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共5篇)
传承的力量 篇1
伴随西方工业文明对弱势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也让中国民族音乐舞蹈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自此,各地区高等院校、文化部门及社会各界就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如何面对社会发展、如何适应现代性等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是顺应潮流来发展充分的“现代性”与“全球化”,通过学校教育发展一种“现代”意义的民族文化以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还是坚守把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同其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相分离,作为“博物馆”文化予以保存?是民间与学校教育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传播模式?还是坚持不离本土的自我传习,以保持传统文明的真实性与纯洁性?这些话题始终都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并持有争议的论域,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学校教育中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已有诸多的学术论文发表,也有多年各种学术论坛及会议就此展开讨论。而社会民间因素在中国当代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方面的实践、影响及作为,似乎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云南,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一直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信息系统最丰富的文化交汇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区域。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便有社会民间人士不断以其自身的方式积极寻求少数民族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途径。本文以对社会民间机构及个人在云南民族原生歌舞乐文化在当代传承与传播中的社会实践做一梳理,以此拓宽学界对传承与传播途径多种可行性的认识和明确研究的必要性。
一、云南原生民族歌舞乐在当代民间社会行为中的传承与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生态以及传承与传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国家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尤其在跨入21世纪以来的保护力度、财政支持、行政管理等,陆续进入各级政府的职能工作范围。在其过程中,社会民间也积极关注与参与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以其自身的方式积极寻求对少数民族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途径。如在艺术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田丰、陈哲、刘晓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投身到民族艺术保存的工作中,对云南民族艺术的传承、传播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田丰与“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
田丰,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重要作曲家,他一生创作颇丰, 代表作有交响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大型乐舞《红土情》等。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田丰多次到云南采风,并被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吸引,同时,他注意到在国内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正是出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于1993年开办了“传习馆”。
传习馆经济来源主要是由田丰个人向社会集资,同时田丰前往农村进行招生,凡是到传习馆的艺人和学员均免交费用,另外每人都会定期发放零用钱,吃住由传习馆提供。2007年传习馆有近60人,开设了哈尼族班、彝族班、佤族班等,结合开设了文化课和传统工艺等课程,如民族语言、民间工艺、彝族花腰、彝族三道红、 佤族木鼓等课程。这些课程均已口传心授的方式为主,其教学内容自由、形式开放,传习馆的创办从“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没有进行民族文化保存的先例”到传习馆不断扩大规模用了四年的时间, 于1998年扩大为两个校区。
田丰的创举得到了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以及省委领导的关注,但在经济上并无支持,同时合作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背离了田丰的理念和初衷,最终投资公司的撤资让整个“传习馆”的经济受阻,仅凭田丰个人的创作稿费难以支撑传习馆的运行,一部分学员开始纷纷回家, 另一部分也转向了其他歌舞团,最终田丰传习馆于1999年被迫解散。
(二)陈哲与“土风计划”
陈哲,中国内地流行音乐早期重要的音乐制作人、词作家,由其作词的《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在90年代广为流传,为了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血脉,近年致力于原生态民歌保护和收藏工作。1992-1994年间,陈哲完成了“中国音乐西行计划”,之后他又到云南民族地区挖掘当地民歌资源,2002年在云南怒江兰坪县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化传承”实验研究成功后,推出云南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示范村项目,即“土风计划”。陈哲十年来穿梭在西南群山,带领着工作组进行实物地收集、整理,并深入村寨组织文化传承小组,在考察实践中逐步完善土风计划的理论和部署。
经过多年的考察和实践,“土风计划”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选择4个村作为试点,启动“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的工作,旨在探索如何在乡土文化乐趣化中延续本土传统。经过几年的艰苦的实践以后,致力于促进并探索多样性文化活化循环模式的 “土风计划”在实践运行中,提倡先在村寨成立一个学习小组,让年轻的成员做村寨的协调员,在示范村成立的传承小组成员有计划地向祖辈学习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学会这些技艺之后,他们又向周围年轻人进行传授,周而复始,从而在当地形成了学习、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和传承机制。
(三)刘晓津与“云南民族源生坊”
刘晓津,云南资深纪录片导演,1994-2005年期间一直拍摄、 整理、编辑和“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相关的内容,并完成纪录片《田丰和他的传习馆》。在这个过程中刘晓津受到了田丰这种精神的鼓舞以及对云南民族艺术的热爱,以为民间艺人搭建一个通向世界的舞台,同时保存和呈现云南民族原生歌舞为宗旨,于2004年创立了源生坊。
源生坊成员均来自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农村,有彝族、佤族、哈尼族等,现今有50余人,他们曾经是田丰传习馆的成员,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被列为国家、地州、县级政府授予“民间艺人”称号。 源生坊进行村寨教学传承,依靠居住于云南农村的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在乡村基层开展抢救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在乡村开班了普及班和提高班,普及班由居住在不同村寨的源生坊艺人在当地向年轻人传承民间歌舞技艺,提高班每月有专项责任人定期到村寨协助和检查学习进程。
同时,在本地区、都市、国外组织宣传、弘扬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经典村寨歌舞演出活动。源生坊支持并鼓励在村寨进行的自发的民间歌会比赛活动,以及日常性的群众乡村歌舞活动,源生坊在大学科研机构与民间艺人之间牵线搭桥,将民族艺人带入高校课堂、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将云南民族艺术介绍给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源生坊民间艺人受邀国内各大高校进行巡演。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通过舞台展现了本土的民族音乐舞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音乐。
二、民间社会行为传承与传播方式的特点及社会影响
作为云南民族艺术传承传播的社会力量,田丰“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陈哲的“土风计划”以及刘晓津的“源生坊”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其社会实践产生的不同传承和传播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田丰模式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理念是“原汁原味、求真禁变”,减少一切可能影响民族文化“纯正性”的因素,在其管理模式、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开创性,整个模式运行10年, 对云南民族音乐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是尤为重要。作为云南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首次实践,田丰模式的传承以异地保护为主,在现代文化保护方式原生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之中,田丰的传习馆的这种异地保护是一种相对静态的保护。田丰模式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传承、 保护空前的探索与实践,田丰“传习馆”的创举,是那个时代对民族文化保护悲壮的尝试,学术界在不断反思田丰传习馆传承模式的时候,总有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带着伟大梦想的艺术家,这也是20世纪最悲壮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个案。
陈哲“土风计划中”的“ABC”理论,作为一种活化传承,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定效用。“土风计划”以活态传承为目标,在有成功案例后,在云南开展大规模的示范村计划,陈哲在认识到在探讨中国民族的传承问题中,最早的形态是静态传承,建博物馆,搜集整理图书,固化传承之下,民族的持有者和后继人在哪里?谁来继续创作音乐?“土风计划”的原生地传承方式与相对较封闭式异地保护的田丰模式相比,在民族艺术“原汁原味”保存意义上更加的突出,在理念上提出“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这种整体思维让云南民族艺术在传播面上扩宽了它的影响度。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席卷之下,重新评估和建设乡村价值,建立乡村的文化自觉与自豪?通过保育乡村文化平衡城市化的浮急之气,找回人与自然更本真的文化脉承?这些问题始终是“土风计划”的行动目标。
源生坊是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与弘扬为主旨,兼营剧场、画廊、庭院茶吧等,源生坊的成立,充分运用了早期田丰传习馆的民间艺人,吸取了前两种传承模式,采用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保护方式。源生坊借助舞台和传媒的力量,将民族艺术呈现出来的同时将优秀的传承人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演出活动提高了民间艺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为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尝试。
作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云南民族源生坊,立足于依靠居住在云南农村的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在乡村基层开展抢救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同时协助民间艺人回忆、挖掘、记录、整理正在消逝的少数民族古老歌曲、音乐、舞蹈。在国内外组织以宣传和弘扬为目的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演出活动,推动社会对原生态民族歌舞艺术的认识,提升民间艺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的行动理念,成为源生坊在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根基”。
三、结语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部分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但随着传承队伍的老化、传承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传媒的迅猛冲击,许多非常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事实上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音乐的形势更为严峻,根本原因是生产和发展这些音乐文化的生态条件要么消失,要么改变,或者落入“被选择”、“被淘汰”的境地。在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讨论中,社会各界及学术界已开展针对传统音乐技法、传承人、传承制度(机制)的多种研究及实践。政府文化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部门、民间社会及社群组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云南当代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历史回溯, 社会力量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这些社会力量通过去印证往昔历史以及在补充、丰富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独特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应当立足传统,并用世界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传统民族音乐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体现着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关联互动和音乐的传播。而无论是田丰“传习馆”、 陈哲的“土风计划”还是源生坊,对于云南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个探索过程,在每种传承模式中都认识到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并向生态保护的方向引导,在如何实现与如何实践上仍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传承的力量 篇2
整台节目纵横十个省,有十五所学校,参与的师生不计其数,但主体宗旨只有一个:把中国先贤们优秀的文化艺术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充分反映出编导者和拍摄者的教育敏感和专业艺术水准,丰富的画面,精准的语言,那角度、那光线、那虚实、那场面无不优美到极致。
传承是人类对于文化(包括技能、道德观念等)通过传授和传承的方式,而使之得以延续发展和演变的行为。传承既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又存在于家族、学校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之中,《传承的力量》节目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角度切入,但绝不是以“输入式”或“说教式”来表述,不是刻意去展现传统文化,也没有停留在口头上强调传承的重要和价值观,而是通过各个学校、众多师生具体真实的活动,从校内到校外,以学生的“承”为主体,以老师的“传”为主线,集中展现了全国各学校体育艺术的基础建设和优秀成果。让学校校园更大了,是对学校一种极大的宣传,也是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一种肯定。
看到学生们那一笔一划的描绘,看到学生们那一拳一肘的击打,看到学生们那一弦一弓的练习,优秀的东西有人继承,心里暖烘烘的,这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只有看到、做到、悟到、得到的真实体现。
开篇第一句台词:“马老师,你快点”,从稚嫩的童声中发出,跟着是老师“好嘞”缓慢的应声,意味深刻,回味长久!一是表达出了学生想得到传承的迫切感,二是表达出了老师按照传承的步伐和规律进行的自信和坚定!
传承的力量 篇3
1966年,孙洪涛出生在信阳一个干部家庭,他的家里有三个兄弟,父母有着中国人特有的质朴与善良,对于他们三兄弟爱护有加,对于他们的成长,也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在这样一个美好健康、宽松自由的家庭长大,孙洪涛从小就觉得,梦想是可以照进现实的。
儿时的孙洪涛特别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喜欢看打仗的电影,电影《海魂》里那些雄姿英发的英雄军人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刻印在了孙洪涛的心里,使他从小就有了一个英雄梦。1982年,16岁的孙洪涛如愿以偿成了一名战士,17岁时,老山前线开战,他切开手指写了血书要上前线参战当英雄;18岁,他考上济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回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当了名新闻干事,发表过几百篇新闻文章。虽然新闻干事做得还不错,但从小有着英雄梦的他却总觉得这种“爬格子”的军旅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时值机关某首长要选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政工干部到司令部,孙洪涛有幸从一名新闻干事变成了一名军务参谋,在上千人的队列前,他总算找到点当兵的感觉。然而,和平时期的军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仗可打,即使在军营,他也感觉到他的英雄梦似乎无处安放。
而让他开启演员生涯的,不过是和战友的一句玩笑。那天,孙洪涛和战友在看电视剧时,看到一个演员敬的军礼很不标准,就不客气地说:“连军礼都敬不好,还演什么军人。”战友在一旁打趣说:“什么时候你演一个给我们看看。”孙洪涛不客气地说:“我演的话,一定会演得比他更好!”
1995年,孙洪涛的妻子雷丽在羊城晚报上看到电视剧《叶剑英》剧组公开招募演员的消息,深知丈夫有演军人戏的愿望,她赶紧把这条消息拿给孙洪涛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孙洪涛拨通了《叶剑英》剧组的电话,没想到一经面试,竟真的被剧组选中,毫无演戏经验的他在剧中饰演了主要角色——黄琪翔军长。
这简单的一试让孙洪涛的命运就此改变,而他,也喜欢上了饰演军人时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之后《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剧组又接连邀请他加盟,并且在拍摄中和著名演员濮存昕、张丰毅、高明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友情。一次在为张丰毅过生日时,众人纷纷聊起了自己的军人梦,张丰毅对他说:“洪涛,你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你干脆报军艺吧,各种兵种的军人由你演……”这番话让孙洪涛不由心动,可此时,他已32岁,是一名少校副团职军务参谋。是回去继续走向早已铺好的大好前途,还是重新开始前途未卜的人生?几乎没有过多的思考,孙洪涛就选择了后者。
在军艺考试中,从116名的专业考生中,孙洪涛脱颖而出,和其他9名学员如愿走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真的成了一名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两年后,孙洪涛以小品《野战表》获全国戏剧小品电视大赛专业组第一名;以主演大型话剧《绿十字星座》;以主演电视剧《兵歌》;以戏剧系优秀学员,荣立三等功一次的好成绩走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
成为专业演员12年来,孙洪涛一直有个梦想,就像张丰毅说的那样,演军人、演英雄,演遍所有的军兵种,他共参演了60余部影视作品,塑造了50多名军人形象,成为真正的军人专业户。从《和平年代》里的侦察兵黄立彪到《世纪突击》里的连长戈扬,从《彭雪枫》里的师长彭雪枫到《新四军》里的司令员谢成龙,他努力地诠释军人意志、军人使命以及军人的百味人生。2006年12月8日,好莱坞第二届国际电影电视节闭幕,孙洪涛凭借电视剧《庄户人家》中高二吉一角获得了电影电视节“星光奖”最佳男主角。
作为一名演员,孙洪涛一直在思考,他扮演的角色,可以传达给大家什么。他说:“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今天每个演员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追求的是传播与推崇崇高和神圣。今天的中国,特别是青少年除了需要娱乐,更需要民族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文艺作品。”
【家风的传承】
演好英雄人物,除了圆自己的英雄梦,孙洪涛还想借此给自己的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有一件事对孙洪涛触动很大,他在《黄埔军人》中演陈赓将军,可儿子在看这部电影时却睡着了。问儿子为什么,他说他只喜欢周星驰。这让孙洪涛深深地震惊了,他不希望别的国家的孩子在努力学习莎士比亚和柴可夫斯基的时候,他的儿子只知道超女和周星驰。也许“娱乐时代的到来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文化工作者却不能以此为借口给大众提供精神垃圾”。
孙洪涛开始慢慢引导孩子,什么是英雄,什么是百无用处的狗熊。在教育孩子时,他像父母给自己宽松的环境一样,对于孩子没有设定更多的要求,只要求他做到三点:一、不要危害国家;二、不要危害亲人;三、不要糟蹋自己。除此之外,儿子的所有决定他都不会反对。
不逼迫,不急功近利,也不特意为儿子设定人生,反而让儿子有了更多的主动性,激发了他更大的潜能。儿子15岁时钢琴就过了十级,在拉丁舞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被业界称为亚洲舞王。除此之外,他也同样涉足到了演艺圈,除了和孙洪涛一起演对手戏,还成为六七部电视剧的男主角。这让孙洪涛很欣慰。
孙洪涛的妻子雷丽是个颇有智慧的商人,她经营有方,在广州开了四家西餐厅且都生意火爆。如果孙洪涛能参与到西餐厅的管理中,雷丽说,他们可能开十几家西餐厅。可孙洪涛对赚多少钱却毫不在意,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就像他饰演的彭雪枫,让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看片时泪如雨下。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已足够了。
2016年,筹备了三年多的《吉鸿昌》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对于自己在剧中饰演的主人公吉鸿昌,孙洪涛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万事都是有源之水,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动乱时期,吉鸿昌从一个旧军阀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和他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他从小生活在周口,这是一个商铺之镇,父亲在家乡兴学办学,教育乡里,是有着优秀中华民族传统品质的楷模人物,受到了乡亲们的爱戴。吉鸿昌在部队时给每人做了一个碗,上面刻了一行字:当官不许发财。而这就是从他的父亲那里传承过来的。他当旅长时父亲病重,便赶紧回到家乡探望父亲,病床上的父亲对他说:你的忠勇,我很放心,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当官不许发财。
传承的力量 篇4
本书作者段俊平先生是我国著名国学专家、知名管理学者, 得力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结合十多年的管理实践, 他在书中提出中国的企业管理要将西方科学的管理流程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相结合, 并首次提出中国化管理是融西方管理之器与东方管理之道于一体的管理模式。中国化管理模式不是要摒弃西方的管理模式,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 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 把中国优秀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哲学思维模式加入到企业管理中去, 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来管理中国人, 以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作为管理之“道”, 用西方科学的管理流程作为管理之“器”, 这种管理的“道”与“器”的结合能使中国企业在扬弃的理念下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西方科学的管理模式。
任何外来的文化, 都必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才会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 通过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它在中国才具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佛教传入中国后, 那些不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教派都逐渐消失了, 最后传承发展下来的只有本土化了的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特别是禅宗, 吸收了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性善论之说, 提出了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本有说”, 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那么, 对于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 自然也不能一味照搬照抄西方的企业文化, 必须把它与本土化的思想结合起来, 必须是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 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 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 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理解, 《传承的力量》一书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要从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入手。当然, 作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 并不是否认西方文化, 而是不能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 丢掉自己的传统。
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把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中国本土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定天下之业”和“断天下之疑”的作用, 才能把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大视野下, 作者从西方管理科学入手, 结合中国文化及中国管理思想的精华, 分析文化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的本质, 整合中国思想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联系, 从而引导企业家和研究者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出发点, 结合西方的管理体系,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虽然它对中国化管理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但毕竟是举起了中国化管理的理论大旗, 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中国化管理模式, 为中国企业和学者能在世界管理学领域有中国的声音和影响力提供了可能。
传承的力量教师节观后感精选 篇5
首先是学生诵读 《论语》,一句句经典,让人回味无穷,仿佛让人穿越到三千年前,在现场聆听孔夫子讲学。接下来是戏曲、武术、舞龙舞狮、中华民族音乐等节目,每一所学校都在演绎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令人为之振奋,民族自豪感倍增。
听着咚咚的擂鼓声,看着擂鼓学生的飒爽英姿,画面切到了深圳庚子首义中山纪念学校。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在孩子们手中轻盈飞舞,变幻莫测;一只只威武雄壮的狮子,在孩子们的表演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南派武术一招一式铿锵有力,每名学生情绪饱满,斗志昂扬;功夫扇表演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让人为之一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校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身为人师,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