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预习习惯

2024-10-21

良好预习习惯(共12篇)

良好预习习惯 篇1

“课前预习”在许多学生的脑海里一直认为是针对语文课而言的,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似乎不习惯预习, 且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未重视让学生预习, 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 或者根本不需要,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传统式的数学课堂中, 对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总是蒙在鼓里, 课堂上等待老师揭开神秘的面纱, 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即使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预习, 也只是说:“明天要上新课了, 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对于让学生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教师并没有说清楚。学生看起来答应了, 其实大多数无从下手。他们不仅不知道预习数学的方法, 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如果老师要求预习, 学生也只会随意看看书, 看看例题, 第二天老师也无从检查他的预习情况。若是学生预习后能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就可以慢慢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让他们学会预习的方法, 也便于教师检查预习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写出预习日记呢?

对于具体的一节教学内容的预习, 应做到品、读、划、记 (或做) 四个步骤, 并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日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 预习认真与否, 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仔细品味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 从标题可以大致明白文章的内容。预习时仔细品味标题, 可以让学生领悟出许多东西。如“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后心中有解决如下问题的欲望: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这为下一步阅读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预习之后, 教师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①预习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②预习重点:比例基本性质的意义, 想一想分数基本性质与比例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③疑难点;④尝试解答:第34页做一做。这种日记式预习作业, 可以让学生自主钻研教材,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教师也可从中窥探学生的学习情况, 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二、通读教材, 带着问题有目的预习

低段的预习是要让学生通读教材, 理解材料内容中所涉及的图、文的意思。通过预习, 学生要能从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并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编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中高段的预习, 则需要学生在获取信息、编题的基础上, 借助线段图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如果是一题多解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习过程以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记录下来。

三、边读边划, 写预习日记

为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 预习中要做好预习笔记, 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预习日记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看书的过程中已懂和不懂的内容, 不需要写得太复杂, 对有疑问的内容应边读边画, 边读边写, 边读边记。为保证思维的连续性, 可以在重要的概念、公式、运算定律下面画线圈点, 在边页空白上把自己的体会、看法记录下来, 把已懂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 加以梳理, 加深记忆, 克服放羊式预习。

例如, 一位学生在预习了《圆的认识与画法》后, 写的预习日记是:经过了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 我们认识了许多图形, 现在让我们再去探索另一种美丽的图形——圆。大家都知道圆是一种平面图形, 对于平面图形我们可熟悉了, 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记得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有角有边, 可是现在这个可奇怪了, 既没有角, 也没有线段, 而是由曲线围成的。在生活中, 这种图形见得多了, 如车轮、硬币、钟面等。现在我们把一个圆对折若干次后会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我们通常把这个点叫作圆心。通过实验, 我们还发现把圆对折时, 每条折痕都会经过圆心, 所以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而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 半径处处相等。可圆怎么画呢?这时我们要请一个特殊的朋友——圆规来帮忙, 它可神奇了, 你只要把圆规先生的两脚分开, 定好半径, 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就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 圆规可真厉害!想学习圆的更多知识吗?想的话就与我一起投入课堂, 多与老师交流, 多与同学讨论, 相信自己, 那就是最棒的!老师批改: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你课前认真预习了, 基本掌握了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相信通过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对圆的知识你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联系旧知“记一记”或完成例题后的“做一做”

在预习新课前, 应让学生尽量将新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 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新旧知识, 譬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意义之前, 首先要复习比的意义, 比各部分的名称, 等等,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 加深对比和比例意义的区别与联系。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之中又生长于旧知识之外的预习方法, 会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然后借助预习后的初步理解, 尝试着去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第二天进行小组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同伴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修正, 最终获得更加准确完善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一步,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发现不懂的问题, 使自己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 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将终生受益。

良好预习习惯 篇2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式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自学”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提高学生预习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数学;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落实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开设专门的预习指导课,通过课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方法指导。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

3.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

三、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

良好预习习惯 篇3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数学预习习惯 现状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91-02

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这说明了数学课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纵观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不能自觉、按时、按量完成作业,还有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等,这可以说跟学生课前预习开展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有必要积极地采取措施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数学预习的现状和归因分析

笔者以我校3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方式,对目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数学自主预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如下:

1.学生方面

学生对预习认识不够,在主观上有如下几种误区:第一,课本上的知识老师是要讲解的,没有必要预习,况且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什么实际效果。第二,经过预习直接获得了问题的结果和结论,思维活动就会受到牵制和束缚。第三,预习常会使部分学生自以为懂了,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似懂非懂的问题不引起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产生错误。调查中发现有近70%的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没有养成自觉的预习习惯。究其原因,既有城乡结合部自身社会环境复杂,学生容易沾染不良风气,无心向学;又有家庭教育功能薄弱的因素,如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教育意识淡薄,一部分外来工家长忙于务工,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等。

2.教师方面

调查显示:教师在预习方面能够做到有准备、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的平均只占50%多些。教师对预习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很少有人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虽然一些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做了预习,但预习内容单一,往往只要求看教材;预习的形式单一,布置的预习内容千人一面,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预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难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这些表明: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制约,素质教育的目标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有市场,预习对数学教学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预习增添内动力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步,是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己学习的,这个学习过程没有教师的参与,这种没有在教师指导下的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是相当辛苦的一件事情。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由于主动学习意识薄弱,家庭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和监督,这就决定着很多学生不能锲而不舍地一直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去做、才会努力把它做好。因此,在每次布置预习时教师都要花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可使他们产生预习欲望的元素,让他们自觉地进行预习。

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我布置了如下预习:“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如果来1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1块糖;如果来2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2块糖;如果来3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3块糖……假如第一天有a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第二天有b个孩子-起去看老人,第三天有(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那么第三天老人给出去的糖果和前两天给出的糖果总数一样多吗?为什么。”这样设置了有趣的具体情境,把疑问抛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预习的动力。

2.理清教师角色,为开展数学预习提供方向引领

教师是预习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是将预习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1)在培养预习习惯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做好“领”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的学习被动成分更多些。所以,一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学困生,教师则要进行耐心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明确方向。

(2)在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做好“扶”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学案,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扶”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和表扬鼓励。

(3)在培养预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做好“放”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许要“领”、“扶”一段时间,此后教师可以适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敢于质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在预习中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疑难,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有了问题,学生新课的学习才更有目标。

3.根据内容编制学案,为开展数学预习铺设道路

数学预习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一个有力抓手,借此为学生的数学预习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认真编写精细、合理、形式多样和富有挑战性的预习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依据预习提纲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和研讨,使学生的预习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克服和杜绝“放羊式”预习,形成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最佳预备状态。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预习学案可以针对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作业评讲课和建模课等五类课型进行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目标设定要具有差异性,问题引领要体现方向性,活动设计要有利于互动性。例如,編制概念课的预习学案时应关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概念”即“从何来”和“这个概念可以得到什么”即“到哪去”的问题,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概念发生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可利用问题串的形式为学生铺设台阶,尽量让学生能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关知识、方法去经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4.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为开展数学预习注入推进剂

学案的设计要考虑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学困生,越要重视预习,以摆脱被动的恶性循环。对学习中下层学生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并开展“手拉手”的活动,让学困生也能感到预习的喜悦,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渴望。

例如,在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布置了这样的学案:①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中线和对角角平分线。②请你试一试,如何才能将这三条线的距离缩小,此时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启发,激发预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再者,教师还可以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如,可以根据布置的学案在课上用2—3分钟对学生进行“知识小竞赛”,给回答较好的学生奖励“最强大脑”称号;而教师在课前必须先浏览学案,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有哪些困惑,以便及时调整上课的环节。对“我的收获”、“我的困惑”等环节写得认真的学生,可以在课上予以表扬,以评价来推动学生预习习惯的持续养成。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的过程,最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预习习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教师一定要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用好“预习”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的改变与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刘俊.养成教育实施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李士绮.熟能生厌吗?[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

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篇4

一、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预习观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种,所谓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一看,上课时能有效地听教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新的预习观在新课标中更有意义,因为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都是在生活情景中提取的。

如,在五年级上册“用电小管家”(小数的应用)一课上,我在课前就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观察家里的电费账单,上网查询账单上的专业词汇,思考账单的结算过程。在课上,从“安装分时电表”的话题引出了“用电小管家”这一课题,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实效。学生在课上大胆地交流了自己准备好的信息,对于上月抄见数、本月抄见数、倍率甚至是地方附加捐这些专业词汇学生都掌握得很清楚。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顺利地利用小数的知识对电费进行正确计算和估算。这样的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它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二、掌握预习要领

读课本的过程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言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当然,在预习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是学习数学的法宝。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我经常告诫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才会真正理解,才会印象深刻。在预习中,完成书上的“做一做”“练一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帮助学生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三、学写预习笔记

我设计了数学预习笔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习,节省上课学习新知识的时间,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练习时间。同时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预习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重点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授新课的科目进行预习,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预习。预习笔记上有三项内容:“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问题啦!我的疑问?”通过预习,把所讲的、所标注的内容都写到预习笔记中,对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当然,也有学生提不出来,我就把好的预习笔记在全班学生面前读一读,这样不仅让不会的学生有了一个学习的模板,也让会的同学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而且我也会时常检查预习笔记,渐渐的,学生对于数学预习也有了一定的套路,也不再为写数学预习笔记感到困惑。

四、利用预习成果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自从让学生进行预习后,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多了,因为那些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也对新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变得更自信了,脸上洋溢着笑容。如,“通分”一课是在学生预习后学习的。课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两组分数,并提问:“你能比较这两组分数的大小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他们那自信的眼神在告诉我:老师,我会,让我回答!果真,他们的回答让我很满意。我故作不屑一顾,在黑板上又写下另外一组分数,然后问道:“这组分数,你们有谁通过预习已经学会如何比较大小了?”没想到一个在学习上并不是优秀的学生今天却大胆地举手,我高兴地请他回答。他说:“进行通分,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了。”“你怎么知道通分就可以了,那怎么通分呢?”他笑了笑,说道:“我在昨天的预习中已经学会了,而且我还知道了通分就是先要找这些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我为他精彩的回答不禁鼓起掌来。接着,我走到他身边,问道:“愿意当回小老师,教教其他同学吗?“我可以吗?”“可以!当然可以,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请上我们的‘高老师’。”他的腰挺得很直,还不时地清清嗓子,讲得头头是道,脸上还不时地洋溢着笑容。这是我带这个班一年多来,第一次看到他这样的自信,这样的开心,我情不自禁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课后,他主动找到我,让我批改他这节课的作业本,而以前他是属于要我去催着做作业的学生。在批改过程中,他一直很自信,他的作业是优,虽然他的字很不漂亮,但我毫不犹豫地打上了五角星。他高兴地叫道,我优加五角星,我以后还要认真预习,太好了。他还悄悄告诉我,昨天的预习他是找《跟我学》帮忙的,他还说,预习过后,上课时不再害怕被提问了。是啊,是预习让他找到了自信,是预习让他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从那以后,每次在课上提到通分,他总是能很快地回答“通分就是先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初二语文预习习惯 篇5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良好预习习惯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57-01

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尤其重要。下面谈谈在实施过程中我所做的一些工作:

一、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目标

1.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理解感悟,并能提出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2.通过预习,让学生能够积极搜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内容。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通过自学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3.通过预习,学生能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积累记忆有关好的词句等。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通过预习,让学生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评价,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言,感受预习带来的乐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预习的各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新词,读通课文。二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同时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三读课文,边读边思,勇于质疑。有些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那么前两个步骤就可以合二为一,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上。

教会具体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我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掌握方法。

1.学会理解

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旧知的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来选择恰当解释。

2.学会摘录

学生初学摘录,老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应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子中某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写写自己的想法。

3.学会提问

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

为了提高预习的成效,在预习前,教师要设计好课文预习学案(即预习提纲),为学生的预习导航。

设置预习学案,老师的着眼点是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与学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模式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三、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反正老师不看的;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五、挥思维创造力,升华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我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一定存在一些偏差、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地模仿,仍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学生设计的预习题可以互相交换练习,分享彼此的智慧成果。

良好预习习惯 篇7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让预习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预习首先要掌握方法, 这种方法的掌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习得, 这样, 预习才能有针对性, 才能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我所带的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预习的第一步

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 读正确、流利, 了解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再综合起来, 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思考,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为后面的学习、理解课文做一些铺垫。

二、查找资料

预习课文时, 使用工具书、网络, 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 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 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 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 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三、动笔划

在这个环节中, 要求熟读课文, 动手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 便于理解应用和考查。在标划过程中, 要注意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古人云:“学贵有疑”。预习时要认真阅读课文, 积极思考问题, 并进行质疑, 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学而多思、思而有辩、学而有疑、疑而有问。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 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预习时, 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 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 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良好预习习惯 篇9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预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更能激起学生和文本的心灵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从以下预习兴趣、预习方法和预习评价三方面来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并逐步常规化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愿意去养成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兴趣呢?一开始, 不妨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预习。在我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时, 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看谁预习最认真, 最能了解老师的心思?对于基本的预习环节如查字典认识生字, 读熟课文我设定比赛规则, 每次预习总分十分, 认真做到者得满分, 有欠缺则扣分, 若超额预习则加5 分, 由组长统计, 学期结算, 看谁最会预习。这样一来, 很少有学生会不预习, 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学生争相读书的声音。每篇文章的词语, 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阅读, 先用铅笔画出来, 上课时再与老师核对, 看谁和老师最有默契, 每次画词语, 总是能听到学生高兴地低呼:“我又和老师一样了。”其实, 学生从一开始的为了得分, 慢慢转变成常规的学习步骤, 最后成为习惯, 都在竞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二、从预习方法入手, 优化预习

学生之所以不重视预习, 有大半原因是因为不会预习。在我们老师眼中, 预习是极其简单的, 常常忽略了对学生预习的正确指导。其实, 要想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 首先得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预习。

(一) 读课文

预习的首要工作就是读书,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顺课文, 进而培养学生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 并发现疑难。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种方法读, 如高声朗读, 轻声读, 默读等等。

(二) 查生词

初读一篇文章,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我们应事先提醒学生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碰到一些难理解或重要的词语时,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查自悟。碰到一些专业名词, 科学术语时, 可指导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 提问题

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 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 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我们老师可要求他们在预习时提出问题, 看谁能把老师学生问倒。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 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 有关于内容的, 也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

(四) 写批注

我带的是高年级的学生, 做批注是高年级预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年级也可以开始让学生写批注, 锻炼阅读能力。什么是做批注?就是在预习的时候, 针对文章中的较能唤起自己表达欲望的句子, 在旁边写写自己读书产生的感悟, 这一做法,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独立阅读能力。如何教学生学会写批注呢?一开始, 我和学生上了一堂学写批注课。我告诉学生批注要点:挑你喜欢的句子, 或是读了很有感触的句子, 又或是文章的重点句子, 抓住句子中关键的重要的词语如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 有什么想法或是联想到了什么, 都可以在旁边写下来。接着, 我们一起针对《装满昆虫的衣袋》进行批注练习。我指导学生抓住法布尔的动作, 语言, 如“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通过解读动作“包”, 并联系上下文, 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学生接触批注的前一段时间, 我将文章的重点语句摘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做批注, 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句子写感受。现在, 学生已逐渐掌握了批注, 上课回答问题也精彩多了, 常常有学生说出出人意料的话语, 给课堂增添活力。

三、注重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预习作业是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的, 因此教师应对预习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 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 但可以不细致批改, 以检查为主, 对于一些认真的同学, 可以贴小红花或写“你真棒”等进行表扬。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可让学生互查。口头预习作业, 如果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则要时常关注各人得分情况;如不是, 则请家长监督, 或采取抽读的形式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检查和评比, 无意中给了学生预习的压力和动力, 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投入语文学习, 也能为将来的阅读品味打下奠基石。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幸福, 播种预习习惯, 收获阅读的乐趣。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预习对于学习而言, 是极为关键的环节,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认真的预习。学生只有通过预习充分感知课文, 课堂上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更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因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并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是教学中的良好酵母 篇10

说明这个话题似乎还有些题外话需要加以说明。所谓抓好预习缩小“教学差”实际上就是何时实施课堂教学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未正式实施前已学生字、词、句、课文大意、文章思路的一个度的把握, 切入点的把握, 只有当学生通过课前自身努力而又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开始课堂教学, 这就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

预习课文实际上就是通过初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的“感知”过程。预习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学课文, 并且提出自己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对新感知对象 (课文) 容易激发起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因势利导, 向学生说明预习的重要性, 提出基本要求。同时, 在教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并直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教学。

2、因文而异, 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 提示自学方法。

在每次讲新课之前, 我就向学生布置预习要求, 以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题目的设计, 有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有对整篇课文线索的理清, 有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预习方式有口答、笔答。教师在预习前布置自学提纲, 导向思维, 少走弯路。而且在个人对部分问题难以自通的情况下, 上课我就采用“兵教兵”的方式, 相互开导。因为分小组统计成绩, 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 在讨论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

3、提高预习要求。

预习作为课前教学的一个程序, 也是一种活动, 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按一定的步骤, 及时地引导学生提高预习的效果。

可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随时指导, 及时指点, 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词, “雪”和“炭”分别指什么呢?“雪”指战士们三天三夜没有粮食吃, “炭”指大娘送来的打糕。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开头的第一句话:“天灰蒙蒙的, 又阴又冷”为什么写天气呢?这句话既讲了天气阴沉寒冷, 还衬托了悲哀的气氛, 又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

出示明确的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课前预习。但思考题要求具体、明确。如预习《再见了, 亲人》一文时, 我出了一个这样的思考题:“你对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中哪一个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时, 课堂教学可以预习思考题为线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准备, 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也缩小“教学差”的一种手段。

布置预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题可以广泛、灵活多样, 如小英雄雨来脱险后他还会干些什么?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写一段《烈火中的邱少云》的短文, 根据图中邱少云的外表去想象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4、及时排除预习中的疑难。

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并引导学生着重从“课题、重点段、关键词句、课文难点”等方面设立疑点。注意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并注重进行学法指导。教师要把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综合归纳, 把原来一大堆的问题集中为几个主要问题。

把质疑析难作为全班性的信息交流, 变个别学生思维活动为全班学生共同思维活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对全班学生共同的疑难, 教师也应以讨论的方式去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质疑析难中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 达到了教学目的。

掌握预习方法 培养预习习惯 篇11

一、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古人所提倡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无论是哪个年级段,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读熟课文。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强调读的重要。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回答问题的前奏。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自学。预习时,我总鼓励学生多读,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自由读、大声读、给家长读、给同桌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前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过几遍课文,学生基本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朗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他人,如果读得不通顺,那就反复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为止。

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让孩子根据拼音将课文读准、读流利。这一步很关键,有些孩子读两三遍就能做到,但是有些孩子要读五遍、六遍甚至更多。

二、字词过关——扫除障碍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始终贯穿教学始终。在提预习要求的时候,我将学习生字的要求提得很具体,细致,学生可操作性很强:

⑴读:根据拼音读准课后两条绿线内的二会字和四会字。

⑵圈:边读课文边圈出二会字,用△标出,用○圈出四会字及拼音。

⑶笔顺。每课要求写的生字课后都有笔顺表,孩子预先学习下笔顺。

⑷描:完成书上笔顺和生字的描红。

⑸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自己记住的生字记得最牢,不容易忘记。自己也可以试着默写,看看自己掌握生字的情况。

学生的生字过关率大大地提高了。预习时扫除了障碍,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段等内容,有更多的时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课文,体会情感;还可充分地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想象,把字词的预习提到课前,能大大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

预习作业的检查在课上可以轻松完成。学生圈画的生字在书上清晰可见,在课上学生自读课文时只要巡视一遍,便了然于心中。我们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读读课文,圈圈生字这样的预习作业就能很顺利很自然地去做、去完成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受益无穷。我坚信孩子自己学会的记得最牢、掌握得最好。

三、文本质疑——自主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

很多时候孩子们能抓住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课文的题目即题眼,它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对课题提出的问题,也就成了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有趣的发现》,学生就提出“有趣的发现指什么?”“有趣在哪里?”“是谁发现的?”课题如《木兰从军》、《大禹治水》、《梅兰芳学艺》,学生找到了一条规律,发现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讲“谁干什么?”对于这类课文,他们找到了一个规律性的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木兰为什么要从军?”“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梅兰芳为什么要学艺?”第二个是“怎样?”:“木兰怎样从军?”“大禹怎样治水?”“梅兰芳怎样学艺?”第三个是“结果?”:“木兰从军结果怎样?”“大禹治水的结果呢?”“梅兰芳学艺成功了吗?”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问题一提出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随着问题的解决,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白了。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因此,教师要对在预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激发阅读的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把学生的预习一抓到底。每上一节新课前,我都要组织学生交流一下预习让自己有哪些收获,重在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自觉地去预习,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初步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因此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深层探讨和拓展上。学生在预习后, 明白自己已经对新知懂得了什么, 在课堂上要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什么疑问, 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当课堂上讨论到自己的疑问时, 由于好奇, 想急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会凝神倾听同学和老师的观点, 更加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通过预习, 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新的知识都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希望比别人懂得更多。学生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赏, 会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从而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更加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

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

第一, 教师要作好帮与扶的工作。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 教师一定不能心急, 要安排预习时间, 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针对“后进生”, 教师要进行帮助, 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 对于刚刚学习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 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 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第二, 教师要做好带与奖的工作。“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 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 看完之后自己操练, 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在重点内容做上记号, 请教老师, 家长或其他人等。做为小学生, 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 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 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 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 还是物质上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要注重“奖”。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多少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上一篇:电商应用下一篇:现代主义的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