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理论课

2024-09-01

大学体育理论课(共12篇)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1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理论课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研究法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法, 对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多所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进行实地调查。

1.2.2、文献资料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 以体育理论课为关键词, 检索国内各类期刊刊载的论文, 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筛选, 并对各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 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 这就是说, 大学的体育教育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 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

大学体育理论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自觉性和终身锻炼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本《纲要》主要在体育课程性质、目标、设置上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给予了学校较大的灵活性。由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共同组成了主要高校体育课程, 对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2.1、教学指导思想陈旧

目前高校实行的《纲要》是在2002年颁布的, 当时社会背景和教学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已经由“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渐转为“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生命教育”指导思想提倡的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为核心进行教育。两种教育指导思想有明显的不同, 这也必然影响着大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2.2、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体育理论课应讲授哪些内容, 《纲要》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众多学校都是依据本学期教学的内容组织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以晦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文件指导精神为主, 通常缺乏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不能将现代教学科研成果及时补充进来, 这就与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多数大学生都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 体育理论课逐渐陷入越上越难上, 越难上越要上的教学困局。

2.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 大部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延续以往的书本模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填鸭式的教学非常反感, 多数教师在上体育理论课时仅仅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录入到PPT中, 在上课时照着内容念给学生们听, 整堂课鲜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与老式的书本式的教学无异。效果不尽人意, 多流于形式。个别教师认为运用了PPT并且设计了每个PPT背景就是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殊不知这早已成为当代大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方法之一了。

2.4、教学对象定位模糊

各高校一直很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但毕竟现代学生和以前不同了。时代在进步, 学生的思想和需求都有了新改变, 大学体育理论课如果继续延续以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势必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 接人处事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他们对体育理论课有自己的需求, 并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多数学校还将教学对象定位在“无知”大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很少考虑到大学生自己的身心需求, 通常都是按照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死板地安排体育理论课。

2.5、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理论课一直没有被体育教师和相关领导所重视, 多数教师多年来讲授的是同一份教案, 课余时间没有更新体育理论知识和关注体育前沿动态, 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发展滞后于体育实践课程发展。部分教师进行运动训练可以, 但是讲授运动健身理论却说不出所以然来。面对知识层次和需求层次较高的大学生, 只能就运动讲运动, 难以突破传统的技术环节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3、体育理论课指导思想再反思

体育理论课到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如何定位的?只有先将这个问题回答出来才能解决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困顿局面。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理论的新发展。体育理论是从事体育实践的基础, 它是进行体育实践的先决条件。我们参与一项运动, 首先要了解这项运动的规则之后再来进行这项运动, 之后在进行过几次这项运动后, 我们又加深了对这项运动的认识。理论的建立必须是先于实践。

当今提倡科学健身, 即学习并运用科学的健身理论指导健身活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是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教学内容同实践教学脱钩, 实践先于理论对学生进行了影响。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 多数学生不能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运动, 一旦遇到苦难就会退缩, 拒绝参与体育运动。只有先在思想上树立积极的、科学的、健康的体育思想, 才能让体育的种子在大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清华大学于2014年恢复了“第一堂体育课”, 让新生从入学伊始就领略体育精神、学习体育文化, 此举是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的重要诠释。

4、体育理论课改进措施

4.1、更新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和学校相关领导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 更新体育教育理论知识, 重新认识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坚定体育理论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定终身体育教学思想。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为学生的将来做打算, 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让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 如科学的运动健身原理、体育功能价值等。让学生进一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体育, 并由此热爱体育, 投身体育。

4.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选择与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想贴近的教材内容。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只管传授的方式, 向学生讲授那些他们感兴趣、有需求的体育理论知识。注重实效性,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 结合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并对教材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修改。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原则, 坚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准, 发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充分体现实效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赋予教学内容时代发展性与民族性, 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4.3、改良教学形式与方法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就应该针对性的对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良。改革原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构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如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采用体育欣赏教学模式, 它可以弥补目前体育实践教学的不足,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在授课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电视、摄像、计算机的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 增进相互交流, 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4、明确教学对象需求

开展教学时, 首先应考虑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拥有的知识水平, 其次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知识的渴求。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根据教授对象的需要和教学实践的要求, 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起点, 合理组织教学。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独立性强和勇于思考的特点, 因此高校在进行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这些特点。只有充分考虑了其特点, 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更好地将体育理论课开展下去。

4.5、提高教师理论课讲授能力

教师可在课前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料, 通过自制课件, 将形和声重新进行组合, 使学生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概念, 听到的不只是教师在台上的声音, 并且有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恰如其分的讲解、优美动听的音乐。同时设置各运动项目技战术录像片段和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录像片段, 根据需要在课堂中随时播放精心编辑过的资料, 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体育理论课备课、听课、评课制度, 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提高教研活动质量。鼓励并支持体育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去, 使得教学过程具有媒体的多样性、操作的交互性、信息的非线性、内容的动态性和时空的开放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张家彬, 刘际友, 孙庆祝.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J]杨君伟.当代体育科技.2012

[3]“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毛晓荣.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4]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孙铁民.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5]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曹英.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6]普通高校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张勇, 许传宝.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7]普通高校个性化体育理论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开发为例[J]张珂, 张云, 乔培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8]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刘素梅.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9]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理论课的反馈及评价[J]曾承志.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10]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材改革的研究[J]陈瑜.体育与科学.1997

[11]对我国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高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12]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李春荣, 王彦成, 胡永南, 李春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2

感觉很荣幸的是在2014年我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奋斗。参加基于DPSIR框架的南京青奥会对江苏青少年影响等两个项目结题,参与《构建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性发展的共赢体系研究》《大型体育赛审计研究》项目的申请。任何伟大的研究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必定能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在课题工作中我认为:

一、把握脉搏,选准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进行教育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问题即课题。因此,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课题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是否适合自身的客观条件、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还要考虑是否有价值有创新。因此我们应选择直接性的、探索性的或反思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我园的两个课题《回归幼儿世界:地方文化主题游戏活动开发的研究》和《幼儿珍爱生命启蒙教育和幼儿园保教安全管理的研究》就是针对幼儿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

二、大胆实践、开拓创新。

教育科研不只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跑马”的过程,而是让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教育行为得以滋养、成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一是要有新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经营结构、政策机制、发展规模等方面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不能“守着饭碗等饭吃”。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消极等待思想,改变“不给政策就办不成事”的模糊认识,调整思维模式,转变行为方式,以“有为才能有位”的观念为自己注入新的动力,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努力去开创事业,以“主人翁”姿态做事业的推动者。二是要有新理念。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并贯穿到工作始终,以拓普效益最大化原则为指引,以需求为中心。三是要有新目标。目标是科研的灵魂,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最好是结合一个教育行为、一组教育活动、一类教育措施逐步产生新思考,形成一篇篇有创意的札记、案例,这样教育科研就落在实处了。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就具有扎实的根基了。

三、观点新颖,具有价值。教研的结果,最终都将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报告。要在众多的论文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新颖的观点,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或随意修改结果、数据。那么,如何使自己的研究新颖呢?首先,说别人所未说。科研结束后,结果需要公布,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要吸取。那些别人已经说过或者众所周知的内容,尽管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也应该少说或不说,避免给别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其次,认真处理并充分利用相关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你辛苦实践所得来的,是充分证明你的论点(或结果)必不可少的证据。最后,观点(或结果)要有利用价值。利用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决策和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主题活动的选择、幼儿园地方文化游戏的渗透等。二是能给基层工作者提供参考。你的实践结果应该具有推广价值,或观点有说服力,或可供人借鉴,使别人少走或免走弯路。

四、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良好的业务能力是完成实践、避免失误的重要前提。一个业务能力差的人,连课都上不好,还谈什么教改、教研?同样,渊博的专业知识,既是顺利完成实践的保障,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所以,网名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遇到问题时多向老教师、老同事或者其他人虚心求教,运用别人的经验,充实自己的知识,及时修正失误。在明显感到力量不足时,要及时与别人合作,通过同事、同行、同学间的密切配合来完成选定的课题。

总之,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注重积累,积极进行研究,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让我们亲身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在此我对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领导、老师致谢!在这段科研实践期间,我觉得自己真的学到了很多。在此之前,我们都是学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缺乏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对于一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也不是很了解,在大脑里也许就只是仅限于代码的编辑。而且对文献的检索、查询也不知道不知道从何下手,以前查询资料只会通过网络,现在了解到书籍的借阅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个学期的科研实践的学习,让自己真正的了解到开发项目的具体流程,而且明白开发一个项目,需求分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项目的好坏、成功与否和项目的需求分析有没弄清楚、搞明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你没有把需求分析做好,你的这个项目一定不会是个成功的作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在项目开发之前,先不要急着写代码。你应该先把项目的需求弄懂、弄好来是重要的,弄好需求之后再慢慢来写代码。要不然纵使你代码写的再怎么好也是枉然的。而且科研实践一般讲究的是自己动手能力,所以怎样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是很重要的,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不能过分的依赖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研实践真正的意义和内在本质。科研实践也提高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因为大部分的时间安排都得靠自己,老师并不会每天去约束你,只是定时的给我们任务,所以怎样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汪中求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像我们讲述了细节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注重细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及小溪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千古明训,然而我们是否在自己的身边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以前我以为我对细节决定成败有很深的了解,我认为注重细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发现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是错的,因为细节就是一切。

这次的科研实践也让我知道了项目的开发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精诚合作。或许在此之前,很少有过跟同学一起合伙完成一个什么项目。通过这学期的科研实践,让我明白了软件项目的开发是团队之间精诚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过程。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要合理分配任务,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什么问题相互探讨,共同攻克难关。总之,科研实践让我认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我觉得这样的机会确实很有用,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最后我认为好的成功离不开三点: 一:带着理想努力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未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人本平凡,因为有了理想而变得不平凡。2013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怀着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理想与愿望愿望踏上考研的旅程,从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更高的学府,提升自己。家人的反对,亲人的不理解并没有让这个坚强的姑娘放弃自己心中的考研梦。经过一年艰苦的努力奋斗,2014年,我终于满怀喜悦和希望进入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大学。我深知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遇和挑战,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学好专业的理论知识,规划好这三年的深造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只因她坚信“只要你不抛弃理想,理想也不会抛弃你”。

很荣幸在研一的时间内学习了中党与高党的课程知识,可能是耳濡目染了父亲对党的执著追求的原因,是我从小就树立了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志向,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大学开始一来,我时刻的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深知,共产党员只有精通自身的业务,才能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此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经常作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成绩不断上升,获得老师们的好评。在政治上,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活动。通过学习,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与此同时,能多向周围的同志学习,从他们身上找差距,找自身的不足,不断端正入党动机,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身为一名党员我必须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二:勤奋中向理想前进

中国矿大有美丽的校园,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沉淀,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良好的学风,中国矿业大学为莘莘学子们打造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一百年来,中国矿大薪火相传,历经沧桑而又矢志不渝。在这里,走出二十多位两院院士,二十多位共和国的部长和省长,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型煤碳企业领军人才......但这些都已成为历史,这个坚强的姑娘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也深知自己在这所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里其实并不算什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个坚强的姑娘第一次倔强了,“今日我以矿大为荣,明日矿大以我为荣。”她坚信这一代勤劳勇敢的矿大人不会辱没了“中国矿大”这几个字。书山有路勤做径,笨鸟先飞时未迟。

刚到矿大的那几个月我几乎都是从图书馆度过的,我的舍友也每天陪同,每次六点半准时醒,抱着一堆学习资料出去,晚上宿舍不关门不回来,每次回来不是背着理论就是抱着书看,每次我进来的时候都好像这里不是大学而是高中一般。” “没办法,大学的时候养成习惯了,现在改不了了。”我在大学时连续两年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连续三学年学习成绩都在前列,而我们宿舍在大学里学的比现在还要刻苦。

我喜欢在书海里遨游的感觉。在历史的长河中开阔眼界,充实自己。累了眺望一下矿大美丽的风光,深呼吸一下便沉浸在了百年历史文化中。在那几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升华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着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在对自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不断的反思与考量,总结出了适用于自身专业的模块学习法和立体框架学习法。扎实的学习功底与刻苦勤奋的学习方式,使我获得了不同寻常的经历与成就,虽然中间有苦有辣,但她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与坚持。

宝剑锋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段时间在矿大的学习,短短一年时间参与《“一带一路”背景下徐州汉代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复兴》课题项目 三:理想向着绽放而行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来自山东普通家庭的姑娘,这个刚到矿大两年的姑娘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我们的理想之路走得并不平坦。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天才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但我们觉得没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何谈那“百分之一”的天才。古语曰:“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红梅傲雪中”。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勤奋刻苦的学习中的我逐渐觉得不能一味只知道学习,应该要去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多彩发展,合理安排。在学姐的建议下学会了把握时间的宽度,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体育,学术类活动,并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中国高校“校长杯”网球比赛裁判的资格。同时她也参与了《构建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性发展的共赢体系研究》,《基于DPSIR框架的南京青奥会对江苏青少年》《大型体育赛审计研究》等课题项目的讨论与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总结篇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3

关键词:课程范畴;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大学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课程改革需要在体育课程理论以及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基于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在这一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基本概述

大学体育理论课程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与体育实践是相互促进的。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两方面,基础目标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而发展目标则是对于那些学有所长以及有余力的学生制定的。大学体育课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个性等放方面都比较重视,这也是提高个人竞争能力的有效应对方法。

二、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分析

1.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性质分析

首先从体育课程这一角度来分析,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这一课程是大学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体育课程的相关内容主要就是根据三维健康观进行设置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国外的一些相关课程理念,从而把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同时根据这几个重要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大学体育的教育目标进行规划。这些目标的设定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水平发展的实现以及体育健身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促进作用。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而发展目标则是针对一些有着特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制定的,这一发展目标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2.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分析

针对课程范畴内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首先是运动参与方面的教学目标。运动参与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运动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想在这一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就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开展相关的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潜意识里形成终身锻炼的概念。

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是大学体育理论目标实现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和运动参与目标相互统一的,这一教学目标是其它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它所体现的是体育锻炼的一种独特形式。这一技能的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它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样能使学生运动方面的兴趣爱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培养他们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

身体健康的教学目标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周围的环境卫生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上这些领域得到重视之后,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在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目标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協调的问题。面对学生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得学生有效参与进来,并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对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社会适应的目标方面,主要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体育课堂是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上也会够起到一些推进作用。因此,在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方面,教师要做到多方面考虑分析,才能够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不断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于课程范畴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从多方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将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大纲作为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进一步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洛平.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9).

[2]时光.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的反思与展望[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

大学体育理论定位及其影响研究 篇4

1、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

随着时间的延伸, 时代的进步, 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规范要求, 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也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发生着变化。

1.1、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

当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学教育和普通的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 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的里理论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分支 , 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有组织性的自由行为系统, 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正常体育教学行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体育比赛行为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学体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等, 使得大学体育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

(2) 大学体育相对于中学、小学体育教育 , 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艺术和文化水平, 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文化内涵。

1.2、大学体育理论的外延

(1) 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 ,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 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 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日常体育活动设施和大学体育文化进行设置。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设置的外延性。

(2)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 ,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而存在, 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 履行好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 在进行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 积极做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工作, 加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工作, 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水平, 确保大学体育教育在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更加适应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1.3、大学体育的定位

根据大学体育的内涵及其性质, 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如下:

(1) 系统化。

结合大学办学宗旨, 系统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 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2) 社会化。

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 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提高课程设置水平, 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育,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 教育化。

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2、大学体育理论定位的影响因素

由于大学体育是大学高等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 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培养课程, 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定位过程中,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活动要受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和约束, 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因此, 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大学课程设置, 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 以有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差异化对待,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技能培养。

2.2、大学体育教学手段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与实际锻炼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吸收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环 境因素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 大学中的社会因素极强, 因此,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最大, 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学体育目标的设定。因此, 在大学体育目标设置过程中, 要充分融入社会因素, 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以确保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3、结 语

总之, 在大学体育理论定位时, 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 有机结合高等教育目标和相关的课程设置, 对大学体育进行合理的定位, 以促进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连堃.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及其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01) .

大学体育基础理论论文(四) 篇5

我们的体育理论课本对体育概念的表述中包含了以下叙述: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无论是通过概念上的表述,还是通俗的理解,我们都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密切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体育锻炼是如何影响运动系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导致他们所进行的锻炼有时候得到的只是事倍功半的结果,更有甚者,因为错误的锻炼而受伤。

在此,我将简单介绍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的。

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肌肉结构及其机能变化上。这是每个人从表象上 就能觉察出来的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长得结实健壮,肌肉丰满,身材匀称。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体现在肌肉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主要有:肌纤维变粗,内部蛋白质合成增强。肌浆中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如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能量。肌肉中脂肪减少,既健美了体形又提高了运动能力。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有利于肌肉持续长时间的大负荷运动。

肌肉形态结构上的这些变化使其功能性也随之提高了。主要表现在肌肉的兴奋性、灵活性提高,肌肉的协调性也明显改善,肌肉收缩力量因而增大。

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使骨骼增粗、骨密质加厚、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排列密集且整齐而有规律。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使骨具有更高的物理强度和坚固性。

最后,体育锻炼能使关节以及加固关节的韧带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增大;关节面软骨增厚,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加固了关节,其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减少软骨之间的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提高了运动能力。

就我本学期所练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来说,它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极为突出。太极拳的动作要领里要求习练者“悬顶正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练拳时要避免颈部肌肉僵硬,保持顶平颈直,要求垂臀、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太极拳刚柔相济,一方面可以使肌肉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一方面又对脊柱及骨骼有良好的作用,防止驼背和畸形。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人的体质虽然是在遗传变异后表现出来的,但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来得到改善。只是,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产生影响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参加锻炼的项目不同,对人体各部分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我们想要使全身结构与功能得到改善就必须经常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心理障碍 归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10-01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归因理论诞生于1958年,此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五种影响较大的理论,受到心理学、社会学的普遍重视,并成为激励机制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1)1958年,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第一次提出归因。海德提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的观点,将人的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指出人不必对外因负责,但要为内因造成的行为结果负责。这一理论为归因理论提供了基础;

(2)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即“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相应的行为的意图和动机”。琼斯和戴维斯提出,对事件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增加推论的对应性;

(3)1973年,凯利提出了“三度理论”。凯利认为,人归因的时候总是受到客观存在、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境三个相互协变的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三个变量的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可以更顺利的归因;

(4)1972年,韦纳的团队提出了“成就归因理论”,韦纳不仅将人的行为从内因、外因两个维度去分析,还将暂时—稳定这个方面纳入归因角度。韦纳提出了三维度和六因素的结合,即从稳定性、内外协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出发,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六个因素解释个人行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带来了深刻影响,并被大量的运用于教育学,对学生的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1978年,阿布拉姆森等人对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理论作了补充,将“普遍-特殊”也作为归因的一个考察角度。

经过发展,归因理论更加完善了,形成了较普遍的认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是归因的三大维度,内部归因是最主要、最核心的归因。文章的分析是在此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即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生由于个体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以存在的体育心理障碍各有不同,程度不一,但体育心理障碍已经成为普遍影响大学生正常进行体育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不利因素。其表现和原因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1.惧怕心理使大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上被动消极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被动、消极心理,女大学生更为明显。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比较惧怕,尤其是女生,极少参加剧烈运动,面对体育课和日常体育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实在躲不过就应付一下,表现出极大的被动和惰性。这主要在于大学生催体育课体育活动存在惧怕心理,怕苦怕累怕做不好怕失败怕某些体育动作不优雅、不帅气做了影响形象等等。

2.自卑、自傲心理矛盾影响大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格外关注外界的评价,很多学生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当做自身能力来衡量的一种手段,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低人一等;擅长某些项目的学生又将其作为展现个人魅力的手段,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既不利于和同学间的平等友好交往,也容易出现运动过度损伤身体等情况;或是同一个同学,面对擅长的运动时自傲自信,积极参与,面对不擅长的运动时又自卑,消极逃避。这两种自卑、自傲的矛盾心理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面对自己。

3.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逃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现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生活条件较好,极少接触体力劳动和体力活动,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所以很多学生对运动存在抵触心理,怕脏怕累,甚至将运动、流汗看做是脏活累活,不愿参与其中,无法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快乐,也不利于增强体质。

4.不稳定的心理、不能正确掌控情绪增加了大学生运动的危险性

现今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背景,加之年龄大多在18-24之间,身体逐渐成熟,但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有的学生比较胆怯,羞于在人前表现自己,或是怕危险,惧怕运动,自我放大了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可能的危险性,导致过度紧张,出现呼吸急促、脸色发白,大量出汗、手脚颤抖等等不良身体反应。

5.人际交往上的困难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一大部分体现在人际交往困难上。大学时期是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观察现今的大学生的交往,可以发现两个极端:有的学生非常封闭,有的学生又频频社交。自我封闭、独来独往的大学生存在不愿意尝试、不敢去尝试和人交往,或是不擅长、不会表达自己的情况。而很多社交频繁、“朋友遍天下”、看上去人缘极好的大学生又常常觉得孤独,没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两种心理上的不平静和不平稳会映射到学习、生活、体育活动中,阻碍大学生的成长。

三、利用归因理论,克服大学生自身体育心理障碍

归因理论解释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行为和成因,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就应该积极从从自身角度出发,利用归因理论调试和解决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促进自我的身心和谐发展。比如,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课及体育活动,树立一定的目标和学习计划,并参考科學的运动方法去实行,在实行的过程中,培养勇敢拼搏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自信、乐观、积极,与师生平等交往等,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文章用归因理论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以为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一个新角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宣婴.探究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9).

[2]陆荣瑞,廖俊.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J].体育科技,2007,28(3):54-57.

大学体育价值体系构建理论研究 篇7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也是体育事业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了解社会, 学会适应社会, 使自己成为一个生动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行业各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错, 互相渗透的趋势, 体育已逐渐成为最富有社会意义的事业。体育不单纯是竞技, 它还是一项大众性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 体育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在体育文化日益显现出迷人的魅力之后, 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掌握。

在大学体育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笔者认为这样对于构建完整的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作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 首先需要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从规章制度层面上建立完整的制度, 因为只有制度上建立完善的体系, 才能在执行上有章可循, 这在具体工作中才能为体育价值体系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这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很多体育价值体系研究人员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在一些具体工作中往往容易发现, 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因为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用来制约和可循, 所以具体工作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说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常常遇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 往往因为自身原因或者具体实施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急需要我们处理, 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导致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束手无策, 这是非常多见的, 所以作为高校管理部门, 必须制度为先。比如说学生对于游泳课的学习, 一些学生在游泳课学习中, 往往有两种情况是特别容易出现的,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本身会游泳, 而且游泳成绩还不错, 但是学生却因为后来皮肤过敏等原因现在不能进行室外游泳学习, 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学校的游泳池水比较浑浊的情况下, 更容易发生皮肤过敏疾病,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本身会游泳, 但是由于个人原因往往不愿意重复学习, 这两种现象是在体育游泳课当中是非常多见的, 对于这两种现象, 作为高校体育课教学, 我们发现往往都没有制度可以参照, 往往是面对问题的时候, 搞的很多教师也很被动, 而这两种情况的处理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整个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而言都是会产生影响的, 所以针对具体问题, 我们必须有具体的解决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尊重体育, 让学生知道参加体育的目的并非单纯的获得体育成绩, 当学生把体育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 我们体育价值体系构建也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次,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重要, 我们在很多学校发现, 教师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 给学生进行体育课讲解过程中, 特别强调的只有学生的体育成绩, 而对于学生体育兴趣培养这项内容却很少提到, 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导向性错误, 认为学习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体育成绩, 所以从一开始, 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他们对于体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没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考虑, 仅仅作为完成一项任务, 这对于体育价值体系构建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应该从一开始, 就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体育爱好和体育兴趣, 并对学生喜欢的项目内容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学会主动, 并愿意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发掘, 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发现一些学生在体育特长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比一些专业的体育大学生能力还要好, 这不是个别现象, 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比如说在篮球, 羽毛球, 乒乓球, 田径等项目上, 我们往往在一些学校的运动会比赛中发挥获得最佳成绩的不一定是体育专业学生, 而是一些普通大学生, 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说明在普通学生当中也有一些体育成绩较好的苗子, 这些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并非他们进行过专业化体育训练, 而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这些项目, 所以在学习中, 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些项目, 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好的成绩, 这些项目和活动方式不单纯在学习期间能够维持下去, 我们了解发现, 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进入工作单位之后, 他们还是能够把他们的兴趣贯彻和执行下去, 这就成为终身体育的一种潜在模式, 这才是我们体育教学希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兴趣是很重要的。

最后, 构建体育价值体系, 需要我们的社会尊重体育, 往往在社会上, 体育成为一种单纯的娱乐, 这种错误的认识, 对体育的偏见也成为人民进入社会之后参加体育活动较好的原因, 所以在高校, 我们需要宣扬体育精神,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 这很重要。

摘要:高校体育价值的重要性在于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而大学体育要想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彻底执行, 这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学单位做好长期的准备, 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终在大学体育价值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价值, 价值体系, 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易军.对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事实判断说”的质疑[J].法学, 2004年09期.

[2]李斌琴.中国高校内部管理的“应然状态”:规范论的视角[J].嘉应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3]方向丽.体育生活方式与青少年体质健康[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年25期.

[4]张家军.论教育制度及其对行为的规训[J].教育学报, 2007年03期.

[5]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年.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结构,体育学习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及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折:由研究普适化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 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育领域的基本观点。其观点对传统教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冲击, 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称为结构主义, 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P.Piaget)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1) 认识是在认知主体 (学习者) 与客观环境 (社会文化情景和自然环境) 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2) 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 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与顺应,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影响

1. 大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传统的体育学习内容虽然采取了自主选修制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兴趣爱好, 但在同一专项学习中, 由于学生专项运动基础不同而产生了专项运动能力的较大差异, 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却“吃不了”, 直接影响了学习质量。因此, 体育学习中应依据自身不同情况, 设计出符合自身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

2. 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体育学习。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体育学习的效果体现在学习者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技能是不能传递的, 他人传递的只是信息, 知识技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谁也不能代替。因此, 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发挥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自己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学习者要充分调动多种感觉, 在活动中、在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中, 一般先通过他人讲解动作概念和动作要领, 然后让学习者去做练习, 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学习理念, 鼓励学习者去练, 在练习中学。因为在学习者想、练的过程中, 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 做出合理的、综合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之相应的知识经验。

3. 大学生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

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 也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 还应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这样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4. 大学生形成对运动项目的全面理解。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学习中应重视学习者真正的理解, 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或只掌握技术动作。如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动作要领;能指出错误动作及正确练习方法;对某项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全面了解等。

三、建构主义学习论对体育学习环境建立的影响

1. 创设体育学习情境和真实背景。

学习的知识、技能是和背景紧密联系的。虽然所有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背景基础, 但不是所有的背景都同样支持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例如, 学习武术套路, 就容易形成孤立的、单纯的理解。学习者可以成功地解决近迁移的问题 (如其他套路) , 但学习者不能熟练地应用或论证一个远迁移的或是新任务的问题。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不提供孤立的信息, 而是提供设置或包含了相关信息的宏观背景。

2. 重视已有的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潜在价值是个人的思想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个人框架。背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组织和吸收新知识的概念指示牌。把新知识与已有概念整合起来被认为能导致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他人帮助与指导, 经过学习者自己锻炼的实践体验而得到的。学习者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他人强行灌输的结果, 也不是学生对他人的技艺进行的机械模仿, 而是利用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各要素, 把学习对象中所包含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 融会贯通并整合后形成新的自我知识体系。在兴趣驱动下进行的自我指导和提高, 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实现体育意义的真正建构。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

1. 体育思想的建构性。

体育思想是对体育本质及其现象、概念、结构、方法的根本认识, 它同样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学习者体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首先, 可以在学习中通过他人把知识形态的体育思想象传授知识那样传授给学习者, 帮助他们构建起体育思想的大体框架, 也许这种思想框架对学习者来讲可能是空洞的, 但这确实又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逐步地理解、检验、补充、完善它, 渐渐内化成为认知形态的体育思想, 建构起系统、独立、活化的体育思想体系。

2. 体育观念的建构性。

体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体育的基本看法和概括性认识, 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知识并不是被动接受的, 是靠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那么, 既然体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的基本看法和概括性认识, 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观念并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的, 而是要以体育知识为载体, 经过主体的主动建构而形成。以篮球“盖帽技术”的学习为例, 我们要求要在“对方投篮出手的一瞬间做出动作”, 为什么是“一瞬间”而不是0.1s、0.2s呢?这样的阐述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其抽象, 但随着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 这种模糊性极强的语言表述也将得以建构和发展, 从而使学习者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其合理性、必要性。

3. 体育能力的建构性。

一般认为, 体育能力指具备体育特点、符合体育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学习者通过思考、比较、联想、分析、概括、总结、综合, 把获得的体育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 融入原体育认知结构, 主动构建并形成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能力。从建构主义观点分析, 体育能力是学习主体思维活动的产物, 是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 经过主体主动构建才得以形成的。因此, 体育学习中, 学习者要主动营造一种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大胆猜想、合理推断、相互理解、主动交流与探索的和谐氛围, 积极建立一种有利于自身体育综合能力充分发展的宽松的环境。经过学习者积极而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 得出最终结论, 这不但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主动能动性, 而且在这种情境下获得的知识才更牢固。长此以往, 学习者就会产生主动构建的意识, 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

五、适用建构主义指导学生体育学习时的注意点

1. 体育学习阶段性的把握。

初级学习阶段一般是学习具有稳定结构的基本概念、技术、规则等知识, 属于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此阶段的学习, 学生无须主动构建, 可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而高级学习涉及的是那些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它以相互联系的知识为基础, 且相互间的关系复杂, 这个阶段的学习采用建构主义更合适。比如说球类运动学习过程中, 一些基本的运球、传球技术和规则等知识, 采用传递的方式更有效、快捷。而在教学比赛中的战术运用相对比较复杂, 没有绝对固定的知识, 此阶段采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教学所处的阶段, 恰当地适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师生交互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系统通过师生交互主体作用获得的整合力, 一方面引领学生通过自由、自觉的主动积极活动, 在自己的认识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过程性学习目标”, 并在新目标的调控下不断去认识和建构体育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引导教师在自我建构对教学对象 (学生) 的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同时, 主动对教学系统其他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 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 推动教学系统层次间的跃迁和整体上的演进。这一过程中, 师生双方的主体性由于交互作用不断积累与增长, 促使教学系统的发展形成渐趋稳定的良性循环态势。

3. 体育教师积极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论特别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 即尽量创造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因此, 为提高体育学习实效性,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提倡情景教学模式;若把握不当, 可能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以至偏离甚至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结语

总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 应当具有学习的主动性、首创精神和更大的创造性。 (2) 应当自觉学会“协作”与“会话”, 不断加强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 (3) 应当主动掌握收索、查询资料的技能, 从多种渠道来探索与汲取知识, 尽量使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柯和平.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3) .

[3]李克东.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1999, (1) .

[4]毛新勇.建构主义影响下的认知技术的开发与评价[J].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9, (1) .

[5]赵加令.建构主义与体育教学关系探析[J].北方论丛, 2002, (5) .

[6]孙天明.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体育课堂教学[J].煤炭高等教育学报, 2002, (5) .

[7]吴军.建构主义——革新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J].体育学刊, 2002, (3) .

大学体育健美操训练课的理论问题 篇9

1、健美操训练课的性质

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角度来讲, 任何身体锻炼形式的结构都应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来确定。健美操训练也不例外, 但对不同训练的负荷安排, 应注重这种划分所持的生理学依据是否符合训练实际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健美操训练不同于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 也不同于群众体育的休闲、健身训练, 它是运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改善训练者形态结构、功能, 增强训练者所需要的潜在行动能力以及协调美、青春美的综合运动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竞技体育的训练要求更注重训练强度的刺激, 群众体育休闲、健身训练的活动重点更趋向于提高人体健康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上, 在体育锻炼实践中并不强调对运动负荷的忍耐性和训练强度的刺激, 而在于与健康有关的运动方式方法。简单地说, 竞技体育的训练注重无氧训练, 追求“更快, 更高, 更强”, 群众体育健身训练更强调有氧训练, 要求“健康, 休闲, 安全”。为充分展现训练者运动能力和青春美、形体美和音乐的领悟能力的提高的需要, 健美操训练应在确保健康体质的基础上 (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 , 追求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质, 包括速度、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等素质, 以确保训练者展现青春美的需要。也可以说健美操训练是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更快, 更强”, 目的是使训练者体质体能“更强壮、更健美”, 通过训练者积极主动的训练, 对生理机能状态主动调节和控制。这种调控训练中应体现在“周期性”中等负荷的适宜刺激, 其目的是在保持基础上的提高。因此, 健美操训练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运动效果不能注重于生理极限的冲击和导致机能活动能力可能的衰竭。

2、健美操训练的生理基础

健美操训练的指导思想应服务于自我“健”与“美”的需要, 也就是展现健康肌肉美、健康力量, 青春美、协调美、人与音乐的统一美的需要。所以, 促进身体机能状态良好, 是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健美操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就是通过采用不同的身体活动形式, 使人体机能系统由一般的身体机能状态转化为较高的运动性机能状态。这种机能状态的转变是通过生理负荷的增加得以实现的, 即运动性生理负荷。它作为一种描述人体机能状况改变的动态变量, 通常用其大小来衡量人的身体机能的变化。借鉴传统的身体负荷评定方法, 结合健美操训练大学生的实际体质体能情况,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 可将健美操训练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训练后10 min的脉搏频率绘成曲线图, 将图中各点 (脉搏频率数) 与横坐标之间作一垂线, 将训练课分割成不同小区, 各小区的面积之和即为整个训练课的生理负荷量。生理负荷量的等级评定一般采用指数法, 计算公式为:平均生理负荷量/课前安静时的脉搏频率。一般认为运动量指数1.5以上为大运动量, 1.3~1.5为中等运动量, 1.3以下为小运动量。

至于运动强度的衡量, 运动训练学上通常用最大心率来确定:“最大心率=220-年龄”。根据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 并结合当前健美操训练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发展健美操各项素质、提高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最有效训练方式是使训练者的心率控制在130~140次/min的范围内, 并适宜地进入心率150次/min的负荷强度的运动量课, 应慎重安排心率在150次/min及以上的负荷刺激。最大心率的负荷时间, 以10~15min为宜, 主要取决于训练者个人身体素质情况。

3、健美操训练课的结构

健美操训练课的结构有以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来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内容结构要服务于运动负荷结构的安排, 运动负荷结构要围绕课程的总目标, 应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进行, 一次课分为准备部分的负荷、基本部分的负荷、结束部分的负荷。在三个部分中, 身体的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渐加大, 到训练结束前要逐渐减少。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高峰, 应控制在基本部分的中期偏后为宜, 准备部分的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不宜过大, 因为生理机能有一个适应过程。结束部分的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应明显下降, 使人体生理机能状态尽快达到常态, 以利超量恢复的进行。

3.1 准备部分的负荷

它是使训练者的身体机能状态由常态逐渐转换到超常的运动态, 有效地动员心血管系统。在准备部分中, 应确保运动量增加的幅度徐缓上升, 强度过大, 时间过短, 身体机能状态不能很快地动员, 会给机体造成过度冲击, 更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也不应过长, 否则会影响基本部分的负荷对身体刺激的有效性和深度。

3.2 基本部分的负荷

它是大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的主要内容, 但因存在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选择训练内容和手段的有限性, 因此, 基本部分的负荷安排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但无论如何都应确保机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持一定生理负荷的强度范围, 适宜地进行可控范围内的生理极限的冲击, 以形成一种良性刺激。需要注意的是, 在不能忽视生理负荷的连续性、生理机能的稳定性的基础上, 应该确保训练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性”以及“实用性”。此外, 应明确训练是一种以训练者为中心的训练安排, 所以, 在课堂的教学训练中, 课堂气氛的控制也是与训练负荷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 沉闷的课堂教学会使大学生容易心理疲劳从而较快的进入生理疲劳, 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推迟生理疲劳的到来时间,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承受较大的训练强度和负荷量。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调节好课堂气氛, 使大学生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激发出训练热情, 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身心的满足感。

3.3 结束部分的负荷

在训练课的结束部分, 身体活动强度要逐渐变小, 有利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有序平稳的回落。但应注意, 小强度的身体活动绝不是不进行身体活动。基本部分中身体机能状态处于较高水平, 如不进行调整活动而立即停止训练, 会造成身体机能状态突然下降的不适应而有碍身体健康, 不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超量恢复。训练课结束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活动, 如采用原地放松跳、徒手操、慢跑等方法, 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 加速排除代谢产物, 不仅在生理上使机体“软着陆”, 同时使训练者心理上得到一定调整, 有利于课后其它学习、生活的进行。

4、课间休息问题

大学课程教学一般是45~50 min为一节课, 连续安排两节, 课间休息10 min。体育课作为一门身体活动的课不同于文化课的脑力活动课, 当前体育学院的术科课和运动竞赛的训练课都没有课间休息, 是有一定道理的, 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运动训练原理的。常有一些大学体育教师因学校规章制度或部分学生要求而采用和文化课同样的课间休息10 min是不合适的, 应遵循人体生理规律和运动训练原理的要求将教学训练计划连续进行, 以保证教学训练的效果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文树献勋, 王健, 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10

“多元智能”是相对于传统的“一元智能”而言, 在传统“一元智能”不能解释更多的人成长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时, 人们就开始寻求更多的解释, 那么“多元智能”探索就应运而生。

多元智能最早是在加德纳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 它是针对于传统智能理论而言的。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的核心只有两种能力, 那就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而智力就是两种整合后的一种能力。加德纳认为传统智能的定义过于狭窄, 不能满足于我们解决特定问题, 经过他的提炼和补充, 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方面的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在新教改推行过程中, 伴随着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教育评价的诸多困惑, 该理论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2、大学体育教学中引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因与意义

过去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应用于幼儿园, 因为大多数教育家认为, 在该阶段应用之后再延展到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建立起来的大学课堂改革同样有帮助, 对于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有指导意义;甚至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大学教学活动更容易被接受也容易发挥其效果, 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已经具备成熟的思考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接受能力, 他们很容易接受该理论用于他们自身的学习中;其次, 就是大学老师, 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所以他们对该理论的理解就更容易和深刻, 从而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相对容易;最后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 成为现今大学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紧迫性问题, 尝试将多元理论引入大学生课堂, 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说到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大学, 那么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或者说是一门课程, 如果是将体育课来做这样的尝试, 我觉得在现如今的背景下是比较合适的:首先体育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它不占主要比例, 不会太影响学校原有的教学活动, 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同时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和本身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体能素养, 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和多元智能引入课程的意义最相符合, 最后也是在体育课上, 大学生也容易接受。

3、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学生观改变, 激发学生潜能, 树立学生信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指导我们, 学生智能存在个体差异, 没有哪种好, 哪种不好的区别, 这个不应该成为学习上的负担, 甚至应该是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 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各种类型的人才, 那么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只要注重, 学生的智能差异, 因材施教, 那么学生的潜能将得以开发, 信心将得以增强,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 对于整个教学也将是良性的循环。

3.2、教师观的改变, 尊重差异, 角色转换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知识的灌输者, 因为学生智能差异的存在, 教师现在充当的角色更应该是学生潜力开发的引路人和创新能力开发的指导者。所以体育老师现在要思考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智能的锻炼?比如说课程设置上, 传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在多元智能的指导下设定一些脑力课程进行锻炼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 比如说开设棋类课程, 脑力体操, 空间想象课程之类的, 针对不同的智能进行训练。

3.3、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观的改变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科目上要学生达到什么分数, 而是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是否激发让学生的智能得以锻炼,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于教学方法的转变, 开始确实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去思考, 在前期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比以前花更多的心思, 但从整个学期的备课时间来说, 其实老师会节省时间的, 因为老师角色的转变导致以前老师花大量时间教的过程, 转变为老师寻求一些视屏的方式教, 老师进行指导的方式所取代,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其去勇于体验和尝试,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也让老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同时我们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也要改变, 不是能跑多快就一定是体育最好, 而是不同智能的项目都可以有优秀的成员, 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才是尊重差异, 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符合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多少年来, 人们一直企图诠释人的智能, 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现今教育改革, 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 以资参考:一、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引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因与意义;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意义,潜能,差异

参考文献

[1]夏宇, 刘阳.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2) .

[2]夏君玫.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多元智力观[J].湖北体育科技.2005, (02) .

[3]简波, 齐莹.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体育教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02) .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11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67-01

一、引言

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理论不仅能够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融合,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意识、纪律作风等教育,对全面培养人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没置的基础内容,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以及体育理论课的特点,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的现状

通常认为,体育理论这一概念有两种含义,狭义的解释为我国各级学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广义的体育理论为与整个体育实践相对应的、以体育为研究对象的所有体育科学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体育理论属于前一种意义。针对于学生在体育理论课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研究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的心理、学习方式以及对理论课教师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了解体育理论课开展的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心理现状

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决定学生是否能认真学习以及能否学好体育理论课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通过检索资料和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课的心理上出现很大偏差。首先,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没有太高的兴趣,甚至于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情绪。其次,多数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的动机是为了修学分,甚少有学生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最后,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态度表现为消极被动,不会自主学习体育理论课。

(二)体育理论课学习的方法策略现状

在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以及笔者自己学习理论课的经验中发现,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对于知识的学习还采用高中时候老师“灌输式”的方法,全靠教师的传授,没有自己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甚至于“在课堂上游离,课堂外脱离”,即课堂思想跑神、不专心听讲,课堂外直接将书本知识抛于脑后,学习效率自然低之又低。

(三)体育理论课学习的教学评价现状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在与学生的访谈过程中,他们对教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的积极性(2)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够与体育实践课互相协调。

三、反思并提出促进学生学习理论课学习的路径

学生和教师是能否学好体育理论课的两大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主体完成学习任务,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和教师的帮助来积极改正。

(一)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的心理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他们是否付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肯定学生的价值,使其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动机是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的前提,动机良好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内心的愉悦,从而愿意重新认识并从事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有激情地去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

(二)改善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的方法和策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与此相对应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当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理论的能力,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自学,主动参与,乐于研究。

(三)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体育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真正的体现“以学为本,因学导教”,再次,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要有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最后,教师还应与学生之间创设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理论课的学习中来。

(四)改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以突出实效性。不断丰富与体育实践教学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强调理论课程对于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科学指导的重要意义并培养成终身体育思想。另外,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笔者建议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根据课堂情况讲解理论知识,节省大量时间同时也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另一方面可以改掉过去授课的千篇一律,使课堂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结语

中国体育要想更和谐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体育理论课对体育文化、体育技能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体育理论课学习的中坚力量,必须做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才能更好的发扬体育精神,为今后的体育理论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亮.学分制下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2]曹西文.高校体育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究[J].体育世界,2012.12 ;55-56

[3]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7);98-103

[4]柴慧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科技资讯2010;219-221

[5]杨桢.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141-142

大学体育理论课 篇12

关键词:茶理论,高校,人文教育,作用,讨论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中的文化精粹,亦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点。引入茶文化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道德水平来说至为关键。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教育,将茶文化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茶理论作用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推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有极大的价值。

1 体育人文教育的含义和特性

1.1 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涵义

人文教育是以表达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为初衷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人文教育最初产生于欧陆文艺复兴期间,其思想家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凭借,反抗禁欲思想、来生幸福论等等,讴歌当代生活,提倡自由对等、个性释放等等。

体育人文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育专家维多里诺就提倡:“关注学生的身心情况,体育与德育应并驾齐驱,应在跳舞、游泳、嬉戏等运动中愉悦学生的身心。”启蒙思想家洛克则倡导:“健康的思维源于健康的机体”;卢梭也提倡把健康、健美归入自由、公平、兼爱的人文教育理念内。在大学人文教育阶段,体育人文教育有着极特殊的地位。

1.2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特性

1.2.1 不间断性

通常来讲,大学的体育文化、体育气氛会感染大学生,让学生的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左右大学生的体育理念。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不间断性就是说:首先,体育文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化解难题的过程中前进,并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其次,体育人文教育功效有着不间断性,其是一类长时间的、无意识的、耳濡目染的教育阶段。

1.2.2 多元化

从教育板块来说,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不但牵涉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史实等领域,还包含既定的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以及体育体制。例如:体育场地、体育标语、体育竞赛等等都能够纳入体育人文教育。

1.2.3 人文性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以加深自我认知程度、凸显人的健康权益、推动人的全方位进步为原则,以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体育准则为教育板块,用隐藏化的、耳濡目染的形式,让大学生主动学习人文体育教程。

2 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糅合茶理论的作用

2.1 价值

茶文化是在种植茶叶、制备茶叶、享用茶叶等历程中构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统称,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璀璨的明珠。我国茶文化提炼了我国民族的精髓,其内容包罗万象———包含孔子学派、老子学派、释迦牟尼学派的学说;而从物质方面来说,茶文化包罗了茶叶种植、加工、储存;茶液、茶杯、茶馆等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从精神方面来说,茶文化包罗茶品、茶道、茶艺等等,凸显了我国民众的精神诉求、审美趣味、为人哲理等等;从体制方面来说,茶文化包罗了茶风俗、茶仪典等社会仪典。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阶段,将茶理论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造诣,让学生增广见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亦是对茶文化的继承以及发扬。例如:茶有休闲养生的功能,有助于身心愉悦,并且缓解精神方面的压力;茶体现了怡和大度、清雅高洁的节气,体现了坚持不懈、乐于分享、勤勉节省的我国传统精神,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气节。

另外茶理论中有关“和”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心情平静,形成宽容、祥和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乐于助人、孝顺谦和的品德,让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游刃有余。

2.2 状况

1990年后,茶风俗、茶仪典、茶艺、茶道逐渐风靡我国,各类茶艺演出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且,伴随茶文化的进步,大部分大学都开始关注茶理论,也增设了茶理论课程和茶艺课程,并把茶文化糅合于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内。

对大学体育人文教育来讲,大部分都增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教程;一部分大学将茶艺演出、茶叶评价、茶艺创作方面的理论糅合到高校人文教育内容中,让体育人文教育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体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然而,在体育人文教育阶段,一部分学校倾向于茶历史、茶政等的学习,忽略了茶理论用于指导实际的强大功能;在茶理论的学习阶段,一部分老师把茶理论学习,用灌输类模式推介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推广茶文化的。

3 茶理论融入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具体途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中的奇迹,亦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关键构成因素,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揉入茶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文化并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3.1 构建科学的茶理论教学理念

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人文性,耶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灵魂的工程,而并不是理智教育与认知的累积。”然而目前的社会教育却忽略了人的职责,对人文主义的宣传来讲是不利的;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因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让教育找到归宿与应有的态势。而对体育教学来说,不但要让学生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解并掌握,还应着眼于体育品德、体育观念的形成。

茶文化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其以谦和、节俭、清雅、古意等为核心元素,有利于培育人的人文素质、品德思想、人格等等。古时候的骚人墨客通常运用茶来领悟茶道,并以茶养性,培育兼爱的理念,并形成高尚人格。唐朝刘贞亮就倡导用茶道来消散情绪,并且说茶能养生可悟道。所以,在高校体育人文教学阶段,应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人本位的观念,将茶风俗、茶仪典、茶艺、茶道等糅进我国体育人文教学中,以高雅古意的茶文化用于对学生的陶冶,以多元化的茶艺表演来培育学生的高雅品德,让学生形成俭以修身的思想观念,并通过茶理论中的谦让、礼敬、谐和等茶理念来让学生在交际圈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可以变成谦恭、礼让的优秀人才。

3.2 进行多元性的茶理论教学活动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阶段,应设立《茶文化》、《茶叶鉴别》等科目,抑或在通识教程中设立茶文化学科,以让学生增长关于茶的见闻,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独立人格能够尽快成型。

另外,要举办座谈会、校园刊物、板书、茶艺汇演等多元性的茶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茶理论。在茶理论的学习中,应从表至里、按部就班地讲授茶文化理论等等,使学生能够从茶理论的阐述中形成鉴赏能力以及哲思;要恰当地增添茶艺创作、茶艺演出、采制茶叶、茶叶评价等茶理论的衍生科目,提升茶艺在人文教育中的实效性;要提炼一部分有教育价值的茶掌故等等,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前提下受到熏陶,协助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格。

3.3 由茶理论延伸到茶的实际活动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学阶段,要创设茶话会(假如有条件的话)、茶沙龙、茶理论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高校中形成谈茶、议茶等风气;还应透过教育中心、图书室等创办茶文化小型博览会,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抑或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茶,并产生对茶理论的兴趣。

并且,要构建茶文化教学中心,将茶理论带入课堂,而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学到茶知识;在实际活动中,要形成对人文教育的宣导,让学生参加到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中,或者让学生采制茶叶、烹调茶叶、学会茶艺,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总陶冶情操,让爱好劳作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另外,还应带领学生到茶艺会馆中学会茶叶的制作,让学生对茶艺文化不再陌生。

另外,还能凭借“体育活动进高校”等形式,把采茶舞、点茶舞、炒茶舞等带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让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并让其了解到:“原来茶文化是如此有趣。”笔者认为桂东南采茶舞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探寻采茶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实际价值。桂东南采茶舞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劳作,在长时间的演变下构成了以歌曲、舞蹈、舞剧为核心的“桂南采茶戏”。桂东南采茶舞以摇动腰跨、抖动膝盖、小步伐等为舞蹈要素,其与当代人养生休闲的需要不谋而合;而将其创编成体育舞蹈或健身操,有利于学生塑造美的形体,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并且受其熏陶。

所以,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应巧妙地将采茶舞的正采、蹲采、左右采等舞蹈元素实施创编,打造姿势传神、动作轻柔、律动明快的体育健身舞,其对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健身操本身就具有塑造形体的功能,大学生在闲暇之余练习创编后的采茶舞,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并且构成自身独有的魅力。

4 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构成元素,将茶理论带入人文教育中,被实践证明是一大创新,也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茶理论在我国的历史中积淀,形成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而高校对茶文化的吸收,最佳途径就是将茶理论融入体育人文教育中,这样,能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开明的思想理念和独立人格。本文所述的对采茶舞的改编,是一个借鉴性极强的例子,通过越来越多的创新手段,茶理论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胡振涛,项喜章,吴素春等.武当道茶区域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38-43.

[2]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等.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20):6806-6813.

[3]姜卫卫.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 Space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5,15(7):48-51,56.

[4]帅莱,武鑫,杜雁等.因泉而聚,以茶为续---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腰牌村聚落景观规划[J].华中建筑,2013,(4):112-116.

上一篇: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下一篇:输尿管口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