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的典范的事例(通用10篇)
传承文化的典范的事例 篇1
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尚典范
摘要:十二月十九日庆祝“申遗”成功活动,呈现的天人合一积极和谐景象,明示龙泉青瓷文化历史演化成果,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尚典范. 人类的.德能基本素质,在文化传承中升华;道德文化传承的孕积性能,决定社会发展质量;只有组合好优秀道德文化内涵传承教育,才是抓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作 者:刘培金 作者单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100005期 刊:陶瓷科学与艺术 Journal:CERAMICS SCIENCE & ART年,卷(期):,44(1)分类号:
公司企业文化培训事例 篇2
听了张老师两天的大航企业文化培训,我的收获是颇多的。全面展现了大航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远景目标和大航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与服务理念,还学习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为人处事以及修身准则等内容:通过为期两天的企业文化培训充实了我对大航更广阔的心里信念,坚定了我心里实现努力向上的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算是企业的优秀人才?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
张老师提出我们大航管理理念是:简单化——精于此道,大道至简。(简单科学的管理体系、简单有效的教学理念、方法、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通过简单的科学管理能够使得员工接受和认同的速度提高。简单有效的教学理念、方法能够使得被教育者更能够清晰、更深刻的理会所学知识。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得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通过企业文化的集中培训,让我懂得了企业的发展需
要有好的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来保证。公司管理体系与流程的制定是以聚焦客户为中心,服从组织、团队合作、责任敬业、诚信敬业、务实创新、乐于助人、敢于承担和自我批判等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为依据的。这种文化与管理,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多年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是大航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次大航企业文化培训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像我们这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员工,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够直接的转化为现实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思考问题的方式等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就变得非常的不实用,所以我们必须做出较大的调整,诚实坦诚的面对自身的不足并严格要求自己,诚恳地向身边的前辈学习,时时刻刻保持谦卑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大航的企业文化是开放的、包容和不断发展的,所以只要我们继承这种企业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工作、生活中明确自己的方向,时刻保持谦卑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集体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航的明天会更好!
姓名:
公司名称:
传承文化的典范的事例 篇3
优秀文化为国根,顺时发展续新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优秀文化更是民族的精魂。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优秀文化的传承成为一大难题。??然而,将近600岁的故容却领先解决了这一难题。故宫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故宫萌宠――“龙猫”的走红;故宫胶带等文创产品的供不应求;故宫上元节活动的开展无不是故宫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由此可见,传承优秀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多么的关键。
时代发展需求变,传承品质应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应运而生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中国戏曲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文化类节目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提高文化传承秀文化的品质,给观众一种对文化全新的认识。由此可见,传承优秀文化,应顺时发展,提升品质。
传承发展相结合,促国构建新小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愈推愈远,我们距离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文化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优秀文化也见证着国家的昨天,激励着祖同的明天。为让文化释放新的活力,我们就应将传承优秀文化与发展时代潮流相结合,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大的动力。
传承中医文化的人 篇4
——记区政协委员刘新桥
2009-07-31
刘新桥,东城区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在任东城区政协委员的这十一年中,刘新桥认认真真参政议政,撰写多份关于发展中医文化的提案,为促进东城区卫生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他出生于北京一个中医世家,是方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方氏医学的第一代创始人方伯屏老先生生于山东,青年时来京学医、并在京行医。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疗效卓著,求诊者甚多,被当时的《北京地名典》评为“十大名医”之一。曾先后在北平国医学院及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刘新桥的外祖父,自幼随父学医,18岁悬壶京师,至今行医60余年。解放后,参加国家组织的中医学习西医班,系统学习了西医的基础知识。六十年代,方老被调到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任科主任,与西医同道一起治病救人的过程使方老学贯中西,对中医经典理论亦有了独到的见解。
方和谦老虽有子、女多人,但因时代关系,只有刘新桥的母亲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从事中医工作。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刘新桥自幼即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以中医典籍为著。在外祖父和母亲的教导下,他从中医基础读物学起,熟读《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书籍,并在外祖父的亲自教授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医籍。后又系统学习中医针灸和推拿技艺。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鼓楼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
在工作之余,刘新桥还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深造。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刘新桥深得祖父方和谦的辨证论治之精髓,加之多年临床经验,他应用古人之法却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处方用药中,一切从病情需要出发,辨证合理,用药少而力专,经他治疗过的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大为好转,很快出院了。很多被他医治好的病人,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锦旗。至今仍有许多病人请刘新桥到家中诊治,他从不推辞。
在2008年11月刘新桥拜外祖父方和谦为师,荣幸的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师带徒学员,学期三年。刘新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深化自己对方氏医学思想的认识,真正掌握好中医学之精髓,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工作,更多、更快、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疾患痛苦。
任何事物都是要发展的,传统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对此刘新桥认为:传统中医学要发展,必须与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手段、治疗手段相结合,这样对中医的病位确定以及病情愈后的判断会提供大量详实的依据,对患者十分有益。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刘新桥会尽自己之全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于妍妍)
从《内经》讲起 传承中医文化要有“上工”(图)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1月17日 09:54
段鹏阳
在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文化。中医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继承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证、辨症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同时,也传承了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涌现出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
中医振兴要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上工”大家
中医文化几千年来得以发展传承沿续至今,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大道中医人才,这些中医大家史称之为“上工”。
《黄帝内经》将医者分为上工和下工,所谓上工,当然是高明的医生,下工就是一般的医生了。何为上工?《内经》中指出:“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道的范畴,是心明的东西,人之疾病,十之七、八来源于心明失调,从而演变发生器质性的病症,器质性疾病是有形的,是下工所守,《内经》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
中医治病是看患病的人,西医治病看的是人的病。中医治病首在望、闻、问、切,是在辨证、辨阴阳。西医治病首在化验、CT、核磁共振等,是根据指标断病。
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是奥秘的,现代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下手,寻找生命的物质,于是出现了细胞、神经、血管、脏器、DNA„„中医学注重养生,强调返观内求,探索生命的功能,找出了精、气、神、脏腑、经络、穴道。
《内经》中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也是病,就是人的机体尚未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时你去治疗,就会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对人的本体生命有深入透彻认识和把握,具有上工之术,才能做到神形俱守,以神为主,防病于未显之时,把病扼杀于萌芽胎状之中,这正是大道中医的精妙之处。
中医“上工”必须是精于望、闻、问、切的大家。望而知之为神,闻而知之为圣,问而知之为贤为巧,切而知之为上工。望、闻、问、切含有看、观、辨、透的深意,一个能求内证的高明的中医,当他面对病人时,一望就能知道对方是否有病,病在那个阶段,是否形成器质性病变,这便是具有了上工的本领,看形体而观内在,辨气血而知阴阳,透脏腑而通经络。历史上,很多中医大家都具备这种技术。扁鹊观齐桓公,一望就知病尚在皮肤上,而在皮肤上治疗,当然就省劲了。闻其声而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也有许多例子。就切脉而言,何为切?切包含了进入的意思,不单单是把手指搭在脉上,而是进入气机。一个真正的上工切脉有三点,其一,首先自己能松静调息,用其长期修持而生成的真气,从食指、中指、无名指切入病人的寸、关、尺、循环而过,气运探寻病人的阴阳,查脏腑阴平阳密,辨识气血运行是否畅通。其二是凝神守一,根据病人脉气的阴阳查看病因病症。其三是集于三指,根据指尖、指肚的轻微反映来辨证、辨经、辨病。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病的基础和主要医术。
中医“上工”完成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后,在辨证施治的开方中不仅仅是下药,开方包含着开出季候、地域、服药时辰、引经药等。在什么季节患病,所处南方还是北方,根据药的君、臣、佐、使、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而在剂量上把握,而且不同的病症服药的时辰也不同。中医“上工”熟于术数的运用。数术通天地,在人类社会中,数字是一种载体。就“用”而言,现代科技把数字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子科技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从其“体”来讲,数字的内涵还要大得多,数字是含有生命源场的。每个自然数都含有阴阳,含有五行信息,宇宙气息。很多年以后,在破译人体生命密码,揭示宇宙奥秘方面,数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关键是怎样找到切入点。
在中医、中药组方中,数字在防病、治病上也早已被用于实践。中药组方中,每单位药的克数、针对病症的用药属性数、药的剂量数、服药的时辰数等,无一不体现人天相应,易医相通。在一代名医张仲景对大枣的运用中,就充分体现了数字之阴阳五行对人体及疾病的重要性。《灸甘草汤》中,用大枣30个,“大枣,性味甘平,能扶脾养胃,助阴补血。”为什么养阴药方中用30个大枣呢?数字中有阴阳,自然数中的1-10的基数中,2、4、6、8、10皆为阴,而这五个阴数相加,正好是30,是群阴凑集一起。在另一个养阳的《当归四逆汤》中,同样用大枣,但却是25个。1、3、5、7、9这些自然单数归属阳数,而五个阳数凑集一起也正是25。一个养阴,用30,一个养阳用25,充分证明了数字对于发挥药材作用的重要性。如果不这样做,只能证明你不是一个通晓易医的上工大夫了。数字在药方中是可以达到治病效果的,而数字也能单独在帮助人体健身、祛病、养生延年上起到极大的功效,关键就在于术了。有了术的帮助,数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内经》在开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就是得道。知什么呢,就是心明了。当你达到一个心明觉者的境界层次后,你就得道了。
中医“上工”要易医相通。中医里最重要最核心的医理是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周易主要也是讲阴阳变化,所以,易医相通。“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即是本于阴阳。中医治病,主要考虑的宏观的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治病在于调整阴阳。人天是相应的,天人是合一的,作为宇宙、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人体本身和宇宙、自然界中的阴阳五行紧密相关,相互感应。人体对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有质有形、有质无形的各种场辐射是有感应的。作为一个中医上工,需要懂得自然环境阴阳五行场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素问》篇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易·系辞》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最终的归纳。中医上工一切从阴阳入手,一切从阴阳结束。而其中始终贯穿运行的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合。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是广义的,而每行中也是含有阴阳的。例如:火对应人体五脏中之心脏,但火有相火、君火、神火、邪火、虚火、实火、上火、下火等,而心脏中这个心,却不是狭义的脏器管,这个心是神明,是道器合一。所以明心、养心、静心都是为了追求观性、追求本质,以达养生。
自然界中的各种含有生命的物体,其阴阳五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特别是这些物体本身阴阳失衡的时候。例如有一个学生脾胃经常会产生过敏性痉挛痛,去了许多家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治愈不了。后经一中医上工随查,发现这个学生每天上学路上经过的一棵几百年古槐是“病因”,学生本体阳本受古槐散发的阴气大补而呈亢盛,本体阳木气(肝)太盛,克其脾胃气(土),使脾胃产生了过敏性痉挛痛。知道病因后,学生避开这棵古槐,就没有再犯病。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是大道中医的重要理念,它与中华民族儒、释、道文化的天人论是相融相通的。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练性,儒家讲存心养性,中医讲静心观性,在这里都是追求一个人的本然。人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就能把握阴阳、运用阴阳,取天道之有余,补己身之不足。天地巨能可为己所用,开发调动人体内存的潜能,激发生命活力。
造就中医“上工”必须走大道中医之路
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里的中医门诊,究竟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对形而下的器质性病症治疗时动不动就让来看中医的病人去化验、去照CT,动不动就以西医指标、病名来开中药,而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望、闻、问、切的辩证,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对病人的诊断,也就是脱离了大道中医之路,背离了中医最基础的医术。从中医理论到中医实践,无不凝聚着中华哲学思维,从《易经》、《道德经》到《黄帝内经》,无不渗透着天道与人道统一的认识,“天亦然,道亦然”。如果中医离开了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展,大道中医“上工”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
大道中医是要有师承的,能否迈入大道中医之门关键是师承。中华文化中很多都是讲究传承的,传是领入门内,承是宏扬发展。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命的诸多命名,决不是坐在那里猜想出来的。在两千多年前,没有解剖学给你配合,但是人体的气血、经络、穴道、五脏六腑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这都是有着高境界、大智慧、修持有素的先哲圣贤通过返观内视求证出来的。在中华文化诸多方面的传承中,有很多“精要”是师傅带徒弟时口传心授的。师傅这个称谓有几种含义:1教师,2老师,3师傅,4恩师,用学校中现行的情形比喻:教师就是给你上课的老师,教语文、数学、物理等。老师那是你的班主任,除了学习外,还要关心你其他方面的事。师傅犹如导师,指导你在某一个领域深入学习,进一步造化。恩师就不一样了,恩师是徒弟迈入他的真传中,是他的入室弟子,负有继承弘扬学术大道的使命。每一门派皆有师傅,但传承这一门派的使命就是入室弟子之事,我们每每听到某某是某某京剧大师的入室弟子、传人等等。中华文化有很多传承是徒弟找师傅,但真的大传承一般是恩师找徒弟。
《黄帝内经》是大道中医的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它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内环境及宇宙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典范。如果我们现在从事中医事业人士能真正读明白并会求证这部经典,也就打开了成就中医上工的“一扇门”。《黄帝内经》涉及到易经等十几种门类的文化,它注重道器合一、提倡阴阳五行、讲究形而上之气。周易文化是一门反映宇宙自然中阴阳五行场生、克、制、化、合的规律的系统学说,周易中有关天、地、人、阴阳五行的含义,与中医阴阳五行、人天相应、天人合一观念是紧密相融的。周易中有着自然界的时间空间,真气运行,卦像物像,与中医人体中阴阳、气血、真气运行时辰,五脏经络卦像是相应的。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人天相应是易医之本源,而连接这一本源的就是易医中之阴阳,阴阳变化,五行运转而使天人合一。翻开历史我们看到,在两千多年的中医文化发展传承中,无论是张仲景、孙思邈还是朱丹溪等中医大家,基本上都是因熟读并明彻了《黄帝内经》和《周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
中医是一门养生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医上工必须学会修持方法。无论是望、闻、问、切,为病人看病,还是自己修炼养生,都必须首先做到静心观性。怎样才能静心,怎样才能观性?如果没有一种真正的入门方法是无法达到的。养生中强调心死神活,这里的心是指的人的主观意识,只有主观意识的思维淡化,才能入静。这里的神是指心明,是人的潜意识的发挥。潜意识活跃了心明了,才会有返观内照的功效,才可以用经典中的理论去探求内证。时间久了功夫深了,你便具备了望的技术,最起码你有了脉的切入技术,任何一个中医上工的传承者,都有师傅口传心授的养生心法。当然不是上工并不等于不做中医,有很多中医大夫依靠多年治病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大道中医内涵来说,如果缺失了静心观性的形而上之道气,终难成就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使命。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即大道。大道无形,大道唯妙唯玄,中医是讲大道的。大道中医根据人天相应关系,在把握和运用阴阳五行上有着独特的方法及手段。由于人是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体的小天地和宇宙的大天地有着相生、相克、相合、相冲的规律场关系。综合看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人元场、婚元场、德元场、欲元场、宅元场、境元场。每个元场所造成或产生的疾病状况是不一样的,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诸症莫离气、血、痰、食四因。大道中医是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我们解读中华民族文字“患”病的“患”字,便有重要发现,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心上压上一串东西。而治病的“藥”字则是“快樂”之上一把草。由此可以窥见中华文化与大道中医的融通之处。只有心明身澈,体中的斥力场充盈了,各种场因素而造成的损害就会减少或没有了,身体也就健康了。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身体净化,心灵净化进而完成生命净化的过程。大道中医就是使人养生健身、祛病延年、完成生命净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大道中医的道路,用优秀的中医文化才能造就一大批中医上工人才。
提倡中医文化促中医发展——访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文瑞
任 壮
中国中医药报
刘文瑞是重庆市颇有声誉的中医,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忠实拥趸。他师从乃父、名老中医刘少林,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发多年,执笔出版过《中国民间草药方》、《中国民间刺血术》、《中国民间推拿术》、《中国民间敷药疗法》等多部医药专著,被评为首届全国自学成才标兵。然而让他声名更为响亮的还是他创办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内收集了上万件医药文物及数千册古医书、标本、历代史料。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刘文瑞,请他就中医药文化的话题谈谈心得。
刘文瑞认为,中医既是医学的中医更是文化的中医。文化不彰,医道不辨,医术则不明。他说,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清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经络气血、四诊八纲、整体宇宙观、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随着社会形态、物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了以《黄帝内经》思想为前提的和而不同的中医药文化流派,比如寒凉派与温热派、十四经络与奇经八脉的内外治病,都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哲理,只在疾病理解和施治上有所区别。
中医药文化广阔、深邃、丰富,中医药文化的空间包罗普遍联系为整体的宇宙万物。刘文瑞进而阐释说,宏观世界的万物运动和微观世界如脏腑、经络、气血等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深邃,在于人文时代的精神土壤,与儒、佛、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现代文化理念与表达方式存在相当的时空疏离感。中医药文化之丰富,体现在历史发展中理论与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的积累和融汇,也体现在相关的诗歌艺术、通俗民风、心理情操等的表现与演进。
然而,由于受西医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哲理被模糊、扭曲,其认知和应用也趋于狭窄、浅薄和简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西学背景的人士对中医药的研究只是简单地与西医理论对接,中医药界的许多研究者也急功近利,没能够真正深入下去,在基础理论上发展出合乎当代认知环境的明晰脉络;另一方面,中医药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也制造了自身的神秘,也就导致了社会上中医药文化的贫乏。凡此种种,于是才有商人、学者,巧借中医药养生概念及思维方式,宣传推销不中不西的谬论和伪劣产品,进一步歪曲和败坏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要传播普及,首先面对的是教科研中的各种现实的障碍。现代中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苦读多年而未能临床执笔处方;而临床中医院的中医技术,更像西医的拷贝,为了经济利益,宁可让患者在反复检查中煎熬,也不愿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治;对中医药科研的论证方式照搬西医模式,根本没有建立中医药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有水平、有经验的名老中医的科研项目在另类科研思维方法束缚中,特色全无,也越来越像西医的科研成果。在这样条件下很难想象会有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式中医大家的出现。
徐州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篇5
摘要:历史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也形成了独特的徐州文化。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留存,更是徐州青年一脉相承的独特烙印。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的气魄,有项羽力拔山兮的雄浑,还有彭祖千年的饮食文化,祖辈的沉淀在岁月的洗礼中传到我们手中,而我们也要用肩头担下先祖的文化,因为它是一种永恒的印迹,在心间,在徐州的土地上积淀与传承。
关键词:徐州文化文化传承历史积淀
青年思想道德价值观启示
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与彭祖养生之地,是徐州最独特最傲人的历史,但在今天,两汉与彭祖的文化积淀却在一代代徐州人的成长里得到传承,并未因历史的更迭而改变,反而是愈加清晰的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引导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影响徐州地区的发展乃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本文以此作为线索,进行深刻的解析与探讨。
以悠久的饮食文化开始,徐州人的饮食特色自彭祖开始,兴于两汉。传说彭祖在徐州养生,活到了八千余岁,其中更是发明了许多养生美食,而壮馍就是其中的一大特色。所谓壮馍
是徐州地区的一种面食,有面粉发酵后在铁锅上炕,待金黄之后撒上芝麻,口感好,有嚼劲。可长期存放,可作为主食。据说老年人年纪到了六十岁,儿女都要送壮馍,寄托对老人壮年的美好祝愿。并且,由此衍生出徐州人的孝道 注重养生的文化特色。相对于其它地区与风俗,别致别样。在公园里见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时,还在优哉游哉的打太极拳、扭秧歌,甚是可喜。
徐州历来重孝,子女大都以侍老抚小为己任,在生活中做出表率,而又一代一代的相传。在徐州加快经济建设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以思想道德为基础,经济建设才能高效、迅速的向前推行,从而稳固的向前发展。再以青年为主力军的城市建设中,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争创双优双快城市。
兴于两汉的徐州以楚汉争霸为切入点,留下历史的同时,更是留下了文化的沉淀。首先是由行军打仗的衍生物也就是以徐州伏羊节为特色的徐州美食——烧烤。特别是在夏冬两季,尤为突出。夏天喝着大杯扎啤,吃着烤肉串,大有刘邦当年吃狗肉的气魄。与此同时,徐州人的有情有义也随之流传于弘扬。在徐州,能在一张桌子上吃肉喝酒的是朋友,能同抽一包烟的就是兄弟了。这也是徐州人在外的一大特色。在外人了看来,大为不解。所以这也算徐州的一大特色。至于起源,暂且认为是从高祖刘邦开始的吧!具体细节,有待考证。
徐州人的有情有义在今天的徐州也是一种在心里、默认为应
该的习惯了,所以才出现了举不尽的“抡锤哥”、道不清的爱心司机,与那些在大街小巷助人为乐的爱心市民。在危急时刻抡锤砸车,救援被困车中的抡锤哥,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抡锤打铁的农民。他虽然是个农民,却抡起了徐州人精神的大锤。抡起的是代表徐州人的有情有义,托起了徐州人有情有义世代传承的明天。我们相信,传承着的徐州文化还会有无数个抡锤哥,数不清的爱心市民与见义勇为。
在历史传承的同时,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徐州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并不忘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根本,带动全市人民致富发家,过上幸福生活。
徐州的徐工机械是徐州工业的典型代表,这个见证了徐州成长的企业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重型机械加工为徐州带来了无数的光环与荣耀。他们以诚信立厂,以质量说话,代表了徐州人的诚信精神,凡举大厂者,无信不立,无诚不精。注重品质,才会在行业中立足、立信。才会走得更远,影响更大,更有名望。说罢徐工,还有保利协鑫的中能硅业,它是亚洲乃至世界第一的晶硅企业,在徐建成,国人引以为傲。还有在北京上市的维维集团,还有很多。这些龙头企业、大牌产品,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徐州的历史积淀传承到他们这一代,他们定会做的更好。以信为本,信立于行。在华夏畅行的正是徐州历史积淀与传承的真理,让他们愈加的出色,享誉全国,走向世界。这也更是徐州人的诚信为本。
我们先辈为我们积淀传承的文化精神的接力棒现在传到我们这一代的徐州人的手中。作为新一代的徐州人,我们发掘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优良传统,争做新一代的徐州人,传承开拓。我们在校,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开拓新的视野,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努力践行创先争优有学习思想,更要明确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中国还是一个崛起的大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定会牢记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独特形象,并为国之昌盛而努力,并为之奋斗。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其中的重要意义,并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在成长中追求远大理想,立志成才,传承徐州人的独特方式,坚定崇高的信念。
我们还在成长,当我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徐州独特的文化传统的时候,没有繁杂的过程,那是每一个徐州人应有的,应尽的特殊义务。正是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才会有独特的徐州特色,才会有卓尔不凡的突出成就。也会像父辈那样在冬夏吃着烧烤,也会有那么几个人同抽一包烟的兄弟,也会在危急时刻抡锤救人,帮助别人,充满爱心的生活着,侍奉老人安抚幼小。会在内心的深处去践行一个徐州人的传统,一个徐州文化独有而又时代传承的特色。不管以后的我去向何方,走向何处,徐州人的精神永在。不论对人还是做事,以诚信为本,上老下小,以孝待之,对朋友有情有义。对需要的人全力相助。直到一代一代的世代传承,一
代一代的闪耀着。
也许正是徐州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才会有一个地区的繁华,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的伟大。而我们,仍一如既往的传承与发扬。正是这种传承,有了走南闯北的徐州人。有了有情有义的歌手徐誉滕,有了北京的蔬菜大王也是徐州人。还有了徐工维维这样一批杰出的徐州企业。相信他们会以徐州人特有的精神,不同寻常的认真与努力,热心与奉献,把事业做的做好,把精神的火炬继续传递。让徐州的下一个明天更加的辉煌于灿烂,让徐州的精神文明更进一步。
作为新一代的徐州人,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传承历史留下的有情有义,热心奉献,勇于进取,永不服输,诚信为本的传统。与此同时,尊师重孝,世代相传。
徐州名人馆里伫立着徐州自古以来的先辈先烈,我们不曾忘记过他们,更不曾忘记他们的精神,我们相信,他们留在历史上的不仅是光辉的事迹,还有不灭的精神。
每一个徐州人也都将谨记、相传。
光伏材料121
王元庆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篇6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作 者:彭路 PENG Lu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湖南,永州,426000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7(5) 分类号:H124 关键词:汉字 文化传承 文化特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报告 篇7
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的关键。本文研究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包括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内容、方法、形式因素间的互动结构及其影响。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其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苗族花鼓、芦笙、刺绣;布依族的竹竿舞;仡佬族的蹦蹦鼓;水族的水书等。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冲击下,这些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被侵蚀和边缘化,逐步走向衰弱,甚至消弭。
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纷纷倡导与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不少学者呼吁并身体力行的加入到抢救、保护贵州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动,以求尽量避免传统文化丢失和工业文化急速进入所造成的文化断裂局面,积极寻找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契合的生长点。
(一)从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来看
黔南、黔东南州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是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大州,这里有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资遗产项目15项19个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项,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因此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在该地区显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包含民族歌舞、民族文字语言如芦笙舞、反排木鼓舞、苗文、水书等,还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手工艺等具有观赏价值的游戏活动。如苗族的花鼓、侗族的打陀螺、骑高脚马、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既有一定的娱乐观赏价值,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使得一些传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活动得以保护与弘扬。
然而,在多样民族文化面前,学校教育传承内容比较浅显,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国家教育局制定的教育文件为主,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尚且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体系。
(二)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来看
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以传承人才的保护入手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越来越少,要拯救民族文化,首先要拯救人才,保护传承人才,充分发挥传承人才的作用。丹寨民族高级中学,为了传承吹芦笙技艺,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任教,给入事业人员编制,教学校有兴趣的教师吹奏芦笙,学校学生可以选修芦笙课。这些做法都让我们看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美好前景。
但就传承的主体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民间艺人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工作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二是,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大都不能胜任这项教学工作,勉强可以的教师因为教师职称与精力问题大都不愿意花太多心血在此项工作中;三是,但对学生本身来说,其大部分学习精力还是花在基础课程上,因此真正了解民族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学生并不多,这影响到在学生群体间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觉的树立,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长远性发展。
(三)从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来看
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主要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这三种。从学校内部看,这三种方法是相辅相成,共同传承民族文化的。
凯里市第三小学自主开发了以“家乡――我成长的摇篮”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该教材图文并茂,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争做小小接班人”的活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操。三都鹏程希望学校自编了水语教材,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使水语走进课堂。平塘县把牙周陶艺编制成乡土教材引入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培养后继接班人。瑶山民族中学举行每年一次的陀螺竞赛,并代表学校、次参加省、州、县的比赛获得好的名次。
这些地区自编教材内容上单一、流传不广、编写内容欠规范并且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这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牙周中学的牙周陶是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瑶山民族中学的陀螺竞技也是在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上进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课外的形式开展,时间有一定限制,因而学生参与活动连续性与目的性不强,没有形成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文化课程没有纳入考核内容,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波动比较大。
(四)从民族文化传承的形式来看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地区各校都积极宣传,大力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在校园设计和规划上有意识地吸收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如建造民族墙、文化长廊展示民间传统习俗和民族体育艺术等。学校的校歌、校训、校服的设计,校门、楼道、教室、办公室、宣传橱窗等的布置和装饰都体现了苗族特色,具有苗族文化风格,展现着苗族风情,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校园的每个地方都能感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些都对学生们培养民族文化情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学校并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仅靠学校这一传承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据调查,民族地区家庭父母大都在外地,家庭民族教育非常缺乏,且家长多关注于孩子学业成绩,对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认知不到。 二、民族文化传承机制问题归因分析
(一)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在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需要推行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在对考试课程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文化特色课目的考核。在现当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对基础课程的应试教育化,导致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忽视,在传承内容上就显得简单与随意化,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生活相疏离,忽略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环境适应性。
(二)“民族文化传承”支持系统的不完善。
“民族文化传承”的`支持系统包括经费支持、智力支持、师资支持、课程资源支持等子系统,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缺乏来自政府部门的专项经费支持,各地区自行其事,零敲碎打,未能形成统一而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缺乏一以贯之的激励政策,也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在一线从事民族文化教育的老师未经过相关培训,许多学校都是其他任课教师(主要是音体美教师)兼任民族文化传承课,各学校各自为战,没有连贯性,没有共同的理念和协作措施,校领导重视就开展一阵,更换了领导或者形势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课程就停开了,老师也习惯于按常规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费心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三)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乏
文化主体的文化心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民族文化心态对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族群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对族群文化自信的缺失是族群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在阻力。因此,文化主体对本族群文化的自信还是自卑的文化心态,关系到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调查情况表明,当地很多年轻人虽然在自己的族群社区穿本族群服装、说本族群语言,一旦出了社区却不愿意穿自己的族群服装、说自己的族群语言,有的甚至不愿意对外人说自己是少数民族。这是由于对本族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信心缺,造成盲目的不自信。
(四)学校内部要素配合不够,校际间沟通待加强
学校内部要素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关于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有许多相关理论研究作指导,但在现实中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而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摸索前进。另一方面,以学校为单位的内部要素“各自为政”。学校民族文化课程与实践活动等的开展各自是在某个活动或几个学校有“特色”的体现出来,零碎分散,没有形成体系。
二、民族文化传承校内外互动机制构建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丰富民族文化传承内容
建立符合少数民族教育内容与标准的考核体系。把民族文化课程相关内容纳入考核中。改革学校的教学制度及方法,探索发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积极发挥教师与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积极互动学习作用。在学校教师评估方面,采取绩效评价与民族文化教育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民族地区教师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对民族地区进行教育改革,适当降低民族地区民族特长生入学门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的支撑体系
关注多元文化形态中个体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等特点,将培养不同民族创新精神和内源性发展动力视为己任的多元文化教师,与多民族社会基本要素的密切配合与交流互动,为个体发展而且为族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汲取活的教育资源的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等民族工作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做好分工与合作,从总体规划到日常管理给予保障,还可以邀请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参与民族教育师资的培训,共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元素,突出乡土性、民族性、实践性,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以文化主题为基础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即培养文化主体的创新精神,找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在丹寨民族高级中学的教育中,蜡染艺术教学不可能取代教育,也不可能改变现代教育体系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但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民族文化作为现代知识的必要补充,在第二课堂上,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培养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这样接受民族文化会更有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介为学生展示与蜡染艺术相关的资料,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配合,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建立校内外因素互动机制
学校可以在办学理念中融入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在突出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采取多种学校教育形式,例如:建立民族文化特色学科、开设民族文化学习班、丰富民族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等。在突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家庭和社区对民族文化教育的辅助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结合,可以使民族文化具体化,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族文化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很好的弥补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又以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弥补了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不足。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校内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网络,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地区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就业竞聘中适当纳入对民族文化的考量,特殊岗位对民族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从而促进教育行政部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8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新世纪的到来。这些传统文化又渐渐被人遗忘了,只有小部分人还追随着她。
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文化被人看作了“老土”的代表。人们都开始追求所谓的“时尚”了。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大学生。他们去吃饭非要去吃西餐,而不愿去品尝中国美食;他们不去听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而非要去听一些怪歌;他们不去参观中国的文化古迹,而不远万里去国外度假……更可悲的是,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开设的外国餐厅比中国餐厅还多。我们可是中国人呀!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时尚”吗?追求时尚是一个年轻人的正常表现。但难道为这些就要与传统“脱节”吗?有的年轻人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那些传统文化太老土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一点劲也没有。那不是我们该关注的,关注那些的都是些老人!”我十分不解,难道热爱传统文化就是老土吗?难道非要把自己打扮的怪兮兮才叫时尚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这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传统就会消失的!
在这里,我们也要感谢一些人。是他们一直在坚持热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着贡献,默默保护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是他们,这些文化说不定已经消失了!
你看,那些平凡的老人。在公园一招一式的练着太极拳。随着缓慢的音乐慢慢出手,他们是那样认真、投入。宁静之中又不失坚毅,让人看了也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这才是中国的传统,柔慢又坚定不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可为何现在,只有小部分人在追随她?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难道我们真的忍心让她消失吗?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人们所追求的事物也在变。这种变化固然是可以的,在生活中添进一些新的元素也是好的。但是我们在追求新事物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旧的,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的征文《保修文化的传承者》 篇9
文化是历史财富的积累与沉淀,是生命蓬勃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同样,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蒸蒸日上,不断前进。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保修分公司从2001年年底成立至今,已历经8年多的时间,8年间的风风雨雨,使我们的企业文化逐渐酝酿成型,几多坎坷没能拦住我们保修人的前进步伐,正是因为我们坚守着我们的企业文化,把她作为我们不变的信念来支撑。
数载寒冬,如白驹过隙,懵懂不喑世事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一名身着保修制服,工作在为运营一线服务的岗位上的保修人了。刚刚踏入保修二厂大门时,在我的心里这里仅仅就是一个工作场所,每天就是按时上班,努力做事,仅此而已。渐渐的,我发现我错了,这里不仅仅是一工作场所,这里到处都充斥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一种让人情不自禁就被其感染的号召力,让我沉寂的心逐渐澎湃起来。赵工是我来到技术部后认识的一个老师傅,车辆技术他是部室里数一数二的,热心肠也是有了名的,所以车间遇到难题都会找他来帮忙,他从来二话不说,有求必应,钻地沟,趴车底,酷暑严寒从无怨言,我曾经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这么卖力,赵工回答说:“车修不好司机师傅们着急,我就更着急啊!”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我们保修人最真实的心声,他的行为也体现了我们保修人最真实的写照。“维车保运,服务一线”,这是我们保修职工的责任,“以人为本,客户满意”,这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在今年举办的劳模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我们学习到了几位劳模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任宏志,保修七厂一名普通工人,尽管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在工作中不断自学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并一直致力于车辆电气维修、管理、培训、科技项目的攻关、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并先后参与了保修分公司的多部教材的编撰,他还积极投入于职工培训,为提高保修职工技术能力、解决车辆故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宋丽君,保修六厂一名普通女保修工人,从事保修工作29年,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和胆识,刻苦钻研业务,苦练修车本领,始终以为运营提供优质车辆、达到运营满意为自己的天职。为提高保修工技术水平,她放弃休息时间编写讲义,编制判断、排除车辆故障的方法,鼓励年轻人努力学习早成才,为企业发展输送了有用人才。韩长增,保修分公司经理,作为经理,他却没有丝毫的架子,在企业遇到困难时,他从不逃避,带领职工迎难而上。在奥运保障的日日夜夜,在建国60周年国庆庆典保障的分分秒秒,韩经理带领保修人靠严谨细致、扎实到位的工作,实现了奥运上会车辆中途零故障,确保了建国60周年国庆庆典用车万无一失,打赢了保修重组后的历次重大战役。除了他们还有好几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不已,而且我相信还有许许多多不被人知道姓名的人们,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让我们感动的事迹,但他们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彰显出了保修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用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光荣的保修工之歌,树立了新时期保修工的崭新形象。
改革开放数十年,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都北京更 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们北京公交也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蜕变。公交优先政策的推行,让我们公交迎来了一次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机遇的旁边永远有挑战相随,为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彻底改变公交在人们心中的老旧形象,北京公交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人文公交、科技公交、绿色公交、群众满意公交”的口号,在引进新车型、新技术的同时,把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放在首位,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到公交发展的战略当中。为此,我们公交保修分公司也提出了“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科技进步、让运营满意的新保修”的工作目标,实行了“以职工教育培训为重点,转变保修作业方式,转变总成维修方式,转变保修服务方式,转变保修生产管理方式”的新战略。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我们北京公交在全市,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眼中显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在我们的保修厂内,厂房变得更加宽敞清洁,工具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技术变得更加先进一流,而我们的企业精神却一如既往的传承了下来,不变的是“宁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运营一时为难”的工作理念,既往的是“以人为本,客户满意”的工作宗旨。
也许我们的职业在别人看来不是那么体面,因为每天都要和公交汽车打交道;也许我们的工作在别人看来非常脏累,因每天都要和油污尾气相接触。但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让我明白,我们的职业是首都交通事业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工作是为全首都市民们的出行服务的。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一辆公交车,能够平稳安全的行驶在首都的每一条街道上,让每一位生活在首都的市民能够享受到便利,安全,快捷的出行服务。尽管我们的努力无法像运营单位那样直接展示 在市民眼前,但每一辆行驶在道路上的公交车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凝聚了我们保修人的辛勤汗水。只要能让运营单位满意,让每一位市民满意,我们再苦再累都不怕。这就是我们保修人最简单,最淳朴,最真实的精神。
树儿之所长的那么高大,是因为它有着对阳光无尽的渴望,河水之所以流淌的那样欢快,是因为它有着对大海无尽的向往。传承企业文化,是新一辈保修人义不容辞的职责,秉持心中的信念,坚守对理想的热爱,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向前。在以先进的科学知识作为前进的风帆时,还要以老一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作为导航的舵轮,我们才能在事业的海洋上,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未来,看我们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篇10
民间及官方对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也提上了日程。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这让各界人士大为担忧。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一些人向外国学习,过圣诞节、情人节,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传统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结果吗?据此,我们调研小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分别对本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查,我们得到一下结论:
一、大部分大学生仍喜欢过传统节日
1.普遍认为过传统节日意思深远。
经过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过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应慎重对待;小部分大学生却认为意义不大如前,不必太认真或者随家里长辈的意愿而过;有些大学生却觉得传统节日只是旧传统,不过也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过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所以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喜欢过传统节日。经数据分析,有73%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83%的大学生都愿意在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花费更多。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了解。
据统计,80%的大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在中西方的节日中辨别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冬至节不属于传统节日。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居然存在20%的人不知道四大传统节日,确实令人担忧。传统节日之所以在中国流传,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蕴涵的辞旧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
二、西风东渐的原因
“圣诞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位网友在互联网上留言说,在我们的国土上,自己的重要传统节日冷落在一边,而把“洋节”弄得红红火火,即便不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心态,终究也觉得事情比较尴尬。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使得西方节日更有气氛,以及西方节日形式轻松、时尚。眼下大学生热衷庆祝的西方节日不仅有圣诞节,还包括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
三、重视传统节日的措施
社会学家邸先生认为,要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传承光大,就要还每个节日的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需要向传统文化回归,需要更多的庆祝方式。古时候,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少。现代中秋节城市里应该多些灯会和游园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节日民俗应该是盛典,而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
政府支持是保障。数据表明,7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此外,不少人呼吁传统节日应该放假。经调查,90%的大学生支持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曾在2007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朱维芳重申,中国的法定假日遗漏了许多传统节日,这压抑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比如端午节,具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但因为没有成为法定假日,使得青年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去体会。(选自《星岛环球网》)新增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期,引起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由上面对中西方节日的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正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
日收到这样的冲击,由此可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面临着冲击。就当前而言,中国依然延续着漠视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的教育思维。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用第二语言(在中国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用第二语言考试作为各种考核的标准。这样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因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致使中国人认为掌握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可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其二是中国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可以与时代精神结合并积极推行的精华。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冲撞的问题上,把重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发展需要结合上。首先是要树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信心,其次是要积极整合、宏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再次,中国的政府部门不能再以官方的身份强化外语类教育的社会权重,否则中国文化将面临更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
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
【传承文化的典范的事例】推荐阅读:
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挑战07-13
传承文化的城市雕塑09-29
关于高二传承文化的作文06-18
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08-17
传承琦君文化的意义06-01
春节文化的传承作文2500字08-03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07-10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07-14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7-21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