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精选8篇)
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篇1
摘要:琵琶是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乐器, 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随着民族乐器繁荣发展的大潮, 琵琶音乐得到了推广。琵琶教学在传承的基础上理应追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琵琶,创造力,知识型,创新
琵琶是一件古老的乐器,琵琶艺术就像一朵艳丽的花朵,从成长到绽放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从它传入我国那天起,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出它神秘的情韵和无穷的魅力。这一古老的乐器步入了新的辉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琵琶音乐的喜爱者和教育者,经过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检验慢慢发现,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与世界上先进的艺术教学存在着差距,不足以更好的传承琵琶艺术。因此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认为,首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模仿,是在器乐学习的初始阶段都必有的过程。在琵琶学习的初期,我们都是在进行模仿,模仿老师的手型,模仿老师弹琴的感觉。可是这样单纯模仿的过程不能持续的时间太长。当我们领悟到了师长演奏的精髓之后,就应该融入自身的感觉,注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同样,也没有弹奏完全相似的乐曲,比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时,为了表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山水画卷,我们可以通过力度、速度、音量、音色的变化,结合长轮、半轮、滚奏、琶音、泛音等多种技巧,把乐曲丰富的内涵和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可是学生在演奏这样的乐曲时,过分的依赖音像资料,不加思索地“照葫芦画瓢”,没有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一味的模仿,使得多人演奏同一乐曲都是一样的味道,缺乏独立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我们培养的不是机械的音乐传递者,而是应该具有创造能力的,能够充实完善音乐作品的参与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借鉴先进的演奏手法,同时引导学生走出基本的模仿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师长的同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不断从浩瀚的琵琶音乐海洋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对乐曲演奏的诠释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演奏者不再消极的承受,而是对作品加入自身的领悟,使演奏成为心灵深处的呼唤和歌唱,使作品闪烁出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魅力和悦人的美感。
二、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音乐是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美妙的音乐给人创造广阔的遐想空间,使听众在音乐中达到共鸣,得到享受。琵琶艺术只有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才能显示出其蕴含的丰富神韵。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修养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演奏者和民族音乐传承者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学生的演奏技能十分娴熟,但问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风情、音乐渊源,却知之甚少。笔者有一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十年的琵琶。在演奏《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时候,技术十分纯属,快速部分有速度,有力度,而且颗粒性非常好,可是问及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及《琵琶行》的作者和描写内容就知之甚少。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制约了这位学生对于这首乐曲的表现。使得在慢板得处理上显得十分粗糙而且力不从心。不能十分准确的表现出琵琶女心中的哀怨和天涯沦落人的悲哀。音乐表达的完美性和完整性是演奏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运用和体现,要演绎一部好作品,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差距是不必言说的。没有思想和再创作的演奏,音乐只是将普通音符串起来的声响,其感人成份也可想而知。只有把强烈的感情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中,才能营造感人的氛围,塑造鲜活的形象。所以说,我们的琵琶教学一定要从重技能轻文化的桎捁中超脱出来,秉承着现代与传统并重、技法与情感并重、练习与韵味并重的思想。在每一堂课中都对作品作者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格特征以及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也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收集整理,之后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寓文化内涵,美学知识、音乐理论于技能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得到相应的文化熏陶,在接受演奏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只有在学生身上注入历史文化血脉,才能使每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和实际运用价值得到提高,用音乐的情怀,启发学生们内心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文化情境的渗透,配合娴熟的演奏技能,诠释丰富的音乐内容,成为承载琵琶音乐独特的生命体。
三、注重引导型的教育
琵琶造型简单,只有四弦、六相、二十四品。却能表现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如此简单的构造,但当它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于肢体语言及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法,就能为我们提供一幅幅美妙的音乐画面,一缕缕扣人心弦的音律,一曲曲动人心魄的赞歌。而按部就班机械式的一招一式操作,只会把美妙的音乐,弹奏成枯噪乏味的音符。没有情感和思想的音乐是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琵琶演奏时,要杜绝机械式的操作训练,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善于联想、大胆创造。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独具个性的审美创造意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解一餐之饥,教人以渔才能终身有富。”要明白,一个优秀的琵琶教师,不是向学生传授对琵琶的演奏方法和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音乐的奥秘,去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们要自觉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程度,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音乐理论、文学修养、美学知识、审美情趣等方面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给人一滴水,自己拥有一桶水的思想。这样,在为学生讲解曲目时,才能做到形象比喻和透彻说理,成为真正的琵琶音乐的传承者。
为了使传统音乐更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我国的民族音乐家也做出了新的尝试。“新民乐”中流行音乐元素和传统音乐元素可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关于琵琶音乐的创新,必须要植根于琵琶传统音乐,同时又要面对世界,为中华音乐吸引更多的听众,吸引更多的未来听众和潜在听众;音乐创作一定要突出创新二字,既适合听众的口味,又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取之精华,取其糟粕的态度,反映时代的脚步。
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篇2
玉林师院附中
姚春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引述材料,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2.学习使用论据,说得有理有据;
3.练习旁批,从论点与论据角度去点评他人作文,尽可能提一些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二、导入:播放《叮咚咙咚呛》中尚雯婕与李谷一争论的视频片段。
三、学习引述材料,明确观点;
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既不能照抄,也不能只字不提材料。如:
在央视《叮咚咙咚呛》节目中,歌手尚雯婕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花腔渔鼓《要荆州》与《夜之缪斯》结合,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主持人的点赞,也引起了评委李谷一老师的不满,更引得广大网民围绕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话题争论不休。
传承与创新似乎是最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对于主持人和李谷一的看法,我更倾向于前者。
今日央视的一套节目中歌手将法语和渔鼓结合,这引起评委的争论,网上更是热烈讨论,我认为外国文化适当融入中国元素还是有利的。
2.评讲作文的审题立意,列举错误的立意,此题正确的立意应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
此文可从“主持人”“李谷一”“我”三个角度进行审题,角度不同,立意不同。
“李谷一”:我赞同李谷一的看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为什么?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更自信。如果为迎合他人而丢失自己,那永远登不上世界舞台。
“主持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的只应恪守本分,时时遵从传统,不能有一点点的改变吗?
不,应该要创新!为什么?因为文化也像生命体一样,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来维持活力,这血液便来自创新。中西结合,古今结合,中国元素与外国元素相借鉴,现代艺术元素与古典文化底蕴相融合,是能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的,所以我赞同尚雯婕的做法。“我”:死守传统文化一定好吗?虽有继承,没有创新,好比有水而无鱼,不过一潭死水;一味地创新就好了吗?只是创新,抛弃继承,好比有鱼而无水,不过是涸辙之鲋。所以,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是鱼与水的关系,两者都不是简单的“拿来”,粗暴地“拿来”尽管可能博得一时的眼球,可却也会落下或肤浅与无聊的骂名,这样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四、学习使用、积累论据。
1.交流分享:小组谁的论据比较好?他的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他的观点,再次问,此论据能不能证明此观点?
2.师生点评、展示优秀论据,引导学生要养成善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多读书,多关注时事新闻„„
五、教师点评学生范文,教会学生旁批点评;让学生练习旁批,对教师“下水”作文进行点评。
六、今天,你学了几招!
第一招: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第二招:从阅读、课堂、时事新闻中积累素材,用做论据。第三招:假设有一个人在听你讲,说服他!第四招:常用议论文结构模式。第五招:多问“为什么”“怎么办”!
七、作业:
1.练习旁批,从论点与论据角度去点评他人作文,尽可能提一些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2.我的作文升格,使用2个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重写本次月考作文。
3.可采用议论文结构模式来写。
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篇3
关键词:美术剪纸;剪纸教学;传承与创新
剪纸艺术随着教学内容增加不断创新,在教学活动上由单一的模式转变成多元化模式,促使剪纸艺术在教学中更具有适应性、开放性、均衡性和综合性。小学美术课中剪纸艺术越来越少,矛盾就会不断产生,比如安排美术课不多与学生的剪纸水平发生矛盾。应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使剪纸艺术在课堂开拓创新,经过实际教学经验,对剪纸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实施与使用有以下研究。
一、营造剪纸艺术氛围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经过学习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对剪纸感兴趣,营造剪纸艺术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小学三年级《吉祥图案——剪纸》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吉祥的图案进行欣赏,对吉祥图案的发展以及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得以激发。引导学生通过剪纸的方法将吉祥图案制作,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着健康想象的态度以及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事先准备的剪刀、彩纸、剪纸作品等拿出,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种类型的吉祥物品,通常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得到“富贵平安”“喜上眉梢”“福寿双全”等答案,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吉祥图案,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吉祥图案表达自己的心愿,同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最后在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留意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因材施教,采用不一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时带来的喜悦,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剪纸学习上,以此提高学生剪纸技术。
二、加强对学生剪纸技术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剪纸艺术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实践高的教学方法:
由简单到复杂,依据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剪纸技术,采用一些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教学,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剪刻不一样的素材;先从容易的点、线、面开始学起,再到比较复杂的花样剪纸。有里面到外面,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他们自由地学习剪纸创作,侧重学生随意进行创新。首先,要求多看。这就常常需要在信息来源上查找一些具备创新文化的剪纸艺术作品展现给学生看,以便同学在视野上得到拓展;举荐一些剪纸艺术较为突出的剪纸文化网站;此外,向他们举荐好的剪纸艺术书籍。多样化的剪纸艺术世界,使学生开拓创新,创造出优秀的、有创新的艺术作品。其次,要多思考。单一性是传统剪纸的主要特点,以动物、植物形象为主要代表,技术比较单一。当代剪纸在题材拓宽创造性思维,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融合,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写生,指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东西、人物着手,利用各种各样造型表现形式,制作出大量不同角度、有新意的作品①。
三、现学现用,传承优秀的剪纸文化艺术
随着剪纸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剪纸艺术拥有观赏和实用的实际功效,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就可以直接用到,使学生可以多层次领悟剪纸艺术的美,更好地把剪纸艺术文化发揚光大。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妨把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剪纸艺术结合在一起,在发扬剪纸艺术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例如,同样在《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对剪纸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首先,教师可以展开色纸,提问学生:该张色纸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够使作品以有趣美丽的方式呈现?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讨论,并且讲出剪纸轮廓明显、形象概括等基本特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将北方剪纸、南方剪纸分别展出,让学生鉴别以及欣赏,同时让学生说出两个不同区域的剪纸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说出花鸟、人物等剪纸作品的表现内容,同时找到阳剪以及阴剪出现的差别。以实践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着重学生学习并运用剪纸知识,把教、学、做三者结合为一体,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学习乐趣和特长,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的来说,小学是教育起步的开始,知识方面的教学不仅要重视,还要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审美观与品格,更要把民族精神看作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对民间剪纸的注意,领悟民间艺术剪纸的美,主动维护和关注剪纸艺术,挑起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担。
参考文献:
[1]竹晓翠.剪纸艺术创新型道路探索[J].美与时代:下,2012.
[2]臧砚龙.小学美术新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
琵琶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篇4
我国的琵琶演奏技艺起源于唐代, 随着历史的沿革, 琵琶技术不断演变和发展。到了宋代, 琵琶受到知识阶层市民的喜爱, 演奏风格从浓郁大气向淡雅婉约渐变。浓郁大气的作品有《十面埋伏》《将军令》等, 《塞上曲》和《月儿高》等则显得婉约淡雅。我国有很多有才华、有历史责任感的琵琶演奏家, 比如刘天华和刘德海先生, 他们热爱琵琶艺术又不局限于传统技法,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现代琵琶技法的突破和创新。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改革
上世纪初, 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并快速渗透到本土音乐中, 一场新的音乐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刘天华先生采取以“以西为师”的方针, 以实现“改进国乐”的目的, 主要从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 创作手法改革。刘天华改革了琵琶创作的手法, 使其不仅吸收我国传统音乐的变奏方式, 还结合使用西洋作曲的再现创作方式。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改进操》, 就兼具西方复音和声、模仿古琴演奏以及进行曲的节奏风格等特点。他于1929 年创作的《长夜吟》直到今天还被广为弹奏。该曲有着独特的创作手法, 不仅借鉴和模仿古琴的演奏技法, 还将“吟”、“打”、“带”等琵琶演奏技法加入到创作当中。此外, 更为突破的是将北京当时流行的音乐元素加入到创作中, 使这首琵琶乐曲拥有深厚民族音乐成分特征的同时还具备浓郁的地方音乐特征。
(二) 演奏技法改革。琵琶是一种特别的演奏乐器, 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声清晰松弛, 左手演奏的音要清晰有力, 同时需要右手的默契配合, 这样演奏出来的音才不会显得过于强劲、生硬。右手演奏要求悠远连贯, 半轮演奏不能操之过急, 长轮演奏要松弛有度。刘天华先生在琵琶演奏上集百家精华为其所用, 例如《虚籁》和《改进操》, 就有古琴演变而来的绰和注两种技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表现力。又如《歌舞引》当中, 将用于装饰的泛音作为主旋律。此外, 还在自身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传统琵琶演奏的勾搭技法。
三、琵琶创作技法的创新
另一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 将自身的热情和大气投入到琵琶演奏当中, 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演奏风格, 在琵琶演奏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刘先生在创新琵琶新技法上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 这些技法创新的灵感有来自传统音乐元素的, 也有受西方音乐元素影响的, 甚至有他自己的发明创造。刘先生在作品《人生篇》中, 将创作背景、构思、手法、演奏技巧以及创作理念等进行内在联系。他的一系列作品在传承传统弹挑、轮指和扫弦等传统演奏技法基础上, 还创造了快速弹挑等, 特别是开发了“反正弹”技术, 这使得琵琶演奏又开了一先河。20 世纪50 年代开始, 刘德海先生开始在琵琶演奏领域进行技法革新。首先, 他创造出“摇指”的演奏技法, 这是一种借鉴月琴并结合琵琶自身特点创作出来的演奏方法, 丰富了琵琶的表现方法, 还广泛被其他的乐曲所采用。其次, 吸收西洋乐器大提琴的演奏方法, 将左手大拇指释放出来, 为复杂和弦的演奏提供条件, 更加突出琵琶的力度和音色变化。此外, “三指摭分”、“人工泛音”等多种新技法的创造, 也成为开拓琵琶演奏新领域的重要因素。
(一) “反正弹”。“反正弹”是一种借鉴吉他演奏方法创造的一种新的琵琶演奏技法, 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大指反正弹的八个点, 这八个点又可以组合变化。这是一种立足于传统, 兼收并蓄的创新手法, 主要致力于开发右手每个手指的功能, 这极大的丰富了琵琶演奏的技术, 从而更贴切地表达音乐内涵。
(二) 摭分。刘先生在《天鹅》《春蚕》和《老童》中运用的摭分是四弦大指弹奏的低声部, 在节奏上, 运用不规则节奏和重音加强流动性和生动性, 此外, 《春蚕》的摭分速度也是对右手大指的技术挑战, 这样的创作手法获得琵琶演奏者的一致好评。
(三) 泛音的运用。泛音主要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假泛音, 自然泛音高贵正直, 给人飘逸的感觉, 而人工泛音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演奏技法, 具有不受自然泛音局限的优点。泛音的种类很多, 但在传统的琵琶乐曲中却不太常用, 而在刘先生的作品《秦俑》中却有大量使用, 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战场的画面。
四、结语
“传统只是相对凝固的, 并不是不变的, 通过不断重铸实现向前发展。绝对不变的音乐艺术是不存在的。”作为音乐教育者,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和传承传统,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 只有运用新的思维和审美来进行琵琶演奏的创新, 才能使作品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 从而保持琵琶演奏音乐的持久魅力。
摘要:琵琶是一种外来乐器, 但经过与中华音乐文化几千年的融合, 已经演变成我国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其演奏技法比较复杂, 在这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有刘天华和刘德海先生, 作为从事琵琶教学的教师,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如何继承和创新琵琶的演奏技法。
关键词:琵琶技法,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分析[J].戏剧之家, 2015 (02) .
[2]施娓.琵琶泛音演奏与应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3 (03) .
传承与创新的作文素材 篇5
这是两位书法家对待书法艺术的态度和观点,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在继承其他一切传统与发扬自己个性特色的问题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追求,请以“继承前人的传统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继承前人的传统”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能“继承前人的传统”,又能“发扬自己的特色”,将二者辩证阐述,将是最佳立意。如果只“继承前人的传统”,而忽视“发扬自己的特色”,不敢创新,就会固步自封,更不能推陈出新;如果只“发扬自己的特色”,虽然有个性特色,但会成为无源之水,反过来说,任何人的成功并不是可以脱离“前人的传统”的,往往与前人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从反面进行驳斥。但是,这里审题时不要抠字眼。如果抓住“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而大谈“成功”,那么这样就偏离了话题。同时,在写作时最好要适当引述一下材料,以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篇6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前言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寓意深刻,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下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切实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质量,为高校其它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为高等教育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提供一些思路。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化、教育、高等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2.2调查法
采用寄发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省内外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
2.3专家法
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部分学者专家、高校体育教师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研讨。
3结果与分析
3.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传承与创新,其核心应该是文化的发展,一种与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发展〔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胡锦涛同志从当代中国和国际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论述,具有纲领性、战略性的意义,它给改革中的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任务。
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必须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也要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使我们能够对其有一个本质的、深层次的认识。总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提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是一种以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3.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分析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曾前后5次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2〕,文件的每一次颁布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历史特点,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内容、方法,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完善注入了无尽的动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锻炼健身的方式方法匮乏、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目前这种现实状况有社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体育教学自身的问题。因此,在新理念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清楚地知道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存在的矛盾。
3.2.1课程目标理念与实施载体之间的缺失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指导纲要》),次年第5次体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试行。《指导纲要》的试行为高校体育树立起全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课程目标〔3〕。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人能够清晰地表述出简单的体育课教学如何完成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因为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习惯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造成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文化的缺失。
3.2.2课程目标理念与组织实施行为之间的缺失
课程目标理念的实现需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系统搭建课程结构、科学选择课程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综合构建评价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开设年限较短,课程结构体系过于单一,课程内容偏少且过于陈旧: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开设项目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常规项目为主,体育理论课所占学时得不到保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简单化必然导致“为技术而教学”的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往往仅限于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即把学生的技术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情况折算成分数来评定,缺乏科学的量化。这种组织实施行为片面地强调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
3.2.3课程目标理念与器物配备之间的缺失
场地器材设施配置情况和体育教师的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目标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但当前,由于高校体育在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弱势地位,使得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教师的配备无法完全达到课程实施的需要。
3.3新理念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使我们找到了现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为核心,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探索的改革。
3.3.1课程目标确立的多维价值性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到达的预期结果〔4〕。新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要统筹考虑能力价值观、健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努力形成具有文化特性的现代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表1)〔5〕。
3.3.2课程内容选择的多元化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6〕。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2)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3)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4)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5)兴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6)生活性与人文性相结合〔7〕。
根据以上原则的要求,我们设置若干内容分类板块结构体系(图1),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各分类板块的教学内容。
图1新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分类板块结构体系
3.3.3课程组织实施的系统化
课程组织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8〕。新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
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结构,兼顾课程内容分类板块选择。(1)科学规划贯穿本科4年教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即1-4学期为必修课,第5-6学期为选选课,第7-8学期为任选课;第1学期分别从体育知识理论类、体育基础素质类、基础体育项目类和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中各选择一项组合教学,第2学期从体育知识理论类、基础体育项目类和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中各选择一项组合教学,第3-4学期可以从基础体育项目类、民族传统体育类和体育休闲娱乐类这三类的任意两类中各选择一项组合教学,第5-8学期综合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开设相关课程;(2)增加基本体育知识,各体育项目特点、内涵及发展史等理论教学课时。
第二,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领悟体育教学本质。(1)实施分层次教学,各实践教学内容均设置A、B两个班,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2)实施体育知识理论类等教学内容集中授课制;(3)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的结合;(4)在各体育项目技术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固定各练习小组成员,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育运动之本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精神和思想意志品质。
第三,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1)随着体育教学内容的细化、增加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高校必须构建新型的校内或校际间的团队教学模式,满足教学需要;(2)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文化底蕴,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职前阶段的专业化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促进体育教师教育的行为模式养成。(3)长期聘任或定期邀请体育名师、名人讲学传道,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第四,整合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1)学校可以引入社会资源,配备先进器材,建设体育场馆,联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体育设施和运动环境;(2)学校应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育人文景观,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学校体育教学项目宣介平台,吸引学生了解熟悉体育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3.3.4课程评价的全面化
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对学生的评价。新理念下的学生评价体系应兼顾课程四大价值目标:(1)能力价值目标和健康价值目标方面: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育项目本身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苛刻,这两方面的评价应以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努力程度、自我提高幅度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依据;(3)文化价值目标方面:应以学生在实践运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依据;(4)社会价值目标方面:应以学生在实践运用教学环节中的个人表现、在团队小组中的作用作为评价依据。此外,我们应该为学生建立体育跟踪档案,制定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也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是体育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从能力价值观、健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对体育课程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的重新定位,构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需要的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4.2建议
4.2.1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要统筹考虑能力价值观、健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4.2.2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多元化原则。
4.2.3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组织实施的系统化。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结构,兼顾课程内容分类板块选择;第二,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领悟体育教学本质;第三,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第四,整合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4.2.4构建全面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兼顾课程能力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四大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海,尹宁宁.文化智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林立,丁明山.在新《纲要》指导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74-37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
〔4〕张湛宁.跨文化的中美体育课程目标对比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5):69-71.
〔5〕马卫平,张传燧.文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审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114-117.
〔6〕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71-73.
〔7〕段黔冰.大学体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龚建伟,罗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47-148.
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篇7
一、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
第一,琵琶演奏技法历史。根据古书记载,琵琶最早出现在唐代,其中有关的故事有杜善本和康昆仑在街头弹奏琵琶的故事。随着音乐的发展,琵琶的弹奏方法开始多元化,单一的弹奏技巧不利于琵琶的学习。宋朝时期,人们对琵琶的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理论知识方面,演奏风格也开始转变,由粗犷豪迈转变为淡雅委婉。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北方代表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南方运用琵琶演奏主要体现在文套大曲中,如《月儿高》、《塞上曲》以及《浔阳月夜》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琵琶演奏家不满足于现状,在琵琶传统演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演奏技法。
第二,近现代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上世纪初,西方的思想、政治、文化给中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音乐也不例外。西方音乐给中国传统音乐带来了冲击,很多人开始进行反思,希望可以提高中国本土的音乐质量,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虚籁》以及《歌舞引》等众多琵琶歌曲。他创作的曲子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以《歌舞引》为例,它的音阶都是首尾呼应的形式,从具体上来说,乐曲每段的最后一个音阶和下一段音阶的开头是相衔接的,整首曲子听起来非常具有连贯性。演奏技巧方面要注意左右手配合使用,如右手快速勾搭,左手打音进行配合。创作方面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融入西方音乐文化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歌曲,不仅具有西方的旋律,而且音乐变化的节奏也非常明显。例如:《虚籁》借鉴了古琴的演奏方法,同时还融入了三弦、大鼓等民间音乐元素,使整首曲子具有民族性。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
谈到琵琶弹奏技巧,我们不得不谈谈刘德海先生的贡献。刘德海先生对我国近现代琵琶弹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弹奏技巧特点是:新颖、大气、热情。除此之外,刘德海先生还从事教学、音乐指挥、创作等工作,并且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琵琶弹奏技巧方面,他不拘一格,汲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同时,又结合西方的音乐文化,甚至是自己的创作,为琵琶弹奏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最能体现刘德海先生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变的作品是《人生篇》,其中包括:《老童》、《天鹅》、《童年》、《秦佣》、《春蚕》等五首乐曲,这五首乐曲的弹奏技巧、表现手法、创作背景、艺术构思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这五首歌曲各成一体,又相互联系,这是当时琵琶弹奏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五首乐曲使用了特别多传统演奏方法,如扫弦、抡指、弹挑等,同时又有非常多的新颖弹奏方式,如快速泛音、极高泛音、快速弹挑等,这些都是琵琶的创新,可能在外行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弹奏方法的改变,可是只有学习和研究琵琶的人才知道这小小改变的难能可贵。
刘德海先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多优秀乐曲,主要是因为他熟悉各种琵琶弹奏技巧,能够弹奏各种曲目,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才可以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创新。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仍然不满足,努力进行技法创新,为学生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从20世纪60年代,他就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大胆突破,不断创意,借助月琴进行演奏,后将琵琶与月琴结合,创作出了“摇指”,这种演奏方法弹奏出来的曲子音色浑厚,变化频率快,将琵歌唱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他又将大提琴演奏方式融入其中,进行复杂的和弦。他创意的演奏技法还有很多,如人工泛音,使琵琶演奏技巧变得丰富多彩。感谢刘德海先生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的贡献,我们应当向其学习,踏实学习基本功,不断突破自己,努力创新,为中国音乐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琵琶在历史更替中进行着传承与创新,琵琶一直都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应当努力学习先辈优秀的弹奏技巧,并将其传承下来,同时又要进行创新,弹奏出自己的风格,弹奏出自己的时代特点。
摘要:琵琶是重要的弹弦乐器,弹奏手法多样,且音乐表现力强。弹奏技巧对琵琶演奏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应当做好传承工作,使演奏者了解琵琶弹奏的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后进行创新。
关键词:琵琶,传承,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薛洪涛.略论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J].戏剧之家,2015,(4):50-51.
豫菜的传承与创新 篇8
而现在,《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提及河南美食,在其他菜系雄起的时代豫菜还没有站稳脚跟……
今天,一群对豫菜情有独钟、懂吃会做的豫菜大师正在发起一场复兴豫菜的活动,以豫菜创新为立足点,迈上了新的征程。
亟须创新
“过去做一道菜需较长时间,比如扒广肚,扒是豫菜的传统技法,做下来需要15~20分钟,但如果现在放到菜单上来卖,顾客可能早就拍桌子了,时间不允许啊!”李志顺说。
李志顺说,狮子头起源于河南,但现在已经成为淮扬菜的代表,还被多家做出清炖狮子头、红烧狮子头等。而豫菜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可以代表河南的品牌菜品。“新豫菜的研发与推广已经时不我待”。
另一方面,做快餐的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给豫菜发展带来冲击。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工成本、租金增长势必会造成高端酒楼这些传统餐饮市场萎缩。张保盈更是直言,现在餐饮业的日子,最难熬的是中高端市场,而快餐市场则影响较小,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如果坚持豫菜复兴,新豫菜的研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更有人士提出,我们一直宣扬豫菜的健康、医食同源、注重养生之道,但都过于笼统,对于这些中庸之道始终没有一个创新的亮点。还好现在谈豫菜复兴,还为时不晚。
突破创新
豫菜如何复兴?新豫菜又该何去何从?新豫菜的提法,如何连接烹饪技术与市场发展的通道?
做产品还是要围绕着这个区域的人想吃什么,消费者为什么买单。川菜讲究一个辣字,粤菜有海参、鲍鱼等原材料的便利,豫菜这么多年的历史,围绕一个“新”字,该怎么做?
在张仁平看来,豫菜经营者应在继承传统豫菜优点的基础上,加大创新的力度,多层次、多渠道研制新派豫菜美食,借鉴和融合鲁菜、川菜等著名菜系的长处,全方位地提升和创新豫菜菜品。
与会豫菜餐饮企业有一个创新的整体思路是:在传承老豫菜的基础上,还要在食材上下足工夫。张保盈提到,焦作、济源一带的蜂蜜,像白沙子一样,膏状,在市场上没有卖的。河南内乡的菊花药用价值最高,那里多潭水,潭边多菊花。“这些都是适合于豫菜‘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传统理念,所以要发掘河南本土的东西。”
早在2007年,河南省权威机构就评出了包括糖醋软熘鱼焙面、牡丹燕菜、酸辣乌鱼蛋汤等在内的十大传统名菜,以及开封桶子鸡、道口烧鸡、五香牛肉、五香羊蹄、熏肚等传统卤味。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些菜品多存在地域性质,并没有在市场铺展开来。
“在此基础上,豫菜需要重新调整代表,研究几种外面做不了的。”樊胜武说。樊胜武团队研发的“阿五豆腐”一个菜销售额已经过亿,同时,阿五还专门成立了“阿五菜品研发中心”,由1600余名厨师和数十名中国烹饪大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组成,已成功组织菜品研发活动88次,研发菜品1000余道,有几个已成功申请了专利。
有了自己的研发体系,加大原材料的采集,势必要考量成本与利润。新研发的菜品卖多少钱合适?李志顺说,很多厨师往往吃不透这一点,进而与市场脱节,影响到了翻台率,效益也自然下滑。
新研发的豫菜,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被市场认可,那么它的创新也会付之东流。新豫菜也应该在制作的成本、工序与销售价格上找到一个平衡。
多业态并举
樊胜武说,传统豫菜不好推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处在高端菜品之中,整体规格比较高。
事实也是如此。从餐饮行业的市场份额看,大众化餐饮和快餐行业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店面会缩小,且在整个行业的占比会下降,而大众化餐饮、特色餐饮和快餐,在行业的占比在不断提高。乡村基、湘鄂情等连锁上市企业都是走的大众化路线。
如果新豫菜也走这样的路线,是否会颠覆了传统的东西?考究的食材、严谨的工序、高水平的技法等是否会随着快餐似的流水线销声匿迹?
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新豫菜的发展能够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并且也没有影响到老豫菜的传承,也未必能够迅速地扩张。因为没有资本的对接,实现规模化并迅速传播开来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豫菜的发展也有地域的限制因素,对于众多菜系中的一个,不可能让全国各地的人都吃豫菜。如何找到菜品研发与市场的平衡点,是豫菜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豫菜也可以走大众路线,可以以新豫菜的研发为基础,形成行业的多业态,即酒楼、快餐、团膳全面发展。
【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推荐阅读:
《琵琶行》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08-03
琵琶行教学05-14
琵琶演奏技法教学06-09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1-16
琵琶的艺术魅力10-26
《琵琶行》 的原文11-30
琵琶记的历史影响06-27
浅谈琵琶初学阶段的技法06-21
春游琵琶湾的作文500字07-04
三借琵琶扇的读后感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