生的体育需要, 力求提高每位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按不同的班级组织分层教学内容, 开展相应的分层教学活动[2]。体育课程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大致分为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个性化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分层互动模式等。分层教学的范畴通常在单项体育主要科目实行, 如篮球、体育舞蹈、足球等单项上。
(二) 分层教学基本思路
由于采用的是对比研究, 需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级, 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教材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也应有所区别, 实验班是按项目掌握的基础情况及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把该教学班分为上、中、下三个群体层次, 从而预设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然后进行分层教学研究。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授课模式进行教学。
(三) 分层教学方法创新理念
2002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纲要》明确要求:“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 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说明教学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与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由于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考氛围中走出来, 缺乏单项运动技能水平, 特别是对新兴的运动项目接触不多。这种现状就迫使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中找出适合大学生的基本统一的规律去进行教学, 选择一些合理的、便于操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讲解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要领后, 要尽量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在运动。教师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现代化信息资源, 提高自身体育理论学习效率。在理论课的多媒体教学上, 利用相关单项体育理论课件进行教学, 观看不同种类的运动教学片、比赛录像片, 让学生对单项运动的起源、发展、形式等问题有初步、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水平、意识发展水平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具有差异性, 因此, 应重视弱势群体的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发挥“小团队”教学优势, 采用团队中积极帮扶策略, 以学生中“一帮一”的形式为主;教师单独向弱势群体教授动作;教师采用新兴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并鼓励弱势群体学习新知识[3,4]。
(四) 足球课分层教学数据实证研究
本实验研究采用体育课程中两个足球课选项班, 一班为实验班, 一班为对照班, 按照体育课程选项课分班要求每班30人, 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两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 获取了较为科学完备的数据信息。
足球选项班教学活动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 , 身体素质 (50m跑、1000m跑、立定跳远、握力, 坐位体前屈) , 技术评定 (绕杆射门、正脚背颠球、射门) 。
为了减少教师在考试和评价过程中掺杂个人主观因素, 在测试评价环节中打乱两班学生顺序, 选择没有参与本次实验过程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总体情况进行评价。
1、体育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本项实验把学习兴趣、自信心与团队协作意识三项数据作为测试学生主观认识程度的指标, 各项指标为100分。实验教学后,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各自进行非智力因素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显示, 通过一学期的分层教学实践课, 实验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各项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实验班比对照班高4.50分。统计显示, 两组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通过分层次教学的分类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高低, 选择相对科学的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学习技术动作的兴趣, 促进了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学生的自信心方面, 两组相差6.5分, 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通过分层次教学, 学生能够完成本层次的技术动作学习, 掌握好技术动作, 顺利通过考核, 这使得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成就感增强了, 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方面, 两组学生相差4.2分, 差异稍小, 说明在分层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顺利完成本层次学习任务, 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加强, 交流也多了, 在练习技术动作时能够彼此配合, 提高了默契程度,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2、体育分层教学对身体各项素质的影响
足球教学中运动素质的测试要求为:50m跑、1000m跑、立定跳远和握力、坐位体前屈五项测试指标。从结果可以看出, 通过一学期实验教学后, 实验班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0m跑、1000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成绩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握力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 经过一学期的分层次教学实验,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参加体育锻练、增强身体素质的积极性, 实验班学生各项测试成绩说明偷懒的学生没有了, 大家都动起来了。通过学习, 一开始就掌握足球技术较好的第一层次学生学到了更多关于足球的知识和技术动作, 充分调动他们积极锻炼的主动性, 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第二、三层次的学生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中重视区别对待, 让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减少学习上的困难, 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信心, 通过自身努力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并且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体育分层教学对技术评定的影响
技术动作测试选取绕杆射门、正脚背颠球、绕杆射门技评和正脚背颠球技评四项测试指标, 其中绕杆射门是设置10个杆, 学生从第1杆带球启动开始计时到第10杆进行绕杆, 然后射门 (脚背正面、内侧、外侧均可) , 球越过球门线停止计时;正脚背颠球采取原地双脚脚背正面连续颠球, 球高或低时可以用身体有效部位调节, 但不准落地, 每个学生有两次机会, 取其中较多的一次进行最后技术评定。绕杆射门、正脚背颠球技术评分均采用百分制。结果显示, 经过一学期实验教学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技术指标都有较大提高。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的绕杆射门成绩快3.2s, 技评相差5.5分;正脚背颠球个数相差3个, 正脚背颠球技评相差4.5分, 通过分层次教学, 教师根据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了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学习, 不但锻炼了学生学习专项技术动作的能力,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反应能力、灵敏能力、速度能力、柔韧素质能力、力量素质能力以及爆发力, 使学生获得了满足感, 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
四、对策
(一) 树立个体差异观念
差异概念作为现代化理论的解释范畴之一, 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只有理解差异的本质, 最终灵活运用差异原则, 才能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纲领。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前提下, 根据地域性的体育课程比较优势, 发掘地方性的课程创新资源, 建立地方性的课程特色体系, 以区域化、地方化、特色化来指导提升地方性体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例如, 在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中, 要首先考虑独立学院群体的心理特征, 他们一般是具有相对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水平的学生, 在分层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既要充分注重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 创设适宜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环境氛围, 适时地创新课程教学内容、项目组织形式、引入与发展新兴时尚类项目等, 提升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特色化、区域化、创新性要素, 最终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效果,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二) 身体教养的地位提升
身体教养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研究, 指在人类整个生命周期里, 维持身体活动在适当水平上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和认识。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意义来说, 体育课程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 而体育课程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通俗地说, 身体教养即学生与生俱来或后天习得的身体读写能力, 或者说针对新事物的身体学习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或处于某个重要的水平位置上, 有利于自主学习新兴体育项目, 或在终身体育过程中融入到社区环境中, 自我学习新技术, 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但普遍存在的现象告诉我们体育工作者, 传统的教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学习课程和分层教学模式。体育分层教学创新惟有在提升学习者的身体教养水平上面做文章, 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效。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 把以往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由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转变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 并且在具体的分层教学理念实践上, 由技能学习与传授转变为提升自身教育水平, 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终身体育发展做铺垫。
(三) 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普通高校体育分层教学实践的成败关键还在于体制管理层面, 生产力的解放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样才能解放课程改革生产力, 达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这体现在高校分层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从体育教师的职能范畴来说, 应从传统的技能学习转变到学生身体教养水平的培养上来, 创设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习得的课程环境。在课程设置及具体的时间安排上, 应适应体育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条件, 如在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的选课阶段, 应限选男女生比率, 不能有过多的男生或女生选课, 这样会造成男生与男生或女生与女生跳体育舞蹈的现象, 而教师又不得不进行分层教学, 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分层教学的根本问题, 反而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背离了体育分层教学的宗旨。这就需要在体育选项课系统上做出调整, 在网上选题技术性问题上做出规范调整, 进一步保障分层教学的制度安排。在课外运动竞赛组织方面, 组织者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负责赛事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让学生自主参与裁判的过程, 并且成为运动竞赛的主客体, 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与理解, 进而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本研究采用分层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并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身体育锻炼意识。
关键词:分层教学,非智力,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01) :113.
[2]金山.体育基础课“分层教学"模式实验测评[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6 (03) :98-99.
[3]齐世娟.高校新生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0 (01) :136-137.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 篇10
关键词: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中期考核,改革与创新
中期考核即基本功技能大赛,主要包括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两大部分。基本功技能大赛一般在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而临近毕业的毕业生更关心自己未来就业问题,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应对公务员、研究生、特岗教师等就业考试上,对中期考核不够重视, 导致中期考核失去了它的功能和价值,反而阻碍了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所以,根据基本功技能大赛的内容及意义,提出修改举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技能大赛的时间以及考核内容、制度。旨在对未来体育教师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充分发挥中期考核的作用及意义,在提高我院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为我国中小学以及高校培养体育教学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优秀体育教师,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主要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各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以“基本功技能大赛”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查询,将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填写、回收的方式。共发放45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88.8%, 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借助计算机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效的数据信息。
专家访谈法。笔者走访调查宁夏的大学负责基本功技能大赛考核的老师及相关专家,针对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中期考核” 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 . 1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近3年中期考核现状分析
2.1.1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近3年中期考核完成情况
调查显示,每年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教学论学科学生们得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运动技能的完成情况相对于理论考试来说相对较弱,学生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完成情况相对较弱。综合评定靠近合格线人数较多,并且每年综合评定不合格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见表1。
原因在临近基本功技能大赛的同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着各类考试而运动人体科学里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教学论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又是事业编、特岗教师、考研等考试科目里的重头戏所以在该考核内容中体育教学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运动技能的完成情况相对于理论考试来说相对较弱, 据了解大多是因为大二过后就再无其他课,只有一周两节课的专业选修课。学生们的基本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导致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所以完成情况相对较弱。
通过表1反应了我校近三年中期选拔考评机制的完成情况督促我们发现问题,并警示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2.1.2中期考核内容、形式、目标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状况
从内容上看,中期考核涉及到教学技能、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对学生未来走向体育教师的岗位奠定基础,但考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四年级第二学期,通过对4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许多学生在二年级结束体育技术课程后,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大多数四年级学生体能下降,几乎无法应对高强度的技术考试,必须提前复习和恢复体能。并且对四年级学生来讲,中期考核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应对考研、公务员、特岗教师等考试,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身体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从考核形式看,中期考核要求学生通过试卷和技能方面的测试,但学生将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使得学生考核仍然只浮于表面;从培养目标看,中期考核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但是中期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入考核项目中,例如对学生说课能力进行考核,教案制定的考核等。
2.1.3中期考核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宁夏大学调查分析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当前中期考核出现的问题。
注:综合评定=基础理论知识×60%+运动技能×40%;综合评定≥87为优秀;综合评定在78~86之间为良好;综合评定在≥60为合格; 综合评定在<60为不合格。
(1)目的不明确。四年级学生在结束理论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后,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位论文研究,在进入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对四年级体育教育本科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 使学院单位和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使考试合格的同学顺利拿到学位证并对考试不合格的同学给予惩罚。但是,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中期考核目的并不清楚。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虽然针对每一届毕业生都制定了中期考核相关规定, 但四年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当一部分人是一片茫然,不知中期考核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2)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来说,四年级学生对学位论文的开题、学位评审以及答辩工作相当重视,但是对中期考核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是走走过场,随意应付。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应该省略了中期考核这一环节,认为中期考核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生源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学生通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缺乏自控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得部分学生在就读期间浪费时间,荒废学业,体能也在逐年下降。更多学生只是在考试前几天将精力放在考试的几门课程上,而耽误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自身能力的培养。
(4)考核方式僵化。笔者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中期考核的老师进行咨询,发现中期考核方式僵化、简单化,缺乏灵活性。一般中期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这种考核虽然看似涉及理论与技术,但考核内容还是显得单一、枯燥,不仅没有涉及对学生教师技能的考核,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系统的学习体育类各方面知识。
2 . 2对中期考核改革的结果与分析
2.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考核时间调整的看法
通过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同意中期教改的学生和教师进一步调查,对中期考核在时间上的调整,有75%的学生赞同考核时间调整到三年级举行,另有25%的学生认为中期考核没必要进行,认为此种考核无意义,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30名不同专业的教师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得知,有24名教师同意中期考核应当进行改革,不仅在时间上调整,内容和形式也应与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相结合做相应的调整;16名教师认为中期考核时间无需改变,三年级进行中期考核时间过早, 到毕业体能、技术等方面会受到影响,建议应当在四年级第二学期举行,只在考核内容方面添加相应的教师技能的考核,对分值进行调整。
2.2.2对考核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分析
内容形式改革:从本届各参赛学生对项目内容设置及评价指标统计结果来看,有60%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设置认可;有70%学生对技术技能类内容设置较认可,认为符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际。但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项目内容设置不合理整体缺乏技能要素,重“技”轻“能”的竞技化痕迹明显,单纯地以技术水平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形成错位,不符合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目前中期考核内容过多,难以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掌握。中期考核的形式、内容、方法应该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终身体育”这一理念,让学生毕业后能掌握1~2项、2~3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中期考核的内容要着重体现科学性、实效性,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比较多样、实用的考核内容,并结合各校现实情况和物质条件,合理安排,不从理论上照搬,也不从过程中去硬套。既要考虑体育教育的终身性、锻炼的健身性、休闲的娱乐性,还要考虑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个性全而发展的塑造。更新后的考核内容,能让学生在考核中系统地掌握综合能力,并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进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一体化”模式。
评价方式改革:把中期考核作为必修课程、争取优胜、提高中期考核影响力,固然能够使学生们非常重视中期考核。但作为体育改革发展与专业建设而言,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效应”。我们仅用考核的成绩作为孰优孰劣的评价标准,无疑与学校举办中期考核的目的和考核价值相背离,所以优化和改评价指标体系是使考核从“短期功利化”向“长期效益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考核标准可以根据考核内容检测的重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2.2.3根据中期考核方案对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调整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若中期考核在时间、内容、形式上进行改革, 那么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
从考核时间调整的角度讲,中期考核的时间如果调整到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安排应当在一年级到二年级期间完成,三年级第一学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复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恢复体能,为第二学期的中期考核做准备。从考核内容调整方面讲,中期考核应当针对公务员、特岗教师面试等技能进行考量,其中若添加说课和教案制定等考核,那么应当在三年级加入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从考核形式调整的角度讲,中期考核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因此将一年级到二年级部分分科考试成绩与三年级最终的中期考核成绩相结合,在成绩的比重上更多倾向于中期考核的成绩, 这样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对学生和老师都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2.4根据中期考核方案制定奖惩措施
为提高学生对中期考核的重视程度,中期考核结束应当将最终成绩与学位证挂钩,通过学院教师中期考核专题小组讨论研究, 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规定综合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取得学位证书,成绩优异的学生有资格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助等活动。
3结语
针对上述学生中期考核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调查问卷的信息,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 . 1明确中期考核目的
只有让同学自身重视起来,才能真正使中期考核做到实处。长久下去,必有实效。对学生而言,应当在思想上重视中期考核的重要性,积极做好复习工作。对于老师而言,应做好全面指导工作。中期考核各个考核内容的负责导师应亲自审阅,提前布置。培养单位应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配备足够的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确中期考核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思想上得到重视。
3 . 2提高中期考核主体—— 学生的能力
作为中期考核主体的本科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如社会风气、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等客观因素,导致一些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就更需要导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加强学生教育,使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上。
3 . 3改革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内容
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教学 创新
一、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创新分析
(一)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实效性和生活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指教师体育教学能够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学的有效率。以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效率,这使得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形同虚设。要改变这种情形,就必须创新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学校的教学实施要求,能够引导教师充分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按部就班,应该体现教学内容的引导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树立起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老师的引导性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获得结论;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素质。
体育教学内容中,应该将合理的生活的场景引入课程当中,把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要求课程内容能够与生活场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生活情景中体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实践的场地和情景,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下练习,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另外,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学会交流、沟通,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等诸多良好技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得体育教学更富生活性。
(二)课程内容设置要融入德育内容。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意识;第二,组织纪律性;第三,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第四,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等。为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体育内容中增设国内外体育运动员努力奋斗,为国争光等事迹。在对体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竞技能力不仅能够使得国家获得荣耀,而且还能够让民族精神得到强化。体育教学内容中增设这些内容将会使得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意识。
其次,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团体合作训练内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在课堂内容方面设置团体活动,使得学生在互帮互助当中认识到团队和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团队获得胜利,不仅要求自己能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并发扬团队的力量,为最后取胜而积极配合。
最后,体育老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每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发挥潜能,只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能极大的将这些潜能发挥出来,这要求教师能够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发性的去发掘自身的能量,从而做到自立自强、勇于拼搏。
二、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分析
第一,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学生这一对象的特征所要求的,小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有不同的基础,他们信息接受能力、活动能力各不相同。当前推崇的教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小学生爱玩这一心理特征为基础,通过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以玩的方式展现给小学生,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动作要义,这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能锻炼。从而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
第二,教师应该发挥学生主角作用。传统体育教学遵从的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单向模式,这使得体育教学以老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参加活动创造条件。同时,要增加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使学生和教师在不经意间都得以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是“导”师,学生是“主角”,而不是“观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做到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培养积极参与、敢于挑战、并乐于参与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吴凌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J].读与写杂志,2008,(7).
[2]姜天民.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新课程的实施[J].科教文汇,2008,(35).
[3]余利容,纪海鹰.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初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2).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分析 篇12
1 大学体育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体育课程的单一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教学内容上还与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相似点, 主要是田径, 球类或是武术等方面, 绝大数学校对游泳及体操等教学内容并没有考虑在教学中, 可见大学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是一致的。第二, 大学采取的教学手段与高中的也是大致一样的, 主要是老师对这门课程进行稍加讲解, 在让大家进行训练, 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大家很难真正学到东西吧, 还是掌握了其中的皮毛;另一方面大家的身体还得不到锻炼。第三, 上课的结构与高中大致一样首先是准备部分, 然后就是大家自由练习, 最后结束, 并且一般都是很多人一起上课, 这样的上课效率是很低, 并且在场地或是老师及器材方面也对大学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1.2 理论教学相对滞后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上的课时数很少, 并且体育老师对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很重视, 此外还有教学设施及手段比落后, 并且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是不完善的, 一般体育课程的安排比较随意, 并且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混乱, 即使在教学中有理论方面的教学但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且实用性比较差, 这样使得大家在体育课堂上对体育的理论知识了解比较欠缺, 并且由于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只是重视体育的锻炼很少对体育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大学的体育老师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大家对体育课的看法, 这样的结果使得大家感到体育课枯燥和乏味, 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大大减弱。老师应该考虑到大家的体育乐趣, 并且老师没有增强学生对体育方面的认识, 这样使得大家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薄弱, 只有很好的掌握体育知识才能培养大家的体育意识, 进而很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2 大学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2.1 大学体育的作用总括
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可以学到很多内容, 如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及学生身体协调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发展, 并且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青少年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驼背或是肥胖等现象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势在必行。
2.2 有助于心理健康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家的意志力及坚强的品质等优秀的品质, 并且大学生同过体育锻炼还能够学到团结协作的能力及竞争意识的培养, 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2.3 接受体育知识
大学生可以从体育课程中学到相关的体育知识进行健身及学到新的体育健康方式, 并且学生可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知识的本质, 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对体育进行了解, 同时也为同学的体育理论知识的积累有了很好地帮助。
2.4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能力
大学生们同过体育锻炼可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术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家的体制, 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大家的团结意识及竞争意识, 并且通过体育锻炼大家还可以有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3 大学体育中改革的思考
3.1 确定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的改革, 对大学的体育课程也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其中规定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通过对体育中相关项目的学习, 进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 并对体育中各项的锻炼方法及健身的一些手段进行一定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确定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表现在下面的一些方面:第一, 解决“快乐体育”所带来的问题快乐体育主要是指以快乐为体育锻炼的最终目标, 这样使得大学的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方面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 这样使得大家很难学到相关的体育知识, 并且忽略了体育课中的三个基本要求和健康第一的要求。第二, 大学中的“终身体育”及“创新体育”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就是健康第一的想法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中的一个阶段, 在大学中考虑终身体育主要是指让大家放眼未来, 进而进行体育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其中的创新体育主要是指在体育中使用先进的健身设备, 通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技术及设施对大家的创新能力及活动的能力进行培养, 但是在很多大学中对此认识还很欠缺, 因此应该认清大学体育的目标。
3.2 合理确定大学教学内容
大学的体育教育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着体育内容方面的选择, 改革后的大学体育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规定, 主要表现在: (1) 理论部分。此部分主要是包括体育的人文理论及体育的卫生方面及相应的保健知识, 此外还包括各种运动项目的相关简介及体育文化及体育的素养等这些方面的内容; (2) 裁判部分。此部分主要包含了对体育运动的相关竞赛的规则及对裁判的相关规定, 这样可以锻炼的大家的裁判能力, 并且可以培养各种活动的裁判人员; (3) 体育欣赏部分。此部分主要是包含。对一些世界级别的大赛进行观看及对一些体育健将的专访等, 通过对这些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体育方面的相关技能, 另一方面还可以学到这些体育运动员的一些品质, 并且可以提高大家的体育审美意识; (4)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体育中的一些游戏, 这样可以使得大家在比较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体育的内涵, 并且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5) 技术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大学的体育课程需要对大家在各项运动项目上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这样可以为大学生运动会储备人才; (6) 竞技部分。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大家高强度的训练, 锻炼大家的竞技能力, 并且可以为大学生运动会做准备工作; (7) 身体素质这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一定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家健康的发展, 并且有健康的心理。以上就是新的大学体育改革后的体育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几条原则, 并且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内容, 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
3.3 正确的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
这部分主要是从下面的四个部分对大学体育进行优化的: (1) 教学组织的优化。主要是指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 在课堂上采取比较创新的教学手段,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调动大家的运动积极性; (2) 教学手段的优化。主要是将先进的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领域, 这样将会使得大家对体育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益处, 并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 (3) 教学方法的优化。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情景或是讨论的形式等进行教学,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创造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4) 课堂气氛的优化在进行体育的教学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大家放松心情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的相关学习。
4 结语
为了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学更好的进行, 还需要加大在体育方面的投入, 并且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学更高效的进行。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整个国民体质的基础,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重点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大学体育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学校的体育中心内容是体育教学, 还有良好的体育教学学生们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将育人及塑体同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育方法,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邓超.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30) .
[3]朱继华, 程梅玲.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分析[J].体育学刊, 2002 (5) .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08-31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研究05-20
大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08-08
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07-16
大学生体育教育07-06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10-01
大学价值型教育体育12-19
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06-15
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11-14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