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共11篇)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1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大地推动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一些新技术, 新理论迅速用于医疗器械行业, 为诊治病人提供了新方法, 新手段。医疗器械集电、光、声、机于一体, 包含电子, 计算机, 基础医学, 机械, 外语, 物理, 材料等多学科知识, 一些高精尖仪器还涵盖有数字信号处理, 医学信号处理, 医学图像处理, 医学成像技术,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等知识。医疗器械知识面广, 更新速度快, 它的飞速发展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肩负着保障医院设备完好运行的重任, 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 迅速熟练掌握相关新技术。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医院节约开支, 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提升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价值。因此,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接受教育和培训, 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方法:
1 继续教育
在岗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进行知识更新, 补充, 扩展和能力提高, 应该接受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如:成人教育, 在职研究生, 函授学习等。一般以责任心强, 理论知识扎实, 有几年维修经验的青年为主选对象。经过系统学习后,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器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有了整体的概念。同时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增强了技术水平。
2 技术培训
在医院购买医疗器械时, 应对厂家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如: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试、性能参数、日常维护、保养等各方面知识, 并动手操作实践。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医疗器械维修培训班, 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 新技术讲座等, 这样有助于理论的提高, 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3 科室内部互相学习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争取外界学习机会的同时, 应大力在科室内部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如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每位工程技术人员讲解一个专题, 内容可以是自己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经验;也可以是某一新仪器的原理、结构、维修等方面的知识;资历高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谈谈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知识, 这样全科室内部就可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年纪较大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经验丰富, 动手实践能力强, 但是对计算机, 英语, 以及一些新技术的认识就相对弱些;刚参加工作的新人理论基础知识强, 好学肯干, 但是动手能力差, 因此新、老搭配工作, 可以取长补短, 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双赢的提高。
4 鼓励自学
自学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订阅医疗器械书刊和杂志, 并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 及时了解外界行业信息, 把握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 勤看, 勤思, 勤问, 勤学, 勤记, 在日常的工作中点滴积累, 及时总结,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高科研能力
科室在保证全院所有医疗设备安全有效运行之余, 可以集全科室力量开展科学研究, 产品开发。比如对医院某些先天设计不足的医疗器械或已淘汰的旧仪器进行改造;根据临床科室医护人员需要, 可以设计出一些相对简单实用的医疗器械, 如传呼器、电治疗仪等。科室相应购置电路在线测试仪、编程器、模拟电路实验仪、数字电路实验仪等设备, 这样为电路设计, 检修提供了新的方式, 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职称的医学工程师也可到就近开设医疗器械专业的高等院校做兼职教师, 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又促进自身的再次学习。科室每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自身能力制定计划, 如每年完成多少篇论文和科研项目, 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活到老, 学到老。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及技术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分阶段制定计划, 逐步完成。卫生部门管理者应重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为医院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及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工程教育及技术培训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刘刚, 李琳, 杨洪林.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方式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4) :76-77.
[2]李祖江.也谈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J].医疗装备, 2004, 17 (10) :22-23.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2
文件 河北省人事厅
冀卫科教字„2007‟36号
河北省卫生厅
河北省人事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等四个文件的通知
各市、扩权县(市)卫生局、人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华北石油管理局卫生处,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我省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我省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卫科教发„2000‟477号)要求,在认真实施•关于印发†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等四个文件的通知‣(冀卫办字„2002‟18号)的基础上,近日,省卫生厅、省人事厅重新修定了•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和•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四个文件,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
2.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3.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
4.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管理办法
二 O O 七 年 七 月 十 七 日
附件1 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进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和河北省人民政府1999年11号令•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应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三条 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条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是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单位执业,并受聘担任初级(参加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
4对各类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检查和指导;
5、组织协调本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工作。县(市、区)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的职能由市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确定。
第九条 各医疗卫生单位成立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明确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审查和登记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继续医学教育文件、档案和继续教育证书。
第十条 各级卫生、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制度,强化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和医学学术团体应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任务,认真落实。
第十一条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医疗卫生单位要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积极主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按照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服从所在单位的安排,接受考核。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和本单位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后,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第三章 内容与形式
第十二条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以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特别重视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十三条 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要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等有关内容的教育,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十四条 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为依托,设立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保证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
第十五条 继续医学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可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各医疗卫生单位应积极申报承办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按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规定执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按•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进行。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管理。
第十七条 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选择参加与本人专业和岗位工作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8医学教育的个人也应承担部分费用。鼓励企业支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二十六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可以收取合理学习费用,但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02年颁布的•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冀卫办字„2002‟18号)和•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冀卫科教字„2002‟37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办法由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件2 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河北省卫生厅、人事厅•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并按学科专业分类提前公布,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推广项目和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二章 项目类别
第三条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项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申报,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
第四条 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项目;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申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112第十二条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举办形式主要有: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研讨班、专题讲习班、学习班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等。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认可
第十三条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1、各级项目须符合相应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内容、形式、时间、学分和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2、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具备与项目有关的相应工作基础,必备的教学条件和场所,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
3、国家级、省级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项目内容须是其所从事的主要专业或研究方向,并有一定的专长或研究成果。
第十四条 每年申报次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时间为9月。申报单位按每年申报通知要求,填写下一拟举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表。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申报的国家级项目由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各市医疗卫生单位申报的国家级项目经所在市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审查后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核准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推荐。
申报的项目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进行审批。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每年年底将下一批准举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学科分类,列出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主办单位、项目负责人、学分数、日期、地点等向社会公布,供各地医疗卫生单位和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参加。
第十五条 每年申报次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时间为10月。申报单位需将下一拟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填写•河北省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表‣。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申报的省级项目由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各市医疗卫生单位申报的省级项目由市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审查后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各单位的申报项目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后提交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评审,每年年底公布下一批准举办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十六条 各市可参照省级项目的报表形式和时间要求制定本市市级项目的申报规定,市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每年年底公布下一批准举办的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将项目目录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七条 同一项目,原则上不得同时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五章 项目管理
第十八条 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办单位应在项目举办后10天内,将项目完成情况报表和参加人员名册复印件
516附件3
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
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省人事厅•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管理的通知‣和省卫生厅、人事厅•河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学分分类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
一、Ⅰ类学分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3、推广项目。
参加以上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可授予Ⅰ类学分,以上三种项目中均包含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Ⅱ类学分
自学笔记、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定并统一组织考核的学习项目、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外出进修、发表学术论文、科研立项、出版医学著作、考察和调研报告、医学译文、单位和科室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他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Ⅱ类学分。
第三条 学分授予标准
一、Ⅰ类学分计算方法
1、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2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10学分。
2、参加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6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10学分。
3、国家级推广项目按课件的学时数每3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省级推广项目按课件的学时数每6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
4、国家级、省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批准的学分数授予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5学分。
5、省、市级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每次授予省级Ⅰ类学分不超过3学分。
二、Ⅱ类学分计算方法
1、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应先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写出综述,在科室交流,每2,000字授予1学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9第三作者
(余类推)
国外刊物 104学分
省级刊物 52学分
内部刊物 320学分分类要求如下:
一、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
1、医、技、药、预防、保健等专业技术人员
每年至少完成Ⅰ类学分10学分,Ⅱ类学分15学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人员五年内至少完成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学分。
2、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含护士)
每年至少完成Ⅰ类学分8学分,Ⅱ类学分17学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五年内至少完成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5学分。
二、县(市、区)级医疗卫生单位
医、技、药、预防、保健、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含护士)每年至少完成Ⅰ类学分6学分,Ⅱ类学分19学分。
三、县(市、区)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
医、技、药、预防、保健、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含护士)每年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25学分(不区别Ⅰ、Ⅱ类学分)。在乡镇卫生院执业的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培训每年至少应完成20学分(不区别Ⅰ、Ⅱ类学分)。
四、其他
产假人员每年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2学分(不区别Ⅰ、Ⅱ类学分)。
第五条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的发放和管理
一、国家级项目承办单位应对参加项目活动并考试(考核)合格者,核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监制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并须同时加盖承办单位公章。
二、省、市级项目承办单位应对参加项目活动并考试(考核)合格者,分别核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市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监制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须同时加盖承办单位公章。使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单位,对持有电子信息卡的学员使用电子信息卡登记学分。
三、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项目承办单位提供学员参加学习的有关记录,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发放学分证书。
四、严格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办单位存在弄虚作假、滥发证书、乱授学分等情况,一经查实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全省通报、1—3年停办国家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处罚。
第六条 学分登记和考核
医疗卫生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职能部门每年应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凭证进行审查并登记到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已使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单位可通过管理系统审查记录,并将管理系统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打印存档。
医疗卫生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职能部门每年须将卫生专业
324申报。基地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组织评估后认定并公布,有效期三年。
第四条 基地职责
一、开展面向全省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项省级及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制定继续医学教育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课件,保证教学质量;
三、按公布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组织培训和教学管理。
第五条 基地管理
一、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在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导和所在单位领导下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须认真履行职责,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应符合相关项目标准,保证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所在单位审核后于每年10月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
四、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应按•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授予学分并核发学分证书。
五、每年年底之前,基地需将工作总结和本举办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情况汇报表、总结、教材等材料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实行滚动式管理,每三年评估一次。凡不能履行基地职责,不能保证培训质量的基地,经有关专家评估,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予以撤销。
第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2002年颁布的•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管理试行办法‣(冀卫科教字„2002‟39号)同时废止。
第七条 本管理办法由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94-01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的原因而将自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这可能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医学检验工作时接触的有害、有毒以及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可能对其健康或者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类危险职业,而且具有化学性、感染性等特点[1]。因检验科室的人员工作任务重,在加上缺少职业防护意识,在实施检验操作时没有实施足够的防护措施,无法避免的会出现多种职业感染现象。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工作的人员,总结其在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危害情况,同时对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对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的工作人员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
1.2调查方法通过职业暴漏后填写的相关记录做统计学分析,其中包括姓名、暴露时间、所在岗位、损伤部位、暴露方式、事后处理以及损伤程度等等。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从2011年——2013年1月间有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37.2%为采血针头刺伤,22.1%为标本管裂划伤,10.5%为仪器针头刺伤,30.2为体液、血液污染粘膜、皮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检验人员出现污染进而发生感染现象,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3讨论
3.1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现状我国现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近亿人,近些年丙型肝炎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现今,我国约有84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8万例患者。有研究指出,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病毒肝炎和艾滋病毒[2]。当体内注入10uL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输血后肝炎,如果被带有丙型肝炎的病毒器具刺伤,受伤者约有3%-10%的几率发生感染,患有丙型肝炎。由于检验科工作性质相对特殊,长时间接触会提高潜在危险的几率,常常会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
3.2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途径医院是一个集合了传染源的公共场所,院内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医院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检验科室又是各种标本进行检测的必经科室,这些标本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身就是传染源。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不但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3]。
3.3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3.3.1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在进行工作前,要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4]。真正的落实检验科的建设,正确处理废弃物及病原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
3.3.2建立健全各种职業暴露后处置流程检验人员的粘膜和皮肤会暴露在含有病原体的环境中,操作完成后应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粘膜部位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对于伤口部位被暴露后应轻轻的挤压伤口,将被污染的血液挤出,之后再用清水或者洗手液清洗干净。受伤部位的伤口要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液主要为0.5%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等,主要方式为涂抹或者浸泡等,并对伤口进行包扎;暴露人员应短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请专业人员评估其暴露级别,正确用药。
3.3.3自我保护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主要包括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被其污染过的物品等等,在与这些物品接触时,应佩戴手套,操作完成后应正确处理手套并彻底洗手或消毒;在实施检验操作的过程中,应佩戴具有很好防渗透性的帽子、口罩、手套,同时佩戴防护眼镜;但要确保光线充足,方便操作,以防被针头或者刀片等锐器划伤和刺伤;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枕头套[5]。医院应定期为检验科人员进行体检,建立个人档案,如有必要可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定期进行体检。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室人员需要长时间的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这不但会给其个人带来威胁,同时也会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源头。因此,要提高工作者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提升自身对风险防御的能力,建立安全有效地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这是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考文献
[1]彭卫红,刘素秋,谭萍.提高检验科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40-141.
[2]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3]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4]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70.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4
关键词: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分工,管理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集中体现在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管理、在用仪器设备技术保障、医疗仪器设备质量监控以及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四个方面,其中医疗设备的技术保障工作历来是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疗设备保障工作活动的主角是医学工程人员。在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行业中,事实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医疗设备技术保障工作而不是采购和其它辅助管理。技术保障工作的根源问题是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分工,合理地对工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分工和管理,能够激发技术人员的能动性与创新性,深化团队协作精神,是做好医疗设备保障工作的基本前提。
1 医院医学工程人员行业现状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超过7千万个公立医院, 估计工程技术人员有近50万人,这庞大的行业队伍最终以各种方式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了专业技术岗位分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背景、人才来源的千差万别,与其它医学学科分工相比缺乏科学标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行业人员组成结构复杂,管理工作混乱,形成了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普遍障碍。
2 传统医疗设备管理观念下的技术分工方法与特点
传统医疗设备管理观念认为:医学工程人员主要负责医院在用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保证维修工作及时、方便、省钱,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医学工程人员从医疗设备的角度出发进行技术分工,通常有以下五种方式:
(1)分片包干方式
根据临床医技科室分布将医学工程人员划定为相应科室片区的负责人。医学工程人员负责对分管片区所有的医疗设备和临床基础设施的技术保障工作,小到血压计、体重秤、病床、监护仪,大到CT、LA、MR等大型设备。这种分工方式优势在于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熟悉分管科室具体设备的运行和故障情况,容易与管辖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使用和操作的培训等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但是维修的设备种类太多,无暇顾及新技术新知识,因而技术水平及理论水平提不高, 维修效率不高,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均衡发展。
(2)首诊负责制
医学工程人员没有具体的专业分工,接到设备报修后,工程人员即进行维修,对首先由自己接手的设备在维修时负责到底。这方式这不利于引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3)按设备类型划分
医院的医疗设备根据使用途径划分成几大类型,医学工程人员通过类似的故障举一反三可以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分工方式要求较多的工程人员,彼此相对独立,当人员空缺时没有候补可能对临床有所延误,不利于医学工程部门的管理。
(4)按设备故障的分类划分
根据医学工程人员的能力和擅长的技术特点进行故障分工,形成流水线的工作模式(鉴别故障、拆机、编号登记、维修、购件、调试、装机)。维修全程大家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了维修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5)按维修和维护性质划分
技术保障工作包括一般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修,技术人员定期轮岗。该划分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将故障处理在预发期内,减少维修费用,保证良好性能,既积累丰富的维修经验,又将维修工作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旧分工模式是以医疗设备为关注对象,上述几个分工方式共同的缺点是缺乏考虑人的因素,忽略了在整个技术保障活动中的主角特点,埋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作性,忽视团体成员间的协同性。这在过去的被动式技术保障工作可能能够应对,但当医院服务工作要求逐步提高、医学工程人员工作内容日益增加的时候,人与设备的矛盾、人与制度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从而影响团体协助、影响保障服务质量、影响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发展。
3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新形势对医学工程人员的要求
随着患者意识的觉醒及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工作重点逐步向“设备安全质量管理”转移。这新趋势要求医学工程人员由原来被动式维修为主的工作模式急需转型为以向临床提供安全保障为主的主动式技术服务。
现代一种观点认为:医学工程人员的作用应包括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以及诊查的可靠性,使医疗器械一直保持优良的运行或待运行状态;保障医务人员在使用现代医疗设备时用得规范、符合标准,确保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预定效能;推动和参与适合医疗实际需求的创新技术的研发活动等方面。以人为本,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的个人的技术专长、知识背景以及性格特点,吸收传统技术分工的优点,在技术保障工作贴近新形势要求的前提下对技术人员进行划分,激发人的能动性,解放人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医学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我院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分工工作先后经历了一系列传统管理观念下的技术分工模式,但与需要的技术保障目标总存在不和谐现象,给医院医疗设备全局管理工作带来不小阻力;转变观念后,根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审时度势,通过岗位设置,工作划定,人员搭配三步曲形成新的技术分工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分工背景
(1)人员情况
我院共有医学工程人员11名,学历教育方面硕士生2名,本科生5名,其余均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5名。从医学技术人员的成长历史和能力专长来看,大多数是通过理工院校学习具备较系统知识的理论型人才,也有通过实践自学成才的动手型人才;有专长于某一技术领域的单一型人才,也有精通各工作范畴的复合型人才。依据在工作各个方面态度表现出来的一般性格特征,可划分为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等六大类。
(2)组织机构
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机构中隶属设备科小组建制,明确定位了医学工程人员从属设备科统一管理,并接受科室的统筹分工。
(3)技术分工的目标
人尽其才、方便管理、实现医院整体利益与个人价值双赢。医学工程人员通过优质的技术服务保障医院业务发展的同时,技术人员自身也锻炼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涵养,掌握医学工程专业知识与技术。
2)实施方案
(1)组织结构划分
根据人员资历条件和人数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以科研方向划分设置两大专业片区,一个综合业务岗位、一个零配件管理岗位、一个教学科研岗位以及两个临床驻守点。片区工作各有侧重,但相互交叉,一方面强调组织统一、政令畅通,另一方面避免分区过多、人员分工过细而无法开展较大项目活动的矛盾;同时让具备不同工作、处事及执行能力的医学工程人员去从事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每一位工程人员在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上都能够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如图1:
片区划分涉及科室地域层面的划分,也包含工作内容上的分工,兼顾大型设备或重点医技科室的定向管理,实现人、事、物三方面全方位考虑。
(2)不同职称的分工准则
助理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和少许医学教育背景;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供应、维修维护、信息管理,不参与医务活动;只面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了解医学;负责维修维护、质量保证、信息利用,参与部分医务活动;主要针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高级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熟悉医学,懂得管理,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高级维护,参加医务活动,参与决策管理,负责部门建设;主要针对有生命的工作对象。
(3)人员搭配
“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从人的综合素质出发,充分结合岗位需求,从人员年资、职称、教育背景、技术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角度综合考虑划分,基本做到高年资、高能力工程师带一个中年资工程师和两个低年资工程师,并且充分保证团体性格特征搭配的融洽性。如安排有管理型性格的人员负责整体管理工作,现实型性格的人员负责高技能要求的工作,探索型性格的人员负责科研教学工作,社会型性格的人员负责对外交流,艺术型性格的人员负责文化宣教工作,常规型性格的人员负责片区常务工作。另一方面,采取低年资工程师轮岗工作制,让其定期进行不同专业组岗位轮换,积累经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中年资工程师进行专业分工定位,即固定在某个技术岗位上,逐步深入研究某类仪器设备的理论和技术,形成自己特色技能项目;高年资工程师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实行定向制,不仅成为某个专业的专家, 更是成为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4)规范临床驻守点
在大中型医疗设备相对集中的临床医技科室(如:放射科、血液净化中心)设置医学工程人员,工程人员全面参加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即安装与验收、维修、预防性维护、技术和功能开发等。在编制上,依然接受医学工程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应当定期向部门领导汇报该科室的医疗设备的管理状况。技术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医学工程部门协作和支持。
(5)设置综合业务岗位
综合业务岗位按设备的专业分类分工:除实施了驻守工程师制的部分科室外,医院的其他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临床专科仪器设备、急救设备、光学仪器、压力容器设备和医院基础医疗设施或装置等。医院可根据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特点,按照设备的专业分类进行分工,如负责急救设备类(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注射泵、婴儿培养箱等)、光学仪器类(显微镜、电子内镜、眼视光设备、激光设备)等。
(6)辅助保障措施
建立医学工程人员考评办法,围绕维修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对医学工程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当调整人员工作内容。
建立“故障诊断会诊制度”,每位医学工程人员在技术保障过程中遇到技术上的疑难不能独自解决时,需按照工作程序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并组织相关医学工程人员一起“技术会诊”,做到分工不分家。
4 实施新技术分工后达到的效果
4.1 全院各科室的仪器设备落实到个人,百万元以上大型设备有专人负责, 避免了仪器维修过程中工程人员相互推诿的现象。使医学工程人员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前景,有事干,有目标,有发展,真正将个人发展与学科整体水平提高结合在一起。
4.2 激发技术人员的能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设备安全质量管理”随时发现设备故障并及时有效地排除,避免了故障的扩大, 特别对大型仪器实行预防性维修, 减少了不必要的停机率,提高了仪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按发展方向,工程人员将培养成某一专业方面的行家里手, 他们技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医院中被重视, 也较容易在这一专业方面钻研出成果, 增强了工程人员的成就感和事业心, 也为医院培养和造就出专业人才并保留人才, 形成了工作和科研的良性循环。
4.4 医学工程人员在技术活动中逐渐培养的5种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
(2)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
(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知识更新和扩展能力;
(5)适应环境的能力;
(6)应用多学科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能力。
4.5 医学工程人员在团体活动中锻炼的5种素质:
(1)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
(2)高尚的道德素质;
(3)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宽广的文化素质;
(5)高超的业务素质。
5 结束语
医院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分工工作是现代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交叉探讨的现实问题,通过实践摸索、科学分析,总能找到适合实际情况、和谐发展的分工模式。
如果说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就像现代医疗工作活动中一局棋,那么医学工程人员就是其中的棋子,通过精密布局,每个棋子都能发挥出其特定的作用,进而可以打造良好局势。医学工程人员的合理专业技术分工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最终达到与其它临床学科比翼齐飞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汤黎明.建立评价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指标[J].医疗设备信息,2001,(12):43-44
[2]姜宗义,裴曙光.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1999,(1):61-62
[3]袁丹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4]田巨龙.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J].临床医学工程,2005,26(9):188-189
[5]马艳红.我国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极缺[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周儒普,史长宁.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合理分工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5,19(3):165-166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5
茌平县卫生局
2011年8月12日
关于做好2011年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
教育任期考核工作的通知
聊卫医[2011]号
各县(市、区)卫生局、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市直医疗卫生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化建设,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挂钩的配套政策,促进我市继续医学教育深入健康发展,根据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鲁卫科教国合发[2001]30号)和《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管理规定》(鲁卫科教国合发
[2002]19号)及《聊城市执业医师考核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经研究确定,今年8月份对我市有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考核。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任期考核对象与标准
(一)考核对象:符合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或聘任条件,拟申请参加2011年卫生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1-
术职务评审(考试)或聘任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二)考核周期:本次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周期为5年,即对考核对象在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考核。
(三)合格标准:按照《聊城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学分累计和审验,凡考核周期内平均每年取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少于25分,当年所获学分不低于20分,累计达125分,且同时达到以下要求者,可认定为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合格:
1、任期内I类学分要达到以下要求:三级医院人员不低于50学分,市直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不低于35学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不低于25学分。对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I类学分暂不作硬性要求。
2、从事临床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药学、检验人员及护士长,须参加2006年上半年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艾滋病诊断》学习且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书。参加远程教育者,可提交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学分证书《抗菌药物和麻醉药品合理应用》。
3、2006-2007年上半年参加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其必修课程《医学伦理学》学习且成绩合格,并取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验印的相应《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学分证书》。
4、护理人员2009-2010年参加《护士条例解读》学习且成绩合格,并取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验印的相应《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学分证书》。
5、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及药学专业人员参加《山东省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增补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学习且成绩合格,并取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验印的相应《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学分证书》。
6、2007年参加“医疗卫生机构药械商业贿赂防范专项培训”、2008年参加“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技术专题应急培训”、2007-2009年参加“聊城市卫生法制教育年活动培训”,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四)相关事宜说明
1、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获得由卫生部统一印制、省卫生厅验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第二阶段),可作为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合格的证明。但其任期内继续医学教育必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根据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参加卫生支农在基层工作满半年以上以及参加援川、援疆和援外医疗队工作3个月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其当年按取得规定学分25分计算,但其考核周期内的继续医学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必须考核合格。
3、经单位批准到外单位进修学习(含出国培训)6个月及以上者,经培训单位考核合格,视为完成当年规定的25学分,但其考核周期内公共必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4、2010年以前参加过市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者,提交当年任期考核合格证书及其以后获得的继续医学教育
学分有关证件。
5、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的《2011年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证书》。该证书是卫生技术人员参加2011年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或考试)与聘任的必备材料。
二、组织实施
(一)2011年我市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组织实施工作由聊城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聊城市卫生局医政科)全面负责。
具体办法:卫生技术人员持个人《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册》与考核周期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证书及其他有效材料报所在单位进行初审。经单位初审合格后,由县(市、区)卫生局或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持上述有关材料集体到市卫生局医政科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定;市直单位直接报送市卫生局医政科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定。经审验,任期考核合格者,可获得《2011年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证书》。
申报考核人员需每人一个档案袋,同时提交原件、复印件,袋内材料应与填写的《聊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表》内容一致,且材料应一次性交齐。《聊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贴于档案袋上,一份臵于档案袋内,档案袋上编号必须与汇总表序号一致。《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详情登记汇总表》需加盖公章。凡个人提交材料者,恕不受理。请于2011年8月22日前将《201
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详情登记汇总表》(附件2)、《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汇总表》(附件3)、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院医学教育任期考核个人学分统计(附件4)电子版和纸质版(加盖公章)报我局医政科。
(二)任期考核审验及证书工本费按有关规定执行,同材料一并上交。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各医疗单位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开始考核工作。全市考核工作于8月31日前结束,过期不再受理。
三、有关要求
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县(市、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聊城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和《聊城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指派专人负责学分审核、认定工作,并严格证书发放程序和标准,严禁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附件:
1、聊城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
分登记表2、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
期考核详情登记汇总表3、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
期考核汇总表4、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
期考核个人学分统计
二O一一年八月八日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表排列顺序
为按时间先后把必修课排在前面,其次一类学分,最后二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6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練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2杨学东,郑伟,李红玉.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62-365.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7
1核医学技术人员管理
1.1加强放射防护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放射性医疗事故部分取决于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技术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掌握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必须严格执行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流程。
1.2严格执行防护规程,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技术人员进入控制区必须穿戴隔离衣、铅衣、铅围领、防护铅眼镜、帽子、口罩、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 在结束高活室的工作后, 用肥皂清水清洗双手, 使用表面沾污仪监测全身, 看是否有放射性污染。并监测工作场所, 做好每日的监测记录。
2放射性核素操作管理
2.1在操作放射性核素时, 均在有铅屏蔽的通风橱内进行。在分装放射性核素时, 治疗盘一定要衬有一次性吸水纸, 严禁用手直接接触放射源, 养成用长柄摄从铅罐中取药的习惯。距离放射源越远, 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小。
2.2在给患者进行放射性药物静脉注射时, 一定要位于铅屏之后, 手持注射器末端, 操作时间尽量缩短, 做到“一针见血”[1]。对于久病卧床, 血管静脉穿刺难度高的患者, 采取先在天然本底的非限制区内开辟静脉通道, 然后再转至高剂量的控制区进行输注放射性核素药物。这样能减少工作人员在控制区停留, 及接触较大剂量放射性核素的时间。
3加强核素患者管理, 做好健康宣教
3.1提前安排好当日所做检查患者的预约工作。组织好患者, 能够分批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注射检查[2]。待患者到齐后, 在核素患者候诊厅集中对进行检查项目、注意事项的告知, 做好相关核医学宣教工作, 并对接受核素检查的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如在做全身骨显像检查前, 告知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对身体无损害, 解除患者的顾虑。在注射显像剂2 h内, 嘱咐患者多饮水、多排尿, 避免尿液污染[3]。让患者签署《核医学科检查知情告知书》, 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后, 嘱咐患者在核素候诊大厅候诊, 不要随意走动, 尽量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照射和医务人员的不必要照射。
3.2在技术人员呼叫患者做检查时, 要用对讲机告知患者。给患者摆放体位时, 技术人员要穿戴隔离铅背心, 尽可能加大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患者和工作人员的通道要分开, 患者做完核素检查后要走核素患者专用通道。
参考文献
[1]陈金娇.临床核医学的放射防护及静脉注射方法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2) :53.
[2]徐晓红.临床核医学放射防护的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8, 29 (1) :56.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河南省4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7个专业已取得中专文凭的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759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759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 经一致性对比纠错后, 将数据转化为SAS数据集, 用SAS 9.13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或R×C表确切概率法,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
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741名 (97.63%) , 不需要和说不清楚的18名 (2.37%) , 表明大部分具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有必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2.2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 (见表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69.28, P<0.01) 。
2.3 对继续医学教学单位的需求
(1) 不同专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单位的需求见表2。
(2) 不同年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单位的需求见表3。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中专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卫生部制定的第一个全国乡村医生教育10年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具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已成为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体。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引导其向更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迈进, 以满足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调查显示:97.63%的乡村医生认为需要接受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 2.37%的认为不需要和说不清楚是否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这与景富春等[2]报道基本一致。
3.2 短期培训应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本次调查显示, 短期培训是多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愿意接受的形式,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94%, 且各专业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社区医学、护理和口腔医学专业学员首选短期培训, 而预防医学、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和药剂专业学员首选函授。这主要是因为乡村医生经济收入不高, 担心培训影响收入, 另外, 基层辅助科室人员匮乏, 工作离不开也使他们不愿意, 也不可能利用较长时间和花费较多的钱脱产到城市医院或医学院校学习[3]。
3.3 高等医学院校是继续医学教育首选的培训单位
本次调查72.07%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愿意到医学院校进行培训, 依次为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中等卫生学校, 由表2、3可见, 这与孟群等人的报道一致[4]。省医院和市、县级医院多因交通不便、费用高等因素, 造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因此目前中专卫校可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学, 以培养大专及以上水平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总之, 继续医学教育应根据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和年龄, 采取多种方法面向已取得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 也可引入学分制管理, 促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这是一条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为了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对河南省4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招收的7个专业共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有97.63%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关键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庆普.乡医教育先进表彰[N].健康报, 2002-01-03.
[2]景富春, 高勇虎.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23~25.
[3]特约评论员.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3, 10 (1) :2~4.
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的引入与培养 篇9
1 医院分类及工程科技术人员引进
对目前各个医院来说,医疗设备的种类是纷繁复杂的,不仅有高档精密的彩超、CT、MRI,也有手术床、吸引器、血压计等基本医疗器械。要严格地将工程人员专业和所有相对应的医疗设备完全对应起来是不现实的,而现在大量运用的分科室大包干方式效果也不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人才浪费,影响优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医院在工程科人员引进上的基本思路是考虑自身的学科特点和重点要求,安排所需要的专业电子技术工程人员以及他们的工作范围,同时也要保证有机械工作技能的人员来负责设备装配、零件加工等基础性辅助工作。其次,要根据自身规模、发展要求、资金等条件,考虑引进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能力特点。下面根据不同的医院特点进行一下分类说明,重点在于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1.1 第一类医院
这类医院的规模普遍较大,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因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迅速,高档设备占有率高,普遍由各个设备供应商提供较完善的售后服务。这类医院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主要是在一些相关的医疗设备购置中进行技术支持与论证,组织和培训临床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对医疗设备故障进行预防性检查,对常见故障和误操作进行快速处理,对严重故障原因进行辨别并监督设备售后维修人员作出正确的维修和零部件更换。因此,这类医院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要求应该是以实用型高学历人员为主,通常应该考虑以医电仪器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为主,以机电一体专业的中等学历人员为辅,在能力上倾向实际动手能力较强的人员,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广泛,对负责重点科室的技术人员特别要强调专业对口,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获得满意的效果。
1.2 第二类医院
这类医院以研究所为依托对象,从事较专业化的疾病治疗,重点在于相关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因此,它们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要求在于参与科研研发工作,进行理论和实验的技术革新。它们所需要的是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强,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敏锐的大脑思维和创新开拓精神,能够形成独到的思维和见解,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和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探索能力和良好的外语基础,同时,应该在人员的配备上以一个科研团队的形式加以引入,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3 第三类医院
这1类医院是目前医院体系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医院,它们的总体实力如病床数量、门诊量、年收入等都表现得不特别突出,因此在医院的经费开支上需要严格的管理,从而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医疗设备的更新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对故障设备的维修要求也很高,尽量立足于自我维护,减少维修开支。同时,在具体的维修过程中,也要以元件级的维修为主,而不是轻易的采用整体替换。因此,这类医院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要求是很精细的。首先是需要一定的高等和中等学历的电子工程师承担不同层次和难度的电子设备工作,也需要具有机电一体化专长的人员来进行辅助性工作。同时,对这些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也要有较高的要求,才能保证既能勤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能自己动手加以解决。
2 工程科技术人员的培养
对于医院工程科技术人员来说,其中坚力量是具有一定学历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他们来到工作岗位时通常都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的外语基础,以及一些基本的实际动手工作能力。但这一切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发展。首先是学校的理论和实际临床医学的结合能力不够,书本知识过于表面化,而学生对真实的设备接触得很少;其次是部分课本所讲解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得知识老化且涉及面偏窄,不适合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第三表现在学生虽然外语能力都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但在专业外语方面,特别是部分和医学相关的专业词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对进入医院的工程科技术人员,有一个后期继续教育的问题,而在他们工作之初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教育能够迅速提高他们独立现场工作能力[3]。
2.1 基本知识的扩展
学生在学校完成的都是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越是高档的学校越是如此,通常接受的课程实验也大多与电子系统相关,而在医院环境中有很多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此,还需要掌握很多其他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与电工相关的电源电路布线,火线、零线、地线的标示与连接,特别是医疗设备的接地处理都需要强调,各种电磁阀门、电动机及管路如何连接,医疗设备的安全常识等。通过对诸如此类知识的传授,能加快学生基本知识的补充和实践经验。同时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也不多,且功能和运用目的各不相同,应教会他们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手册进行查阅以及使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辅助工具。
2.2 基本技能的扩展
医疗设备也有许多相关技能的沉淀,这是对许多前人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比如在对故障设备维修处理过程中的问、望、闻、查4个步骤(即了解听取故障设备发生的故障现象和过程,观察故障设备的外观和电路板有否异常,闻设备有无焦臭等异味,最后利用工具排查故障);对各种不同类型电子元件的焊接处理;特殊故障如热稳定性不良的排查与处理;医疗设备的表面清洁与内部除尘方法,故障排除的步骤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同时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在最初的工作过程中,要新员工与老员工一起全程参与机器的安装、调试、验收、维修,深入到每一个临床科室进行广泛的设备维护,做到对各种设备心中有数,充分了解设备的共性和特殊性,为以后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
2.3 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医院工程科的现状来说,其依然是医院的一个工作支持平台,而目前的医院运行形式必定是以临床工作为主,其他部门围绕临床部门服务,对工程科的重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同时也是和其工作效果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工程科技术人员来说,从来到医院的那一刻起,就要对他们的工作背景作深入的分析和指导,使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完全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会产生错位的感觉[5]。同时,由于工程科工作的特殊性,既要求他们要经常主动上门巡查,为临床排忧解难,又要有合理时间安排在科室进行设备维修维护,并且由于每种设备的故障差异性,使得即使每一次相同的故障现象都有可能采用不同的维修工作手段,因此维修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而这种良好的素质培养要从工作的第一时刻起就开始,既要求老员工做好示范,又要用客观的外部条件加以约束和鼓励,才能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风气。
对于一家现代医院来说,医院工程科技术人员应该与临床医生、护士一道,成为医院运行的三大支柱,需要发挥各自不同的才能,共同为患者服务[6]。医院管理者对工程科技术人员既要合理配置引进,了解其工作重要性,又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并且要注重人员层次梯队的形成,才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胥绍禹.医疗设备维修要走建设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道路[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0):62.
[2]周源.医院医疗器械科岗位人才培养[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0):65.
[3]钟青松,冯智诚.对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继续学习问题的探讨[J].医疗装备,2000,13(9):17-18.
[4]赵杰宇,南喜文,李俊礼.关于加强医院医学工程科学科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76.
[5]张廷武,陈宇珂.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养不可忽视[J].医疗卫生装备,1999,20(3):34-35.
二十一世纪影像技术人员的挑战 篇10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影像技术人员,挑战
近20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生物物理、生物化学、 生物医学、基因工程、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 医学影像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各种高科技的影像设备接连呈现, 为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 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影像学信息, 为人类能检查、诊断、治疗和最终战胜各种疑难疾病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这的确是值得令人欣慰的。然而, 快速发展的影像技术与滞后的影像技术人员的素质之间, 差距越来越大, 这无疑是对二十一世纪影像技术人员的极大挑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从X线设备来看
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985年发现X-ray, 并用它拍摄了第一张X线照片后, X线就被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医学上的应用。X-ray透视和摄影技术作为最早使用的医学影像技术, 直到今天还在普遍使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在随后的几十年中X摄影设备有不少发展, 包括使用增感屏、影像增强管、旋转阳极X射线管、X-TV及断层摄影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CT机的出现, 成为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是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CT采用横断面体层成像, 不受上下组织重叠或阴影的影响, 其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 同时还能利用CT值作定量分析;与传统的影像设备相比, 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如此, 在之后30年间, CT设备发展迅速, 更新了五代。于是就有后来的超高速CT (UFCT) 、螺旋CT (SCT) 、多层CT (MSCT) (2~64层) , 使临床应用范围和诊断效果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2 从磁共振成像设备来看
从1946年美国科学家Block和Purcell分别发现了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MR) 现象, 到1977年达马迪安等人建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 并于1977年7月3日获得了第一幅横断面质子密度图像 (用时长达4小时45分钟) , MRI便开始了在人类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因为它是一种非电离辐射式医学影像设备, 具有无放射性损害、无骨伪影, 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 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 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的MRI硬件技术在飞速发展。其中高性能梯度线圈、开放型磁体、软线圈、相控阵线圈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 都显现出在这些方面强大的发展趋势。随着MRI硬件的发展, MRI的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如平面回波成像EPI (echo planner imaging, EPI) 使MR的成像时间大大缩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er, MRA) 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动态增强MRA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A, DCE MRA) , 明显缩短了血液成像时间, 避免了扭曲血管, 湍流及慢血流所致的信号丧失;FMRI技术, 它是对人体功能进行研究和检测的MRI技术, 可检查形态未变但功能已改变的病变, 从而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磁共振成像介入, 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度, 可精确区分病灶的界面、确定目标。亚毫米级空间分辨率便于病灶定位和接入引导。多层和三维空间成像允许全方位地观察重要的解剖结构。快速和超快速成像能对生了运动、介入器具和介入引起的变化进行实时观察;消除伪影技术, 可有效消除人体生理运动如呼吸、血流、脑脊液、脉动、心脏跳动、胃肠蠕动等引起的磁共振图像的伪影。
3 从核医学技术设备来看
自世界第一台gama照相机由Hal-Anger于1957年研制成功以来, 照相机就成为近30年来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核医学成像设备, 一直到1979年第一台实用的SPECT研制成功, PET也相继研制成功, 开始了放射性核素体层显像的时代。经过10余年的技术发展, SPECT又成为新、脑显像, 尤其是脑血流和功能显像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PET成为当今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影像技术研究人体心、脑代谢和受体功能的唯一手段, 显示着核医学显像的巨大优越性。PET被认为“在核医学史上奠定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是一种处于前沿的新仪器。它所获得的图像是反映人体生理、生化或病理及功能的图像, 比SPECT图像更清晰、更真实。它的图像不仅在临床上可用来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生理、异常代谢的变化, 同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监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且对探讨功能性疾病的机制和研究生命现象具有理论上的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 目前最先进的是多探头、多环形的PET。
4 从超声医学技术设备来看
1880年,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其兄长雅克斯·居里 (Pierre and Jacques Curie) 发现了压电效应, 由此揭开了超声技术发展的序幕。1942年A型超声的使用;1954年B超的临床应用;1956年多普勒效应应用于超声诊断;1967年N.Bom的电子扫描法和J.C.Soner的相阵控扫描法;1968年的时间增益控制 (time gain control, TGC) 补偿原理;1972年的灰度回声图概念;到七十年代中后期采用的灰阶及数字变换扫描技术, 明显改善了图像质量, 实时超声显像引起重视。1991年ATL公司推出的世界第一台全数字化超声系统即数字化技术成为后来发展方向。在此期间也发展了一些新技术, 如彩色多普勒组组图 (CDTI) 技术、彩色多普勒能量质量的对比谐波成像CHI技术实时三维成像技术等进一步拓宽了超声技术的应用范围, 推动了超生设备的发展。主要有体外碎石、超声乳化、超声刀、超声CT、超声内镜等。
5 最后从其他影像技术来看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化摄影技术 (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电耦合器件及线扫描技术等) 使传统的暗室操作走向光明;分子成像技术的出现, 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目前, 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介入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 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它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 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简单的讲, 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 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 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现在已发展的有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等。
网络技术的无限发展和应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及影像技术的进展, 尤其像多层CT、MRI等先进影像设备的广泛应用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增多, 获取的图像和信息量非常巨大, 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若这些影像资料和信息, 仍按照原来的处理方式和传统的管理方法来处理, 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业务需求。因此, 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管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这些信息已成为必要, PACS系统就应运而生了。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 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 并且可以与医院的放射科的各种成像设备 (包括CR/DR、CT、MRI、DSA、SPECT、PET、US等) 、放射信息系统 (RIS) 及医院信息系统 (HIS) 实现无缝连接, 能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医疗的资源共享, 提高诊疗效率与质量、克服时间及地域限制、模拟手术, 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 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它成为医院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医院真正实现数字化的基础。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
软件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功能软件和专业软件的丰富多彩, 组成了医学影像技术软件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就CT来说, 基本的功能软件具有扫描、诊断、显示、记录、图像处理及故障诊断等功能。它形成了以管理为核心的、能调度其他独立软件的系统。常用的独立软件有预校正、平面扫描、轴向扫描、图像处理、故障诊断、外设传送等;专用软件有动态扫描、快速连续扫描、定位扫描、目标扫描、平滑过滤、三维图像重建、高分辨率、定量骨密度测定、氙气增强CT扫描软件等, 正是有庞大的功能软件支持, 再加以计算机的快速运行, 使得这些高科技的影像设备得以按照人们的意愿为人类检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服务。
专业外语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高科技影像设备的普及和应用, 数字化医院的兴起和运行以及国外设备的进军、落户, 都催生出一种与人、与设备和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交流的文字语言, 无疑英语语言的学习成为第一需求。我们在医院上班工作要用, 出去学习要用, 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交流特别是进行学术交流要用, 写作论文要用。如果语言不过关, 那我们工作、学习、交流和写作就会遇到困难和障碍, 就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发挥高技术设备应有的水平。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篇11
1 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新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自1996年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 其规模不断扩大, 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等问题也显现出来, 成为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为了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新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3]。同时, 北京市卫生局印发了《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和《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验管理办法》[4], 2007年7月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督查方案》[5]。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第Ⅰ类包括经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审查、批准并公布的项目和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组织评审并批准后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有关文件规定, 参加此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人员按项目的级别、内容和学时授予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第Ⅱ类包括各种区县级项目、自学、进修学习、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区县级科研成果奖、出版医学著作以及由医院 (或院、系、所) 所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等, 参加此类活动可授予Ⅱ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按照新的文件规定, 我们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管理采用学分制, 每个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每年的继续教育学分必须达到25分, 并明确规定三级甲等医院医技人员每年的Ⅰ类学分需达到10分, Ⅱ类学分15分, 且两种类型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同时, 按照新的规定,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明显增加了对各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督查和学分审验, 如今年就对我院的一个国家级项目和一个北京市级项目派人来现场督促检查, 还对部分Ⅰ类学分证书进行了审验。
2 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只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业务作风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队伍, 向患者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工作者要适应并跟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除了客观条件外, 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育思想必须更新, 教育方法亦应相应改变, 应把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变为阶段性分专业的终生教育。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西方国家明确规定医生平均每年至少学习30天, 否则不能继续行医[6]。我们国家则要求医学专业人员每年必须修够25学分 (不同级别的医院Ⅰ、Ⅱ类学分要求不同) , 北京市人事局曾发文件《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管理办法》[7], 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 必须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 否则不能晋升。
继续教育学分制是把繁杂的教育、学习、撰写论文、科研设计、科研成果等多项可以提高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方法折合成学分以量化的数据进行统计, 直观地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继续教育和提高科技水平情况。事实证明学分制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热情,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提高, 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考察和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情况和业务成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分制管理仅是一种手段, 最终是要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与申请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执业再注册挂钩也是为了有效地促进该项制度的落实。医院应避免为完成任务而被动执行的状态, 要重视评分所揭示出的问题, 把学分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才能保证制度健康、稳定、持久地运行[8,9]。
继续教育学分成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后, 学分的统计工作显得重要而敏感, 因此要严肃认真地把好关。目前, 我院已将继续医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 加大了资金投入, 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管理力度, 让全体职工真正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并使得各类技术人员具备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现实条件, 从而保证了他们获得必要的学分。
3 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任务
我院作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既要注意对外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 也要注意提高本院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 我院继续教育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督促落实全体医技人员在一年内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获得25学分;另一方面全院还要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北京市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十余项以及数量不等的院内自管项目。
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前提是医院和科室领导重视, 包括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如我院将临床科室收入的2%作为继续教育专项资金, 给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强化管理是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的保证, 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是提高口腔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继续教育与学分制结合, 能调动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把继续教育贯穿到整个职业生涯中, 使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继续教育的成果,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10]。
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方法, 我院于2003年开始使用由北京健康在线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专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而设计的管理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 (ICME) , 实行继续教育的计算机管理, 本系统是集纪录、管理、统计和申报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大大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力度与效率, 并能够使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开展的情况, 形成了继续医学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11,12]。
今年, 我院举办国家级项目6项, 北京市级项目5项, 首都医科大学校级项目4项,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从2007年底全院继续教育学分统计结果来看, 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继续教育学分的主要途径是:Ⅰ类学分的获得主要是参加各种国家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学习班, Ⅱ类学分的获得主要是参加院内和科内组织的学术活动以及发表论文等。
4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执行
按照有关继续教育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卫生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获得国家级和市级Ⅰ类学分的主要途径。经审批通过的国家级和市级项目数量的多少, 是一个单位、学科及学术团体在全国、全市学术地位的体现, 因此各医疗卫生机构、学术团体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多地申报高水平的项目, 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多做贡献。成功地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加强对外交流, 展现自己形象的难得机会, 对促进本单位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项目举办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项目主办单位的声誉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按文件规定, 申报国家级或北京市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内容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项目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及组织管理能力;项目名称是否准确、新颖;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四新” (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三性” (即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13]。关于国家级项目的申报,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新的文件明确规定, 国家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本学科在国际发展前沿;本学科在国内发展前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进展;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 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填补国内空白, 有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项目申报成功后, 则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作, 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的内容, 因此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联系, 按照文件规定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近十年来, 我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注意和各学科带头人密切联系, 加强合作, 努力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成功地申报和举办了继续医学教育国家级和北京市市级项目数十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既推广了口腔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提高了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锻炼了队伍, 同时也提高了本院在国内同行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5 强化医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管理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的范围很广, 重视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训练, 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由于国家和北京市的文件已明确规定, Ⅰ类项目学分和Ⅱ类项目学分不能互相代替, 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多种继续教育类型, 实行多元化教育模式,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健全管理体系, 切实使每一个医技人员完成每年Ⅰ类学分10分, Ⅱ类学分15分。
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育对象也各不相同, 我们应该区别层次做好各级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 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 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对于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应着重进行三基训练, 开展临床教学医疗实践和自学,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对于具备较强工作经验、知识储备丰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要求他们专业定向, 专题知识更新, 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 积极与国外合作科研, 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组织下级医师开展教研工作[14]。
继续医学教育在于补充在校学习之不足, 开拓知识面, 促使受教育者用已掌握的知识深入了解与临床问题相关的知识, 增强其工作能力。因此, 要使全体医技人员完成所要求的Ⅰ类和Ⅱ类继续教育学分, 作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全院及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组织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除参加项目类的培训班、学习班以获得Ⅰ类学分之外, 更要组织和要求医技人员参加Ⅱ类学分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种讲座, 对于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共同掌握的知识, 举行全院大讲座;而各专业科室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则采用科室小讲座或病例讨论等形式, 使大家各取所需,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我院及重点专业科室的辐射作用, 既注意对院外人员的继续教育, 同时也对各种综合科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注重实效, 及时推广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 大力提高全院各科室的整体水平;此外, 更应鼓励大家积极撰写发表专业论文, 从而使大家能够获得足够的Ⅱ类学分。
就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而言, 由于不同职称和不同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 各科室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各类学分的构成, 在安排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时考虑本科室的实际需要, 真正起到通过少数人外出参加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而全面提高全科室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各科室重视开展科内的继续教育活动, 针对科室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讲座或其他活动,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院每年举行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 各科室应根据需要尽量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参加, 充分利用我院本身的资源, 使更多的人参加学习并获得继续教育学分。
我们还应拓展视野, 把与国内兄弟院校及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交流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比如我院与日本鹤健大学、新知大学及东京齿科大学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合作, 并将这种与国外交流纳入继续教育整体规划, 组织回国人员汇报成果, 注意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注意请进来, 大力推动我院继续教育的发展, 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推荐阅读:
医学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复习题11-23
医学影像技术简历08-27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10-18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10-11
医学影像技术概论05-26
医学影像技术学08-0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0-02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07-15
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势07-22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课程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