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意识

2024-09-24

习惯意识(共12篇)

习惯意识 篇1

责任心, 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 对家庭和集体、 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 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 同时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 获得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国家的兴旺发达、 社会的进步,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 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 建设者。 跨世纪人才需要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终生学习的观念、 有自我发展精神、 有与人协作能力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 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 所做的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 使学生具有初步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 对于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可以根据其年龄特点, 从对自我、 对他人、 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 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 1) 自我责任心: 自主、 认真学习,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 2) 他人责任心: 心中有他人, 对他人负责。

( 3) 社会责任心: 承担家庭责任, 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 守规则, 对社会负责。

( 4)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 保护环境, 对自然负责。

长期以来, 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良好行为习惯、 责任心的培养, 十分缺乏, 使养成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 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当成教育的首要任务, 并且遵照以下的原则执行:

一、 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 主体意识越强, 责任心也越强。 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提高认识, 主动实践, 敢于负责, 从而增强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 人的其他部分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 人生命的完整性, 决定了人行为习惯与责任心的统摄性。 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 必然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的时空。 习惯养成、 责任心培养与健康人格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 它会浸入到家庭、 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 真正有效的德育, 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三、 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扩展而扩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 学习、 社会实践的一次次行为训练而逐渐养成、 稳定下来的。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 抓紧小事不放松, 养成学生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 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开展各项活动, 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 体验责任的机会, 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 一)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校选择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 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 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 利用古诗文好读、 易记、 容易理解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提出不同要求: 低年级背诵古诗文, 初步理解含义; 中高年级会讲解, 悟出做人的道理。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 感受我国传统美德熏陶, 增强责任意识。

( 二) 榜样激励: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调查研究, 了解、 学习英雄模范特别是身边的榜样, 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确定努力方向。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 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 三) 情境体验: 学校在思品课、 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 五爱” 教育, 培育学生对父母、 老师、 伙伴、 他人, 对集体、 祖国、 社会、 自然的爱心,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使学生在道德情感激励下不断提升, 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 四) 行为训练: 学校根据低、 中、 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 在教育、 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预定的目标, 分层次、 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 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 有要求、 有落实、 有检查、 有总结。 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 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 持之以恒。 在训练中, 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 ( 值周生、 小监督员制度) 、 自我评估 ( 学校、 家庭评比表) 等方法,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评估时间: 每天自评, 每周互评, 每月班主任小结, 期末总结表彰, 达到及时反思、 不断强化的目的, 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 家长耐心地培养。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 做事、 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 一个人只有具有对己对人、 对集体、 对社会的责任心, 才能使良好行为稳定持久。

习惯意识 篇2

王方

一、研究目的国家虽然提倡建设型社会,但在我们身边,水、电、粮食、纸张等的学浪费现象却时有发生。本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究竟与节约型社会有多大差距?家居生活怎样才能有效节约呢?这些就是本次活动的目的。

二、研究范围

选择1个代表性的普通居民小区,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市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究竟真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否协调,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空间存在哪些问题。

(2)家里应怎样才能节约?从哪些方面来节能?怎样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四、研究方法

采用采访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

五、预期成果

让规则意识成为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3

一、 分析原因、查找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部分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从他们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加倍关注与宠爱。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也有的幼儿希望被教师关注,故意违规;还有的受逆反心理、性格气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文静一点、内向一点、胆小一点的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幼儿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

二、结合幼儿常规,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对幼儿来说,究竟应该怎么做?教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给他们制定详实的具体目标。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生活、游戏都要遵守规则:遵守先后次序、进餐、盥洗、午睡保持安静,不做影响他人的事,养成良好的习惯;游戏中不争抢玩具,爱护游戏材料,不损坏,结束后能归回原处等。学习活动也要?遵守规则:发言先举手,不随便插嘴;看书姿势正确;整齐摆放、整理学习用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

三、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根据需要巧妙地设置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些标志,有的是老师制作,但更多的是交给孩子们完成。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扶手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看后图书阅读区的读书规则提醒幼儿轻轻拿书、静静看书、放回原处;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利用各类游戏,帮助幼儿巩固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规则游戏具有规定性,通常又是两人以上进行,因此游戏规则的执行必然带有监督性质,游戏中就会产生冲突,要么出局、要么无法继续游戏。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要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久而久之,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自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细心观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培养执行规则

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大,我们要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采取适合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只需教师的一个眼神即可,有的却非要坐下来严肃地谈话才行。有的需要较多的时间强化规则意识,有的则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规则意识的培养。但不管是哪种个性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耐心、要有关爱,让孩子在老师爱的滋润下,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逐渐遵守规则。

六、家园之间规则教育要统一

改变习惯意识激发歌唱兴趣 篇4

许多教师在唱歌教学中习惯于用学习歌曲前先练声,先学习难点乐句,先学歌谱等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些习惯的操作方法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样加重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负担,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大胆对此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改变练声习惯

练声是唱歌教学中涵盖许多关于发声、气息等基本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在以往音乐课中通常练声是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必备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过多地强调一些发声、气息的技巧。过多介绍那些“成人化”“学院派”练声的结果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无动于衷,且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然的声音,喜欢丰富有趣的练声曲,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形象生动的练声曲,也可以设计相关练声小游戏,让学习在游戏中进行练声。只有让学生在有趣的练声曲中学习,学生才会积极投入,达到练声的目的。另外,我认为课前练不练声,不是关键,不一定要将它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练习。我将练声这一环节融入到歌曲的教学中,将练声隐含在学歌过程中。如在学歌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乐句,我就拿出来作为练声曲来练习,这样既达到了练声作用,也解决了歌曲难点。

二、改变歌曲难点练习习惯

每一首歌曲都有难点乐句或新的知识点,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歌曲,它们的音区高了,音域宽了,节奏复杂了,还会出现变化拍号等,这些知识点都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常会把这些知识点作为难点在学歌曲前单独解决。

其实,使用这一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学生出现难点时,我用听觉领先的理念来入手解决。在初步聆听中,学生了解了歌曲风格、情绪,节奏特点、旋律的走向等音乐要素,同时也帮学生把握了歌曲所表现的情感。这样解决了难点,学习新知识点就容易多了。而后,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教师把难点乐句单独用钢琴示范、教师正确地范唱、特长生示范等多种形式的聆听来解决。最后,学生将会轻松地解决歌曲难点,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点。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认为的教学难点,在经过了多次反复聆听后已经不再是学生的难点了,因而可以不必重复讲解。

三、改变学习歌谱习惯

传统的学歌习惯是不学歌谱不能唱歌或先学谱后填词的现象。我认为学歌时不一定要先唱谱后填词,甚至不学歌谱也能唱歌。学习歌曲应该由听入手,小学的不少歌曲还是比较简单易学的,使学生不唱谱,听几遍,就可以轻松地哼唱了。我在运用多种形式聆听,学生熟悉了旋律后,让他们先用“LU”哼唱再唱歌词,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也感受到了歌曲所赋予的情感。对于一些曲谱复杂的歌曲,通过反复聆听后,直接学唱歌词,再学歌谱,这在无形中降低了难度,并且所花的时间较少。

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篇5

摘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我们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关键词:

自主读书 独立思考 善说能辩 活学活用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生、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

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可是,当我们关注目前的课堂 教学的现状时,却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下面,我试以《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为例,从读、思、说和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就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以体验成功来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获取知识、体验情感的主要途径,“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课堂中在保证足够的读的时间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和有效的读书方式去读,以激发学生读的热情、读的兴趣和读后的思考。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对读的内容的理解,领会作者独特的构思,感受语言表达的创新因素,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真挚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促进自主读书习惯的养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贯穿一个读字,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并在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适度的要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度地提高或降低读的要求),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体验读书乐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极为精彩,教学中先从周瑜临死时说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引入,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如“就要、公事、希望”等)提出问题:

1、从这些词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你对周瑜是怎么看的,依据是什么?

3、周瑜说的话妙在哪里?等问题,激起学生自主读书、理解发现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反复地读,自主理解:周瑜因妒贤忌能设计欲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将计就计;领悟其语言表达的精妙。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摘到了“果子”,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欢乐的情绪才能学好,使学生乐学爱学,这样自主读书的习惯自然会得到加强。

二、以挑战困难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意向和能力,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反复罗嗦;相信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别人提示;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别人帮助。教学中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坚持“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听在前,想在后。”教师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语言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不一而足,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特的学习活动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将课堂设计成为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而获得自信和乐趣的过程,打破只听不思考的定势,摆脱依靠老师学习的依赖性,让学生走向自主、自立、自强。

“诸葛亮为什么三天能顺利交箭?”这个问题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学生很难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便会习惯地等待老师的分析讲解。此时,我并不即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读文、思考、讨论,从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方面入手,对他 的神机妙算自主理解。而许多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以免适得其反。这样既保持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能力,又树立了向困难挑战的信心,更激起他们向更“高峰”冲击的斗志,养成自立的习惯。

三、以畅表情怀来培养善说能辩的习惯

“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字最基本,“说”的工夫差不多了,听读写就容易办了。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造说话交际的契机,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解除学生说话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想说、敢说、能说,获得轻松舒畅的情感体验,养成畅表情怀的习惯。

课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说话训练:讲三国故事,分角色对话,说启发谈感想,发表看法等,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使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学生的说话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讲课文以外的三国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其他的学生,让学生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而欣喜不已。同时也带动一批同学去积累课外的知识,展示才能。

学生光靠自读自悟往往理解不深,领会不透。开展辩论赛是促进学生消化知识、培养说话交际能力很好的手段,还能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旦提出辩题,他们就会主动多渠道地去搜集资料,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本课中鲁肃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有的说他既然身侍吴主,就该尽全力帮助周瑜,而不该背着他为诸葛亮准备船只,这于将来吴国不利。也有的说,鲁肃为人坦坦荡荡,敦实忠厚,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做人就得像他那样,学生的观点莫衷一是。于是,趁机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查询资料,搜集内容,充实辩题。辩论中学生兴趣浓厚,直抒胸意,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极大地丰富了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说话中表达鲜明观点的习惯。

四、以享受知识来培养活学活用的习惯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任何直接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运用。课堂中努力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实践的乐园,使语言学习运用更加丰富、生动起来。如:说见闻写感受;开展专题的读书活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体验成功的愉悦,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欢把课文演出来。曹禺先生对课本剧表演予以充分的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课前,让学生组成剧组,根据内容鼓励学生自觉吸收、运用生活语言编剧本,并自导自演。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才能,施展个性,他们演得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兴趣盎然,并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清朝教育家王明阳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起进不能已。”长期保持这种“喜悦”,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养成习惯,巩固所学。

习惯意识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放手 自主学习 独立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让我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考中能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平常会自主学习的同学。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放手的前提是主动,怎样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我通过实践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教具、实物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己想学。如教学生椭圆的定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唤醒自主参与的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不能机械地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讲解“A{x|-2≤x≤5},B={x|m+1≤x≤2m-1},B?哿A,求m的取值范围”一题时,我先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帮他们修改,给每人自我反省的机会,然后请所有同学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变形?此时,大家畅所欲言,一位同学一旦提出新的想法,立刻就有同学就解法上指出与前者的不同之处,课堂变得活跃而和谐。最后,学生通过全体总动员,集结了六种变式和每种解法的不同及注意事项。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能主动探索未知,敢想、敢做,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进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形成独特的思维角度。

3.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生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例如:在講“讨论函数f(x)=x+(x>1)的单调性”一题时学生顺利解决,再将例题变式:“讨论函数f(x)=x+(x>0)的单调性。”自变量的范围的改变使学生在操作上遇上障碍,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操作学习的欲望,这时再顺应学生的需求,安排4人一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安排,既顺应学生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个人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形成了独立的活动空间.

二、让学生自主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教育学研究表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动学习动机,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到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学生只有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每天有计划地、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我曾经带过一个理科学生,她的智商并不高。她从高二便开始做《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而且她给自己订的计划就是:每天在新课之后整理笔记本、错题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跟着做,一直到高三她都是这样坚持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她冲过了一本线.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刻意指导。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有了一个好的学习计划还不够,怎样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应该有哪些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1.保持旺盛的精力。

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适量的运动和休息,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

2.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和时间。

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都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惰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2)及时复习。

为了使学习能够有成效,要求学生做到及时复习,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如何复习呢?我认为学生可以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也可以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只要多向自己或别人提问,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3)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做笔记既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运用。

四、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

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它是发展学习自觉性、独立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在课结束时这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以后要解决的?”通过建立自主评判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总之,只有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自愿的、高效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也只有会独立学习的学生才能在新课改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新课改中的教师们,学会放手吧,让学生自己在经历奋斗和努力后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09,(1).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4,(4).

[3]蔡雨.开放教育学生如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2004,(10).

习惯意识 篇7

所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 不断地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但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各学科教师的重视, 学生由于师源性的心理问题, 学校容易陷入“心理辅导工作做加法, 学科教师做减法的”的窘迫境地。所以我们从德育心理入手提出“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理工作者, 每一个办公室都是心理咨询室”的理念, 旨在形成学校上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人人重视积极“健康自我”的培育。

一、健康课堂文化建设, 发挥学科渗透主渠道作用

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在学校的自我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课堂的感觉。宽松愉悦、充满情趣的课堂,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其聪明才智, 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 提高其童年生活的质量。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 我们提出了健康课堂文化建设的两点要求:一是四个带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把激情带进课堂,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带进课堂, 把趣味带进课堂。二是四求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体现“求实、求活、求趣、求智”的教学模式,

这“四求”模式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 也是学校教风建设的要求, 其目的在于打造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我们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风影响学风, 教学态度影响学习态度。教师的人格特点、待人处世哲学、文明行为举止等都不同程度地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得以呈现, 对学生施加影响。在教师“实活趣智”的教风影响下, 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根本的保证, 学生文明守纪、好学向上、健康活泼的学风得以发扬。

二、设立重大节日, 维护心理健康

(一) 心理健康节是我校才开设的一个特色节日

在举办的心理健康节中, 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学生健康自我、营造心育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手段。今年我校举办的心理健康节, 开展了“感统训练、心育活动课研讨、展我风采、健心行动”等四个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 并将心理健康节和校园文化节、“六一”儿童节等传统节日整合起来,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内涵,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品位。心理健康节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心理漫画书法表演展示、心理咨询师街头现场咨询、邀请家长到校听取专家心理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 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扩大了学校心育办学特色的影响。

(二) 举办读书节, 发挥读书的治疗功能

我校每年下半年举办读书节, 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 更能起到陶冶情操、消除浮躁心态, 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心理专家认为:读书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 在读书的过程中, 阅读者的经验与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交互作用, 促进阅读者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形成良好的生活适应。日常的读书活动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 在心理咨询师协助下的读书则具有治疗性。我们举办读书节, 兼顾学生心理发展, 面上发动, 学生人人参与读书以及相关活动;点上拓展, 对重点学生推荐必读书目, 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读书, 激发当事人产生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试图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实践证明, 读书活动对心理困扰、智能不足、阅读困难、低自尊、孤独、畏缩、自我实现、学业成就、同理心、果断行为、态度改变、行为改变、降低恐惧、自我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疗效。

三、培育典型,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既催人奋进, 又能抵御来自校外不良思想的影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典型, 树立身边的榜样, 可以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

一是“四星”评比, 培育学生典型。我校开展了学生“四星”评比活动和“风采少年”评比活动。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具体目标, 相应地在学生中开展“礼仪之星”、“诚实之星”、“开怀之星”、“智慧之星”的“四星”评比活动, 通过评比, 树立典型。“四星”评比各班每月一次, 对照具体的评比条件, 将评上同学的照片、资料简介张贴于教室外墙壁的专栏中, 达到典型引路、学有榜样的目的, 发挥了榜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是开展行为规范合格班创建活动, 树立班级榜样。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制定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分阶段逐步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计划及各阶段的评比细则, 坚持每日检查与每周评比, 督促学生加强对不良习惯的自我监控, 并逐步改善, 使全校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月对班级进行考核, 学期末进行综合评比, 评选出行为规范合格班和先进班级。

四、编写心育读本, 助人自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目标则是助人自助、育人自育。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来看,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原理和方法, 特别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方法, 有利于实现助人自助、自育,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从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冷静自如地面对各项激烈挑战。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组织学校的心理教育骨干教师致力于心育自助读本的编写。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 我们以故事的形式汇编了《听听我的声音》一书, 期盼学生通过阅读, 在故事中感悟、在故事中收获。接着, 我们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困惑, 由学校心理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并将这些材料按低、中、高三个年阶段分别汇编成一套自助读本——《漫步两小》, 给学生提供心理自助。

五、同伴聊天, 心理互助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处于勤奋与自卑的矛盾之中, 这个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和同伴。因此, 充分利用同伴群体的影响力量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 我们建立了同伴聊天室, 充分利用同伴群体的资源, 由小咨询员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是岗前培训。我们从各个班级选出一批成绩优异、交往能力强, 志愿帮助别人进行心理沟通的同学进行岗前培训。由专门的心理老师给他们进行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内容、技巧、原则等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了解相关知识, 初步具备与同伴心理沟通的知识和能力。最后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 取得小咨询员的上岗证。

二是助人自助。小咨询员队伍形成之后, 评选出室长全权负责同伴聊天室的工作, 心理咨询老师做指导老师。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由两名小咨询员在同伴聊天室接待来访同学并做好聊天记录,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就集体讨论, 再解决不了的转交给心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不但帮助了别人也让自己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和成长, 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目标。

三是小课题研究。对于同伴聊天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以及校园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小咨询员组成了问题会诊所, 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讨论, 形成小课题、小论文。《网络游戏成瘾研究》、《上课小动作现象研究》、《学生交际能力调查》、《取绰号心理问题调查》等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增强了信心, 培养了创造性智慧, 自我意识得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由学生组成了小咨询员、小研究员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成为校园里最活跃、最热情、最受欢迎的一分子, 成为心理老师的得力助手, 也成为维护同伴心理健康的小卫士。

六、撰写心理日记, 宣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情感问题, 学校开展了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的活动。学生每周写一篇生活日记, 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感受。学校每学期择优汇编成《开心果》日记集。学生通过平时的日记, 反映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或伤心难过或舒畅轻松或困惑无助。这样, 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泄自己苦闷、烦恼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心理日记,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掌握学生心灵脉搏, 及时实施必要的辅导和干预。心理日记既是学生心灵的轨迹, 又是道德的长跑, 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篇8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抓住契机进行环保教育

幼儿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所以我们说环境始终与幼儿共存。幼儿既可依赖环境, 也可反作用于环境, 幼儿与环境的相处对其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一天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 要创设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氛围。如我们可以在围墙上、门厅里等地方精心绘制一幅幅色彩和谐、富有环保教育意义的画面;在布置活动室时可以多选用一些废旧物品 (如用很多废旧光盘和彩纸做成各种各样的花, 用大大小小的纸盒做成各种各样的汽车等) 。幼儿周围环境中的确存在着许多教育契机, 我们要适时运用这些条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渗透环保教育

(一) 在各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

我们可以在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等各领域中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教育。如在语言教学中, 通过故事《小鸟搬家》让幼儿知道人类不能随便破坏森林, 否则就会影响动物生存, 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通过学习儿歌《水》, 使幼儿明白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谁也离不开水, 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并且要避免水污染。在艺术教学中, 通过歌曲《柳树姑娘》, 让幼儿知道树木可以为我们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通过绘画活动“美丽的花”教育幼儿不随便采摘花儿;通过舞蹈《金孔雀》《萤火虫》《小蚂蚁》等,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情感, 让幼儿知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教育幼儿要爱护动物;通过用废品制作手工材料的手工活动《公共汽车》《大螃蟹》《蛋壳娃娃》等活动, 使幼儿知道我们可以把大量的废旧物品收集起来, 通过我们灵巧的手将其变废为宝……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艺术、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的喜爱,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了动手做的真实情感, 从环保中意识到制作的快乐, 加深了环保意识, 其环保概念已经在头脑中初步形成。

(二) 在游戏中开展环保游戏活动

幼儿年龄较小, 因此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时刻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感兴趣的问题,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我们组织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吊饰、服饰装饰, 设计制作环保标志、画环保宣传画、布置环保宣传图片展, 学做环保小工人, 穿上自己制作的环保小卫士服饰清洁幼儿园的大型玩具等。我们还把环保知识以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形式表达出来, 如《美丽的家园》《小动物为什么搬家》《水怎么变脏了》等活动, 使环保教育内容儿童化、趣味化, 让幼儿可以更好地明白其中的意思, 促使幼儿提高环保意识。

(三) 在日常的行为中渗透环保教育意识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仅仅靠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要随时做到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有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班教师的环保意识较强, 平时都会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 及时进行环保教育。每件小事都与环境有关, 如:幼儿乱丢纸屑、果皮, 乱摘花朵, 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时, 我们教师就应及时给予提醒, 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 使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小环境做起。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要随时随机地教育幼儿爱护环境卫生, 节约水资源, 不破坏草坪, 保护小动物等等。久而久之,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此外, 还可以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如“小手拉大手”活动, 让幼儿好的行为也教育和影响自己身边的大人, 让每个人都争当环保卫士。

三、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环保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摇篮, 家庭生活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在家庭中也要开展环保教育,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环保知识, 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家长工作, 请家长配合, 在家对幼儿进行一些环保教育。如:结合主题《环保小卫士》, 我们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环保标记, 督促家人节约用水用电;请家长经常带幼儿到周围的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认识与环保有关的宣传标语, 帮助幼儿积累环保经验;帮助幼儿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带到幼儿园供幼儿进行废品利用;和幼儿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亲子作品, 帮助幼儿了解如何减少生活垃圾及怎样再次回收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活动《环保袋》前后, 我们及时和家长联系, 请家长带幼儿一起去市场买菜、去超市购物, 并使用环保购物袋, 同时向幼儿说明使用环保购物袋的好处等, 使幼儿在家长的言传声教、耳濡目染中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 教育孩子收集废旧电池, 把垃圾捡到垃圾箱等, 对于他们环保的行为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和赞赏。

总之,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注重方法, 灵活多样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家园合力有机渗透和开展环保教育。

摘要:幼儿是未来的主人,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进行环保启蒙教育, 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活动、教学、一日常规、家园合力而机渗透开展环保教育, 可以使幼儿在不同层面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学前教育, 在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各种教育, 达到一定的认知行为效果。

关键词:环保教育,幼儿,学前教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

习惯意识 篇9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 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摇篮和基础, 也是学生个人终身体育的基础, 要打好这个基础,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本文力图探寻找出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以共大家共同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2、学情、学况分析法。3、课堂实践法。4、总结、交流法。

对象:我校初中学生

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基础上,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结合我校实际, 提出关于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步设想。

三、研究与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学生的兴趣能否在课堂中延续, 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该项技能的重要因素, 是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线,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主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尽量创设情景,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单元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散性、相关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有了兴趣的前提下, 他们的学习效率则是最高的。同时,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动手、动脑的机会, 把劳动课、思品课等综合学科与体育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并引入竞争机制, 使同学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尝试到体育锻炼的愉快, 竞争的刺激, 合作的快乐, 体验到勇敢与失败, 挫折与勇气, 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

2、通过科学的系统的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人的一生中, 接受系统的身体教育最长, 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是学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故体育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时间, 教育学生科学地、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 使他们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 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日积月累, 学生们将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积极开展各项校内、校外竞赛, 利用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 不仅要组织校内各项比赛, 如, 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各项比赛;还要组织学生走出去, 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们增长见识, 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 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主动, 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独立性、持久性, 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2) 把多媒体教学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如:我在“投掷”这一单元计划中, 就设计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把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和比赛的过程录下来进行讲评。把运动员的比赛资料播放给同学们观看, 同学们在直观的教学方法下, 视觉加强了, 练习积极性也增强了;模仿的能力增强了, 运动的兴趣也逐步的增加了, 慢慢的就养成了自我评定、自我纠正的能力。在室内课、理论课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件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各种竞技比赛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1、充分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 要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 不断更新观念,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热爱和尊重学生,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和互动的关系, 教育过程是—个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 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潜在力, 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使其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将锻炼习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 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养成以自我锻炼为中心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中学体育是人一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 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时期。

习惯意识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体育兴趣,体育习惯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也是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永远的课题。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意识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健身是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和特征。党中央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国家民族体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培养青少年运动的基地,学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它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健康娱乐,或是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还要为人的一生作准备。要使学生对体育保持激情,除了增强体质学习运动技能之外,必须让学生在健身过程中感到身心畅快。因此终身体育全面发展和快乐体育应贯穿在学校体育之中。

我们既要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和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学生自信、进取、竟争、效率等现代化观念的培养;既要增强学生体质,又要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培养组织观念、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走进社会打下基础。

学校体育是基础体育,在体育教育中要使学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夯实思想基础;指导学生了解体育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技能,使广大学生打好身体基础。要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独立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体育爱好,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

作为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的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兴趣是人探求某种事物和知识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进行活动的重大动力。兴趣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兴趣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关系到体育课的效果,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体育的习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快乐,从而热爱体育,做一个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

培养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爱好,并使之形成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采用快乐体育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持续保持对体育的兴趣,获得快乐。

要培养体育习惯,学校要多开出学生喜爱的各种体育项目。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大学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应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 (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 。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全面考虑,除了根据本校体育设施的情况,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并且要考虑学生课余锻炼的可行性和走向社会后的持续锻炼,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的体育兴趣和爱好的需要。要多开设实用性好、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在这方面我校作了很好的探索,在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的情况下,我校开设了攀岩、轮滑、体育舞蹈、散打、网球等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结合传统的三大球,乒、羽、武术、游泳等,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培养了各个项目的学生体育骨干。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强壮身体和充沛精力。高校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健身意识,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广大学生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肩负重担,任重而道远,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实现既定目标,大力付出、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习惯意识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意识 体育习惯 教师 学生

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一、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3.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3.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3.3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1)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4)组织专题讲座。

二、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體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习惯意识 篇12

1. 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习惯的现状分析

大学体育教育不再仅停留在介绍常见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搞好学生体育测试上, 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养成都有所影响。不仅如此, 其教育的目的更加侧重于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科学、终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虽然各地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也都采取了一些改革体育教育的措施, 但结果都差强人意。

1.1 广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明确, 体育习惯不科学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生的中学教育课程设置一般都不健全, 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看做重中之重, 而把体育课程的学习看做是一个“辅助课程”。体育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体育教育的认知不健全, 把体育学习看成是文化学习的一部分, 没能从深层次挖掘体育学习对未来生活的积极作用及影响, 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二是没能更好的解读体育学习以及体育活动的现实需求性, 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三是没能把体育学习的评价结果与自身的身体素质结合起来, 及时纠正自己身体缺陷或者进一步发扬自己的身体特长。

1.2 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不高

目前, 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所面临的尴尬情况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具体表现在上课不主动, 逃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敷衍了事, 缺乏探究的精神;漠视考试结果, 考试过程中作弊情况严重, 更甚者有找人替考的现象。

2 大学生在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各大学校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情况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归根到底是应试教育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的恶果。迫于就业压力, 各大高校体育教育所占有的资金和人才相比较专业课程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体育设备严重老化;二可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有限, 经常出现自主锻炼与体育教学相冲突的情况;三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局限于已有的体育设备;四进行体育运动的环境较差,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培养是一股相当大的阻碍力量。

2.2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僵化, 实用性不强

目前, 各大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理论知识教育, 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体育项目的历史由来、运动技巧、身体机能构造等知识;另一种是实践教育模式, 具体是在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械的辅助之下, 教师讲授运动项目的技巧, 然后学生在进行各种练习。主要以一些传统项目为主, 以老师讲授为主, 创新性不够, 这对新社会形势下的大学生的兴趣迎合程度低, 自然也就不利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培养。

2.3 学校的体育教学考评机制不健全

长久以来, 学校的体育教育一直停留在重竞技、重技能的层面上, 没能把在体育教学与学习过程涉及的人格培养、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与体育教育的考评结果很恰当的联系起来, 这会间接地给学生留下只要把体育技能练好了就能取的好成绩的错误的印象。这造成的弊端自然不言而喻, 不仅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与开拓创新的体育精神, 而且对学生寻找合适的相对稳定的锻炼项目和保证稳定的锻炼时间的督促作用也不大。

2.4 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盲目, 不具特色

目前, 各大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普遍存在问题, 比如课程设置趋同化, 课程内容划分过多, 课程创新性滞后等, 更甚者十几年也没有更改过体育课程的设置。另外, 由于各大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所处的环境不同, 学生对这种趋同的、无差异的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不接受的现象, 而学校千篇一律的设置这些专业, 当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3 关于正确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以及体育习惯的对策

3.1 明确大学体育的教育观念, 重新定位大学体育的学科地位

要想在素质教育的方针下改善大学体育教育的教育方法, 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体育习惯, 首先要从观念上打破以往的关于体育教育的陈腐思想, 重新给大学体育教育进行学科定位, 把体育教育放在一定的高度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 社会、国家以及家庭都应该提高对大学体育的重视, 从物质保障、精神关怀等方面对大学体育教育给予支持。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培养有特色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

在大学体育教育问题上,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中心和重心, 一切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体育习惯, 最终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机能。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 打造有差异的提议意识和体育习惯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3.3 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方法, 提升趣味性

大学体育的教育模式无外乎就是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 创新教育方法, 提升趣味性和实用性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理论知识教育的加强, 不能把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 在对体育技术、和项目历史进行介绍的同时, 还要增加一些生理学、心理因素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使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再空洞和无趣;另一方面就是实践教育,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只要把理论和实践课程搞得灵活有趣, 学生们自然会自主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的。

3.4 完善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评机制, 明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

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评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期末测评, 也包括对体育教师的学期测评。首先, 对学生的期末测评, 要打破“体育技巧最大”的潜在标准,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树立良好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效果;其次, 对教师的考评要定期、严肃, 结合其所带班级的成绩, 以及体育创新成果和受欢迎程度等来对体育教师考核, 以此来鼓励教师创新体育教育方法, 不断促进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能力的提高。

3.5 整合学校资源, 设置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提升体育教育的实用性

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大学体育教育也要不断与时俱进, 根据学校特点和环境设置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如学校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和生源构成,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沙滩排球、野外逃生训练、冬季滑冰等特色课程。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兴趣, 还增加了体育课程教育的实用性, 为体育教育开创了一种新模式, 因此, 各大学校根据特点改变体育课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承担着一定的建设责任和任务,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智力和体力上都要保持一定的优势, 所以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体育习惯更是不可忽视的。微观上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影响, 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影响, 宏观上这涉及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发展后劲和发展质量, 因此这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一起努力, 才能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最终帮助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受用一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洪臣.对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研究[J].长春医学, 2008 (2) :42-45.

[2]周小雄.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1, (03) .

上一篇:肉类食品安全下一篇:大学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