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版本介绍

2024-10-16

琵琶行版本介绍(精选5篇)

琵琶行版本介绍 篇1

琵琶行作者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作者简介】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字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其中有反应人民疾苦的《观刈麦》《缭绫》等,有讽刺横征暴敛的《重赋》《杜陵叟》等,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宿紫阁山北》《卖炭翁》等,有揭露豪门贵族荒淫骄横的《轻肥》《买花》等,有表现对边事和边民关心的.《西凉使》《缚戎人》等,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新丰折臂翁》,有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上扬白发人》《井底引银瓶》《陵园妾》等。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琵琶行教案 篇2

[唐] 白居易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瑟(sâ)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ã)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明年: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

三、字词 思sì 白bó 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jiān

四、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五、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

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思考

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

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4、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五、课外作业

1、赏析诗歌第二段关于音乐的描写;

2、完成课后练习;

3、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一、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邀相见(暗写、侧面烘托)第二次 弹奏《霓裳》《六幺》 诉沦落(明写、详写)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青衫湿(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三、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体会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四、完成课后练习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今:明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通假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 鎞 ”,钗子。

2.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3.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一词多义

1.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 命:

(1).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2).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3.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4.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5.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6.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7. 暂:

(1).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8.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文言句式

1. 歌以赠之。(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以示强调。)

2.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 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5. 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 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7.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就一段音乐,如《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写音乐:邀相见

诉沦落

青衫湿

比喻

《琵琶行》说课稿 篇3

——《琵琶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琵琶行》,它是职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职高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是课内选学课文。编者对学生的单元训练要求是:重点学习文言实词,要主要实词出现的语言环境,从整体上理解语句和段落的意思,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对本文的训练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伟大艺术成就。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二)、文章特点

《琵琶行》是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易于背诵。这是一篇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诗文。

二、学情介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有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层次差异,根据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指定分层的教学目的,力求使全体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研究转变,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学习。我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但他们毕竟初中时已接触过文言文,又刚学习了本单元其它几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本文是白居易所作,文字较为浅显,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问题不大,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培养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曾有接触,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地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因此,我把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鉴赏音乐意思所表达的人物感情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由于对中国沧桑历史实际体验的欠缺,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四、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选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读法、合作学习法和练笔法等学法指导训练。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臵以下预习作业:学生上网查询白居易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该诗的背景;熟读《琵琶行》,翻译该诗小序;熟读全诗,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读;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及全诗的主要内容;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读并分析作用;把握音乐的起伏变化,赏析描写音乐的手法;概括琵琶女的坎坷经历;概括“我”的遭遇;找出全诗的主旨句。

布臵这样的预习作业,是希望引导学生能在课前较为全面地学习这首长诗,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利用早读课指导学生朗读,要求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实施

1、导入新课

(课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气氛。)

今天我们的学习是在美妙的琵琶声中开始的。不要误会,这不是音乐欣赏课,而是诗歌鉴赏课。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 音符。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很长的时间里,诗歌既是文学,又是音乐。后虽然分离,但仍联系密切,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据说就是根据诗歌创作的。而许多文学大家在他们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绘出了经典的音乐场面。其中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描写音乐的极品。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诗歌的。

如此设计导语,可以在短短几分钟里,就使学生迅速形成了超越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倾向于客体的审美心境和把审美心理结构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⑴课前已熟读全诗,现在教师示范朗读一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几段。

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浔阳江头,是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那样的寂寥、怅惘,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这种气氛。

请同学用七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浔江送客闻琵琶 江头送客闻琵琶 学生选择朗读,逐段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节:月夜弹奏琵琶曲

第三节:江心自诉身世苦 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

此环节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标准答案,让教学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⑵、《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3、探究学习:

这是名篇,可供我们欣赏学习的地方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择其要点来赏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举一反三,好好挖掘这座宝藏。

所以突破旧有逐句分析、双线结构的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切人,由点观面,设臵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地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按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① “解读琵琶语”——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②“感知青衫泪”——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③“体悟景物情”——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讨论总结:

①、解读琵琶语(多媒体展示化面及相关诗句,并播放背景音乐)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部分“欢乐曲”。强烈的生活反差又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第三部分“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迫于生计,她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心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

(板书)解读琵琶语——诉尽心中悲愤情 诉尽喜怒哀乐情 音乐是有声无形的,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而白居易做到了:(此处插入对音乐描写技法的赏析,多媒体显示相关文字,如下)(直接描摹: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直接描摹:摹声(叠词、联绵词)——表现音乐的韵律节奏)(侧面烘托:听众的反映——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这里,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

此处插入分析音乐写作技法,既突出教学重点,也不显得突兀。②、感知青衫泪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源自感伤: A、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激愤幽怨的曲调引起诗人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对自己苦楚身世的倾诉后,诗人更是激起深深的怜悯。

B、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此处插入白居易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讽喻”一类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作者关怀现实政治、关怀社会问题,企图对其所认为的不良现象加以纠正的产物。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文本。)

浔阳江头夜送客,那一幕发生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已经一年多了。朝廷里权贵倾轧,最高层派系斗争,冷酷、无情、尖锐、激烈。白居易陷入其中,当了替罪羊,成了牺牲品。作家的失意,是文学的收获。诗人的不幸,是江州的大幸。要不然,浔阳江头何以会演绎落难诗人与琵琶女倾诉心声的一幕?后人又何至能听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愤恨和哀怨?真的没有了,文学史会寂寞几分吧?

(板书)感知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道尽天涯沦落恨 ③、体悟景物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展示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描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感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板书)体悟景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4、领悟主旨

本诗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连接这两个形象的桥梁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从两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及画面)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 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可见二人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太多的无奈。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无意中拨动了白居易最敏感的心弦,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不能自持,竟至失声痛哭,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浩叹。

总起来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内涵丰富,写出了人们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 一代代人的共鸣。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5、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一个不朽的夜晚,因为音乐,两人连在了一起,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让我们聆听配乐诗朗诵,再一次回味诗歌带给我们的无尽的美感。

6、作业:

(一)、文言知识题(必做)(多媒体投影显示)

1、请指出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① 因为长句 ② 凄凄不似向前声 ③ 老大嫁作商人妇

2、请解释加点词 ①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②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 ④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⑤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⑥ 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⑦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⑧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

3、请指出加点词的用法 ①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② 遂命酒 ③ 商人重利轻别离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 歌以赠之 ②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③ 转徙于江湖间

④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⑤ 使快弹数曲 ⑥ 感斯人言

(二)、比较阅读(任选一题)

1、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任选一篇,谈谈与《琵琶行》与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多媒体投影显示文字):

2、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比较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三)、以读促写:(多媒体显示文字,选做)

反复聆听一段音乐,借助想象联想,用比喻将音乐描摹出来,或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将听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100字左右)

作业分为必做与选做,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也给学生选择权,这符合分层教学、民主教学的要求。第一大题必做,符合本单元教学要求。

7、板书

琵 琶 行

白居易

琵琶女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诗人

(主旨)

解读琵琶语 体悟景物情 感知青衫泪

↓ ↓ ↓

诉尽心中悲愤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同是天涯沦落

六、设计理念

倡导体验性教学。古典诗歌阅读是体验性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美读品味、讨论解析等方法,努力促成学生体验生成。

开展探究性学习。古典诗歌阅读也是建构性阅读,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也要建构自我世界,陶冶情感和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文本内涵,建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品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理念。

琵琶行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白居易诗歌意境,品味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艺术

2、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鉴赏、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的情感里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白居易高超的音乐描写艺术

2、难点:学习白居易如何在行文中应用描写手段来表现音乐境界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让音乐开启我们的智慧。(播放)

请说说你听了这音乐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这就是音乐的魄力。说感受容易,但是要把抽象的音乐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并不容易。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笔下的琵琶声响彻千年而不衰,原因何在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琵琶行》的第一部分,下面我们来重点赏析“江上夜弹琵琶曲”这一节。二 集体朗诵第二段,鉴赏音韵美

(问题:说说本处是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声音的?)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三、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白居易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极难用语言描摹的美妙乐声,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具体的印象,他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些诗句准确精炼地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可谓妙语传情,画龙点睛。

4、曲中带情: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一位盲人在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多渴望看看阳光和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于是,人们请来了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听后热泪盈眶:“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看见了鲜花,我看见了小鸟,看见了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的确是这样,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叹,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1、刘鹗《明湖居听书》片段

2、写作练习

《诗经》中有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当年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也是一曲壮歌送行;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连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都要弹奏《凤求凰》,音乐时刻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听一听这一段音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也学习一下白居易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你所听到的音乐。

课题:琵琶行(第二课时)

授课人:梅万莉 单位:信阳市一职高

琵琶行教案 篇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简析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7)为:做。(8)贾(gǔ)人:商人。(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10)快:畅快。(11)漂沦:漂泊沦落。(12)出官:(京官)外调。(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15)为:创作。(16)长句:指七言诗。(17)歌:作歌,动词。(18)凡:总共。(19)言:字。(20)命:命名,题名。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内容感知】

1、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上一篇:写为自己鼓掌的话题作文500字下一篇:北中寒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