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管理

2024-09-24

大学体育管理(精选12篇)

大学体育管理 篇1

体育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 每位体育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驾驭体育课堂。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增强教学效果的手段, 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纪律与课堂评价。 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 而欢快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管理。 一节优异的体育课堂是经过一个精心设计与复杂操作的过程, 组织是动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体育课堂管理的原则

体育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有强健的体魄, 更好地学习, 并形成终身体育观, 将来做到身体好, 工作好。 可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应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课堂短短的45分钟, 所以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则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合理地设计课堂, 减少随意性,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体育教学, 从而获得最佳效果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广大学生中树立科学的大体育观念, 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 让学生主动参与大学体育教育。 现代社会更需要体育, 让他们的技术技能得到提高, 心理与社会适应得到发展, 培养每位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当前和谐社会下, 体育教师只有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优美的示范动作吸引学生才能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有和谐的上课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眼神或一个细节、表情、一句话都直接影响教学气氛。 如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会产生恐惧心理, 惧怕失败, 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找出错误所在, 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 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 哪怕是微微笑、点点头, 学生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 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大学体育教学采用的选项教学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所以学生对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短跑, 我就介绍短跑的知识。 如坚持进行拉伸运动, 保证腿部柔韧性。 百米的速度取决于步幅与步频, 拉伸会让步幅增大, 有助拉开步幅;合理的训练上肢, 上肢力量能带动摆臂的力度, 从而带动全身, 对百米后程发力有巨大帮助;如果时间充裕, 保证每天的运动量。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许多学生按这些原则坚持训练, 成绩明显提高。 又如对喜欢立定跳远、跳远项目的学生, 给他们介绍, 从生活中入手, 每天上课、宿舍之间, 少乘电梯, 多走楼梯, 也是一种不错的锻炼, 顺便锻炼腿部肌肉。 走在路上, 可以没事跳两跳, 试着摸树枝之类的, 甭管摸不摸得到。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建立可行的评价机制。 比如在课堂上, 对学生动作掌握到位, 并积极帮助其他学生的体育教师要加以激励、赏识;对学生的不足、缺陷要委婉诚恳地指出来,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 自觉地反思, 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自己;在小组合作练习中, 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学习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合作情况、参与讨论评价等表现及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三、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

纪律和课堂管理在体育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体育课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把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调动学生主动参加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抓好课堂纪律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之一, 尤其是体育课因其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多等特点, 加之学生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而且在活动中最易显露出各自的个性, 因而只有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地“抓”,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正式授课之前, 组织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哪些纪律是安全、高效体育课上必须遵守的, 通过这种集体协商、集中制定, 到最终推出真实性纪律标准, 会让全体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自觉遵守体育课纪律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自觉遵守的纪律才是最能构筑于学生心灵的纪律。

四、考核评价的管理

“没有评价便没有教育”。 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 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某一结果的评价。 高校体育教学考核应将体育知识、技能、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进行综合评定, 并纳入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 高校体育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成绩分配呈“正态分布”, 其目的是重视教学过程, 肯定学习态度, 鼓励自觉积极的锻炼, 这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考核评价方式的构建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 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 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情况, 还要想方设法地科学地测出学生掌握体育技术、 技能的水平及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 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考核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会认真学习, 坚持锻炼, 体育成绩大幅度提高, 同时提高对运动项目的兴趣, 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对提倡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大有裨益。

总之, 要将一堂课上好, 学生有所收获,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进修, 学习信息方面的知识, 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摘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管理。教师的点拨和鼓励, 甚至善意的批评, 都将激励他们, 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教学考核应将体育知识、技能、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进行综合评定, 并纳入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

关键词:大学教育,课堂管理,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兵.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之根本[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1) .

[2]李煜桦, 李国胜.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策略的探讨[J].大家, 2012 (04) .

大学体育管理 篇2

大学体育教育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来实现,但二者存在各自的困局。大学体育课程方面。从大学体育教材与初高中体育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出,除健康教育知识模块增加外,教学内容基本重复初高中的技术学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篮球项目为例,许多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了如“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进入高校,他们需要运用这些技术,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但是当前高校由于选项教学班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仍需重复基本技术教学,这就导致部分技能强、喜欢篮球的同学,反而不喜欢篮球课。课外活动方面。大学体育区别于高中的地方在于: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组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内容更为丰富和个性化。这类社团和俱乐部,有的具备体育专业人员的指导,有的则较为松散,但总体上讲,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无法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文化价值。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已经在尝试进行改革。世纪之交时,王宗平先生应景于健康理念,发表多篇文章提出增加理论课时的改革思路;同时提倡按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俱乐部的模式。目前,大学体育课程多数按项目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时间、项目和教师。这种“三自主”选项的模式,解决了兴趣上的差异化,但没有解决水平上的差异化,即对于同一个项目仍有兴趣的同学很难满足他们更高的需求,这部分学生往往到社团和俱乐部中去寻求满足,但是社团和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水平不够,而且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因此,有学者提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并未有实践与操作层面的具体举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教学俱乐部也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罢,都没有跳出课堂教学的范畴,大学体育系统里,是否有课堂教学之外,具备大学体育教育功能的模式?崔树林教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提炼出“三元一体”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模式。该研究在认清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础上,强调发挥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教育的根基,此无可置疑。但是,课堂教学之外,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同样可以实现体育教育的功能。本研究认为,在高校学分制的背景下,既然大学体育俱乐部能够实现教育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更丰富的体育知识,身体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还可以培养更为持久的体育兴趣,完全可以授予学生学分,进行课程化管理,而且进行课程化管理之后,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将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聚焦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课程化管理,如何能够在实践层面有效推进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堂所不具备的教育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逻辑分析法

2.3专家访谈法

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

1前言

时间作为客观存在,是物质恒久运动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顺序性和持续性,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前后联系和顺序更替的表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最大空间。时间管理就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而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工作。时间管理包括诸如提高时间利用观念、制定时间计划,划定时间消耗标准;利用多种方法使时间消费合理;诊断时间利用情况,总结时间使用经验,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并克服之; 利用系统科学的定量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时间等。时间管理就是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随意使用和浪费, 转而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进行高效率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提高时间使用效率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陆续编制了各种时间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1〕;1991年Britton和Tesser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TMQ)〔2〕等,从而促使教育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时间管理研究,如, Moore&Price(1994)〔3〕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正相关;而更多的是从拖延层面探讨时间管理对学业的影响,Caroline(1995)〔4〕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Dianne(1997)〔5〕提出,长期拖延会导致学业成绩降低;Laurel A等(1998)〔6〕指出:时间管理不当会造成拖延从而使学习时间减少,造成学业成绩下降;TODD等(2002)〔7〕的研究结论是:增加学业努力的时间会提高学业表现。Weinsteinden〔8〕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的时间管理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训练,许多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习惯的学生,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我国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黄希庭等人就时间管理与教育领域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黄希庭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概念〔9〕,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价值和功能以及运用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特点的人格特征。2001年黄希庭、张志杰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10〕,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对时间的功能、价值的稳固态度及观念,包括个人驾驭时间的动力或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及观念;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驾驭个人时间的信念和期望,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行为及能力的预估,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还认为,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价值观、自我效能和自我监控在个体时间运用上的行为及心理特征的体现。体育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及自身约束力的不同,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个体差异进行统计整理,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类别间的时间管理差异及形成原因,以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观、主观满意度等方面的专著30余篇,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资料,在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2010、2009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2.2.3数据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性别间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3.2不同年级间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4):不同年级间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著,而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差异不显著。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最高,大二学生最低。说明大一学生由于高中期间时间习惯的延伸,时间观念最强,大二时有所松懈,经过两年的大学教育,到大三时又有所提高。这进一步说明,大学期间同样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引导。

3.3不同专业间

对不同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5):不同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专业、体育专业、运训专业、民传专业。

nlc202309021936

表明体育统招专业社体、体教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教高,时间观念和意识较体育单招运训、民传专业高。说明不同专业间由于所学内容及专业环境之间的差异,时间观念和意识会产生很大不同。

4结论

通过访谈及本次调查得知,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淡薄,女生时间管理意识高于男生。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二学生;专业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体教、运训、民传专业。

5建议

时间管理倾向作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观念。由于时间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来源不够广泛,样本量较小,仅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薄弱的现象,要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时间价值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率,并适当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觉调控时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ritton BK,Tesser A.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83(3):405-410.

〔2〕Macan TH,Shahani C,Dipboye R L et al.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3〕Moore P C. The influence of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4; 55(7-B):3051/ Price D C .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management, time-management, and personality measurements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6;57(7-A):2860.

〔4〕Caroline Senecal,Richard Koestiner.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5):607-619.

〔5〕Dianne M Tice and Roy F Baumeiste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 performance , stress and Health: The Costs and Benefit of Dawdling,1997;8(6):454-458.

〔6〕Laurel A. Haycock, Patricia McCarthy, and Carol L. Skay. Procrastin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 Journal ofCounseling&Development,1998;76:317-323.

〔7〕TODD Jackson,Karen E,Weiss,Jesse,Lundquist,and Denise HooPer.The Impact of Hope Procrastination,And social Activit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dwestern College Students,2002;124(2):310-322.

〔8〕 Weinsteinden . The influence of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2004;15(5):3-13.

〔9〕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10〕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责任编辑:李宏斌)

大学体育管理 篇4

本文基于大学体育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教学理念, 探讨适合大学生终身体育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校园体育文化结构。使大学终身体育学习在规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数字互动的平台, 明确、清晰、简明、富有感染力的了解所需的终身体育科学文化知识, 并便于对体育健身指导、运动处方开据和运动疾病的防治、体育欣赏、运动心理调节以及体育史料查找等, 本文将从大学体育课教学的结构、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大学体育互动媒体平台3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而构建以终身体育理念为基础的大学体育体系。

1 体育课教学的结构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 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遵循学生身心变化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体育课结构的重点, 规划体育课的组成部分、课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分配是体育课结构的主要内容。体育课结构将教学活动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基本部分, 并在不同时间段内针对教学对象, 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等组织形式。大学体育课教学结构模式具体要求见表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通过对大学体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将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归纳为知识学习能力、健身能力、终身体育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四个方面, 以此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系统, 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知识的全面、基础普及能力。具体结构模块分析见表2。

2.1 知识学习能力模块

(1) 体育理论知识, 构建世界体育历史的发展, 各体育项目的特色, 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与融合, 大众参与体育文化的方式, 体育与建身的特点等终身体育知识学习模块。

(2) 人体机能测定, 利用台阶试验、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进行自我评定。使学生学会科学化的体育健身标准监测。

2.2 健身能力模块

(1) 人体形态学, 将机能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形态结构通过3D等虚拟技术的形式植入校园网数据库直观体现出人体机能形态, 便于分析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结构的影响关系。另外, 结合人体各项体格指标的测定等, 充分掌握人体内外结构的特征。

(2) 运动生化, 将机体血乳酸、血糖、血尿的检测与评定数据等级划分, 实现运动与常规不同阶段的人体成分、酶的功能状态数据图式分析。

2.3 终身体育能力模块的功能分析

(1) 运动技术动作, 对各项运动技术动作解析、三维测力分析等, 通过计算机数据计算, 指导科学体育活动的开展。

(2) 运动医疗保障, 编辑各项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方法, 研制运动保健方法与科学健身处方, 配制运动营养的科学与实施手段。保障科学方法开展终身体育锻炼。

2.4 体育欣赏能力模块

(1) 体育美学, 介绍体育运动中健身与健美的特点、以及体育美的特征、竞技体育美的表现形式等, 完善体育美的认识。

(2) 竞技体育欣赏, 对体育规则的介绍, 使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欣赏, 成为看得懂, 会分析的校园体育比赛的参与者。

3 大学体育互动媒体平台

3.1 建立体育信息数据库

基于校园互联网系统为基础, 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为设计后台, 利用ODBC数据源连接Web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的结构时, 严格遵守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共享性、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减少存储冗余度等要求。本系统的数据表主要包括学生用户信息表统计表、健身知识传达数据表、体育知识信息表、体质信息教参数据表、体育技能信息图文数据表、教辅资料音像数据表和它们之间的关联表、权限配置表等。

3.2 互动媒体平台功能的实现

互动媒体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功能模块:后台管理子系统、知识检索互动子系统、个性化体质监测服务子系统如图1。

3.2.1 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子模块、IP访问控制管理模块、数据资源传输管理模块三个部分, 分别实现了对整个系统的用户信息、数据资源信息的管理、更新和维护功能, 以及用户使用范围的限制功能。

3.2.2 知识检索互动子系统

知识检索互动子系统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健身能力、终身体育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四个方面, 用户通过虚拟技术平台, 将涵盖体育理论学习、人体机能、人体形态学、运动生化、运动技术动作、运动医疗保障、体育美学、竞技体育欣赏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体育多媒体资源、通过数据库分类的形式, 分别实现了对体育知识的多方面需求和互动。成为大学生对体育知识需求自主探求的重要途径。

3.2.3 个性化体质监测服务子系统

个性化体质监测服务子系统主要是建设人体机能互动监测平台, 其功能有:台阶试验、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力量、柔韧等素质评定;机能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形态结构观察分析、人体各项体格指标的测定等;机体血乳酸、血糖、血尿的检测与评定、人体成分、酶的功能分析;各项运动技术动作的三维数字解析和测力分析等;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运动保健方法与科学健身处方研制、运动营养的科学配制与实施手段。

4 结语

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 为体育教学开启了自主多样化的选择模式。高校以终身体育理念为体育教学基础, 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表现, 是发展学校体育的趋势, 也是充分体现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校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建设, 实际上使传统的体育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和全面的知识获取模式转变, 也是一个对新的大学体育知识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通过对大学体育能力与知识学习体系的分析, 利用终身体育教学理念, 构建大学体育教学平台, 就大学体育课教学的结构、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大学体育互动媒体平台3个方面进行研究, 探讨以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的大学体育学习形式, 并对学生提高全面体育素质, 提供科学体育的价值评价判断, 进而为巩固终身体育教学基础, 创新大学生终生体育结构提供科学引导。

关键词:教学平台,终身体育,结构模式,互动媒体

参考文献

[1]曹平, 田爱华, 等.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之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4.

[3]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 (2) :81~84.

[4]王凤来.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168~169.

大学体育信息化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5

4.1管理理念信息化

管理理念信息化不是将管理理念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而是形成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的意识,认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贯穿在整个大学体育管理过程当中。理念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信息化理念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行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化。

4.2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

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最主要内容。首先在体育信息资料的采集上实现信息化。采用计算机对现有的器材设备资源信息进行录入,对器材设备的种类、数量、使用生命长短等都进行数据化统计,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资料与实际拥有的器材设备进行核对,建立起精准的体育器材设备数据库。对体育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专长等进行数据化统计;对各级学院学生体育课程安排进行数据化统计与预测,对往年体育投入的资金、主要建设的项目等进行数据化统计,以为后期的预算提供参考。其次要在体育信息传递的方式上实现信息化。采用网络对体育信息进行传递,能有效减小因传递而产生的误差,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能促进资源配置和管理高效进行。最后要实现体育信息网络化、共享化。采用智能系统,建立体育各项资源信息的资料库,并通过网络对外开放,能方便体育信息需求者在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成绩的管理、教师即课程的评价实现信息化,方便学生查询成绩,突破人工查询成绩的速度和数量的局限性。学生使用网络系统对教师即课程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还能减少教学反馈调查琐碎过程中的工作量,减少人力投入,缩短教学反馈周期,及时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3管理体制信息化

在体育信息资料采集、传递信息化和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化基础上,体育管理的各个部门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沟通、交流。各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体育课程的安排,将上课人数、场地和师资需要、上课时间等信息进行网络共享,发出需求信号,教学运行科将可使用的场地信息进行网络共享,体育学院管理部门将学院可提供的师资和设配信息进行共享,建立起全面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在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可以快速进行学生课程的安排,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上课的场地、教师等信息。信息资料的库的建立只是实现管理体制信息化的第一步,深入实现管理体制的信息化还需要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系统,实现资源信息检索的快速化,资源配置的智能化。例如输入课程需求信息,智能系统能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自动安排出课程,并实现课程信息的网络化,方便学生、教师查询。当课程临时变动时,智能系统能快速调配出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信息,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高效化。

4.4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大学体育管理 篇6

关键词:管理模式    网络化教学    大学体育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20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授课模式的僵化等,不仅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难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率较低。如果能够积极运用网络化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体育教学,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的过程

(一)建立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体系

大学体育与网络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也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建立网站课堂,并且将其打造成为第二课堂,便于学生进行课后的运动神经培养和体育课程学习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将体育课程学习网站建立起来

体育课程学习网站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学生能够发展体育课外兴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站交流体育运动的经验。体育课程学习网站能够详细地记录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记录的形式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和视频资料,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网站的资源整合,教师能够进行体育教学方案的展示和教学信息的积累。这样即使学生没有选修某项体育项目,也能够对通过教学视频和授课进度进行了解,弥补了体育选修科目分配不均而造成的遗憾。

此外,通过网络化教学还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和体育学习结合起来,借助各种在线聊天工具,将丰富有趣的体育知识、形象的视频教程和新颖的图片资源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愿进入网站学习体育知识。网络课程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和较大的信息量,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归类和整理授课信息并进行发布,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授课模式的特殊结构和教学进度的跟进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建立不同的学习讨论平台

在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体系中,讨论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类似于普通课堂中的讨论小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向,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体育小组,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可以使用QQ、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内自由地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运动的技巧。比如,一些热爱远足、登山、攀岩等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对这些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经验进行交流,从而提高户外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二)评价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

学校在建立网络课堂的同时,还要对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的评价过程。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积极改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发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要对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评价,就应该以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形式和内容为基础。首先要对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及授课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考量。与普通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网络化教学体系中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互动,因此应该着重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自觉性进行考核。在教材和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偏向于户外实践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符合,使学生能够根据视频和相应的提示文字来完成体育学习。此外,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方面也应该参照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设计清晰新颖的平台形式,提高大学生进行网络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

师生互动环节的考核也是对大学生网络化教学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由于在大学生体育网络化教学体系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提问,因此开辟专门的讨论版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讨论板块中师生能够进行便捷的交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能够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进度,并通过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在当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在大学扩招的前提下,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体育成绩进行记录的难度越来越大。使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能够用视频教材来代替一些单纯的示范操作,而且体育活动的模拟软件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解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试,或者组织体育比赛,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三、结语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网络化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师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授课的进度和授课的内容,提高授课的效率。此外,学校还要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使大学体育教师的管理和数据搜集工作更加简易,对比赛计划、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宋宝杰.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科技,2015(5).

[2]闫冰.基于体育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体育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9).

大学体育管理 篇7

1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 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 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在实践中,主要由学校课程管理专业模式和科层管理模式构成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模式。校本课程专业管理模式对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在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建立学校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全新模式体现出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的迫切要求。这一全新模式应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切实体现出来,并对学生兴趣与发展要求给予最大的关注,促使大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形成。在课程管理上,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教师多方面的需求,使教师的理性和非理性管理作用得到有效体现。为了创造出开放性强的大学体育校本管理现代模式,就需要让社会相关人士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管理之中,对学校课程实施创造性的管理。

关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引导与管理 篇8

对体育社团这一概念进行界定,首先要明确社团和政府组织之间是不同的,有关的学者对此做的研究为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体育社团是由大学生为了实现其体育锻炼的目标,并且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把参与体育锻炼作为目标而自愿组建的非盈利性的学生群体组织。

调查指出,在当代大学校园,由三个以上学生把参与体育运动当成主要手段,在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地点和这个群体约定俗成的时间进行组织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或者也称其为校代表队),并且在这个组织中有大家公认的负责人,这样的组织或者校代表队就是我们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大学生体育社团。

学生自愿组建的在多项比赛时代表学校去参与的组织就是校代表队。然而现在在许多的大学,不光有学生自愿组建起来的校代表队,还有一些由校方出面组织并且集中管理的具有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后者并非学生自愿组建的,所以我们认为其不包括在大学生的体育社团内。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大学,体育模式运行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理论课程的教育,它以不断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课内容为主要手段,来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既定目标,这个方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高校建立体育工作、规范体育体系和促进体育运动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体育体系自身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有其无法规避的局限。现在进行的体育理论课程教育,仍旧是以组织学生集体考试,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的理论成绩达标而进行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受阻。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的体质进行强化训练,注重了其生物本能的发挥,但是却忽略了体育文化本身的含义、使体育的效能无法发挥,也阻碍了体育运动的全面健康发展。现在很多学校都对现存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了利弊分析, 并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建立体育社团便是其采取的一大措施,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也愈加明显。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

体育社团有其本身固有的几个特征:制定目标政绩化、存在资源差异、其内在的理法矛盾、程现伞状结构、彼此间的横向关联较为封闭等等。

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卢元镇教授指出,这个社团还包括将体育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以进行体育运动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社团内的人员对某一项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训练方式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组织比赛项目以及社团内分工明确。

组建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组织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这一社团在高校众多的社团组织中有以下几个特征:(1)把体育锻炼作为目标;(2)以进行体育运动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3) 社团内的人员对某一项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训练方式有着极大的兴趣;(4)与竞赛活动有关;(5)受体育规则的制约。

三、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出现的问题

经过对甘肃省的部分大学生自行组建的体育社团的自身特征、社团的组成、社团组建的任务以及社团的运行方式等等进行调查,并且对可能影响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提出有效的管理方式着手,对社团进行积极的组建引导和运行指导。在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书中,作者指出,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利发展因素:社团的成员不固定,参与活动十分单一;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团的物资供应不到位;社团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服务观念不强。而王艳和张建新则指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内部运行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组织的体育活动不规范; 组成社团的每个成员有其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社团活动时他们又有自己的目的等等特征,因此要想合理管理社团成员并不容易; 另外社团的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另外的一些专家学者还指出,现存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问题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行组织的团体,没有得到学校行政单位的支持;社团的管理部集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差;活动的场地以及用于活动的耗材不健全以及对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这种自发组建的社团随意性强,进行活动可利用的经费有限;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类别少、所能达到的规模也有限。

四、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引导措施

1、树立新型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结构的思想

要建立起宏观的体育课程思想,积极的提倡进行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使体育课程的结构达到内外一体的目标。就要求各大高校的体育专业部门要将组建大学生体育社团这一活动加入到体育课程教育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的过程中来,还要按照学校的具体情况,利用可行的方式,为学校的体育社团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

2、构建新型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体系结构

因为在当前的体育运行体系中,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活动得不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部门也不热衷于参加这一自发团体组织的任何活动。所以,重新构建大学生的体育社团体系十分的有必要,其重点在于增强体育部门对体育社团的关注和支持, 也不会使别的部门对这一社团的支持力度受损。

在这一体系运行时,主要是把课外体育运动当成运行基础, 建立在现有的学生体育社团上,合理的发挥高校的有力资源,给高校自身的体育锻炼事业提供服务,有效的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同时为学校实现全员参与体育活动这一目标贡献力量。同时校代表队和体育社团组织也均能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他们不会远离原来的组,这样做,社团活动能够得到体育部门和学校团委的共同支持,也能够扩大体育活动的发展空间,使体育活动的成本降低。依托体育部门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不仅缓解了自发性体育社团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还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在体育社团中的指导作用,对社团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以改善。此外,建立新的体育体系,也可以将组织社团活动加入到体育部门的管理当中,为高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提供条件。

3、将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大学体育管理 篇9

一、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1.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数量较多, 场馆项目齐备, 总占地面积达152500平方米, 可满足24个体育项目的开展。学校设立了体育场馆中心负责全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场馆中心下设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 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及规章制度。如, 深圳大学体育馆的主要岗位设置有场馆中心主任、市场服务部 (前台、商品部) 、物业管理部 (救生员、安保、保洁) 、设备运行部、场馆管理部 (财务部、办公室) 。每个体育场馆设有馆长一职, 负责协调每个场馆各个部门的工作。

2.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使用现状

除了体育课、运动队训练和各类体育比赛之外, 学校的体育资源全部用于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以保证广大在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用场需求。此外, 学校每学年为在校大学生和教工发放体育资助经费 (额度) ——学生200元 (每学期100元) 、教工400元 (每学期200元) , 经费被划入每个学生和教工的校园一卡通, 且只能在校内各个收费体育场馆中进行体育锻炼, 不得用于其他消费, 不能折成现金, 且必须是本人使用。如一学期没有用完, 体育活动经费将自动清零, 不累积到下一个学期。

学校的各项举措, 有效调动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数据统计表明:2007年深圳大学学生课余利用体育场馆参加各种体育锻炼达26万余人次 (此数据仅限于收费场馆, 在室外篮球、排球场地和田径场等免费体育设施进行的体育锻炼和参加各类校、院、系及俱乐部体育活动的人数没有计入在内) ;2008年达到36万余人次;2009年提高到42万余人次。调查数据还显示, 使用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中, 每周锻炼1次的占58.3%, 锻炼2次的占16.3%, 锻炼3次的为7.9%, 锻炼4次的为2.9%, 5次以上的为2.9%, 其他为11.7%。可见, 深圳大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使用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课余体育锻炼。

二、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模式

尽管2009年深圳大学使用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数达到了42万余人次, 但体育场馆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潜力可以挖掘。如, 学生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场地可以使用, 体育场馆空场信息知晓度有待提高;学生现场购买体育场馆门票时所花费的时间较长, 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多数学生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安排锻炼时间, 场馆开放时间段有待增加、延长等等。因此, 依托信息化技术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 从而提高体育场馆使用率, 将体育场馆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就很有必要。

1.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网络订场模式

信息化网络订场模式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线完成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场馆查询、场馆预订、场馆退订和改签、信息查询等, 场馆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操作实现对体育场馆的消息发布、用户管理、预订审核管理、场馆信息管理等功能。由此,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预订场馆时免去排队、付费的不便, 同时可以对场馆的信息状况随时进行查询;另一方面可以使场馆管理者在场馆的管理上节约人力、物力, 提高场馆管理效率。

深圳大学网络订场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操作两个子系统, 前台操作由在校师生通过个人电脑进入校园网使用, 后台操作由场馆中心的管理人员对场馆进行管理操作。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网络订票系统模块功能见图1, 体育场馆网络订票系统使用功能见图2。

2. 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网络订场模式认可度

大学体育管理 篇10

1 概念界定

(1)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4版中对项目管理所下的定义是:“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1]项目管理包括五大过程和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即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包括: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五个阶段;九大知识领域包括: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2)项目干系人。PMBOK对项目干系人的定义是:“项目干系人是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可能受项目实施或完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如客户、发起人、执行组织或公众)。”[2](3)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目前,有关体育赛事质量的研究非常少,对如何衡量赛事质量的标准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3]。项目管理理论为我们研究体育赛事项目的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项目管理对项目是否成功提供了两条标准,第一,从客观的角度评判,是否完成项目的预定目标;第二,从主观的角度评判,是否让项目干系人满意。那么体育赛事项目的质量就可界定为:“在完成体育赛事项目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赛事项目干系人需求的程度。”

2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启动管理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的启动管理其实质是,明确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的制定者。质量规划由谁来制定历来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由谁来实施质量管理,就由谁来制定质量管理规划。”例如:举办奥运会的各项指标是由国际奥委会制定,而且要定期进行检查。那么,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应由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制定。

3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管理

3.1 确立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目标

满足项目干系人的期望是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的目标。干系人的期望有时会随着项目的推进而不断提高,如开始时要满足赛事的安全举办,安全的情况得到解决后又要求赛事的精彩程度,精彩程度问题解决后可能又要求提高裁判员的执裁水平等等。因此在制定赛事项目质量规划时,可以制定一个宏观的目标,比如要达到99%以上的干系人满意度。

3.2 制定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目标的原则

(1)目标的设定要与赛事项目规格相适应。如果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的规格设定未达到全运会的标准,那么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指标必须达到或超过往届全运会的规格,其项目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反之,就要在能基本满足赛事进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2)制定的赛事项目质量目标应是可实现的。不要一味的迎合干系人的期望而把赛事项目质量目标设定的过高,以至于无法完成,造成不必要的矛盾。(3)目标的结果应是可测量的。只有可测的目标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与同级赛事比出差距,与以往赛事比出趋势。比如大学生体育赛事的比赛项目数量、运动员的报名水平、裁判员的等级、场地的座位数量、观众对赛事的满意程度、媒体对赛事的看法、电视转播的收视率等等,都要有明确的标准。

4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执行管理

(1)合理的赛事项目组织机构。合理的赛事项目组织机构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的最高领导应在质量管理部门挂帅;二是全体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到质量监管;三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应在赛事组织中挂职。(2)科学可行的赛事项目质量标准。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有三个要求:一是必须有精确量化的质量标准;二是必须有明确不抽象的质量要求;三是具体操作细则必须用统一的术语说明。(3)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工作操作流程的规范制度;二是有信息管理的规范制度;三是有检验程序和变更程序的操作规程。(4)合格的赛事项目资源配置。合格的赛事资源配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比赛器材、设备等要有质量检验设备;二是保证原材料供应链的质量;三是选择、配备和培训赛事相关人员。(5)持续的赛事项目质量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是为赛事项目组织和客户提供更多收益,而在赛事项目内部所采取的,旨在提高项目质量的各种措施。质量改进活动内容并无定式,一般包括培训、检查、评比、问题分析、征集建议等活动。

5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监控管理

对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进行控制,应根据目的和作用来选择相应的管理工具,最具代表性的是帕累托图。图1显示的是一个分析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运动员投诉住宿条件的帕累托图。从运动员投诉的这几类原因中可以发现,只要解决了洗浴设施和空调设施存在的问题,就可消除82%的投诉。帕累托图在选择赛事质量改进目标,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效果检查、处理遗留问题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在纠正质量偏差中也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6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收尾管理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收尾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项目质量进行项目后评价。图2显示了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后评价的程序。赛事项目虽然是临时的、一次性的,但其组织过程资产却会对未来类似项目的举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赛事质量进行项目后评价意义重大。

7 结论

(1)明确了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的概念,为进一步科学管理体育赛事项目奠定了基础。(2)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管理的流程应按照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即按照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五个管理过程进行管理。(3)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应由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制定。(4)满足项目干系人的期望是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的目标。(5)制定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规划目标的三条原则是:目标的设定要与赛事项目规格相适应;制定的赛事项目质量目标应是可实现的;目标的结果应是可测量的。(6)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和评估制度。(7)应根据目的和作用选择相应的管理工具来对体育赛事项目质量进行控制。(8)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后评价的程序是:赛事项目团队自评、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收集信息、实施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地方政府审核、教育部主管部门复审备案。

摘要:基于项目管理理论,从启动管理、规划管理、执行管理、监控管理和收尾管理五个阶段,对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评估的制度与方法和项目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质量的科学化管理提供理了论依据和行动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 4版.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

[2]孔庆波,张玲燕.体育赛事产品及其特性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44-47.

大学体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改革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而作为体育类院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不可能囊括所有。要使专业发展有特色、人才培养有前途,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目前专业竞争力,同时可考虑适量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交叉性专业,如城市与城市社区管理方向,社区体育管理方向等。

一、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新专业。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到目前为止早已有超过600所的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但是有关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一些问题甚至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

郑大体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当时隶属于社会体育系。2008年3月学院成立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开设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训练学三个专业,下设新闻与管理两个教研室,目前共有15名教職员工和678名学生。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社会体育系划拨至体育新闻与管理系,任课教师主要来自管理教研室,截止2009年10月共有教师七人,其中副教授一人,讲师两人,助教四人,教师专业领域主要为管理、会计和经济学等学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体育领域、公共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及本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追求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设置了体育管理一个方向,该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61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含教育实践环节)119学分,限制性选修课32学分,任意选修课10学分。其中必修课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体育理论与实践。

二、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教学单位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结构无论从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称上还是较为合理的。但是随着学院和系部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师的绝对数量和研究的专业领域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尤为不足。目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是从别的或相近专业转过来,知识结构不合理,由此还造成科研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专业教材的建设,很难对教学形成强有利的支撑。

(二)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1.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的设置应该是基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其办学规模、专业方向等必须与之相适应。就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看,突出问题是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人才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看,一段时间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毕业生就业并无竞争优势。一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及事业单位面临改革,此类人才需求极为有限;二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制约着公共事业的发展,短时间很难解决;三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无优先权;四是目前研究生目录中未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面临着与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不平等竞争局面。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建设上,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各高校办学方向都不十分明确,基本上是依托于本校原有学科基础及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办学。如师范院校依托于教育系,医学院依托于卫生管理,体育学院则依托于体育管理等。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只有体育管理一个方向,课程设置上虽然有所体现,如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经纪人等五门相关课程。但是从实际教学上来看,由于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大多不是体育,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和强调体育特色。致使专业特色并没有通过专业方向的确定而体现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上各个学科都有所涉及,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模块共19门课,包括数学、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等数个学科,但每门学科都不深入,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正是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致使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定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方向和改革对策探讨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211高校突显研究型,重视研究型教学和科研,省内如郑州大学基本上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上;而一般院校侧重应用型,教学贴近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定位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如定位于应用型的院校在教学方式上除了理论教学外,还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郑大体院作为体育类院校,在研究型教学上并无优势,但可以在实践和实验教学上发掘潜力。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应用型,利用学院在体育类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空间。

(二)实训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1.实训室建设。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室是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软件或程序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在真实环境中经营管理或者作出商业决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学到的知识。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以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建立实训室。目前较为先进的实训系统有国际商贸综合实训、证券投资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物流沙盘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模拟企业实训、商务谈判实训、会计手工实训、银行业务实训和电子政务模拟实训等。由于实训软件费用较为昂贵,可分期分批购置,建立实训模块。第一批可先建立模拟企业实训室。

2.实习基地建设。应适时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利用体院在体育产业的优势,将实习基地建立在体育类企事业单位,如省体中心、健身连锁机构、体育用品零售企业等。为本科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实习时间。

(三)拓宽专业口径

从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体育院校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尤其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为基础培养学生及安排相关课程设置。郑大体院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吸收这一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体育和管理能力相统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导入“2.5+1.5”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工业大学自2002年初开始实施“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在学校内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从学校体育类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招收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突出、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系统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体育背景的既懂公共管理科学、又懂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后同样授予他们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样,对公共管理专业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也可进行体育专项的重点培养,毕业时授予体育与管理的双学士学位。

(四)突出學科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因此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如财经类名校——中央财经大学就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设置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这两个方向。其他院校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选择了教育管理方向,河北经贸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均选择了物业开发与管理为方向。而体育类院校多数选择了体育管理方向。结合郑州区域交通商贸中心的地缘优势,郑大体院可开设城市管理方向。但与中央财经大学着重于从宏观层面培养复合性的城市管理人才不同,郑大体院可突出“城市社区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偏重于培养城市社区基层的管理人才,同时发挥体育院校的优势,突出培养学生在社区体育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与其他体育类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不断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政府或企业有实际管理经验的官员和企业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本校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

2.注重教师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到兄弟院校做短期访问学者,增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达到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

3.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于2003年已经设立,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还缺少建设精品课所需的专业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努力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根据目前情况可将管理学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10-2011申报校级精品课程。以教研室主任为精品课建设负责人,并以其为主讲教师组建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的选用争取系列化并使用国家级的优秀教材;注重试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在3-4年完成。

四、结束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定位不太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等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郑大体院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热门专业。

参考文献:

[1]颜军,陈家长,庞甲光等.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J].经济师,2008,(8).

[2]宣勇,何作井.“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大学体育管理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代跑,教学管理

1 前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大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体质测试找人“代跑”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大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制约教与学的不严, 甚至是有些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体育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它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感外, 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 需要对大学生体质测试“代跑”现象进行分析, 以及体育教学管理策略进行研究。而全国的高校应该尽快行动起来, 从多个角度来透析大学生“代跑”存在的现实问题, 切实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同时, 要加大体育教学管理力度, 只有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 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 大学生“代跑”现象问题分析

在大学生体育测试中出现了新名词叫“代跑”, 那么何为“代”, 何为“跑”。引起我们当代体育大学生关注。经过在网上输入代字时出现了“代劳”“代签到”“代上课”等字样, 看来在很多的大学生眼里的学习和生活, 要的只是结果, 而不是过程。所以作者从何为代, 何为跑的角度去分析, 从体育教学管理方面去解答大学生为什么选择代和跑问题。

2.1 大学生体质测试中“代”的分析

2.1.1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代”问题现象分析

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娱乐方式的不断改变, 而大学生生活方式也日益改变,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也随之出现了代替现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中“代”的现象还是很多的, 这都说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少担当, 在道德和精神方面严重缺乏。可见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应有的公平、公正等的因素已不再重要了, 所以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2.2 大学生体质测试目的分析

在调查大学生体质测试中, 可以看出大学生奖学金和体育成绩直接挂钩的, 因为现在一般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都是没有问题, 但是由于现在的学校和家长对体育不重视, 学生在高中时体育课被占, 学生自主锻炼机会少, 最终导致学生体质下降。部分大学生因为他们身体肥胖, 而体育测试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还有一些同学每天在寝室里玩游戏、看电影、电视剧, 从不运动。所以, 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差, 最终选择他人替代自己测试。也有少部分的人因为想在他人面前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或者是得到异性同学的认可选择找他人代替自己代跑。

2.3 大学生测试中监督管理制度分析

在调查大学生体质测试中, 发现体育教师在测试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惩罚制度不健全, 而惩罚也就是再跑一次, 对自己没有什么伤害和损失。这是大学生选择找他人代跑的最重要的原因。

2.4 大学生测试时心理状态分析

许多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测试时, 往往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 比如兴奋、紧张、焦虑、胆怯、担优等。从表6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因素是心理情绪状态影响, 让大学生对测试1000米 (男) /800米 (女) 时都产生了害怕、胆怯、担忧心理, 致使“代跑”现象发生。

2.5 大学生体育测试学生身体素质分析

从表7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身体素质不好, 学生自身带有一定的为难情绪, 导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动机不强。

2.6 大学生体质测试中“跑”问题的分析

2.6.1 大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分析

大学生体质测试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的, 每个项目的制定都是根据学生们自身情况而定。

综合以上几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最想找他人代替自己考试的项目是1000米/800米。现在的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和过高的期望值, 导致大学生在选择项目时“避重就轻”, 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小和趣味性较高的项目, 对能体现出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长跑项目置之不理。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规定的运动强度学生们一般都很难达到, 因为学生在上课时, 学生都不是按照老师的规定的强度去做,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师在上课的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如果对那些偷懒的学生有严格的惩罚制度, 这些状况就会好转。现实是许多男学生在业余生活中沉溺于玩游戏、吸烟、喝酒等不好的生活方式中, 而女生都在寝室看韩剧、电影, 都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心肺功能下降, 所以在测量1000米/800米时, 就想到了要找他人来“代跑”。

2.6.2 大学生体质测试行为分析

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做到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尊重他人和遵守法纪等道德品质, 才能遵循体育道德的基本准则。

从表11调查结果中由可以看出大, 学生在体育测试中一半以上的人会遵守体育道德准则, 还有少数的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这些大学生对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坚守产生了怀疑、动摇, 甚至抛弃。还有一少部分的大学生对制度产生了质疑, 也许是体育教师在测试中徇私舞弊现象被发现, 让大学生们认为只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就能顺利达到及格分数。

2.6.3 大学生生活场地设施分析

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越来越显得紧张, 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扩招和场地维护不足。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8.42%的学生可能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确实奇缺, 所以不能满足锻炼需求, 这部分大学生数都是比较热爱体育锻炼的人, 对体育设施的要求相对较高, 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要对锻炼有兴趣, 才能对设施有需求, 所以他们一般不会成为“代跑”家族的一员。

2.6.4 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分析

在调查你一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中, 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了四分之一。说明大学生的锻炼意识比较薄弱, 感觉体育锻炼对自己没有直接上的好处, 而喜欢去做一些看的到事情。从而学生使失去兴趣, 导致学生从根本上就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

2.6.5 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时间都比较长, 主要是他们参加的项目不同运动强度也就不同, 一般30分钟以内的人大多是一些跑步项目或者健美操等一些中间没有休息的项目, 而30分钟到60分钟的主要是羽毛球、网球、篮球等一些球类的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存在累了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而60分钟以上的主要是足球、台球等项目, 因为这些能得到很长时间的休息。

2.6.6 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参加小强度运动, 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身的因素影响, 而存在这种心里的学生不知道小强度运动是达不到体质测试时及格指标。

3 大学生“代跑”现象教学管理策略

3.1 制度建设分析

3.1.1 制度规范建设分析

关于加强大学生体质的文件规范有很多, 如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等, 经笔者在网上查阅资料, 长春某校学院关于学生管理的规范就有18个, 每个制度是否能落实到位不得而知。有8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并不知道这些规范制度的存在, 更不知道制度规范的内容。所以在落实方面大打折扣, 我想是即使是管理者也不能一一详尽。

所以, 制度不在多, 而在于落实, 不在于繁杂而在于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相信如果大学生们都知道有这样或那样的制度和规范约束的话, 而且能落实到位, 他们也就不至于通过“代跑”来达到体质测试的标准。

3.1.2 大学生体质测试档案管理情况

笔者走访长春10所高校针对是否建立了大学生体质测试档案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仅有40%的高校已经或正在建立大学生体质测试档案, 而有60%的高校仍未建立体质测试档案。大学其他各个学科的档案建立都很健全, 而体育的档案建立还存在很多不足, 更不用说体质测试中的档案建立。

3.1.3 作弊惩罚措施

通过表5的统计结果显示, 有56.45%的学生认为惩罚制度不健全。即使违规作弊, 找人“代跑”, 抓到的处罚也就只是重新测试, 起不到威慑作用。况且在测试中, 监督不严, 有许多学生能轻松蒙混过关, 没有受到真正的处罚,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们找“代跑”的现象。

3.2 师资队伍及管理分析

3.2.1 师资数量与质量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侯书健的《吉林省高等体育院系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吉林省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是: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 主要集中在四十岁以下, 正处于教学和科研的理想时期;教师的培训机会少, 有71%的教师未进修过。通过该论文的调查结果, 能说明目前高校的体育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偏低,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3.2.2 教师管理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是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而“以人为本”是教师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而体育教学管理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构成的, 而运用教育行政机关、学院、教师等一切校内外力量, 对体育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计划、实施、协调、监控,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管理。在体育测试中产生代跑现象, 主要是因为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各个环节中存在漏洞, 导致一些学生从中钻了空子。

3.2.3 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3.2.3. 1 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调查结果发现长跑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形式过于单一, 很多学校主要以运动会的形式及阳关体育的形式来开展中长跑运动, 这种单一而又传统的开展形式很难吸引大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3.2.3. 2 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

笔者认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评价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入手。同时,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进行评价, 因为大学生找他人代替自己跑步是一种体育道德的缺失, 为了自己能得到学校的奖学金、得到异性的认可等因素而去选择作弊, 这不仅反映的大学生自身道德丧失, 也反映出社会中的风气不正, 可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2.4 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策略分析

3.2.4. 1 学校教育和管理

根据笔者的调查, 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基本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圈养式”, 一种是“放养式”, 而目前以“放养式”管理模式居多, 占80%以上。所谓圈养式就是要求学生统参加晨读、晚自习等, 不参加则扣分, 宿舍卫生按具体要求, 每天检查, 不合格则扣分, 而且不能随意的进出校门等。这类管理方式的高校一般是大专院校居多, 而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是实施“放养”的管理模式, 即对学生没有具体的要求, 仅在课业和课堂上面有要求, 只要能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

3.2.4. 2 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在初中或者高中是学生从依靠父母、教师转变到独立自主地生活, 由学生青少年的角色向成人的角色转变, 在这转变过程会在行为上不能控制自我, 在思想上过于偏激, 在日长生活中不能自理也很容易脱离社会, 误入歧途。因此, 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他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个好的开端, 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个自己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 没有按照教师分配的训练任务达标, 平时不参与锻炼等等行为, 这是大学生自我督促和行为控制能力差的表现;大学生恐惧长跑, 缺乏自信, 怕通不过体质测试, 这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表现;大学生因惧怕体质测试通不过, 或者因怕辛苦而找“代跑”的行为, 这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缺乏约束的表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学生体质测试中产生“代跑”现象, 笔者认为第一是高校制度落实困难, 体质测试档案管理和惩罚措施不健全。第二是大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不完善, 数量质量参差不齐, 学校对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第三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 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过于传统。第四是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低, 自我管理缺失, 不能克服参与锻炼时产生的恐惧、担忧等心理, 缺乏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4.2 建议

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政策和法规, 同时也要监督高校落实政策、法规、各项标准。

高校要积极配合和响应教育部门的指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发展方案,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各种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 招募专业的体育教学人才。

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备课, 制定合理教学方案, 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要积极参加体育教学课程, 配合体育教学活动, 培养运动爱好, 克服自身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 勇于挑战。提升自己道德修养, 崇尚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洪, 姜建华, 方爱莲.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5) .

[2]李应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 (2) .

[3]万绪鹏.影响普通高校中长跑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12 (3) .

[4]李小唐.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37.

[5]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人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十, 2008.

[6]石龙, 王桂荣.两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5) .

上一篇:习惯意识下一篇:艺术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