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

2024-09-07

医学信息(共12篇)

医学信息 篇1

摘要:在社会、经济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医学信息素质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必备的一项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因而,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医学信息人才来满足这种发展。笔者从医学素质内涵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当前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医学信息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实优化的教学内容及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在新时期加强医学信息素质教育是关键。

关键词:医学教育,信息教育

引言

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已经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中,我们也有了新的要求。所谓的医学信息素质,是指医学信息人才能够有效地明了自身的医学信息需求,并据此需求对信息进行判断和组织,并利用信息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医学信息人才要想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适应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就应当提高对医学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并能主动识别出潜在信息,对繁芜丛杂的信息能够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检索获取的信息的价值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够随时运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中来。

1 医学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专业教育

作为一门需求日益增多的学科,医学信息专业需要成熟的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当前这一需求在我国迟迟无法得到满足。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早已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医学信息学虽然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限于在学科理论方面,作为医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3者交叉的年轻学科,本学科依旧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主要是因为本学科在国内整个医学教育界和信息情报界的学术影响有限,学术创建更是不多,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上下徘徊的状态。

1.2 招生规模超常

随着高校扩招的幅度增大,开办医学信息专业的高校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我们的医学信息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呈现出典型的超常式发展而非必须渐进式发展。教学规模是决定和影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前提,招生规模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提升,这也正是我们必须正视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教学内容陈旧,实践学时不足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了针对医学信息专业需求的课程与内容。但是陈旧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模式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导致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地符合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在当下的医学信息教育中,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却对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极为忽视。

2 加强医学信息专业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转变观念,重视医学信息素质的培养

面对当下信息时代及医学发展的挑战,医学院必须开始高度重视医学信息专业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将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要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和实践实习等环节来强化信息素质的培养。在硬件上,要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建设投入,建立起方便学生快速运用的计算机网络,尽可能地提供可查询的生物医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另外将高校、医院等资源整合,再通过与信息服务商联合所形成的优势互补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医学院在医学信息专业素质教育上资金不足的矛盾。

2.2 在不断强化和培养医学生医学信息素质的同时,加强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

当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和专业水平教育的重要性并重。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正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医学信息道德的教育作为医学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问题上,医学院校及医院等机构的信息系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应有的教育职能,在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使培养出来的医学信息人才,不但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有优良的道德素质。

3 结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医学信息的专业人才需求已经日渐增多,而面对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医学信息素质教育则是缓解人才数多质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猛,江丹立.关于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医学信息,2009,22(1):101~102

[2]王伟.我国医学信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12):1~5

[3]余恩琳.医学生信息素质内涵构建研究[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30(1):72

医学信息 篇2

作者:股凰

针灸医学实际上就是人体信息医学,他是解读人体病理信息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穴位)之反应,以及通过分布在穴位上的人体感应器,将其外来的针灸刺激信息,通过解读处理后,以人体自身生理电磁波的形式,按一定的电磁波信号路线(经络),传送到人体内部的信息系统(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病变部位,通过人体自身信息系统的协调作用,改变人体自身病变部位电磁场的变化,协助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和修复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终修复病理现状,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但针灸学又早始于中医理论形成之前的石器时代,古代科学家将先人积累起来的‘巧遇治病部位’与后来形成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八卦学说,运气学说等理论结合起来,并结合临床针刺时患者的感受,气功师练功时的感受,以及针刺部位所治疾病的归类等进行综合分析推论,发明了针灸学说。

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医学的引入,信息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当今科学家根据先人的思路又发明了‘人体对应学说’,‘生物全息论学说’等理论,从而将针灸学逐渐归属到信息医学之中。

从科教片《人体奥秘》中我们知道,人体世界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世界,是一个布满各种人体生理病理信息感应器((此感应器同时具有吸收,转换,发射,反应等功能),通讯网络信息相当严谨,完整,发达,积‘声波’,‘光波’,‘生理电磁波’,‘化学信息’,‘生理射线’等于一体的世界,并且还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完整导体。在有机人体内有着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不但相互联系同时又不断变化的生物电磁场。

人体的一个精子,卵子,甚至一个上皮细胞都储存了我们人体的全部基因信息。正因为人体(包括其他动物)有这样的基因信息结构功能,所以人类才得以胚胎繁衍,克隆技术才得以发明。

人体体表的一个部位(如脐部,腹部,肛部);一个器官(如耳朵,眼睛,舌);甚至一个肢体(如上肢,下肢)都储存或浓缩了我们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全部信息。正因为人体有这样的信息结构特点,科学家才发明了针灸经络穴位学说;人体对应学说;人体全息理论学说。发现了人耳似‘胚胎倒置’;腹针之‘神龟全息图’。并新发明了‘八字针灸’,‘平衡针灸’,‘脐针’。‘腕踝针’等。

经络,穴位,人体感应器,从细胞组织学来讲,与身体其它部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只是在‘有机’人体之中以‘功能作用’形式表现出来,故我们在解剖中发现不了他们。下面我们就从信息医学的角度来探索穴位,经络及其治病原理:

1,穴位

穴位是分布在人体体表的一些特殊点位,从解剖组织学来讲,穴位没有固定组织结构,他是由点位上及其内部的上皮组织,筋膜组织(包括骨膜),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组织,体液(包括血液)组织等以及分布在这些组织上的人体感应器所组成。:穴位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

1,1穴位是‘有机’人体病理信息在体表的‘反应点’

有机人体某一部位(无论体内,体表),一旦发生病理改变,尤其是发生超出了人体自身防御,修复系统能力范围的病理变化时,就会在人体体表某一或多个特定部位出现‘反应’,如:脱皮,结节,变色,压痛,血管扩张,电阻电位改变,温度改变等。

古代医学家根据观察和对临床诸多‘巧遇治病部位’的总结,分析,推论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在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记下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经典论述,现代科学家根据反映部位的电阻电位改变发明了‘耳穴探测仪’。

古今科学家根据人体这一特殊现象,发现在其‘反应点’上进行针灸(针刺,艾灸,放血,按压,埋线,注射)时,会出现疾病减轻甚至痊愈的现象,尤其是反应点越明显,治疗效果就越好,甚至出现魔术般的神奇效果。

用现代信息术语来讲,穴位就是有机人体病理信息传播在体表的‘视频点’,病变人体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的‘显示点’,同时又是指导外界施救信息输入的‘遥控发射点’。

有机人体这一特殊现象简直就是奥秘人体的一大奇观,穴位的发现就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他为科学家今后探索信息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解读人体信息奥秘,从而为健康人类,进化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1,2穴位是‘有机’人体内外各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体表局部的‘对应点’(浓缩点)

古代虽然没有‘全息理论’这种术语,但是古代科学家对于人体全息现象早就有所认识,并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中论述道:‘人体局部可以反映全身,上部可以反映下部,左边可以反映右边’。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中论述道:‘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前病后取。’的治疗大法。后来西医‘组织胚胎学’的出现,以及当今‘克隆’技术的发明和‘生物全息理论’的发明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当今科学家不但研发了许多新的针种,同时还在人体局部,尤其是手足掌指部研发了许许多多对人体内脏,大脑及全身都有健康作用的保健穴位。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确定的穴位基本都属于针灸远端取穴的穴位。针灸之远端取穴早在《黄帝内经》和《四总穴歌》中就有所记载。这类穴位应该是通过人体信息网络(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1,3穴位就是病变部位

此类穴位基本类似于传统的‘阿是穴’,其特点是:部位不固定,病变部位取穴,该类穴位一般是根据病变部位反映在体表的压痛点来定位的,属于近端取穴。

1,4穴位的功能

就是显示,转换疾病信息和治疗信息,从而帮助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用现代信息术语来讲,穴位就是‘视频显示器’,‘信息转换器’,‘遥控发射器’。

2,经络

经络是人体(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信息外传至体表穴位的‘信息通道’,同时又是针灸(包括气功)治病的治疗信息内传至病变部位的‘信息通道’。

经络有固定的巡行路线,从组织解剖学来讲,经络和穴位一样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只是由他巡行路线上的组织结构【上皮组织,筋膜(包括骨膜)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体液(包括血液)组织,血管组织,以及其中的微量元素,电解质等】构成。同一条经络,在其不同的巡行部位其结构是不同的。

经络的功能:就是传送‘信息’。同一条经络,所传送的病理信息和治疗信息的接受点是不相同的,这和他所传播信息的波长频率相关,尤其是治疗信息,他的波长和频率是由所选的穴位和针刺穴位的深浅,方向,角度来决定的。经络只有在‘有机’的人体中才会显现出来,(实验证明:针刺某一条经络上的穴位时,该条经络上的电阻会发生改变。)这也是经络解剖不到的原因,也是经络与同样是信息通道的‘神经’之区别。用信息术语来讲:经络和神经,一个是无线通讯信息网络;一个是有线通讯信息网络。

3,针灸的治病原理

3,1激活人体的通讯信息及防御系统

在针灸发挥治疗作用之前,当作为异物的毫针刺入人体瞬间,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人体信息系统(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会立即启动,对这‘外来异物’进行辨识以便通知防御修复系统进行处理,这时的人体通讯信息,防御系统处于一个高度戒备的状态。

3,2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这是人体针灸时的一个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反应现象,临床和实验证明,针灸时,人体会出现类似于体力运动的效应。

从现代医学来讲,针灸有促进血液循环,促使体内炎性物及其他病理性代谢物质排泄,促进体内脂肪分解,转化。燃烧。从中医学来讲,针灸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化痰减肥,利尿通便等功能。

3,3调整病理状态,稳定生理功能

人体是一个自我保护,自我调节非常强的生物体。从人出生开始,这种自我调节保护的功能就一直在不停的进行着,而且这些功能活动,人体自己一般是察觉不到的,如果自身已经察觉的到的病理反应,应该是一些比较严重,单靠人体内部自身力量来恢复应该是非常艰难甚至无能为力的了,必须借助‘外来力量’才能够恢复的严重病理反应。

针灸就属于这种‘外来力量’,但针灸又非单纯的介入式治疗,他必须借助人体自身免疫保护调节系统,通过启动人体自身防御修复‘应急系统’,激活人体防御修复‘储备系统’来完成病理修复。正因如此,所以说针灸的治病功能是被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修复系统所掌控的,换言之讲:针灸一般只能修复病理状态,而不会破坏人体生理,故临床治疗学上,针灸有‘双向调节,无副作用’之特性。如:当人体的组织功能亢进,部分组织细胞,微量元素,电解质及其复合体的数量和活性超高超强时,针灸可使其降低,减弱恢复正常,反之可使其升高,加强恢复正常。例:‘大椎穴’既能消炎,退热而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能提高免疫而使降低的白细胞数量升高,活性加强。针灸之提高白细胞数量和活性,表现在临床上就有抗菌,抗病毒,抗癌之功能。

3,4激活储备力量,快速生化合成

人体世界是一个各系统配置相当完善,各系统配合相当缜密的有机整体,在完整的人体世界里储备了大量的处于‘休眠’和‘半成品’的防御修复‘应急物质’。当人体遭到外侵,出现损伤,发生病变时,针灸治疗刺激信息可以引导人体自身快速启动应急系统,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储备物质,从而快速合成病变人体所需的一些‘激素’,‘抗体’,‘因子’,‘胺’,‘肽’,‘酶’等物质以用于疾病的治疗。而且这些物质的合成表现在临床上其中就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3,5生理电磁场效应

人体是一个良性导体,当人体内部出现超出人体自身修复能力范围的病理状况时,人体自身的电磁场会以自身电磁波的传导形式将病变情况在自身体表特定部位(即反应点,对应点)反映出来以示求救,如果用探测仪探测这些反应点时会发现这些反映部位的电阻降低,同样,针刺穴位时,会发现所刺穴位所在的经络的电阻会降低,这说明人体病理信息和针灸治疗信息都是以‘生物电波’(生理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

人体内有许许多多的生理电磁场,小到一个细胞,一群细胞,大到一个组织,一个内脏,甚至整个人体。这些生理电磁场会根据人体自身信息系统的信号,如:大脑思维(即脑电波)信号(如气功师运气);以及外来刺激信号(如针灸之针刺)进行调节,使其发生改变。根据信息信号指令,人体内的电磁场会聚合在一起并以电磁波的形式顺着经络传导,转移,甚至外传到其他生物体或物体上(如气功治病疗伤,隔空推物,至物发热等)。

当人体内的电磁场根据信息信号指令聚集在人体的某一部位(如病变部位等)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一个大的电磁场时,这时电磁场所聚集的部位就会出现超强的生理反应,如: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加强,肌肉张力加强,免疫防御功能加强,病变部位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强。而且,这些功能加强的程度是由人体内电磁场聚集的强度和范围来决定的,有时这些功能可加强到‘难以想象。出乎意料’的地步。如:临床上有些针灸治病和气功疗伤治病的效果令人‘惊讶和无法解释’。还有些气功师运气发功时,可‘力大无比,刀枪不入’。故,有些神奇的针灸治病效果让针灸医师有‘魔术师’之美名。

另外,当人体内聚集的电磁场达到一定规模和强度时,在电磁场聚集的部位中是否会产生类似于‘超短波’,‘α’。‘γ’一样的生理射线呢?如果是,那这些人体自身生理射线不仅不会伤害自身正常的生理组织细胞和器官,反而会破坏人体内病理组织细胞(如癌细胞)和外来的微生物组织(如病毒,细菌,寄生虫),从而将其杀灭。如果是这样,那针灸(包括气功)在人体内既能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合成抗体,又能产生生理射线,从而对细菌,病毒,癌症就有双重以上的治疗作用。当然,这只是推测,还需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和临床的进一步求证。

从以上我们看到:针灸治病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如:脂肪的分解,脂肪与糖之间的相互转化,维生素以及一些细胞,胺,肽,酶的形成等,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反应’过程。

4,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灸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所选的穴位上,用最正确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将针灸最强的治疗信息信号,通过穴位上不同层次上的感应器的解读和转换,内传到病变区,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

4,1针刺的深浅

许多针灸医师都知道针刺的深浅是根据针刺部位的所在,针刺对象的胖瘦,以及所治疾病的轻重和疾病部位在脏在经来决定的。

实际上,针灸进针的深浅才是针灸之‘精髓’;才是衡量针灸医师级别的关键。许多穴位因为针刺深浅,方向的不同,而所治疾病也就不一样,故先人有‘用药关键在加减,针刺关键在深浅’之说法。

结合现代组织解剖学来看:同一个穴位,针刺在‘上皮组织’层;针刺在‘筋膜(包括骨膜)组织’层;针刺在‘脂肪组织’层;针刺在‘肌肉组织’层;针刺在‘神经干’上,其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如:腹针之‘中脘’,‘下脘’穴,浅刺在上皮层能清热解毒,消炎,治疗头,面,口,牙之疾病;深刺到脂肪,肌肉层能健脾和胃;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同样是中脘,下脘穴,浅刺在上皮层可使人有饱胀感而不思饮食,深刺到肌肉层则能促进消化,消除饱胀,使人食欲增加;‘天枢’,‘大横’穴,当浅刺平刺在上皮层和浅筋膜层时有通便泄泻之功,而深刺直刺到脂肪肌肉层时则有健脾止泄之用。又如:董氏奇穴中的‘通胃’‘通背’穴,当浅刺在上皮层时有立即促使口中唾液腺分泌(即生津止渴)之功能,而深刺到肌肉层时,两穴就没有生津止渴之功能而转变成其他方面的治疗功效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针刺在不同的深度,组织层面上,同一个穴位所输入的治疗信息是不一样的,这就类似于同一台发报机,所选的波长频率不同,其传播给的接受对象也就不同。这也是许多学生临床治疗所选的穴位与老师相同,但就是达不到老师的临床治疗效果(学艺不精)的原因吧。

当今许多针灸研究者,由于意识到针灸深浅的重要性,以及针灸学就是信息医学,故他们开始用信息科学的眼光,总结先人的经验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信息科学知识,通过推论,临床,研究发明了许多新的针灸针种,如:以针刺浅筋膜组织为特色的‘腕踝针’;以针刺叩击深筋膜组织(包括骨膜,腹膜,胸膜)为特色的‘八字针灸’;以针刺神经干为特色的‘平衡针灸’;以从新开启人体胚胎时期营养和信息通道为特色的‘脐针’等等。

通过对各针种刺法的综合分析和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近端取穴的穴位,针刺的都比较深,且一般都针刺在肌肉肌腱等病变部位以及附近。许多远端取穴的穴位,一般都是针刺在浅表的上皮组织层,如十四经穴和董氏奇穴中浅刺的穴位,头皮针等。这可能是因为上皮组织不但整体相连,感觉神经分布最密集,而且体表分布的‘人体感应器’也是最多的原因吧。

许多远端取穴的穴位又是针刺在筋膜上(包括骨膜)和浅筋膜内,如十四经穴和董氏奇穴中平刺的穴位,以及八字疗法,腕踝针,脐针等,这可能是筋膜组织不但自身整体相连,而且还与人体内其他所有组织器官都紧密粘附在一起,而且筋膜上也应该分布有许许多多的‘人体感应器’。尤其是浅筋膜层是我们针刺和埋线的重要部位,不过筋膜中‘内脏之膜’是我们不可造次的部位;‘腹膜’,‘胸膜’也是针灸之‘雷池禁地’。

筋膜组织,这个容易被忽略,就像建筑物内部的通讯线路管道样的组织也许恰巧就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信息网络传导系统,也许就是我们苦苦找寻的‘经络’(如果是,经络就应该是人体有线网络)。当然,这只是推测,还需进一步的科学求证。

还有许多远端取穴的穴位要求针刺在穴位里面及其附近的神经干上,如:平衡针,夹脊穴等,这主要是利用神经的传导功能和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来发挥作用的。

还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远端取穴里,除腹针,脐针,腕踝针,耳针外,其他诸如头皮针,八字针法,平衡针灸,董氏针灸,十四经穴及奇穴等的许多远端取穴的部位都是在对侧(即健侧)取穴,这与大脑神经交叉支配四肢吻合,但哪些穴位取健侧的规律性还需临床的探索和统计。

4,2针刺的方向与角度

针刺的方向一般是朝向病区,其中许多穴位针刺时针尖朝向肢体近端;许多穴位针尖直刺部位深处;还有部分穴位针尖朝向肢体远端(针对掌指趾部疾病)。就临床分析来看,针刺的方向有引导针刺治疗信息传输到病变部位的作用,临床上最讲究方向位置的要数‘脐针’,因为方向位置决定他的所治疾病。

针刺的角度和针刺的深度以及方向是相互配合的,进针同样的尺寸,角度不同,其针刺的深度和所到的层面就不同,治疗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如:董氏奇穴中的‘心灵穴’,同样针刺1,5至2寸,平刺以15度角度进针治疗心脏疾病;斜刺以30度角度进针治疗头胸部疾病;斜刺以45度角度进针治疗手足疾病,临床用之确实如此。又如:腕踝针的穴位针刺,他就只要求以15度角度平刺进针在浅筋膜层内,如果你改变了角度,浅刺在上皮层内或者深刺在肌肉层内,那就没有腕踝针的治疗作用了。

4,3针刺手法

临床上针刺的手法有:留针与不留针,快进缓刺,提插,旋转,叩啄,贴骨下针,电针等,其目的就是增强针刺的治疗信号和加快治疗信号的传送。

当然,不同的针种所要求的手法又有所不同,如:常规针灸要求‘提插至酸麻胀沉’;腹针要求‘快进半旋转缓刺’;平衡针要求‘大幅提插至触电感’;八字针法要求‘反复叩击深筋膜(主要是骨膜)’以求筋膜效应;腕踝针要求进针而‘不胀不痛’等。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在解密了奥秘人体的病理信息密码和针灸治疗信息密码后,我们只需用与视频相连的穴位探测针,扫描相关的穴位,就可以在视频上显示和解读人体病理信息;只需用连接有人体生理电磁波治疗仪的穴位贴,贴在所选的穴位上,输入与针刺治疗相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就能达到针灸治疗效果而又没有针刺的痛苦,那样的话,我们最绿色生态,神奇显效,科学先进的针灸,将会是人类医学,健康保健和美容的首选和必选。

编者话:著此劣作,不在介绍经验,旨在传播思想,希望引起同行兴趣。

都江堰市中医院主治医生

医学信息 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的飞跃,涉及到高校各个部门。具体到图书馆,包括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已经进入了数字图书馆阶段,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可以说网络化已经成为新型高校图书馆的标志之一。面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图书馆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馆藏方面,还包括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上。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已经从对馆藏文献的管理转向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是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信息化程度十分高,对信息的要求也更高,这就使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和服务模式,寻找出适应新变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主要趋势是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1],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本文以作者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研究结果,就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做一研究,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好的进行信息化进程,更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做出贡献,现报告如下:

1图书馆中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合称,这里面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感测技术是指获得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是指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控制技术是指如何从大范围信息中找到和利用有用信息的技术。我们应该已经意识到,静悄悄的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整齐有序的藏书已经被数字时代的洪流冲击得支离破碎,现在全球范围内,知识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着,其产生、传播与利用都是在空中完成的,高通量的数据流已经取代了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图书,数字图书馆也成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向,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获取、处理、储存、传递、检索和利用的数字化技术,现在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经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其技术发展也逐渐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来。

2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有三步。首先,初级阶段是从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标志性事件是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使用,这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等环节的自动化,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位置或了解其借阅情况,这大大解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这一过程在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图书馆中都已完成[2]。第二阶段是由第一阶段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网络资料的进入改变了图书馆从前馆藏的结构,让图书馆从过去的以实体藏书为主,转向了实体藏书、电子藏书和虚拟藏书相结合的模式,这极大的扩充了图书馆的信息量,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在此阶段,计算机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由不同的计算机组成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知识平台,向读者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功能。具体到借还书功能上,开始出现网上预约、到期提醒、采购推荐等,另外,快速的馆际互动,也极大的扩充了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中均已展开,并且初具成效[3]。第三阶段就是实现前文所述的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即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现在尚处于研究阶段。

3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建设、信息检索服务和读者培训四部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技术推动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为电子资源和虚拟馆藏,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物理介质馆藏为主的特点,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信息量,也成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4]。具体到医学院校而言,现今生物及医学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更新,每天都有许多期刊发表,甚至一些期刊的电子版会首先公布在网络上,之后才会有纸质期刊出版。传统的科研模式在文献检索方面耗时极大,检索纸质期刊效率极低,与学科的发展速度不符,极大的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行。在信息化图书馆中,我们将不同介质的资源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分类,或将国际上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整合,提供给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减轻了检索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提高了科研效率。同时,网络等媒介中的科研信息可以说是现今更新最为及时的,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检索,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到本领域本学科内的科研动态和发展方向,对相关项目的申请、审批和进行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图书馆读者的用户体验,相比于繁琐的检索号,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网络检索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医生的时间需求,只需要一台终端计算机,临床医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因工作时间不固定而产生的时间需求,也可以让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便捷及时的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信息功能检索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并对读者检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自动化图书馆中,可以使用OPAC系统对包括网络和虚拟资源在内的馆藏资源进行检索,极大的方便了文献检索,同时,在读者进行检索的过程中,系统会根据读者的检索关键词找出读者可能感兴趣与或检索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供读者参考,这极大的减轻了读者检索的工作量,并使其检索结果更为全面[5]。在读者培训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医学生课业压力大,但对科研和新知识的要求高,掌握有效的文献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开展线下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和面向本科生的文献检索选修课,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对读者进行培训。我们针对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录制了远程协助录像,放在网上供读者下载,读者可以在首次使用时对图书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我们依托校园网开通了图书馆在线讨论区,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开放性平台上获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这些问题也会留在网上,供之后遇到同样问题的同学查阅和参考。有一点在我们的工作中十分重要,就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新的数据库层出不穷,但限于资金和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全部订阅,现大部分新出现的数据库都有试用功能,我们可以邀请科研工作者对新的数据库进行试用,然后视情况进行订阅,这样对于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也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

4医学院校图书馆新技术引进与新服务的开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图书馆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已逐渐从对硬件的需求过渡到软件上,包括基于Web2.0技术下的扩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进行包括参考咨询、书目导读、信息推送、专业导航和用户教育在内的多种功能,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SS、SNS、Tag和Blog等。现以RSS技术为例,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信息服务进程。RSS技术主要用于信息推送和资源整合,能够自动帮助读者获取其需要的内容,在本图书馆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关键词或期刊为分类依据,选择合适的RSS服务,当本领域有重要论文或较新的科研突破时,RSS系统会根据读者的订阅情况给读者发去资讯,使读者可以更快捷及时的得到这些进展,这在诸如基因学研究等发展速度快,课题组重叠率高的研究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使用了Mylibrary系统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自定义自动服务,使读者得到了极为便捷和具有实效的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也随之变化,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藏经阁转向了以文献信息为主,兼顾信息管理、检索和利用,并结合了读者培训,信息整合在内的科研文化综合体,对面信息化技术在传统领域的不断深入和读者对于包括用户体验在内的迫切需求,我们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接收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抓住图书馆信息化进程这一历史性潮流,建設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读者需求的现代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卫,赵悦.图书馆信息化标准工作评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33-37.

[2]张玉凤,梁晓天,王凤翠等.图书馆在科技信息化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11-13.

[3]李慧.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及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0(16):73-74.

[4]侯海涛.西方社区信息服务对我国图书馆信息化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3,22(3):68-70.

医学信息 篇4

计算机具有存储容量大,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和能程序控制操作等优点, 很多先进的医学装置和设备以及康复诊断和评估依靠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存储, 甚至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操作和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新兴的仪器和诊断设备不断的被研发出来, 如步态分析仪, 电脑平衡仪, Valpar职业评估工具, 肌电图仪等。

一、计算机在步态分析仪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仪利用了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力学原理和康复医学知识的运用以及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的应用, 对人体行走的功能进行监测和比较分析。

二、计算机在物理方面的应用

1985年,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计算机辅助插座假肢接受腔设计, CASD) 。首先, 患者残端各种参数的测量被测量并存储在计算机中;然后, 通过CASD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使用, 设计并制作出义肢接受腔的电脑模型。同时,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自动扫描和测量残端的旋转激光束和摄像机装置。该装置可以和假肢接受腔连接, 更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制作。

三、电脑在康复医学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国际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计算机信息网络, 它将在数据库世界医学信息, 包括图形数据在短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目前, 康复医学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康复医学学术资源网络数据库, 以及康复医学相关, 网络出版物。

结合计算机技术, 教育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 把现代技术引入教学领域, 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不仅使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且使以前的教育技术的方法和过程在形式上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一新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技术的可控性, 使教育技术领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未来的教育技术领域, 在医学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高等教育, 将深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学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体和疾病的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所以, 在表现形式上, 生物信号和信息的变化和信号检测, 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存在的大量复杂非线性关系, 非常适合人工神经网络。几乎涉及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各方面的研究。

四、计算机在医学信息领域的美好明天

现代计算机单元计算速度为纳秒级, 在人的大脑神经细胞的反应时间是以毫秒为单位, 可见计算机有着相对于人脑的百万倍的计算操作能力。但是, 到目前为止, 在解决一些对于人的大脑可来说十分简单的任务, 如视觉, 听觉, 嗅觉, 或如人脸识别, 骑自行车, 打球等涉及经验的问题就很慢。也没有人的大脑的记忆和想象, 学习和认知能力, 在逻辑与非逻辑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综合判断能力也不具备。

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计算机和大脑有着完全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每一代计算机到目前为止是冯*纽曼工作原理:基于信息存储和处理是分开的;信息处理是信息的方式, 这是由一个二进制代码定义;信息处理必须串行, 它是数值和逻辑运算。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 电脑将在医疗信息领域中发挥更多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也许将来医学的任何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介入。

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使得医学发展步入快车道。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能是医学的突飞猛进, 焕然一新的关键时期。在这二十年或三十年, 癌症将被克服, 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将上市, 心脑血管疾病的减少, 活着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各种简单, 快速, 准确的诊断方法有效应用, 基因及其产物, 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将提供更多的可用药物, 材料, 医疗技术和方法。

1. 医学的任务将主要从预防和治疗疾病, 维持和增进健康的逐步过渡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更多的卫生资源将从医院流向社会和人群;社区卫生防疫, 家庭护理保健和健康生活指导将成为主流医学, 追求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将成为一种时尚。”所有人都享有卫生健康”将成为现实。将来以优质平价的“择优就医”, 必将成为普通患者选择医院选择医生的基本准则。

2. 医疗工作的范围, 从出生到死亡为止, 扩展到死后的生命

现代科学已经可以在胎生期诊断和进行手术矫正, 术后重新放置子宫, 继续生长发育, 到成熟后分娩, 不仅可以矫正畸形, 甚至疤痕都没有。最近血管分支畸形矫正术已被报道。”胎儿医学科”将作为跨儿科和产科的中间学科必将在这个世纪诞生。

在“脑死亡法”的实施后, 很多器官, 组织, 甚至细胞, 都具有卫生资源巨大的价值, 将来基因库、细胞库、组织库即将在一些医院成为重要辅助部门。

当然, 计算机文件和数学, 语言一样已成为一个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医学信息学的能力已成为医生、护士和医护人员信息处理的原则和基本技能。严世芸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他在《医学信息学》中说:“医疗信息的迅速膨胀, 有关的前沿科学理论众多, 如何梳理, 整合综合的医疗信息, 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他要求和期待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五、后续

我们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 培养我们的计算思维, 使我们能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在医学更淋漓尽致的发挥计算机的作用。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计算机在医学领域有我们的影子。

摘要:二十一世纪,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推进,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主要讨论第二十一个世纪的医学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分析医疗信息和医疗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以促进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明确医学信息是支持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 占据的地位在医学科技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信息机构应为医学科技创新提供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发展的现状,医学的展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医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主编:王世伟

[2]《计算机应用文摘》

[3]《计算机应用基础》主编:孙洪德, 张峰

医学考研信息 篇5

1.研究生考试是在什么时候考试?我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这里有一个关于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一个简单的时间表:7月份中旬公共课考试大纲开始出售;7月份下旬最新的辅导书开始出售;

10、11月份研究生考试报名,这几年都是先网报,然后现场确认;12月中旬收到报考单位发的准考证;次年元月份,期末考试后,春节前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3月上旬各省开通查分热线;3月下旬 教育部划定考试通过基本线,注意有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将早于国家线划定复试分数线;由于后续调剂的原因,一般整个5月都还有很多学校发布调剂生源信息。6月以后收到录取通知书。

2.非应届生报名都要注意什么?

如果你的居住地就可以报名,那没什么说的,你可以咨询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如果你要到外地去报名,需要带:钱(100-200的报名费,各学校不同),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研究生考试报名已经不需要单位批准。余下的问题你都是可以在报名点解决的。另外注意现在多数学校规定非应届生报考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技能)必须具备医师资格证书。应届生一般无此限制。

3、如何获得相关学校的报考信息呢?

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招生简章、电话联系该校的研招办及联系导师。招生简章。一般在7-8月份出,可通过研招办邮购。但保送人数、保留学籍人数等信息一般要到11月份研究生报名之前左右才能确定

4、读硕士研究生是否要交费?

答:2007年多数学校仍然公费自费参半,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一般公费名额大于自费指标,也就是很多学校公费自费比例一般为2:1,比如苏州大学,青岛大学等等。上海院校公费指标达到80%的比例。2007年有11所学校采用奖学金制,也就是说入学以后通过申请奖学金来抵消培养费(学费),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实际上,上述学校的医学院并未参与收费改革和试行奖学金制,依然采用了以前旧的培养体制。2008年的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朗,但根据湖北新闻联播上播报的消息,08年可能要全面改革,全文见这里。

5、临床专业型(临床技能型)与临床科研型相比有哪些不同?

医学信息 篇6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73-02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认为最初来源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2]。2007年起开始笔者探索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并选取《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研究的试点,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后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3],设计出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的初步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2006级中医本科1班110人为实验组,中医专业2006级中医本科2班111人为对照组。两个班属于同一水平的平行班,任课教师相同、学生的年龄、性别组成等也大体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实验设计

实验组作为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班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4],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手段、方法:授课前派授课教师进行为期7 d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学习比较专业的多媒体制作;要求授课老师课前做好教学课件,包括网络采集素材、相关教学医院收集相关典型病例录像、图片拍摄,学科为授课老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等设备。授课时要求全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包括教学录像播放、教学DVD光盘课后自学。要求学生积极浏览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议学生通过自学、网络远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包括板书授课,不用幻灯,不播放相关教学录像,但是可以提及学生自愿上网浏览学习。

1.3 教学评价

通过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采取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及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具体如下。(1)《中医内科学》课程授课结束后按照学院统一安排组织考试、统一判卷,将两班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评价所有成绩按等级进行折算,其中≥90分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2)制作简易学生兴趣调查问卷,根据总体评价分为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4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为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成绩经Ridit分析,U=2.6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简易学生兴趣调查问卷情况

实验组110例学生成绩中,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非常感兴趣者60例,占54.5%;比较感兴趣者35例,占31.8%;感兴趣者10例,占9.0%;不感兴趣者5例,占4.7%。通过以上数据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喜欢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

3 讨论

课题组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统计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内科学》课程整合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3.1 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Ridi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班学生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

3.2 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虽然《中医内科学》为考试课,但是先前学生由于考研、喜爱西医等原因兴趣不是特别大;进行实验授课后,兴趣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的授课方式。

3.3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内科学》课程整合具有的优势

(1)可以使课本知识多媒体化,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多媒体技术使《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变得形象化、可视化、动态化,使学生接受多种感官的刺激,因此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2)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整合实验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3.4 教学实践中的发现

信息素养与学习成绩无正相关性。部分信息素养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分析原因考虑为虽然他们具有很好的信息搜索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学好《中医内科学》知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学习优秀的学生,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太少,实验班名学生中只有几名学生信息能力强、学习成绩也好。

3.5 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加给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对这种学习方法比较认可的学生,不觉得浪费时间,而且感觉很快乐;对这种学习方法不认可的学生则没有热情,强迫他们完成作业只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出现相反的效果。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差距很大,尤其是一些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学习。整合过程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效果显著,本文只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常学辉,张良芝,王振涛.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科及课程的整合[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97-99.

[2] 周向辉.论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的整合[J].新医学学刊,2008,5(4):625-626.

[3] 张蕾,佘侃侃.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药院校教学发展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9,22(2):210-211.

[4] 钟亚平,胡卫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33-136.

(收稿日期:2011-12-08)

医学信息 篇7

1 教学内容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 《检验医学概要》课程体系目前在全国没有先例, 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参考。我们结合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以及医院信息管理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的需求, 出版了一本自编教材, 共由六部分组成, 包括临床检验基础概要、免疫学检验概要、生物化学检验概要、血液学检验概要、微生物学检验概要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概要。该书主要以临床最常见、开设最多项目内容为重点, 适当介绍一些新知识和进展。在使用过程当中, 我们也注意到本书包含内容多,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 我们就突出重点讲解, 相关的知识点则采用整合的方式进行压缩, 临床上不常见的检测项目做为自学内容, 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时间, 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还开设了一些实验课程, 比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型的鉴定、配型、血糖测定等等, 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对《医学检验概要》的理解更加深入。

2 课程设置

合理规划课程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哪一个学期开设医学检验概要对学生能否学好该门课程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实践经验, 该课程宜安排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基础化学、病理生理学课程之后, 这样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后再学习该课程时容易接受。比如免疫学检验概要必须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基础, 否则学生很难理解。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检验医学概要》涵盖了临床检验的所有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 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专业术语较多, 学习难度比较大,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反映枯燥无味。为了提高《检验医学概要》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除了应用讲述式外, 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每次课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讲授,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所问的问题必须是精心设计好的, 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相关, 不能一开始提出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以免枯燥无味,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免疫学检验概要部分介绍抗原概念时,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为什么青霉素注射前要做皮试?这些日常生活中中经常遇到而且学生又比较关心的问题, 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牵着他们的思路走。教学过程中关于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这部分内容,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我们经常应用一些病例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

3.2 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现今主要的教学手段。对于《检验医学概要》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外周血中白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学检查、微生物学检验等。这些内容只有通过多媒体形态图片的展示, 才能把形态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的教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3]。

在课堂教学之外, 我们还建立了网络课程, 培养学生善于与计算机交流, 且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网络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习题集、参考文献、图谱、案例教学、在线模块、资源拓展模块等。其中在线模块包括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栏目, 实现同步和异步双向交互功能。资源拓展模块链接了一些相关的网站, 包括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信息网、pubmed等多个网站。通过超链接的方式, 同学可以浏览各网站的内容, 丰富课程知识, 了解前沿信息, 开阔视野, 发散思维, 不断进取。

3.3 实验教学

我们开设了一些实验课程。实验前, 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使学生明白与实验有关的知识点, 并完成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在当次课堂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在课堂批改实验报告, 使学生及时了解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及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解决问题, 这种共同的讨论交流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有利于教师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增强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及其与实验课内容的联系。学生对实验课程普遍反应良好, 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对《医学检验概要》的理解更加深入, 且增加了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

4 考核方法改革

将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形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讨论、作业以及课堂纪律、迟到、早退和旷课情况, 以及实验课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主要侧重于了解和督促学生的学习,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更加严格要求, 讲解、辅导、答疑也更加耐心细致, 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期末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 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将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 只有调整教学内容, 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瑞珍, 王秀平.信息技术学与医学的交汇和融合[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8, 17 (6) :30~32.

[2]郑慧斐, 蒋葵, 王惠民, 等.检验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2) :47~50.

医学信息 篇8

"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物理信息学"、"医学信息学"、"生命信息学"等等,众多的信息交叉学科伴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但没有哪一门学科具有成形的理论基础,并且各门学科对信息的定义都不同。李宗荣的理论信息学的提出弥补了这个遗憾,从信息的本质对信息进行了讨论,明确了理论信息学在各部门信息学中的理论基础作用。本文通过对理论信息学在医学信息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说明理论信息学研究对医学信息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2 理论信息学的概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马克鲁普(Fritz Machlup),在阅读了大量有关信息的研究,尤其是那时已称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信息科学"著作之后,他对这些学科是真正的信息科学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很难说上述类型的研究已经构成了独立的信息科学学科"。"是否可以有一门其焦点不是那么宽泛,但却是独立的信息科学──它讨论的信息问题既不是计算机科学所说的那种,也不是图书馆学所说的那种,也与广义上信息科学所说的信息界限分明"[1]。马克鲁普的质疑开启了研究"统一信息理论"的先河,并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大部分的学者都意识到"统一信息理论"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的研究。1994年3月,在德国举行了一次关于信息科学基础问题的研讨会,与会者首次提出"统一信息"这个概念,并简单阐述了"统一信息理论"的含义。1994年6月,在萨拉戈萨大学举行的另一次世界范围内信息科学基础会议上,奥地利的弗雷斯奈尔(Peter Fleissner)和霍基奇奈尔(Wolfgang Hofkirchner)向大会正式提交了"涌现信息:迈向统一信息理论"的论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统一信息理论的含义和研究思路。1996年夏天,第二次世界信息科学基础大会在维也纳举行,会议的主题就是"探索在新的科学发展背景下建立一门统一信息理论的可能性"。

同时期的1997年9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闫学杉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普通信息科学"的概念。作者认为:"按照一般的观点,普通信息科学,或称统一信息科学,是研究一切信息的共同特性,比如信息的表达、获取、传输、处理、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一门理论科学。它不同于电子信息学或科技信息学等这些只研究某类信息的部门信息科学。普通信息科学凌驾于其他部门信息科学之上,其目的是为它们寻找出一种统一的规律性理论解释。因此,它所提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同时适用于任何一种部门信息科学"[2]。2004年,李宗荣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与方法》中又提出了"理论信息学"的概念,并提出了信号(DNA)与符号两分法,物质和信息两类熵与负熵,信息学的三个基本定律、科学结构层次论,能量统一与进化论,以及运动统一论等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基本上构成了理论信息学的知识框架[3]。

理论信息学探索的是信息现象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和信息能,它的研究内容是作用在宇宙间一切信息现象中的基本规律,它的研究方法是指在各类信息过程中通用的程序和规则,它的研究目标是为领域信息学确立公共的理论基础,为整个信息科学的大厦奠基,也为信息哲学提供科学依据。

理论信息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关于信息的最一般的概念,主要是信息的本质,信息的特性,信息的定义,信息的分类,信息的度量,信息与物质,信息与智能,信息熵与信息负熵,信息能与物理能,能量的统一与进化等; (2) 关于信息现象的一般原理,比如信息演化在"量"和"质"方面的守恒问题,信息过程的动力特性,信息能演变的趋势,信息与信息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3) 基于信息概念和信息原理的推论、结论、知识体系[4]。

3 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现代意义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后, 就有医务工作者尝试把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代与MED INT项目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如以曼彻斯特总医院的Barnet为代表的研究人员研发了许多医院信息系统, 同时期美国的奥克兰、盐湖城、斯坦福等地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信息学学科的雏形。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应用于临床工作的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CIS) 成为医学信息学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的重点是电子病历系统。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学信息学也逐步建立并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 医学信息学是在图书情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多地倾向于医学图书情报学,更侧重于文献型信息管理、分析研究。近年来有些院校开拓了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新的教学内容, 使我国医学信息学形成了两个教育方向。当前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模式是由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及医学信息学继续教育三种形式构成。

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医学信息学一直都是致力于应用领域的研究,它在理论研究方面是相当薄弱甚至没有的。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很难快速前进的,没有理论的基石支撑是很容易崩塌的,因此发展医学信息学的理论知识,重视医学信息学的理论研究是目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

4 理论信息学在医学信息学领域的应用

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是整个信息科学的两个大的分支。它们的学科分工就像理论数学(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理论物理与应用物理、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那样,前者探索信息现象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后者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具体的信息处理问题。

4.1 作为医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以医学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医务工作者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

刘志国等在《关于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探讨》中提出,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工作中的应用,医学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表达及医学信息的人文管理,研究方法应采用信息化的方法、系统的方法和知识管理的方法[5]。笔者以为,这种提法是将医学信息学看作一门技术而不是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纯粹关注应用而忽略理论知识的构建,任何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是具有其相应的理论知识框架的。医学信息学目前的各种教材在介绍理论知识部分时都是引用信息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理论知识雄厚;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一直以来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相辅相成,成果显著;唯有信息科学的发展则相对要迟缓的多,尤其是理论信息学仅是近20年内才被提出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瓶颈将会是理论信息学的发展。

4.2 为医学信息学构建新的研究范式

涌现是用以描述复杂系统层级结构间整体宏观动态现象的概念。涌现性是指那些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3]。也就是说,涌现是系统科学中的研究主体,它代表的是整体行为模式不能根据其个体行为规则进行预测,或整体模式不能还原为其个体行为的情况。信息的不守恒性 (既可创生,亦可消失) ,是涌现最后的根源和机制之所在。涌现现象的产生和消失不可能使现实世界的物质能量有所增减,却能够使这个世界产生新的信息,或消除原有信息[6]。因此,信息科学的研究也必须关注"涌现性",而不能仅仅运用传统物质世界领域的研究范式--还原论。

信息科学研究的范式必须包含以下4个方面:

4.2.1 系统论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强调了系统中元素间的关联和系统的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动态平衡性等。

4.2.2 自组织理论研究范式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认为,不需要特定的外部作用,系统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能动的形成具有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主发展性质的自组织系统。

4.2.3 计算主义研究范式

计算主义是当代一种关于心灵或认知的理论, 是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主流研究范式。计算主义的基本思想是,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计算状态、计算活动、计算过程, 换句话说, 认知就是计算[7]。

4.2.4 信息哲学研究范式

信息哲学强调"信息转向",使其成为"引导性哲学",也就是说,它不仅将人们的兴趣引导到一个特殊的领域或方向上,而且更加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改变这个世界。

医学信息学作为信息学的一门分支,必须站在信息的高度看问题,不能停留在传统物质世界领域来研究医学信息问题。只有随着理论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入研究,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才能不断得到完善。

5 结束语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但是目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重应用而轻理论,重计算机技术而轻信息学,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时期内会促进医学信息的技术发展,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理论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科的发展停滞。闫学杉在《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说,"在部门信息科学中,现在几乎还没有一门理论已形成或已被公认,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一个雏形或正处于探索之中"[6]。医学信息学目前的发展情况也正是如此。因此,要发展各不同领域信息学科的理论知识,要首先发展统一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即理论信息学。只有在理论信息学的统一指导下,各领域信息学的理论知识发展才不会像今天这样,"在诸多使用信息的不同领域,信息之间的含义相去甚远,甚至永远都是互不相干的"[8]。所以笔者提出,理论信息学的研究指导各领域信息学的理论研究,从而指导各领域信息学的实践研究。从事医学信息学研究要有就这样一个认识,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深入首先要以对理论信息学进行更深入研究为前提的,医学信息学的各项实际应用是要以理论信息学为指导的。

摘要:理论信息学揭示宇宙间一切信息现象的基本规律, 是信息科学的理论核心。医学信息学是医学、计算机学、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注重实践应用的研究而缺乏成形的基础理论。理论信息学为医学信息学提供理论基础, 构建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等。

关键词:理论信息学,医学信息学

参考文献

[1]Machlup, Fritz and Mansfield, Una.The Study of Information:In-terdisciplinary Message[M], 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83, p.22.

[2]闫学杉, 论普通信息科学[J], 载: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年信息管理系建系五十周年专辑, 50.

[3]李宗荣.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与方法[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李宗荣, 金新政.理论信息学导论[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6.1.刘志国, 于魁, 王虹.等关于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探讨[J].现代情报, 2008, (1) :75-76, 84.

[5]苗东升.论涌现[J].河池学院学报, 2008, 28 (1) :6-12.

[6]苗东升.论系统思维 (六) :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J].系统科学学报, 2006, 14 (1) :1-6.

[7]程炼.何谓计算主义?[J].科学文化评论, 2007, 4 (4) :5-16.

关于医学生信息道德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信息道德,医学生

一、信息道德——信息社会的应有之意

信息道德则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递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 信息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培养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坚决抵制各种淫秽、迷信、谣言、欺诈和其他虚假信息,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尊重个人隐私, 培养信息良知和尊重基本人权, 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 正当使用与合理发展信息技术, 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等。信息道德与社会道德总体应该是一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信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反映, 也是信息社会的应有之意。

二、高校医学生的信息道德现状

众所周知, 与非医学院学的大学生不同, 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培养一般是五年制, 且在培养过程中有一年的实习期, 在这期间, 医学生活动范围十分分散, 以班为管理单位的高校大学生管理方式不太适用于医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正是医学生与其他本科本在学制和培养方式上的不使得管理人员不能实时掌握并引导医学生的道德观, 为不信息不道德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医学生的信息道德令人堪忧。

目前, 许多医学生在图书馆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多, 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比较少, 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医学生因“网络成瘾症”而逃课,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玩游戏, 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 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 自己不作研究, 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 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 用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的所谓论文来应付老师。医学生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 网络已经成为一些人本性和本能毫无掩饰的发泄场所。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 因此, 医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道德素质。

三、发挥图书馆在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图书馆在新历史时期有新的职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 教育和情报一起, 被定义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两大基本职能。所以, 履行教育职能是推进高等教育前进步伐的重要举措。对医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是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具体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一) 专题讲座, 普及信息道德知识及知识产权知识

由于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高度的分散性, 图书馆作为医学生信处道德教育的主力, 要经常举办有关信息道德的讲座, 邀请信息学、知识产权知名专家为医学生普及信息道德知识, 从而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之所以首先强调信息道德观是因为信息道德意识是对信息的能动反映。由于医学生尚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 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发展完善, 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分辨能力不强, 如果不加以引导和限制,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们就会在浩瀚的网络中迷失方向, 沉湎于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网上恶作剧等。

(二) 改进“信息检索”课课程内

“信息检索”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 但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革, 增设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 在讲解电子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的同时, 将信息安全、信息道德及道德规范、信息法律法规等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 必须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为立足点,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 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5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做到学而有所用, 学而有所乐,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 从而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接受程度。

(三) 利用网络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信息平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在进入图书馆主页前设置一个弹出窗口, 该窗口可以设计成一个涵盖学校制定的有关规范网络行为的文件和规章制度, 例如《关于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若干意见》、《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手册》、《校园网用户违纪处分规定》等, 特别应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范围、上网内容等做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这些信息加化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孙丽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探析》,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4期。[1]孙丽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探析》,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4期。

医学信息 篇10

1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教、学生学。两者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始动者, 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者的地位[1]。而老师为了尽量“少犯错误”, 总是只讲述教科书上的东西。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莫不如此。这样很可能导致这样的一个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 即考卷题目答得不错, 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应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在医学生的教育问题上, 许多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暴露出以下问题:理论知识无法联系实际, 缺乏临床思维能力, 缺乏信息拓展能力。而医学是一门充满探索性和变化性的科学, 今天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可能明天就会被发现是错误的。具体到人, 同样的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不同, 同一个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怎样在实践中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让目前的医学生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大力利用生物医学信息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信息学是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存储、检索并有效利用, 以便在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知识分析过程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以往,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一直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应用于各自不同的领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向生物领域靠拢, 这时就出现了整合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学科, 生物医学信息学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2]。

生物医学信息的来源众多, 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个人交流和国际互联网等等。其中科学文献包含了图书、期刊、检索工具、专利文献、技术标准、学位论文和技术档案[3]。21世纪的生物医学信息已不单单局限于书本, 在强大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各类功能齐全的数据库系统和互联网交互已成为目前获取生物医学信息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侧重于文献信息管理、分析研究。而现代生物医学信息学更强调计算机技术与IT应用到医药卫生领域。在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 如果医学生所在实习的场所有个人计算机, 并且可以互联网搜索的话, 那么数字化信息会是最容易获得和最方便使用的信息来源。目前国内信息的来源以国际互联网, 电子书籍和电子音像资料最多。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很广, 在医学带教中更是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师方而言, 传统的教学以书写板书为主, 这样既耗时又呆板, 信息的传递受到限制, 而目前在带教中则更多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各种影音工具, 这种模式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 而且方式生动易懂,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就学方而言, 传统的国内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授, 学生的被动接受, 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是理论知识琅琅上口, 实践能力惨不忍睹。

而今随着信息学的推广和普及,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互联网浩瀚的知识吸引着学生不断探索, 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临床带教过程更为活跃,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 书本将不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手段。现今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学生通过最新的知识进展将老师问倒的情况, 这种现象是令人喜悦的, 而这种良性循环将更有利于医学带教的进步。笔者通过多年亲身带教经历, 并做了问卷调查, 反馈比较了传统板书带教和渗透医学信息学带教,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医学信息学带教学生给出好评的频数更高, 可见医学信息学带教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同时通过最后实际病例分析考核学生, 结果同样显示医学信息学带教方式的学生给出答案更齐全, 思维更开阔。

目前国外常用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包括:Health Gate (www.healthgate.com) 、Medical World Search (www.mw search.com) 等, 常用的医学专业数据库包括MEDLINE、SIENCEDIRECT等。而国内相关的信息来源也开始健全和发展。医学生既可以直接进入以上数据库的网址查询, 也可以选定主题后通过Google 、Achoo、搜狐、雅虎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 既有经典的理论, 又有最新的研究发现。而且, 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或者BBS发送给全世界的学者求助。

3教师指导医学生进行生物医学信息学学习和应用

那么, 是否医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搜索各种信息后带教老师的角色就会弱化呢?或者说有了网络和书本上更好的老师以后, 真实环境中的老师就可以不要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的。带教老师永远是学生在探索真理道路上前行的指导者和观察者。

首先, 许多医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还是得通过带教老师之口传授给学生。尽管电子信息能提供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但它并不会立即教会医学生治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患者。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们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进行临床思维, 逐渐使其不断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许多临床操作得通过老师手把手的传授才能让学生们逐渐掌握。当然, 在进行实习操作之前, 医学生可以首先通过搜索有关的生物医学信息来打好理论基础, 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老师在长期的医疗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医疗和带教的经验, 这些知识也只有通过讲课得以让学生获悉。

其次, 没有老师的帮助, 学生们尚难以熟练掌握生物医学信息学的研究方法。许多实习生刚进入临床实习, 会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每天云里雾里, 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不知道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离开老师的指点后脑子就一片空白。这个时候, 带教老师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些主题词或者说是关键词, 引导他们进行信息的搜索和利用。有了关键词以后, 并不意味着就能找到有关的正确信息。例如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如烟海, 其中夹杂了许多不可信甚至错误的信息。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练就一双辨伪存真的“火眼金睛”,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准确的信息, 做到信息为我所用, 而不是我为信息所累。

再次, 老师自己应掌握好生物医学信息学,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应该说, 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素质是比较高的, 他们在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利用生物医学信息的能力。但是, 现在的医学实在是发展得太快, 如果不能接受各种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因循守旧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和迷惘, 甚至丧失学生的信任。因此, 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生物医学信息之前, 一定要自己首先对所传教的该领域了若指掌。其中不仅包括该领域的系统知识, 还应该包括其最新进展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了解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的捷径最好是查阅最新相关的综述和循证医学文章。这样, 当学生就搜索过来的信息进行提问时, 老师才能帮他进行知识的整合和提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作为出发点, 提出一整套的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地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循证医学的思维和内容,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临床学习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医学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生物医学信息, 从而提高医学生实习带教的质量。

关键词:生物医学,信息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乘龙, 冯永, 梅凌云, 等.浅谈现代医学生的教与学 (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5, 11 (6) :444-445.

[2]Edward H, Shortliffe EH, James J.Biomedical Informatics: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ine (M) . (3rd edition) .New York:Springer, 2006.

医学信息 篇11

关键词:医学生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63-02

近年來,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我国互联网事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网络信息素养是伴随网络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素质。大学生要适应网络社会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较强的信息分辨和处理能力。对医学生而言,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对未来医疗事业影响深远。

1 网络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Paul Zurkowski教授提出,他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及技能[1]。网络信息素养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意识、网络信息能力及网络信息道德。

1.1 网络信息意识

网络信息意识,即信息主体的敏感度。课堂授课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又在不断加快,医学生想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就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利用网络尽可能多地汲取最新知识和技能,培养网络信息意识,提高网络信息敏感性,不断积累书本知识和网络知识,为以后的医疗工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的网络技能基础。

1.2 网络信息能力

网络信息能力是高校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医学生的网络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获取、综合加工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大数据时代一个重要体现是信息的大爆炸,网络世界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不实虚假信息混迹在网络信息中,而医疗行业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行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医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网络信息能力直接决定其能否获取真实有效信息。

1.3 网络信息道德

网络信息道德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判断网络行为是非善恶的规范。大学时代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完善,网络信息道德决定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指导学生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2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1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保障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网络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大学生是参与主体,他们网络信息素养的高低影响着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程度。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规划中,为净化网络社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2.2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网络信息素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素养,才能学会利用网络工具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开阔新视野。

2.3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未来医生社会价值的需要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其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医疗水平的走向。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全球的难题,医患关系由医生单纯治疗疾病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疗模式的,对医生的社会价值有了新的要求[2],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治疗疾病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不断解决新问题的网络信息素质。医学生要充分了解未来医生的社会价值,把成为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3 加强医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多层次网络信息素养教学体系

医学高等院校一般执行五年制教育,学生们在每个阶段的信息需求不同,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信息素养需求设置多层次的网络信息素养教学体系。大一、大二是医学生从一个高考新生逐渐过渡到适应高校生活大学生的过程,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高校的网络信息素养教学应以培养医学生网络信息意识为主,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图书馆新生入馆讲座以及法律基础等课程让学生们意识到网络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大三的医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趋于完善,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这个阶段的网络信息素养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列为重点。高校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数据库讲座等途径培养医学生检索文献及应用专业数据库的能力,为以后的论文写作、科研项目开展提供充分技术支持。大四、大五的医学生主要以见习和实习为主,这时期学生开始接触病人,熟悉整个医疗过程和环境,这时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要侧重信息道德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利用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高等教育,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服务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先进的网络设施以及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开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学科馆员的培训、举办数据库利用及课题查新的相关讲座等服务内容,为高校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多渠道信息服务。

高校想要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仅靠图书馆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施行多学科协同合作。图书馆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临床医学院等各级学院展开协同合作,实现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嵌入式教学。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体现在文献检索课中,其他学科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以及临床专业课中都可以嵌入网络信息素养的教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

3.3 借助全媒体工具开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摆脱了单纯课堂教学的束缚,依靠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开展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目前高校兴起的MOOC、微信等非正式学习平台成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MOOC背景下,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应有所调整,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创新,体现出协同合作、混合式教育、趣味化的特征[3]。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MOOC的课程制作中,成立优秀的教学团队,各学科协同合作,共同制作网络信息素养的MOOC教程。

目前,全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PC用户。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手机的微信平台推出公众号,对微信平台进行深加工,开发个性化服务。文献检索的专业教师可以借助该平台开展深度信息咨询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

4 结语

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中流砥柱,要注重在校学习和未来的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网络信息素养,借助华医网等网络平台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意志,徐小明,陈华,等.高校附属医院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6):3145-3147.

[2]魏寒冰,马晓玲,王慧.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34-36.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研究与构建 篇12

1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框架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具备工程应用思想的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维护、开发等复合型人才,同时医学信息学科是对医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挖掘,并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当中,更好地为医生掌握病情,救治病人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挖医学信息数据的内涵信息并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根据医学信息专业及学科的特点建立符合该专业特点的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5]。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总体框架为:一是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实验室,如电子电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硬件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及各种课程软件实验室。二是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是综合实验室,包括门诊挂号收费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住院系统、护理系统、医疗器材的使用系统等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模拟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为了教学需要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教学实验系统。三是建立医学信息实训室,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四是建立医学信息学科科研实验室,为医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挖掘等提供科研平台,为教师或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空间,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建立更高级别的科研实验平台,以至于成立苏北地区甚至全国医学信息数据处理中心,从而更好培养出高质量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2 医学信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医学信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随着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推进逐步建立,同时根据该学科专业的特点建立综合实验平台及工程应用需要的实践实训平台,该专业学生从学习软硬件课程,建立相应的课程实验室,同时,根据该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及工程应用建立相应的综合实验室,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综合的一个整体实践平台构建思想,按照学生学习特点,逐步推进和建立与该专业相适应的一系列系统实验平台,包括软硬件课程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综合实验平台实训室等。

2.1 软硬件课程实验平台

课程实验室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该专业既包括大量的编程类课程,还有一定比例的硬件类课程,我校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及Web系统课程,每门课程都需要相应的实验环境,都是重实践类课程,学生学习要有独立的实验室,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必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平台,在这些软硬件课程的基础上,要有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如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把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课程及软件工程思想紧密结合,学生把几门课程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软件课程程序设计实验室主要是常用的计算机,同时配备各门课程软件环境即可,由于该实验室具有较高的复用性、使用效率较高,最好配置性能高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根据课程的不同建立不同的实验平台,如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等。硬件实验室也是该专业建设的常规实验室,在建立实验室的过程中,最好选择通用的实验器材,并且考虑到当前的发展情况,既方便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与当前电子主流产品的发展相吻合,以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后,在实习中能与企业无缝接轨,以单片机课程为例,我校选择通用的51系列机的STM32单片机开发平台,具有基础的51系列单片机开发平台和性能较强的STM32单片机开发平台,STM32处于单片机先进行列,可以跻身于ARM系统,以后开发相应的嵌入式系统是主流芯片,学生毕业后如果直接到公司工作从事嵌入式开发,在学校里所学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知识经验都可以直接使用,达到学以致用,与企业无缝连接,肯定受到企业的欢迎。

2.2 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平台

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专业包括基础类课程,英语、思想政治、数学、物理、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电子学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网络基础等课程及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以医院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课程,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检验系统、挂号系统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实验平台,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较差,所以实验平台的建立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学习至关重要,鉴于医院信息系统比较庞大,功能较强,系统复杂,单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费用昂贵,对于学校来讲,很难建立与医院相同的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是根据需要建立其中重要的1~2个子系统,供学生学习所用。

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作为该专业学科的核心实验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考虑,我校从以下几个渠道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一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真实版的1~2个子信息系统,便于学生身临其境,在医院见到类似的系统不需要培训即能操作、处理,甚至在该系统上进行开发应用,使所学专业充分应用到工作之中。二是在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设计医院信息系统时设计了一套精简的教学版系统,在医院购买信息系统时,稍微加些费用,可以再购买一套教学版信息系统软件,如医院图像传输系统教学版等等。医院信息系统教学版基本囊括了该软件的所有操作方法,与真正的医院信息系统相差甚少,学生通过学习操作医院信息系统教学版,能完全掌握医院真实的信息系统操作,使学生以后在医院工作,操作相应的仪器得心应手,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三是由于医院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几乎都是在医院信息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课,他们在医院工作,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特别熟悉,也是实际的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操作、维护医院信息系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他们通过授权或者通过密码直接登录到医院信息系统,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同在医院工作一样,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真正的系统,不可能让学生任意操作,一是如果出现问题,将造成严重后果;二是对病人信息进行保密,所以只能是非特别重要的系统能让学生进入,或者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安全操作,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三是购买医院信息系统学生实验系统,当前我国已有几家公司开发医院信息系统学生实验系统,价格比医院信息系统便宜,学校比较容易接受,这也是一种较好地建立学生实验系统的方法,只是这个实验信息系统与真正的医院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学习完该实验信息系统,到医院工作还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当前学校这样的实验室系统是主流教学,也是一种比较实用可行的方法之一;四是如果经费充足可以按照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真正的医院信息系统,需要整体规划,进行大量的经费投入,并且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同用人单位直接对接,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也受用人单位欢迎,但是培养学生的成本明显增加,一般高校是很难承担高昂的费用,这只是一个建设思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经费,也是建立实验室的选项之一。

2.3 综合实验平台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建设是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设备,课程实验室是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专业及学科综合实验室建设是反映该专业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是提升该专业学科的重要举措。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包括几门相关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室,如综合软件实验室、综合硬件平台实验室等,学生毕业设计实验室、实训室及教师学生科研综合训练实验室。

首先要计划好学生实验整体内容,做好详细规划,同时考虑到当前的发展,选用比较超前的实验设备仪器,根据需要扩展实验内容。综合软件实验平台的建立既要考虑到综合课程设计需要的核心部件,如高性能计算机、相应的开发软件,还要考虑附加的实验设施,完全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综合硬件实验开发平台是电子开发实验平台,根据专业及学科平台建设发展的需要,建立从低到高一整套一系列的实验设备,根据医院信息及相应公司的具体工程环境建立工程类实验平台,除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实训外,也可以承接工程,进行软硬件工程开发。综合科研开发实验平台是根据学科需要建立高性能的实验中心,教师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承接相应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业务,并逐步扩大影响,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为本地区甚至国内外进行业务处理,逐步建立苏北地区乃至全国医学数据处理中心,把医学信息专业学科发展壮大,使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6]。

3 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我国大学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与工程应用实践相差较远,特别对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学科的工程应用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思想。本文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科具体阐述了该专业学科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实践创新平台建立,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建设、学生毕业设计实验平台建设及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路方法,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学科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当前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对学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特别是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更加重要,由于实验实训平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必须首先做好整体规划,把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到建设实验平台之中,分布实施,特别是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培养学生,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最新技术的实施应用,建立实验室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实验仪器设备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最终建成符合该专业学科的实验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质量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受到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池,聂斌,张兰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引进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42-145.

[2]仇振福,马明尊,刘赞,等.中型城市开展远程医学区域网络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8):21-22.

[3]鄢艳红,陈浩.医学院校《计算机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2):5401-5402.

[4]白春清.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程序类课程的设置[J].中医教育,2006,25(4):46-51.

[5]肖晓霞,晏峻峰,罗铁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及实施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5(16):83-85.

上一篇:人文社会下一篇:知识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