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青春的事业(精选4篇)
传承青春的事业 篇1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圆满闭幕, 中央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崭露头角, 各项政策方针有序出台, 广泛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深入人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闻战线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实效后在贴近群众方面的又一次良好实践。
面对新形势新局面, 党的新闻事业怎样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回眸党的新闻事业史, 每一个阶段都体现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群众路线无疑成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根基。党的新闻事业在群众路线上的实践过程与特点, 必将为当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启示。
一、群众路线与党的新闻事业
从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创办开始一直到今天, 党的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近百年的历程里,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基, 党的新闻事业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群众路线。早在建党之初, 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党的新闻工作从一开始就将群众放在办报的首要位置, 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党的新闻事业史也是一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史书。
1922年党的二大关于党的章程的决议案中就曾规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9年, 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 并明确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内容,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而党报成为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第一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主要阵地《新青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先行者。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 其主编陈独秀就曾宣称其志在“改造青年思想, 辅导青年修养”, 将青年群体与报纸的生息紧密联系在一起。1920年7月改组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的《新青年》, 更是将向广大读者进行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教育作为己任,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新青年》, 拉开了蒙昧中国思想启蒙的扉页。
作为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重要理论阵地, 《向导》周报在1922年9月创刊时就明确提出要根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和“政治经济的事实”的要求来办报, “革命党当大大宣传民众, 大大结合民众, 轰轰烈烈继续做推倒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之压迫的民主革命”[1]。《向导》周报还专门设置了“读者之声”专栏, 用以沟通读者与编者, 探讨问题, 交流思想。专栏主要刊载各地读者对《向导》周报的评价、建议, 以及《向导》周报对读者来信的答复等。《向导》周报所做的大量工作, 起到了党的报刊对人民群众强有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 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作为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 《向导》周报可谓开了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先河。
最早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中华》报, 虽然在国共两党对峙十年的特殊环境下只出版了短短的3年, 但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所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红色中华》报立足于群众办报的方针, 及时地报道了苏区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 切实地指导了党和苏维埃组织的工作, 嘹亮地吹响了鼓舞苏区军民战斗的号角。作为苏区千百万群众的喉舌, 《红色中华》报经常刊登工农群众的来稿、来信, 为他们提供发表意见的论坛, 还不断致力于报道反映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督促各级组织帮助解决, 并树立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报作风等, 这都是党的新闻事业在践行群众路线上的典型体现。
1940年12月30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又一新闻媒体。到1949年解放区的广播已发展到40座, 党的广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其发展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息息相关。
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版无疑在中国新闻史贴近群众和贴近实际方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改版也成为党报在践行群众路线上的标杆。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才能使报纸成为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鼓动者和集体的组织者, 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回答是:党报必须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这样四种品质;使报纸的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 反映群众情况, 加强思想斗争, 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2]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实现了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到一张完全的党中央机关报的蜕变, 树立了联系群众、“深入实际, 不尚空谈”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党报工作应该具备的工作作风。这次具有伟大意义的改版为党报工作的深入改革起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并且带动了《新华日报》东北版、《抗战日报》等报在提高群众性方面的改版行动。
《红色中华》报
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出版9年多的《新华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就不断地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特殊的环境、复杂的局面并没有削弱《新华日报》的办报信念, 反而不断突破国民党的统制, 使报纸得到生存和发展。1942年5月, 《新华日报》接续延安整风精神进行改革, 发表了《敬告本报读者》的社论, 刊登了《征求读者意见启事》等。整风后的《新华日报》进一步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 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1945年10月25日, 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大家办广播》的文章, 提出了“大家办广播”的群众工作方针, 阐释了依靠群众办好广播的重要意义, 指出大家办广播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地享受和利用广播, 力求建立广泛的广播网。1946年创刊于河北邯郸的《人民日报》首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报方针和宗旨, 奠定了其在两年后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更是反复强调自己“既是党的报纸, 也是人民的报纸”, 是“人民的公共武器”, 是“人民的益友和知音”, 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一贯在实践中坚持依靠群众办报, 并取得良好效果, 得到读者认可和好评的《新华日报》, 在1947年1月11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中表达了“希望读者继续给我们以更大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重申了自己“愿和广大读者紧紧地拉起手来”[3], 去实现共同的目标的良好愿望。
194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次重要讲话成为党的新闻工作在实践群众路线过程中最主要的理论指导。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 就在于它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 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这就是群众路线。他还说:“报纸要靠大家来办, 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 靠全党来办, 而不能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 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这就进一步联系实际, 指明了报纸工作的群众路线, 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刘少奇同志非常重视党同群众的联系问题, 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 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 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在他看来, 党和群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新闻工作的深入开展, “党要尽一切可能联系群众, 而千座桥, 万条线, 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4]。两位领导人深刻地强调了党报在群众工作中的重要性, 确立了新闻工作在密切党与群众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又有了新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强调, 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 要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密切联系群众”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三大传统作风之一, 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应当立足于服务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目中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随之, 新闻界出现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 《人民日报》的改版成为当时引领变化的领头羊。
1956年7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 宣布《人民日报》改版。社论指出, “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 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的报纸名字叫‘人民日报’, 意思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我们期待全国广大的读者给我们更多的帮助, 更多的批评和指示”[5]。改版后的《人民日报》, 新闻报道的覆盖面有所增加, 言论的数量有所增长, 报纸版面也变得轻松活泼了许多, 赢得了当时广大群众的肯定。体现群众精神的这次改版带动了各地党报改版的大潮, 全国各级党报引以为榜样, 相继进行探索与改革, 同时也推动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其他中央级媒体的改革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闻界虽然萦绕着严重的左倾思想, 但是党的新闻事业仍然将群众工作置于首位, “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成为当时践行群众路线方面屈指可数的作品。《北京晚报》上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以邓拓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北京市委杂志《前线》里, 专栏“三家村札记”在饿死几千万人的大背景下发表的杂文借古讽今, 以犀利的笔触鞭笞了当时的社会弊病。“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将思考的视角投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通俗易懂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新闻战线作为重灾区遭受重创, 许多报纸被迫停刊, 大批新闻工作者受到牵连和冲击, 党的群众思想和群众路线一度中断。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重新为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春风, 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的跨越式发展, 以及新媒体技术的高潮迭起, 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新闻事业也开始注重体现受众本位的原则, 更能体现群众精神。2003年,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成为全国新闻媒体的指导方针。党的新闻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新闻改革活动, 大大提高了新闻媒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随后,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引发了国内电视界的新闻热潮, 关注民情、民意, 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的民生新闻, 成为新闻媒体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华大地, 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三贴近”原则对于指导新闻工作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其中的“贴近群众”, 是党的新闻事业对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深化。
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 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性, 需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这次讲话无疑为新时期媒体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党的新闻工作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
2011年8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铺开, 各级党委宣传部、新闻单位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响应。“走转改”活动的开展, 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能够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 转变思维, 以群众为本, 写出更多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作品。2012年12月4日, 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又进一步强调了“改文风”的重要性, 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 坚持“三贴近”原则, 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
2013年8月19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6], 这与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 任何形式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都应成为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我们共同实践, 不断深化, 持之以恒。
二、党的新闻事业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的特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党在近百年的新闻工作中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的力量之源。细数党的新闻事业史, 历次在新闻宣传方面的重大改革无不将群众原则作为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党的新闻事业在强调群众路线方面可以说呈现出了共同的特点:
1.注重树立群众意识, 重视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
党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每次开展党报改革工作时都会将提高群众意识放在首位, 强调“日报一定要用群众的态度, 从叙述新闻中宣传党的主张, 这样才可以使日报更加适合于群众的需要与兴趣, 使日报的影响能深入广大群众”[7]。1942年《解放日报》和1956年《人民日报》在改版前都存在严重脱离国内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倾向, 可读性差。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开始注重贴近群众生活, 加强与读者沟通工作, 新闻数量明显增多, 扩充了新闻作品的题材, 报道形式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通俗易懂, 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注重改进文风, 重视新闻形式的喜闻乐见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只有不断地改进文风, 贴近群众, 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和欢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改版后正式确立“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 把贯彻党的政策、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首位。注意报道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强调群众参与、用群众语言写作, 真正实现“以我为中心”的整合宣传。强化机关报意识的同时, 在报纸的大众化发展方向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新媒体传播格局冲击的现代党报也开始进行将办报视角对准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 真正从新闻内容和版面上体现群众生活, 服务普通百姓, 运用群众的语言,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等一系列的革新与探索, 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所以, 从文风上贴近群众语言, 反映群众呼声, 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 才能获得来自百姓的认可。
3.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 重视读者工作和群众呼声
党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 尤其是在工农兵中培养通讯员, 着力将党报建设成为党与群众共同参与、真实反映党与群众观点的报纸。抗战时期的中共党报十分重视通讯员工作, 《解放日报》创刊仅半年就拥有300多位通讯员, 小学教师、村长、变工队长、民兵队长都可以是党报的通讯员和读报组的负责人。[8]《红色中华》从第2期开始欢迎读者投寄文章, 还专门开设了“苏维埃建设”专栏, 经常刊载读者的来稿, 报道和交流经验教训。《红色中华》之所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原因就在于它坚持贯彻群众办报的方针, 它的办报宗旨植根于人民之中, 为人民服务, 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意见和要求,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如今, 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是直接将人民群众请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 或参与录制感受节目过程, 或直接发言表达建议和意见, 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人公。
4.注重贴近群众实际生活, 重视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读者工作, 借以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唤起工农大众团结奋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每天的必修课。《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报刊历来重视读者来信, 注重开展读者调查。《红色中华》报的工作人员贴近群众, 深入到实际生活中采访写稿, 很多通讯员都来自群众, 很多报道直接来源于群众的生活或者是战场, 出现很多脍炙人口的通讯报道。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应当由当代党报工作者继续传承和发扬。
5.注重基层宣传工作, 重视党的新闻事业的桥梁作用
党通过媒体传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并将党的声音传到人民群众中间。人民群众也通过媒体反映问题, 提出建议, 真正实现其上下通达的桥梁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的新闻媒体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的桥梁, 密切了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关系。毛泽东曾指出:“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9]这不仅说明了新闻工作在党的全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而且说明了党的新闻事业必须与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 才能完成党赋予的使命。党总是把新闻事业作为党联系实际、指导工作, 联系广大群众的有力工具。
三、党的新闻事业如何传承群众路线
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 党的新闻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挑战。大众化传播格局日新月异, 不断更新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提出了越发严峻的考验。党的新闻工作如何发挥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 如何延续党报的耳目喉舌使命, 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承载政府责任, 如何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回答。
党的新闻工作践行群众路线, 就是要乘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 通过一系列的办法和举措, 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不断解决新闻从业者的思想意识问题和职业道德观念, 严格规范新闻传播秩序,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 将深入基层、走近群众作为一种常态的工作方式, 让每位新闻工作者都能在今后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 不断提高“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能力。
1.要继续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群众路线是法宝
党的新闻工作要想赢得人心, 要想与党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就要注重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实际工作的首位, 将人民群众关注的事情作为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把群众的满意和认可作为检验党的新闻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不断提高群众意识, 不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 不断用心研究群众生活, 与时俱进, 一直走在自我检查和有序更新道路上的党的新闻事业才会以群众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 才会真正把“官话”转化成群众语言, 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2.要继续贯彻“三贴近”原则, 贴近群众是核心
“三贴近”原则是指导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其中“贴近群众”是核心。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办群众之所盼, 充分体现群众意愿, 满足群众需求, 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群众喜欢的朴实文风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真实贴近群众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只有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新闻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只有真实表达群众观点的新闻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3.要持续开展“走转改”活动, 走基层是第一步
坚持“走转改”活动是新闻传播领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改掉部分新闻工作者脱离人民群众恶习的有效途径。很多新闻单位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制定了完善的制度,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方面取得了实效。实践证明, 新闻工作者只有将走基层落实到位, 真实扎根于基层, 常常出入普通群众中间, 深入调查研究, 才能懂得群众生活, 才能采写出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 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才无愧于人民的事业。
4.要将群众路线贯穿到新闻工作的始末, 始终维护群众利益
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弄清群众路线的内涵, 并自觉地将其贯穿到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包括新闻内容的选题、采访、制作, 以及受众反馈的每一步。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要时刻明确党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新闻事业, 要在新闻工作的每个步骤提问自己是否站在了群众的角度, 走群众路线的党的新闻事业才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要将践行群众路线作为长期任务来抓, 以积跬步而致千里
党的新闻事业要想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被信息时代的洪流所超越, 就必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事业常青的法宝, 并非一日一时一个阶段的口号, 而应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身上时刻保持的精神和面貌, 真正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 真正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新闻工作, 才能体现党的新闻事业中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总之, 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将践行群众路线作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 不断提高和加深群众意识, 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 将“走转改”活动固化成为新闻工作自我检查的长效机制, 将群众路线贯穿到党的新闻工作的始末, 才能在今后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 不断提高“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能力, 用日常新闻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努力使党的新闻事业致远绵长。
参考文献
[1]蔡和森.本报宣言[EB/OL].《〈向导周报〉史迹 (1922.09.13-1927.07.18) 》.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03/192699194310/17078976.html.
[2]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216.
[3]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G].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下册:96.
[4]刘少奇选集 (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397.
[5]致读者[N].人民日报, 1956-07-01 (1) .
[6]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7]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 (1915-1937) [G].北京:学习出版社, 1996:891.
[8]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168.
[9]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M]//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1948:150.
传承青春的事业 篇2
青春是人生中风光迤逦的驿站,青春是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义无反顾的迎接;青春是面对历史的使命,与时俱进的传承下去。青春,就像樱花园的樱花美丽娇艳却脆弱短暂。年年岁岁,青春亦在,花样年华尽现在不同的人上,花亦在,人亦在,青春已逝。就如下了樱花雨,纷纷落落,樱花会再开,青春在一个人的身上只有那么一次。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真正的享受青春,但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过青春。青春是一般太过于仓促的书。有时候,还来不及细细品读,那青春就已然成为了往事,我们偶尔的,都会去赞颂青春的美好。但是,谁又会真正理解,这段唯美而仓促的时光。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人们历来把青春视为花朵一般美丽,黄金一样宝贵。这是因为它蕴藏着蓬勃的生机,包含着无限的追求,凝聚着不竭的活力,它是热血、激情、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汇积的最美妙的交响曲。
在享受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五四运动”已经渐渐远去,战场上的硝烟也在慢慢消散。我们是幸运的,在社会和谐发展,民主走向复习,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不再需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换取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沐浴着党的光辉,感受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物欲横飞争名夺利的驱使下,在追求潇洒的物质享受的刺激下,在灯红酒绿和花花世界的歌舞升平中,或许我们被乱花的溅入迷糊了双眼,或许我们被金钱侵蚀了灵魂,或许我们满腔的激情已渐渐消退,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深思:难道这就是珍惜青春、拥抱青春吗,不,不是,我们应该在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的同时,树立我们今天这群年轻人的新使命。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过:“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它同时也会抛弃了你。”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是我们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实践自己肩负的使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
青年人总是要走向未来,但是有些人是自觉地向明天走去,有的则是被历史推向明天,可以预料,我们的明天将是一个科学更加发达的文明盛世,到那时,人若缺乏知识,就犹如鸟无双翅,花缺养料,纵有报国心也难酬报国志。时代在发展,我们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作为青年人,我们肩负着实现现代化事业的重任。时代给了我们青年无限的舞台,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燃烧青春火焰的最好的时机。然而,在当代青年中,存在一些消极和颓废的思想。大学四年的青春,是那么的漫长,又是如此的短暂;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我的大学青春正在悄无声息的一天一天逝去。在校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值奋斗的好时期,父母赋予我生命,历史赋予我使命,大学赋予我青春,我是该努力奋起了,拼一拼,搏一搏,为家人,更为自己,不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后悔的余地。我很庆幸在青春的这个时间里,我拥有一群好朋友,我们一起堕落,一起奋起,一起哭过,一起笑过。谢谢你们陪伴在我恣意飞扬的青春中。我的骄傲,我的卑微,我的伤痛,我的灿烂,我的倔强,你们,你们,都是唯一的、而永恒的见证者。
五四精神给予我们的太多了,而现在,五四精神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是在大学里,迷失了要思考,害怕了要面对,畏惧了要前进,对的就做,错了就改。其实有很多事情只要自己用心去做了,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好。把五四精神珍藏于心底,使得五四精神赐予你力量,默默的鼓励自己,支持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一点点的进步。青春的光芒,在冉冉升起时会很明亮;青春的花朵,在经历过风霜雪雨后会熠熠生辉;青春的历程,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飞扬大学里的青春,让大学生活无怨无悔;传承五四的精神,让大学生活充满意义。
检察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篇3
以宪法精神为引领,强化政治责任感。进入石景山区检察院门厅,迎面而来的是红底金字的《宪法》背景墙,铭示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等等。所谓“润物细无声”,解说检察官告诉我们:“我们每天从这里来来往往,带来的是青春的激情和热血,带走是满满的对人民忠诚,对党忠诚的政治责任。”面对发展的新常态,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的确更需要我们检察官有一颗平和心来看待脚下的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开展各项工作。这面“宪法墙”无疑可以时常提醒检察们执法办案要保持政治定力,清醒头脑,不被表象迷惑,不被利益群体裹挟。
以检察史志为基石,提升历史责任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参观石景山区检察院的院史室是我们这次现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我们聆听了检察事业峥嵘的发展历史,见到了曾经的“大盖帽”检察制服;在这里,我听到了青年检察官团体庄严的任职宣誓,也看到门美子等青年检察官在竞技台上当仁不让的飒爽英姿。通过声光,实物,石景山区检察院的史志变得异常鲜活,告诉我们面对历史和未来,“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的道理。展示过去,是为了开拓未来,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我们肩负的时代历史责任。
以民生正义为目标,夯实社会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无疑是我们检察官义不容辞的担当,只是这种责任如何实现呢?石景山区检察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范例,如他们建立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根据未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布置,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未成年权益的工作流程和规则;法律的温情在于冰释前嫌,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生动诠释。检察机关服务社会民生,守护公平正义,还需要我们继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检察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以蹲苗助长为核心,促进职业认同感。不管是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抑或是社会责任,这些内蕴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脚点还是需要促进青年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尤其在司法改革的语境下,面对多元职业选择,这份职业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留任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人格魅力的青年检察官,是我们检察事业传承发展的关键。石景山区检察院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这就是实务培训,竞赛选拔,任职锻炼综合培养机制,让青年检察官能够拔尖出挑,并同时得到蹲苗助长。在座谈会上,石景山区的青年检察官们言行举止展示出来的能力与素养,让人印象深刻,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传承忠魂精神勇攀事业高峰 篇4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感悟
中共渠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通过学习《老百姓眼中的基层组织部长》勇攀高峰。常怀为民之心、常做利民之事、“选人用人是党委的最大形象,关1
陈谋,我被他为党2011年9常兴为民之举。李林森始终将群众满意、《忠诚》1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李林森,为民谋幸福”活动,等文章,现场聆听“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为民奉献一生、求索一生的平凡事迹深深打动,他勇于担当的政治本色、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公道正派的时代风范时刻鞭策着我不断砥砺奋进,月日,是我履新渠县组织部长的第一天,也是开启我人生新的征程的第一站。作为一名新任组织部长,更应该以李林森同志为榜样,学习和传承他“无私为民、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清正廉明”的崇高精神,牢固树立“忠诚高于天、责任重于山”的理想信念,用真心和行动去赢得群众的拥戴。凭公道正派作表率。系事业成败和群众是否真正满意”作为选人用人标准,将公道正派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学习
李林森,要把“公道正派”当作生命线,鲜明“崇尚实干”用人导向,做到不唯上、只唯实,不唯亲、只唯贤,配强班子、选好干部、管好队伍,坚持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正确对待名利、欲望,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思想防线和纪律红线,用实际行动践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真正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段再青提出的“忠诚、公道、自律、亲和”达州组工精神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满腔热忱干工作。我是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的毅力坚持修改材料、学习文件、推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推进组织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审视组织工作。树立“干必最好、事必争先”的竞争意识,大马力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完善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给群众和干部本人;健全德、绩并重的绩效考核体系,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真正选出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注重联系实际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各级干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特别在换届期间,要严肃“准、5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用一片真心对群众。
个不
“我不是怕死,不怕取消我的职务。李林森病重期间,仍然以非凡善思大局之事、多谋大局之为,真正把初始提名权交5个严禁、17个一律”的政治纪律要求,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营造
李林森常说:“你把群众的事放在
手上,群众就把你放在心上”。学习李林森,我要牢记党的宗旨,恪守为民之责,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冷暖挂心间。要继续深入开展“挂、包、帮”和“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大情怀推进党建服务群众,始终做到“眼光往下看、脚步往下移、关爱向下倾”,做好党建工作与服务群众的大文章,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党建,真正把党建工作做成转变群众思想的启明星,引领群众致富的指南针,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传承青春的事业】推荐阅读:
青春的火炬,精神的传承07-16
传承长征精神显青春力量08-27
扬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与革命精神06-10
让青春在辅导员事业当中闪光07-03
在拼搏中燃烧青春 在奉献中成就事业05-21
将青春献给综合执法事业冠军演讲稿06-27
拥有激情 把青春献给党的建设事业09-26
传承的力量09-07
家规的历史传承07-05
艺术的生命传承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