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度法

2024-09-18

可信度法(共10篇)

可信度法 篇1

1正确认识360度考核法的理念

所谓360度考核法是指由不同层面的考评主体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考核, 即结合上级、同事、下级、员工自己、客户、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 从不同的角度对员工进行考核和评价, 从而避免单方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弊端一是考评过程难以组织和协调, 难以操作;二是在量化处理考评结果时各考评主体的权重难以确定, 因此, 尽管此种考核方法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极小考核的信度和效率,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必完全实现。

360度考核法又称为360度回馈, 这个别名说明了这种考核法的“考核”成分较弱, 那么与其说它是一种考核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考核理念, 我国IT行业出现的360度考核法准确度令人质疑的关键就是在于不了解360度考核法的潜在思想, 而只模仿具体的操作技术, 最后落得“东施效颦”的结果。

实际上, 360度考核法是以员工的未来发展以至团队的共同发展为导向的, 它真正的着眼点在于员工的发展和业绩的改善, 使员工个人不断得到发展, 从而使人力资本增值, 并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上面提到过360度考核法实际上弱化了“考核”成分, 其实它的关键在于——反馈, 在360度考核中需要寻找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伙伴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馈, 其工作伙伴可以是上级、同事、下级、客户或专家等等, 视工作性质和工作具体内容而定, 从而使这种考核就是在一种团队共同发展的氛围下进行, 只有在这种氛围下, 才会消除考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参与评价的员工们才能真诚的袒露信息, 被评价的员工也会真诚的接受来自各个方位的建议, 即使出现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意见的不一致, 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沟通, 达到一致的认识。

2我国IT业360度考核法的信度问题

所谓信度, 是指测评结果反映所测素质的准确性。我国有很多IT行业的公司采用的是360度考核法, 但却在信度上往往都有问题,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未考虑是否具备适合360度考核法企业文化、组织模式和市场环境

360度考核法是在一种团队共同发展的氛围下进行的, 所以这种考核法在一个拥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以及民主的管理模式之下会有好的效果;但是若在一个高度集权, 人际关系高度紧张的企业中就不可能取得好的考核效果, 缺乏信度也就成为必然。

例如, 我国IT行业的代表企业——移动公司, 由于这是一个在寡头市场的国有垄断企业, 这样的性质赋予了这个企业的管理者高度的权力和能够在市场上提供垄断性的服务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这个服务型企业使用360度考核法进行考评其信度注定是非常低的。

2.2对360度考核的各个项目设计过于模糊

IT行业里的企业在进行360度考核时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考评的项目、内容的不明确。这个问题尤其体现在非生产性工作上的绩效考核之中, 因为对这类工作的极小考核的项目往往是对工作绩效内行主观性的规定, 所以随之而来的绩效标准无论在考评主体还是考评客体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说, 大家对某公司的A职员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价时, 不同的人对“沟通能力”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可以理解为与人交谈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的人可以认为是指善于接受别人意见、观点的程度, 总之不同的人会有对“沟通能力”不同的理解, 如果我们在进行考核各个项目 (要素) 进行制定时, 没有清晰的界定它们的定义, 最后考评的结果也会是五花八门。

2.3绩效标准的制定易掺杂主观经验

很多企业, 而不仅仅是IT行业在进行360度考核时其考核项目标准都不够具体细化,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体来说很多企业对360度绩效考核表的各个考核项目的评价有些笼统, 主要体现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例如, 一个打字员每小时打字1400个, 另一个打字员每小时打字1000个。前一个打字员每千字中有30个错字, 后一个打字员每千字中仅有3个错字。如果选择每小时打字的数量作为考评标准, 显然第一个好, 第二个差。如果选择每千字中的错误率作为考评标准, 那么第二个好而第一个差。也就是说只要任选其中的一个方面 (打字数量和错误率) 作为标准 (一维) , 考评的结果可以非常的准确一致;如果既要考虑每小时的打字数量, 又要考虑每千字内的错误率 (二维) , 那么考评的结果就缺乏准确一致性;再进一步说, 如果在增加考虑打字的内容 (三维) , 前一个打字员打的是一些纯文字性的政策文件, 而后一个人打的是复杂的工程预算报告, 且要一式几份, 那么考评中结果不一致、不准确的情况将会更多些;如果再考虑两个打字员所处的环境 (四维) , 前者处于嘈杂的大门口, 而后者处于安静的图书馆, 那么考评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化了。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因素虽然对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的性质与程度都是依靠考评者个人的经验判断作出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标准的维度越多, 则个人掺杂进去的主观经验因素就越多, 从而使360度考核的信度就越低。

3提高360度考核法信度的解决方案

3.1充分考虑360度考核法的运作环境

不同的企业文化要求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如果一个企业热衷于使用360度考核法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 那么务必考虑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 中国移动——这一IT行业的代表企业:企业核心价值观——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企业使命——创造无限通信世界, 做信息社会栋梁;移动愿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很明显这一整套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着眼于未来的, 笔者认为, 其公司也完全可以在这个理念体系的引导下关注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创造出团队合作的氛围, 这也正是360度考核法所需要的企业环境。

3.2清晰界定各个考核项目的含义

为了不使各位参与考评的主体对考评的项目产生歧义, 需要对各个考评项目的含义做出明确的解释, 从而使考评主体在进行考评时可按照规定的定义进行考核, 使得最后得结果能够让被考评者从理性分析上可接受。

3.3运用工作分析法

为了使绩效考核的各个项目标准更加具体和客观, 可在确定绩效标准之前先做好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也称职务分析, 是全面了解一项具体工作或具体职务的管理活动。工作分析的结果, 即工作说明规定了工作职责与要求以及任职资格, 使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有了客观依据, 进而未绩效考核提供有效的标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对工作绩效标准的主观规定后, 应该建立一套客观化的操作程序, 例如等级化、标志化、符号化与计算机化等, 从而把绩效考核的主观性控制在最低点。

摘要:如今, 由于外企360度考核法的全方位立体性而在很多IT企业被广泛运用,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市场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以及考核过程中各项标准制定的不到位, 360度考核法并没有在我国IT业收到满意的效果, 就此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360度考核法,信度,绩效标准,工作分析

参考文献

[1]肖鸣政.Mark Cook.人员素质测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 .

[2]赵曼.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7) .

[3]Mark Cook.Personnel Selection.Third Edition.John Wiley&Sons, 1998.

[4]R·M·Kaplam.Psychological Testing.Bel mont, CA:Wad-sworth Learning, 2001.

水质测试结果可信度分析 篇2

【关键词】水质检测;准确性;稳定性

环境的好坏与水质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周围水质的变化会恶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水质检测的结果越来越重视,但其检测结果是否可信却也是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为提高我们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可以根据标准和有关控制目标,对检测数据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判断当前水环境质量状况处于哪个级别,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不是简单地确定某个孤立数据是否超标,而是通过这些数据结果的解释来确定各项污染物的权重、各地区之间的环境诧异和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等。

1.检测水质的目的及影響其检测的因素

1.1检测水质的目的

在自然界中,绝对纯净的水是不存在的。我们与自然界的各种水源相互依存、互生互利、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这些水源的供给,我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这些水源的供给,水质监测在这部分的应用是相当重要和必不可缺的。并且水质检查的不仅可以评判饮用水的水质,也可以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因此,水质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水质监测,换个说法就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变化趋势,是一个用以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质检测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判断水环境的质量状况。我们进行水质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用水保障,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用水,因此,水质检测是保障我们生活用水的关键。另外,水质的好坏与环境的优劣相辅相成,水质的变化将在未来导致我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通过水质检测我们可以了解水质变化规律及其发展的趋势,分析数据结果可以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规律,运用各种解释手段方法对孤立的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和推演,找出水质数据内在的规律,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同时对水质数据和调查资料的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决策、水质管理以及水质检测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因此,水质监测的目的并不止在于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保障,更是为了环境的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科学依据。因此水质检测的应用是有重要意义的。

1.2影响检测的因素

水质监测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未被污染的天然水,也包括已受污染的江、河、湖、海、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水质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从污染物的指标和种类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例如水质的温度、色度、浊度、PH值、悬浮物和生物需氧量等;另一类是水中含有的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因此将能够影响水质监测的诱因大致分为类别因素和来源因素。

类别因素主要是指负责检验水质的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的水质,采取不同的水质监测方法。比如地面水质监测方法与地下水质监测方法就大有不同。地面水质的收集可以通过对水体的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并实施监测。但是地下水质的采集则是根据水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工业分布、土地利用,尤其是要对地下工程的应用来了解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等情况来进行水样收集。来源因素是指进行水质监测的工作人员如果混淆了被监测的水质来源,也可能导致无法正确提供解决水质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城市污水的监测就是在一个城市的主要排污口或总排污口设点采样,根据城市污水管的不同位置以及污水进入水体的排放口,还有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出口处设点,对城市的生活水质进行监测处理。因此,正确的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是最终能获得水质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

2.水质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分析

2.1对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分析

由于水的流动性非常强,其对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大,因此提高水质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经过研究得出,检测水质是可以通过对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及水体监测点的稳定布设进行统一管理,进而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增加其可信度。

对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管理主要是指执行有规律的水样采集,即每年应在奉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采样测定,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样。而那些已经建立了长期观测点的地方则可按月进行水质监测。从采样频率上看,通常每一个采样期至少采样监测1次。专门针对饮用水源监测时,就要提高水质监测的频率,做到每一个采样期采样监测两次,其间隔至少10天。对发现有异常情况时,更应当适当增加采样监测次数。另外在进行水质检测时必须要用科学先进的方法,除了传统的对水质监测的方法外,要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的稳定性还必须借助专业的监测仪器。这类仪器的两个最主要的特性,一是测量的数据准确、可靠,能够实现快速检测,为工作人员节省了大量取样、化验的时间,通过仪器的存储功能,可第一时间记录水质检测数据,提高了水质监测的工作效率。二是电极的稳定性决定了测量数据的准确,同时,用仪器监测无需繁琐的准备,不同于传统监测中必须的配制试剂、更换试纸等步骤,不仅简化了监测的操作程序,也保证了水质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2对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措施有很多,主要是通过对水体监测点的稳定布设及合理设置监测点等方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我们通过污染源判断水质监测点。在对水体进行监测时,应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考虑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以及区域水化学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监测点。例如渗坑、渗井等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易造成条带状污染,在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尤其严重,这时候的水质检测点不但要设在水流的垂直方向上还应该在水流的平行方向上也设置检测点。这样就能够防止污染物在两个方向上的扩散程度。对与渗透度比较小的蓄水层及渗井、渗坑等地区我们的检测点应该设置在距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就不容易造成污染。这就是根据污染源的物理位置来进行水质检测点的选择。

3.结论

环境保护的一方面就是对水资源的保护,提高水质监测结果可以让我们针对不同的水污染程度更为有效的实施不同的救治方案。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及时、准确地了解水体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的真实准确稳定,增加结果的可信度,确实对我们今后更好的管理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姜双林.可持续的水质管理政策[M].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9.

可信度法 篇3

一、实验对象

该测试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德语专业2012级学生(已修满2个学期的翻译课),即大四学生,入学均为德语语言零基础,参加考试的考生共43名,考试内容为有关家庭教育的一篇汉语短文,要求学生把其翻译成德文,全文共732个字。试题的内容符合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专业性不强。考试时长为1小时,满分50分。学生可携带字典,本次调研选取完整答卷36份。

二、实验内容

实验共有三名评分人员,甲、乙、丙均为经验丰富的翻译教师。评分员将对全部抽样试卷分别按照以下评分标准采用机械法和印象法进行评分。

评卷教师甲、乙、丙根据以上评分标准首先采用机械法对试卷进行评分,为了避免第一次的评卷结果干扰到第二次评卷结果,一个星期后评分教师再采用印象法对试卷进行评分。两次评分完成之后,项目组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记录各位教师评分的最高分、 最低分以及平均分。

三、结果分析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甲、乙、丙采用机械法进行评分时,最低分分别为33、34、33;最高分分别为42.5、42、43,平均分分别为37、38、38,分数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且只有甲评出的最低分与乙和丙不是同一试卷,三人评出的最高分均为同一试卷。而甲、乙、丙采用印象法进行评分时,最低分分别为31、33、37;最高分分别为44、43、45,平均分分别为39、36、41,分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且三人评出的最高分与最低分均非同一试卷。这种结果并非在意料之外,因为机械法相对客观,有明确的扣分依据,因此三位阅卷教师评出的分数差距较小。而印象法偏向主观,因此不同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有所不同,且没有明确的采分点或扣分依据,所以三位阅卷教师得出的最终分数就会差距较大。笔者认为,对于篇章类的翻译来说,采用更加客观的机械评分法较好,这种评分方法更加严谨和细致,评分教师更容易找到评分依据,主观影响因素小,尤其在多个教师评卷的情况下,这样的评分方法偏差更小,但这种评分方法也有其弊端,即对文章的整体没有把握,篇章是否连贯依据以及语言是否优美未被放在考察点之内。而对于较短的文章以及分值较小的测试题,印象法较为适合,同时印象法评分也可以结合分项评分的方法,进一步细化评分规则,这样的评分结果就会更加客观。另外,在一个教师对全部试卷进行评分的情况下,印象评分法的测试效度会相对提高。

四、测试对学生的反拨作用

部分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并未意识到,翻译评估标准具有多样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评估翻译质量时,往往不假思索,甚至于不参考评分标准,以他们的权威来替代对于翻译情境复杂性的思考。这就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结果:学生认为对于其成绩的评估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专断性,因此学生用大部分时间来努力适应这样具有专断性的标准,然而由于这些标准不存在系统化的联系,事实证明学生们的这种尝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学生较难建立起为以后在真正的实践中取得成功所需的自信。

翻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翻译测试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反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还需在课堂中多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翻译技巧的传授。

在翻译测试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机械法还是印象法都有其利弊,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评分方法,也可采用将两种评分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尽可能提高测试的信度,让测试结果更有说服力,更加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结论建立在一项测试性研究基础之上,测试对象为德语系大三学生,本实验对这些学生进行汉译德测试,在翻译测试评分中对抽样试卷分别使用机械法和印象法进行评分,旨在测试不同评分方法对评分结果的影响。其结论为:对于篇章类翻译来说印象评分法的信度相对较低,不同评分员之间评分差距较大;而机械评分法相对来说信度较高,不同评分员之间的评分差距相对较小。

关键词:翻译测试,信度,机械评分法,印象评分法

参考文献

[1]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王京平.德语翻译教学新理念——翻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外国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邹申.语言测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各色“减肥食物” 可信度有多高 篇4

张小姐一直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最多的口头禅就是“我要减肥”,可是既不愿费力气去运动,也不想完全牺牲“口福”,因此对网上各类介绍减肥食物的文章和帖子超级热衷。前段时间,看到有文章说水果餐有利于减肥,张小姐的晚餐就全都是苹果、香蕉、柠檬、葡萄、草莓等各色“减肥”水果。后来,张小姐看到有文章说,黄瓜、番茄、冬瓜、紫菜、菠菜、西芹、芝麻、花生等能瘦身,又狂吃这些食物。折腾来折腾去,张小姐的体重却并未减轻,她开始质疑:这些所谓的减肥食物真能减肥吗?

像张小姐这样把减肥的希望寄托在“神奇减肥食物”上的人其实不在少数,有些人连主食、肉、蛋、奶都不吃了,就只吃几种甚至是一种减肥食物。但是,这种做法会极大降低生活质量,大部分人很难长期坚持,而且,少数的几种食物也没法满足人体营养需要。其结果往往逃不出两种情况:一是实在坚持不下去,放开肚皮回到原来的饮食方式,体重很快回升;二是体重确实下降了,但出现了头晕、倦怠、贫血、皮肤晦暗、排便不畅、月经不调等营养不良的症状。因此,仅靠一两种减肥食物不可能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果蔬之“能”并不比肥肉之“能”少长肉

肥胖是脂肪在人体内的过度积累,而脂肪的本质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一种形式,脂肪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过剩的能量在体内转化并贮存的过程。食物之所以成为食物,是因其能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吃了食物就一定会摄入能量,无论是米饭、馒头、蔬菜、水果,还是清蒸鱼、红烧肉,以及各种饮料、零食,都能提供能量。当然,有的食物提供的能量多些,有的食物提供的能量少些,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蔬菜水果提供的能量并不比肥肉提供的能量少长肉。

减肥的核心问题在于能量的摄入是否低于能量的消耗。人体每天吃进食物,这些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产生能量,这是能量摄入的过程。而人体的心跳、呼吸、血液循环和各种身体活动是能量消耗的过程。如果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所消耗的能量,过剩的能量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减肥则是相反的过程,即一定要使能量的消耗超过能量的摄入,这样积累在身体内的脂肪才能被利用而减少。

减肥食物是否能减肥要看两点

某种食物能否减肥,第一要看它所含有的能量是否比较低,第二,吃了这种食物能否减少其他含能量更高食物的摄入。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大部分的饮料能量含量都不算高,但如果你用饮料来代替几乎不含能量的白开水,就会增加很多额外的能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也属于能量较低的食物,如果吃了很多能够减肥的蔬菜水果,同时又没有减少鸡鸭鱼肉的摄入,这些蔬菜水果带来的过剩能量一样也会变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多吃既“饱”又能量少的食物

减肥的饮食控制,不是完全不吃某种食物,或只吃某种食物,而应是多样化的平衡饮食,即食物的种类要齐全、营养要充足,在此基础上控制总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运动量,使身体的能量代谢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这样才能消耗体内的脂肪,从而减轻体重。

对于减肥,我们的建议是,尽量用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但能量相对较少的食物,来代替能量较高但饱腹感差的食物。如:用加了小米、玉米、薏仁、高粱米做成的杂粮饭代替白米饭,用加了赤豆、绿豆、芸豆做成的八宝粥代替白米粥,用全麦面包和燕麦片代替曲奇、蛋糕、巧克力夹心饼和起酥点心,用淡茶水或白开水代替各种含糖饮料和果汁,用低脂牛奶代替全脂牛奶,用蔬菜、水果、豆类等植物性食物来代替高能量的肉类、油炸食物。

总而言之,减肥没有捷径,只能靠少吃(减少能量摄入)和多运动(增加能量消耗),那些既不需要节食也不需要运动、只靠几种减肥食物的方法都是忽悠人的。

提高数学猜想可信度方法初探 篇5

为了提高论证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就要尽可能提高猜想的可信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论证提供理想的基础,做到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劳动. 提高猜想可信度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比如,掌握好的猜想方法,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所得出的猜想的可信度就会越高; 由因果关系归纳法得出的猜想要比由枚举归纳法得出的猜想的可靠性大等等. 就发现方法的研究而言,检验方法与异途同归现象则是提高猜想可信度的两个重要方法.

一、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是指对一个猜想在论证之前,用一些新的特例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为真,就进一步支持了猜想,增强了猜想的可信度; 如果检验的结果为假,就无须徒劳地对此进行证明,或者对猜想进一步地改进和修正的一种方法.

例1命题:设四面体A - BCD的三个侧面ABC,ABD,ACD两两互相垂直,则S2△ABC+ S2△ABD+ S2△ACD= S2△BCD的发现过程.

该命题是通过类比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 在△ABC中,AB⊥AC,则AB2+ AC2= BC2得到的.

从升维类比的角度,按类比规律,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简单的多边形,四面体是立体几何中最简单的多面体; 另外,从图形结构上分析,三角形是连接线段外一点和线段两个端点构成的图形,四面体是连接三角形( 面) 外一点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构成的图形,也就是说三角形和四面体存在相同或相似方面,相互成为类比对象,于是勾股定理中三角形有两条边垂直,类比到四面体中应为同一顶点的三个侧面两两互相垂直,三角形的边长类比到四面体中应为三角形的面积,平方类比为三次方,于是猜想:

若四面体A - BCD的三个侧面ABC,ABD,ACD两两互相垂直,则S3△ABC+ S3△ABD+ S3△ACD= S3△BCD

但是,我们只要通过一个特例检验就可以知道该结论是错误的,比如,如果满足条件的四面体是由一个单位正方体得到的,则等式左端的值为3/8,而右端的值为 猜想显然是不成立的,就无须徒劳地对此进行证明. 于是对猜想作进一步地改进和修正,保持勾股定理中“平方”的特点,将结论修正为: S2△ABC+ S2△ABD+ S2△ACD= S2△BCD.

改进后的命题再用特例检验,结果都为真,从而提高了猜想的可信度,为论证提供了理想的基础. 事实上通过证明得知,改进后的命题是一个真命题,证明( 略) .

例2凸多面体的欧拉( Euler) 定理的发现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用检验方法提高猜想可信度的过程.

凸多面体的Euler定理是指: 任意一个凸多面体P的Euler示性数都是2. 即X( P) = F + V - E = 2.

其中,F,V和E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面、顶点和棱的数目( 分别对应于Face、Vertex和Edge的第一个字母) .

分析综合大量的相关史料不难推测,当时欧拉发现这个定理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观察一些特殊多面体( 图1) ,如: 1立方体,2三棱柱,3五棱柱,4四棱锥,5三棱锥,6五棱锥,7八面体,8塔顶体,9截角立方体等,并列成表( 表1) .

观察这些数据,比较其中的关系,就会提出一些猜想,例如:

( 1) 顶点数V是否随面数F的增大而增大( 或减小) ?但比较立方体与五棱柱时是增大,而比较立方体与八面体时是减小,故V不是随F增大而增大.,也不是随F增大而减小.

( 2) E是否随F或V增大? 但比较五棱柱和八面体,F从7增加到8,E从15下降到12; 再比较塔顶体和截角立方体,V从9增加到10,但E从16下降到15,故E不是随F或V增大而增大,但也不是随F或V增大而减小.

上述情况说明原先建立的猜想失败了. 但进一步观察却又发现,九种情形都满足关系式: F +V =E +2.

于是猜想: 对于任何多面体,面数加顶点数等于棱数加2.

为了支持猜想,欧拉进一步检验了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仍然满足F +V =E +2的规律,不仅如此,为了寻求支持猜想更多的例子,欧拉还构造了一些新鲜别致的多面体做检验. 例如,在面数、顶点数和棱数分别为F,V,E的多面体外增加一点,并将此点与靠近的面的各点相连接,不妨设靠近面有n个顶点,则所得到的新多面体有( F -1 + n) 个面,( V +1) 个顶点,( E +n) 条棱. 显然,只要原多面体满足F +V = E + 2,那么,( F - 1 + n) + ( V + 1) = ( E + n) + 2也成立.从而使猜想又得到了更广泛的检验.

然而,尽管得到了大量的多样性的实例的检验,但不能代替严格的理论证明. 归纳推理要求科学家要鼓起勇气去寻找是否有与猜想相矛盾的例子,尽管这样的例子会改变猜想,带来心理上的难过与遗憾,但它可以导致真理的明确与发现,排除错误的猜想. 事实上,通过对镶嵌画框架状多面体进行检验,就发现F + V = E +2并不成立. 镶嵌画框架状多面体可以看成是一根较长的三棱柱杆,分成四段后装配而成的,此时,F =12,V =12,而E =24,即F + V≠E +2.于是将猜想修改为:

任何一个凸多面体的面、顶点和棱的数目满足关系式F + V = E + 2.

二、异途同归现象

异途同归现象是指如果能发现另一种合理的猜测方法,它同样能导致原来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就要大得多. 例如,在复杂计算中,如果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其结果相等,那么,一般就不会对这个结果持怀疑的态度了.

例3观察凸多面体的顶点数与面角和.

观察凸多面体的顶点数与各个面的内角之和( 简称面角和) ∑α.

如图2和表2所示: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凸多面体的顶点数与面角和∑α具有如下关系:

由于这一猜想与凸多面体的欧拉定理都与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及面的边数( 也就是多面体的棱数) 有关,于是不妨将两者的联系作一分析.

设n1,n2,…,nF分别表示多面体的F个面的各个面的边数,因为n边形的内角和为( n -2) π,所以

其中,n1+ n2+ … + nF为所有F个面的边数之和,由于在这个边数之和中,每一条边数,也就是多面体的棱都被计算了两次,所以

再将4代入1,得2πV -2π( E -F) =4π.

即 V +F =E +2.

由此可见,上述猜想与凸多面体的欧拉定理是等价的.这种“异途同归”的现象,极大地增强了猜想的可信度.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首先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运用归纳、类比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再进行论证,而论证与猜想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 并且最终所获得的不一定是最初的猜想,而是经过改进了的. 因此,数学的研究过程往往是一个包含了多次反复的猜想与论证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归纳为如下模式:

可信度法 篇6

1. 加强学习, 靠过硬的素质来支撑

学习是能力之源, 思考是成事之基。无论是提高服务本领, 还是提升综合素质, 都没有捷径可走, 唯有持之以恒加强学习, 才能实现。任何一个人, 不管他学历有多高、资历有多深, 不勤于学习, 不善于思考, 不注重积累, 就难免会成为“山间竹笋”、“墙头芦苇”、“空中楼阁”;长此以往, 不仅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而且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都会沦为可悲的落伍者。可以说, 任何时代背景下, 加强学习, 都是提高一个人能力素质的唯一办法和支撑起自己人生“可信度”的有效途经。秘书人员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意识理念。

1.1 文字功底

任何一个秘书在工作中几乎都会从事文字工作, 文件处理和文书写作功底是秘书的基本功, 秘书应具有良好的行文规范, 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文书的撰写, 要体现时事政策、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社情民意、体现领导意图, 争取做领导的“笔杆子”。

1.2 实践经验

作为秘书人员, 要注意总结工作中好的经验, 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特别要注意向老同志学习, 学习老同志的工作经验, 特别是一些办事的方法与技巧。

1.3 学习一些有益的技能

作为秘书人员除具备必要文字功底和办事能力外, 还应该具备一些技能, 如:电脑、开车、书法等方面的技能。俗话说:“艺不压身”。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素养, 掌握了某种技能, 总会有显山露水的那一天。同样, 如果在哪一方面还存在缺陷, 则一定会有无地自容的那一刻。

2. 增进修养, 以良好的形象来映照

形象是一个的生存“资本‘和人格魅力的有效’成分, 也是秘书人员”可信度的直接体现。要树良好形象, 映照出自己的“可信度”, 则必须以加强自身修养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正处在“转轨变型”期, 身在领导身边的秘书人员诱惑多多、陷阱多多, 若不注重品德修养, 说不准什么时候自己就会成为腐化的“幽灵”和通往堕落的“导火线”。所以秘书人员必须用“常怀利民之心、常思‘不轨’之事、常谋有益之策”来要求自己, 自觉增进自身的党性修养、个性修养和价值修养, 通过树立良好的形象, 来映照出自己的“可信度”。

2.1 政治修养

秘书工作, 特别是行政机关的秘书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秘书有较高的政治修养。政治修养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2.2 文化知识修养

秘书的文化知识修养与其特定学习背景有关, 除了所学专业外, 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 如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 都要有所涉猎。此外, 由于知识经济环境下, 知识的老化现象严重, 更新速度快, 秘书不能吃老本, 要在工作中逐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3 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作为秘书人员, 必须加强自我的修养, 培养自己具备顽强的自制力,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能处于理智的有效控制和支配下, 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 从而也就可以更好地积极进取。

2.4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存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 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 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 才能把国家的政策和上级的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 扎实工作, 用出色的业绩来见证。

古今兴盛皆在于实, 天下大事必存于效。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硬道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秘书人员“可信度”的取得也不例外。

因此, 每一名秘书人员, 都应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 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 真正体现出“办文见水平、办会见精神、办事见作风”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境界, 力求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要求秘书人员既要切实增加敬业意识、奉献意识, 以解决想干、会干的问题;又要讲求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 解决肯干、实干的问题;还要坚持发扬传统、继承创新, 解决苦干、巧干的问题。换言之, 也就是既要有善“谋”之策, 又要有善“干”之法。如此, 才能真正赢得属于自己的货真价实的“可信度”。

摘要:进入新千年后, 秘书工作的发展呈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 秘书工作已经扩展到组织机构运转的方方面面。现代秘书工作相对于传统秘书工作, 更加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应用, 除了以往强调的写作能力以外, 对办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执行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秘书人员如何提升自己的“可信度”呢,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对秘书的素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秘书,提升,可信度

参考文献

[1]蔡超, 杨锋:《现代秘书实务》,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陆瑜芳:《秘书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3]向国敏:《现代秘书实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基于服务可信度的QoS预测模型 篇7

关键词:服务质量,协同过滤,可信度,相似度

1 引言

Web服务是一种松耦合的用来支持端到端信息交互的软件单元[1]。随着这类服务组件的兴起与大量产生, 有效的服务选择推荐方法将成为服务计算领域的关键问题[2]。

当多个Web服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时, 服务质量 ( Quality of Service, Qo S) 这种非功能性指标将被用于服务选择[3,4]。然而,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 想要获取所有候选服务的Qo S指标是十分耗时耗力的。此外, 由于Qo S指标与网络环境以及用户自身属性密切相关, 服务提供商或者第三方提供的静态Qo S信息并不可靠。对于同一个Web服务, 不同的用户往往会观测到完全不同的Qo S结果。为此, 一些基于推荐系统中协同过滤 (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CF) 技术的Qo S预测方法被用于服务选择[5,6,7]。在基于CF技术的服务选择系统中, 用户向系统提供自己的Qo S使用记录, 通过相似用户或相似服务的Qo S记录, 系统推断并反馈给各用户个性化的预测结果[8]。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于CF技术的Qo S预测方法的精准度, 本文从服务可信度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服务的流行度、稳定性以及位置相关性, 改进了现有CF技术中服务相似度的计算模型。本文内容安排如下: 第2节对服务推荐领域Qo S预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 第3节详细描述了本文提出的基于服务可信度的Qo S预测模型; 第4节对所提模型进行了对比测试; 第5节对全文进行总结。

2 相关工作

本节对现有的基于CF技术的服务推荐研究进行归纳分析。Shao等人[9]提出一种user - based的Qo S预测方法。Zheng等人[10]将user - based和item - based两种CF中的经典方法结合。然而, 上述两种方法只是对传统推荐技术的应用, 并没有明确服务Qo S与用户评分的区别, 预测结果并不理想。Screenath等人[11]以及Rong等人[12]采用CF技术设计实现了他们的Qo S预测系统, 并采用Movie Lens数据集[13]进行了实验分析。然而, 采用电影数据集进行服务推荐研究并不能够令人信服。

Zheng等人[3]提出一种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Qo S预测方法, 提升了Qo S预测精准度。Zhang等人[14]通过引入时间因素进行了改进。Peng等人[15]通过挖掘更加细粒度的时间特征, 进一步提升了预测质量。

Chen等人[16]利用服务的位置信息采用最近邻算法进行Qo S预测。Peng等人[17]将位置信息融入PMF模型提高了Qo S预测精准度。

通过上述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Qo S预测的模型设计愈来愈关注服务自身的属性特征, 包括时间、位置等。为了进一步挖掘服务自身特性对Qo S预测结果的影响, 本文从服务的流行度、稳定性以及相关性等方面对Qo S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改进。

3 基于服务可信度的 Qo S 预测模型

3. 1 基于服务的 CF 模型

在传统基于服务的CF模型中, 输入是一个用户 - 服务的Qo S记录矩阵Qm×n, 其中m表示用户数, n表示服务数, Qu, s表示用户u使用服务s时的Qo S记录, Qo S指标包括响应时延、吞吐等。模型具体流程包含邻居形成和推荐产生两个步骤。

3. 1. 1 邻居形成

目标服务的邻居形成是协同过滤算法中的关键步骤, 主要通过衡量服务之间的相似度, 找出与目标服务最为相似的邻居集合。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包括余弦相似度、Pearson相关系数[18]等, 大量实验表明, Pearson相关系数能更好地评估用户或服务之间的相似程度[19]。其计算方法如公式 ( 1) 所示。

其中, Qu, s和Qu, t分别表示用户u使用服务s和服务t时的Qo S记录, 和分别表示服务s和服务t的Qo S平均值。

3. 1. 2推荐产生

目标服务s的最近邻集合用N ( s) 表示, 那么一个新用户v使用服务s时Qo S的预测值Qv, s可以通过对用户v使用过的服务s的最近邻的Qo S值进行加权平均求得, 如公式 ( 2) 所示。

3. 2 服务可信度计算

上述传统基于服务的CF算法仅利用服务Qo S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相似度计算。我们还可以从流行度、稳定性、位置相关性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相似度的计算模型。

3. 2. 1 流行度

在个性化服务推荐系统中, 如果一个服务被越多的人使用并记录Qo S指标, 那么对于这个服务的评价就越真实可靠。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具有较多用户数的服务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在推荐过程中就应该有更高的贡献值。我们采用流行度这一指标来量化上述思想, 其计算方法如公式 ( 3) 所示, 其中| U ( s) |表示使用过服务s的用户数。

3. 2. 2 稳定性

如果一个服务Qo S指标的波动性较大, 那么利用该服务的Qo S记录进行推荐产生的结果就会丧失一定的可信度。基于上述思路, 我们采用服务Qo S记录的方差的倒数来衡量一个服务的稳定性, 并以此判定服务的可信程度, 对于使用记录次数小于等于1的服务, 其稳定性设为0, 最终稳定性计算方法如公式 ( 4) 所示。

3. 2. 3 位置相关性

从物理意义的角度出发, 位置越相近的服务, 在相似度计算过程中应该具有更高的贡献值。我们认为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服务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在相似度计算过程中会有更高的贡献值。位置相关性的计算方法如公式 ( 5) 所示[17], 其中lats和lons分别代表服务s的纬度和经度, 采用弧度制, lats的取值范围为 [π /2, π /2], lons的取值范围为[- π, π]。

3. 3 基于服务可信度的 Qo S 预测模型

综合上述的流行度、稳定性、位置相关性三个指标, 我们将对3. 1小节所述的服务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行改进, 如公式 ( 7) 所示。

将公式 ( 2) 中的sim ( s, t) 替换为公式 ( 7) 中的sim' ( s, t) 即可得到基于服务可信度的Qo S预测模型, 如公式 ( 7) 所示。

4 实验分析

本节我们将本文提出的基于服务可信度的Qo S预测模型 ( Trust Service Based Model, TSBM) 与传统的基于服务的CF预测模型 ( Service Based Model, SBM) 和基于用户的CF预测模型 ( User Based Model, UBM) [9]进行对比分析。

4. 1 数据集

我们采用一个真实环境下采集的Web服务Qo S记录数据集[10]进行测试分析, 该数据集包含来自超过20个国家的对100个Web服务的一百五十万次调用记录。Qo S记录包括响应时间和吞吐, 本文采用响应时延进行测试分析。

4. 2 测试指标

我们采用平均绝对误差 (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和均方根误差 (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20]这两个指标对于各模型的Qo S预测精准度进行衡量。计算方法如式 ( 8) , 式 ( 9) 所示。

其中表示模型预测出的用户u调用服务s时可能的Qo S值, DT表示训练数据集, | DT|表示训练数据集的大小。

4. 3 模型对比测试

本节我们随机选取密度为5% 、10% 和20% 的Qo S记录作为训练数据来对UBM、SBM以及本文提出的TSBM三种模型进行对比测试, 各模型的最近邻数量均采用15。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响应时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取值范围为[0, 1]。表1的结果充分说明了TSBM模型在各种数据集密度下, Qo S的预测精准度上都优于传统的UBM和SBM。

4. 4 模型参数测试

本文提出的TSBM与传统的UBM和SBM都是基于最近邻模型, 其中最近邻数目k的选取完全取决于模型使用者对预测精准度和计算复杂度的权衡。本节我们在数据集密度分别为5% 、10% 和20% 三种情况下, 测试预测精准度随最近邻数量的变化情况。MAE和RMSE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可知, 随着最近邻数目的提升, MAE和RMSE都逐渐减小 ( 预测精准度逐渐提高) , 因为最近邻数目越多, 提供的信息越充分。然而, 随着最近邻数目的进一步增加, 其对精准度提升的效用将非常有限, 这是因为当最近邻数目较大时, 新增邻居服务提供的更多是冗余的信息, 很难为Qo S预测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5 结束语

基于可信度的故障区段诊断方法 篇8

1 决策表

决策表[7]由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组成,能将复杂的问题按可能的情况全部列举出,且简明扼要,已在性能测试、逻辑分析、故障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把故障指示器的动作信号作为条件属性,把配电网中可能发生故障的区段作为决策属性,按照“故障点至电源点之间的所有故障指示器都应动作,其他故障指示器不应动作”的原则创建原始决策表中的故障模式。故障事件发生后,把故障事件内出现的故障指示器动作信号与原始决策表的故障模式进行比较,将条件属性值完全匹配的故障模式所描述的区段判定为故障区段。

图1是某配电网故障指示器安装位置图,其中FI为故障指示器,其下标数字对应区段编号。表1是与图1相对应的原始决策表。

在表1中,故障模式2中的FI2为1和FI3、FI7为0是其他故障模式所不具备的。换言之,只要FI2为1和FI3、FI7为0就可以判定为区段2发生了故障,而无需关心其他故障指示器。本文采用基于可辨识矩阵和逻辑运算的属性约简算法[8,9]对表1进行属性值约简,其结果见表2。

注:“1”表示动作,“0”表示不动作。

分析表2可以发现:当区段边界上仅有1个故障指示器时,该区段发生故障的标志是边界上的故障指示器动作;当区段边界上有多个故障指示器时,该区段发生故障的标志是边界上靠电源侧的故障指示器动作、边界上其他故障指示器不动作。在配电网保持树状结构运行的情况下,这种规律始终保持。因此,可以直接按照“在与故障点相邻的故障指示器中,靠电源侧的故障指示器应动作,其他故障指示器不应动作”的原则来创建约简决策表中的故障模式,而不需要采用任何属性值约简方法。

注:“1”表示动作,“0”表示不动作,“~”表示不关心。

2 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

2.1 图形构件的拓扑关系

用支路和节点描述配电网中各种设备及其拓扑关系[10,11]。其中,支路是对输电线、开关、故障指示器等设备的抽象,属性有支路名称、支路状态、支路关联的节点等;节点是对设备之间连接点的抽象,属性有节点名称、节点关联的支路等。

把支路中的“支路关联的节点”属性表示为:

其中,pj为支路b的端点;nj为pj关联的节点;S为支路b的端点数。

把节点中的“节点关联的支路”属性表示为:

其中,bj为节点n关联的支路;pj为bj中与节点n相关联的端点;Q为节点n关联的支路总数。

配电网一般比较庞大且变化频繁[12],用人工的方法给Lb和Ln赋值,不仅费时而且容易出错。本文采用图形构件的方式描绘支路和节点,通过检查支路构件中的端点区域与哪个节点构件区域相交来建立Lb和Ln。为了减少故障指示器安装位置图的绘制工作量,在建立Lb和Ln之前,在没有关联节点的支路端点处自动产生一个隐藏的节点构件。图2直观地表达了以图1为蓝本的图形构件拓扑关系。

2.2 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

图1中的区段可以描述成从某故障指示器开始,往非电源侧方向延伸,直到遇到其他故障指示器或线路终点为止的一个范围。因此,可以用故障指示器的名称来标识区段。这样,在原始决策表和约简决策表中可以仅出现故障指示器。

将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表示为:

其中,zj为故障指示器;uj为zj在电源侧方向最近的故障指示器在Lg中的序号;dj为zj在非电源侧方向最近的故障指示器在Lg中的序号集合;N为故障指示器的总数。

图形构件的拓扑关系是一棵树,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也是一棵树。当uj=0时,zj位于树根;当dj=时,zj位于树叶;当dj>2时,zj位于树杈。当zj所表示的区段发生故障时,把从zj到树根的路径称为zj的故障树干,而把其他部分称为zj的非故障树干。

为了从图形构件的拓扑关系中获取Lg,在图形构件中设置变量y。对于故障指示器,变量y的含义是它在Lg中的序号;对于非故障指示器,变量y的含义是它在电源侧方向最近的故障指示器在Lg中的序号。获取Lg的具体方法是:设电源点的y值等于0,从该点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遇到分位状态的开关或到达树叶时回溯;当遇到非故障指示器时,使其y值等于其电源侧方向最近的图形构件的y值;当遇到故障指示器时,首先把其电源侧方向最近的图形构件的y记为x,然后在Lg中添加第j个序对〈zj,uj,dj〉(zj是当前故障指示器,uj是x),把j放到第x个序对〈zx,ux,dx〉的dx中,最后把j赋给当前故障指示器的y。

表3表达了图1中各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约简决策表下的故障模式,还是原始决策表下的故障模式,通过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都很容易得到。

当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故障指示器的相邻关系应作适当的修改。由于配电网保持树状结构,相邻关系的修改可采用支路交换法[13]。

3 故障区段的定位

3.1 故障可信度

在工程实际中,故障树干上的故障指示器可能拒动,而非故障树干的故障指示器可能误动。这时,按原始决策表进行故障区段诊断可能无法得到结论,按约简决策表进行故障区段诊断可能得到多个结论。因此,简单匹配的模式识别方法很难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这里,将故障模式中所指区段发生故障的可信度定义为故障指示器动作信号的实际状态与故障模式的匹配程度,即有:

其中,N为故障指示器总数;C为与故障模式一致的故障指示器个数。

某故障指示器的误动率和拒动率分别定义为:

其中,G0、G1、S1、S0分别表示某故障指示器在所有故障事件中不应发生动作的总次数、应发生动作的总次数、实际发生误动的总次数、实际发生拒动的总次数。

对于故障树干上的故障指示器,不动作的可能性为pjd,动作的可能性为1-pjd。对于非故障树干上的故障指示器,动作的可能性为pwd,不动作的可能性为1-pwd。这样,区段故障可信度可表示为:

其中,J表示故障树干上不动作故障指示器的集合;K表示故障树干上动作故障指示器的集合;L表示非故障树干上动作故障指示器的集合;M表示非故障树干上不动作故障指示器的集合。

在非故障树干上,如果有大型容性负载(如高压补偿电容器)或感性负载(如大型电动机),则它们会向故障点反向馈电。非故障树干上出现故障指示器误动可能是反向馈电引起,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但反向馈电是主要的。

设故障指示器受反向馈电影响的概率为psw,且因故障指示器本身引起的误动率为pbw。这样,对于非故障树干上的故障指示器,动作的可能性为:

不动作的可能性为:

在工程实际中,要严格区分产生误动的实际原因是很困难的。这里把引起误动的原因简单归于反向馈电,即pbw=0,且认为反向馈电电源在离树叶最近的误动故障指示器z所指的区段,出现的概率psw等于z的误动率pwd。这样,对于受反向馈电影响的故障指示器,动作的可能性为:

不动作的可能性为:

当受多方反向馈电影响时,用它们的最大psw计算f0和f1。对于不受反向馈电影响的故障指示器,动作的可能性为零,即psw=0。因此,本文把基于拒动率和误动率的区段故障可信度表示为:

3.2 故障可信度的极大值

设图1中区段7的故障可信度为P7,故障指示器8的拒动率为pjd,8、受反向馈电影响的概率为psw,8,且用式(12)计算区段故障可信度。当故障指示器8不动作时,区段8的故障可信度为:

它比区段7的故障可信度要小。

当故障指示器8动作时,区段8的故障可信度为:

它比区段7的故障可信度要大。

进一步分析可知,当故障指示器7动作和故障指示器8不动作时,无论其他故障指示器是否动作,区段7的故障可信度都是一个极大值。采用式(4)或式(7)计算区段故障可信度时,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显然,区段7的故障可信度成为极大值的条件与约简决策表中区段7满足故障区段的条件相同。可证明,树根上、树杈上和树叶上故障指示器所指区段的故障可信度都有同样的特性。因此,故障指示器动作信号的实际状态与约简决策表的故障模式完全一致时,模式所指区段的故障可信度是一个极大值。

3.3 最大可疑故障区段

为了方便地计算区段故障可信度,在故障指示器构件中设置受反向馈电影响的概率psw属性。故障事件一旦发生,首先令每个故障指示器的psw=0,然后按相邻关系的序号由大到小对每个故障指示器的psw进行修改。具体方法是:

a.当故障指示器的动作信号为1状态且psw=0时,使它的psw等于它自身的误动率pwd;

b.把故障指示器自身的psw传递给电源侧方向最近的故障指示器,但仅当接收方原有的psw小于发送方的psw时传递才有效。

确定最大可疑故障区段的流程如下:

a.给每个故障指示器的psw赋值;

b.对满足约简决策表诊断规则的区段,按式(12)计算它们的故障可信度;

c.取n个最大的区段故障可信度作为最大可信度队列;

d.计算最大可信度队列所指区段周围的故障可信度,若某区段的故障可信度比最大可信度队列中最小值要大,则用它取代最小值,直到最大可信度队列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e.根据最大可信度队列确定最大可疑故障区段,并给出适当的解释。

对于故障可信度极大值周围的故障可信度计算,可以采用递推计算公式:

其中,pjd和psw是区段n与区段n-1之间故障指示器的拒动率和受反向馈电影响的概率;当区段n比区段n-1离电源点更远且所夹故障指示器动作时,或当区段n比区段n-1离电源点更近且所夹故障指示器不动作时,k=1,否则k=-1。

为了使故障区段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在寻找到真实故障区段后,按式(5)(6)对故障指示器的误动率和拒动率进行修改。

4 结论

a.借助约简决策表可方便地寻找到故障可信度的极大值,通过局部范围内区段故障可信度的递推计算可快速地确定最大可疑故障区段;

b.对于仅个别故障指示器出现错误行为的情况,无论采用基于动作状态匹配的故障可信度还是采用基于拒动率和误动率的故障可信度,诊断结果都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c.对于非故障树干有反向馈电的情况,基于拒动率和误动率的故障可信度能够反映反向馈电路径上故障指示器之间的内在联系,诊断结果更加合理,且具有可解释性;

d.通过提高故障指示器的性能、动态地调整故障指示器的参数、将故障指示器拒动率和误动率与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挂钩、利用馈线继电保护信息等手段,可进一步提高配电网故障寻址系统的判断正确率。

摘要:针对非故障树干上可能存在反向馈电的问题,利用故障指示器的拒动率和误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度的故障区段诊断方法。采用基于可辨识矩阵和逻辑运算的属性约简算法对原始决策表进行了约简,分析了满足约简决策表条件下的区段故障可信度特点,把确定最大可疑故障区段问题变成寻找区段故障可信度极大值和递推计算局部范围内区段故障可信度。同时,利用图形构件的拓扑关系,研究了故障模式和反向馈电概率的自动生成方法,使基于故障指示器的配电网故障寻址系统具有通用性。

明星的美容秘方,可信度有几分? 篇9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明星达人们的美容忽悠经,希望你不要再被那些错误的美容保养秘方误导了。

【秘籍A】

一天敷三次面膜(×)

【解读】 保湿面膜最多一天敷两次

网友心得:@王小倩_franky:在网上有位明星说,她皮肤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她“一有时间就做面膜,一天要敷三次”。

@小妮纸Joanne:脸上的过敏包包快消失吧,我再也不做一天洗四次脸、敷三次面膜这种对不起你的事啦~~

皮肤科专家说法:要看她用的是哪种面膜。如果是以吸附油脂为主的面膜,敷得过多就会引起皮肤干燥、脱皮、过敏。即使是敷保湿补水的面膜,一天三次的频率也太高,一般一天一次就够了。因为皮肤角质层含水比较固定,如果补水过多,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抵御细菌的能力会下降。就如我们洗澡或游泳时间过长之后,身上皮肤出现发白、褶皱一样。一天敷三次保湿面膜的结果,有可能是补水不成反而造成皮肤起皮、脱落。

【秘籍B】

牙膏可以去痘(×)

【解读】 作用不大,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

网友心得:@L_L疍疍:香港明星邱淑贞有一套祛痘的小秘方:用白色牙膏在痘痘上涂厚厚的一层。隔天起床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干掉不见,二是把脓逼出来,挤掉就成。不过一定要用纯白色的才行。

@苗方清颜-小朶:不靠谱。牙膏是含有杀菌和清凉成分,能够减轻痘痘患处的不适感。牙膏美白成分中,含的双氧水更可以帮助痘痘减轻红肿和发炎的情况,但是口腔内的菌群环境和皮肤上的比起来完全不同,且双氧水本身就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特别是皮肤过敏者或者炎性痤疮患者长时间涂牙膏,更可能严重伤害肌肤。

皮肤科专家说法:牙膏作为牙齿清洁剂,对堵塞的毛孔可能有一定的清洁作用,但不如洗面奶的洁面效果。而且,牙膏中含有不少粗的颗粒,以加强对牙齿的摩擦,起到清洁作用,用到脸上则有可能会损伤皮肤。牙膏中还含有的一些化学成分(如氟),没有经过皮肤接触的测试,有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使得炎症加重。

【秘籍C】

茶包可以去黑眼圈(×)

【解读】 可能加重黑眼圈

网友心得:@依凭宝贝:好喜欢韩国茶包里玄米的味道,品茶的同时还可以用泡过的茶包去黑眼圈,真不错!

@oviso:麦当娜也用这个方法:把泡过的茶包放在冰箱里,然后取出、敷在眼睛上用来消除黑眼圈。

@毛袜子小姐:我都用好几个月了,一点用都没有,而且感觉黑眼圈更明显了。

皮肤科专家说法:如果说麦当娜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那起作用的是冰箱,而不是茶包,冷热交替的刺激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消除由于血淤造成的黑眼圈。但泡过的茶中含有单宁酸,对皮肤有刺激,反而可能加重黑眼圈。另外,敷土豆片、敷黄瓜片也一样对黑眼圈无效。

【秘籍D】

用葡萄籽当磨砂膏(×)

【解读】 别美容不成反毁容

网友心得:@独爱o静o:奶茶刘若英超爱用葡萄保养肌肤,方法是先将葡萄籽取出,把葡萄肉和皮用果汁机打成汁,再用压缩面膜吸收。而用剩的葡萄籽也是好东西,用果汁机捣碎后加在洗面乳上,可当成磨砂膏用。

@苏Suling:骗人的。我上次用葡萄籽试了,结果把皮肤都弄破出血了。

皮肤科专家说法:葡萄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对皮肤美容是有一定的作用,就跟我们平时采用的黄瓜敷脸的水果疗法一样。就算把黄瓜、葡萄换成橙子敷脸,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可信度法 篇10

一、融可信度于精彩内容之中

1. 说出百姓心里话。《民声》每期节目的话题都来源于生活, 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诸如《如何把握食品第一关》《学生难就业, 如何解难题》《如何守住水安全》《城市规化的困境在哪里》等, 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学生就业、拆迁安置、马路“开膛剖肚”, 每一件事、每一个话题都是百姓关心的事和要说的心里话。参与节目的市民代表, 说起这些事来, 有的疑惑不解, 有的不堪其扰, 有的有切肤之痛, 希望参加节目的官员能给予解答。节目的话题就是百姓要说的话, 所讲述的事就如同自己所见到的事情一样, 观众看了十分解渴, 深感节目为百姓说话, 体现了民众意志。

2. 市民问责不含糊。市民问责政府官员, 是件新鲜事。《民声》的每一期节目都有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位官员参加, 与推选的市民代表对谈。这些官员大都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面对他们, 市民代表的问责毫不含糊。比如, 质疑食安委主任:“你的98%农产品质量都安全的这数据哪来的, 我根本不相信”;发问规划局长:“马路‘拉链’问题你为什么就解决不了”;不满物价局长:“你们的价格听证会为什么总是听涨会, 完全是形式主义。为什么就没有一次价格降价听证会呢”;追问人社局长:“就业歧视条款为什么频频出现, 你们是如何监督的”等等, 市民代表的发言大都是举例后才发问, 以事实为基础, 不是随意的情绪宣泄, 因此真实可信。

3. 官员真诚直面问题。在《民声》节目中, 市民代表都带着事实和问题而来, 这对参与节目的官员来说是一次大考。节目的运作方式决定官员压力很大, 用他们的话来说, 是“如履薄冰”。一位官员面对主持人和4 位市民代表接连不断抛过来的问题, 要一一解答。回答完一个问题, 又有新问题轮番跟进。这些市民代表有学者专家, 有律师和学生, 有记者和教师, 更多是街巷里来的大爷大妈, 其中不乏刀子嘴的, 他们连珠炮般地发问, 火药味十足, 让人真为官员们捏一把汗。好在官员们基本上都有较好的回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 官员们态度认真, 敢于直面问题, 不回避躲闪, 表现出了真实和可信赖感。

4. 感人的故事。《民声》内容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栏目针对话题, 经常设置的故事环节。有一期节目的话题是“绿色都市离我们有多远”, 在讨论到如何解决砍树毁绿问题时, 节目组请上了一位老人。老人年逾70 岁, 因为居住地拆迁, 为守护一株150年树龄的古树, 老人在树边搭了一个窝棚, 吃住在棚中, 终日守护决不让人砍伐。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在场观众, 也感动了园林局长, 她满眼盈泪地说, 对不起老人, 今天节目一结束, 就落实守护古树的措施, 不能让老人受苦了。节目中的感人故事, 成为节目话题探讨的正向支撑。

二、融可视性于结构设计之中

1. 环节设置独特。《民声》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一问到底”最为成功。市民代表和主持人就新闻短片中的话题, 不断设问, 追根溯源, 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有的发问言词尖刻, 直击痛处;有的细致分析, 明辨是非;有的抓住重点, 提出意见。当然, 也有高声互呛的, 有打圆场的, 节目过程碰撞激烈。

第二板块是 “换位思考”。根据4 位市民代表在“一问到底”中的表现, 由现场观众投票, 选出当场的民意“局长”或“主任”, 然后和参加节目的官员换位置, 让市民代表以 “局长”或“主任”的身份思考当下的话题, 解答市民代表提出的问题, 感受官员处理问题时的难度和压力。相互的提问和回答, 将节目进一步引向深入。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一环节中, 对“局长”“主任”的调侃、挤兑等趣味性场面出现, 使一些严肃的问题得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化解。《民声》的整个节目过程有两大板块和多个环节 (新闻短片、对话、场内外互动) 组成, 结构清晰, 脉络顺遂, 有一气呵成之感。

2. 融入娱乐元素。首先是遴选市民代表。这借用了娱乐选秀节目的做法, 每期在60~80 名报名市民中, 选出4 名代表, 使《民声》一开始就有了观众基础, 并由此扩大了影响。二是市民代表竞选民意“局长”“主任”。与娱乐节目一样, 参与选秀者经过一番竞争后, 决定获胜者。《民声》也是根据市民代表在节目中表现的高下, 选任当期节目的民意“局长”“主任”, 颇具娱乐性。三是现场观众投票。投票是娱乐节目常用的手段之一。《民声》中的现场观众投票, 既推选出民意“局长”“主任”, 也决定满意率, 实际上是对当期节目话题进行打分。娱乐元素的融入, 活跃了气氛, 使节目好看而不乏味。

3. 互动方式多元。一是网络征集话题。由公众投票确定节目话题, 改变过去由媒体设定话题的状况, 使话题更加结合实际。二是网络视频连线。由网民直接提出问题, 官员现场作答, 场内外无缝对接。三是网络留言。让网民充分表达意见, 节目组收集整理。四是电视与广播、网络同步播出, 实现《民声》栏目的全媒体覆盖。

三、融纵深感于传播形态之中

1. 由新感知到过程的满足。《民声》栏目是一种准直播状态, 保留了完整的现场传播势态。栏目设置了三个景区, 即主景区、观众区、网络主持区。这种设置打破了谈话节目的固有方式, 即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 或一对二。主景区中, 一张长条桌, 主持人、官员、市民代表围坐一起, 同桌论道, 形式独有。观众区中, 观众的踊跃提问, 与主景区人员的互动, 拓展了演播空间。节目完整地保有现场谈话的完整性和动态性, 包括各参与者的语言个性、肢体语言以及现场的人际互动, 这些都是《民声》给予人们的一种新感知。在此基础上, 主持人、编导在60 分钟内, 调适得当, 使看似人多嘴杂、有些纷乱的现场变得舒缓有致、层次清朗。语言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自然动态中延伸, 使观众从场景、话题的新感知开始, 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满足。

2. 百姓的话语空间和信息传播。百姓的信息交流一般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 很难得走上电视, 说出心里话。在《民声》节目中, 市民可以直接向官员提出批评意见, 说出建议要求, 并且进行平等对话, 反映社情民意。这样就有了百姓与政府间的连结、百姓与媒体的连结。这种连结又通过媒体得到两种效应, 一是媒体在百姓和政府间的反馈联动机制, 使政府更加熟悉民情民声, 政府的决策依据多了一条渠道。二是媒体拓展了百姓的公共话语空间。原本的小范围信息交流, 通过公共平台, 得以广泛传播, 百姓也成了信息传播者。

上一篇:习作乐趣下一篇:活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