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教师的魅力

2024-11-05

艺术史教师的魅力(精选12篇)

艺术史教师的魅力 篇1

非语言交流与沟通, 是师生间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梅拉宾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曾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总效果=7%语言+38%语调+55%表情动作。”这里且不去评论这个定量公式是否准确, 但非语言交流在人们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性, 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非语言是指通过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所传递的信息, 也称为体态语。体态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略带微笑的面容, 温暖的目光, 端庄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轻率的仪态, 会给一堂课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

1. 丰富的面语

面语是情感的外显表现形式。同情、谅解、愤怒、厌恶、信任、尊重、喜悦等, 都可以用面语表现出来。教师不同的面语, 能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和不同的情绪体验。面语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个性特征、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符合学生审美要求的面语易唤起学生的表象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情感过程的愉悦, 从而使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情感交流进一步加深。教师恰当地运用面语, 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巧妙地传递给学生信任、期望、赞许与批评等信息,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师的不同面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教师满面春风, 学生也会心情愉快;教师神采奕奕, 学生也会精神振奋;教师冷若冰霜, 学生就会噤若寒蝉;教师板着脸, 稍不如意就面露怒容, 学生就会提心吊胆, 唯恐有过失, 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面带微笑、自然明朗、轻松柔和, 如此才能拉近师生距离, 为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打下情感基础。

眼睛是人体最能传递心理信息的部分, 它可以反映人的深层心理, 表达某些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极微妙的思想感情。温暖、亲切的目光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教师的眼神应该是洒向全体学生的, 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会从教师肯定、赞许的目光中获得力量, 会“更上一层楼”, 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会从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中汲取力量, 会“后来者居上”。曾有一名学生总是给他的语文教师制造麻烦, 仅仅因为他觉得语文老师看他时总是斜视, 轻视自己。因此, 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神影响和感染学生, 以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2. 恰当的举止

教师落落大方的风度举止等在师生交流中能迅速地诱发吸引力, 赢得学生的认同,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外化。教师的举止, 是教师个性特征、修养、阅历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美的教态举止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审美中心。

教师身姿语要适宜。一举手, 一抬足, 都要与教师的身份相称。教师站姿要稳健, 使学生感到可信赖、可依靠, 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 振作学生的精神。站着讲课有助于教师的动作、表情发挥, 使教学富有感染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人际距离的控制和调节, 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在讲台上批评一个学生和走到这个学生身旁轻声批评他, 效果会不同。

走姿必不可少, 走时身板要挺直, 双肩要平, 举手投足应该生气勃勃。教师的步伐应该充分而自然地表现出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步伐的速度和频率要适当。“他走得不快, 总是那样从容不迫, 他的步伐匀称而有节奏, 似乎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这种步伐给学生的印象是:教师充满信心, 并且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手语指用手的动作表情达意。手语是口语表达的重要辅助手段, 可使口语更加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手势语的速度、幅度及使用频率都应该注意适中自然。手势频率过高, 流于形式;手势频率、幅度过低, 显得呆板、拘谨。教师的手势语要随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使用, 要适合教学内容, 如此才能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3. 得体的仪表

教师端庄的仪表、高雅的风度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成功, 受欢迎的教师的素质中, 良好的仪表必不可少。教师得体的服装、自然的发式、饱满的精神等外在形象, 对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感应作用, 它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一位家长偶尔谈起, 说他的孩子不喜欢某某老师, 影响了这门课的学习, 他说其实这位老师教得不错, 学生不喜欢是因为教师的穿着与打扮, 学生说他的老师妆画得太浓, 衣服穿得太紧。我想起学生说的那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 在开学的第一天, 穿了一件白色的无袖连衣裙, 下摆在膝盖以上, 有些紧身, 款式很时尚。如果换一个场合, 人们会欣赏她的美丽, 但当她以一个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的时候, 却是另外一种效果。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穿漂亮的衣服, 事实上学生也喜欢穿着漂亮的教师, 喜欢有美感的教师, 他们眼中的漂亮美丽就是———衣着游离于传统与新潮之间, 在传统中追求一种变化, 在时尚中追求一种稳妥, 这就是学生眼中的美丽。这种美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教师的完整形象, 是内心世界与外部姿态的和谐统一。教师服饰的审美评价, 是教师自身兴趣、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的和谐统一。教师服饰的美, 能激起学生的兴奋中心, 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深入创造有利的动力条件。如果教师不注意服饰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衣衫不整, 古板过时, 或是过分追求奇异, 与课堂气氛不协调, 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使师生间情感交流受阻, 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有一大学在校门大镜子上明文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背容直。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很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仪表。一般说来, 教师仪表应符合以下原则:

(1) 教师的仪表应该具有美感。教师的衣着、发式应以洁净、得体为鲜明特色。这种仪表特色充分展示着教师热爱生活, 精神饱满, 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文明的情操, 从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教师衣着要适合自身特点, 克服以怪为美、以奇为美、追求时尚的心理偏向, 增强自我审美意识。一举手一投足都应是丰富内涵的自然流露。

(2) 教师的仪表要具有职业感。教师的服饰不能过于艳丽, 否则就会与教育气氛相冲突, 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冲淡教师丰富充实、聪颖睿智的内在本质。

(3) 教师的仪表应适应自己的性格特点。应当尽可能使衣着色调的冷暖与性格的刚柔相协调, 使学生感到教师更亲切、慈爱, 更富有朝气。教师的性格也可适当地用服装的颜色来调节, 性格急躁的教师不宜穿红色衣服, 以免学生觉得你气势逼人;性格冷漠的教师不宜穿黑色等冷色调的服装, 以免学生觉得你冷若冰霜。

(4) 教师的仪表还应具有时代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在教师身上应该体现出时代气息, 不能过于保守。教师不落俗套的服饰, 能显出个人的判断力, 从而表现出教师的个性特征。

总之, 非语言艺术是一种催化剂, 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段, 能够使学生在教师良好课堂行为的感染下, 产生一种热情、一种信任, 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通过对非语言艺术的深入探讨, 认为非语言艺术是创设魅力课堂的催化剂, 丰富的面语、恰当的举止和得体的仪表都是非语言艺术的良好表现, 恰当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 王苏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

[2]徐鹏力.动感:酷炫时代的肢体印象[M].新疆人民出版社.

艺术史教师的魅力 篇2

我家有许多艺术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在客厅摆放着的那件唐三彩马!那是7岁时一位阿姨送给妈妈的陶瓷艺术品,以前我很早就听说过唐三彩,但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我来当一次大家的解说员吧!

唐三彩马的造型分为五种,一是奔马俑,二是提腿马俑,三是马上人俑,四是马拉车俑,五是立马俑,我家的就是最常见的立马俑。

这件唐三彩高马32厘米,长15厘米,四条腿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大致的颜色是棕黄色的,用绿色、黑色、白色做点缀,颜色鲜艳,任何一部分做的都一丝不苟。

马头微微向左倾斜,双耳竖立,眼睛圆睁,像是在盯着谁。它张着嘴巴,嘴巴下面有一小撮儿黑色的胡,马的鬃毛是白色的,梳理得很整齐,脖子上挂着五个绿色的小铃铛。

它的背上挂着一个马鞍,马鞍前面高后面低,是翠绿色与棕黄色交接的,马鞍后面还装饰着六块玉,左右面分别有三块,看起来让人觉得这是一匹非常名贵的好马!

马身体下面一定少不了支撑它日行千里的马腿。它前面那两条腿直直的,后面的两条腿略微弯曲,马的尾巴是白色的,修剪得非常整齐,马蹄是白色的。它全身都是陶制的,装饰品非常丰富!这匹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透着人一股内在的美,真实的美。

这匹马在我家的客厅构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对它多欣赏一番!

艺术个性的魅力 篇3

艺术是需要真诚的。绘画创作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以老实勤勉的态度,以实实在在的努力,耐得住寂寞,辛勤耕耘,方能有所收获。从徐茂平的作品中,应该也可以感受的到他的真诚。他画水乡,是因为对水乡有一种特有的情愫。作为一个出生在江南的画家,从小就有水乡情怀的侵润,三十余年来不断的进行水乡写生、创作,更加深了画家对水乡江南的真挚和眷恋之情。他的从具象、变形到半抽象甚或抽象的表现形式,是由于他对水乡认识的不断深刻化和对绘画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刻而自然显示出来的。可以看得出,他的这组系列作品中,是贯穿着一根主线的,是有感而发,自然演变。同样,长城系列的描绘,亦是源于他从小就有一种对这一华夏民族之魂的深深敬仰:长城的那种壮阔与雄浑,那种深沉的历史积淀,曾深深的震撼画家的心灵。故他所表现的长城,亦已并非仅仅只是眼中的长城,而是从心灵深处有着自己独特感悟的长城。《传承·交融·拓展——徐茂平的绘画艺术》展览2月下旬在浦东图书馆展出

徐茂平

艺术史教师的魅力 篇4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如何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自然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真正的美, 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知识的任务, 语文教师的语言在学生心目中有相当的威信, 所以更应准确自然。准确自然的表达总是充满魅力的, 具体可概括为三方面。

语音标准作为语文教师, 普通话要达到国家语委要求, 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 流利顺畅, 能成为学生应用语言的典范, 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 增强语言素养。

用语准确语文教师要反复斟酌所用词语、句子的意义、内涵等, 一定要用精当、准确的教学语言, 而不能含含糊糊、重复啰嗦、模棱两可,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准确、最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节奏适度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也应富于变化, 或轻快, 或凝重, 或低沉, 或高亢, 或舒缓, 或紧张, 要用千姿百态的节奏把学生引入千变万化的意境中, 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 受到启迪。例如, 《陈情表》倾吐了对祖母的无限哀思, 其语言节奏是低沉的;《荷塘月色》展现了一个幽雅、恬静、朦胧的意境, 可采用舒缓型的教学语言;《荷花淀》文笔清新俊逸, 淡雅纤巧, 其语言节奏应是轻快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应采用高亢的节奏。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语言, 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 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语言要典雅而富于书卷气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且不说能口吐莲花, 最起码要全身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这表明, 要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和艺术的殿堂, 感悟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 教师就应懂得运用充满美感的巧妙语言, 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相结合, 形成独特的“书卷体”。

例如, 在讲《庄周买水》时, 可以这样引入:“一个曾梦见自己翩翩化蝶, 知鱼之乐, 主张清静无为,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生活的彻底超脱的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们当代的杂文大家刘征却让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思想家穿过时光隧道, 来到了现代社会, 愤然弃文从商, 经营养鱼, 可是他在养鱼的过程中却处处碰壁, 落了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让庄周来给我们演绎他的伤心往事吧。”如此的语言, 庄重文雅、文采飞扬, 学生自然会听得兴趣盎然。如果教师语言平淡乏味、枯燥呆板, 像一台留声机, 刻板地照本宣科, 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毫无相通之处, 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再别康桥》的时候, 我是这样导入的:“自古离别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看着语文教师出口就能诗词连珠, 学生在感叹佩服之余, 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这就为上好这节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如果要具备书卷味的典雅的美感, 就需要文史哲和美学素养的支撑, 就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文学著作。一个学识渊博, 语言有品味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也只有这样, 才能时时刻刻用语言之美装点学生的心灵空间。一篇美文、一首诗歌, 没有美的语言来讲授, 它的艺术魅力就会减弱。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来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魅力。

三、教学语言要有时代气息

中学生处于一个充满好奇的生理阶段, 喜欢用猎奇的目光看待外界事物。尤其是“90后”的学生,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 课例过于陈旧, 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信息飞跃的时代,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当代学生的脉搏, 与之产生感情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时代气息。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语文教师在利用文字语言的同时, 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符号语言。比如, QQ表情。在一次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中, 有一位学生的演讲非常精彩, 在评价当中, 我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赞一个”的QQ表情, 学生很惊讶, 觉得语文老师居然还会用QQ表情, 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产生了共鸣。此外, 我们还可以使用如“pk”、“vs”的用语或“晒客”、“灌水”、“抢沙发”等网络用语。当然,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蓝海”、“山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丽语。

又如, 在教学《过秦论》中, 讲到秦国由强变弱进而灭亡的过程, 我引发到今年4月份美国对利比亚的空袭问题, 让学生明白, 当今的社会只有强国才有强权的国际形势。学生对这话题产生了兴趣, 从而对课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眼里, 这时的语文教师简直就是“全才”。

如果教师使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今形势中取例, 就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

教育调查资料表明,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 它可以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内容。它就像润滑剂, 能把严肃的课堂气氛调节得轻松自在, 寓教于乐, 寓乐于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知识。俄罗斯著名教育家米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我一直认为, 教育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有幽默感的人更具亲和力, 可以巧妙地通过语言和动作把信息传递给他人。

在《鸿门宴》中有“张良替刘邦献玉斗”一段, 一位教师在说到范增拿过玉斗时, 随手拿起了讲台上的粉笔盒, “砰”的一声响彻教室, 学生全惊呆了, 粉笔盒里的粉笔碎了一地, 等到教师弯腰下去捡起粉笔的时候, 学生们才反应过来教师是在表演, 顿时哄堂大笑起来。在满堂的笑声中, 教师问:“项羽是把玉璧置于座上, 而范增是把玉斗摔碎, 表现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体态语与言语的巧妙配合, 收到了喜剧性的表达效果。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徐趋”一词, 一位教师放低身子, 双脚快步移动, 认真地作了一个滑稽的老态龙钟的姿势。在满堂的笑声中, 教师问:“为什么是‘徐’?” (生答:腿疼) “为什么是‘趋’?” (生答:表敬) 教师接着说:“因为腿上有风湿病、关节炎, 所以只好慢慢地快走。”这也是体态语与言语的巧妙配合, 收到了喜剧性的表达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 真正的幽默诙谐不是单纯为了活跃气氛而插科打诨、油嘴滑舌, 而是必须与讲授内容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教师应见机行事、适可而止, 并非一整节课都需要幽默诙谐。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若能创造出一种积极的艺术氛围, 展现出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必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影响学生的灵魂与精神, 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艺术的魅力作文 篇5

说完爸爸就走了。儿子想:爸爸又要打我,我得想个办法。突然儿子想到了办法。这时爸爸回来了。

爸爸准备要打儿子看见儿子在墨水的地方画成了一只表虎。爸爸就没有打儿子。爸爸想:画的还真不错。儿子也想:这下爸爸不会打我了吧,我真聪明。儿子的脚一甩一甩的。

爸爸看着两只手向下了。这时儿子又在旁边画了一只老虎。两只老虎看起来很凶猛。爸爸想:我也来试试。

于是爸爸和儿子一起画。爸爸拿墨水倒在地毯上。爸爸觉自己画的很好看。而儿子在看自己刚才画的两只老虎。看完后儿子看到爸爸画的龙说:爸爸你画的是什么呀?爸爸说:这是一条龙儿子又说:爸你画的真好看!

爸爸听了儿子的话说:爸爸可是专业的画家画的当然好,爸爸再来画一只小猫给你看看。爸爸先把小猫身子和腿画了出来,再画小猫的尾巴和脸,最后爸爸把小猫眼睛嘴巴画了出来。一只小猫画好了,爸爸说:你看怎么样儿子说:爸爸你画的更好看。爸爸觉的自己很自豪。儿子说:我们俩再画一只动物看谁画好看爸爸说:好。他们俩就开始画。儿子画的是小狗,儿子先画小狗的身子和尾巴,再画小狗的脚和脸,最后儿子把小狗的眼睛和嘴巴画了出来。儿子画好了觉的自己画的一定好看。爸爸画的是长颈鹿,爸爸先画长颈鹿的脸和脖子再画长颈鹿的身子、脚和尾巴,最后画长颈鹿的眼睛和嘴巴画丁出来。爸爸画好了也觉的自己画的一定好看。结果他们俩画的都很好看。

电影艺术的无尽魅力 篇6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译制

引言

电影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干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销着美国。美国电影很早就具有国际视野。20世纪第一个10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电影乘欧洲陷于战争的混乱中,逐渐取代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的欧洲电影基地.形成国际化的电影市场。

一、简述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世界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也是世界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取代,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

“好莱坞”此时己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等。

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镍币影院。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无线电广播这样的竞争对手,在音响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产生了有声电影。

2.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除电影的生产制作之外,电影审查、制片厂的所有权、政府干预以及公众舆论等都是建立一个新的、象征性的中国的重要方面。1927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外国片在中国的上映。该委员会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在同一時期,人们都自觉地努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拥有电影制片厂。知识分子、民众以及政府经常组成“统一战线”来保护弱小的中国电影TA,抵制外国的“文化入侵”。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电影审查和对民族电影业的保护一直都维持和继承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电影变成为国有企业。民族电影是毛泽东时代中国培育大众民族文化的一个关键要素。中国竭力利用电影来建立一幅民族认同的单一化图画。不论是从电影工业还是从电影文本或电影美学的层次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电影制片厂不再为私人所有。它们经过重新组合之后形成一个新的国家电影工业。整顿调整后形成的一些大制片厂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它们都受到文化部和宣传部的监控和领导。国家对于电影的生产与销售拥有绝对的权利。电影常常成为政治宣传与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国内外影片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允许中国观众观看的外国电影主要都来自于社会主义国家。好莱坞电影实际上已从中国消失。

1988年,张艺谋的第一部电影《红高梁》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电影节上荣获大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因而要求有新的理论描述。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过程,并且在全球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条件下逐渐成为跨国电影。尽管中国电影起初主要的目标是国内观众,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世界电影市场整体的组成部分。许多起源于中国文化中心(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已为海外公众所欣赏和接受。中国电影也被卷入电影工业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加入了世界电影市场的跨国生产、放映、销售和消费的网络。若要使电影面向国际消费而非国内观众,那么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与陈凯歌等人就有必要对他们的艺术风格与电影主题有所改变。

二、电影艺术

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表现特征是: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会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做出界说。这些见解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三、电影的翻译与欣赏

作为我国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見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

电影译制是一种文化事业,一种经济产业:译制片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经过译制配音的外国电影变成了中国的译制片,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的性质.使它不再是纯粹的外国产品,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国电影产品。译制片是中外两种文化交相辉映而幻化出的一个奇妙世界。作为外国电影的中国观众.我们怀着一颗中国心通过我们亲切的母语倾听着外国人的心声,感受着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离奇怪异却又似曾相识。大众传媒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使文化可以打破民族、国家、疆域的限制,在尽可能广泛的程度上得到传播,使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所发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出的魅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结语

论《祝福》的艺术魅力 篇7

一、作品具有深刻广意的思想内涵

鲁迅先生一再指出:“创作是有社会性的。”(《而已集小杂感》)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社会性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祝福》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短暂的一生里所发生的凄凉悲怆的故事。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被逼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种种苦难之后,孤独而凄凉地死在鲁镇人们一片热闹而祥和的祝福声中。从中深刻揭示出封建主义、宗法制度最残酷的本质。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深切的关注和思考了人类、人生、人性的根本问题: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与理解。人作为个体本身有着无法避免的苦难,如《祝福》中,贺老六的病死,阿毛被狼吃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极其残酷冷漠的一面,对祥林嫂的苦难痛苦,人们是“烦厌和唾弃”,而后施以“有冷有尖”的笑,这种感情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鲁迅先生从更加广义的方面,站在哲学的高度,塑造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人生的苦难与人性冷漠残忍,这也是本文主题思想深刻的一个方面。鲁迅先生平静的不以为怪的诉说这个悲剧故事,是因为他叙述的“这一个”与一般人的生存环境及命运绝无二致:对此的熟视无睹,麻木不觉,正是人们一种普遍的悲哀。

总之,鲁迅先生的《祝福》,以深刻无比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有力的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已迫使被压迫的人民走到绝境,到了非反抗不行的时候了,从而唤起人们团结起来去抗争的觉醒,同时也由于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广义性而给小说注入了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内涵,使其具有了普遍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使人读后有着极富人生意味的感受。我想这也是作品能打动现代读者,使《祝福》永存魅力的原因之一。

二、巧妙的艺术构思

高尔基曾说,他在青年时代读了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一颗单纯的心》后,感动得如醉如痴,他多次把书页摊在太阳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激动自己的秘密来。这个秘密就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表达的典型的情感,这种情感就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祝福》中,作者将祥林嫂这一人物一生曲折、悲惨的描述,使读者多次读来,都从心底涌起一种悲伤,让人感受一种痛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依旧痛哭着他的痛苦,怒其他的不争。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感叹鲁迅先生对人物形象巧妙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了。

1、题目与主人公名字的巧妙构思。

小说用《祝福》作为题目,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祝福”之时,人们应该喜气洋洋,全家团聚,而祥林嫂却恰恰死在这个时候。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从心底里,透着一股辛酸和悲哀,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种对照也有利地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神权,对那些剥夺别人的幸福而永不满足并还在贪婪的祝福的人们,如鲁四之流的无比憎恨之情。

文中主人公祥林嫂的名字也耐人寻味。主人公的称呼是用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这个名字一直跟着她到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还是照那样称呼她“祥林嫂”。主人公名字的巧妙构思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不平等社会制度。

2、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

作品开头结尾都是年终祝福的描写,开头“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强烈的爆竹声,幽微的火药味,都突出了年的祝福味。中间是在《祝福》这般温馨的题目下,诉说的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特别是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出现,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这是故事的高潮,是鲁迅先生着重描写的部分。在一般作家的笔下,大多数要进行大力的渲染和描写,然而鲁迅先生却匠心独运、出人意料的把它放到了幕后,用一种更独特、更内在的艺术构思来表现,那就是用祥林嫂平静的叙述,也就是在作品主人公平静的叙述中,使读者深深体味到主人公祥林嫂的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薄,而是痛苦始终折磨着她悲惨的心灵,最后祥林嫂默默的死去了,死在了年终祝福、烟气缭绕的街头上。这环境这气氛在鲁迅先生的艺术构思中,是对祥林嫂悲剧的一种强烈的对照,发射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的光芒。

3、巧妙独特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艺术的生命细胞。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这就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描写越细腻深刻,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就越有光彩。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但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还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鲁迅先生的《祝福》就是把细节描写融会在整个故事的总体构思中,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作品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

(1)场面细节描写:《祝福》中最触目惊心的一处场面描写,就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祥林嫂讲述他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悲剧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起留下了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她想得到同情者安慰,但后来得到的却是冷淡和嘲笑。她的悲哀经过人们的玩味咀嚼之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这个场面描写强烈而深刻的表现祥林嫂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之间的冷漠无情。又如:鲁四家里的佣人柳妈帮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赎罪的描写,寄托着作者沉痛的心情。祥林嫂听到的这些,既不是社会传闻,也不是鲁四等其他心怀恶意的人,而是来自跟他同命运的柳妈。这使人更感到封建思想的强大压力,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逼。不仅有力地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而且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把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压迫劳动人民,特别是压迫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质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2)肖像细节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肖像等描写对直接刻画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物精神风貌起着重要作用。在“我”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有一处典型的人物肖像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点睛可以传神。作者的“间或一轮”,一笔就点明了主人公麻木的神情,揭示了深重的苦难给她造成的严重的精神创伤。一处眼睛的典型细节描写胜过了千言万语,使读者淋漓尽致的领略了鲁迅先生的语言运用功底。

(3)语言细节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富有特点。如权势者形象的代表鲁四老爷,全文描写他的只不过五句话而已,但就这五句话却展示了这个卫道士的丑恶凶阴的灵魂,表现了他的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这句话是鲁四老爷为祥林嫂的死而发的。祥林嫂死了,只要是一个有点良心的人就会同情、怜悯,而他却大骂其“谬种”,只此一端,就可看出此人的心肠是何等的冷酷、无情。而祥林嫂死在人们祝福的那一天,而被鲁四老爷骂为谬种,也说明他是封建迷信的卫道者。还有那句“可恶!然而……”的话,也是很有性格特色的。这句话抽象、晦涩,令人悬猜。他这种“高等人”在卫老婆子面前,既要表现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不屑于在这个女人面前用明晰的语言将自己的意思说出,于是说出话来就变成了令人悬猜的“可恶!然而……“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冲动中,其思想感情、美学观念、艺术素养、修辞功力以及其他因素等在艺术构思中酝酿而成的一个独创的艺术世界。《祝福》之所以能打动几代人的心灵,发射出永久的艺术光芒,就是他那深刻广意的思想内容和内涵并储蓄着作者多种独特巧妙的构思艺术所爆发出来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林志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绣球龙灯的艺术魅力 篇8

“绣球龙灯”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共12节 (闰年13节) 。每节代表一个月, 两条龙共24节, 象征农历一年24节气。各节之间断开, 每节由两个绣球状的圆球构成, 球内有蜡烛点燃后, 灯芯向上永不息灭。表演时各节随龙头舞动, 引龙人持彩球 (龙珠) 戏逗红、绿两条龙作舞。其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内容有“二龙出水”、“龙马献图”、“跃龙门”、“龙门阵”、“大过桥”、“月亮门”、“抄连环”、“二龙逗宝珠”、“金龙盘玉柱”、“二龙戏水”、“摆字”、“吐字”等。《绣球龙灯》既有巨龙腾飞之势, 又突出了灯的特色, 两者并存, 钢柔相济, 极具观赏性。《绣球龙灯》之所以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 能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其根本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绣球龙灯”外形

绣球龙灯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 龙头采用了龟首, 鹰爪、虾眼, 鹿角、马耳、马齿、牛鼻、欧阳须。加之张闭有度上下扇动的大嘴, 显示了龙的威严, 且有万物归为一统之势。龙体为多个断开的龙节组成的蛇身状, 可自由翻转舞动, 每个龙节由内外两层的圆球巧妙构成。外层似鱼鳞清晰华丽, 内层突出了灯的特色, 夜晚表演时, 龙体晶莹剔透, 无论怎样舞动, 内层圆球同烛光保持朝上, 永不息灭, 增加了《绣球龙灯》的神秘色彩。这是绣球龙灯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不可忽视的引龙人

前人有诗云:“艳说年丰五谷登, 龙幡九节彩云蒸, 瞥如声涌惊涛沸, 火树千条抢滚灯 (龙珠) 。”“龙珠”引龙人手持的引龙道具, 二龙翻滚, 蜿蜒盘旋, 这一切都是在引龙人的指挥下进行的, 引龙人是贯穿整个绣球龙灯表演的重要角色, 舞龙当中要求引龙人不但有敏锐清晰的引导思路, 而且要做出翻、转、腾、挪等高难度动作。在表演中与两条龙相互配合, 互相影响, 变为现实, 其核心是对人类需求的发现、分析归纳、筛选, 并以具体的材料、形态、色彩、功能的产品去满足人们的条件需求, 它的结果应当像人的性格与爱好一样, 是以丰富多彩的各种形态造型去引导与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欲望, 而设计就是将人们的需求及潜在需求进行理解并将其用材料物化, 同时这种物化又必须合情合理, 我们的设计观念及对合理设计的判断应当有相对科学的观念。应当根据目的需求, 针对具体的人或人群, 在现实的环境条件下, 选择人可接受的技术、形态与方式, 在艺术与科学性并生的原则下进行物品中的构思与形态设计、用各种各样的物品、各种各样的材料, 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各种各样的宜人色彩、各种各样的功能方式去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设计师就是将现代设计观念贯彻到每一件物品的设计之中, 创造性地开发、设计出新颖、实用、美观、精良、简洁的人造物。这些合情合理的充满激情的物品经过设计的物品最终构成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希望。

四、结论

鉴于上述观点, 我从内函化讨论了设计体系在材料和设计美学之间的广泛“联系”的观点, “设计”是一种人类行为, “工艺制作”是一种文化活动, 而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工业化体系。在此基础上, 人类通过设计来建立一种人的开放体系。我们借助宁波的服装产业基础, 讨论和以建设我们“行动——活动——联系”的设计学体系建构问题研究。

市场化是解决设计国际化、本土化的有力支撑, 设计文化工业化、商业化体系中, 具有美学功能最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在这个方面, 研究发现, 浙江学者周震豪先生的专著和一些列研究, 呈现了分散的研究态势, 浙江服装产业也呈现了各自品牌战略的分散体系。尽管如此, 在我国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上, 浙江关于设计美学功能以及产业体系、文化底蕴上, 还是使得我们研究的。本文的价值就在于此。

是绣球龙灯表演的核心人物。

三、形式多样的表演

绣球龙灯其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撂场”两种。踩街表演的内容有:“二龙出水”、“龙打滚”、“抄连环”、“大过桥”等。表演形式突出了龙的威严, 要求舞者步伐整齐, 台步优美, 衔接紧凑, 动作敏捷, 配合默契, 一气呵成。绣球龙灯在“撂场”表演时有“金龙盘玉柱”、“单盘”、“双盘”、“二龙戏宝珠”等, 还可做“口中吐字” (条幅) , “口中喷雾”、“喷火”等。绣球龙灯还可根据需要摆出不同的字体和图形, 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众一心”、“和谐”、“开放”、“公元、年、月、日”等;图形有“五星”、“五环”、“三角”、“圆圈”等。这样的表现形式, 应合了主办方的主题, 丰富了表演内容, 博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具有上述特征的绣球龙灯, 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一席之地, 是整个中华《舞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戎官营村的绣球龙灯是中国民间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 是遗存、抢救、保护、发掘、扶植的重要对象。

四、艺术价值

绣球龙灯是表演艺术, 是植根于民间沃土, 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人们利用龙的形态, 将“绣球”与“灯”完美的结合, 将整条龙的“动”, 与分段龙节的“静”相结合。使得这项民间艺术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五、实用价值

在建设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进程中, 文化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而民间艺术又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组织到一起练练“舞龙”, 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减少了封建迷信活动, 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文化部门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 绣球龙灯提高了演出技艺, 扩大了演出市场, 促进了民间技艺的交流, 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绣球龙灯”先后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河北省民间艺术展演、庆澳门回归天安门广场演出、北京第十四届龙潭杯花会大赛、八达岭长城和平文化交流促进会、重庆铜梁龙灯艺术节和中央电视台的录播。其精彩的表演多次受到各级领导、行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并多次荣获大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绣球龙灯”这条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巨龙, 将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定会飞的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中国设计在线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1999 (3) .[4]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装饰.2003 (4) .

[5]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李明轩, 邱如美译, 华夏出版社, 2002年1月, P.41-45

[6]曹勇:産学間の知識フローにおける技術移転機関の機能試論──日本型TLOのライセンス活動の実地調査から、研究年報「経済学」 (東北大学) 2002.10, p249-269

[7]王毅等: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 《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P.114-121.

注释

1. 周震豪, 《服饰美学功能论》, ISBN 962-8467-27-1/G·366, 2003年9月第一版。

全国高协组织教育发展中心, 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审定,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香港) 。南京师大《文教资料》2006年4月, 《高职美育:文化创新与技术生成》。

2. 参见周震豪《基于“行动—活动—联系”模型的高职危机评价研究》课题报告。

作者简介

谈京剧的艺术魅力 篇9

一、舞台表演引人入胜

京剧的舞台表演别具一格,它并不像舞台剧一样一味追求真实性,而是使用简单的布景设计,将演出的中心任务交还给京剧表演。对于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京剧表演的关键之一。例如,京剧中的青衣在扮演生活穷苦的良家妇女时,通常衣着朴实,大都会将单色头巾围裹在头上,身上则常穿着“青褶子”,因此被称作“青衣”。这类角色的表演通常都以唱为主,对于表演者的演唱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演唱时,既要做到吐字清晰,还要做到字正腔圆,并通过表演,向观众传达出角色善良稳重的个性特点。其表情不能浮夸做作,动作幅度也不宜过大。无论是《法门寺》《白蛇传》还是《孟姜女哭长城》《骂店》等,表演者都应当紧抓角色特征,以此为基础来表现角色情感。

京剧艺术的虚拟性,能够使观众自觉接受舞台的假定性。这种虚拟手段的运用,能够使戏曲舞台展现出超脱的特点。例如,青衣演员走路时通常使用“交叉步”和“一字步”,这两种步伐与现实生活中的步伐差别较大,具有夸张的虚拟成分,但这种艺术手法往往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剧中角色日夜兼程的状态,与此同时也缩减了舞台的空间变动,为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人物动作在京剧艺术中往往起到抒发角色情感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演员既可以通过唱念来刻画人物性格,也可以通过身段、舞蹈来抒发人物情感。例如,《拾玉镯》就实现了唱念、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京剧舞台表演艺术的立体性、独特性与观赏性,赋予了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二、音乐伴奏增添活力

音乐伴奏是京剧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打击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击乐对于烘托表演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京剧艺术中的打击乐伴奏彰显了京剧艺术的生命力,为京剧表演增添活力。原本单一的说唱方式在音乐节奏的引领下变得活泼生动,锣鼓声响,表演开始,将戏曲演出隔离到现实生活之外,并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掌控舞台节奏。无论是营造独特的时空环境,还是制造艺术气氛,或是塑造角色形象,音乐节奏都贡献出巨大力量。在锣经的伴奏与舞台形象产生契合时,一种协调的美感油然而生,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体验。第二,京剧艺术中的打击乐能够丰富补充表演语言。打击乐通过节奏组合编织出的语言是对舞台表演的有力补充。这种特殊的语言能够帮助观众区分剧中情节的重要性,分清主次,能够创造出和谐统一的审美氛围,引起观众共鸣。第三,打击乐的节奏能够粘合文武场。节奏是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媒介,密集的节奏与角色表演相辉映,有效发挥着音乐表情达意的作用。第四,空白的处理是表演京剧艺术的重要内容。例如,锣鼓声的骤停往往能够使观众对客观环境进行主动的想象与联想,这种空白既能够给观众留下舒缓空间,又能够将观众更加深入地带入表演过程中,体味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剧情丰富形象丰满

京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典剧目的剧情经过前辈艺人的不断打磨,历经岁月而不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故事内容耐人寻味。例如,家喻户晓的《秦香莲》,展现了黑脸包公的公正不阿、铁面无私,这种刚正无畏的精神亦是现代人的不懈追求。

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丰满的人物形象,除却技巧娴熟、声情并茂的舞台表演,其人物的化妆和服饰也别具一格。一个相貌普通的演员,只要五官端正,经过化妆,就可以成为舞台表演中的“佳人”;不同的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脸谱,无论是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张飞,都将人物性格特点刻画在脸谱之上。除此之外,京剧演员华美的服饰亦是绝佳的艺术品,通过装扮,观众能够对角色的地位、出身,甚至文化教养、性格特点都拥有较为直观的判断,有的角色衣着华丽,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角色尽管穿着朴实无华,却让人倍感亲切。

浅析声乐艺术的魅力 篇10

一、歌词是声乐的基础

声乐中的文学成分具体体现在声乐作品的歌词上。我们唱歌都是在歌词提供的一个发声基础上进行的, 所唱出的是带音乐的文学语言文本。这种文学语言是具有语义性的,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贝多芬, 《第九 (合唱) 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中用人声歌唱的《欢乐颂》。如果说单听音乐没有歌词, 人们只觉得有一种激情澎湃自由神圣的感觉, 却很难说请其具体内容, 正是因为用了席乐《欢乐颂》这首诗才使得这首曲子成为受众范围最广的交响曲之一, 当然文学语言与音乐的结构有其特定的规律。

1. 歌词的凝练美

歌词只作为歌曲的构成元素之一, 它的生成创作需要受到音乐这种独特艺术的限制。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 歌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容量内表达出完整的意义。因此歌词应是简单精练的。有人打比方说“精练是花中之花, 蜜中之蜜, 歌词就是精练的艺术, 铺张浪费, 拖泥带水冗长繁赘都是其“癌症”。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就是用尽可能少的事物来表现尽可能多的思想。”生活是广阔的, 宇宙是无限的, 词作者只能选取某些最有典型特征意义的形象和细节, 通过各种艺术手段, 以小见大, 以少盛多, 于尺幅之间展万里之势。

2. 歌词的旋律美

汉语言本身具有声、韵、调的结构。中国古代诗歌一开始就是可以吟咏歌唱的诗体。作为歌词的语言, 更应该用容易上口, 和谐流畅的艺术语言。它的声律美主要来自音节、节奏。歌词音节的美主要在于韵与调中, 即歌词的押韵和歌词字音声调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不同而形成的平仄的交替运动与重复:节奏的美体现在歌词的句子的内部词语和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 也就是音节与音节的相互关系, 或二二一停顿、或二一二、或一三一等。

3. 歌词的抒情美

它不仅要求在形式上精练, 朗朗上口, 更要求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即歌词应有情感的美。“语言总得依着情绪, 依着情绪的质, 依着情绪的力度, 依着情绪的节奏, 依着情绪的色彩。”诗是从诗人的心里喷涌出来的真感情, 真思想。歌词是适宜歌唱的诗, 它的情是声乐之情的基础, 是曲情的导向。作者通过对形象的述写, 创造一种真善美的意境, 抒发自己的深沉思想和强烈感情, 让情思走进人们心灵, 或泛起人们心河的涟漪, 或卷起内心汹涌的波涛。情与境同, 歌词的情寄于境中, 这个“境”是意境。意境是内情与外景在以形传神的形象之中水乳交融, 是情、理、形、神的统一。

二、曲情是词情的升华

曲, 在这里指的是歌词的旋律, 是乐音有组织的运动, 是按一定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表现力的独立的声部。歌曲中的曲是对语言的一种旋律化创造, 是歌曲的灵魂, 是声乐艺术的血脉。卢梭说:“旋律包括了比词语本身大一百倍的力量。”足以见得旋律在歌曲中的重要意义, 它作为一种符号体系的记载和表述, 以其独特的魅力直捣人心。

1. 旋律的造型性

旋律是由不同音高, 不同音长, 不同音强的乐音组成。其构成要素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节拍、和声等等。它以声音的形式在时间中自由展现, 如果说我们用视觉感知旋律, 它就是由各种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强强弱弱、快快慢慢的曲线连接而成, 中华民族崇尚线性规律, 犹如中国画, 线的造型作用是关键的, 它的作用不仅显示与有形物象的形态轮廊, 也可以表现抽象的, 不稳定, 步确切的物象。线条疾徐快慢, 欺负变化责是情感的思绪表达方式。线的长度, 移动速度和方向是线的三大特点, 方向是线的灵魂, 线是方向的外化。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绘画, 没有旋律就没有中国音乐, 旋律线体现着音高关系和整体结构模式, 闪现出的是生命的律动、运动的美, 这线有曲有直、有粗有细、有大山型的、有锯齿状的等等千变万化的形态, 他们或表现紧张、简洁、刚直、或表现不安、运动、或表现稳重平静, 或表现优美, 华丽, 高贵…….这些线受到如音高、节奏、调式等因素的限制, 而“拍子”节奏与合音, 如果孤立的看, 都只是些抽象品, 没有什么音乐的效用。他们只有通过旋律, 作为旋律的因素或组成部分, 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的音乐生命。

2. 旋律的言语性

雷哈尔说:“音乐本身没有歌词的帮助, 不仅是语言, 而且还是通用语言, 这正是音乐在全部其他语言中前所未有的优点, 因为其他语言都是不经过学习就已懂的暗语。”也就是说, 音乐是人类灵魂最深处共通的语言, 每个人听到它都有自己内心的感受, 它的含义是无限的, 其它语言无能为力的时候, 音乐是最动人最有力量的语言, 它能言不言之语, 旋律表现的是情感, 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敞开心扉去聆听它, 你也能如在山水画中一样、体验到“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窃兮冥兮, 其中有精。”圣桑说过:“它的主要作用以及它的胜利恰恰在于洞察心灵, 沿着勉强可寻的途径向心灵挺进, 音乐使于词尽之处, 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 它使我们发现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 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黑格尔则说:“音乐在使情绪和想象流露与音调中却仍应使沉浸在这种感情中的灵魂超出这种感情之上, 即不受内容的约束干扰地, 单纯的感到它自己, 正是这种情况构成了一个乐调的真正的可歌唱性。”人的歌唱和旋律表现就像鸟儿在树枝上, 云雀在天空中, 唱出欢快动人的歌调, 是为歌唱而歌唱, 是纯粹的“天籁”, 没有其他目的, 也没有明确的内容。

三、声情是抒情的表达

声乐艺术有了词情和曲情之后, 就具有了一种无声的书面的抒情魅力, 单声乐艺术是人声的艺术, 它最终需要演唱来表现, 完成了创作的歌曲有赖于演唱的声腔体现, 也只有通过人的演唱并产生了听觉审美效应之后才能完成其艺术创造, 在演唱过程中, 情感的抒发是音乐艺术的最终目的。黑格尔说:“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愁、痛苦和惆怅等等, 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感都回溯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德国作曲家音乐学家斯迈耶也曾说:“情感因素蕴含着音乐真正的生命, 而音乐是再现强烈感情的工具。”

摘要:声乐是极富抒情魅力的, 词情是声乐艺术的抒情基础, 曲情是词情的升华, 声情是抒情的表达, 对词情、曲情和声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是对声乐抒情魅力的阶段性和统一性的探讨, 能进一步明晰声乐艺术的抒情本质。

关键词:词情,曲情,声情,抒情魅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于润洋主编, 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学院出版社, 2005年版.

冰雪美人的艺术魅力 篇11

俄罗斯画家列宾在论伦勃朗的绘画时曾经这样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艺术作品所谓人文意味,属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哲理品格,是藏在具体的观念和形象后面的更具普遍性的意义,对人生况味及永恒价值的整体思考。

俄国画家萨拉霍夫继承了俄罗斯的绘画传统,采用较为自由开放的写实观念,并在写实中增加了写意、象征、装饰的成份。由于他有坚实的写实基础和古典技巧,其绘画很有表现力,他是具有表现主义精神的写实艺术家,作品反映了当今俄罗斯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倾向。俄罗斯油画起源于公元18世纪的彼得大帝时期,它兼有东西方的文化色彩,鲜明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深沉、厚重、大气,有浓浓的理想主义情怀。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成为文艺思潮主流,诸如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巡回展览画派”,创造了俄罗斯绘画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萨拉霍夫凭着对俄罗斯厚重的文化艺术传承,他对艺术创作与绘画传统的钟爱,使他的艺术成就成为俄罗斯绘画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在《有大眼睛的女人》这幅代表作中,标志着萨拉霍夫进入了新的境界,他对人物肖像的造型美,有独到深刻的理解,大胆吸收可以用来丰富自己绘画语言的手段,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强烈向往,把艺术风格、审美理想、思想感情、生活抱负有机地融为一体。

《有大眼睛的女人》是一幅具有人文意味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变革时代俄罗斯绘画精髓,阐释出1991年苏联解体时,随着暴风骤雨到来,俄罗斯民族的冰雪美人凭借其非凡的才智摆脱了动荡的困境,社会秩序稳定,人们凝视着明天,憧憬于未来的美好遐想。凸显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强震荡之时,所拥有的冰雪般镇定和充满红色激情的自信,抒发出作者对人生况味及永恒价值的思索,是走笔既细腻深沉又高远超脱的研磨和叩问。

作品描绘了俄罗斯当代女性美丽、端庄、素雅、纯洁的光彩形象,画家无论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背景的处理上,都倾注了作者的深刻寓意和真实感情。画家从画面形式的细微处着手,以柔润的笔触、单纯而强烈的白红灰三色,绘出了一位质朴、含蓄的美丽女性。在萨拉霍夫的画笔下,《有大眼睛的女人》的艺术表现力极强,整幅作品兼容了古典风格的理想主义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气质,对构图、线条、色彩、背景的用笔,都表现作者以其拥有的一颗民族实感的心去描绘,突出在冰雪寒冷中勇猛坚强、意志如钢的俄罗斯女性。在画面中白色头巾更增强寒冷中的刚毅,画家以白色头巾和红色上衣坎肩造成强烈的色度对比,以深沉稳健灰暗色调的背景来衬托洁白头巾,最终以表达明亮大眼睛为目的,将一尘不染的洁白头巾和红色嘴唇上方的深奥大眼睛描写得栩栩如生。画中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腻,而头巾却用简炼的笔触形成生动的对照,既有古典的严谨, 又有现代的写实,画中流露出俄罗斯女性的爽直、泼辣。画家着力刻画人物的眼睛,并紧紧抓住人物眼睛中的感情变化,使精神状态鲜明而生动,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在对大眼睛的描绘上,区别于迷人的小眼睛,所以他画的眼睛能使人感到眼珠在眼眶中的转动和移位,从而使画中人物的眼睛和观众交流,拉近人物和观众的距离,打动观众的心灵。萨拉霍夫对眼睛的描述可以说是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画嘴唇时,也从不简单地勾画唇廓,却能使人感到画中人物整个口轮匝肌在感情牵动下的抽搐。所以冰雪女性有一种惊人的透明感和节奏鲜明、层次丰富的音乐感。画面透明而富有三色的魅力,让人感受到作者敏锐和精致入微的表现。达·芬奇曾经说过:“画所表现的人物神情只要和他们内心活动相适应,它就能被人理解。”黑格尔说绘画“可以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东西完全表现出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放射着无限光芒,从冰雪一样的记忆中,创造了铁一样的现代女性形象,因严寒的锤打,变得格外勇敢,在她身上看到了温柔中不乏刚毅,在闪亮的眼睛里透着一种结实的坚强、理想和希望。这幅画给人们奏出了一曲完美的爱和幸福。欣赏这幅画,你会感觉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这个《有大眼睛的女人》总是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你,炯炯有神的眼光,透视出一种恬静和纯美,给人以柔情和温馨。

曾几何时,前苏联解体的飓风改变了人们生活,且风雨过后瞬间彩虹,作者将这些紧紧捕捉住,再一次让世人看到俄罗斯民族的不屈和强悍。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其人文种族所具有的多元化文化,使民族性自然流露出质朴、坚毅,並具包容性,这一切在《有大眼睛的女人》中都得到尽情展露。

艺术家无不受所处时代政治、经济、传统及现实社会各种思维观念影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孕育于画家心灵中的生命,是画家精神的再现,每幅不朽作品都注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他手中的画笔始终连着心灵最敏感的神经。

诚然,《有大眼睛的女人》画作中艺术成分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艺术精神,但又贯穿着东方艺术传统构图的和谐和完整。萨拉霍夫自己说,东方的艺术传统(包括阿塞拜疆的传统)对他有永恒的魅力。他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曾得意于东方传统很多,他还要继续向东方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是站在了东西方绘画结合点和制高点上,这使他踏实地踩着俄罗斯民族的艺术沃土,将艺术民族性尽情发挥。

艺术的民族性是作者突出要表现的,他在塑造《有大眼睛的女人》的质朴、大方、优美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俄罗斯绘画对民族精神的追溯和对美的仰望。其作品艺术的民族性恰恰来自民族精神,别林斯基说:“既然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表现,那么这种生活对艺术自必有巨大的影响,它之于艺术有如燃油之于灯中的火,或者,更进一步,有如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艺术根源在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厚重,萨拉霍夫将自己的精神立场用简朴艺术语言完美表达出来,那是对人民的挚爱和对祖国的赤诚。在俄罗斯强大的艺术家阵容中,他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五十多年来,他的探索成果为拓宽俄罗斯绘画途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严峻现实主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已被画界所公认,这不但是因为他的天赋和勤奋,而且是作者在作品中牢牢把握民族精神的晨晖和艺术脉络,使其作品视野开阔犹如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使其作品格调明朗恰似冰雪的晶莹。所以《有大眼睛的女人》表现的严峻现实主义艺术更为深入和深沉。严峻是对平和、轻松而言的,生活中存在严峻的一面,艺术中就有严峻的风格。现实主义直面人生,不回避现实生活中艰苦和困难一面,或许,在描写现实生活艰苦、困难的景象中,更能发掘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美的表征。

普希金在《肖像》诗中说:“携带着一颗炽热的灵魂,携带着一股狂暴的激情”,用它来评述萨拉霍夫绘画可以说十分贴切,《有大眼睛的女人》的确带着灵魂和激情,和畅的线条、温存的情意、明媚洒脱的气度,无不透出清爽秀雅的神韵。萨拉霍夫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朋友,热爱艺术,他对自己所描绘的人物大都采取颂扬的态度,都能点化传神,总是给人以祥和、高尚、美好、纯洁、聪惠的感受。这种感受在《有大眼睛的女人》肖像中尤为突出。他的传神的技巧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微妙的动态当中。这是冰雪美人能活跃在纸上的生命力的源泉。

萨拉霍夫将东方艺术传统融进画中,非常注意形象的框架。顺着形体运笔,依据整体的要求左右上下呼应,笔意和形象结合的十分到位。笔意是形成作者的绘画感、气韵生动、情绪饱满、意味贯通的重要因素。《有大眼睛的女人》运笔依形又依意,既照顾形象的传达,又注意形式美感的体现,既是生活的写照,又是艺术情趣的升华点拨,达到了艺术中具象和抽象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读者呼吸到俄罗斯大地的芳香,入微而朴实。

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 篇12

一、声乐钢琴伴奏的特点

首先,钢琴伴奏相比其他的乐器伴奏更加细腻。普通乐器伴奏是指弹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以发出或委婉、或动听、或高昂、或深沉的音响来传情达意。而声乐演奏不用借助其他乐器,只需通过人体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的相互配合发出各种声音来传达情感,因而,这种演唱的抒情更具多变性。所以,钢琴伴奏者要用心倾听演唱者传达的各种细腻的情感,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演奏,以达到与演奏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演奏艺术与歌唱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其次,声乐主要通过音乐语言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依靠动听的旋律感染听众,并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必要的叙述,力求给听众一种全新的感觉。一般认为钢琴伴奏是最容易受听众青睐的音乐艺术,因此,演唱配合钢琴伴奏会使艺术效果更佳。但在为演唱伴奏时钢琴伴奏者要考虑声乐的不同特色,准确把握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与演唱密切配合,从而演奏出更加和谐、美妙的旋律。

第三,钢琴伴奏者要敏锐地捕捉声乐的各种变化。每个演唱者的音色都不同,因为演唱者的性格、气质和情绪等都能影响到声乐的艺术效果。此外,每个演唱者的唱法、技巧和发声方法都不同。即使同一个演唱者也可以变换出不同的音色。钢琴伴奏者要想灵活地应对这些不同的音色,就需要与演唱者不断磨合、沟通,达到高度的默契。

二、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功能

(一)提示功能

钢琴伴奏的前奏部分可以提示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力度、情绪和调型等,借助外部环境来表现音乐形象,为表演者营造声乐作品所必须的主题意境,为演唱的顺利开始做好充分准备。钢琴伴奏中的前奏可以预示作品的思想感情;间奏可以补充和衔接作品内容,起到过渡作用;尾奏则可以升华作品的情感,使结束感更加明显。

(二)烘托、渲染功能

舞台剧或音乐剧开始前,一般会用开场音乐为表演作渲染和烘托。钢琴伴奏则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渲染声乐表演背景的方式之一。钢琴伴奏可以利用变化和声织体的方法来衬托音乐背景、增强音乐叙事性、丰富音乐旋律、渲染音乐气氛,并在色彩明暗、情绪转变、高低起伏等方面烘托主旋律的声部。与声乐表演相适应的和声织体不但能够渲染音乐情绪气氛,还可以塑造音乐形象、刻画意境,并使音乐的旋律更加富有艺术魅力。所以说,钢琴伴奏对声乐作品的成功演绎具有重要作用。

(三)强化作品的情感

每个声乐作品都有特定的思想情感,钢琴伴奏在对声乐作品的情感激发与强化上比其他乐器伴奏效果更明显。钢琴的声音往往能够沁人心脾,不仅能将声乐作品的情感丰满地展现给听众,从而获得听众情感上的共鸣;还能使人们在欣赏演唱者表演的同时,获得对声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领悟。

(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声乐钢琴伴奏不只是在演唱开始前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展现其提示、渲染和弥补功能,它还能随着表演的不断进行,逐渐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提升声乐表演的效果,强化对听众的感染力。比如,在配合声乐作品表演时,钢琴伴奏者要根据演唱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如果把声乐钢琴伴奏调整为相对舒缓的节奏时,就会令人产生静谧和舒适的情感体验;如果把声乐钢琴伴奏调整为急促有力的节奏时,便会让人产生紧张与激动的情感体验,不断给听众营造符合声乐作品背景与情感的氛围,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钢琴伴奏在不同声乐体裁中的艺术体现

(一)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体现

典型的艺术歌曲大都采用歌唱者与钢琴伴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曲调优美、感情深挚的表演效果。艺术歌曲无国界,即不同国家的艺术歌曲也可以有相似之处,例如,中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时任光和黄自觉等人在中国诗词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美的抒情歌曲;国外浪漫派的艺术歌曲创作家舒伯特等人也曾创作过类似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一般具有较强的文学特点,因而钢琴伴奏不单要烘托和声与节奏,还要表现艺术歌曲的文学意境;由于艺术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钢琴伴奏和歌曲演唱的整体艺术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钢琴演奏者演奏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整体艺术效果。另外,艺术歌曲还要求尊重原创,所以在钢琴伴奏时要尽量表现声乐作品的各种要素,以求完整地表达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情感特点。

(二)钢琴伴奏在歌剧中的体现

歌剧艺术包含音乐、舞蹈、舞台美术和诗歌等,分抒情歌剧、正歌剧和轻歌剧等不同类型,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歌唱。歌剧是人声与乐队交响的有机结合,现在音乐表演中形式最丰富艺术手法就是歌剧。由于作曲家的重视,使得伴奏在歌剧中越来越受重视,因为钢琴伴奏在歌剧表演中发挥着指挥作用。因而钢琴演奏者不仅要保持和演唱者的默契,还要控制好音乐与剧情的发展,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灵活把握各歌剧角色的声部特点。在为歌剧做钢琴伴奏时,钢琴演奏者不仅要灵活掌握伴奏技巧,还要准确把握歌剧作品的情感,并与演唱者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声乐钢琴演奏的艺术魅力。

四、呈现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要求

(一)伴奏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伴奏者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能否体现声乐钢琴伴奏的独特艺术魅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表现钢琴伴奏的独特艺术魅力,就要求钢琴伴奏者应有以下专业素养:首先,钢琴伴奏者要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和独特的演奏技巧,例如,在乐句划分、按键、速度、力度、节奏、旋律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巧;其次,一个合格的钢琴伴奏者应有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应变能力,这样才能随着演唱者的各种细微变化调整伴奏的节奏、音色等,以保障伴奏与演唱的和谐一致;第三,钢琴伴奏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情况突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发挥出正常,甚至是超常的伴奏水平,从而保障演唱的顺利进行;第四,伴奏者还应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造诣,培养乐感等。

(二)伴奏者要把握声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在伴奏者进行钢琴伴奏前,首先要了解声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然后进行细致地研究,进而准确地把握声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声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伴奏者应仔细读谱并深入分析

伴奏者在为声乐作品进行钢琴伴奏是要尊重原创,这就要求伴奏者要仔细读谱并深入分析所要伴奏的声乐作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特点、结构、风格和情感。只有在把握作品的音势、音高、节奏、速度和力度等的基础上才能在伴奏时做出灵活调整,以保障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

五、结语

声乐钢琴伴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要呈现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不仅要求伴奏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研读声乐作品的能力。另外,伴奏者还要与演奏者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形成高度的默契。

参考文献

[1]王爽.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J].黑龙江科学,2016,11.

[2]牛思萌.论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J].黄河之声,2015,21.

上一篇:科技金融下一篇: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