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衔接(共10篇)
体育课程衔接 篇1
摘要: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职体育课程与高职体育课程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中职、高职体育课程的衔接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中职、高职衔接并不能够满足中职、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的发展需要。本文将以中职、高职体育课程衔接的意义为着手点,针对目前衔接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提出中职、高职体育课程进行衔接的具体对策,推动我国中高职体育教育连贯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职,高职,衔接,教学方式,培养目标
体育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科目,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并且强健体魄,树立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所以体育课程无论处于那种阶段,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目前的中职、高职体育课程衔接的整个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本文将针对中职、高职的课程衔接进行相应的阐述,以此促进中职、高职体育课程衔接的进一步发展。
1、中职、高职体育课程衔接的意义
中职、高职的体育课程之所以重要,除了体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体质及体能,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体育相应的理论知识及理论技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之外,还要体现中职、高职的职业特色,突出体育课程中的职业教育特色,为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所以中职、高职的体育课程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社会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发展,我们要做好中职、高职的体育课程衔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处理好不同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及模式的变化,在体育课程内容难度的变化上也要有所体现,使各学段的体育教学能够趋于连贯。而且往往在进行中职、高体育课程衔接的过程之中,中职、高职院校需要对于自己的体育课程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推动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体育监管与考核制度,多角度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以促进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
2、中职、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衔接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虽然都是同为职业学校,但是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在此背景前提之下,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其实是属于两种分别独立的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其评价方式及考核手段等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衔接的过程之中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体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发展需求,没能很好地结合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到的职业特点来进行教学,从侧面来看,也能体现现行的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后。在体育学科的不同阶段上,其区分度往往较小,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进行相应体育教学任务的安排过程之中,体育教师往往较于随意,这种缺少连贯性的教学方式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衔接中的逻辑性与整体性,使得教学结构及教学逻辑趋于散碎,没有正确处理各个学段间的正确联系。这些都是中职、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应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所有的中职、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衔接阶段时所要进行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3、如何对中职、高职体育课程进行衔接
3.1、对课程的内容及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内容重复以及结构不合理等多种问题, 要进行体育课程的内容及结构的调整,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体育教学的标准体系。往往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其课时会多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课时,所以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会更加偏向于学生体能的锻炼及体育技能的培养。
在进行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的过程之中, 高职院校可以将内容及结构进行转变,由教师主导的体育课堂转变成为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堂,偏向于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且真正意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突出职业性的这一大特点。
以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们的全面进步, 建立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针对学生们进行体育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及变动,同时还能够保持体育课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3.2、完善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过程中的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作为体育课程最为重要的一环,往往会被忽视,很多的学校会将体育课程的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最终成绩,而往往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其方式有些偏颇。体能测试而来的考试成绩仅仅只能作为评价中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不是作为全部的评判标准,在评价环节中我们还应当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出席状况,结合学生个人的综合体育素养来进行价值判断。在传统的评价环节过程之中,都是体育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其他角度的评价与判断,可以增加学生互评等环节,丰富评价环节项目,促进评价环节的科学性,利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们在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阶段能够得到正确的、具有激励性的价值评价。
以上分析的都是对于学生们的评价环节,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环节以及对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环节。对于体育教师, 可以采取向学生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问卷上的回答,去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从而促进体育课程的进步。
对于体育课程建设评价这一部分,很多学生可能还没有适应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方式,就需要对体育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学校通过所接受到的反馈信息,积极调整衔接过程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以此推动体育课程在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间的顺利衔接。
3.3、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中职、 高职院校课程的衔接
促进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进行衔接的最好办法就是以体育必修为主,体育选修为辅进行教学,往往这种方式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必修的体育教学任务,学习课本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的学习标准,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
设立选修公共课程则是为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及多样性,通过设立多种选修课程来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中职院校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衔接中进行转变,既能发挥体育课程最为基础的功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到他们的体育爱好项目,从而可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学校课程不同, 因为往往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是职业性人才,是能够面向社会并且适应社会的人才,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职业特点,以此促进中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衔接与发展。
3.4、在中职、高职院校衔接过程中规范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标准
体育教师往往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随意性较大,不能严格按照体育课程大纲所规范的标准进行,没有准确的顺序及严格的规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规范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标准,使得在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衔接过程之中,能够具有完整性、逻辑性与连贯性。
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基本是分离开的,中间既缺少相应的连贯性,又有过多重复的课程内容。所以在衔接的这一阶段中我们要为不同阶段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建立相应的连接方式,让课程内容难度有递进式的上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们进行体育课程变化的适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体育课程的质量及水平,所以规范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标准对于课程的衔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3.5、提高中职、高职体育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
在中职、高职这一衔接阶段,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都应该提升自身相应的综合教育水平,以适合当时学校的发展状况。不同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之间应该定时召开相应的研讨会及培训会议,以此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衔接,在讨论会议上可以重新划定教学范围,提高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效率,每一个阶段所安排的体育教学任务应当能满足同一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总体需求,我们要加强对于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统筹协调及有机结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增加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交流合作的机会,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促进双方综合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6、完善体育课程进行的考核监管制度
考核监管制度与评价环节不同,重心放在监管之上,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规范,同时也在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体育教师能够有所依据、有所考量的来进行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监管制度的建立,学生们也可以意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考核监管制度的完善也能使学生加强对于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解。近些年来由于生源不是很稳定,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也不应该放松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相应监管举措。
3.7、加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教学
在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加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培养学生在体育这门课程中进行自主练习及合作学习的体育学习方式,树立良性的体育竞争意识,使实用性教学能够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职业人才。
4、结语
在中职学校及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趋势上,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这门课程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衔接上,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说课程重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不够完善等多种问题,我们除了要明确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的重要内涵之外, 还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内容及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过程中的评价环节、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中职、高职院校课程的衔接、在中职、高职院校衔接过程中规范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标准、 提高中职、高职体育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完善体育课程进行的考核监管制度、加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教学等多种方式,推动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衔接,从而促使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进一步连贯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瑞,荆永根,李嵘等.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干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6).
[2]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3]蔡龙.针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
[4]张瑞.“目标树”视角下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技能类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5]王锡娟,曾建明.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与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 篇2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
小学到中学体育教学的过渡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为了让学生进入中学后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促进教学成果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差异,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衔接。因此,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者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完成体育教学衔接工作。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缺少合理的教学思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将偏离素质教育的标准。由于中教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缺乏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1]。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虽然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但却没有按阶段拟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更像是课外活动。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把体育课时当作休闲时间,在思想上就没有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
2.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的变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十分明显,针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也会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所指定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符。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变化较小,而中学体育教学初期内容的难度就比较高,以至于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难以适应,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因此而变低。
3.课堂纪律差别大
小学体育教学较为放松,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养成了散漫的习惯。而中学体育教学一般都会有热身运动、健身操、列队等必要流程,小学体育课上养成的习惯会让学生难以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课堂纪律。学生在不适或反感的时候,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纪律的差异增加了教学衔接的困难。
4.教学方法效果低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体育课堂一般都设在户外,比其他学科更具实践性和示范性。但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完成教学内容后就能自由活动,所学的规范动作较少。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之下,小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了固定思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让学生掌握许多体育知识和动作规范,为赶进度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中学生因在体育课上缺少自由的时间,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其逐渐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策略
1.强化教学思想
为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先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改善,强化教学的目的性。作为体育基础教学,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以后强度逐渐增加的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后期,要适当增加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便于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加连贯。中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之外,也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不能为完成教学而教学,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重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容易对接,是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制定除了要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可接受的运动强度,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衔接的时间段内,要增加小学末期的运动强度,减少中学初期的运动强度,让学生更容易适应其中的变化。
3.明确课堂纪律
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小学体育教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提出更多的课堂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纪律型的课堂,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入学的前段时间要向学生介绍体育课程的计划,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纪律,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既定的纪律之上,教师应当适度放松,以免学生消极应付体育教学。
4.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是体育教学过渡到中学阶段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许多新事物都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若发现中学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势必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讲解,增加体育竞赛,组织校外体育活动等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先要改变教学思想,形成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能够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4).
[2].袁耿,刘抗英,杨杨.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J].才智.2014.(06).
[3].吴玲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途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体育课程衔接 篇3
1. 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高校体育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 在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保持健康的心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
2. 高校体育的制约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的来临, 大学生们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大学生难以保持身体健康, 大学生们急需一种可以伴随人一生的体育运动方法来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而如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反而在许多高校, 学生只能很被动地上体育课, 体育的魅力与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 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如今, 高校体育不能仅仅把促进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高校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为学生考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体育技能与锻炼方法, 逐渐调动自己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养成经常进行锻炼习惯, 让体育真正融入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当中去, 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打好基础。如果一个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明显, 那么其体育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影响就大。
二、终身体育的概述
1. 终身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转变, 体育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追求乐观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 终身体育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对于终身体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代表人物为王则珊教授。1995年后, 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为标志, 我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进入全面重视群众体育的一个新时期。在近些年来, 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由于社会的向前推进与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并在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下发展成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 终身体育的内涵与特征
现如今, 在体育界还没有一个对于终身体育概念的权威阐述, 虽然部分研究人员曾对其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但其对于终身体育的定义并不能得到所有学者的一致认可。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终身体育都有着其独特的理解,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对终身体育内涵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氛围下, 终身体育概念得到了很好的充实与加强。人们也在自身的运动实践中渐渐体会到了终身体育的内涵所在。对于终身体育, 王则珊教授认为, 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指导与教育。终身体育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活乐趣的重要方式, 它的整个体育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而班华则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 终身体育是根据人们自身的发展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它的发展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
3.21世纪终身体育的发展走向
在21世纪, 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给终身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几年中, 终身体育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 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一个理论, 它更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它将成为人们保持积极阳光心态的精神支柱, 它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体系
1.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们对新时代的美好愿望与憧憬都大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稳定、健康、阳光、积极的态度, 这个世纪将成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体育运动与体育教育的时代。大学体育是传承人类文明与先进思想重要领地, 把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进行合理的衔接,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们健身、娱乐等多种需要, 有利于他们保持一种积极将康的心态。而且, 它还可以让大学生们意识到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将是人的一生的美好追求, 终身体育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2.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实施现状
目前,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衔接,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许多学校在教学中, 并没有很好的向学生传达终身体育的思想, 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 教学方法老套, 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好多学生只是被动上课。
3.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模式发展途径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在衔接时, 必须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衔接, 在课的开始部分要充分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分组练习时,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动作中不规范的地方适时给以纠正, 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保持畅通的信息通道,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与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同时,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之间的互动,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技能,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切实领悟终身学习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赵专, 李平.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四川体育科学, 2006, 02:25-28
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讨 篇4
摘要:中高职课程衔接已经成为现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在中、高职教育发展中,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本文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以期对解决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而课程衔接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衔接。纵观国内外研究,虽然已有相当部分的研究成果,但随着中高职衔接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必将从理论阶段步入实践操作阶段,从外在模式到内涵建设阶段。这些都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但在目前,理论和实践中都尚未解决好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未能落实到具体专业和具体实践之处,因此,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分析
1.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前提是培养目标的衔接。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融通、衔接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点,是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中等职业教育是等同于普通教育的高中阶段,在职业技能培养中起基础作用,主要培养技术性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等同于普通教育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起强化和拓宽作用,以培养高端技术性人才为主;
2.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基础是对口专业衔接。课程是根据专业确定,因此只有解决了专业衔接才能解决课程衔接。统一的专业结构和衔接标准才能有效解决中职生升入高职后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避免重复学习。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产业结构与市场变化相对接;3.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核心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衔接。课程标准是制定和实施课程的前提。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加以推广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难以统一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源方面,职业教育的生源比较多样化,生源知识与技能水参差不齐,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不一致;再如课程方面,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或课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欠缺统一性。综上所述种种原因导致课程设置标准难以统一。标准不统一导致了中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课程的顺序性与延续性混乱。课程内容的衔接是整个课程衔接中的主体。职业教育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4.专业课程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考核评价的衔接。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课程衔接就不可能顺利实施。目前,职业教育一般采用的是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或者二者兼用。但是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沟通、对应关系还没完全明确,因而,明确界定中高职各个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要求,将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出统一规定,是现今考核评价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在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是紧密相连的。至于专业课程衔接,美国的做法是把两类课程衔接起来,即把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性技术课程和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两者衔接起来,即开发实用范围更广、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又能提供升学机会的课程。德国实行的是 “双元制”职业教育,其中高职衔接模式分两部分体现,一是螺旋式上升的学制衔接体系,二是实行阶梯式职业衔接课程。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当完整而且层次鲜明,根据学段不同,可分为高中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等。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过推荐考试等方式可被录取到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继续进修。澳大利亚通过专业课程衔接模式完成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与实施连续性的“培训包”,是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要素的总和。“培训包”由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开发,涵盖了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三个部分。在法国,普通高中毕业生、技术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不需要通过考试,可直接升读高职院校。其中,中职毕业生在完成中职学段的两年学习后到职教预科学校(预科部)进行补习,使之获得职业高中毕业会考证书,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报考高职院校。台湾地区现行教育体系结构分为五层,其中包括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补习教育。高中学段的学制为三年制,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根据行业的不同,中职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可分为 30 个大类的专业,所有类别均以高职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制定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标准。综上所述,主要发达国家(地区)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他们将职业教育视为阶段性教育,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并且把当前制定统一课程标准作为中高职课程衔接顺畅的基础。
三、国内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和高职课程难以有效进行衔接的主要因素是课程目标的制定缺少层次性,另外两种层次的院校分别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有明显的水平层次差别,甚至有些高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还不如中职生,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2.缺乏有层次性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导致了课程内容没有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学生在中职学段修读了相关专业课程后,到了高职阶段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另外,由于中职学段的教材相对滞后,未能跟上市场发展需求,因此大多中职学校唯有采纳高职的专业课教材,所以两者在缺乏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有部分学科,甚至是专业核心课,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征订的是同一版本的教材,也就是说同一本教材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到了高职阶段还要继续学,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能,造成了无形的浪费;3.课程标准层次不清。课程标准层次不清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把该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培养目标也均为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水平和能力,其考证目标虽然名目不一样,但是基本均相当于欧洲语言标准的 A1 水平。高职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虽然比中职的同名课程增加了填写有关单证的教学目标,但在中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外贸单证课程作为补充。
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衔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从国家到地方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对如何通过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尚未解决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再加上中职和高职相互沟通不多,存在较为严重的中、高职两张皮现象,今后的中高职发展过程中,要极力改变这种各成一体,各自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各自梳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的状况,努力实现各专业层次的良好对接,形成专业技能上的循序渐进、有机合理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4).
[2]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03).
[4]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体育课程衔接 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大学体育,过渡,课改
1 现存问题
现如今, 基础教育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 高考不考体育, 因此不可否认体育课程在高中阶段根本提不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地位。从高中与大学的关系来看, 高中阶段应该是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调研, 从各高校大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我们教育界在高中阶段所开展的体育课程还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高中体育课程与大学体育课程脱节严重, 必须搞好高中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过渡衔接问题, 使学生在大学体育课程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
2 高中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学期为三年, 合计六个学期, 约为周2学时 (每学时45分钟) , 教学内容以教育部的大纲为依据。各个高中, 因为场地和资金、师资的限制, 再加上受高考分、升学率的影响, 高中体育课程往往是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学习任务重的高三阶段。
3 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学期通常为二年, 合计四个学期, 约为周2学时 (每学时45分钟) 。目前, 大学体育课程普遍采用选修模式, 即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修1门体育项目, 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 部分由条件的学校还开设有游泳课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室内冰上课 (牡丹江大学) 、武术项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等。在北方, 每逢冬季, 各大学都浇筑室外冰场, 将冰上速滑课作为大学体育必修项目。
4 对比分析
从最近几年全国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来看,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这与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学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不论是高中学校还是高中生, 仍是一味的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将高中体育课程与大学体育课程相比较, 在教学内容方面差别较大, 缺少教学的连续性和延续性。一门体育项目的学习和练习, 以及兴趣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年龄的限制,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 专业性较强, 要求学生最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而这个基础恰恰应该归根于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在高中阶段, 理应为学生将来到大学后选修各体育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5 解决高中体育向大学体育过渡衔接问题的建议
5.1 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学习, 是大学学习的一个奠基阶段。高中体育课程, 也应该做好与大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从教学模式方面, 要强调素质教育, 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即在高中阶段开设体育选修项目。这个体育选修, 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也激发了学生们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巧, 为将来大学选修体育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方面, 既然大学选修有各种如上所述的球类运动, 则也可以并且应该在高中阶段也开设相关的选修项目,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需要。
5.2 加强教材的衔接
高中体育课程教材与大学体育课程教材, 存在根本上的不容, 根据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的多与深。相比大学体育教材, 高中体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简化, 以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规律、运动技术技巧为主, 而大学体育教材则理论学习要求更加深入、技术要求更加有难度。
5.3 保障措施
要想解决高中体育向大学体育教学的过渡问题, 除了上述的教材与教学内容设计外, 还要加强对各项体育设备设施的资金投入以及学校对教学场所的支持, 为高中体育课程教材改革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6 结束语
如何解决高中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教学衔接的课题,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育人过程, 我们应该把握好高中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上的关系, 处理好学生体育学习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承上启下, 有序衔接。
参考文献
[1]孙全洪, 常德胜, 曹雅琴;陕西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2]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罗建钢;;高职院校开设交谊舞课实践性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沈时明;谈SARS后的体育教育与全民健康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5]陈静青, 许洪文;福建莆田学院18-20岁女生的体质状况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6]黄国龙;;福建省汉族大学生20年间身体素质发展趋势的灰色理论分析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年05期
[7]杨秀芹;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相关理念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篇6
1、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产生及其内涵
学校体育的产生。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终身体育的内涵。终身体育是贯穿人一生的体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对人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从终身体育观来审视学校教育,不难看出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健身的重点,它不仅承接学前教育、学前体育游戏,而且为学生走出学校之后继续从事体育工作及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
3、我国城乡居民中断体育活动的年龄及原因
我国的体育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动参与的,被动参与体育的人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就不再参加体育运动,这是中断体育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卢元镇先生针对居民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所做调查,其中缺乏锻炼时间、兴趣以及体育设施缺乏和经济等问题是主要原因。
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几点建议
学校体育共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三部分,学校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抓紧抓好校园体育建设,达成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衔接。
(1)深化学校体育教学制度、内容改革,转变学校及体育教师教学思想。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身心方面的需求,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随便应付体育训练,走出学校立即告别体育锻炼的悲剧。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乃体育课堂教学,因此,必须把“健康第一”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体育教学的始终,要尽快实现学校体育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为主的“三基教育”转变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上来,不能只是单单传授体育运动技术。
(2)充分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根据各阶段教育的特性,大课间体育活动仅适用于小学、初中及高中。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在对本校体育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填充之。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施行至今,其作用已初见成效。
(3)以学生为活动构建的主体,丰富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开展好全校性、班级、俱乐部、小团体及个人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课余体育竞赛,通过对优胜者的奖励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激发其锻炼身体的愿望并及时检查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体育技能的形成及提高创造发展的空间。
(4)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满足学生日常锻炼的需求。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继续学校校园体育制度建设,完善各项体育政策、规定,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利用体育竞赛、优秀体育代表人物的凝聚、号召和推动作用,激励学生奋进。只有当学生身处一个和谐的体育氛围,才能更好的促进其体育兴趣、能力等的形成,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为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人才,学校体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从学生兴趣、爱好等实际出发,改革现有教学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摘要: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在当今的中国,重视的则是竞技体育,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并没有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终身体育的观念尚未能全面树立。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解决如何在学校体育领域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问题,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养成终身坚持锻炼习惯的前提。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衔接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 篇7
在研究分析体育教学现状就可了解到,进入到大学学习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升高,同时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已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现象对发展体育教学衔接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落后的教学设施、教学配备不够齐全已经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发展。相对比发达国家,这差距表现的非常明显。研究分析体育教学脱节的原因,发现与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活动不具独特性、整体性与连续性。显而易见,教学脱节严重,衔接不够,就会导致大学体育重复中学,中学重复小学。长期以往,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教学中逐渐产生抵触心理。
2 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原因
首先,区域差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必须具备充足的物质作为基础保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区域经济差异显现的越来越明显[2]。无论是农村还是经济发达的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不少学校在体育经费这方面甚至都没有达到下限,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场地非常狭窄、体育设施陈旧。在这种教学环境与氛围下教学,教师与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学生体质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已经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且相应的增加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但是不少区域将这部分的经费投入发展到其他学科上,导致体育教学仍旧不能有序的进行。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致使体育设施配备不一,导致区域之间的体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最终影响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其次,体育教学呈现边缘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文轻武价值理念根深蒂固。大部分人认为,后期发展趋势如何与体育关系非常浅。在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已经进入到浮躁阶段,家长期待学生考上重点学校,而学校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普遍将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不会将体育教学考虑在内,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边缘化的现象.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始终作为重点在提倡,但仍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育人员已经提出将学生的体质纳入到高考的政策中。但是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如果只依赖体育教学将很难获得明显的改善。
总体而言,体育教学的边缘化导致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变成一道难题。
3 构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
面对学生体质这一难题,体育已经成为当前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教育内容并不相同,同时体育教学发挥的作用也不一致。
为促使体育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构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体育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
首先,以政府为中心形成补偿机制。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本就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整体推进就必须以政府魏忠贤。政府部门在保障体育教学衔接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政府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就会影响到具体效果的取得。总体来说,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即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根据区域文化构建当地体育课程指导。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大纲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尚未将学生体质纳入到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中。面对这一情形,就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补偿机制,全面推进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其次,构建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衔接补偿反馈机制。任何一项行动,其立足点就在价值体现上。也就是研究体育价值,以期能够实现体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以其相当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事实上,价值观说的简单直白一点就是人们对周边事物的看法、态度以及观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认同体育教学的价值。
因而,就现当代的体育工作人员来说,追求体育人文价值是最为重要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功利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人际关系的功利色彩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体育不仅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够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样的认识在我国体育价值观中非常少见。也就是说,人文价值观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体育的发展。唯有从根本上改变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够解决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最后,构建体育教学有效补偿实现机制。面对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应当不断反思,以此指导体育教学有效补偿机制的形成。就现阶段我国文化样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同时存在。且这三者的争论愈演愈烈。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仍旧在现代理论基础上占据着非常薄弱的位置。体育教师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就体育新课程改革来说,解决教育观念的现代性危机显得非常重要。体育课程改革应当秉持和健全现代社会,并促使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重视新课程改革目的性的同时,强调人性化的理念。尽可能降低体育教师由于认知差异引发的困扰,尽可能缩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4(4).
体育课程衔接 篇8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 我国目前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些基本模式, 如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也形成了一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 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 等等, 这有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 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 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非专业对口衔接, 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 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 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 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 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 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 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许多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 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 加强了技能课程教学, 却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没有认识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调研发现, 中职学校数学、英语、物理课时不足全省许多中职学校物理课只开一学期或半学期, 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不开设物理课, 因为物理不是对口单招高考科目, 不受重视。由于一些学校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这就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这几年对口单招班学生期末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 有的班级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占一半以上, 学生英语的听、读、写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要求, 学习与物理联系密切的大学物理或电磁学等相关课程时, 困难较大, 上课听不懂, 课后作业不会做, 实验课实验内容在课内完不成。
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1 建设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 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深入中职院校进行深度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中职对应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职业岗位、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实验实践环节、师资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是以培养电子及通信产品生产、应用人员为主线, 主要开设电子或通信技术应用类课程;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对象是以初等教育毕业生为主要生源, 文化基础课知识薄弱, 受基本思维训练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中高职衔接通道的探索中, 应建立组织系统的课程体系, 加强文化基础课, 使高职生掌握更为系统和专深的知识和技能, 具备更强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成为新一代光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第一线所急需的通信终端的调试与维修、通信网络管理、光传输设备运行维护等专门岗位的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2.1 职业岗位确定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中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通信产品检测与维修、计算机与网络安装与管理, 高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 (光传输网组建/维护、通信工程监理、宽带接入、数据网络组建/维护、交换设备运行与维护) 、通信产品营销。
2.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工作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 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 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的发展思路, 制定通信技术专业3年中职+2年高职的“3+2”课程体系。实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专业选修课、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的对接, 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具体如表2所示。
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中职建议安排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高职建议安排1.25学期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与就业相结合, 企业和学校派指导教师指导,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爱岗、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完成学生从中职到高职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通过顶岗实习锻炼, 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质量高, 顺利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 完成学业。
2.2.3 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模块化, 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 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比如, 若以中职毕业以就业为目标, 就可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 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 则可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 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若要获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 也可以在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两个不同职业标准的相关课程。
3 结语
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在中职课程中建立基础, 中职课程在高职课程中延伸, 在衔接中由高职院校牵头实施, 实现人才的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对我学院其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中职教师的科研、教改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2) :31-3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4]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 :12-16.
[5]汤霞, 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 2012 (23) :1-3.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研究 篇9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 优化策略 模块化课程 学分银行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职业教育从“断头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教专家姜大源说过:“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根本,必须要落实到课程层面的衔接才是最根本、最实质的、最深入的。否则,中高职衔接必然会流于表面。”因此,课程衔接对于中高职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实质和核心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1、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
目前,对于中高职衔接还只是停留在外延的衔接上,内涵的衔接上还不够深入。中高职衔接是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来实现的,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术难点,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这已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要从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构建,另一方面则要考虑中职和高职课程如何做到真正的衔接,而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不重复,更是课程内涵的衔接。
2、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已经从“人口红利”时代进入“人才红利”时代,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而“中国制造”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其教育核心是“培养实用性、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体现的是“人口红利”;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以及更高更强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人才红利”。
3、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同,它与某一特定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相结合,反应某一行业的工作规范和标准要求。目前,由于我国职业证书体系不健全,国家也缺乏对行业证书的监管,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致使我国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还没有实现“双证融通”局面。职业教育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乱象。
一是中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一个清晰的差异定位。中职和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同类专业的课程目标没有联系性、递进性。高职教育没有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没能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目标的衔接。培养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难以适应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二是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缺失和重复现象严重。由于我国中高职院校各成系统,互相独立办学,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致使中高职院校开设了大量相同的课程,中职生相对实践能力强,而文化课普遍基础薄弱,给中高职的衔接带来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三是中高职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的结构是一个整体性问题。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课程结构往往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理念以及价值取向。现在中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还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传统的“三段式”的学科化课程模式,专业课程结构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欠妥当。
2、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衔接的原因。
其一是中高职院校传统课程观念依旧存在。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二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人才培养层次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对接致使很多中职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或相关的领域的专业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高职的衔接。其三是中高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普遍缺乏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老师,致使许多教学任务无法得到落实。其四中职与高职之间无统一的专业目录。中高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专业目录,在专业设置接口上的不对接,导致高职院校无法为中职毕业生提供对口的专业,很多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受限。其五中高职课程模式陈旧。传统的高职课程按“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它以学科为中心,强调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符合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没有体现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所在。
3、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尝试。
从最近几年的研究文献来看,中高课程衔接根据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不同也有不同的衔接形式,对于五年一贯制模式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模式下课程衔接采用的是一体化设计,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一种衔接方式;对于自主招生和“3+证书”模式,课程衔接就没有那么完美,由于参加升学考试,文化课相对比较看重,专业课相对比较薄
弱,而且生源专业不是很对口,造成课程重复设置,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
1、基于职教集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
职教集团是政校企合作的结合体,是目前实现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最好的途径,在职教集团下可以统一专业目录,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建立起统一的课程标准,中职教育课程依据行业、企业要求进行设定,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课程的内容,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职教集团由于能够清楚地知道对方课程的内容,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文化课注意中高职学习的衔接,为今后继续教育和专业的扩展提供有利条件。专业课程根据中高职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来确定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依据职业标准、企业标准来进行内容的选择。
2、基于非职教集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
对于非职教集团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在招生时就要明确考试大纲,要进行“知识+技能”的考核,要么是自主招生,要么是专业对口招生,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或纵横结合的拓展。为避免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重复和缺失,实行“模块课程+学分银行”的形式进行考核来实现,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目的。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内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几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各项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落实在课程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课程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托,是联系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课程的有效衔接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课程是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重要载体。
1、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
在课程目标的衔接上,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课程设置紧扣中高职共同的培养目标,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理论、强模仿,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2、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顺序和实践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整合性。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要注意文化课中高职衔接,注意知识点承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继续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要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3、中高职课程评价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评价不要再是单一的理论考核,应该结合模块化课程、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评价。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设置对应的模块化课程,进行常态化的考核,考核通过即可取得学分。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学校可鼓励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拓展学习,取得更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模块化課程、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鉴定形成有机的结合。总之,一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鸿. 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4,(3):17-19.
[2]王卫卫,李可. 职教集团框架下中高职院校课程对接的内涵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4):162-163.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23-34.
主题课程:有效的幼小衔接 篇10
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进行平稳过渡?去年, 我在接手一年级后, 参考了幼儿园的“每月一个活动主题”的方式及常丽华老师的始业课程, 进行了“主题课程”的尝试, 以此来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一年级。
一、适应课程, 帮助孩子快速地适应新环境
第一天上学的孩子, 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同样, 也伴随着紧张与不安。为了让孩子适应小学这个新环境, 消除紧张感, 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带给孩子全新的体验, 第一天, 适应课程安排了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 并带着孩子们熟悉新校园。故事中的小阿力要上学啰!他好兴奋, 可是又有点儿担心。其实, 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如此, 特别是原本不在本校区幼儿园的孩子, 可能身边没有熟悉的同学, 对于他们来说, 新的环境充满了陌生感, 没有朋友的孤独更能滋生心底的害怕。故事中的小阿力也是如此, 担心在学校迷了路, 担心交不到新朋友, 担心自己可能会因害怕忍不住哭泣……这时候, 一只小麻雀让阿力改变了想法。就像一只长大了必须离巢飞向广大世界的小鸟一样, 小阿力还是去上学了, 而且他发现, 学校还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喔!故事能够让班中许多像小阿力一样的孩子消除担忧, 增强信心———一定能同小阿力一样在新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这一天, 只由正副班主任轮流带班, 这与幼儿园的情况十分相似, 也能帮助孩子更快地熟悉老师, 亲近老师。在带着孩子认识参观校园后, 我们还组织孩子“画一画学校”;放学前, 组织孩子交流今天最快乐的事情。当快乐与他人分享时, 快乐就在加倍, 快乐就在传递。快乐, 可以消除孩子的紧张与不安, 帮助孩子喜欢上新的校园、新的生活。
第二天的主题是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 孩子最需要的是朋友, 有了朋友, 孩子才会不孤单, 才会快乐, 才会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和生活中去。但是交朋友也是一门学问, 因此这一天安排的绘本是《彩虹色的花》和《做朋友吧》。
彩虹色的花有六片美丽的花瓣, 它用自己的花瓣分别帮助了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刺猬, 最后一片花瓣被大风刮走了。冬天的时候, 花儿折断了, 被大雪淹没了, 什么也没有了。但是它曾经帮助过的小动物们却都记得它。最美妙的是结尾———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春天又来了。彩虹色的花又长出来了。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有着圆满结局的故事, 而彩虹色的花由于乐于助人, 所以, 永远不会消失。《做朋友吧》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 讲述一条小蛇找朋友的经过, 孩子们都很喜欢。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懂得付出和吃亏。这个绘本故事就告诉了孩子“只有付出才能交到朋友”。
除了绘本故事, 我们还安排了儿歌游戏“交朋友”。孩子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与身边的同学做着交朋友的手指游戏, 帮助孩子认识身边的同学。
这一天的读写绘, 我们也是根据主题让孩子们画一画你交到了哪些好朋友, 你是怎样交到这些朋友的。
之后的几天分别安排了绘本《小魔怪要上学》和儿童诗《不学汉字有坏处》,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使其发现上学的乐趣;绘本《好安静的书》、《大卫上学去》和诗歌《新新的九月》帮助孩子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练习管理自己;绘本《我绝对不吃番茄》和儿歌《不挑食》, 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主题课程, 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一年级
当然, 孩子要真正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光靠一周的适应课程是不够的, 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的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让孩子能适应一年级生活, 喜欢一年级生活, 在第一学期, 我采用了“每月一个主题”的方式, 融入到一年级的枯燥的拼音学习和汉字学习的语文教学中, 让孩子慢慢地从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方式中去。
九月, 结合孩子刚入学的实际情况, 把主题定为“一年级, 你好!”除了第一周的适应课程外, 我还安排了“认识自我”的内容, 引导孩子学做一个勇于尝试、充满自信的人。安排的绘本有《你是特别的, 你是最好的》、《我的名字美美菊花克丽桑丝》、《我不知道我是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大脚丫跳芭蕾》, 培养孩子的自信;《鸭子骑车记》,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为了让课程更加丰满, 为了让孩子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本月我主要采用绘本为主, 辅以“读写绘”和儿歌, 效果非常好。
以绘本《大脚丫跳芭蕾》为例。故事讲述的是热爱跳舞的贝琳达因自己的脚大遭到评委们的嘲笑, 她失去了信心, 差一点放弃。但最终她找回了信心, 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孩子的心随着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一起跌宕起伏。故事结束后, 我便带着大家一起听歌曲《别着急》。歌词是这样的:“别泄气你别着急呀, 只要你继续去努力呀。别泄气你别着急呀, 你一定有好运气。”歌曲伴随动画的MV, 节奏明快, 孩子们十分喜欢。绘本与歌曲的结合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当别人还没有发现你长处的时候, 千万不要泄气, 请继续努力, 迟早有一天, 我们大家都会看到;当你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 千万别着急, 请继续努力, 总有一天, 你会像贝琳达一样获得成功。”我还和孩子们约定, 当班上有小朋友遇到挫折失败时, 当小朋友学习有些跟不上时, 当小朋友因作业错误而受到老师批评时, 那么我们一起为他唱这首歌。
一个月下来, 孩子听了许多的故事, 念了许多的儿歌, 最重要的是, 孩子在这种主题式的学习中快乐着, 成长着。短短的一个月, 孩子们喜欢上了小学生活, 更喜欢上了语文课堂。
十月, 我选择的主题是“我与动物交朋友”。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 绝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养过小鱼、小乌龟、小鸟、小兔等之类的小动物。每次聊起小动物, 孩子们总是特别开心。男孩子还特别喜欢看恐龙、海洋动物之类的图书。
在这个月的主题课程中, 除了相关的绘本故事, 我还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如:对动物的介绍。我借助PPT给孩子介绍了狼和虎的不同种类, 孩子们自己介绍恐龙、蛇、鲸等动物。我们还讲了关于动物的故事, 学习了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背诵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儿歌, 把家里养的小动物的生活情况拍成视频在班级里播放, 甚至还把小动物带到学校里观察介绍, 这其中当然还少不了与动物相关的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读写绘”。
这个月, 我们在与动物的学习活动中忙碌着, 同时却也快乐着。
之后, 我们还安排了“我爱我家”、“我和你”、“智慧棒棒糖”等主题课程, 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