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2024-07-12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精选12篇)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1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正确与否关键在于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中, 决策是校长的基本职能, 也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决策正确就会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决策失误就会导致工作忙乱, 出现偏差。

我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学校条件较差, 远不能与城市学校相比, 更不能与老牌名校相比。再加上生源质量也远不如条件好的同类学校, 要在这样的学校站稳脚跟, 立足“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 就只有靠自己不断地思索, 思索……在不断地思索中探求一条保校保质量的路来。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得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得靠教师, 要使教师心植云中, 就得依靠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留住每一位教师, 让教师以校为家。“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

学校管理就是筹划、掌握、运用好校内外资源, 引导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方法, 高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制度、活动与措施的综合。在学校管理中, 校长肩负指向、保证、沟通和带动作用。

在学校管理之中, 校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校长负责制的逐步推行,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既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又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 校长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顺应教育的发展。

1、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既是教育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 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作为校长, 一方面要努力培植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 另一方面则要身体力行,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校长对学生毫无感情, 没有研究他们, 培养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那么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

2、尊重教师。

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必须依靠教师, 校长要爱护教师, 尊重教师。应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 对教师进行管理, 树立为教师服务的观念, 经常深入到教师之中, 倾听他们的反映和呼声, 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这样, 广大教师就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面, 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理解别人, 严于律已。

周恩来同志说过:“要做领导者, 必须团结和接近他们喜欢和不愿意接近的同志, 然后抓紧他们, 称赞其对的方面, 批评其坏的方面, 然后才能改造他们, 同时也就改造了自己的领导。

校长应具有理解别人, 严于律已的精神。因为我所管理的是近三百人的教师队伍, 矛盾无时不在, 无所不在。即使我干得再出色, 再有成效, 也永远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这就需要校长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不满意的原因所在。”如果你想有所作为, 就要准备承受责难。”中国有句俗话“小不忍则乱大谋”, 只有理解了别人, 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从积极方面讲, 责难也有良好的作用。让师生讲话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兼听则明, 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 便于改正, 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师生。这一切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都是有益的。

凡在云中工作过的教师都会说:“在这里工作很阳光, 因为领导很爱护教师, 同事间会相互关心, 学生很尊敬教师, 即使工作条件差一点, 待遇低一点, 但大家感到的是家庭般的温暖。因为云中的领导是阳光的。

二、更新用人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 修改和加深自己的认识。认识上一点点偏差, 必将导致实践上的失误。纵观社会生活中, 没有哪项变革不受观念驱使, 能脱离观念的变化与更新而实现的。观念更新是一切社会改革的前提, 变革的的先导。作为学校的校长, 首先是用人, 用好人, 好用人, 人用好, 才能做到用好人。

用人既是艺术, 又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要真正用好人, 就应该认真做到尊重人——信任人——宽容人——激励人——培训人。

尊重人, 首先要了解别人的需要与愿望, 要尊重人才的志趣、选择, 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 不同志趣,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开展工作。要关心人、体贴人、乐于为人的政治、工作、生活的困扰而排忧解难。

信任人,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与教师等被领导者之间工作相互配合好, 得心应手, 主要靠组织观念、纪律、思想觉悟以及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 总希望领导了解自己, 信任自己, 器重自己。信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动力。

宽容人, 一个领导者即使是个天才, 也会有人感到不满意。正所谓“一人难中百人意”, 因此, 做领导需要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要能宽容人。领导者职位越高, 处理的事越复杂, 越需要宽宏大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 领导者可以通过他人的批评得到更多的信息, 知道自己的不足。可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领导缺乏宽容精神, 耍权威, 堵塞言路, 禁锢下属思想, 让下属只好明哲保身, 少说为佳, 温顺服从, 所以很多下属一旦与领导关系紧张, 就急于思迁, 尽快摆脱困境, 否则政治进步难, 工作顺心难, 学术进步慢, 经济得利难, 子女就业难, 因此, 领导能宽容人, 下属心情舒畅, 无戒备心理, 彼此无话不谈, 无劲不使, 无计不献, 能同心同德开拓进取。

激励人, 要使教师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就要不断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除了物质金钱的奖励, 还有精神。如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 上级的赞赏和信任, 成就感得到尊重, 成就感受人尊重, 领导的关怀对话等。

培训人, 师资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只有培训名师才能打造名校, 才能提升学校档次。为此,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采取多项措施, 从培养“土专家”开始,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很多敬业教师层出不穷。如截肢两次的王建华老师, 对学生无私关爱, 令人折服的敬业精神。

由此, 云中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 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有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有自我提高的奋进精神。

三、转变教育思想

振兴繁荣我国的教育事业, 树立教育兴国的观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

1、帮助教师树立新型人才观念。

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 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是人但无才和有才但不是人却算不上人才, 有的人有了才但失去人的尊严、自尊自信激情, 不会与人共处共生, 共谋发展, 失去了人的东西。这种人不能成功, 而有的人知识不多, 能力不强, 但充满了自信与激情, 具有创新精神, 学会了与人合作, 学会了做人, 这种人也能成功, 因此在人的培养中, 人格培养很重要。有专家讲, 二十一世纪, 我们教学生语文, 数学, 但首先不要忘记了教学生做人。

2、德润云中, 教学生学做真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近几十年来, 我们的教育受到了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过度强调了智力和升学力, 忽略了公民道德教育, 以致出现了许多令人叹息甚至愤怒的学生。如清华大学用硫酸泼熊的刘海洋, 云南大学的杀人狂马家爵, 某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以及学生杀害教师等事件。

我校地处城郊, 留守学生居多,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 公公婆婆, 这类学生几乎占百分之七十。因此, 大多数学生人生价值观非常模糊, 丧失自力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许多学生不思进取, 不懂礼貌, 性情浮躁, 乖戾, 孤僻, 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关爱他人, 不懂得尊重师长、孝敬长辈等, 至于祖国的荣辱, 服务民众等观念, 对他们来说更是淡漠。究其原因, 他们丧失了最值得倡导的本源性的东西——道德教育。

中国有一句古训“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 立德就是讲做人, 立功就是做事, 立言就是做学问, 立德居首可见其重要性。

用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扭转学生心中的德的根基和灵魂呢?

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 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 支撑着这一伟大民族、文化的繁衍生息, 使伟大的中华文明璀璨于世界文化长廊, 几千年熠熠不灭之根。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 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培养中学生塑造独立自主的性格和人文精神, 最终达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宏伟目标。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挑选了一批有国学知识基础和文化积蓄的教师组成专家组, 统一思想认识, 研讨运作方法, 参阅学习大量资料, 拟定道德教育具体内涵。指导道德教育基本方向:勤奋刻苦, 节约检朴, 诚实自律, 负责正义等提炼我校校训。将这些具体的内容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去, 做到有的放矢。

为保证这个教育理念能有效有序地进行, 我们首先在初一高一年级进行了试点, 开设了专门的国学教育, 着重落实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典作品的读解, 一是写字教学, 组织专业的教师进行专职教学, 同是配套一系列活动来促进这一行动的进行。

如颂读比赛, 国学经典知识竞赛, 书法大赛, 每月书法之星, 礼仪之星, 建立国学教育教师考评制度, 把学生对经典内容的掌握和行为表现及学生写字能力的表现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依据。

现在是一个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 我们实施国学教育切忌不可束缚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又要让他们积淀下一些坚实有益的东西, 让他们明白和养成一些基本的、规范性的行为。这之间的度与分寸如何去把握, 也是我们实施者仔细琢磨考虑的方面。

我们欣喜地看到, 现在国内从高层领导到各大学再到各中小学, 人们都意识到了国学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 党报党刊不断地向公众推介国学经典作品, 不少大学率先在校内开设国学专业课程, 在重庆市有上百所中小学成了国学教育试点学校,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选择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更新教学观念,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国学是正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 学校国学教育已初见成果。

一是把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合川区云门中学每周安排两节正课、一节早读课作为专门的国学教育课, 每天各安排不少于15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和书法练习时间, 每期各举办一次经典诵读大赛和书法、国画比赛, 各教学班每周有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

二是把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与书香校园相结合。我校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大力锲入国学教育元素, 如种植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竹菊松梅等, 将一些经典诗词制作标牌附属于上;建设壁画雕塑, 镌刻上典型的经典格言箴言;打造走廊国学教育文化, 以壁挂书画警句形成主要元素, 形成了一花一木皆有文化, 一园一圃皆含国学的特色, 将“仁义礼智信”植根于校园, 植根于学生心灵。

三是把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与日常教育工作相结合。我校通过建设经典诵读和讲故事长廊、校园经典诵读和讲故事局域网、校园经典诵读和讲故事广播站, 举办经典诵读和讲故事宣传专栏、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宣传形式, 营造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氛围。同时, 利用早读、语文课、校园广播、音乐课、美术课等渠道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增强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是把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与家长学校工作相结合。我校把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开展学校、家庭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联谊活动, 使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让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立体推进, 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五是把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与教学教研相结合。我校根据学生实际, 从传统的经典篇目中精选一些篇目编印成册供学生诵读, 选材偏重于对学生道德养成和文化积淀, 强调铸德、励志、养性、修心, 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能力。我校先后编印了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校本教材5辑共1万2千余册。

总之, 一所好学校, 它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作栋梁, 只有具备一支师德素养高, 敬业精神强, 思想观念新, 改革意识浓, 科研热情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决策正确的领导者, 才能推动学校教育的长足发展。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2

飞云乡中心小学 李春娟

课程改革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环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了这一目标,我校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少数优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读读课文、生字,解释解释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肤浅的层面,明显让人感到是在走过场,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分组前学习目标任务要明确。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有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可以这样明确目标任务:‚下面就请同学们针对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四个小故事,想想你准备研究哪部分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说说你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一安排,既落实了学生的‚三个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又给了学生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热情高涨,互相提问,争相讨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无所事事、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二、分组后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是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要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优生的展示台,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谁是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谁负责整理、记录;谁负责交流汇报……再此基础上所有组员各抒己见,各家争鸣,百分之百的投入,百分之百的高效,同时还应注意所有的分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的,应该根据不同需要轮换角色,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倾听,及时补充。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是各组成员所研究的内容莫衷一是,二是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只有通过汇报交流,才能将小溪化作湖泊,湖泊聚成江河,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零星的知识整理、汇集到一起,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然如此,就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其他学生汇报交流时,认真、仔细地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一是积极获取知识、完善知识;二是对其他学生说的不足或不对的及时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层面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一个一个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是个别优生的表演,只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程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是零星的、肤浅的。

四、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引导。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工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疏导疑难。因为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时要么出现困难,要么只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和引导,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我校赵老师在**班所上的语文课《向往奥运》,学生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但是那都是零星的、肤浅的、不完整的,在各小组围绕:‚中国奥运、世界奥运‛这二个研究主题进行汇报交流时,教师就应该在疑难处为学生拨云见日,在关键处为学生抛锚导航。比如学生在汇报交流时,一会儿说到这个主题,一会儿说到另一个主题,这时教师就要立刻为学生导航,引导学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汇报完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然,学生一堂课下来,思路是混乱的,获得的知识也是零散的。再如:学生在汇报中将‚田径‛、‚体操‛等几个概念弄混了,此时教师应及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为学生解决了疑惑。课快结束时,学生汇报完大量的相关资料,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思维处于极其兴奋状态,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中国的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为何能从当年的东亚病夫变为今日的体育强国呢‛?这样,就将学生引向一个更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虽然课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就成为了观望着,甚至是局外人而漠然视之。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飞云乡中心小学 张怀琴

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提出假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ד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臵,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当学生的探究有了新发现时,教师应当予以积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有效的探究创造条件。

二、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来,随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多了,听到、看到的方法丰富了,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又能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使他们感到了相互的依赖。

三、教师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的感知敏捷,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学习效率高。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浅议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飞云乡中心小学 李娟

一份关于小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3.04%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同一面镜子,教师只有真心去爱学生、欣赏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热爱和尊重。这种情感互动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师生的情感互动氛围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愉快的前提,是学校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的先决条件。师生关系还是高度社会化的人与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人的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有榜样的作用和教导、表率的职责。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他们的自我教育的度和方式作出恰如其分的安排。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了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而言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良好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起决定作用

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能够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随着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传统师生关系的改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需要,就必须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构建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发生重大转变,尤其是那些寄宿性学校,师生朝夕相处,构成了特殊的师生关系体,作为教师就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处理好师生关系。就这一点而言,笔者认为在教育中应做到:爱字当头,用‚心‛教育学生,以爱心、诚心、耐心、信心为扩展方向,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逐步提高教育的效果。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但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优秀率,‚师道尊严‛的思想严重。对那些学习不好或表现较差,偶尔会犯错误的学生,时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有时还会变相地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心灵受到伤害。虽然老师本身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愿望,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做法显然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对学校感到失望,严重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导致辍学行为,这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坚决摒弃传统的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师道尊严‛思想。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作法

(一)师生间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事实上,我们如果真正确立了学生公民的地位,教师本人的角色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保护学生的权利和身心健康,注重平等待人,倾听学生意见,这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需要与前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用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决不能以为学生是孩子而以‚长者‛自居,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体罚,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以至影响教育的实施。

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还包括教师要向学生虚心地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当碰到所谓的‚桀骜不驯‛、‚屡教不改‛的学生时,不能横加训斥,或赶走了之,而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善于和学生讨论,培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好风气。

(二)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爱生,学生要尊师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要做到尊重教师,教师必须爱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许多年长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关心一切孩子的教育成长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纳学生,了解学生,作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教育事例:有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不知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他总是不注意听讲,我观察了一些日子后,找他谈了一次话。发现他这一科的基础不太好,也不爱和其他同学交流,时间一久成绩越来越差,所以上课就不爱听讲。后来,我就对他说:我们做个朋友好吗,学习上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他听了好像没有什么反映,我并没有过多的问,只是让他走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次上课都多关注他一些,慢慢的,他愿意和我交流了……期末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从这个教育事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取得良好教育成效的基础。

2.教师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了他。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有效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例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已经是一种求上进的表现,虽然不是全部举手的学生都能答对,但作为教师应该以鼓励学生为原则,绝不能对答错的学生给予批评,即使答错了也应该用鼓励的语句和他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尊重,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

3.师生间互爱互敬是处理任何一切人际关系的道德准绳

从教师工作的特点来看,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是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同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因为对教师的尊敬并不仅是尊敬教师个人,而且是尊敬教师的劳动,尊敬教师的学问。我国古代的《学记》里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里的‚严师‛就是尊师的意思。要想学到知识,必须尊敬教师,只有尊师才能虚心地向教师学习。所以,毛泽东同志也说: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当学生必须恭谨勤劳……总之,教育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尊师爱生,在师生之间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才能使教育获得最好的效果。

(三)教师和学生要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虽处在‚教‛与‚导‛的地位,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我国古代的《学记》对此曾有过精辟的概括:‚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就明确地指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从其本意来看应包括两个方面:就教师而论,教的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其中包括向学生学,教与学相互促进;就学生而论,从教师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仍然需要自己的学习才能够提高,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正如荀子所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等,都是从教育实践中深刻地揭示了师生之间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因此,既要教育学生尊重教师,也要培养他们‚当仁不让‛的精神。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接受老师的教导,但不能默守陈规,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质疑。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深入地了解学生。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认为在教学中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和教育学生。比如,有一次我得知学校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扶困助学资金‛,当我通知他们获批准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从那以后,我每个学期都替那些家庭经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向学校申请‚扶困助学资金‛,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地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示。比如,在班级管理中采用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锻炼,教师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可避免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同时,教师也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小荷才露尖尖角

——初探新课改

飞云乡中心小学 刘清芳

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创新为出发点。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角色的转变‛。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说过:‚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人一样,如此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找到自己辩论的观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改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它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方式。新课改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改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将与课改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走进生活,贴近学生

飞云乡中心小学 薛丽霞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对于‚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学生们意见不一,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民工。因此,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化建议,让民工能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以培养。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象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离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社区教育工作之经验谈林建设 篇3

一、放低身段重学习

隔行如隔山。三年前我从义务教育转行进入成人教育行列,重点做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虽然自己是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但对于成人教育接触甚少,为了快速适应和做好本职工作,我必须用心请教并努力学习。

(一)学习社区教育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

自转行成人教育工作后,我经常出入图书馆、阅览室借阅有关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尽快熟悉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有关内容,研究其教育政策与理念、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活动主题设计与方案策划等。

为了使自己更快地适应角色,我还订阅了《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河南教育》(职成教)等多种杂志,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我也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并向有关刊物投稿。这样既检验了自己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又与全国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交流,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学习网络媒体技术,紧跟时代节拍

网络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我不断学习各种网络媒体新技术;为了记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内容,为了把网络平台做得更有吸引力,我还特意报了摄影学习班,适时把社区活动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使社区网络教育工作保持新常态。

(三)走进示范社区学校,学习成功办学经验

我珍惜每次学习机会,不仅经常请教身边有经验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还抓住各种机会向国内外的专家、行家学习。两年来,我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社区教育方面的高端论坛,聆听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学习同行先进的工作经验,参观兄弟学校社区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工作理念与应用能力。

记得那次去温州,有幸聆听到教育部领导对社区教育政策的解读,了解到四川、江苏、上海等多个地区优秀社区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在开展“头脑风暴”分组活动中对现场问题进行参与研讨,我受益匪浅,也深深懂得了社区教育不仅要“看天气”,更重要的是“接地气、聚人气”。

二、深入了解百姓需求,切实搞好服务

深入社区了解百姓,是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要想把工作开展好,就要与百姓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开展社区活动。

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展下乡调研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不同社区、不同村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员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同一乡镇不同村庄也都有自己的特色种植、养殖或文化。因此,身为社区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明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真正做到察民情、体民忧、接地气。

那是刚刚进入成校时,我第一次组织“健康讲座进乡村”活动,自认为免费为村民提供讲座肯定会受到村民的欢迎,他们一定会踊跃参加,可结果出乎意料,来听讲座的不足20人,且都是老年人。最后调查才知道,村里人白天都去干农活或打零工了,如果把健康讲座安排在下雨天或者晚上,或者把讲座与义诊结合在一起,效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再进一步走访发现,这个村是葡萄种植专业村,如果结合村里现有情况进行葡萄种植、保鲜、销售等方面的讲座,群众会非常乐意接受。

急百姓所急,送百姓所需。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多听取群众的声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社区教育的尴尬局面。

三、认清形势,抓好机遇

(一)服务乡村旅游业,助推民宿经济

目前,象山县“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助推了民宿旅游经济的发展。2016年5月,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一行来到我县墙头镇方家岙村,考察了乡村民宿旅游经济,对乡村旅游可循环的“美丽新经济”表示高度认可。

我校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对“民宿旅游”的从业人员开展了系列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农家菜制作经营与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服务礼仪》《宾馆服务》及《消防安全》等。这些培训提升了民宿从业人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了民宿经营的安全意识,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引领健康生活,打造幸福人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和自身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保健与养生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了服务社区百姓,我们利用广场舞比赛、摄影书法比赛、健康知识讲座、送电影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更多的百姓引领到时尚、健康的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搭建网络平台,实施终身学习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社区教育工作也要改变工作思路。每次举办社区活动前,我都把学校的公众号及自己的微信号告知群众,以便及时收到他们反馈的各种建议和意见。此外,我还利用这些平台时时传递正能量、适时制作知识小课堂,使其真正变成了干好工作的小助手、加强联络的小广播、终身学习的好渠道。

身处网络新时代,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只要敢于放下身段,认真调研总结,组织和搭建各种学习交流的平台,社区教育就一定会深入人心,从而助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4

一、“先成人, 再成材”, 树立成人观念

这是我担任教师工作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先成人, 才能真正成材, 也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围绕成人教育, 我一方面利用政治课堂教育的优势, 另一方面加强正面教育和侧面引导, 利用谈话、主题班会、板报、班干会、团支部会等形式进行长期的和坚持不懈的教育。同时, 我还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配合家庭搞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和家长一起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 使之深入思想成为一种成材的内驱力。

二、“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尊重感化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人格, 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 “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 违反纪律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教师与他们稍一接触, 好像有点效果, 略一深入, 竟连家长到校也不奏效。面对他们, 我不是采取惯用的批评、说教和找家长的方式, 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在学习上的困难, 我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在生活上的困难, 如生病、经济上有困难等, 我直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深入他们的宿舍指导他们整理内务;课余时间找每个学生谈心;抓住人人都有上进心的心理及时给予表扬;班会时给他们创造发言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次两次, 我坚持不懈, 不厌其烦。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时间、耐心和情感之泉能浇灌出希望之花。现在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早自习成了班级上来得最早的学生, 期中考试时有3名学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 成了班级学生学习的成功的典型。这个过程也建立了我们深厚的师生感情。

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保持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心理完善的特殊时期。他们此时的心理常常出现“断乳期”, 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突出, 渴望自主, 喜欢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幼稚的特点:偏激、易激动、好冒险, 存在着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再加上“升学”的高压, 会使其心理焦虑过度。因而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平衡心理状态, 使其有效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 “胜不骄, 败不馁”, 尽快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途径, 排除自我压抑。

教育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它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即有自我控制能力, 有适度的情绪, 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能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而摆脱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 更不会反复无常。这样的学生才是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学会倾听”,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做好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在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见的班会课、讨论课外, 我认为收益最大的是写周体会。青少年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复杂, 不太容易将想法说出来, 但在自己的周体会上他们却会有所流露, 师生情感可以在这里交流。这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个性, 同时班级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的建议, 是教师自我检测的镜子, 最终可加强班级管理。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让他们解除任何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教师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篇5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 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还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去学。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我们如能点燃起学生心中这把学习动机之火。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对于学困生做到多关心、不歧视、不放弃。让他们感觉到来自老师以及班级体的关爱。 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在上课提问时,容易回答的题目尽量叫中下层学生来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尽量找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避免伤害中下层学生的自信心。在作业布置上尽量做到有浅有深,有易有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这样既是对班上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保护,又照顾到了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了让“中下层学生受得了”,“优生吃得饱”得效果。

四、加强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

五、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工作之余,一定要经常听课,积极参加组内教研活动,经常性地与同事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探讨,参加有关的网络教研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经过真心的求教,总结吸取别人的教学精华,努力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实践之后,就会形成自己上课的一套方法。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6

浦东新区加强进城务工党员教育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毛栋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呈现加剧现象,进城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基层党组织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全国经济的前沿发展阵地,在进城务工党员管理教育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源头管理、组织设置和搭建平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加强组织凝聚、深化组织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服务领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进城务工党员;教育管理;个性化服务

进城务工党员,通常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者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镇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内打工的党员。目前,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进城务工党员总体呈现出数量多、流动快,层次差异大、行业分布广的特点。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底,浦东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中登记的外来流动党员7300多名,以男性居多。他们政治觉悟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及技术技能,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主要分布在餐饮、销售、建筑、制造和娱乐等行业,为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为此,浦东新区近年来不断探索加强进城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在齐抓共管的格局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并着重彰显服务理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如张江镇“新家园”、周浦镇“新周浦人”等都是成功实践的典范。

一、在进城务工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

浦东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进城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其中的党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面对新形势下所带来的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浦东新区先行先试,注重从源头抓起,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模式等方式,积累了在进城务工党员教育管理以及服务方面的有益经验。

(一)以源头管理为抓手,坚持齐抓共管,创新党员管理机制。一是全面摸底排查,健全信息网络。针对进城务工党员流动性大、身份较为隐蔽的特点,浦东新区在各社区(街道)、村、新经济组织等相关行业单位中,通过采取查询党内统计信息网、公安户籍管理信息系统、查验工商登记、入户调查以及设立党员登记点等方式,对进城务工党员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查找“隐性”党员、“口袋”党员,对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动态信息更新,基本形成了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原点,辐射社区、村、企业、市场、协会的党员网络管理机制。如周浦镇将“新周浦人”党员个人信息录入“周浦镇党员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加以更新和维护,实现“新周浦人”党员“数量、分布、结构、思想”四个清楚,为管理好“新周浦人”党员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共管机制。浦东新区加大与公安户籍、人口办等人口综合管理责任部门的沟通协作力度,构建流动党员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进城务工党支部书记为党建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并实行党务干部联系制度,对党员逐一造册,建立进城务工党员台账,各镇党委、社区(街道)党工委建立了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目标责任机制,把进城务工党员管理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评内容。三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双向沟通。一方面,浦东新区加强与外省市(外区县)的交流合作机制,交换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实现双方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反向发证与回复制度,实现双方管理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党组织的空间与时间限制,提高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约束力与覆盖面。四是贴近实际需要,提供保障支持。根据进城务工党员的特点以及支部活动的需求,上级党组织给予经费和人员上的保障。如周浦镇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10万元经费作为开展“新周浦人”党建的专项资金,并配备党务干部定期联系,确保“新周浦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张江镇为每个新家园党支部每年提供2000元工作经费,为进城务工党员开展活动提供每人不少于320元的经费保证,对党务干部也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大大缓解了进城务工党员开展活动难的问题。

(二)以组织设置为基础,坚持分类管理,创新组织覆盖模式。目前,浦东新区形成了三种组织设置模式:一是属地管理模式。按照“方便党员、易于管理”的原则,以进城务工党员集中居住地或阳光驿站为依托建立独立党组织,绝大部分党员组织关系实现属地化管理,党组织隶属于本地某个党组织或阳光驿站党支部领导、管理。如张江镇环东中心村以进城务工人员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的新家园党支部、张江镇新成立的韩荡新家园联合党支部、高东镇拟成立的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的党组织以及周浦镇的“新周浦人”依托阳光驿站成立的独立的“新周浦人”党支部,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双重管理模式。由流出地在流入地建立成建制党组织,受流出地党组织领导,所有党员组织关系由流出地党组织管辖,但在具体服务、教育和管理上,实行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为辅,实行双重管理。如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驻高行镇党总支,该总支部下属5个党支部,党员48名,宣州党总支受宣州区委领导,所有党员组织关系由宣州区委管辖;但在具体管理上,实行以高行镇党委管理为主、以宣州区党委管理为辅、双重管理的模式;组织活动上也以高行镇党委为主。同类型的还有安徽省盛桥镇驻张江镇党支部等。三是联建管理模式。通过联建、共建等形式,以来自一个地区的进城务工党员为成员,由流出地与流入地联合组建党组织,挂靠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对其领导、管理,流入地党组织对其发展进行指导,并协助提供活动场所、学习资料等支撑。如挂靠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该支部现有党员22名,分散在上海各区县,组织关系隶属于孙村乡党委,但党支部挂靠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孙村乡党委与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签订联建共建协议规定,该支部受乡党委领导和管理,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对支部发展进行指导,并为其提供活动场所等支撑。山东省平邑县劳动服务所党总支(高桥镇)、江苏省盐城市海浦联运公司浦东流动党支部(合庆镇)也属于联建管理模式。

(三)以搭建平台为手段,坚持寓教于乐,创新组织活动形式。一是创新支部活动形式,不断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张江镇针对进城务工党员组织设计新的“三会一课”,即党员学习汇报会、党政工作沟通午餐会和知识技能培训会,党的教育、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并做到三个定期,即定期印发党员学习资料、定期检查党员的学习笔记、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极大地推进组织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开展双向结对活动,一名行政支部党员结对两名新家园支部党员(简称“一结二”),每月必须走访一名新家园支部党员 (如遇重大事件或特殊情况必访),听取他们的实际困难以及意见,并定期进行情况汇总,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张江镇积极以团建促党建,通过依托新家园联合团支部,搭建进城务工青年“大家谈”俱乐部平台,组织了“大家看”、“大家练”、“大家谈”、“大家唱”等系列活动,用先进文化引导进城务工人员,还积极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阳光假期活动,开展中秋联谊等活动。周浦镇依托阳光驿站,建立了“新周浦人”俱乐部,共设有7个兴趣团队,吸引了进城务工党员的积极参与,另外还开设了“相约星期四、聊聊烦心事”党员志愿者工作室,这是“新周浦人”的老娘舅之家,进城务工党员非常愿意经常去聊聊。三是创新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党员的融入力。为增强进城务工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归属感、责任感,张江镇组织进城务工党员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认领并签订党员责任岗协议,发挥进城务工党员自我管理、协同管理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张江。周浦镇定期开展新周浦人“头脑风暴”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各自感受以及为周浦镇的建设出谋划策,在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为周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还组织开展了“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的主题实践活动,把进城务工党员纳入其中,鼓励他们以“只争朝夕的激情,勇立潮头的胆识,崇尚科学的理念,开放包容的胸怀”投身到大浦东的建设中去。

(四)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组织服务内容。一是积极推进就业及相关帮助。浦东新区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党员求助的受理工作,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并提供相关培训项目,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为缓解“新周浦人”的就业压力,让他们安定地生活在周浦,安心地服务于周浦,周浦镇劳动保障所认真排摸失业的“新周浦人”,通过举办“新周浦人”党员就业咨询会、技能培训班,开设育婴师、网页设计员等培训岗位,帮助进城务工党员找到了工作,真正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后顾之忧。二是关注职业发展及维权服务。张江镇根据进城务工党员职业发展需求,设计服务项目,并关注权益维护等重点环节,为党员提供职业帮助。周浦镇建立了“新周浦人职工援助之家”,同时,积极帮助“新周浦人”组建工会,还联合妇联,邀请专家为新周浦媳妇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婚姻法》等相关法律培训等。三是开展生活关怀与帮助。张江镇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负责对新家园党支部及其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调处,通过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周浦镇对进城务工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实地调查,协同有关部门,解决了“新周浦人”党员的子女上学问题、结对帮困问题等,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几点启示

浦东新区在进城务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经过了八年多的实践推进,无论是新家园党支部,还是“新周浦人”,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其启示在于:

(一)组织凝聚是加强进城务工党员工作的根基。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进城务工人员将继续保持高频率的流动,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基层党组织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动态管理的维护系统,坚持与时俱进,根据进城务工党员队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灵活的组织设置模式,并且突破单纯的组织覆盖的工作目标,坚持工作覆盖、制度覆盖与组织覆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凝聚工作。浦东新区就是在创新组织设置的同时,通过改变传统眼光和固定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进城务工党员,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以及工作实际,开展个性化、有特色、有意义的组织活动,并建立起活动长效机制,保证进城务工党员参与的认同感与积极性,从而牢牢巩固了党在进城务工人员中的执政根基。

(二)组织互动是加强进城务工党员工作的必要条件。随着进城务工党员日益频繁的流动,为及时把握他们的动向以及相关信息,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浦东新区的新家园党支部从成立开始,就突破党组织之间信函联系等传统简单模式,打破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和党组织之间的壁垒,主动与进城务工党员的流出地党组织之间建立起长效、动态的联系和互动,切实提高了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进城务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用创新、开放的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际、方便、有效为工作原则,建立起长效联系机制,丰富相互间的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科学化工作水平。

(三)个性化服务是做好进城务工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新出现的社会群体,有着特定的需求,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化、管理化的服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这就迫切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创新和深化个性化服务理念,真正找准服务与进城务工党员需求的切入点和交接点,并通过服务来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浦东新区基层党组织在进城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贯穿了尊重进城务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文化观念以及为他们进城安居乐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理念,更好地从服务的角度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进城务工党员在城市中的位置、权利和责任更加明确,使他们的思想境界、自身价值在社会参与中得到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社会化运作是推动进城务工党员工作的不竭之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单位制分解导致党依托单位形成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逐渐失去支撑,这就需要党建工作的社会化。在推动进城务工党员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党组织的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群体需要。浦东新区张江镇以及周浦镇等地,通过引进镇域范围内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资源,对进城务工党员俱乐部等实行社会化运作,在经费方面也积极推行会费制、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募集,这不仅加强了党与社会的关系,而且提高了党的认同度,更为党在各类群体中开展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社会资源。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奕韵

D263

B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7

一、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

封建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学。它们虽然都进行儒学教育, 但地位不同, 面向不同的对象, 这体现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国子监是中央官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适应儒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发展过程。

第一, 由太常兼管。太学是最早建立的中央官学, 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直接产物。两汉太学由九卿之首的太常来管理。太常主要负责太学博士的选用和太学生的选取。他不是专职的教育行政官员, 管理太学只是他工作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 两汉的教育行政管理还没有独立, 这是封建教育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太常为便于管理, 通常在博士中选一人为“祭酒”, 让他具体负责太学的管理。“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 总领纲纪”。隋唐以后, 祭酒正式成为教育行政的最高官员。

第二, 国子祭酒地位上升, 成为教育决策与规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晋六朝时期, 中央官学除了太学外, 还建立了国子学和四门学, 封建儒学教育呈现多元化。此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专科教育在此时开始兴起。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以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这时, 在太常兼管制之下, 国子祭酒越来越担负起教育管理的实际职责。国子祭酒不仅要管理国子学和太学, 而且还要为国家教育发展提出规划, 所以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时, 官学时兴时废, 但是国子祭酒和博士是常设的官职, 他们积极议政和咨询, 担任政府教育发展的顾问。与此相反, 太常却极少在国家教育发展决策上进行发言。到了北朝后期, 北齐在中央设置国子寺, “诏国子寺可备立官属, 依旧置生, 讲习经典, 岁时考试”。国子祭酒此时正式成为国子寺的最高官员, 古代教育行政管理出现了渐趋独立的迹象。

第三, 建立国子监, 统一管理中央官学。开皇年间, 隋文帝沿用北齐办法, 设置国子寺, “掌教胄子”, 来负责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书学和算学的管理。大业中, 隋炀帝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设有国子祭酒、司业、功曹、主薄、博士、助教等人员, 完善了国子监的组织机制。唐代, 国子监继续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负责“六学一馆”的管理, 管理范围有所扩大。明清时期, 中央官学的管理比前代更加严格, 国子监各官职责分工十分明确。以明代国子监为例, 它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典籍、掌馔、典簿等官。祭酒“职专总理。一切事务, 须要整饬威仪, 严立规矩, 表率属官, 模范后进, 不可尸位素餐, 因而怠惰”。司业为祭酒的副手, 协助祭酒管理监务。祭酒、司业“务选天下学明行修, 德尊望重, 海内所向慕, 士大夫所归依, 足以师表一代, 名盖当时者”。博士、助教、学正等为教学人员, “职专教诲, 务在严立课程, 用心讲解, 以致成效。如或怠惰不能自立, 以致生员有戾规矩者, 举觉到官, 各有责罚”。这些“司教之官, 必选耆宿”, “表仪诸生, 必躬修礼度, 率先勤慎, 毋惰训诲, 使后学有所成就, 斯为称职”。

二、地方官学的行政管理

汉武帝时, 他“令天下郡国各立学校官”, 封建地方官学由此建立。两汉的地方官学由地方官负责管理, 地方官学能否建立取决于地方官的意愿。北朝后期, 地方官学适应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需要, 开始走向制度化, 并要求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 地方学校按照地方行政区域普遍设立, 并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地方学校和科举联系十分紧密, 地方学校的生员通过科举, 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行列。地方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由此不断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还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主义的政治需要。

唐代在地方各府、州、县设置长史、司功等官员, 负责选补学生, 并在每年冬季将毕业生送到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它为宋元时期地方教育管理专门化打下了基础。宋代教育改革频繁, 地方教育有很大发展。徽宗崇宁二年, 设置各路提举学事司, 专门管理一路州、县学校。这是我国古代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专门化的开始。

明清时期, 政府重视教育, 地方学校由通都大邑延伸到村野乡落。在地方学校的行政管理上, 明英宗正统时设立提学道, 总管一道学政, 其职责是“岁巡所部, 以察师儒之优劣, 生员之勤惰, 而专刺举之事”。清沿明制, 在各省也设置学道或提督学政, 负责主持童试、生员的岁、科两试以及生员“出贡”的各种考试。学政由中央简任, 由进士或翰林出身者充任, 负责地方的教育管理, 地方大员不能侵犯或干预其职责。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经验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 高校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场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从国际上看, 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有过这样的深刻教训——由于不重视德育教育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国内层面而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高校扩招而日益增长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社会, 其道德发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为此, 2004年8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十六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拟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德育教育经验来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研究

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才有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与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关的。其实国际上发达国家不仅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控制, 也有独特的控制方式。我们需要研究的恰恰是为什么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却没有使人产生明显的被“教育”的感觉。如何从防范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 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增强与世界对话的意识和能力中去把握。

回顾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 我们发现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这就说明现阶段随着经济增长, 我国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出现的价值观念迷失和道德水平下降等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政府行为或政策的影响。就大学生群体而言,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多样性和道德观的复杂性问题, 也不能简单归结到我国政治体制的因素, 而必须放在经济增长、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长周期中加以对待。仅以美国为例, 其在历史上也出现过著名的“政党分赃”黑暗时代, 即便上世纪50、60年代也因为民运、越战等出现过“迷惘的一代”, 大学生乃至整个国家的青年群体都经历过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混乱和痛苦。为此, 美国从政府、高校到社会各个层面, 都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努力, 最终使得整个青年阶层、尤其是大学生群体重新回到了正轨。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我国同样可以利用好自身作为发展中国的后发优势, 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深入提炼融合, 取长补短, 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BBS论坛、虚拟社区、facebook、博客和微博等新兴媒体和交流方式也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如果我们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充分关注和尽快占领这些思想阵地, 不能在教育理念、形式和内容上充分融入这些时代元素和文明成果, 就可能在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世界观的塑造过程中遭遇挫折。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既要坚决防止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企图, 也要站在文明和时代的制高点, 去关注、吸收和借鉴现代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先进成果, 敢于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和学习。这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被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所证明的成功经验。

二、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和形式的比较研究

具体而言, 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西方国家相比, 在理念、内容和形式等三个方面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各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和总体效果, 值得深入进行比较研究。

(一)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不同。

中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理念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对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历史责任和国家意识的锤炼与锻造, 另一方面则在“党国同构”的统治形态下强调阶级意识和政治服从, 特别是重视政治课程和政治手段在思想教育上的绝对控制作用。这反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和误解, 甚至形成普遍性的政治冷漠和功利性思想。国外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的是跨学科全面渗透的理念, 将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一般都贯穿于其整个本科学习的经验中, 它既在通识教育里面, 也在专业教育里面。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道德和公民教育为目标的专业课, 另一种则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道德和公民教育的内容。美国卡耐基基金委员会的主席博耶说, “对于任何一门充实的专业课程的学习, 都要对三个问题做出回答, 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的问题?”日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渗透德育。除了特设的道德课 (日本称为特设“道德时间”) 外, 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对各科负有什么责任、应该培养什么思想品质都有明确的规定。国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数理、体育、科学史, 无一例外都要结合德育进行教学。

(二)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不同。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等。美国以培养爱国、修养、诺言、伦理道德、纪律的“国民精神”, 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目标, 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形成包括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市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的目标体系。英国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奉献精神, 以及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 树立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信念。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 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 极力培养出东西合壁式的人才, 从而推动日本社会的前进。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非常详实, 思想政治教育都普遍受到重视。在培养目标上, 既具有层次性, 又具有统一性。区别在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与政治关系更密切而与宗教无关, 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在培养目标上, 中国培养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三向”、“四有”新人, 而西方国家则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三)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不同。

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要求做到多样性、趣味性、生动性, 以及时代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还要注重经常性和反复性, 可包括党团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争优创先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但是在教育方式上, 中国各高校侧重于显性教育, 采取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的方式。美国的高校德育教育强调课外活动和文化濡染来隐性渗透, 他们建立了一个立体多元、显隐结合的教育载体来承载其公民与道德教育的任务, 并希望在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传递国家基本的、主流的价值观。美国的宗教教育为其公民与道德教育提供了特殊的补充与支撑。在早期的西方学校教育中, 宗教的劝告和戒律是德育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大致来看, 美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团体活动以及宗教活动三部分。日本非常重视特别活动, 即课外活动, 学校把它视为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展示能力。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 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忠于”集体的观念。

比较之下, 虽然国际和国内都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灌输, 都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性。但是在教育方式上, 中国侧重于显性教育, 采取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的方式, 而西方国家侧重于隐性教育, 立足柔性灌输方式。

三、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 当代大学生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 由于他们并不全面的知识文化基础构成, 再加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大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的知识传授与强制灌输, 因此, 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有相当的抵触与冷漠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而这一状况也必须加以改变。因此, 要改变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被动状态, 本文认为可以首先从开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内蕴的方法论意义出发来展开教育活动。

总体而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上, 我国各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有效地借鉴西方经验。一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阅读入手,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互动型的教育模式,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探索和课堂讨论, 实事求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本真的理解, 并进而在与其他相关学说、思想的比较中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二是要切实开设一系列大学生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让大学生对宪法至上、司法独立、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等涉及现代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公民知识有所了解, 进而从方法论层面挖掘马克思哲学、法学、伦理学的内在意蕴, 扎根于我国的国情与本土文化心理基础, 立足教育本位, 真诚地面对学生所有的困惑, 在更高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帮助学生辨析、思考与选择。三是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对辅导员、专职思政教师乃至专业理论课教师展开经常性的、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培训, 把人类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介绍、采纳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既重视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培育和锻造, 也要重视与新科技、新媒体和新教育手段的衔接, 在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成长中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就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 我们还要注意具体方式方法的改变, 其一, 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理念, 将单维度、硬性的政治路线教育纳入到多元的、立体的、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公民身份、使命和道德感的教育之中。就西方社会而言, 宗教及其所掌控的慈善福利机构和社会志愿团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撑。对于我国而言, 华夏五千年悠久文明所积淀形成的儒家文化及其内涵的精神力量长期以来被政府、社会和广大民众所忽视, 这也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缺乏血肉和丰满感的重要原因。实际上, 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成功都离不开教育, 而教育发展又离不开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 更没有理由忽视儒家文化, 忽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性和支撑性作用。其二, 要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投入放在大学教育和教学上, 给予大学辅导员、专职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高的薪金福利待遇, 去除我国高校过度的经济、政治干预、高度的行政化态势和过分的功利主义倾向。孔子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西方各大常青藤名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卓著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自身在精神意识、学术气质和道德观念上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这些是产生大师、名师进而感染、熏陶学生在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上不断自我提升的重要原因。我国的高校则由于政治干预色彩过分浓重, 行政人员压制教师队伍, 带有浓厚经济意识的“产学研”压倒了基本的教学和育人功能, 从而导致广大教师队伍或主动、或被动地偏离了“传业授道解惑”的人文理想, 这也必然无法对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更高的期待。最后,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学校之外, 特别是政府和执政党对此责无旁贷。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表明, 政府开明、政治体制先进和民主、政治领导者廉洁自律、民众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信任度越高, 则一个国家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就相对较高, 学生和年轻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就具有更高的期待、更强烈的自我期许和历史使命感。西方国家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政府自身民主改革的成功, 离不开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和知识精英对政府乃至社会事务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因此,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真正取得成效, 除了高校和教师的努力, 政府和执政党的引导乃至全社会的配合、融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李曼丽.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美].欧内斯特.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9

据英国《每日电讯》2014年6月25日报道, OECD的教学与学习国际调查显示, 与其他国家相比, 英国教师经验不足, 过度劳累, 社会认可度低。

该调查针对来自34个国家的106, 000名教师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从总体上来说, 英国的教师队伍在大多数指标上表现较好。英国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 实行小班授课, 并有大量的行政人员和助教来帮助减轻教师工作量。该调查还显示, 约82%的英国教师对工作满意, 这在被调查国家中比例最低, 低于平均水平91.2%。英国教师比其他发达国家的教师工作时间更长, 平均每周有19.6个小时的教学时间, 加上判分、备课、辅导等因素, 教师的工作量相当大, 1周总的工作时间高达46个小时, 比平均水平多出8个小时。但是工资待遇相比其他国家较低, 年平均工资为34, 600英镑, 74%的教师认为工资水平偏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也较低。仅有35%的英国教师认为教师职业被社会大众所尊重和欣赏。英国教师经验不足, 平均教龄仅为12.4年, 少于其他国家教师平均16.2年的教龄。

英国教师与讲师工会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 秘书长玛丽·布斯泰德 (Mary Bousted) 表示, “我们对调查结果并不感到惊讶。英国教师生涯被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所控制, 学校领导无权实施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措施, 他们只会考虑教育标准局的要求”。一名英国教育部发言人对此表示, 英国政府正在努力使教育不受政治和官僚的影响, 把权力归还给教师。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10

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 很有特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 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 学会做判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课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 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在美国, 虽没有专设道德课, 但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 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学习。笔者认为, 教育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措施是值得我们为之反复思索和考量的。

一、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教育要面向生活

现实的人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确定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所谓人是现实的存在, 是指人的活动是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前提, 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社会生活环境谈论人的意志、欲望、理想与能力, 不能把人的需要、理想、能力与客观现实生活环境割裂开来, 教育是要培养人认识现实、超越现实的意识与能力, 而超越现实并不是脱离现实。因此, 强调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首先是把生活世界理解成个体成长的现实场所。学生是与世界紧密联系着的独立的个体, 不是孤立的, 而这种联系, 既有观念的、思想的, 又是观念、思想的现实化。学校教育只有面对现实社会生活, 积极回答生活过程中提出的鲜活课题, 帮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提高选择能力, 这样, 生活世界才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场所。

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目的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此阐明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与基础。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世界, 从这一视角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教育属于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 具有客观现实性, 不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思辨活动, 这与传统教育观有很大区别。当然, 学校教育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 人需要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 但是, 人的成长又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知识, 知识未必能使人变得崇高和富有教养, 因为人的成长是“实践的”, 抽象理论的灌输, 只是为人的成长提供了条件, 而人的成人与成才, 必须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现实的社会生活, 是展示人的个性、品质、才能的场所, 由此至少从两方面感受到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意义:一是揭示教育活动的现实依据, 使教育避免成为空想与浪漫的幻想。二是强调教育活动客观现实制约性, 不能脱离社会条件谈论教育活动, 以避免把教育变成是主观的智力活动。

三、教育过程应在师生互动中培养改造社会生活的信仰与立场

强调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是把教育理解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关系, 师生互为主体。反对把追求分数、考试成绩作为教育目标, 不再把教育看做是教师传授知识、提出德性品质要求的布道者, 甚至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知识拥有者的角色, 因而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还有更本质的内容, 这就是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彼此分享知识、情感、志趣和信仰, 双方以人的方式理解对方、评价对方,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彼此将对方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并不是回到现实生活本身, 而是强调教育培养的人具有批判与反思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这体现了教育具有超越性的特征, 即教育活动就要让学生确立追求理想社会、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理想与信仰, 有了追求理想的社会生活信仰, 才能不断进取、努力工作、学习和生活。

四、面向生活世界的德育工作应有具体的措施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分工十分细致,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个人都要面临着专业化的挑战, 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因此, 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帮助促进他们的专业水准外,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成为一名社会合格公民。社会合格公民, 基本一条是具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笔者认为西方经验主要给我们在实践上有三点启发:

1. 定量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 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 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 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 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 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 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

2. 强调隐蔽课程的潜移默化

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 所以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 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 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3. 以细致的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

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 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 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 组织参观、旅游, 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11

邱勇在致辞中总结回顾了近两年来校企联盟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新的阶段,面临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和企业都承担着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校企联盟的优势,创新推动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和各类高端人才培养培训。他期待联盟单位参与到联盟重要项目及活动,同时推进校企网状合作,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能创新合作模式、更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案例,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體系、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大会明确了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的使命:将致力于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大学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校企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开放,探索打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连接方式,提升高校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筹备秘书长、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刁庆军汇报了校企联盟建设工作及2015年的工作计划,即推出一套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建设一批行业试点认证项目、打造校企交流品牌论坛、建设校企教育资源与信息平台、开展行业研究、举办企业大学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评选与表彰一批精品项目、课程、师资及标杆案例等。

大会交流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用友集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唐大学、科技部中国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神华集团、邮政集团、中国药科大学等联盟代表展示了联盟未来的发展走向和模式,深具启迪、引领意义。

会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技部中国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共同发布了《全球企业大学评价与评级标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企业大学测评中主任,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阎晓珍博士就标准进行了介绍。

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篇12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经验交流会4月13日在重庆结束。重庆、浙江、北京等地作了大会经验介绍。

陈小娅充分肯定了各地实施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她说,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 普遍提高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 建立起了教师工资水平的长效保障机制, 初步建立起按实绩和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 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陈小娅指出, 校内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 是关系绩效工资制度能否取得实效、能否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环节。各地在这方面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 探索出许多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但还要不断完善, 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 进一步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陈小娅强调, 建立分配激励机制, 要把握好方向性、改革性和导向性, 实事求是, 把握好工作节奏。陈小娅要求,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的紧迫感, 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将中央政策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 切实把好事办好。要继续狠抓落实, 强化省级统筹, 尽快完成扫尾工作。

上一篇:体育课程对比下一篇:带电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