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技术课(精选12篇)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1
1946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出了第一台计算机ENIAC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继产业革命之后, 人类又迎来了信息革命时代。计算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性能也越来越好, 价格越来越低, 所以, 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呢?
计算机具有存储容量大,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和能程序控制操作等优点, 很多先进的医学装置和设备以及康复诊断和评估依靠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存储, 甚至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操作和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新兴的仪器和诊断设备不断的被研发出来, 如步态分析仪, 电脑平衡仪, Valpar职业评估工具, 肌电图仪等。
一、计算机在步态分析仪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仪利用了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力学原理和康复医学知识的运用以及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的应用, 对人体行走的功能进行监测和比较分析。
二、计算机在物理方面的应用
1985年,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计算机辅助插座假肢接受腔设计, CASD) 。首先, 患者残端各种参数的测量被测量并存储在计算机中;然后, 通过CASD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使用, 设计并制作出义肢接受腔的电脑模型。同时,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自动扫描和测量残端的旋转激光束和摄像机装置。该装置可以和假肢接受腔连接, 更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制作。
三、电脑在康复医学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国际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计算机信息网络, 它将在数据库世界医学信息, 包括图形数据在短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目前, 康复医学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康复医学学术资源网络数据库, 以及康复医学相关, 网络出版物。
结合计算机技术, 教育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 把现代技术引入教学领域, 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不仅使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且使以前的教育技术的方法和过程在形式上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一新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技术的可控性, 使教育技术领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未来的教育技术领域, 在医学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高等教育, 将深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学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体和疾病的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所以, 在表现形式上, 生物信号和信息的变化和信号检测, 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存在的大量复杂非线性关系, 非常适合人工神经网络。几乎涉及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各方面的研究。
四、计算机在医学信息领域的美好明天
现代计算机单元计算速度为纳秒级, 在人的大脑神经细胞的反应时间是以毫秒为单位, 可见计算机有着相对于人脑的百万倍的计算操作能力。但是, 到目前为止, 在解决一些对于人的大脑可来说十分简单的任务, 如视觉, 听觉, 嗅觉, 或如人脸识别, 骑自行车, 打球等涉及经验的问题就很慢。也没有人的大脑的记忆和想象, 学习和认知能力, 在逻辑与非逻辑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综合判断能力也不具备。
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计算机和大脑有着完全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每一代计算机到目前为止是冯*纽曼工作原理:基于信息存储和处理是分开的;信息处理是信息的方式, 这是由一个二进制代码定义;信息处理必须串行, 它是数值和逻辑运算。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 电脑将在医疗信息领域中发挥更多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也许将来医学的任何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介入。
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使得医学发展步入快车道。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能是医学的突飞猛进, 焕然一新的关键时期。在这二十年或三十年, 癌症将被克服, 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将上市, 心脑血管疾病的减少, 活着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各种简单, 快速, 准确的诊断方法有效应用, 基因及其产物, 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将提供更多的可用药物, 材料, 医疗技术和方法。
1. 医学的任务将主要从预防和治疗疾病, 维持和增进健康的逐步过渡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更多的卫生资源将从医院流向社会和人群;社区卫生防疫, 家庭护理保健和健康生活指导将成为主流医学, 追求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将成为一种时尚。”所有人都享有卫生健康”将成为现实。将来以优质平价的“择优就医”, 必将成为普通患者选择医院选择医生的基本准则。
2. 医疗工作的范围, 从出生到死亡为止, 扩展到死后的生命
现代科学已经可以在胎生期诊断和进行手术矫正, 术后重新放置子宫, 继续生长发育, 到成熟后分娩, 不仅可以矫正畸形, 甚至疤痕都没有。最近血管分支畸形矫正术已被报道。”胎儿医学科”将作为跨儿科和产科的中间学科必将在这个世纪诞生。
在“脑死亡法”的实施后, 很多器官, 组织, 甚至细胞, 都具有卫生资源巨大的价值, 将来基因库、细胞库、组织库即将在一些医院成为重要辅助部门。
当然, 计算机文件和数学, 语言一样已成为一个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医学信息学的能力已成为医生、护士和医护人员信息处理的原则和基本技能。严世芸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他在《医学信息学》中说:“医疗信息的迅速膨胀, 有关的前沿科学理论众多, 如何梳理, 整合综合的医疗信息, 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他要求和期待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五、后续
我们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 培养我们的计算思维, 使我们能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在医学更淋漓尽致的发挥计算机的作用。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计算机在医学领域有我们的影子。
摘要:二十一世纪,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推进,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主要讨论第二十一个世纪的医学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分析医疗信息和医疗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以促进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明确医学信息是支持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 占据的地位在医学科技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信息机构应为医学科技创新提供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发展的现状,医学的展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医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主编:王世伟
[2]《计算机应用文摘》
[3]《计算机应用基础》主编:孙洪德, 张峰
[4]《网络工程师教程》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2
摘要:世界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医学成人教育,构建医学成人教育网络化教育模式。本文试从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模式;医学成人高等教育
当前教育信息化迅速在全球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传播模式,为教学模式的更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医学成人教育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各机构在校生人数日趋庞大,少则数千人,多则超过万人。例如新乡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自1993年开办以来已十余年,在校生人数已超万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成人教育学员服务,缓解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必须通过建设医学成人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辅助成人学员进行远程网络学习,有效的提高学员自学质量,以克服面授时间短,所学东西来不及消化以及自学缺乏指导等不足。
一、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院在面授教学期间已经广泛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业余学员由于工学矛盾导致的到课率不高是无法用多媒体来解决的,迫切需要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育模式。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到医学成人网络课程的建设中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由学校调拨专项资金进行医学成人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从医学成人教育举办现状看,实现网络化教育有利于吸引较为稳定的生源,同时更好地开展联合办学,确保联合办学单位的教学质量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大不如前,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包括各种各类医学网络教育在内的院校纷纷使出各种手段争取生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给广大考生提供招生咨询和试听试学的平台,有利于提高的知名度和办学声誉,以吸引更好更多的生源。在目前网络普及率较高的情况下,成人教育教学网站的建立可以吸引大批年轻生源,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更好地为学员的学习服务。例如新乡医学院为方便学员已经开展了联合办学,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招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为4416人,说明该院的社会声誉较高,成人教育各项工作做的较好。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新乡医学院成教院管理人员共17人,而该院的联合办学单位就有十余所,各个联合办学单位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以监管,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但却很难在实质上取得好的效果。采取网络化管理和教学,所有的规章制度和课程内容等均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广大学员,对广大联合办学单位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也将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完善联合办学政策,提高各联合办学点的规范度,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吸引生源。
(二)从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看,实现网络化教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缓解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方面医学是非常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学科,因为医学中包含有大量的形态学、操作性和适合用动画、模式图表达的内容,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可以很好的帮助理解抽象的医学知识,实现网络化教学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学员往往要同时照顾到事业、家庭和学习等多方面,实现网络化教学,学员可以在非面授时间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上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共享、高效、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克服单纯自学的盲目性和面授时间短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三)从医学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看,实现网络化教学,有利于打造名牌医学成人教学平台
目前很多院校注重网络化教育模式,许多院校包括成人教育机构已投入资金进行了网络化教育模式改革。实现网络化教学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加强和更多的兄弟院校的横向联系,以便于互相学习经验和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我院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二、网络教育模式构建和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总体由成人教育机构全权负责前期调查和网络教学平台总体的构想等,同时通过招标选择实力雄厚的公司进行网络教学硬件的选配和软件的设计,结合目前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设施,打造医学成人网上学习的平台,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和自学学习。
(一)搭建网络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普遍信息化程度不高,日益增加的在校生人数使成教管理人员陷入“无事忙”的境地。应开发网络化教育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可以包括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文件,日常教育教学安排通知,在线管理等。可分别由各部门和科室上传、下载通知和文件等。
(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学及管理人员队伍,满足成人教育网络化教育模式的需要。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培养一批既懂教学业务又懂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是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育模式的关键。
(三)通过提供校本课程的网上服务或新开教育项目,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同时加强网络素材的搜集和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
网络上供学员自主学习的材料应当包括所开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理论及实验课程实况录像的在线播放和下载;精品课程课件的在线浏览和下载;作业题、练习题、思考题、模拟试卷、参考答案等的在线浏览和下载,在线考试系统,继续教育项目列表、内容介绍及具体开班时间、已开继续教育项目开班录像、课件及各种材料的浏览和下载等;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在线咨询和答疑工作等。
1.开发网页型和网络实录等形式的网络课程。争取建设资金,开展医学成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制作成精美网络课程上传至服务器并制成VCD光盘或多媒体光盘指导学员自学,同时编印各类纸介质辅导书和练习册等配合面授和网络教学。建立起校园视频点播系统VOD,实现学员远程登录和点播网络视频教材,提高原有视频教材的利用率。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的学习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在远端多媒体教室或个人电脑上进行学习而不必到校参加面授,从而大大减少面授时间。由于实验场地紧张,实验学时有限,加上严重的工学矛盾,成人学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所以实验课可以面授的方式进行,也可开发网上虚拟实验,进行远程虚拟实验室建设,为不能到校参与实验的成人学员提供真实的虚拟空间。
2.建立基于校园网的BBS系统,搭建起教师与学员的异步交互系统,增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制作一个管理人员、教师、考生、学员相互之间进行管理及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学习经验、各种音视频及文字学习材料的交流,也为考生了解和咨询我校招生及教育教学管理搭建了一个平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生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学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3.建设医学教学资源和素材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
建立优秀的相关学科的网络教材课件、素材库等,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通过征集多媒体课件、拍摄授课录像、利用教育技术中心教学资源库录相及光盘等资源、购买教学光盘(人民卫生出版社20投入200多万元开展的项目—卫生部医学教学素材库招标制作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即将完成,将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素材库。)以及采取和其它医学院校进行交流等途径广泛搜集网络教学素材。
参考文献
[1] 侯惠敏等.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5)
[2] 曹坤明.依托网络办好创新型成人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7)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3
关健词 现代信息技术 医学教育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的教育,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作保障。一流的院校,也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技术作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基地,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了舞台。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课堂灌输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使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手段的变革又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也为医学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当代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搞好现代教育,必须建造好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建造好的学校教育管理网络,不仅需要搞好硬件设施的配套,更需要学校网络系统管理人才,使网络真正服务于教学管理,并不断发展、完善,让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普遍性和便捷性,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在信息时代,大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该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能力。培养能熟练运用和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建立与应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使用必要的软件设计制作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料。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优化教学。激励教师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使其更适合于自己讲解的习惯,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把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为实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最良好的环境,这二者的整合主要以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为核心,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有利于学习主体参与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二、教学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资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 能力为基本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途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能力,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集成性、可控性和开放性等多元化的处理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图像或动画等手段,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带动课堂组织形式,更促进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设疑、创设情境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预,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从教学目标、手段、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考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制定向学生提供信息的最佳方式。
充分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为弥补网络资源不足和使信息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整合的有效性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所以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的工具,以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潜能服务于教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与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旭.学校环境·接受图式·养成途径,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养成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06(1):135-138.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4
医学类职业院校要紧跟社会需求, 把医疗卫生领域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这要求医学信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1 医学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
信息技术课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医学类院校的基础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 普遍是按照传统学科性教学体系来组织教学, 偏重于“学”的熏陶, 弱于“术”的传授, 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难以取得和谐一致。教师不了解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医学信息处理要求, 更难以上升到科学处理各种医学和健康数据进而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信息的高度, 出现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兴趣等现象。
医院信息系统 (HIS) 建设在基层医院正逐步展开, 信息技术的普及反映在医疗工作人员每日的临床、医技和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 医院业务工作流程, 领导者管理理念, 基本工作方式都在适应信息化要求。信息化推广对医学类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需要培养一大批集医疗、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医学专业高素质实用人才。首要的是面向“医疗一线”, 其次要强调“操作应用”, 三是要“技能复合型。”信息技术怎样才能结合医、护、技专业并应用到医学信息决策和支持的层面上, 是目前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十分关切的问题, 所以, 当前卫生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4], 信息技术课就必须根据目前医学信息处理技术与方法来调整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笔者紧密结合医疗行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围绕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不仅要对口, 而且要接口, 教育和岗位零距离”的要求, 以案例教学模式, 采用目标-手段教学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医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要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1 在教学系统和教学内容上要有体系、有重点
医学专业课程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 而信息技术课是处理信息的一门工具课, 需要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课教材如同一本说明书, 如果教师单一遵循教材知识结构来讲授, 医学生常常感到知识凌乱, 不易接受。教师应着重传授知识的框架结构, 注重各应用软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点讲解操作方法与技巧, 如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学习, 其4个常用组件各自的特色功能,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要讲清楚, 需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欲望, 用案例巧妙引入每个组件的学习, 利用各组件文档间的相互转换等方法承上启下, 逐步展开教学。
2.2 采用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应注意目标与方法的联系以及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是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课, 实习操作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如果缺乏目的性, 学生对知识、技术就会缺乏系统性应用, 学了很多硬件知识和软件系统而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 是按照卫生信息管理流程、卫生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 基本思想是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 以案例要完成的工作过程为中心, 以解决案例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 以讲授的知识、技能为手段, 师生共同参与多边互动, 把案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其特征是从教学预期结果开始设计教学手段及活动, 完善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的过程, 使“教、学、做”得到统一, 教学目标逐个推进, 直到案例问题的成功解决[6]。
譬如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教学实践中, 以医学论文的编辑排版完成Word的文字处理系统的教学;从学生毕业求职需求, 个人简历的制作, 完善Word表格处理的教学;以卫生信息宣传栏制作, 以医学仪器、解剖图等的简单绘制完成了Word 图文混排操作;以卫生知识宣传片制作, 如非典、甲流等流行病的预防, 完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教学;以病人基本情况和费用信息处理等完成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access关系数据库教学可以用建立医生诊疗病人信息、单病种疾病库、病历档案、人事档案来完成。也可以把表的制作、公式函数的使用、数据的简单处理与分析等知识点整合在一个案例中。
可以说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及时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是一条获得扎实专业能力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
2.3 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的三要素
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 以引导-指导-尝试三个步骤来传授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引导。教师备课时需精选案例目标, 把学生目前专业及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这样授课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的授课内容, 实现师生互动。
指导。借助案例目标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法的指导, 按照操作步骤, 将教学要点融入案例中, 围绕案例目标指导学生将许多凌乱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揉合在一起, 层层深入、多种操作方法比较学习, 使案例目标、知识、技能、方法形成了链条, 易于接受并能牢固记忆, 更便于上机实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尝试。布置类似的作业, 举一反三, 诱导学生主动用所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生活、学习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潜移默化地强化知识、技能,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 结论和意义
通过十几年教学实践, 对学生的技能测试、毕业生反馈意见来看, 此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目标-手段教学法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课的技术, 又使学生运用技能找到了目标, 做到了有的放矢, 缩短了教学与未来岗位的距离, 实现了信息技术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生除完成基本要求外也能使优秀学生有创新的余地, 自主学习能力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利用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7]。
参考文献
[1]周寿祺.医改之路基本思路:“一顶”、“四梁”、“八柱”[EB/OL].http://www.bioon.com/industry/reviews/医药经济报, 2009-2-9.
[2]肜丽, 栗磊.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7 (6) :256-257.
[3]管会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EB/OL].http://www.edu.cn/jxyj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教育评论.
[4]宋瑶, 赵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 (1) :32-33.
[5]李文.医学计算机课程设计要适应医院信息管理的需要[J].医学信息, 2002 (10) :3-5.
[6]胡书孝, 王宗耀.目标手段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4) :205-206.
人体信息医学 篇5
作者:股凰
针灸医学实际上就是人体信息医学,他是解读人体病理信息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穴位)之反应,以及通过分布在穴位上的人体感应器,将其外来的针灸刺激信息,通过解读处理后,以人体自身生理电磁波的形式,按一定的电磁波信号路线(经络),传送到人体内部的信息系统(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病变部位,通过人体自身信息系统的协调作用,改变人体自身病变部位电磁场的变化,协助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和修复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终修复病理现状,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但针灸学又早始于中医理论形成之前的石器时代,古代科学家将先人积累起来的‘巧遇治病部位’与后来形成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八卦学说,运气学说等理论结合起来,并结合临床针刺时患者的感受,气功师练功时的感受,以及针刺部位所治疾病的归类等进行综合分析推论,发明了针灸学说。
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医学的引入,信息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当今科学家根据先人的思路又发明了‘人体对应学说’,‘生物全息论学说’等理论,从而将针灸学逐渐归属到信息医学之中。
从科教片《人体奥秘》中我们知道,人体世界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世界,是一个布满各种人体生理病理信息感应器((此感应器同时具有吸收,转换,发射,反应等功能),通讯网络信息相当严谨,完整,发达,积‘声波’,‘光波’,‘生理电磁波’,‘化学信息’,‘生理射线’等于一体的世界,并且还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完整导体。在有机人体内有着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不但相互联系同时又不断变化的生物电磁场。
人体的一个精子,卵子,甚至一个上皮细胞都储存了我们人体的全部基因信息。正因为人体(包括其他动物)有这样的基因信息结构功能,所以人类才得以胚胎繁衍,克隆技术才得以发明。
人体体表的一个部位(如脐部,腹部,肛部);一个器官(如耳朵,眼睛,舌);甚至一个肢体(如上肢,下肢)都储存或浓缩了我们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全部信息。正因为人体有这样的信息结构特点,科学家才发明了针灸经络穴位学说;人体对应学说;人体全息理论学说。发现了人耳似‘胚胎倒置’;腹针之‘神龟全息图’。并新发明了‘八字针灸’,‘平衡针灸’,‘脐针’。‘腕踝针’等。
经络,穴位,人体感应器,从细胞组织学来讲,与身体其它部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只是在‘有机’人体之中以‘功能作用’形式表现出来,故我们在解剖中发现不了他们。下面我们就从信息医学的角度来探索穴位,经络及其治病原理:
1,穴位
穴位是分布在人体体表的一些特殊点位,从解剖组织学来讲,穴位没有固定组织结构,他是由点位上及其内部的上皮组织,筋膜组织(包括骨膜),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组织,体液(包括血液)组织等以及分布在这些组织上的人体感应器所组成。:穴位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
1,1穴位是‘有机’人体病理信息在体表的‘反应点’
有机人体某一部位(无论体内,体表),一旦发生病理改变,尤其是发生超出了人体自身防御,修复系统能力范围的病理变化时,就会在人体体表某一或多个特定部位出现‘反应’,如:脱皮,结节,变色,压痛,血管扩张,电阻电位改变,温度改变等。
古代医学家根据观察和对临床诸多‘巧遇治病部位’的总结,分析,推论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在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记下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经典论述,现代科学家根据反映部位的电阻电位改变发明了‘耳穴探测仪’。
古今科学家根据人体这一特殊现象,发现在其‘反应点’上进行针灸(针刺,艾灸,放血,按压,埋线,注射)时,会出现疾病减轻甚至痊愈的现象,尤其是反应点越明显,治疗效果就越好,甚至出现魔术般的神奇效果。
用现代信息术语来讲,穴位就是有机人体病理信息传播在体表的‘视频点’,病变人体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的‘显示点’,同时又是指导外界施救信息输入的‘遥控发射点’。
有机人体这一特殊现象简直就是奥秘人体的一大奇观,穴位的发现就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他为科学家今后探索信息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解读人体信息奥秘,从而为健康人类,进化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1,2穴位是‘有机’人体内外各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体表局部的‘对应点’(浓缩点)
古代虽然没有‘全息理论’这种术语,但是古代科学家对于人体全息现象早就有所认识,并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中论述道:‘人体局部可以反映全身,上部可以反映下部,左边可以反映右边’。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中论述道:‘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前病后取。’的治疗大法。后来西医‘组织胚胎学’的出现,以及当今‘克隆’技术的发明和‘生物全息理论’的发明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当今科学家不但研发了许多新的针种,同时还在人体局部,尤其是手足掌指部研发了许许多多对人体内脏,大脑及全身都有健康作用的保健穴位。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确定的穴位基本都属于针灸远端取穴的穴位。针灸之远端取穴早在《黄帝内经》和《四总穴歌》中就有所记载。这类穴位应该是通过人体信息网络(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1,3穴位就是病变部位
此类穴位基本类似于传统的‘阿是穴’,其特点是:部位不固定,病变部位取穴,该类穴位一般是根据病变部位反映在体表的压痛点来定位的,属于近端取穴。
1,4穴位的功能
就是显示,转换疾病信息和治疗信息,从而帮助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用现代信息术语来讲,穴位就是‘视频显示器’,‘信息转换器’,‘遥控发射器’。
2,经络
经络是人体(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信息外传至体表穴位的‘信息通道’,同时又是针灸(包括气功)治病的治疗信息内传至病变部位的‘信息通道’。
经络有固定的巡行路线,从组织解剖学来讲,经络和穴位一样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只是由他巡行路线上的组织结构【上皮组织,筋膜(包括骨膜)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体液(包括血液)组织,血管组织,以及其中的微量元素,电解质等】构成。同一条经络,在其不同的巡行部位其结构是不同的。
经络的功能:就是传送‘信息’。同一条经络,所传送的病理信息和治疗信息的接受点是不相同的,这和他所传播信息的波长频率相关,尤其是治疗信息,他的波长和频率是由所选的穴位和针刺穴位的深浅,方向,角度来决定的。经络只有在‘有机’的人体中才会显现出来,(实验证明:针刺某一条经络上的穴位时,该条经络上的电阻会发生改变。)这也是经络解剖不到的原因,也是经络与同样是信息通道的‘神经’之区别。用信息术语来讲:经络和神经,一个是无线通讯信息网络;一个是有线通讯信息网络。
3,针灸的治病原理
3,1激活人体的通讯信息及防御系统
在针灸发挥治疗作用之前,当作为异物的毫针刺入人体瞬间,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人体信息系统(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会立即启动,对这‘外来异物’进行辨识以便通知防御修复系统进行处理,这时的人体通讯信息,防御系统处于一个高度戒备的状态。
3,2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这是人体针灸时的一个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反应现象,临床和实验证明,针灸时,人体会出现类似于体力运动的效应。
从现代医学来讲,针灸有促进血液循环,促使体内炎性物及其他病理性代谢物质排泄,促进体内脂肪分解,转化。燃烧。从中医学来讲,针灸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化痰减肥,利尿通便等功能。
3,3调整病理状态,稳定生理功能
人体是一个自我保护,自我调节非常强的生物体。从人出生开始,这种自我调节保护的功能就一直在不停的进行着,而且这些功能活动,人体自己一般是察觉不到的,如果自身已经察觉的到的病理反应,应该是一些比较严重,单靠人体内部自身力量来恢复应该是非常艰难甚至无能为力的了,必须借助‘外来力量’才能够恢复的严重病理反应。
针灸就属于这种‘外来力量’,但针灸又非单纯的介入式治疗,他必须借助人体自身免疫保护调节系统,通过启动人体自身防御修复‘应急系统’,激活人体防御修复‘储备系统’来完成病理修复。正因如此,所以说针灸的治病功能是被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修复系统所掌控的,换言之讲:针灸一般只能修复病理状态,而不会破坏人体生理,故临床治疗学上,针灸有‘双向调节,无副作用’之特性。如:当人体的组织功能亢进,部分组织细胞,微量元素,电解质及其复合体的数量和活性超高超强时,针灸可使其降低,减弱恢复正常,反之可使其升高,加强恢复正常。例:‘大椎穴’既能消炎,退热而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能提高免疫而使降低的白细胞数量升高,活性加强。针灸之提高白细胞数量和活性,表现在临床上就有抗菌,抗病毒,抗癌之功能。
3,4激活储备力量,快速生化合成
人体世界是一个各系统配置相当完善,各系统配合相当缜密的有机整体,在完整的人体世界里储备了大量的处于‘休眠’和‘半成品’的防御修复‘应急物质’。当人体遭到外侵,出现损伤,发生病变时,针灸治疗刺激信息可以引导人体自身快速启动应急系统,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储备物质,从而快速合成病变人体所需的一些‘激素’,‘抗体’,‘因子’,‘胺’,‘肽’,‘酶’等物质以用于疾病的治疗。而且这些物质的合成表现在临床上其中就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3,5生理电磁场效应
人体是一个良性导体,当人体内部出现超出人体自身修复能力范围的病理状况时,人体自身的电磁场会以自身电磁波的传导形式将病变情况在自身体表特定部位(即反应点,对应点)反映出来以示求救,如果用探测仪探测这些反应点时会发现这些反映部位的电阻降低,同样,针刺穴位时,会发现所刺穴位所在的经络的电阻会降低,这说明人体病理信息和针灸治疗信息都是以‘生物电波’(生理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
人体内有许许多多的生理电磁场,小到一个细胞,一群细胞,大到一个组织,一个内脏,甚至整个人体。这些生理电磁场会根据人体自身信息系统的信号,如:大脑思维(即脑电波)信号(如气功师运气);以及外来刺激信号(如针灸之针刺)进行调节,使其发生改变。根据信息信号指令,人体内的电磁场会聚合在一起并以电磁波的形式顺着经络传导,转移,甚至外传到其他生物体或物体上(如气功治病疗伤,隔空推物,至物发热等)。
当人体内的电磁场根据信息信号指令聚集在人体的某一部位(如病变部位等)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一个大的电磁场时,这时电磁场所聚集的部位就会出现超强的生理反应,如: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加强,肌肉张力加强,免疫防御功能加强,病变部位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强。而且,这些功能加强的程度是由人体内电磁场聚集的强度和范围来决定的,有时这些功能可加强到‘难以想象。出乎意料’的地步。如:临床上有些针灸治病和气功疗伤治病的效果令人‘惊讶和无法解释’。还有些气功师运气发功时,可‘力大无比,刀枪不入’。故,有些神奇的针灸治病效果让针灸医师有‘魔术师’之美名。
另外,当人体内聚集的电磁场达到一定规模和强度时,在电磁场聚集的部位中是否会产生类似于‘超短波’,‘α’。‘γ’一样的生理射线呢?如果是,那这些人体自身生理射线不仅不会伤害自身正常的生理组织细胞和器官,反而会破坏人体内病理组织细胞(如癌细胞)和外来的微生物组织(如病毒,细菌,寄生虫),从而将其杀灭。如果是这样,那针灸(包括气功)在人体内既能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合成抗体,又能产生生理射线,从而对细菌,病毒,癌症就有双重以上的治疗作用。当然,这只是推测,还需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和临床的进一步求证。
从以上我们看到:针灸治病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如:脂肪的分解,脂肪与糖之间的相互转化,维生素以及一些细胞,胺,肽,酶的形成等,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反应’过程。
4,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灸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所选的穴位上,用最正确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将针灸最强的治疗信息信号,通过穴位上不同层次上的感应器的解读和转换,内传到病变区,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
4,1针刺的深浅
许多针灸医师都知道针刺的深浅是根据针刺部位的所在,针刺对象的胖瘦,以及所治疾病的轻重和疾病部位在脏在经来决定的。
实际上,针灸进针的深浅才是针灸之‘精髓’;才是衡量针灸医师级别的关键。许多穴位因为针刺深浅,方向的不同,而所治疾病也就不一样,故先人有‘用药关键在加减,针刺关键在深浅’之说法。
结合现代组织解剖学来看:同一个穴位,针刺在‘上皮组织’层;针刺在‘筋膜(包括骨膜)组织’层;针刺在‘脂肪组织’层;针刺在‘肌肉组织’层;针刺在‘神经干’上,其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如:腹针之‘中脘’,‘下脘’穴,浅刺在上皮层能清热解毒,消炎,治疗头,面,口,牙之疾病;深刺到脂肪,肌肉层能健脾和胃;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同样是中脘,下脘穴,浅刺在上皮层可使人有饱胀感而不思饮食,深刺到肌肉层则能促进消化,消除饱胀,使人食欲增加;‘天枢’,‘大横’穴,当浅刺平刺在上皮层和浅筋膜层时有通便泄泻之功,而深刺直刺到脂肪肌肉层时则有健脾止泄之用。又如:董氏奇穴中的‘通胃’‘通背’穴,当浅刺在上皮层时有立即促使口中唾液腺分泌(即生津止渴)之功能,而深刺到肌肉层时,两穴就没有生津止渴之功能而转变成其他方面的治疗功效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针刺在不同的深度,组织层面上,同一个穴位所输入的治疗信息是不一样的,这就类似于同一台发报机,所选的波长频率不同,其传播给的接受对象也就不同。这也是许多学生临床治疗所选的穴位与老师相同,但就是达不到老师的临床治疗效果(学艺不精)的原因吧。
当今许多针灸研究者,由于意识到针灸深浅的重要性,以及针灸学就是信息医学,故他们开始用信息科学的眼光,总结先人的经验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信息科学知识,通过推论,临床,研究发明了许多新的针灸针种,如:以针刺浅筋膜组织为特色的‘腕踝针’;以针刺叩击深筋膜组织(包括骨膜,腹膜,胸膜)为特色的‘八字针灸’;以针刺神经干为特色的‘平衡针灸’;以从新开启人体胚胎时期营养和信息通道为特色的‘脐针’等等。
通过对各针种刺法的综合分析和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近端取穴的穴位,针刺的都比较深,且一般都针刺在肌肉肌腱等病变部位以及附近。许多远端取穴的穴位,一般都是针刺在浅表的上皮组织层,如十四经穴和董氏奇穴中浅刺的穴位,头皮针等。这可能是因为上皮组织不但整体相连,感觉神经分布最密集,而且体表分布的‘人体感应器’也是最多的原因吧。
许多远端取穴的穴位又是针刺在筋膜上(包括骨膜)和浅筋膜内,如十四经穴和董氏奇穴中平刺的穴位,以及八字疗法,腕踝针,脐针等,这可能是筋膜组织不但自身整体相连,而且还与人体内其他所有组织器官都紧密粘附在一起,而且筋膜上也应该分布有许许多多的‘人体感应器’。尤其是浅筋膜层是我们针刺和埋线的重要部位,不过筋膜中‘内脏之膜’是我们不可造次的部位;‘腹膜’,‘胸膜’也是针灸之‘雷池禁地’。
筋膜组织,这个容易被忽略,就像建筑物内部的通讯线路管道样的组织也许恰巧就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信息网络传导系统,也许就是我们苦苦找寻的‘经络’(如果是,经络就应该是人体有线网络)。当然,这只是推测,还需进一步的科学求证。
还有许多远端取穴的穴位要求针刺在穴位里面及其附近的神经干上,如:平衡针,夹脊穴等,这主要是利用神经的传导功能和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来发挥作用的。
还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远端取穴里,除腹针,脐针,腕踝针,耳针外,其他诸如头皮针,八字针法,平衡针灸,董氏针灸,十四经穴及奇穴等的许多远端取穴的部位都是在对侧(即健侧)取穴,这与大脑神经交叉支配四肢吻合,但哪些穴位取健侧的规律性还需临床的探索和统计。
4,2针刺的方向与角度
针刺的方向一般是朝向病区,其中许多穴位针刺时针尖朝向肢体近端;许多穴位针尖直刺部位深处;还有部分穴位针尖朝向肢体远端(针对掌指趾部疾病)。就临床分析来看,针刺的方向有引导针刺治疗信息传输到病变部位的作用,临床上最讲究方向位置的要数‘脐针’,因为方向位置决定他的所治疾病。
针刺的角度和针刺的深度以及方向是相互配合的,进针同样的尺寸,角度不同,其针刺的深度和所到的层面就不同,治疗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如:董氏奇穴中的‘心灵穴’,同样针刺1,5至2寸,平刺以15度角度进针治疗心脏疾病;斜刺以30度角度进针治疗头胸部疾病;斜刺以45度角度进针治疗手足疾病,临床用之确实如此。又如:腕踝针的穴位针刺,他就只要求以15度角度平刺进针在浅筋膜层内,如果你改变了角度,浅刺在上皮层内或者深刺在肌肉层内,那就没有腕踝针的治疗作用了。
4,3针刺手法
临床上针刺的手法有:留针与不留针,快进缓刺,提插,旋转,叩啄,贴骨下针,电针等,其目的就是增强针刺的治疗信号和加快治疗信号的传送。
当然,不同的针种所要求的手法又有所不同,如:常规针灸要求‘提插至酸麻胀沉’;腹针要求‘快进半旋转缓刺’;平衡针要求‘大幅提插至触电感’;八字针法要求‘反复叩击深筋膜(主要是骨膜)’以求筋膜效应;腕踝针要求进针而‘不胀不痛’等。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在解密了奥秘人体的病理信息密码和针灸治疗信息密码后,我们只需用与视频相连的穴位探测针,扫描相关的穴位,就可以在视频上显示和解读人体病理信息;只需用连接有人体生理电磁波治疗仪的穴位贴,贴在所选的穴位上,输入与针刺治疗相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就能达到针灸治疗效果而又没有针刺的痛苦,那样的话,我们最绿色生态,神奇显效,科学先进的针灸,将会是人类医学,健康保健和美容的首选和必选。
编者话:著此劣作,不在介绍经验,旨在传播思想,希望引起同行兴趣。
都江堰市中医院主治医生
生命信息医学新进展 篇6
这是江苏省宿迁县关庙中学教师丁乐玉写给我的热情洋溢的信。他看到了刊登在1990年第6期《祝您健康》杂志上我写的《来自生命信息研究的报告》一文。找到设在上海虹桥路1950号的中华生命信息研究所,自费买下一台SMS-03型治疗仪。此后3年,他坚持给患脑瘫的儿子作治疗,终于使儿子“由原来不会爬、不能坐到现在四处自由走动。由原来思维迟纯、表情呆滞到现在天真活泼、聪颖机敏”。最近,他给全国第三届生命信息医学研讨会寄来了《生命信息仪治疗脑瘫效果好》的报告。
由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华医学会上海物理康复学会、中华生命信息研究所共同召开的第三届研讨会。1994年12月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专家、医务工作者提交了50多篇论文和报告,并座谈交流了对生命信息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实践的体会和经验。我从会上了解到,全国已有500余家医疗单位运用了生命信息治疗仪,对诸多疑难杂症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
丁乐玉老师治好的只是他的儿子,江西省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罗幼农用头针配合生命信息仪,治好的脑瘫患儿就多得多了。江西省新干县一个姓汤的儿童前去治疗,一开始他奶奶不相信这台仪器,因为她已带着孙子看了好多大医院,都没什么办法。在罗医生那里进行第九次治疗后,孩子居然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奶奶惊呆了。治疗室里轰动了。等到第28次治疗后,孩子已与正常儿童无异,不须再作治疗。罗医生还用头针配合生命信息仪,治好了小儿脉管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症、小儿癫痫等重症。罗医生说,他使用生命信息仪作各类治疗,总有效率达95%。显效率为60%,治愈率为20%。
沈阳202医院理疗科周桂秋医生说,她用生命信息仪为沈阳市劳模、市五金公司总经理李开明治好了Ⅱ型糖尿病。李在治疗前血糖为16.6,尿糖4个“+”,曾服用各种西药无效果。到202医院治疗第四次后。尿糖即显阴性,第20次治疗后血糖正常,第56次治疗后所有症状消除,至今未见复发。周医生和她的同事这次还向研讨会提交了用生命信息仪治疗下肢寒湿症和面肌抽动症的两篇临床应用报告。
近年来,生命信息仪还进入了诸如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这样的“大牌医院”。该院理疗科乔妙根、眼科茅林瑜等医生向大会提交了《非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对照观察》报告。1994年1月至8月。他们将45名患者分成三组,每组15人(30只眼),作对照观察。其中。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10%,生命信息仪治疗组有效率为60%,而综合治疗组(药物加生命信息仪)有效率为73.33%。他们认为还需积累更多病例,作进一步研究,但已初步肯定生命信息仪具有提高视力、减轻视力衰退的功效。
在研讨会上,我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徐迎新,她和同事们提交了《疾病防治的新途径——生命信息调节》的论文。他们认为,由吴度民、顾涵森发明的SMS-03型生命信息治疗仪,具有高频率、低功率的特点,利用了光、电的非热效应。发出的是一组有严格数字序列,能为人体吸收、响应的电脉冲信号,能以调整人体电磁平衡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实验证明,仪器具有开放微循环、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细胞缺氧损伤、全面调整机体免疫力等九项基本生理功能。
当然,生命信息医学还很年轻。人们期待她更快地发展、壮大!
(上海徐晓蔚)
相传,清朝年间。在苏北的一个小镇上,同时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叫宗德堂,另一家叫仁济堂。起初两家药店生意都很好。去抓药的病人很多。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仁济堂的生意一天比一天萧条冷落,最后几乎没有人去抓药。相反,宗德堂却照样生意兴隆。人流不断。这时,仁济堂的老板就怀疑是宗德堂从中捣乱作梗。就纠集家人和伙计气势汹汹地来到宗德堂,准备寻衅闹事,围观的众人因不了解内情而难分是非。
说也奇怪,这时突然出现一位鸟发童颜的老翁。只见他神情庄重,稳步上前,拨开人群严肃地说道:配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宗德堂济世救民。仁济堂见利忘义。说后,老翁就化作一缕烟雾不见了。
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纷纷议论。而仁济堂的老板当时就恨不得一头钻进地缝。回到家,忆及仁济堂开业不久就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牟取暴利,他后悔不已,自觉愧对四邻街坊。为表改过之心,凡有患者再去仁济堂抓药,他均嘱咐服药后把药渣倒在路上。好让苍天验证所售之药是真是假。从此以后,仁济堂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兴隆。而把药渣倒在路上的习俗却代代相传。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7
关键词:信息融合技术,结构模型,传感器,医学图像融合
0前言
现代信息具有形式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等特征。信息融合的概念正是在基于这种信息综合处理的需求中产生的。
信息融合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多源相关、多传感器混合和数据融合,并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1]。目前,信息融合的应用领域已经从军事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有移动机器人、医疗监护与诊断、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检测、目标识别、现代化管理以及刑侦等。可以说信息融合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信息社会的各个角落,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1 信息融合的概念和原理
1.1 信息融合的定义
目前,信息融合的定义有多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即从军事应用角度的信息融合和非军事角度的信息融合。其实质就是针对多维信息进行关联或综合分析,进而选取适当的融合模式和处理算法,用以提高信息的质量,为知识提取奠定基础。
1.2 信息融合的原理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思想源于人类的多源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对人类而言,人类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来认识外界的事物,并且本能地具有将多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的能力,以准确地识别环境或物体的状态,并进而引导下一步的动作。即使人体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各种感觉信息含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矛盾或错误的成份,人类也可以将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并使这些信息相互补充、印证,从而完整而及时地处理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2,3]。
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中,融合由传感(Sense)、通信(Communication)和融合(Fusion)3个过程来完成,其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的多源信息综合处理功能的一种模拟和扩充。
2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和算法
2.1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按照各传感器信息处理的程度,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分为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按照数据抽象层次可以分为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
2.2 数据融合的主要算法
信息融合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广泛,其算法种类繁多,可以分为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经典方法中有两种:估计方法和统计方法。现代方法也可分为两种:信息论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聚类分析、模版法和熵理论等属于前者;模糊逻辑、产生式规则、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积分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等属于后者。其中,贝叶斯估计、D-S证据推理、模糊理论、神经网络占整个信息融合算法的85%[4]。
3 信息融合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信息融合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多种医疗设备,如CT、MRI、监护仪等,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图像和生物电信号,经过信息融合提高探测效果;另一方面是根据病人状况变化的各种基本信息,决定护理、诊断、治疗的方案[3]。
3.1 医学图像融合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工程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先进的成像设备,这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多种模态的医学图像,如X射线、超声、CT、MRI、数字减影等。这些图像提供了关于病变组织或器官的解剖或功能信息,但由于成像设备和成像原理不同,各类图像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如CT图像具有较强的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特性,对骨骼成像非常清晰,可为病灶定位提供良好的参照,但对软组织的对比度则较低;MRI可清晰反映软组织、器官、血管等的解剖结构,有利于病灶范围确定,但对钙化点不敏感,且受到磁干扰会发生几何失真。由此可见,不同成像技术对人体同一解剖结构所得到的形态和功能信息是互为差异、互为补充的,因此,对不同影像信息进行适当的集成便成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迫切需要[5]。
3.2 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
医学信息的多模式监护技术开始在临床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它将两种以上的监测参量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点,弥补相互的不足,以计算机联合时频分析的方法代替医生人工综合方式,克服了医生人工推理和综合判定带来的主观性影响,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和可靠性。目前,信息融合技术在医疗监护方面的应用有:神经手术监护、重症监护病房、创伤评估与监护、社区医疗服务等[6]。
4 信息融合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融合技术涉及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虽然在技术理论上还需不断完善,但是其应用能力已经受了实践的考验。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统一理论模型建立;(2)信息融合中数据库和知识库技术研究;(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工程实现;(4)信息融合系统的性能测试与评估。
5 小结
信息融合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尚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工业大系统的蓬勃发展和未来信息战的需求,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信息融合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它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娟,李甦,李斯娜,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241-246.
[2]哈铁军,陈昌海,孙晋科.多源信息融合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07,20(5):706-709.
[3]Hall DL.AN INTRODUCTION TO MULTI-SENSORDATA FUSION[J].IEEE,1997,85(1):6-23.
[4]吕漫丽,孙灵芳.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27(2):79-82.
[5]王梦倩,邵波,岳建华.医学图像融合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5):48-50.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8
1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从大型数据中通过算法发现或提取有意义、有潜在价值、新颖的信息与规律等知识。Shapiro在1989年8月举行的第11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一词——数据挖掘技术。随后,很快吸引了大量数据库工作者转向数据挖掘的研究。
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数据挖掘的算法日趋成熟,融合了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数理统计等众多技术。数据挖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多个流程组成的,随不同领域的应用这些流程会有所变化,一般的流程为问题定义、数据准备、数据转换、数据挖掘、结果评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这些流程的顺序并不是线性的,而且为了取得好的数据挖掘结果常常需要反复。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有概念描述、关联分析、分类、聚类分析、异常检测等。
2 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的重要意义
医学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它涵盖了生物信息学、药物信息学、医学图形信息学等学科,同时,具有隐私性、冗余性、不完整性、模糊性且带有噪声等特点。数据挖掘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技术,从医学数据信息中寻找潜在的关系或规律,从而获得有效的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增加对疾病的预测准确性,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提高治愈率,为医学信息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1]。
1)医学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增加产生新知识的速度。医学数据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有海量的数据,而且数据的形式多样,要在这样的数据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采用传统的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数据的趋势变化和规律,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性的影响,减少数据量,选择合适的算法制定规则还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如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电子病历中分散、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2]。
2)医学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供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日常医疗中通常采用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结果导致往往只有一部分符合特定要求,存在样本的局部性并影响真实性。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的整体性出发,通过概率抽样、评估、假设验证等过程提取信息中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弥补了随机对照实验的不足。理论上还能够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如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电子病历数据,医学数据挖掘技术为个性化医疗计划转变为临床实践提供机会。
3)医学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于预测建模,辅助临床诊断和推荐治疗措施。大量的研究和大数据的到来,使得大部分临床医生的知识转化变得非常困难,难以跟上最新的知识来指导临床诊断。数据挖掘预测建模,根据特定信息对离散数据进行预测。谷歌公司利用人们在网上检索的与流感相关的记录建立了数学模型,成功的预测流感传播和发生的地点。又如癌症早期诊断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癌症患者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
3 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的应用
医学信息与数据挖掘都是快速发展的前沿研究,复杂多变的需求分析及医学信息数据的特点,使医学信息的数据分析迫切需要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医学信息中的很多内容,如在医疗管理、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方面,都在数据库技术中找到了支持。
1)医疗管理。目前,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目前主要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它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处理诸如人事、财务和设备管理等医院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处理患者相关信息。从数据库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和发现数据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医院决策者更好的制定管理策略[3]。按照数据挖掘的需求,进行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算法,可进行医院费用分析、医疗质量管理、医用耗材管理、住院患者人群分类等。
2)疾病诊断。面对日益庞大的病案数据,仅依靠临床经验,容易出现诊断错误,针对临床数据库、医学图像等,数据库挖掘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决策树算法帮助医生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提高准确率。应用聚类算法、关联规则等还可以进行疾病诊断因素和疾病关联等方面的分析,如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等。
医学图像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种类都越来越多,医学图像中蕴含这丰富的图像特征和规则信息,使用决策树、神经网络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算法,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3)医学科研。基因研究: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的统计分析,在数据分析的效率上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有助于发现一组序列的差异及相似性,阐明多个序列间的关系,确定基因种类。
蛋白质结构预测:许多国家组建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数据库,为科研工作这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由于数据分散、存储媒介多、数据冗余等复杂性,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清理,追踪蛋白质数据序列,为蛋白质结构预测提供便利。
药物发现及设计: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增加新药发现和设计中的主动性并避免盲目性。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从庞大的化合物数据库中发现药物靶分子,对药物进行筛选、药物毒理学、药物副作用分析,从而降低药物开发的时间和成本[4]。
4 结论
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发展和医学研究工作者对高校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渴望为数据挖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显示了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的发展潜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帮助医疗管理、临床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石晓敬.数据挖掘及其在医学信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2-6.
[2]秦文哲,陈进,董力.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6(1):55-60.
[3]陈郁韩.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学装备,2014(1):62-65.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9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也已经在很多医院实施起来,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美国电器制造协会(NEMA)建立的用于规范医学影像及相关信息交换的DICOM标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DICOM标准已经被国际医疗影像设备厂商普遍遵循,成为PACS的国际规范[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为了能更充分的利用大量的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实现医学影像信息更广范围的共享,要求PACS能够提供基于Web的服务。NEMA和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引入了WADO(Web Access to DICOM Persistent object)用于医学图像的传输和显示。WADO为Web PACS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是广域网环境下相对成熟的影像信息共享技术方案。
PACS遵循DICOM标准,HIS采用HL7标准,这些标准只是基础,都只在各自领域内的信息共享中发挥作用,但是远不能满足区域医疗信息的共享。为了改善和提高医疗信息共享水平,北美放射学会(RSNA)与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IMSS)发起了IHE(integrated healthcare enterprise)活动。I鄄HE以现有的标准(HL7、DICOM)为基础,通过制定技术框架文件使流程和标准的使用更加规范[2]。IHE XDS提出了多个医疗机构共享临床文档的技术规范,其基本架构是基于中心注册方式[3]。这些技术规范和框架增强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IHE已经成为医疗信息交换协议的权威。
但是,由于医学图像的分辨率要求较高,图像数据太过庞大,远距离的传输存储等问题使得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实施起来面临很多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用户能够更方便快捷的接收、浏览、共享医学数字影像,将最新的压缩标准JPEG2000应用于医学影像信息传输中。本文提出了基于WADO服务和JPIP协议的医学影像信息共享的方案,实现了在广域网环境下快速、方便地传输和共享医学影像信息。
2 基于WADO服务的Web PACS
2.1 PACS与DICOM
PACS是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成像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旨在解决医学图像的采集、存储、传输和显示的医学影像存档及通信系统。医学图像和PACS所必须遵循的标准是DICOM标准,该标准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美国电器制造协会(NEMA)联合制定的。DI鄄COM标准规定了接口的硬件和软件规范,解决了不同设备生产厂家产品的互联问题。虽然DICOM3.0标准不是强制性的国际标准,但是已被各大医疗设备厂商所遵循,已经成为实质上的全球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4]。DICOM3.0标准极大地推动了PACS的发展,目前PACS已经能与HIS和RIS很好的融合,形成全院整体化PACS及跨区域的广域网PACS网络。
2.2 WADO服务的交互模型与基本架构
Web PACS具有比普通PACS更多的优点,在Web PACS中任何一个计算机,只要安装Web浏览器并且支持Java应用程序的软件就可以轻松访问远程服务器端的数据。同时,只要设定了相应的安全机制和针对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Web PACS能够突破医院内部局域网的限制在网间使用。在基于Web的PACS中只有客户端提出请求时,服务器才会发送图像数据到客户端,但是客户端并不用保存数据。在宽带网络下这种服务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及时的图像传输,当带宽很窄的时候可以使用压缩方法,这种技术将在第3部分介绍。
NEMA和ISO引入了WADO用于医学图像的传输和显示,并在2004年正式成为DICOM标准的第18部分。WADO服务涉及到的概念有以下3个[5]:(1)DICOM持续性对象,是分配了具体SOP实例ID作为唯一标识的数据对象,它作为对象被安全保存一段时期。在DICOM标准中,DICOM持续性对象属于复合服务对象对实例。(2)Web客户端,使用互联网技术,通过HTTP/HTTPS协议对DICOM Web服务器上的DI鄄COM持续性对象实现访问的端系统。(3)DICOM Web服务器,是管理DICOM持续性对象,并能根据Web客户端的请求传送对象的服务器系统。
WADO(Web Access to DICOM Persistent object)服务允许客户端通过HTTP/HTTPS协议检索由DICOM Web服务器管理的DICOM持续性对象。WADO服务采用请求——响应模式,如图1所示。查询参数通过http GET方式发送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会返回1个或多个MIME类型的对象。
基于WADO的Web PACS的基本架构包括3层[6],见图2。数据层包含了与DICOM有关的所有数据,客户通过检索中间层获得需要的数据。数据层中运行的PACS服务器负责从各种成像设备或者客户接收图像或报告。为了方便服务所有遵循特定协议的请求,PACS服务器包含了3个数据库:控制数据库、图像数据库和报告数据库。
服务层是Web PACS架构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应用服务器和基础架构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3个组件(Web缓存、HTTP服务器和J2EE)实现Web的内容供应和应用支持以及后台应用通信等功能。基础架构服务器则处理用户身份验证等各种规程。
客户层包含各种可以运行Web浏览器,支持网络服务和后台应用程序的用户终端。
3 JPEG2000与JPIP
尽管PACS的网络化极大地方便了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但是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十分庞大,在有限带宽和时间的限制下必然影响到影像共享的效率。尤其是在远程诊断中,及时传输信息更加重要,因此,医学影像数据的压缩技术和快速、准确的传输具有重要意义。
3.1 JPEG2000的特点与压缩的基本原理
JPEG2000作为新的静止图像压缩标准具有比JPEG更多的优点,该标准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的特征有:卓越的低比特率性能,无损和有损压缩之间良好的兼容,像素精度和分辨率的渐进式传输,感兴趣区域编码开放性体系等[7]。
JPEG2000与传统JPEG最大的不同在于JPEG采用离散余弦转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为主的区块编码方式,而JPEG2000采用以小波转换(Wavelet Transform)为主的多解析编码方式。小波转换的主要目的是要将影像的频率成分抽取出来。
JPEG2000实现了渐进式传输,这是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性。渐进式传输可以先传输图像的轮廓,然后随着数据的逐步传输,图像的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清晰,这在网络传输中有重大意义。同时,JPEG2000支持“感兴趣区域”,是指用户可以选择图像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指定其压缩质量还可以选择指定部分先解压缩,这样实现了交互式传输。
原始图像数据首先进行画布坐标标定,首先被划分为不同的分量(component),然后将画布区域分为大小相同的矩形块(tile)或区(precincts),如图3(a),周围边界可能有所不同。随后进入JPEG2000的核心阶段之一:离散小波编码(DWT)。各个块单独地进行DWT分析,形成不同的分辨率级别,每个分辨率级别中含有4个带(LL、LH、HL、HH),如图3(b)所示[8],这样就可以实现分辨率递进功能。然后是第2个核心阶段:嵌入式优化截断编码(EBCOT)。首先对各个子带进行量化,然后进行码块划分和熵编码,最后码流将以封包流(pack-stream)的形式传输。
3.2 JPIP协议
JPIP协议是JPEG2000的第9部分,JPEG2000标准只是描述了编码流的语法,将被压缩的数据适合的存储在文档中,JPIP扩展了JPEG2000的多分辨率和空间随机访问特性,对智能浏览客户交互式的访问远程图像数据进行了标准化。
一个数字图像文件中除了图像数据之外,还包含一些“头”信息,例如患者的基本信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图像的采集信息等,我们把这些信息称为元数据。JPIP采用Databin的形式封装编码流,每一个Data-bin中都包含了一个Tile或Precinct中的所有数据以及用Box封装的元数据。
JPIP协议是基于客户服务器环境的,其结构和交互方式如图4[8]所示。客户端并不直接访问压缩文件,而是用简单的描述性语法生成JPIP请求,这些请求定义了客户端应用程序感兴趣的空间区域、分辨率级别和图像质量等。这样做的好处有[9]:(1)JPIP请求可以被包含进HTML网页的URL中;(2)JPIP请求可用于提取非JPEG2000文件中的感兴趣区域,此时服务器需提供转换格式的功能。为了避免重复传输已传输的码流,服务器端包含了客户端的缓冲模型。
流技术可以在低带宽网络上快速显示图像,JPIP通过标准化数据流,任何智能浏览客户端可以从任何JPIP服务器上随时随地交互式地访问医学图像。
4 系统原型设计及相关流程
通过对WADO服务和JPIP协议的分析和研究,考虑到医学图像的高分辨率要求和体积的庞大,为了便于区域影像信息的共享,我们参考了国际上医学影像信息共享的IHE XDS-I技术规范,设计了基于WADO和JPIP的网络交互式医学影像信息共享的方案。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流的方式,基于消息的模式来广域、快速、准确的实现医学图像的访问。其具体架构如图5所示。
XDS-I技术规范描述了DICOM图像在XDS中归档和检索的方法。我们参考XDS-I模型,系统并不是对每一个DI鄄COM图像单独进行注册登记,而只是将图像的简单摘要以KOS(key object selection)的形式提交给XDS注册中心。基于WADO和JPIP技术的网络交互式医学影像信息共享的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
客户端发送XDS查询消息查找候选图像文档及其URI,XDS注册池返回查询结果,客户端根据查询结果进行检索。接收到注册池返回的DICOM KOS列表后对其进行解析,得到PACS服务器的URI。然后客户端发送WADO GET消息到专用的JPIP服务器,JPIP服务器生成低分辨率的图像码流传送给客户端。客户选取感兴趣区域后由客户端生成相应的JPIP请求返回给服务器,最后服务器生成相应区域的码流传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对码流进行解压绘制,显示图像。
因为JPIP提供了在不同网络带宽环境中有效地传输JPEG2000数据的功能,此方案可以满足在低带宽的环境中快速显示图像的需求,同时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区域进行优先显示,实现了快速交互式访问医学影像。
5 结论
随着数字化成像设备的快速发展,医学图像在医疗信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实现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输和交互式访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WADO服务和JPIP协议,参考国际IHE XDS-I技术规范,提出了基于这2种技术的医学图像信息的传输共享方案,实现了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的高效利用。
此方案所具有的优点有:(1)简化了客户端,通过智能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医学图像的浏览,实现了在广域网环境下快速访问医学图像。(2)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JPEG2000压缩标准,不仅实现了渐进式传输,而且提供感兴趣区域的优先访问,即使在较低网络带宽环境下也可以快速的访问图像。同时,这个方案也为具有图像使用能力的HER及远程医疗的发展和实施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贾克斌.数字医学影像处理、存档及传输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郑建国,钟国康,谢秀秀,等.IHE互操作性实现机制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2):189-194.
[3]郑西川,吴允真,夏新.IHE XDS与医学影像区域共享相关问题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7):48-50.
[4]王中锋,徐明.PACS设计与实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6:155-161.
[5]董俊斌.基于WADO的Web PACS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中山大学,2009.
[6]George V.Koutelakis,Dimitrios K.Lymperopoulos.PACS throughweb compatible with DICOM standard and WADO service:Advan-tages and implement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9,13(1):2 601-2 605.
[7]Asad I,Fehmi C,Mohamed M.JPEG2000 for Waieless Applications[C].//Application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XXVI.Bellingham,WA:Proceedings of SPIE,2003:255-271.
[8]刘宏,郭秀花,李坤成,等.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JPEG2000标准对肺部CT图像的污损压缩[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27(4):382-384.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10
医学教育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 一般分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两大类。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和临床医学课程掌握的程度, 直接决定了医学专业毕业生发展和再学习的潜力。因此, 加强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1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在医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必然性
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 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1]。教育部在教高[2003]l号文件中指出, 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7方面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转变教学思想,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见, 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1.1 应用信息技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教育部在教高[2003]l号文件中还指出, 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根本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在网上免费开放, 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明确指出, 精品课程要恰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并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条件”2个一级指标中, 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观测点。2006年教育部修订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 增加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和权重。因此,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加强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科学整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
1.2 应用信息技术是医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学生在卫生职业院校不仅要获取医学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许多卫生职业院校在医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客观上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情况[2]。课堂教学重视理论的灌输,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并使之重考试成绩轻能力培养。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已很难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 医学课程教学只有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
笔者对本校英语护理专业249名学生进行了“医学课程教学模式选择”的问卷调查 (见表1) ,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见学生希望以新的方式接受知识。利用信息技术, 将一些临床工作和实习过程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实现理论讲授、观察实习和实践过程相融合。例如, 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 生殖细胞发育的全过程是重点和难点, 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而运用媒体编辑技术, 录制重要的细节和不易通过实验观察的部分, 再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处理, 将需要特殊显示的部分制作成动画, 可便于学生理解, 加深记忆。因此, 在医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要求, 也是学生的要求, 学生希望借助于信息技术,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2.1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为医学精品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了教师、学生地位, 媒体功能和教学过程的转变[4]。
(1) 教师地位的转变。医学教师由医学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网络学习平台, 有选择地学习课程内容, 实现自主学习。
(2) 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始终是“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借助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学习。
(3) 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由知识展示工具转变为学习认知工具, 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中也有媒体资源, 例如教学影像资料、挂图等。但这些不充裕的媒体资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即学生的“学习对象”。而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 可根据不同需要丰富媒体资源, 如演示类资源、交互类资源、练习类资源和协作类资源等。
(4) 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讲授型、演示型转变为交互型、讨论型、探究型和实践型。
2.2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为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医学精品课程建设除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外, 还需要开发与课程对应的多媒体资源。医学精品课程的多媒体资源主要包括医学课程电子资源和医学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医学课程电子资源和医学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并将二者相结合, 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
2.2.1 电子资源建设
电子资源建设主要表现为“立体化”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是指将传统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的教学支持系统[5]。结合医学专业和医学课程特点, 构建医学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主教材、实训教材、电子文档、多媒体课件、医学技能操作视频等。立体化教材建设强调以传统纸质教材建设为基础, 研究和开发多形态、多媒介、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
(1) 主教材建设以纸质教材建设为主, 根据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和医学课程特点, 编写课堂教学和实训教材。
(2) 电子文档是指使用信息处理技术将主教材和实训教材内容转换得到的电子数据文件。例如, 使用e Book Workshop和Visual CHM电子书编辑软件可以把主教材内容制作电子书, 使用Zmaker和IEbook超级精灵等电子杂志编辑软件把实训教材内容制作成电子杂志等。电子文档集成了各种文字信息和多媒体信息, 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支持与补充。
(3) 多媒体课件和医学技能操作视频是根据医学课程内容和侧重点, 选择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开发的教学辅助资源。例如, 使用Power Point技术设计简单的演示呈现类课件, 使用Authorware技术设计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 使用Flash技术设计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 使用Premiere和Ulead Video Studio对现有的或根据教学需要拍摄的教学录像进行编辑处理得到医学技能操作视频等。
2.2.2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包括在线教学和辅导、在线学习、在离线交流、在线测试及质量评估等功能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 它能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医学课程, 安排教学活动, 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选择课程。同时, 学生间或师生间, 可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辅导、答疑、交流和讨论。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可以选择常见的E-Learning在线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据英国Centre for Learning&Performance Technologies (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 统计, 截至2008年, 全球已有127个在线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实际财力, 购买相应E-Learning在线课程/学习管理系统[6]。例如, 购买商业软件Blackboard系统, 或使用开源免费的Moodle系统。无论是Moodle系统, 还是Blackboard系统, 都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环境的系统, 可以为师生营造虚拟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平台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平台, 也是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平台, 更是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和练习医学操作的平台。因此,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建设医学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是推进医学教学的重要举措。
2.3 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医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精品课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精品”资源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的内在价值。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应用网络技术构建校园网, 发挥网络共享和远程传输优势, 使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传向各地, 使校内外学习者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资源。
我国医学精品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精品课程资源相对丰富, 而许多中、高职院校的医学精品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为加强医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 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3 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保障机制, 推动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能够开发高水平的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能采取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医学教师,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例如:要求中青年教师定期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观摩高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举办课件大赛等。
精品课程建设, 多媒体资源开发尤为重要。开发和建设课程电子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 不仅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参与, 也需要各种媒体数据资源和软硬件资源的支持。例如:资源开发用到的特殊多媒体软件, 医学教学中用到的视频和动画媒体资源, 运行网络学习平台需要的网络服务器和服务软件等。因此, 只有加大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 才能开发出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是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jpkc.cug.edu.cn/08jp-kc/zhcai/description/2003-1.pdf, 2003-04-08.
[2]高谨.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 8 (4) :556~557.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高功臣.创建高职高专内科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1:72~73.
医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开发利用 篇11
关键词:医疗档案 信息化 建设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2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是必不可挡的趋势。医学档案作为医院总要的资源,里面承载着重要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应用,是医院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对医院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推进医疗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为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作出一定的贡献。
1 医学档案管理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在医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就从我们国家的医学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很多档案都是纸质文档,不利于保存和管理,很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和损坏。第二,对医学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很多医院中,医学档案的管理人员都是由其他医护人员兼职来做的,没有专业的人员对医学档案进行管理,这样就容易造成大家放松对医学档案的管理和重视程度,不利于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第三,医学档案的利用程度很低,主要是由于这些档案查找起来不方便,不利于大家进行查询。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对医学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的建设对于医学档案的管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对医学档案保存的本身已是有利的。
2 医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医学档案建设起步比较晚,所以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我们国家的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根据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重点和规律,针对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医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需要从领导开始就要重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只有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带动全员都共同参与到医学档案的建设工作当中。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医学档案来说尤其如此。医学档案以前多是纸质文档不利于保存,通过信息化,把这些资料保存成电子版的文档,利于查找方便使用。对于新的医学档案可以即时添加到系统中去,方便使用。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使得医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第二,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科室的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对于医学档案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不是个人或者个别科室就可以全部完成的,因为这些档案是散落在不同的科室的,这就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把这些基础性的档案资料都固化到系统中来。做好基础性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不可能有个别人或者几个科室就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良好的实现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做好基础性工作后,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三,信息系统成后要注意对系统的维护工作和对相关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医学档案的基础资料工作整理结束后,还需要对新数据进行及时的维护,使得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转。这就需要对档案的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培训,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对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大家对医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大家能够真正把医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做到实处。同时,对于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来说也是一个保障,可以熟练的使用操作系统,方便查询各种信息,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3 对医学档案信息化的利用
医学档案的种类十分丰富,呈现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要从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得这些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对于医学档案信息化的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是对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利用,新引进的信息化系统具有很好的操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管理系统的自身特点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服务。
第二是对这些医学档案资源的利用,医学档案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里面蕴藏着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才能更大程度的造福我们。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尤其是要借助信息化系统来实现,通过系统功能可以很好的实现各种信息的查询汇总等,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使用这些医学档案资源的便利。
第三是对管理医学档案人员的利用,对于引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后,要对这些专门管理医学档案信息系统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要充分调动这些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广泛的推动其他人对这个信息系统的使用。利用这些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其他人进行讲解,使得大家都能够较好的掌握医学档案信息系统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大大方便大家的使用。
4 结语
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及其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从医院的领导到医院的每一个科室的职员,大家都应该重视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医学档案的信息化对医院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便利的条件,充分利用好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提高医学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率。
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实现对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利用,更大程度的造福大家。医学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也为医学档案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最后,医学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是每个医院义不容辞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基于HIS的急诊科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5).
[2]周琳.医院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重庆医学,2005(4).
[3]李华才,翟树悦,范水平,等.创建特色信息技术基地辅助打造数字化医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2).
医学信息技术课 篇12
关键词:医学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运用中
医学文献检索是门工具课程, 主要讲授检索的工具、方法和检索的资源等, 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是文献检索课堂教学目标的培养核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鉴别信息真伪、信息挖掘分析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为将来从事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以及实现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信息更加丰富, 同时也是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现代化的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把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去, 建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模式, 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1 当前医学文献教学手段现状分析
文献教学是在文献检索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 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知识, 熟练使用检索系统和技术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过程。虽然目前文献教学的绝大部分课程已经应用了多媒体和网络, 但实际授课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比如:文献检索理论教学外在形式目前还是以教师填鸭式口授为主, 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教学设计中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 忘了学生能力培养, 忽视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特别对于注重实践的文献检索过程, 使学生难以据教师讲解建立正确检索概念, 由此可见, 当前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2 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
2.1 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地优化文献检索教育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而现代教学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信息等先进的教学资源, 以适应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掌握与熟练检索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以生动活波、形象逼真、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个性、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检索技术”内容时, 通过实际数据库结合现实案例,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示具体课题检索时的工作情景, 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下检索知识和技能的认知, 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推动力。
2.2 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内容的改进与设计
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是围绕信息资源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与工具展开的。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资源内容和形式都极大地扩展了;网络信息检索已成为获取信息资源的首要且重要的渠道。因此, 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任务应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网络检索利用技能的培养方面。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可作以下调整改进:信息检索基础内容、网络基础、检索技巧及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与系统的总体把握。网络公开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 学术资源导航及其应用, 商业数据库资源系统的检索方法与技巧, 包括中外文数据库检索、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检索、特种文献检索等。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排列、整理、检索、阅读、浏览所搜集的大量数字文献。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 通过课题案例查询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实践, 可使得学生掌握从信息获取到信息综合利用过程。学生通过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系统性教学学习, 可以提高信息素养, 增进交流, 拓宽视野, 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2.3多媒体教学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多媒体技术作为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支持,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实现师生相互交流, 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多媒体互动资源, 生动形象地将生涩难懂的理论变为生动的图像, 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真正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网络信息传输功能, 医学文献检索课是以了解基本检索概念、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技巧为主。如果教师只是讲解和演示, 学生就很难理解, 没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就不能够理解信息检索意义所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会使得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最终形成自我观察分析的能力。
2.4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保持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信息更新以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大量增长。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途径也很多, 比如搜索引擎google、yahoo、baidu, 国内外知名图书馆网站,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Biomedical Research&Informatics (生物医学研究及生物医学信息学) 、MDLinx、Cancer.gov (癌症网) 、OBGYN.net (妇产科网站) 、美国NIH替代医学数据库、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内科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 简称ACP-ASIM) 。这些信息资源对医学信息资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知识、新理论、新内容应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成为医学信息检索教学课程内容, 既能丰富课堂教学, 与时俱进, 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 网络信息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是当今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 对网络信息技术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优化和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为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利用这一契机, 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改革, 寻找出符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必将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40 (1) :5-8.
[2]陈仕吉, 袁永翠, 左文革, 等.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的信息检索课教改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杂志, 2008, 27 (11)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