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目标

2024-10-02

体育课程目标(精选12篇)

体育课程目标 篇1

新大纲的颁发,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是九年义务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历史经验证明,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完善高中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有三个: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水平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首先,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往往缺乏运动量。因此,如何上好体育课以达到教学目标相当重要。

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一般15到19岁,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即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又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在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目标的完成是很关键的。

其次,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的完成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最后,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对体育教学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杨文轩, 林笑峰.体育学原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9.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

[5]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J].教育研究, 2000, (5) .

[6]邓若锋, 杨丰宇.把增强体质健身知识技能作为体育课主教材的经验和体会[J].体育学刊, 1999, (3) .

[7]邓若锋, 杨丰宇.增强体质健身知识技能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 1999, (5) .

体育课程目标 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

1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体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大学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1.2 体育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掌握、改进提高、动作定型等几个阶段。大学每次体育课100分钟,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动用自如的是难以办到的,再者每个动作都是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提高反复练习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

1.3 体育活动的互补性

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高等学院的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上体育课应该有一定运动量,学生疲劳恢复后需要时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有很强的互补性。

1.4 社会的需求

1995年国家频布实施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使全民健身得以顺利启动,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普通高校应该有能力和条件担负起培养社会指导员的任务,应成为培养社会指导员的基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主要途径。

2 课外体育活动的尝试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2 抓两头,带中间

每个班都有些特别爱好体育,体育成绩特别好的人,应该成立院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体育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2.3 体育宣传的作用

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形式宣传的结果,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 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钵育委员,每个系的学生会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应该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

2.5课外体育的影响力

笔者在我院一个系成立了篮球队,集训人员分别来自该系不同年组的篮球尖子,要求参加培训的有70多名,最后通过选拔15名队员组成了系篮球队。每周辅导2次,学生的训练热情极高,每次训练的时候,该系许多同学都是在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篮球热情,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3结论:

①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环节;

②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⑧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外体育的功能,必须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

参考文献

1、体育学刊,1998.2

体育课程目标 篇3

根据体育课程的影响方式不同,我们把体育课程分为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潜在课程,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依赖,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从学校教学总体规划设计角度讲,体育显性课程的显现程度比较突出,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它体现在各学校的教学运行计划中,并有系统规范的制度予以支持和保障。而体育潜在课程则是隐含于显性课程之中,本质上也是一种与显性课程具有同等价值的基本课程形态,虽系未明确陈述的课程,但却包括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教学实施、学校体育价值评判、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体育课堂常规与程序、体育精神熏陶、运动中学生间个体差异、运动中的人际互动方式等,作为潜课程,这些显性课程之外的教育形式,必然会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情感、价值观等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受到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体育教育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情意目标的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和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致其原因同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侧重凸显实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等显性体育课程的目标,忽视了体育潜在课程的存在和目标的实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势必大打折扣,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表明,体育潜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有助于弥补显性课程在体育课程实践的诸多缺失。

一、对体育潜课程目标的深层次认识

1体育潜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诸多不确定的具有特殊教育价值和作用的因素,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和礼仪,等等。但就体育教学而言,其潜课程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潜隐渗透的、而非倾压灌输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理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教育经验,实现体育教育终极目标的体育教育环境等因素。潜课程作为大课程体系下的组成部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的。换言之,潜课程在获得有效的开发利用之前,它只是以潜在的价值形态和方式存在的,仅仅表现为某种能够加以利用的“可能性”。因此,就其能够加以利用的“可能性”而言,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在价值意义上是同等的。

体育大课程体系下,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是按其存在和作用方式不同为标准划分的。如果前者的存在和作用方式,是外显的、裸露的、成系统的和概念的,那么后者则是内隐的、潜藏的、随机分布的和原生态的。前者表现为由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规范并获得明确陈述的课程内容;而后者则是以构成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而且没有获得必要的理论概括和知识梳理,也未获得明确、系统的知识陈述的课程资源;前者是在被明确告知、规定的条件下,通过学生有意识的、有系统、有特定知识要求的学习活动而获得的资源,后者则没有课程方面的明确要求和规定,而是通过学生无意识注意和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受到影响,因而作为课程资源,它是“潜在的”。由于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潜在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当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处于和谐状态时,人的活动才最有效益。因此,如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从整体上发挥并提升体育的育人功能。

2体育潜课程目标的实现价值与意义

(1)与显性课程目标实现互补,充分发挥体育潜课程功效。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体育大课程体系下,单纯突出实现显性课程目标的弊端暴露无遗。单纯的显性课程教育和目标的实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现实生活和学生思维意识角度分析,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而体育潜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大目标的达成度。体育潜课程之所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是与其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体育潜课程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疑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作用是间接的,即是以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为中介的。另一方面,重视隐性教育和潜在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显性课程目标和潜在课程整合目标的实现,才是真正意义上体育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实践中,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切不可分割、背离。

(2)推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育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制度、技术和课程教学体系四个方面来进行,归纳为:“理念创新是灵魂,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手段,课程教学创新是核心。”因为创新教育最终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核心过程中来。潜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与学生能否具备创新精神休戚相关。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并没有以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和压抑学生,他们在课堂中即时的兴趣、需要和问题都会受到积极的关注并成为课堂中的课程因素,这对培养他们的文体意识和兴趣爱好有重要意义;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传授书本上的客观意识,而是强调通过对话和社会l生建构来共同创造和生成他们的课程意义。对话和社会性建构更强调主体在对话过程中的共同协商与意义建构,这是知识发展的一种方式;第三,在课程生成的过程中,渗透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作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讨,对学习或探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在这些探讨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3)有助于解决课程目标达成中显、潜课程目标彼此分离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知识与技能这个显性目标的达成已成惯性重视,相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隐性目标如何达成常常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因而,目标的这三个维度往往不是合一达成的,而需通过不同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对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是全人的培养效果就不会很理想。而在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动态的潜在的资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由静态的显性的资源向动态的潜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目标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定目标-发掘资源-交流对话-沟通整合-资源再生”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显性资源,还是潜在资源,都通过学生这个课程主体的积极参与,融化为学生个人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得到智慧的生成、素养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三者是合一达成的,而不是通过彼此分离的手段来实现的。而且是在一个充分尊重主体性的和谐交往的环境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方面能够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二、实现体育潜课程目标面临的问题

1教师潜课程目标意识差,缺乏实现目标的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和教师习惯了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潜课程的概念,因而缺乏对潜课程目标资源的判别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不知道有课程,更不知道有内隐的、潜藏的、随机分布的和原生态的潜课程资源。由于教师潜课程目标意识和实现能力的缺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潜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体育教学中。

2实现潜课程目标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试论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篇4

1、高中教学新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高中教育新大纲也对此做出了全新要求, 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进入了全新阶段。在大纲中针对体育教学目标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1、要以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生理机能以及基本运动能力为基础,重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1.2、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发展的前提下 , 也要重视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

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保证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时必须要兼顾体育理论教学。保证通过高中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3、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结 合高中教学实际 ,在每节课和每个阶段都要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合理规划学生体育学习

在教学目标设立时需要考虑高中生发展实际需要, 设立多样的体育教学目标,从而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2、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现存问题

虽然新大纲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全新要求, 但是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体育目标设立问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理论与实践存在差异

目前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相关的教学理论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会选择依据相关理论,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与理论相违背, 使得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体育教学需要。另外,目前所制定的理论教学目标存在夸大的现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缺乏指向性问题, 不具有基本的可操作性,这也是影响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更好地设立高中体育教学目标,保证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就要全面考虑高中体育教学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所设立的目标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2.2、混淆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有着不同的含义, 但是在目前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将两者混淆的现象, 这就会严重影响教学实践效果,使得体育教学出现混乱。由于没有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 所以现在高中所指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与小学初中所设立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明显差异, 几乎覆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突出高中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所设定的目标并不具有时代特点,也没有体现出高中体育教学的特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由于对体育教学目标概念模糊, 所以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并不能科学的指导高中体育教学,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2.3、尚未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

在实际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在表达体育教学目标时选择应用一些能够体现教学理想的词汇, 但是却很少使用能够描述学生行为或者是教学结果的词汇, 这样就会导致教学目标被夸大,失去实际意义,使得教学目标形同虚设。但是在很多高中都尚未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 没有针对体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相关标准,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缺少监督和要求,这也是造成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另外,现在很多高中在设立体育教学标准时仍然以体育成绩和达标率为依据,而不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造成目前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片面的重要因素。

2.4、忽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发展,目标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高中在设立体育教学目标时都过分偏重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方面, 但是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方法和过程却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等缺点。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会使学生失去体育学习兴趣,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仅仅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却忽视了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如何设立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及新大纲提出的要求, 合理设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在设计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时应该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其他教学目标仅仅当做派生目标,这样才能既维护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实现对学生身体的训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可以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科学的划分体育教学目标的主次关系, 真正设立适于学生成长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多元化体育教学而忽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国内学者针对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提出:“身体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体育学科所独有的, 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所以,在设立体育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这一原则。

3.2、在遵循科学性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关注人文教育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要保证所设立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发展,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将科学性作为设立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只重视学生体育技巧和体质的发展。但是在设立体育教学目标时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特别是学生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设立。依据调查研究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的融合,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养成坚毅、勇敢等良好品质,也可以通过集体运动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也应该考虑人文教育目标,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两者更好地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之中

21世纪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 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生存,这是新时期学生教育的重要趋势。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设立时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重要内容,要通过体育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调研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全新要求,使学生能够通过高中体育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学习能力。

3.4、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在设立体育教学目标时很容易出现错误, 所以学校必须要针对教学目标问题设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定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督促和鼓励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保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和发展需要。

4、结束语

小班体育活动目标 篇5

一、走:

1、自然走:

小小班:双脚交替自然地走

指导要点:步子稳健向前走动,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

小班: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走

指导要点:挺胸,躯干正直,使颈、背在同一垂直而上,眼看正前方,步幅大而均匀,落地轻柔,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2、变化走; 小班;向指定方向走

指导要点:设定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标志物。

二、跑:

1、自然跑:

小小班:双脚交替自然地跑

指导要点:可以从原地踏步的基础上引入原地跑的教学,使之体会走与跑的根本区别——腾空。摆臂为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

小班;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跑

指导要点:步子迈开,落地轻柔,躯干正直稍前倾,两臂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

2、变化跑:

小班:向指定方向跑

指导要点:设定标志物,在跑动中,要目视相去无几物,身体向前倾向前跑进,体会腾空感,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3、走、跑交替:

小班:走、跑交替100米 指导要点:(1)走—跑,听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摆做出跑的动作,同时两臂迅速由直臂变屈臂前后摆动,身体稍向前倾。(2)跑—走 听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转变为走,并调节呼吸。

4、追逐跑;

小班:在指定范围四散跑、追逐跑

指导要点:强调限制条件——指定范围。追者要求其讲究方法,逃者要求其有躲闪能力。

三、跳:

1、纵跳:

小班: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上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蹬伸充分,落地缓冲。

2、行进跳:

小班: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前倾,两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

3、从高处往下跳:

小班:从25厘米高处自然跳下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稍前倾,落地缓冲,注意身体平衡。

四、投掷:

1、投远;

小班:单手自然地将沙包投向前方 指导要点:屈臂肩上投掷,沙包出手方向为前上方。

五、爬

小小班:手、膝着地向前爬

指导要点:依靠腕撑、腿蹬伸力量和异侧(或同侧)臂推撑力量推动身体前进,爬时仰头前看。

小班: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向前爬

指导要点:同上。侧重点在两手、两膝的离地顺序上。

六、钻

小班: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钻来钻去。指导要点:低头、弯腰、屈膝。

七、滚

小班:能团身滚

体育课程目标 篇6

摘要:以当前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实际需求为依据,在分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重新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本专业培养目标 应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课程应增设哲学类、文学艺术类、史学类、公安类以及武德等课程。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08-04

民族传统体育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确定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纳入了学科发展的轨道。1998年,民族传统体育出现在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上,自1999年开始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这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国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国内的理论研究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支撑和宏观上的把握。十年过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体系建设仍然处在经验阶段。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干课程是武术学科,武术学科研究的内容又多为技法。

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体育精神的载体,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完善奥林匹克运动的载体。必须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民族传统体育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武术学院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武术学院2003级应届毕业生、2005级在校大学生、在校学生的家长。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教育部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指导文件:2) 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学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文件:3) 2000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根据调查内容所需设计四类问卷:调查对象是如上“调查人员”栏所述四类人员。共发放问卷450份。其中往届毕业生50份,回收38份:2003毕业生85份,回收79份:武术学院在校2005级学生100份,回收89份:学生家长45份,回收36份。问卷进行了新度、效度检验。

1.2.3逻辑分析法本文依据对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为逻辑起点,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时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依次递进的逻辑推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问题原因和解决对策。

1.2.4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并在SPSS上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お2.1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设定

2.1.1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2.1.1.1我国当前政治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我国正处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明确指出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前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学生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康人格的铸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2.1.1.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人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 具备人文知识;2) 理解人文思想;3) 掌握人文方法;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素质缺乏会影响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工作的创造能力、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而文化素质欠缺,文化根底肤浅,正是当代学生素质缺陷的突出表现。

考察世界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模式:1) 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2) 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在信息时代,“方法教育”尤为重要。方法教育的实质在于学习技巧的提高与学习的有效性的增强,在于对资料卡、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的充分利用。

文辅相教授提出教育的第3种模式:“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的构想。这种基本模式的设计基点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关系,实行专业性教育与综合性教育相结合,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知识面的基础上。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行现代科学教育与现代人文教育相结合,让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实行理论与实际结合,让人才的培养不囿于书本和学校的范围。

2.1.1.3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特性对其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形成的民族文化在体育领域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身体活动形式、内容、风格、偏好等。随着国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国际社会中迅速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开始走上了全面振兴的道路。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它所承载民族自身内在的信仰、思想、文化素养的追求,或者说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是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要文化标示。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充分挖掘其教化功能,振奋民族精神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这一点是确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立足点。

2.1.1.4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需求状况由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设置包括三个专业方向:武术方向:包括套路、散打:民族民间体育:体育养生。

2.1.2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确立

2.1.2.1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存在问题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建院1958年。1998年以前,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了解决武术师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根据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民族传统体育学于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被设为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前身为武术学科)的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表1)。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存在问题是:过窄的专业技术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与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相背离。这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并且与社会发展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需要相脱节。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与培养方向存在差距。

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培养的学生就业定位在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两个方向。然而,近三年的就业形势表明,毕业后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学生人数占毕业总人数不足2%;毕业后从事教学的学生人数占毕业总人数不足20%;从事公安的学生占到15%以上,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自谋职业。而且,通过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显示。有45%左右的学生和38%的家长希望毕业后从事公安工作;有30%的学生和35%的家长希望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只有8%的学生希望从事教练员工作。这种培养方向和就业实际的差距一方面来自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另一方面来自于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综合性、高学历的现实状况。

2.1.2.2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定位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以及相关领域教学训练、管理、社会健身咨询与指导以及安全机构等工作,承担弘扬和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2.2民族传统体育培养规格及其能力2.2.1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培养规格及存在问题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03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这些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教学、训练、科研、竞赛、裁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教学、训练、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所制定的与本专业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有关本专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体现素质教育和人文修养的理念;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没有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而是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在技术上有过多依赖竞技体育的倾向而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不具有本专业特色能力,缺乏社会竞争力;没有体现一专多能的社会需求,能力结构单一。

2.2.2民族传统体育培养规格定位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学生理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文化素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强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的修养,必须达到高等教育标准,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核心是做合格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核心是做当代合格的中国人。

道德素质:遵循社会公德和较高职业道德的素养。核心是做高尚的公民。

业务素质:一专多能,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核心是做合格的高层次劳动者。

身心素质: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好、适应环境能力强。核心是做具有强健体魄的人。

综合素质:既要具备专业特长,有鲜明的个性,又要知识面宽,全面发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保持可持续发展。

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应定位为:

本专业学生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主要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接受相关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教学训练、组织竞赛、管理、社会指导及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

毕业生应补充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继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一定法律、公安领域相关知识,为从事国家安全机构工作打下基础。

2.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2.3.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历史回顾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几次大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课程结构有所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基本上仍然延续了50年代初的模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包括:

1) 公共必修课。共30学分占到总学分的18.18%,其中外语为16学分、计算机为2.5学分、政治思想教育为10学分、军事理论为1.5学分、法律基础为1.5学分。

2) 专业必修课程。目前包括体育学概论、应用写作、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运动训练学、科研方法概论、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和专项训练。共70学分,占 43.75%。

3) 限制选修课(一)。包括传统武术各拳种、中国武术史、武术基础理论、中华体育养生概论、古汉语、体育社会学、中医基础理论、体育测量与评价、可视化程序设计以及中国式摔跤、体育养生、、木兰扇、舞狮、短兵、太极拳、散打、跆拳道等专业技术课程。共28门课,选够25分,其中必须包括10学分学科知识。

限制选修课(二)。分为运动训练方向和体育师资方向。前者包括运动训练方法、运动生理机能评价、运动员科学选材、疲劳恢复与营养、运动员生理机能生化评定、运动员心理咨询与训练、运动生物化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后者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舞蹈、田径、篮球、乒乓球、体育游戏、体育保健、教育心理学、足球、体育教学基本技能。选够10学分。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将来择业准备的教育。

4) 任意先修课。共15学分,占9.39%。

5)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学术活动三部分。共10学分,占6.25%。

完成全部计划共160学分达到毕业标准。

2007年计划虽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基本格局没有变化。

2.3.2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 目前许多全国重点院校都推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推进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而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课程几乎占据了77%。这严重偏离了目前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方向,尤其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太大,通识教育严重匮乏,更像是职业教育。

2) 除了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跨学科的内容外,民族传统体育跨学科的课程少之又少。现有的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现象。例如,运动训练极其相关学课课程多处重复;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中华体育养生概论存在重复设置;中国体育史、中国武术史存在重复设置现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之间存在重复设置想象。术科类的重复设置现象也相当严重,套路类的专项训练与竞技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南拳、刀枪剑棍术有大量重叠、而传统武术也包括这些内容。专项训练中以散打为主、副项包括短兵和跆拳道,而限制选修课也有这些课程的设置。

3) 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支撑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干课程。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对外的主干学科有: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三门,主要课程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这显然存在明显不足。

主干课是指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课程,是对实现培养目标能起主导作用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设置中缺乏支撑本学科的主干课程。当然,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由不成熟到成熟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影响了本学科发展。再者,尽管学科成立已经有十个年头,有近80所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缺乏学术交流的平台,没有相关的专业学术刊物。没有权威单位领导,各自为政,重复办学现象严重。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

2.3.2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首先,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通过增设通识教育中哲学类、文学与艺术类、历史类课程;专业理论中国武德教育课程;跨学科拓展课程公安基础理论类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中的人文社科课程。即全面,又灵活全面培养综合素质和加强人文素养。

其次,淡化竞技,突出技能培养。适当减少运动训练方向的课程和学时比例,增设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尤为重要。例如,通过专项教学与训练,在保障专项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增加假期社会体育指导环节,扩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才干。

增设公安类基础理论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与法律有关社会学知识;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特殊性,有利于进行预防犯罪教育,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方向的引导,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毕业的学生中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安、特警、等相关工作,而且随着公安院校的转型,未来到公安系统就业的人数有增加的可能。

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主干课程的最终形成。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缺乏主干课程。通过增设武德教育、武术文化学等相关课程无疑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为民族传统体育主干课程的形成奠定基础。

凸现学科体现特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课程改革中增设武德教育、武术文化学等相关内容正体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缺乏当代教育理念:过重的功利导向,没有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需要相脱节;没有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在培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 在培养规格上,没有体现倡导素质教育和人文修养的理念;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提高:在技术上又过多依赖竞技体育而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不具有本专业特色能力,缺乏社会竞争力;能力结构单一,没有体现一专多能的社会需求。

3)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存在重复设置现象: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支撑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干课程。

4) 应增设哲学类、文学艺术类、史学类、公安类基础理论和武德教育课程。

5) 淡化竞技,突出技能培养。应适当减少运动训练方向的课程和学时,增设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

6) 在学院范围内有目的的引导开展社团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学习相结合,拓展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2建议1) 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搭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平台,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设置等相关问题。

2) 成立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术刊物,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靖,刘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与发展现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2):41-42.

[2] 叶伟,王晓东,徐伟军.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3):314-316.

[3] 王飞.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理论基础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 姚重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探讨[J].甘肃科技, 2002,(12):5-6.

[5] 吕丽萍.浅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31.

[6] 姜凤云.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33-134.

[7] 王润斌.略论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交互影响[J].山西体育科技,2006,(1):36-37.

[8] 马旭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重塑的诠释[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29-30.

[9] 吴泽萍.民族传统体育危机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87-88.

体育课程目标 篇7

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 其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只规定了学习达成目标, 而没有设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与教学进度, 这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但同时也导致许多一线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教学单元时茫然不知所措。尤其是新工作的教师因缺乏经验, 教材分析不系统, 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大, 导致对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的能力较弱, 又由于体育教材本身缺乏系统性编排, 阻碍教师的系统化教学, 也造成了许多学生项项学一点, 项项都不会的局面, 常常吃“夹生饭”达不到教学目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从一个水平阶段、一个学年及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 还是出现了“教不完”、“教不深”、“教不明”、“教不好”的现象。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水平目标定位、从水平目标到单元教学目标的解析过程中和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落实上还有一定的偏差, 不利于学生对某些内容深入而有效地学习, 从而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前必须进一步解读目标、分析调整、有效重组、合理搭配、单元化编制, 并能根据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制订可行的单元计划, 并落实到课时教学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价值

单元是指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和相配套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或“板块”, 它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体, 是一个教材的完整的教学阶段。一般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 反映“学理”的过程, 有助于在一段连续时间内进行系统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 可以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与掌握。基于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单元”编制的研究、格式的分析和内容的梳理, 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至少有以下三个价值:

1. 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课程标准提供给教师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级目标体系和一个内容框架建议, 它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它把原来小学阶段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大的水平目标, 每一个水平目标下又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 但没有对教学内容作具体要求, 导致因为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出现了有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随意性。教学单元构建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教不完”、“教不深”的问题;其次, 教学单元的出现有利于我们教师随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解决教学中的“教不明”、“教不好”的问题, 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 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单元的合理构建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整个框架。有时同一项目的教学没有单元化放大课的教学过程, 甚至以课的小过程代替了单元的大过程, 淡化了单元的概念实质上是肢解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构建单元的过程, 就是把这些单一内容的“点”连接成相互关联的“线”, 在此基础上, 了解和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是水平阶段目标要求的落角点, 也是课时教学的指挥棒。

3. 有效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由内容体系确定目标体系的倒置现象, 使体育课目标达成的灵活性增大。教学内容的单元构建, 为实现课程五大领域目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单元化编制教学能使教师从传统的只关注运动技能, 转变为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与技能, 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为全面实现五大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单元”编制的内容与策略

1. 教学目标解析

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总纲领, 目标分析与教材编制是关系体育课程目标达到的前提, 教学目标更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从水平目标、学期目标、主教材、运动技能达成要求、教学建议、课时安排等进行系统分析, 有效整合, 形成系列, 来达成课程目标。水平目标与学期目标是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是某一年级某一项目的目标, 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 同时又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纲领, 具有纽带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水平目标与学期目标应包括五个领域的目标, 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具体目标应该明确、操作性强, 同时教学计划制订时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 有效实施课程总目标必须形成教学目标链, 即五级目标管理:水平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效果目标。效果目标就是运动技能达成要求, 根据适切性、渗透性的原则, 把各个水平的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安排到各个学习内容中去, 形成了若干个以运动技能或身体健康目标为主的学习单元。

2. 内容系统梳理

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而选择与组合。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锻炼经验构建富有情趣的体育教学活动。综观小学三个水平、六个年级的教学阶段, 应围绕递进性、循序渐进性原则, 合理重组, 科学梳理, 通过调整、筛选、开发、组合、创新, 构建递进式的教学内容系列。按每类教材纵向的选择具体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分八大类:走和跑、跳跃、投掷、球类、技巧、基本体操、校本 (乡土) 体育、体育与健康知识。然后, 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 对教材进行了纵向梳理, 分别落实到每个学期, 使水平目标与每类教材一一对应。例如, 以往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过于突出竞技性, 混淆了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之间的关系, 以为田径项目就是田径教学, 忽视了田径各方面运动技能的培养与发展, 现在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趋向于能力的培养。如走和跑类, 确立直线跑、快速跑、曲线跑、接力跑、定时跑、定距跑等单元主题。同时, 我们还对小学阶段12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系列编排, 让教学内容更清晰、更有序, 便于教师教学。

3. 教材重难点分析

在单元编制中, 针对主教材应纵观教学内容的各阶段要求, 并对重难点进行纵向分析, 了解动作做法和要点, 分析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分析, 把重难点分配到教学课时中去, 通过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来完成单元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见下表) 。

4. 教法学法建议

针对单元选择的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设计的编制中应对单元中的各课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法预设。可以通过图解、组织、练习方法、器材资源、教学评价进行合理的思考。一线教师更要结合校情、生情、师情就教法与学法思考自己的教学计划, 以及辅助教材的搭配。最后, 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教学后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建议。

四、“教学单元”编制的类型

1. 运动技术单元

主要以某个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技术组成的单元, 功能与特性以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 以传授、练习为主要内容。例如“跨越式跳高”、“篮球三步上篮”、“跳绳”等。

2. 复合型教材单元

复合型指以两项或两项以上教材为组合的教学单元, 这种单元教学尽管是复合的, 但它始终有一条教材主线, 而且排列也是连贯的。由于单一的教材单元教学方法简单, 手段单一, 容易使小学生乏味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出发, 合理而又适度地构建复合型的教材单元, 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如:投掷与接力跑、篮球与跳远、跳绳与游戏等。

3.主题活动单元

围绕一个教学主题, 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 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 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融合于身体活动之中。这种主题式单元以情感体验和发展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 突破了传统教材单元对体育教学的束缚, 使体育教学能够向课外延伸, 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校的各类活动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延伸, 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例如“武术”、“体育节”、“主题长跑”等。

4. 活动能力单元

主要以能力发展为主, 它以娱乐、提高活动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游戏活动和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 发展身体活动基本能力与素质。例:“跳跃能力单元”、“快速跑的游戏”、“投准的游戏”等活动能力单元, 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多种器材的组合, 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5. 器材开发单元

教学的素材不局限于教材, 器材开发也是教材创编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可以一种器材或场地的开发设计学习单元, 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新游戏、新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某种特殊的器材与场地的开发,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模仿、创编、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 运用于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例如, “汽车轮胎的妙用”、“运用竹竿多形式跑跳”、“快乐的呼啦圈”等。

五、总结与建议

研究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单元编制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主要方法之一, 多元化编制是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方法与策略之一。作为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直接进行单元式备课与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中,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场地、器材、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特点展开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 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学单元的编制教学内容更具有系列性、指向性, 教学评价也便于统一性、合理性, 为一线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空间。单元多元化编制与构建促使教师重视教学目标的有效制订、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的准备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季浏,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17~220.

[4]王宝.体育教学中课堂内容选择的六项注意[J].中国学校体育, 2004.5.

[5]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付明萍.樊江波.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设计思路[J].体育教学, 2008.4

体育课程目标 篇8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尽管产生的时代不一样, 但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自然体育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占主导地位, 对当时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开始于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 在实践和理论上产生了重大的落差, 学者、专家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开始质疑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但是“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却深入人心。所以探究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对现在进行的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能起到借鉴的作用。考察历史, 总结经验, 旨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

1. 理论基础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它的产生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将“终身教育”引入到体育领域便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它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

2. 社会动因

(1)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 国际联盟倡导和平, 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已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自然体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新文化运动,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外国各种思想传入中国, 自然体育就随时代的潮流而传入中国。1929年、1932年和1936年我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较大。三个课程标准都重视“锻炼体格, 使身心发育健全”, “养成生活上所需要之运动技能”, “养成优美正确的姿势”等。

(2)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

(1) 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最深刻、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类必须保持身心良好的健康状态, 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见, “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 本质内容

(1)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内容。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内容主要有: (1) 体育教育化。自然体育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即所谓“体育教育之责任, 轻于发达儿童之身体, 重于培养儿童之品格”。 (2) 体育生活化。认为体育应当使人们“善用闲暇”“丰富生活”, 使生活美满、愉快和满足, 提倡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 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 (3) 注重非智力能力的培养。自然体育认为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行为、道德培养, 从儿童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 尊重儿童的兴趣。 (4) 推崇自然活动。倡导遗传的、儿童本性的、儿童神经系统中已有爱好的倾向的活动, 提倡尽量符合儿童本性的舞蹈、游戏、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

(2)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内容。“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内容有: (1) 增强体能,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发扬体育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 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 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其二是运动主线, 集中体现了体育与课程目标的必要载体作用。

二、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相同之处

1. 两者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发展。同时, 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都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认为体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道德标准。两者都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 重视体育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作用。

2. 两者都倾向于“个人本位”

在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 曾出现过几种理论价值取向, 即体育课程目标的“个人本位”“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从产生的社会动因和本质内容来说, 倾向于“个人本位”。两者都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个人本位”突出。

3. 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较大的差异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从理论上来说, 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需求, 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成为体育课程的主流价值取向。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对各自理论的理解的偏差和一线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 都对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过分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 把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说成“副产品”, 造成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确, 任务不清楚;对国民体育中主要教学内容的体操持否定态度, 忽略了体操的本质功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和本性, 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形成了当时“放羊式”的教学现状。

而“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同样产生了一些偏差, 导致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对11年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持否定态度。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体系不明确、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编订的理论和实践性不强,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困难很多, 错误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等等, 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放羊式”现象。

三、结论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动因和本质内容上。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相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都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上, 都倾向于个人本位并都在实践中产生偏差。要对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持“求同存异”的态度, 探究自然体育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经验教训, 才能对当今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起到历史借鉴、实践上启发的功效。

体育课程目标 篇9

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改发展实践状况

1 . 1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 养 成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枢纽。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主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运动技术战略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终身体育教育意识的培养,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重要改革方向,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进健康、增进体质为教学指导思想基础,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百折不挠、毫不动摇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目标,并在实践教学效果中取得了可喜地教学效果。

1 . 2体育课程教改目标的实效性日益剧增, 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兴趣盎然

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都是以学生的视角主体下进行施教的,而进行教学 改革的最终 目的还是 以教学实效 性为重要 参考和依据。伴随着我国各普通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体院领导人以教学内容为主要切入口,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将体育终身教育视为教学改革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统筹兼顾的实施教 学改革战略。在高校 体育教学改革初 级阶段,我们往往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球类、体操以及田径运动等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革,由于一开始在教材选择上就出现屏障,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收入甚微。据此,积极地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及时扩充和开发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各高校体院应根据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程度上对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实施改革,积极增进和开始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网球运动、游泳、体育舞蹈、瑜伽、棋牌等现代化体育课程的开设,通过增进不同体育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及体质方面的不同素求,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自觉醒悟的完成体育课程目标,以此不断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的不断完成。

2 影响制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几大因素

2 . 1 体育教学模式落后, 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率低下

现阶段,尽管我国各高校正在积极地为体育教学模块实施改革,但仍然有部分的高校体育在教学方针策略上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大多院校仍然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甚至有的院校为应付国家的教改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往往按照教材模块进行编制,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奇心和趣味性,教学模式一涌而至,并未真正地凸显出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由于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搭配不合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和体育实践活动中也未真正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完成各项体育项目活动的练习,体育场地利用率低下是导致学生学习体育项目不健全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2 . 2 体育校本教研氛围不浓厚, 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校本教研是推进和实施体育教改新课程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教学工作者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然而在体育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中,各高校体院在 教研管理体系 方面仍然有失,校本教导监督不严、教研组管理部协调不合理、各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不健全、在例行的体育校本教研氛围不浓厚等等都导致在实践的体育教改方面面临着“碰壁”的情况,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致使在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方面也出现了或重或轻的 问题。

3 实施和突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瓶颈的重要策略

我国在体育教育改革领域内仍然缺乏相应的积累经验,要解决上述问题,唯有开放,即学习和参照发达国家相关的经验和做法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综合体系的构建应建设在教 改目标、标准体系等基 础之上, 除教育质量监测之外, 主要涉及到学业评 价、综合素质评价以 及标准化考试三 个领域,在学生体育学业的理论、方法和体育技术等方面展开工作和进行突破。

3 . 1 积极建立体育教改评价机制, 保障体育教学目标的有序开展

首先,在理论上要有机整合国际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建立多元、多维的评价技术模型,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上可以诊断和甄别有据可依;其次,在教学分析上,体育教师要通 过思维认定等 教学方式,积极树立科学 发展观,统筹兼顾,设计和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多元化机制,为学生诊断和甄别提供丰富的体育信息资源,也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等值教学体系和目标转换提供重要的参考;最后,在实践教学应用当中上,教师应学习和借鉴国际大型标准化测试的报告系统,不仅能提供数据多元、多维、多重比较结果,保障体育教学目标的有序开展,为不同的数据报告提供依据参考,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方针提供可靠、可信及有效的科学理论工具,也能为教研、教学、教管等提供可靠有效的科学平台,开展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实践操作平台。

3 . 2 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改革看上去很美,实则困难重重。而影响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 特别是优质教育更 是处于一种极端 缺乏的状态。至此,在教学课堂实施上我们在分层次备课的基础之上,还要为每一个学生备课,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这骤然就要投入很大的心力与精力。据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地完善和加强教学素质,及时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有效业务水平。

4 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但大学体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依然以学生为发展中心,以学生学习所需达到的教学大纲为主要教学目标。至于采用何种模式,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自愿选择和心声。教育的公平并不是意味都教一样的东西,而是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各自发展成最好的自己。其实不管体育改革的形式如何变化,改革的初衷是不变的,就为了更符合教育规律,更立足于人格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锻造。

摘要:当前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及评价课程改革在我国各高校体育院校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培养基地,为培养我国社会创新型人才和输送体育健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至此,高校肩负着从根本上彻底改革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评价与国家对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配套的历史使命。而体育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锻炼身体机制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知识产业结构当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至此,该文主要阐述了大学体育教改的重要性,并从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教学改革模式上为切入点,根据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当前新课程交个目标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以期为一线体育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课程目标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理念,目标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们投入到休闲体育锻炼与健身的行列中来。但是由于传统体育教学中队更多的关注学生体育达标而不是关注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综合素质的养成, 使得许多人在工作后的休闲体育运动中经常性的出现运动损伤。针对这样的情况, 加强我国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开展, 以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与综合身体素质为目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1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分析

现代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向学生运动习惯与综合素质培养转移。但是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以及硬性规定体育达标学分的原因,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非达标项目任然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 例如:篮球、网球等。这就是的许多对竞技类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 高校体育休闲体育课程的开展应以多样性为基础、着重介绍各种休闲体育项目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安全防护。以多样性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以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安全防护培养学生终身的运动安全习惯。

2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2.1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教育改革实施脚步不断加快。但是对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仅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 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对体育知识、运动习惯养成等的需求。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 针对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进行确立,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这也使得人们在闲暇之余多采用休闲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以此提高身体素质、达到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目的。同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企业工作压力的加大, 使得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现代高校针对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休闲兴趣培养为基础, 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现代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明确教学目的。以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兴趣爱好养成、基本体育运动安全防护为目的开展高校体育休闲课程。

2.2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设计理念

明确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教学目的后, 高校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地域特点、流行体育休闲项目等为基础, 进行课程的设计。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对体育运动的偏好不同, 因此,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开展不能按照传统体育教学的方式进行, 应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南方学生对篮球、新兴体育项目较感兴趣, 北方学生多对冰上运动感兴趣。处于高等院校年龄段的学生多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 高校体育休闲运动应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积极引入时下流行体育运动项目, 着重对其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学习, 以此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休闲项目, 为学生找到和发现自己真正能够坚持的、最为感兴趣的体育休闲项目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基本的体育教学外更多的、正规的接触到多样性的体育项目, 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能够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 提高学生能够的综合身体素质。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 这里所说的新兴体育项目不仅仅是刚刚出现的体育项目, 还包括由传统竞技项目发展而来的体育休闲项目。例如:传统公路自行车运动、山地车运动为竞技项目, 但是由于人们对其运动的兴趣与爱好, 许多人将其多为一种休闲健身项目。在闲暇之余骑上自行车到城市周边进行骑行, 不仅得到了身体的锻炼, 同时还能够放松心情, 更多的接触大自然。但是这一项目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不曾出现, 而更多的人对自行车的认识还处于代步。高等院校学生整出去喜欢游玩的年龄段, 这一项目正好符合其心理。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现代体育休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 在体育休闲课程中对自行车运动的基本知识、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运动自行车的基本构造、骑行前的车辆检查、基本的安全防护用具、骑行手势与骑行安全等知识。以便于感兴趣的学生接触这项运动后能够快速的、安全的进行运动。

3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体育休闲课程教学质量

体育休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未曾接触使得在介绍项目运动知识上难以直观了解。这就需要需要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新型休闲运动项目以短篇的形式进行介绍, 同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短篇等方式将基本规则、姿势等进行介绍, 以便于学生对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有直观的了解和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电影片段等提高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例如:时下较为流行的“跑酷”运动是通过电影《暴力街区》传入我国后发展起来的, 在进行该项运动的教学时可以引入电影中的片段提高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图片、电影截图等方式对其动作要领、安全注意事项的进行教学, 避免了传统文字及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很好表达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程使学生对各项体育休闲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培养一项或多项休闲体育运动, 避免了由于基础理论知识不足造成的运动损伤。例如: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接触到运动自行车并且喜爱上了这项运动, 但是许多人不但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反而由于骑行姿势不正确造成膝盖损伤。如果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接受到休闲体育运动的教学课程, 即使没有可以的记忆起对基本的运动姿势也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避免学生运动损伤、伤害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开展对我国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全民建设理念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休闲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性,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加强对休闲运动资讯信息的了解, 以科学的休闲运动理念为基础, 提高我国高校在校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为学生培养长期的体育休闲运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基本的运动安全奠定基础, 为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为我国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启龙.现代高校体育休闲运动活动的开展[J].教育资讯, 2008, 12.

[2]张忠群.体育休闲运动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设计[M].长春:长春教育出版社, 2009, 6.

[3]李海星.现代新兴体育休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J].高校资讯, 2009, 9.

[4]王宇.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分析[J].河南师范校报, 2007, 11.

体育课程目标 篇11

一、在初中体育课堂中运用目标式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角色,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1]。目标式教学主张通过游戏、竞赛、体验等教学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体育中体验到乐趣,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实施目标式教学的策略

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初中生由于身体素质偏弱、运动能力不强,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当中。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时,可以关注以下提到的策略和意见。

1.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是目标式教学的基础条件[2]。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初中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才会吸引初中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来。教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让全体初中生不会因为自身条件完成不了教学计划产生退却心理,鼓励全体初中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例如,在初中体育课程《足球训练脚内侧踢、接球》时。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足球正确的踢接动作,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初中生由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不同,出现足球技术的分层化水平。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初中生足球技术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课程设计分为基础练习、跑动训练等方式,不设置统一的达标要求。足球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练习原地传接球,具有一定技术的学生跑动传接球。通过这样的合理设计教学课程,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最终爱上足球运动。

2.课堂教学实践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实践是在初中体育课堂中运用目标式教学法的关键所在[3]。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目标式教法,需要关注的方面是,在教学中时刻注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实践,以教学目标串联整个教学活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实践主要分为教学目标展示、示范引导训练、目标达标测试等步骤。

例如,在初中体育课程《乒乓球——熟悉球性》时。课程教学目标是学习乒乓球基本握拍方式,掌握乒乓球技术。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让初中生明确本节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初中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进行示范训练,讲解乒乓球基本握拍方式。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到乒乓球练习训练当中。初中生最后安排初中生经过训练后,参与到教学目标测试环节。这样不仅初中生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技巧,同时培养了练习乒乓球的兴趣,高质量的完成了乒乓球教学目标。

3.课后总结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发展动力

教师在开展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后总结教学效果。教师在通过观察、检测、测试等手段及时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总结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经过体育课堂课后总结,根据初中生的个人反馈,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促进目标式教学的开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体育课程《往返跑》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时,要求初中生进行多次往返跑训练,注重转身时的速度,以提高往返跑成绩。在课后,教师根据初中生的成绩,有针对性的调查不同成绩段的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总结,教师意识到教学时忽视了学生身高、步伐大小的因素,没有根据步伐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步数。经过总结,教师在下次课程教学时,引导初中生根据自己的步伐大小采用相应的步数,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成绩。

目标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创新教学实践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平等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目标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关注全体学生,让初中生在体育运动享受乐趣,收获健康,最终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促进初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目标 篇1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目标,研究

1 前言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的生活, 并已招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所蕴涵的学习领域目标, 内容丰富, 洞见深远, 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而言, 熟悉和掌握它, 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这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 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讲授体育与健康教学法 (含微格教学) 的实际, 以及省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顶岗支教师资培训和教育实习培训经验发现:在讲授这一专题时, 只是进行一些单纯的理论分析, 学生不甚理解, 且课堂气氛乏味。倘若辅之以恰当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则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明显。基于此, 笔者将其归纳和总结, 以期为广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培训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习领域目标”案例化解析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包括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其中,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它们是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那么其他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 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这就要求同一教学内容要兼顾多种学习领域目标。

2.1 运动参与

主要是指:对没有体育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设法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对有体育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保持他们的体育兴趣。通俗地说, 即要设法让不愿活动的人活动起来, 让喜爱活动的人更有规律、更科学地活动。因为实践才是体育课的核心。没有学生的运动参与, 一切都无从谈起!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儿童总是处于观赏者的位置, 他的全部参与就是观看, 这种消极、被动、不出力的游戏, 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在将来, 他只能会成长为习惯于观看别人工作而缺乏主动性, 形成一种懒散的性情和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为此, 运动参与目标特别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改变评价重点, 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

案例说明一:催马扬鞭运粮忙

跑的教学, 常规的加速跑、重复跑, 学生很难喜欢;投的教学, 若一味地练习前抛、背抛、侧向和背向滑步以及越栏技术, 学生更是没有趣味。那么, 如何利用这些器材上好体育课, 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呢?

导入:抗战时期, 鬼子总是抢夺农民的小麦。又到了收割小麦的季节,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丰收果实, 农民伯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抢收小麦、再把小麦运送到前线, 保证前线的军粮供应, 早日把鬼子赶出中国。

场地设计:30X40米场地一个, 并保证周围有20米的空地。

情境设计: (播放背景音乐《催马扬鞭运粮忙》)

(1) 前线运粮:麦子收割的季节, 雨水多, 来的急, 加上鬼子又经常来偷袭,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把粮食晒干并装好, 送上前线交给解放军叔叔。运粮路程30米, 在运送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穿过敌人的封锁线, 越过战壕, 快速把粮食运到前线, 并把战利品运回驻地。

各小组克服困难爬过封锁线 (爬过垫子) , 穿过战壕 (钻过栏架) , 迅速将小麦 (实心球、铅球等) 运到前线 (指定位置) , 运粮成功以后再把“红旗”运回驻地。此时, 教师启发学生发言,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更安全地运送粮食?然后, 教师总结要点。

(2) 教师又组织学生将战利品 (实心球、铅球等) 以同样的路程再运回起点。

(3) 成功的欢庆:战斗胜利后师生共同欢庆。并将红旗、实心球、铅球等器材运回后方 (器材库) 。

在这样情境化、故事化的游戏中, 教师首先利用器械的组合作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受焕然一新;其次, 充分发挥器械的多功能作用, 完全打破传统的那种跑就是跑、投就是投、跨就是跨、体操垫子就是用来做滚翻的技术教学常规, 使这些无生命的器械变得生机勃勃, 把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变得趣味十足。整节课没有增添任何昂贵的、现代化的器械, 但是却为体育课赋予了全新的思维。学生的速度和灵敏性等体能素质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学会了跑钻爬的基本技术技能, 发挥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而且, 还很好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自我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说明二:以评促改, 以评促进

体育课上正在进行往返接力比赛, 加油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各组学生都在奋力拼搏、争创佳绩。一个小组明显领先, 当最后一名同学跑完后, 全组同学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其他小组的比赛还在进行。当全部比赛结束时, 比赛名次已经确定, 以往教师通常会宣布各小组的比赛名次与成绩, 出现高潮的将是获胜的小组再一次欢呼, 大多数小组将再一次体验失败的苦涩。但是, 在这次课上, 教师宣布成绩的方式却让全体同学都兴奋起来, 充满信心地要进行第二次比赛。那么, 该教师是如何做的呢?

本次比赛合作最成功的小组是……;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小组是……;充分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小组是……;传接棒最好的小组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小组是……;表现最好、进步最快的同学是 (该同学身体素质很差, 能够在后程很累的情况下坚持跑完全程)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跑的速度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很困难, 这需要日后进行专门性的速度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因此, 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传接棒的技术上, 只要我们遵守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减少失误, 每个小组都有取胜的可能。大家有没有取胜的信心?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第二次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这种评价方式的改变, 既肯定了优点又对不足进行了激励, 还有新的建议和要求, 对每一个小组都进行了公正肯定的评价, 评价内容丰富多样。运动技术、技能和量化标准不再成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定、学习态度评定和体能评定全部包括在内。这样的评价, 怎能不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呢?

2.2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中的核心和主体部分, 是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该目标所包含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才能形成。只有如此, 才能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运动打下良好基础。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最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罗素指出:儿童游戏的本能满足在于获得某种技能。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某种技能, 并不能只是局限于“玩和乐”, 要做到“乐中学”。如果儿童喜欢跑、跳、投, 那么, 我们就教他如何跑得更快, 跳得更高, 投得更远的知识;如果儿童喜欢打篮球、踢足球, 那么, 我们就教他如何打得更好、踢得更精彩的道理。为此,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运动时间, 减少教师的占用时间, 不过分强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案例说明:科学放羊

某中学体育教师上课的时候, 所有的学生都围过来, 老师介绍今天课堂上都有什么运动项目, 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和游戏等, 哪些学生喜欢什么项目请分别举手。然后, 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别安排到各个项目中去。所有的学生都选择好了, 都到自己的场地上去活动了。整个过程大致3分钟。老师则在场地外巡回指导。很少看到老师把学生停下来, 给他们讲解什么, 示范什么。即使有,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很短暂的, 一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运动, 都在从事着自己选择的运动。

该案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放羊式”教学, 其实不然。因为所谓的“放羊式”教学, 指的是教师完全不负责任的教学。上课的时候, 教师把球一扔, 学生拿着球自己活动去了。老师呢?就不管了, 抽烟、聊天、看报纸成为教师的工作了。而在该案例中, 教师从安排分组到巡回指导, 通过尽量减少上课程序, 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运动时间。体育学者季浏指出:“羊不放不肥”, 只有是带到广阔茂密的大草原上去, 羊才能长得肥壮。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活动。因此, 不能把这种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放羊”, 应该理解为“科学放羊”。传统的体育课程, 教师主要关心的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教师运用了大量的讲解、示范, 学生所剩时间很少, 很容易让学生厌倦和反感。当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孩子们早就想把老师脚下的那个球抢过来, 自己活动去, 根本就不想听。因此,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不过分追求长时间的讲解、示范, 它所倡导的是:简化教学程序。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下 (学生需要、困惑、矛盾与不解时) , 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一方面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独立地感知、理解和体验事物,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主动地去接受、认识和学习教材。

2.3 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为此, 该领域目标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强调通过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 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案例说明:科学锻炼, 改变身体形态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蕴涵着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 学生们却不喜欢上理论课。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理论课呢?

(1) 课间激趣。

课间是相对自由的时间, 学生比较放松。学生们经常会问老师:“老师, 今天讲什么?”此时, 教师若正常回答所讲授课题为“科学锻炼, 改变身体形态”, 毫无疑问, 这样的回答, 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教师转变回答:“如何使同学们变得更加健壮、美丽和长寿?”这种设问的方式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准备理论课学习。

(2) 课前导趣。

当正式上课开始的时候, 教师的导入至关重要!若常规的理论课:先讲身体形态, 再讲体育锻炼如何能改变身体形态, ……学生必然无趣。若教师转变为:同学们, 当我们走在街上或在电视上, 经常看到一些儿童, 他们或瘦弱无力;或显得病态缠身, 弱不禁风!或又胖又矮、行动缓慢, 这样的身材好不好?周围的小朋友经常会以一些称谓来嘲笑他们?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的回答各式各样。老师总结:我们体育界的学者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小豆芽、小药罐子、小胖墩等。这样的身材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不好”。那么,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身材呢?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教师及时总结要点:

第一, 体育锻炼能够控制体重和改变身体形态。俗话说:“长练筋长三分, 不练肉厚一寸”。经常做一些伸展性、柔韧性的练习, 能够保持关节的弹性和伸缩性, 改善体形和外表, 有助于身体长高;同时,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减少脂肪, 增强肌肉力量, 故可以控制体重。此时, 教师拿出二组不同的图片或通过录像进行比较分析。一组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表现为:身体健壮、体形健美。一组是缺少体育锻炼的学生, 表现为:身体瘦弱或身体肥胖。

第二, 体育锻炼能够延年益寿。俗话说:“身体锻炼好, 八十不算老;身体锻炼差, 四十长白发。”研究显示,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大31%。因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容易使体内脂肪堆积, 长而久之, 就会导致过分肥胖, 造成心脏负担加重, 寿命缩短。如果一个人的皮下脂肪超过正常标准的15-25%, 那么他的死亡危险率就会增加30%。此时:教师再拿出二组不同的图片或通过录像进行比较分析。一组图片为:白发银须且精神矍铄的老人在进行体育锻炼。一组体态臃肿且萎靡不振的中年人。

同学们想不想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形态, 使自己更加健壮、美丽和长寿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于此目标呢?

(3) 课中增趣。

教师要教授一些简单易行、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和操作的科学锻炼小常识, 才能继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跑步处方。如何跑步才能科学合理呢?

方案一:在实施某种锻炼方案的前4-6周内, 通常应缓慢地增加运动负荷。在接下来的18-20周内, 锻炼者应逐步增大负荷。要想获得最佳的体能状态, 锻炼者增加负荷不宜过快, 也不宜过慢。要遵守百分之十规则:每周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的增加不能超过前一周的10%。例如:每天坚持跑步20分钟, 在下一周可将跑步时间增加到22分钟。

方案二:运动专家指出:运动强度小于50%时 (运动心率为110次/分) , 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运动强度大于80%时 (运动心率为160次/分) 则容易损害身体健康。适宜的运动强度应在50-80%之间, 对应的脉搏频率应在110-160次/分。同学们在锻炼时可自行监测。

再如:长高处方。如何才能更快地长高呢?

第一, 每天认真做好每一节广播体操。第二, 每天做双杠双臂屈伸, 做累了就停, 每天做三次。第三, 每天跳跳绳, 也是跳累了就停, 也是三次。只要照此去做, 且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 不仅身体素质会发生变化, 而且还会明显长高。

(4) 课后遗趣。

教师留下与本课相关的思考题, 例如:还有哪些瘦身处方和长高处方等?

在该案例中, 教师通过“激”、“导”、“增”、“遗”四环节, 环环紧扣, 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传授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与体育健身常识, 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常规, 很好地克服和解决了体育理论课教学难的难题。

2.4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又发展心理品质。因此, 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 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案例说明一:小八路送情报

耐久跑是典型的有氧运动, 能有效增强人体的心肺机能, 培养参与者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这是球类项目很难达到的发展目标。但是, 学生学习兴趣却较低。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耐久跑练习时, 教师必须合理组织教法, 学生才会喜欢。

导入:在一次对日战役中, 我军为争取战争的早日胜利, 急需把情报送回后方, 路程艰辛而又危险。于是, 选派了一名顽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 该战士历尽困难险阻, 最终成功把情报送回后方, 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我们要向八路军叔叔学习!

组织 (背景音乐为枪战声) :将学生分成4小组, 每小组在操场上, 在规定的路线中 (课前已摆放好器材) , 拿着小红旗, 依次绕过敌人的岗哨 (爬过海绵垫) 、钻过敌人的封锁线和铁丝网 (跨栏架) , 为躲避敌人的追捕而穿过山洞 (单杠或双杠) , 登上山坡 (广播体操司令台) , 最后跑回起点。再传递给下一个同学, 看那一组最快完成。第一组结束后, 教师分别就每小组进行了不同的表扬, 并启发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于是又进行了下一组练习。

在这样故事化、情境化的游戏中, 学生兴趣高涨, 乐趣无穷, 充分体验到耐久跑成功后的乐趣。既发展了体能, 又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绝对不能为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 放弃中长跑教学, 否则就会陷入“以人为本=科学放羊”的误区。例如:学生不愿意进行耐久跑, 就让学生踢足球、打篮球, 也可以打排球。这样的体育教学, 很显然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内涵认识不深。

案例说明二:勇敢者的游戏

偏远的农村中学, 经济落后, 体育器材少, 于是该教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有限的场地、器材。在操场上, 用体操凳架起了独木桥, 用单双杠比喻翻山越岭, 用悬垂压腿的铁架子当作云梯, 组织学生们玩起了“勇敢者的游戏”。学生们首先要越过独木桥, 然后, 翻山越岭 (即爬上单杠跳下, 再爬上双杠跳下) , 最后再征服云梯。整个过程中, 不强调方法, 随便跑、随便跳、随便爬, 只要安全通过就行。刚开始做第一遍的时候, 有些学生表现得胆怯、害怕。但是, 经过教师的鼓励与激励后, 每一个学生都勇敢地参与了活动。第一遍结束的时候, 教师首先进行了集体表彰。然后, 请同学们交流经验, 如何跑、跳、爬得安全合理而快速?继而, 教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归纳, 再进行第二遍练习。整个练习过程, 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在该案例中, 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过小桥、翻山越岭和爬云梯的基本动作技能, 锻炼了身体的灵敏性和平衡性, 发展了探究意识, 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2.5 社会适应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可以直接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遇到的各种情境, 合作与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美国大教育家和著名哲学家杜威指出:儿童的游戏不外乎模仿年长者所做的事情, 学习成人世界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游戏愈多, 他们的计划和能力就愈精密, 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愈丰富。

案例说明:奥运服务“盲人引路”

导入: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在召开。世界各国的许多残疾人运动员欢聚于北京。为了做好残奥会服务工作, 我们许多青年志愿者都主动放弃了工作和假期, 不辞劳苦地为残奥会服务。为盲人引路, 又快又安全地把残疾人运动员送到比赛场地。我们要向青年志愿者学习, 学习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组织: (1) 将全体学生分成两队, 每对两人。 (2) 每对一名学生当盲人 (残疾人运动员) , 另一名学生当青年志愿者, 做好引路人。 (3) 引路人帮助盲人通过提前设置的障碍, 看哪对利用最短时间通过。第一组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如何更快更安全地把残疾人运动员送到比赛场地?再互换, 进行下一组。

在这样的情境化教学中, 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奥运服务的热情, 又能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相互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 有利于在同学之间培养相互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3 结语

以上案例, 都是笔者经过多年教学与实习工作经验, 在教育实习培训和顶岗支教培训期间所设计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操作简单。融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习领域目标讲授, 对培训学员和实习学生而言, 能够很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并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实践中,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参考文献

[1]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周小山, 严先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马卡连柯.诸慧芳, 译.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张庭华.罗素的儿童游戏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38 (9) :150-153.

上一篇:配电线路的防雷下一篇:园林的绿化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