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2024-11-09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共9篇)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1

社会道德的各种进步的存在形态都可以归结为道德文明, 马克思曾经把社会经济关系的情况区分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发展”这三种阶段, 后一种阶段对前一种阶段的取代, 就会引发和促进道德文明的进步和转型 (1) 。道德文明属于精神文明, 其进步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看也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事物的发展既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也是通过自身不断否定辩证的过程。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 传承道德文明既是历史的需求, 亦是责任的使然。

一、新时期大学生传统道德文明的偏离内容

大学生们的道德文明程度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日常行为表现,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 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偏离。在各种学生中, 有些学生的道德文明程度较高, 但是有些学生的强调过分强调自我的个性, 误将一些偏离的道德行为理解为个性, 从而导致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发生。例如一些恶性的奖学金竞争、宿舍的矛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不服从学校管理等。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偏离, 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纯净的校园生活中的一抹黑色, 也是学生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污点。

其二, 价值观的偏离。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波动的重要时期, 他们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 重视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和物质生活的优越感, 盲目的追求一些东西, 看重索取, 忽略奉献, 对传统道德文化缺乏学习和继承。

二、新时期大学生传承道德文明的原因

我国的悠悠历史长河中, 代产生的大量优秀的人类文明, 许多文明至今仍旧无法超越, 这样的事实亦是新旧道德文明的写照。当新道德现象折射出的新的道德文明时候, 也要看到了传统道德文明中所含有的先进道德文明因素。传统的道德文明必然含有先进道德文明的因素, 我们不能一味的抛弃, 而应该适当的传承下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发展的后前段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 同时它也会被它的后一阶段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 道德文明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 由此构成道德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不管道德文明如何演变, 都无法取代它的地位。每个时代的道德都有它历史的可取性。

道德文明不断的进行更替, 高校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 不因仅仅追求新的道德文明, 应学会包容兼并的看问题, 强调个性, 也要注重共性, 这是传承道德文明十分必要的认识。在分析和探索道德文明的时候, 应该多学习、多思考, 将传统的道德文明细细咀嚼、斟酌。不对旧道德文明的简单抛弃, 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三、高校学生传承道德文明的方式

1、注重道德实践的开展。

道德实践是大学生道德思想、道德文明的外化为行动的过程, 是大学生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反映。想要查看道德文明的成效其实就是观察道德实践开展的情况。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在, 大学生们的道德实践也是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色彩。许多传统的优秀的道德文明与他们现在的价值观所背离, 因而不为年轻人所接受。但是实践出真知, 道德文明具有教育、指引、规范等作用, 高校学生需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地检验自己的道德文明, 从而反省、改正。要学会内省、自律、他律,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2、营造良好氛围。

道德作为一种能动的精神力量, 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自律和进化机制。环境是人实现价值的载体, 强化校园环境, 突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校风、班风、宿风的塑造。定期开展特色活动, 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作用, 不可忽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力量, 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 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调整学生的自我认识。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主动找出始终对人类进步产生积极意义的道德文明, 帮助和指引学生养成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充分挖据和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让学生能够自觉定位价值观, 在日程学校生活中能够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增强判断力。

总而言之, 道德文明重在建设和塑造, 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言谈举止都是道德文明的产物,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 高校应该认清职责, 加强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引导和教育学生不断调整对传统道德文明的认识, 提升他们的心智, 当他们面临选择、遭遇困顿时, 可以明是非、辨真伪、记初心。唯有这样, 才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文明建设是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结合中的道德文化传承内容, 通过分析大学生道德文明现状, 浅析如何建立道德文明的规范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传承,道德文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窦炎国.伦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上卷) .商务印书馆, 1964.

[4]罗国杰等编.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5]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2

姓名: 董迁彤

学院: 矿业与煤炭学院 班级: 采矿12—1班 学号:1272101133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同一的汉语,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中,属汉藏语系的有29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属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属南亚语系的有1个民族;还有1个民族的语系尚未定论。民族之间互通语言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汉语普通话,日益成为各民族主要的交际语言。新中国成立前,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文字的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有音节文字,有字母文字。字母的形式,有藏文字母、朝鲜文字母、回鹘文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共7种。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4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又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国目前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515项,约占项目总数的42%。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源于民族发展历史,或源于生产实践,或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源于宗教信仰,或源于居住环境。以饮食为例,淮河以南从事稻作农耕的各民族及东北的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从事麦作农耕的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则习惯于吃面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及全国山地丘陵区从事杂谷栽培的各民族以玉米、高粱、谷子、薯类为主食;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民族则主要吃糌粑、酥油茶、牦牛肉以抵御寒冷的气候;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以擅长制作各类鱼类食品而著名。各民族都有一套特殊的烹调方法,把各类食品制作成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著名的如维吾尔族的烤馕、抓饭、烤肉,蒙古族的“手扒肉”,哈萨克族的忽迷思(马奶子),回族的涮羊肉,赫哲族的刹生鱼,朝鲜族的冷面、辣白菜等。

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包括宗教性节日,如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十分隆重;藏传佛教的传大召、传小召、瞻佛节,在藏族、蒙古族和部分纳西族、门巴族群众中影响很大。农事节日,如彝族等民族举行火把节、藏族举行望果节以庆祝丰收。纪念性节日,如满族的颁金节以纪念民族名称的确立,苗族的四月八以纪念英勇就义的苗民首领。商贸性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要举行各种商品的交易。此外还有一些文体娱乐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要举行摔跤、骑马等比赛,规模很大,气氛热烈。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既包括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特点也非常鲜明、突出。

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是与汉民族同生共长的民族。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有人认为《黑暗传》为汉族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饮誉世界。《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成就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建筑、服饰、风俗等诸多方面,既保持和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和容纳了现代文化。艺术种类繁多,仅演唱艺术就有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侗族的大歌、回族等民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数百种。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壮族的三月

三、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苗族的跳花节、布依族的歌节等,都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盛会。

三是独具的民族语言文字载体。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将近6000万人使用着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特别在边远民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人口比例更高。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广播影视节目、图书等,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

四是地域特色浓郁。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十分辽阔,从白山黑水到椰风海韵的海南岛,从台湾中央山脉到位于我国陆地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从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从西南云贵高原到西北黄土高原,从武陵山区到塔里木盆地,均有分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彩色。从大的文化形态上看,有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绿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各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看,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特色。我国还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这些民族的文化无一不具有深厚的边疆地域特色。

五是在精神价值上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同时,由于地域、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既深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演进速度的空前加快,云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发生着变迁。从总体上来讲,由于汉族(中国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一些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民族习俗和禁忌被改变和突破——“神树”林不断被砍伐;农耕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面前显得苍白疲惫;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仪轨的吸引力变弱;传统社区权利架构下的习惯法和行为规则也因国家政权的强力渗透而趋于瓦解„„这些都直接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保护产生了影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不管是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方面还是非物质文化方面,要对这些文化的发展传承都需要大量的物力及人力资源,投资方面也不容乐观。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让这些少数民族自己重视自己的文化,使自己有义务性的去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让上一代注重培养下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时常让下一代受到自己的文化熏陶,培养和增强下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明白自己的也是维护历史世界文化的使者,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的伟大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就会流露出少数民族的气息,让其他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产生神秘感,使其他民族感受的到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气息。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饰品;红色文化;必要性;可行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课题“江西红色旅游饰品设计开发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JC1322)阶段成果之一;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井冈山旅游纪念品红色元素融入艺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之一。]

一、江西红色旅游饰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工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又是江西旅游的主体,这为红色旅游纪念饰品开发研究的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旅游纪念品占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江西生产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热情,设计师对红色文化传承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景点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且以首饰形式的红色旅游纪念品特别少,具有首饰美学特征和时尚性的红色文化旅游饰品还更少。为此急需加强红色旅游饰品这样的特色首饰的设计开发研究。[1]

二、江西红色旅游饰品作为红色文化传承载体的

重要性

(一)推动江西旅游产业,将其发展成江西的特色产业

江西红色旅游地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览阶段,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了“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化装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浅层次上。[2]该产业中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散乱,不足于形成具有影响的产业。设计者要大胆创新,要以国际化的视野谋划应用地方特色造型要素,发挥原材料产地优势,凸显景区特色进行时代性的红色旅游纪念首饰设计。[3]

(二)纪念品的新军,同时也是首饰行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对旅游纪念品和首饰产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红色旅游纪念首饰作为首饰行业又一突破点,同时也是首饰行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我国的首饰设计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真正拥有内涵、融入文化特色和设计优势的现代首饰产品并不多见。首饰企业,如周大福、潮宏基、老风祥等也逐渐意识到首饰设计突出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特色首饰的设计开发研究。

(三)具有纪念性、地方性、艺术性、时尚性、礼品性、实用性与便携性等纪念品的优势属性

红色旅游纪念首饰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纪念品和一般的首饰,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功能特点。

1.具有良好的纪念价值。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首饰纪念品不仅能有效加深旅游者对旅游经历的回顾和感受,更能有效的使旅游者对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精神进行回顾和感受,可谓意义深远。

2.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现代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附带有很大的文化交流成分,旅游纪念首饰作为这种交流的物化载体,就需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文化渊源和内在品格。

3.具有独特的宣传功能价值。它不仅宣传了革命胜地和产品的品牌,让旅游者了解了革命历史,还传播了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独特的教育功能。并且讲这种教育带出了景点,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续。

4.具有美学的熏陶价值。红色旅游区的首饰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关注首饰的艺术形式和流行趋势,不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相脱节,既有地域特点,又要符合美学特性。

5.使红色旅游在不知不觉中与时尚和艺术接轨。旅游纪念首饰由于与走在时尚前列的首饰行业联系紧密,既属于旅游纪念品的范畴,同时也属于首饰的一个类别。这就注定了旅游纪念饰品与时尚是分不开的。首饰凭着自身的时尚性和艺术性,可以轻松打破这种现状,使红色旅游不知不觉中和时尚接轨。

(四)将给红色旅游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红色旅游中适当增加一些互动活动,将给红色旅游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人们选择首饰一般都选择能凸显个性的首饰。特别是旅游景点首饰DIY和利用景点文化进行定做,每一个旅游产品的消费者都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更是给消费者一个没有距离的舞台,面对面的惊喜。

三、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路径和优势

江西省只要整合资源,合理开发,突出“红色”特色,结合“绿色”和“古色”,就有把红色旅游首饰纪念品打造成精品的可能性。[5]

(一)找出江西红色旅游饰品开发程序和思路

挖掘能够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建立起一种情感诉求的首饰创新设计方式,使消费者看到旅游纪念首饰就联想到当地的文化和特色。

1.依托景区核心文化,进行特色旅游纪念首饰的深度研发。2.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纪念品市场。3.以消费者的心理为市场导向,进行首饰的创意设计。4.开发国际游客市场。

(二)江西拥有可以融入红色旅游饰品的灵感元素丰富

1.现存在的元素。地域性、民族性的客观存在的元素有特色景观和特产等。没有井冈山,就没有红军,也不会有红色的中国。在黄洋届,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听革命歌曲,旧时的岁月依稀可触。纪念首饰的设计是让这种依稀可触的感觉能持续,能回味。例如图二《红军果吊坠》就是借鉴红军果为原形,结合文字设计设计的一款旅游纪念首饰。

2.相关主题活动。节日本身就蕴含的创意设计元素,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等。组织旅游节事:组织召开中国现代革命史重大事件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和类似“红博会”、“红歌会”“军乐节”的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招来旅游者,提高江西知名度。

3.区域性的历史元素。红色旅游區域性的历史元素有名人典故和历史事件等。当时当地所遗留下来的故事、印记甚至传说都是线索,伟人所经过的路途,甚至使用过的某个日常用品都可能成为设计所关注的素材,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例如:图三《为人民服务项链》,就是应用井冈山红色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并应用江西陶瓷材料制作而成。

4.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将红色旅游与地方历史文脉整合,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结合起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使这些文化和民俗等资源得到发展,更为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6]

5.旅游纪念首饰设计通用的传统工艺和材质。井冈山脚下的永新县农民生产加工的红军布鞋、红军斗笠、红军草帽、红军凉席等纪念品畅销各大红色景区。现在的首饰设计应用新材料和工艺的创新是一种流行趋势,除以上元素,还有景点特有的竹、木、席草、编织和根雕、竹刻等工艺可以融入旅游纪念首饰。[7]

结 语

挖掘景区特色素材,以此作为品牌设计的切入点,并寻求差异化,树立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品牌。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有着眼于旅游地所独有的资源性价值的挖掘,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王永治,徐国弟,陈玉莲,常修泽,吴凤维,徐国弟.“十五”时期江西发展旅游业的构想[J].宏观经济研究,2001

[2] 红色旅游的定义和来历.红色旅游网.http://www.xibaipo.com/

[3] 卢丽刚,卢静.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定位及其营销策略[J].老区建设,2008

[4] 张良慧,郭柯堂.首饰DIY手工制作,是一种生活态度.信息时报[N].2008年12月26日-A36酷玩版

[5] 卢丽刚,周瑛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求实,2008

[6] 李毅.延安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02)

[7] 朱多生.红色旅游开发中“井冈山模式”的提出[J].职业技术,2006

作者简介: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4

一、乡土音乐在学校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 乡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包含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究乡土音乐的传承现状, 往往更能使传统音乐文化所蕴涵的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 学校的音乐教育应成为传承乡土音乐的战略前沿阵地

传承民族文化, 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该是责无旁贷的。学校是一个大的学习场所, 便于创设一个加入乡土音乐的音乐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这熟悉、亲切、愉快的环境中去主动学习音乐知识, 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对当地乡土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学校的音乐教育把乡土音乐中的经典曲目、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加强他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使之成为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目前, 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民族音乐, 各个地区可因地制宜编写乡土音乐教材, 大力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措施。

(二) 学校传承乡土音乐体现了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

音乐新课改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理念。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迫切性, 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 寻求本土文化的优势成为各民族谋求生存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高到全人类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的高度。因此, 学校音乐教育应该重视乡土音乐的传承, 让青少年在成长中了解、热爱本地区的乡土音乐, 教师应对他们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 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华为母语音乐教育研讨会”上, 国家音协教委李妲娜说:“中央提出弘扬民族文化, 加强凝聚力。目前, 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 社会生活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都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个深远问题。世界音乐教育也开始了这样的实践, 呼唤本土文化是‘母语’, 国际音乐文化研究重点也趋向本土音乐。科学从娃娃抓起, 民族音乐也应从娃娃抓起。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开始音乐教育是‘母语’教育的一个内涵, 而母语同样还包括文化意识、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是魂。”

二、乡土音乐在学校传承的策略

(一) 注重发展文化理解的乡土音乐教育

音乐应被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 正如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所说:“一种音乐文化的构成是不断地在大量文化参与中实践、挑选和修正。”乡土音乐文化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有对应自我文化意识的价值系统和成就模式, 其音乐形式通过与其他文化形式的结合, 来展示当地群众在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深层结构。把音乐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授是音乐人类学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种理念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对音乐本体的研究, 而忽视了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 这种理念还体现了音乐价值的平等性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因此, 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从音乐生成的文化中去理解, 认识到音乐文化价值与乡土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传承丰富文化内涵的使命, 进而去发展各地区乡土音乐文化。

(二) 学校要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并加强音乐教师的乡土音乐教学培训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要重视乡土音乐的教育, 首先, 学校要重视音乐课, 要根据情况规定音乐课时, 不准随便减少或挪用;制定音乐课成绩对学生升级与否的具体规定;学校必须配备专职的音乐老师, 保证音乐教育的经费和设备, 确定包括乡土音乐在内的教学内容, 编写与之相配的当地乡土音乐教材。其次, 学校在实施乡土音乐教育时, 宜采用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小课堂的教学, 除了学校专职的音乐教师之外, 还应该多聘请有成就, 有修养的从事传统音乐工作的各方面的专家 (尤其是优秀的民间音乐家) 来校任课;大课堂的教学, 是指学校要有计划地、经常地组织师生走出校园, 深入到传统音乐实际环境中去主动接受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任何教学思路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一方面, 聘请专家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专家们可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音乐教师学唱, 这样教师们可以学到正宗的乡土音乐, 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要学习乡土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 作为一名现代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 不仅会唱, 还要对乡土音乐的起源、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有深刻地了解。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5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第二,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第三,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賞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为了使学生学会欣赏民族艺术,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通过音乐要素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再通过演唱歌曲和舞蹈反映这个民族的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给学生讲解乐器构造的过程中让他们能更感受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了解祖先留下的巨大财富。欣赏民族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观察比较、听赏感受让他们感受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其特有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浅谈传承优秀国企文化的重要性 篇6

一、传承优秀国企文化的主要表现

企业文化有广义派和狭义派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国企文化就是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确立的、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或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它同一般的企业文化相比,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明显的行政性和较高的稳定性等特点。

传承优秀的国企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企业文化的连续性上。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被保留, 而一些不能推动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会被淘汰。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一脉相传, 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二是表现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上, 它是一种企业精神。优秀的国企文化, 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 能够让员工对企业有坚定的信仰目标、强烈的团体意识、正确的竞争原则和价值取向和鲜明的社会责任。

二、传承优秀国企文化的重要性

1. 优秀国企文化的传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大庆油田作为新中国的代表性国有企业,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铁人精神”这种优秀的国企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 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国外形势, 国际敌对势力妄图在经济上制约我们, 那就是不对我国进行石油出口。作为国企的大庆油田, 石油资源的地质条件复杂, 技术条件落后, 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铁人王进喜带领着万人职工, 以“宁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 以“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顽强斗志, 以“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创业豪情, 克服重重艰难险阻, 以开发大油田, 脱掉“贫油帽子”为己任, 不怕苦、不怕累, 经过三年半的夺油大战, 终于开发出了我们自己的油田, 改变了我国落后的石油基础面貌, 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 提高了国际地位。

铁人精神这种优秀的国企文化,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优秀的国企文化无论是过去, 还是现在都有着永恒的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 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 传承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经济发展长河中, 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

2. 传承优秀的国企文化,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

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国企, 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 而且是独树一帜, 是其他的新生企业无法匹及的, 传承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铁建作为铁路建设的龙头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铁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1948成立到1984年兵改工, 承担起保卫铁路, 铺路架桥的重责。1984年兵改工后, 中国铁建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奋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成功经受住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走出了一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路。企业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等多项奖项。2014年, 中国铁建在《财富》世界500强中名列第80位, 在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名列第1位, 正向着“具有高价值创造力的跨国建筑产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中国铁建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如此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承了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表现在:

一是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 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中国铁建的价值观念是诚信和创新, 以诚信为根本动力推进企业发展, 以创新为最大智慧赢得天下用户。

二是弘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铁建人正是发扬了“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铁道兵前无险阻、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建立“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企业管理方针。正是这种苦练内功增强凝聚力的指导方针, 中国铁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 对于传承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 无形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只重视创新, 舍弃了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经济效益的支撑, 但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导致两者失衡, 企业就不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 最终被淘汰。企业发展需要创新, 但理论偏离了实际, 只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舍弃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 就如同无源之水, 最终会被市场竞争的浪潮埋没, 甚至是前功尽弃, 对于国企, 无疑是个重创。

二是有些国有企业避重就轻, 传承企业文化也只是形式而已, 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 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 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 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没有认识到传承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文化不是一时形成的, 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移植和引进的企业文化不具有企业真正的文化底蕴, 对企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 而不是外在的。构建企业文化需要对企业发展以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现状做全面深刻地梳理和剖析, 反复斟酌、不断归纳和提炼, 最终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文化精髓。传承历史, 立足根本是基础, 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和本企业特点的国有企业文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文化包含了整个企业发展的历史, 优秀的国企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历史文化、改革创新的深刻积淀。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传承的支撑, 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7

放眼全球, 沃尔玛、宝马、洛克菲勒等家族企业已占据世界500强的37%。在德国, 家族企业过去10年的增长达到206%, 非家族企业却只上升了47%。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36.2%。上市家族企业的总市值占上市企业总市值的7%。2009年, 家族企业的平均利润为1.69亿元, 较之民营上市企业的整体平均利润高出14.2%。从成长性角度来看, 上市家族企业2007-2009年加权销售增长率达到17.24%, 而上市国有企业同期销售增长率仅为7.04%, 上市民营企业整体为8.64%。从盈利能力角度看, 上市家族企业3年加权平均净利润率达到12.53%, 上市国企和上市非家族民营企业则分别为2.85%和5.69%。上述多项指标均表明, 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整体优于其他上市非家族企业, 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 相当一批家族企业做到了不小的规模, 如正泰集团、太太药业、天通集团、万向集团、重庆力帆等大型企业, 拥有了大量的资产。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 这些企业大多面临着打造核心竞争力, 进行二次创业的问题, 它们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同时这些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也面临着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精力和体力都力不从心, 有必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但是, 如何选择接班人, 如何很顺利地实现企业交接, 如何放心地把企业交给接班人去管理, 使企业既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这些成为家族企业传承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 以追求企业的世代传承为远景, 同时牢牢掌控家族企业的财产权和经营权, 保持家族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将忠诚度作为首选要素, 则是更为理性的考虑。

二、我国家族企业传承的3种模式

1. 如果继承人为独生子女, 一般采用“三、三、三”模式, 即带3年、帮3年、看3年。

家族企业要想在二代继承人手里发扬光大, 无论其是高学历的80后“海归”, 还是由父辈亲自调教的继承者, 父辈过早放权, 让其出任总经理或进入决策层这类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十分危险, 甚至还会引起人事动荡、企业发展受损。能侃侃而谈资本主义现代管理, 未必就对国内市场游刃有余, 让富二代多些基层锻炼、摸清公司的框架、熟悉业务组成才是全面掌握公司的捷径。而且在父辈“带3年、帮3年、看3年”的辅佐下, 不仅子女的接班能力能得到迅速提升、使接班顺其自然, 连子女想为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 探索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想法也更容易实现。

2. 家族企业传男不传女。

我国家族企业延续中国传统思想, 在子女都有的情况下, 采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 男孩是家族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但有时面对能力同样出众的女儿, 如果用传统思想打击女儿的积极性, 家族企业将会失去一名得力的干将, 不如分配给女儿适当股份并划分一块领域让其独当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损害企业利益, 又不影响家庭关系。

以上两种属于子承父业, 家族企业主对企业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父爱”情结。对家族企业第一代领导人来讲, 他们白手起家,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艰苦创业几十年, 才将企业经营到今天的规模。因此, 他们更愿意选择将家族公司传给自己的子女, 而不愿意选择其他方式。

3. 聘请职业经理人。

是在家族内部不适合继承时采取的另外一种方法, 例如当家族企业主的子女是那种扶不起的阿斗或不愿意继承时, 为了企业的长续发展, 由职业经理人作为继任者是必然选择。这种传承模式将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原因如下: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个过程必然需要职业经理人的参与; (2)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 这使在家族内选择继任者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3)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扩大, 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 家族文化所固有的封闭性将随之被打破。

三、家族企业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1. 传承中的不确定性。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家族企业大都是采取“子承父业”这一传统的传承模式来完成交班换代。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子承父业”的模式最为妥当。忠诚度和能力是继承人应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对于家族企业而言, 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子承父业的模式在家族企业中还会相当普遍地存在。但其中一个潜在的矛盾是, 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子女接受了更为规范的教育, 具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视野得到拓展, 能力得到提升以后, 他们的兴趣却可能发生转移或改变, 对于是否会继续经营本家族企业, 以及是否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等, 都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2. 企业产权集中。

在企业管理层中家庭成员居于要位, 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处于绝对控股状态, 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 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 “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 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 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 表现出浓厚的家族控制特色。接班人在这种环境下接班, 将会和家族成员在权利、经营思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3. 家族企业在培养接班人方面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

尽管我国家族企业主对接班人的培养比较重视, 但他们培养的模式主要是送子女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接班人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优秀的接班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文化水平, 还需要毅力、勇气、创新、经验、见识、领导才能等素质。而我国的家族企业家多数人因自己吃了不少苦, 往往对孩子娇生惯养, 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误区, 认为把孩子送到高等学府学习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接班人。但在父辈的溺爱和优越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第二代在完成学业后并不能担当接班的重任, 因为他们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缺少创业的激情与梦想, 缺少企业家应有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品质。有的家族企业虽然也比较重视对接班人的实践培训, 让接班人到企业工作锻炼, 而且企业前任领导者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接班人, 但这种培训并不系统, 手把手的“传帮带”培养方式具有局限性, 它会受到教导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制约, 培训的内容主要专注于内部管理或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 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较少, 从而使接班人缺乏对未来的预测及对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

4. 有些家族企业过分注重从家族内选择接班人。

由于感情、信任、职业经理市场不健全等原因, 同时在家族内选择接班人的范围过窄, 并不是所有的家族企业的子女都有能力来继承家业, 也不是所有的家族企业的子女都愿意继承家业。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家族企业主出于对权力延续的考虑, 仍然会从家族成员中选出继承人, 这种做法并非明智之举。一方面, 它会限制企业内其他职工能力的发挥, 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正常发展;另一方面, 家族内传承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可供选择的适合的对象有限, 这种选择的结果导致继任人的素质不符合经营企业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不但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卓越的领导和管理才能, 同时还应该有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一个没有能力或没有工作激情和管理意愿的接班人不可能引领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交接班对我国只有不到3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国家的立法和执法将会强化, 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社会信用机制都会得到完善, 这种正式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家族企业的非正式约束 (即传统的家族文化) 。最终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将是家族继承人掌握企业的所有权或者控股权, 而职业经理人掌握企业的控制权, 所有权和控制权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各自发挥作用。同时国外涌现出一批发展逾百年、历经几代传承的家族企业, 它们的传承模式和选择经验将对我国家族企业传承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薛万贵.富过三代——家族企业如何培养接班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顾颖, 常云昆.家族企业继承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8

内蒙古的民间美术创作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地域性风格比较明显,大气自然,清新淳朴。内蒙古人民热爱自由,游牧民族生活的空间很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造就了蒙古人豪放的性格,自由的内在精神。美术作品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充分反映了蒙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由于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多数是牧民或民间的匠人,所以创作者非常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注重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比如剪纸、蒙古族图案、刺绣、壁画等作品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实用性很强。在蒙古包里,很多孩子从小就跟随奶奶、姥姥学习剪纸和刺绣。闲下来的时候,聚在一起拿起剪子、针线,创作刺绣。蒙古族服饰、马具等上面的图案,以及手绢、鞋垫、鞋帽上的图案多以刺绣为主,图案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传统的民间美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使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间美术传承的多数方式都是家族一代一代的传承,不传给外人,但很多艺人的子孙们不愿意学习,不愿继承,而老艺人岁数太大以至于很多民间美术面临失传或已经失传。

二、内蒙古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

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作用。现代的很多民间美术慢慢向价值型转换,如蒙古刺绣批量的复制品,放弃了民间美术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包括现在的很多旅游业,国内外游客都想买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品或纪念品,很多商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很多作品雷同,档次比较低,没有创意,并没有将传统民间美术的手工制作工艺反映在作品里,作品缺少灵活性,缺乏审美。作品没有创新,批量生产的作品严谨、构图与创意规范统一,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民间美术没有得到根本的实质性的重视与传承。

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已经达不到原生态的传承,应该是民间美术的技法元素、文化元素的传承。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我们应该不断地对内蒙古民间美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民间的美术制作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技法非常独特,有固定的口诀和系统化的步骤与方法。如果技艺上没有掌握方法,也就达不到民间美术的传承。所以对于民间的艺人要积极地争取,聘请他们为高校的客座教授,给大学生们传授一些民间美术的技法、口诀,比如蒙古族图案、蒙古族服饰设计,刺绣、马鞍图案设计等。这些课程如果将民间美术的元素加入进去,并现场做示范,手把手教,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了解与学习民间美术技艺。同时,建议探索内蒙古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比如内蒙古的文化、内蒙古的历史、民风民俗、宗教、审美等,深度研究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这样传播范围的扩展,能够使内蒙古民间美术很好地继承与传播。

其次,国家增加对内蒙古民间美术资金的注入,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与计划,真正做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以前民间艺人付出了很多辛苦创作,但不受重视,收入很微薄。现今国家对民间美术慢慢地重视起来,政府部门、博物馆、高校、热爱收藏的爱好者可以出资收藏,增加民间艺人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民间美术的地位,这非常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现代艺术进行创新

传承与保护传统的技艺方式,并能与时俱进,将传统的民间美术与现代的艺术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很重要。如果对传统的民间美术完全地照搬照抄,那就失去了民间美术存在的意义。

学校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培养大量的人才,从幼儿园到大学,如果将民间美术变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那么民间美术的传承就会后继有人。现在有很多高校,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已经将民间美术的部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将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现代设计的艺术思路、设计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加入民间美术的诸多因素,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力量非常强大,意义深远。

摘要: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给传统的民间美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民间美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使内蒙古民间美术能够与时俱进,延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内蒙古,民间美术,现状,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民间美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传承存在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传承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断代严重、濒临灭绝、急需抢救的情况下, 为传承人建档, 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为载体建立传承人图文影像档案数据库,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 传承下去, 弘扬开来, 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之前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建档工作。例如, 从2010年起, 湖南省泸溪县档案局和县民保中心一起对县内踏虎凿花艺术大师黄靠天及杨春英、刘明生、杨贵军等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了个人档案;无独有偶, 青岛市档案馆也在2010年开展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录制工作, 截至目前, 已拍摄胶南红席传承人张学明、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黄岛民间剪纸传承人管茹、查拳传承人高恒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活动的开展,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生动的影像资料,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急需档案部门对传承人进行立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老龄化是“人间国宝”的最大杀手, 已成为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它得以延续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如果拥有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渐减少,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断绝的境地。

为有效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进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截至2009年6月, 文化部已经连续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10类, 共计1488名。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研究, 笔者发现在1488名传承人中60岁及以上的占了大多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期和衰亡高峰期。很多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迈体弱, 有的身怀绝技但未能传承给后人就已离开人世。如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 川剧六大传承人之一的陈安业和苏剧两大传承人之一的蒋玉芳在评定期间就已于当年元月谢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高尔基曾说过,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 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整体步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 通过建立传承人的档案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2. 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宗旨,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本质。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载体, 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不能离开人而进行下去, 传承人的存在和延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决定性因素。

严格地讲, 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关于传承人的规定力度是不够的, 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业思维模式的影响, 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传承人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传承项目本身的关注, 因为遗产项目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而对于传承人的关注却需要付出代价。如果这种观念不尽快改变, 将会深层次地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档案工作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 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档案记录和反映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的话, 那么传承人的档案则记录和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本质。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 由这些人经过群体传习、演绎和再现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与归宿[1]48。

3.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建立档案既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及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 二是及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 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保护来说, 这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等重视, 不可厚此薄彼[2]72。传承人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承性, 由于传承人受诸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顺利地履行他们的责任, 建立传承人档案对传承人的自身信息、作品信息等进行入档记录, 可以辅助传承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 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需要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使民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价值及作用, 以增强他们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 从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档案部门提供利用服务的基础。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这部分档案举办展览、参观、培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形象的宣传,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例如档案馆利用收集到的民间音乐和传统戏剧传承人的声像档案进行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可以让民众亲耳听到这些宝贵的声音, 补充了以往单调枯燥的文字叙述, 增强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性的认识;民间舞蹈传承人的录像档案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 让民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另外, 传承人档案中包含的传承人信息、搜集者信息、作品信息、传承计划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

4.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

2007年6月9日, 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温家宝总理在中华世纪坛观看展览时指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 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 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 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历史上, 农业、水利、数学、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等相关发明使用技术主要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传承的。另外, 民族文学艺术、曲艺, 如民间故事、昆曲艺术、古琴艺术以及山东梆子等, 都是通过他们传承的。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有独特审美风格与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样式, 为新科学技术、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素材。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濒临灭绝的状态, 及时建立传承人档案不但可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详细、真实的记录还可以使这些伟大的民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还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我们欣赏一幅幅剪纸、年画, 倾听一出出戏曲、民歌时, 所能感受到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或审美方式, 透过这些艺术形式与审美方式, 我们同时也能感受到磅礴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而这一切, 正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完成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由此也获得了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忠诚捍卫者的身份。应该说, 作为一种重要的、已经所剩无几的人力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理应受到国家级保护[3]。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为有效的保护就是建立传承人档案, 利用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详细记录其全部资料, 化无形为有形, 持续和广泛传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传承人以非凡的智慧创造和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他们的传承才能世代相传、永不断流, 如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已成为一种趋势。如日本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 经过专家的严格审议与批准以后, 确定“人间国宝”名录。为“人间国宝”建立档案, 用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存录其全部档案, 文化厅长官负责监督被认定的“人间国宝”, “人间国宝”在传承“绝技”时要进行记录, 这些记录要被保存并公开,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使“人间国宝”“实现艺术价值”。这一制度对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广, 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整体框架之中[4]194。

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在建立传承人档案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体系, 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何永斌.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中的几对关系[J].山西档案, 2009 (3) .

[2]王云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 2008 (1) .

[3]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篇:开裂渗漏原因下一篇: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