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对比(共12篇)
体育课程对比 篇1
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 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 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体教育部于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2003年健4月重新制订和康课程标准 (实育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验) 》 (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 , 改革这场。体育改革也与从课程理念课程改革的力、课程目标度也是前、课程功能所未有的, , 还是从无论是健课程结构到课程管理、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教材课程实施、建设课程, 全面评价康在新进行改革。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程的学习标准中体育课, 学生将提高体能和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运动技能课水平文解;学, 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加深对体育与健康, 增强体育实践能知识和技能的理程陈娟终身体育的意/力和创新能力;识和习惯形成运动;发展良好的爱好和专长, 心理培养与品质健康素, 养增强, 塑造健康体魄人际交往技能和, 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具有旧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健康充满活力的人生课态度坚持“。健康第一体育与健康”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 促进学生健基本理念是:程的意识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激发运动兴趣, 中心培养, 重视学生的主学生终身体育的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对二一个学生、受益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比体1.指导思想不同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分会适应的整“健康第一”体健康为课为指导思想, 程目标以身体。、而过去的心理和社析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 没有突出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 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 强
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 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 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 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 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 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 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 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 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 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 是属于“中级目标”,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 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 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 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 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 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 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 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 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 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 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 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 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 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 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 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 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 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 既注重终结性评价, 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 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 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 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 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 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 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 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 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 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 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对比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l)
体育课程对比 篇2
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
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因此,西方经济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比: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也是“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典型项目太极拳,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静观其变。中国体育文化旨在突出和谐。
西方的人文精神以突出“个人中心”、“崇尚竞争”,以自己为中心,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要想突出个人,就必须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才会“鹤立鸡群”“独领风骚”成为霸主。西方体育还极力推崇超越自然、征服自然,向自然挑战,在挑战和超越了人的生理极限后,就要开始挑战超越自然。所以竞争是西方体育的核心理念,“更高、更快、更强”的经济体育是西方体育的主流。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对比:
中国体育以心为本,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贤德。中国体育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健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视作是寓精神之舍。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手段上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特点,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并服务于 “ 调心炼意 ”。在诸多的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强调的是 “ 澄心如镜 ”、“ 守志如一 ”、“ 形随神游 ”,而极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
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的以对力的崇尚和肉体的赞美为基础。西方体育文化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西方体育主张通过运动系统的一系列积极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进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因此,西方体育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充满了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透射出雄劲的阳刚之气。西方体育文化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型和谐的倾向。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名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名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文化。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应该达到有效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进而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全球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
英汉体育缩略语对比研究 篇3
【关键词】缩略语 体育词汇 构成方式 外来词
近年来,缩略语作为现代语言的主要构词手段之一,在语言交流中被广泛使用。缩略语就是指在不改变原来词汇意义的前提下,把原来复杂冗长的词汇和短语缩减为简短的组合。在体育词汇中,缩略语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功能价值也很特殊。由于其造词简练,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简便,使得广大体育爱好者欣然接受,使用范围几乎涵盖所有体育项目。英汉体育词汇都会借助这种构词法,不过,英汉体育词汇之间的缩略语构成方式却存在差异。
一、英语体育词汇缩略语分析
英语体育词汇中,主要有首字母缩写法、缩写法、截断法和拼缀法等。本文以首字母法和拼缀法为例来对英语词汇的缩略语进行分析。
1.首字母缩写法。这一方法能够作为英语缩略语的基础和主体,在实际应用中是最常见的,它的方法是用每个单词的首个字母来代表整个词。这种方法在体育词汇中,大多应用于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项目上面。
例如:泛美体育组织
PASO;Pan-America Sports Organization
国际板球委员会
ICC;International Cricket Commission
国际草地网球联合会
ILTF;International Lawn Tennis Federation
国际健身联合会
IFBB;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Bodybuilders
世界拳击协会
WBA;World Boxing Federation
大前锋(篮球术语)
PF;Power Front
控球后卫
PG;Point Guard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英语体育词汇缩略语都是首字母大写,读音也按字母读即可。这些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项目的缩略语,在被国人接受的同时,也对一些国内体育组织的英文缩略语产生也起到了借鉴作用。例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这一缩略语的使用,尤其是美国篮球运动在电视体育频道的转播,使得这一缩略语更是广为人知。随后,我国的职业篮球联赛也仿照这一缩略词,将其英文名称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简称为CBA,还有大学间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hinese 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也简称为CUBA。
2.拼缀法。是指对原有的两个或多个单词中的个别或者全部单词进行裁剪或拆移,然后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将它们拼缀成一个新词。在英语体育词汇中,此类单词也很多。
例如:Threepeat (three + repeat) 三连冠
Sportscast(sports + broadcast) 播送体育节目
Tankini(tank + bikini) 休闲游泳衣
英语体育词汇的缩略语虽然形式上十分简省,但其所表达的内涵却与原来复杂词汇一致。用更少的英文字母表达原来复杂词汇所要表述的信息,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而且也更有利于迅速的传递出人们的感情信息。
二、汉语体育词汇缩略语分析
汉字的词或者语素是通过表意符号代表的,由于汉语不存在形态变化,汉字与单词或语素对应,所以,以字为中心是汉语的缩略语的构成方法,围绕字来做文章。它的构成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单列举三种方法:
1.保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例如,篮球协会——篮协、背后传球——背传、二次运球——二运。
2.选取名称中有代表性的词素或词。例如,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美职篮、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乒赛。
3.节除法。该方法就是略去原短语中的一些成分,这些成分往往是次要的语素,对整体理解不会产生影响,再保留其它部分。如,控制球——控球、长传球——长传、中距离投篮——中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英汉体育词汇都有缩略现象,但是,具体的方法有差别,各具特色。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管是英语体育缩略语,还是汉语体育缩略语,都应该根据语境来使用,比如一些庄重的体育仪式以及一些重要的正式体育文件,则需要尽量避免缩略语的使用。
三、结语
缩略语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体育缩略语会随着赛事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形式,只要简化合理,就会有它存在的意义。掌握体育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深入研究缩略语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使用缩略语。
参考文献:
[1]周启强.当代英汉构词手段的共性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5):17 -19.
[2]陈乃新.汉英体育分类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治国,杨玲.缩略语成因之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3(2): 33 -35.
体育课程对比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西北民族大学等4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4所院校在课程总时数上, 除上海体育学院达3258学时最多外, 其它三所院校无较大差异, 并且西北民族大学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826学时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内。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 必修课最少, 选修课最多的是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必修课时数为1858学时, 占总学时的65.74%, 选修课时数为968学时, 占总学时的34.25%。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必修均高于70%) 比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更重视必修课,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选修课百分比高达34.25%, 比其它三所院校选修课最高的武汉体育学院的24.55%, 高出十个百分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 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注*不包括实践环节。
2.2 课程学分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 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 在对学生的学习总量要求上, 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 达170.5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 将4所院校学分课程进行比较, 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 较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高出13个百分点, 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 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11.06%。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 说明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 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院校。
进一步分析, 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 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数量最少 (59.5) , 比例最小 (34.89)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 (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 、学分低, 其他配套措施 (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 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 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 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4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 情况大致相同, 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 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8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 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 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 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 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 拓展学生能力, 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更能发挥积极作用。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劳动教育方面没做要求, 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强化, 教育实习为8周, 处于4所院校最低, 见表3。
2.4 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 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 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对学生外语的要求校四级 (320分) , 对计算机的要求为校一级,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 是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 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 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 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 除第1、2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 还在第3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 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3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 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 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相比较而言,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外语和计算机在必修学时上相对占有优势, 外语必修学时超过了武汉体育学院, 与上海体育学院持平, 而计算机必修学时数为最高90学时。在运动员等级和裁判员等级上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没有作要求, 这样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对其运动技能和裁判执法能力的学习的放松。
注 *“定点课程”是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4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 见表6, 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 专项训练课程总时数达到720学时, 比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高出504学时。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四所院校中最少 (432学时) , 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注*含素质训练 **课程名称为“副项选修课”。
2.5 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 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4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 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 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 见表7。
2.6 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 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 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 在4所院校中,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 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 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 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 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 结论与建议
1)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 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 但专项课学时少, 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2)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实践环节缺少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
3) 外语、计算机等能力的要求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有必要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 并采取开设提高性质的课程等形式, 保证这部分课程连续学习不间断, 提高学院学生外语、计算机等能力与通级率。
4)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扩展学生体育教育与健康指导技能, 必须增设更多教育学类与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
参考文献
[1]徐佶, 林文弢.我国部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兼析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
[2]西北民族大学教育处.西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Z]兰州: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 2006.
[3]薛锋.廖世雄等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教学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07, 9 (3) .
[4]薛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4) .
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对比分析论文 篇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对国内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别对分层、契约式、自助式、递进式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国外主流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介绍。提出优化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议:提升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课程;学生
模式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逐步深入,但学者对其理解与解释存在一定差异。简单而言,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提升的通道与桥梁,是教学经验转化为理论的中介环节。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需求。就其功能而言,它能为教学实践提供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序和活动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便于把控;它具有经验加工、理论建构的功能,使零乱的经验、抽象的理论,便于被掌握和运用;它所提出的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技术,使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和发展。具体到体育教学领域,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拟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优化提供参考。
1体育教学模式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1.1体育教学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国内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在21世纪初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达到顶峰。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体育科学词典》指出: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提出了诸多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个性发展体育教学模式(程博玉,),复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孙遥先,),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田爱华,2001),流动性选项课体育教学模式(王伯超,),分类型体育教学模式(程义志,2002),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毛辉,),自主、合作、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赵永健2003),三选体育教学模式(石刚强,),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杭兰平,),生态体育教学模(邓罗平,)等等,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毛振明对相对成熟的10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整理。邵伟德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对处于自由化研究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了对诸多模式进行划分、筛选和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建议。曲宗湖提出了构建体育大课程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改革思路。窦秀敏在《体育课程主体构建》一文中,论述了体育课程改革主体构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改革理念。至此,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逐渐成熟,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2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1.2.1分层体育教学模式
分层体育教学模式是指依据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体育基础和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和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以促使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上,分层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因人而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高、中、低分层,高层为基础好的学生,中层为基础一般的学生,低层为基础较差的学生,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动作的形态,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模仿练习、强化动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对每个动作环节较为清晰的印象,再经过综合强化后定型动作技术。
1.2.2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
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协商能力为着重点,在充分相信和依靠学生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拟订的协议即学习计划,在确定体育学习目标、方法、策略、活动时间、完成活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对照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完成情况的教学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综合终身学习、个性化教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家M.Knowles提出了契约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契约为学习者提供了协商外部需求、期待,同时,学习契约与学习者内部需求、兴趣相结合,并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清楚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主要思想是:由学生与教师商量拟订的协议即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方法、策略、活动的时间、完成活动情况等。这是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最基础理论来源。同时,支撑学习者完成契约目标动力来源是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建立尊重差异、注重发展的契约式成绩考核模式理论来源是哲学大师约翰罗尔斯公平理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也是一样,它更适合身体素质或技术相对简单的体育教学内容,如力量、速度、耐力等教学。国内学者秦海权对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提升中学生的体能水平,并对中学生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技能掌握度、体育认知能力、身体形态、身体发育水平、体重控制、体育学校自导能力、体育锻炼自控能力等方面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产生正向效果的主要机理为:体育教师与学生通过契约,使得双方角色发生转换,实现双方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师生的互信水平,从而优化了体育锻炼氛围,提升了体育教学效果。
1.2.3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
自助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观点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挑选适合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与传统教育相比较中,自助式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优化教学效果。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以运动为基本手段,通过自助的组织措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实现体育生活化和终身化。体育教育强调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学手段和方式都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传统体育课学习项目固定,时间有限,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快乐体育”的真正实施。同时,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开设出丰富多彩的运动内容,体育项目、锻炼时间及授课教师等均由学生自行选择,以自助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施行,充分尊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自主选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而对于该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同学的普遍欢迎。实施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他们可以有选择地安排上体育课的时间,正如有同学所言:“这样效率提高了,学习更有计划性、目的性,也不用再担心课程冲突。”
1.2.4递进式体育教学模式
递进式体育教学模式以技能形成的生理特征为基础,按3个阶段和教学任务将其划分成若干模块的逐层递进,将体育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顺序推进,将技能训练由建立概念的初级、分解和整合的中级,再到立体式的高级顺次提升,不同阶段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一种体育教学范式或标准形式。递进式体育教学模式有3个特征:其一,伴随课程进度,分段、分单元进行技能实训,通过课外活动或比赛点睛。课堂塑造体育技能的基础部分,课外活动或比赛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深化和锻炼。其二,先分解练习片段体育技能,然后组装成套体育技能的教学程序。这种先分解后整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技能培养的生理形成规律,可有效缩短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时间。其三,一条主线,多课程知识点融入的立体式体育技能演示来模拟实战。它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明显特征之一。递进式体育教学模式总体框架为:运动技能形成是有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的,通常由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三个阶段构成。递进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依据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确立了自己的学习阶段以及教学任务、学习模块、教学方法等要素,层次逐步深化,完成体育技能学习。纵观十几年来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至今分项目模式、俱乐部模式在各级学校普遍运用,并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概念不够规范,重复性研究,理性化创新程度不高,系统性、综合性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不强,理论现实转化力较低等问题。急需进行科学总结梳理,从体育教学特征出发,借鉴国外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经验,构建起符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具有较强实效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2国外主流体育教学模式简介
美国现代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强调体育的学科性,重视健康体能的教育,追求体育深层次的价值体验,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美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并兼具理论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具代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西登托普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即以竞技体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比赛为主线,在教师指导下,以分组为组织形式,通过游戏和运动比赛,通过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使学生获得运动体验,提升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获得运动教养、运动热情。第二,海尔森的社会发展模式,即把学生对个人和社会所负责任水平划分成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培养,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三,还有按体育教学过程的负荷规律、认知规律、交往规律来分类的健身体育教育模式和学科联合教育模式,以及通动作概念与动作技能的传授,探索和发展所有学生的一切潜力的动作教育模式。德国的运动体验和参与式体育教学模式,通过社区与学校合作的方式组建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进行体育参与与体验,重视以人为本,体现为运动项目多样化;这种组织模式降低了学生参与竞技体育项目的难度及运动强度,优化体育课程资源,适应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的运动特征。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英国的体育教学则普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最佳体适能教学模式近年来逐渐被欧美国家所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重视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更强调与健康相关的素质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通过最佳体适能教学模式,学生均可以依据自身的体适能,制定出个性化的锻炼目标和计划,培育学生自主的锻炼能力和独立地追求健康标准,从而使得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自己参与的运动项目,激发起内部动力,提升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并且把体育锻炼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3结论与建议
欧美国家吸纳和融合世界人才,是世界最先进学术的代表,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借鉴的价值。但是,在我们进行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深入研究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点优化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第一,提升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运用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的水平与素质。教学本身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和良好品质投入为主,教师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这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第二,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运动技能不一定会成为终身体育的主要运用技能。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设置针对不同对象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中渗透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合对象特征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第三,不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体育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身体充分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各种需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41-49.
[2]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6):66-69.
[3]肖焕禹,周莉.罗海涛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76-78.
[4]曲宗湖.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40-43.
[5]王红英,任书堂,刘雪丽,等.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81-82.
[6]刘惠芳.高校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教育与职业,,17(7):186-188.
[7]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J].体育教学,2005(5):4-6.
[8]唐文玲,王娟.中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实证研究———以上海市20所中学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6):89-90.
[9]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7):947-949.
[10]杭兰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3):126-128.
[11]KNOWLESMS.Themodernpracticeofadulteducation:frompedagogytoandragogy[M].NewYork:CambridgeBooks,1980.
体育课程对比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竞赛规则;奥运
体育舞蹈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宫廷舞蹈发展而来,有着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长期以来受到欧美国家的青睐。其特所有的宫廷舞风格,在舞池中共舞的特点也被今天的竞赛所保留,然而,这对体育舞蹈的竞赛规则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艺术体操作为与体育舞蹈竞赛项目相类似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在开展中不断优化,已成为奥运会中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必然有需要体育舞蹈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改良之处。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体育舞蹈竞赛规则和艺术体操竞赛规则为研究对象,对最近三年体育舞蹈世界锦标赛、近三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和近两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项目比赛录像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发。通过查阅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关于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竞赛规则和奥运会相关领域的藏书,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库等学术网站并仔细阅读相关论文。从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官网、中国体育舞蹈官网、中国艺术体操网、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国家体育总局、等网站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
2.调查走访法。就体育舞蹈竞赛评判体系和艺术体操的竞赛评判体系的现状、对比和存在的问题,走访了与该研究方向相关的部分专家和学者,走访形式为随访、座谈和电话访谈。
3.录像分析法。观看近三年体育舞蹈世界锦标赛、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和近两届艺术体操奥运会项目比赛的录像,了解两个项目最新的竞赛规则,仔细分析,研究解决对策。
4.对比分析法。针对体育舞蹈改良竞赛规则争取进入奥运会项目的问题,通过对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这一类似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对比,从两个项目的竞赛规则方面进行比较,为体育舞蹈为进入奥运项目采取竞赛规则的革新提供参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同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都属于从国外引进入中国的运动项目,它们的相似度决定了其竞赛规则必然有异曲同工之处。艺术体操已经成为奥运会的正式且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有着完善的技术大纲和竞赛规则。而体育舞蹈竞赛规则还处于“模糊”状态,人工记录法为主要的评分方法使得竞赛规则不够规范合理,这也是阻碍体育舞蹈进奥运的重要原因。
(一)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的概况
1.体育舞蹈的来源和包含项目。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和拉丁美洲,从宫廷舞演变而来,通过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对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和配合的规范,编辑整理出了比赛项目包括:拉丁舞、标准舞、团体舞。拉丁舞包括:斗牛舞、牛仔舞、桑巴舞、恰恰恰和伦巴舞;标准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
2.艺术体操的来源和包含项目。艺术体操起源于欧洲,是一种从事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体育运动。艺术体操的主要项目有:绳操、圈操、球球、棒操、带操,比赛的项目包括个人和集体。
3.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项目对比。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都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项目,大项目下的小项目分支都是五项为一组,也都有集体项目:团体舞和集体操。都具有小项目之间存在差距,但又有内在关联,各个小项目之间比赛时间不长,整体比赛时间范围较大的特点。在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的比赛过程中都有动作、音乐、时间三者相互的协调作用来提高成套动作完成效果的质量,动作的编排和流程服从于音乐和时间,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严格控制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二)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的竞赛规则
1.体育舞蹈的竞赛规则。体育舞蹈的比赛场地要求是赛场长23米、宽15米,不反光、防滑、平整、四周有界限的地板。比赛是有男女合作参赛的形式进行,在场地上的流动不大,部分动作在原地就可以完成,对场地要求不高,赛事开展起来更为方便。体育舞蹈的比赛中,标准舞和拉丁舞比赛内容包括自选动作、规定音乐,时长为1’30”—2’30”;团体舞比赛内容包括自选动作、自选音乐,时长为4’30”—5’30”。即标准舞和拉丁舞是运动员在赛前自行编排成套动作,在比赛中同一组别共用一首音乐。比赛过程中裁判为7—12人,在初赛、复赛、半决赛中同场比赛,在决赛中采用单独和同场相结合的比赛。评分的内容包括PB(姿态和平衡)、QM(动作质量)、MM(动作与音乐)、PS(双人配合技术)和CP(编舞与表现) 。
2.艺术体操的竞赛规则。艺术体操的比赛场地要求是13米宽,13米长的正方形艺术体操垫,场地垂直上空要求8米的无障碍区,场地周围有4米的安全区。动作的流动性较大,比赛内容包括个人单项、个人全能和团体赛,动作和音乐都为自选。比赛为单独比赛,比赛过程中裁判12人,分别评定技术分、艺术分、完成分,分工清楚,要求明确,裁判在评分时更合理。
(三)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竞赛规则对比。对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评定,通常采用运动员单独上场,裁判只对一名运动员或一队运动员进行评定,体育舞蹈项目由于保有了宫廷舞一起在舞池中共舞的特色,在决赛前都是采用的同场比赛的形式,这对于运动员的展现力和裁判员的肉眼判断力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在比赛评判中主观性较强,裁判要在规定2’30”内选出场上优异的选手,无法至始至终看一对运动员的表演。
三、结论和建议
(一)通过对同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竞赛规则的对比发现,体育舞蹈在竞赛规则上不规范、不清楚和评分方法不完善,最后裁定不具有说服力,是阻碍体育舞蹈进入奥运会的一大障碍。
(二)国内关于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现状、技术技巧以及美学的研究很多,然而在竞赛规则方面的研究很是缺乏,应规范评判方法,细化难度、艺术、完成分的标准,使用评分方法,更客观准确的评判运动员的水平。
(三)在竞赛软件开发方面十分欠缺,现在部分比赛仍使用人工记录法进行记录。 利用科技的快速发展,开发竞赛电子软件,取缔人工记录,确保比赛成绩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陈邦权,体育舞蹈赛事评判体系改革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3(27):3.
[2]荣丽,张清树,宋秀丽.论体育舞蹈[J].体育文化导刊,2009,(5).
[3]王小刚.体育舞蹈进入奥运会的态势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马古兰丹姆.体育舞蹈通向奥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1).
体育课程对比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 以A、B、C、D、E和F学院等6所南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为调查对象。其中F学院为新办高职院校 (2006年获准招生, 2012年教育部备案) , 其余5所学校为老牌高职院校。
1.2 研究内容
根据高校体育所涉及的工作,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体育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及管理, 运动队建设,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 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及体育资料档案的管理等方面。
1.3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近几年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方面的研究资料, 为研究的思路构建和结果分析提供参考。
(2) 访谈法: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等方式, 与各高职院校体育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 获得深入、翔实的材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情况
课时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均开设4学期体育必修课, 总课时数平均为118, 最多为128学时, 最少为108学时。F学院现开设4学期体育课, 总课时数为100学时。
课程种类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中的4所设有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和康复保健课等4类课程, 另外1所老牌高职院校开设基础课和选项课2类课程。F学院目前设有基础课和分项课, 暂无选项课等。
排课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中的3所由体育部负责, 1所由教务处负责, 另有1所由教务处和体育部协同负责, 均按体育基础课、专业课、体育选项课的顺序依次排定。F学院由体育教研室根据各系排定专业课之后所提供的空余时段, 排定体育课表。
选课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均实行网上选课, 均打破院系、行政班的界限, 其中3所为单元划块选课, 2所为全院范围选课。F学院暂无体育选课网络平台, 未开设体育选项课。
课程评价方面, 如表1所示, 各学校的体育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 (课堂表现) 、课外锻炼 (早操) 和理论知识等方面, 有两所学校还将代表队训练纳入了体育课程成绩。
2.2 新老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情况
在活动形式上, 如表2所示, 5所老牌高职院校主要有早操、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活动, 其中, 早操开展最为普遍, 5所学校均有开展;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活动被2所学校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仅有1所学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F学院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形式为早操和体育社团活动。
在组织管理上, 5所老牌高职院校一般由体育部、学工处和辅导员共同负责;其中4所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体系。F学院早操活动目前由体育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 早操出勤率纳入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由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 体育教师负责指导。
校内竞赛方面, 除每年举办1次田径运动会外, 各校还开展丰富多样的单项竞赛, 如A学院和B学院每年举办1届体育文化节, F学院每年举办1届由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的太极拳汇演。
课余训练方面, 6所学校的常设运动队涵盖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和定向运动等项目。从项目数量来看, A学院最多, 为10项;F学院最少, 为2项。从项目开展的广泛性来看, 田径居第一, 6所学校均有开展;篮球和足球次之, 5所老牌高职院校均已开展;网球最少, 仅有1所学校开展。5所老牌高职院校均有较为完善的运动队管理制度和教练员、运动员奖励办法;而F学院在这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 6所学校做法基本一致, 每年开展测试工作。各学校体育部负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 专人负责组织实施测试及报送工作, 均纳入工作量计算体系。各学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确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对象, 其中3所老牌高职院校的测试对象为全院学生, 另外两所老牌高职院校及F学院的测试对象为一、二年级学生。各学校均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 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等奖项的评选。
2.3 新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备情况
专职体育教师数量方面, 如表3所示, 5所老牌高职院校平均为20.6人, 其中E学院最多, 为23人;A学院最少, 为17人。生师比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平均为588:1, A学院最高, 为706:1;D学院最低, 为522:1。F学院为4人, 生师比为1200:1。教师工作待遇方面, 6所学校基本一致, 对体育教师的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2.4 新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条件保障情况
组织保障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体育组织领导制度基本健全, 均设有独立建制的体育部。体育部设有主任、教学秘书、场馆器材管理等专职管理岗位, 并下设体育教学、群体竞赛等教研室。F学院设有体育教研室, 隶属于基础教学系, 暂未设置专职管理岗位。6所学校均有院领导分管学校体育工作, 每年有分管院领导主持召开的体育工作会议, 均设有体育工作委员会, 由分管体育的院领导、教学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统筹领导全院体育工作。
在网站建设方面, 5所老牌高职院校均建有体育部网站, 体育部主页畅通, 功能齐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经常更新, 具有提供体育知识、场馆使用、体育活动互动等服务信息, 并且设有体育选课、成绩登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查询、学生评教、课程管理等功能, 运行便捷、登陆频率高。F学院暂无体育部门网站。
3 讨论与建议
F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发展水平总体上明显落后, 与老牌高职院校比较, 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一, 学校各方面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第二,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条件保障状况落后, 体育师资力量极度短缺, 生师比远未达到《江苏省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 (高职高专院校) 》的最低要求, 也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另外, 在组织建制、场地建设、器材配备、网站建设等方面, 较老牌高职院校差距明显, 且未达到上级考核文件的要求。第三,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未开足体育课时数。二是公共体育课程排课工作受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第四, 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一是体育竞赛竞赛数量少, 内容不够丰富。二是运动队建设相对落后, 管理水平较低, 缺乏激励机制, 运动队项目单一, 课余训练和参加省市各级比赛尚未形成常态化。
与老牌高职院校相比, F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相对落后的背景下, 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基础非常薄弱, 体育师资力量、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经费投入等全面落后, 体育课程建设条件保障难以到位;在思想认识上, 学校内部关于体育课程建设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在体育课程地位的问题上存在更多的争论。
F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现状的上述特点在新办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办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应立足本校发展实际, 明确本校体育课程建设发展思路: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 坚持以体育教学为中心, 夯实课堂教学、早操等基础性体育工作, 力争做出特色和亮点, 在局部取得突破, 引起学校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视, 以争取学校对体育课程建设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加快推动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整体发展;同时, 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 注意吸收和借鉴老牌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 缩小本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老牌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 逐步达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要求[3]。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试行) [Z].2012-5-24.
[2]梁培根, 等.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现状调研报告[Z].2013.
中西体育电影对比 篇8
体育电影是电影史上体育与电影的一次完美结合,也是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的一个华丽转身。“体育电影应该是以体育为主题或大背景的影片。”其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风靡世界,受到世人追捧,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乏优秀影片深入人心,甚至有一些荣膺奥斯卡金人奖,登上世界影坛的顶峰。随着体育电影的发展,其在宣传体育运动、传播体育观念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逐渐成为宣传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体育电影作为宣传体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大众的重视。1918年,第一任“人猿泰山”出现在荧幕使西方体育和电影从此结下不解之缘。而中国最早的体育电影也可以追溯到1918年的《东方六大学运动会》,但真正引起大家注意的确却是今天国人仍津津乐道的拍于30年代的默片《体育皇后》。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体育电影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在不同的价值观念驱动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2 中外体育电影的发展
2.1 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的体育电影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默片时代就拍出了《体育皇后》,本片也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直到如今这部三十年代出品的由黎梨梨主演的无声电影依然魅力十足。而最有名的要数由谢晋编剧和导演,刘琼和秦怡主演的《女篮五号》,1957年它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1960年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它的成功使导演在几十年后又拍摄了它的姐妹作《女足九号》。同时,在中国体育电影题材上也涵盖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滑冰、田径、游泳等多个体育项目。例如《战斗年华》、《沙鸥》、《五虎将》、《女跳水队员》、《美人鱼》、《乳飞燕》、《加油—中国队》、《拳击手》、《棋王》等。随着世界体育和电影的迅速发展,体育电影也在飞速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体育题材的电影被大量挖掘,此时电影体现的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化,人物也不再简单化,通过体育这一载体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自我国第一部体育电影与观众见面以来,我国共拍摄体育电影几十部。建国前后可以说是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的繁荣期,这时候的体育电影与民族复兴牢牢联系在一起,《女篮五号》、《水上春秋》、《冰上姐妹》等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励着那一代人的拼搏精神。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逐渐确立,国人对金牌的渴求,这一时期,注重民族尊严、勇往直前的追寻国家与个人的光荣与梦想成为我国体育电影不变的宗旨。《加油中国队》、《一个女教练的自述》、《乳燕飞》、《京都球侠》等一批体现爱国主义的体育电影就是其最佳代表。同时,在挖掘主人公个人命运与体育精神的表现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上,也有一些影片开始做出一些尝试。如《沙鸥》、《棋王》等。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和保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电影应运而生,《精武门》、《黄飞鸿》、《霍元甲》等电影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世界。
2.2 西方体育电影的发展与现状
西方体育电影相对来说发展的比较完善,作品也很多,许多不仅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风行,大部分作品都来源于美国。拍摄于1976年的《洛奇》荣膺了197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3项金像奖,而其后的续集更使拳击运动深入人心,在捧红了大量演员的同时也极力宣扬了“只要肯努力就能当总统”的美国式梦想。同样的拳击电影1979年拍摄的《愤怒的公牛》于198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奖。历史上最出名的田径类电影《火之战车》于1980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创作剧本、最佳服装、最佳音乐4项大奖。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2004年的《百万美元宝贝》于2005年也问鼎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4项大奖。这是在西方体育电影历史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但精品绝不仅仅是这些。
这些数量巨大的体育电影也几乎涵盖了体育运动的方方面面,但同时也有西方深受欢迎的诸如棒球、橄榄球、冰球、赛车等,如《百万金臂》、《她们自己的联合会》、《天赋》、《火爆群龙》、《大计划》、《极速竞赛》、《速度与激情》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拳击运动由于在西方无论在体制上还是技术上都发展的比较完善,其运动特点又符合外国人对激情与暴力的理解,所以关于拳击运动的作品在体育电影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百万美元宝贝》、《洛奇》、《愤怒的公牛》、《一代拳王》、《黑暗中的拳头》等等都是关于拳击的作品。同时,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的梦工厂,体育电影在它的打造下完成了自己奢华的蜕变,大制作、高投入,使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世界范围内长盛不衰。
近些年,西方体育电影也开始面向青年群体和女性,催生了一系列张扬青春活力与浪漫色彩的电影。如《甜心辣舞》、《歌舞青春》、《女生向前翻》、《冰上皇后》与《爱情达阵》等等。
3 中西体育电影的差异
3.1 中西体育电影体现的价值观念不同
我们从中外体育电影对比中可以发现,在对自我价值取向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3.1.1 中国体育电影重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更看重比赛结果
纵观中国体育电影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近40多部体育电影中,几乎都是在描述队员们在团体中的表现,如关于篮球的《女篮五号》,足球的《加油中国队》、《女足九号》,排球的《沙鸥》等等。可以说,弘扬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尊严与祖国荣誉始终是其要表达的主题,所有影片几乎都将民族精神寓于体育比赛之中。影片的主人公毫无例外的拥有强烈的民族尊严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影片的结果都不约而同的再度宣扬的爱国主义理念和民族精神。例如,《女篮五号》、《水上春秋》就的主人公田镇华与华镇龙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者,而是民族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守望者。在这些体育电影中体育已经化成民族精神,是挽回民族尊严的武器。
最近几年,虽然出现了一批如《女足9号》、《跆拳道》、《黑眼睛》等体育题材影片,试图更多的关注主人公自己对命运的把握和弘扬体育精神,但是由于在主题发掘和人物命运把握上存在的问题,这些影片并没有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属于励志片类的体育题材影片在中国大多沿袭着“运动员经受挫折,经过顽强拼搏并最终战胜困难”的老套路。
另一方面,受举国体制的影响,长久以来将竞技比赛成绩看得很重的中国人,往往将体育单纯地理解为对冠军的追逐。所有影片无一例外的将获得冠军作为最终的结局,如果主人公无法夺冠,也会培养自己的孩子和队员成为冠军,从而圆自己的梦。在团队中战胜对手夺冠,站到世界体育顶峰,是中国体育电影永恒的价值追求。
3.1.2 西方体育电影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更看中比赛过程
与中国体育电影相比,西方体育电影则更看重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注重追逐理想实现的过程。影片大多重在描述主人公个人的励志情节,展示个人精神状态和成长过程,而很少和民族大义以及团体精神联系起来。这和西方体育文化更注重人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绝对的关系。例如,《洛奇》系列中的第一部描述的就是典型的一无所有的人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美国式梦想,美国式梦想其中一个是主人公洛奇实现的,一个是他的扮演者史泰龙实现的,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足以成为体育电影的骄傲。
在西方体育电影中,主人公追求的都是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个人荣誉感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例如《百万金臂》中的棒球队员在自我思索中成长,《愤怒的公牛》中拉莫塔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极速竞赛》中赛车手自我拯救的过程,这些都与团体无关,与金牌无关,看重的更多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百万美元宝贝》就向人们展示了“对生命过程本身追求的意义远远大于对结果的追求”的感人道理,也是女主人公自己对命运的把握和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尽管最后女拳手选择了安乐死,这是结果很不完美,但是主人公奋斗的过程却是大众最受感染的。只要我们翻开外国体育电影集锦就可以发现其主题一般都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一点。
由此可见,中国体育电影更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实现,注重团队精神,注重成绩或者金牌的价值,而外国体育电影则更多的关注个人本身,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成长与收获。
3.2 中西体育电影的选材不同
3.2.1 中西体育电影的选材角度不同
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中西所处的环境各异,因此,中西体育所面对的体育社会问题各不相同。
西方体育电影正立足于其面临的各种体育社会问题之上,将西方体育中的宗教矛盾、种族冲突、性别歧视等问题毫无保留的在体育电影中得到体现,并最终表达体育运动战胜一切的可能,使我们体会到地地道道的奥林匹克精神—勇敢、顽强、拼搏向上、和平的精神。例如:曾获四项奥斯卡大奖的《火之战车》就是犹太人在种族偏见中通过体育而展开善意竞争,从而获得尊重的典型,而体育电影屏幕上有名的拳击手基本上都是黑人,他们通过拳击赢得尊严和社会地位。
相反,中国体育尽管也有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但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等原因,中国体育电影总是很正面的描述体育竞技或者体育活动中的人或事,影片往往从主人公个人的伤病、心理、团队精神等方面展开故事,几乎从不涉及当前体育社会问题和各类敏感问题。
3.2.2 中西体育电影的选材内容不同
西方体育电影往往投观众所好,要么选取国内最受欢迎、最有震撼力、最普及的项目作为素材,如篮球、棒球、足球、橄榄球等项目,要么则选取最有观赏性、刺激性、极限性的项目作为素材,如赛车、拳击和极限运动等也常常被搬上大屏幕。这些大多数都是开展的比较好的职业化项目。
中国的体育电影的选择要么来源于奥运项目,如《神行太保》(自行车)、《乳飞燕》(体操)、《五虎将》(乒乓球)、《沙鸥》(排球)、《水上春秋》(游泳)等,要么来源于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霍元甲》、《少林寺》,凸显我国象棋文化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棋王》等。
3.3 中西体育电影产生的效应不同
3.3.1 中西体育电影彰显的明星效应不同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竞争也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因此,体育明星不仅受到了世人的尊重,更成为阳光、健康的代言人和大众的偶像。
西方体育电影充分利用了现役体育明星的效应和商业价值,让他们出演和自己角色相符的电影,如:有“万人迷”之称的贝克汉姆参演了《一球成名2》;“狼王”加内特出演《篮板》;“飞人”乔丹和尤因、巴特利联合客串《空中大灌篮》;舒马赫和齐达内联袂出演《阿斯特利与奥运会》等,这些体育明星的加盟,不仅给影片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收益,也最大限度的推广了社会体育项目,大大提高了各类社会体育运动的参与人数。
中国体育电影则少有优秀现役运动员加盟,这就使明星效应未能在体育电影中得到体现,体育电影因而也缺乏一定的影响力,也未能成为推广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3.2 中西体育电影的群体效应不同
西方电影总是在暴力、血腥中体现人的价值,体育电影也不例外,西方体育电影在21世纪之前,很少有面对青少年群体的电影。当时的体育电影总会或多或少的在交代剧情的过程中涉及暴力、血腥等场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西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一些少年在观看了如《灵与肉》、《洛奇》和《愤怒的公牛》等拳击题材的影片后,都争相效仿主人公的经历,加入地下拳场并希望和主人公一样出人头地,结果在身心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着美国校园暴力和恐怖事件的升级,西方体育电影开始注重对青少年群体的引导,拍摄了大量反映青少年健康生活,体现青少年阳光向上的健康形象的影片,如《甜心辣舞》、《加油马歇尔》、《舞出我人生》等。
中国的体育电影一直是老少皆宜,因为总是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大部分体育电影都成为教育各个年龄段、各阶层人物的良好题材。尤其对中国的青少年而言,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从小就被树立起来的,因此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远离了暴力和血腥。
4 中西体育电影产生差异的原因探析
4.1 政治及体育体制因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宣传必须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体育电影作为体育宣传的手段之一,应该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体育电影的选材和主题上多倾向于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基本上从民族大义出发,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国要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是最好的切合点,体育电影是最有利于鼓舞国内民众的建设热情的手段,也是让世界瞩目的最好方式,更是民族复兴的标志。
其次,在对体育事业管理上,我国长期实施举国体制,这必然使我国的体育电影产业深受其影响。体育电影的价值追寻,其主旨都必然是用比赛成绩鼓舞人心,借体育提升我国国际影响,用体育电影教育影响年轻一代,将主人公的拼搏精神转化为前行动力,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去感染大众建设祖国的热情,达到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而西方式的自由风气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和电影工业运作发展较为完善,可以使体育电影有一个更加自由、合理的发展空间,以更多的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奋斗历程,将有代表性的人生体验高度浓缩成一种个人价值体现和精神守望。同时中国没有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那种复杂和突出宗教矛盾和种族矛盾,所以不会在体育电影中涉及这方面的素材。
4.2 文化因素
在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环境中,中西方长期受到不同的文化的熏陶,在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有着不同的理论来源和不同的精神追寻,这些不同的文化成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同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中西体育电影不同的重要原因。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受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做事强调整体性和团体性,更看重民族大义,集体精神,团结意识;而在自由、个性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下生活的西方人则更重视个体性,更加突出自我、注重自我的感受,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和个性自由。这些导致中西体育电影在价值宣扬上的不同。
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价值观相比,西方价值观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主宰”,人与自然界处于对立和斗争的状态。他们将自然界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主张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重视人对自然的支配和抗争,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勇敢、顽强、拼搏和向上的精神。带有刺激性的极限运动等项目因体现出人与自身能力、与对手和大自然的抗争,展示了人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进取,超越现实和创造未来的搏击精神,而成为西方体育电影选材的新宠儿。
4.3 经济因素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体育电影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上世纪的体育电影印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电影工业的发展。而国外大凡成功的体育电影都孕育在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电影工业起步早、发展快、有经验、有资金、有技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更多的投入和完善的制造体系,从而打造出各种美轮美奂的体育影片。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之国内要高,所以各项体育运动的商业化发展和职业化道路要比国内成熟,这不仅为体育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众多的素材,也为体育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
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体育电影与西方体育电影有着显著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体育电影必将融入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体育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时必须向西方体育电影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摘要:自电影诞生以来,体育一直是其关注的题材。体育电影不仅是观赏性极强的影视作品,更是宣传体育、提高体育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体育电影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它随着体育的发展在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并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西体育电影发展现状进行对比与分析,指出中西体育电影的差异所在,并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英汉体育缩略语对比研究 篇9
一、英语体育词汇缩略语分析
英语体育词汇中,主要有首字母缩写法、缩写法、截断法和拼缀法等。本文以首字母法和拼缀法为例来对英语词汇的缩略语进行分析。
1.首字母缩写法。这一方法能够作为英语缩略语的基础和主体,在实际应用中是最常见的,它的方法是用每个单词的首个字母来代表整个词。这种方法在体育词汇中,大多应用于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项目上面。
例如:泛美体育组织
PASO;Pan-America Sports Organization
国际板球委员会
ICC;International Cricket Commission
国际草地网球联合会
ILTF;International Lawn Tennis Federation
国际健身联合会
IFBB;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Bodybuilders
世界拳击协会
WBA;World Boxing Federation
大前锋(篮球术语)
PF;Power Front
控球后卫
PG;Point Guard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英语体育词汇缩略语都是首字母大写,读音也按字母读即可。这些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项目的缩略语,在被国人接受的同时,也对一些国内体育组织的英文缩略语产生也起到了借鉴作用。例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这一缩略语的使用,尤其是美国篮球运动在电视体育频道的转播,使得这一缩略语更是广为人知。随后,我国的职业篮球联赛也仿照这一缩略词,将其英文名称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简称为CBA,还有大学间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hinese 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也简称为CUBA。
2.拼缀法。是指对原有的两个或多个单词中的个别或者全部单词进行裁剪或拆移,然后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将它们拼缀成一个新词。在英语体育词汇中,此类单词也很多。
例如:Threepeat (three + repeat) 三连冠
Sportscast(sports + broadcast) 播送体育节目
Tankini(tank + bikini) 休闲游泳衣
英语体育词汇的缩略语虽然形式上十分简省,但其所表达的内涵却与原来复杂词汇一致。用更少的英文字母表达原来复杂词汇所要表述的信息,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而且也更有利于迅速的传递出人们的感情信息。
二、汉语体育词汇缩略语分析
汉字的词或者语素是通过表意符号代表的,由于汉语不存在形态变化,汉字与单词或语素对应,所以,以字为中心是汉语的缩略语的构成方法,围绕字来做文章。它的构成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单列举三种方法:
1.保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例如,篮球协会——篮协、背后传球——背传、二次运球——二运。
2.选取名称中有代表性的词素或词。例如,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美职篮、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乒赛。
3.节除法。该方法就是略去原短语中的一些成分,这些成分往往是次要的语素,对整体理解不会产生影响,再保留其它部分。如,控制球——控球、长传球——长传、中距离投篮——中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英汉体育词汇都有缩略现象,但是,具体的方法有差别,各具特色。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管是英语体育缩略语,还是汉语体育缩略语,都应该根据语境来使用,比如一些庄重的体育仪式以及一些重要的正式体育文件,则需要尽量避免缩略语的使用。
三、结语
缩略语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体育缩略语会随着赛事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形式,只要简化合理,就会有它存在的意义。掌握体育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深入研究缩略语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使用缩略语。
摘要:缩略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体育词汇中也存在大量缩略语。本文对英汉体育词汇的缩略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的一些主要构成方式进行了分析。
体育课程对比 篇10
体育学院相较于非体育学院,注重的是体育活动,更多的是对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锻炼及运用,非体育学院的学生体育活动较少,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研究。情绪主要是指人们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心理现象,其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如果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或者愿望时,则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否者相反。体育活动锻炼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自信等情绪反应,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育学院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大多数保持较好的情绪状态,而非体育学院的学生没有体育活动的学习、锻炼过程,相对而言,情绪状态及身体情况不如体育学院的学生。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
2.1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保持乐观心态
体育学院的学生经过长期的体育活动或其他多种方式会形成产生乐观的心态。长期的体育活动与锻炼对改善学生的焦虑、抑郁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的乐观情绪与焦虑、 抑郁有高度的负相关,学生面对许多困难或困惑难以处理时,常常会产生消极的心态,失去信心,情绪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建立在多维激活模式基础上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与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乐观情绪,使学生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将心中的大量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乐观心态。
2.2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面对长时间不断的紧张学习、 生活,面临各种挑战与竞争,学生的情绪、心理会不断的变化,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低落、烦躁、 压抑等不良状态,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锻炼可以使学生将不愉快的情绪,使长期积累的各种不良消极情绪通过体育活动发泄出来,体验适当体育运动宣泄之后的身心舒爽,使学生产生积极、自信的良好情绪状态, 保持愉悦、积极的良好心态,从而保证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够正常的进行。
2.3体育活动能够降低学生抑郁、焦虑的情绪
焦虑和抑郁是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两种不良的情绪,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都会产生这些不良情绪,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许多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常常会因为工作、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好事件得不到很好解决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近年来, 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考察发现,体育活动的锻炼不仅能够有效减轻人们焦虑和抑郁的现象,同时还能够使人们获得生理效果和心理效果,让人们体验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快。
2.4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情况下,体育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手段,体育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办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体育比赛中通过客服主观的困难和挑战,去和竞争对手进行挑战,争取比赛胜利的过程,是一种挑战自我及与比赛对手竞争的过程。竞争与合作是相互联系的,竞争离不开合作,体育运动比赛需要与人配合,也需要别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帮忙。例如在拔河比赛中,一两个学生的力气是不够用的,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 团结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在篮球比赛中,需要所有队员合理的配合,不能只顾单打独斗,不讲究配合,否则很容易造成整队失败的不利状况。体育运动比赛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以更好的情绪状态面对社会。
3体育学院与非体育学院学生的运动情绪对比
3.1身心素养的差别
体育学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体育教学形式,达到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培养体育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而非体育学院的教学是通过文化知识教学教育,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放在文化课程方面,对体育活动的学习、锻炼较少。相比之下,体育学院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体育学习、锻炼,多数较易形成良好的运动生活习惯,保持身心的舒畅,情绪自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良好的内定状态。而非体育学院的学生长时间面对的大多是教材上的文化知识,很少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锻炼, 在身体素质上比体育学院的学生较差,身心素养没有体育学院的学生表现良好。
3.2兴趣与信心的差别
体育学院的学生通过运动形成良好的积极情绪,具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精神。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知觉和自信心,推进综合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以及能力等情况选择的,所以学生一般都能过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样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到满足和安慰。而非体育学院的学生缺乏课外兴趣与热情,自我知觉能力与自信心较低,对体育运动存在着一定的抵触、甚至是惧怕心理。
3.3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别
体育学院的与非体育学院的学生的运动情绪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体育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课程,非体育学院的学生大多数不喜欢体育运动,怕苦、怕累, 积极主动性较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向冷漠,尤其是学生长时间处于学校里,更是缺乏交流沟通。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学习、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在大量的体育运动中与更多的人认识、来往,形成良好的交际沟通方式,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孤独感,达到良好的生活交往情绪状态。非体育学院的学生较少参与体育运动,不易形成积极、主动的交际心理,使得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生活交往情绪相对较低。
3.4学生的体育运动情绪
当人的情绪消极、任务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体育运动能够很好的消除身心疲劳。在体育学院与非体育学院各发放1000份问卷,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情绪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体育学院的学生的运动情绪与非体育学院的学生运动情绪相比,积极主动的占大多数,非体育学院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大多数存在消极情绪。
4结语
体育运动是调节身心的很好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生活、 学习等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绪是不仅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身体的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非体育学院的学生应积极调整自身的体育运动情绪,以乐观、主动的心态面对体育运动, 以便于更好的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体育学院的学生与非体育学院的学生在运动、情绪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就体育学院与非体育学院的运动情绪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解双方的情况及差别。
体育课程对比 篇11
摘要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七所高校585名男教师、393名女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体育健身动机、体育活动项目、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体育生活对比研究
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体力透支引起的“英年早逝”现象,为重视知识分子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全面了解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状况,掌握他们体育锻炼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导他们建立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推动全民健身和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課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九所高校1200名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教师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了相关论著和论文,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为本论文的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10年4月—2010年9月向黄石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咸宁医学院、孝感学院、鄂州大学、仙桃职业技术学院七所武汉城市圈的高校教师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70份,回收率89.2%,有效卷978份,有效率91.4%。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价值的数据。
4.访谈法
咨询相关专家,对武汉城市圈部分高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进行调研,以便得到比较直观的数据指标。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体育人口比例的差异
按照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为34.7%,这一结果与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34.3%的平均值相符合。其中男教师585人,体育人口246人,体育人口比例为42%,高于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的平均值;女教师总人数393人,体育人口91人,体育人口比例23.2%,低于全国体育人口平均值近十个百分点。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女教师比率明显低于男教师。
(二)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体育健身动机的比较
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排在前4位的是:强身健体、满足兴趣、瘦身减肥、娱悦身心。除了强身健体是男女教师一致的健身动机外,男教师主要是满足兴趣和娱悦身心,女教师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瘦身减肥、保持体形、培养气质,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特征。
(三)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锻炼内容的比较
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锻炼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多个运动项目,如表1,其中散步慢跑是男女教师作为首选的运动项目,除此之外男教师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多集中于球类,女教师倾向于舞蹈、游泳等项目。从选择的项目可以看出,男教师比较喜欢竞争性强、对抗激烈、运动强度稍大的项目,女教师偏爱重在塑身、有韵律感的项目。
表1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锻炼内容
散步跑步小球类大球类舞蹈类游泳武术其他
男教师人数21513211018573320
百分比36.8%22.6%18.8%3.1%9.7%5.6%3.4%
女教师人数
163486926879
百分比41.5%12.2%1.5%23.4%17.3%1.9%2.3%
(四)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锻炼频度的比较
锻炼频度是两次锻炼时间的间隔,一般用每周锻炼次数来衡量。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高校男教师每周锻炼两次的人数最多,占男教师总人数的30.4%,女教师每周锻炼一次的人数最多,占女教师总人数的26.3%,偶尔为之和从不锻炼这两项女教师的中选率明显高过男教师,男教师每周锻炼二次及以上的比率均超过女教师近十个百分点。
表2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锻炼频度
每周四次
或以上每周
三次每周
二次每周
一次偶尔
为之从不
锻炼
男教师人数88158178784736
百分比15%27%30.4%13.3%8.0%6.2%
女教师人数
187386103 62 51
百分比4.6%18.6%21.9%26.2%15.8% 12.98%
(五)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锻炼形式和场所的比较
武汉城市圈高校教师锻炼形式多样,与家人、同事和朋友一起锻炼的占绝大多数,单独锻炼或跟陌生人一起锻炼的很少。男教师多选择与同事或朋友一起锻炼,女教师多选择的跟家人一起锻炼,这跟女教师家庭观念较强有关。男教师在学校体育场所和公共体育场所健身的人数最多,女教师在居住地附近或社区场所健身的人数最多,到收费体育场所锻炼的男女教师都较少。
(六)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时间段的比较
从锻炼时间长短来看,每次锻炼少于30分钟的武汉城市圈高校女教师比例明显比男教师高;每次锻炼少于30分钟的男教师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每次锻炼少于30分钟的女教师中间大两头小。男教师下午和晚上锻炼的比例相差不大;女教师晚饭后锻炼的人数最多,大多女教师因为早上下午要接送子女、中午晚上准备饭菜等原因,只能在晚饭后进行锻炼。
(七)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体育消费结构的比较
武汉城市圈高校男女教师在体育消费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男教师的兴趣比较广泛,喜欢进行户外休闲运动和观看体育运动比赛,在户外休闲运动装备和观看体育比赛上的支出高于女教师;女教师健身指导培训的费用比男教师多。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女教师比率明显低于男教师;男教师主要是满足兴趣和娱悦身心,女教师倾向于通过锻炼瘦身减肥、保持体形;男教师偏爱对抗激烈、运动强度稍大的运动项目,女教师侧重于塑身;偶尔为之和从不锻炼的女教师的比例明显高过男教师,男教师每周锻炼二次及以上的比例均超过女教师近十个百分点;男教师多选择与同事或朋友一起锻炼,女教师多选择跟家人一起锻炼;每次锻炼少于30分钟的武汉城市圈高校女教师比例比男教师高;男教师户外休闲运动装备和观看体育比赛上的支出高于女教师。
(二)建议
上海市家庭体育城乡对比研究 篇12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体育生活化理念, 积极探索生活体育新模式, 把科学健身融入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活动迅速发展, 居民参加各种晨晚练点和其他体育场所的锻炼活动日趋活跃, 形式多样的社区运动会、家庭趣味运动会蓬勃开展。根据研究需要, 上海“城乡”范畴的界定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划分。按照最新的城郊划分标准, 上海市辖16个区、1个县、共109个镇、2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661个居民委员会和1704个村民委员会。以外环为界, 中心城区有600平方公里, 郊区有6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91%。其中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和杨浦区为上海的老城区和非常成熟的建成区, 虽然有些区下辖也有个别镇和村, 但数量相对较少, 共20个村民委员会, 地域相对不大, 本研究将其划归为城市范畴。另外浦东新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以及崇明县9个区 (县) 所辖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城市编制与农村委员会编制数量相当, 或者是村的数量占绝大多数, 共有1842个村民居委会, 属于上海从事农业活动和农村建制的主要区域, 本研究将这9个区 (县) 规划为农村范畴[2]。本文以上海全民健身发展为背景, 对上海市家庭体育现状进行调查, 并对城乡做了对比分析, 探讨上海市家庭体育的现状、找出影响上海家庭体育城乡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部分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范围涉及17个区县共1800户家庭, 其中核心家庭1089户, 主干家庭363户, 联合家庭33户, 普通家庭52户, 夫妇家庭31户, 其他家庭232户。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有关家庭体育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与分析, 了解国内外家庭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问卷调查法:本次问卷其中1700份在17个区县随机帅选中、小学各一所, 由班主任或体育老师发给学生带回家给家长填写, 第二天回收;另外100份由课题组成员在各区县随机调查发放回收。共计发放问卷1800份, 回收1721份, 回收率为95.61%。其中有效问卷1646份, 有效率为91.44%。 (3)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通过SPSS13.0和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归类整理和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城乡家庭状况比较
2.1.1 家庭类型比较
有关研究表明, 在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的家庭结构类型趋于简化, 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3]。图1显示, 上海家庭类型主要以核心家庭为主, 占62.39%, 其次是主干家庭18.83%和其他家庭11.63%, 而其余几种家庭类型比例均较小, 分别是普通家庭为3.16%, 联合家庭为1.99%和夫妇家庭为1.89%。
六种家庭类型中, 仅有联合家庭在农村比例大于城区, 联合家庭人员数量庞大, 已经不适应目前上海家庭结构简化的发展趋势, 乡村存在比例大于城区。而城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普通家庭、夫妇家庭和其他家庭所占比例均高于农村。其中夫妇家庭由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构成, 其他家庭又分为单身家庭与单亲家庭, 这两种家庭类型比例城市之所以高于农村, 这可能一方面与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造成结婚年龄延后, 甚至出现不婚或丁克家庭增多相关;另外, 上海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许多年轻夫妇无暇照顾孩子, 因此由祖父母照顾孙辈成为目前主干家庭增多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城市中, 人们的信息量较大, 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 婚姻观念的变化、对婚姻的不信任等[4]而造成单亲家庭增多有关。
2.1.2 家庭成员学历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 上海市城区除了中学及以下学历家庭略低于乡村外, 城乡高学历家庭比例相当。这说明上海市市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 接受学校体育教育时间较长, 有着丰富的体育活动体验, 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行为的形成。
2.1.3 家庭经济比较
一般说来, 家庭体育的开展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体育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的状况和水平。通过对上海市城乡家庭经济对比发现 (见图3) , 月收入在6500元以下的城区家庭比例要小于乡村, 而月收入在6500元以上家庭城区比例更大。总体分布来看, 除了家庭月收入2001~4000元这一档城乡比例相差稍大外, 其他两者比例相当, 没有拉开太大差距。
2.2 上海市城乡家庭体育观念对比
2.2.1 对家庭体育认知对比
通过对家庭体育的认识调查发现, 上海城乡家庭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知道家庭体育”和“不知道家庭体育”以及“认为家庭体育就是大众体育”的选项上, 城区家庭和乡村家庭对比差异不明显。这说明上海家庭对家庭体育了解不够,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2.2 体育在家庭的地位对比
调查中发现无论城区还是乡村都超过60%以上家庭认识到体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并且愿意参与体育运动。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时, 大部分上海市市民都是偶尔运动, 没有形成规律, 城乡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上海家庭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较强, 但体育行为滞后, 全民健身还有待加快推动, 持续发展。
2.2.3 参与体育的动因对比
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城乡家庭都比较集中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休闲娱乐、改善情绪、减缓压力。差别较大的是城区家庭对“减肥塑体”的选择明显高于农村, 而“和朋友、同事交流”选项农村比例高于城区。总体而言, 城区市民经济基础更为雄厚, 长期城市生活的熏陶, 更注重生活品质, 注意身体形象。而郊区居民主要由上海本地农村人和新上海人所组成, 虽然在组织形式上, 真正与同事、朋友一起活动的比例乡村低于城区, 但这并不妨碍新上海人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 两者并不相悖。因此, 城乡家庭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可能是造成了双方参与体育动因侧重点的不同主要因素。
2.3 上海市城乡家庭体育行为对比
2.3.1 活动内容对比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交映生辉, 丰富了上海的体育文化生活。调查表明, 上海市民家庭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展示了大上海的国际风采。总的说来, 简单易行与经济实惠的散步、慢跑和羽毛球在整个活动内容选项上受到上海家庭的青睐, 城乡差异不明显。但城区家庭选择游泳、台球、网球、保龄球的比例高于郊区 (县) , 而郊区 (县) 选择棋牌的家庭比例高于城区。经济条件和场地设施影响体育内容的选择, 城区建设已比较成熟, 各类体育配套设施比郊区 (县) 较完善, 体育消费意识也较强, 这些可能是城乡家庭在活动内容差异上的影响因素。
2.3.2 活动频率和时间对比
通过对家庭体育活动频率和时间的调查发现, 上海市家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几乎不运动, 其中城区占城区家庭21.30%的比例, 其余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为2.34次/周;乡村占乡村家庭36.35%的比例, 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为1.88次/周。另外上海市家庭比较喜欢选择早饭前或晚饭后进行体育活动, 并且城区比例高于乡村。这说明城区家庭体育较乡村家庭体育开展得更好。
2.3.3 活动形式对比
调查表明, 上海市家庭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和朋友、同事或家人一起 (占48.7%) 和平日分散, 假日家庭集体活动 (占35.6%) , 这说明家庭体育除了体育的本质需求, 也满足了体育的社会性需求, 与亲近熟悉的人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反映了人们的群体归属感。但在城乡分布上, 选择和朋友、同事或家人的比例明显城区高于乡村, 体现了城区居民与他人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更充分的发挥了体育的社会性功能。
2.3.4 活动场地对比
随着市政健身民生工程的建设实施, 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已成为上海市市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去处。统计表明, 无论是在小区或周边空地、公园或附近免费公共体育场, 还是在营业性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 城区均高于乡村。这可能与乡村健身苑、公园绿地以及营业性体育场馆的分布数量比城区偏少相关, 影响了乡村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2.4 家庭体育消费对比
从图4可以看出, 上海市家庭体育消费比重最大的是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 其中体育服装的比重乡村大于城区, 体育器材的比重城区大于乡村。这说明虽然上海家庭的体育消费习惯仍然是以传统的实物型消费为主, 但城区和乡村两者的侧重并不相同。此外, 健身卡或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书籍以及体育门票、保健品等选项上均呈现城区比例高于乡村, 这也说明了城区居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城区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氛围影响下, 更重视身体健康, 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去参与体育和娱乐体育。
2.5 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对比
根据统计结果表明, 影响上海市城乡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从图5可以看出, 其中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时间、场地、意志力、氛围和缺乏指导等方面。对比发现, 城区受到时间的因素尤为严重, 而乡村在场地、氛围和专业指导方面影响较城区深远。由于福利分房早已取消, 商品房时代的来临促使了上海很多家庭的生活、工作甚至学习都在不同城区, 造成了花在上下班和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时间较长。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生活压力倍增, 加班已成在职人员的常事, 许多家长往往回到家中早已身心疲惫, 无力再与孩子进行体育的互动。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学生则面临各种考试, 平时每天放学回家后忙于写作业, 双休日还要奔波于各类补习课上, 时间成为了影响上海市家庭体育开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更重要的是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磨练人们的意志, 形成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思想品质。目前上海市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 4+2+1的家庭结构加剧了对孩子的娇生惯养, 思想上的惰性和一吃苦就喊累的行为直接阻碍的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城乡家庭对比无明显差异。
近几年, 上海对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修建各类社区公共体育场、健身苑和社区健身点用以改善大众健身的条件, 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根据上海体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在全市各健身苑 (点) 、晨晚健身点、社区健身俱乐部均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 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工作和上海市民的健身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这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城乡分布不均和因各种原因的流失有关[4]。场地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影响家庭体育氛围的创建, 城乡分布的差异造成了家庭体育城乡开展不均的现象, 也直接影响了上海市家庭体育的开展。
3 对策与建议
(1)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统一。意识是行为的指导, 行为是意识的表现。针对目前上海市城乡家庭体育行为落后于体育意识的现状, 应当加强体育强身健体的科学导向, 在进一步提高家庭对体育功能认识的同时, 还需创建家庭体育氛围, 引导家庭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摒弃惰性, 自觉地将体育运动纳入闲暇时间, 使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得到有效结合, 成为推动家庭体育开展的强效动力。 (2) 统筹城乡体育, 平衡发展体育事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 体育健身苑 (点) 、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市政民生工程建设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 统筹发展, 使体育公共设施成为家庭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保证。 (3) 家庭体育形式多样化, 内容丰富化。作为学校体育的延续, 合理分布适量的家庭体育作业, 或举办社区家庭体育活动来推动家庭体育的开展。并利用周边器材、场地甚至家中桌椅等家具进行内容和形式不拘的运动, 如可跳操、跳绳、打球或者慢跑等达到家庭体育活动的目的, 让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互相融合,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使家庭体育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66-68.
[2]杨小明, 陆小聪, 陆湘群, 等.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研究[D].2009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 2009:92-93.
[3]尹世洪.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