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担保体系(共11篇)
农业担保体系 篇1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发展一直受到担保抵押不足而导致的贷款难这一现状所制约, 究其原因是农业企业面临的双重风险导致各家金融机构所持的谨慎心理造成的, 因此农业企业对于资金的信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农业信用担保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在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建立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转移农业风险。
关键词:农业融资,融资现状,农业担保
2012年2月1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性。然而, 我国现今面临的“三农”问题已不再是生存问题, 而是发展和出路的问题。农业担保在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的方式将助农、资农落到实处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组织化、合作化、企业化道路迈进, 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不断涌现, 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此背景下, 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如何与之相适应, 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一、农业企业贷款难的成因
(一) 小额信用贷款的局限性, 无法满足农业企业资金需求
农村信用社开办小额农业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以此满足中低收入农户对于生产生活资金的需求。然而就目前来看, 农户贷款的主要领域依然集中在传统种植业方面。近年来, 由于我国着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了深入的调整, 很多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层出不穷, 比如“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等等。可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多元化的信贷品种, 再加上没有完善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及缺乏贷款投放主动性等现实问题的存在, 农村信用社信贷品种缺失、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不强, 由此导致了农业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严重不足。
(二) 担保抵押机制缺乏, 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农业企业遭遇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保环节卡了壳, 担保环节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抵押担保形式过于狭窄, 缺乏创新;二是贷款手续十分繁琐。在这样的双重问题下, 许多农业企业只能是“望贷兴叹”而“痛失商机”。
(三) 保障机制缺位, 金融机构承担信贷风险压力大
由于农业的自身特点, 决定了农业企业在发展时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 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弱化了农户和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
二、建立农业担保机制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银行、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为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的问题, 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改善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促进农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 促进发展, 增加就业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 通过担保机构的规范运作, 形成市场化机制, 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产生了明显的乘数效应,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二) 架通银企之桥, 促进银企合作
以前各地常常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银企合作组织银企座谈会、现场会, 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最终很少能通过行政手段贷到款。现在有中小企业自己的担保机构, 银企之间的市场化桥梁真正架起来了。
(三) 孵化中小企业信用, 增强银行贷款信心
大部分企业在初创阶段, 在融资方面可做银行贷款抵押物的财产较少, 往往难于直接通过银行渠道融资, 通过担保机构的阶段性担保, 很多企业的业务开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部分企业已直接进入银行融资的资格, 并成为各家银行追捧的优质客户, 这些企业提高了自身信用度, 成为银行直接放贷客户, 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 企业资金倍增, 销售收入年年翻番。
三、农业担保体系面临的问题
由于农业担保出现时间不长, 其继续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 农业担保服务对象风险不确定因素多, 防风险难度大
农业担保的服务对象有一个明显特点———风险不确定因素大。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这两重风险, 一旦风险形成, 面广、量大和受自然灾害影响较深等特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自然灾害诸如台风、干旱、洪水等给农业带来的破坏和影响要远远严重于第二三产业。因此, 这也是银行和保险不敢而且不愿贸然涉足农业担保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二) 农业担保服务对象的基础条件差
一是农业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薄弱。土地、荒山、滩涂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归其所有, 私有住房的价值又少得可怜, 因此无物可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形成了明显的融资瓶颈, 无人愿意担保的现实情况也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二是很多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投融资的相关知识。除少数农业龙头企业外, 绝大多数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购销大户仅是依靠自有资金在维持企业的运作, 从未与金融信贷部门发生过关系, 缺乏向金融机构融资的知识和能力。
此外, 影响农业担保融资的还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及国家缺乏明确的政策扶持等。
四、发展农业担保机构的对策和建议
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2年2月1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农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对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担保机制也就是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体现。为加快农业担保机构的发展, 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 政府出资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开展农业担保业务
当前,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初步呈现出政府出资设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民间出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的互助性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广东中盈盛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对上述3种模式进行融合、完善和创新, 开创出为信用担保业界称道的“第四种模式”, 即担保龙头机构集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之合力, 共同推动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
由于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因此农业担保行业的非赢利性和高风险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非常高的, 其结果就是很难吸收到社会资金对其进行投资。基于此,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设立政策性支农资金, 比如说由政府提供农业担保资金, 委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并开展农业担保业务。这样可以将中小企业担保和农业担保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优势互补的效果。
(二) 注重宣传, 尽力扩大覆盖面
担保公司成立初期, 在切合实际制定《担保公司贷款担保操作办法》和《担保公司章程》的基础上, 把抓好宣传发动作为做好担保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召开培训会议、印发《担保办法问答》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 尽力扩大宣传发动的覆盖面。
(三) 将农业担保机构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管理
自1998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迅速, 在制度建设、操作运行、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担保作为信用担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生事物, 可将其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管理范围,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向农业担保延伸, 并借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验和运作模式, 促其加快发展。
(四) 建立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与农业担保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
随着连续九个中央涉农“一号文件”的出台, 各地金融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这些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 但金融和保险部门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于情于理“银、保”双方都应按适当比例共担风险。
(五) 重视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为农业担保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建立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一项成功的探索。将纯道德为基础的信用工程建设, 注入以经济机制为基础的信用工程建设, 在切实防范农业担保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 使信用工程建设与农民融资结合, 从而进一步促进“三农”的发展, 不失为一条新路。
(六) 加强农业担保机构的自身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担保是全社会担保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其客观存在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一要加强思想建设。农业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近年来的几个“一号文件”, 对于担保贷款的农业企业给与周到、优质的服务, 切实为农业企业的融资和发展作出贡献;二要加强班子建设。让那些具备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金融保险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总揽全局,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担保风险, 保障农业企业能够及时顺利融资, 促进农业企业的长足发展;三要加强业务素质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当前客观环境条件下, 农业担保机构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 从而为农业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和非常关心的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中, 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还是要靠种、养、加工和扩大农副产品购、销等渠道去实现,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渠道, 疏通融资瓶颈是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实践显示: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可以吸引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和支持“三农”, 对于有效拓宽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 加速“三农”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建立农业担保机构, 开展农业担保, 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余浩宇, 孙育平, 熊焱.对拓展农业企业贷款抵押担保形式的对策思考[J].企业经济, 2009 (12) .
[2].熊通, 陈东.积极拓展农业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渠道[J].中国发展观察, 2011 (7) .
[3].张绍基.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的几种表现[J].中国金融, 2010 (15) .
[4].李强.建立多方共赢的农业担保模式[J].中国金融, 2010 (15) .
[5].赖斌, 冯勇军.巴中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效应分析究[J].西南金融, 2008 (5) .
[6].王潇, 卢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J].农业经济, 2008 (8) .
农业担保体系 篇2
日本、韩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的主要特点
信用担保的重要作用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经历了近70年历史,为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以及日本经济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3月,信用担保金 额28.7964万亿日元,占日本中小企业贷款金额12%以上,当年办理担保业务114万笔,担保贷款金额12.9802万亿日元,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为这些担保提供保险(再担保)。
韩国通过政府支持的信用担保基金、韩国技术担保基金和韩国地方信用担保基金联合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信用担保的逆经济周期效应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和数据表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明显的逆经济周期特征,当经济增长放慢或出现阶段性困难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金额急剧放大,由此引发的风险和损失在此后2~3年内迸发,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信用担保的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
部分担保是防范信用担保风险的重要安排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之初,日本、韩国都采取了政府担保机构向贷款银行提供100%信用担保,随后都实行了部分担保的制度安排,由政府担保机构承担80~90%的贷款风险,贷款银行承担10~20%贷款风险,避免贷款银行“搭便车”,即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溢价收益。
再担保是信用担保发展的必然要求
日本是世界上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为52个地方信用担保协会提供信用保险(再担保)支持,数据表明,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30%以上与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相关。韩国也于2003年建立了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联盟,为16个地方担保基金提供再担保支持,2005年度再担保金额达到1.4123万亿韩元,成为韩国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的中间力量。
再担保的紧迫性
韩国技术担保基金曾经为韩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遇到了不良资产问题。与此相对,韩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联盟由于建立了再担保体系,由政府支持的联盟为17个地方担保基金提供再担保支持,发展势头良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由于单一担保机构难以抵御违约风险,日本政府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再担保)制度,在随后40多年时间,中小企业为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信用担保发展有一定基础后,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应及早启动,单一担保机构发生风险必然会危及信用担保行业和中小企业融资,我国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
再担保是信用担保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客观需要,是提升信用担保机构、补偿担保机构代偿损失、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制度安排,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引导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实现政府公信力、法人机构高效率、市场有效性的统一。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日本、韩国经验必须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当前,信用担保在北京市已经有所发展,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进行准入限制不合时宜,政府可以将致力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纳入再担保框架下,引导这些担保机构专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特别是为正常条件下不能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服务。为此,政府应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机构给予信用提升和损失分担的支持,使得经营良好的担保机构继续放大担保倍数,起步阶段的担保机构能够得到贷款银行的认同。
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应整合和优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资源配置,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中小企业融资,同时提升社会信用基础,改善地方投资环境。
借鉴日韩经验的建议
截至2005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2914家,担保资金815.15亿元,累计担保企业26.34万户,累计担保金额4673.87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得到迅速发展。北京市各类中小企业78.9万户,约有8万户中小企业有贷款担保需求,能够获得担保和贷款的中小企业尚不足3%。北京市担保机构60多家,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许多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低于2倍。少数有一定规模、运行较好的担保机构已接近放大倍数的极限,更多的担保机构资信未得到贷款银行的认可。
在目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缺乏、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再担保机构,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操作上,建议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发挥提升担保机构信用、分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损失、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引导和扶植担保机构为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突出政策性载体的附加性,保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平衡发展,防范信用担保行业风险,改善地方投融资环境,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政府主导
管理体制 政府通过增信服务的方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及时、有效地向中小企业传导政府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意图。
资本性质 中小企业再担保是政府财政职能的延伸,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当然在确立和保持财政性资金主导地位前提下,可以发挥其他政策性机构功能,以克服财政资金的规模和期限制约因素。
体系构建 在全市范围的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和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都应体现政府的主导性。
资本构成
日本、韩国再担保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雄厚的资本基础来自于政府的预算安排,美国小企业局(SBA)在运作方式上与日韩不尽相同,但基础是政府出资或财政预算支撑。因此,北京市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应遵循“市政府出资为主、区县政府出资为辅,政策性资金为主,社会性资金为辅”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扩充资本规模。
第一阶段,市财政出资为主,设立初始资本5亿元的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基金),以信用担保机构增信、风险和损失分担、行业管理和服务为主要业务。
第二阶段,根据再担保机构和业务发展情况,适度增加再担保机构的资本规模,扩大再担保业务。
第三阶段,基本形成北京市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再担保机构资本规模约10亿元,再担保覆盖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规模200亿元,初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技术支撑
日本、韩国的再担保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先进的信息技术不可或缺,如日本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数据库协会(CRD),韩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系统(CCRS),这些系统掌握的数据客观全面,为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是很好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运作模式
基于国内外中小企业再担保的实践经验和北京市信用担保的现状,再担保机构应发挥信用提升、风险和损失分担、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其具体运作应包括: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准入
中小企业再担保业务,包括突出增信功能的一般责任再担保、重在分担风险和损失的比例再担保,已经延伸再担保业务,如为担保机构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批量受让同质性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担保责任、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证券化支持等;
再担保业务的运行应兼顾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率;
对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的评价应考虑社会效益和财务收益。
农业担保体系 篇3
1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构模式
加拿大、德国、美国、日本等是最早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达国家, 在20世纪50~60年代分别建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分析, 明确这些国家的担保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金融形式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日本企业成立了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 为中小企业可以提供30%~70%的贷款保证。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隶属政府部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要是中小企业署通过设立的信用担保项目,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三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信用保证基金形式为主体的担保机构。主要以贷款保证计划的形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手段[1]。
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组建模式有三种可以参照:一是以政府主导组建为主, 政策性运作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核心的传统模式下的一种回归。二是以社会化主导组建为主, 市场化运作为辅的模式。即, 以个人或企业营利为目的,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组建担保机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产权主体明晰、权责分明、商业化气息浓厚等特点。三是以政府主导组建为主, 市场化运作为辅的模式。即, 以政府出资为主, 市场筹资为辅, 以保本微利为宗旨而设立的一种担保机构。其主要遵循市场规律运作的同时也突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2]。
第1种模式采取集约化的组建和管理,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往往会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并不符合中国大经济环境的土壤;第2种模式充分发挥了资本的社会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优势, 但往往调控比较困难, 容易形成信用担保危机;第3种模式既可以体现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性, 又可以有效地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最终实现政府、市场、资本三者之间通过调控、可自由流通相结合的过程, 实现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3]。
所以笔者认为, 考虑到农业高科技行业的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且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相互发生作用等因素所导致的高风险性, 以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基本国情, 第3种模式针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最为合适。这种模式下, 政府扶持的信用担保市场可以逐渐开放, 并可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担保机构和风投公司参与出资。其在不丧失国家产业政策是以市场行为基础的原则下, 能够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
2 实现多种渠道聚资层级化开源的保障运行机制
担保机构模式组建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机构保障, 然而如何真正实现运作,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首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资金的筹集。
2.1 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出资
政府财政预算出资, 这是担保机构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出资比例可以达到70%左右, 地方政府还可以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地方税的一定比例以财政的形式入股担保机构, 以股份形式形成担保资金。同时, 金融机构中的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受益人, 也应当给予相应资助。通过担保机构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担保, 使企业信用增级, 使之可以加入到银行贷款的行列, 故银行和担保机构作为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理应对其进行资助, 金融机构出资可以占资助比例的20%左右, 剩下的10%左右可以由企业自行承担, 这样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担保负担, 扩大了企业融资的途径。
2.2 农业科技信用保证基金
农业科技信用保证基金是由政府及银行共同捐助成立的, 以财政部主管的公益财团作为法人。主要任务是:贯穿执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性导向原则, 排除中小企业申请融资时因缺乏担保品产生的障碍, 以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当农业科技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 无法提供银行所需的担保品时, 便可以利用信保基金解决担保问题[4]。
针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农业科技信用保证基金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构建为:基金组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董事会作为基金的最高决策机构, 可由科技部、财政部、各地方政府、银行分别指派人员担任董事;监事会中监事人员可由中央政府和央行派任, 监督基金运行;经理则有董事会任免即可, 负责执行基金机构的日常事务。
2.3 担保费率和利息收入
纵观世界各国 (地区) 的担保费率最高的是美国, 约为4%左右, 最低的地区是我国台湾省, 约为0.75%, 综合平均约在1%左右。根据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 投资者意愿不强, 且农业科技企业有行业自身的弱势性。为了促进投资, 最大限度地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我国的保证费率可以设定约占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而且, 还应当根据各地区自身情况设定一个浮动范围, 使得西部地区保证费比例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 东部地区可以适当调高。利息收入按照我国信保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即可。
3 明确高新技术为主灵活化担保的主营业务原则
有了担保机构模式, 有了运行保障机制之后, 真正形成体系, 开展起业务来, 担保对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担保对象的范围, 设定担保资格准入条件是规范担保门槛准入的基础。
笔者认为, 作为担保机构应本着非盈利或微利,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为原则, 以通过信用扩张形式建立金融机构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纽带为目标, 致力于维持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所以担保机构对于担保对象具有相对的公益性。
担保机构的担保对象是涉农高新技术企业, 但并非所有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在可以提供信用担保的范围。参考一般中小企业的准入条件, 涉农科技企业的担保对象可以明确以下几条门槛标准:一是信用担保资源不足但公司具有发展潜力;二是有暂时的资金困难但是仍能维持正常运作的企业;三是能够明显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体现外部正效应的企业。
对于信用评级较好的企业, 融资难题可以通过信用担保机构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那些信用等级不佳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信用担保机构对于其解决融资难题也仅能起到辅助性作用。所以,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仍在于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4 扩大担保防控机制风险化最低的长效发展平台
任何一项体系的建构和实施要最终落地, 都离不开各种防范与监控机制。要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真正构建起来, 成为信用担保的长效发展平台, 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继续规范和约束的同时继续扩大和深化。
4.1 建立比例担保制度和反担保措施
我国现行的《担保法》规定, 担保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几乎要提供全额担保。此种政策降低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和事后追偿的积极性, 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银行收益, 保证其贷款的安全性, 但过度依赖担保机构反而不利于担保机构和银行的分工协作。纵观世界各国 (地区) , 较为成熟国家 (地区) 的担保比例美国为70%~90%, 日本的信用保险公库担保比例为70%~80%, 我国的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的保证比例可达到50%~90%。因此, 为了提高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及提高两者之间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参考国际惯例, 采用适当的比例担保。对于自信评级较低的农业科技公司可以将担保比例维持在50%左右, 对于信誉较高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适当提高担保比例, 但最高不能超过90%。
为了有效降低担保机构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还可以适当要求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定的反担保品。反担保品的条件或者价值通常要低于银行贷款所需提供的担保。例如美国的中小企业贷款计划中, 要求企业的主要管理者提供个人抵押品以提高业主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我国台湾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 要求台湾的涉农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和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等等。鉴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不能提供组织的房产、土地、以及增值较好的资产作为担保。因此, 针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 应有针对性地设立反担保品。可将农业高新技术中的农业机械, 科技育种技术, 农作物畜牧改良方法等一系列专利权纳入反担保范围。这些虽然在评估作价上仍有一些困难, 但是就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来看是可以作为反担保品的, 而且是十分有必要和有利的。如2012年4月份国家科技部、知识产权局和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型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应用, 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北京市也已颁布了若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相关的政策, 以鼓励知识产权作为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的担保品。这些足以看出国家对知识产权担保的肯定和重视。从长远角度看, 这类反担保品有其普遍实现的可能性和意义。
4.2 建立担保风险预警系统和逾期贷款追偿制度
由于目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参差不齐, 因此必须事前防范,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联合建立以银行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的追踪系统。并实时追踪受保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和项目经营状况。为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受保企业提出建议。此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企业不能按时偿还贷款, 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分析财务指标, 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反担保能力, 将评分结果进行等级划分, 并建立专门的档案, 以此确定企业的资信等级。对于信用等级较高, 资金周转紧张只是暂时现象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可以适当延期, 对于那些因经营不善, 导致产品滞销、陷入危机的企业, 担保机构则应果断诉诸法律, 拍卖合法财产偿还贷款, 以减少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损失。
5 总结
综上论述, 担保机构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为缓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做出了一定贡献。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监管, 运作模式不明晰, 迫使担保机构呈现出无序发展的态势。故本研究认为明确担保机构组织形式, 创新担保机构运行机制, 拓展业务经营范围, 加速信用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 构建风险防控平台, 进而完善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其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纵观担保机构的外部环境:从各地出台的政策看, 湖南省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 对名单中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按照一定标准免收3年征营业税;贵州鼓励各地设立专门服务现代农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 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
从担保业动态来看, 担保公司积极寻求创新, 结合地域特点, 搭建集合授信、融资担保平台, 拓宽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 农业科技企业在增资基础上, 积极与各银行接触、商洽, 主动寻求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合作机会, 加速业务拓展, 提升担保规模。
从区域市场来看, 各地在对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后, 担保行业出现危机时期的“双减”情况, 政府倾向构建多元化担保体系, 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扶持科技型、旅游服务等新兴市场担保融资, 小型企业受益颇多;担保公司也创新业务模式, 入驻网贷平台加速融资。
由此可见, 政府对于担保机构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企业、政府、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并不断完善,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孔荣.涉农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2]王静.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信用与金融支持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3]孙壮志.浅谈担保公司经营模式的构建[J].事业财会, 2003, 86 (06) :14-17.
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重点 篇4
一是
进一步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约束机制,新出台公司股东联保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担保业务学习,在提高公司员工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基层业务代办员业务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我市农业担保工作发挥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培训三次。
三是对符合担保申请的涉农贷款项目及时调查,在完善反担保措施后履行正常审批程序并迅速办理相关手续,全年计划投放担保贷款1.8亿元以上。
四是健全完善风险评估控制制度,探索建立与银行风险联动机制、合作模式、风险分担方式、双方应遵守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农业担保公司能够健康长远发展。
五是增资扩股2600万元,计划能得到市政府支持,给我公司再注入资金1000万元,社会股东增资1600万元,加上原有注册资金5455万元,就可达到8000万元以上,同时按照与商业银行签订的协议,公司在新的一年提供担保总额可达2至3亿元,必将为我市涉农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便能更好的为我市“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六是继续做好“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审核担保业务,计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3000万元投放任务。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问题和对策研究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少,信息不对称等先天性不足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普遍性的难题。为此,信用担保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大约有48%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已经有5000多家,担保总资金超过3000亿,累计担保企业多达100万户。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对于减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二、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过十几年发展如今已逐步走上正轨,发展势头良好,体系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体两翼四层”,其中一体代表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两翼是指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作为必要的补充,四层指县(市)、地市、省(市、区)中央四级担保机构。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在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对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担保机构的经营治理正逐步变得规范,行业的发展已慢慢步入正轨。
(一)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规模现状
从2007到2009的信用担保机构数量有所增加,虽然在2011到2009的机构数量已经有所下降,但在担保机构的平均数户中,担保贷款的贷款和总资金的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金104元,同比增长29%。在4439个国家机构,据统计,注册资本1元以上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已达到35;100万元担保金的注册资本,再担保机构共计2196个,占了近一半的资金,担保机构的数量占79.01%;业务占84.38%。可以看出,较大规模的资金担保机构正在迅速发展,其抗风险能力和服务水平也较强,使安防行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信用担保机构运营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安全机构自身实力的逐渐增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体现在补偿业务的补偿率和不良贷款率。据统计,到今年年底,2011的融资担保的补偿率为0.5%,损失率为0.02%,相比减少了0.02%。非执行贷款利率为0.8%,最近两三年都是慢慢在减少。2011年共有560亿元准备金余额,担保责任拨备覆盖率达六倍,担保责任拨备率为2.9%,可见担保机构在控制风险的能力正在提升,已经慢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风险使得担保资金放大倍数偏大,严格控制了其的担保能力,这也导致牺牲了更多的收益。
三、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体系的内部问题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结构单一。我国的信用担保模式中目前处于绝对地位是政府担保方式。政府担保的数量和投入的资金规模上都远远超越了别的模式,这使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负担。
2、信用担保分散机制尚不完善。我国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与银行间行为进行规范。正因为这样,担保机构与银行相比较往往地位更弱势,承担信贷风险较大。再加上国家的信用再担保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办法二次转移或分担风险。只可以依靠较为低效的反担保措施来减少自己的风险。
3、担保资金补偿机制不到位。担保机构为了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发展、提升经营能力,可以适当拿出一定的利润或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以用来补偿减少的担保基金。在我国,担保资金的补偿机制尚不健全。政府的拨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一次的,很难再有后面的资金补充。而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往往又因为业务风险比较高,会为了减少补偿资金成本,提高担保费用,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担保体系的外部问题
1、信用担保法律保障不完善。如今我国有关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担保市场、从业人员、担保业务等很多方面还没有明晰的规定,关注点都是如何去让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就算有一些规定提及到了,其针对的范围也是比较狭窄。
2、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的调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中小企业,机构的数量很少,往往由银行自行调查。其次,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现行信用担保体系下,中小企业通常是由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的信用评价,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使失信的情况经常发生。第三,我国缺乏确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方法,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评价大企业的方法,而对大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则不那么真实可靠。
3、政府支持。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大,实施担保业的优惠政策只能是免征营业税的部分担保机构。因此,政府应及时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增长。
四、我国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的解决对策
nlc202309020105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建立地方和中央的风险共担机制。政府应建立省级和中央的再担保体系,以保证省级、省级、中央政府能够为中小企业安全体系提供保险和担保体系,这意味着安全体系不能完全控制和规避风险。
2、改进政府的介入方式。我国政府部门应逐步改变以行政干预直接操作担保业务的做法,使担保业务遵从市场导向原则进行。同时,政府也要调和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平稳运行。
3、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这一专门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型企业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设计、验证和建设工作,然后另一方面,应注重业务流程、操作规程、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用担保体系,还承担起信用担保行业及其组织的特殊监管责任。
(二)建立合理的资金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比较大,目前的情况,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建议政府从制度建设上,保证资金纳入预算管理,通过财政预算的定期投资,建立信用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同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实施的重新保障,建立了损失赔偿机制。
(三)建立健全法律规范
我国必须加快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法规的完善,然后根据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现状,明确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准入条件、行为标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收费制度和行业管理制度,并保障信用担保机构的独立运作和独立管理。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扶持政策。我国还必须研究和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建立定量的操作性强相关指标体系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及时跟踪分析,一旦中小企业的情况达到临界状态,并随时可推出相关保护措施。通过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经济或金融危机的早期阶段,中小企业可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预防和保护,以避免更严重的影响,以确保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泠曦.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与发展[J].中国安防,2010,(09).
[2]武安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1,(06).
[3]金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10).
[4]朱大鹏.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J],2014,(11).
[5]孟军.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历程与风险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11).
[6]王丽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借鉴--以日本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9,(07
农业担保体系 篇6
关键词: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支农资金
近年来, 四川省各级财政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农新机制, 财政支农对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尤其在支持发展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有效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有效缓解。
一、支持发展农业信用担保的有益实践和初步成效
为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金融信贷缺位的难题, 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的新路子, 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 资阳市 “千万工程”信用担保公司成立, 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农业担保公司。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颁布后, 全省农村信贷担保加快发展。目前, 资阳、内江、眉山、绵阳等市都组建了从事农业信用担保的商业公司。2007年3月, 成都市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 专门负责投资促进现代农业项目, 探索“以拨改投”融资机制, 以政府的启动资金撬动金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现代农业, 并为现代农业项目和农民创业提供担保、保险和贴息服务, 四川省农业信用担保进入了“快车道”。这些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大都实施“财政引导、多元投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发挥了信贷中介和融资杠杆作用, 不仅有效带动了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产业, 推动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为财政支农资金进入农业生产性领域提供了有效途径。
财政资金参与、主导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和运作, 担保公司坚持“非赢利性、安全性和社会性”原则, 积极发挥了政策性作用, 在聚集各方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功能。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充分发挥 “金融放大器”的中介功能, 有效撬动了银行资金、民间资金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聚集和投入。资阳市通过财政滚动投入吸引社会资金, 农业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达1.53亿元。2008年上半年, 担保公司向121个合作社发放贷款6亿元, 累计担保贷款达16.67亿元, 贷款余额达9.32亿元。成都市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和部分土地出让收益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投资平台, 构建农业投资和担保公司, 以12.6亿元财政资金, 撬动了190多亿元资金投入农业。二是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资阳市进一步探索完善并积极发挥“六方合作+保险”的农业信用担保机制, 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08年6月, 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4889个, 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28户,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2亿元, 同比增长18.3%, 有效地带动了全市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资阳市通过农业担保公司大力扶持畜牧业“千万工程”, 形成了“担保融资—投入激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幅在全省众多丘陵市州排名第二。四是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农业担保的支持, 一部分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获得了足够的金融资本、民间资金, 一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制约瓶颈得到了有效缓解。
二、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及主要特点
目前, 四川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基本形成了“政府牵头、财政引导、多元投入、滚动积累、逐步增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 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积极开展信用担保、担保贷款等业务, 有效引导和聚集各类资金进入农业。在经营管理上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经营管理上实现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衔接
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弱质性决定了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 必须发挥财政资金的公益性功能主动介入。四川省目前的农业股份公司, 都是由政府牵头组建, 政府每年都注入财政资金, 保持财政资金在公司股份中的主导地位。同时, 为确保担保公司的规范化运作, 提高经营效益, 四川省现有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实现了投入的多元化和股权的多样化。在具体运作中, 充分利用市场运行机制, 按规范的企业运行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投资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 建设一支基于市场经济效益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专业团队, 有效减少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
2.积极探索了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壮大的长效机制
以资阳市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为例, 该公司经过几年经营实践, 成功地探索出了公司发展壮大的四大促进机制。一是建立了多元化吸纳资金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了市、县财政每年补充资本金制度, 以财政资金投入的刚性规定保障资本金的持续注入;制定了公司提供担保的企业、业主都要按担保额的20%入股的硬性规定, 不断吸纳社会资金注入;通过银行贷款并以股本形式注入担保公司, 使公司资本金由成立初期的1419万元增至目前的1.53亿元。二是建立了与金融机构担保放大、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该公司与农行、工行、农发行、开发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签订了担保融资协议, 担保放大比例由最初的2倍提高到5倍, 其中农发行按最高规定10倍比例予以办理。同时, 对担保贷款的风险损失, 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分别承担70%、30%, 实现了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三是建立了多环节风险防范保障机制。建立风险补偿资金, 企业申请担保贷款100万元以上的, 必须按20%的比例缴纳风险补偿金, 同时, 推荐担保的县 (市、区) 政府按5%缴纳风险补偿金;建立担保责任余额最高控制制度, 单个担保客户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公司实收资本的10%;建立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保证制度, 被担保企业要以企业动产和不动产, 采取抵押、质押等方式为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担保公司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10%提取风险准备金。
3.探索了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功能的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资金参与、主导农业担保公司, 将过去财政的分散补贴、无偿补贴改为相对集中的信用担保扶持, 由拨款变为投资, 以市场配置资源取代行政审批分配, 同时, 担保公司通过拓展与金融机构在现代农业信贷方面的合作, 来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不仅呈几何级数地放大了资金, 而且通过专家组审批和银行挑选, 通过市场发挥力量, 使那些前景好、能流转土地、带动农民多的项目能得到极需的数额巨大的资金, 财政资金实现了“滚动放大”,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使农业的投入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 有效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启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在发展农业经济
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通过参与、扶持农业担保公司的路径, 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生产性领域投入,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物质保障。
2.进一步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
组织力量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指导推进农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意见, 鼓励各级财政、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完善四川省农村投融资体制。
3.进一步加强指导担保公司建立严格的内部监控, 建立反担保质押、定期检查评估、风险预警与展期等相应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帮助担保机构建立完善投资管理制度, 坚持按市场化分配资金, 配置资源, 确保担保资金管理使用科学、规范、透明, 有效预防资金管理分配中的腐败。
4.
农业担保体系 篇7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控股公司。2005年4月, 湖北省与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签订了300亿元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同时, 湖北省政府决定, 拿出财政资金支持组建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公司。该公司于2005年10月注册成立, 注册资本22445.5264万元, 共有股东21家, 省国资委占比91.44%。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起到的担保平台放大效应显著, 在缓解龙头企业资金融资难问题上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持了一批重点企业快速成长, 在推动金融部门对农业的投入, 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的新路子, 搭建政策支持的新平台等诸多方面起了很大了作用。
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的SWOT模型分析
2.1 SWOT模型简介
SWOT分析法, 即态势分析法, 是指从优势 (strength) , 劣势 (weakness) ,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s) 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其模型可用表1简略表示) 。
2.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SWOT分析
2.2.1 优势 (strength) 。
(1) 公司战略目标清晰。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为申请贷款融资的市 (州) 级及市 (州) 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 为市 (州) 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 向国家信用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 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中介服务, 主要目的是服务农业。 (2) 股东背景优势和公司人力资源优势。该公司人权和事权由湖北省农业厅管理, 省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 具有较强的股东背景优势。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产生, 现有员工28名, 从业人员都具有较高从业资质, 学历平均水平较高。公司下设综合部、财务部、风险控制部、项目部, 以其全部资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3) 合作银行实力较强。2005年4月, 湖北省与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签订了300亿元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同时公司与国开行、农信社、农行、农发行、深发展、湖北银行、农信社、汉口银行、建行等银行有合作。
2.2.2 劣势 (weakness) 。
(1) 缺乏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的管理规范。农业信用担保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目前我国对此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系统有效的法律, 使得农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保障。 (2) 盈利空间有限, 抗风险能力弱。由于有省财政的大力扶持, 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具有先天的保护屏障, 缺乏市场战略与竞争意识, 使得其业务开展范围狭小, 市场意识薄弱。 (3) 反担保资产评估难。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对象主要是农业龙头性企业, 其财产主要是像房屋厂房等无权证资产, 无法进行贷款抵押。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 对市场变化、天灾人祸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自然的、市场的以及主观的因素相互发生作用, 导致对反担保资产的准确评估较难。
2.2.3 机遇 (opportunity) 。
(1) 宏观政策优势。“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央连续多年发头号文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接入征信系统, 完善管理政策。这就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背景。 (2) 行业发展优势。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专业化经营是其发展的必然道路, 而后续资金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经营规模较难扩大等都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这就为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 (3) 湖北省迎来“黄金十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为农信担保公司发展提供发展契机。国际金融环境引发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刻调整, 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 湖北省将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
2.2.4 威胁 (threats) 。
(1)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展以及农业企业融资需求的增长, 农业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 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以及单一的业务收入已经难以保证其对农业企业的担保贷款额度, 给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带来了威胁, 这也成为制约其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担保公司的低收益和高风险使得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对等。担保公司收费较低, 同时面对的担保企业农业企业经营有较大不确定性。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波动较大, 担保公司在融资链条上属于风险最终承担者, 压力较大。 (3) WTO规则的约束以及国际担保业务市场的竞争。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WTO国民待遇等规则的约束, 使得国际资本快速涌入, 国外机构纷纷进入本土, 参与担保行业的市场竞争。由于我国担保行业起步晚, 技术经验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同类行业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即使是在本土的竞争也相对处于劣势。
3 对我国农业担保公司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层面
农业担保企业的政策性和服务农业性决定了其保费收入的不足, 政府应该加大保费补贴, 同时政府完善财政对农业担保机构支持机制。
3.1.1 建立农业担保风险准备金。
对农业担保的风险准备金按照一定比例, 建立包括中央、省、市、区县等多级农业担保准备金, 形成与中央财政相补充能有力支撑农业担保健康发展的货币资源。
3.1.2 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对已建立的农业担保公司, 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扩充公司资本, 发放政府补贴, 实施优惠税率,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并奖励业务开展好的公司。
3.1.3 适当开展地区试点。
放开农业担保企业的单一化业务限制, 允许担保公司适当运用资本金开展其他业务, 投资其他业务。比如, 投资市场上比较安全的金融产品以增强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设立政府农业担保专项风险补偿基金, 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
3.1.4 完善担保业法律法规。
加强针对担保业的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监管、自律、核算工作。立法缺陷是行业发展的硬伤。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担保行业大发展规范与保护, 制定相关经济法律与会计制度。
3.2 担保公司层面
3.2.1 完善公司管理模式。
农业担保公司应该努力提升企业管理,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使企业综合管理实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适应发展的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 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3.2.2 拓宽融资渠道。
农业担保公司应该增加和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拓宽融资渠道。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涉足非农项目担保。利用担保服务平台, 为龙头企业开展金融咨询服务, 创造服务收入, 改变目前仅靠担保业务收入的现状, 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
3.2.3 加强风险防控。
农业担保公司应该坚持以“防控风险”为主的工作思路, 集中精力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风险, 进一步加大对担保企业资信评估力度及加强受保企业的保后跟踪管理工作, 及时了解受保企业的经营状况, 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对各种风险努力做到提前预判, 及早应对, 加大对代偿款项的追偿力度。
3.3 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支持农业担保公司的号召, 加大和农业担保公司的合作, 利用自身优势支持和帮助农业担保公司发展。在放款条件和放款金额上应该适度考虑向农业小微企业倾斜, 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将小微农企拒之门外, 用实际行动支持农业做大做强。
4 结语
农业担保企业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动力, 搭建了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平台, 对解决我国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但在资金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等方面, 农业担保公司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此外农业担保人才的缺乏, 农业担保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也对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对此,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担保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农业担保公司应该努力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拓宽融资渠道, 同时加强风险管控, 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加大对农业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 共同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助力。
摘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的建立搭起了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平台, 对于农业企业的做大做强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样本, 借助SWOT分析模式, 对我国农业担保公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就其未来发展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三农,农业担保公司,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姚江.发展农业担保助推现代农业[N].中国信息报, 2011-6-16.
[2]马九杰.农业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建设[J].中国金融, 2012 (14) .
[3]杨晖, 王梅.信用担保管理与实务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农业担保体系 篇8
1 合作社基本情况
重庆市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 现有329户社员, 注册资金200万元, 年养鸡规模1200多万只, 是集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种苗、饲料、兽药采购、配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生态土鸡、无公害生态鸡蛋已获得国家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合作社以帮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 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为宗旨, 带领农民致富, 增加农民收入。
2 合作社因无固定资产作抵押融资特别难
从2007年到2010年, 资金短缺一直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成立之初, 社员出资是合作社运行中最常使用的融资手段, 也是最直接的融资渠道。但受限于社员自身经济能力, 融资金额普遍偏小, 对于亟待快速发展的合作社来说意义不大。此外, 由于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 合作社对外融资显得异常困难, 导致合作社在发展前期受到许多限制, 社员之间的连接也较为松散。2010年初, 合作社为稳定销售渠道, 带动当地家禽养殖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拟实施“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 实行科学化统一管理, 保障产品质量。通过前期的测算, 合作社资金缺口在80万元左右。为筹措资金, 合作社曾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和找银行融资, 均无法得到落实, 再加上合作社成员自筹资金规模偏小, 资金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合作社将随时失去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3 农担公司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助推合作社稳健发展
正当合作社实施项目处于搁浅停滞的境地时, 通过当地农经站推荐, 公司了解到了合作社的实际情况, 立即组织相关人员, 深入合作社生产基地开展现场调查和考察论证。经过实地调研与听取周围村民对合作社的评价, 公司认为合作社养殖经验丰富、销路稳定、经营状况良好, 守信用, 决定对其进行担保贷款支持, 帮助其做大做强。
为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 公司在合作社项目评审与反担保措施设计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在项目评审上, 公司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坚持4个方面的重点审核: (1) 发展前景广阔。合作社以生态家禽养殖为主, 并以已获得国家无公害生态土鸡及无公害生态鸡蛋的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 具有一定的消费者认可度, 产品有市场。 (2) 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品行端正, 诚信记录良好。合作社理事长丁书清在周围村民中口碑较好, 诚信经营, 无恶意不良信用记录。 (3) 合作社家禽产业链较完善, 养殖风险可控。合作社具有稳定的生产资料供应、中转、储藏、产品销售体系。 (4) 合作社社会效益突出。合作社社员众多, 直接从业人员达600多人, 解决移民下岗工人、农民就业达500多人, 辐射到万州各个乡镇及周边十几个县市。在反担保措施上, 公司针对合作社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专属的综合反担保措施, 以增强其融资能力。如, 农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抵押, 鸡舍设施设备抵押, 生态鸡及蛋鸡的生物资产抵押, 合作社核心成员互保等。
为了更好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公司又适时制定了《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称“办法”) , 根据办法规定, 公司将对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提供2项优惠措施: (1) 直接降低融资成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担保费按现行收费标准下浮10%~30%, 保证金下浮30%~50%, 极大减轻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本。 (2) 争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进行申请利息和担保费的市级财政补贴政策, 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4 担保资金按时到位, 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
合作社成功融资80万元后, 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投入,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 一部分资金用于林下生态无公害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前期资金的周转。截止目前, 经过不断的累计投入, 基地已建设完成, 并运转正常, 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 一部分资金铺垫到建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制定了合作社产品的地方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 实现了商标无公害标识脚环制, 并完成了产品包装、蛋品喷码等设备。
(3) 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并完善了商务部农超对接示范项目中鲜活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建设。
通过农业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贷款, 合作社迈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合作社发展有了希望, 社员的凝聚力较以前更强了。2011年合作社的生产量、销售量、利润收入较2010年有了提高, 实现利润100多万元, 带动社员创收近2亿元。
5 展望
通过前期的融资试点, 公司与合作社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 为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公司拟为农建家禽合作社在原有80万元授信额度上进行增信, 继续扶持其做大做强。
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对新型融资方式、融资渠道的探索,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成功试点, 给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摘要:2010年以来, 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按照投资银行模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项目, 其中重庆市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担公司支持, 累计获得银行贷款160万元, 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资金难题。农建合作社迈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 范围辐射到万州各个乡镇及周边十几个县市,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简介该项目及其所取得效果, 并对前景作了展望。
农业担保体系 篇9
基于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偏小、贷款额度小和周期短、财务管理透明度普遍偏差、抵押担保物普遍缺失等客观原因, 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信贷风险、降低信贷成本、减少坏账滥账等不良贷款, 而减少了农业企业的放贷规模。为了解决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抵押担保物不足, 企业信用层级不高等问题, 融资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成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 降低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和成本, 提高了被担保企业的融资信用, 为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设计了“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的融资担保制度, 以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效率和效果, 推动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相关概念
(一)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内涵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是指担保机构通过其第三方信用为农业企业从各种融资渠道获取发展资金的中介性和金融性的担保行为。从目前来看, 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农业企业间接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 且由于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资本总量较小、信用等级偏低等因素制约, 农业企业的银行贷款申请通过率较低, 担保机构对其贷款行为的第三方担保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型农业企业的银行贷款效率和效果。因此, 担保机构对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主要是对农业企业等担保人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入和资金融出的经济活动的担保。
在融资担保业务办理过程中, 担保机构要对农业企业等资金需求主体的信用进行科学的评定, 确定资金需求主体的信用等级;担保机构对银行等资金供给方提高其资信证明, 确定其信用担保资格和履约能力, 使银行认可其中介性和金融性担保资格。
(二)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内涵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是指规范、调整和优化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关系、履约规则、运行机理等的统称。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包括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诸多内源性组织关系、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间的竞争关系、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之间的协调关系, 国家对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关系等。
完善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是保障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行为健康、有序、稳固发展的前提, 是规范和完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重要规范, 是统筹协调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间良性关系的重要保证, 是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竞争环境的重要基础, 是提高农业企业融资效率和融资效果的重要保障等。
三、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运行成果显著, 在缓解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拓展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提高农业企业融资能力, 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且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发挥明显, 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不断活跃, 融资担保机构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升等, 使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制度得以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但与国外或其他省域较为先进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相比,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难以切实适应黑龙江省的市场经济环境、农业产业政策环境, 难以切实满足具有地域属性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难以有效缓解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难题等,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设计还存在诸多缺陷。
(一)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缺陷
融资担保机构是解决农业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中介性金融服务机构, 其员工素质、资金补充渠道、风险管理能力、监管机制等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虽然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规范性和完善性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表现为融资担保机构的员工素质偏低、融资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渠道不顺畅、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滞后等。
(二)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环境的缺陷
融资担保环境是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设计的根本依据, 是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运行的基础条件。从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环境来看, 融资担保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较差, 信用评级标准规范性较差, 反担保措施变现难度较大等, 难以保证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行为的效率、有序运行。
(三)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机制的缺陷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职能由发改委、工信委、工商联、金融局等政府部门共同监管, 形成了“多头监管、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的状况, 使融资担保机构监管效率低下, 影响了融资担保机构的持续发展。对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内容较为狭窄, 尚未形成从市场准入到退出的全程监管活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机制中, 监管主体职能发挥缺位、监管内容狭窄滞后, 制约了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标准的确立, 不利于融资担保行业的规范性、有序性、高效性发展。
四、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方案
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设计了符合黑龙江省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符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现状、符合农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安全需要的“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以切实优化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切实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效率和效果, 切实完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环境等。
在“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中, 要尝试整合黑龙江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 平衡政府、融资担保机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及其他中小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利益。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行政性、导向性、扶持性优势, 以确保其融资担保服务对农业企业存续发展、农业技术研发创新、企业规模扩大再生产等;二要充分发挥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灵活性、资金多元化、运作市场化、风险和成本管理科学化的优势, 以开发更符合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需要的金融产品, 以活跃融资担保金融服务环境等。
“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建立需要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 以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要兼顾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商业利益, 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企业主体, 促进企业融资担保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 要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传递准确的融资担保信用、开展合理的融资担保服务、确定科学的融资担保措施,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等进行融资担保行业, 成立规范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且不断规范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服务, 形成政策性与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信息共享、信用标准、业务沟通、优势互补的系统体系。
五、黑龙江省新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支撑策略
(一) 加强农业企业的信用建设
根据国内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 结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基于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创新方案, 本研究认为黑龙江省农业企业信用建设要建立具有较高权威的企业信用征信机构, 引导建立企业信用评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档案和信息公示制度, 优化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征信业务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和管理优势, 建立农业企业的信用数据库和公布平台, 建立系统的农业企业信用征信体系, 形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库、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农业企业年检系统”的整合系统, 监测“税务、公检法、融资担保机构、海关、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资料, 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农业企业信用信息搜集、记录、评估、监管、披露标准;要综合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工具, 鼓励第三方行政性、中介性或商业性资信调查机构将搜集、整理、汇编的农业企业信用信息予以交流和共享, 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农业企业信用监督和公布体系, 实现农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流、咨询的社会化。
(二) 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作用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规模、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等相对较差, 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农业企业的资金缺口大, 资金供给成为农业企业最关切、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银行贷款成为其最重要的融资途径。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行政性、导向性、政策性作用, 积极协调农业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民间资本间的资金融入和融出行为, 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要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不断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金融产品或服务, 不断完善融资担保和农业企业促进等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机构和风险管理部门, 不断建立政策性的融资再担保机构, 不断扩大融资担保财政补贴资金的持续性和充足性,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信贷规模和信贷投入等, 以切实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 以切实控制和管理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的担保服务风险, 以切实提高农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信用等级和偿贷能力等, 促进融资担保环境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促进农业企业的存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 维持融资担保环境的稳定性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城乡一体化统筹思路, 必须符合黑龙江省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等, 必须符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融资担保现状。其中, 融资担保环境是融资担保业务运行的基本依托和调整原则, 只有持续的、稳固的融资担保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中介性金融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企业的发展资金需要, 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担保机构和农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只有稳定的融资担保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中小企业促进法规、担保费率设定标准、风险共担比例、监督管理制度等, 才能有效地规范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服务行为, 提高融资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才能有效地促进私营资本或外资投入融资担保行业, 形成多元化的担保机构补充和注入渠道;才能有效地消除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风险和顾虑, 扩大其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才能设计完善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优化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环境, 实现省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安全性和高效率。
摘要:融资担保机构作为特殊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 具有金融性和中介服务性双重属性, 是联接农业企业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桥梁。根据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在融资担保制度中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环境和融资担保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建立“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的新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可以加强农业企业的信用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作用, 维持融资担保环境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J].决策探索, 2OO5 (6)
[2]徐强, 刘清梅, 李月梅.关于加快担保信用体系建设的分析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0)
[3]余驰, 曹亚.农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与路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7)
[4]陈虹, 金鑫.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经营模式浅析[J].当代经济, 2009 (1)
农业担保体系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农经济;互助担保;团体贷款
中图分类号:F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8)01-0077-04
he Suggestion of Building the Credit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s Rural Area
ZANG ing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he sitution that effective demand is insufficient and supply is limited in china’s rural finance market results from the farmers economy.through analysing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routes, his text points out that promoting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the netted credit system,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credit union system. Following the logic,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build the rural credit assurance system. Such that c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farmers’ financial demand to reach the demands of modern finance system.
Key words:rural finance; farmers economy; credit security; group lending
1 引言
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农村金融的成长和发展。但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仍然滞后整个金融领域及其他经济领域。200 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是14.8%,而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 %[1] ,中国金融改革“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非常明显。显然,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与实际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这种不对称,使得农村金融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是有它根本性的原因的。农村金融之所以称其为农村金融,是因为它处在中国特殊的农村经济环境之中,必定受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特性入手,剖析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寻求在制度约束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可行路径。
2 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性——小农经济特性
小农经济是中国数百年来农村经济的一种基本制度特色,也是与当时的生产能力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相互适应的一种经济制度。一般来说,小农经济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农村居民一般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物品的倾向较小,所以其物品大多保留着产品特征。Chayanov[2]、Polanyi、Scott[4]以及黄宗智[5]等在研究农村经济时都强调了农户消费的自给性特征,并将此看成是分析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个逻辑起点;二是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具有低收益率的特征。同时由于货币可获得性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物品的能力普遍不足;三是风险水平较高。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文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影响往往不能人为控制和改变,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时滞性,因此致使农户的生产决策不能依靠市场信号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在小农生产占主体的经济中,分散的农户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充分地把握市场信息。除了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在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作用下,农村居民也不能被有效组织起来,因此也面临着由于谈判劣势所形成的政策风险[6]。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始至今所持续推进的农村经济改革,实质上是对1950年代初农村政治经济制度变迁失当的纠偏。特别是,全面推进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重新恢复了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制度基础。由于农村地区不存在正规的家庭外社会保障体系,小农经济的风险基本由农户家庭承担。以家庭为核心,逐渐向外辐射延伸,由小家到宗族,由宗族到村邻,由村到乡镇,由镇及县,再依次到地市、省、方言区、民族、国家等,一圈圈扩展开来,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所特有的“圈层结构”。 这种圈层结构又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社会文化基础。农户的所有行为,都由此打上了强烈的文化印记[6]。
3 小农经济所导致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困境分析
中国农村地区小农经济的特性及其“圈层结构”的文化特征,为小范围熟人社会中合作金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中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小农借贷的基本逻辑次序和金融需求结构是,在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时寻求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家庭内源融资,如果家庭预算仍然存在缺口,就去寻求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次序则是,首先在家庭圈层结构内寻求友情借贷,其次则谋求国家的信贷支持,最后不得已便求助于带有商业特点的民间借贷或高利贷,以争取生存所需的非生产性资金。友情借贷与高利贷统一组成农村社会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并且已成为目前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提供者。农户的大部分金融服务需求都由这些非正式金融市场提供[7]。而从非正式信贷制度存在的基础看,根本在于农户的低收入水平与“生存经济”状态。家庭保险功能与低收入水平只能与传统的金融需求和信贷制度诸如官方借贷、友情借贷以及高利贷相伴随。
因此,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但怎么提高农民收入?单靠农业似乎不是根本出路,根据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提高土地收入有极限。因此,解决农村的金融问题,根本仍在于农业之外,是农村大社会的问题,必须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民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而农民的非农转移,其根本环节又在于农地问题。而解决农地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土地所有权改革,即界定和落实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基于土地本身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较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仍将是农民与少量土地相关联的小农经济。但是,对于现代商业金融而言,奠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地区,既没有为其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也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因此,以平滑生产波动、有效参与剩余分配为基本内涵的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性金融,显然难以适应萌生于这种小农经济条件的金融服务需要。这注定了自发性的农村金融将处在一种缓慢增长的状态之中。短期内不可能在我国农村地区内生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在这种双重困境下,为了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中央勉力维持农信社体制,实质上就是数千年来国家农贷制度的合理延伸[7]。
4 约束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辨析
据以上分析可知,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村经济主体的内生金融需求。但从短期看,由于农村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发展的长期性, 为避免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必须继续维持农信社体制,竭力避免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真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承载国家农贷制度的微观主体——农信社的发展却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险境地。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当年有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金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账1250亿元;有58%的信用社已经资不抵债,总计资不抵债261亿元,其中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有1万个,占总数的27%[8]。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都与以下两大类因素有关:一是与所有制结构,以及这种所有制结构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链条的长度有关。从我国农信社的发展史来看,农村信用社自成立到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实际上是县、乡一级的金融机构。在农信社现有的不良资产中,大部分都与地方政府的非规范行为有关。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既需要尽快解决农信社的风险问题,又无法完全绕开地方政府的干扰。因而每次农信社的改革引发的只是又一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因此从长远来看,改革农信社的关键在于,在保持现有体制稳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引入新的博弈主体,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将农信社改造成为所有者明确、法人治理完善、管理和内部控制健全的农村金融组织。这一过程必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必将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也与“信用”制度有关。而信用制度是任何所有制都无法解决的,仅依赖于先验的文化制度和后验的激励安排[9]。那么,当前中国农村信用体系是否适应市场交易的需求呢?如前所述,中国小农经济特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特殊的“圈层结构”,而这种“圈层结构”又决定了中国社会特殊的“圈层结构”。 由于圈层之间的壁垒,阻碍了普遍意义上的信任体系的建立,使信任仅局限于圈层之内,而在圈层之外则戒备森严。因而中国农村社会既有着小范围内高度的信任和秩序,又有着大范围内的极端不信任和无序,形成具有强烈反差的二元信用体系[7]。这又进一步限制了现代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发展,使得合作金融一旦走出一定的圈层边界,便无法存续。因此,如何打破这种二元化的信用体系,构建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相匹配的信用体系,是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个改革途径都是艰难的。但两难取其轻,从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信用入手,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是否是一个相对来说成本较小,收益更大的选择呢?因为,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户想要分得市场交易的好处,必须要拓展他的交易半径,必须要从熟人交易向匿名交易发展。因此,建立农民的个人信用,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农户、农村、农业都有利的一个多赢选择。
5 一种选择——构建农村信用互助担保体系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协调、平稳和健康发展。考虑到农村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效应,由国家介入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次优选择。因此,本文提出,从微观层次构建农户信用互助体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构建政策性的农户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分散农户及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的空间。
5.1 国家组建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信用担保制度设计与农村经济实际条件之间的差异很大,现行制度安排无法促使农村金融交易有效进行及拓展。为缓解这种困境,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构建以服务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参与金融交易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引入一个传递信号的第三方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担保品缺乏的问题。这种第三方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相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活动,对贷款人而言,第三方担保所起的作用与担保品类似,当借款人违约时,其为银行提供了补偿损失的额外渠道;对借款人而言,第三方担保向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排除了农村居民向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能力不足的障碍,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信用担保困境,达到促进金融交易的目的。而且,第三方担保的引入还可以在借贷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借贷双方信息非对称的困境。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表明,第三方担保对缓解农村信贷融资约束具有积极作用。2004年底,浙江省各类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金达2.04亿元,可以担保贷款11.24亿元,年实际担保贷款额超过5亿元,为缓解农村信贷融资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
在我国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构建的初期,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筹资为辅,按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较为可行。组建的担保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突出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同时按商业化运作,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经营。该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践中比较常见,同时国内部分农村地区也有类似实践。这种模式的优势体现在: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能体现政府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引入外部民间资本,还可以增强农村担保机构运作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该模式是否能够健康运行,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政府部门不能通过其垄断力量过度干涉担保机构的运营,侵害民间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要健康运行还需要具备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经营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5.2 构建农户信用互助担保体系
以行政村为地域单位,构建农户信用互助担保体系。 每村指定一名村支书或一个致富带头人作为担保业务联络员,该联络员一般是原来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各村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由联络员出面组织,利用其信息优势让该村有资格贷款者组成一个互助团体,团体成员之间实行连带责任,投资成功的成员有义务为投资失败者承担连带的还款义务,而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时,团体成员才能够继续获得再贷款[11]。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
(1)提供担保者可以凭借血缘、地缘关系掌握担保申请者还款的可信程度和还款能力的变动情况,并可以凭借社区威慑力敦促申请人履行到期还款义务,这不仅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问题,还能促进金融合约的有效履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农村金融交易效率。
(2)互助合作担保组织的引入使社会交换博弈的参与者转变为担保人和农村居民。对农户而言,拖欠不仅意味着失去再次贷款机会,更意味着失去在该地区的声誉;对担保人而言,拒绝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担保就会遭到该地区排斥,参与双方都有充分激励来遵守合作规范,增进农村地区的福利水平。
6 结论
研究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必须以我国小农经济特性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因为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户的低收入水平与“生存经济”状态,是造成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有限”两难困境的根本性原因。从目前来看,基于土地本身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较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仍将是农民与少量土地相关联的小农经济。对于现代商业金融而言,奠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地区,既没有为其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也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既然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从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两个角度来看,通过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即打破农村二元信用结构,重构农村的信用体系,相对于推动农信社体制改革,国家面临的压力要小,所付的成本较少。因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农户要想成为市场交易的个体,分得市场交易的好处,必须要从小农经济所致的熟人交易向市场经济所需的匿名交易方式转变。因此,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农户、农村、农业三方都有利的一个多赢选择。遵循以上逻辑,本文提出构建政策性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以团体贷款的形式来逐步提高农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水平,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农村经济与现代金融制度相接轨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帆.农村金融:一个分工视角的解释[J].人文杂志,2005,(1):69-74.
[2]Chayanov A V. On the theory of non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s[A]. In horner D, erblay B, Smith R E F, eds.A.V.Chayanov on heory of Peasant Economy[C].Richard D.Irwin, Inc,1966. 1-28.
[3]Polanyi . 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M]. Free Press, 1957. 66-89.
[4]Scott J C. 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e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M]. Yale Unversity Press, 1976. 1-57.
[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6.
[6]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9-61.
[7]张杰,高晓红.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J].金融研究,2006,():48-56.
[8]于宁,何尉欣.农信社有限改革[J].财经,200,(15):15-17.
[9]陆磊.政府职能与国有银行体制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144.
[10]胡士华,李伟毅.农村信贷融资中的担保约束及其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6,(2):68-71.
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篇11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担保公司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非金融机构, “高风险、低收益”是最典型的行业特征。而且信用担保本质就是银行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如何尽量降低风险, 减少担保赔付, 是担保公司盈利必须要解决的难题。由此看来, 一套合适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是担保公司稳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现实保障。
一、担保公司的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固有特点, 其经营风险本身较大, 因而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的事情时有发生。此外, 由于我国信用的征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 对被担保人的监督机制和惩罚制度也不健全, 导致一些企业出现故意拖欠贷款的情况。
2、公司内部管理风险。
由于担保行业起步较晚, 很多担保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架构、产品设计、从业人员技术熟练度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个中小担保企业往往由一两个人实际控制人做决策, 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此外, 还存在来自于从业人员道德素质较低、业务熟练度不够或者是操作不当的操作风险。尤其是“惯性”担保业务, 由于一家公司多次申请担保, 导致审批决策环节松懈, 由此造成担保公司巨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3、政策风险。
政府部门在制定宏微观经济政策的时候, 会出现政策方向发生转变的情况, 如利率的调整,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财政扶持程度, 担保产业规划以及担保行业的法律制定对担保行业的生产发展都起着重大影响。全国各地对担保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部门, 而且担保行业的各项政策多是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立法层次低, 其法律效率与权威性尚显不足。
4、战略风险。
担保公司经营决策决策失误, 或是决策执行不当而形成长远的影响就是战略风险。国内众多担保公司在战略制定上急于做大。结果致使担保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自身无法承受的风险, 而且风险会在经济遭遇重大危机时迅速释放。造成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缺乏与之匹配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导致担保公司的代偿率长期居高不下, 在经营中造成巨额损失。
5、资金流动性风险。
保险业务的保费额度和赔付率一般都能使用统计学和计量学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样本计算并确定。而担保业务无法精确计算担保费率, 也是由于其业务的可变因素很大, 担保项目离散性强等因素造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担保公司对外总担保额可以放大到其自有资本的10倍, 一旦发生虚假出资注册, 资金来源不明, 经营期间抽逃资金, 地方政府严重干预等情况, 担保公司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付代偿时就会造成资金流动风险。
二、构建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将担保风险进行科学地量化, 从而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担保公司可以从客户信用卡使用情况, 网上购物信誉度等多方位参考客户的信用, 建立符合自身客户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在担保业务发生前, 对被担保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价, 其中包括公司的注册资金, 资金流动性, 风险准备金, 负债比例等各方面。做到对被担保公司的实力、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组织结构都有基本了解。
2、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担保公司首先要健全自身的管理部门。公司内部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科学、实用的业务规程进行操作。不同部门之间按“审保分离”原则, 明确职责与分工, 互相制衡。建立包括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保后监管程序、代偿追偿程序等完善的决策机制, 并以制度方式将该程序加以落实。另外, 还可以建立一个由公司内部负责人和评估人员、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担保决策委员会”决策委员会。
3、加强反担保措施。
担保公司在为被担保企业进行担保时, 应当适当地进行反担保。反担保也是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的重要措施。在反担保时, 应当注重灵活性, 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还应对反担保的措施进行合理的重组设计。比如, 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专户管理与订单核数法结合加上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层的无限责任保证反担保, 即通过核算企业订单产生的收益及成本, 可以估算出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通过对跟踪企业订单履约状况、与订单买方企业签订应收账款质押确认函、与合作银行建立专户对企业订单回款进行封闭管理, 从第一还款来源上控制企业的违约风险。
4、密切关注宏微观担保政策。
担保公司的决策制定层应当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担保的相关政策。相关的货币政策, 利率调整, 汇率变化, 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对担保行业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对政策研究透彻的情况下, 对不同企业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如一个出口导向型的企业, 汇率变化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公司的盈利状况, 进而涉及到还款难易程度。通过决策层对宏微观政策的关注和研究, 才能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担保公司的经营, 从而避免公司在战略上造成的重大失误。
5、加强同业合作提升抗风险能力。
随着担保业务的迅速增长, 担保项目的资金要求势必要增加, 在大宗担保项目上, 仅靠单个担保公司很难去承担整个风险, 应该通过行业内部的合作, 联合共同担保, 分散风险, 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增强整体担保行业的抗危机能力。同时, 同业合作也能起到相互监督管理的作用, 使担保行业走上一条规范化、高效化、专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艳萍, 席升阳.我国民营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防范[J].创新科技, 2009 (4) [1]朱艳萍, 席升阳.我国民营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防范[J].创新科技, 2009 (4)
[2]华东, 江艳.浅析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理论导报, 2009 (12) [2]华东, 江艳.浅析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理论导报, 2009 (12)
【农业担保体系】推荐阅读:
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年终总结与2018年农业局上半年工作总结10-20
担保-再担保体系12-01
担保体系完善06-06
融资担保体系10-13
融资担保机体系07-24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09-14
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11-14
深圳市信用再担保体系合作协议07-31
农业服务体系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