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2024-09-23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通用8篇)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1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外的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始终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国外的高职教育中,有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例如MES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模块化教学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采用模块化教学,将为医学技术类专业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1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2类: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其所实施的是学科教育,例如本科教育,其注重教授理论知识;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而不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目前在许多高职医学院校中,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大多仍采用本科教育模式,即学科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由于目前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并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各院校在同一专业教学内容中选择的学科种类也存在差异,且在学科式教学中,存在着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叠、学科相互连接不紧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也在进行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但未有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研究报道。2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正逐渐摆脱本科教育的模式,但在培养目标和明确自身定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高等职业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和完善课程体系,这样将会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以应用为目的,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使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减少学科数量及课时数,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应使学科综合化

综合性课程已成为课程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器官系统、PBL都是某种形式的学科综合,包括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和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在对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时,可借鉴MES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使教学课程综合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的程度可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例如解剖、生理、疾病、药理等教学内容按照器官系统进行综合。根据专业的需求和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确定各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增加学科前沿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实际需求。模块化教学不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解决了医学基础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4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中模块的形成应符合专业特点

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而进行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根据医学技术类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摒弃“大而全、高精尖”。根据专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特色教学。

4.1浓缩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在以往医学技术类的许多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开设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如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在各课程中有重复现象,许多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相距甚远。因而可将解剖学、生理学、疾病概要及药理学4门学科进行整合。对各学科中重复内容予以删减,使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融合,变为有机的整体,使课程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更加简洁流畅,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

4.2模块化课程适用范围广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是对许多学科的重组和整合形成的,课程设计理念针对的是医学技术类专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而各专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量和内容不尽相同。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不同模块或相同模块的不同组合,便可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增删模块或单元来摒弃陈旧的内容或增添新的内容,从而可适用于如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医学技术类专业,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总体上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技术教育;问卷调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02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中有专门的技术教育模块,即《化学与技术》,但全国能实施该模块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为此,笔者萌发了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研究意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探查学生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1 问卷设计与实施

1.1 问卷设计

编制《有关高中化学技术教育的调查问卷(学生卷)》,以此作为工具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看法。

学生问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有6道选择题,了解学生性别、年级、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兴趣爱好这6个方面的基本信息,以此来调查和分析在这些维度上学生对技术教育的看法是否具有差异。第二部分有16道选择题,每题均提供一些已有的看法,让学生从中选择,以探查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期望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原因、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利弊、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时机、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方式、进行技术教育的学生认知基础和学生的技术意识、兴趣和动机。第三部分设计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图,要求学生根据该流程图回答相关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技术认知基础和技术技能。第四部分是简答题,第一小题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要求学生思考铁矿石炼铁需考虑的问题,第二小题要求学生思考哪些化学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此来探查学生的技术技能,因为技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不同于问卷中的想法以及更深入的思考的结果。

1.2 问卷调查

选择了江苏省三个不同地区的三所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三所中学中既有四星级高中,也有三星级高中;既有农村学校,也有城市学校。之所以选择这些学校,是因为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有通过对各类不同学校学生的调查,获得的数据才更全面,才能更好地从学生未来发展差异性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511份,回收有效问卷501份。

还在进行问卷调查的两所高中各选取了6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这6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A、B、C三个等级,学生成绩的等第都是由所在班级的教师通过平时成绩划分而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问卷结果与分析

2.1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是必要的

就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4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性,25%的学生认为有点用,仅有7.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渗透。将技术教育必要性中的“有绝对的必要性”赋值1分,“有必要性”赋值2分,“有点用”赋值3分,“不需要渗透”赋值4分。分值越小,越倾向于认为有必要。在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维度上对学生对于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分科取向和就业倾向维度上,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校区域维度上,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更加认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认为通过技术教育的渗透教学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现在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有帮助;认为不需要渗透的学生觉得技术教育的渗透教学会增加学业负担,会耽误化学知识技能学习的时间。

以铝的制备技术为切入口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42.3%的学生认为技术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他们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23.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10.6%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综合评价一项工艺的能力。研究表明,学生认为技术教育的实施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

学生是技术教育的主体之一,学生对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直接影响着技术教育的可行性和效果。探查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结果显示,65.3%的学生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17.2%的学生认为技术是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其余的学生则认为是技术是一种特定的技能或一项工艺。

将学生观点中的“一项工艺”赋值1分,“一种特定的技能”赋值2分,“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赋值3分,“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赋值4分。分值越高,对技术的理解越透彻。在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维度上对学生对于技术内涵的认识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分科取向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理科的学生对技术的了解较透彻,平时对技术关注度较高。在学校区域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更为全面。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农村和城市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启示我们要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条件,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配备较为齐全的硬件设备,以文字声像为技术载体,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能实时关注技术的进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农村学生认识化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核心的技术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

在就业倾向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更全面,学生知道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现在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技能,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还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探查了学生对技术的功能的认识,结果显示,54.9%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30.3%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11.6%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带来了环境和食品污染,3.2%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肆意开发了人类的资源,可见,对化学技术具有积极意义认知的学生达到85.2%。上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技术的内涵和功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以“用铁矿石炼铁需考虑的问题”从认知角度探查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并对学生在开放题中涉及的观点进行了人次统计,统计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用铁矿石炼铁,学生在技术层面的考虑因素远远超过知识层面的;在技术层面中,学生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生产对炼铁的影响。另外,学生能够从原料、设备、反应条件、生产过程、产物、废弃物、工厂选址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化工技术生产上的问题,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从技术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认知视角中,学生最为关注的是环境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视环境教育,有的教师还将环境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学生这种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2.3 学生对化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兴趣,技术学习的动机水平多样

就学生对化学技术的兴趣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17%的学生对化学技术很感兴趣,38%的学生对化学技术有兴趣,34%的学生对化学技术有时有兴趣,仅11%的学生对化学技术没有兴趣。在感兴趣的学生中,47.5%的学生认为新技术的发明充满魅力,24.2%的学生觉得技术的作用很大,20.3%的学生想在今后利用技术发财致富,8%的学生将来会从事技术工作。

将“对技术学习是否感兴趣”一题中的“很感兴趣”赋值1分,“有兴趣”赋值2分,“有时有兴趣”赋值3分,“没有兴趣”赋值4分。分值越高,对技术的兴趣越低。在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维度上对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分科取向和学校区域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倾向维度上,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高于就业倾向为管理或经销类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我们还探查了学生在消极暗示下对化学技术的情感体验。通过调查发现,即使是复杂的工艺流程、专业的操作技术,甚至是可能发生危险事故的化学技术,43.7%的学生选择学习感兴趣的部分,37.9%的学生愿意挑战,10%的学生没有感觉,8.4%的学生面对危险选择放弃。

暗示是指通过人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或者是环境的特殊语言,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在消极暗示的影响下,有的人会出现紧张、焦虑、疲惫等心理状态,加上自身意志力的不足,面对困难就会打退堂鼓。但也有的人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和清楚的自我认知,他们会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该研究中37.9%的学生面对危险还是愿意挑战,43.7%的学生仍然选择学习感兴趣的部分,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着清楚的自我认知,对化学技术很感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对化学技术本身感兴趣,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直接兴趣;少数学生是对技术的价值更感兴趣,这在心理学上属于间接兴趣。由于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所以该结果也从侧面表明学生对化学技术的学习有足够的动机。

我们还探查了学生技术学习的动机,结果显示,37.3%的学生是为了帮助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22.6%的学生是因为可以满足自己对技术的兴趣;20.1%的学生是因为今后想成为高新技术开发人员;11%的学生觉得公民应该具备一点化学技术素养;9%的学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见,学生技术学习的动机较为多样。

3 结语

本次研究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不同分科取向、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校区域的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更加认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不同分科取向、不同学校区域、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的学生对技术的了解更加透彻,城市学校的学生和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

学生对化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兴趣,技术学习的动机水平多样。不同分科取向、不同学校区域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更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证技术教育的进行,希望此项研究能对当前高中化学技术教育的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教师能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适时进行技术教育的渗透教学,从而更好地普及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42.

[2]周青.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4,(9):64~68.

[3]王秀红,高晓伟,李艳梅.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技术素养[J].化学教育,2005,(1):21~23.

[4]方鸿志,陈红兵,王译鹤.技术教育内涵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27~29.

[5]唐小俊,顾建军.当代技术观的转变与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J].教育导刊,2008,(11):4~8.

[6]朱建育.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7.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3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表现为:有结论,没理论;有想法,没方法;有草案,没个案。因而,当前国内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就面临着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一一罗列出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中心理论问题

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它能够指导实践,并具有组织和总结知识、预测和启发等重要功能。因此,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确定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指导教育技术实践工作等。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许多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一般说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视听教育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这是教育技术最直接、最浅层次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导致了媒体中心论的诞生,致使我们在电化教育阶段的研究一直在围绕媒体打转,禁锢了我国教育技术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但是,随着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体技术理论如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的科学技术的理论也构成了教育技术的技术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和心理学。众所周知,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技术学在学科划分上隶属于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以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建立了学科自身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雏形。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它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现在我们也非常重视学习理论的研究,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到教学软件的开发等,都倾向于运用学习理论做指导。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影响教育技术的三种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技术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此外,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共同为现代教育学提供了新鲜血液,促使了教育技术学体系的生长。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桑新民)。“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有了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可见,随着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其理论基础已经从最初的媒体中心论发展为多因素论。目前,我们急需将多因素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一个教育技术的中心理论来。以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的纯洁性、独立性和成熟性。

二、本质与作用

本质与作用问题,应当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

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其作用如何?有人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应用教学媒体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有人把教育技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能力,认为“理论知识+技术”就是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绝大多数的学者持第一种观点,这一表述虽有“技术决定论”之嫌,但是切中要害,因为教育技术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研究的范畴多么广泛,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优化这一目标。AECT的94定义也佐证了这一论点:“为了促进学习„„”。不过得承认,这种表述还是过分强调了物质性(技术性)因素,是对教育技术狭义上即教学范畴内的本质的认识,视野不够广阔。第二种观点把教育技术归结为一种理论加技术的能力,似乎不妥。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能力”的含义就是“做事的本领”,所以,“把教育技术内化为能力”这种说法可以接受,但是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是能力,确实太空泛,无助于解决问题。

20世纪20年代,受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也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后来,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此外,在一些大学里,像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还开设了电化教育的课程。电化教育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1949年,我国成立了电化教育处。20世纪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电化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教育技术大力支持。80年代初期,国家拨款进口先进的视听教学设备,在学校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用于教学。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标志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应用的开端。1998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战略目标。至今,教育部已经投入了至少3.6亿元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涉及硬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问题研究。2.组织机构

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现在,中央和各省市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专业性的电化教育机构。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1991年,“电化教育教材委员会”成立,1993年更名为“教育部电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4月,重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CAI与试题库建设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理科CAI与试题库建设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工科CAI协作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协作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改建为“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旨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活动。3.学术刊物

主要有《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等。其中,《中国电化教育》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综合性杂志,属于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11月,是一本理论性刊物,主要由电教理论探讨、网络教育、中小学电教研究等栏目构成。4.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1978年全国有教育技术从业人员1400多人,据1995年的调查,我国已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从1978年开始,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到2000年,近3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近2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教育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从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在我国登陆以来,已经发展了近70年,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几个误区 ·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这是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的老问题,一般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据200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各类计算机设备242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5700所。可以说,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

重效应轻效果

重效应轻效果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的时候,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拿到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入场券。

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2.几个问题

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管理体制的疏漏,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各种各样,比如认为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担任着维修工的角色,或者是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至于他们的思想和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此外,电教人员与学校其他教学人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沟通与协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有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教育技术在我国起步的时候,主要是国家投资,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我国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NIEPEPO)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事实上,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从1996年开始,美国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兴建中、小学校园网。90年代末,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园网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和政策的支持,大部分校园网并没有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美国1999年、2000年的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技能与评判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美国在投资硬件的同时,兼顾了人力资源的建设。

此外,我们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往往也是不加改造地就用起来,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中国的教育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

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特色。

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有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教育技术在我国起步的时候,主要是国家投资,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我国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NIEPEPO)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事实上,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从1996年开始,美国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兴建中、小学校园网。90年代末,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园网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和政策的支持,大部分校园网并没有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美国1999年、2000年的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技能与评判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美国在投资硬件的同时,兼顾了人力资源的建设。

此外,我们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往往也是不加改造地就用起来,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中国的教育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

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特色。

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师培训

支持学习首先是谁来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师培训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培训。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该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据调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调查也显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实施有效的培训,需要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

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代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

此外,为了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大范围地共享和交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的组织下,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学习支持

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3.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在为这些做法欣喜之时,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若干问题,以期获得对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全面的理解。

应用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者培养个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而展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

应用的条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应该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否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等。而且,各个条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而言,条件的标准和组合也各不相同。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进行科学试验,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另一层含义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对于前者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后者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计算机以及其他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人们投入的盲目性,而且还会阻碍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5.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设计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习者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

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也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再像传统教案那样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设计,教案应该向“学案”转变,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成为“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结构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才能适应其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学习组织和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承载网络课程的工具,应该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纷纷提出观点和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位与学科建设,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从事工作的人群及其从事的工作,包括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包括三类人群:第一类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他们主要来自各大学的教育技术系或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等;第二类是全国电教系统的专业人员,包括中央及省、市、自治区的电教馆人员以及各学校的电教人员;第三类是计算机学科中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相关人员(如从事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等)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这类人员以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为纽带。各学科的教师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生力军。

国际上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AECT(美国教育通信和技术协会)被认为是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群体以外,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如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每两年一次)、IC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utersin Education,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每年一次)、CAA(ComputerAided Assessment,计算机辅助评价,每年一次)等汇集了来自于教育、心理、计算机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共同致力于教育技术的研究。

另外,教育技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衡量教育技术这个学科的一个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认可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标准、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4

常常接触到信息:新闻、教育、气象、娱乐、生活等信息。

2、与您的学习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经常使用哪些媒体?并把完成下面的表格。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媒体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互联网;

5、杂志;

6、手机 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媒体 1.听觉媒体 2.视觉媒体 3.视听媒体4.交互多媒体 5.多媒体系统

3、在互联网上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谈谈哪些是传统教育媒体,哪些是现代教育媒体,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媒体 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纸质书本、黑板、粉笔和幻灯机

现代教育媒体: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手段。如计算

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手段、多媒体影像资料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书本、图片、广告物、电影、录音机、录像机、通信卫星等。

4、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计算机技术?把您的观点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我觉得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除了计算机技术,还包含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

5、教学媒体既然已成为教学系统中的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自然就会有相互的作用和关联,还有没有必要整合呢?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归纳大家的观点完成下表。

有必要大力强调整合 没有必要再强调整合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大力强调整合,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会自觉地运用

会嫌麻烦而采用传统教法。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6、如何设定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目标?把您的思考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7、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在哪个层面上,把您的认识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我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辅助教学。

8、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您是否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否也存在哪些误区?记录下来,在小组中讨论并归纳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师培训。

2、认为发展是稳步前进的,上完一个台阶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在复杂性或质量上不可能出现任何飞跃。

3、知识中心论。

4、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5、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以学科知识评估为中心。

7、错误认识教学资源 :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9、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1” 技术喧宾夺主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原因是该教师没有认识到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将葡萄沟的风光制成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同时在视频中加播《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曲即可。

10、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2”公开课的“技术秀”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当技术作为一种新要素引入到教学中时,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产生影响。以课时为设计单位、局限于教室物理时空的思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限制,使得教师无法在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上进行全局设计。

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与学情紧密结合,选取适量的、适合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1、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3”在网络资源中迷航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原因是:周老师没有给学生指定具体的网站和参考文献。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老师应该指定几个网站和学生要查阅的文献名称。

12、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4”炫耀高技术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教师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为技术而用技术。课程整合的焦点被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

原因是:教师没有处理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技术是课堂教学的辅助。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选择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体资源用于课堂教学。

13、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5” 课堂管理失控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

原因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备课时对突发事件预想不够。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策略地选择要适合当地的学情,不能全部照搬他人的。

14、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完成下表。案例名称 存在问题

1、没有评价出探究活动和得出结

《生物的变异》 论较好的小组。

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根

2、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指导不足。据“平均值”得出结论。

15、学习日志: 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改进方法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 篇5

班主任工作计划

云南建水建民中学 03班李艳

为配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全面推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工作,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的支持指导下,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根据我县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和网络条件,利用合理的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开展云南省建水建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工作,特制订如下培训计划。

一、组织培训前的准备

1、学习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班主任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

2、完成注册

在培训开始之前,请您首先登录培训平台,输入由县市区级主管部门分配给您的帐号,系统自动读出您所在所属组(班级)、角色等信息,点击“注册新用户”按钮进行注册。

3、熟悉组织流程,熟悉平台

注册完成后,请在首页的培训公告及培训指南中阅读实施方案、培训要求、工作指南、操作指南等相关内容,希望您能了解工作要求、培训平台的操作步骤,通过帐号和密码,进入“我的工作室”,掌握利用本平台进行班级管理与培训组织工作的方法流程,制定本班培训计划和要求。

4、学员学习帐号的生成收集本班学员的信息,确保学员身份证号无误,在平台上生成学员学习帐号,学员帐号为学员身份证号,其他信息可在集中时由学员自行注册填写。

二、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60课时。其中课程学习20课时,作业 13课时,交流研讨17课时,专家答疑10课时。

下表以在线/离线学习,在线研讨、提交作业的模式进行课程安排的设计,各州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三、负责班级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按照当地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做好培训场地、环境准备,做好调试工作,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培训中可以发布班级公告,在班级互动中解答学员问题,在班级主页中及

时了解和掌握本班学员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进度,进行监督管理。

四、最终培训成绩考核评估与工作总结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 核技术应用 辐射屏蔽 放射性污染 辐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 第26号)

[3] 《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 2008年12月)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7

——文县中寨中学教师:邓斌 今天培训共5个模块,分别是模块3:选择教学用的媒体;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在这一天的学习生活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这样才能获得培训证。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这次我学习了很多新的教学知识,这也会使我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医学技术课堂模块化教育的必要性 篇8

答:参加这次高规格的培训,我非常高兴,当然也常怀惶恐,担心自己学力之有限、头脑之愚钝,拖大家的后腿,影响班级成绩甚至是整个国培之收效。在前面四个模块中,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事情,尚不知是否及格。

⑴ 模块一:按照模块学习内容安排,我检查了自己参加培训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对所需要的软件:Microsoft Office 组件(Word、Excel、FrontPage 2003版)、概念图工具 FreeMind、Photoshop.CoolEdit,SnagIt、Adobe Reader、豪杰超级解霸3500作了补充安装,至于“以较快的速度访问本培训课程网站”,在我们农村小学,全校就一个Modem+路由器,能上网就不错了,速度只能寄奢望于电信的工作人员。不知道该完成些什么任务,跟本组的同学打招呼、发信息,了解了案例的学习方法,最后领取了第八模块《关注光污染》案例分析作为自己的必选案例。

⑵ 模块二:理论方面,了解了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环节的工作内容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阐述方式、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技术层面,学习使用概念图工具 FreeMind ,并依样画葫芦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可视化工具分析、呈现。

⑶ 模块三:理论方面,了解了常见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及适用范围及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结合本模块案例《有理数的乘方》就案例涉及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对其采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作评价分析。

技术上,进一步熟悉Word软件,收获到:新建及应用样式、复制、粘贴网络上的图片(与设备无关的位图)、给图片加上边框等技巧,设计、完成了《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电子课案。

⑷ 模块四:理论上,了解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方式,如何运用资源收集的方法收集所需的教学资源素材。对本模块案例《寻宝记》进行了阅读分析,并发帖提交了自己对案例的思考。

技能上,我学习到豪杰超级解霸的影像剪辑、CoolEdit Pro的音频剪切、Photoshop的图像大小、亮度等调节、图像裁切,以及运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技术,并最终完成了《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课件准备工作,感觉真的很高兴。

2.学完这四个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

答:这次培训内容安排非常好,有理论有实践,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理念、提高信息技术,并以实际的培训作业设计来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体系合理、高效。

⑴ 理论观念上,我进一步了解了了解了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环节的工作内容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阐述方式、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的分析方法;常见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及适用范围及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方式,如何运用资源收集的方法收集所需的教学资源素材。

⑵ 技术实作方面,我学习了使用概念图工具 FreeMind教学目标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进一步熟悉Word软件操作,收获到:新建及应用样式、复制、粘贴网络上的图片(与设备无关的位图)、给图片加上边框等技巧,设计;学习到豪杰超级解霸的影像剪辑、CoolEdit Pro的音频剪切、Photoshop的图像大小、亮度等调节、图像裁切,以及运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课件的技术。

⑶收获随想:从我的初学FrontPage制作网页课件的肤浅摸索,反思培训平台的这个大型的“网络课件”(我姑且把它称作课件),我最大的体会是:学科教学一旦与技术、网络完美融合,注定会焕发出更加巨大的生命力。可以想见,如果我们解放出更多优秀的一线教师,融合一大批同样热心教育、具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力量,打造出同样完美的基础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要真正实现农远工程所提出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3.学完了前面四个模块的内容后,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整个培训的课程结构安排,每一模块有相应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练习作业及相应的自测,有利于我们了解自己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学得怎么样。以我的看法,理论热身让我们学习怎么看别

人、案例分析让我们结合理论去看别人、应用设计则让我们结合对别人的评析再做出来让别人看,如此更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避免了什么、做到了什么。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能用绝对完美来概括。出于作业的要求,我必须“吹毛求疵”,以下几点算作所谓的建议:

⑴ 我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低,加上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弱,建议安排学习进度的时间能更宽松一些。这样能多一点时间去熟悉各模块涉及到的一些软件,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作业。

⑵ 内容上,建议对学习目标、操作技能、上交作业情况等以量化表格的形式呈现,让我们一登录就能更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技术要点掌握与否、作业完成进度,并给予相应的提示,从而按期完成练习。

上一篇:我的家乡莆田作文600字下一篇:成人高考复习资料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