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的艺术魅力谈

2025-01-11

道具的艺术魅力谈(精选5篇)

道具的艺术魅力谈 篇1

舞台道具是戏剧舞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表现戏剧舞台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戏剧表演中直接和观众接触与交流的部分。通常分为大道具、小道具两类。前者如桌椅、床、机器等, 后者如杯、壶、花瓶等。

在布景设计中, 本来就包括了道具的。但为了制作的准确性及道具与人物、剧情的复杂关系和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有细致研究的必要。景物可以人性化, 道具是更能人性化的。我们在名画中和小说中可以看到多少画面和多少篇幅所描写的道具细节都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也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特点, 它是典型环境中的一部分。

(一) 环境的需要, 为表演创造条件。

道具在表演中, 在剧情的发展、冲突上是起媒介作用的, 演员需要借道具来做戏和表达思想感情, 它使演员的动作有生活、有目的。更能刺激演员的创作情绪。道具是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在有的剧目中, 演员手上或环境中没有道具, 但道具的形象, 还是体现在表演的动作中, 如在中国戏曲中开门、做针钱活等等, 有了道具使表演的空间起着更为复杂的变化, 使人物的活动更为逼真, 因此设计道具时, 应注意它的形式、色彩和布局。

(二) 装饰道具。

虽然它不是直接与表演发生关系, 但它可能问接地发生关系, 造成环境的气氛, 加强环境的典型性, 刻画人物的性格。在选择装饰道具的时候一定要严格, 必须能说明人物和环境关系的东西, 不是无目的浮华的装饰, 应该通过装饰形象来反映剧中事物的本质。装饰道具的且的性一定要强, 它才可能对戏有益。装饰道具是比一般的道具更难处理的, 所以被人称为“道具是一种不动的演员”。在中国古曲戏曲中没有布景, 但还是有着极其简单的道具, 而装饰道具, 它是近代戏剧中显示环境特点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有力的工具。

(三) 剧情道具。

它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 在剧情和表演的逻辑中起着串联的作用, 演员的表演与道具起着直接联系作用的。有些戏的故事情节是从道具上引起的, 因而这些道具在戏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对这类道具是要特别研究的。道具的大小、形式、色彩都应引起观众的注意, 这些道具就像《蓝桥会》中的桃子;《打伞》中的伞;《拾玉镯》中的玉镯;《罗汉钱》中的铜钱;《大森林》中的大黑熊等等, 都是由道具而引起的情节。道具紧密地联系着戏的整个情节, 道具设计和导演有责任注意加强和突出这些道具的效果。

(四) 主题道具。

有些道具, 可以深化戏剧主题, 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号志灯。既象征革命火种, 又隐喻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

再如《小市民》, 编剧[俄]高尔基, 导演[俄]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演出。剧中描写了小市民———包括小商人、小官吏、手工业者和一般城市居民等在内的个性特征, 指出了他们这个社会阶层所拥有的道德原则与思想意识, 如政治上动摇, 思想上自私自利, 作风上明哲保身等, 作者第一次描写了以火车司机尼尔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工人, 认为他们才是新的社会力量。这是高尔基的处女作, 但今天演来仍受到观众的欢迎。舞台上的道具是写实的, 但却提供了具有假定性的表演空间, 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破烂”的大衣柜被巧妙地多次应用, 秋千架的使用也颇有神来之笔, 舞台一角由手风琴、大提琴等组成的现场乐队, 黑衣人组成的歌队, 都有极强的舞台效果。演员们丰富的肢体语言, 有些夸张却毫不做作, 在充满戏剧感的表演同时, 也体现出深刻的内心体验。

(五) 意境道具。

有些道具, 可以营造戏剧意境。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马鞭, 营造出骑马奔驰林海雪原的意境;又如《秋江》中老艄公的船桨, 营造出划船于江上的意境。

(六) 性格道具。

有些道具, 具有象征意味, 实际上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如京剧《八仙过海》中吕洞宾的宝剑, 铁拐李的铁拐, 《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等等, 都代表着人物的个性。

(七) 随身道具。

指演员随身携带的道具, 也叫“手持道具”, 如烟袋、背包等等。

由此看来, 道具不外乎两种作用:一是提供表演的使用, 二是刻画人物的性格。如一个小小的烟斗, 似乎也增加了政治家和学者的沉静深思之感, 抽旱烟似乎加强了农民的淳朴和厚道的表情。道具紧密地联系着戏的整个情节, 设计者和导演有责任加强和突出这些道具的效果。

谈少数民族合唱的艺术魅力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审美功能;音乐性;情感性;创新性

一、合唱艺术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合唱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主要表现在通过合唱的美感带给人身心愉悦,进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由于审美功能是以合唱美感为基础,以社会生活为内容,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和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这种社会效应,实际上就是合唱艺术审美价值的宏观体现。“合唱艺术”是一种有着丰厚底蕴的艺术形式,是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构建“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我们所追寻的,和谐之美是自然万物一种永恒的美,和谐之美是是音乐艺术最富魅力的韵味,和谐是生活中每一米阳光、一方土地、一滴露珠所希望的最佳状态。为了达到和谐,演唱这都以准确的音准、稳定的气息、统一的音色,体现出了和谐带给我们的美妙。

二、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音乐性

少数民族合唱多以多声部歌曲作为歌曲体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单声部歌曲相比,多声部歌曲在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感情方面和表现歌曲内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强烈的音色对比、音域的宽广、丰富的和声效果等,都是单声部歌曲无法比拟的。如果说单声部歌曲所表现的是一种效果单一的、平面式的音乐形象,那么,多声部歌曲则擅长表现具有多维效果的、多层面的音乐形象。正是因为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作品是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出来的生命艺术,因此它蕴涵着生命的呼吸、带着脉动、捎着体温。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节日歌舞、祭祀礼仪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布依族的“大歌”“小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壮、毛南族的“欢”“比”,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蒙古族的“潮尔”等。还有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东北的“林区号子”,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等。除此之外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

三、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情感性

“真”是指感触之真,功底之真,情感之真以及声音之真。让我们不仅有真实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要有真实的情感基础。合唱中的情绪情感不仅是最根本的要求,而且也是唱歌的标准。所以“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很具体也很透彻。通过音乐来交流情感,使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非常自然、不可缺少的方式。用音乐诉诸感情,因为感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所以只有把情感和歌唱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活的音乐。

合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它以独特的和谐、协调与统一,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大众群体的文化艺术修养。合唱是通过演唱给人们带去的一种多声部、多形式、多层次的艺术享受。合唱作为声乐领域中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其最根本的内涵在于真实,与语言交流相比更具体,更富有创造性。

四、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在与语感上的创新性

合唱艺术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身也是由语言和音乐结合而成的。所以理所当然,合唱艺术也就有非常强的语感性,其声部的走向、重叠或交错,离不开语言(歌词)的内部韵律,与之相同,语言也会对合唱音乐的表达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里的语言除了歌词之外,还有单独的语言即朗诵,朗诵作为合唱艺术形态中非音乐性的组成部分,是口语化的部分。我们都知道文学与音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没有录音记载的古代,早就已有诗句来描绘音乐的典范。其诗句中巧妙的运用拟声词来表现各种色彩,不同音高的对比和变化,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因此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音乐和语言通过声音这个联结点完美的结合。我国的众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更是如此。

五、多声部无伴奏合唱艺术舞台上的美感体现

当合唱在舞台上表演时,会同时具有动态美和静态美两个方面,动态美包括合唱队员肢体语言的多样性、合唱队的队形变化、演员服饰的表现,舞台的背景布置和灯光变幻等等。

从合唱肢体语言的使用方面来说,它与独唱演员使用得肢体语言是由一定区别的。独唱演员的表演具有自由性,可以根据独唱者演出时的临场发挥和自身的特点来达到很好的演唱效果,但合唱却不同,因为合唱是集体声乐表演,所以在合唱的肢体语言使用,将会比较有具体的前期设计,否则就不能达到观众所需要的视听共享的效果。也因此,在合唱肢体语言的设计上一定要话费很多精力,而表演动作也需要考虑到演唱者的自身特点。在合唱艺术中,有很多肢体语言的律动性存在着其特殊的意义,它的表演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听觉美和视觉美,它还可以充电合唱艺术的节奏伴奏,从而使得整个合唱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合唱是音乐剧和歌剧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在音乐剧和歌剧中,合唱艺术承担着陈述剧情的任务,所以在音乐剧和歌剧中,合唱肢体语言的戏剧性是尤为突出的。在合唱艺术中,加入恰当的肢体语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合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肢体语言是为声音服务的,是为了提高歌唱的观赏性,从而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得到统一而美妙的声音,而肢体语言在合唱艺术中有着很大的辅佐作用。

如何处理舞台服饰设计运用与表现的关系,首先合理并且正确地运用是表现的前提,只有在正确运用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艺术化的表现。尽管我们在观赏舞台表演时已经在客观心理上远离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生活空间的距离,但是不言而喻具体的舞台服饰特征,是们判断一台歌舞表演的时代特征艺术气息和情感特征的主要手段,很难想象不合理的或者是错误模糊的服饰特征能够使观众对一台舞台表演建立准确的认知,而这样的认知是观众评价和欣赏舞台表演的基础。

浅谈道具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 篇3

戏剧中的砌末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以生活用具的原型为依据, 经过提炼加工和美化制作而成, 配合戏剧艺术虚实结合的表演, 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戏中的砌末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专物专用, 既不代替别的东西用, 也不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这类砌末纯系生活用品的仿制品, 如印信、状纸、文房四宝、金银、酒具、灯烛、书等。但有的砌末为了便于表演, 或夸张放大, 或缩小比例, 或加以美化, 如公文以及花脸用的折扇, 它们都比生活中的实物大。又如行李、柴担、水筲等则比生活中的实物小;另一类是一物多用或它物代用。就桌椅而论, 通过桌围、椅帔的装饰, 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规定情境的制约而产生无穷的变化。如将桌椅放置公堂之上, 它就变成了公案, 《玉堂春》《铡美案》等戏即是。如将桌椅放在店房之中, 它还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 戏中的人物坐则为桌椅, 卧为床铺, 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等戏即是。若用于外景使用, 更是得心应手:剧中人登高时, 便当作山头, 如《失街亭》。剧中人物跳墙, 桌椅便成为粉墙, 如《红娘》。当中置桌, 两旁放椅, 则为桥梁, 如《长坂坡》等。它物代用更是俯拾皆是, 如叠卷红门旗当作包裹, 折叠红毡帽当做生肉等;再一类是具有象征性的砌末, 如水旗、火旗、车旗等。在正方形的旗面上有水纹, 一经挥舞, 则象征波浪滔天, 激流滚滚, 如《金山寺》《虹桥赠珠》等戏。画有火焰的方旗, 一经挥舞, 则象征大火熊熊, 烈焰奔腾, 如《火焰山》《火烧余洪》等戏。在方旗上画有车轮, 两面平行则象征车辆, 如《秦香莲》戏中国太、皇姑乘坐的风辇, 《挑滑车》中的金兵武器——铁滑车等皆是;还有一类砌末具有写意性, 它往往与剧中的歌舞相结合, 形成虚实结合的表演程式。如以桨代舟, 以鞭代马等, 它给表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现代京剧所用的道具更具有写实色彩, 如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红灯、饭盒、密电码本。《沙家浜》中的茶具、斗笠、香烟。《红色娘子军》中洪长青给琼花的银豪子。《龙江颂》中江水英用的针线筐、纳鞋底子都为剧情增加了许多色彩。

而在现代, 道具的运用已经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大中型舞台上都会有LED电子大屏幕, 一块屏幕可以展现出各种场景, 使观众在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和欣赏性, 并且省去了许多人员操作, 方便快捷。如过去想演一出《花果山》, 那么舞台后方就需要瀑布、高山、巨树等景片, 舞台两侧还要摆上假山并且插上一杆大旗上书“齐天大圣”。这些道具都需要人力来完成, 而现在这些所述之物仅需一块大屏幕, 所有的一切就都可以呈现在舞台之上!

根据剧目种类不同, 所需的道具也不同。比如京剧表演就需要一些大型道具, 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大气磅礴、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二人转、相声等仅需一把小扇, 小巧方便, 使演员使用起来更加随心所欲, 得心应手。扇子并拢可做单刀、宝剑、长枪等, 扇子打开可做书画、纸张。二人转演员的手绢可做盖头、手帕、毛巾, 而歌舞的舞台上扇子和手绢更是千变万化。蓝色的长扇舞起来如小溪一般潺潺流淌, 绿色扇子舞动起来如初春的青草般让人心旷神怡……舞蹈道具种类繁多,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道具也不同。随着当今舞台艺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道具在舞台上使用, 也急需与舞台艺术相适应的道具。

道具在舞台表演中, 不只是单纯的实物, 还是感情和美学的充分体现。根据大小不同, 道具可分为大道具和小道具。根据风格和作用不同, 可分为实际意义的道具和象征意义的道具, 即寓情和喻境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舞台及综合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而对道具的制作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道具制作上应多花工夫, 多动脑, 制作和设计出独具匠心的道具, 适应舞台艺术的发展。对道具在使用上加以推广, 促进舞台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使得舞台戏剧更具有意识张力和魅力, 体现出舞台艺术独特的视觉效果, 满足观众对舞台艺术的要求。

戏剧艺术中使用的道具 (砌末) 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 运用得当能为戏剧演出增添无限色彩。在戏剧演出中, 我们要运用好道具, 使观众在艺术欣赏中得到艺术享受, 并使艺术色彩更加丰富、浓烈、厚重, 让艺术之花永远盛开在舞台之上!

摘要:本文对舞台上的各种道具做了深入的剖析, 希望能够让大家对道具的来源以及运用有更深的了解。

浅谈刘心武小说的艺术魅力 篇4

关键词:伤痕文学 《班主任》 艺术魅力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掀起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推动了“伤痕文学”的涌现。“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率先以勇敢的、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是积极投身于思想解放运动、拨乱反正的文学。这种小说当时也被称为“问题小说”。这些小说不仅揭露和控诉了“文革”中“左”的思潮对人们思想和人格的戕害,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批判;不仅写“外伤”,更在写“内伤”,“伤痕文学”给人以深刻启迪。可以这样假设:当初没有《班主任》的轰动,没有作家思想的解放,也许就不会有今日文学之辉煌。然而今日之作品已经很难令人想起《班主任》的作者了,因为刘心武早已卸下了往日宣传家、政治家、教育家的职责,转而心忧众生,诉说着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尤其是进入90年代,刘心武小说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描写现实方面,有韧性,不走捷径,肯下工夫,不愿重复和欣赏自己的过去。这也是刘心武对自身的巨大超越,是他时至今日依然拥有众多读者的真正原因。刘心武小说的魅力何以如此绵长持久?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他的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从他的作品中能明显地感到时代的脉动,因此,他的小说可以当成那一时代的历史来读。比如《母校留念》是写“文革”中发生的事,《等待决定》和《黑墙》是写“文革”结束不久,人们头脑中“左”的思想还没有被彻底清除时遗存的畏首畏尾的思维模式。而《一畦春韭绿》、《京漂女》、《绣鸳鸯》已经明显地让读者感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随着国门的开放,也呈现了多角度的思维,人们的行为也更具有个性了。

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刘心武小说中,有一大批具有敬业精神的代表人物。《到远处去送信》中的老马是一位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的普通邮递员。他没有华丽的服饰,却有着“轰轰烈烈”的辉煌业绩;没有出众的容颜,却有着甘于奉献的精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工作如旧,老马却老了,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为别人送了一辈子信的老马,最大的愿望却是能收到从邮局寄来的一封信。多么朴实的愿望,难道不会给人们的思想以巨大的冲击吗?同样,小说《冬日看海人》中那位来自西北小镇的小学教师、《五花肉》中的老罗等,都是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人,都以敬业、真诚、善良获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都在启迪人们,人生有了明确的追求,生命就会绽放异样的光彩。长篇小说《京漂女》讲述了京漂一族的苦涩心声。他们忍受着文艺场的残酷竞争,情绪多变,喜怒无常,为了追逐名利而苦闷,为早日成名,费尽心思。现实的残酷与成名理想的巨大落差,使他们尝尽了人间的苦味。京漂女如同无所归依的舞女,苦味,从心窝到眼窝,又从眼窝到心窝。他在塑造了各色各样小人物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反面人物的刻画。小说《贼》就以幽默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从犯罪到自省的反面人物形象。作品细腻地描写了“贼”的表情及心理变化,首先是愣愣地,摩挲着下巴,然后犹豫了一下……一直到大滴的眼泪从他的眼角溢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渐渐地由自我反省,到自我挣扎,最后实现了自我解脱,并且主动地剖析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痛苦的自我解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贼如同破茧之飞蛾,获得了新生。刘心武的小说不仅写单个的人,还擅长描写某一社会群体,《站冰》就表现了社会各色人物的生活景观。司机潘全清真诚朴实,待人热情却为生活而奔波、操劳。另一个民工薛冰思想单纯,勤劳肯干,但当心爱的人为了金钱、为了享受而另攀高枝时,他受到了重大的精神打击,迫于生计只好无奈地参加站冰。这篇小说语言平实,铿锵有力,冲击着人们的视野,提醒人们关注这些生活在城市社会底层的各色小人物。

刘心武小说人物众多,包罗万千,展现人生百态,以上不曾提到的还有喜欢谄媚、逢迎的小样儿,盲目跟风的何秀穗以及《水锚》中思想诡异的“我”,金钱至上的大秦等等。作者用一粒沙折射了太阳的光辉,用一个人写尽了世态的炎凉。刘心武曾说过:“铖的写作,我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故事上基本是与我共时空的……每个作品都要追溯到文化历史层面,多关注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各色小人物,探讨一些人们司空见惯都不愿意端详之事,善于捕捉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和事。剖析一些亘古不变的人生基本问题。”曾经的辉煌与轰动,现在的受人瞩目,无不说明其魅力所在。这是对他永远忠实于自己,潜心创作,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最好回报。

三、题材广泛

如果说,做过中学教师的刘心武写出《班主任》、《母校留念》、《我可不怕十三岁》、《看不见的朋友》等校园题材的小说不足为奇的话,那么,他的笔触进一步伸入到社会生活,以邮递员、飘逸的厦门女郎、京城的 “北漂一族”、时髦的现代青年、清扫工人、相濡以沫的平凡夫妇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者长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的结果。不仅如此,刘心武还潜心研究《红楼梦》,写出了学术小说《贾元春之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构思小说,刘心武的创作题材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1985年,刘心武在一篇《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的论文中说道:“文学的翅膀,承载着如此繁多,如此巨大的社会义务,该是多么沉重啊!文学家都羡慕飞鸟,因为飞鸟的翅膀只需要带动自身的躯体,但文学的本质却更接近于飞机。飞机的翅膀所带动的机舱中,有着往往比飞机自身更贵重的人的生命和特别紧要的物品……这使作家在所有的文艺家中似乎有着更突出的光荣地位,但也常常使作家比其他文艺家承受更频繁更巨大的痛苦。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在其他文艺品类中虽然也分别或隐或显,或弱或强,乃至于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着十分强烈的体现,文学却总是集大成地、具体入微地、各侧面各层次都不可缺少地凝聚着民族魂。”

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彰显生活。刘心武小说的魅力在于紧跟时代潮流,但又不随波逐流;重视小说的艺术性,结构文体的语言力求创新,力求个性化和精致化,同时在字里行间传达着深刻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刘心武.班主任[J].人民文学,1977,(1).

[2]刘心武.生活的创造者:走这条路[J].文学评论,1978,(5).

[3]邱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陈思和,李平.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刘心武.站在镜子面前——读一篇日本朋友的评论[J].钟山,1982.

浅谈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魅力 篇5

关键词:色彩;绘画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34-01

梵高认为,绘画色彩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类最炽热的情感,而色彩在绘画中最擅长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和有着瞬间性的唤起视觉的注意力。绘画中不同的色彩运用将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人们对于色彩的感觉和自身的体验都会有客观性的联系和情感的体验,就像人们看到绿绿的大草原就感到愉快和幸福一样,色彩都具有着自身的“情感”。色彩还具有着表达“积极”或者“消极”情绪的作用,色彩的情感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和地域、不同的民族与肤色等等。

自然界的色彩现象为我们的视觉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画者作为视觉艺术的创造者,更应关注对色彩的体验和感受,让色彩成为我们表现自然,表现情感的自由手段。视觉形象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色彩可以传达人的思想和感情,明快与忧郁,兴奋与平静。然而,不同色彩的完美组合,会使人寻觉到色彩的奥妙,感受到迷人的旋律。色彩在绘画中从来不是单一的角色。色彩既是无限变化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色彩的对比中依靠虚与实,明与暗,疏与密,厚与薄,有行与无行的变化,成为表现性的重要语言。在今天这些媒体发达的时代,应当去磨练我们的全部感性和感觉,挖掘自己真实的色彩感觉,建立属于自己本质的色彩感觉。葆蓄珍贵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色彩具有体现艺术品冷、暖感受的魅力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冷和暖是一对矛盾,冷和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学范畴来看,色彩的冷、暖感是并不是色彩本身具有的性格,而是人们对客观的事物本身,通过人的精神世界所反映出来的感受,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因此,人们在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下会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顾虑重重的穷人对最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即使是同样的色彩,根据观众不同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景观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关系。

冷暖色调的运用在美学的艺术范围中,使一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能够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中发现出闪亮的冷光,在冰山雪景中充满着光照的温暖色彩。对于有背光和受光部分的物体,我们不仅要分辨出来亮的部分和半影部分的冷热调子,还应该感受到这一冷热调子所给带来的影响和情绪,也就是冷调子和热调子哪一方更倾向主导和统治地位。有些情况下,虽然有阳光的直射,某些物体的表面还会有强烈的冷光色调的反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去发现客观的规律。在大片的阴影中,其阴影边缘的颜色与所相邻物的色彩可以构成冷暖的交织。由于强烈的光照耀,相对的在受光部与更冷更暖色彩的对比下,受光的部分会有耀眼的光点产生,而这些光点的色彩会根据观看的不同角度和位置背景的衬托而产生色彩的差异。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是可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掌握,美学中的绘画色彩贵在独创,而非单纯地模仿自然的颜色。

二、色彩具有体现艺术品节奏韵律的魅力

“节奏”一词本出自于 音乐 术语,节奏是在电影、音乐、诗歌等能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所感受到的,是存在于有着时间形式的艺术作品当中。在绘画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到的节奏是通过反复的色与形的结构,间断和连续性的线条,色阶的转变的过程和色调的明暗和浓淡产生的顿挫抑扬都可以表现绘画中的节奏。从静止的画面中,追随着画中的色、线和形的变化与配列,使观众逐步地深入到艺术作品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当中去,反复出现的形态将给观众造成节奏的韵律。在一幅画中多种色彩之间,由一种色彩向另外一种色彩的过渡转变和色彩明暗度的变化上会出现跳跃和高低的亮点。线条的长短和轻重的组合,相似色块反复出现在一定位置等都会使色彩的韵律加强,给画面增强节奏感。对于整个画面的色彩配置,形成显着的色彩节奏,以增强整个画面的构思来创造的节奏进程是画家们要考虑到的“构思”。对于画家,只有能够正确估算到不同的色彩倾向和色块之间的邻接和对比的关系,预想到色调转变的情况下才能根据“节奏的进程”来创造和谐色彩,造成色彩节奏的强烈感。

三、色彩具有传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魅力

明快与忧郁,兴奋与平静。红色能把人带入热烈奔放,令人振奋的气氛中;蓝色则传递一种忧郁和悲哀的情绪。然而,不同色彩的完美组合,会使人寻觉到色彩的奥妙,感受到迷人的旋律。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画者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感受把自身的情感和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力一起融入绘画当中,使色彩和画者的情绪并置在一起。

上一篇:消失模铸造模具下一篇:多元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