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习惯

2024-09-18

活动习惯(精选12篇)

活动习惯 篇1

活动单导学是以活动单为媒介,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有效的活动单应关注搜索信息习惯的养成

活动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做到形式多样, 途径多种, 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组织学生上网搜索作者介绍等资料。例如, 在教学《明天, 我们毕业》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搜集在小学六年中获得的奖励证书以及参与各项活动的照片等资料, 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 培养学生的爱校、尊师之情, 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 对活动单优秀学生应予表扬。课堂上, 随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认为完成活动单上的内容不是一种负担, 从而让他们形成持久学习的动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有效的活动单应明确重难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就会使学生课内任务明确, 课后有方向。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 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 (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习能力。那么, 活动单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从何而来?我认为来源于我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中的提出的目标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目标, 本课的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要完成目标的一个子目标。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提出来的, 是教学参考书中教学目标的灵活运用和细化。因此, 活动单中有效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应是以参考书为参照, 结合教师的解读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

三、有效的活动单应培养前置性学习习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前置性活动是一堂有效课的开端, 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五步读书法”组织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一读全文, 要求读通课文, 找出文中不会读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二读全文, 要求读懂课文, 通过查阅资料认读生字词,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三读全文, 要求标注章节, 领会文章梗概;四读全文,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句, 并写上批注;五读全文, 完成活动单中的作业。

只有前置性活动充分到位, 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 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养成前置性活动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 前置性活动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

四、有效的活动单应培养学生当堂检测的习惯

培养学生当堂检测的习惯, 既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又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根据本课活动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设计一些常识性练习题让学生自我检测。在设计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 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知识基础, 重“双基”、选题型供学生检测。

例如, 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我们还可以说‘爱’是什么?”这样的检测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理解的爱比做书本, 化作阳光, 比做自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且表述出来;同时还可以针对优等生设计“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等题型, 让学生自主检测。这些题型的设计都是对前置性活动单尝试性自我检测, 是前置性活动后学生对爱的情感的积淀和升华。

五、有效活动单应培养自主质疑的习惯

如果我们放过了看似不重要的难题, 那么对于那些提出问题学生来说这些就是学习上的小症结, 这种小症结多了, 就会变成顽疾, 长此以往, 不但抑制了学生质疑的习惯, 同时还包括课堂学习时的质疑, 这些疑问往往是上课时小组交流讨论的内容。对于简单的质疑, 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就可以解决, 而对于在小组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要发挥班级的力量, 在班级整体交流时提出来。

总之, 活动单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课前预习题的简单布置, 它是一个使学生能更有效更主动更全面地学习的环节,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切实设计好活动单, 让活动单成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沃土。■

活动习惯 篇2

根据事故统计分析,90%的事故是由于直接违章所造成的,尤其突出的是,这些违章大都是频发性或重复性的出现。消除习惯性违章行为,对确保安全生产有重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工作中违反有关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操作方法的行为。

一些班组开展反习惯性违章活动多年,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口号性的号召,对于岗位工人来说,还是不清楚何为习惯性违章,原来怎样操作还是怎样操作,没有一丝改变。久而久之,习惯性违章就成了生产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习惯性违章行为有的容易界定,有的则深藏不露,极不容易判别,直到发生了事故,才分析出这是习惯性违章。职工们就纳闷,每周、每月的安全检查为什么不说这是习惯性违章呢?因此,要深入到每一个岗位,让职工真正明白操作中哪些行为属于习惯性违章。

(二)习惯性违章的种类

习惯性违章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类。

(1)作业性违章。

职工工作中的行为违反规章制度或其他有关规定,称作业性违章。如进入生产场所不戴或未戴好安全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操作前不认真核对设备的名称、编号和应处的位臵,操作后不仔细检查设备状态、仪表指示;未得到工作负责人许可工作的命令就擅自工作;热力设备检修时不泄压、转动设备检修时不按规定挂警告牌等。

(2)装臵性违章。

设备、设施、现场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规程和其他有关规定,称装臵性违章。如厂区道路、厂房通道无标示牌、警告牌,设备无标示牌,井、坑、孔、洞的盖板、围栏、遮拦没有或不齐全,电缆不封堵,照明不符合要求,转动机械没有防护罩等。

(3)指挥性违章。

指挥性违章是指工作负责人,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为保证人身、设备安全而制定的安全组织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所进行的违章指挥行为。统计表明,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是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误操作事故的主要原因。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点在班组,因此夯实班组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加大反习惯性违章工作的力度。

(三)造成违章作业原因

违章现象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是无组织无纪律,其思想根源是主客观相脱离。

(1)主观心理因素

①因循守旧,麻痹侥幸。

一些职工的日头禅是“过去多少年都是这样干的,也没出事,现在按条条框框干大麻烦,不习惯”,因此,就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下意识地仍按老的操作经验和方法操作,自觉不自觉地违反了操作规程。还有的职工不接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经验教训,认为偶尔违章不会产生什么后果,往往“领导在时我注意,领导不在我随意”,或者看到别人这么做而没有出事,因而就随大流,无视警告,无视有关的操作规程。

②马虎敷衍,贪图省事。

有的职工工作不精心,我行我素,将岗位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程抛在脑后,把领导和同事的忠告、提醒当作“耳旁风”。还有的职工不愿多出力,耍小聪明,总想走捷径,操作时投机取巧,图一时方便。尝到甜头后,就会长此以往,重复照干,形成习惯性违章。

③自我表现,逞能好强。个别职工总认为自己“有一手”,喜欢在别人面前“露一手”,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青年职工,在争强好胜心理支配下,头脑发热,干出一些冒险的事情,④玩世不恭,逆反心理。

个别职工对领导的说服教育或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方法等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情绪,偏偏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2)客观因素

①操作技能不熟练。由于培训教育不够,操作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对设备性能、状况、操作规程不熟悉,不能根据指示仪器仪表所反映的信息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调整。

②制度不完善。作业标准和规章制度不完善,使职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③安全监督不够。对一些习惯性违章现象熟视无睹,对一些严重违章现象存在漏查或查处力度不够的情况,特别是在生产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一味强调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从而使部分职工滋生了忽视安全的习惯和心态。

(四)班组如何开展反习惯性违章活动

反习惯性违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杜绝人身死亡、重伤和错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大幅度地减少轻伤事故。要从挖掘不安全的苗头着手,抓异常、抓未遂。对操作班组而言,重点是防止机械卷轧、灼伤、高处坠落、触电误操作事故和厂内机动车交通事故。

(1)引导职工认识习惯性违章的危害

习惯性违章是表面现象,支配它的思想根源是多种多样的。如麻痹思想,重视一般情况,而忽视特殊情况。如安全规程规定,停电作业时,必须先验电,后作业,而有的职工则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一般停电情况下,作业对象是不会带电的,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未及时拉闸,一旦突然来电,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种思想是怕麻烦,图省事,把本应该履行的程序减掉了。如巡回检查,不按规定的检查线路和项目进行,走马观花。在反习惯性违章活动中,只有让职工从以往的事故教训中深刻认识习惯性违章的危害和后果,根除习惯性违章的思想根源,才能促使其自觉的遵章守纪。

(2)排查习惯性违章行为,制订反习惯性违章措施

首先,对本班组存在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认真细致排查。要防止出现走过场、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例如某企业一些班组,墙上贴着企业发布的习惯性违章行为的警示,但由于这些班组没有认真结合自身的问题进行排查;有的成员甚至不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习惯性违章。其次,要吸取其他企业、其他班组的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排查本班组有无类似习惯性违章现象。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有效的反习惯性违章措施。

(3)班组长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由于习惯性违章是根深蒂固的,某些职工甚至没有意识到其错误所在,因此纠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班组长首先带头纠正自己的违章行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往往会造成整个生产线的瘫痪及人身伤亡事故,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经常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发现习惯性违章或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行为,立即指出、责令其改正,而且还应当以身作则,如果班组长不能照章办事,甚至参与违章,很难设想去批评指正他人,怎能被别人接受?所以一个班组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班组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加强对习惯性违章的处罚,引进纠正习惯性违章的激励机制

习惯性违章是屡教不改、屡禁不止的行为,它与偶尔发生的违章行为是不同的。对屡禁屡犯者,应该“小题大做”,从重处罚。安全生产的经验说明,安全工作中“严”是爱,“松”是害。

《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都制定了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处罚的条款,通过惩处责任人起到警示、教育广大职工群众的作用。同时,必要的处罚是保障安全规章制度实施,建立安全生产秩序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因严重违章导致事故发生的由厂级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理。

班组主要是对一般性违章违纪行为按厂纪厂规给予恰当的经济处分。作为班组长主要应作到两个“百分之百”,即对违章违纪行为百分之百登记并上报,对违章违纪者百分之百按规定进行经济处罚。工作中,要作到公正公开、不偏不袒,即使是生产骨干,也应照章办事。对长期遵章守纪,督促别人纠正习惯性违章,积极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故发生的班组成员,应提请上级表彰奖励,作到奖罚分明。

(五)反习惯性违章活动的注意事项

(1)由于习惯性违章具有顽固性的特点,所以反违章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树而就。只有长抓不懈,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2)要根据不同职工的特点,因人施教。习惯性违章大都发生在以下几种人身上:新入厂的职工,由于不知违章作业的危害,往往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职工,习惯凭老经验办事;胆大心粗的职工,往往不计后果,不听劝阻;法律观念不强的职工,明知故犯,知错不改。班组长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必须综合治理。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安全检查,实行安全监护制,采用高科技手段等都有助于预防因习惯性违章而引起的事故。

活动习惯 篇3

一、情境教学活动,激发习惯养成的内驱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决定性因素是学生,只有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养成。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讨论、思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引发情感的共鸣,激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驱力。

教师创设了三個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医生做手术、消防队员救火、农民伯伯种田,问学生:假如工作岗位上的大人们做事拖拉,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讨论后纷纷表示,如果做这些事时拖拉了,会给他人、集体带来大麻烦。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哪些岗位上的人做事拖拉会带来恶果呢?学生说到了交警、司机、会计、军人等等。在交流中,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对做事拖拉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

案例中,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学生不仅从上面三个场景中受到了教育,还由此延展开去,将视角拓展到社会的各个行业,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拖拉行为带来的危害,从而明白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产生了做事不拖拉的内在需要,进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体验活动,总结习惯养成方法

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至关重要。在品德课堂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历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内化体验,总结提升,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在一分钟时间里跳绳、给图画填色、做数学口算题、在田字格上写字),以下是活动后的师生对话:

师:在一分钟内完成最多任务的三位同学请起立。能说说为什么能那么快吗?

生1:我没有东张西望,一心就想快点完成。

师:哦,你是以“专心致志”取胜的。

生2:你一讲“开始”我就赶快行动。

师:你的秘诀是“抓紧时间”。

生3:你没讲“开始”,我已经在看题目了。

师:看来,你事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大家的好方法可真多!

案例中,教师利用看似平常的“一分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并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做事不拖拉”的方法:专心致志、抓紧时间、准备充分,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主题延展活动,强化训练行为习惯

品德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以及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延伸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教师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后,开展了“我是时间小主人”的评选活动。教师提供记录表,请爸爸妈妈当裁判负责记录。活动经历了两周的时间,根据记录表情况和学校表现,师生共同评选出3名“时间小主人”。评选活动过后,教师又开展了题为“好习惯伴我成长”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学生在班队会中,不仅通过相声、快板、游戏等活动,相互交流了各种好习惯给自己或身边人带来的好处,还开展了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日常行为活动的比赛。

案例中,教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将教材内容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将校内和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真正实现了教学对生活的引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作者单位: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2)

活动习惯 篇4

关键词:节日文化,自主学习,品德培养,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贯穿日常活动可用以下方法培养幼儿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情感教育和行为模式体验为感化,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1.由“知”生“情”,以“情”促“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2.由“乱”生“论”,以“演”促“行”

幼儿一日活动会出现许多比较无序的场面,比如: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无法解除根源。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可停下当前的活动组织幼儿讨论:这样玩滑梯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等等,讨论后请幼儿展示正确的排队方法,从而养成排队不推不挤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中应注重隐性、暗示性的规则,如在厕所边上、洗手边上、喝水的地方贴上一定数量的小脚印,表示在此活动的人数,以此提醒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拥挤的现象,从而使幼儿更加从容有序地进行活动。

二、以节日文化和主题教育为依托,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

1.借助于节日文化

一年四季中有许多尊敬长辈和劳动者的节日活动,我们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为了弘扬节日文化,增强幼儿对节日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培养其尊师敬师的品质,我们举办了“亲子贺卡秀”活动,孩子们亲手向老师献上自制的贺卡。再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利用节日让孩子给妈妈、外婆、奶奶送祝福,为她们做一件开心的事。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长辈多一份尊重和关心,体验到关心他人的快乐。

2.依托于主题教育

幼儿园的主题教育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契机,如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好妈妈》的开展对培养幼儿对母亲的感情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活动中唱《小乌鸦爱妈妈》、画《我的好妈妈》、说《我的妈妈真辛苦》、做《我是妈妈的好宝宝》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关注自己的妈妈,了解妈妈的辛苦和伟大。

三、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1.乐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这是现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乐于倾听,关键在于“乐”,要让孩子愿意听,那么首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魅力,再配上一些肢体语言帮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单调,孩子才会被吸引。久而久之,听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2.勇于发言的习惯

勇于发言,关键在一个“勇”字,表现在大胆与自信。有些幼儿不发言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害怕自己回答错了;胆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已经习惯不举手回答了;话在口中,不知怎样表达;问题太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于能举手发言的幼儿,不管对错先肯定。对待没发言的孩子,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胆小的孩子,偶尔一次发言也要大大地表扬。

3.自主学习的习惯

区域活动是幼儿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进程、活动的伙伴,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特殊的组织形式,培养幼儿有计划地学习,引导幼儿活动前计划好自己的活动内容,活动中努力完成操作的内容。

四、以家长的支持为催化剂,加速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园地和家园信箱栏目

家长园地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家园信箱栏目,主要是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3.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开展“猜猜我有多爱你”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感受妈妈的爱,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分香蕉》《让座》《洗手帕》《我的好妈妈》《我帮爷爷、奶奶做事情》等节目,通过表演让幼儿形成与他人分享,主动关心帮助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优良的品德。

4.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讲座活动,定期开展咨询活动:小、中、大班分出可侧重咨询的知识,或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地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找出习惯性违章活动 篇5

习惯性违章其实就是故意违章。仔细琢磨,此话有理,习惯性违章实际就是明知故犯,说成故意违章一点都不假。

细细分析,什么是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就是管理和现场施工中养成的不良违章习性,这种违章养成恶习,总以习以为常,无所顾忌,不觉得是违章行为,常常明知违章,却还故意去做,常因一次违章未发生不良后果,而更加毫无顾忌,肆无忌惮,不以为然,大胆违章,总以为,违章一次那会出事,而打破第一扇窗户,就这样一次、二次……违章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性违章。

在实际的施工中,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时常发生,主要原因是违章者认识不够,对违章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头脑没有受到足够的震撼,非得亲历违章的危害才有所感受,那太不值得了。许多事故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违章所致,血的教训应该有所警示,请接受教训,远离违章行为。首先要干部员工充分认识习惯性违章,从思想深处重视违章,远离违章,不要以身试章,拿自己和同事的生命而不顾,拿国家财产开违章儿戏。加强教育,相互监护,自觉远离违章。二要加大习惯性违章的监督考核,这就必须有严明的考核制度,还要求领导对每项施工都要到岗到位,加强监督指导,发现违章,决不姑息,严格考核,不能给违章行为生存的空间和喘息的机会。三要广泛开展“无违章”班组竞赛活动,真实评定无违章班组,重奖无违章班组。四要常态开展“无违章”班组创建活动,对于基层班组要月度、季度、进行评比、分析,让违章者在分析会上亮相,作表态发言,切实堵住故意违章,努力营造无违章工作的安全氛围。

安全是电力生产的基础,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反对习惯性违章,是树立良好安全意识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养,使职工从思想上彻底拒绝习惯性违章,才能防止人身伤害事故,从根本上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保证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

在平常的基建工程、电网建设、维护与改造过程中,由于习惯性违章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潜在性、盲目性、普遍性,因而反习惯性违章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必须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各级生产单位和建设部门,要切实加强反习惯违章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反习惯性违章工作的认识,对习惯性违章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出其根源,采取根治措施,对于控制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关系。

从思想上反违章。电力系统事故统计表明绝大多数的事故都与违章有直接联系,它是导致人身伤亡的重要隐患,严重危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认真分析各种违章存在的思想基础,概括起来,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现象:首先,少数领导对反违章还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认为反违章是基层单位、安监员、一线班组的事,从而出现了反违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其次,员工中存在老好人主义,对开展反违章热情不高,怕指出违章、制止违章会得罪人;第三,全员反违章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和加强,部分员工存在“反违章与我无关”、被动反违章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开办反违章活动日、设立“反习惯性违章小信箱”、开展“看事故、查原因、找差距”等多种形式,增强职工的感性认识,让大家加深对违章危害性的认识,从而分批分层次分阶段对职工进行反违章教育,增强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的保护意识。

从制度上反违章。要加大对反违章工作的考核力度,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现有的安全规程及其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具体的章程如《违章管理实施细则》、《反习惯性违章措施及奖罚条例》、《操作标准流程图》等,充分发动职工,使

其“制定前引起重视,制定中接受教育,制定后有章可循”,充分发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应该说,习惯性违章的特性决定反习惯性违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是反不起来的,必须层层抓、层层管。开展职工身边无违章活动,开展“党委抓党、行政抓政、工会管网、团委管岗”的齐抓共管局面,确保反习惯性违章的力度与深度。严格加强安全生产责任追求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考核考核,从有利于安全、有利于经济考核、有利于提高工作效果的角度加大反违章力度。通过严反违章,增强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总公司的通知精神,结合本企业实际,机电公司制定了查找习惯性违章实施方案,要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从自己的岗位特点出发,紧密联系专业实际,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方面,认真查习惯性违章。

机电公司还采取了梯度检查的方式,对下属车间及电讯队重点从队伍管理、制度建设、教育培训、现场监督、隐患治理、应急管理、检查考核等方面查找,对项目部则按照公司HSE观察管理制度的要求,重点从高处作业、起重吊装、预制厂等方面进行查找。

单位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查找责任落实、组织建设、制度完善、素质提升、现场监管、隐患治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等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发动每名员工认真查找身边的习惯性违章,使岗位员工做到“积极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对查找出的习惯性违章进行统计、登记和分析,安全管理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整改人,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核实整改落实情况、复查整改效果,确保活动取得实际效果。

近日,为了切实搞好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按照HSE体系建设的要求,持续改进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公司决定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活动,并对各单位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一、精心组织,搞好发动。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员工大会,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参与查找习惯性违章活动,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献计献策。

二、领导带头,积极参与。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排查本部门的安全隐患,对尚未治理的危险点和隐患要进行认真梳理,分轻重缓急、危险等级落实治理防范措施。

三、加强考核,推动落实。公司生产办将统一出题,车间要结合车间的生产实际,分批组织员工集中进行解答,各车间员工参与率要达到100%。公司将对各车间查找隐患的情况进行考评。

活动习惯 篇6

1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提供学习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发幼儿探究,还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多为幼儿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合作。

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孩子们为“蒜是怎样长出蒜苗来”发生了争执。这时应及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蒜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蒜苗来”;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有的幼儿认为“蒜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种蒜苗”。接着又为“种蒜苗需要那些材料”展开讨论需要的一些材料大家一起准备。这样自然界里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蒜,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2提高幼儿学会合作意识和合作的能力。

每次开展区域活动时围绕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戏总规则,即不独占玩具,不争抢玩具,不吵闹;要谦让,要协商,要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引导提醒幼儿遵守。

在区域的创设中,他们的合作又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常为幼儿创设合作的机会,尝试在游戏开始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在活动区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在语言区,增添了识字卡,两人(或两人以上)应怎样合作玩呢?在音乐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节奏谱,你们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玩呢?在科学区增添了斜坡与球,你们想如何分工呢?”等等。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协商后再开展游戏。

3在区域活动激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区域活动开始前,将上次活动中探究区“引线”的幼儿遇到的困难作为问题抛出来给幼儿:“上次活动中,玩探究区的小朋友在穿围裙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是什么困难呢?我们请他们来告诉大家。”接着让幼儿围绕问题“如何将松紧带穿过围裙”展开讨论,并将自己回家收集的好办法介绍给同伴。这是幼儿自身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是一个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它引发了幼儿主动探讨,在讨论中又引发、促进了幼儿学习行为的发生,幼儿通过思考、倾听、表达、交流、碰撞,分享了各自的学习经验,同时推进幼儿会学的生成。

4在区域活动捕捉亮点,发挥想象力。

我们在面对幼儿的提问或活动时,不可盲目否定,这样我们就可能敏感捕捉幼儿创造思维,进而鼓励幼儿大胆的异想,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如:在一次设计活动“未来的家”,教師让幼儿用各种形式把自己设计的家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用图画形式,有的幼儿用橡皮泥捏出自己设计未来的家。有的讲述故事,有的用积木搭建自己“未来的家”。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玩的是那么开心有意义。

5多给幼儿开放的活动空间,。

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多设置几个区域,安排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使幼儿可以自由进出活动区,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时间安排上,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时间,如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在指导中尊重幼儿,启发和赏识的原则。幼儿在活动中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6及时发现适时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活动习惯 篇7

一、制定指令音乐, 形成常规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内容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盥洗、进餐、睡眠、午点、离园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慢慢养成习惯, 形成常规。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 习惯并非一日两日可以养成, 我们聪明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尝试运用音乐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当幼儿听到活泼、欢快的《幸福拍手舞》《宝贝爱读书》时, 就自觉地搬好小椅子准备上课, 这时他们知道应该认真专心;当听到《钟声》时, 就会提醒幼儿盥洗、喝水;当听到轻松、舒畅的《杜鹃圆舞曲》时, 幼儿就有序就座, 愉快进餐;当听到悠扬的《牧歌》时, 幼儿就会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当听到军歌《我是小海军》时, 幼儿就像军人一般踏着整整齐齐的步子排队出发。音乐就像一张拟好的作息时间表, 可以使孩子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什么时候做;这样在音乐的伴随下一个好的常规就慢慢养成了, 保证了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

指令音乐不仅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而且会增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会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有序做事。他不用正面的说教和直接的说明, 同时顺利自然的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 提高了一日活动的整体性。

二、运用不同特色音乐, 养成习惯

音乐的指令化效果共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音乐指令:这种音乐向语言指令一样, 传达命令的信息, 告诉幼儿下面该做的事是什么, 就如上文所述的如收、放玩具指令、盥洗指令等;另一种则是隐形音乐指令, 如进餐、午睡时的音乐, 主要靠音乐氛围的渲染提醒幼儿该怎样做。

1. 在安静的音乐下操作, 学会专注。

在幼儿园幼儿有很多的操作机会, 如区域活动、桌面游戏、课堂探索活动、绘画等等, 在这些时候, 需要孩子全身心的投入, 否则孩子就是在瞎玩乱玩, 学不到任何知识。我们曾经尝试过在绘画时不播放音乐, 这时孩子们的操作氛围会比较吵闹, 他们会停下手中的操作看看别人的, 或是调笑或是聊天, 等到老师催促时才奋笔疾书的继续绘画。而相反如果播放了音乐, 情况就会相对好很多, 不需要老师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认真的操作。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操作音乐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如:《绿野仙踪》《月光曲》《渔舟唱晚》等等, 让幼儿伴随着动听的旋律专心操作, 并在音乐的氛围下建立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五彩世界, 久而久之孩子们肯定可以养成认真专注操作的好习惯。

2. 在轻快的音乐下整理, 学会整理。

在小班上学的第一天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孩子游戏后, 玩具往往撒了一地, 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 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 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其实, 让孩子整理玩具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 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通过共同收拾, 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 发展语言能力等。

因此, 在幼儿园幼儿整理玩具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每次孩子都要将自己的玩具迅速整理好放回原位, 在家里也有这样的要求, 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时, 我们常常会运用一些活泼轻快的音乐, 如《小看戏》《瑶族舞曲》等等, 以音乐的节奏韵律提醒孩子加快速度, 如果不用音乐, 单以言语催促的话, 不仅老师疲惫, 也会让孩子形成焦虑感, 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3. 在热烈的音乐下游戏, 学会交往。

当然在幼儿园也并非只是让孩子安静的养成习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现在由于孩子出生后缺少玩伴, 胆小的孩子越来越多, 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 孩子们在这里通过游戏结交朋友, 学会沟通, 在其中娃娃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很多胆小的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时候也能慢慢学会开口, 因此, 在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一些热烈, 喜悦的歌曲, 如:《喜羊羊》《阿里里》等, 这些音乐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音乐的带领下让孩子们能更大胆, 更大方的进行游戏, 很快的他们就能交到朋友, 充满自信,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 在柔和的音乐下用餐, 学会用餐礼仪。

好的进餐习惯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 并且终生受益。经医学实验证明, 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 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 使血液活动顺畅;有的相反, 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 缓和外界的刺激。因此在餐前我们可以通过弹琴的方式, 让孩子从兴奋逐渐地安静下来, 用餐时可以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 帮助提高食欲, 饭后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 帮助消化, 但是如果用餐时如果播放节奏快的舞曲或电子乐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使用餐者的心情紧张, 不能尽兴。

综上所述, 音乐是我们所有人的良师益友, 它不但帮助老师以轻松的形式教给幼儿习惯与常规, 还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乐意并开心的培养习惯。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 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 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把幼儿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 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2卷) [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98.

[2]王艳.经典音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 下, 2011, (12) :18-19.

活动习惯 篇8

一、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制定区角规则,通过共同监督及自我约束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参与区角活动规则制定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而且还会让幼儿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作用。如,有一天,幼儿在结束美工区活动后,邓昌树(化名)小朋友急于去洗手,一时忘记了整理游戏材料,为了图快随手往盒子里一扔蜡纸,蜡纸掉到了地上也不管。在这时,另一个幼儿看见了就说:“邓昌树,你的材料还没收拾好,不能去洗手。”邓昌树小朋友刚要反驳,忽然间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于是赶紧蹲下捡起了地上的蜡纸放到了盒子里, 然后笑嘻嘻地冲出了活动室。通过实例不难看出,幼儿要想来区角中玩就一定要记住区角的规则, 只有这样整个活动才会变得秩序井然。通过幼儿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持之以恒,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培养出来了。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实行民主推选或自愿担当管理者,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得好:“要想有一支好的队伍, 就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人。”如果没有好的领导者,什么活动就都有可能变成一盘散沙。因此,在幼儿进入区角时,可让他们自由进行推荐或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担当各区角中的小组长, 小组长可以督查或者利用权利支配其他小朋友。如,有些区角因人数较多,玩具、积木会经常掉在地上;有的幼儿在活动中途退出,把材料一扔就走,等等。这时,小组长就有权利让他们把活动区打扫整理好。再如, 大班幼儿在美工区中制作“我的标志牌”时 ,难免会有些小纸片飘落在地 ,活动制作结束后,在小组长的一声命令下,这个组的6名小朋友不大一会功夫,就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盒子里的材料也摆得整整齐齐。通过小组长的认真管理以及其他幼儿的配合,整个区角活动结束时,地上的积木不见了,剪刀也不用到处找了,这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劳动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艺术作品,发挥其榜样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尤其特爱模仿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幼儿心中往往是最伟大的、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真正成为幼儿的表率。如,教师在装扮活动室时,用了美工区的剪刀和卡纸,用完后应立即把剪刀和剩下的卡纸放回原处, 并且把掉在地上的碎纸片扔进纸篓里, 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另外,幼儿还特别喜欢模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因此可通过这些最形象、最具体的作品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对于《西游记》中的人物特别熟悉,尤其是孙悟空,幼儿都知道它有一双火眼金睛, 我就利用这一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在一次区角活动结束后,有一些小的物品滚到角落里去了, 我提醒了好几声都没人愿意去捡出来。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幼儿说:“我们今天看谁的眼睛跟孙悟空的眼睛一样, 能把躲在角落里的小物品很快找出来。”一眨眼的功夫孩子们就找出来了。

四、在区角活动中针对小组评价,注重以集体促个别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与同伴竞争的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说,利用评比活动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可在幼儿进入区角之前,定出区角活动的标准。如,在大班纸工活动开始时,我会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要看哪一组幼儿的桌面、地面最干净! ”在活动开始时, 我会说:“看今天哪个区角的小朋友活动最安静、最会动脑筋! ”这样可使整个小组成为评价对象,可以避免幼儿争夺个人荣誉。再如,结构区的幼儿为了获得老师颁发的共同荣誉小红旗, 不一会儿功夫就把地上的积木及盒子收拾好了, 就连平时不爱劳动的小朋友也很积极地参与到了其中。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贵在坚持。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活动习惯 篇9

一、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动手安装教具时, 常常手忙脚乱, 面对分散的教具零部件, 不知从何下手。这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 首先要检查零部件是否完整、齐全, 并交代哪些零部件容易损坏,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组内分工合作, 完成教具的安装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生从开始的“手忙脚乱”中探索出做事情的规律, 并逐渐养成做事情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天气好的时候, 我会把学生带到户外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 学生“一哄而散”, 满操场废弃纸屑随处可见。针对此现象, 我在课前引导学生:爱护校园环境, 让操场来时什么样, 走的时候还是什么样, 以此养成随手收拾卫生的好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老师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形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 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结合自己任教学科, 在常规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学生拿到教具之后想也不想就问老师:怎么安装?这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我给学生的回答是:你认真思考一下, 看看有没有办法把教具拼装起来;看一看说明书, 我相信你通过努力一定能拼好。

在做实验过程中, 我注重细节, 对问题一个一个进行探究, 或观察, 或实验, 或调查, 或记录, 或思考、或辩论, 学生在慢慢地改变着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开始变得“大胆”, 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最初的起点正确, 才能成就以后的道路。在综合实践课堂上,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读出插座上的数据私自抢来抢去, 结果谁也没有看清数据;有的学生趁老师不注意, 乱扔垃圾;有的学生在参加实验活动时, 旁若无人, 置身事外;有的学生上课吃口香糖、抖腿, 等等。每每看到此现象, 我都会耐心地通过故事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活动习惯 篇10

一、明确活动的意义, 确立学生的主导作用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训练课、以及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人在相对安静状态, 如果没有通过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时, 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如动作不协调、力量和速度等素质无法充分发挥, 运动成绩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等等。这种现象在延续一段时间后, 才能逐步消除, 这种延续现象叫惰性作用。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教师虽然还是相对的主导者, 但其角色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执行者, 而是将学生带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引领者。学生这个群体, 其本身就是最好的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新颖与独特的自主、创新、合作、探讨、研究等学习方式将渗透到或已进入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之中。其目的和宗旨就是培养、发展、提高学生主动与自觉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与挖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由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 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我要练”。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中, 明确要求学生在实现主动和积极的运动参与中, 发展与提高运动机能;在身体锻炼认知的实践过程中, 充分体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 全面促进和增强在校学生的综合健康素质水平。

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会学生锻炼的正确方法,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传授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体质是体育课的根本任务。准备活动作为课的开始部分, 更应让学生先入为主, 从简单的内容开始学起, 慢慢养成自我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 准备活动意识的培养应该是我们开始灌输终身体育意识的开始。但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 对于准备活动的意识学生不但没有主管的接受, 而且还被老师灌输式的传授;除了体育课外, 对于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学生很少会主动的作准备活动。这种现象在我国很普遍, 特别是在低层的体育活动中, 但目前学者们对此研究分析很少;因此, 随着终身体育的推广和普及, 体育课也开始进行改革。所以, 准备活动的任务也会相应的完善。目前, 有的学者已经提出这方面的思想, 其中提出作为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对锻炼的认识不但知其然, 更知其所然。在准备活动的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关键不是安排学生做什么, 而是要让学生安排做什么、怎样做。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准备活动的意识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重视。

二、精心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一般采用以班为集体的形式, 为避免学生对其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应坚持“形式多变, 妙趣横生”的原则, 教师要认真备课, 不能敷衍了事, 只是走一个过场, 不管教材的内容, 性质, 气候、对象特点, 总是用固定的形式, 内容循环往复, 使学生每次上课时都有新鲜的感觉, 这样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集中精力, 做好充分的心理与生理的准备上好体育课。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准备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课的站队是一种传统的呆板模式, 但是如果采用“自由式队行”做准备活动又容易造成纪律涣散, 所以提倡“变”“散”的做法。以此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例如, 采用圆形队行、三角形队行、四边形队行和多列队行;原地或行进中做各种徒手操或器械操,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趣味性。动作的变化是内容变化的主要方面, 有的教师上课周而复始老是做那几节徒手操, 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那就要体育教师积极开动脑筋, 努力创新。在教学中, 我们非常注意准备活动的内容变化, 几乎每一节都有一套新的准备内容, 包括队形、花样的变化, 除动作、身体部位、路线、方向和节奏效率等主面进行变换外, 还研究了双人操、器械操、拍手击掌操等。这样对以前准备活动的充实和发展, 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往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街舞、骑马舞等, 就可以吸收到准备活动中来, 充实准备活动的内容, 提高准备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也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安排专门性准备活动, 我们要采用模仿练习, 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 以及规定内容的教学比赛等等, 在全面多样化的基础上, 要有其针对性。如排球比赛可先做传球, 垫球, 扣球和发球的练习;如标枪课的准备活动应结合标枪运动的专项技术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投掷标枪相似的专门性练习, 标枪的技术主要包括握枪、持枪、助跑 (包括投掷步) , 最后用力缓冲等技术环节, 其助跑技术中, 投掷步技术是助跑技术的关键环节,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助跑和最后用力相结合的关键。因此, 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扶助木做原地转髋练习、行进间交叉步练习等。准备活动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准备活动:包括各种走、跑、跳的练习、徒手操、活动肢体各关节等。这些都是一些简单易学的准备活动形式, 稍加指导即能掌握其要领。另一种是专项准备活动:如在短跑的准备活动要全面且要全身发热微汗, 在长跑前先慢跑一段且简单活动开相关关节, 在打篮球以前先专项关节活动和投篮、传球、运球等练习。相对来说, 这些都是针对性较强, 难度较大的准备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应以一般准备活动为主, 专项准备活动为辅的方法来安排, 内容形式多样化, 积极创新, 创造出学生喜欢的, 针对性强的, 覆盖面广的形式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采用“体育游戏”寓于准备活动之中, 或把音乐舞蹈寓于准备活动之中, 有针对性的选择、安排既可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又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认真完成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改变长久以来准备活动就是慢跑、做操这种枯燥、单调的形式。最终提高和激发学生做准备活动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 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 长期下去, 学生兴趣索然。要提倡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 既要有集体形式, 也适当采用分组进行。基本操有徒手、有器械, 活动有定位, 也要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 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 由慢到快, 由易到难, 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 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 在准备活动中, 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应有目的地借助于各种合理的练习手段, 以刺激学生在脑皮层响应中枢的兴奋, 尽可能在一节课的开始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 要适合学生的心理, 不断出新, 力求做到内容不变形式变, 如课前的短时间的慢跑, 最好改变一下跑的形式, 不要每节课全绕跑道跑, 可改用螺旋跑, 回旋形跑, 分并队跑, 交叉穿梭跑等;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不觉得枯燥, 提高对跑的兴趣, 体操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常换, 定位操、行进间操、轻器械操等;可以因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而异, 健身操、健美操、韵律操、素质、武术练习等可交替变换和交错组合, 使准备操更有生气;即使徒手操的同一部分动作, 有目的地变换方向练, 也有使学生精神集中的作用。学生活泼好动, 还以采用游戏法组织教学有利于完成一堂课的各项教材任务, 如在课的准备部分, 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 通过游戏练习。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起来,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改变单调的定位徒手操,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身体各个部分逐渐进入活动状态;在准备活动中适当的穿插一些舞蹈、游戏和模仿练习动作, 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兴趣, 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三、做好活动监控, 防止学生意外受伤

教师应做好学生准备活动的过程中的监控指导, 做到眼疾、嘴快,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确保学生不会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因小失误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学生在练习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 如发现学生动作不标准、姿势不正确应及时纠正, 防止因学生动作不标准导致肌肉拉伤。教师在纠正学生动作时要注意表达清晰, 让学生理解错误之处, 方便学生及时纠正。例如, 在进行短跑的准备活动时, 我发现有个别同学在跑步时喜欢低着头。于是, 我立刻让学生停止练习, 给学生讲解跑步的正确姿势。如, 在跑步时要注意保持头和肩的稳定, 在道路平整的情况下, 头要正对前方。如果跑步姿势不正确, 学生可能会出现跌倒、扭伤脚的事故。及时发现学生的动作失误, 指导学生练习,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运动时意外受伤, 保障学生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大海等.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活动习惯 篇11

一、兴趣是前提

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关键,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科学。在科学教育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断引导强化,帮助学生提高各种科学素养,努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上科学课学习科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定要培养成为科学家。我们的科学教育不光要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容易的活动着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并不是复杂的尖端的事物。我们作为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只要用心细心,学习科学是既简单又有趣的。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对大自然中的好多奇妙现象所表现出的好奇心,正是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我们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去发现并加以保护,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是灵魂

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有趣很兴奋的事情,因此学生对科学教材有着非常深厚的学习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1.围绕问题分析探讨

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工是不同的,学生是探究和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遇到困难而一下子直接告诉学生,我们应冷静地去引导学生努力思考。在实验中也是一样,当学生不成功时,也不能立即做给学生看,而是应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有十分充分地准备,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提出探究问题时,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这时我们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去观察尝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从而来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组织引导,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给学生充分地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分步地去完成探究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探讨。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同学交流,在倾听别人想法的同时,也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互助、互赏、互享。

3.总结反思课外拓展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前面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学生的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并为进一步探究开拓空间。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而且通过反思,让学生了解探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

三、习惯是关键

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活化、情趣化和自主化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努力想办法使科学教学去更好地融入生活、贴近自然和运用已有的经验。这既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也更需要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也决定着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效果。

1.观察探索习惯

观察是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观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首要步骤。要想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有所作为,必须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开拓思路,确定目标,选择过去和现在的变化为依据。因此,我们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

首先应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当我们对一探究内容确定准备去研究时,必须先一起讨论研究如何去观察并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确定和选择目标是开展活动的起点。其次,再让学生在观察中去改进。通过观察记录好的材料,去发现整个活动中需要加强和完善的任务,从而为下阶段的学习活动或实验活动做好准备。

2.求异创新习惯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能力高低不同。但是人的思维能力也像人的身体一样,是可以锻炼和提高的。而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思维实践。科学课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思维实践的机会,因为它是一门奇妙性科学性地展现问题的课程,在这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创新的思维。

首先应让学生的思维更流畅,流畅的思维来自于清晰的思路。我们在开展科学体验活动时,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只要运用扩散思维,每个学生会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多种假设,并逐一验证,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其次应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能打破思维定式,突破传统的框框,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变通地去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学生的思维也必须灵活变通。

3.动手动脑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学生通过做来发现,在做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只是一种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手过程养成动脑的习惯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我们所教的小学生一向是乐于动手的,我们应抓住这一优势,顺势利导,让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从而引领学生去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总之,我们只要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科学探究,并从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科学习惯,从而为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而努力!

活动习惯 篇12

一、读书活动要注重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起初是每月一本书。帮学生计划出每周甚至每天所读的数量。 双休日和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订的阅读任务稍多些。

通过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作批注的方法和在本上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比如用不同的符号圈画生字词、精彩词句、过渡词、疑难处,概括式、联想式、感悟式、赏析式、情境式、质疑式作批注,摘录式、卡片式、提纲式、心得体会式写读书笔记等。

二、读书活动要注重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训练

阅读活动基本以板块式进行。 下面是几个常用板块,活动时可以根据书的体裁特点有选择地组合进行。

板块一:故事概述( 或内容概述) 。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或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板块二:感情诵读。 这对于优美的散文或诗歌特别适用。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培养朗读能力,更好地形成语感。

板块三:名句赏析。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欣赏精彩词句,体悟作品的写作技巧、写法特点,更有实效地积累词句。

板块四:百字心得。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 以内化书中的知识为自己的智慧、才识、性情、修养、品质。

板块五:创意展示。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生可以说、唱、演、跳、画、做,可以编歌词、排小品、表演三句半、 唱快板、说广告等等,用这些形式来展示自己读此书的收获。 还要写活动的主持词、串联词。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关注社会生活,形成综合素养。

三、读书活动要生动活泼又要切实有效

“ 创意展示 ”板块很重要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活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比、总结、表彰。 评出优秀个人和优胜班级,力求用集体的力量推动每一个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上一篇:可信度法下一篇:鉴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