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艺术魅力

2024-10-26

琵琶的艺术魅力(精选12篇)

琵琶的艺术魅力 篇1

在我国曾出现过秦琵琶、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三种类型的琵琶。其中秦琵琶为我国本土创造,又名“秦汉子”,其外型构造为圆体直颈、四弦十二柱。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均为国外传入,是一种曲项梨形琵琶,值得注意的是,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都比秦琵琶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影响大。五弦琵琶,也叫五弦,其历史渊源深远,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神秘而复杂,汉魏之交,由西域人传入我国。目前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留的一把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面唐传五弦琵琶。它的琴身由紫檀木制成,上方错缀玳瑁,镶嵌螺钿等,腹面上嵌有一位骑驼人手抚琵琶的画面,做工精湛华美,它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一、五弦琵琶的历史魅力

关于五弦琵琶的起源,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日本林谦三认为“五弦琵琶发源于远古时代的中亚地区,发育完成在印度地区。”日本的岸边成雄依据伊东忠太编辑的《世界美术全集》中的一幅石雕《托胎画雕像》也提出了五弦琵琶起源与印度的关系。这幅浮雕的下半部分是一组歌舞乐人,中间乐人横抱着的直项乐器即为五弦琵琶。此外,在南印度阿马拉瓦蒂石雕中还有一幅描绘五弦琵琶的图,与《托胎画雕像》中的琵琶属于同一类型。沈知白先生则认为五弦琵琶并不是源自印度,而是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但由于沈知白先生的这段研究没有图片和实物说明,因此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共鸣。

在这一问题上,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编写的《中亚文明史》,其中把印度列入中亚范畴内,所以目前更严谨的说法是五弦琵琶是在中亚地区发展完善的一种乐器。

五弦琵琶在我国隋唐九、十部乐中均有使用,如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高昌、安国、天竺。五弦琵琶在唐代还十分流行,但到了宋代就几乎不被记载和演奏。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过一张五弦琵琶,由于战乱原因,这张五弦琵琶也已失传。

二、五弦琵琶多一弦的魅力

五弦琵琶较四弦琵琶多的一根弦是一根低音弦,这根弦的弦身最粗,余音也最长,它是在原四弦曲项琵琶的弦槽上方增加的一个金属旋钮式弦轴,定弦D或E。将四弦琵琶的ADEA定音为EADEA或DADEA。从原来单一的纯八度音程,又多增加了纯四度和纯五度,不仅扩展了琵琶的低音区,也增强了音区之间的对比,而且音程的运用也得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随之就多了。

福建师范大学学者池小妍发表过一篇论文,其中运用了数字音频制作软件Gold Wave,分别剪辑出用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演奏《十面埋伏》时的波形图比较,结果发现无论是横轴上还是纵轴上的波形图,五弦琵琶的波形图总是比四弦琵琶的波形图看起来宽且密,而在听觉上体会用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演奏出的这首作品则各有千秋,如在整段“吹打”中,用五弦琵琶演奏则充分彰显了其低音弦的优势,具有独特的韵味;又如在“小战”这个部分,五根弦不断地同时出声,形象地表现了战场刀光剑影的场景;而在第七段“呐喊”的部分,由于四弦琵琶的共鸣较五弦琵琶小,因此在强弱的处理上就更贴切,对比更加明显,乐曲听起来也更加感人、生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五弦琵琶在表现激烈宏伟场面时更具优势。又由于五弦琵琶有大小之分,因此与四弦琵琶之间不存在孰大孰小的区别,所以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演奏同一首乐曲时能够表达出不同意境的音响与它们的外型大小无关。

三、结语

五弦琵琶无论从历史悠久神秘、发展曲折的方面,还是从它较四弦琵琶多一根浓重的低音弦,从而能营造出更加震撼的气场,亦或是用它演奏出不同意境的经典琵琶曲等方面来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神秘、宏伟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五弦琵琶目前已经失传,世界上现存唯一的一面唐传五弦琵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其实物保存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这就更应该唤醒我们对古乐器的保护意识。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琵琶大师方锦龙先生就是我们的一位榜样,他不仅用心钻研五弦琵琶的历史及其构造,而且还对五弦琵琶的指法作出了改进,并应用到许多经典的琵琶曲作品中。

琵琶的艺术魅力 篇2

(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譬如,诗歌首节写到诗人送客时的情景就一波三折:刚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却又“忽闻水上琵琶声”,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描述琵琶女演奏结束以后,又写她自叙不幸身世;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之后,又要请琵琶女重弹一曲等,使全诗具有一种跌宕多姿、委曲动人的情致。同时,全诗叙事写人层次分明,诸如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自叙身世,描写诗人自己引起的遭际感慨与情感共鸣,尽管有如此多的铺叙内容,却能做到上下关联,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二)、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人物待征

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情致,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逼真地表现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满腹沦落之恨,以及她不愿见人、更不便明说的复杂心理特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二句,通过一系列细微动作与表情描写,把女主人公在开始诉说身世时的矛盾、迟疑、欲说还休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六句,使读者脑海里自然会感知出琵琶女以声传情的演奏技艺和满腹愁怨的鲜明形象。可见,诗人把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动作与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它在听者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自然融合,立体描绘,因而起到了相互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极大作用。

(三)、比喻生动,巧绘乐声

诗中对琵琶女演奏的乐声的摹描绘新奇美妙。表现在:一是大胆想象,巧拈普通而常见的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动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层,诗人以其天才的想象,借助各种比喻,准确、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音乐急与徐、强与弱、高与低、起与止等变化状态,成功地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动人心魄,叹为听止。二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其一,诗作通过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将音乐情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了。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既细致地描写了琵琶声压抑低回的旋律,又传达出女主人公失意悲苦的心绪,从而为完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的表达,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其二,通过景物描写与环境烘托,生动表现音乐的动人魅力。诗中写当“曲终收拨”时,四弦像“裂帛”般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江上月色的点染描写,营造特定环境下四下悄然的意境,衬托出琵琶乐声不绝如缕、余音袅袅的艺术魅力,同时,它又收到了加重全诗抒情气氛的艺术效果。

(四)音乐之中显真情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前奏——琵琶悠然到心头

“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是一段低沉、压抑的琵琶,似乎在诉说心中的苦悲,又象是在倾诉一段隐情。或许,低沉、压抑的并不是这琵琶声,而是诗人的心境。诗人被贬作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司马,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政客(注:司马在当时是一个闲职);时值秋季,诗人送友人远行于渡 口。此情此景,不免会产生一丝悲凉的情愫。

欢乐曲——对往事的回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虹》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怨泉水冰下难。”这是一段欢快、明朗的旋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它的清脆动听、婉转悦耳。这是琵琶女在回忆美好的往事,回忆火一般红艳的青春,如花似玉的青春。或许,这曾是她人生最灿烂的时刻,也是她最得意的时刻。自然也成了她记忆里最深刻的烙印。

沉思曲——对青春流逝的感叹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肝肠寸断的感叹,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一去不复返。往日的欢乐、辉煌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悔恨交加、痛不欲生。

悲愤曲——对命运的控诉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弦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时的琵琶声,变得高亢激昂、急促紧迫。这像是一种控诉,是对上天的不公平对待的控诉,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控诉,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情与伤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段,听完了琵琶女含泪的自述,诗人叹息不断。为何叹息?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感伤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不仅不得重用,反遭贬职,此时满怀的悲怆、孤寂,纷纷涌上心头来。回首一段心酸的记忆,诗人早已泪眼朦胧。于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分段分析

本诗分为四段:

浅谈“反弹琵琶”的艺术美 篇3

一、弹琵琶——造型美

如果说,伎乐飞天是汲取了多种文化特点而成为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在敦煌的典型体现。那么,反弹琵琶乐舞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则是乐舞精神的灵魂之作。

关于反弹琵琶这一美妙的形象,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舞姿造型,所谓“反弹琵琶未必是历史的真实”。其理由是,这种身姿违背了人体生理的律动结构。

琵琶是西域乐舞文化中的乐器,反弹琵琶的造型势必与西域乐舞相关。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至今在新疆有些地区尚存在类似反弹琵琶的身姿,也就是说,在唐代以鬼兹乐为主体而带有炫技意味的反弹琵琶类形象至今尚在祖国的新疆地区佛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断层,不仅古代丝绸之路的乐器在那里仍然有其变体的存在,而且这种反弹的炫技演奏技术也一脉相承地不绝如缕。

这说明反弹琵琶这种舞曾经真实存在过。以唐代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例。该窟为《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清韵绕梁。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

二、琵琶——人体美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在中文里,天人之王亦常省稱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等。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天是歌神乾闼罗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复合体。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天神,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

由此可以说明,伎乐飞天是糅和了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与男性躯体的阳刚之气。在伎乐飞天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在中唐时期,则以反弹琵琶的舞姿集中表现了女性之美的艳影,人物女性特征很明显,有“菩萨如宫娃”之说。但是,反弹琵琶又具有西域的野性美。画中天神常显露出了赤足和丰乳肥臀,吸足旋腰,从而张扬出一股清新野逸之风。

反弹琵琶除了其优雅动人的音乐舞蹈艺术所唤起的视觉美感外,还与画面的主体——人体美紧密相关。

三、琵琶——音乐美

据资料记载敦煌壁画经变画中的礼佛乐舞正是隋唐乐舞的真实写照。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位的肩上。当初是否真的有个善歌善舞且才华非凡的朗姬作为模特,还是画工们离奇的的想象和杰出的创造。反弹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音乐美是如何被营造出来的呢?

点线的艺术是中国画的根本,同时也是敦煌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反弹琵琶很好的借用了线的韵律。音乐的节奏随着点的运动而起伏,在线条的交织中跳跃,演奏出无限优美的旋律,显露了唐朝泱泱大国张弛有度的艺术风范。

四、琵琶——色的韵味

史料记载,唐代颜料主要有:红色、蓝色、绿色、棕黑色、白色。反弹琵琶的色彩鲜明亮丽。在强调用线的基础上强调墨色并用。反弹琵琶的色彩很有西域风格,多用红、黄、蓝三原色。红色代表浓艳、奔放、热烈、活泼。黄色代表富贵、希望。蓝色代表:希望、高贵、神秘。色彩与线条,以及整体造型浑然一体,很自然的诠释了敦煌的佛教含义。

五、琵琶——人性美

反弹琵琶中天神以健康的女性形象出现。那弓形的腹、深藏的脐、丰腴的臀,象牙一般美好光洁的大腿,羚羊似地小腿和玫瑰胶脂般的素手,无一不恰到好处的表现,并贴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健美的体魄表达了健康的心态,灵性的飞天,睿智的佛性在这里并行不悖地互相推动,如果说裸体飞天是自然美的天性流露,反弹琵琶那肆意的夸张的本能则是人性美的光辉。

结语

汉代起敦煌地区就成为了中原与欧亚大陆重要文明沟通的重镇。商旅往来频繁,各种宗教在这片土地上传播。敦煌既有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又有外来文化的多元冲击。乐舞是当时敦煌居民的娱乐活动之一,记录了当时生活的情况,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热情。大唐的艺术家自信的创造出了集各种艺术美于一身的“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谭蝉雪,樊锦诗.中世纪的敦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聂锋,祁淑虹.敦煌历史文化艺术[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脉络 篇4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琵琶的形状是由原来的直项和曲项琵琶演变过来的。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东汉年 (公元前25年至220年) 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枇杷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像其鼓时因此为名”。但当时的琵琶形状与现在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 园形音箱, 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弦数为四五六条不等。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秦琵琶”。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 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当时称作“胡琵琶”。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 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 (Oud或Ud) 。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琵琶发展而来的。

2 到了唐代 (公元7-9世纪) 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

唐代时期, 琵琶有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使用, 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 有演奏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琵琶的乐声, 同时也是当时应用比较多的乐器。这种空前绝后的盛况在当时唐代时期的书籍上有大篇幅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 (即四相十二品) 。同时它的颈部加宽, 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 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 右手指法分俩个系统:一、轮指系统, 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俩个系统: (1) 按指系统, (2) 推拉系统。

3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 琵琶艺术的发展进入转型期

武曲的特点是用右手和写实的情景为主。文曲的特点是用左手和抒情的方式为主。在公元十五世纪的时候, 武曲的代表作已经呈现了一大批, 尤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主;文曲的代表作也是层出不穷, 尤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为主。这两种曲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音乐文化历程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 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 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 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 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 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 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建国后的二十世纪中后期, 琵琶的创作和演奏基本上仍是以传统乐曲为主

至60年代, 作曲家遵循“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创作了一大批琵琶新作王惠然的《月下欢舞》《彝族舞曲》、马圣龙的《欢乐的日子》、叶绪然的《赶花会》、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王范地改编的《送我一支玫瑰花》《天山之春》等多在传统文武套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进行、多调式的应用、和声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大胆提炼、整合, 开创了琵琶现代乐曲创作的新纪元。反映在曲式结构上, 这些乐曲已和传统的乐曲迥然不同, 大量吸收了西洋三部曲式的结构, 像《狼牙山五壮士》就使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从而更突出了音乐发展的逻辑性;在创作手法上, 大胆引进了现代作曲技法, 如动机型的发展模式、变奏、模进、移调、转调以及复调、和声等手法, 这些富于探索性的技法与演奏技法有机结合, 不仅体现出创作技法的民族风格, 而且使琵琶演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乐曲的旋律发展上, 则别开生面、清新焕发既具有现代气息, 又不失传统琵琶曲的韵味在演奏技巧上, 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传统手法, 又同时开创了许多新的技法。

总之, 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 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琵琶制作方面, 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 有的甚至采用银弦, 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 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 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现当今的时代, 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讲求的是多元化。同时也在琵琶不断发展的今天, 寻求不同的演奏艺术方式和方法是我们目前所追求的。只有在保持原有的乐声的条件下, 不断的推陈出新, 才能更好地展现琵琶深、远、高、雅的神韵, 才能更好地光大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摘要: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其乐器造型、音乐性能, 甚至表演风格都曾发生极大的变化。本文通过简要梳理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脉络, 认识其演进形式、社会背景及人文审美取向。本文对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脉络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琵琶演奏艺术,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李昆丽.琵琶重奏艺术及其教学[J].音乐研究, 2006, 1.

[2]杨靖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J].中国音乐, 2007, 1.

[3]董楠.海南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概述[J].中国音乐, 2005, 2.

[4]焦志丽.大珠小珠落玉盘——轮指在琵琶演奏中的地位及其艺术表现力[J].乐器, 2005, 9.

[5]龚瑛.琵琶四重奏《蚂蚁搬家》析[J].艺海, 2008, 6.

[6]白扬洪.匠心独具非同凡响——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打击乐重奏作品和演奏比赛后记[J].音乐探索, 2008, 3.

唐诗与琵琶艺术漫谈 篇5

大凡读过唐诗或者曾经对诗联颇有兴趣的人,恐怕对于上面这行标题不予折服的人,为数不多,且不说短短一句话,十个字竟然一连串地嵌入四个数字不举,单就其诗喻手法,对仗之工整、拟人之贴切、夸张之神化,将琵琶艺术概括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着实令人惊诧不已。唐诗中描述琵琶艺术之佳作比比皆是,手捧琵琶诗篇,不失为品尝一份美味佳肴,沁人心胸。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又名“枇杷”,“琵”和“琶”原是古代弹拨乐器两种演奏手法的名称,后人把凡是用弹拨手法演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因此秦汉至唐代这一时期,琵琶二字实际上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混称。如三弦、阮、月琴等,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隋唐以前称为琵琶的乐器已有两类:一类是被称之为“直项琵琶”的乐器,据说是秦汉时期的弦鼗发展而成,其考源出于释·智匠《乐录》:“琵琶出于弦鼗 ”。形似圆形,设有共鸣箱,两面蒙皮。因此又称 “秦琵琶”、“秦汉子”。汉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在马上鼓琵琶依托乡思,用的就是这类琵琶。另一类约在公元前1,汉族乐工参考了筝、筑、箜篌等木质乐器而设计出来的琵琶,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条弦,十二柱,用手弹奏。晋·傅玄《琵琶赋序》记载:“汉谴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又因晋朝的阮咸以擅弹此乐器闻名,所以又叫“阮咸”或“阮”。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西凉地区和西域的中国部分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和汉族与外国的音乐文化融合的中心地带。以后,又由于这些地区与中原的频繁接触交往,由此而得到了更多的与外族音乐文化接触的可能。唐代时期广为流传的另两种琵琶“龟兹琵琶”和“五弦琵琶”就是源于西域地区波斯(今伊朗)的乐器。《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周五帝时,由龟兹人苏祗婆带进来的琵琶,学术界又称“龟兹琵琶”为“曲项琵琶”,南北朝时期从我国的北方传至中原地带,后来成为隋唐时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另一类“五弦琵琶”简称“五弦”,有五根弦,四个柱。形制与“曲项琵琶”相似而略小。

唐宋以来的琵琶,在乐器改革方面,它巧妙地将传统的直项琵琶与外来的曲项琵琶结合起来。保留曲项琵琶半梨形、曲项的特点,即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弹奏,在曲项琵琶上将原用四相改用直项琵琶的多柱,由原来的十二柱改为十四柱;在演奏上改变原来曲项琵琶的横弹为直项琵琶的竖弹。使唐代琵琶艺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时的琵琶已不再是弹拨乐器的混称,而是专指这种乐器了。

琵琶之制作,也如同古琴与古筝一样,选料用材也十分地考究,工艺技术程度也相当高明。琵琶头部多以硬质黄杨木或红木制作,弦轴亦用牛角或象牙精雕而成,腹部面板蒙以桐木或柏木面板,面板上粘有品和复手,也多以牛角刻制。制作精细,工艺考究。有时琵琶琴背上或镶嵌贝壳、金饰,使它既是一件实用乐器,又不失为一件工艺品,从唐诗中大致可以看出唐代琵琶制作与装饰工艺的风采: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韦庄《菩萨蛮》

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半日分弦出,丛花拂面安。——李娇《琵琶》

从唐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出于美观上的需要,琵琶弦也常常被染成红色的: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元稹《琵琶歌》

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白居易《五弦弹》

唐代建国初期,统治者奉行“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不仅依隋制在宫廷里设置了燕乐、清商、西凉(今甘肃武威)、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康国(中亚撒马尔罕)、安国(中亚亚布哈喇)、扶南(柬埔寨)、高丽(朝鲜北部)等“九部乐”,又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增入高昌一部,改为“十部乐”,在宫廷举办的重要庆典或宴会上进行演出。其中燕乐最为重要所以列在首位。

琵琶在唐“十部乐”中多与其他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合奏,且始终处在核心地位,据唐代史籍记载,琵琶在“十部乐”中的“九部乐”中用到。如西凉乐队及龟兹乐队均以琵琶(曲项)、琵琶(五弦)为其特性乐器,从敦煌220窟北壁初唐“东方药师净土变”中的歌舞图可以看出,琵琶列在右侧上席地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述,琵琶也列于首位,由此可知,唐代琵琶艺术之兴盛。唐诗中描述琵琶与其它乐器合奏情形多与横笛相和:

琵琶长笛曲相随,羌儿胡雏齐唱歌。——岑参《酒家太守席上醉后作》

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翠娥列坐层城女,笙笛参差齐笑语。——李绅《悲善才》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和。——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杜甫《王昭君》

然而,唐诗中咏琵琶的诗篇,记述较多的还是琵琶的独奏,如白居易在《五弦》和《五弦弹》中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著名的琵琶(五弦)演奏家赵璧的高超技艺,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琵琶诗篇《琵琶行》则以精湛的艺术语言,饱蘸情感的笔触,记述了琵琶女从“少小时欢乐”到“年长色衰”,“漂沦憔悴,转蓰于江湖间”的痛苦遭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不过于诗人对琵琶女弹奏乐曲整个过程的精彩描绘了。

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在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中多有记载,计有段善本、曹刚、裴兴奴、康昆仑、雷海清、李管儿、赵璧等十五人,他们的踪迹在唐诗中多可窥见。唐代琵琶高手的概况,元缜在其《琵琶歌》中略有记述:

琵琶宫调八十一,弦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元缜《琵琶歌》

诗中所述“善才”为唐代又一琵琶高手,乃曹刚之父、曹保之子,祖孙三代都是琵琶高手,可谓是“琵琶世家”了,诗人李绅有《悲善才》一诗,极力地烘托、称颂了曹善才高超的琵琶演奏技术。也有不少诗人赞颂过曹刚的琵琶演奏艺术。刘禹锡有《曹刚》诗一首:

大弦嘈赞小弦清,喷雪含风意思生。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享城。

薛逢也有《听曹刚弹琵琶》诗:禁曲新翻下玉都,四弦枨触五音殊。不知天上弹多少,金凤衔花尾半元。

据《乐府杂录》记载:“曹刚善运拨,若风雷,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不拨稍软。”所以当时有“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说。诗人白居易抓住了这一特点,竟然以“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指裴兴奴)衣袖中”的大胆设想,使两位最负盛名的琵琶高手的长处集于一身,使其珠联璧合。对曹刚的褒扬,对重莲的希望,俱包含在这一形象化的比喻之中,令人耐人寻味,极富想象力。

唐代琵琶演奏技艺超群,高手如林,还长于移调演奏。说到移调,就让人想起贞元年间的.一个故事,据载:贞元中(公元792——7),有一次,长安大旱,皇帝下诏让长安东西两市自搭彩台演戏祈雨,东市百姓请了号称“长安第一手”的康昆仑演奏琵琶,意欲压倒西市。康昆仑抖擞精神,一曲《新翻羽调六幺》妙音惊人,东市人料定西市不会有敌手了。那里知道,西市彩台上出现一女子,并且号称要移到最难的《枫香调》中弹,只见女郎挥手撒去,声音如雷鸣一般有力,表达得非常精妙动人,两市观众也为之哗然。曲毕,康昆仑大为折服,欲拜女郎为师,谁知女郎卸去艳装,却是城外庄严寺的和尚段善本。后昆仑十年不近琵琶,从头学起,后终成一代名师,成为千古佳话。

移调在唐诗中多有见地,其多以“翻”字说明,例如:

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一代宗师,俨然造就其娴熟的演奏技巧。唐时琵琶演奏技法已是十分丰富多样,且使用灵活,常见的右手技法如弹、挑、勾、抹、剔、提、摘、滚、扣、扫、拂、分、轮等,左手主要有吟、揉、带、打、推、拉、颤、泛音等。唐诗中较常见的演奏技法有“拢”、“捻”、“抹”、“挑”等。例如: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李绅《悲善才》

五条弦上万端情,捻抹间关漫态生。—— 张祜《王家五弦》

徵调侵弦乙,商声过指拢。——张祜《五弦》

唐代时期琵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琵琶高手裴神符的“废拨用手”,从上述诗中大致可以看出“拢”、“捻”、“抹”等指法,似乎已不再是用拨子演奏,而是用手指弹奏,这一改革,为更大限度的发展琵琶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当然,唐代咏琵琶诗篇中,最能表现唐代琵琶演奏技艺之风貌的,也就是最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琵琶诗中对琵琶演奏的艺术效果,以及音乐形象所给予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形象描绘。对此,许多诗人以其高深的文字功底与生花妙笔给予琵琶的表现力赋予了视觉与听觉上的震撼人心的描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在其他诗篇中赋予琵琶艺术以形象化的描绘也十分的传神:

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白居易《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杀声入耳肤血寒,惨气中人肌骨酸。——白居易《五弦弹》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白居易《五弦》

你听:从琵琶声中流出来的乐曲声,忽而急风骤雨,忽而切切私语;或如莺语花底,或似泉咽冰下;忽而银瓶乍破,忽而马嘶刀鸣;忽而珠落玉盘,忽而真珠撼铃;忽而铁击珊瑚,忽而水写玉盘。这乐声是多麽地惊人、多麽地动听,诗人这样的描写又是多麽地出色,仿佛使人陶醉于一个音响世界之中,令听者回味无穷,真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特别需要强调地是,被誉为“唐代音乐诗三绝”之一的“千古第一音乐诗”《琵琶行》,它通过“琵琶女”这一典型的“女乐”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压迫的乐工们的悲惨命运,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谱成一曲震撼灵魂的悲歌。当然,诗中最为成功之处,还是对音乐的成功描写,而成为千古绝调。早在作者生前,就已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唐宣宗李枕《吊乐天》),可见此曲早已是家喻户晓。《琵琶行》以视觉形象来强化听觉形象,代表了唐代“音乐诗”的最高成就。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不仅描绘了余音袅袅、神韵含蕴的艺术境界,更揭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音乐哲学命题,即音乐的生命根源不在于一个“声”字,而在于一个“情”字,“无声”之中也有“情”,着力刻画了音乐情绪的渲染作用。

琵琶的艺术魅力 篇6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二、运用通感 (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无论是以人衬声还是以景托声,都属侧面描写,都对音乐的描写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诗人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综上所述,《琵琶行(并序)》能成为音乐描写的只应天上有的千古绝唱,得益于诗人综合运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以声喻声),运用通感(以形绘声)。侧面描写:以人衬声(包括以演奏者的动作神态及听众的反应衬托琵琶声),以景托声。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特色分析 篇7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艺术,特色,审美

实现对于刘德海琵琶艺术的有效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传统文化魅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在根本上促进了我国古典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对于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来对刘德海琵琶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地剖析。

一、刘德海生平简历

刘德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他是五十年代末期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一生获得无数荣誉,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界的国宝,闻名海内外。在小时候,刘德海先生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他对民族音乐,还有各种民族乐器特别酷爱,有着坚实的艺术功底。在1954年,他师从琵琶演奏艺术家林城先生,得其真传。1957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又先后师从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先生、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以及平湖派传人杨大钧先生等等。他在学习中虚心请教、博观约取,包容众家优点,伴随着对演奏艺术知识的不断积累,他的演奏基本功和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得到了质的提高。在1960年对吕绍恩先生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奏中,他从演奏技巧和演奏内容上大胆突破,演奏艺术更为纯熟精湛、内涵丰富,为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70年,刘德海先生成为了中央乐团琵琶独奏艺术家。1973年在与王燕樵、吴祖强一起创作的《草原小姐妹》琵琶曲中,他们第一次将琵琶大型协奏曲搬上了舞台。随后,他受到国外著名乐团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西柏林交响乐团邀请,一起登台合作,让中国古典琵琶艺术真正走出国门,迈向世界。1983年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之一,他被任命为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二、刘德海创作历程

伴随时代的发展,由于音乐审美特征和受众群体的变化,琵琶演奏艺术风格变得更为多元化。刘德海先生紧随时代步伐,他在琵琶演奏中,用纯属的技艺不断彰显人性智慧,张扬艺术魅力。他博古通今,吸纳中外音乐风格,将它们融为一炉,开创了琵琶演奏艺术的新风气,他的风格已经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琵琶演奏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

他的主要作品可分类为“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乡土风情篇”。代表作品有《天鹅》、《一指禅》、《滴水观音》、《风铃》、《秧歌迪斯科》等等。他作品的艺术特点鲜明,别具风格。

首先,在对艺术文本的建构中,他非常注重追求意境之美。这种意境的灵感不仅仅来自于中国古典音乐,还包括国外的、少数民族的诸多优秀音乐元素。他的音乐意境也热爱从其他艺术体裁,例如歌舞剧、戏曲等当中汲取营养。纵观他的作品意境,既有琵琶武曲的刚强特质,又有文曲的婉约、纯粹、典雅。

其次,他的琵琶艺术内涵,有着一种历史的共时性,除了张扬本时代的音乐特质,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很多是取自历史、古代传说、神话以及宗教。所以他的作品内涵极具张力,富有深度,有着哲学的思考在里面。

再次,他不仅仅注重琵琶演奏的形而上内容,他也试图在演奏技巧上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他善于使用各种独具特色的演艺技巧,并通过“即兴性”发挥,给予技巧新的内涵,让其更具爆发力,从而给整首乐曲画龙点睛。在琵琶作品中,刘德海先生还常常利用特殊音响的魅力,来增强琵琶在演奏过程中的表现力,丰富琵琶音色。

三、刘德海先生琵琶演奏艺术教学特色

在教学中,刘德海先生特别注重基本功训练,他要求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必须注重培养右手手指、腕手并用,他曾特别强调:“技术训练要充分注意并发挥琵琶三大特色――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虚实之美”。为此,他还专门创作了琵琶练习曲《刘德海琵琶练习曲——每日必弹》,来引导学生培养基本功。在他看来,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练习曲和音阶,如果完美地契合进音乐,与旋律融为一体,便能增强它的张力与韵味,使得整首音乐更具有生命力,能够更好地去感染观众。

刘德海先生还认为在练习曲的训练中,必须有艺术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音乐美感。音乐美感就是追求音乐的音色美,旋律线条美、协和美等等。一首音乐曲目,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效果不同,正是由于技术和音乐美感差异造成的。最后纵观刘德海先生的演艺和教学生涯,他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他不但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琵琶音乐曲目,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留下浓重、辉煌的一笔。

四、结语

刘德海的琵琶演奏艺术不仅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意义,同时也彰显出一定的教育功能。随着我国对于艺术的重视,深入对于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研究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推进了我国古典艺术的传承和进步。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从具体的琵琶艺术作品出发来进行其艺术创作的探索,从而来让琵琶艺术在新时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靖.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J].中国音乐,2007,01:119-125+127.

琵琶演奏艺术管窥 篇8

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拨弦乐器 (也称“弹拨乐器”) , 是一件重要的民族乐器。它形制精致独特, 历史十分悠久, 功能相当完备, 作用极其重大, 技巧高超绝妙。

研究琵琶演奏艺术, 不仅对提高琵琶的演奏水平, 而且对繁荣民族器乐, 均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为此,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琵琶演奏实践与理性思考, 对琵琶演奏艺术发表若干管见, 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琵琶的形制与特性

琵琶原作“批把”, 汉代就有文献记载。汉人刘熙所著的《释名·释乐器》中说:

“批把本出于胡中, 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也。”

至晋代, 傅玄的《琵琶赋序》中说:

“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 念其行道思慕, 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以方语目之, 故云琵琶。”

当时的琵琶形制为盘圆、柄直、四弦十二柱。还有人认为早在秦朝时就有一种“弦鼗”, 为一种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拨弦乐器, 系由修长城的民工用鼗鼓张弦而成, 汉人也将其视为琵琶一类。

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阮、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到了南北朝时期, 又出现了一种曲颈琵琶。

隋唐时期, 琵琶盛极一时, 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 均为半梨形曲颈, 也统称为“胡琴”。当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十分高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中就有精彩的诗句描写琵琶的演奏技巧:“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宋代以后, 又经不断改进, 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半梨形音箱, 以桐木板蒙面, 琴颈向后弯曲, 颈与面板上设“相”与“品”, 张四弦, 按四、五度关系定弦。

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 后经改革, 增至六相二十三至二十五品, 能奏所有半音, 并可自如转调。

琵琶的特性是音色优美, 极富民族风韵, 且丰富多彩, 虽柔却刚, 穿透力强。既响亮、粗犷、热情、奔放, 又柔和、婉转、细腻、动听。

二、琵琶的功能与作用

我国有许多琵琶独奏曲, 总体上可分为古典与近现代曲两大类。

古曲中又分文曲与武曲两类, 文曲多为宫廷乐曲, 大多表现宫女的孤独凄苦之情与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品有《塞上曲》、《夕阳箫鼓》、《大浪淘沙》、《月儿高》等, 总体风格是节奏缓慢, 深沉含蓄;武曲多为战争场面, 大多表现英雄壮举与慷慨豪情, 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总体风格是高亢粗犷、气势雄伟。

琵琶的作用十分重要, 既是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也是戏曲乐队、曲艺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在各种乐队中, 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琵琶的演奏与技巧

现在, 琵琶的演奏方法早已由横抱改为竖抱, 并改原用拨子弹拨为五手指弹拨。

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主要的, 是音色的把握与运用。

因为琵琶的音色活跃在乐曲的全过程之中, 是琵琶乐曲的亮点和关键, 也是琵琶乐曲的生命和灵魂。

琵琶的音色又称“音品”、“音趣”, 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琵琶的音色分为尖、堂、松、脆、爆五种。

“尖”是高音音色, 特别明亮;“堂”是低音音色, 特别雄浑;“松”是按指发音时的音色, 余音很长;“脆”指弹奏的声音清脆;“爆”是坚实有力的音色。

围绕着音色, 琵琶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指法。琵琶共有轮指、弹挑、扫拂、摭、分、扣、摇等数十种指法, 均由右手运用。要根据不同曲目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韵味, 采用不同的指法。

其二是触弦面积的大小与触弦位置的更移。不同的触弦面积与不同的触弦位置, 可以弹奏出不同的音色, 甚至可以弹奏出“弦外之音”。

其三是触弦的角度与指力的变化。不同的触弦角度与指力, 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其四是揉弦。揉弦分为臂、腕、指力结合的揉, 手背带动指力的揉, 压揉以及煞弦、绞弦、拼双弦等多种技巧, 均由左手运用。揉弦的运用, 通常都是多种揉法的综合运用。

总之, 琵琶的演奏艺术高超精深, 限于水平与篇幅, 只能谈其大概。

平湖派琵琶的艺术风格与演奏特点 篇9

(一) 琵琶音乐的发展脉络。在历史上有关琵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在当时被称作“秦琵琶”或者“秦汉子”。丝绸之路开启后, 西域传来了曲项琵琶。唐朝则是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明清时期, 琵琶音乐从在皇室宫廷演奏走向民间, 由民间艺人弹奏并且开始为说唱音乐做伴奏乐器。第三个时期则是改革开放时期,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琵琶研究者、演奏家等。

(二) 从平湖派传承人了解平湖派琵琶的发展史。平湖派琵琶在琵琶艺术流派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平湖琵琶最早的起始者为清乾隆年间李延森, 他酷爱琵琶, 善于探索其中的奥妙。李芳园是平湖派琵琶的第五代继承人, 造诣深厚。 1895年, 李芳园编纂出《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 后人也称其为《李氏谱》。朱英是平湖派琵琶第六代传人, 师从李芳园。朱英先生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带进了高等学府。杨少彝是平湖派琵琶第七代传人。他在平湖派琵琶音乐融合交流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还将西方十二平均律融入到琵琶中, 以及在琵琶音乐中加入半音, 扩大了琵琶的音域, 为琵琶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平湖派琵琶的艺术风格

(一) 平湖派文曲的艺术风格。琵琶曲《平沙落雁》是李氏《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中的一首颇具平湖派风格的乐曲之一, 同时也是琵琶文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套曲之一。《平沙落雁》这首文曲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秋高气爽、 壮丽辽阔、意境宽宏的自然美景。透过《平沙落雁》我们感受到平湖派琵琶文曲的艺术风格。用音乐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音乐揭示我们的丰富的感情活动。平湖派以其含而不露、内敛隐秀的特点, 展示着音乐的魅力。

(二) 平湖派武曲的艺术风格。武曲的音乐特点主要是叙事写实。结构较庞大, 风格威武雄壮, 层次分明, 特点突出, 大气凛然。《淮阴平楚》则是经典的武套类型。《淮阴平楚》 又称《十面埋伏》。而《淮阴平楚》所描绘的事件是公元前202年, 楚汉决战于垓下的战争场景。这首类似于交响诗般的乐曲, 让我们感受到平湖派琵琶的艺术魅力。

三、平湖派琵琶的演奏特点

(一)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手法。琵琶演奏中有左手和右手手法, 左手以“推”、“拉”、“泛音”等演奏技法为主, 右手以“轮”、“挑”、“弹”等为主。平湖派琵琶在演奏中采用的是下初轮和上初轮兼用的方式。上出轮声缓音长圆润, 而下出轮则清健圆活易密。平湖派琵琶还有一些特色指法, 如“圈轮”、“蝴蝶双飞”、“三角马蹄轮”等。

(二)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特点。丰满华丽, 坚实淡远是平湖派琵琶中国显著的艺术风格, 平湖派琵琶给人以清素自然的感觉。演奏过程中婉转悠扬、富有歌唱性, 还要求准确的营造音乐意境抒发人物情感。平湖派琵琶音乐中既有描写景物又有对人物的刻画, 写意、写实相结合。

四、如何继承和发扬平湖派琵琶

( 一) 我们如何继承平湖派琵琶。平湖派琵琶于2008年6月14日收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 平湖派琵琶的四篇理论文章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琵琶文化论坛》杂志第19期发表。2011年, 平湖派琵琶参加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第30届德鲁蒙维尔国际艺术节。2013年在平湖举行第一届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2014年11月9日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研讨会和专场音乐会——“杨少黎百年诞辰暨平湖李芳园传派琵琶艺术纪念活动”。到如今平湖派琵琶的发展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就继承而言, 平湖派琵琶自成一个流派, 平湖派琵琶艺术我们要研究他的全部, 然后有鉴别的去吸收、继承。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性内容。

(二) 如何发扬平湖派琵琶。平湖派琵琶作为一个流派, 其发源地是浙江平湖, 但是其影响的地区并不是只有平湖这一个地方。所以在如何发扬平湖派琵琶这一问题上, 笔者认为, 首先我们不能有局限性思维, 要将平湖派琵琶同其他流派进行交流, 走向更多的地方。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继承平湖派琵琶, 并勇于创新, 让平湖派琵琶适应当今潮流, 走出平湖, 走向世界。

摘要:平湖琵琶最早起源于乾隆年间, 平湖派琵琶有文曲、武曲之分, 文曲侧重写景抒情, 武曲侧重叙事写实, 风格不同其艺术特点也不同。但是这些音乐所特有的表现力, 是我们为之倾倒的原因, 也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文曲,武曲,《平沙落雁》,《淮阴平楚》

参考文献

[1]姜宝海.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 (04) .

[2]杨勇.琵琶艺术大师李芳园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探索与创新[K].兰台世界, 2013.

[3]闫定文.平湖派《塞上曲》的艺术特点[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6 (04) .

[4]姜宝海.华夏神韵, 源远流长——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J].人民音乐, 1998 (08) .

琵琶艺术推广方案初探 篇10

关键词:传统艺术,琵琶推广,艺术管理

一、创作琵琶历史故事动画片

针对琵琶推广没有针对性这一点, 笔者在调研培训机构的过程中发现儿童通常缺乏对琵琶乐曲的理解, 但琵琶乐曲中往往又蕴含着很多历史故事和哲理, 儿童学习时不仅要学手上功夫更要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所以, 笔者认为可以制作一些琵琶经典历史故事的动画片, 让孩子们在看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乐曲的创作背景, 既引起兴趣又对乐曲有完整的认知。比如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它描绘了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决战垓下, 最终项羽溃败逃到乌江边, 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故事。全曲先后对应故事发展中的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十三段, 如果能将故事和乐曲恰当的融合到动画中, 必然对儿童的琵琶教育大有帮助。另外琵琶还有很多武曲是有具体、生动的历史故事, 也可以参照《十面埋伏》做成故事动画片。

二、琵琶 (民族器乐) 博物馆

推广民族器乐, 包括琵琶, 国家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步递增, 并由收取门票改为免费对公众开放, 表明了国家在培养大众文化素养上的重视。在国内所有的博物馆中, 暂时没有以琵琶展示为主的博物馆。但在邻国日本却有一家以琵琶为主题的博物馆, 东京琵琶艺术博物馆。这不免看出我国对传统器乐的代表之一——琵琶的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无论是琵琶还是类似民族器乐的博物馆, 都不能只是单一的乐器陈列和讲解, 等待着受众来参观, 而是要主动出击, 培养受众尤其是儿童受众, 设置一系列的配套推广方案。琵琶博物馆可以设置两大区域:参观区域和表演区域。在参观区域展示琵琶器乐和其发展历程, 兼具文字、图像、音响, 并制作2D场景、3D动画, 让参观者可以触摸、弹奏琵琶。在表演区域, 一方面排演以琵琶为主题的音乐剧 (以富有故事性的琵琶曲为蓝本) 和提供琵琶演出供参观者观看。另一方面开设小教室, 应聘音乐老师为参观者讲解如乐团编制、乐理、琵琶名家、琵琶名曲的知识, 以娱乐的形式普及琵琶知识。

三、琵琶小型社区演出

笔者在走访琵琶培训机构时发现, 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在琵琶招生时都是采用的守株待兔的方式, 学员多时就多开班, 学员少时就少开班, 没有学员时就不开班。此种被动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琵琶文化的传播, 也难以扩大琵琶市场。笔者认为, 文化管理部门可以有意识的扶持一些正规的大型艺术类培训机构, 引导它们在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定期举行琵琶表演。这种表演不采用演员在台上演, 观众在台下观看的传统模式, 而是边演边讲解, 随时回答观众的提问。此举不仅能丰富基层社区的文化生活, 更能扩大琵琶市场、促进琵琶文化的推广。

四、琵琶软件开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笔者认为, 在琵琶推广的过程中, 可以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有效地结合。电子科技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 以苹果公司开发的itunes为例, 它不仅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同时促进了全球音乐产业, 使新歌发行成本降到10年前的百分之一, 更有效地打击了盗版音像制品, 保护了创作者的利益。笔者认为, 在传统民族音乐这一块, 可以仿照itunes开发一个中国传统音乐平台, 收录大量的包括琵琶在内的中国传统乐曲, 使听众能随时随地的欣赏、下载中国传统曲目, 而且还能为新乐曲的创作与传播提供途径。同时笔者还发现, 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习过程强调寓教于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学到知识, 这一点对小孩和大人都很适用。在波士顿交响乐乐团的网页中, 有一款作曲家音乐的小游戏供浏览者赏玩, 既是宣传又是娱乐。同样的, 近年一款钢琴弹奏的游戏出现在了很多年轻人的手机应用里。触摸屏幕上的键盘就能模拟钢琴的声音弹出美妙的旋律, 让以前没有接触过钢琴的人也可以小试身手。但是这一创新的举动并没有发生在中国器乐的身上。笔者认为可以开发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手机游戏软件。以琵琶为例, 参与游戏的人可以通过右手“拨弄”屏幕上的弦, 配合上左手的“按品”, 发出琵琶的音响。同样可以模拟钢琴游戏软件, 制作好提示性的乐曲, 来引导玩游戏的人自己弹出琵琶名曲。

五、琵琶代表人物培养

一种文化在每个时代往往需要一个代表, 需要一座丰碑。正如每当人们提到钢琴便会想到贝多芬、莫扎特;提到小提琴便会想到梅纽因、帕尔曼;提到京剧便会想到梅兰芳。一个标志性人物的出现常能有效促进他所代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沉寂了100多年的儒家文化再次红遍了大江南北;阎崇年在百家讲堂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让无数的观众梦回清朝。由此可见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加上恰当的推广手段对于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尽管优秀的琵琶艺术家层出不穷, 但不健全的市场培育, 并没能使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家们被人们所熟知。笔者认为, 应该使用市场手段并综合有号召力的琵琶名家, 让这两者更好的结合才能有效的促进琵琶的推广。

六、琵琶影视作品创作

琵琶的艺术魅力 篇11

关键词:曲项琵琶;唐朝琵琶;艺术

琵琶作为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弹拨乐器,在中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洗练千年。[1]琵琶在中华民族弹拨乐器中具有较长的历史,集较强的表现力与优美的音色于一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步入了多次高峰期。然而,唐代在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我国琵琶艺术首次繁荣。公元5世纪前后,波斯梨形曲项琵琶经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再创造,而逐渐演化为一件神奇的华夏民族乐器。本文从记谱形式入手,主要从琵琶的地位、形制、演奏技巧等层面阐述唐代琵琶及艺术。

1 唐前期琵琶艺术发展

处于秦汉、隋唐时期的琵琶是各种弹拨乐器的一种统称,也即是各种弹拨乐器的一种泛称,比较早的记载源于东汉刘熙所的“批把,马上鼓也——《释名》。琵琶形状像鼓,所以才得此名。不难得出,“批把”体现了两种弹奏手法。后汉应劭在期创作的《风俗通》中是这样记载的:“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因此,古人在称呼“批把”乐器时,是将其形象化了的。也有称“枇杷”的,表示的是木质乐器的意思,大约追溯到魏晋时期,结合了我国琴瑟用字的实际情况,不再使用两字的木字旁,也不使用提手旁,转而使用两个“王”并列的字头。这种形式是将“枇杷”或者“批把”变成“琵琶”。就这样,“琵琶”两字到了今天仍然在使用。在秦汉,琵琶具有两种形式。其中之一的琵琶形式是在修筑长城时,从国外引入,是一种形状类似于鼗鼓的弹弦乐器,被人们称之为弦鼗,或者也可以称作秦琵琶,第二种琵琶形式产生于汉朝,是一种木质圆形音箱,也称作汉琵琶。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汉琵琶乐器是由弦鼗演变形成的。后人称琵琶为“秦汉子”,表示是通过秦汉两国人民改良形成的。此种直项琵琶曾在汉以后非常流行。汉代主要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后来逐渐发展成魏晋时期改变了早期的“徒歌”形式,形成了具有乐器伴奏的歌曲形式。琵琶是伴奏与合奏乐器不可缺少的,这种琵琶也即是直项琵琶,随后,直项琵琶通过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琵琶独奏曲与演奏胜手。独奏曲——《陌上桑》与一些依据琴曲移植的《明君曲》《飞龙引》等就是此种形式。这一时代的演奏家有谢尚、褚渊、范晔等,甚至还有“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咸擅长弹琵琶,此外,还改良了此器,后人也就直接将直项琵琶称之为“阮咸”。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将曲项琵琶带入我国。曲项琵琶早在北周武帝时就开始兴盛起来。隋唐时使用胡琵琶或胡琴,也称作曲项琵琶,用来区分先前传入中国的直项琵琶。虽然阮咸盛行于汉以后一段时期内,然而受限于时局动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音乐大量进入内地,并与内地音乐进行了有效融合,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大融合。曲项琵琶逐渐被直项琵琶取代,成为主要的琵琶类乐器,琵琶艺术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阶段。

2 探析唐代琵琶艺术发展

2.1 唐代的琵琶演奏技艺

琵琶广泛应用于唐代,是一种非常时尚的乐器,优雅而不俗气,在唐代音乐艺术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贵族与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它,并且为其写了大量的诗篇,其中从敦煌出土的壁画中可见一斑。唐朝琵琶在演奏技艺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为我國琵琶演奏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对贡献。当时的京都长安非常繁华,到处都能听到琵琶演奏的声音;即使是地处偏僻的凉州地区,也能够看到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情形。这是我国有关琵琶比赛较早的记录,通过在街市上摆擂台就可以比较琵琶技艺的水平,为观众展现精彩绝伦的琵琶演奏技艺,从中得出,平民百姓也具有一定的琵琶艺术鉴赏功底,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琵琶艺术在当时民间已经初具规模。其中的规模之一有“燕乐”。隋唐盛行燕乐体制,多使用曲项琵琶与五弦琵琶,燕主要将琵琶作为使用乐器。不同种类的歌舞形式与琵琶在当时的乐器演奏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琵琶在当时的兴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演奏技巧逐渐趋于成熟,已经产生了左右手演奏技巧,将琵琶演奏鲜明地表现出来。一些琵琶高手的演奏功底非常深厚,同时,有大量描写琵琶演奏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绘画比较著名,如从敦煌壁画《韩熙载夜宴图》能看到琵琶演奏者演奏对情形。《乐府杂录》对秦琵琶的记载有两法:手弹与拨弹,根据个人不同进行选择。不难发现,唐朝当时同时出现两种技法:右手指弹与拨弹。唐代琵琶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并运用了一些技术,如捻、左手有拢等,即便是有关右手技术的记载,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众多的诗词歌赋中感受到不同的技法。唐代琵琶演奏家——裴兴奴长于使用左手拢,而曹纲长于使用右手运拨,兴奴长于拢,下拨稍软。琵琶音色优美,具有较强的质感,表现力突出,表达起源缠绵的情感,展现激烈战斗的场景,倾诉凄苦悲怨的心情,流露轻松热烈的心情。琵琶诗也即是描写琵琶音乐及与琵琶相关的各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诗作。[2]

2.2 唐代的琵琶编制与曲谱

在融合了传统直项琵琶与外来曲项琵琶的基础上,唐代琵琶具有半梨形与曲项的形质特征:在改良了曲项琵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二柱、十四柱等的直项琵琶,伴随着音柱的增多,使得音域范围进一步拓宽,展现丰富多彩的琵琶演奏。通常情况下,琵琶琴使用的材质有红木与乌木等,面板的材料通常为楸木与梓木等。唐代出现的紫檀琵琶非常流行。乐谱为音乐传播起到了桥梁作用,需要将信息记录并保存下来。我们能从唐朝琵琶发现乐谱的身影。唐诗具有广泛的题材,有很多诗篇的内容都涉及音乐,其中记载琵琶及其演奏的更是为数不少。[3]白居易创作的琵琶曲中的诗句:“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唐时记谱法主要有两种系统类型:燕乐半字谱与古琴减字谱,包含于音位记谱法体系。琵琶记谱形式通常情况下是燕乐半字谱,也是较早时期使用的古工尺谱,又称之为半字谱。考古学家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曲谱》是一种曲项琵琶乐谱,采用燕乐半字谱抄写,是一种二十个音位、二十个谱字的乐谱,谱字构成于笔画简易的半字符,也叫作半字谱。例如,唐琵琶大师贺怀智的琵琶就非常特殊,其槽是用石头制成的。琵琶弦材质种类多样,如有丝弦与狗肠弦等。鸡筋弦适用于古琵琶。段善本用皮作弦,开元年间的贺怀智弹奏的琵琶采用鸡筋做弦;段师能使用皮弦弹琵琶——《酉阳杂俎》。唐代琵琶下面的面板嵌入了“捍拨”,采用了彩绘或皮制的方形装饰物。捍拨具有两种功能:功能之一,起到保护面板的作用,减少拨子对面板形成的碰撞损坏。功能之二,捍拨对琵琶的效果起到了美化用。

3 唐代琵琶文化

初唐“贞观之治”与盛唐“开元之治”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文化自由开放、蓬勃向上。在此种大背景下,音乐大放异彩。无论是民居庭院,还是边塞驿馆等都能看到琵琶伴随人们生活的身影,到处留下了琵琶艺人的足迹。隋唐时实现了政权的统一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各族音乐文化相互交流,并进行了整合。唐朝具有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国家,大多数的亚洲国家派人到中国学习音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音乐,唐都长安成了当时音乐交流的枢纽,在整合了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的基础上,产生了符合我国音乐特征的文化。琵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迅速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北周武帝非常喜爱琵琶,并擅长此器;北齐武成帝及后也热衷于琵琶;隋文帝也颇爱琵琶。民间往往将学习外来乐器作为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不仅帝王将相喜爱,而且民间百姓也推崇,进一步为琵琶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琵琶文化在唐代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唐诗对琵琶的描写丰富多彩,如王昌龄写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白居易的“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以上情景,能让我们想象到酒的场合就有琵琶相伴,琵琶与歌舞相伴的情形。在唐代饮筵酒令活动中,无论是优美的琵琶伴乐,还是美酒慢酌,都反映了唐代尤其是初、盛时期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景象。这有助于后续琵琶艺术的传承与提高。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琵琶不仅在音乐文化娱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在一些宗教迷信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民间的卜筮活动可以看到琵琶的身影。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了盛唐时期,长安崇仁坊的阿来婆善用琵琶占卜。

4 新时代、新发展、新展望

琵琶是一件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它既是朴素的,又是充满力量的,琵琶在中国的乐坛上一直大放异彩。[4]20世纪60年代,在传统琵琶音乐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新的西洋作曲技法,形成了一种独具时代信息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改良了演奏手法与曲子结构,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实现了琵琶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潮。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与王惠然创作的《彝族舞曲》是琵琶作品的杰作,随着这些现代作品的形成,迎来了第四次琵琶高潮。原有的规范文武曲进行演奏这些作品是行不通的。创作技法、曲式结构等的改变,开启了琵琶创作新的篇章。例如,《彝族舞曲》运用了传统的文曲风格,另外,武曲手法的使用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效地促进了作品内容中的文武搭配,将鲜明的民族特点展现无遗,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因为这些新作品要求较高的演奏技巧,需要不断完善演奏技法。(1)轮指手法主要以拳形轮为主,改变了汪派的扇形轮。这种改变有助于演奏者把握演奏作品中的乐曲。(2)左手根据指换把多样性,融入西洋二度把位系统,将不同风格曲目的质感演奏的淋漓极致。在这段时期,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琵琶音乐家,如叶绪然、王惠然、馬圣龙等,他们创作演奏的现代作品看不见文武的区别,文中带武、武中带文、刚中有柔,新时代的琵琶艺术家也不再循规蹈矩,不断创新,吸收了各种创作的长处,通过自身整合,形成了符合自身需要的一种形式,并着力于发展琵琶。我们很难再看到传统的琵琶派别。

5 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唐朝琵琶在记谱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唐代琵琶具有实现较大的艺术发展,取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深刻的影响到明清琵琶艺术的发展。当前,传统琵琶民乐已经走向国外,让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它。琵琶是民族音乐中非常光亮的一环,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坚信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琵琶演奏艺术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马海垒.唐代琵琶音乐繁盛的原因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 余晓雪.唐代琵琶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 孙玮志. 《全唐诗》中的曲项琵琶史料考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03):47-51.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 篇12

《十面埋伏》经过历史的长河, 留传下来的版本有十几种之多, 我弹奏的《十面埋伏》是选用了汪派传谱李廷松的演奏谱, 同时借鉴了刘德海先生提出的“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这一思想, 注重音乐本身的东西, 来感染他人, 尽力表达一种纯音乐的动机, 展示人生的张力, 人生的力度, 而这种张力和力度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在弹《十面埋伏》时, 力求表达一种群体的意识 (军队的群体化, 小战、大战的群体化, 呐喊的群体化) 。在完整表达《十面埋伏》这一战争历史故事的同时, 更着重刻画人性的张力和力度, 在展示给听众完整的故事的同时, 更着重刻画战争留给人们的残酷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四根弦的琵琶能表现出这么重大的历史战争体裁, 使天地动容, 慷慨悲歌, 是其它乐器无法比拟的。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构成, 共分十三段, 三大部分, 但目前的演奏很少有人将十三个分段一贯到底, 均以节本演奏为多, 通常将第三部分的五个分段全部省略, 到第二部分“大战、呐喊”结束, 则乐曲全部结束。另外, 在第一部分中也有省略, 如“列营”中的“放炮”、“点将”、“走队”, 如今的节本演奏已普遍, 这主要是从演出效果来考虑的。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是怎样弹奏《十面埋伏》的。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

(一) “列营”:是本曲的引子, 反映了决战前汉军在该下选发屯兵地形, 数十万人马军营垒垒, 角鼓声声, 旌旗密布, 炮声隆隆的壮阔宏伟的场面。

(二) “擂鼓”:节奏由慢到快造成紧张的战斗气氛, 在这里我运用了戏曲打击乐 [ 急急风 ] 的效果来演奏, 使之更加有层次感。

(三) “号角”:深沉的四度音进行, 演奏的要有古号角的特色, 注意不要弹得过重, 使用紧密的双弦滚, 使其发出雄壮浑厚富有激励军心的号角之声。

(四) “吹打”:音乐很像我们戏曲传统吹打乐的曲牌。这段乐曲是本曲的主题乐段, 以后各段音乐大都根据这段旋律作变奏或摘取部分素材加工发展而成。

(五) “走队”:描述军营将官接到命令后, 召集军卒, 排列队形、整队出发。

第二部分:战斗的过程

(一) “埋伏”:各队人马在离开营寨之后奔向垓下待战。本段小标题是“埋伏”, 说明奔向垓下这一活动, 不是正面作战, 不能让楚军知道, 而是静悄悄的活动, 是偷偷地埋伏下来, 所听到的只是长音“5”开始由慢渐快, 由远渐近的急促的脚步声。

(二) “小战”:由音型短顿组合而成, 配有右手组合指法, 节奏要稳、律动性要强, 扼要地表现了某些战争的场面, 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厮杀, 刀枪相击, 矛盾相撞, 通过轮指和运用琵琶特有的碰弦、煞弦等手法, 来表现两军小战的情景。

(三) “大战”:大战是本曲的主要乐段之一。先用“夹扫”空弦表示在奔驰中的马蹄声, 运用弦数变化, 使音响效果丰富, 把激战的整个战场反映出来, 由于这样的马蹄声前后反复的次数比较多, 将各个不同内容的前后乐句融洽连接起来, 更能恰当地反映出动荡激烈的场面。随即出现了短暂的安静, 用颗粒较强的长轮, 奏出张良吹萧, 凄凉的楚歌声四起, 预示着楚霸王项羽悲惨的命运即将来临。

(四) “呐喊”:是全曲的高潮乐段。描写了万马奔腾的场面, 反映了激战时杀喊之声震天。在指法上由并弦、推、拉、吟、长轮、长滚等组成, 此时, 左右手的负担都较重, 指法的难度也较高。

第三部分:战争结束

“传号收兵”:楚汉经过了一场激战, 胜败已分, 汉军布置的十面埋伏大战, 彻底击败了以善战著称的楚军。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取的结构形式, 在欣赏曲子优美的同时, 更能感受到《十面埋伏》的音乐内容与结构的千变万化, 就如同回到当时战争的场面, 一幕幕浮现眼前。生动的叙述了这一场战争的历程。

摘要:《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杰出代表作。在琵琶的音乐历史中可以分为两种题材——文曲和武曲。文曲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文艺作品的赞叹以及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 旋律抒情优美, 节奏轻缓;而武曲多表现富有杀伐气息的战争场面, 情绪激烈, 气势雄伟, 慷慨激昂。《十面埋伏》表现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战役——垓下之战的场景。

上一篇:奢侈品在中国下一篇:空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