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2025-01-24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精选12篇)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1

一、教师要明确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在基础体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让学生学习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体育对于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 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我锻炼、自我调节与评价的方法等, 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使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目的。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 课程内容的选用必须全面考虑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终身学习与锻炼的基础;三是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广度将拓宽, 包括健康教育、运动教育、体育道德教育、体育审美教育等方面, 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和时代化的趋势。教材内容要强调可接受性、科学性, 突出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终身性和实用性, 以利于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体验运动的乐趣, 满足个体、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导向上, 教师必须明确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检验一所学校体育工作优势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他们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健康能力, 而不是在一些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名次的个别学生。因此, 教师一定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如此, 教师在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注意以“快乐运动”为主线。

二、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尊重、理解每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有一颗无私的心, 只要走上讲台, 你所面对的所有学生都是你的教育对象, 都是等待你培养的未来人才, 不管学生的体育基础如何, 也不管学生的体育成绩高低, 教师都要坚持平等对待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做到这一点的教师, 会深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高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都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 学生世界是非常多元化的, 学生内心渴望得到来自教师与同学的关注, 有时也会以一种另类或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与教育教学常规背离, 作为教师, 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 正确对待一些来自于学生的插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重发挥激励性原则, 充分激发学生身体潜能, 提高体育教学成效。这一点对于在体育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等方面的原因, 对体育学习存在畏惧情绪或丧失信心, 就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增强成功感, 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同时,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挑选几个方面的典型, 力争使班级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比较接近自己基础与能力的典型, 缩短与相对优秀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

三、在体育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

1、体育课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教育学生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体育事业; (2) 进行热爱生命, 珍惜健康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实事求是的高尚风格的教育; (4) 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 (5) 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良好作风的教育; (6) 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风尚, 遵纪守法及敢于拼搏精神的教育。

首先,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的原则。这是因为, 学生之间的思想认识、文化课程度各不相同, 而且是男女生混合上课, 所以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班级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配合起来运用, 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做到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其次, 德育还要坚持启发诱导原则。具体应用如, 学生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技术上的问题要指出不足;是思想上的问题要耐心说服;是心理上的问题要启发诱导, 帮助找出消除障碍的方法等。最后, 还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原则。

2、体育课堂实施德育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众多成就, 可以利用一些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和我国众多运动项目不断实现成绩突破为切入点, 对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可以利用体育运动自身的竞争性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 让学生在集体配合中增强荣誉感。还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考评、竞赛结果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每次考、评、赛过后, 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 培养他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 需要教授学生技术动作运用。教师做了示范, 学生有时很难把这些动作看清楚, 也就很难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有的时候, 教师反复示范、讲解, 还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 过多的讲解和示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 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技能课相结合, 不仅能够提高授课质量, 多媒体自身的趣味性也更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 它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 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多媒体提供的利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及的, 它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带学生进入到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 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 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诱发学生思维,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摘要:在高中阶段, 体育课是学生们难得的身心放松和提高健康水平时间。如何达到新课标指出的教学目的, 真正让学生做到快乐运动, 将体育课作为学生释放压力, 展示自我的平台, 需要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认真琢磨, 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去采用科学有效的升段, 引导学生进入快乐的情境。

关键词:高中学校,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戚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管理观察》, 2009 (7) :176。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2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而言,茶文化是指从种茶、采茶到选茶、煮茶以及饮茶一系列环节中所形成的茶俗文化以及茶事习惯。从微观层面来讲,茶文化包括了茶道、茶书、茶艺以及茶德与茶具、茶画等元素,其几乎涵盖了茶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凡是与茶叶相关的文化现象都可以称为茶文化。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也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潮流不相符合。而从历史的洪流中淌过来的茶文化,其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以及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将会有所启发。

1茶文化内涵概述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意味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诞生。中国的茶文化也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四周扩散,日本、韩国以及印度、中亚等地区都深受我们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并在本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了民族特色浓厚的茶文化。其中,日本的千利休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又融入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精髓,创建了独树一帜的茶道文化,并在世界茶文化之林大放光彩。所以,中国茶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隽永的历史气韵,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形成的,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长廊中,茶文化渐渐沉淀成了温婉含蓄与宽广豪迈兼俱的文化气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异常悠久,不同时期的茶文化所表选出来的文化内蕴也会有所差异。茶文化自唐朝诞生以后,在宋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先后在明清时期步入了巅峰阶段。所以,唐宋明清的茶文化内涵就会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但是,总的来说却都是当下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而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一直以默默之势不断焕发新的色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其次,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所散发的茶文化魅力也会有所不同。古代的茶文化与现代茶文化内涵自然会不同,但却在无形中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缓缓向前发展。再者,我国地大物博,无论是东西跨度还是南北纵深都是极大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茶俗茶风都呈现出了地方化色彩。例如,藏族的饮茶习俗与汉族的`饮茶习俗就不同,藏族饮茶喜欢豪饮,汉族偏爱小口啜饮。

1.2茶文化的功能。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发而成的,其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文化精髓于一体,儒家的和谐思想、佛家的慈悲情怀以及道家的无为理念,成为了茶文化思想内核中最为闪耀的一部分,其对于大众心灵的净化与为人处世原则的树立以及价值观的导向都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对于当前浮躁的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涤荡作用。茶文化的核心是“和”,其融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提炼出了和谐思想,不仅茶人与茶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茶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应该和谐相处,不苛求任何人任何物。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大众都沉湎于对名利金钱的追逐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其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遭遇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漠然处之,陷入了唯利是图的怪圈中而不自知。茶文化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这一思想将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洗涤掉大众内心的污秽,促使其从自身的价值出发,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另外,由于心理教育的缺失都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异常脆弱,失恋、学业受挫、工作压力都会可能成为压死其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不少人选择绝望地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茶文化中的无为理念,将会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个避难所,其可以暂时从沉重的生活中逃离,在不满情绪得到全面宣泄后,进而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生活。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方法单一化。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分数依然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沉溺于考试的泥沼中,其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体育艺术课程一概忽略不计。所以,我国的体育课程大多只是一种摆设,其仅仅停留于课表的安排上,那么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对于必修体育课程都不甚重视,更何况公共体育课程了。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体育学校出来的学生,其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是极为缺乏的,大部分都是直接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教学,也没有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更加厌恶,而且也挫伤了因为兴趣爱好而选修该体育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合理,其没有根据课程的难易度,对某一具体的体育课程进行衔接式安排,导致学生只能学习部分内容,而无法深入地进行系统化的体育课程学习。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以及健身操,每一课程都可以成为其选择的内容,由此看来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似乎比较合理。殊不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其没有系统科学的体育课程规划,大部分体育课程都是以极为浅显的方式而存在。而且,看似自由的选择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会在课程中出现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现象。高校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采取的是一刀切式的方式,所有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没有基础班、中级班与高级班的划分,无论其自身体育素质的好坏,所有的学生都只能选择基础班进行学习。另外,一般而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周一节,其课时较少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会教授许多新知识,学生无法消化新授内容并且课后也难以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总而言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也违背了其课程设置的初衷。

3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思路

3.1融入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设置科学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茶文化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也包蕴着深邃的为人处世之哲学,其所奉行的“中庸尚和”、“清廉敬寂”“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大众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其德育教化功能对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塑也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因而,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时,可以结合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利用其散发出的人文魅力,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以透过茶文化的基本内容,从中选取多元化的茶文化因子,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因地制宜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素质,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班,而不是以所谓的自主选择为由,将公共体育课程的压力抛给学生承受。其次,高校也应该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提炼出公共体育教学的策略,引入优秀的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化革新,以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公共体育课程向新方向迈进。

3.2摈弃传统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茶文化体育俱乐部。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从传统教育的深潭中爬了出来,但是其教学理念却仍然停留在昔日的落后模式中。所以,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文化与体育并重的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分数。而后,高校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茶文化体育俱乐部,将公共体育课程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设置管理,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需要、专长以及素质出发,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定时上课的桎梏,使学生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体育课程,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再次,高校也可以从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选取相关的体育元素与高校体育课程相融合,可以引入采茶舞使学生通过跳民族特色浓厚的采茶舞来了解我们多元的茶文化内容,进而习得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从而推动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成英,葛小军.传统文化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5):54-59.

[2]刘苏,于志伟,许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创新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6-168.

[3]王广.从体育文化视角审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首都普通高校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27(2):122-124.

[4]赵文龙,李磊,陈星潭等.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10):99-102.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3

一、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诠释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校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校、教师、家长、儿童等为参与对象,以包括两操、课间活动、活动课、小型竞赛、学校体育节、社会体育活动等为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原则上是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能够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体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原有的课程追求共同、统一和均衡发展的原则,提供每位学生相同的体育学习内容,在体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必须拥有共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这种"千校一盘棋"的教育理念,不仅给体育教育很大的牵制性,而且给体育发展带来了误区。体育仅是狭隘地作为发展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手段。要改变这一些不利于体育活动开展与开发的现状,就要整合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使体育活动资源多样化、个性化,并以儿童主体价值的凸现和个性化有效发展为出发点,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借助丰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及他所需要的意志、情感、能力,乃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体育活动现状及学生对体育活动需求的分析

以下是对我校学生作的一个随机调查,虽有以点盖面之嫌疑,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应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

图表一、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要的调查

选取我校三~六年级各100名学生作随机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中看出学生对原有的体育活动的态度不是很支持,只有33%,对于改变现有的一些形式、内容持支持态度,说明现有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如何整合有限的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需要结合学校与地区资源的具体现状,以下本人将结合我校和本地区的现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调查和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要整合体育课程资源首先要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民族体育文化、体育信息等各方面对学校已有的以及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如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学习、锻炼的方式等。同时,也要综合调查本校体育场地器材情况,体育经费的开支,师资力量情况等。

1.对我校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的分析。我校是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距杭州市中心不足10公里,周边有两个大的商品房住宅集结区,内有游泳馆、健身房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均对外开放。同时,学校现有教师共45人,年轻教师占90%左右。其中体育专职教师3人(1人为大学体育专科生),特长:田径项目、乒乓球、篮球、科技体育项目;另兼职体育教师4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有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按国家一类配置,教室内均安装多媒体。我校为唯一一所一块牌两个项目的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与科技项目)。

2.校现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课、两操、活动课、每学期二次小型竞赛、每学年一次的校运动会。

(二)依据我校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我校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重组与重设

1.基本框架。以学年为单位,将学生的体育活动组成分成为日常体育、体育节和假日体育三部分(如图表二)。再根据学校和本地区的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设置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

图表二:体育活动组成

图表三:体育活动的安排表:

2.体育活动的具体体现

(1)日常体育

活动的目的: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个性、特长发展。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能够活动的全体时间,能够活动的所有场地。

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操、大课间活动、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等内容和组织形式。其中两操、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是常规体育活动,以正面引导学生自由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为主。大课间活动是课改以后新兴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场地、器材情况,设立了乒乓球活动小队、篮球活动小队、羽毛球活动小队、体操与舞蹈活动小队四个跨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小队和以班级为单位的、低段年级以游戏为主,中、高段以趣味竞赛、锻炼身体为主的自主性活动小队,如:X人Y足跳接力比赛、跳长绳、花样短绳、校内越野跑等。

(2)体育节

活动的目的:形成独特的节日气氛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体育周或体育月。

活动的内容:趣味游戏、田径与象征性比赛、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多媒体观看国内、国际体育比赛视频等。

体育节以体育周的形式开展,五月的第一周为为竞技体育节,以校田径运动会为主,其它开展一些如:中高年级的乒乓球比赛、花样跳长绳比赛,低年级的拍皮球比赛等小型竞赛。另每班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板报、校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窗、每天午自休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视频、双休日和父母出去郊游一次等内容。十一月的第一周为科技体育节,以校科技体育活动为主,另组织一些如低、高段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自制纸飞机掷远、留空、自制竹蜻蜒留空等小型比赛。

(3)假日体育

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所提高、满足需要。

体育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主体需要的学生,双休日与寒暑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

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根据我校离主城区近、周边社区体育设施完备等特点,假日体育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体育作业外,主要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一些球类、棋类、游泳、轮滑等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项目。

(三)对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评价

1.评价方式

评价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搜集、交流信息和资料(包括成果)以及判断和描述活动过程价值的过程。学校要根据体育活动的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体育活动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时反馈。

2.评价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方面,不是统一的。例如,有些活动成绩可以实地测查(各种竞赛);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效果(参与面);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表演;有的活动成绩则要看经常性的表现(参与的持久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能力的相应提高,以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淡化活动的结果。

激励性原则。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不同程度的进步。评价不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只要学生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目的、价值有所认识、有所体现,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肯定其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

3.评价指标的制定

体育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的评价项目,根据评价原则,采用优、合、待合三个等级赋值。各种活动要求有记载,有评价,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随时总结活动情况与成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图表四:体育活动实施评价表

(四)管理

由教导主任任组长、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各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为组员,共同管理和督促学校体育活动的总体实施情况。

五、问题与建议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和突出组织纪律性教育。

2.体育活动情境的创设与创新要与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相结合。

3.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不能忘,教学内容要具有健身和健心功效。但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尽量做到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突出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动作技能的教学,注重选编有利于发展动作技能的内容。

4.教学必须有意义,注重人文教育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团结。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4

一、自主性策略

自主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要引导学生创新, 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把“舞台”让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思的时间留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发现的过程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操作、观察、质疑, 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铺设勇敢者的道路这节课时, 我设计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突出“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个科学研究的步骤, 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 然后, 让学生在争论中选择三个实验方案, 看哪一个最合理又可行。在求真的气氛中, 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 运用了自主性学习策略, 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探索性策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再创造”, 即把学的东西由学生探索发现出来。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尽快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 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例如: 教学“前滚翻”一课, 可以这样安排“探索发现式”的教学结构: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 用球滚动和方木块滚动, 使学生得出结论哪个容易滚翻。启发思考: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滚翻?实践活动:以三个不同学生的团紧程度滚翻。讨论交流:得出身体团紧最容易滚翻, 发现前滚翻身体团紧和打开对滚翻的影响。

这一教学结构就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以“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体验”为主轴的“探索发现式”教学策略。这一策略, 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情趣性策略

创新活动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活动, 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从创新动机的产生到创新过程的持续, 再到创新成果的验证, 各个环节无不包含着创新者的人格魅力和炽热的情感因素。那些具有杰出创新才干的人, 他们的伟大发现和发明, 无不浸透着执着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情感, 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我们的做法是: (1) 采用发现式教学,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新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情感; (2)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因教材的美与情而涌动爱学好学的热情; (3) 诱发学生进取向上的激情; (4) 教学时要饱含炽热的情感, 以情动情, 以情促情; (5) 要注意多进行成功激励, 促使学生把探索当成一种乐趣, 进入探索活动就能产生一种幸福的情感体验。

四、民主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和民主学习的权利, 让学生在民主学习中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进行学习创新。实践表明, 在“师道尊严”的课堂里, 学生缺乏“心理自由”, 连一般水平也发挥不出, 更谈不上创新!创新民主性策略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应着重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 发挥民主教学, 搞“群言堂”, 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学习思想; (2) 尊重学生的学习疑问, 尊重学生的异议, 尊重学生的差错, “延迟批评”, 耐心诱导; (3) 尊重学生的个性, 正如胡东芳先生所说的:“须知, 只有给学生相当的自由, 充分解放其个性, 才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做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才能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生, 创造人生, 达到全面发展的境界。”

实行开放性的策略;没有开放就不可能有序, 就谈不上创新。

五、差异性策略

由于教育影响, 原有基础、遗传素质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 不仅不同年级而且在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学生, 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行有差异的教学, 达到有差异的发展”, 这是比较理想的教学。但是传统的教育实行“一刀切”式的教学, 这就必然使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 程度差的学生“吃不了”, 因而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能动性。创新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发展学生创新的才干, 就一定要实行差异性的教学策略, 把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堂上。在实施中可以分层教学, 实行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估分层, 使教学活动适应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促进创新;也可以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各人的学习实际与心理特征组织课堂提问、板演、检查与评估, 使教学活动落在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促进其创新与提问。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5

------------相约两岸,相约名师------

东莞 长安2009年11月27日—29日

主办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教育卫生办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台湾)

台湾董青华国际专业儿童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幼儿园

资助单位:上海欣生学前教育培训中心

结合《纲要》精神,为提高全国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与研究水平,进一步开展幼儿创新体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受东莞市长安镇教育卫生办和台湾董青华国际专业儿童发展中心委托,长安镇中心幼儿园将于2009年11月27日—29日在东莞市长安镇举办“幼儿园创新体育整合课程成果展示交流会”,探讨幼儿园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相关的热点性、前瞻性问题。

这里有玉盘珍馐的幼儿体育教学大餐;这里有一枝独秀的男教师文化团体;这里有温馨愉悦的体能律动即兴创编;这里有绚丽多彩的歌舞联欢互动表演„„

两岸的、前沿的、年轻的、时尚的,来吧,加入我们,让我们共同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共同感受幼儿体育教学的快乐!

一、出席会议主要专家: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幼教专家袁爱玲教授。☆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台湾)、儿童心理学博士、幼教专家董青华教授。☆中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陈冬华主任

二、参会人员:

1.各省、市、自治区幼教研究会

2.学前教育院校

3.各幼儿园园长、教师

三、会议内容:

1.创新体育—认识学前整合性体育课程,探索幼儿体育的新内涵;

2.优质课例—来自台湾、上海、广东幼儿园体育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会

给您耳目一新的感觉;

3.多元体育—足球、篮球、乒乓球专项体育课程的研究和成果展示。

4.体能律动—最新体能律动展示,现场设计和编排体能律动,感受体

育艺术的魅力;

5.水浴游戏—从三浴锻炼中认识自然教学法,大班、中班、小班冬季水上游戏活动展示;

6.专家讲座—两岸专家相聚一堂,了解最新的学前体育课程动态。

四、课程执教教师:

林宏明:中国台湾,硕士研究生,从事幼儿体育教育工作6年; 潘浩瀚:上海,上海市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三学”状元; 王雷:天津,天津市优秀教师、教学园长;

温大治:广州,广东省优秀教师,广州市幼儿体育研究会副秘书长; 孔琪:东莞,东莞市骨干教师,湖南十佳青年教师,湖南省教学能手; 邝雪平:东莞,东莞市长安镇优秀教师,从事幼儿体育教育10年; 王超:东莞,东莞市长安镇优秀教师,幼儿体育教学优秀青年教师; 陈灵:东莞,东莞市长安镇优秀教师,幼儿舞蹈教学优秀青年教师。

五、会议时间:2009年11月27——29日

六、会议地点: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心幼儿园、长安镇影剧院

七、报名时间:2009年11月1日—2009年11月26日

八、报名地点: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心幼儿园办公室

九、会议费用:学习资料费260元/人*注:车船及食宿费自理。

十、报名电话:0769-85079221/***黄老师0769-81763722/***杨老师

报名网站: 回执请寄回

cazxyey@163.com

长安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

会务指南

东莞市长安镇座落于广深高速交道要道,地处珠江口,东与深圳市相连,西与虎门相邻,南至东宝河,频临珠江口伶仃洋,北接广州,毗邻香港,交通便利,距离深圳国际机场30公里,仅20分钟车程;距离香港国际机场仅90公里,距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生活圈的中心;深圳罗湖火车站、东莞东站、东莞常平车站、广州东站、广州火车站、广州汽车总站、省汽车总站、广园西站、罗湖汽车站均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车辆到达长安。

长安中心幼儿园地点:长安镇体育路21号

1.外省老师:飞机——深圳(30分钟)/广州(70分钟),打的士(约100—150元)——幼儿园,火车——广州火车站(70分钟),出站后向右走100米到广州汽车总站大巴(50元)到长安镇金三角车站,下车后打的(8元)到中心幼儿园。

2.本省老师:大巴到长安汽车总站后打的士(15元)或到金三角车站后打的士(8元)到中心幼儿园。

3.自驾车:广深高速长安出口下—长安镇政府方向—长安广场—幼儿园 附一:长安中心幼儿园周边住宿信息

1.八方快捷酒店长青路店(距幼儿园约30米)联系电话:0769—82285888 价格:100-150元/晚 2.港丽酒店(距离幼儿园500米)联系电话:0769—81889123价格:150-200元/晚 3.八方快捷酒店莲峰路店(距幼儿园300米)联系电话:0769—82285111价格:100-150元/晚 附二:长安中心幼儿园周边餐饮信息

1.真功夫(距幼儿园100米)2.大家乐港式茶餐厅(距幼儿园100米)3.福津食馆(距幼儿园100米)4.厚街濑粉(距幼儿园100米)5.桂林米粉(距幼儿园100米)6.湖南大碗菜(距幼儿园200米)附三:长安中心幼儿园周边旅游信息1.古塞飞虹

虎门大桥位于鸦片战争古战场虎门镇虎门炮台旧址侧,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桥长15.6公里,横空出世,如长虹卧波。古塞虎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以“古塞”寓意海防要塞,“飞虹”寓意一桥连接历史与未来,气势如虹。距离长安6.9公里。2.莲峰赏鹭

长安莲花山风景区连绵十余公里,其主峰海拔513米,三峰列峙,如莲花半开。山上林木苍翠,风景优美,景点四十余处。其中“鹭鸟天堂”有鹭鸟上万只,是广东省目前最大的鹭鸟群,傍晚时分,群鹭齐飞,与山色、水色、天色、草色融为一体,景观独特。此景寓意东莞生态绿城建设,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附四:长安中心幼儿园周边购物信息

1.虎门。虎门距长安中心幼儿园约20分钟车程,虎门不仅有鸦片战争的博物馆、海战馆、威远炮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我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世界第一跨”虎门大桥;不仅拥有五星级的龙泉国际大酒店、豪门大饭店等完善的旅游度假设施,还有洋溢自然魅力的青山秀水;古镇成了以服装业为龙头、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时装名城。主要的批发市场有富民商业大厦、黄河时装城、龙泉商业广场、连卡佛时装批发商场、金百利时装批发商场、百老汇商场、新时代商场等。

2.深圳。深圳是中国第四大城市、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深圳市区距长安车程约50分钟,香港山水相连。享有盛名的微缩景区“ 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老少皆宜丰富多彩的“欢乐谷”,军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明思克航母世界”,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文化公园“海洋世界”,全国第一家返朴归真的开放式野生动物园,有"世外桃源”美称仙湖植物园以及美丽的大小梅沙海滨浴场等众多观光娱乐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6

摘 要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职业教育特点,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锻炼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现有问题的分析,试图探索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力争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 课程模式 职业特色

高职教育以培养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无疑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可以起到提高学生体能的作用,更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基本上只涉及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视角研究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鲜见,高职院校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则更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课程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体育课程现状

(一)体育课程目标单一,学生自由度受限

目前开设了体育选项课的高职院校较少,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只是单纯围绕着期末体育成绩考核项目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往往面临无法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而只能被迫接受枯燥的体能锻炼的局面。

(二)体育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拓展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大多以训练学生的跑、跳、投等一般性基础体能锻炼为主,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其将来可能的就业岗位而开设专门的职业体能内容,致使体育课程实用性大打折扣,并且连学校体育基本的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智能教育等延展性功能都会被埋没。

(三)体育课程忽视理论教学和保健知识的传授

多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严重匾缺。体育理论课应该教会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与处理办法,一些职业病的预防原理和体育康复治疗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质评价办法,能进行简单的自我身体体质评价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都将是受益终生的。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之构思

(一)明确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应当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健康、娱乐、知识。娱乐是现代体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化、体育生活方式化和体育终身化的核心推动力。在课程对象基本为成年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想通过培育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习惯,促成其终身参与体育,那么充分发掘体育课程的娱乐功能至关重要。

(二)建立和谐的层次化的学校体育体系

理想的学校体育体系应当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及作为各项体育工作开展背景的学校体育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其中,只有体育课程应是教师主导,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文件、教材、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其他环节应是倡导学生自治的模式,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课外可以考虑引进体育俱乐部制。让课内课外发生互动,让教师学生发生互动。

三、一体化高职体育课程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第三年以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实习为主。在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转变体育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体育锻炼、体育社团运动训练、代表队运动竞赛、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为学生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设计“课内外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一)指导思想

将高职体育运动队的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基于如下几点:校级体育竞赛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具有招收体育运动特长生的优惠政策,即使高职院校有相关招收体育特长生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对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代表队是赛前临时组队,平时没有坚持训练或训练不系统,通过将高职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参加运动队训练可以获得学分,大大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兴趣,可以按参赛名额两倍以上学生组队参加运动队训练,使得运动队在挑选队员时有较大的选择性,以利于较好运动成绩的取得。通过各种运动队的训练课程,将参加高职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大大提高,通过良好的运动队训练示范,促进和带动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活跃校园文化。

(二)课程目的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周参加了3次以上体育锻炼;掌握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能在该项目活动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三)实施办法

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包括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选项课程)、班级课余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课程,社区体育。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三年有体育活动内容,在活动空间上,有多种不同的体育课程形式(见表1)。体育基础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排课,由体育老师上课,体育课堂考试100分,全校学生必须修体育基础课取得学分,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体育俱乐部由体育教师指导,院系体育俱乐部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课外锻炼由学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体育俱乐部和班级体育锻炼每周至少参加3次。高职体育代表队,由学校体育部和各院系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组队训练,记录训练考勤和训练情况,根据记录和参加比赛情况给体育成绩。参加代表队运动训练课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俱乐部。自主学习课由学校体育部统一印制的实习学生体育习惯调查表,由各院系每学期到学生实习单位发放到实习指导老师如实填写,各院系按体育习惯调查表给成绩占30%,体育教学部集中组织的1000m和800m成绩占70%。

表1 各学期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形式学 期

一二三四五六

基础体育课☆

体育任选课 ☆

体育限选课 ☆☆

课余体育锻炼 ★★★★★

体育俱乐部 ▲▲▲

院系运动队 ◇◇◇◇◇

自主锻炼 ☆☆

注:☆—必修;★—各学院组织的必修;▲—学生自选;◇—体育部组织选修。

四、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2+1”教育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学生第三年派到校外或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对传统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是必然的要求。我们构建了将高职3年6个学期体育教学或体育自主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的考核体系,从空间上将体育课堂教学、在校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紧密衔接,从内容上将体育基础课、公共选项课、限选课、自主学习课、自主活动课一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的课内外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

★基金项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201292103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2DB208)。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6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并查阅我省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第一手资料及相关文献研究。

(2) 专家访谈法:

以走访、电话等形式访问了有关体操教学与训练的教授、专家。

(3) 调查问卷法:

对湖南省6所高校体操高级职称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6份, 回收6份, 有效回收率100%。

(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师体育教育体操教学大纲经历了几次修改和调整, 但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虽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在1997年有了重大调整, 但是仍然跟不上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特别是2003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提出了新的以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2005年, 中小学 (包括高中) 各年级开始推广新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为推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 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摆脱了单纯的学科中心论,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 这与单纯提倡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有了较大的区别;《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 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关注个体差异与学生之间的不同需求, 避免“一刀切”现象。现行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培养目标口径小, 体操教学仍然没有摆脱竞技体操教学内容为主的基本框架;体操教材内容与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和健身性;重技术考核, 轻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缺乏量化指标;体操课堂教学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2.开课时间与课时分配情况

湖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开设时间较早, 体操专修都放在大二期间授课, 这段时间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好时期, 并为学习更多的技能打下坚实基础。从表中可以看出全部学时分二个学期完成, 这样相对集中上课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形成, 提高教学效率。但从课时分配上看, 技术课学时较多, 理论课学时偏少, 最高只有14学时, 仅占总课时的19.4%, 最低只有10学时, 仅占9.3%, 说明我省体操专修教学“重技术轻理论”思想还很突出, 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3.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我省体操专修课程教材基本上都是学校自编教材, 内容选择上还没有跳出原来的教学内容, 只是增加了“体操与健身”、“时尚休闲体操”二章, 它能满足当前全民健身的社会需要, 使学生明白体操不仅仅是锻炼广播体操和竞技体操,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操来达到健身的目的。目前我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体操技术动作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上放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大学生体操新2级等级运动员技术动作标准上及中小学体育课体操教材中涉及的技术动作, 在此基础上, 内容根据学生所掌握技术动作的具体情况有所拓展, 以方便学生今后参加教育实习工作和考取研究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只有33.5%的院系在选择技术动作时考虑了动作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及受益性。技术动作难度普遍有所降低, 86%的院系是以新2级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情况

调查显示, 目前, 89%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采用较多的还是语言讲解法、电视录像法、示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虽然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体操教学中仍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现代教学方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 还应注重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调查中发现, 只有15.6%的院系在日常教学中偶尔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 虽然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体操课程, 但在我省各高校之间还尚未普及。根据调查发现, 68.5%的院系没有使用过多媒体, 31.5%的院系偶尔使用;对于投影仪没有使用过的院系更是占86.5%, 只有13.5%的院系偶尔使用过, 因此, 在今后的体操教学中要逐步提高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率, 提高体操专修的教学效果。

5.体操专修课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理念

体操专修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任何课程从来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不仅是构成学生身心发展具体内容的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课程选择与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课程内容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操专修课教学内容从目前看, 虽然经过4次修改和调整, 其体系结构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只是在内容的数量和动作难度上的减少, 体系结构仍然没有摆脱竞技体操的基本框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 体操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体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发展明显落后于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审视当今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贴近学校体育教学需求和人们生活和娱乐的需要, 大力挖掘和开发体操体系中的运动恢复性体操、娱乐表演型体操、形体型体操、体能型体操和灵巧型体操等内容, 以满足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

6.体操教学内容设置要体现科学性与人文化

体操专修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科学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体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突出表现在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模式, 把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需要的体操科学技术和体操文化成果及时反映在体操教学内容结构中;科学性还表现在体操教学内容的人文化就是要突出体现学生主体的需要。学生对体操课教学内容的需求是全面的、有层次的和具体的。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体操课程无论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组织形式上, 要适合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并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因而, 现代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绝不是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的过程, 而是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活动的过程。

由上表可见, 体操专修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健身方法、提高动作技术整合方法和提高能力为主。一味提高学生动作技术已不再是动作技术教学的重点。为此, 高师体操专修课程教师在体操技术课教学中, 应该转变以提高传授动作技术为主导思想的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应树立以传授动作技术的健身方法和加强学生对动作技术整合能力培养、分析技术动作为主的观念。

注:数据来源于各高校教务处的“体操教学大纲”

7.教学评价情况

对学生专修成绩的评价和考核是体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对体操专修教学的考核和评价都是由平时、教学能力、技术、理论四个方面组成。从调查中发现, 有83.3%院系划出10%的比例作为平时成绩, 理论考试都实行“考教分离”的方法, 闭卷笔试, 采用流水作业集体阅卷;85.4%院系理论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14.6%的院系占20%, 理论考试内容主要以各院系自编教材内容为主。技术考试有规定成套动作和评分细则, 所占比例最高都为50%, 学生教学能力的考试由任课教师穿插于平时上课中综合评价, 成绩所占比例最高30%, 最低20%。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 我省各体育院系体教专业体操专修的考核评价还是以技术动作好坏为评价重点, 从教学大纲中只看见男子“自、鞍、吊、跳、双、单”, 女子“跳、高、平、自”的评分标准和方法, 而其他内容没有完整的评分标准与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不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拓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口径是高校体育发展和社会体育人才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2) 体操专修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以社会体育人才发展需要为前提;以内容的科学性与以人为本为基础;以内容有效性和时效性为准则;以地域性内容为各院校特色。构建以健身体操为主, 娱乐体操、现代竞技体操为辅的多元功能相结合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 (3) 体操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传授动作技术的健身方法, 加强学生对动作技术整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4) 切实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 考核内容更科学, 具有弹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议

(1)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院体育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重新修订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 (2)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优化体操专修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原则, 结合各院校本身特色创建具有专业科学性、实效性、健身性、趣味性、地域性特色的体操专修课程内容体系,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适应能力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伯华.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3) :349-351.

[2]张涵劲,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2) :251-253.

[3]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2) :233-236.

[4]蒋世玉, 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2) :235-237.

[5]谭长青, 童昭岗.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0) :1406-1408.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发展探索 篇8

1.1、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大学的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究其根本,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当前世界各个领域都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各个发达国家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世纪, 我国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当前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以培养拔尖型创新型人才为主, 推行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校高层次他们人才计划”。当前, 普遍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绝对比重, 主导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自身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2、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源动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多种多样, 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等教育还需依靠大学来完成, 大学还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是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教学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主要依靠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学在当前学制下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推行素质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为了尽快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要认真研究当前的体育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1、多元化、多样化与个性化

高等学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为重点, 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 大学体育课程也需认识到这一点。在不同的高校当中, 体育课程的设备也存在较大差别;与此相同, 学生不同, 那么对体育课程的爱好也不相同。所以, 不同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 要力求做到多样化与多元化,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不但指的是课程类型, 而且也包括其他不同方面;设置体育课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但考虑学生的体质, 而且也需考虑学生的精神与心理发展。体育课程设置还需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2.2、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

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与国家申办奥运会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由于奥运会提倡竞技, 这也是体育精神所要求的。这一要求不但关系到每一个运动员的人生, 而且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可以使人的遭遇困难时充满勇气, 因此体育具有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 有利于保证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体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应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重视做到以人为本。再有, 体育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益, 体育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们的需求, 当然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也需考虑人的需求。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有下面意义, 可以服务于社会, 可以服务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再有, 体育教育更加重视让人享受教育的过程, 生活化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感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价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素质教育就是提倡快乐学习与享受学习。

2.3、体育课程内容专题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体育不再只是利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参加固定的体育运动, 体育课程一定要实现重新组合, 时间方面、空间方面、组织形式方面都需做到重组, 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保证体育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大学教育与高中时期、初中时期的教育不同, 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大学教育才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大学体育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做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专题化发展, 同时有利于不断提高体育技术。

3、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

3.1、创新改革机制与运行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也以创新为主要教育重点, 而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成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教育政策规定体育课程是必修课, 和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相同, 有着强制性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学教育体制也在进行深入改革, 为了与此保持高度一致的局面,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 国家制订不同的政策, 不同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所以, 学校本身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可以在课程改革中发挥自主性。虽然每一个学校在体育改革当中都具有灵活性, 但并不是说学校可以随意改变。不同学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创新、谋求变化、不要急于求成, 要做到深入研究, 才能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不断发展。

3.2、创新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体系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与发展。有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依据学校的评价体系, 制订所谓的应对“策略”, 在大学四年中学不到相关知识, 白白浪费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抓好学风建设工作, 创建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中, 不再过于强调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术, 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 结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制订课程评价体系。各个高校可以不受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主要内容;保证大学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课程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中要重视这二方面的内容, 在创建课程模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3.3、应用“体育俱乐部”模式

进行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俱乐部”是最高发展目标, 但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育不管是规划还是形式都与“俱乐部”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在推行教育改革时可以应用其中的管理思想与经营方式, 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人数众多, 这一现实不利于建立“体育俱乐部”, 因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体育俱乐部”会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组长负有管理最后一级学生的职责, 同时体育辅导员负责指导, 将上级领导的思想与指标传达给学生。校体育工作人员对“体育俱乐部”直接负责, 同时设置管理部门, 如后勤管理部等。这样在体育课程教育中就形成了分层领导的局面, 使管理变得简单和易于操作。

4、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迫在眉捷, 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 以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重点, 以实现“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为目标。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实现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依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也需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课程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等。“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出现有力推动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今后还需不断研究和探索。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教育理念争相涌入我国, 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一定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要学会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 各个高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与形势, 切实推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大学体育教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其中包含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内容。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完善大学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为复杂的创新系统工程之一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应该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建立完善的人文化大学体育课程, 逐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苏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013, 05.

[2]韩新功.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 2014, 04.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面向21世纪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当今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 追求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发扬学生个性。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观念狭隘、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仍是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程并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更多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很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二) 教学内容不够人性化, 课程结构传统。

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三学期的体育课, 有些学校仅仅开设一学年的体育课。第一学期开设普修课及一项田径项目;第二、三学期班级轮换开设专项课, 多数学校只能开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 难以满足男生、女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体能、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 课程教学程式化, 课程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式形变质不变, 缺乏层次性、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的施行。实际教学中受场地、器材、班级人数、男女合班上课等因素的限制,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致课程教学程式化, 教学方法呆板。多年来体育课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进行。

(四) 偏重技术教学,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沿袭着重机械重复, 轻方法指导。体育教学中仍然是偏重应试, 轻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 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女生, 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原因, 易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心理, 使其成为了体育教学中的一大主要问题。

(五) 教学场地设施难以满足高职体育教学要求。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的体育场所建设跟不上步伐, 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场地器材不足、设施不完备的问题, 经费的有限也使得体育教学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改善,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有时甚至会对体育教师和学生造成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

(六) 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缺乏真实、实效性。

目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 即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验来进行评定。这种方法只能掌握每个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而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锻炼的实际效果。另外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采用技评和达标方法, 不看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 势必会挫伤一些技术基础较差、体能较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使他们逐渐远离体育, 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落空。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一)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把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 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全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表现在体育教师重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注重教法创新,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表现在教师发扬教学民主, 关心学生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 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主动开发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特色突出的教学内容。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 也不断地涌现出安全、实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

(五) 对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进行探索性的尝试。

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知识技能评价、运动参与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合作精神评价、情意表现评价等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尝试和运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 确立学生健康发展培养模式。

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体育课程设置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体育能力培养为中心;二是体育教学过程从强调运动技能提高转变为注重身心健康发展;三是教学效果评价从运动标准转变为健康标准。

(二) 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改革后体育课程类型设置如下:普修课 (新生进校第一学期) ;专项提高课 (一、二年级学生自由选课) ;保健课 (病弱残学生) ;运动训练课 (运动队训练) 。对体育课程内容实施“三维”决策;建立体育课程内容“双向定位”机制;实施“教师挂牌, 学生选课”机制。

(三)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形成导学导练与自学自练 (简称“双学双练”) 和教与学双方互动为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手段上以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辅以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和传统教学手段;教与学互动即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的双向问答模式。

(四) 改革体育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

调整体育考核内容, 加大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内容的考核比重;把体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提高体育能力考核的可操作性。改革体育考试形式, 将课内实务和课外作业结合起来, 将封闭性测试和开放性面试结合起来。

(五) 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

具体措施有:同行评估;负责人评估;学生评教;自我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同行评价、负责人评价和学生评教结果进行对,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有利于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任务正面临着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转变。一是树立起体育教学要有娱乐性、实用性、健康性、身心双重性服务的观念。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 多种类型的课程并存。建立“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 向多媒体、网络化、社会体育活动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过渡,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四是重过程轻结果, 重质量轻评价。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 注重参与过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学刊, 2002

[2] .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曲宗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10

随着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 教育行业的创新改革也在其中, 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创新改革也包含在其中, 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体育课程目标的创新改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创新改革包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培养等两方面的创新改革;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待事物的发散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习的灵活性及求异性等;创新人格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勇于对新鲜事物的开拓能力、要有不怕吃苦和失败的精神、还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改革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创新改革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结构形式的改革, 在体育课堂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改革, 这样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体育课程的教材决定的, 所以说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创新改革, 那么必须对体育课程的教材进行创新改革。体育课程教材的创新改革是教学内容创新改革的前提条件。体育课程内容创新改革是否科学, 体育课程教材创新改革是否实用, 直接与我们学生素质高低挂上钩, 体育课程教材创新改革的程度上与整个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课程教材的组织是有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与编写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应遵守学生对运动兴趣和实际运动能力等两个方面出发, 尽量开设比较多的运动项目, 以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让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 如:定向越野、攀岩、台球、网球、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跑酷、轮滑、跆拳道、街舞等。

4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是完成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基础。教学方法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总称。目前在所有的高职院校体育课中老师基本上都是采用以语言来传递所要教学的信息为主的方法, 比如, 首先教师一开始是对学生要掌握的动作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自己要学习的动作有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就是动作的示范, 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练习;再次, 教师根据学生动作的练习情况, 对个别有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纠正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因此,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布置动作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布置这堂课学生要学习的动作, 让学生应用他们自己的手机, 用手机上网来查询他们自己要学习的动作, 根据他们在网上的学习和自己掌握动作的能力, 来采取是否是自己来单独练习还是和其他同学组团练习, 让他们来一起讨论如何练习才会掌握的更好。充分调动学生对动作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4.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根据下堂体育课所要教授的动作进行很好的备课, 比如, 用电脑下载好的动作图片, 和练习动作的要求与步骤, 让学生根据影音文件等媒体资源进行专题讨论, 发表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和练习观点。

5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考核创新改革

体育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结果的重要方式, 所以, 以促进考核为目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体力行特征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创新改革主要包含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考核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检验标准。考核是检查体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现代教育的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评价。除了测试的绝对评价外, 应该有更多的综合评价, 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贯穿了整个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素质和能力符合时代发展。如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该在创新改革的教育理念下, 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体育课程的考核等这几方面来进行创新改革研究。从此,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建臣.普通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与途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9 (06) :109-110, 122.

[2]张伟健.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创新的实践运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03) :111-114.

[3]李琳琳.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方法及改革途径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4 (12) :66-67.

[4]廖小军, 刘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以及教学创新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26 (04) :444-445, 448.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黔西南地区高中体育课程创新思路

1.黔西南地区高中体育课程开设现状[STBZ]

长期以来,体育都被视为培养高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力和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而且,在中学课程体系的调整中,尤其是素质教育被逐步深入推进以后,体育课程的地位更加突出。黔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此有着得天独厚开展空间。但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原因,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得当地的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黔西南很多地区高中体育课堂开设的过程当中,一些教学器材、场地都比较匮乏,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新时期,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黔西南地区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本文拟结合黔西南地区经济和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探索该地区高中体育课程创新思路,为西部地区中学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提供参考。

.2.黔西南地区高中体育课程创新思路

2.1 转变课程授课思路,紧密结合学生心理需要

目前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就是感觉体育课程过于乏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2]。实际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着比较强的主体意识,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彰显,也希望自己能在群体中得到认可,也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认可。尤其是在黔西南很多地区,都是各民族一起学习,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甚至有些还有些许的陌生感,对对方有戒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放开传统的思路,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给不同民族的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下,让他们更多的自己去掌握课堂。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民族的学习更多的交流,在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们都能比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思考、探究、练习,而且不同民族间的学生还能交流,也增强了学生主动性的体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另外,教师还应更多的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黔西南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接收到的体育训练基础差异,不同学生之间的体育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分类的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属于自己的进步。

2.2 充分利用传统民族体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确,在现代高中体育课程的开设中,过多的西洋体育项目已经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对于这些科目学生也习以为常。甚至很多学生感觉体育课程学的东西就是锻炼身体,竞技类的内容太多,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很少。实际上,学习体育课程,一方面是要让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另外,还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在千百年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积累下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扬民族文化,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4]。黔西南地区就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该地区有许多趣味性和体育价值兼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布衣族斗牛、扭扁担、拍线球、骞马、射驽、射箭、划龙舟、划竹排、划三板船、打水枪、水上飘石、打石仗、抱花腰(摔跤)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不仅在该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也比较少,适于开展。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绝课程进程,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不仅能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还能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3 有效利用当地优势产业,拓展课堂开设范围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体育课程限定在室内和操场上两个地方,学生们对环境也厌倦了。再加上高中学生压力十分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学生们根本感受不到体育课程的魅力,更不要说享受体育课程了。实际上,体育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并且通过群体活动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集体协作能力。在黔西南很多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风景优美,环境良好。有的学校附近就是旅游景区。有条件的学校完全通过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定期的将体育课“搬到”附近景区去开,通过开展爬山比赛、趣味体育比赛,参观人文景观等,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提升文化素质,了解黔西南深厚的文化祭奠。实际上,自从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之日起,竞技体育与旅行便有趣地結合起来[5]。对于我们新时期的高中体育课程来说也不例外,我们结合黔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因地制宜的将体育课程与旅游联系起来,必然可以开辟一番体育课程的新天地。当然,除了学校集体组织意外,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学校或者家庭所处的位置,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旅行之中。

.3 结语[STBZ]

总之,黔西南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学体育发展也长期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滞后许多。新时期,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通过融入更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通过深入挖掘黔西南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让黔西南地区中学体育课程也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春风下沐浴,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坚信,只要能不断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黔西南地区中学的体育课程必然可以不断的发展,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 毛红军.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探索[J]. 青年文学家,2009(23).

[2] 张 杰. 体育运动在青年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的作用[J]. 河南农业,2009(9).

[3] 邱志钊,柳士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4] 李晓明,戴红云,金晓峰,等.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2011,23(6).

体育课程创新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创新机制

1、研究目的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自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总结十三年来体育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虽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长久和谐发展,现阶段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河南省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研究结果

3.1、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第一,体育精品课程在全国精品课程中占的比例较小。截止到2016年5月15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仅有14241个(如表1),全国本科精品课程922011个,高职高专精品课程409611个,高校体育精品课程仅占全国高校精品课程总量的1.29%,可见其在全国精品课程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第二,我国部分高校重视体育精品课程的申报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而轻视课程的应用和管理。本校的体育课程一旦被评为精品课程,大多数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就会停止课程的更新和维护,造成精品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时效性较低,难以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动态需求。第三,体育精品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国家级精品课程对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较高,课程质量和课程后续运行情况较好,省部级以下的精品课程要求相对较低,课程质量和运行情况不高。第四,多数体育精品课程课件内容缺乏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与书本涉及的内容大部分相同,在精品课程中没有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五,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层次失衡。现阶段我国高校没有研究生层次的体育类精品课程。第六,教师对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致使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第七,体育精品课程缺少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机制。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体育精品课程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评价渠道和主体相对狭窄。第八,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跟风现象较为突出,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设计主要针对精品课程评价的标准进行设定。第九,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常识和基础的理论教学层面,虽然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在的理论研究进程相对处于缓慢的状态,理论研究的滞后最终导致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越过发展的瓶颈期以取得持续发展。

数据来源:精品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

3.2、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的因素

3.2.1、教师队伍因素

教师是课程的灵魂,教师队伍组建不合理是导致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后备力量不足。体育精品建设的师资配备存在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大部分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是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体育精品课程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这种结构不利于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最终阻碍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长久发展。第二,部分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学术功底较浅,科研能力欠缺。部分教师缺少对体育精品课程的深入了解,不能了解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和体育精品课程发展的前沿知识,缺少全局观,不能从体育精品课程全局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制作。第三,部分体育精品课程团队成员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氛围不高,缺乏彼此之间关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沟通。部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研究较少,不主动向别人虚心请教。第四,部分体育精品课程教师人对于基础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少,造成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讲授知识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导致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第五,部分教师的教育素质有待提高。小部分教师教学能力较低,教学缺少艺术性,教师不能把自身的教学经验、师生情感交流互动、教学能力和知识倾向、精神文化世界和自身独特的素质特点融会到体育精品课程要素之中,不能综合把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应用于实际的体育教学和实践当中,以至于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枯燥无味。另外,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对于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消极对待,对精品课程师资队伍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3.2.2、教学内容因素

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好坏决定体育精品课程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存在课程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但是课程内容的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的设置重复性较大的现象。另外,还存在实际的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性有待提高和缺乏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编排的现象,以至于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关于体育的知识模块相互分离,学生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时感觉到课程内容的杂乱无序,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第二,缺少体育精品课程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尖端技术。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陈旧,缺乏最新的体育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造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学生对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排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第三,对于体育精品课程学科现阶段的质疑内容较少介绍。课程内容创新性和突破性不足,不能大胆引入具有讨论性和争议性的课程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第四,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主干知识逻辑混乱。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强调精品课程知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注重强调把高校体育所有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传授给学生,于是就出现在了在精品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将体育知识以“豆腐块”的形式划分到体育精品课程的不同章节,造成了体育精品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的混乱。

3.2.3、教学方法与手段因素

先进的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现阶段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教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互动的环节,学生仍然是体育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少用辩证的思维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突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倦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在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灵敏和进行批判型接受知识的思维品质。在教学手段上,部分体育精品课程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实现交互式网络教学。

3.2.4、教材建设因素

体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质量的体育精品课程教材才能支撑起优质的体育精品课程。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体育精品课程纸质教材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的体育教材,而是选用大学体育课程这门教材,在此教材当中仅仅是对体育这一运动项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介绍层次较浅,知识内容介绍的深度不够。另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缺少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辅助教材。第二,体育精品课程所属团队成员之间没有集体开发教学课件,导致精品课程课件难以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能很好的发挥教材的真实作用。主要表现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环节单一、教材版面难以吸引学生、在书的装帧和设计方面缺少美观和人性化,教材版面低迷。

3.3、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3.3.1、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灵魂,是体育精品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队伍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优化我国体育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的策略如下: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课程建设后备力量。对于参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团队成员在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应该合理配置,建立教师配备合理、科学化的教师团队,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积极帮助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具有强大后劲的教学团队。第二,加深教师的学术功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过程,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高校体育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是推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动力,扎实的体育学术科研能力是教师胜任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和主动抓住高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和机会来提高自己的体育学术科研能力。第三,教师要充分融入到体育精品课程团队的学习。教师团队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要加强团队后期的管理,始终保持团队强大的生命力和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动力。第四,提高体育精品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具有较宽的视野,能够掌握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团队教师要加强自己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积极接受不同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五,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成员应加强自己师德的培养,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富有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的责任心,消除精品课程建设的功利性思想,加强对精品课程后期的维护、更新和提高,切实保证体育精品课程的精品性和优质性。

3.3.2、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体育精品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根源。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第一,优化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课程结构,精选体育精品课程经典内容,突出我国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安排的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性。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甄别、选择和组织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是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重要措施。第二,加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更新。体育运动不断发展,体育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体育精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起风向标的作用,在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保证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把最新的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另外,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中,要合理处理经典内容和现代最新知识的关系,在精选体育经典内容和删节过时内容的同时,要合理大胆的引入一些体育目前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在体育精品课程内容中加入体育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的体育技术、裁判法等新知识。第三,大胆引入体育精品课程争议内容。体育精品课程在体育普通教学课程中起到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应该主动的吸收不同学派的观点,只要是重要的体育知识都要积极主动引入到体育精品课程内容中。第四,抓紧体育精品课程内容所包含知识的逻辑主线,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主干知识路线,强调课程内容设置的逻辑性和递进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接受知识。

3.3.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的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在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要根据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迅速掌握体育精品课程知识的教学方法。另外可以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尝试引入研究性、探究性和协作性的教学理念。提高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体育精品课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发挥穿凿性的教学思维,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交互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主权,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自我主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突出现代教育手段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4、完善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质量的体育精品课程教材才能支撑起优质的体育精品课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善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第一,完善纸介质教材。教育部组织各高校有经验和科研能力强的体育教师组成体育精品课程教材编写团队,根据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现状和我国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现状,编写一部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材,并面向所有高校发行,弥补非体育专业学生缺乏专业体育教材的现状。另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要根据本团队的精品课程内容编写体育辅助教材,把最新的体育知识、体育裁判法和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加入其中,以此来保障学生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学习时资料的完整性,提高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学习时对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国高校拥有特色的体育专业教材和体育精品课程的辅助教材,主辅教材相结合,保障了体育精品课程吸收了体育当下发展优秀的教育资源。体育主辅教材相互协调,浑然一体,使学生在一个更广阔、更深厚、更立体的知识背景中领会体育精品课程的精髓、开启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对纸介质教材而言,在强调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育精品课程教材编排形式的风格。体育精品课程教材的编排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种类的教学环节、设计图文并茂的教材版面、在体育精品课程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应力求美观和人性化,丰富并活跃版面内容。第二,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体开发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开发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实现优秀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一体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4.1.2、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是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因素、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因素、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因素、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因素。

4.1.3、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是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我国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4.2、建议

4.2.1、我国高校应该重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创新力度、多层次发展体育精品课程、高校教师加大对体育精品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动态的体育精品课程评价机制、客观对待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加大体育精品课程理论研究、提高体育精品课程质量。

4.2.2、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良性发展,我国高校在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应想办法规避制约我国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

上一篇:打造王牌军下一篇:成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