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学实践(精选9篇)
琵琶教学实践 篇1
大学毕业近十年, 做为一名普通高校的琵琶教师,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自己不断积累经验, 感受颇多。在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一、怎样学好琵琶
要学好琵琶, 首先要热爱琵琶, 这样, 才能在学习琵琶时有一股主动力与追求欲, 也会想尽办法找时间练琴。但是我在教学生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喜欢琵琶, 他们大多是在家长的强迫下或是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学琵琶的, 尤其是我校成为教改试点单位以来, 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选一种乐器, 很多学生不得已选择了琵琶, 他们并不热爱琵琶,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练琴的时候就不用说了, 在教学的时候更是老师累, 学生也累。
二是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 没有文化与音乐修养, 对如何去理解与表达乐曲的内涵, 必将无能为力, 于是在演奏的不伦不类, 或是只把音乐死板的弹出而已, 使听的人感觉不到乐曲之内容已及应有的感染力。这也是我在长期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艺术类招生文化课门槛低, 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选择学习音乐, 弹奏乐曲时就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指导学生练琴
要教给学生掌握良好的练习方法。学好琵琶要经历一条勤奋练习的漫长的路程, 不仅需要刻苦用功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达到目的, 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培养学习的能动意识, 主动用脑思考、有理解的配合教师授课、有兴趣的接受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取得有效的练习效果, 否则无论多么勤奋, 也是无效劳动, 甚至适得其反。
1、要培养学生用脑练习的习惯。
琵琶的技巧性很强, 在有限的时间里, 怎样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是很重要的。钢琴大师李斯特曾说“思考十次才弹一次”, 可是一般学生常常是弹十几次也不会思考一次。所以, 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用脑练习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一开始学习时, 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每天多练几次, 但每次练习时, 要注意力集中, 要多用脑子去思考。
2、要用“耳朵”指导练习。
我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容易偏重技巧的练习, 在弹奏时只管动手, 从来不会用耳朵听声音, 久而久之会造成听觉的麻木和迟钝, 分辨不出音质的好坏, 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给学生做示范, 和学生一起弹奏, 让学生用耳朵去判断声音的好坏。
3、教给学生练习的步骤。
在练习一首新乐曲及练习曲时, 要从慢练起, 把快速中不易察觉的细微动作做充分, 使弹奏更加到位。我在教学中发现, 不少学生不喜欢慢练, 他们总是一遍一遍从头到尾的弹奏, 结果乐曲中较快、较难的地方总是弹不好, 我就让学生把乐曲中不易弹奏的地方单独摘出来由慢到快地练习, 然后再放在乐曲中, 这样一来, 学生在弹奏乐曲时因为没有技巧的障碍, 可以感到很轻松。
三、关于琵琶教学法
二十世纪, 关于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国外, 先后出现了《奥尔夫教学法》 (德国) 、《柯达伊教学法》 (匈牙利) 、《达尔克斯节奏教学法》 (瑞士) 、《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 (前苏联) 、《铃木教学法》 (日本)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美国) , 以及派生出许多“钢琴教学法”“小提琴教学法”等等, 无疑, 对这些教学法的借鉴和推广, 只会对中国乐器的教学带来益处。但是, 建国以来, 虽然我们已经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琵琶演奏人才, 但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 有关琵琶的教学法的出版更是几乎很少见, 大多倾向于技术、技巧的弹奏方法, 而对教学法的研究太少, 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教学法, 许多人是按照老师怎么教我, 我就怎么教学生的习惯沿袭自己老师的模式, 一脉相承, 代代相传。显然, 这种教学法已难以适应现今的教学形势, 我在工作的一开始, 也是如此教学, 慢慢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应每一个人, 比如弹跳时是应该先动手指还是手指和手臂相结合等等问题, 我想还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 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我, 我就怎么教学生, 特别是我校成为教改试点后, 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除了以前的“一对一”的教学, 还有“一对多个学生”, 我经常碰到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 常常面对一些起点很低的教学对象去制定很高的培养目标, 在缺乏教育手段的条件下, 给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地难度, 所以怎样更合理的教学, 制定教学大纲等等, 我想都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地方高校招生现状及解决对策
目前,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习琵琶的学生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高中学习成绩不好, 为考上大学突击学习琵琶, 这类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练习, 属于拔苗助长的类型, 这样的学习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近几年来高校招生声乐的学生偏多, 大多数学生都是进校后改为琵琶专业, 在进行“一对多个”学生授课时, 既要按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 又不影响有基础的学生的正常进度, 保证琵琶的教学质量, 存在着诸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 我认为:
1、要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学校, 不是培养专业琵琶演奏家的, 而是为中小学培养教师的, 所以我认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具备一名琵琶演奏者的程度就可以, 而且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今后在离开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知道从什么角度继续学习, 以后怎样更好的去教学, 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 把握循序渐进的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要因人而异。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要勇于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集体课与小课相结合。集体课的辐射面广, 节省教师资源, 能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 避免了我在讲课时出现重复授课。但难以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共性问题解决后给个别学生开小灶, 解决个性问题。
第二、以强帮弱。我在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以强帮弱的方法, 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 还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般情况下,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我会挑选出一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快的学生, 他们学习新知识特别快, 我会先检查这部分同学的弹奏情况, 在确认他们弹奏无误后, 让其配合我辅导其他学生。
第三、尖子生培养。在集体课上完一个学年后, 我会挑选一些热爱琵琶且天赋好的一部分学生, 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 也就是进行一对一的小课, 对他们进行更专业的训练。
第四、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在集体授课的同时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可以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除此之外, 我还组织学生在一起练习,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得积极性, 互相竞争, 取长补短。
以上这些是本人在教学中产生的一些感想和自己的一些拙见。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把他们培养成才,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我清楚的意识到, 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要做好是很困难的, 但我相信只要付出真心和努力, 就一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奉山.《琵琶教学基本原则》.华龄出版社.
[2]琵琶教学法研究.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谈基层琵琶教学的几个层面.教学研究.2010年.
琵琶教学实践 篇2
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
《琵琶行》是白居易广为传诵的名篇。诗中以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引发作者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无限的天涯沦落之恨。作品借人抒情,托人言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据此,我在教学该诗时,特别注重三组对比教学设计。
一、琵琶女与王熙凤人物出场对比
王熙凤和琵琶女都是艺术作品中人物出场的经典典范。一个描写直接,一个渲染婉曲;一个得意有加,一个失意有余。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描写。王熙凤的这句话耐人寻味:从表面意思看,是为了向贾母和众人道歉。但仔细想想,黛玉是贾母的亲外甥,母亲去世后外祖母传书带信要黛玉来投奔贾府,贾母自然对此极为重视,应该早已安排迎接。而熙凤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严肃的场合竟然敢迟到,还敢“放诞无礼”,大声喧哗,肯定有其深沉的含义:显示她和贾母的关系非同寻常,突出自己在荣府中的管家地位,飞扬跋扈,大有小人得志之嘴脸。
琵琶女的出场就决然不同了。她年老色衰、孤独失意。自然不像王熙凤那样风光无限。作者极尽笔墨,采用“化直为曲,婉曲有致”的出场描写。作品一开始,便对自然环境进行渲染描写:地上的寒江、高空的秋月、岸上的枫叶和水边的菊花勾画出一幅萧瑟低沉的秋夜送客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落寞凄清孤独之感。失意之人,何等悲怨?清歌不起,管弦不在,只有“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悲凉心情,这自然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情节上的铺垫。在主人和客人黯然神伤、相对无言、即将悲伤地分别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这无异于“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这里作者也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但这种写法明显不是琵琶女出场的主要技法。因为对于琵琶女身在何处,作者并没有直接和盘端出,而是继续“化直为曲”,“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姗姗而出。
通过以上教学对比分析,人物的出场、形象的凸显、人生的际遇和情感的渐染自然折射到学生的心田,彰显无限的艺术魅力。
二、《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对比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主要运用直接描写来描绘琵琶女的高超演奏过程。先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转轴拨弦三两声”,区区几字极显演奏之娴熟;而后“弦弦掩抑”极写曲调之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极写行板之舒缓;“拢”、“捻”、“抹”、“挑”极写弹奏手法之多变;“霓裳”、“六幺”极写乐曲之丰赡。尔后诗人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把音乐幻化成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水流冰下的丝丝幽咽,甚至“无声胜有声”;还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流畅到凝滞、细弱到无声,急风暴雨再到最后的.戛然而止,诗人不惜笔墨,正面渲染,把音乐的形象描绘得视觉分明、淋漓尽致。
《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主要运用间接描写来描绘音乐的效果。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通过白云凝滞、乐逗秋雨、香兰欢笑、芙蓉泣露、老鱼跳波、瘦蛟狂舞、湘娥啼竹、素女发愁、玉碎凤凰、神妪学篌、吴刚入睡、玉兔身湿等形象地彰显了李凭的弹奏技艺之高超,可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同是对音乐的描写,虽用笔不一,但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这实在是大家的风范。神来之笔,值得我们认真对比品读。
三、琵琶女身世的前后对比
琵琶女青春年少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诗人一开始就用“善才服”、“秋娘妒”从一个侧面刻画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传神。再从“五陵年少”、“红绡无数”方面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再现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绔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今青春不在,“门前冷落鞍马稀”。年岁已老,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何等悲催。更可恨的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落得个“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落寞。琵琶女过去是娇艳动人,现在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过去是门庭若市,“五陵年少争缠头”,现在却是“门前冷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过去可以和纨绔子弟纵情欢笑,现在却是独守空船、无言垂泪。
诗人正是通过琵琶女前后身世的鲜明对比,使琵琶女的悲剧色彩更加突出、更加强烈,从而深刻地揭示出琵琶女不幸遭遇的社会意义,为下文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抒怀做铺垫。
琵琶教学实践 篇3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境、氛围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学习的生命》一书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承认中, 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研究表明, 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状态时, 其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会更加灵敏, 记忆力会大大提升, 想象和联想会更加丰富,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 努力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平等、情意融融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 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已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课堂情境】
欣赏歌曲:播放《走进新时代》, 笔者与学生一起放声歌唱。
笔者:请同学们结合这首歌的歌词, 阅读教材上的正文第一、二段, 思考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并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
生1:1949年新中国建立, 人民开始当家作主站起来。
生2: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生3:这首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
……
多媒体课件展示:呈现一幅幅重要历史画面, 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过的奋斗历程。由学生简要解说, 最后划出历史线索:
笔者: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 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随后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经历了大跃进、反右、文化大革命等种种曲折,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才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时期。
今天这堂课, 我们着重学习和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评析】
根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学生能否顺利接受一个概念或原理, 与开始接触的教学呈现方式关系极大, 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才会有兴趣去积极探究;产生问题意识, 才会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去攻克思维难题;有了内驱动力, 才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行为品质。苏格拉底说过,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问题就像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这一教学片段把板块的活动主题与“探究平台”中的序言结合起来统一设计, 既丰富了“走进新时代”这一主题活动的内容, 又有利于本课主体部分的学习。并且设计了“唱歌、阅读、问题思考、图片展示、发言交流”等活动, 一开始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很好地导入了“改革开放”这一主题。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新课程要求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学习, 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 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课堂情境】
(笔者组织学生在看书、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发言)
生1: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数跃居第一位。
生2:农业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迈进。
生3:中国航天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 已经实现了太空行走。
……
笔者:同学们说得很好!在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我们来分析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笔者课前已经布置学生使用课本上的表格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请大家自由发言, 交流调查结果。 (笔者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由学生上讲台解说, 略)
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和正文, 并思考下列问题: (1) 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 (笔者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
生1:2000年的时候, 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生2:党和国家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生3: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人们开辟了广阔的致富道路。
……
笔者: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呈现一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变化的图片、数据统计表, 要求学生观察、思考, 然后由笔者归纳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 一是因为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 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三是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 为人们开辟了广阔的投资渠道和收入来源。因此,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 不仅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也是史无前例的富民之策。
【评析】
“日子越过越好”这一活动主题, 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二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感悟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上述教学片段设计分两个层次, 结构合理, 思路清晰,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主题的目标要求。特别是对“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这一问题的探究, 既引领学生从观察到思考、从具体到抽象、从生疏到熟知, 深入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价值, 又能起到对全课内容进行概括和提升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达成了以问题为主线, 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领悟道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获得知识的目的。
三、曲终收拨当心画, 惟见江心秋月白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学生解答了教师所提问题, 课也就结束了。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不提供标准答案, 不设定思考范围, 适当留出空白, 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教室, 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不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性,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线出发去寻找结论。事实上, 一个问题,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践, 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案;一份调查作业, 可以有多种形式和内容, 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多元解读。
【课堂情境】
笔者:同学们,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大家说说, 有哪些变化呢?
生1:过去吃饱就行, 现在讲究吃好;过去农村是矮小的平房, 现在建起了楼房, 有的家庭还住进了别墅。
生2:现在很多家庭有私家车了, 道路也比以前宽敞了。
生3:以前业余时间只能读书看报, 现在普及了电视、网络等, 业余活动丰富多了。
……
笔者: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呢?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取得的成绩有差别吗?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请教自己的长辈。
【评析】
俗语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绘凤, 重在眼睛。”优秀的教学结尾, 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极佳方式, 是新旧知识衔接、前后知识贯通的纽带, 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 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的良机, 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效果, 让学生获得“要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强烈感受。当然, 教学设计之道, 贵在教学目标的达成, 倘若目标变化了, 设计也应随之变化。
琵琶行教学反思 篇4
教什么?
既然是诗歌教学,就应该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第一就是朗诵,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主要是音乐描写的手法。第三因为是叙事诗,有人物形象,还要鉴赏人物形象,通过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运,深化感情,提高认知。
字词,文意,结构怎么办?
虽然是诗歌教学,但毕竟理解字词,把握内容是基础,也不能忽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如果这些东西也放到课堂上,显然内容太多,课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所以决定这一块的知识应该在课外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学。课堂上起一个检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学方式。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就基本确定。预习朗诵——探讨——展示。通过预习把握内容,通过朗诵领悟感情,通过探讨深化认知,通过展示促进学习,交流心得。
课后再反思:
《琵琶行》教学后记 篇5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浅谈琵琶教学 篇6
资料记载, 琵琶作为课程进入院校不满百年, 最早是由上海国立艺专引入高等艺术院校的, 平湖派代表人朱荇菁先生就曾在这里任教, 他为琵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奠定性的贡献。
琵琶教学属于技能教育, 大多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进行特殊人才培养, 这是因学生的个异性而产生的必然形式, 是音乐教育的特征之一。尽管这样的授课方式很特殊, 但它延伸涉及到了教育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把握住教育原则, 能够正确的运用两种以上教学法, 使学生由强制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 学而不厌。
琵琶艺术教育在教学法上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教学体系, 但“因材施教法”、“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教育家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 不仅对整个教育事业有着指向性作用, 对琵琶艺术教育这种特殊技能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教材所需的有力补充——练习曲
在琵琶教学的初期, “以曲代练”远远不能达到院校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刘天华先生为此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开了民族乐器教育现代化的先河, 编写了一定数量二胡及琵琶的练习曲。近年来也有许多琵琶教育家创作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练习曲。这些都是对传统教材的有力补充, 不能因为传统琵琶曲中没有半音阶, 我们就不去教授学生半音阶的演奏和练习。练习曲是琵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我们必须重视练习曲, 加强练习曲的学习和演奏, 锻炼学生基本技法的演奏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更大范围的开拓琵琶演奏艺术的表现力。
二、口传心授教学法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
口传心授, 师徒间口头传授, 内心领会。运用到我们琵琶教学中就是教师身手示范、音传曲陶、面授机宜的一种教学法。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昧的旧时代的教学方法, 但我认为不然, 它毕竟是我国传统教育实践的产物, 与中国传统和文艺立论是相通的。
在后期的实践中我们得出, 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挥悟性, 激发学生求知欲, 还适应了“音乐要用心灵去感悟”的艺术特性。
口传心授教学法不仅为表演艺术增添了活力与灵性, 更重要的是为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广阔的空间, 所以它无疑是一种科学的、突出的教学法, 应当继承和推广。
三、学生在练习中的常见问题
我认为在教与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 一首乐曲教学的效果如何是由学生的演奏来体现的, 因此, 学生的课外的练琴时间就成了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个部分。例如基本功的练习, 尽管是最基础的、简单的、枯燥的, 但是练习时也必须有目的, 有要求, 思路要清晰, 一弹一挑都要知道自己的手指在做什么。指尖的触弦点、力度、角度、入弦深浅等我们都要考虑到。练琴的过程要先慢后快, 在准确的演奏所学内容后, 再进行分段熟练练习, 再加入强弱及情感的变化。练琴不能只是单纯的重复, 而是要不断修正, 在每一遍的练习中都要发现问题, 每一遍都要有提高, 这样才能达到练琴的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
四、学习中出现停滞状态问题的解决
民间有句话“千日琵琶百日筝”, 可见琵琶与其他乐器的不同, 他的演奏技能存在着难度要求高、技法不易掌握的特点, 琵琶演奏技法繁多, 他要求我们的左右手能够同时在不同位置上运用各种复杂多变的技法进行演奏。学习琵琶将是时间长度和技艺难度的一个考验。
在学习琵琶的三个阶段中, 高级阶段的学习提高较为缓慢, 课上课下的表现都很平淡, 学习毫无进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练琴“停滞状态”也有人叫“高原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 往往会减退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那么, 出现这种情况时, 作为教师, 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 让他不要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让他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几乎每个学乐器的学生都会经历。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 细心的、有耐心的分析一下, 放宽思路从各方面找原因, 再制定计划, 最终解决问题。可从技术上入手, 也可将教学难度酌情降低, 也要看看教师本身有无“拔苗助长”等心理。我们要戒骄戒躁, 一点一滴的消化吸收。
以上是我对琵琶教学的一个粗浅的理解,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践, 从教育学的角度对现代琵琶教育做出一些自己的经验总结。
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发扬要靠所有琵琶人的努力, 作为一名琵琶教师, 我感到很骄傲, 今后我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个人修养、不断研究琵琶艺术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琵琶艺术教育及民族音乐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希望琵琶艺术发扬光大, 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邝宇忠.琵琶演奏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3]任鸿翔.琵琶曲论选[M].
[4]林石城.琵琶名曲浅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
[5]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
[6]朱荇菁, 杨少彝传谱任鸿翔整理.平湖派琵琶曲13首[M].人民音乐出版.
浅析琵琶教学的美感修养 篇7
关键词:琵琶,教学,美感修养
一、琵琶的历史及演奏形式
音乐作为抽象艺术中的一种, 其空间抽象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给予聆听者想象力和感应力从而能够调动听者的感性一面, 得到认同感。这也是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而琵琶作为我国古典音乐中的佼佼者, 一直以来都广为流传, 身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琵琶最早被称为“批把”, 是因为刚开始琵琶是马上演奏的一种乐器, 游牧民族把往前弹奏叫做“批”, 将往回引的动作叫做“把”。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丝绸之路的发展, 琵琶渐渐融入到当时社会中, 并且广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琵琶作为四弦乐器, 但是却拥有者“弹”、“挑”、“抹”、“勾”等数十种复杂多样的演奏指法, 再加上琵琶的造型, 衍生了多种弹奏形式。有斜抱式、横抱式、竖抱式等更加增添了琵琶的美学欣赏。而且在弹奏琵琶是如果能够使手指灵活的操纵琴弦, 再加上小臂的旋转挥舞,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 更是一场听觉盛宴。在琵琶或清脆, 或刚毅、或尖薄、或刺激的音色中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二、琵琶教学中培养美感修养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培养美感和修养的目的是要达到让琵琶演奏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奏之中, 并且能够精彩的把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让聆听者感受到一种由外到内的美的感受, 并且能够感受到琵琶演奏时的那种如君子般谦谦如玉的形体感官。要想达到这种结果还需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琵琶在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 并且做到有效的纠正才能实现。
(一) 教学形式传统保守。现在音乐教学还正处于发展阶段, 没有系统有效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像古典乐器这种发展较为缓慢的乐器。琵琶作为古典音乐中的佼佼者, 以及其悠久的历史蕴含,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无法做出改善的, 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老师教学生琵琶演奏方法, 放着音乐让同学练习, 单单只是坐在教室弹奏就像让学生了解琵琶演奏技巧的精粹, 利用一句熟能生巧的传统方式来教育。
(二) 过于重视演奏手法, 缺乏美感修养的训练。在现在的大多数琵琶教学中, 有很大一部分老师, 更较注重琵琶的演奏手法而忽视了美感修养的系统训练。很多人认为琵琶弹奏多种多样, 要想熟练地掌握演奏手法就已经很难了, 美感修养在能够熟练掌握演奏手法之后自言而然就有了, 没必要专门学习。这种说法是严重错误的, 尤其是对琵琶演奏者来说。聆听者在观看琵琶演奏者表演时不但是在聆听琵琶的美妙音色, 而且还是在欣赏演奏者驾驭琵琶是的优美形体动作。一个只有演奏手法的琵琶演员不能够把琵琶的行为艺术表现出来那么最后也留不住观众的心, 最后终将是场失败的表演。
(三) 培养美感修养艺术实践不够。琵琶教学中培养美感修养的研究还在继续, 但是就现在的琵琶的教学问题来看, 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一个琵琶演奏者来说单单只会演奏琵琶还不够, 还应该掌握琵琶的艺术性质, 了解琵琶的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是艺术气息的培养, 很多时候因为不知道怎么培养而被忽视。这往往就造成了很多演奏者在表演作品是抓不住作品的中心, 表达不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 最后只能平平淡淡的结束得不到聆听者一点相应。很显然没有足够的艺术实践, 无法表达作品的信息的演奏注定是失败的。
三、提高琵琶美感修养的有效措施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掌握音色美。古典音乐的教育更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古典音乐的美, 其次才是教导弹奏方法。当然在教导弹奏方法的时候是贯穿在引导学生感受音色美的基础上的, 琵琶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琵琶的音在哪里, 这个音的音色在哪里, 以及这一段或整首曲的音色美在哪里。一步步循循善诱, 教会学生掌握琵琶的音, 其次才是练习一些基础演奏指法, 然后再用这些指法来找到相应的音色, 体会并且提高弹奏时的音色美, 这有这样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学生的兴趣就会积极, 才能为更好地掌握琵琶打下基础。
(二) 加强对琵琶作品的想象, 融入到作品意境中去。琵琶演奏者要想能够完整的表达出琵琶作品之中的意境, 需要我们在培养琵琶的美学修养中能够加强对琵琶作品的想象力, 或是到琵琶作品中所描述的真实环境中去亲身体会琵琶作品要表达的意境。还需要老师主动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虽到不了《十面埋伏》的场景中去, 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 在通过自己的想象边听边弹奏, 就会慢慢的掌握作品要表达的意境。
(三) 增加艺术实践, 提高演奏技巧。一个优秀的琵琶演奏者其高超的演奏技巧不仅是源于其具有扎实的演奏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具有大量的艺术实践。没有艺术实践, 琵琶演奏者只会停留在学习时的表演形式, 只能演奏出没有灵魂的曲子。
结束语
琵琶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 在演奏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如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和羞怯修养一直是琵琶的精粹所在, 我们在学习琵琶时, 只要不断提高自身对琵琶的美感修养, 再加上夯实的演奏基础, 我相信就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者。
参考文献
[1]栾晓蕾.初探琵琶教学的美感修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20) .
中国传统琵琶曲教学浅见 篇8
传统琵琶曲是琵琶乐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掌握传统琵琶曲的演奏是琵琶学习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琵琶曲根据乐曲的格调特点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传统琵琶文曲, 是指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 深刻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生动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 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月府》、《飞花点翠》等。传统琵琶武曲, 是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 采用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结构,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全曲, 生动展示整个事件全过程的乐曲, 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等。琵琶文曲、武曲在乐曲格调、演奏技法、表现乐曲内在情感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1. 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
琵琶文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抒情性和写意性。抒情性, 就是着力于内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写意性, 就是善于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现深邃的意境, 使人如身临其境, 融入音乐的艺术境界之中。传统琵琶文曲中, 有些乐曲偏重于景色的描绘, 如《浔阳月夜》、《飞花点翠》等;有些乐曲以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为主, 如《塞上曲》等;也有既写景又写人的内心感受, 即情景交融, 如《青莲月府》等。在对这些乐曲进行理解时, 乐曲标题固然是一个重要依据, 但是不能仅限于乐曲标题的狭小范围, 应当从宏观着眼, 扩大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环境、气氛、格调以至精神面貌。如《塞上曲》, 如果只从各段小标题看, 好像是在描绘王昭君于历史情节演变中不同阶段的苦闷、怨恨、悲切、忧伤、思念等思想感情, 因此, 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诉的哀怨之情, 全曲被演奏得轻柔婉转。但是, 如果进一步挖掘该乐曲的内涵的话, 就会发现全曲除了充满令人感动的哀怨情绪外, 还有时而抑郁、时而开朗的情调, 哀怨中有激情, 忧伤中有思念祖国家乡之意, 所以应当表达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现一种格调更高的情操。
琵琶武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写实性, 即用音乐来描写故事情节。这些乐曲常是标题性作品, 通过曲名及各段的小标题来叙述事件的发生的背景、经过、结局等, 并以此引导听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内容。因此武曲是较容易被人们所理解的, 甚至对某些旋律片段及表现手法人们也可解释它的具体内容。例如著名的武曲《十面埋伏》, 曲名已点明了乐曲描写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它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结构,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了全曲。乐曲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古战场上军旗如林、金鼓齐鸣、刀光剑影、铁马纵横、呼号震天、拼力厮杀的异常壮观的战争场面。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队、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分段小标题, 形象地突出了汉军的威武:如何列营操练出征, 如何经过迂回埋伏、小战大战, 最后打败了楚军。
2. 在演奏上的特点。
琵琶文曲在演奏上, 常用推、拉、吟、揉、擞、打、带、轮指、泛音等技法, 并将虚音与实音做恰切的配合。在琵琶演奏中, 擞、打、带等技法只靠左手指触弦发音, 称为“虚音”;而双手配合的吟、揉、推、拉、泛音、轮指等指法则称为“实音”。如《浔阳月夜》就是充分发挥了琵琶文曲的演奏特点, 巧妙地运用了推、拉、吟、揉等技法, 从而使音乐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展现了一幅清丽的中国写意风景画, 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特别在第一段“江楼钟鼓”中, 先以弹挑及半轮接挑, 由慢渐快来模拟鼓声、箫声, 描绘夕阳映江面、晚风拂涟漪的景色, 随后运用推、拉、吟、揉、绰、擞、泛音等技法, 奏出优美如歌的音乐主题,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意境深远。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唉乃归舟”, 运用弹轮、挑弹, 间以推、拉、擞、打等技法, 奏出复线式递降递升的旋律, 速度由慢渐快, 力度由弱渐强, 表现出归舟、浪花、橹声由远而近的意境。第十段“尾声”, 在低音区 (一把位) 以舒缓的速度、自由的节奏, 运用长轮、勾轮、推、拉、吟、揉、擞、打、泛音等技法, 表现了归舟远去、万籁皆静、江水一片宁静的夜色。
琵琶武曲在演奏上, 常用扫、夹扫、轮指拂、拂扫轮、拍、煞音、绞弦、并弦等技法, 并在力度上进行强弱变化。在琵琶演奏中, 拍、煞音、绞弦等技法不是乐音, 而是一种特殊的声响, 用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取得完美逼真的艺术效果, 如《十面埋伏》中的“鸡鸣山小战”一段运用了煞音的技巧来模拟楚汉两军的短兵相接与刀枪的碰撞击声。“九里山大战”一段运用了弦并弦、拍、夹扫、拂扫轮及推挽、滑奏等多种技巧, 其中拂扫轮演绎的箫声象征着楚军被汉军包围、陷入四面楚歌声中的凄凉景象, 用“拍”来模拟放炮声, 用“煞音”来模拟刀枪碰击声, 用急速的“夹扫”来模拟嘶马追逐声, 用“绞弦”、“并弦”来模拟士兵的呐喊声与厮杀声, 等等, 形象而传神, 大大地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而《霸王卸甲》更多地是用扫为主的技巧组合, 加上富于棱角的节奏音型, 因而使整个旋律具有一种悲壮的气势。演奏琵琶武曲要有强大的左右手指能力,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就不可能演奏好武曲。当然, 只有力度也是不够的, 要做到强而不躁。而且单从技巧上演奏下来还不行, 同时要结合乐曲的内容, 深刻地挖掘乐曲的内涵, 才能使乐曲产生真切的艺术感染力。
3. 在表现乐曲内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林石城先生指出:琵琶文曲的“左右手指法中, 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变性的力度控制与音色控制, 常为表现乐曲内在情感的最好手段”。[1]林石城先生所继承的浦乐派就以注重演奏中的音色及神韵变化为特色。如:利用右手指法过弦的角度、力度及过弦工具的不同 (用甲或用肉) , 使音色产生变化;利用不同的弹弦点, 产生不同音色对比;弹在近复手处 (系弦处) 音色较钢硬, 弹在远离复手处音色较轻柔, 林石城先生在弹法上非常重视这样的变化, 他将弹弦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上”指约在第11品处, “中”约在第23品处, “下”距离复手约2公分处, 总计分为四个弹弦点来演奏。演奏中, 常通过弹弦点的变化来求得音色、音量的变化, 以适应琵琶文曲细腻感情表达的需要。
琵琶武曲要有极大的力度变化, 这需要演奏者轮指有最大的力度变化幅度。音色要求刚毅挺拔,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用蛮力, 否则演奏会显得十分生硬。演奏者还必须知道, 力度需要对比的, 有轻才有响、有弱才显出强。要善于运用力度的对比来演奏武曲, 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统琵琶曲的教学
1.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首先应具有战略与战术。循序渐进是战略思想, 它从宏观来看问题, 但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著名京剧艺术家苟慧生先生对艺术规律总结了四个字“会、好、惊、绝”, 这就是战略思想与战术思想相结合的结晶。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基本鉴定后, 首先应考虑是从战略思想出发, 即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引导学生走什么路等, 对学生的发展及成才做出科学的有规律的设计, 这是极其重要的, 绝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因材施教是战术思想, 它是从具体情况出发, 并将宏观的设计一项一项地完成, 然后转换成学生自己的。因此针对学生来说要因人而异, 学生本身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 要根据每一个人, 采用适合这个人的办法, 去完成各种具体项目, 以达到宏观标准。
2. 少而精、标准化。
在高校中, 所有的琵琶曲都可以在教学中训练, 但如没有目的地选择曲目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以必须采取少而精的办法来选用教材。
所谓的精, 就是要选用具有代表性、有训练价值且能够起举一反三作用的教材,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较深的知识, 练出较扎实的基本功。
所谓的标准化就是训练后达到的目的。选用了好教材还要达到高标准, 这个所谓的高标准, 对教师来说就是必须掌握其具体的功能及形象, 并能给予学生。教师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全面具体的知识及技能, 只有好的教材, 没有高标准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高不了的。
达到高标准的关键是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及艺术表达能力, 并能形象地教授给学生。器乐教学着重直观性, 讲十遍不如看一遍。要达到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技艺的创造能力, 并善于将这一发现融于标准之中。
3. 精雕细刻。
在精选了训练教材后, 不论练习曲还是乐曲, 教师都不能仅仅是传授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相反, 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熟悉, 达到教学目标, 如同雕刻家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 要经过一刀一刀的细致雕琢, 才能达到精美, 再经过千锤百炼, 更趋完美。
4. 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突出重点, 深入讲解, 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 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 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第斯多惠在倡导启发式教学上也很有名, 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校外教育儿童琵琶教学 篇9
琵琶毕竟是乐器课程, 所以一般采用小组课教学形式, 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安排在8人左右。我主张亲子同课, 提倡家长跟孩子一起学习乐器。这种学习模式有很多优势:其一, 可以更好地建立学习氛围, 带动孩子学琴的主观能动性;其二, 上课的内容家长都在旁听并一起学习, 老师的要求都很清晰, 以便更好地督促孩子回家练习。其三, 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互动学习, 相互交流;在亲子同学、亲子同台 (表演) 、亲子同乐中增进亲子关系, 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时刻关注自己学习, 重视自己成长的;因此, 亲子课堂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琴,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激发孩子的学琴热情。
在教学课堂上, 每周要进行回课检查, 因为时间有限, 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单独进行弹奏。为了更有效的进行作业检查,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交替完成:比如表演法、互评法、接龙法、合奏法、齐奏法等。第一, 表演法:随机选取部分孩子独立在课堂上弹奏老师布置的练习或乐曲, 老师可以单独给予点评, 让孩子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不足以便下次得以修正。提升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 并能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弹奏存在的问题。独奏表演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 还可以给孩子自我展现的机会, 增强自信, 为以后舞台表演做铺垫。第二, 互评法:学生完成独奏表演后, 除了老师给予适时的评价, 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 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 及时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能说出正确的做法, 避免自己在练习中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相互评价让每个孩子都有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 自己争做课堂的“小主人”;既活跃了思维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课堂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弹奏较好的孩子还可以适时做出榜样, 起表率作用, 带动班里其他的同学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第三, 接龙法:把一首乐曲分成几个不同的段落, 让孩子分段进行接龙弹奏。这种方法随机性比较大, 要求每个孩子需要仔细聆听前面一位同学的弹奏, 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对训练孩子的课堂专注力是很有帮助的。又或者跳过乐曲的前面部分, 选择其中的某一段, 让孩子随机弹奏, 要求学生遇到这种突发情况, 也能沉稳的应付自如。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反应及临场对乐曲的应变能力, 此类方法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跳跃性, 比较适用于比赛和考级。第四, 合奏法: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弹奏, 让乐曲的演奏更加丰富, 更加多元化, 增强孩子对乐曲的感受, 训练孩子的团队合奏, 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最后, 齐奏法:学生对乐曲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 能完整的把整个乐段清晰的演绎出来。齐奏的练习在气势上更优越于独奏, 可以增强孩子对乐曲弹奏的激情, 节奏的把控, 团队合作的能力及音乐的感染力。
通过这个多维教学法, 让枯燥的器乐教学课堂增加了一些灵气, 提升其活跃度, 化被动为主动, 让孩子愿意进课堂, 愿意接受器乐的学习。
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 琵琶的入门课程难度并不大, 但孩子的年龄并不平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也需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比如说左手按音, 要求左手用指尖按于品上方, 四根手指依次按弦;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 我们在教学的语言上面更需要符合孩子的心性, 可以把技术要求简化成一首小儿歌跟孩子讲:四根手指很规矩, 排队上车不插队, 指尖弯弯都站好, 比比看谁立的好。
琵琶左手的按音技巧我建议首先从音阶开始学习, 一首乐曲也是由高低不同的几个音符组合起来的, 主要是“1 2 3 4 5 67”七个音。这七个音是按一定的音高关系顺序排列起来的, 称为音阶。我们在学习音阶时, 可以这么跟孩子讲:“音阶就像是在爬楼梯, 一步一步走上来”, 让孩子对音阶有一个基础概念, 并强调音阶的重要性。
完整地演奏一首乐曲, 首先要通过音阶的学习, 让孩子准确记住每个音的位置并能熟练地随机找到不同的音。为了加深孩子们的记忆,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个“小音符捉迷藏”的游戏:打乱音阶的顺序, 让孩子快速找音。比一比, 看谁找的又快又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之间相互比赛竞争, 强化了孩子对音位的掌握, 同时也训练了大脑的反应能力, 既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
换把的技巧也是琵琶演奏中的难点, 很多孩子在练习中总是出现换把停顿, 从而导致节奏不稳定, 乐曲出现间断的现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跟孩子讲:换把就好像小朋友们去公园玩滑滑梯, 滑梯滑下来的时候, 两只手轻轻扶着滑梯两边, 保持平衡不会摔跤。小朋友的左手大指和食指就像是你们的两只手一样, 轻轻的扶着琴身和琴弦, 放松滑到下一个把位。这样一说, 孩子对换把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接受, 在练习时想像老师说的话就会觉得换把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激发孩子不断尝试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兴趣。
说到琵琶的轮指,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 用以形容琵琶轮指的特点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要学好轮指并非易事,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轮指的手型是相当重要的。初学轮指, 先从手型开始:右手呈半握型, 其余四个手指依次触弦打开, 大指自然弯曲缓缓下移, 最后挑出。拇指班长缓缓下移依次对四位同学进行观察, 最后发现同学们表现很好并要给予一定奖励, 于是, 一声令下随即挑出, 四位同学 (四根手指) 同时收回, 最后还原成半握型, 完成了轮指手型的基本动作。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轮指的手型, 把枯燥的基本功转化为富有活力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感受到轮指其实是很“好玩”的一种技巧。真正让孩子体会寓教于乐, 玩中学, 学中玩的新颖的教学模式, 给传统、单一、枯燥的器乐教学注入一丝活力。
【琵琶教学实践】推荐阅读:
琵琶行教学05-14
高校琵琶教学12-29
琵琶演奏技法教学06-09
琵琶教学的传承与创新11-26
校外教育儿童琵琶教学12-20
琵琶行中的音乐教学01-19
《琵琶行》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08-0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1-16
传统琵琶12-21
琵琶行 翻译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