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再担保体系

2024-12-01

担保-再担保体系(共12篇)

担保-再担保体系 篇1

以融资担保为主体的担保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其业务的交易结构是构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融资桥梁。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担保业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担保机构自身所处的制度环境缺陷和业务系统性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客观分析我市担保业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 从构建我市信用担保体系、促进我市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对建立再担保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事求是、客观分析杭州担保业现状

杭州市首家信用担保机构成立于1999年, 截止2007年末, 我市在工商注册登记可开展担保业务的机构已有200余家, 其中有90余家担保机构在正常开展担保业务, 按担保机构的股东类型分, 国有参股的担保机构19家;民营担保机构54家;外资参股的2家。2011年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2519352.49万元, 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11827户, 担保笔数为20840笔。其中为微型企业期末责任余额为362731.15万元, 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5055户, 担保笔数为7858笔;为小型企业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1072946.49万元, 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4718户, 担保笔数为8027笔;2011年全市担保机构缴纳所得税5029.35万元, 新增受保企业职工为217096人。

当前我市担保机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业务规模上, 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担保业在总体上维持正常运行的同时, 发挥了良好的社会作用, 为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我市担保机构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从行业发展的高度审视, 担保机构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 各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又面临着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环境不够健全

担保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其业务的交易结构是构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融资桥梁, 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民事行为, 但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外, 尚没有其他法律法规为担保机构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 而现行的《担保法》主要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不够, 也没有明确担保机构的主体地位。使得担保机构在业务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阻力。此外, 担保法规定的条款,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例如《担保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允许抵押, 但土地主管部门却不予以登记给非金融机构;又如, 《担保法》规定允许股权质押, 这一问题在《物权法》实施后有所进展, 但在有关方出台的实施细则中, 也不允许登记给金融机构。

不过, 在当前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政策环境下, 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担保业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也正在试图着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我们希望政府能切实从制度层面、法律法规层面上落实一些关系到担保行业健康成长的基础性问题, 为担保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环境。

2、银保合作不尽对等

在当前以融资担保为主要业务的状况下, 担保机构的业务主要是实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对接。但在同银行合作时, 我们往往感到银行对担保机构的认同度低, 不愿意同担保机构分担风险, 在担保机构介入的业务中, 业务风险几乎全部集中于担保机构, 这主要是担保机构的实力过于弱小而缺乏有力的谈判地位, 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 不少担保机构为了做业务, 只能承担100%的业务风险, 这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称, 也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考察和评估, 加大了总体风险。根据国际成熟市场经验, 担保机构承担的责任比例一般为70-80%, 才能达到构建一个良好的银保合作机制, 此外,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等因素也制约着担保机构与银行的融洽合作。

3、自律建设亟需加强

担保机构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一些担保机构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制度, 在业务风险的把握上, 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也导致银行对有些担保机构的风险把握认同度不高; (2) 担保机构的主体收入来源为担保业务收入与存款利息收入, 但由于这两部分收入都偏低, 使得担保机构面临一定程度盈利的困境, 这就迫使一部分以民间资本出次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尝试偏离担保主业的业务, 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应业务的市场需求, 导致违规操作的发生。对担保行业的市场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4、体系建设不够到位

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业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 一味提高收费标准只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 加剧逆向选择, 也不利于贯彻政府设立担保机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金难问题的政策意图, 而单靠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收费和其他收入来达到扩大担保规模又维持担保机构再生产的目的也是不现实的。近年来, 我市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补偿的门槛也在逐步降低, 对担保机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扶持引导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 机制的建设优于制度的实施, 要更好的发挥政府在促进担保业发展中的政策作用, 从而达到政策绩效的最优, 当前从全国范围看, 构建再担保, 实现担保与再担保联动, 是一项比较好的机制设计, 也是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创新担保与再担保联动机制

1、通过再担保,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与信用增信机制

在许多国家, 再担保已经作为政府扶持担保业的一种成功运营手段;再担保机构的实质是:以合理的主体资格, 用契约化的方式为担保机构提供独立保证的特殊保证人, 以经济手段间接在承担了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和完善担保体系的重要责任。

2、再担保各参与方利益的结合机制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 通过再担保即可以经济手段帮助政府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 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帮助政府公开透明地实施政策,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对各大商业银行来说, 再担保能以分担风险的方式帮助其扩大信贷规模, 增加收益, 也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帮助其控制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风险, 还可以以专业化服务方式帮助其寻找优质和潜在的客户。第三、对于各担保机构来说, 可以强化保证方式帮助其提升信用放大能力, 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帮助其减轻保证责任压力, 同时通过业务支持的方式帮助其实现专业化经营, 又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增进银保合作。

3、构建再担保方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再担保不与担保机构同业竞争, 以控制和分担担保机构风险的方式提升担保机构的风险释放能力和信用放大能力。其次, 再担保以市场化方式运行再担保业务, 并承接再担保资金的托管业务。第三, 再担保要高度重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通过项目审核、风险金缴存、担保机构资信评估等措施实现事前控制, 通过控制代偿率和设定设定再担保系数 (指担保机构担保金实际放大倍数达到再担保设定的比例) 等日常监督与强制再担保措施实现事中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代偿层级和追偿机制实现事后控制。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与时俱进、构建杭州信用担保新体系

综上所述, 结合我市担保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有必要通过建立再担保公司的方式健全和完善我市信用担保体系。

按照《公司法》的原则, 组建市级再担保公司, 资本金全部由国有资本构成, 以充分发挥政府信用, 体现政策导向, 在非盈利的前提下服务于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参照目前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规模情况, 股本金的设定要具备一定的规模, 目标应当在5-10亿元, 其中首期到位资金5亿元以上, 以便较好地保证再担保公司的风险抵抗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在与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 代偿补偿机制亦应同步配套。在再担保公司组建运营后, 市财政要采用财政贴息项目与再担保业务结合等多种手段,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政策效能, 为再担保公司建立相应的资本金补充和代偿补偿机制, 为其持续经营提供有力的保证。

再担保公司的业务可以参考以下四种模式进行:

1、授信再担保:在一定额度内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实行备案与核准制再担保, 以简化程序, 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2、项目再担保:在对单一项目进行审核基础上为担保公司担保项目提供再担保;

3、联合担保:对超过担保公司单笔保证能力的项目, 与担保公司共同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4、专项再担保:由政府制定重点扶持政策, 再担保公司联合担保机构和银行共同向符合政策条件的中小企业群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支持, 实现多方共赢。

再担保公司在提供再担保服务时, 向担保公司收取保费收入的10%-30%作为再担保费用。

在上述四种模式中, 授信再担保和项目再担保在出现风险后, 均由受保担保机构先行代偿, 再担保公司再按照合同约定比例给予补偿, 一般不超过50%;联合担保和专项再担保是根据协议约定比例, 由再担保公司直接承担担保责任。代偿之后, 以担保机构为主向受保企业进行追偿, 再担保公司按风险承担比例分享追偿所得。

总之要通过充分发挥再担保的公共财政政策放大引导效能, 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担保-再担保体系 篇2

一、我国信用担保政策环境与实践情况

(一)担保行为的出现1979年和1983年国务院分别批转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从此中国结束国家计划资金统包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历史开始逐步实施“拨改贷”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经济合同法》其中第15条对担保的规定是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要求保证的可由保证单位担保保证单位是保证人一方履行合同的关系人从此在体制调整和法律保护下担保作为一种行为开始进入中国的经济生活但是此时的担保行为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上级主管部门和关联企业提供的担保由于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特别是政企不分为了帮助下属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不承担担保责任以至出现了重庆的一家大型国有纺织企业破产法院强制查封市纺织局要求承担担保责任代为偿债的事件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一律不得为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担保为此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贷款难问题又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二)担保机构的出现为了解决国家行政机构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担保问题帮助企业获得技术改造贷款和日常经营活动必需的流动资金贷款1993年前后在重庆、上海、北京等地出现

了专门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服务的独立担保机构1994年初财政部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组建了专门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的中国经济技术担保公司1993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经济合同法》修正案修改后的第15条对担保的规定是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要求保证的可由保证人担保被保证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1995年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担保法》对担保的规定是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从此包括独立担保机构在内的各类担保行为有了专门的法律保护但是《担保法》又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同时又规定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截至1998年底全国登记注册为不同形式的担保机构约有近十家其主要担保服务范围有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担保个体私人企业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等此时的担保行为已成为平等主体地位下的市场交易活动的保证措施并且担保行为开始成为法律允许的独立担保机构从事的一种主营业务

(三)担保产业的形成1998年以来为缓解经济活动中的融资难、贷款难特别是担保难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动贷款担保财政部推动融资担保原国家经贸委推动中小企业担保建设部推动住房臵业担保并分别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类担保机构在分担银行信贷风险缓解企业和个

人贷款难、融资难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59号文件、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和2002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务类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担保机构848家可运用的担保资金总额为242亿元其中注册资金为184亿元共为28717家企业提供了51983笔贷款担保服务累计担保金额598.2亿元另据建设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各地共有住房臵业担保机构七十多家为近三十万个家庭住房贷款提供了担保担保金额236亿元至此经过10年的担保实践中国已由十几个担保机构发展成为拥有近千家各类担保机构的一个新兴的担保产业并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制度保障;中国的信用担保产业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三层”的信用担保体系(一体是指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两翼是指民间投资的商业担保与互助担保三层是指依托城市的各类担保和在省域担保仅缺全国再担保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的出台从国家法律层面为独立担保机构确定了法律地位

(四)担保体系的完善各类担保机构的快速成长特别是省、市、县信用担保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缓解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住房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全国性再担保机构不仅单个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严重受限而且也造成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处

于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所以在各地担保实践中许多担保机构不仅放大倍数低于2而且还要承担100%的连带保证责任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担保机构自身信用能力缺乏保证二是银行无法控制担保机构的实际担保能力(因为一个担保机构实际为多个银行的客户提供担保)感到自身的担保贷款可能形成实际上的空悬为此不仅许多担保机构呼吁要求尽快建立全国再担保机构而且许多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工作为此在2000年9月已经开始起步的探讨组建政策性国家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新形势和中央政府加快自身机构改革与转变职能的要求将工作思路调整为组建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股份制、综合性的全国性信用再担保机构2002年8月原国家经贸委负责全国信用担保体系设计和组织实施的部门负责人也是原全国信用与担保课题研究的负责人“下海”到中国最大的全国性信用管理公司工作并担负起联合全国性行业协会、信用管理机构和各类担保机构共同发起筹备组建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股份制、综合性的全国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任务2003年6月在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担保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共同发起了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公司的筹备组建工作

二、中国信用担保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中国再担保制度的提出

(一)理论研究的最大收获在第一、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和各

界有志于信用担保事业的人士的研究与实践下中国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这些课题研究和理论探讨取得了如下收获1.形成和完善了以“一体两翼三层”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和政策框架2.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赋予了独立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担保法》没有解决的中国担保业的法律空白3.理论与政策指导下的中国信用担保实践1998年以前以中国投资担保公司为代表的全国仅有的几个担保公司发展到2002年底;以中小企业担保和住房臵业担保为代表的全国上千个担保机构实现了中国担保由担保机构向担保产业的转化4.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立足中国实际基础上形成的再担保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特别是大规模的基层担保机构的实践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担保业中的地位5.逐步形成的信用担保体系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实质上发挥了银行贷款保险、投资责任保险、履约责任保险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工种控制机制

(二)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经历了重点探索单一担保问题、综合解决信用环境问题、全面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等三个阶段目前蓬勃兴起的社会信用建设问题实际上是研究担保问题中产生的一个具有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重塑社会关系的重要的“副产品”1.起步阶段(1992—2000年)重点探索单一担保问题结合资金效益、优化资本结构等工作研究拨改贷之后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问题开始关注单

企业的担保问题并对东北、西南地区进行了案例调查1四8年提出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和全国再担保制度问题1999年6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540号)200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59号要求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并肯定了一体两翼三层的工作思路允许探索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2.扩展阶段(2000-2002年)综合解决信用环境问题结合信用担保、社区发展、融资体系等工作研究如何实现提升企业信用能力与营造信用环境的结合问题连续4次考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政策与实践情况提出了社区、融资、担保、信用的协调发展问题在深入再担保研究的同时启动了社区发展中合作研究项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等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组建全国性征信机构的实际案例操作2001年印发《关于建立全国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和《10部委关于加强信用管理的通知》2002年6月《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并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均要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3.深入阶段(2003年起步)全面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结合政府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的精神在有关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支持下联合国内知名的信用管理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和海内外志同道合的战略投资者组成课题组和筹备组对二十多个省市的担保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达成了联合组建全国性和综合性的再担保机构的共识形成了初步方案和商业计划书2003年6月进入实质性筹

备和重组工作期间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全国人大、研究机构等方面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10年的课题研究、政策调研和实践探索以及近四年的前期准备为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和运营奠定了重要基础;担保机构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一千多家机构和近万人的专业队伍不仅为全国再担保机构的组建创造了条件为再担保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企业发债政策的解冻、资产证券化的实施等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启动对再担保的需求也是前景无限

(三)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的提出1.制度的提出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中均充分肯定了中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加拿大研究信用担保问题的专家明确肯定再担保制度的提出是一种创新可以讲再担保在中国是首次提出中国再担保是世界首创中国信用担保体系和再担保制度的提出是在1998年9月开始起草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研究中由时任国家经贸委改革与发展处副处长的陈洪隽提出第一次提交专家公开讨论是在1998年11月20日由财政部《中国财经报》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在北京科技会堂联合召开的“财政政策研讨会”上实际上中国信用担保体系和再担保制度思路的萌芽是起源于1992年国务院经贸办企业局的滚动研究(企业债务负担和财会制度改革)和1996年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核心就是如何通过分担金融风险来间接解决弱势群体(由困难的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2.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再

担保思路的经验来自于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实践的考察特别是加拿大专家推动两国之间的担保理论与实践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仅使中国的实践借鉴了加拿大的经验也通过加拿大专家的介绍了解了世界各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总体情况再担保思路的理论来自于对再保险、再贷款等类似金融理论的借鉴与再保险相似之处是再担保是指特定的再担保机构为各类担保机构提供保证的行为再担保机构不与担保机构的被担保人(企业或个人)发生关系也不向其收取任何费用与再贷款相似之处是再担保机构向各类担保机构提供保证并要求担保机构按照约定比例交存风险保证金所以全国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实质上是以企业法人资格和一般保证方式为担保机构提供独立保证的特殊保证人以经济手段间接地承担了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和完善担保体系的重要责任再担保思路的模式来自于理论与实践思考后的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判断和预测目前中国的担保产业处于一种两难状态一是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沉痛教训特别是加入WTO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在一个激烈竞争和充满风险的市场领域内不可能成立一家“一统天下”的全国性担保集团公司也不可能将已在市场成长起来的各类担保机构合并成为一个公司;二是已近千家的各类担保公司实际上处于政府无力(也无手段)监管、担保行为无人控制的“一摊散沙”的混乱状态银行和投资者对担保机构的实际担保能力的了解和把握实际上处于

失控状态1998年超前提出的信用再担保制度的设想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和必不可少的规范担保行为和控制担保风险的制度安排3.理论转化为政策与实践的情况1998年9月课题研究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信用担保体系问题并提出了全国再担保机构的设想其主体框架就是“一体、两翼、三层”的构想(一体是指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两翼是指民间投资的商业担保与互助担保三层是指依托城市的各类担保和在省域及全国范围内的再担保)上述构想提出后得到了参加1999年2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担保工作座谈会全体与会代表的认同在广泛征求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外经贸部、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部委以及各个商业银行和有关研究机构的意见之后得到国务院的肯定并成为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59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中央、省、地(市)信用担保体系要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担保与再担保试点探索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在政策上已经由1999年初的一个司级的文件初稿在四年内逐步上升为部委文件、国务院文件、国家法律在实践中已在中国实现了由1998年以前的几个担保公司向一个崭新的担保产业的转变并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的“贷款保险、融资保险”机制

三、国外担保理论与实践的借鉴课题研究中2000年底发表的《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情况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

保体系建设情况》一文是在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地考察和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第一个全面介绍国外信用担保发展情况和全国信用担保发展情况的权威文献也是截至目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信用担保专业文献有关国外的信用担保实践情况可以参阅此文

四、中国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的法律政策框架除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之外中国从1999年开始信用与担保等字眼比较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党政文件、领导讲话和国家法律法规中截至目前下发与信用担保有关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党政部门有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部、税务总局等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2000年财政部下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住房臵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包括再担保制度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并同意组建全国再担保机构2001年1.2月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进行全国信用担保机构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共同联手推动信用担保体系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都要推动信用担

保体系建设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研究建立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

五、全国性再担保机构筹备的过程情况与经验教训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筹备思路提出于1998年9月实际筹备起步于2000年9月之后筹备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官方组织的政策性全国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的筹备(2000年9月~2002年5月)结果因为市场需求不足、政府部门异见、决策不及时、政企不分、缺少法律保护等原因以流产而告终;二是民间组织的市场化股份制全国综合性再担保机构的筹备(2002年6月提出、2003年启动)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获得各类担保机构和投资者的响应和完全的市场化行为以及已有法律保护所以筹备工作起步顺利并有望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全力支持下获得成功从而实现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贡献力量的一份心愿之所以将官方组织筹备的政策性全国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的筹备和民间组织筹备的市场化股份制全国综合性再担保机构作为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的两个阶段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两个阶段的筹备负责人是一个人——陈洪隽(中国信用担保体系和再担保制度的设计和组织者、原国家经贸委处长、现中国诚信公司首席运营官);二是一个国家完全可以按照WTO规则公开选择市场化机构执行政策性业务所以中国有了市场化股份制全国再担保机构后国家没有必要

再花纳税人的钱去搞政企不分特别是容易孳生腐败的政策性的官办再担保机构所以说第一个阶段以官方身份组建政策性再担保机构虽然失利但属于客观的选择也为组建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股份制全国性信用再担保机构提供了可贵的“失败”经验

(一)组建的政策依据和市场环境1.政策依据(1)组建市场化股份制全国再担保机构目前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以限制特别是已经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的作为又加以限制政府机关行使违背WTO规则的权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关于独立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已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加以体现党和国家重要决议中均对推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要求(3)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早已明确允许探索组建国家再担保机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均支持进行市场化股份制全国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探索2.市场环境(1)间接融资信贷市场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由于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担原因银行惜贷现象仍然严重广大的担保机构迫切需要通过再担保方式进行信用能力的提升(2)直接融资股市低迷、垃圾股的客观存在等需要对信用等级不高的股票、债券;以独立担保方式提高提升信用能力来进行增级(3)市场需求1000家各类担保机构和300多亿元的担保资金迫切需要再担保机构帮助其控制风险和分担风险

(二)再担保机构对政府、银行、担保机构、被担保企业的作用1.对政府(1)以经济手段帮助政府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2)以公开投标帮助

政府公开透明地实施扶持政策;(3)以市场运作帮助政府提高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2.对银行(1)以分担风险方式帮助其扩大放款规模增加收益;(2)以信息共享方式帮助其控制担保机构实际风险;(3)以专业服务方式帮助其寻找优质和潜在的客户3.对担保机构(1)可以强化保证方式帮助其提升信用放大能力(放大倍数);(2)可以风险分担方式帮助其减轻保证责任压力(分担比例);(3)可以业务支持方式帮助其实现专业担保经营(专业担保);(4)可以信息共享方式增进其与协作银行的合作(银担合作)4.对被担保企业(1)担保提升信用能力再担保增强获信能力;(2)担保实现地区立信再担保实现全国立信

(三)官方组织的政策性全国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的前期筹备阶段(2000年9月—2002年9月)在1998年之后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和试点推动的基础上于2000年9月提出了组建全国再担保机构的方案并广泛征求了各部委、担保机构、各类银行的意见还在2000年11月重庆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征求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机构的意见由于当时全国各地担保机构尚处于试点的初期不仅缺乏担保实践经验也没有对再担保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当时提出的以政府牵头组建政策性再担保机构的设想与未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符容易导致新的政企不分和担保机构的道德风险特别是很可能出现由国家信用承担各类担保机构的风险最终将成为导致对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的严重冲击归纳起来本阶段筹备失败并

导致全国再担保机构组建工作停顿3年的原因有5个(1)没有市场需求;(2)政府主导和政企不分;(3)缺乏法律保护;(4)政府部门意见不一;(5)未能及时决策

(四)民间组织的市场化股份制全国综合性再担保机构的正式筹建阶段(2003年6月起)根据有关部委和各类担保机构的意见以及国外同行的建议课题组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选择了由民间投资并按照“股份制组建、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支持”原则推动中国再担保制度建设的思路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各地担保机构意见的基础上有关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支持下中国知名的信用管理公司、担保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等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于2003年6月开始了中国信用再担保民间组织的市场化股份制全国综合性再担保机构的筹备2003年9月20日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召开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专家座谈会上“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和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负责人陈洪隽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建设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人大财经委、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课题研究和筹备工作发表了意见并形成了对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研究报告的评审意见与会专家支持并建议加快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

司步伐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领导建议将课题研究报告和筹备方案尽快上报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争取政府对民间投资组建市场化股份制全国性综合性信用再担保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作为民间组织筹备的市场化股份制全国性综合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将来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1)市场需求的产物;(2)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3)获得各类担保机构和投资者的响应;(4)完全的市场化行为没有法律禁止但有法律保护;(5)有业内最敬业、最权威、最务实的一批骨干所以筹备工作起步顺利并有望获得成功

(五)筹备的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1.工作安排2003年12月31日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公司登记注册所需的一切法律文件和手续按照业务发展大纲率先启动两个再担保产品具体安排见筹备方案2.工作进展情况2003年6月~9月与核心成员完成筹备方案完成筹备办公室组建工作与战略投资者达成参股意向走访各地知名担保机构达成加盟意向召开部委座谈会汇报筹备情况修改商业计划书和募股说明书、课题研究报告和筹备方案等上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

(六)筹备方案1.组建原则股份制组建、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支持2.方案要点联合组建、风险共担、综合服务、规范操作、利益共享、接受监管(1)以各地各类担保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等作为主要股东组成股份制和市场化的全国再担保机构;(2)全国再担保机构不与各地担保机构进行同业竞争以控制和分担各地担保机构经营风险方

式提升各地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增强放大倍数、降低分担比例);(3)开展综合性的再担保服务面向各地融资担保、中小企业担保、住房贷款担保等各类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4)全国再担保机构以市场化再担保业务为主并承接国家各类政策性再扭保资金托管业务;(5)全国再担保机构的盈利由全体股东和加入再担保的各地担保机构共享;(6)全国再担保机构在有关行业协会时指导下开展各类再担保业务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六、政策建议1.建议由国务院特批民间投资设立的市场化股份制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惟一的一家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建设部等部委的领导下进行包括扶持中小企业、帮助住房臵业、推动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再担保试点工作2.建议国家加快对信用担保产业的立法步伐赋予市场化股份制全国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必要的法律地位切实发挥其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各类担保机构经营行为控制担保行业风险完善全国担保体系的重要作用3.建议及时整顿和规范各级政府投资设立的各类政策性担保机构解决政府部门直接操作担保业务和政策性担保机构追求商业性盈利目的问题使其真正成为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和城镇低收入居民解决贷款难问题的政策工具4.建议按照公共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具体法律要求在中央财政预算中编列各类专项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浅析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 制度创新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可以为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从起步至今只有10余年历史。我国从1992年开始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之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探索起步阶段(1992年起)。在此期间先后在重庆和上海等地产生了私营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在广东和四川等地开始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商业担保公司。交通银行上海杨浦支行与区政府和街区企业合作成立了担保基金。

2.积极推动阶段(1998年起)。浙江、福建、云南和贵州等省的一些市县开始探索组建以私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中心。陕西、广东、湖北与北京等地开始出现科技、建筑等专业性担保机构。上海、北京等地开始进行政府财政部门与商业担保公司合作的试点工作,即财政部门对银行作出承诺并负责推荐中小企业,商业担保公司负责办理具体担保手续。

3.规范试点阶段(1999年起)。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在广泛征求社会有关各界的意见、总结各地试点情况,并吸收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6月14日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后,国家经贸委着力在全国各地贯彻实施该《指导意见》,河南、山东、宁夏、吉林、天津等地政府陆续下发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指导意见并组建相应机构。深圳等地开始出现信用担保、商业担保、互助担保等担保机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4.体系完善阶段(2000年起)。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制度与自律制度。自此,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开始进入制度建设、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完善体系建设的阶段。

据我国人民银行2003年3月的调查,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建立担保机构848家,主要有政策性、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三种类型。2002年末,我国担保机构可运用的担保资金总额为242亿元,其中注册资金为184亿元。2002年共为28717家中小企业提供了51983笔贷款担保服务,累计担保金额598.2亿元。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担保的结构、经营和功能上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着三重缺陷。

1.结构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截至2002年底,我国建立的担保机构有848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高达614家,占72.4%。在2001年100亿元左右的总担保金额中,政府担保资金为66亿元。由此可以判断出政府担保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高的,这也说明了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2.经营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缺乏,即资金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和担保人才的缺乏。此外,很多通过政策性出资建立的政府担保机构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谁投资,谁决策”的市场原则,认为政府在担保项目上有表决权,所以领导定项目的情况并不少见。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利用这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进行“设租”或“寻租”,或是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

3.功能性缺陷

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和经营性缺陷最终都会体现在功能性缺陷上。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功能性缺陷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政府担保的主导地位表明政府承担了过多本来可由市场管理和分散的风险,必然导致市场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弱化。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分散了资源,忽视了在市场秩序、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经营性制度缺损带来的功能性制度缺损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现存的经营性制度缺陷限制了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加剧了贷款担保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影响了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创新

綜上所述,无论是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效果的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三重缺陷来看,抑或是从导致上述缺陷产生的成因来看,克服现有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诸种缺陷,提高该体系绩效,保持该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本身的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政府财政的可行性、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手段的弊端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建设的国际经验都表明财政性担保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不合理的。改善现有结构的制度创新内容主要应包括提高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这些民间资本型担保在整个担保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同时在市场的基础上改善财政性担保机构的经营与管理,提高其效率。制度创新的手段应包括:鼓励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努力促进商业担保机构的扩大和发展,政府担保机构要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避免行政干预。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上下游环节的制度创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上下游环节的制度创新要做到:一是要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一个健康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应该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制度上的。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首先,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尽快地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相关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采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其次,政府应鼓励民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信用调查评估等中介机构,允许这些机构在以独立法人身份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上对有关用户有偿提供中小企业信用成果。第三,中小企业本身要重视信用意识的培养,应具有将信用作为无形资产来经营的理念。第四,除了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外,政府还有必要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即打击虚假信用,严惩骗取信用等信用欺诈行为,对信用信息失真的企业和中介机构一定要根据相应法律加以惩治。二是要加快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期限、额度、频率和成本上有很大的差距。中小企业较小的贷款额度、较短的贷款频率和较高的贷款成本,则使得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规模不经济和较高风险性的特点。所以,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必须发展中小银行。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对策主要有: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以增加金融体系中竞争的程度;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制度和监督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对现有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经营机制转换,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情况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http://www.zkzdb.com/news/sys4credit.htm, 2007年9月

[2]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第1期。

[3] 陈文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比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谭中明,梅强,200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

[5]王江,2002,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金融研究》第3期。

担保-再担保体系 篇4

1.1 省级再担保体系的理论界定

按工信部等部委文件精神,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可以用“一体、两翼、三层”的原则来表示。其中,“一体”指担保体系中的担保机构主体,应实现“多元化资金、市场化操作、企业化管理、绩优者扶持”,即担保机构初始资金应多方筹集、滚动发展,并独立于政府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化管理,同时担保对象要体现政府的产业导向。“两翼”指国内现有的专业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它们是主体的重要补充。“三层”指担保体系中中央、省级、地市级三个层面。其中市一级担保机构负责辖区内受保企业的直接担保业务;省一级担保机构主要对市级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中央一级担保机构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或由中央政府为主出资设立;或通过地方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设立。按照这个原则,省级担保机构应主要承担和实现对市一级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的功能,而省级再担保体系则主要由省内的省级担保机构和市一级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这个机制形成。在省级担保体系中,由于资本等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实力,省级担保机构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它通过再担保业务、协作协议、自律组织章程、参股、控股等关系,对各种类型的市级担保机构(包括国有和民营)实行“伞型式”的协作和指导,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2 省级再担保体系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省级再担保体系的理论界定,可见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重要盈利模式。在自身资本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再担保业务,市级担保机构可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担保能力,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分散了担保风险,并实现新的盈利模式;省级(再)担保机构在自身人员和市场受限的情况下,可以扩大与市一级担保机构的合作,实现再担保盈利模式。(2)加强协作关系。由于目前担保行业还没有真正的管理部门,省内的一些担保机构平时缺少交流联系,协作和合作的机会也较少,基本上形成一种“各自为政”、较为松散的局面,有的省份没有成立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担保行业的整体经营情况不佳,再担保体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相互之间加强业务协作,实现共同、协调发展。(3)规范行业发展。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将给省内担保机构提供一个交流与协作的重要平台,这必将对规范行业标准、提高行业的自律和整体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省级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

2.1 构建模式的理论分析

由国家相关部委完成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研究报告》对“全国再担保机构”及体系建设、制度安排、机构职能等各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厘清,对我们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在省级再担保体系中,省级再担保机构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若把省级再担保机构比作为一棵大树的树干,则市级担保机构可以看作树干的各个分支。因此,在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及对其模式进行探索时,我们可以遵循如下几项要点和原则:(1)以市级担保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等作为主要股东,组成股份制和市场化的省级再担保机构;(2)省级再担保机构在大部分担保领域可以不与市级担保机构进行同业竞争,以控制和分担各地市担保机构经营风险方式,提升各地市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增强放大倍数、降低分担比例);(3)开展综合性较强的再担保服务,面向各地市融资担保、中小企业担保、住房贷款担保等各类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4)省级再担保机构以市场化再担保业务为主,并承接省内各类政策性再担保资金托管业务;(5)省级再担保机构的盈利由全体股东和加入再担保的各地市担保机构共享;(6)省级再担保机构在省级担保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再担保业务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2.2 可借鉴的构建模式

理论分析往往包含着理想成分,而在实际中,由于各省市的市场环境、社会信用差异较大,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的层次水平和完备程度不同,使得在现阶段,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可以有不同的模式。结合有关省市的实际,可以得出如下几个主要构建模式。

2.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的相关政策法规来制定地方的政策法规,以此作为指导和依据,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省级再担保体系。这种模式往往适合于这些省市:该省市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信用担保体系还没真正建立,省级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实际担保额较小,领头羊作用没有显现,无能力去主持、指导和扶持其他地市级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建立,因此必须由政府来进行主导建立和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政府主导模式的目的是成立一家国有独资的再担保机构,其监管单位目前暂时可以是省政府国资委,也可以为省级财政部门,或省经信委,其出资方式主要有两种:(1)省财政以“专项资金”“直接拨付”;(2)从已有的“专项资金”账户中预留一部分资金拨付,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等专项资金账户。

2.2.2 省级担保机构主导模式

由省内原有的一家省级担保机构为主体,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并在原省级担保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该模式的构建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由省级担保机构负责管理“省级再担保基金”。由省政府出资成立“再担保基金”,委托省级担保机构作为专业机构负责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这样的省级担保机构往往担保信用较好,担保规模较大,担保制度完善,在省级担保体系内领头羊作用较为明显,具有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在再担保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与省级担保机构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建立出资人监控机制,明确权责利,可以放心地将“省级再担保基金”交予该专业机构运营与管理。

(2)由省级担保机构直接承接“省级再担保机构”。这样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往往属于国有独资企业,它们可以由省级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部”承接再担保业务,或者在省级担保机构内部成立“再担保业务部”,实现对再担保业务的承接与指导职能,实行“两个牌子,一班人马”。为便于再担保业务与直接担保业务的共同开展,省政府应根据省内担保行业的整体和实际情况,向省级担保机构新增适量的注册资本金,以增强省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实力。

(3)由省级担保机构和企业成立“企业互助基金”。企业一般对资金和融资有需求的企业,如在省国资委管理下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各出资一定比例的资金,形成“企业互助基金”(担保基金),由省国资委拿出其中一定比例的“企业互助资金”和由省级担保机构投入的一部分资金,共同组成“省级再担保基金”,然后省国资委与省级担保机构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将“省级再担保基金”交予省级担保机构运营与管理。这样,省担保机构通过运营省级再担保基金,为省内其他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从而为省国资委管理下的企业集团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4)由省级担保机构和省级担保体系内的各类具有一定影响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各类担保机构、省市各级财政出资基金、商业银行、企业组织等)分别入股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而省级担保机构一般处于控股地位,担保机构的股份总额占绝对控股地位,公司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由于公司股东的原因,再担保往往针对特定对象和地域,因此目前而言,这样的再担保机构较为少见。

2.2.3 股份制模式

(1)由省内有影响的几家担保机构联合各地市的数家担保机构,共同成立股份制的省级再担保公司,公司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有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机构比较完善,各项制度比较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是所有省级再担保机构努力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国内经济稍发达的地区,这种类型的再担保公司,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省内各担保机构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地域优势,有利于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快速成长和完善。

(2)由省级担保机构和省内数家担保机构分别出资,并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外部机构投资者多为国内有较高声誉的担保机构,包括一些有实力的民营担保机构,充分利用它们的人才优势和管理经验,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为省级担保机构及其体系服务。一般来说,省内担保机构的股份总额应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在股东会和董事会省内担保机构具有较大的发言权,以便于更好地为省内的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更好地为省市经济和省内企业服务。

2.2.4 政策性银行协作模式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可以提供软贷款用来补充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也可以对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从而可以扩大担保机构规模和担保额度。一些省市尽管已拥有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这些机构大多自身资本不足、注册资本金少、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致使该省市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长期难以有效突破。因此,省级担保机构可以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机构开展合作和协作,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省经信委、国资委、省财政等)、商业银行和企业签订《合作(协作)协议》,由省级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省级担保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为省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在省内再担保业务的合作提供政策、信息等支持;由省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共同对省内各担保机构提供软贷款和再担保。在合作协议中,双方还可以约定共同建立再担保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另外,政府部门应致力于推动建立担保机构的评信机构,对产业集群内被担保的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监督,同时协助政策性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督促和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再担保和软贷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并积极督促借款主体依约履行合同。

3 省级再担保体系构建的难点与对策

3.1 主要问题与难点

(1)国内再担保体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全国性再担保机构还没建立,再担保体系缺位,这不仅使得许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严重受限,而且也造成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处于不平等的合作关系,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包括:一是担保机构自身信用能力缺乏保证;二是银行无法控制担保机构的实际担保能力,感到自身的担保贷款可能形成实际上的空悬。为此,不仅许多担保机构呼吁要求尽快建立全国再担保机构,而且,许多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工作。目前,国内再担保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目前在很多省份仍然是一个盲点,需要所有担保同行共同努力,早日建立完善、健康、协调发展的中央、省级和地方三级一体的再担保体系。

(2)个别省级担保机构尚未开展再担保业务。目前一些省级担保机构仍然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只从事直接担保业务,由于有些省市的市场信用环境较差,省级担保机构原有的政策性担保业务也处于萎缩阶段,加上人数受限,直接担保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而同时在再担保领域涉猎也较少,经验较为缺乏。因此,这样的省级担保机构仍缺乏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主导和承接省级再担保机构的能力。

(3)一些省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很多省级担保机构处于从政策性担保向商业性担保转轨时期,市场化运作经验有待时间的积累和检验,而担保行业的性质及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难题,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建立担保行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弥补担保风险给担保机构所带来的损失。由于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很多省级担保机构在做担保业务非常谨慎,使得担保业务对担保机构的收入贡献率较小,为了生存发展,一些担保机构会自然把闲置资金用于资金运作上,以自身资金运作的盈余来弥补担保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国内担保行业没有真正的监督管理部门。对国内发展较好的行业来讲,它们往往有一个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然后在政府部门和政策法规的指引下,行业内部形成由政府部门领导的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来共同管理和规范该行业的发展。但对目前国内的担保行业来说,其出身和成长均面临着不同的管理对象,有时甚至存在着管理的“真空地带”,而监督管理也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经信委负责管理,有的是财政部门管理,有的时候工信部出台一个政策,而地方财政部门“不给面子”,使得在担保行业领域,很多政策法规没能及时得到有效地落实,行业自律组织缺乏,行业的规范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动力机制。再担保作为担保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些省市也仍处于一种自发发展和缺位的状态。

3.2 主要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与全国性再担保机构接轨。我们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的工作思路应该由原来的以政府牵头组建政策性再担保机构,调整为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并按照“股份制组建、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支持”原则进行组建的工作思路上来。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构建,可以以“股份制主导模式”为主,“省级担保机构主导”和“政策性银行协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同时,民间投资的再担保机构应有一个主导力量,我们建议以“运作较为规范、担保信用较好、具备一定的再担保经验”的“省级担保机构”为主导力量,从而主导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建设。在构建省级担保体系时,应积极与正在筹建的全国性再担保机构顺利接轨,使省级再担保体系成为全国性再担保体系中良性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2)组建省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促进担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如果没有省级的行业自律组织,也没有真正的政府管理部门,担保行业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国有担保机构,为寻求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员工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的情况下,省市担保行业内部有必要凝聚自身的力量,建立自身的行业组织,制定行业的行为标准,维护行业的权益与利益,谋求共同健康发展。再担保作为交流协作和业务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成为行业自律组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反过来,行业自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省级再担保机构的构建及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省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担保行业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担保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目前市场信用环境不甚理想,担保与银行两大行业仍未形成真正的协作、互信和互动关系,担保行业和担保机构在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蕴涵着一些潜在的危机,担保行业若只靠自身力量寻求发展,前景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作为对政策性担保的扶持,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担保行业的风险补偿机制,对目前许多省市的担保行业和担保机构来说,已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在省级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后,省级担保机构将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资金来承接“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完善整个省级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各省市的担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和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朝运,吴明.我国再担保模式的政策性与市场化平衡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4(3).

[2]胡杭莉.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杭州再担保体系建设[J].经济论坛,2012(7).

[3]杜朝运.再担保机构的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于涛.东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9).

[5]黄桂良.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运作模式与借鉴[J].港澳台金融,2011(8).

[6]文学舟.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建设及基本框架设计[J].企业经济,2008(5).

担保-再担保体系 篇5

社会责任报告

机构简介

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再担保”)成立于2008年11月,是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北京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注册资本20亿元。自成立以来,北京再担保始终坚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宗旨,主动践行社会责任,为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改善区域融资环境,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搭平台、建机制,开创中小微企业融资新局面

北京再担保积极稳妥地推进“搭平台、建机制”的业务发展策略,不断开创北京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新局面。北京再担保已实现对北京市市区两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较为活跃的民营担保机构的全覆盖,与超过30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北京再担保支持下,合作担保机构担保业务规模呈不断增长态势,2009年—2012年四年来主要合作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平均增长近50%。北京再担保对于北京市担保行业“增信、分险、规范、引领”的功能不断得到发挥,再担保体系建设的积极成果正在逐步显现。

北京再担保充分发挥再担保的杠杆放大和政策导向功能,自主开发了一批中小企业批发性融资产品,撬动了金融资源向北京市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倾斜和集中。自成立以来,北京再担保累计实现承保额1578亿元,其中,2012年当年受保中小微企业新增产值1235亿元,带动新增就业10.5%;2013年上半年北京再担保承保额351亿元,在保项目近17000笔,其中科技、文化、现代服务、高端制造业、涉农等重点扶持领域的中小微企业项目占比超过了70%;获得再担保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超过70%。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开拓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一组织和政策支持下,北京再担保组织发动体系内合作担保机构,与北京信托、中信信托等信托机构,联合发起了“北京中小〃成长之星”系列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的发行工作。

在信托计划发行过程中,北京再担保与各参与机构一起,对项目组织、项目评审与审批、贷后管理等各操作环节进行了优化调整,提高了流程效率。自2010年下半年该项业务推出以来,北京再担保组织体系内13家担保机构为近5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总计近50亿元集合信托融资支持。在发行总规模,参与企业数量等方面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树立了北京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的品牌形象;获得融资支持的企业覆盖了北京市区及绝大部分远郊区县,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其中“雍和园文化创意中小企业集合信托”、“怀柔区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石景山区动漫产业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等集合信托产品体现了显著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化融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丰富中小企业融资工具,2012年10月,北京再担保联合北京国资旗下的PE机构——科桥投资公司,发动体系内的合作担保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北京中小成长之星”债权基金。基金初期规模1亿元,通过1:9的杠杆率引入低成本社会资金,具备年融资额10亿元的服务能力,以创新债务融资的方式,引导担保行业资金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促进担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2013年4月,北京再担保又引入市财政1亿元预算资金,发起设立北京中关村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债权基金,重点支持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债权融资。两支基金成立以来,完成项目融资额3.58亿元,项目28笔,在为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民营担保机构市场恢复与发展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随着资金募集

渠道的逐步畅通,以及各参与方工作流程的进一步理顺,债权基金业务有望实现更大规模发展。

创新、创业、创模式,搭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平台

为配合国家工信部与金融机构共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工作,北京再担保重点推动小微企业批发性融资业务,2012年6月,北京再担保与合作担保机构、合作银行推出“创业贷”——创业期科技企业融资产品,对创业园、孵化器入孵的初创期科技小微企业客户群体提供担保融资服务,尤其对列入中组部“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等政府扶持政策下引入人才创办的小微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截至2013年6月底,北京再担保已为60多家创业期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支持,目前创业贷项目合作银行已包含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创业贷”90%以上的受保企业是通过“创业贷”第一次获得银行贷款,不仅解决了创业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而且帮助企业建立了通向正规金融的信用通道,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2012年11月份,中央有关领导对此项业务专门做出批示,指示大力推广。

其次,为使小微企业融资在总量规模和产业分布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北京再担保与北京银行、中关村担保、海淀担保等多家机构合作,联合推出了“授权送保”小微企业批发融资专项业务方案,即由银行负责审批,担保公司自动担保,北京再担保自动提供再担保,该方案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第三,北京再担保通过嫁接北京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政策,设计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专项再担保产品,支持高科技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2012年全年实现融资额10.1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285项。

组建文化产业专营担保机构,推动文化产业中小企业融资

北京再担保和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于2012年下半年出资成立北京国华文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国华担保”),发起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专营担保机构,助推首都文化产业发展。针对文化创意尤其是影视文化、文化演出等细分领域中小企业的经营特性,国华担保设计推出一系列量身定制的融资担保产品:①与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合作为影视企业提供“纯版权质押”融资模式——“剧保通”产品;②与中国民营演出联盟、北京银行合作推出演出联盟贷款模式——“演出保”产品;③与春秋票务公司、交通银行合作联合推出“商演通”产品;④与影视投资基金合作,推出影视打包项目组合担保融资业务,批量化进行影视项目融资。国华担保成立至今,已经完成近2亿元的签约放款担保项目,有力地支持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扶持弱势群体,大力开展涉农平台业务

为支持“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成功举办,北京再担保与昌平区农委、当地镇政府以及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搭建了“一花三果”涉农产业专项融资服务平台,启动了草莓种植农户的专项贷款担保业务,当年为160户草莓种植农户提供了近500万元的贷款担保和再担保支持,促进了昌平区草莓种植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北京再担保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所属的“中和农信”小额扶贫贷款项目提供4000万元担保贷款,专项用于向四川什邡和北京门头沟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创业贷款,引导金融资源覆盖到贫困地区,辐射到广大弱势群体。

随着扶贫区域和户数的增长,北京再担保继续为“中和农信”小额扶贫贷款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截至目前,累计融资担保额达到1亿元,受益农户超过11000户。通过融资支持,相当一批低收入群体获得了创业贷款支持,不仅支持了种植养殖、服装加工、商贸餐饮等适农经济的发展,而且倡导低收入农户转变观念,通过创业经营,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6

狄娜:众所周知,融资难担保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为此,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成为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其作为缓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有效途径的作用日益明显。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自1998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8年。8年来,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在发展中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狄娜: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初期的机构试点,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作为新兴行业,其主要标志:一是作为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其机构准入已列入国家行政许可范畴;二是国家财政部门已为其量身定做了独立的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办法;三是各级财税部门已探索或实施了补偿专项和税收减免;四是全国已有大部分省区市依当地需求成立了区域性担保业协会。与此相适应,政府推动担保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亦从试点初期的“发展中规范”,到引导一个独立行业的“规范中发展”。此时,强调体系建设、系统控制、规范发展、择优扶强和行业整合尤为重要。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政府的扶持方式已由初期的一次性资本金注入,到目前的重在建立补偿机制,再到信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

各级政府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调控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走市场化道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正在由初期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推动,大量民间资金被激活投入担保业,其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在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中,公司制担保机构已达2785家,占总数的82.74%。在全国担保机构的出资总额1232.58亿元中,非政府出资已达875.12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71%。担保机构已从初期主要由政府出资为主,发展到以企业、民间组织和自然人等非政府出资为主,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正促使我国担保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试点到行业的形成,政府扶持的方式也相应地由资金注入到机制建立。针对担保业的特点,各级政府已将有限的财力用在风险防控、损失补偿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上。北京中关村((000931行情,股吧))还开创了“瞪羚计划”模式,率先将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贷款、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结合起来,使担保的介入成为政府配置信用资源的有效方式,既满足了政府对企业的产业导向,又切实培育了企业对信用担保的现实需求,企业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增强,业务品种创新,专业团队形成,总体素质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国担保机构担保资本金总额同比增加424.72亿元,增长52.57%;累计担保贷款和累计担保企业户数分别同比增加72.27%和44.07%。在担保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担保机构经营的担保品种也呈多样化趋势,除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传统产品外,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履约担保(如工程履约担保、招投标担保、工程付款担保)等正在成为担保机构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积极开发的业务品种。

伴随金融业改革与创新以及外资银行准入的倒逼作用,担保业有识之士已经预言,担保机构要自创品牌,发挥与银行的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创业期、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在项目咨询、诊断、中间业务、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等全程服务中,争做中小企业一体化融资供应商,实现与银行互利、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担保机构在大力拓展业务的同时,也把防范自身风险、促进担保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据资料显示,2006年底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实现收入总额257.74亿元,比上年增加两倍以上,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担保业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2006年底,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共累计提取风险准备金47.75亿元,比上年提高一倍多。从总体上看,担保机构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担保贷款质量得到提高,行业运行状况基本良好。

第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据2006年业务统计,在3366家担保机构业务总笔数中,单笔担保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共计128万笔,占总笔数的85.8%;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收入257.74亿元中,保费收入183.53亿元,占总量的71.21%。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确实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担保为主业。担保机构还通过建立受保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使申保企业开始有了信用记录,培育了企业对信用的显示需求,企业首次贷款率提高了70%以上,初步形成了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担保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使其不断提升获得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保企业在担保机构的支持下,其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就业人数均显著增加,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显著。据统计,2006年当年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了3114.57亿元担保服务支持,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856.93亿元,新增利税415.71亿元,新增就业213万人。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狄娜:主要存在4方面的问题:

首先,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一些地区的机构发展过快、过滥。2005年担保机构户数比上年增加15.51%,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户均注册资金只有3695万元,比上年增加635万元,新增担保机构规模依然偏小。从调查情况看,个别地区存在着发展过快甚至过滥现象:一是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二是放大倍率偏低,银行认同度不高,担保效应难以发挥;三是业务空置率较高,个别地区近7成未开展正常业务。

其次、担保业专业法律和行规行约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运作规则缺乏。担保机构的设立尚无统一的适应担保业发展的市场资质要求。《担保法》作为担保业的专门法律,仅规范了担保行为,而对近年来纷纷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无明确规定,致使担保机构缺少法律保护与制约。国务院于2004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虽明确了“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系行政许可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实施,但这项许可的范围和力度还远难满足担保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即“一体两翼四层”体系中,仅明确了省及中央设立担保机构的条件和程序,但对绝大多数的地、市、县级担保机构的准入还无法可依。担保业作为一个系统,凡涉及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执业者从业资格、担保机构内控制度以及行业维权与行业自律、政府在立法前的协调与立法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尚需抓紧研究并明确法律规定。

第三、担保机构存在运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状况。担保机构的运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一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业务人员缺乏金融、行业、财务、法律、审计、评估等专业知识,整体素质不高,识别、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较差;二是担保资本金不实,有些担保机构注册后即转移资本,构成虚假出资;三是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风险的投资业务,或运作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四是高比例收取保证金,并以各种名目收取不合理费用,增加企业负担;五是担保风险准备金不提或提取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六是行政干预和人情担保依然存在。上述不规范行为极大地增加了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给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四、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再担保业务长期空白,使担保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国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省级、国家级再担保机构仍然缺位,再担保业务尚未开展,妨碍了担保体系在增信、分险、监控与整合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

记者:对于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问题,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狄娜:为引导担保机构发挥整体优势,在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制定和完善促进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信用担保业的规范与监管。对担保业加强监管、规范发展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设立与退出制度、财务与内控办法、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鼓励扶持政策、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依法引导担保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监管,规范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提高担保机构的管理水平,保证担保资金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为担保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信用担保的规定,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各地也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二是要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为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支持。三是要改善房管、国土、车管、船管、工商等部门对担保机构的抵押合同登记服务工作,逐步对担保机构开放有关信贷登记等部门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系统;促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平等协作、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使担保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和便利地开展担保业务。

第三,尽快开展区域性再担保(基金)试点,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一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二是要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始终把防控风险放在开展担保业务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开展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备案管理、资信评级、绩效考核和在线申报及动态监管,实现行业优化和整体能力提升。同时,要引导各地普遍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促进担保业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

担保-再担保体系 篇7

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更大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就是信用危机,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现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担保力度有限,担保品匮乏,担保金放大比例小等问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做法就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

2001年1月,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始开展再担保业务。从此以后,伴随着国家担保行业的大规模兴起和蓬勃发展,全国许多省市也都相继成立了再担保机构,对各种再担保模式的探索进入了活跃期。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设立了14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同时在17个省市开展再担保业务,基本达到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一半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成立省市级再担保机构,并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河北省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07万,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1 579.8亿元,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3%,全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对于河北经济快速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增加河北财政收入,解决就业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极大贡献。

然而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其他省市相比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及我国一些省市的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分析

(一)河北省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再担保体系

截至2010年6月末,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达346家,全省累计完成担保业务30 561笔,累计担保总额361.3亿元。从担保资本金规模看,担保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40家,5 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担保机构94家。其中,省级担保机构4家,市级担保机构11家,县级及民营担保机构331家。

然而与国内一些担保体系试点较早、发展较成熟的省市相比,河北省的担保体系目前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担保机构资质较弱,亿元以上担保机构仅占10.1%;担保资金放大比例小(放大比例只有1∶4.23左右),从而使河北省担保机构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大限制了河北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各担保机构大多独立经营,风险相对比较集中,各担保机构内部没有建立风险分担和防范风险的有效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省构建信用再担保机构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暴露的问题也为建立河北省再担保体系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河北省出台相关政策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创立提供了宏观环境

为了促进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序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省级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在后者的补偿办法中规定,凡是符合本办法的担保机构,按全年贷款担保数额的0.1%~1%的比例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并通过多项举措来促进担保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7月16日,河北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对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资金来源、政策支持等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建立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想和思路。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力争到2015年河北省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量占比要达到70%以上。

(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河北省已初步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确保了各级财政预算中包括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而使该项资金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中能够发挥巨大而有效的作用。河北省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中上游水平,各市经济发展较快,充足的省、市财政收入为再担保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另外,随着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开始收缩,许多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出现了许多地下钱庄。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到担保体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二、国内外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经验总结

国外再担保机构以日本和韩国发展得较为成熟。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52家信用保证协会构成。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日本政府组建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再担保的业务。52家地方性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然后由金融公库为担保业务自动提供再担保服务。

韩国的信用担保机构有三家:第一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其主要职能是为普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除直接担保外,还对中小企业进出口项下的信用证、商业票据业务开展再担保。第二家是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它专门为高新技术类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除提供直接担保外,还进行对应的再担保业务。第三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它是真正具有再担保职能的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中小企业。韩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有三个来源:各地区信用担保基金缴纳的会员费、政府的预算拨款和金融机构的捐助款。

日本和韩国的再担保机构都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公益性、非营利性是其秉持的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的宗旨。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资金支持是两国信用再担保体系能够建立和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平台,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再担保体系的建立都为两国再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中国已经建立的多家省级再担保机构中,出资形式有以下几种:(1)各级政府财政全额出资(例如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北京市财政全额出资);(2)政府财政与当地大型国资控股公司或集团共同出资(例如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集团由广东省财政和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各出资50%);(3)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共同出资(例如湖南担保有限公司由湖南省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下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南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共同出资);(4)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和社会募资共同出资(例如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注资16亿元,社会募集14亿元)。

各省再担保机构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而且也提供商业性担保,不仅受理再担保业务也受理担保业务。其业务的繁杂反映出各省再担保机构设立时宗旨及性质定位的模糊。根据韩国和日本再担保机构的经验,笔者认为省级再担保机构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以为本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为宗旨。

三、构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基本方案

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其基本方案应该包括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织模式、资金来源四项内容。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方案是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运作效率甚至成败。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宗旨

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原则上不应该与各市、县信用担保机构发生同业竞争,其主要目标是分担各市级担保机构的风险,因此其担保方式应该以再担保为主,并且应该通过再担保杠杆调控、引导和规范直接担保市场,促进其扩大规模并防范风险,从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方式——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根据上述确定的宗旨,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应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要配合国家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政策性信用再担保为主体,由省政府牵头组建。然而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成立一个政府一统天下的再担保机构,这样只会导致效率的缺失和资源的浪费。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需要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再担保机构,当然也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省政府应避免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业务进行过多行政干预,但也需要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和廉政管理,具体作用体现如下:

——出资人,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之一应该是省政府财政资金,它应该占据较大比重。

——政策指导,制定相关法规,为其信用再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规范市场,信用再担保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应通过立法和其他措施规范其市场运作和整个河北信用担保市场的运作。并且,在市场失灵时,政府需要给予必要的协调,以确保我省整个省内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组织模式——企业法人

由于再担保机构采取商业性、公开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要求其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具体国情来看,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还是股份公司的形式为好。采用股份公司的组织模式,可以改变单一的政府出资方式,减少行政干预,有利于实现产权明晰和建立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也有利于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扩大资金来源。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可进行如下设置:

1. 成立股东会。

股东会是信用再担保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股东权。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股东大会具体职权包括: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公司章程的修改权;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权;对再担保机构增减投资以及是否发行股票债券的决策权等。

2. 设立董事会。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的主要职权为: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制定再担保机构具体的经营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以及基本管理制度。董事会是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常设权力机构。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董事会应具体负责建立提供信用再担保服务的条件、再担保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及放大倍数;信用再担保的流程设计;风险控制;财务核算等管理制度。

3. 聘任总经理。

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制定机构具体规章,拟定机构基本管理制度,负责对具体的信用再担保业务的运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为了使总经理能够实现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一定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管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最高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4. 设立监事会。

通过设立监事会对公司具体运作进行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四)再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

1. 政府资金。

基于上述设立宗旨,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需要来自于河北省政府财政以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代表政府的资金或者是出资机构应该在资金构成中占有控股地位。这样才能在运营中体现设立宗旨,切实服务中小企业。

2. 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资助。

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入股再担保机构,根据每年的收益情况给予入股银行及担保机构一定的红利。实现稳定、长期、多赢的局面。

3. 其他社会资金。

包括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的投资,再担保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以及接受国内外捐赠等。最近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路跑”事件引起全国对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民间高利贷资金的关注。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这一桥梁把民间大量闲置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比如再担保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再担保责任比例分摊,再担保费率的确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以及风险控制等。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还要具体考察更多的河北省信用担保机构。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会不断面临新课题,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会日益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需求。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融资难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及许多省市通过探索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构建来缓解这一难题。河北省在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实践中相对滞后,因此应构建科学的中小信用再担保体系,从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建模式和资金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构建一个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由政府出资组建,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体系应是合理之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再担保

参考文献

[1]“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8-15.

[2]刘长海,田天,金美玲.论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的关联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0,(12):68-70.

[3]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及风险情况的调查[J].河北金融,2011,(1):49-51.

全国再担保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建议 篇8

一、再担保江苏模式———政策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江苏省政府为应对2008 年金融危机对江苏经济和企业造成的影响,为增强实体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发起设立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再担保)。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的三年中累计再担保金额已突破1600 亿元,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4.3 万家,合作担保机构近300 家。

在企业运作上,江苏再担保坚持“政策性导向、市场化运作”原则,以再担保体系建设为主线,逐步形成“资本结构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合作模式多样化、服务方式一体化”的再担保“江苏模式”。“资本机构多元化”是指江苏再担保在江苏省政府控股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地方财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股江苏再担保。尤其是创新地吸收民营股东参股再担保,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多元化资本结构。“经营机制市场化”是指江苏再担保坚持政策性导向的同时,坚持市场化经营,运用市场的手段而不是行政的手段去搭建江苏再担保体系。“合作模式多样化”是指江苏再担保与江苏各地担保机构多样化地展开合作,针对担保机构资质、合作意愿、合作领域的不同,形成主办、承办、特办、专办等四种合作模式,再担保合作模式开发进行了极为有效的探索。“服务方式一体化”是指江苏再担保除了提供再担保支持外,还提供融资担保、科技贷款、创业投资、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典当等多种金融服务,形成再担保一体化服务架构。

在发展模式上,江苏再担保提出“一体两翼”的构想。所谓“一体”是指以再担保主业为企业发展的主体;“两翼”是指直保业务和其他市场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再担保业务是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业务。江苏再担保所收的再担保费不到万分之八,仅仅是作为象征性的收费。这样微薄的收费不足以维持企业正常的运作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一体”以外强调“两翼”的作用。“两翼”代表盈利性高的市场化金融服务,用以支撑政策性的再担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市场化运作提供动力。

二、再担保安徽模式———发挥财政功能,扶持县域经济

安徽省政府于2005 年11 月成立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担保集团),注册资本41.86 亿元人民币。安徽担保虽然挂名担保,但也从事提供再担保服务,同时推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发展。目前安徽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户数已达380家,在保余额1232 亿元。已初步建立了以省担保集团为依托的再担保体系,体系成员单位达80 家,覆盖全省75%以上县(市、区)。

安徽省再担保体系建设总计三大特色。一是充分发挥财政功能。省担保集团在从事再担保体系建设上充当了安徽省财政资金运作的窗口。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3〕38 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示安徽省财政厅安排20 亿元专项资金,通过省担保集团,对县域国有及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注资参股,以股权投资的方式直接扶持基层担保机构的发展。二是增强对担保机构的补贴和补偿。安徽近日出台关于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并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发挥公益性和政策性作用,合理确定担保费率,原则上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5%,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小微企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明确对2013—2017 年期间依法合规经营、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同期基准利率25%且放大倍数达到4 倍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省和同级财政按其全年平均在保贷款余额增加额的0.5%,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50 万元的奖励。对加入省再担保体系实行比例再担保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的小微企业担保代偿损失给予20%风险补偿。三是强化省担保集团的职能。省担保集团作为很多担保机构的出资人和大股东,对再担保体系成员实行评价,其结果分别作为担保资金分配、负责人薪酬核定及体系成员准入退出和再担保合作方式确定的依据。安徽形成了一个涵盖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担保贴费、低费率奖补、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再担保体系,以此有力保障了担保机构发展。

三、再担保广东模式———风险共担,共同成长

广东省政府于2009 年初,为应对金融危机,以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成立国有独资公司——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再担保),注册资本金为20 亿人民币。四年多来,广东再担保已发展合作担保机构近60 家。截止到2012 年,广东再担保业务累计发生额近700 亿元,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0000 户。

再担保广东模式总的来说突出两大特点。一是成功开创了银行、担保、再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广东再担保开发了“速保通”的再担保产品,突破性地实现了银行、担保、再担保之间各自按比例承担风险责任。这一产品的推出灵活了银保之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担保机构的弱势地位,分散了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提高了担保机构的授信额度,增强了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效促使银行更稳健地审核业务,从交易结构上规避了风险完全集中于担保机构的不合理状况。二是重点扶持优质担保机构成长。广东再担保推出“担保行业天使计划”,重点扶持担保行业内的优质机构。具体措施包括与广东省内信用等级较高,经营规范、业务规模较大的担保机构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并以参股的形式加强合作强度和牢度。同时,对实力还相对较弱的担保机构以联保、分保等形式加以扶持,带动其业务一同成长,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抱团取暖、整合资源、共谋发展”的合作理念,力争提升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再担保北京模式———向高科产业倾斜,设计标准化产品

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再担保”) 是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于2008 年11 月16 日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金20 亿元,是北京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平台。

北京再担保体系建设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再担保行业分布大力倾斜于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据北京再担保2012年末再担保项目行业分布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46%,文化创意产业占比15%。这两项产业也是北京市政府重点扶持打造的产业,北京再担保承担了北京市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平台,花大力气扶持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具体措施包括推出“创业贷”等再担保融资产品,扶持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成长。二是设计标准化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北京再担保与体系内的担保机构合作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集合债等业务;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融资平台转贷业务,专项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所属的“中和农信”小额扶贫贷款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附加再担保条件的“商贸通”、“短贷宝”、“租金贷”等中小企业标准化融资产品,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批量化、标准化发展。

五、各地再担保模式发展的比较分析

1、再担保主业对比

再担保业务普遍分为一般再担保和比例再担保。一般再担保是指当担保机构以其全部财产(包括但不限于出资人承诺而尚未实际投入的资本金和应追偿的债权、反担保债权、反担保物权和其他权益)尚不足以承担担保责任时,再担保公司对担保机构不能偿还部分的再担保项目债务承担补充代偿责任。通常情况下是担保机构代偿能力丧失或是频临破产的时候再担保公司提供代偿服务。目前全国大部分再担保公司采用一般再担保模式。一般再担保模式对再担保公司而言基本无风险,但对担保机构却起不到扶持的作用。因此采用一般再担保模式的再担保公司在再担保体系建设上收效甚微,再担保规模难以做大。目前在再担保体系建设上取得成效的主要是采取比例再担保模式的江苏再担保和广东再担保。

比例再担保是指在担保机构追偿后,由再担保公司与担保机构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共同分担损失比例,分担比例最高不超过50%。完全与担保项目挂钩。江苏再担保还对比例再担保的方式做了一定的调整,提出了不同步代偿的原则。原则上只有担保机构确认损失后才能与再担保公司进行损失比例分担。这种比例再担保的优势在于:一是减轻了再担保公司的赔付压力。再担保公司只需要就担保机构损失进行部分赔付。二是不同步代偿原则的实施能够摆脱部分担保机构对再担保公司的依赖性。在担保机构看来,反正最后损失是由再担保公司赔付,追不追偿或是追偿多少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但在比例再担保模式下,担保机构必须在追偿之后才能与再担保分担损失。这就强迫担保机构必须全力去追偿,激发了担保机构追偿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有效避免了部分担保机构骗赔付的行为。

在再担保体系建设上比较特殊的是安徽省担保集团。安徽省担保集团作为安徽省财政运作的基础平台,掌握着大量的财政资源,拥有对地方建设项目和担保机构的投资权。安徽省担保集团采用向担保机构参股注资的方式扶持基层担保机构的成长。这一模式大大巩固和增强了安徽省担保机构在地方以及全省担保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足之处在于安徽省担保集团不再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原则,行政化的色彩更浓厚。当经济形势下行,担保机构出现大面积风险时,直接参股担保机构容易引发自身风险升高。

2、营利模式对比

再担保业务是属于非营利性的政策性业务,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大多数再担保公司在再担保主业外还同时开展多种赢利性业务。其中主要的赢利性业务为直保业务。再担保公司大多是由省市一级政府发起成立,资本金实力,信用等级在市场上均属前列,银行等金融机构比较认可,直保业务开展比较顺畅,并能丰富直保业务的品种。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集合债是再担保公司普遍采用的直保创新业务品种。直保业务之外的另一大赢利性业务是资金运营业务,主要分为资金拆借和股权投资两种。资金拆借主要体现为面向中小微企业、政府平台、小贷公司的小额定额资金拆借,既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又以直接信贷的方式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相比其他再担保公司,江苏再担保资金运作的一大特色是投资控股成立了一系列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涵盖担保、租赁、科贷、投资、资产管理和典当,推动江苏再担保朝着综合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向迈进。

3、企业资信,银行认可度

以江苏再担保、广东再担保、北京再担保为代表的省、直辖市政府发起组建的再担保公司长期信用评级都达到AA+,得到绝大多数银行的认可,可为担保机构提供有效的增信服务,扩大了担保机构在银行授信的放大倍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县一级政府成立的再担保公司,其在信用评级方面相对较低,资本金实力也较弱,无法对担保机构提供有效的增信服务。

信用评级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为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上,还体现在再担保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背景、资本金优势,为广大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中小微企业集合债、集合信托、小企业私募债等,拓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并通过增信降低发行产品的票面利率,为中小微企业降低财务成本,缓解还款压力。

六、有关政策建议

1、银保合作中的再担保角色

在与央行的合作上,目前已有部分再担保公司得到央行的认可,获准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如江苏再担保,目前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让江苏再担保等再担保及担保机构不再依赖商业银行查询征信信息,就能够了解到企业和个人的第一手资料。再担保公司以这一优势完善再担保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体系内的信息流通和共享,体系内的担保机构能迅速地获得企业的征信信息,增强了风险防范能力。

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上,再担保公司要充当担保机构谈判人的角色。目前已有不少担保机构提出要与银行进行风险分担,尤其是发展成熟,实力较强的优质担保机构。这些担保机构希望通过风险共担的模式,开发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批量信贷业务。这种模式下银保双方共同承担风险责任,银行能够将小微贷业务打包批量化发展,担保机构则减轻了自身的风险责任,激发了业务开拓的积极性,并将保险业务的相关运作法则融入到担保业中,双方共同推动业务的发展。目前存在的障碍在于银行制度建设都是来自于顶层设计,省级分行以下不具备改变现有银保合作格局的权限。但要从省行一级以上去改变现有银保合作的模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大多数担保机构位于基层,社会地位过低,无法与银行省行以上层级进行沟通。因此在这方面各省市再担保公司就需要充当担保机构谈判人的角色,通过省级政府平台的优势和背景去与银行沟通谈判,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力争将一批优质担保机构拉入到与银行分比例合作当中,实现银保合作模式的创新突破。

2、担保机构的法律定位

再担保公司所服务扶持的对象——担保机构一直以来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业务合作时没有话语权,谈判地位过于弱势,但目前已有不少声音认为担保机构可归属于金融机构管理范畴。对于这个问题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国税局、银监会等或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研,并将根据调研结果拟定相关文件和细则,正式为担保公司正名。2012 年4月,财政部、国税总局下发相关通知,对担保机构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进行较大调整,担保机构税负有所增加,发展受到影响。当担保机构纳入金融机构范畴后,首先的益处就是税收的优惠。营业税将降至3%,所得税将降为15%,迅速缓解了担保机构的税负压力。担保机构的管理或许可以归入信用社一类的“农村金融机构”,参照各地信用社的监管方式进行管理,鼓励担保机构跨区域经营,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给担保机构“正名”,给予合理的法律地位,鼓励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担保行业更好地发挥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功能。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担保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角色传统上是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的转嫁者,处于金融体系之外,甚至可以说是金融机构业务的衍生物。如果担保机构被定义为金融机构,那么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风险依然存在于金融体系内,找不到风险的泄洪口,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将极大地增加,不利于金融机构化解风险及处置不良项目。对于担保机构的法律定位问题以及是否给予担保机构所谓的类金融机构待遇在今后仍是行业内争论的焦点。再担保公司对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也将随着担保机构的法律定位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即再担保公司是继续保持目前的角色作用还是向类似于银监会的角色演变。

3、担保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1 年以后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下滑,尤其是实体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日益艰难,担保行业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大量的担保公司生存困难,民营担保机构甚至被银行大规模地清理出银行系统。在这种环境下,担保行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大洗牌。可以预见在此次行业大洗牌中担保行业将呈现两种趋势。

趋势一,担保行业今后将由国有资本主导。起初担保行业监管不严,大量民营企业,尤其是有房地产背景的企业利用自己建立的担保公司在银行获得5 倍甚至8 倍以上的授信,来为自己本业提供融资服务。甚至在担保公司资本金监管变严之前,不少担保机构出现抽逃资本金的情况,担保机构成为了实际上的空壳公司。再加上2009—2010 年之间,中央4 万亿政策的强力刺激,实体经济一度恢复了2008 年金融危机前的繁荣状态。受宏观经济形势回暖的影响,中小微企业出现风险的概率偏低,担保机构就算完全从事担保主业,依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但是当担保行业监管政策日益严厉的时候,担保机构的设立,资本金的使用都受到了严格控制,外加中小微企业频出风险,担保行业的回报率就如上文所描述,都不如银行一年期的活期存款利率,民间资本不仅不会再进入担保行业,甚至从担保行业大面积出逃。以笔者看来,担保行业今后的监管将日益严厉,民营资本不再有可能通过设立担保公司获得“甜头”,担保公司政策性的功能将会日益凸显,这就使得未来担保行业中国有资本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现今许多县区一级的基层政府都成立了自己的担保公司,这些担保公司经营的出发点大都是非营利性的,重在为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今后这一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省级平台的担保机构将整合地方担保公司,组建跨区域的大型担保集团。

趋势二,担保行业将频繁出现强强联合的局面。广东省内知名的担保公司银达担保近期选择与目前国内注册资本最大,有外资背景的,信用评级唯一达到AAA的中合担保联手,借鉴保险理念,进行了比例担保方面的合作。中合担保一方面收取担保费用的10%~15%,另一方面当出现需要担保公司代偿时,中合担保将承担30%的损失,剩余的70%将由银达担保承担。对于单笔1000 万以下的项目,中合担保方面不会进行再次挑选,双方仅进行信息交换和核实。中合担保能够借银达担保进入广东市场,了解广东的企业;银达担保则借助中合担保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信用评级,分散了部分风险,迅速地拓展业务,实现了双方的共赢。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今后将在更多的地区得以推广,当然中小担保机构的生存空间也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被大担保机构所吞并或整合。

4、担保机构监管政策合理化

在中国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的现实下,担保机构依然有其存在的空间。结合上述情况而言,目前担保机构不仅在市场上生产困难,遭受行业歧视,更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政策。融资担保业务协会最新出台的修订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设立、经营范围等制订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该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担保机构从事各项业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更加明确了担保机构从事的业务种类。担保机构一直希望放开的自有资金投资领域依然被死死地限制住了。新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除国债或信用等级高的金融债券、大型企业债券之外的其他投资及资金运用总额不得高于净资产的30%。越加严厉的监管政策绑定了担保机构的经营手脚,尤其是限制了担保机构对资本金的使用。担保机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保费收入长期偏低。保费收入的不足无法以资本金投资运作的收益来弥补,资本投入和回报严重不成正比。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应扩大担保机构以自由资金投资的比例,并放宽投资的领域,让担保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同时又能以其他投资收益弥补保费收入的不足,覆盖风险,增强担保机构持续经营的动力,让更多的资本进入到担保行业,繁荣担保行业。

5、担保机构未来的融资渠道

近年来不少优质担保机构已经实现集团化发展。这些担保机构在以担保业务为主业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其他诸如小贷、租赁等其他金融服务业务。这些担保集团渴望迅速做大做强,但融资问题成为了难题。担保机构难以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融资。然而个别已集团化的担保集团开始尝试在公开市场上市来融资,为担保机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广东集成金融集团是集担保、小贷等业务于一体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日前已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民营金融集团。集成金融在首个交易日交投活跃,成交量约4681 万股,总成交约1.32 亿港元,收市报2.81 港元,较招股价2.68 港元高出4.9%,充分显示了投资者的信心。除去已成功上市的集成金融集团,三峡担保、瀚华担保等国内担保行业的顶尖企业也在谋求上市。上市直接带来了资本金的扩大,信用评级、市场知名度和信誉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的业务开拓和品牌建设等。

当然,以集成金融集团成功上市的经验来看,担保机构未来的上市模式是通过组建集团上市。传统的担保业务过于单一,业绩不稳定。通常放大倍数达不到8 倍的话,资本回报率较低,难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相反,如果综合其他金融服务,业务机构将相对合理稳定,抗风险能力也较强,盈利水平会得到显著提升,最终也易于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从目前的上市环境来看,国内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上市公司不允许有不确定因素和高负债率。担保行业虽然在报表上显示负债率不高,但伴随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振,代偿额较大这类不确定因素已成为担保行业的巨大负担。且担保行业不属于国家扶持的行业,如果从A股通道上市的话,排队时间长,也难以通过证监会的审核。因此以集成金融集团为上市的经验来看,未来能够形成集团化发展的担保机构会更多地选择在香港等境外市场上市。

七、结论

担保-再担保体系 篇9

1 衡阳担保机构现状和问题

衡阳市自2007年6月由市政府出资成立第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来, 到2008年底, 全市共成立了7家信用担保公司, 市区5家, 县区2家, 注册资本金总额4.7亿元。其中衡阳市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是市政府组建控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是全市担保机构的龙头企业, 该公司担保业务占到了全市担保业务总量的95%, 截至今年9月份, 先后为162余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196余笔, 累计担保金额21.5亿元, 担保余额61000万元。经担保扶持的中小企业共增加产值72亿元、税收26000多万元、就业岗位上万个。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该公司担保业务质量连续两年实现了零不良的优异成绩, 得到了合作银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然而, 在担保机构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 一些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也逐步凸显:

1.1 高风险, 低收益。

据中国银监会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通报, 9月末,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6%。实际上, 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要远高于这个比率。对于担保机构, 尤其是政策性担保机构, 由于其担保对象存在无抵押或抵押不足的先天缺陷, 势必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实现政策扶持职能, 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收费标准很低, 仅有1%-2%, 其收益远远不能覆盖风险。举一个简单的例证:100万元的担保按年2%的收费标准计算, 年收入为两万元;如果该笔担保发生风险, 冲销坏账100万元, 则需要用5000万元的担保收益才能补偿。如果再考虑担保公司的运营管理成本支出的因素, 那恐怕需要用6000万元, 甚至8000万元担保业务的收益才能补偿。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大多为无抵押资产的中小民营企业, 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 有效约束借款人措施较少, 担保损失的风险程度更大, 担保公司的不良率预计在5%左右是比较正常的。各级财政给予的风险补偿总计不超过担保余额的3%, 担保余额2%的损失需要由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来承担。以担保额放大5倍来保守估算, 担保公司一年也将要损失资本金10%。因此, 这样长期高风险、低收益的运转不是良性循环, 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1.2 银保合作不畅, 担保能力受制。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担保机构的建设与政策扶持, 担保机构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 随着担保机构数量的增加, 银监会也加强了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力度, 成立了专门的融资担保管理部门。某些银行对合作良好的担保机构的授信额度及保证金放大倍数不升反降, 一些资本金偏小的民营担保机构则根本就申请不到银行合作授信, 无法发挥担保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见, 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信任程度不高, 严重制约了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担保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再担保来为担保机构增信, 改善其经营状况, 同时规范担保机构的经营运作, 防范和化解担保行业系统性风险,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2 国内外再担保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2.1 日本、韩国和德国的经验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了履行再担保职能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 标志着日本信用再担保制度建立。随后形成了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该体系, 由分布于全国各地52个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央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组成。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政府全额出资, 为各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提供再担保。因此,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两层保障:地方信用保证协会与申请借款中小企业和发放贷款金融机构签订担保贷款协议, 并通过再担保信息平台自动为该笔担保贷款获取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再担保确认, 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与各地方信用担保协会对担保项目按比例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前者承担比例为70%~80%, 后者承担20%~30%。

韩国再担保制度也是世界上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韩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由政府推动具有再担保职能的担保机构有:1976年建立的韩国信用保证基金、1989年成立的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和2000年成立的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前两家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但也具有再担保职能;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是主要再担保机构, 它依据《韩国地方信用保证基金法案》设立, 承担了全国绝大多数再担保业务, 它联合韩国16个地区信用保证基金共同形成了全国性再担保体系。资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地区信用担保基金缴纳会员费、政府预算拨款和金融机构捐助款。它自动对全国各地信用担保基金提供担保项目实施再担保;对自动纳入再担保项目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责任分担比例为50%-60%。[2]

德国1954年成立了第一家从事担保业务机构———担保银行。随后建立了较完善担保体系, 为解决德国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联邦和州政府制定再担保风险分担制度功不可没, 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在德国16个州每个州至少设立一家担保银行, 担保银行与协作银行风险分担比例8:2。当担保银行发生代偿损失时, 政府按照再担保风险分担制度承担一定比例损失具体比例为:联邦政府承担39%, 州政府承担26%, 通过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分散担保银行风险。[3]

2.2 国内省市的经验

随着担保行业的发展, 再担保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安徽、北京、山西、上海、广东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再担保的探索和实践, 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再担保模式。综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资本金来源方面, 多以政府出资为主, 辅之以担保机构参股、银行软贷款、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等, 从而赋予了再担保机构政府信用, 并提升了信用。担保责任方面, 多采用固定比例分担再担保或一般责任再担保或多种方式相结合;风险补偿方面, 主要由各地财政提供全部或部分补偿。

以北京为例, 北京市的再担保方案从2005年起开始酝酿。当时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 共同做了再担保可行性分析课题。北京于2008年11月16日, 成立北京市中小企业再担保有限公司。北京市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是经政府批准, 北京市独家设立的再担保机构, 具有政府公信力。

3 衡阳市建立再担保机构的设想

衡政发[2007]43号文件已明确了衡阳市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为市级再担保机构。由于市担保公司目前从事直接担保业务, 从长远来看, 需要要开展再担保业务, 有必要将现有的担保业务剥离, 实现自身双重角色的分离。因此, 可在市担保公司基础上, 由财政出资设立一个控股的担保子公司, 资本金在1亿元左右, 专业从事担保业务。市担保公司将现有担保业务逐步剥离到新设立的担保子公司, 今后的长期定位主要是开展再担保、投资、资产管理、新产品研发、培训、管理咨询等业务。在再担保的框架下, 新设的担保子公司资本金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10~20倍, 贷款担保能力可以达到10~20亿元以上。而初期, 可以在市担保公司成立再担保部, 先开展再担保试点, 待条件成熟后再剥离担保业务。

在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经验基础上, 结合其他省市的实践, 我市建立再担保机构应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来构建再担保体系, 实现分担风险、增信作用。所谓“政府为主导”具体体现为政府在再担保管理体制、再担保资金和体系构建三方面主导作用, “市场化运作”指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与担保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受益共享、风险共担再担保关系。[4]

再担保公司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机构, 应当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担保的业务特点也决定了公司主要是为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机制, 为担保机构增信, 而不是与担保机构争利。但是, 再担保公司的政策性职能与公司运作的市场化原则并不矛盾, 再担保公司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进行专业化、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再担保公司的财务可持续发展是公司有效履行政策性职能的保证, 再担保公司将在业务创新方面进行积极努力, 提高公司的自我发展能力, 避免给政府财政带来过重的财务负担。比如, 为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再担保公司在保证流动性的基础上, 可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国债、高等级企业债券等投资, 增加公司的收益水平。

对于再担保机构实施再担保业务发生的代偿损失, 财政预算专项风险补偿资金给予定向补偿。建议市政府每年从当地新增税收中提取一定的百分比补助政策性再担保公司。政策性再担保公司, 高风险, 低收益, 决定了其必须获得政府补助才能生存, 才能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每年当地政府新增税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的, 政策性再担保公司功不可没, 于情于理政府都应该对有功之臣政策性再担保公司予以资助。

4 结论

再担保可以为担保机构增信, 防范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 并有利于对担保机构的监管与规范。成立衡阳市再担保公司是必要的, 也是现实可行的, 也是解决我市大量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困难, 解决融资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对于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桂英, 郭俊峰, 王壮.再担保机构北京模式论证[J].中国中小企业.2007 (12) .

[2]叶斌.中日韩三国再担保制度比较分析[J].华北金融.2007 (11) .

[3]国家发改委再担保制度考察团.中日韩三国再担保制度比较研究[EB/OL].www.souku.com.cn2007-6-6.

浅谈担保机构治理体系建设 篇10

1 建立道德风险防范机制

1.1 巩固思想道德防线。

担保机构业务人员, 应正确认识担保工作与业务定位, 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思考问题和工作实践中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放在在首位, 一切以促进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准则, 防止片面追其担保机构及员工个人经济利益, 从而建立起防范担保道德风险的思想防线。思想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信用担保的核心价值观———延伸和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体现党和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担保价值观, 才能使担保机构业务人员目标更远大、追求更高尚、工作更积极, 也才能从根本上挖掉腐败的“种子”, 减少腐败发生的主观诱因。

1.2 建立责权利收入分配体系。

信用担保的责权利相一致, 最终要落实到对业务人员激励制约机制上。一方面, 把员工的担保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 担保业务量越大, 个人收入越高;其次, 把担保风险与个人责任挂钩, 提醒业务人员尽职尽责的稳健运作, 当出现担保代偿或损失时, 则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额度的损失直至更大风险责任 (非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除外) 。通过这种“双管齐下”式的激励与约束, 会形成对员工业务行为的双重规范, 促使业务人员在廉洁与腐败、眼前利益与前途命运之间进行价值抉择, 从而把各种担保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大限度地防范担保的道德风险, 铲除担保腐败的“土壤”。

1.3 建立机构发展与员工成长共赢机制。

共赢机制, 即在承认个人价值和作用的前提下, 确定员工与集体的共同发展目标, “以人为本”地把担保机构的发展方向建立在员工道德成长的基础和前景上, 为广大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业绩突出的员工实现个人价值铺平发展道路。这就要担保机构通过建立和完事员工招聘 (把好个人道德的入门关) 、管理 (正取使用手中的项目生杀权) 、培训 (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分配 (取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考核 (用业绩体现个人价值观) 制度, 形成岗位体系、分配体系、考核体系“三为一体”的个人成长培育机制。在担保机构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 在体制和机制范围内, 允许员工个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长空间不断拓展、个人价值不断体现。只有从制度上搭建担保机构业务人员获取正当利益和实现良好个人价值的平台, 才能最终形成防御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瓦解腐败生存的“温床”, 减少腐败发生的机率。

2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以“动态制衡”为重点, 担保机构从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两个方面, 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2.1 决策制约机制。

担保机构应从经营管理重大决策到日常担保业务, 从担保业务开发立项到项目初审、项目评审和最后决策, 形成不同管理层次 (出资人、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经营管理层) 、不同工作环节 (立项、初审、评审、决策) 的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决策链条和制约系统, 着重通过运转机制堵塞风险漏洞, 防止包括道德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发生和蔓延。

2.2 稽核检查机制。

担保机构应积极利用独立于利益的独立机构, 通过“第三只眼”对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独立的“挑刺”监督;借鉴“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成立或利用相对独立于业务进程和业务利益的内部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 对于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尽职尽责性进行全面稽核, 保证内部从业人员严格遵循担保相关法律、政策和内部规章制度体系, 从执行机制上防止担保风险特别是道德风险。

2.3 考核奖惩机制。

个人利益与个人责任的关联, 永远是防范道德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外部考核, 就是由担保出资人建立起对于业绩与全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关联机制;内部考核, 就是由担保机构经营管理层建立起对于内部员工的工作业绩与个人利益之间关联、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参与人利益之间的关联机制。通过内外部相结合的奖惩考核, 既形成对于个人的有效激励, 又形成对于个人道德与道德风险的约束, 从工作成果和个人利益关联上防止担保风险。

3 建立科学透明公开机制

3.1 制度和权利透明。

担保机构的章程、发展规划、财务管理、业务运作等方面的根本性、综合性发展规章制度, 应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批或报备;其业务流程、选项标准、个人职权等, 凡不涉及商业机密的, 应全部对社会公众公布;涉及商业机密的, 除上报有关部门外, 还要在内部适当范围内公布。只有机制和权利透明公开, 才可以使政府机构、上级领导部门、内部和社会公众清晰了解担保业务的运作机制, 观察担保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操作方式, 防止担保业务决策中可能发生的权利越位、缺位和错位。

3.2 经营管理透明。

在制度和权利透明的基础上, 担保机构要努力推进担保经营的透明化。担保机构的重大决策, 应在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 体现政策性担保的公共财政性质和政府政策意图, 并及时通报或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担保经营的过程和结果, 应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 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担保项目来源、担保项目情况、业务进度、操作环节、操作人员、个人意见等, 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种手段, 在担保机构内部适度公开, 使每一项在业务运作的各阶段、各环节, 都时刻处于不同层次的监督观察者的视野之中, 防止并及时纠正业务运作的不规范行为。

3.3 工作惩罚透明。

建立在科学考核和有效监督基础上的奖惩, 能体现担保机构的价值导向, 对于内部不廉洁行为的揭示、阻止和一定范围内的公开, 有利于弘扬正气和树立自身的信用形象, 并对更大范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起到明显警示作用。

4 强化员工素质建设

4.1 重视担保机构文化建设。

担保机构培育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依存感和忠诚感。在担保机构内部, 树立损害企业利益可耻的观念, 担保机构的各级领导做到切实关爱员工, 不把下属单纯地看成经济人, 而是社会人, 员工的人格应当得到真正的尊重。员工的成长及家庭生活, 也应得到担保机构领导的重视, 实施人才战略。内部办事要严格遵循规则, 公正透明、一视同仁, 杜绝任人惟亲,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与员工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4.2 完善担保业务的全程责任体系。

担保机构应重视业务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设计, 在关键环节上设置复核和控制手段, 制度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担保业务目标管理, 必须依靠人来进行, 因此建立全程责任制度、构筑责任网必须先行。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岗位责任明晰化、工作方法规范化、内部管理标准化、审核程序科学化、监控措施具体化。

4.3 加强全员培训教育力度。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构 篇11

Navajas(2001)认为信用担保机制通过保证贷款的部分或全部偿还,驱动贷款人给那些在通常状况下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一旦出现被担保借款人违约,担保公司将按照合同规定的担保率向银行代为偿还,从而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使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变的有利可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因此,在政府扶持下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迄今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999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首次发布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体规范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初步设想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体”指试点模式的主体,即政府试点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两翼”指在城乡社区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机构与商业担保机构;“三层”指担保体系中的国家(中央)、省级、地市级(城市)三个层面。截至2007年12月月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已达3729家,比2006年的机构数量净增363户,增幅达10%(见图一),其中,省级担保机构544家,全国注册资本一个亿以上的机构是528家,约占全部担保总数的14.16%。2007年担保资金总额是是1774亿,比2006年净增542亿(见图二);2007年全年担保机构从业人数为37454人,比2006年增加8475人;2007年累计担保企业户数是70万,2006年是38万,将近翻了一番。

河南省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截至2007年年底,河南省共有担保机构190家,较上一年增长42%;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三成多,累计为超过一万家企业提供了上万笔担保业务。2008年5月,河南省29家担保企业共同签署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联盟协议,担保业大联盟成立后,将拥有资本金23亿元,占全省担保资本金的近40%,规模经营效应将显现。但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担保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规模偏小,一些担保机构运作还不够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差。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结构分布的不合理,缺乏资金补偿机制

全国担保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其中注册资本一个亿以下的机构约占全部担保总数的85.84%。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以收取担保费用为辅。然而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通常是一次性的,规模有限,政策性担保机构又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的担保费用也很有限,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数商业性担保机构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部分担保机构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半收取担保费。

(二)担保品种单一,担保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设备、技术改造、项目融资等长期贷款担保极少,担保贷款的期限大都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国际上,多数国家都能对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担保品种,包括创业贷款、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票据贴现等担保。同时,担保行业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有金融、服务、担保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高度熟悉企业每个环节的运作情况。并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罚机制,这使得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很难提高。

(三)缺乏法律保障,治理不规范

国家对担保业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对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和运行机制也未明确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信用担保的四个条文,操作性不强,应该有配套措施,《担保法》应规范担保行为而非担保机构。河南省为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2006年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但执行效果还有待加强。多数担保机构依附于政府,许多担保未评估还贷能力,致使风险加剧。少数组织市场化运作,治理较完善,但只重视眼前利益,收费高,既限制了参保企业数量,也无法提升产业结构。

(四)外部信用环境不佳,缺乏信用评级制度

从信用环境方面来看,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其信用评级制度。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共享的以中小企业的信用征集、登记、评估和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评级制度。社会信用信息失真,有关中小企业经济行为的基础信用资料不规范,信息不完整,市场缺乏足够准确的信息作为评价和判断信用状况的基础资料。但从整体而言,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分层次的政府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美日政府财力雄厚并且集中在中央政府,而我国财政收入比较分散,中央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因此可以建立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为辅的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层次上,建立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三级联动互补的担保梯次。省级担保机构应成为地市级担保机构参股的再担保机构;建立以股份制政策担保机构为支撑、会员制互助担保机构为主体、股份制商业担保机构为必要补充的地市级担保体系,建立以会员制互助担保机构为支撑、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辅的县区级担保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外部环境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是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尽快建立科学、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通过信用评估使社会真正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信用信息。此外,还应尽快搭建起全国性的社会信用体系组织和公共信用信息两大信用平台;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法规。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专门立法,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运作。

(三)政府带动民间金融和担保机构

政府参与的担保计划主要起着引导和带动民间机构的作用。如,美国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为地方开发投资公司和小企业投资公司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日本中央政府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由地方性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等。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并协调银行、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给予担保机构采集信息支持和工作配合。

参考文献:

[1]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1,(4).

[3]陈柳钦,孙建平.论制度创新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

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篇12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担保公司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非金融机构, “高风险、低收益”是最典型的行业特征。而且信用担保本质就是银行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如何尽量降低风险, 减少担保赔付, 是担保公司盈利必须要解决的难题。由此看来, 一套合适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是担保公司稳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现实保障。

一、担保公司的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固有特点, 其经营风险本身较大, 因而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的事情时有发生。此外, 由于我国信用的征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 对被担保人的监督机制和惩罚制度也不健全, 导致一些企业出现故意拖欠贷款的情况。

2、公司内部管理风险。

由于担保行业起步较晚, 很多担保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架构、产品设计、从业人员技术熟练度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个中小担保企业往往由一两个人实际控制人做决策, 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此外, 还存在来自于从业人员道德素质较低、业务熟练度不够或者是操作不当的操作风险。尤其是“惯性”担保业务, 由于一家公司多次申请担保, 导致审批决策环节松懈, 由此造成担保公司巨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3、政策风险。

政府部门在制定宏微观经济政策的时候, 会出现政策方向发生转变的情况, 如利率的调整,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财政扶持程度, 担保产业规划以及担保行业的法律制定对担保行业的生产发展都起着重大影响。全国各地对担保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部门, 而且担保行业的各项政策多是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立法层次低, 其法律效率与权威性尚显不足。

4、战略风险。

担保公司经营决策决策失误, 或是决策执行不当而形成长远的影响就是战略风险。国内众多担保公司在战略制定上急于做大。结果致使担保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自身无法承受的风险, 而且风险会在经济遭遇重大危机时迅速释放。造成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缺乏与之匹配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导致担保公司的代偿率长期居高不下, 在经营中造成巨额损失。

5、资金流动性风险。

保险业务的保费额度和赔付率一般都能使用统计学和计量学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样本计算并确定。而担保业务无法精确计算担保费率, 也是由于其业务的可变因素很大, 担保项目离散性强等因素造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担保公司对外总担保额可以放大到其自有资本的10倍, 一旦发生虚假出资注册, 资金来源不明, 经营期间抽逃资金, 地方政府严重干预等情况, 担保公司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付代偿时就会造成资金流动风险。

二、构建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将担保风险进行科学地量化, 从而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担保公司可以从客户信用卡使用情况, 网上购物信誉度等多方位参考客户的信用, 建立符合自身客户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在担保业务发生前, 对被担保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价, 其中包括公司的注册资金, 资金流动性, 风险准备金, 负债比例等各方面。做到对被担保公司的实力、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组织结构都有基本了解。

2、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担保公司首先要健全自身的管理部门。公司内部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科学、实用的业务规程进行操作。不同部门之间按“审保分离”原则, 明确职责与分工, 互相制衡。建立包括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保后监管程序、代偿追偿程序等完善的决策机制, 并以制度方式将该程序加以落实。另外, 还可以建立一个由公司内部负责人和评估人员、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担保决策委员会”决策委员会。

3、加强反担保措施。

担保公司在为被担保企业进行担保时, 应当适当地进行反担保。反担保也是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的重要措施。在反担保时, 应当注重灵活性, 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还应对反担保的措施进行合理的重组设计。比如, 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专户管理与订单核数法结合加上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层的无限责任保证反担保, 即通过核算企业订单产生的收益及成本, 可以估算出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通过对跟踪企业订单履约状况、与订单买方企业签订应收账款质押确认函、与合作银行建立专户对企业订单回款进行封闭管理, 从第一还款来源上控制企业的违约风险。

4、密切关注宏微观担保政策。

担保公司的决策制定层应当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担保的相关政策。相关的货币政策, 利率调整, 汇率变化, 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对担保行业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对政策研究透彻的情况下, 对不同企业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如一个出口导向型的企业, 汇率变化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公司的盈利状况, 进而涉及到还款难易程度。通过决策层对宏微观政策的关注和研究, 才能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担保公司的经营, 从而避免公司在战略上造成的重大失误。

5、加强同业合作提升抗风险能力。

随着担保业务的迅速增长, 担保项目的资金要求势必要增加, 在大宗担保项目上, 仅靠单个担保公司很难去承担整个风险, 应该通过行业内部的合作, 联合共同担保, 分散风险, 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增强整体担保行业的抗危机能力。同时, 同业合作也能起到相互监督管理的作用, 使担保行业走上一条规范化、高效化、专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艳萍, 席升阳.我国民营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防范[J].创新科技, 2009 (4) [1]朱艳萍, 席升阳.我国民营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防范[J].创新科技, 2009 (4)

[2]华东, 江艳.浅析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理论导报, 2009 (12) [2]华东, 江艳.浅析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理论导报, 2009 (12)

上一篇: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下一篇:网络视频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