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传承(精选13篇)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1
传承华夏文明的作文
传承华夏文明的作文: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
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
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
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
“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
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
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
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孝是感恩,孝是仁爱。
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
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
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
孔子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传承华夏文明的作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
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
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2
近日, 陕西省珠算心算协会在西安举办了第18届全省大专院校职校学生珠算技术大赛。来自全省12所大专院校职校17支代表队的51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此次大赛, 旨在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展示珠算神韵, 传承华夏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陕西省珠算心算协会名誉会长赵志新同志致开幕词, 会长李峻峰同志致闭幕词。参赛的51名选手分别对加减算、乘算、除算、账表算同台竞技、同场争辉进行了激烈角逐, 赛出了水平, 赛出了友谊, 赛出了新成绩。
打造传承华夏文明的电视品牌 篇3
近年来,河南卫视一直在不断探索自己的风格定位,这其中有两个要素是不容回避的。首先,电视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员,不容推辞地需要担当起弘扬历史、传播文明的责任,特别是河南卫视同样肩负着传承华夏文明的责任。其次,在多年的创新探索中,很多栏目经过大浪淘沙,只留下《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这几个栏目,并确立了河南卫视的品牌栏目地位,而这几档栏目恰恰是根植于河南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创立的,并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可见从创作内功到观众期待,文化都是河南卫视的DNA。依据以上两个重要原因,在考量河南卫视的特色时,我们选择了“文化”这个层面来作为河南卫视频道发展的定位方向。
河南卫视的频道定位——文化卫视
在讨论河南卫视风格定位的问题时,我们曾经面向全国进行了一次口号征集活动,经过专家论证、观众投票,以“大河之南中国之中”、“品中原观天下”、“擂响中国”这三个口号呼声最高。这些彰显了河南地域文化底蕴与文化气质的言语,能否完整表达河南卫视的品牌形象呢?我们从中提炼出“文化”这个关键词。
卫视品牌的文化内容——品牌形象化,包装内容化。中原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河南卫视的品牌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品牌要树立不能仅仅通过外部传播形成,它更要具备品牌内容,使别人了解品牌的追求、思想、价值观等等,从而对品牌有个清晰的感知。感知文化——感知河南——感知河南卫视这一公式成为河南卫视品牌运作与推广的独有方式。
河南卫视品牌具象化——文化品牌的品牌文化
河南卫视定位文化,整体要让受众感受到河南和河南卫视的文化特性,全新针对河南卫视品牌文化内容的改版势在必行。我们希望观众通过包装的视觉呈现,感受到全新的河南卫视形象。经过充分思考和论证,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原则来整体塑造河南卫视的品牌形象:
做有内容的包装,电视包装过去是用过即弃的外皮,过度包装好像月饼盒,本身月饼就不好吃,月饼盒子越复杂漂亮月饼就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做有内容的包装实际上是对包装的一次重新理解,对电视品牌推广投入的一系列保护。随着频道包装对品牌推广的持续,包装本身也成为频道内容的一部分,并积累下来,形成自己的品牌节目或者是推广单元。做一些对观众有益的内容,做一些有真正价值的包装。河南卫视的包装就应遵循这一方向,从河南的文化内涵开始,提供知识,推广品牌,展现内容,彰显文化。如本次包装的ID——《河南之最》部分,就以河南独有的、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的社会资源和文化遗产为题材,展现河南文化的魅力与地位,同时宣传频道品牌。本系列开篇共有《司母戊鼎》和《清明上河图》两章。这两章的ID均借助中国文化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又将其文化特性转接给“河南卫视”,向每个观众传递出卫视文化的品牌形象。而有内容的包装则令影片有益,耐人寻味。
做有质感的文化,宣传片是树立品牌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用视听语言塑造受众对频道品牌形象上的感性认知。河南卫视在改版包装上,更多地采用拍摄为主的纪实风格,凸显文化的质感与张力。
做有责任的传承,传承是媒体的基本责任,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有责任的传承更是提升到一个媒介品质的高度。河南卫视始终保持传播主流价值观与坚持媒体自律性的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更不能在这次改版中丢失。相反,我们将做有责任的传承视为频道改版和包装的重点、亮点,并坚信其必将在最终决胜市场。
改版中,我们努力寻找与推广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这些典型符号在河南文化和中华文化中并不难寻,选择角度和展现手法则成为影片的关键。频道选择两部影片,分别作为两个系列的开始:表现历史文学、科技思想的“文化名人篇”;表现姓氏起源、中华文化的“姓氏寻根篇”。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源于河南的姓氏占据中国姓氏的绝大部分,以寻根为原点的姓氏篇凸显了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关系。基于以上两个系列展现传承的影片还将陆续开发。
做有角度的解读,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独特用角度来体现。表现河南地理山川、人文风物的地理人文篇——《山河日月》作为本次改版的宣传片之一,是分量十足的主宣传片。河南本身的地理位置成为文化脉络与文明传承的一个必然要素,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因素。
《山河日月》从河南地理位置出发,展示了河南的山川河流、历史古迹与现代城市建筑,全面展示河南的风貌。其中第一个段落“气中和”——儒、释、道一体的融合,体现出文化在河南的融合与发展。中间段落“运中转”、“业中兴”——展现现代河南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发展;“人中正”——展现人文气质与风貌,众多不同视角的镜头组合呈现出一个崭新、大气的河南形象。
做有效力的包装,“做有效果的包装,做有效力的包装”尽管没有在以上原则中提起,但仍是执行层面极其重要的技术原则。品牌推广离不开包装宣传,而包装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呈现效果。定位需准确,推广要有力,创意有意思,执行好效果。
电视播出内容相当于产品。其中各类栏目与电视剧更占主导地位,导视与剧场片头即是对频道播出内容的包装。当前电视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好的执行比如好的导视导向系统,就成为频道拉动收视、宣传品牌最重要的阵地。
从文化品牌到品牌文化
河南卫视不是要做成一个保守的文化教育台,频道的文化定位除了具备传统的文化要素外还要有开放创新,有紧跟时代发展的契合点。与传统文化相比,文化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创意属性和延展空间,更容易找到内容与受众精神需求上的结合点,更可以通过文化与美学价值附加于品牌之上,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品牌传播过程。相比常规内容,文化内容更加强调内容的非物质属性(即文化创意价值)而不是物质属性(即使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河南卫视的品牌策划时能够从多角度理解文化,找到文化创意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能否找到针对文化创意内容的特点,以及针对文化创意内容受众心理特征的品牌传播方式,成为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的新方向。文化所具备的基础个性应该是有深度的开拓、创新以及多角度的创造性的重塑。当文化将品牌梳理清晰、树立推广之后,我们将拥有一个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的品牌文化。
河南卫视品牌文化发展的未来
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思想与各类流行元素不断呈现,它们能快速地形成一股现象,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像博客、拍客等这些新的文化现象都成为左右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力量,文化本就是不断包容并蓄的,河南卫视也要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角与国际视角,关注文化的走向与发展。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4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2年09月05日08:0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对于建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
中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概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一地域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部分地区。从夏代开始的3000多年时间里,河南长期居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传承中华民族亲缘关系的符号——姓氏,以及启迪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均起源并繁盛于此。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产生和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和辐射性,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
厚重的中原文化培育了河南人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河南坚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强省之路,文化实力和影响力稳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强劲,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增速,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亮点。
弘扬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活水。弘扬中原文化,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通过一定的载体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多个层面给人以启迪,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中原文化新的丰富内涵,是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推动形成中原文化发展高地,带动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有利于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大力弘扬兼容并蓄、革故鼎新的中原文化,继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传统美德,对于增强人们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民素质,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中原文化,推动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应着眼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走出一条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强对中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以中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民族性格。应通过挖掘和阐发中原文化,维护华夏文明的基本元素,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价值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
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产优势,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建设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科学开发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有效发挥中原地区丰富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
加快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设。充分展示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主题文化基地和特色文化体验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原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传承创新华夏文明与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在文化惠民工程中传承与创新中原文化和民俗,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共同得到提升,尤其是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步伐。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5
新华网澳门5月16日电(记者蔺娟)甘肃省16日在澳门举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宣传推介会,重点推出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116个,计划总投资3445亿元。据了解,该推介会着重推介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由国务院批复成立。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布局将会围绕“1313工程”展开,即围绕一个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三个文化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及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并配合打造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十三个板块。他表示,未来甘肃省经济转型将会以文化领域投资作为主要突破口,欢迎澳门业界前往考察投资。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6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他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温暖了一颗有一颗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凭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了现代乐于助人任的标志。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雷锋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进,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他为中华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
现代社会不可否认有一些现象不尽人意,例如三聚氰胺危害人类健康,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以及一些个人不文明现象。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公民,我们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锋激励人们做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伟大的教师,牺牲自己,护住学生;一名名救护员竭尽全力救助伤员。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拼命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到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泪下的`壮举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榜样,我们不缺活雷锋!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谢晓军夫妇: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莲。
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7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国国务院《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中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在发展定位上,大中原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尤其是将“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放在了大中原。同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三家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合作协议》为该战略确定目标为“10年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并确定到2020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并成为支柱性产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支撑、文化高地引领、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为路线图,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河洛文化的起源和内涵
(一)河洛地区
关于河洛地区的范围主要经历了“模糊说”和“四至说”两个阶段,现阶段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地域划分,而根据朱绍侯先生的具体范围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活、繁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源头,更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文化发展的轴心。
(二)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涵盖了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相衔接,是中原文化的主体,更是华夏文化的精髓。
三、河洛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体现
《易.系辞传》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体现出以河洛文化为主要基地的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更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和母文化,因此,研究和宣传河洛文化是传承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精华的体现。
(二)深化河洛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上看,孕育和培养华夏文明的主要地区在中原,河洛文化是传承华夏文化的主体,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彰显中原文化优势,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挖掘地河洛文化,将河洛文化这个中华民族之根文化发扬光大。
四、深化河洛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一)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加强河洛地区物质文化展示
围绕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珍贵文物遗址开发和提升与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景区相配套的景点,打造河洛文化景区群,并以景区为依托加强河洛物质文化展示,如建立陶器、青铜器、唐三彩等文化展厅和体验馆,让游客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加强对河洛文化的深层了解和体验。
(二)以实物为载体传承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内涵
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涵盖民俗、传统技艺、杂技竞技、曲艺、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类别,主要有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水席、河洛大鼓、九莲灯、大里王狮舞、心意六合拳、杜康酿酒工艺等项目,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展示中心、体验中心等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河洛文化的吸引力和体验性。
(三)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河洛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要在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出台一批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扶持河路文化传播和发展、传承区建设的政策。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河洛文化传承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的投入,搭建河洛文化投融资平台,为河洛文化深层次挖掘提供资金保障。在立足河南省高校的基础上加快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扩大河洛文化研究队伍,为河洛文化研究提供人才保障。
(四)以创意产品为关键实现河洛文化的提升
积极运用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网络动漫等现代技术,深层挖掘河洛文化特色,推动河洛文化动漫创意产品的提升和发展。依托河洛独特文化资源,在《功夫诗·九卷》、《君山追梦.梦幻大典》等基础上打造实景演出项目,将河洛文化进行深层演绎。针对河洛文化内涵,打造科普、研发、民俗、朝拜、休闲养生等河洛文化产品体系,将更多的“河洛符号”展现出来,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8
1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现实回应
1.1 国家战略部署新机遇。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河南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继承历史、开创未来、延续文明、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013 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临空经济为主题、进入国家层面的功能区规划,河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亿万中原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区域发展关联国家战略,集聚了发展动力,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更是中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契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使河南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腹地中枢,河南再次激活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源头活水,丝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给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1.2 文化发展态势良好。河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上升。2013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5%左右,预计2014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2.7%左右。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河南省现有文化产业集群 21个,文化企业 8000 多家,6 个省政府确认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1.3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河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不断呈现,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延续了稳中有进的主要态势。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6.61亿元,同比增长13.8%。2013年全省进出口总值59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03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34元,同比增长12.6%。河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新机遇。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切实有效。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人民的“身份证”和“护照”。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价值高、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影响较大。截至目前,河南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9个。2013年7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文化厅批准成立了河南省荆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基金会。河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2013年9月26日经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提升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提供了保障。
2 河南档案文化资源的优势
2.1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文化资源体系。一是档案接收能力提升。河南档案馆藏总量不断增加,形成了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以文书档案为主导、集各种专业档案于一体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档案资料征集力度强化。主动寻找档案征集线索,印发专题档案征集,大大丰富了馆藏。三是馆藏档案结构优化。河南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馆藏体系,先后建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河南、重大活动、照片档案等。四是档案寄存工作起色。河南省档案馆先后开展了银行、保险公司等档案寄存工作。这不仅丰富了档案馆馆藏,而且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整合了档案文化资源。一是有计划地汇编党委、政府的重要文件。在大力挖掘河南省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优质档案资源,编纂出版了《走进河南档案丛书》。二是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发馆藏档案资源。河南省档案馆与《大河报》联合推出“解密档案”专栏,利用馆藏档案先后组织撰写多期专题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重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三是利用馆藏优质档案资源举办各种展览。先后举办了河南省档案工作成就展、档案珍品陈列展、焦裕禄精神展、郑州城市记忆展等。
2.3 建立了科学的档案检索体系。一方面,有效整合了馆藏档案检索工具,编制了反映河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专题目录。馆藏开放档案案卷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一些重要全宗档案实现文件级目录检索。另一方面,除来馆查阅档案外,不断改革创新利用方式,利用方式由单一变多样。印制利用咨询卡向社会发放,开展了网上查询、电子邮件查询以及来电、来函查询等,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和已公开现行文件,使被动档案的利用转变为主动,查阅档案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4 “文明河南”建设为档案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自“文明河南”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来,河南各类文化建设、文化惠民项目已经纷纷启动,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斐然,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当前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记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进一步丰富河南档案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挖掘档案文化资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服务,不断挖掘、丰富,在丰富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形成良性循环,盘活了河南档案文化资源。
3 以档案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3.1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只有充分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才能繁荣发展档案文化。第一,调查新资源。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对华夏历史文明不断深入发掘,为更好地展现河南档案文化提供完整翔实的资料,为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制定新规划。结合以往对华夏历史文明档案资源挖掘的部分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关的档案史料挖掘进度。同时随着档案馆藏量的不断增加,档案资源内容不断丰富,有必要制定出新的档案资源研发规划,重点梳理河南档案文化资源,以突出华夏历史文明亮点。第三,找准新定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建设时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利用河南的区位、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等综合优势,乘势而上,做强、做好、做大河南档案文化这篇大文章,以有效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3.2 创新档案文化建设。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第一,创新思维。档案文化思维创新是档案文化传承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也是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只有思维的创新才会形成自觉的行动创新。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变化特点,根据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思维、找出路径、选准目标使河南档案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充分有效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摒弃档案文化发展的片面观点,使档案文化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为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第二,创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档案管理体制是档案文化发展的活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理论和经验,解放和发展档案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档案文化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制,不断推进档案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体制创新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非遗档案管理涉及多个主体、多个流程,各个主体的工作开展既需要协调机制的作用,同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第三,创新内容。创新档案文化内容是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本,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要求,更是河南文化发展之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使档案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社会,使档案文化多元发展,实现档案文化知识化、影视化、网络化,从而增强中原文化竞争力和凝聚力,彰显华夏历史文明的时代价值。如创新文化旅游档案,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推动文化产业创新。第四,创新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创新决定着档案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创新档案文化传承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使档案文化传播方式愈加显得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其传承内容的感染力。
3.3 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认真贯彻《档案法》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挖掘保护档案文化资源、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遵循《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完善与档案相关立法,保障公民享有基本的档案文化权利。全面推进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普及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认真做好档案普法宣传,增强“依法治档”意识,使档案法律法规真正入脑入心,为档案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
3.4 加强档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健全档案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河南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河南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档案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档案知识,洞悉档案文化建设前沿;增强档案人才业务交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有效发挥档案文化资源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第二,完善档案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引进海内外档案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相关政策和优厚待遇,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管理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档案人才队伍,进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华夏历史文明。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9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像电话或是电报技术进入人类通讯的视野一样,“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很好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使其他有关生存状态的信息,以其他载体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传达。
因此,“丝绸之路”上传递的不仅有丝绸,还有一种信息。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是一种夹带着精神的物质。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份,相互滋润,使得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文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传播主体是华夏文明,更具体的,向外传播的华夏文明。
一、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更侧重的是“丝绸之路”本身,作为一种高度具体化的技术手段,它是华夏文明传播实现的现实途径和渠道。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
最主要的一条即是指西汉张骞始而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这条“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丝绸西传的“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
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许多条类似射线的路线,其中的一路可以到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而另一条可达伊拉克,进而跨越叙利亚沙漠,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帕米拉、安都奥克等地,并可以从这里取海路到达罗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马亚朝时代,“丝绸之路”进而从开罗通过北非沿岸西进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我国的造纸术从巴格达传至开罗后,一方面由意大利传入德国,一方面又由摩洛哥传入法国和英国,这正是因为“丝绸之路”远达伊比利亚半岛的缘故。
和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还有一条传播中国丝绸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我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通过陆路与世界各国交往贸易的同时,我国还通过海路与亚非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这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和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换产品、相互往返的需要,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使用骡子作为运输工具,将已经蜚声世界的蜀地和云南丝绸运至印度,又转运至欧洲。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正好与今天的川滇、滇缅、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经过的地区历史上曾分布有六个少数民族,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在当时是一条各民族往来的走廊。
华夏文明故事读后感 篇10
《华夏文明故事》这本书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上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以一个个人物故事的形式和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顽强拼搏精神。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给我讲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现在看完了《华夏文明故事》这本书后,我才理解了为何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我国远古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鲧和尧先后都没有能够制服洪水,历史的重任落到了禹肩上。禹是鲧的儿子,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接受了舜的命令,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先认真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寻找失败的`原因。禹决定改革父辈们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禹在外面奔波了十三年,三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有进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解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故事我悟出了两个道理:其一,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是因为他艰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治水,他能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忘了自己的小家一心为了国家的工作精神正是我们国家走上富强之路所需要的;其二,大禹的工作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很聪明,能够把水治好,就是因为他采用了变堵截为疏导的方法,把洪水成功的引向大海,我想我们每个人做事情都不能蛮干,好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承千年经典美酒开坛“醉”华夏 篇11
贡献新美酒乐享新生活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高端新品盛大开坛
5月9日上午10点39分,在充满喜庆气氛的威风锣鼓声中,开坛盛典正式开始,现场耸立着富有古典气息的过街架,有力地渲染了活动氛围。首先,由王鹤龄主席、方春明书记、杨朝权会长、余林董事长亲自为古井集团“中国文物学会古酒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和“亳州市酒文化研究会”揭牌,这大大地鼓舞了全体古井人继续艰苦努力、再创辉煌的决心;接下来,72名身穿汉服的祭祀人员组成规模宏大的方阵,齐声诵读《九酝酒法》。随着主祭人员一声响亮的“开坛咯”,三名嘉宾上台开启酒坛,酒中牡丹华彩绽放,现场人员无不沉醉在这浓浓的酒香中……正可谓古井美酒香飘万里,一朝开坛“醉”华夏!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国香型系列高端新品的推出是此次开坛盛典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亮点,一脉国香,沉醉东方。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金辉告诉记者,古井贡酒一直以“精于传承、敢于创新”要求自己,贡献美酒,乐享生活,是在继承了酒神曹操的美酒精神基础上,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寻求和谐平衡的“酿酒人”!
华夏酒源的传承和发扬
——成就古井贡酒不可复制的经典
亳州地处黄淮平原,阳光充足,雨量适中,盛产优质五谷,水质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地理环境,此地酿酒业发达,尉迟寺出土的酿酒及饮酒等生活工具,表明此地酿酒历史至少要要追溯到5000多年前,而目前所知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酿酒工艺《九酝酒法》也发源于此。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国香型系列高端新品的惊艳面世也不仅标志着一个崭新的高端白酒新纪元即将开启,更是对中华传统酒文化的继承和美酒精神的弘扬,古井人在贡献佳酿的同时,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一份社会责任,这种“贡献·共享·共赢”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对消费者的一份敬意和感恩。
走进源古文明 感受华夏历史 篇12
导语:“2011年1月23日,美丽的厦门岛传出一条令福建收藏界振奋的新闻:福建第一家私人投资的博物馆——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而这家私人博物馆的投资者就是我们泉港人——陈斌。”
(字幕):2011年1月23日 厦门五缘湾畔 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开馆现场
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斌现场致辞
【解说】眼前这位中年人就是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陈斌,泉港山腰街道奎壁村人,这座私人博物馆是他花了20年时间,倾毕生精力和财力建造的。博物馆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几千件之多。一楼展厅主要展出馆藏的大量精美文物,包括泛红山系列文化、齐家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的玉器、陶器、石器等,二楼展厅主要展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花梨家具和民俗用具,毛主席像章等红色文化藏品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石雕等。
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斌谈收藏起缘
【解说】作为福建省第一家收藏、展示、交流泛红山系列文化文物的民间博物馆,源古博物馆内收藏的大量精美文物,特别是泛红山系列文化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也令前来参观的考古学家、我国著名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啧啧称奇。考古学家、红山文化研究专家 郭大顺访谈
【解说】郭大顺认为,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根文化,在海峡两岸最前沿的厦门展出这些高端文化,将对两岸加强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谈博物馆的意义
【解说】(央视资料)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耕文化,它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源古历史博物馆这些藏品糅合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特征,以玉、龙、凤、最为精华,这为长年研究中国龙文化的源头的馆长陈斌提供了很多有力的物证和研究科考价值。
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斌谈中华龙起源与馆藏文物 【解说】这个几千年前的龙纹罐咋一看朴实无华,细看之下,你会发现其上面绘有鸟、兽、鱼、龟等9种动物,陈斌说这是他的镇馆之宝。因为在陈斌认为,就是这9个动物,演化成了今天的龙。
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斌谈中华龙起源与陶罐动物的演化 【解说】以收藏触摸历史,以收藏揭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之谜。这正是陈斌致力于收藏的重要因素,而在收藏、保护文物的同时,陈斌更致力的是环保理念的倡行和提升民众保护古文化的意识。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斌谈保护
【解说】“与自然、与历史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与文化、与祖先相依相伴感受心灵”(字幕加——陈斌)。这是源古历史博物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馆内陈设秉持了环保的理念,除了必要的水、电、空调、安保设施外,所有的建筑材料均来源于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古老的建筑材料。
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斌谈环保的体现、陈嘉庚石板路
【解说】除了展现位于北方的红山文化,源古历史博物馆内外都凸显着鲜明的闽南风格。博物馆的大门就是典型的闽南式家庙大门,展馆一楼的大厅地面是闽南随处可见的花岗岩大石砖,二楼地面是闽南民居常见的红砖。展厅内的隔离木柱和围绕的隔离绳索,是闽南渔船上使用过的系缆柱和缆绳,而展台则是用废弃的旧船改造而成;博物馆内所有的门扇、屏风、窗棂、廊、柱等,都是从闽南民间收藏得来。这些原本被人们遗弃的闽南民间老物件在这里都变废为宝。
华夏文明的传承 篇13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2012级学前教育班吴海洋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它记录着我们祖先们对我们的淳淳教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演化的节日风俗„„
——题记
小时候,我总认为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正月拜年、元宵灯火、清明祭祖、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到我渐渐的长大了,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世人所熟知。古人教导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我们而言,最应该报答的恩情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最基本的要求。
相对于《弟子规》教我们怎样做人,《论语》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怎样为人处事,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简单数十个字,就将诚信这一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将失信于人的人比喻为失去了轮子的车,其严重程度不言而喻;还有关于学习的,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全部。
说到中国的节日,当然是从春节开始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因为它既最有名,从时间上也在最开端。中国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
当然春节也是最为忙碌的节日了,开始的每一天都是有不同的事要做的呢: 初一:早晨包饺子。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
祖先“过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意为“碎碎平安”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说完了春节接下来我们就在了说一个同样有代表性的节日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好了,由于中国的节日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介绍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道德思想,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美好理想、智慧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举国欢庆的聚会。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是什么?传统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文明的传承】推荐阅读: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08-23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征文06-18
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08-12
华夏幸福09-16
华夏文化10-05
华夏音乐之光06-06
中国梦华夏情09-03
华夏保险公司简介07-02
华夏之祖教案08-13
音乐教案华夏音乐之光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