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机制(共9篇)
担保机制 篇1
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是金融服务业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全球和谐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构建和完善我国信用担保业的“绿色担保授信”机制, 将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将对全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环保、节能、减排, 促进社会公德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的支撑、传导作用。
一、“绿色担保授信”政策的实施
绿色信贷、环保金融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世纪90年代初, 就发表了《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 强调应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之内, 即要求金融服务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环保、节能等绿色因素。
2007年7月, 我国颁布实施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 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中国银监会在《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更加明确了其内在要求,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对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 不得提供担保授信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 且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升级的, 可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担保授信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 原则上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担保信贷支持, 并采取措施收回。
其次, 必须密切关注授信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环保合规情况, 加强与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沟通;对国家和省级发展改革委或其他有关部门已列入落后生产能力名单的企业或项目, 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 及时调整、压缩和收回与落后产能有关的担保授信业务。同时, 要及时跟踪国家确定的节能重点工程、再生能源项目、水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治理、循环经济试点、水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及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等重点项目, 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策扶持政策等因素, 有重点地给予信贷需求的满足, 并做好投资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服务。
第三, 应实施有差别的区域或行业担保授信政策。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 在同等条件下, 对节能减排显著地区的企业和项目, 可优先给予担保授信支持。
总之, 信用担保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 积极开发与节能减排有关的创新型担保授信产品。应该说,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在推行绿色担保授信政策, 履行社会责任, 顺应宏观调控导向, 践行可持续与协调发展的战略等方面, 正逐步与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对接, 并取得了国际社会及同行业的关注与认同。目前, 许多信用担保机构已经将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作为自身的一个重大发展策略,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青联合投资担保 (大连) 有限公司定期地发布绿色担保授信指导意见, 即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导向政策而开展担保授信业务。
二、构建我国“绿色担保授信”机制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已明确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即改变以往过度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基于这一前提, 构建我国“绿色担保授信”机制有其客观必要性。
1.推行“绿色担保授信”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
信用担保机构可根据资金规模、授信额度、授信期限、费率定价和风险控制等要素进行资金的配置, 形成高效的审核体系和差异化定价, 引导其扶持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的产业、企业和项目, 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正向的传导辐射作用。
2.践行“绿色担保授信”是防范环境破坏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实践证明, 高污染、高能耗以及其他人为产生的生态破坏不仅间接地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 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存。目前,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企业生产项目或建设项目的环评违法和违背产业导向等现象比较严重, 一旦申请受信即借款的企业因污染等诱因发生关、停、并、转等事件, 不但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众社会形象, 而且将损及信用担保机构债权的收回, 其授信风险值被急剧地放大, 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而推行“绿色担保授信”, 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体系中, 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 就为其防范、转移和化解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3.实施“绿色担保授信”是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绩效的需要
推行绿色担保授信服务产品, 能够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更加有利于信用担保机构剔出一些淘汰落后或极有可能滋生风险的信贷项目, 对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整个社会来说, 都达到了共赢。
4.构建并完善“绿色担保授信”机制可整体增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 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运营规范与发展趋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金融计划项目发表了《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 明确了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同时, 七国集团的10个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 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政策制定, 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律性原则。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等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到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中。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要伴随着我国银行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的步伐, 与时俱进并顺应这一潮流与趋势。
三、我国信用担保业要构建和完善“绿色担保授信”机制的具体对策
实施“绿色担保授信”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核心就在于把环保、遵守社会公德、节能与减排的社会责任, 融入到其金融服务的授信政策、授信文化、授信管理流程和担保产品的设计之中, 全方位体现环境、节能等意识, 将“绿色”标准贯穿在担保授信工作的各个环节,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授信长效机制。我国信用担保业构建和完善“绿色担保授信”机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理念, 建立绿色担保授信机制的基本构架
在战略上, 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与经营利润同等重要的层面, 确定环保、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政策上, 要结合实际制定环保、节能、减排等担保授信条例, 编制相应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案, 用以指导担保授信业务及管理活动。在人才上, 基于环评、国家产业导向、社会责任评估、判断等专业性强的特点, 要加大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力度;同时还要联手对信贷项目环评及对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的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专家进行授信风险判别与控制。在组织机构上, 要从职能上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为绿色担保授信提供技术支撑。
2. 明确绿色担保授信的内容, 进行全面系统管理
树立绿色授信理念是推行“绿色担保授信”的第一步, 在建立基本构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绿色信贷的内容, 以便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绿色授信政策的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 同时还应考虑环境风险敞口、人力资源限制和市场限制等因素。
具体而言, 对国家鼓励类担保授信项目, 要从简化审核手续、完善金融服务的角度给予积极支持。对国家限制类担保授信项目, 要区别对待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 对增量项目原则上不提供支持;允许存量项目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整改, 并按照授信原则给予适当的担保支持。对国家淘汰类担保授信项目, 要从防范担保风险的角度, 停止各类形式的担保授信, 并采取措施收回或严格控制已提供的担保。对国家不列入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担保授信项目, 在按照授信原则提供支持时, 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3. 积极支持绿色担保产品或服务创新, 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支持
应该说, 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担保经营和管理的重点。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 以优质的创新产品占领先机, 在吸收传统担保产品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向企业提供诸如节能规划、环保增值、产品出口达标、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综合担保服务业务。即将产品和服务创新需要融入环境及社会责任理念, 为节能环保企业在项目建设、项目改造和正常经营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保证支持, 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 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部门要确立“绿色审查”职能
信用担保机构应该设立“绿色审查”风险控制职能部门, 其工作人员由具备环保、节能等评价判断能力的专业人才担任。在授信审查时严把“环保、节能、减排”关, 对有环保违法信息且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 必须严格按信用等级评定, 原则上不予以担保授信;重点审查企业环保审批程序的依法合规性, 对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等不符合相关审批要求的项目坚决否决;对新建、在建项目环评报告未经审批同意前, 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担保授信支持;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 不得审批提供流动资金担保授信;对办理化工、印染、造纸、酿造、水泥、制砖、化肥、小冶炼、小轧钢、油毡纸厂等行业的企业授信业务时, 必须进行生产技术流程的严格审查和现场勘查, 认真审查企业环保监测报告, 不得擅自放宽担保授信条件和市场准入标准。将 “绿色担保授信”理念纳入到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 并作为各级领导综合考评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实行“工作问责制”和“责任终身制”, 即对违规向环境违法、违规项目或企业提供担保授信的相关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和处罚。
5. 建立有效的绿色担保授信监管与信息披露制度
一方面, 应加大对授信企业绿色信息的追踪监测力度, 加强与各级环保、发改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密切关注企业环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合法、合规情况, 并逐步建立起信息日常沟通机制, 以积极而公开、透明的态度, 定期披露其绿色信贷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应尽快颁布和启动企业绿色报告制度, 要求企业发布各项环境绩效及社会绩效指标, 接受社会公众、环境组织、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等的监督。通过社会监督促使企业承担环保节能及社会责任, 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 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同时, 要加强对授信企业遵守社会公德经营的及时监管与披露, 避免人为产生的有悖于绿色授信宗旨的其他各类风险。
摘要:通过对金融服务业“绿色信贷”政策的衍生式研究, 论证了我国信用担保业实施“绿色担保授信”的政策基础与条件, 阐述了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担保授信”机制的客观必要性及具体对策。
关键词:绿色担保授信,环保节能减排
担保机制 篇2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外创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方法或途径在理论上研究分析的较多,但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创新似乎总是难上加难。随着近年民间商会的迅速崛起,作为民间中介组织,不少商会尝试通过组建担保公司的形式为商会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在这方面,异地温州商会走在了前面。这种实践的运作基础、实践动因及面临问题是什么? 可行的发展模式又该如何选择呢? 笔者有意作一调研分析。
一、民间商会“担保公司”演进背景与运作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温州人走出温州,在全国乃至世界闯荡市场,并由此构成独特的超越地理概念的以人为集合特征的“温州人经济”。实践表明,正是这种内外互动放大了温州人经济,进而形成了温州区域品牌效应。民营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商会的蓬勃发展,后者反过来对民营企业资源配置活动又起到了促进优化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备担保公司的异地温州商会有10 余家。这些投资担保公司的兴起,给在外发展创业的温州商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外百万温州人经过20 多年的创业,创造了独特的不可估量的社会财富,可以说,这些财富为商会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提供了运作基础和现实可能。
1.资产实力为担保提供运作空间。在外温商在温州辖区开发并购置大量房产,为贷款提供了大量的反担保资源,通过联动可使大量的闲置资产变活,这无疑为温州民间商会融资担保业务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运作空间。
2.商会品牌为银行、商会合作提供基础条件。经过近年发展,温州商会以亲和力强、能广交朋友的传统,与各地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庞大的企业家人才群体,“温商”招牌成为当地银行授信“金钥匙”。如昆山浙商投资担保公司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昆山农村商业银行20 个亿的授信额度。
3.地域文化为业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受“永嘉学派”思想以及浓厚的地域意识影响,温州人很看重面子,诚信有目共睹。通过故乡情结,凭借着老乡这层关系,从道德层面上 约束会员往往是有效的。
4.信息优势为担保资产风险处置提供便利可能。各地商会的行业特色性强,信息掌握比较充分,企业相互之间的资产转让市场相对发达便捷。在风险资产处置方面,不仅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处置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二、民间商会融资担保实践的动因分析
(一)从商会自身角度进行考察
1.直接原因: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会员融资困境。目前温州在外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需求量大但融资难,这主要是由在外温州人经济特性所决定的:一是在外温州人以民营化的工商活动为主,并以第三产业居多;二是普遍缺乏抵押物,因而不太容易得到银行贷款的及时支持。商会承担融资担保中介的主要优势是可以解决银行与企
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银行不肯贷款给小企业,而是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要求。通过商会担保中介运作,让几家小企业联合起来,就可以符合标准。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信号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市场主体通过释放大量信号的办法可以部分获得被逆向选择破坏的市场效率。而民间商会在市场主体信息传递方面可以提供有效帮助,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关键因素:企业和个人多种需求动机驱动。如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企业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目前商会会长已成为一张金名片,不仅为个人企业发展带
来各种有利因素,也意味着企业及企业家个人的取得成功并自我实现。在现实当中,会长企业及本人在两地政府和银行系统得到的关注和重视非普通企业所能比拟。它可以优先得到政策资源,以商会的名义得到好的项目时,还可以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这无疑成为最大的间接利益回报。
3.长期动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商会组织的长远发展。在当前新形势下,民间商会作为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中小企业信贷新模式,来解决中小企业投融资困难以及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不畅、风险较大等问题,是一种值得尝试方法和可行途径。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认为利益驱动和意识形态导致变迁主体采取了制度变迁行为,而稀缺性、竞争、认知、选择等促使作出选择的集团将制度变迁继续推动下去,并会从选择新的制度中获得更多的潜在利益。民间商会通过创新担保中介运作,为会员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担保服务,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交易成本高和信贷市场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同时利益驱动和文化认同致使商会及会员企业获得制度变迁的持久动力。
(二)从社会外部环境进行考察
1.地方政府的诱导转变。担保行业是国家推导的行业,各地政府都有积极扶持发展的意愿。民间商会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凭借着自发的组织形态和自主的管理模式,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最大化地发挥经济联合体和合作实体的优势。因而,民间商会融资担保的功能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重视。就温州市而言,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通过民间商会的担保运作,可以积极而有效地利用当地金融资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有利在外温州的民营资本做大做强,又可以有效弱化温州资金持续外流的原动力。
2.金融改革深化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结构性失衡而导致的弱势领域发展缓慢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木桶原理”,弱势领域的发展滞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其效益低、融资难、保障不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单靠其自身发展和有限的财政支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巴曙松等,2008)。因此,加强对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如发展小企业贷款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银监会于2007 年颁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放宽担保条件为突破点,加快小企业授信业务创新,以保证小企业有良好的生存空间__和发展环境,这为民间商会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提供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这使得多年与银行打交道、又饱受融资难问题困扰的民营企业家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冲动。而担保业不属于金融管制范围,门槛比较低,操作相对比较容易,成为现阶段温州商会尝试和实践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三、民间商会融资担保实践的主要特点及面临困难
(一)民间商会担保运作的主要特点
我们把合肥(省会城市)、昆山(县级市)温州商会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召开商会及其担保公司相关专业人士座谈会并发放调查问卷,当前异地温州商会融资担保业务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
1.注册资金以商会会长出资为主。如昆山浙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1 亿元为昆山温州商会会长李国华(圣罗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旗下的圣罗兰独家出资设立。2004 年设立的合肥温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是合肥温商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而合肥温商集团董事长陈建正是合肥温州商会会长。
2.担保对象、资金用途比较固定。昆山、合肥两地商会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并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所担保的贷款对象以基本上是商会会员或当地经商的温州人,主要用于急需小额资金周转比如进货或扩大生产等。
3.担保业务规模不大,担保贷款以小额为主。截至2008年4 月,昆山浙商担保公司通
过运作担保贷款总额为6600 万元,客户仅28 户,其中企业5 户,个人23 户,最大一笔达到1500 万元,其余大多为50 万元上下的小额贷款。而合肥温商担保公司每年担保额只有几百万元,成立至今累计担保额也只有3000-4000 万元,最大一笔担保仅有300 万元;目前担保客户还不足30 家企业。
4.机构运作相对比较规范。公司由当地金融界知名的资深专家负责,经营管理与风险管理岗位均由具有多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担纲。如昆山浙商担保公司内设业务部、风险部、财务部等,招聘7 名工作人员;合肥温商担保公司现有专业从业人员3 人。
5.业务收入偏低。目前,昆山、合肥商会两家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目前原则上是1‰-2‰。昆山浙商担保公司2007 年业务收入为56 万元。而鉴于规模合肥有限温商担保公司业务收入更加少。
(二)民间商会担保运作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以上民间商会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情况看,成效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主要困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银行认可度。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离不开银行配合支持,但出于各种因素担保机构又难以真正获得大多数银行的认可,包括其实力、风险评估、管理能力及其推荐的企业,使得担保机构业务受限而难以生存。
2.自身定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空间。目前,商会担保公司定位在纯服务性质,主要对会员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从现实情况看,温州在外企业和商人很多,但参加商会的并不多,特别是那些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得到融资担保服务的。
3.收益与风险不对等。从昆山、合肥两地商会担保公司运作的实际情况看,经营规模小,收取费率低,导致他们在保本经营甚至亏损。目前的担保机构尚未健全完善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又缺乏统一有效的外部业务监管,在资本金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防范风险的任务相当艰巨。
4.程序复杂化制约客户融资担保需求。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条件执行较严,基本与抵押贷款条件一样,所以并没有减少贷款程序,仍然要较长时间,因此对当地温商一般缺少吸引力。
5.商会自身发展有待完善。由于商会管理未实现职业化,对骨干的副会长以上单位而言,日常活动的经费支付主要来自他们的年费,商会的政策利益也主要由他们分享,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他会员的积极性。
四、民间商会融资担保路径选择及其理由
面临上述困难,作为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入模式探索与创新,民间商会在融资担保实践中如何扮演好自身角色,并找到一种适合的发展模式呢?
(一)民间商会在融资担保实践中的角色定位
从总体上看来,信用担保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自身业务发展的不规范而使行业整体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在加剧,担保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国信用担保业整体发展亟须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在组建与发挥担保公司作用的过程中,民间商__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研究发现,互助联保组织具有将信息不对 称风险内部化和低成本、稳定运作的比较优势,应该成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基础; 而且低层级的中小企业更适合建立互助性信用担保(彭江波,2008)。显然,大多中小企业所需的融资担保服务是一种“俱乐部”产品,利用民间商会作为融资担保中介,组织会员企业进行互助联保,具有一种天然的运作优势,能够促进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果。因此,民间商会毫无疑问应该是提供“俱乐部”产品的最适当组织,这对明显具有地缘文化特征的异地温州商会来说更是如此。
(二)发展模式选择及其理由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要想发挥民间商会信息优势,必须改进完善现有运作模式。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是:建立完善由商会会长或副会长企业牵头,会员企业共同出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主要理由:
一是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可以促使单个分散的个体在信用上实现自我增强和自我升级。在民间商会的互助联保组织下,企业之间组成了信用联合体,从而形成商会企业整体信用优势,方便与银行信贷制度要求进行有效对接,有利于缓解不同单个会员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约束,达到改善信贷资源投入效率的效果。
二是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可以建立稳定的共同基金补充机制,有利于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由会员入股或集资的形式集合成较大规模的共同担保基金,从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更为商会会员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同时,中小企业互助担保不以营利为目的,取得利润也用于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可以推行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基金、企业互保、资产抵押等多种形式反担保,借助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和商会企业内部信誉传导及惩戒渠道,以及资产交易在行业内部最大程度变现等运作优势,使得主要风险由互动担保机构各成员共同承担,达到分散担保风险的目的。
四是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可以完善信用担保发展体系,有利于商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在商业化担保机构发展面临危机亟须寻找新的出路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尤为必要,它不仅可以扩大担保服务的覆盖面,使担保机构发展多元化并呈现不同的市场细分,促进提高担保机构服务效率; 而且可以增进民间商会会员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反过来促进民间商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五、结语
担保机制 篇3
摘 要: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发展程度较低,信用能力较差等诸多特点,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歧视”使其难以获得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这种歧视行为虽然规避了贷款机构所面临的贷款违约风险,但是严重阻碍了一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业务的扩展。本文对现存的商业担保机构的特点、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商业担保经营运行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商业担保;担保费率;风险控制机制
一、商业担保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主要有三种运作模式:信用担保模式、互助担保模式、商业担保模式。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信用担保模式是在政府机构监管下,具有非盈利的特点,目前,这种模式占据着担保体系的主要地位,互助担保模式是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以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为基本特征,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这类担保机构主要是由地方工商联、私企协会及私营企业等自发组建,担保资金以会員企业出资为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也给予一定资助。商业担保模式一般是以企业、社会个人为主出资组建,具有独立法人,实行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兼营投资等其他商业业务,由于其机构的设置的科学性和运营方式的相对透明,是担保体系中最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一种模式。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在运作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担保业务操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由于商业性担保机构是商业化的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面前,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更注重各种先进管理经验的创新和运用,考虑到“溢出效应”,这有利于担保体系的整体发展。引导建立更多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一方面,可以加强“溢出效应”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担保行业竞争性局面,这有利于公正担保市场价格的形成。
(2)商业性担保机构一般会谨慎选择熟悉的产业和领域开展担保业务。增加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数量,使不同的产业都有相对专业的担保机构分布,这实现了担保体系内部的专业分工,不但有利于担保产业化的形成,还可以利用担保机构专业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支持地方产业政策的实施。
(3)商业担保机构一般通过相关投资和服务业务所得来建立担保业务的补偿机制。因此,大力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不但是担保体系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地方经济体系的建设完善。
二、商业担保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般来说,商业担保的大都是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项目,一旦承接这些项目,就意味着承担远高于银行的信用违约风险,商业担保面临的风险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担保费率的确定方法不够科学,差异性大。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大,具体来说,担保公司担保的项目数量有限,其金额、担保期限差异性大,在担保公司以对多数项目的低收费来弥补少数项目发生的大额损失的运作方式下,其费率的确定需要非常全面且科学的计量确定方法,否则,将难以弥补项目带来的损失。就造成了风险。
2、未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担保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担保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担保公司的主营业务以贷款业务为主,风险较高,而担保公司的运作缺乏科学、严谨、完善的机制为支撑,主要靠领导者得管理经验来运作。一旦发生贷款违约,担保公司不得不代为偿付的情况下,担保公司的经营可能难以继续下去。
3、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征信业发展缓慢,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观念都较为淡薄,总体信用环境较差,社会征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担保公司和被担保人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担保公司无法了解担保人的信用问题以及是否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情况突出。
三、针对中小企业的商业担保运行机制探究
1、针对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的不同区分担保方式,这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将中小企业贷款予以区分,按层次提供相应的融资担保。具体做法是;为中小企业的普通商业用途提供普通贷款担保,并根据贷款额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担保比例;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提供特别贷款担保,较之于普通贷款担保,金额要高得多;为地区贷款中介机构担保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为具有较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提供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
2、根据贷款性质的不同确定担保产品的种类,实行定向分类管理方法
综合考虑企业资金需求特点,设置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固定资产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担保等不同类型的担保产品,并且根据各自的支持重点,实行不同的分类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担保费率、不同的反担保要求、不同的风险基金补偿方法等。
3、合理确定担保费率。
担保费率的合理确定直接关系到担保机构的发展:费用过高,企业的贷款成本会显著上升,将会极大地削弱企业融资的积极性;费用过低,将不利于担保机构的持续性经营。因此,制定合理的担保费率对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4、建立完善、规范的风险控制机制
主要是指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指标,以此为标准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事前管理,即合理确定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来控制风险;事中控制,主要是对贷款违约率的控制;事中控制,重要静态考察担保基金的代偿能力;事后控制,涉及对受保企业的债务进行追偿。
参考文献
[1] 王湃,孙永利.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对策分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3,4(3)
[2] 李国庆. 《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浙江金融[J]. 2001(07)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篇4
担保链危机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个概念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担保链也称为“担保圈”[1,2,3,4,5,6],整个圈子存在系统风险,圈内某家企业出现债务危机会通过担保链传染至圈内的其他企业。郎咸平[1]在2001年就开始关注担保圈的系统风险,从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角度,研究了“福建担保圈”和“上海深圳担保圈”,发现圈内许多上市公司通过相互提供保证担保获得大量银行贷款,所筹资金却通过投资或占用等方式流走,整个圈子的担保金额急剧增加,盈利能力却在下降,系统风险与日俱增。朱静(2005)[2]对新疆担保圈进行了案例分析,发现参与新疆担保圈的公司多达23家,如果某家公司破产,很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一系列公司倒闭,甚至引发地区金融危机。刘善敏等(2007)[3]以“鸿仪系”担保圈为例,研究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丁力(2008)[4]调研了ST雅砻成功解套担保圈的案例,说明陷入担保圈失去银行信任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担保转移,以及实现资产重组彻底化解上市公司担保风险。万良勇等(2009)[5]研究了河北担保圈的形成动因和经济后果,发现河北担保圈形成的内在动因是大股东的利益输送需求,深层的制度性因素是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而担保圈的经济后果是圈内企业由于不能承担担保代偿责任而破产重组,银行形成呆坏账。吕江林等(2010)[6]研究了2008年绍兴发生的担保链危机,其中江龙控股、华联三鑫、五环氨纶和金雄等众多绍兴地区纺织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相继破产,一旦他们破产,会连累多家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可能引发整个绍兴地区的担保多米诺骨牌,最终在当地政府的注资救助下才阻止了多米诺骨牌倒下。杜权等(2010)[7]调查发现浙江担保链现象普遍,由于存在连带担保责任,一家企业的银行债务问题会连累担保链上的其它企业,导致其它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张乐才(2011)[8]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共享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资金担保链组成了一个“线、环、网”系统的风险共享体系,风险传染机制表现为资产负债表渠道、信息传染渠道和投资传染渠道等形式对危机进行传染。从法律角度,我国《担保法》规定:保证担保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方式。《担保法》第18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所以提供连带保证的企业有可能在接受担保的企业破产之前被债权人要求代偿,而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仅在债务人的财产不能完全清偿债权时,才对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保证责任[9]。综上,本文将担保链中一家或者多家企业破产导致其他企业接连破产的情形定义为担保链危机,重点关注企业破产的传染过程,保证人在被担保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不足以偿还所有保证担保债务时,才对不能清偿部分履行代偿责任。
虽然以上文献[1,2,3,4,5,6,7,8]对担保链的系统风险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从理论上分析担保链危机的爆发机制和传染过程。没有理论分析的支持,监管机构无法在担保链危机发生之前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预警指标,只能在危机发生后采取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救助行为,尽量阻止危机的扩散。担保链这一概念在金融担保的国际重要期刊上几乎不见踪迹,关于危机传染的国内外文献中,与担保链危机传染最接近的是关于银行间拆借系统风险传染的研究。虽然银行间拆借系统风险传染和担保链危机传染的情境有很大区别,可是值得借鉴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10,11,12,13,14,15]。ALEKSIEJUK等(2001)[10]建立了定向渗透模型,分析了银行系统中由于相互拆借引起的破产传染过程。BOSS等(2004)[11]对奥地利银行间市场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单家银行违约导致其它银行破产的数目,发现在个别银行违约不会传播到整个网络的情境下,银行系统是相对稳定的。UPPER等(2004)[12]将银行间的拆借关系表示成N×N的矩阵,从德国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收集了相关银行5类期限(1天,>1天且<3个月,≥3个月且≤1年,>1年且<4年,≥4年)的资产和负债数据,得出了德国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两级结构,并分析了一家银行i失败引致另一家银行j失败的条件,以及危机继续传染的条件。包全永(2005)[13]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了一个封闭银行系统及银行间市场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理。马君潞等(2007)[14]利用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通过矩阵法估算了我国银行系统的双边传染风险,分下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银行倒闭及多个银行同时倒闭引起的传染性。UPPER(2011)[15]总结了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的仿真模拟方法,并将它们用于金融稳定性分析,发现传染性违约不可能完全消除,并且一旦发生会导致系统中大量银行破产。本文借鉴这种分析银行间拆借网络的方法,将企业之间形成的担保关系表示成N×N的矩阵,分析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2 担保链模型
保证担保会产生两份协议,一份是银行和接受担保的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协议,另一份是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保证协议,两份协议之间是主从关系。因此保证担保协议的当事人是银行和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本文将保证担保协议定义为:企业Fj在时点ti为企业Fi提供保证担保,Fi获取金额为Mji、期限为Ti的银行贷款,当企业Fi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Fj必须履行代偿责任,代偿比例为ki;企业Fi在时点tj为企业Fj提供保证担保,Fj获取金额为Mij、期限为Tj为的银行贷款,当企业Fj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Fi必须履行代偿责任,代偿比例为kj.两家企业通过相互提供保证担保获取特定金额和定期期限的银行贷款的情形,见图1。
上述定义的要素构成为:(1)相互提供保证担保的两家企业Fi、Fj;(2)在相互不付保费、相互提供保证担保的情况下,两家企业的贷款金额分别为Mji和Mij;(3)放贷银行Bank可以是同一家银行,也可以是不同银行;(4)放贷时点ti、tj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5)还贷期限结构Ti、Tj不同银行之间可以不同;(6)保证人的代偿比例ki和kj.
多家企业相互提供担保,就会有多个保证担保合约,每个合约都有自己的担保期限结构、担保金额和担保代偿比例,所有担保合约叠加,就形成了某一时点的担保链。本文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担保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担保链抽象成担保网络,网络中的节点表示参与担保的企业,有向边表示担保关系即谁为谁提供担保,有向边上的权重表示具体的承保数额。现实经济体中常见的“链式担保”“连环担保”“一方给多方担保”和区域性的“担保圈”都是担保网络的具体形式。本文认为复杂的担保链是由线型、环型和星型三种基本担保网络组成和演变形成的,三种基础担保网络模型见图2。在图2中,一个担保网络中参与担保的企业有N家,分别为F1、F2、…、Fi、Fj、…、FN-1、FN,其中Fi和Fj表示担保网络中任意两家企业,i,j∈[1,N],Fi和Fj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担保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更直观清晰地表现出三种基础担保网络模型的结构特征,本文没有画出有向边上的权重,即具体的承保数额,这并不影响分析过程,因为在下一节中,用矩阵对承保数额作了具体描述。N家企业相互提供保证担保会形成形如线、环、星结构的担保网络,更复杂的担保网络都是由这三种基础担保网络演变而来的,见图3。在图3中,F1、F2、…、Fi之间的担保可以看成线型担保网络结构,F1、Fx、FN-2、FN-1和FN构成环形网络结构,F1、F2、Fi、Fx和FN-2构成以Fx为中心的星型网络结构(1)。
3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3.1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
担保链中的某一家企业i*破产导致其他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保证人与债权人签订了保证担保协议。本文认为企业受到冲击后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就会破产(2)。假设一个已经形成的担保链中有N家企业参与担保,其中只有一家企业i*破产倒闭,i*∈[1,N],任一家企业i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为
其中,eii(t)表示第i家企业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Lii(t)表示企业i在时刻t应偿还的债务,Aii(t)表示企业i在时刻t可用于偿还的资产(可及时变现的资产),即企业的流动资产。
企业i在时刻t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自身负债余额+因担保而产生的代偿债务,即
其中,re表示银行贷款利率,Mii*表示企业i为破产企业i*提供的总担保金额,t*表示贷款期限,k表示担保协议中的代偿比例。
在时刻t,企业i的总资产市场价值为Ai,总负债价值为Li,假设破产清算价值等于总资产市场价值Ai.假设企业i在时刻t存在优先债务Di,并且所有债务都优先于保证担保借款Bi,破产债权为Li,破产财产的优先支付金额为Ci,那么破产债权Li=Di+Bi,破产价值Ai=Ci+Di+Bi.(3)在一次性偿还担保贷款本息的约定下,企业i*破产清算后,可能偿还部分或全部保证借款,或者完全不能偿还保证借款。由于企业i*破产,那么ei*i*(t)=Li*i*(t)-Ai*i*(t)>0,破产财产为Ai*,如果Ai*≥Ci*+Li*,表示破产财产能够偿还所有保证借款,危机不会传染;如果Ai*-Ci*-Di*<Bi*,即Ai*<Ci*+Li*,发生危机传染,企业i必须履行代偿责任。所以当Ai*Li*+Ai*Ci*>1,即企业i*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时,会发生危机传染。
下面分别分析企业i*破产财产清偿部分或者全部保证借款的情形下,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
(1)当Ai*-Ci*-Di*=0时,完全不能清偿保证借款,企业i的代偿数额为kMii*(1+re)t*.现在考虑企业i,如果企业i在时刻t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ei(t)>0,表明企业i出现流动性危机,不足以偿还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那么企业i破产,破产财产等于总资产Ai.当Ai≥Ci+Li时,危机不再传染;当Ai-Ci-Di-kMii*(1+re)t*<Bi,即Ai<Ci+Li+kMii*(1+re)t*时,危机继续传染至为企业i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此时危机传染至破产企业i*的二级近邻节点企业i+1。也就是说企业i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时,危机继续传染,其
Li+kMii*(1+re)t*
中Ki′=Ai.依此规律,危机可能传染至担保链中的所有企业,也可能传染至某一家企业停止,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是:破产企业i*的J级近邻节点企业i+J-1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J-1≤1-
(2)当0<Ai*-Ci*-Di*<Bi*时,部分清偿保证借款,清偿比例为k*(当有多笔保证借款时,每笔的清偿比例仍然为k*),企业i的代偿比例为1-k*,代偿金额为(1-k*)kMii*(1+re)t*.如同(1)考虑企业i,如果企业i在时刻t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ei(t)>0,表明企业i出现流动性危机,不足以偿还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那么企业i破产,破产财产等于总资产Ai.当Ai≥Ci+Li时,危机不再传染;当Ai-Ci-Di-(1-k*)kMii*(1+re)t*<Bi,即Ai<Ci+Li+(1-k*)kMii*(1+re)t*时,危机继续传染至为企业i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此时危机传染至破产企业i*的二级近邻节点企业i+1。也就是说企业i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时,危机继续传染,
Li+(1-k*)kMii*(1+re)t*
其中Ki′=Ai.依此规律,危机可能传染至担保链中的所有企业,也可能传染至某一企业停止,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是:破产企业i*的J级近邻节点企业i+J-1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J-1≤1
综上,企业i*破产后,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节点传染的临界条件是:企业i*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发生二级近邻节点传染的临界条件是:一级近邻节点企业i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危机停止传染的临界条件是:破产企业i*的J级近邻节点企业i+J-1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J-1=1-Ai+Ci+J-1J-1,其中AiCi表示企业i破产清算中优先支付金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
3.2 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
本节建立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首先假设:(1)担保链中的某家企业破产后,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必须履行k比例的全部担保贷款本息;(2)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完全不能偿还担保贷款;(3)债权债务协议中约定,保证担保贷款由债务人一次性偿还本息;(4)所有的保证担保贷款起始日相同。企业之间的担保关系用N×N矩阵表示为:
其中,Mij表示企业Fi为企业Fj提供担保,Fj获得银行贷款Mij,Mii=0,i,j∈[1,N],从现实经济体中获取一个担保网络的具体数据,那么Mij即可视为已知。假设时刻t,在内部或者外部冲击Xt影响下,担保链中有一家企业i*破产倒闭,那么这家企业在担保网络中的邻接节点企业必须为其履行担保代偿责任,代偿比例为k=1-kb,银行承担损失比例kb.如果破产企业的邻接节点企业无法履行偿付责任,那么这些企业也将破产,此时危机由最初的一家企业传染到其它企业。在担保协议的约束下,危机会不断传染直至某家企业或者所有企业。
企业i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和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分别为
假设第i*家企业破产,那么
由于企业i*破产,所以ei*(t)>0,危机扩散;如果ei*(t)≤0,企业i*有能力偿还总负债,未破产,危机不会扩散。由于ei*(t)>0,危机扩散至节点i*的邻接节点企业,那么节点i*的任一邻接节点企业i将承担的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为ei(t)=eii(t)+kMii*(1+re)t,如果ei(t)≤0,邻接节点可以承受总负债,否则当ei(t)>0时,邻接节点受到传染,危机由一级近邻继续扩散至二级近邻,危机按照这样的规律可能会不断扩散下去,用数学语言具体描述如下。担保网络中N家企业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eii(t)构成一个N×1向量
定义两个N×1向量
其中,ei(t)=eii(t)+kMii*(1+re)t.
当ei(t)>0时,Si=1,表示企业Fi无法承受对外担保代偿数额而破产;当ei(t)≤0时,Si=0,表示企业Fi可以承担对外担保数额未破产。计算行列式|STS|=E1,E1∈[1,Ν],当E1=1时表示第i*家企业破产倒闭后危机没有传染(此时只有Si*=1使E1=1成立),其它企业未破产;当1<E1<N时,表示第一轮危机扩散中,第i*家企业破产导致其它N′1=E1-N1家企业破产倒闭,也就是说有N′1家企业受到传染,令这N′1家企业分别为i1*,i2*,…,i*Ν′.因此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二级近邻节点1企业,依照上述过程分析第二轮危机扩散情况。令N2=E1,即此时有N2=E1家企业破产倒闭,根据同样的上述计算方法,计算行列式|STS|=E2,E2∈[1,Ν],可以得出在第二轮危机扩散中又有N′2=E2-N2家企业因受到传染而破产。
依此类推,危机扩散的轮数逐渐增加,在第J轮危机扩散中,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级近邻节点企业,或者所有J级近邻节点企业都没有受到传染,N′J=EJ-NJ,其中NJ=EJ-1.当N′J=NJ=EJ-1时说明危机此时停止传染,所有J级近邻节点企业都没有受到传染;当NJ<N′J<N时说明此时还存在危机传染,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级近邻节点企业受到传染。直至存在一个J0,使N′J0=0或者N′J0=N时传染结束,N′J0=0表示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0-1级近邻节点企业,所有J0级近邻节点企业没有受到危机传染,N′J0=N表示危机已经传染至担保网络中的所有企业。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假设只有一家破产企业i*,ei*(t)>0,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是: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ei(t)=0,即Mii*=k(1Aii(t)+-re)tLii(t),其中i表示破产企业i*的一级近邻节点企业;触发担保链危机继续发生传染的临界条件是:
Ai+1,i+1(t)-Li+1,i+1(t)
ei+1(t)=0,即Mi+1,i=k(1+re)t,其中i+1表示破产企业i*的二级近邻节点企业;危机停止的条件是:存在一个J0,使在第J0轮危机扩散中破产企业数N′J0=0或者N′J0=N,N′J0=0表示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0-1级近邻节点企业,所有J0级近邻节点企业没有受到危机传染,N′J0=N表示危机已经传染至担保网络中的所有企业。
4 算例分析
算例分析的数据来源基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重大事项信息披露,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获取企业破产时点的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和流动资产,通过重大事项披露信息,可以获取企业对外担保金额和企业自身获得的担保贷款金额,以及这些担保关系产生的担保期限(贷款期限)。但是由于没有法规强制性要求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外公开,同时上市公司的负债明细没有反映在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因此无法获取客观完整的数据来检验上述模型。所以本文借用郎咸平[1]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绘制的2000年末福建担保链中上市公司担保关系图,设定14家上市公司之间的担保金额和其他所需数据,来检验第3节中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模型,见图4。
14家上市公司在2000年末应偿还负债、流动资产和负债余额数据见表1。在14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企业1在2000年末的负债余额大于0,说明只有一家企业即企业1破产。根据图4中的担保关系和担保金额,取代偿比例k=1,可以得到各家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负债余额ei(2000年末)。当ei>0时,企业由于履行担保代偿责任而破产,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见表2。传染结果见图5,虚线表示担保链危机中破产的企业。
由表2和图5可以看出,在设定14家企业中只有企业1破产的情形下,由于担保协议的约束,企业4和5必须承担为企业1偿还担保贷款的责任,由于负债余额不足以偿还各自为企业1担保的银行贷款,因此企业4和5受到危机传染而破产,第一轮危机传染结束。为企业5提供贷款担保的企业6和8,同样由于自身负债余额不足以偿还各自为企业5担保的银行贷款而破产,因此发生了第二轮危机传染。在第三轮危机传染中,企业3和7的负债余额足以偿还企业6的担保贷款,因此未受危机传染,不会破产;而企业9和10由于自身负债余额不足以偿还各自为企业6担保的银行贷款而破产。为企业10提供担保的企业都能够承担各自的代偿责任,因此均未受到危机传染。为企业9提供担保的企业12和13中,企业12由于不能承担代偿责任而破产,没有为企业12提供担保的企业,因此担保链危机传染至企业12结束。综上,担保链危机传染至企业1的一级近邻节点企业4和5,由企业5传染至企业1的二级紧邻节点企业6和8,由企业6传染至三级近邻节点企业9和10,由企业9传染至四级近邻节点企业12,结束传染。该算例的意义在于,对于已经形成的担保网络,在已知各企业时刻t自身负债余额eii(t)=Lii(t)-Aii(t)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任一节点企业比如企业1破产时的波及节点数和代偿总额,既然知道每个节点企业爆发危机后的危害程度,就可以对节点企业进行排序,评价担保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对于危机传染程度大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
5 结语
在保证担保协议约束下,一旦担保链中某家企业破产,为其提供担保的其它企业必须履行代偿责任,如果其它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无法还贷,也意味着破产,这样就发生了担保链危机传染,危机可能由于担保关系不断扩散传染至担保链中的所有企业,导致大片企业接连倒闭和银行呆账坏账的形成,从而造成系统危机,给区域金融稳定带去巨大打击。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将现实经济体中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担保形成的担保链抽象成担保网络,担保网络中各家企业的对外担保金额表示成矩阵,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建立了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总结了在只有一家企业i*破产的情境下,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和触发危机继续发生传染的临界条件,以及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这些条件与担保链中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有关。对监管机构的启示是:用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两个指标进行风险预警,给定现实经济体中已经形成的担保链,可以预测出一家企业破产时,担保链危机的传染程度,以及担保链中每家企业的危害大小,在知道每家企业破产后的危害程度以后,就可以对企业进行排序,评价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对于危机传染程度大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维持金融繁荣稳定。
摘要:定义了担保链危机的概念,将现实经济体中企业之间的担保代偿关系抽象成担保链模型,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发现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二级近邻传染、停止传染的临界条件与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有关。建立了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发现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继续传染的临界条件和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与企业对外担保金额有关。该模型有助于监管机构用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两个指标对担保链中的企业进行风险预警,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对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繁荣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关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思考 篇5
“农村经济发展事关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也直接影响八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仅能维持生计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 多种形式的经济模式已经在农村建立或是已见雏形, 规模种植, 规模养殖, 农产品综合开发, 加工营销和农民自办工商企业等经济模式在广大农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从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在逐渐增大。”[1]
以往农村资金短缺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借贷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解决, 随着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资金缺口的矛盾不能仅依靠以上两种方式解决。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呈现如下的特征:
第一, 贷款需求由季节性转换为常年性。
第二, 贷款数额由小变大。
第三, 贷款用途有了新变化, 以往的农民信贷所得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应付各种灾害上, 但现在的农民货款除小部分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外, 其大部分已经用在大型养殖、农产品综合开发和加工营销上。
二、对农村信贷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一) 对农村信贷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农户方面贷款难及原因
(1) 农户贷款难的现状
“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也难贷到款”, “有钱的贷不出, 用钱的贷不到”, 这种农民贷款难, 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尴尬局面是当前农村信贷的基本状况。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有钱而不愿给农户贷款, 即使贷了也仅是两三千元的小额贷款, 农户因扩大再生产申请大额贷款时根本找不到有实力的担保人, 从而被拒之于门外。
当前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既有生产性需求也有生活性需求, 但是集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农户是很难将生产性资金和生活性资金截然分开的。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往往根据农户贷款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生活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农户的生活性贷款较生产性贷款更难得到支持。然而, 当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动用生产性资金来予以弥补。因此, 当农户的生活性贷款得不到满足时, 不仅农户的扩大再生产会受到影响, 甚至简单再生产也可能难以维持。
此外, 我国农村在现阶段存在着融资需求。当前, 大规模种植、养殖或是其他规模经济形式是农村需要融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这些规模生产需要大额信贷资金扶持的时候, 陷入贷款困难的尴尬局面。
(2) 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第一, 由于农村的本身信用环境较差, 愿意给别人做担保的人越来越少。
第二, 农户本身的财产限制, 无合适的资产为贷款作抵押、质押担保, 这些农户只能被大额贷款拒之门外。
2. 农村信贷机构难放贷及原因
(1) 农村信贷机构难放贷的现状
以农村信贷的主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例, 一方面,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户贷款前对其进行过信用评级, 但是贷款前和贷款后的信息并非对称, 从而信贷机构是能不贷就不贷。另一方面, 农村地广人稀, 农户分散, 乡村的信息不流通, 农村信贷人员的工作量巨大, 再加上信贷责任终身制, 信贷人员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 往往对农户的资信调查严格, 提高贷款条件。
(2) 农村信贷机构放贷难的原因
第一, 申请贷款的农户在对其进行资信调查时可能会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这样对于信贷机构来说就蕴含着承担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第二, 农户的小额贷款数额居多, 大额贷款数额较少, 就信贷机构而言, 贷后管理困难重重, 将成为诱发信用风险的因素。
(二) 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现状及弊端的分析
当前农村的信贷当中, 仍然以农村信用社普遍采取的小额信用贷款的传统方式为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是指以农户的信用等级为依据,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 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 一般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2]。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 而仅凭据以考察的农户的信用进行放贷, 这种方式对信贷机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基于这种信用风险的存在, 当下是急需用钱的农户越来越难贷到款, 拥有资金的信贷机构却难以做出放贷的决定, 由此可见, 这种仅凭农户个人信用贷款的方式日趋显示出了其弊端。
第一, 这种无任何担保的贷款方式, 无形的增加了农村信贷机构风险隐患。贷出的资金无法收回, 这无疑会使信贷机构长而久之陷入资金短缺的局面。
第二, 由于不需要任何的担保形式, 农户便可以相对“轻松”的获得贷款, 这使得农户对信用贷款性质理解发生偏差。
(三) 对农村信贷抵押、质押担保的不可操作性分析
“担保是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 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3]农村信贷担保是农村信贷机构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 而采取的法律措施。在农村信贷当中小额的支农贷款不需要任何的担保形式, 仅凭农户信用就可实行信用贷款。但是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 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这种对大额的资金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而对大额的抵押质押担保贷款数量在逐渐上升。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 最主要的资产莫过于其名下的住宅, 由于无产权证, 不能作为有效的贷款抵押, 这样使得农户的抵押担保渠道受到严重的制约。在经济较为发展的地区, 有的农户拥有一定小金额的存单、国库券等权证。“据问卷调查, 北京郊区农户银行存款余额在2万元以上的仅占17%, 有存款但余额不足l万元的占43.1%, 没有存款的占18.3%。”[4]这些农户在其急需大额贷款发展生产时, 这些权证在法律意义上是可以用作信贷金融机构的贷款抵押。但在现实生活当中, 农户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帮助, 在其因农作生产亏损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时, 执行其仅有的生活生产资料, 将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 因此这种质押方式是在农村信贷担保中是不宜采取的。
三、对构建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建议
鉴于农村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贷呈现的两难局面, 如何构建新的农村经济形势和打破农业信贷难的局面, 建立新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构建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笔者提出如下构想:
(一) 转变政府对农业直接的扶持方式, 在广大的农村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信贷担保公司
1. 农村信贷担保公司的作用机制
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作用机制本质上就是要转变政府直接扶持农村的现状, 将扶农财政资金有效的和农村金融市场结合, 为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一座信贷“桥梁”。具体来说, 国家对于“三农”的资金投入是一贯的, 对“三农”的扶持一直采取的方式是以直接扶持为主, 以往国家对三农资金的直接扶有着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了在对农村扶持的预期效果上有所突破, 扶农资金的运作方式应当有所转变, 资金的运用也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使这部分扶贫资金也在农村市场中“活”起来, 有效地参与到农村经济运行中来。基于此, 将国家投入农村的部分资金与农村信贷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 社会资金参与的农户贷款担保公司, 这对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投入, 解决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有力举措。
2. 农村信贷担保公司的构建机制
(1) 关于农村信贷担保公司宗旨、性质
宗旨:该公司应当是面向农村、保本微利、自主经营、风险自担、独立核算。
性质: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性质。地方政府应在建立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 加强对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的领导、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 积极为兴办贷款担保公司创造必要条件。该贷款担保公司应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而不应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2) 公司应具有地域性和实行会员制
根据现阶段的情况, 农村信贷担保公司的组织机构过大, 则管理困难, 规模偏小又形不成力量。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 应以现在的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设置为宜, 并且在乡镇一级设置分支办事机构。由乡镇办事机构主要负责联系考察农户, 县级机构主要起最后审核贷款担保的作用。
信贷担保公司可将属担保范围内的农户、农村工商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种养大户等吸收为会员, 从而公司实行会员制。根据担保公司的要求, 交纳会员费, 凡加入该担保公司的会员, 享有申请贷款担保的权利。
(3) 农村信贷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
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以国家支农部分财政和地方支农部分财政相结合, 吸收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资金。国家的支持农业资金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的部分资金应当在公司原始资金中站主导的地位, 结合地方的实际经济状况, 吸收地方商业资金, 这样能够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政策资金与商业资金结合, 能够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保障信贷担保公司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3. 农村信贷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运作程序
(1) 农村信贷担保应实行有偿担保制
担保公司对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时, 应实行有偿担保原则。按担保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 一方面用于弥补担保事业所发生的正常的费用开支;另一方面主要用于担保贷款的赔偿, 也一定程度上对担保风险进行了补偿。
(2) 农户贷款担保公司的担保程序
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需要向当地信贷机构申请贷款的, 应分别向信贷金融机构和贷款担保公司提出申请, 贷款担保公司接到农户贷款申请后, 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贷款进行信用和用途核对, 评估其还款能力, 然后确定担保额度, 与信贷机构签订担保协议书。信贷机构在收到担保公司出具的担保协议书后, 在担保额度内给予担保贷款, 并将已签订的借款保证合同, 报送一份给贷款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根据保证借款合同, 进行分户登记, 以便进行担保总额的控制。在这个完整的担保过程当中, 贷款担保公司还可以收集并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 对资信情况进行评估, 防止担保风险。
4. 农户信贷担保公司的风险防范机制
(1) 农户信贷担保公司实行反担保制度
一方面, 信贷担保公司要求农户提供反担保人。这些反担保人由当地的政府行政人员担任, 政府应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因此这些行政人员能较准确地了解农户的资信情况。农户能够找到信用较好的人提供反担保, 本身就是对其信用的肯定, 并且向担保公司和贷款银行传递了一种农户信用的信号。而且, 反担保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适时的监督和信息反馈, 能够有效地防范和降低贷款的信用和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 农村信贷担保公司可以就农户的投资收益作为担保。一旦担保公司权利的丧失是由于农民自身造成的, 那么农民要承担完全责任;若是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农民违约, 担保公司要承担一定风险。
(2) 农户担保公司实行专家顾问制
担保公司由专门的农业专家和农村问题研究的学者作顾问, 对农民的投资项目进行考核、评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指导和跟踪贷款资金投资项目, 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运用。
但是,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贷款担保公司是一种新的设想和尝试, 担保风险不能预测。贷款担保公司在提供贷款担保时, 要坚持原则, 不能搞人情担保, 关系担保, 操作担保时, 应当与坚持信贷担保机构的调查和同意结合。
(二)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成立以农业商会或者农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农民担保协会
1. 成立农民担保协会的主客观条件
在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 成立村级股份制信贷担保公司 (或协会) 具有可行性 (1) 。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农户的自身素质和经济观念, 致富观念有所提高, 互帮互助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邻里之间相互了解其信用状况, 这样为成立农村信贷协会提供了主观条件。再加之区域经济相对的发展, 个别农户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这为成立协会又奠定了可行的客观经济基础。
2. 农民担保协会的运作过程
这种村级担保公司的成立的资金来源应由村级经济实体的成员出资, 用这些出资人的信誉和经济实力为其他村民作担保。“该村级农民信贷担保协会属于自治性的组织, 应当进行自律性的管理。该协会应选举会长, 协会成员每人出具一定的资金存入农村信贷机构作为担保金。”[5]。
该协会的成员只为本村村民担保, 谁的人品好、信用好, 贷的款有没有用协会成员都能把好关, 这样借款人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互承担连带责任。
该协会仅是村级经济组织, 其管理和运作也相对简单, 农户需要贷款时, 向协会提出申请, 协会的成员根据申请人的人品、项目的可行性、还款能力和信用资信度方面进行评价决定是否担保及担保的金额。协会多数成员通过, 提出申请的农户即可获得信贷担保。如获得贷款后出现逾期, 信贷机构可以直接扣除协会的担保金, 不足部分由担保人的私有财产作为补偿。
(三)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信用体系, 完善农村信用评定制度
无论是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贷款担保公司还是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内搞村级农户担保协会, 农户的诚实信用是这些担保机构能够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 制约农村信贷投入的信用困境是:农村企事业和个人信用模糊化, 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建立在血缘、地缘和业缘等私人联系基础上的旧信用制度。许多单位和个人将被拒之于信贷门槛之外。”[6]因此只有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评定制度, 加强农村信贷金融内部管理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才能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1. 建立农户信用查询数据系统
当前, 无论是农村信贷机构还是基层政府对农村中广大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的经济情况和资信状况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信用数据档案, 无法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评价和监控。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 准确详细地了解农户的基本生产情况, 经济状况和在农村信贷机构的负债和逃避债务等信息。
2. 实行农村信用户奖励制度
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根据农户在信贷机构的借贷还款资信记录, 对农户进行等级评定, 设置优秀级、良好级、一般级, 对于诚实守信、表现突出的优秀级农户可予以物质和名誉上的奖励。信贷机构对于这些受奖的农户, 在其将来扩大再生产的贷款中, 对其贷款审批和贷款数量上予以适当的放宽。这种信用奖励机制的实施, 对农户在诚实守信方面起到一种鞭策作用。
3. 加强农村信用法制建设和信用道德建设并举进行
要加强对农村信用法制建设和信用道德建设并举进行。一方面, 要完善信用立法, 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 对欠债不还者绳之以法。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在广大农村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培养农民守信光荣, 无信可耻的意识, 使农民从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当前农村居民贷款无资信证明、无抵押物, 贷款风险大, 呈现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尴尬局面。究其原因, 归根结底在于农村信贷担保存在问题。基于这一现象, 本文作者围绕构建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展开讨论, 并发表浅薄认识和见解。
关键词:农村信贷,信贷担保,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新华社.
[2]王曙光.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
[3]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9.
[4]党四光, 王梦熊.论京郊农村小额信贷担保.中国农村信用合作[J], 2008, (2) .
[5]陈春莉, 李伯宇.村级农民担保协会解民忧.中国农村信用合作[J], 2006, (1) .
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探究 篇6
一、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经营
对家庭农场而言,主体是家庭,本质是农业,农场则是规模。这里的家庭特指农民家庭、农业指广义的农业,规模强调的是综合规模。
(一)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创设
家庭农场的创设,意味着大量启动资金的投入。土地流转、农机具购置、基础设施修建、农药化肥种子的购买、农产品加工运输、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的投入资金,都是在家庭农场创设之初就应该具备的。我国的家庭农场绝大部分是由原来的种养大户升级而来,少数是在政策利好的诱导下全新创设的。种养大户经过多年的打拼,自身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但种养大户与农场毕竟是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创设家庭农场资金门槛的要求相对更高。种养大户能否成功升级为家庭农场,实现质的突破,外来资金的支持成为了关键因素。而贷款往往是外来资金的主要源泉。对于全新创设的家庭农场而言,能否获得外来资金的支援,更是直接决定了创设的成败。因而,从家庭农场创设的角度来看,货款融资对家庭农场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家庭农场的主体———农民家庭经济积累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二)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经营
家庭农场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在农业领域,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是由农业的特征所决定。农业是一个周期性、风险性非常明显,且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产业。与此相对应,农业投入资金也具有风险性、周期性的特点。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家庭农场资金则是指家庭农场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农场的创设、经营与发展所投入的各种资金。我国家庭农场尚处在发展初期,自身的资金积累相当薄弱,抵抗风险的能力极为低下,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家庭农场经营过程中,季节性的正常生产投入、临时性的抗自然灾害投入以及反市场价格波动的投入都可能超越家庭农场所能承受的极限,使农场面临现资金周转不灵、陷入经营困境的局面。因而,贷款融资对解决家庭农场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周期性和偶发性资金困境、稳定家庭农场的经营显得极为重要。
(三)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发展
追求发展,向更高平台迈进,是任何经营主体的经营目标。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往往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是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或生产项目的增加或产业链的延伸,也意味着对先进生产技术、专业农业人才、农业机械以及销售渠道扩张需求的成倍增加,具有综合性扩张的特点。这种增长也伴随着资金需求急剧放大。同时,家庭农场发展后的日常经营中,也难以摆脱农业弱质性所伴随的高风险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的不确定性。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增量资金的保驾护航,发展后的经营同样离不开持续投入的资金。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农场自身的积累则根本无法满足农场扩张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成长的烦恼”将会制约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贷款融资无疑会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雪中送碳般的助推作用,会让农场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二、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的担保困境
近年来,各地虽实行了一些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措施,但没有改变家庭农场融资难的整体局面。家庭农场融资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抵押和担保。
(一)贷款的高风险与低回报
农业生产承受着与生俱来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也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外部效应,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性和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必然性。以农业为本质的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投入与产出也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贷款相比,涉农贷款的风险和贷款的单位成本更高,这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预期收益。而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其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对偏远,农民思想较为封闭和狭隘,逃废债现象严重。农民信用意识差、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用风险,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农业生产的本质弱性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涉农贷款面临着双重的收益和风险“背离”,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二)担保物缺少与担保机构缺位
担保物是指抵押作为贷款交易保证的资产。贷款机构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往往要求借贷方提供相应的物品担保。家庭农场的主要资产包括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水利工程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加工厂设备、农副产品以及其它农用装备和自住房等。家庭农场的土地多是流转和租用,所拥有的财产没有权利证书,拥有的固定资产不多,且大部分不属于金融机构认可的范围,无法通过资产抵押或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其他合法抵押方式获得贷款,使得大量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担保机构是指为贷款人办理资信证明并为其提供担保的一种投资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主要集中于城市,且大多为有专门服务对象的政策性机构,极少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展开服务的担保机构。因而,贷款风险损失只能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风险准备金分摊机制尚未形成,致使金融机构面对家庭农场的贷款请求,总以种种理由拒绝。
(三)法律障碍与担保机制僵化
家庭农场的概念无论在认定标准,还是注册方法,以及经营范围上,目前都尚不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定身份”亟待确认。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法律障碍,如《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方面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视为物权,专节规定其可以流转;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在较长时期内还得依靠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又对其流转设立种种限制。因为上述原因,家庭农场财产组合中价值最高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无法成为担保物。担保机制由借贷方、担保物、担保中介、放贷方及担保制度构成。有效担保物不够,意味可贷金额较小;担保机构缺位,降低了放贷方的积极性;加上毫无创新的担保规则,几乎封闭了家庭农场的贷款空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交错作用下,家庭农场面临着一个极为僵化的担保机制。
三、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担保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家庭农场款融资担保机制,首先应该给家庭农场一个合法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和法律主体地位。
(一)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是指完全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而发放的贷款。信用贷款手续简单,借贷双方交易成本较低,也比较符合家庭农场经营中的短、急资金需求较多偏好。要增加家庭农场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应该从两方面下功夫。家庭农场经营者自身要增强守信意识和道德操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准则,避免贷款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除贷款方的后顾之忧。贷款方应通过调查摸底、经济建档、信用评定等措施,尽快探索出一套符合家庭农场贷款需求特征的“阳光信贷”模式,为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家庭农场这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发挥积极作用。
(二)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贴现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贴现对象为银行或贴现公司。票据贴现可以减少放贷方的信息搜寻和信息处理成本,降低信贷风险,也从而间接降低了借贷方的融资成本。票据贴现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现有借贷模式的补充和优化。家庭农场在因资本金规模不够、无法找到合适担保人或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物而难以获得贷款时,要充分利用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的票据贴现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则应通过加强窗口指导、灵活增加贴现额度、丰富票据品种等途径为家庭农场融资开辟新渠道。
(三)担保贷款
担保贷款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获得的贷款。担保包括保证责任、财产抵押、财产质押,因此,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中,担保机构所起的积极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要从担保机构设立、业务开展和风险补偿等方面入手,加大针对家庭农场担保机构的扶持和引导,尽快填补农村领域担保机构的空缺。个别地区已经出现的,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由地方财政和企业联合出资的担保公司以及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的会员制型互助担保机构,是一种新型担保主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值得各方积极借鉴、集成创新和大力推广。
(1)保证贷款。保证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方作为保证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时,按约定承担一定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取得的贷款。保证贷款因连带责任而具有双重的信用保证,体现了一种多变的信用关系。从横向角度看,家庭农场之间可以以协会的形式,通过日常业务的合作,促进相互了解,建立起直线型的经济利益纽带关系,形成以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在需要贷款时,可以互为担保。从纵向角度看,家庭农场既应与种子、化肥、农机具等供应商,也应与农副产品需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打造“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利益共同体,在需要贷款时能有保证人选择提供。
(2)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财产作为抵押物而取得的贷款。抵押贷款是盘活固定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以补充家庭农场有效担保物为着眼点,与时俱进修改《担保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创新促成制度激励;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努力探索新的担保物种和新的担保方式。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创新了农机具抵押、农副产品抵押、林权抵押、农村新型产权抵押等抵押贷款方式,开启了解决家庭农场抵押贷款难的破冰之旅。其它金融机构也应尽快跟上并积极创新,打破家庭农场因抵押物制约而难以贷款融资的僵局。
(3)质押贷款。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动产或财产权利作为质押物而取得的贷款。但根据我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大多数家庭农场几乎没有可供质押的财产。部分地区个别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开通了农业订单质押,但基本局限在粮油棉等传统农作物上,并未覆盖蔬菜、水产、畜牧、瓜果等经济作物以及养殖产业。政府应该通过相关鼓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办理权利质押;金融机构应拓宽家庭农场质押物范围,将农场应收账款、仓单、订单、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农业保险保单等纳入可质押体系,共同为家庭农场开创一条通畅的质押贷款渠道。
摘要:融资难问题正成为制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最大瓶颈,融资难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本文分析了贷款融资对家庭农场创设、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农业本质、金融机构偏好、法律的角度探讨了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所面临的担保困境及原因,并以贷款保障分类方法为框架,构建了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担保机制。
关键词: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13年第3期。
[2]臧凯波:《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应对策略》,《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7期。
[3]万芹:《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13年第6期。
[4]蒲应:《美国农业信贷基本条款——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
[5]谢欣:《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银行家》2013年第6期。
担保机制 篇7
一、保险和担保机制在支持住房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住房保险是随着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保险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住房金融和保险市场的融合还不够, 住房保险仅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 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住房保险业务刚起步、数量少、险种单一, 抵押贷款房屋保险发展不尽完善, 住房抵押贷款寿险几乎是空白, 贷款机构和保险机构的风险范围没有合理划分, 参与住房金融业务实力较强的保险机构单一等。具体而言, 住房保险在住房消费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房贷综合险的抵触情绪较大;第二, 对其他财险的认识度不高;第三, 利用公积金贷款购房及贴息贷款购房的投保政策不够清晰;第四, 寿险业务面临空白。
目前, 保险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保险的险种及其条款设计不尽合理:
第一, 各险种的发展不平衡;第二, 合同保险期限与实际承担保险责任的期限不一致, 导致保险费的计算存在出入;第三, 保险过度, 消费者负担过重。
2. 保险公司在业务操作上存在缺陷:
第一, 经营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代理手续费的攀升;第二, 考核体制上的弊端导致保费虚增和营业费用虚提;第三, 保险保障不充分, 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相混淆。
(二) 担保与住房消费性融资机制之间的协调配合质量还较低
担保制度作为一种新的住房消费服务方式, 对促进住房消费、防范和化解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个新兴行业毕竟是在摸索中求发展, 在业务设计本身及其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 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发展不平衡;第二, 担保在降低信贷工具使用门槛方面的作用不明显;第三, 担保机制几乎没有体现出对低职级公务员的特别支持;第四, 尚未发挥专业性担保机构的作用。
担保与住房消费性融资机制之间的协调配合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商业性担保机构及担保市场存在内在缺陷;第二, 政策性担保存在政策限制和体制障碍;第三, 对住房担保机制的认识度还不够。
二、保险和担保机制对住房消费的支持效率需要改进
目前, 保险和担保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与住房消费性融资机制之间的协调配合质量较低等方面的原因, 致使这一机制支持住房消费的功效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为此, 必须改进保险和担保机制对住房消费的支持效率。
担保和保险都是处理风险的金融工具,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本质区别。从功能上说, 担保主要是保障债权的实现, 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 而保险是当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损失时使投保人能获得赔偿, 并且两者在运营机理、法律关系、风险防范上也有差异。这些特点在理论上和机制运行上为两者的结合以弥补各自缺陷提供了可能。以下两种业务, 可有效提高政策性与商业性担保保险的融合度。
(一) 综合险业务
据悉, 已有政策性住房担保机构 (如北京市住房贷款担保中心) 开办了此项业务, 对采用公积金贷款的住房融资者提供“团购保险”服务, 并且申明此项业务免收保险费。但是此项业务的开展处于起步阶段, 机制的设计和运行还应进一步完善。优化后的团体房贷综合险业务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其中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那就是优化后的方案中规定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替职工缴纳保险费, 并由政策性担保机构代为办理保险业务。购房融资者抵触房贷综合险的原因无非是由于短期来看使他们承担了一定的保险费用, 而如果把这一笔费用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那么购房融资者对房贷综合险一定是欢迎的。而且, 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缴交保费也是合理的。一方面,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等住房消费活动, 而房贷综合险是保证能获得购置住房并使住房消费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也是用于购买住房的支出, 因此也符合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规定;另一方面, 职工所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所在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都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利用其中一小部分资金缴纳住房的保险费用也无可厚非。
(二) 团体信用住房人寿保险业务
团体信用住房人寿保险业务的设计方案与团体房贷综合险业务比较相似, 仍是政策性担保机构与保险公司 (寿险公司) 签订团购保险合同, 代为办理相关保险业务事宜。不同点在于此业务是由公务员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合同, 业务的开展采取自愿的形式, 并且保险费不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具体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通过加强政策性住房担保机构和人寿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签订上述保险合同既能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金融工具的支持效率, 又有效分散风险, 从而有效提高政策性与商业性担保保险的融合度, 使得保险对住房金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了担保与住房消费性融资机制之间的协调配合度。
参考文献
[1].陶丽琴.抵押物保险合同上担保物权的竞合.现代法学.2007.1
[2].陈英存.中国特色住房消费模式探讨.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7
[3].高榕.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的新思考.商业经济.2006.11
担保机制 篇8
一、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投入产出要素分析
由于信用担保契约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原理和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 其投入产出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明显差别。
(一)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投入形式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投入形式可分为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在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契约关系之前, 信用担保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项目的风险、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未来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 进而确定是否为其进行信用担保以获得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时期内,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人力的投入表现为参与信用担保活动的专业人员的数量;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表现为资金的投入, 包括人工成本和其他调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如, 差旅费、技术咨询费等。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产出形式,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信用担保活动的经营成果。这里的经营成果, 不仅仅变现为货币收入, 而是上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出的转化形式, 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能为多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服务, 能够得到多少信用担保风险的补偿以及提供了多少信用担保额度。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是指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掌握的现有信息, 激励中小企业能够努力工作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使得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效用最大化。对于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加强外部监督的方式以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对于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提高中小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提高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因此, 对于信用担保激励机制而言, 其投入形式可认为是为提高激励强度而付出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 带来的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较低的违约概率和信用担保机构较高的追偿率。
(二) 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
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使得完全依靠担保机构通过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合理设计担保契约和提高激励强度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信用担保机构的外部力量来帮助担保机构提升防御风险的能力, 即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是指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或再担保机构共同分担信用担保风险的一种机制制度, 包括银保合作机制和信用再担保机制。银保合作机制体现了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的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关系。而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前提是信用担保机构拥有较高的信用水平, 这一信用水平的高低除了用担保机构较高的管理水平衡量之外, 更多的用担保机构的原始投入资本的大小来衡量。因此, 就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而言, 其投入形式可认为是担保机构的原始资本投入, 这种原始投入带来的产出形式是协作银行允许担保机构提供最大的信用担保额度以及担保机构应当分担风险的比例。信用再担保机制体现了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能力的再提升以及担保责任风险压力的减轻。而信用能力的再提升和担保责任风险的降低, 则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 就信用再担保机制而言, 其投入形式是为获得信用再提升和担保责任风险的降低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带来的产出形式是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额度的增加以及与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风险的再分担。
二、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的作用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是指标体系的构建, 这是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合理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应当发挥如下作用:
(一) 有利于充分认识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科学合理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 是在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再认识和再深入的过程, 因此, 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也是通过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探寻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本质、内在规律的过程。
(二) 有利于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进行科学、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信用运行机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内涵明确, 测量方法恰当, 测量标准统一, 加上科学的评价方法, 就能够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客观实际情况, 其评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越高,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评价误差。因此,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是保证得到科学、客观和正确评价结果的基础。
(三) 有利于明确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决策单元可以根据效率指标体系, 从整体和局部发现自己的长足和不足, 找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除此之外,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根据其在所有评价单元中所处的位置, 根据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 制定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 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从而保证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信用担保活动效率, 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在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 有利于国家或地区信用担保政策的调整, 加强信用担保管理, 促进其发展和完善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工作是促进信用担保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 发挥着一种信息导向作用。通过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整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 加之定性定量资料, 更便于得到影响信用担保活动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 有利于国家或地区做出相应合理的信用担保政策调整, 提高信用担保管理水平, 保证信用担保活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符合信用担保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要求指标体系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征, 做到符合信用担保发展方向的需要。同时, 应当根据研究目的, 构筑完整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指标体系, 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能够科学正确地描述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投入和产出要素。
(二) 导向性原则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工作应体现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导向性, 同时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结果将影响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的发展方向, 因此, 指标体系设计保证科学性的同时, 应当体现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导向性以及能够指明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的未来努力发展方向。
(三)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要求计算口径一致, 计算方法相同, 做到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纵向可比是指对同一个评价对象, 其评价指标在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 从而便于发现信用担保活动的发展趋势;横向可比是指评价指标在不同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之间可比, 便于发现各决策单元之间的差距, 确定其努力方向。
(四) 定量性原则
由于非定量化指标在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上受人为主观随意性因素的影响较大 (如经验、判断能力等) , 因此,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上, 应当尽可能地选取可量化指标, 从而也能够进一步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 指标易获得性原则
指标易获得性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不涉及保密数据 (如信用担保投资项目内容) , 各指标容易根据公开披露的相关统计数据和会计资料信息计算获得或其他合法途径取得, 且计算简单。该项原则是保证开展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前提。
(六) 集中代表性原则
集中代表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效率指标能够集中代表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各个方面, 即具有典型代表信用担保契约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情况。
(七)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效率指标体系要满足繁简适中, 能够反映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基本情况。评价指标满足易获得性原则的同时, 明确各项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便于不同的评价主体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从而达到实用性目的。
四、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内容
由于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信用担保激励机制、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的原理和作用不同, 因此, 其投入产出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明显差别。
(一)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投入产出指标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投入形式, 表现为信用担保机构为与中小企业形成契约关系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表现为担保机构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项目风险、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未来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 进而确定是否为其进行信用担保, 可分为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的人力投入表现为参与信用担保活动的专业人员数量, 用专业人员数量指标衡量;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的物力和财力投入表现为资金投入, 即与中小企业形成契约关系而花费的费用, 用调查费用指标衡量, 包括人工成本和其他调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如差旅费、技术咨询费等。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产出形式,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信用担保活动的经营成果。这里的经营成果, 不仅仅表现为货币收入, 而是上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要素所带来产出的转化形式, 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能为多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服务, 能够得到多少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以及提供多少信用担保额度。用保费收入、担保户数和本年担保金额指标衡量。其中保费收入指标是在某一特定期间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而得到的补偿。保费收入按信用担保融资契约中规定的担保费率计算方法确定。担保户数是指在特定期间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中小企业户数。本年担保金额是指在特定期间内新增担保资金金额。
(二)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投入产出指标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是指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掌握的现有信息, 激励中小企业能够努力工作, 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使得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效用最大化。对于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加强外部监督的方式以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对于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提高中小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提高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的投入形式, 可认为是信用担保机构为提高激励强度而付出的代价, 用监督成本指标衡量。监督成本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在报告期内对中小企业已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但尚未到还款期的担保投资项目进行监督而付出的代价, 主要包括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发生的差旅费、食宿费、业务咨询费、信息收集费用等。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的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较低的违约概率和信用担保机构较高的追偿率, 可用违约率指标或追偿率指标衡量。违约率是指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的信用担保贷款中到期不能偿还的比例。追偿率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对到期不能偿还的信用担保贷款执行追偿权而追回的比例。较高的违约率和较低的追偿率意味着信用担保机构付出较少的监督代价, 较低的违约率和较高的追偿率意味着信用担保机构付出较高的监督成本。
(三) 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投入产出指标
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使得完全依靠担保机构通过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设计合理的担保契约和激励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信用担保机构的外部力量来帮助担保机构提升防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即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是对信用担保契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补充, 能够进一步降低信用担保风险, 体现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能力的再提升以及担保责任风险压力的减轻。
一是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投入产出指标。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体现了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的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关系。而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前提是信用担保机构拥有较高的信用水平, 这一信用水平的高低除了用担保机构较高的管理水平衡量之外, 更多的用担保机构原始投入资本的大小来衡量。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投入形式, 可认为是担保机构的原始资本投入, 用注册资本指标衡量, 即担保基金的净资产, 是指担保资金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的余额。注册资本意味着协作银行对担保机构原始投入的要求。注册资本越高, 协作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风险相对越低, 注册资本越低, 协作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风险相对较高。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产出形式, 是协作银行允许担保机构提供最大的信用担保额度以及担保机构应当分担风险的比例, 用放大倍数和担保分担率指标衡量。其中, 放大倍数是指在某一时点担保总额与注册资本金的比例。放大倍数表明了协作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意愿。风险分担比例是指协作银行要求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贷款风险的责任分担比例。信用担保贷款风险一般按信用担保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 即信用担保风险范围为信用担保贷款本息和。
二是信用再担保机制投入产出指标。信用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下信用能力的再提升和担保责任风险的降低, 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信用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投入形式, 是担保机构为获得信用再提升和降低担保责任风险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 带来的产出形式是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额度的增加以及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风险的再分担, 投入指标用再担保费支出指标衡量。再担保费支出是指在某一期间, 担保机构按照信用再担保合同约定支付给再担保机构的费用, 该项费用计算按照某一期间内再担保合同中约定的再担保费率计算的费用支出的合计数。信用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产出形式, 是担保机构在一定期间内以支付信用再担保费为代价而获得的信用能力的提升和担保责任的降低, 因此, 产出指标为再担保资金总额和再担保分担率。其中, 再担保资金总额是指在一定期间内, 担保机构和信用再担保机构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 也可用存在信用再担保的信用担保资金总额与不存在信用再担保的信用担保资金总额的差额计算。再担保分担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 采用一定方法计算的担保机构和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分担比例, 在担保实务中, 采用信用再担保合同中约定的分担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构建如下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殷志军、朱发仓:《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软科学》2011年第1期。
高科技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机制浅析 篇9
鉴于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前期有形资产少, 可抵押物价值低, 种子期风险大等特点, 可比照风险投资基金分段投资的运营方式, 寻求分段担保。第一阶段担保所形成的“半成品”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进一步融资的有效“资产”保证, 对其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企业下一步融资的成败, 因而无论担保公司还是高科技中小企本身都需要对其价值作出相对准确、可靠的判断。可用VAR方法度量其风险价值。VAR的含义是:风险资产在持有期间相对于一个给定的置信水平, 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最大可能损失的置信区间。如果令W0为风险资产的初值, R为目标时间区间H上的收益率, W*为给定置信水平上的资产最低价值, 则该风险资产的价值偏差为
其中W=W0[1+R (H) ], W*由W1=∫w*f (w) dw给出, W1为要达到的资产的目标价值, f (w) 为风险资产价值变动的概率密度, E (W) 为风险资产价值的期望值。
担保公司根据VAR及该项目第二阶段的资金预算、风险水平、要达到的项目完成点所进行的评估, 并结合第一阶段已掌握的数据测算出企业未来资产增值的幅度及其不确定性, 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继续担保、担保额度大小等问题。此时担保公司也事实上对企业的风险信息、价值信息进行了权威发布。不同于单纯的信息评估中介, 由于担任信息发布的担保公司有担保金额这一“后顾之忧”, 其发布的信息更准确, 更权威。若VAR的值较低, 则意味着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小, 高科技中小型风险企业就可以凭此到规避风险的各种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而无须担保公司的继续担保。若VAR的值较高, 则表明企业的风险水平仍然较高, 但若W*的水平较高, 而相比之下E (W) 更高, 则企业亦可以据此选择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融资, 或寻求担保进一步进行信贷融资。通过分析担保公司发布的企业信息, 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供给方会作出不同数额、不同方式的投资选择, 亦或进行组合投资, 从而引领不同渠道的资金流向高科技中小型企业, 以满足其成长期的资金需求。
从担保公司方面看, 由于没有实物抵押, 仅凭信息分析, 而且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高失败率、高风险性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稍有不慎, 就会给担保公司带来巨大的、甚至于倒闭的危险。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科学的担保机制的设计。股票期权、“半成品”尽早变现是关键, 这里主要涉及“半成品”问题。
若担保只停留在第一阶段, 即第一阶段结束后, 投资项目失败了或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 则担保公司不再继续担保, 只需用担保基金偿还中小企业欠银行的贷款即可。由于担保基金每年由政府预算拨入, 出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的, 政府可以承担这部分风险, 担保公司不会因之而生存不下去。但当中小企业获得了第二阶段的担保资金并生产了第二阶段的“半成品”后, 担保公司发现企业经营失败了, 或评估认定没有继续投资价值, 不准备再担保时, 则担保公司不仅要为中小企业本期还贷承担担保责任, 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第一阶段结束后并不能马上还贷, 还必须于第二阶段继续承担第一阶段的担保责任。中小企业越到后期失败, 担保公司的负担就越重。为解决此问题, 免除担保公司的后顾之忧, 在担保机制启动之前, 必须预先设计出相应的担保退出机制, 即在进行下一阶段的担保决策时, 必须考虑能否以最小损失方式顺利退出的因素 (假定存在场外柜台交易系统) , 同时通过判断已产出的“半成品”价值, 确定可收回现金量, 以帮助进行担保决策。基于此目的的“半成品”价值可通过以下几种模型确定:
一、价值工程模型
根据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的关系”的论述和价值工程理论, 技术商品的价值 (P) , 功能 (F) 和成本 (C) 之间的关系为:P=F/C。从成本与功能的对等关系出发, 并将其具体化为市场容量、产量、产值、投资以及投资回收期、利率、科研风险等因素, 可以得到“半成品”价值的价值工程计量模型:
式中P———“半成品”价值;S———技术商品的市场容量系数 (C/P≤S≤1) ;W———技术投产后的总产值 (年) ;T———转化为生产力所需的投资;D———投资回收期 (年) ;X———科研风险率。
二、成本节约模型
一项新技术的独占, 是其超额利润独享的条件。如逐渐转让, 利润额将逐渐下降, 直至无超额利润可享。采用新技术后节约的费用也是收益的一种重要体现。从降低成本费用的角度, 可以得到“半成品”价值的成本节约计量模型:
式中P———“半成品”价值;Yb———该技术经济寿命;Cm———企业的个别成本;N———年产量;Ci—————企业个别成本;F———为采用该技术而投入资金的本利和;R———技术分成率。
三、效益分成模型
新技术商品价值由其所提供的新增经济效益及其分成比率决定, 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到“半成品”价值效益分成计量模型:
式中P———“半成品”价值;Y———应用后新增的经济效益;α———新增经济效益中技术所占的份额;β——垄断系数 (0<β<1) ;γ———提成比例。
四、价值效益模型
在价值论基础上, 考虑采用新技术后的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时间价值的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 以及摊销费用和合理生产量等诸因素, 又可得到“半成品”价值的价值效益计量模型:
式中P———“半成品”价值;S———采用新技术后产品原材料成本降低值;J———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节约的劳动时间价值;T———与单位物质商品性能 (社会效益) 提高相当的价值;D0———采用该技术商品摊销到单位物资商品的费用;K———技术商品合理生产量。
模型一是一个原理性的模型, 不同类型行业的技术商品价值, 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此模型求出。这里的S、x、T较难确定, 但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近似替代的办法解决。如T可用统计年鉴上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转化率确定。根据此模型确定的半成品价值更具有理论价值, 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模型二、三、四。当“半成品”具有很强时效性时, 其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此时应考虑运用模型二, 这里的关键变量是技术的寿命Yb, 它随评估时段的变化而变化, 最终会使项目价值为负。技术寿命Yb依行业竞争水平、相关理论领域重大突破等情况变动而变, 同时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何准确、恰当地评估出Yb是用好此模型的关键。当项目阶段性成果也具有法律保障, 因而有较强进入壁垒时, 技术商品价值应由模型三确定。显然, β的确定是正确计量的关键。确定β时不仅要考虑名义垄断系数, 还要考虑它的漏出。比如说, 市场上某一软件只有三家规模相当的厂商在生产, 但由于存在盗版, 各厂商的垄断系数就要小于1/3。取得准确的β值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 剔除不合理的成分, 取得实际意义的垄断系数。以“半成品”形式退出的技术商品要找到“下家”, 就要满足“下家”的需求。在第二种情况下, “下家”往往运用模型四进行分析。此模型以买方的眼光来估计技术商品价值, S、J、T、D0的值在不同买主看来是不同的, 因此, P值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张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12)
[2].秦小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问题研究.经济师, 2009 (4)
【担保机制】推荐阅读:
担保公司担保案例06-15
担保公司担保函范文07-14
担保信息-滁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08-28
适用担保验放通关程序责任担保书10-22
担保方式07-18
担保难07-18
小额担保07-21
担保企业10-14
担保基金05-09
经济担保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