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相关内容

2024-10-11

琵琶行原文相关内容(共10篇)

琵琶行原文相关内容 篇1

琵琶行原文相关内容

作品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2)然有京都声(3)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4)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长色衰,委身(6)为(7) 贾人(8) 妇。遂命酒(9) ,使快(10)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11)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12)二年,恬然(13)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14)意。因为(15)长句(16) ,歌(17) 以赠之,凡(18) 六百一十六言(19),命(20)曰《琵琶行》。

浔阳江(2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22)秋瑟瑟(23)。

主人(24)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5)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26)声声思(27),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28) 续续弹(29),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30)慢捻(31)抹(32)复挑(33),初为《霓裳》(34)后《六幺》(35)。

大弦(36)嘈嘈(37)如急雨,小弦(38)切切(39)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40)莺语花底滑,幽咽(41)泉流冰下难(42)。

冰泉冷涩弦凝绝(4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44)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45),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46)收拨当心画(47),四弦一声如裂帛(48)。

东船西舫(4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50)。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51)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52)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53)妒。

五陵(54)年少争缠头(55),一曲红绡(56)不知数。

钿头(57)银(云)篦击节(58)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59)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60)。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61)买茶去。

去来(62)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63)红阑干(6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65)唧唧(6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67)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68),如听仙乐耳暂(69)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70)促弦(71)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72),满座重闻皆掩泣(73)。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74)湿。

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3)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指古代赏给歌舞的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琵琶行原文相关内容 篇2

一、1960年至今学术界关注《琵琶行》的研究内容焦点

综观1960年至今五十三年的185篇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关于《琵琶行》内容的研究集中在鉴赏、考据、文本比较三个方面,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阐释。

(一)鉴赏类

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了49篇。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审美活动,它还“属于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①。夏丏尊、叶圣陶认为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同义语,而“看”又包含“见”“视”“观”三个程度各不相同的动作意义,“‘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②。大致有三种情况:

1.诗歌形象的鉴赏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两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

《琵琶行》中塑造了琵琶女和“江州司马”这两个人物形象,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人物在身世和情感上有相同之处。蒋文穆《司马青衫琵琶语 同是天涯沦落人——浅析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人物形象》一文与邱华全《琵琶女,一面特别的镜子——<琵琶行>人物形象探讨》一文的观点相同,他们都认为《琵琶行》中“江州司马”和“琵琶女”两个人物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琵琶女形象更多的成分是诗人的一种自比。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被贬江州,仕途上的坎坷让他心里阴云密布,一段琵琶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契合,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更是让他感同身受。

2.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的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般包括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琵琶行》用字精炼,无废字、多字。清代徐增的《说唐诗》中提到“‘岂无山歌与村笛,‘岂无二字,活极,真是好笔”。书中还提到“‘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字妙极,适明过,随又不明也,有伸后脚意,欲其再弹也”③。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要求有“其词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他的诗歌语言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

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真正的好诗往往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诗人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描写。朱正平《谈<琵琶行>的空白艺术》一文集中探讨了空白艺术在这首诗中的运用,认为白居易深得留白的高妙。琵琶音乐无形无色,要通过诗人深切的感受去体会,诗人采用了博喻的修辞,对音乐过程进行反复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深人浅出地表现出了音乐的效果。吕崇龄在《谈<琵琶行>的“蒙太奇”手法》中指出,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蒙太奇”似的艺术手法,从画面与画面、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色彩和画面等相互关系中结构作品,抒写情怀,反映现实,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激发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唤起了读者头脑中有关现实的表象经验,在读者的脑海中产生了与长诗描写相对应的生活情景,使读者获得如见如闻的艺术感受,有利于阅读和欣赏。

(二)考据类

考据是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16篇,主要集中于字、词的解释与琵琶女身份的考查。

《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解释,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李全华《也谈<琵琶行>中“阿姨”的解释》一文中谈到:诗中“阿姨”的解释应取《辞海》的第3个义项,即是指琵琶女的“庶母”——琵琶女父亲的小妾(《尔雅.释亲》:“父的妾为庶母”。)。

许多语文课本中对“却坐促弦弦转急”一句中的“转”字的解释语焉不详,学生都不了解它的特殊性。陶智在《谈<琵琶行>中的“转”》持一观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转”也应当作程度副词解。

“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第一部”究竟作何解,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指出诗中所谓“第一部”,即第一类,亦即第一流。但是,这里所说的“第一流”,并非泛指,而只是针对宫中所领教坊而言。

很多人认为琵琶女就是妓女,她的悲凉身世是当时妓女共同的凄惨命运。杜兆彬发表了《<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是妓女》一文,他就认为琵琶女只能是一个官家乐伎——一个出色的琵琶演奏家,而不可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妓女。她既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当作观赏的玩物而加以侮辱、损害的对象,又是当时上层社会金迷纸醉奢侈生活的自觉参与、追求和迷恋者。这种看似矛盾的二重性,恰恰是琵琶女与妓女不同的独特之处。

(三)文本比较类

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15篇,主要是将《琵琶行》与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相比较,研究两者的异同。吴晟的《意象·时空·心理——<琵琶行>与<青衫泪>文体比较》以《琵琶行》与《青衫泪》为例,从意象、时空、心理三个视角切入,试图比较诗歌与戏曲因文体之别而造成在表现形式上的若干差异。竹村则行在《吴伟业<琵琶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将吴伟业《琵琶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作比,前者反映了诗人所生活时代的特殊性,描写了伴随着自身所直接经历的明清动乱而出现的社会事象,这一点的特征很明显。薛亚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与李清照<声声慢>比较赏析》指出虽说《琵琶行》和《声声慢》都是抒发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天涯沦落之恨”,而李清照所塑造的“天涯沦落人”的自我形象,则更具有重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何友宝的《略谈<陌上桑>与<琵琶行>的差异》探讨了《琵琶行》与《陌上桑》的差异,首先,《陌上桑》一诗在事件的表述上并不完整匀称。《琵琶行》全诗抒写起伏跌宕,委婉动人。从《陌上桑》到《琵琶行》,可看出叙事诗在事件的表述上已走向成熟。其次,在人物的描写上,《陌上桑》对罗敷的外貌描写极为细致。而在《琵琶行》里,外貌描写几乎消失。其三,《陌上桑》作为无名氏的民间创作,它抒写罗敷那一段经历的故事时,注重于客观地把这件事叙述出来。《琵琶行》中白居易重写唱女是为了抒写自己。王增斌《<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比较》探讨了《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三点不同。其一,弦外之音各不同;其二,语言运用上的不同;其三,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

二、实践者关注《琵琶行》的教学内容焦点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近200个教学案例,经过梳理和研究发现,实践者聚焦的教学目标大致有四种情况:(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探讨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聚焦的教学内容也大致有四点:(1)音乐描写的语言艺术;(2)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3)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分析;(4)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

首先大多数课例教学目标立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得简洁清晰。其次,这些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语言、人物形象、情感、文学常识。《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写音乐的语言片段,分析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再次,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搭建了教学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我们应该关注的《琵琶行》的教学内容

审视关于《琵琶行》的研究文献,分析实践者的教学成果,我们认为,《琵琶行》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诗歌的诵读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谈到“古诗文的‘吟诵,并不是普通意义的‘读,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可见,“诵读”应更加重视语言的节奏感和情绪感。于漪老师也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具体来说,就是要读出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感情。

1.读出节奏。《琵琶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以平声起,全诗八十八句,每句有七个字,整首诗格律严密、章句整齐,在诵读时,这首诗的音步可以分为“二二三”或“四三”式,如“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在诵读时可以读成“浔阳/江头/夜送客”,或“浔阳江头/夜送客”。学生在读的时候要结合诗的意境,灵活地调整节奏。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忽快忽慢,忽轻忽重,表现出乐声从急促到轻微,从清脆到滞涩,进而瞬间高昂的过程。

2.读出音韵。“音”指的是诗的平仄,“韵”指的是诗的押韵。《琵琶行》是一首转韵七古,全篇平仄韵相间,全诗“入律者三十句,似律者二十三句,仿古者三十五句”④,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押平声韵。这首诗“一韵四句者八处,两句者八处,六句者一处,十六句者一处,十八句者一处”⑤。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四句押an韵,后面四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转押i韵。

3.读出感情。诵读前,要先确立诗的基调,基调是全诗表达的统领。《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联想到自己被贬的经历,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全诗基调哀婉、悲凉。在诵读时要注意具体诗句的情感表达,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诵读时要读出琵琶女因羞涩与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复杂心理。

(二)诗歌的鉴赏

朱光潜先生曾说:“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以及其他种类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由此可见,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水平。

对诗歌的鉴赏,应该关注三个大方面,一是诗中塑造的形象;二是诗人的情感态度、观点;三是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五个小方面落实:诗题、诗人、注释、意象、语言。

第一,教学生看懂诗题。题目是诗歌的窗口,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歌的类型等。解读了诗题,也就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了诗的总纲。例如,《从军行》这个题目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第二,教学生了解诗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提供诗人的生平、代表作、观点与主张、所处的时代特征、诗歌创作的背景等有关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写下的,此时正是诗人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孤独寂寞,委运顺化,思念家园。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便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第三,教学生参考注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大多有书下注释,这些注释或关于诗题,或关于作者,或关于诗中的某个字、句,仔细参考注释,学生才能具体地理解诗歌。

第四,教学生分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的关键。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例如,“梧桐”一般表示凄凉悲伤,“月亮”表示思乡之情,“杨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第五,教学生品味语言。语言是诗歌的血肉,不同诗人的作品,其语言特色是不一样的,有的平实质朴,有的含蓄隽永,有的清新雅致,有的绚丽飘逸。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入感受诗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诗歌的运用

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一般教学生四个部分:诵读、鉴赏、翻译、背诵,完成了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教师一般便认为完成了一篇诗歌的教学任务。在这四个部分中,考试涉及到的是鉴赏、翻译与背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这三个部分的教学,他们运用一切方法帮助学生应对试卷中的相关考题,诗歌教学也一度陷入应试的误区。然而,诗歌教学远不止于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应用,让学生把诗歌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白话文运动后,文言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了“之乎者也”,诗歌演变成了文学领域的一块“化石”,没有了切身的体验,学生自然对诗歌感到陌生,诗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唤醒学生的“本能”需求,让学生重新获得“言志、咏言”之法。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实际应用,与生活接轨,为学生提供运用诗歌的环境。例如有的教师就将诗歌中的对仗与对联的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己写对联,这便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综观五十三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者的教学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琵琶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三点:首先是教学生诵读,抓住诗的节奏、音韵和情感;其次是教学生鉴赏,着眼于诗的形象、情感、语言艺术;最后是教学生运用,把诗歌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

注释

①黄书熊:《文学鉴赏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开明书店,1934年版。

③徐增:《说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153页。

④⑤王力:《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琵琶行原文拼音版 篇3

yī dàn jué pò zhēn zhū náng ,bèng luò jīn pán shēng duàn xù 。

piāo piāo yáo yáo hán dīng dīng ,chóng zhì chū zhé shén guǐ jīng 。

qiū hóng jiào lǚ dài yún hēi ,xīng xīng yè tí mán yuè míng 。

jué jué gǔ gǔ shēng bú dìng ,hú chú xué hàn yǔ wèi zhèng 。

ruò sì zhǎng ān yuè shí shí ,mǎn chéng qiāo gǔ shēng lián lián 。

qīng shān fēi qǐ bú yā wù ,yě shuǐ liú lái yù shī rén 。

shāng xīn yì dé chén hòu zhǔ ,chūn diàn bàn hān xì yāo wǔ 。

huáng yīng bǎi shé zhèng xiàng hū ,yù shù hòu tíng huā dài yǔ 。

èr fēi kū chù shān zhòng zhòng ,èr fēi méi hòu yún róng róng 。

yè shēn shuāng lù suǒ kōng miào ,líng luò yī cóng bān zhú fēng 。

jīn gǔ yuán zhōng cǎo chū lǜ ,shí chóng yī nòng sī guī qǔ 。

dāng shí èr shí sì yǒu rén ,shǒu bǎ jīn bēi tīng bú zú 。

yòu sì jiǎ kè shǔ dào jiān ,qiān duó wàn qìng míng kōng shān 。

wèi ruò cǐ diào yōu yōu xī zhōu zhōu ,cáo cáo xī jiū jiū 。

yǐn zhī yú shān ,shòu bú néng zǒu 。chuī zhī yú shuǐ ,yú bú néng yóu 。

fāng zhī cǐ yì bú kě yǒu ,rén jiān wàn shì píng shuāng shǒu 。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篇4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指下一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技女。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琵琶行》内容解释 篇5

《琵琶行》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下面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解释。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篇6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三段关于琵琶女的演奏描写各有千秋。其中第二段是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详细章节,也是传颂千古的精彩描写。然后,在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来了一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此句常常被人忽视,只当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引出人事。其实它大可玩味,本身便是乐天牵出“沦落”细腻之情的得意之句啊。看此句,最需要侧目的便是“沉吟”二字。为什么琵琶女要“沉吟”?那要看她“沉吟”之后做了什么。她“整顿衣裳起敛容”啊,很正经的,要干什么呢,要说她的身世了;而且我们往底下看就知道,她不但把身世和盘托出,还讲了自己的“心事”。这个心事是因为“颜色故”而从“欢笑”到“梦啼”的难言的失落和复杂的痛苦,可以说是对人交心了!也正因为下面的交心,我们才要说这个“沉吟”写得好,太细腻了,真是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一段矛盾斗争。看过白居易的文句,谁都能看出来,琵琶女的琵琶技艺是非常高超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早先还没见面,只是远远的听见几句断断续续的琵琶声,就让像白居易这样京城来的大行家惊艳了。古往今来,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有些高傲的,自尊心很强。琵琶女也不例外。你看,当诗人开始“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她是“琵琶声停欲语迟”的,她要张口,却没说。为什么?结合下面她的身世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她不是一下子就不想说的,她已经习惯性的`张口“欲语”了。实际上她以前那么有名,可能当年在京城的时候她都不用张口,人家都忙着给介绍:“哎呀,大人,这就是最有名的某某”了;但是现在张口说呢?没人给她介绍了,那个“最有名的某某”怎么沦落到这穷乡僻壤里来了啊?她心里这么一转念,那就说不出来了。昔日的琵琶女风光无限,现在却“飘沦憔悴”,从高峰跌到谷底的滋味不好受啊,这种落魄又怎么说得出口?所以她没说。不但没说,因为觉得惭愧,她即使“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我们刚才也说了,她“沉吟”之后可就说了,而且还说得非常彻底。“沉吟”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心态转折。“沉吟”是她在想说还是不说,也是她在想要说多少,能说多少。是报个姓名点点头就算了,还是讲一场“春花秋月”的如烟过往。为什么她“沉吟”后肯说了呢?那要看她“沉吟”前后自己遇见了什么情境。在这样一个“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夜里,她刚刚“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守着“空船”,她只能用琵琶追忆过往,述说心事,何其凄凉。此时,她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和慰藉她那尘封的过往啊。而这群“忽闻水上琵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的过客中,确实也有真正懂音乐的人。那些人知道她“弦弦掩抑”下的“声声思”“不得志”“幽思”“暗恨”,在听曲的过程中不断“叹息”。高山流水,难遇知音。如今真的遇见了,那么刚才在琵琶里又被重新触动的心事又怎么能不说呢。所以“沉吟”之前是因情而不说,“沉吟”之后却又是因情而张口。天涯沦落之感,在这个“沉吟”之中可以说是表现得再没有的细腻了。真是好一个“沉吟”,好一个乐天!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及诗人形象 篇7

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琵琶行 说课 定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的三次弹奏时全诗的主线,景、情、乐、事高度融合,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琴音与心音完美融合,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阅读鉴赏——(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我的理解:强化诵读,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作者将音乐转化为诗的语言,琴音与心音完美融合的艺术技巧,感受诗歌悲凉凄切的氛围,体悟作者“天涯沦落人”的悲慨之情。

1、结合诗前小序和课文注释,反复朗读文本,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语句,欣赏作者以语文表现音乐“声”与“情”的艺术

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感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诗歌悲凉哀怨的意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以及作者谪迁生活凄凉郁结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诗人对于琵琶女弹奏时声与情的表现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鉴赏 篇9

1.三个关于月的名句: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上句的“惨”字表达出一种深重的情感,这个字可以启发对下句情感的理解。“茫茫”一词展现了江水的浩大,但这里茫茫的江水表现的反而是一种空荡荡。“浸”字可理解为淹没。“月”字这里应指江水中的月影。月亮仿佛被深深地埋在了水底,月影模糊。一切的环境描写都写出这时的惆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句结合当时的情景体会,上面只听得琵琶声一阵紧似一阵,突然如“裂帛”一样戛然而止。这时候琵琶声已经停了,但仿佛久久回荡。一片静谧,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刚才的乐曲中,抬头看天,天空只挂着一轮明月。这里的景色描写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思,但是这句绝在以对明月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安静的气氛。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本句的画面感很强,在静谧的江上只有一艘小舟在渡口。景色的描写有三个要点,一是月光绕船的“绕”字,可以理解为笼罩,明亮的月光笼罩着小船,实际是在这个明亮的月夜的凄凉、伤感的心境笼罩着小船。

月光明亮,才知道本是团圆的时候自己却孤身一人。还有明亮的月光打在自己身上,才更加重了自己孤身一人的感情。

“江水寒”,根据上面说的,寒的是一种心情。

韩老师特别提示:月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可以传达出多种情感,以上三例便是。另外,月在古诗中也常传递出一种自然的、时间的永恒,由此衬托出人生的短暂和时代变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句里“幽愁”并不完全等同于“忧愁”,幽愁的愁带着绵长的意味,仿佛愁绪是慢慢堆积起来的。而且幽愁不发于外部,只是藏在心里。就是大家都听着这一段曲子结束了,可只有你才引发你自己的愁绪。因而属于“暗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应该指的是一种情感,这个时候的停顿使得作者的情感不断上涌。引发的共鸣比演奏时还多。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泉流冰下”的比喻极其生动贴切。表达出现因的滞涩和低沉。同时这一句的上下两句的意思完全不同,也是值得思考的。

琵琶行教案 篇10

1.学习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

采用点拨教学法。围绕诗中的“琵琶曲”“青衫泪”“景中情”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启发点拨学生,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并让学生自己总结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安排:

1×45′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去世时,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其中“胡儿能唱琵琶篇”意为就算胡族的少年也能吟诵《琵琶行》一诗,“琵琶篇”就是传诵千古的《琵琶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至今日,时隔千载,仍感人肺腑,余韵不绝的《琵琶行》。

二、谁解琵琶声?

[思考] 从作者描写的琵琶女的“琴声”中勾勒出她生活的轨迹,并体会琵琶女的形象,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点拨] 画出能看出琵琶女生活经历和揭示人物命运的句子。[明确] 四步曲

A.前奏曲(孤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出场时旋律低沉抑郁。琵琶女此时正独守空船,孤单、寂寞、凄凉。由眼前生活的不如意,引发琵琶女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B.欢乐曲(欢喜)“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漕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琵琶声忽高忽低,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青春时代,琵琶女才貌双全,名噪京城,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醉酒欢歌,成功荣誉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让琵琶女无限留恋,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的欢歌笑语。

C、沉思曲(悲痛)然而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冷涩、凝绝,昔盛今衰的命运变化使琵琶女隐入深深思考之中„„

D.悲愤曲(愤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壮高亢,震撼人心的音乐表达了琵琶女对不幸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琵琶本想从丈夫那儿得到感情的慰藉,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自守,现实让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四弦一声如裂帛”实是对不公平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身世悲惨的琵琶女是当时政治衰落,社会**的一个缩影。【板书】

琵琶声——相逢何必曾相识(塑造一个被侮辱残害的乐妓,寄寓作者深深的同情。)[说明] 音乐描写已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命运的揭示。由琵琶女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被侮辱,被残害的乐妓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妇女的深深同情„„ 【小结】

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谁解青衫泪?

[思考]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男子汉的白居易为何在众人面前“泪湿青衫”

呢?

[点拨] “只因未到伤心处”,哪些诗句是表明作者“伤心”的句子,并想想在这里白居

易为何“伤心”。,[明确]

A.伤人(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幽怨愤激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共鸣,琵琶女苦楚的身世,更激起了诗人深深怜悯、同情。

B.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名扬四海,然而今朝贬谪,忧愁悲伤。C、伤时

琵琶女沦落,诗人遭贬都隐含着社会**,政治衰败,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情、忧愁、悲愤、无奈)[说明] 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我们可以知道白居易和琵琶女在感情上已达到共鸣,青衫既是同情琵琶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更是为社会现实而留下的悲愤无奈之泪。[小结] 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谁解景中情?

[思考] 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描写,这首诗歌前后贯穿了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明确]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诗人江头送客时环境。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的意象,渲染出送 别时人物凄凉悲惨的心情。

“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点明诗人寂寞悲凉的心情。

[板书] 景中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寂寞、凄凉)[说明] 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侧。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主人公寂寞、凄凉、忧苦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鉴赏古典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一是分析作者寄寓塑造的人物形象上的思想感情;二是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三是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希望下课后各位同学能运用这三种方法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程翔

============================= 发布时间:2009-11-3 18:07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程翔

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整体阅读。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是“送别”。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

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许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2.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抠住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句子,课堂就活了。学生喜欢的句子如何与“三个问题”对接?顺序不是主要的,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喜欢的句子中引到“三个问题”上来。这是接榫的艺术。

四、自古以来,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绝唱。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的一段,请大家欣赏: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书”也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成“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好不好?

不好。即便改成“掌声响起来”也不好。特定的艺术境界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是最好的。贾岛的“敲”好还是“推”好?恐怕也是这个道理。进入到艺术欣赏的深层领域,估计学生比较感兴趣。

五、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然后思考问题: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

有对应关系。教师板书:“描写音乐”――“自叙身世”。教师请同学们先交流,然后找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说上句:“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坎坷的身世。”请同学们接下句:“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但那悲惨凄恻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这种对联式的语言训练,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程度,又可以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一举两得。

六、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你们对此如何看待?

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说。引出这样的话来:“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可以采取说半句留半句的方式。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报效国家,满腔热情――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经历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口哲难为听。”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遇到了别人的施舍,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欣喜如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他更像一个乞丐,用真诚又可怜的眼光恳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首。诗人痛哭流涕,泪洒青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两颗心连在一起。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就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课堂如潮,汹涌澎湃。这是一种课堂境界,学生在这种境界中,心灵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教师也陶醉在这课堂艺术境界之中,体验人生,感受幸福。七、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捧读这首诗仍然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为什么?

因为我们同情诗人的遭遇,因为我们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我们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我们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精神食粮。“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之情,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

上一篇:谈礼貌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红楼梦训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