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习惯

2024-06-23

良好的习惯(共12篇)

良好的习惯 篇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 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 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 人自幼就应通过养成性教育养成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做人或处世, 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而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都比较差, 不仅对学习本身, 而且对学生道德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 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为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因素。 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行为习惯培养关系一生健康成长。 所以平时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 我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措施, 切实改进德育教学工作, 净化育人环境, 提升本班德育水平,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使农村孩子尽量不输在起跑线上。

我校坐落在西部一个贫困的偏远山区, 属于城乡结合部。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 造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差巨大。 多数孩子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学历一般只是小学或中学, 所以他们对自家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 有些家长忙于农活家务, 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 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诸如:面对学习意志力薄弱, 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课后能偷懒则偷懒、作业书写挑三拣四、能少写的决不会多写一个字;不讲卫生、说脏话、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 虽然我校老师一直致力于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但由于得不到多数家长的理解和积极有效的配合, 时间一久, 老师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 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 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逐步退去。 由此可见, 以坦然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教育对象, 激发我校教师德育工作革新意识, 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群体, 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一、家校社三者结合,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培养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事情,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才能真正达到培育学生的目的。 平时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多和家长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利用社会上一些关于卫生环保方面的标语、 工人求职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 经常把社会上一些由于不讲卫生而被罚款、撤职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尤其是把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讲给他们听, 这样对学生还是起一定作用的, 而且效果比较好。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教育家、 思想家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因此我们平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 小学生年龄小不懂事, 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作为学生直接效仿对象的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应以身作则、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做到言传身教, 用自身行动教育并感染孩子。

三、及时强化, 适时评估

学生一定要及时表,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 一个好典型能带动一大片。 所以我们对班上卫生习惯好的同学总是大力表扬。经常把他们叫到讲台上当做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还让同学们用竖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鼓动性强的动作表扬他们。 有时还把卫生方面做得极为突出的学生评为星级学生, 并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这样一来, 做得好的同学觉得自己是同学们的榜样, 越发做得好。 有上进心的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 还有对于一些卫生习惯差、屡教不改的同学, 我也会采取适度惩罚。

四、加强专心听讲习惯培养

上课专心听讲, 注意力集中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 只有认真听老师讲, 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及表情等, 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习惯。 由于大多小学生总急着让别人注意他, 因此在老师上课过程中, 他们往往会跟随老师的讲课内容时不时插入自己的想法, 从而影响授课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可以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 小学生都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一个特点, 时不时用一些鼓励、赞扬的话激励他们, 那么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五、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 既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 及时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农村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回答问题不够大胆, 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首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不管对与否都要给予肯定, 然后纠正。 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这样说:某某同学真勇敢, 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真棒;她说对了请表扬她:或她还需要努力请给她加油等;绝不能用带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批评教育他们。 其次消除干扰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因素, 如老师的正确评价语及同学的否定和取笑等, 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很大打击, 特别是同学的取笑, 有些同学一看到回答的和老师原先所说的不一样, 或说得有些离谱了, 就会取笑乃至哄堂大笑, 想想这样怎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 所以老师要及时制止这些不良因素的发生。 再次要求不要过高, 不求一步到位。 因为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难免出现语句不完整、表达不流利、声音不够响亮等情况, 我们得多给学生一些重新表达的时间和鼓励眼神, 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听。 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还能没有说的欲望吗? 还会出现高年级学生不主动、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吗?

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低年级学生中能主动回答问题的较多, 但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很少, 我认为是我们在教学中偏重于老师的教, 而不注重学生的学, 出现教与学脱离的现象, 学生只跟着老师的要求实现预定的目标。 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留意随时出现的问题, 不管与课堂内容有关与否, 都要给学生一个合理、满意的答复。 同时给爱动脑筋、爱提问的学生口头表扬和鼓励, 说某某学生爱动脑筋真棒, 我们要向他学习, 这种表扬是一种比较好的带动, 带动其他学生勤于思考、爱提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七、让学生爱上写作业习惯培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心态, 无论做什么事, 急了肯定做不好。 写作业也如此, 心态不好就会导致错、乱、脏等现象出现。 大多数农村小学学生都有不爱写作业或操之过急的习惯, 即使写也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 只求不被老师批评就行, 并不在乎作业对与错, 书写工整与美观。 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所处生活环境有关, 一是父母不重视或不懂得如何引导他们学习。 其次是农村地大村广, 学生一放学, 在没有父母看管的情况下, 就找同学同伴到处玩耍, 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全都抛在脑后, 等到学校组长要收作业了才猛然想起, 然后就是火烧屁股式地乱写一通或抄袭别人的, 目的只是应付交差。 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严格要求、认真检查, 例如教师应该提出作业的具体要求, 作业量要适度, 难易要适当, 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太难, 才会有信心独立完成, 有学生做得好的、独立完成的应及时给予表扬,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些小小物质作为奖励, 让表现好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同时促使其他写得不好的、不爱写好的同学向好的看齐, 向其学习。

总之, 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虽然农村小学生习惯仍然很差, 但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足够方法和耐心。 坚持“科学方法+持之以恒”的培养策略,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

良好的习惯 篇2

一个良好的习惯

一个良好的习惯

Everyone has his own habit, but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a good habit.As a student, it is a good habit to listen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 in class.It is also a good habit to finish homework on time after class and help each other in our study.As a child of the family, it is a good habit to help parents with the housework.A good habit will really help in our study and everyday life.

良好的习惯 篇3

一、创设让诸多学生参与体验的环境,形成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良好习惯

数学课程的学习,应当包含着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的要求的提高,数学课程的学习我们还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内容的涉及,证明了数学的内容的广泛性,而这些内容的广泛性则告诉甚至要求我们要去积极而又努力地培养我们学生的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实践让我们感到数学学习的一系列的活动中,一旦学生参与了体验,一旦诸多的学生参与了体验,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则有效乃至于高效,关键则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形成体验,去营造让我们学生形成独特体验和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必须充分体现心理学原则,每堂课的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我们都是要去认真思考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尤其注意认真考虑将初中学习在此阶段中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环境的营造必须充分体现兴趣的原则,必须考虑好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要能使得诸多的教学环境都能引发学生去进行充分的数学思考。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则相当于无任何乐感的人去民族交响乐,实属对牛弹琴,这环境的营造必须是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去体验从实际哲学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进而具体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互动,形成学生有效乃至高效参与体验的习惯

学生参与体验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制约着我们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有效甚至高效能作用于我们学生的学习习性,那么形成学生有效乃至高效参与体验的学习习惯又要靠什么呢?笔者以为其上课应当是学生的多项互动,首先应当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总不能发现我们忽视了让学生去读数学,学生没有了读,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很难顺利的悟而失去了悟,很难从实际指导中去抽象出数学问题来的。抽象不出数学问题又何谈出构建出模型?那也就很难寻觅到结果进而去解决问题;其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既不考虑到让学生去合作学习,轻松观摩我们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流于形式为能很好的去通过和做去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尤其在数学课程学习的诸多合作过程的推进中,学生未能很好的通过合作去获得感性认识。去获得经验,去获得。所以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用巧妙的去诱导学生去发现对方诱导对方,巧妙的诱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通过利用对方实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价值,巧妙地诱导学生去形成深刻而又正确的价值,人与人之间总会发生相互启动的作用,总会有相互利用和相互提高的价值,合作是提高的关键,交流互动是提高的途径和策略,独木不会成桥,独木也不会成林。未来所需要的应当是合作型的学习社会。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学生正确反思数学学习行为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4

学生说作文难, 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 不够丰富;其二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 文章内容干瘪, 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 使文章缺乏条理性。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 这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 在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 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 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 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 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使其转化为能力, 就必须加大阅读量。高一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名著, 例如《雷雨》、《祝福》、《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 当时学生希望能看相关影片, 但我没有这么做, 却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部原著作课外阅读, 并完成两篇读书心得。结果证明,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阅读更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 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 切忌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 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写作文,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观察到才能写出来。作文的命题本着“小”的原则, 将某一事物分割成若干小块、多个小项, 以减小难度, 利于学生对某一点做细致观察。比如写母亲, 我就让他们观察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额头,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母亲的变化, 感悟到母亲的付出。季节更替, 我还会带他们到校园里, 观察周围景色的变化, 毕竟是刚进入高一的小孩子,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有了一定的积累, 就可以指导他们写文章了, 指导写文章要遵循几个原则:1.师生共同审题, 找出题眼。2.根椐问题共同确定写作范围。3.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4.这个内容你准备分几部分写。5.所写的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一一落实后, 再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文章重点部分教师要分类指导, 也可以结合学过的作文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详细, 怎样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模仿”对于中学生学习作文依然必要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 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 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 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 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 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模仿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没有今日的模仿, 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 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 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应试的“机器”, 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情操,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主张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我建议他们从高一开始, 选择一部经典, 反复读, 等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我还会要求他们选择不同作家的作品, 比较读,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学习语言的过程, 我觉得一篇佳作, 不能仅仅满足于它的语言, 我更希望能读到它内敛的智慧, 语言的平实决不是平淡!

良好的习惯作文 篇5

一下车,就看到了那浑身绿绸的少女般美丽的世纪公园,嘴巴都变成了“o”形!在车上时就听老师说过有几座五星级厕所,我迫不及待第一个跑过去享用。一进门,那香味就飞到了我的鼻子里,我不断吸气,感觉到了少女香闺一样,美滋滋的。让我更吃惊的是,厕所居然是自动的,人一蹲,后面的红灯就亮了,一起来,红灯就闪一下,水就自己喷出来了。洗手时,我不知道开关在哪里,一时楞住了,在旁人面前感觉特别没有面子。于是我就按习惯往水龙头上一拍,后一伸手,水出来了!后来才发现,根本不用拍,只要一伸手!我像一个乡巴佬一样为别人上演了一出出好戏。

世纪公园里留下了我们的脚步、笑声,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样也为我们打开了一闪教育之门。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6

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发展指南》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重知识轻习惯的想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余姚。幼儿阶级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刻,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做多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一、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幼儿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都可以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以前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放学后教师要整理很长一段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书整理好。但经过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游戏之后,图书、玩具到处乱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形成的。例如:按时作息、按时上学、不任性、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便后要洗手、珍惜饭菜和衣物、爱护公物和自己的用品、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团结小朋友、与小朋友好相处、不经别人允许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懂得尊老爱幼对别人有礼貌等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不能半途而废。

三、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采用家长开放日、召开会等形式,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设较好的教育环境,直到脚掌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教师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良好的习惯 篇7

一、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左右着劳动的速度, 也决定了劳动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钳工规范操作习惯, 是钳工实习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规范化操作是保证产品质量, 尽快提高操作水平的重要前提, 也是在组织钳工实习训练中应该强调的要点之一。学生良好规范操作习惯的培养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示范时的姿势、动作和操作步骤要正确、规范。就是说指导教师在示范时, 要最大限度地按照最佳操作法和安全技术要求进行演示, 千万不能把不标准、不规范的习惯动作和姿势带到示范演示中去, 以免误导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留下事故隐患。示范操作要求做到:步骤清晰可见, 动作准确无误。其次,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动作。作为实习指导教师, 在学生操作训练时必须及时进行巡回指导、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每到一个学生工位, 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操作动作有无错误之处, 操作步骤与方法有无不当之处。否则, 错误动作得不到及时纠正, 学生就会形成坏的习惯, 以后再改就比较难了。同样, 学生在姿势动作初步形成规范后, 也要注意他们动作的反复性, 在平时的实习训练中也要经常提醒, 包括工量具的摆放、卫生的打扫等, 都要严格按照规范化要求。

二、时间管理的习惯

许多学生实习中没有时间的概念, 一会去卫生间, 一会去洗手, 一上午也干不好一个工件, 加工速度无法提高, 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这就是没有良好时间管理习惯的结果。因此, 在实习中, 为了提高学生加工速度, 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第一, 重视目标引导法。这是因为当人们有一个明确目标时, 大脑就会产生兴奋, 在头脑中出现反复练习这一技能的场景, 从而加快对这一技能的掌握。第二是反复练习法。在训练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于每一个锉削锯割动作, 从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要反复练习, 直到熟练为止。如在锉削训练中, 训练中每次规定锉削量为0.5毫米, 时间为10分钟, 反复进行训练, 中间安排学生休息, 逐步提高学生的加工速度。这样, 可以极大地提高加工速度节约时间。第三, 比赛竞争法。学生之间的比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人都有求胜之心, 竞赛是一种强烈的诱因, 是一种激发斗志鼓励进取, 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如果每隔一段时间测试一次, 打出成绩, 公示名次,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加工速度。

三、安全生产习惯的养成

学生从事某项操作时间一长, 自然会养成一定的习惯, 给人得心应手的感觉, 但习惯也有好坏之分, 并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学生良好安全习惯的养成, 第一是安全理念在心中的建立。安全意识是现代员工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 安全教育必须作为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 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而是要从学生入学开始, 坚持长期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入校的安全意识教育、实习场地的规章制度教育、工卡量具设备的安全操作教育、岗位安全教育、课前安全教育、课后安全总结等。第二是安全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要贯彻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明确责任、实事求是、方便操作的方针, 努力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安全知识教育要贯穿于钳工实习的全过程, 要做到实习前有集中动员教育, 实习过程中有注意事项提示, 实训结束后有安全总结。还要有典型事故的分析、定期的安全知识考试等。第三, 安全技能的掌握。在按实习计划、实习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 要结合每一次实习的特殊性, 提出相应的安全要求, 重视安全技能的操作, 反复练习和考核, 规范学生的安全操作技能。

四、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在钳工实习中强调记录笔记和进行定期小结,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初中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记实习笔记, 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实习课程的画线一节, 通常教师要对陌生的钳工画线工具进行介绍, 如画针、样冲、画规等等。这么多内容, 学生一下子是记不住的。俗话说“一个烂笔头, 胜过好记性”, 这些新学的东西需要记录下来后慢慢消化。同时, 在实习过程中, 时时刻刻会碰到很多的问题, 记录下来反复体会, 对后面的实习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都感到学习内容太多, 所以记录是必须且重要的。钳工实习一般都是以两周为一个实习阶段, 实习记录的填写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 并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下个阶段的实习中取长补短。实习小结也有利于教师听取学生的心声,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需求调整实习内容。学生经常回顾学过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的必由之路, 并且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的检查总结,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更清晰更完整, 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 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21天的重复。而学生在钳工实习课上的良好习惯一旦形成, 就具有很强的惯性, 像车轮转动一样, 高效地提高了学生钳工操作技能, 继而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 也能收获良好习惯带来的益处。

摘要:学生在钳工生产实习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 让学生了解如何规范操作、如何科学地进行时间管理、如何安全生产、如何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钳工实习课,良好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巫恒兵.提高钳工技能训练质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4 (8) .

良好的习惯 篇8

在多年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发现一个现象:综合每月的各项评比情况, 能获得星级宿舍荣誉的常常总是同一个宿舍;而评分低、被没收违规电器、出现乱垃圾问题的宿舍也容易集中在某一个宿舍反复出现。平时和任课教师讨论班级学习情况, 教师说出的几个常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 也会和我心里想到的几个名字不谋而合。

经过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交流谈心和分析后, 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明知各项校纪校规, 但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对个人的影响大, 自控能力差, 在反复违纪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渐渐被不良习惯所支配。而各种习惯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能够融会贯通, 将认真的习惯融入做任何事的过程中。相反, 有一位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曾和我说:“老师, 我知道我自己的毛病, 我就是懒。”懒惰的习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习过程中, 同样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他懒得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而直接从窗户扔出去, 懒得洗衣服, 甚至懒得想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它可以帮助我们, 也可以控制我们。

二、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大脑将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性行为, 这是习惯形成的基础。科学家认为, 大脑中的这个变化过程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回路 (Habit loop) 。第一步是暗示, 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 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是一个惯常行为, 可以是身体、思维或者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奖励, 让大脑分辨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循环, 成为习惯的基础。当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时候, 习惯就诞生了。所以习惯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旦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产生了变化, 习惯就会随之变化。没有了习惯回路, 大脑就会被琐碎的事情占据, 大大降低了时间的利用效率。而习惯回路是大脑寻找的一种省力的方式, 当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 大脑将得到更多的休息, 反应效率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可以理解习惯的意义和运作原理, 将有助于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并有意识地训练形成更多正面的习惯回路, 打破不良习惯回路, 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习惯

当然,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特别需要班主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习惯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所以, 在班级初期建设过程中, 班主任应明确各项校纪校规和班规, 相当于设置习惯循环的暗示, 例如明确要求上课前将手机统一收集到一起, 并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 帮助学生将上课前上交手机变成一个惯常行为, 并明确奖惩措施, 一旦学生触发奖励或惩罚的标准, 就要马上执行提前商定好的奖惩措施, 完成一个习惯回路。反复多次后, 学生将会获得的就是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班主任应做到要求明确, 设置一个较为简单的触发惯性行为的暗示。紧接着要引导学生养成正面的行为, 并全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如果缺乏适时的奖惩, 学生将形成一种意识, 认为教师的要求是有弹性的, 是可以选择性执行的。一旦学生因为违反了校纪校规或班规而没有得到任何批评时, 学生将会形成一个负面的习惯回路, 即班主任要求———不遵守要求———随心所欲/没有惩罚, 这个结果远远背离班主任工作的初衷。所以在形成良好习惯回路过程中,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 尤其是奖惩环节。奖惩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口头表扬或批评, 可以通过操行评定成绩体现, 它既可以是具体事物, 又可以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奖励的目的是肯定学生的行为, 从而形成班主任提要求———按要求完成任务———奖励的良性习惯回路, 久而久之使“习惯成自然”。

考虑到班级人数和班主任的工作量, 可以分阶段来进行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按月提出重点考核内容并说明要求和奖惩措施, 借助班委的力量, 记录每日班级情况, 出现问题班主任要仔细了解原因, 与学生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切不可草草了事或者只是简单惩罚。科学家认为习惯循环的形成中, 在暗示触发环节, 大脑活动加剧帮助寻找最佳习惯行为, 所以班主任要协助学生在找到最佳策略, 刺激大脑活动, 完成习惯回路。第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对各项校纪校规有明确认识, 帮助他们培养习惯。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 习惯的链条很容易打破,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自我要求降低而失去已形成的习惯, 在本阶段中应加强奖惩力度。第三阶段是保持习惯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鼓励学生保持良好习惯, 并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向学生渗透习惯形成的机制和培养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习惯, 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主动进行习惯循环的训练。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来说, 养成好的习惯需要学生个人的内在动力, 也需要外部激励。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多久, 自我效能感越强, 其努力越能持续。结合班主任工作,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第一, 利用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避免学生将失败的结果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失败的原因, 改进策略,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第二, 利用小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同学互助模式, 通过同学间分享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既可加强学生间的凝聚力, 又可通过环境影响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第三, 班主任使用评价、劝说手段来影响学生提高自我效能, 尤其是基于事实基础和直接经验的言语劝告效果最大, 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发展, 有的放矢地鼓舞和激励学生。第四,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避免出现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的情况。

五、总结和反思

从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来看, 习惯培养的效果因人而异, 也和班主任付出的多少成正比。我们常说班风建设、学风建设, 什么是班风和学风呢?在我看来就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班主任应利用科学的方法, 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积极鼓励每个学生, 传递正能量, 帮助他们养成受益终身的习惯。

摘要: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班主任应利用习惯回路 (Habit loop) 这一科学概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并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来协助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习惯的培养,中职生,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 查尔斯·杜希格.习惯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3 (3) .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篇9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 例题21×48是看做20×50进行估算的, 学生质疑提问:“48看做50后, 21×50也可以口算, 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做整十数? ”问题的提出, “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有的赞成这意见, 有的则说:“48看做50, 看大2, 积就增加了2个21, 如把21看做20, 就看小1, 积减少1个48, 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 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 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又如, 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1、例2后, 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 还可以表示几? ”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 100, …”“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 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 ”提得多好呀! 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 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 但不可以表示0 (无意义) , 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 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 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仍以“统计”为例, 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 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 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 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 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 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 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 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想到不用剪, 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 对数学而言, 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 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 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 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 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 在教学时不片面追求题量, 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 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 摆脱“题海”, 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 , 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 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 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 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 ”时, 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 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 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 有的列算式求解: (71 - 7×2) ÷2 (乙筐) , (71 +7×2) ÷2 (甲筐) ;71÷2 - 7 (乙筐 ) , 71÷2 + 7 (甲筐 ) . 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 2 (x + 7) = 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 , 2 (x - 7) = 71. 通过交流 , 学生开拓了思维 .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勇于创新, 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10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我们大家知道,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幼儿教师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最细,而且由于他们年龄小,会对教师的言行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最高指示”,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老师这样说的”“老师让这样做的”等等,因此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应该严于律己,从自我做起,比如,吃完饭主动擦桌子、洗手;在教室里不大声喧哗;下了课轻声走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 这些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决不违反,如果违反了,也要勇于承担错误。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幼儿在走廊内大声喧哗,于是我当场批评了他们,可能是我的态度有些暴躁,声音大了些,其中一个小朋友委屈地说:“老师,您不也是大声讲话吗?”我当时一愣,真是这样,于是,我这样说:“孩子,对不起,谢谢你给老师找到了错误, 我改正。”他也扬起可爱的笑脸说:“老师,我也会改正的。”这正好应了“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何等重要。

二、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

幼儿天真幼稚,即使是一些看似极其简单的要求他们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教师给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幼儿很可能接受不了,就会导致我们的要求落空,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用明确、具体、简练的语言对幼儿提要求,告诉幼儿对教师、同伴要有礼貌,早晨入园要向教师和小朋友好;放学时要和教师说“再见”;回到家要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别人说话要专心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要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小便,衣服要放在固定位置等等,这样的要求明确具体,幼儿很容易做到。

三、采用鼓励原则

幼儿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我常常采用鼓励原则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因为幼儿很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对幼儿进行及时评价, 以便于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正和幼儿做游戏,平时爱哭闹的张×又哭了起来,这时,李×小朋友走到他跟前哄他,看到这一幕,我及时鼓励李×,说: “你真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你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我又转向张×说:“上课哭闹是不对的,可是,李×一哄你,你就不哭了,你的进步也很大啊”,正是这鼓励原则让幼儿眉飞色舞。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共有3页图画组成。

第一页围绕“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张照片组成。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他手指着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在给同学们讲修改文章的问题。下面一张照片是课堂上同学们在认真修改作文。中间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页习作的修改稿。第一张照片告诉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不厌其烦,要反复修改。第二张照片告诉同学们修改文章要认真。第三张照片则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修改作文的实际例子,对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页围绕“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安排,由12张照片组成,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同学们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场景,有同学们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的情景,也有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的情景,还有同学们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料、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等情景。这些照片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从多方面提示了学语文的途径。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2

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行为习惯宣传体系

1.规定“示范月”强化训练

每学期初, 我们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规范专项训练, 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站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学生自己制定本班班规, 自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强化开学初在校自觉排队意识 (上下楼排队、入厕排队、上学、放学排队)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直观概念, 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把学科教学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要求每位老师挖掘教材的内涵, 渗透教育。要求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握笔的正确姿势, 朗读的语调、语气,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下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规范学生的言行, 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等等, 要大肆宣扬好的习惯, 树立好的榜样。

3.发挥班会课和晨会课的阵地作用

班会课和晨会课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每周都会布置行为规范训练要点, 然后班主任根据自己班中的情况具体展开。例如, 上周学校布置的教育要点是开展“弯弯腰”活动。各班具体开展教育的内容有:学习中节约用纸、不乱扔纸杂物、见到纸杂物主动捡起……

4.教师要言传身教

从育人方面看,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向学生展示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 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教师的举动成为学生的楷模,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怎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随地吐痰, 随手乱丢垃圾, 又怎能说服我们的学生爱护校园和社会的环境?如果我们随口讲脏话, 又怎能教育我们的学生讲文明?教师的习惯养成是学生习惯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当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的学生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完善一套积极有效的行为习惯监督评比机制

1.行政值日制———每天由一名行政人员和一组执勤学生值日, 7:30前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并相互问好,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 中午巡视校园, 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 如发现偶发事件由值勤老师及时教育处理。

2.学生监督制———学校少先大队部设立了执勤生, 课间设立了值周班, 每天巡视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作记载, 值勤生、值周班会把检查到的违纪现象写在“友情提醒”单上送班主任处理。同时, 班级内部也相应专门设立了以劳动委员为班里的行规监督员, 专门检查班内的不良习惯。

3.每周评比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比眼保健操、广播操、黑板报、手抄报、卫生、纪律和礼貌用语。每周评比一次, 颁发流动红旗, 每月累计各项评比的积分, 月底评选行为习惯示范中队。同时也把各项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文明班集体考核的重要依据, 由评比促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训练指导分层细化, 促进理性认知向感性行动转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既要有满腔热情,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它是互相促进, 互相转化的, 其中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行, 即道德行为习惯, 也是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在小学生明确行为习惯要求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规范》落实在行动上,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 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营造氛围。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给不良习惯以情境压力, 促进好习惯成为稳固的品德态度。早上进校要与值周的教师、学生互相敬礼问好;一进教室看到的是雪白的墙壁, 干净的地面, 整齐的桌椅, 明亮的玻璃窗, 评比栏中展览着同学的优秀作业, 板报上宣传着班里的好人好事……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熏陶。

分层细化训练习惯。学生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危害, 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变成自觉的行动, 还需要将好习惯标准具体到学校每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 需要分层至学生的每个年龄段, 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如针对学生课间打闹的现象, 向全校提出了:脚步轻, 不奔跑;小声说, 不干扰;轻轻做, 不吵闹。根据年龄段不同, 提出进行习惯训练的重点:低年级———喝水穿衣讲卫生, 坐立行走要端正。中年级———会看书, 会写字学习习惯来养成。高年级———认真做, 认真听, 认真思考样样行。

在习惯训练中,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如, 在接受别人东西时, 首先应该立正站好, 眼睛注视着对方, 行过礼后, 双手接物, 并且说“谢谢”。指导握笔姿势, 看书姿势, 行礼姿势, 站、立、走姿势, 凡是学生应该能做到的, 必须要求大家一律做到。个别学生没做到, 就要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 使习惯成自然。

上一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下一篇:终身德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