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责任(共11篇)
担保责任 篇1
案例:出卖人甲与买受人乙订立房屋买卖合同之后,出卖人甲交付该房屋并完成房屋过户登记。嗣后,买受人乙无意中得知出卖人甲的妻子曾在该房屋内自缢身亡,买受人乙心生恐惧,经常夜不能寐。于是,买受人乙以凶宅为由要求解除合同和返还已付的价金,并要求出卖人承担侵权责任,赔偿买受人相关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
本案的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涉案房屋是否为凶宅;(二)是否能以凶宅为由主张物之瑕疵担保责任;(三)房屋为凶宅而引起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能否予以赔偿。
一、凶宅的认定标准
一般所谓的凶宅,是指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房屋。关于凶宅的具体判断标准应结合事件性质、空间要素和时间要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一)事件的性质。对因疾病致正常死亡的,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应不属凶宅。在房屋内发生自杀或凶杀的,当属凶宅。有疑问的是因意外事件死亡的,如因煤气中毒,是否应认定为凶宅?对此,笔者认为此种情况亦属于凶宅,因为意外死亡和凶杀、自杀所引发当事人恐惧之程度不相上下,应作同一处理。(二)空间的要素。凶宅必须属于买受人的专有部分,对于非专有部分内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不应界定为凶宅。若将在楼道、楼顶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认定为凶宅,易引发各类群体诉讼,有碍社区稳定。(三)时间的要素。对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已历时久远,对居住人造成恐惧等心理压迫相对较小,此种情形是否属于凶宅,应视个案的具体情况判断。在本案中,出卖人甲的妻子在屋内自缢身亡,应属凶宅无疑。
二、凶宅与物之瑕疵担保责任
物之瑕疵是指物的实际性能与应有性能存在重大偏离,即物的实际性能远未达到应有性能的标准。对于应有性能的判断标准,有三个递进层次:首先,根据当事人之间约定的质量要求加以判断(《合同法》第153条);其次,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则补充协议,若达不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合同法》第154条、第61条);最后,根据上述标准仍无法确定的,则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若无国家、行业标准,按照通常标准或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合同法》第154条、第62条第1项)。物之瑕疵有质量之瑕疵和价值之瑕疵两种类型,《合同法》仅规制质量之瑕疵这一类型。
凶宅常使居住人心生嫌恶及恐惧,日有所惧、夜不能寐,造成心理、精神上不适甚至压迫,影响生活的品质。此外,对凶宅的恐惧和避讳的心理等因素导致凶宅与同地段、同条件的房屋相较,交易价值显著降低,但房屋的使用价值并未减少,房屋的质量效用并未受到影响。根据《合同法》第153条之规定,我国物之瑕疵范围仅限于物的质量问题,但物的交换价值亦影响物的整体性能,在法律评价要点上应属一致的,因此对交易价值之瑕疵的救济应与质量之瑕疵作同一处理,可类推适用质量之瑕疵的规定。由于物之瑕疵担保责任为无过错责任,为避免造成对出卖人过于严苛,应平衡出卖人和买受人的利益,对交易价值的判断应采取客观的标准。在实践中,当事人亦有约定出卖人应担保出卖的房屋不是凶宅,则依其约定。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如果此类凶宅通常可导致居住人恐慌惧怕,或导致该房屋的交易价值显著减少,则可认定房屋存在价值之瑕疵,买受人得依据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则,请求损害赔偿、解除合同或要求减少价款等。在本案中,买受人乙得知自己购买房屋为凶宅后,心生恐惧、夜不能寐,而房屋内发生自杀事件通常会使居住人产生同样心理,因此可认定房屋已经存在价值之瑕疵,其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返还价金并无不当。
三、凶宅与侵权责任
依损害是否可通过金钱衡量,其可分为财产上损害和精神上损害:(一)财产上损害。应特别指出的是纯粹经济上损失,其指非因人身或财产权受到侵害而发生的财产上损失。房屋为凶宅,虽致房屋的交易价值下降,但并未侵害房屋所有权本身,其导致的财产损失为纯粹经济上损失。《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权法的保护客体为“民事权益”,似乎并不排除纯粹经济上的损失,但学说和司法实务对纯粹经济上损失的保护趋向于采严格标准,仅在行为人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式加以侵害才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出卖人仅隐瞒了房屋为凶宅的事实,并未以悖于善良风俗实施侵害行为,因此对于买受人乙关于财产损害的诉请不予支持。(二)精神上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除了需符合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还要满足其他两个要件,一是侵害人身权益;二是造成严重精神损害。首先,在凶宅买卖中,侵害的人身权益通常为健康权,健康权是指保持身体机能为内容的权利。其次,判断是否“严重”,应采容忍限度标准,即超出一般人的容忍限度即为严重。在本案中,出卖人甲明知房屋为凶宅,且通常而言该种情形(特别是房屋用于居住)为交易上重大之事项,足以影响当事人决定是否订立合同,对此出卖人负有告知义务,出卖人甲违反告知义务应属不作为。因不作为导致买受人乙心生恐惧、神经衰弱,侵害了乙的健康权,且超出一般人的容忍限制应属严重,因此买受人乙请求精神损害应予支持。
担保责任 篇2
------------------
2012-09-13 东方法眼访问次数:8
42009年9月7日,借款人王某某依据常德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向安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城东信用社借款50000元,借款月利率为7‰,到期日为2011年9月8日,并签订了借款合同;原告常德市善德小额贷款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善德公司)为借款人王某某提供担保并出具了担保函,被告马某某、王某向善德公司出具了《反担保承诺书》,承诺自愿为善德公司提供反担保,担保责任为连带责任担保。2009年9月8日,被告马某某、王某(乙方)与原告善德公司(甲方)及借款人王某某(丙方)签订了《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合同》。
2009年9月27日,安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城东信用社向借款人王某某发放了贷款50000元,王某某立了借款借据。贷款到期后,借款人王某某未偿还贷款,后经安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多次催讨,借款人王某某及担保人善德公司仍未偿还。安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遂将善德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善德公司承担保证责任。经本院调解,善德公司于2012年3月20日代借款人王某某偿还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借款本金50000元并支付了利息2116.8元。善德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后,两被告未履行反担保责任,遂酿成本案纠纷。
【审判】
法院认为,原告善德公司为借款人王某某的贷款提供担保后,被告马某某、王某自愿为善德公司提供反担保并签订了《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合同》,原、被告之间的反担保合同关系成立。该合同系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有效。现原告善德公司应安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诉请,根据安乡县人民法院的调解书,代借款人王某某偿还了银行贷款50000元并支付了利息2116.8元,已承担了连带保证责任。被告马某某、王某亦应按照《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合同》的约定,向原告善德公司承担反担保责任。根据反担保合同的约定,二被告的担保责任包括借款本息以及原告为实现债权而发生的费用。若因借款人王某某的原因,造成原告代偿借款本息的,王某某应承担违约金5000元及自代偿之日起至还款之日止的基金占用使用费,基金占用使用费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且反担保人对上述违约金及基金占用使用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因此,被告马某某、王某应承担原告已代偿的本息52116.8元并支付违约金5000元及占用基金利息(按同期贷款利率计息)。
【评案说法】
反担保是指为债务人担保的第三人,为了保证其追偿权的实现,要求债务人提供的担保。在债务清偿期届满,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由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第三人即成为债务人的债权人,第三人对其代债务人清偿的债务,有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当第三人行使追偿权时,有可能因债务人无力偿还而使追偿权落空,为了保证追偿权的实现,第三人在为债务人作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为其提供担保,这种债务人反过来又为担保人提供的担保叫反担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反担保方式可以是债务人提供的抵押或者质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者质押。”根据这一规定,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担保方式并不都适宜成为反担保的方式,只有保证、抵押和质押能够用于反担保方式,而留置和定金则不能用于反担保。反担保是担保人转移担保风险的一种措施,其本质和担保并无差别。
反担保的成立须具备4个要件:
一是第三人先向债权人提供了担保,才能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二是债务人或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向第三人提供担保;
三是只有在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时,才能要求债务人向其提供反担保;
四是须符合法定形式,即反担保应采用书面形式,依法需办理登记或移交占有的,应办理登记或转交占有手续。
反担保一旦成立后,原始担保人可以向反担保人行使追偿权,反担保人承担反担保责任。反担保追偿的范围为:①担保人在约定或法定范围内,代债务人向债权人为债务清偿所实际支出的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费用。②上述支出款额的利息。③实现追偿权的费用。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第四条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
第十八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条第一款连带共同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贷款担保必须负连带责任 篇3
原告南昌市青云谱区汇鑫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诉称:2011年8月11日,原告与被告东顺百货公司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约定:原告向其贷款200万元作资金周转使用,贷款期限为三个月,自2011年8月12日至2011年11月10日,贷款利率为月息1.4%。被告刘乙、廖某、刘某、肖某、东顺珠宝公司、九江周某公司为上述借款提供了连带责任担保。被告刘某、肖某以其所持有的东顺百货公司的股权进行质押担保,并办理了质押登记。2011年8月11日,原告如约向东顺百货公司发放了贷款200万元。贷款到期后,被告东顺百货公司申请展期分四次至2011年12月9日前全部归还,被告刘乙、刘某、肖某、廖某、东顺珠宝公司、九江周某公司、东顺地产公司均对该债务在展期期间提供连带保证。因被告东顺百货公司突然人去楼空,其法定代表人刘某下落不明,为保护原告的合法利益,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1.被告东顺百货公司偿还原告贷款本金200万元;2.被告东顺百货公司按上述贷款金额自2011年11月25日起至判决之日止,按1.4%的月利率2.5倍计付利息;3.被告刘乙、刘某、肖某、廖某、东顺珠宝公司、九江周某公司、东顺地产公司对被告东顺百货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还款责任;4.原告对被告刘某、肖某持有东顺百货公司的股权的变卖价值享有优先受偿权;5.原告因主张债权所花费的费用,包括律师费、差旅费等由上述被告共同承担;6.本案诉讼费用由上述被告共同承担。
法院在审理该案后认为,原告与被告东顺百货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展期合同》以及原告与被告刘乙、廖某、刘某、肖某签订的《保证合同》,以及与被告刘某、肖某签订的《质押合同》均系各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属合法有效,各方均应按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合同订立后,原告按约向被告东顺百货公司发放了贷款200万元,借款期限届满后,被告东顺百货公司未按约归还原告借款本金,已构成违约。现原告要求东顺百货公司归还贷款本金200万元及利息,理由正当,法院予以支持。据此,依法判决如下:
一、被告江西东顺百货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南昌市青云谱区汇鑫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偿还借款本金2000000元及利息(利息自2011年11月25日起按合同约定的月利率2.034%计算至本判决确定的履行期内实际履行日止,且利息、罚息总和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
二、如被告江西东顺百货有限公司届期未履行上述第一项判决,原告对被告刘某用于质押的江西东顺百货有限公司70%股权、被告肖宁用于质押的江西东顺百货有限公司30%股权享有优先受偿权;
三、被告刘乙、廖某、肖某、刘某、九江周某实业有限公司、九江东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于上述第一项判决的款项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四、被告刘乙、廖某、肖某、刘某、九江周某实业有限公司、九江东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被告江西东顺百货有限公司追偿;
五、驳回原告南昌市青云谱区汇鑫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点评】
根据有关法律之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证人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浅述瑕疵担保责任 篇4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 在买卖活动中当事一方移转财产给另一方时, 应该担保该财产没有瑕疵, 若移转的财产有瑕疵, 则应向另一方承担责任。瑕疵担保责任是法定的责任, 但一般为非强制规定。当事人可以特别的约定免除法定担保责任, 也可加重法定担保责任, 如当事人明知有瑕疵而故意不告知对方, 则其约定应当无效。
二、出卖人承提瑕疵担保责任的情形及意义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给付不同种类之物的规定《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15条规定, 需方在验收中, 如果发现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花色不符合同规定, 应一面妥为保管, 一面向供方提出书面异议, 在托收承付期内, 需方有权拒付不符合同规定部分的货款。依此规定, 给付不同种类之物虽不构成质量瑕疵, 但法律采取与质量瑕疵同样的处理方式, 即适用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出卖人的品质保证未有规定。标的物欠缺和有瑕疵出卖人所保证的品质, 应由出卖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下述情形, 应解释为出卖人有关于品质之保证:
1.样品买卖。在样品买卖的场合, 各国法律均认定出卖人保证全部货物与样品相符。在样品买卖的情形, 如所交付标的物与样品不符, 应由出卖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2.关于最低品质保证。在合同书中约定或产品说明书上载明某种有效成分最低含量或某种杂质、有害成分最高含量的场合, 就是出卖人关于最低品质的保证。凡所交货物与保证不符, 即应使出卖人负瑕疵担保责任。此外, 关于产地的保证, 亦应理解为一种质量保证。
3.商品广告。出卖人在商品广告中夸大其优点和效能, 一般不能据此解释为存在关于品质的保证。但如广告之内容具体明确, 如声明其有效成分最低含量为百分之几, 或保证其产品具有何种特殊功效, 若无此功效愿承担责任 (如无效退款) 等, 则依其情形应认为出卖人有对品质的保证。违反此种保证, 应负瑕疵担保责任。
通过对出卖人施加该项义务, 使买受人的利益得到满足, 保障其利益的实现无任何阻碍, 以达到订立合同的目的。这是由经济合同的有偿性所决定的。一切有偿合同均存在着等价关系, 即一方取得权利或物品, 是其支付了相应价款所应得到的结果。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 取得价款的一方有义务使对方获得无瑕疵的权利或物品, 充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要求。
由于科技迅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越来越现代化。一般的买受人, 特别是产品的消费者只能按照产品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对产品的原理﹑性能﹑质量及可能存在的瑕疵等问题往往不可能知晓。这就需要出卖人按照诚实信用原则, 对标的物的质量作出明确说明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
现代社会中当事人达成买卖交易, 往往是双方并不见面, 只是通过先进的通讯﹑电子手段来完成交易。这样由于买受人在收货之前没有机会看货, 就只能通过经济合同来确定标的物的质量, 也就要求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对标的物质量有完善的保障措施。总之,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是法律基于经济合同有偿性的特殊要求和对消费者的特别保护而规定的。这种责任的存在, 对于买卖交易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在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衡量买卖标的物是否有瑕疵, 有两种标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按客观标准, 所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该种物所应具备的通常性质及客观上应有之特征时, 即具有瑕疵。按主观标准, 所交付之标的物不符合当事人约定的品质, 致灭失减少其价值或效用时, 即具有瑕疵。
(一) 标的物“具有瑕疵”的成立条件
物的瑕疵必须在标的物的风险负担转移时存在。买卖标的物的利益及不利益, 自交付时起, 一般由买受人承受负担, 所以出卖人所担保的瑕疵应在标的物的风险负担转移时存在。如物的瑕疵在标的物的风险负担转移之后发生, 则应由买受人负担。我国合同法将标的物风险转移的时间规定为物的交付时间, 当然, 买卖双方也可另行约定风险转移时间。
1. 买受人善意并无重大过失。
如果买受人明知标的物有瑕疵而仍与出卖人订立经济合同时, 出卖人不负担瑕疵担保责任。但是若出卖人对标的物的品质有特殊保证或故意不告知买受人物的瑕疵的, 即使买受人有重大过失, 出卖人仍应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 出卖人的恶意行为较买受人的过失更具有可惩罚性。
2. 买受人须履行及时检查并将瑕疵之存在通知出卖人的义务。
对于出卖人交付标的物, 买受人应当及时验收, 如发现应由出卖人负担保责任的瑕疵, 应立即通知出卖人。否则, 买受人会因超过法定的除斥期间而丧失向出卖人主张权利, 但是, 笔者认为关于买受人通知的规定, 不应适用于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的物有瑕疵而故意不告知标的物瑕疵的情形。
3. 须买受人非依强制执行或拍卖而取得标的物。
通过强制执行、拍卖取得标的物, 非出于标的物所有权人的自愿, 执行机关、拍卖机关仅就标的物的现状拍卖, 并不知道标的物的瑕疵, 并且拍卖是公开竞买, 买受人亦可当场查清标的物的瑕疵, 故于此情况下, 出卖人不负瑕疵担保责任。
(二) 物的瑕疵担保的法律效力
依照我国合同法,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 约定不明或无约定的, 可协议解决;不能协议的, 买方可根据标的物的性质及损失的大小, 合理选择要求修理、更换、减价或退货等救济措施, 买方有损失的可请求损害赔偿。另外, 买方还可选择合同解除权, 但解除权的行使须在卖方规定的期限内。
四、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一) 权利有瑕疵的两种情况:
1. 权利不完整或欠缺之瑕疵, 其常见情形有全部权利属于第三人;
权利一部分属于第三人;权利受第三人权利之限制, 即买卖标的之权利虽属于出卖人, 但其上附有第三人的权利;在出卖之货物上有他人享有的知识产权。
2. 权利本身不存在之瑕疵, 包括两种情形:
债权及其他权利之不存在, 这限于买卖债权或其他权利的契约;买卖有价证券的, 有价证券已经公示催告而无效。这两种权利瑕疵有所不同, 应注意区别:在前一种, 权利是存在的, 只不过其要么不为出卖人所有要么为第三人所有或虽为出卖人所有, 但第三人对其享有一定权利;后一种瑕疵指买卖之权利根本不存在, 不论其对于出卖人或者对于第三人而言, 均不存在。
(二) 权利瑕疵存在的条件
1. 权利瑕疵须于经济合同成立时存在。
权利瑕疵在经济合同成立时即存在, 这是出卖人承担责任的条件。如果买受人是在经济合同成立后知道标的物权利有瑕疵时, 那么出卖人仍然要负责任。这是因为标的物的权利瑕疵既有可能在订立合同时存在, 也有可能是在经济合同成立后才出现。至于瑕疵之产生是否由可归则于出卖人之事由所致及出卖人是否知情, 则在所不问。
2. 权利瑕疵须于经济合同成立后履行时仍存在, 若权利瑕
疵仅于合同成立时有在此后履行前即已去除者, 则无需承担权利的瑕疵责任。所谓权利瑕疵已经除去, 是指第三人不能向买受人就买卖的标的物主张自己的权利。
3. 须买受人不知有权利瑕疵的存在, 是否知道应由出卖人
负举证责任, 但买受人的知道不必是实际知道, 若通过合理途径即可了解而不做了解视为知道。
4. 须因权利瑕疵而使买受人遭受损害或损失。
指出卖人违反担保的法律后果, 出卖人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且该责任不以过错为条件, 但买受人于订立合同时知道或应知道第三人对买卖标的物享有权利的, 出卖人不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另外, 我国合同法还规定“买受人确有证据证明第三人可能就标的物主张权利的, 可以中止支付相应的价款, 但出卖人提供适当担保的除外”, 该项规定是赋予买受人积极的救济权, 能够更好地保护买受人的权益, 是对传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突破和完善。
(三) 权利瑕疵担保的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150条规定, 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 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51条规定, 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对买卖的标的物享有权利的, 出卖人不承担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义务。《合同法》第152条规定, 买受人有确切证据证明第三人可能就标的物主张权利的, 可以中止支付相应的价款, 但出卖人提供适当担保的除外。《合同法》第150、151、152条的规定属于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
出卖人的权利瑕疵担保义务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 保证对其出售的标的物享有合法的权利, 这里合法的权利不一定非所有权不可, 只要有合法的出卖处分权即可;
2. 保证在其出售的标的物上不存在任何未曾向买方透露的担保物权;
3. 保证其所出售的标的物没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知识产权等权利。
五、瑕疵担保责任的时效
担保的法律责任 篇5
——重庆五中院判决林居忠诉潘光东等民间借贷纠纷案
--------------------
裁判要旨
保证期间届满,债权人未依法向保证人主张保证责任的,保证责任消灭。保证责任消灭后,债权人书面通知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清偿债务,保证人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的,人民法院不得认定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案情
2011年5月5日,被告潘光东、黄宗安向原告林居忠借款61万元并出具借条(按月利率2.5%计入本金),载明由被告重庆市荣昌县广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顺公司)为黄宗安担保,由该公司负责人刘庆禄作为担保人签字。同年6月15日,黄宗安、潘光东又一次向林居忠借款39万元并出具借条(按月利率2.5%计入本金),载明由广顺公司为黄宗安担保本金,刘庆禄签字担保。同年8月20日,黄宗安、潘光东向原告支付利息45750元,2012年12月8日,广顺公司偿还原告林居忠100万元,二被告共计支付款项1045750元。
原告林居忠诉至荣昌县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被告潘光东、黄宗安偿还尚未还清的借款本金350643元,被告广顺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裁判
荣昌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认为被告潘光东、黄宗安借款后,尚欠本金350643元未偿还,符合法律规定。被告潘光东、黄宗安向原告林居忠借款,刘庆禄虽然在借条上签名,但
没有建立担保关系的意思表示,原告林居忠也没有提出刘庆禄即是被告潘光东、黄宗安借款的担保人的证据证明,故对于原告要求刘庆禄承担担保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被告黄宗安向原告林居忠借款,被告广顺公司为其担保,保证期限虽然有约定,但对被告黄宗安的借款金额的担保方式没有约定。原告林居忠要求广顺公司对被告黄宗安的借款承担保证责任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
荣昌法院判决:被告潘光东、黄宗安偿还原告林居忠借款本金350643元和利息;被告广顺公司对被告黄宗安的上述给付内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驳回原告林居忠要求刘庆禄对被告潘光东、黄宗安的借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广顺公司不服判决,上诉至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重庆五中院经审理认为,原审法院认定广顺公司偿还借款时间以及广顺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范围有误。判决潘光东、黄宗安偿还林居忠借款本金265443元及利息;广顺公司对借款本金265443元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评析
1.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应按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一般保证,另一种为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为连带责任保证。两种责任的前提“不能履行”与“不履行”一字之差对于债权人的利益来说则相差迥异。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虽然债权人最后仍有可能求得债权的完全清偿,但其耗费的精力和代价是可以想象的。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只要债务人于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规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本案中,两张借条均未约定保证期间,广顺公司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其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第一笔借款的最后还款时间为2011年11月5日,广顺公司承担保证责任期间为2011年11月6日至2012年5月5日。林居忠未提交证据证明其在上述保证期间内要求广顺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因此应免除广顺公司对61万元借款的连带保证责任。
2.保证期间届满,债权人未依法向保证人主张保证责任的,保证责任消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保证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后又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问题的批复》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期间届满债权人未依法向保证人主张保证责任的,保证责任消灭。保证责任消灭后,债权人书面通知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清偿债务,保证人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的,人民法院不得认定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是,该催款通知书内容符合合同法和担保法有关担保合同成立的规定,并经保证人签字认可,能够认定成立新的保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证人按照新保证
合同承担责任。”该批复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保证期间届满,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二是保证期间届满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必须符合成立新的保证合同,保证人同意按照新的保证合同承担保证责任这一条件。
本案中,在第一笔借款保证期间届满后,广顺公司偿还100万元,其偿还借款的行为是自愿履行债务,应该予以确认。广顺公司自愿履行债务,并非以明示方式同意为债务提供新的担保,因此广顺公司对61万元借款本息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本案案号:(2013)荣法民初字第01503号,(2014)渝五中法民终字第00869号
案例编写人: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浅析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 篇6
关键词:瑕疵担保责任;担保分类;与德国的对比;需要改进之处
一、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之了解
瑕疵担保指的是卖方承担的担保所支付的物品,符合当初所达成的产品质量,符合相关产品的需求,并且不能出现任何的不为人知的缺点。类似于这样的担保是卖方的依照法律义务的所在,亦或是出卖人没有遵守也没有实施该有的行为,那么出卖人就理所应当的对这类的民事案件负责任,那也就是所谓的瑕疵担保责任了。
1.瑕疵担保责任在我国传统契约的发展
中国传统契约中的瑕疵担保责任也经历了很多复杂的阶段,由最开始的从无到有到后来由简到繁,逐步的发展并且得以完善。相比较现在所存在的一些资料来看,在汉代发展以来,涉及到有关买卖的法律问题几乎是没有提到的,就算是到了汉朝时期,有瑕疵担保条款的契约也非常少见,但早期的保修责任规定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涉及一般主体的质量缺陷问题,如质量差量不足,等等。
发展到唐朝的时期,在相关的条文中就将买卖契约解释的笔墨增加了很多。不仅有对于明确标的物的表述的瑕疵担保,还添加了相关于物上的瑕疵担保责任的一些解释。比如说唐朝的专买骆驼的所有权一说①。到了宋朝,又进一步的对瑕疵担保作了新的解释,并要求在民事交易合同实践中要求加入瑕疵担保内容。
2.瑕疵担保责任的定义
瑕疵担保责任这一概念是说出卖人对買卖标的物自身或者是在物品本身的权力所存在的缺陷而要担负的具有一定法律效益的职责。那对于这一职责来说,又归类于物的瑕疵担保以及权利的瑕疵担保责任这两个方面。
对于物上的瑕疵担保的法定意义,有时也会被称作是物品的质量的必要性。那就是说出卖人要确保自己向承受人所提供的物品,或者是涉及到别的一些利益的时候,在转移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有关有损失或者是降低该商品的价钱或者修补有存在的缺陷。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必须具备当初约定要负责担保的质量保证;比如说要确保他所供应的配套产品的质量质地,要和当初在签订合同时介绍和允诺的一样。对于权利瑕疵担保来说,就是出卖人要确保他所交易物品的所有权或者其他相关的权利提出质疑和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
3.瑕疵担保责任的特性所在
瑕疵担保责任,是具有一定法律约束的。在一般的大陆法系的国家,权利亦或是物上存在着缺陷,要承担后果的必然是出卖人,所以此时就相当于无过错责任。这与违约责任的过错归责责任大同小异。这个制度存在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将出卖人和买受人的利益与风险放在一个天平之上。前面说过瑕疵担保责任是有一定的法律约束的,所以这也是其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所在。
二、瑕疵担保的分类
包括物的瑕疵担保以及权利的瑕疵担保两个方面:
1.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物的瑕疵担保,就是卖方对于所要交易的物品在质量和服务上的,要保证该物品没有任何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卖方保证买方在主体的转移后,质量或价值不存在缺陷②。也就是物品的卖方对于标的物自身所存在缺陷应该要承担的担保责任。不管是在国际上的相关法律,还是在一些国家相互对比之下来看,都没有把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放入到一般的法律体系之中。因为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的民法典章,所以有关于物的瑕疵担保责任这方面的问题都在合同法中有所体现。那就是说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在我国合同法中是如何规定的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2.权利的瑕疵担保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150条规定:“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条是关于出卖人对标的物的权利瑕疵担保义务的规定。如果出卖人对于出卖的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或者其处分涉及到第三人的物权、知识产权等权益,那么如果标的物存在权利上的瑕疵,出卖人也就要承担相应的瑕疵担保责任。
三、关于完善这一制度的不足与建议
我国有关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合同法的一些法条中。这些法条从内容和表达上都是相比较来说完整到位的。但在一些规定方面依然有些不妥之处:
1.过度的保护了买方的利益
合同法中有关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出卖人违反第154条规定,买受人可以要求修理,重做,更换,减少价款,解除合同及请求损害赔偿。根据法条的规定买受人享有选择的权利,买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要求出卖人承担法律责任。但立法者却忽视了这样一种情况:比如说在标的物可以修理的情况下,买方选择了解除合同并且要求卖方赔偿自己的损失,买方根本不需要考虑标的物是否可以修理直接解除合同,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卖方举证证明买方的恶意是很难的。依据法律,卖方没有任何的抗辩的理由,所以这个规定有过度的保护买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不能受到平等的保护,这样就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2.对于修补缺陷的建议
整个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规定应当与违约责任的规定联系起来,同时两种瑕疵担保的责任应当应该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不能像权利瑕疵担保中一样缺少具体的责任后果的法律条文,在对于两种瑕疵担保中的买方的权利规定不能太过于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而不顾另一方的利益,所以需要对权利担保的相关法条进行完善,对买方的权利进行限制,要让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达到一致的水平。
我国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要随着时代发展,不仅在理论中而且在实务中都要精益求精,共同发展。另外也要加强公民对这一制度的了解,以便及时的维护自身的权利,使法律充分发挥保护人民实际权利的职责。
注释:
①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02、207、202、48页。
②沈宁﹒从德国法改革看我国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定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第158页。
参考文献:
[1]梁慧星.论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J].比较法研究,1991,3(56).
[2]王泽鉴.民法学说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梅仲协.民法要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保证担保贷款的保证责任问题探讨 篇7
保证期间为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是债权人向保证人行使追索权的期间。保证期间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不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保证期间是债权人向保证人行使请求权的时间界限,在此期间内,他依法或依照约定有权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期间届满,他对保证人的请求权随之消灭,即债权人没有在保证期间主张权利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主张权利”的方式在一般保证中表现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在连带责任保证中表现为向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
设定保证期间主要是为了保护保证人,体现合理分担风险的原则,同时也达到稳定经济秩序的目的。保证使债权人的利益有了较可靠的保障,有助于促成合同的订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保证人承担着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毕竟不是主合同中的主债务人,所以不能使保证人处于和主债务人同样的法律地位。设定保证期间,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限定在一定的期间内,可以避免保证人无止境地处于承担责任的不利状态或是长期处于随时可能承担责任的财产关系不肯定状态。保证期间的设定对于债权人也具有法律意义,它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促使债权人及时向主债务人行使权利(包括诉权),避免可能因主债务人财产状况继续恶化而影响到债权的实现;同时也是对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从期间上加以必要的限制。
二、保证期间,银行向保证人主张债权问题
担保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即法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4条第2款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对以上引用的法律规定,理解中应把握三点。首先,如果债权人要追求让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法律后果,就必须在保证期间之内(届满日之前)提出主张权利的要求,如通知等。这里的“要求”仅限于证明债权人主张权利,而不同于在一般保证中要求“诉讼”或“仲裁”,因为银行标准担保合同文本约定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其次,债权人主张权利的直接对象必须是保证人,而不能仅针对主债务人提出;最后,只要能证明债权人在保证期间之内向保证人主张了权利,保证期间在主张权利之日起即丧失作用,进而自然转换为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即开始起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在《担保法司法解释》中未明确,在实践中,取得向保证人发出的“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通知书”的回执是常用的主张权利方式,在不能取得此回执时,可参照《诉讼时效司法解释》中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的几种情形,如扣收保证金存款、公证送达、发送信件送达等方式。
三、关于在保证期间,银行办理展期贷款问题
按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第2款的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期间。”如果主合同在期满时经协商达成“展期”(即延长履行期日),此展期协议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则起算点顺延至“展期”届满之日,如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则起算点不变。虽然《担保法》第13条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即保证合同为要式合同,但是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2条的规定,“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主合同中虽然没有保证条款,但是,保证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的,保证合同成立”。如保证人单方出具的保函。为了使保证期间的起点顺延至“展期”届满之日,就需要原保证人出具能表示书面同意的文书,保证人未能出具书面资料时,可让保证人在贷款展期协议中签字盖章,但要注意以保证人身份,即贷款展期协议中保证人签字盖章处应有“保证人”字样。
四、关于在保证期间,以新贷偿还旧贷问题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9条规定,“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者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应前款的规定”。从该条的表述看出,解释未将保证人的责任表述为“无效民事责任”或“赔偿责任”,等于承认了主合同(“以贷还贷”)的效力。要正确应用该条款,就必须对以新贷偿还旧贷予以认定。“以贷还贷”有两个条件,一是客观上有“以贷还贷”的行为,二是主观上需债权人与债务人有以新偿旧的共同意思表示。对《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9条规定的理解,在确定了主合同是“以贷还贷”的事实后,并不能笼统地认定新贷的保证人一律免责,还要依据具体案情看新贷的保证人是否构成免责的条件。“以贷还贷”保证合同的保证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新贷旧贷是同一保证人;第二种是旧贷为甲保证人,新贷为乙保证人;第三种是旧贷无保证人,新贷有保证人。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保证人,不论保证人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主合同“以贷还贷”的事实,均应对新贷款承担保证责任。这是因为新贷偿还了旧贷,致使原来的贷款合同履行完毕,从而消灭了保证人对旧贷的保证责任,由保证人承担新贷的保证责任,也是公平的,实质上并没有加重保证人的风险责任。因此无论保证人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以贷还贷”的事实,均应对新贷承担保证责任。当然,这种情况的保证期间会有变化,适应上述关于在保证期间,银行办理展期贷款问题的规定。
对于第二种情况,因新贷还了旧贷而使旧贷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消灭,从结果上看是新贷的保证人承担了旧贷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第三种情况,旧贷无保证人,新贷有保证人,对债权人来说则由原来的无担保贷款变成了有担保贷款,对于保证人来说等于直接承担了已经不能归还贷款的保证责任。这两种情况,不仅未征得保证人的同意,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实际变更主合同的贷款用途,而且保证人承担新贷保证的可能是一笔无法偿还的死债,让保证人在这种情况下承担保证责任,有违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对于后两种情况的保证人,如果债权人没有将“以贷还贷”的事实告知新贷的保证人,则显系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恶意串通,欺骗保证人提供的担保,这时的新贷保证人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债权人如何证明新贷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以贷还贷”的事实,在案件审理中,如借款合同能够体现“以贷还贷”的意思表示,则证明保证人知道“以贷还贷”的事实,无论保证人属于上述那种情况,保证人均不得主张免责。如果债权人不能举出其他有效证据来证明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以贷还贷的事实,并且保证人属于上述后两种情况的,保证人的责任应予免除。
新贷偿还旧贷时,存在银行要求借款人偿还部分借款作为限制性条款,此问题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适应《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的,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的规定。
五、保证期间,银行落实债务问题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部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为维护债务人改制、债务重组中的金融债权,银行应当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就变更后的债务合同与保证人签订新的保证合同,以落实担保责任。
六、保证责任的再生
[2004]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保证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后又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问题的批复》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期间届满债权人未依法向保证人主张保证责任的,保证责任消灭。保证责任消灭后,债权人书面通知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清偿债务,保证人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的,人民法院不得认定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是,该催款通知书内容符合合同法和担保法有关担保合同成立的规定,并经保证人签字认可,能够认定成立新的保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证人按照新保证合同承担责任。”实践中,保证责任消灭后很难补救,但是如果将银行主张权利的《担保人履行责任通知书》格式文本增加一定的要素(如回执上记载类似“担保人保证继续履行担保合同或协议规定的各项义务等”),让其内容符合保证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并经保证人签字或盖章,说明保证人和主债权人意思表示一致,符合保证合同成立的实质要件,则此通知书可被推定为新成立的书面保证合同,从而恢复保证责任。保证责任的方式,同原保证合同的约定,保证期间推定为6个月。
参考文献
[1].邬红旗.担保法原理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沈富强.贷款法律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担保责任 篇8
一、夫妻共同担保责任的承担主体的确定
( 一) 担保责任的性质
保证责任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承担责任的行为。笔者认为: 保证责任的实质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就保证合同中约定的内容承担责任, 保证是为了担保主债权的实现, 那么当主债权实现不能时, 保证责任的承担者要以担保合同为约束代替主债务人法律地位。担保责任产生与承担的核心是债。
( 二) 财产法中的共同债务与亲属法中的共同债务认定与担保责任承担的婚姻法依据探析
一般财产法中关于共同债务的体现为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 由此产生对某特定的同一债而负有的义务。一般财产法中产生按份债务的情形多于连带债务。连带债务因其对债务人的权利限制较强, 故而由法律规定产生。只涉及财产法的民间借贷中担保责任的承担主体, 它确定的法律原则和精神一定是以交易安全的保护为核心价值的。亲属法中的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存续期间, 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债务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亲属法中共同债务的认定体现了夫妻关系的紧密性和伦理性。因此, 单纯的只涉及婚姻法的担保责任的承担主体, 它确定的法律精神一定是交易安全保护的例外。
当然, 亲属法上的共同债务的产生也具有财产法的共性。夫妻关系是共同共有财产产生的典型。共同共有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对全部共有的财产不分份额的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共同共有财产的存在以某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现实生活中夫或妻一方为他人的债务设立担保的情形十分常见, 而对于设立担保的行为能否在条件满足时转化成为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双方在债务人无法履行义务时担保人就担保合同中的约定承担担保责任。共同债务与共同承担担保责任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二未出台之前的界限较为清晰,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出台后其立法精神有保护债权人的倾向。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中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推定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4 条为案件的审理结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 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要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对于此法条有学者认为该条以交易安全为最高价值, 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债权人的过度保护和对配偶的极度不信任。[2]也有学者提出该法条的适用应配合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规定以及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中规定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 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利。这条司法解释应当理解为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 因为日常生活需要而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 任何一方都有决定权, 此为家事代理权; 夫或妻若不是因为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出的重要处理决定, 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 取得一致意见, 其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 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该法条将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的处理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日常生活得处理, 另一种是对非因日常生活的需要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所做的重要处分决定。针对前一种情况, 夫妻一方的行为对于夫妻双方都有效; 针对后一种行为, 需夫妻双方共同实施才对夫妻双方有效, 但其核心仍是保护善意第三人, 夫妻双方的约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现代社会的流动性较大, 造成本来具有法定公示效力的婚姻关系也可能因某种关系的存在而被忽略。在民间借贷关系中夫妻的财产情况更加不容易被察觉, 这为财产法和亲属法的交叉, 两者价值的比较提供了契机。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 条中关于共同债务的应理解为夫或妻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 就是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进行处理所形成的债务, 那么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十七条的规定就可以有效的阻止夫妻一方损害另一方权益的发生, 但夫或妻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却不都是夫或妻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所形成的。
笔者认为现行立法中出现了夫妻一方大额举债产生的伦理性和财产性的脱节现象[3]。婚姻法24 条是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推定, 那么它就必须接受婚姻法上对其的限制, 且又不违反财产法上对财产的规定。这也是体现夫妻共同债务在婚姻法中的规定因此它必然不能脱离伦理规则和财产规则的双重限制。婚姻法是亲属法, 伦理性是亲属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婚姻法也具财产性, 财产性是指为共同债务则其兼具财产法的特性。由于婚姻家庭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特征, 而且为了妥善保护公民的婚姻家庭权益, 维护社会整体的婚姻家庭秩序, 婚姻家庭法律多为强制性规范。[4]因此我国婚姻法调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整体, 无法简单从财产法原理中衍生出来, 由一般财产法规制, 夫妻共同财产具有鲜明的法定性。
无论是亲属法还是财产法, 它们都是民法的组成部分。民法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也应体现民法上的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即公平,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而非是伦理性的体现是财产法的体现。伦理法讲究保障伦理关系; 财产法则侧重于保障财产。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的大前提不应是财产法, 而应是亲属法。
( 三) 亲属法与财产法交叉, 担保责任承担主体的认定
共同债务因为共同关系的存在, 根据法律的规定产生, 且往往源自同一原因, 而夫妻共同债务是由法律基于法定的夫妻关系而直接产生, 并不是满足当事人的意志需要[5]。因此认定夫妻共同债务与一般共同债务的概念没有什么差别。而婚姻法上共同债务的人认定的核心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只有在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情况下, 不管是婚前夫妻个人或婚后夫妻共同债务, 都应归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由夫妻双方共同对该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夫妻一方为他人因做无偿担保所负的债务, 明显地并非夫妻共同债务。[6]笔者认为随着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 出现了很多为他人提供有偿担保的单位和个人, 对于由婚姻法第24 条推定而来的夫妻共同担保责任的承担应当区别对待。
1. 借贷合同纠纷中无偿担保财产的司法问题
实际的司法过程中涉及无偿担保的财产很多不是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而是共同财产。那么, 此时因主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而由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偿还债务, 由法院执行财产的难度增加。债权人依据担保合同起诉时, 若涉及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那么是否可以将担保人的妻或夫列为被告。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此时的的情形并不符合共同被告的规定。不能将担保人的配偶列为共同被告, 那么执行有担保人配偶一部分的担保财产时, 又缺乏了执行的依据。
有学者提出可以将担保人的配偶列为第三人。民诉法对于第三人的规定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的请求权是指对于他人争议的标的享有独立的请求权; 无独立请求权是指虽然对争议的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 但对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就目前的法律来看, 并没有对于共同共有人在起诉时的法律地位有所规定。且将共同共有人列为第三人不符合民诉法对于第三人的规定。对于共同共有财产的执行程序并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查封规定[7]指出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 并及时通知共有人, 共有人在接到通知后可以依据民诉法的相关规定提出执行异议,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共同共有财产的执行是由共同财产的性质决定的。共同财产的存在因共同共有的关系而产生。对于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采取同样的保护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不利于对共同共有人的保护。共同共有财产的执行要突破共有关系, 由其是涉及夫妻共同财产时。因此现行的法律对于财产的执行需要分类构建, 以此减少执行纠纷, 为执行财产提供依据。
二、小结
民间借贷中出现担保, 那么担保是为了保护民间借贷中财产的安全, 即民间借贷中的担保一定是以交易安全为保护对象的, 但当涉及到夫妻关系, 这种重要的亲属法关系, 其价值是否要退居二线是由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体承担风险的能力增强, 未来亲属法与财产法的交叉可能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的规定.
[2]朱凡.我国夫妻债务制度的缺陷与完善[A].陈苇.家事法研究 (2007卷) [C].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8.69.
[5]张弛, 翟蒄慧.我国夫妻共同的界定与清偿论[J].西南大学学报, 2011 (5) :143.
论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篇9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卖人就其所交付的标的物应保证其符合法定或约定的品质。易言之, 出卖人要保证标的物转移于买受人后, 不存在品质或使用价值降低、效用减弱的瑕疵。具体包括价值瑕疵担保、效用瑕疵担保及所保证的品质担保三种。价值瑕疵担保是指担保标的物无使之灭失或减少其价值的瑕疵, 这里的价值指交换价值, 不是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担保属于物的效用担保;所保证的品质担保是指出卖人应担保标的物具有所保证的品质, 合同约定或出卖人提供的关于标的物的质量说明均可以构成, 如规格型号、性能、有效期等。
物的瑕疵担保制度是大陆法系特有的制度, 来源于罗马法。就买卖标的物的质量, 早期罗马法以“买者当心”为原则, 即除非买方坚持检查和要求担保, 应凭自己对货物的质量和适合性的判断力, 自己承担风险, 卖方只能通过坚持检查与明示的合同规定的质量等担保得到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保护不细心的买方, 纠正“买着当心”的原则带来的最坏后果, 罗马法发展出了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发端于罗马法上大法官的告示, “关于在市场上售卖奴隶和牲畜的市政告示第一次规定:对于隐藏在被转让物中的瑕疵也要负法律责任”。这样, 即使当事人之间没有另订物约, 出卖人也要负瑕疵担保责任:买受人可因标的物瑕疵而提起撤销诉或减价诉。由此, 罗马法对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 并为后世国家的民事立法所继承, 例如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我国合同法等。
二、关于我国法上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性质
关于我国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性质, 理论学界存在“统合说”“相对独立说”“责任竞合说”。笔者赞同崔建远教授的“相对独立说”, 亦称“债务不履行责任说”, 其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现行法上仍然存在着构成要件、救济方式乃至理念等方面都特殊的瑕疵担保责任, 同时存在着一般意义的违约责任, 但它们都被称之为违约责任。2.瑕疵担保责任是违约责任的一种类型, 只不过它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违约责任, 它是相对地独立于一般意义的违约责任, 它以债务不履行说作为法理根据。3.我国合同法上的瑕疵担保责任仍然在诸多方面与一般意义的违约责任存在着实质的不同, 包括:是否履行瑕疵通知义务不同、所受期限的限制不同、救济方式不同、构成要件不同。4.瑕疵担保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违约责任, 其法律规范是一般违约责任规范的特则, 换言之, 瑕疵担保责任规范为特别法, 一般的违约责任规范属于普通法, 瑕疵担保责任制度本应优先适用, 经过修正该说, 可进一步承认瑕疵担保责任这种特殊的违约责任与一般的违约责任竞合, 买受人可以根据个案情况择一而主张。
笔者认为, 我国合同法上的物的瑕疵担保制度是在继承大陆法系传统民法双轨制理论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融入了英美法系的更具有操作性和灵活的单轨制模式, 是符合现代合同法理论发展趋势, 体现了法律制定对经济发展的适应。而且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建立统一的违约责任体系, 因为物的瑕疵的本质就是一种违约, 没有必要单独规定之买卖合同中, 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有瑕疵本身就是没有按债的本旨履行, 即不完全履行, 与不履行、迟延履行等一样都属于违约的形态, 因此自然应该按照违约来救济, 而不是另外规定独立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之所以存在, 与其产生当时债的特殊体系构建是分不开的, 即当时违约责任的两分体系无法调整不完全履行这样一种样态, 因此法律只好规定一种独立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来调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给付标的物有瑕疵这样一种状态。而我国立法史上关于债的体系构建, 不完全履行一直是违约的形态之一。因此,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固然能够突显其对买受人利益的保护, 但我国没有必要单独规定之, 将其放置在违约责任中同样能起到保护买受人的作用。
三、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效力
按照各国 (地区) 立法及学说, 物质瑕疵担保责任之成立须具备多个要件:
第一, 标的物瑕疵在标的物风险转移时仍然存在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首先要求物的瑕疵在危险移转于买受人之前业己存在。在标的物的风险移转以前, 出卖人应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而在风险发生移转之后才出现瑕疵的, 则应当由买受人负责。如果在合同订立时, 瑕疵虽然已经存在, 但在风险移转时己经消除的, 出卖人不再负瑕疵担保责任。其目的在于给予出卖人合理机会补救或除去给付之前标的物业已存在的瑕疵, 同时也符合公平效率的法律原则。
第二, 买受人不知有瑕疵且无重大过失。买受人应在契约成立时不知道物有瑕疵或瑕疵在契约订立后风险转移前始存在, 出卖人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如果买受人知道物有瑕疵仍然订立买卖契约的, 出卖人则不负担瑕疵担保责任, 因为买受人明知而买, 法律没有必要特别加以保护。如果买受人对物的瑕疵确实不知道, 然而其不知道是由于重大过失所导致的, 出卖人也不承担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因为对于这种买受人对自己的权益漠不关心的状态, 法律也没有特别加以保护的必要。但是如果出卖人对标的物的品质有特别的保证或者故意不告知瑕疵的, 即使买受人有重大过失, 出卖人也应当承担责任。因为相对于买受人, 出卖人是标的物的占有者, 甚至是生产者, 他对标的物的状态有更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加以确定, 出卖人的行为比买受人的行为更具有可罚性。
第三, 买受人应适时检查标的物并履行瑕疵通知义务买受人应按照标的物的性质, 依通常程序, 尽快检查其所受领之物, 如发现有应由出卖人负担保责任之瑕疵时, 应立即通知出卖人。怠于为通知者, 除依通常检查不能发现的瑕疵外, 视为承认其所受领之物。此规定, 各国的立法例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在大陆法系民商分立的国家, 仅在商人之间的买卖适用通知义务, 在英美法中, 通知义务一律适用, 按照我国《合同法》第158条规定, 我们与后者相同, 不论买受人是否是商人, 只有适时地履行通知义务, 出卖人才负有瑕疵担保责任。对于“适时”的解释宜采“合理时间内”的解释。瑕疵通知义务, 对于能依通常检查的方法发现瑕疵的, 买受人应在受领标的物后一段合理的时间内为之;对于不能依通常的方法发现的隐蔽瑕疵, 在日后发现的合理时间内亦应当履行通知义务。
第四, 当事人双方未用协议免除或限制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按照传统的观点,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是一种法定的责任, 但又不是法律上的强行性规定, 因此允许当事人以特约免除或限制。根据德国民法476条以及台湾民法第366条的规定, 当事人如果就担保责任有特别约定, 依其特别约定。但如果出卖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 而用协议免除或限制瑕疵担保责任的, 其特约应属无效。
对于物质瑕疵担保责任的效力问题, 各国规定不尽相同, 但是大同小异, 无外乎赋予买受人减价、瑕疵修补、解除契约、赔偿损失等权利。但一般而言, 当买受人同时享有以上几种权利时, 其中有的是并存关系, 有的是排斥关系;并且他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瑕疵责任情形。例如, 我国合同法规定, 出卖人负有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时, 依照下列方法处理: (1) 对此责任当事人在合同中有约定或事后达成协议的, 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协议处理。 (2) 没有约定的, 按照交易习惯处理。 (3) 无前述两种情形, 买受人享有瑕疵除去或者补正请求权、减价请求权、合同解除权以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等。买受人并非同时享有以上几种权利, 而是应当根据标的物的性质和损失大小, 在上述几种权利中合理选择行使。
参考文献
[1]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五版,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韩世远.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与我国合同法.中国法学, 2007 (3)
担保责任 篇10
“海娜号”豪华邮轮是中国海航集团从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引进的, 隶属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海娜号”原定于当地时间2013年9月13日16:00由韩国济州岛开往仁川, 离港时韩国济州法院以沙钢船务公司租船债务纠纷保全申请为由, 扣留了“海娜号”。被扣76小时后海航集团向济州地方法院缴纳了30亿韩元保证金后, “海娜号”获得解押令, 完成了取保等全部法律手续后返航, 9月18日“海娜号”靠泊天津东疆港码头, 至此因扣船事件被困济州岛的全部旅客及船员同船只全部平安回国。
二、案例分析
(一) 沙钢船务有没有申请扣留海娜号的权利。
2008年8月6日, 沙钢船务 (香港注册) 与海航集团下属大新华轮船公司 (香港注册) 签订了租船协议, 沙钢船务出租一条好望角型巨轮给大新华轮船, 海航集团为大新华轮船出具了担保函, 担保函中规定海航集团就租约中所有条款进行无条件履约担保。该轮于2010年4月20日交给大新华公司, 但大新华轮船2010年12月起就拖欠直至停付租金。对此, 沙钢船务根据合同约定, 向英国伦敦仲裁庭提交了仲裁申请。2012年11月2日仲裁庭裁决, 大新华公司须支付沙钢船务5837.57万美元。同时, 沙钢船务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了要求海航集团履行担保义务的诉讼。沙钢船务称, 目前大新华公司因拖欠多方租金已在香港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海航集团作为担保人应当履行担保责任。沙钢船务多次同海航集团沟通, 要求其依法履行担保责任, 但海航集团拒不履行。沙钢船务在全球范围内追索海航集团资产, 并向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提交扣押海航集团资产的申请, 济州地方法院按照司法程序9月13日裁定扣押“海娜号”邮轮。海航旅业认为, 大新华公司与沙钢船务之间的纠纷是正常经济纠纷, 当事各方已约定适用英国法律, 由英国法院管辖。沙钢船务在管辖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的情况下, 通过济州法院扣留“海娜号”, 涉嫌违反国际公约。虽然“海娜号”所属海航旅业与沙钢船务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海航旅业是海航集团的下属公司, 海航集团为下属大新华轮船的租船合同提供担保, 就应当承担履行债务的担保责任。“海娜号”可以说是海航集团的资产, 即使英国高等法院尚未作出判决, 沙钢船务也有权以海事请求申请扣船。
(二) 韩国法院有没有此案海事管辖权和船舶留置权。
表面上除了“海娜号”来到了韩国济州岛之外, 邮轮所属的海航旅业和申请扣押的沙钢船务之间的债务纠纷与韩国根本就扯不上关系。依据《1952年扣船公约》和《1999年扣船公约》像是海员工资、海上救助、船舶抵押贷款等方面的纠纷都能够成为扣船理由。《1999年扣船公约》中“船舶只能因海事请求被扣押”, “扣船实施地国法院或用以使船舶获释担保的提供地国法院, 应具有审理案件实体问题的管辖权。”海事不仅是海上事故, 也包括围绕船舶和海上运输的民商事活动, 所以扣船的海事请求包括“对船舶的抵押权、质权或同样性质的权利”。韩国地方法院虽然没有审理纠纷案件实体问题的管辖权, 但是具有接受海事请求扣船的权利。
韩国本身未加入扣船公约, 但是它的确可以扣船, 且该国法律对扣船管得比较宽松。因为船只进入了韩国领海, 而韩国对其领海当然有司法管辖权。按照韩国法律规定不论哪种债权, 不论船舶本身与债务关联性强弱, 只要是债务人所有的船舶就可以扣留。中国海商法律在这方面比较规范, 对扣船的海事请求作了限制。韩国扣船适用法律是该国《民事执行法》, 法院收到申请后需要查看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走很多步骤, 最后法院以租船违约纠纷引起的海事请求权而扣船。
(三) 英国伦敦仲裁庭有没有管辖权。
仲裁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 和调解不同, 仲裁的结果有强制性。和诉讼不同, 仲裁由专门的仲裁员来完成。而适用什么法律、去哪里仲裁由当事人自由约定。签订合同的两家公司注册地都在香港, 双方有权利选择仲裁地点。因为英国有着历史悠久且非常完备的海事仲裁体系, 所以海事合同选择去英国仲裁是常态。租船合同中经常采用的条款是:“适用英国法, 伦敦或香港仲裁”。因为不熟悉当地法律, 中国航运企业的境外仲裁90%都是败诉而归。所以中国航运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可以把仲裁地点选在国内。
三、航运担保责任分析
“海娜号”并非是沙钢船务第一次扣押海航集团旗下船只, 早在2011年3月, 沙钢船务就在印度扣押了海航集团子公司一艘海峡型船舶”BULK PEACE”轮。同年7月, 沙钢船务再次在南非将海航“GC Guangzhou号”扣押。海航集团为大新华轮船提供担保是扣船的根源。担保是指在经济和金融活动中, 债权人为防范债务人违约而产生的风险, 由债务人或第三人以财务或信用提供履约保证或承担相应责任, 保障债权实现的一种经济行为。
(一) 担保的形式。
一是人的担保。保证:即自然人或法人的信用保证。这是担保中效用最高的一种形式, 担保人用自己所属财产或收入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相关责任。二是物的担保。物的担保主要形式有:抵押、质押、留置。抵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其特定财产的占有, 仅作抵押登记将该财产作为对债权的担保, 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依法对财产折价或拍卖, 所得钱款优先受偿的物权。质押: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 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依法处置此财产。留置: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 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律留置该财产, 以留置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三是资金的担保。定金:定金是在合同订立或在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担保的担保方式。
(二) 航运担保的合理选择。
由于航运企业经营活动中债务金额比较巨大, 假使提供信用担保, 担保人就要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海航集团在为大新华轮船提供信用担保的2008年8月国际航运市场正处在高涨期, 到2008年底金融危机出现后, 国际航运市场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进入低谷, 导致大新华轮船无法支付到期的租船费用, 海航集团的所有资产就有可能被要求进行债务清偿。物的担保是以物品的价值进行债务担保, 即使出来最坏的情况, 也就是损失了这些物品, 不致使担保责任扩大。定金担保是以定金损失为最大限度, 所以市场风险最小。所以在进行航运担保时要谨慎选择担保形式, 以资产或权利进行抵押或质押是航运担保的最佳形式。
四、结语
尽管我国在1993年就已出台《海商法》, 但在海事程序和执行方面, 仍然存在制度空白。根据沙钢船务所述, 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追索海航集团资产, 是因为海航拒不执行英国仲裁庭已多次判决明确的担保责任。“海娜号”事件提醒船舶经营人应当做好风险管控, 对可能成为追索扣押目标的船舶, 在航线选择、港口经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应该有充分的评估和应急预案。如果我国的海事仲裁和海事法律执行上能取得较大进步或海航集团能选择适当的担保责任方式, 海娜号扣船事件都有可能避免。
参考文献
[1] .甘爱平, 曲林迟.航运金融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0
担保责任 篇11
关键词:产品瑕疵,产品缺陷,担保责任,产品责任
在《产品质量法》上, 产品是指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其中建筑工程不属于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 但是为了建造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配件和设备属于该法上产品的范畴。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瑕疵是指产品不具备该种产品通常具备的价值、效用或合同约定的效用或出卖人所保证的品质。[2]比较两者的概念来看, 产品瑕疵更多指的是产品不具备其本身应具有的物理特性, 因此而使产品不能达到购买者的要求。而产品缺陷则意味着产品本身不仅不符合其本身应有的物理特性, 而且这种不符合物理特性的产品已给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了危险或实害性结果。因此两者相比较而言, 产品缺陷比产品瑕疵的程度要严重得多。销售者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 其销售的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时, 则因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的不同, 销售者应承担相应不同的责任, 即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侵权责任, 该两种责任在性质上分别为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
一、我国合同法上的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一) 简述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瑕疵担保责任, 发端于罗马法, 后为大陆法系各国承继发展成为一项成为的法律制度。按照罗马法上的大法官告示, 买卖标的物有一定的瑕疵时, 承受人得请求减少价金或是解除契约。此即发展成为后来的质量瑕疵担保。[3]我国合同法第153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 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第154条规定:“当事人对标的物的质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 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 适用本法第62条第1项的规定。”以上即为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当具体到买卖合同中, 出卖人即为销售者, 物可类型化为产品, 则以上两个法条即相当于规定了我国销售者的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所谓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销售者所交付的产品其质量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或合同约定的标准, 致使该产品的用途和价值降低或消灭, 而销售者必须担保其交纳的产品无上述瑕疵, 如违反此义务, 销售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通说认为, 产品瑕疵责任又包括价值瑕疵担保和品质瑕疵担保。[4]前者是指销售者须担保其出卖的产品没有灭失或减少其价值的瑕疵;后者是指产品的销售者应担保其产品无灭失或减少其通常效用或特别约定的用途, 即销售者应保证其卖出的产品具有产品本来欲达到的效用, 而不能使购买者买回去而不能使用, 此所谓产品的品质瑕疵担保也称为效用瑕疵担保。依据我国《合同法》第153条、154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其规定的是产品的品质担保责任即效用担保责任, 而非价值担保责任。
(二)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归责原则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作为销售者一方应承担的责任, 通常仅适用于买卖合同, 而买卖合同属于有偿合同, 即当事人一方 (购买者) 以支付货币为对价向合同另一方 (销售者) 换取产品, 并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依照民法等价有偿原则, 销售者应向购买者支付价值相当的产品, 若其交付的产品存在品质瑕疵, 则违背了该民法的基本原则, 因此销售者需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保证其向购买者交付的产品无灭失或减少该产品本身通常效用或特别约定的用途。
另外,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其产生基于合同法的明文规定, 并非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产生。[6]其性质为合同责任, 属于合同一方 (销售者) 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向购买者提供的产品具有瑕疵, 因此应承担合同法上的责任。而合同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即责任的承担是以出卖人出卖的标的物本身具有瑕疵为基础, 不符合合同原有的对于标的物标准的约定, 并不以出卖人的主观过错为基础, 即不考虑出卖人对于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否有故意、过失, 只要出卖人客观上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标准, 则均应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上销售者的产品责任
(一) 简述产品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2条规定:“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他人损害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 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 销售者对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因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较少关注生产者, 甚至一些产品并无生产者的名字或地址, 若一旦出现产品缺陷致使侵权的情况, 被侵权人即可寻求销售者进行赔偿。
所谓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7]且比较法上把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害, 大多区分为缺陷产品自身的损害和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失, 在比较法上有关产品责任的损害通常是指因产品缺陷而使受害人遭受缺陷产品之外的人身财产损害。区分缺陷产品自身的损害和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失的主要理由在于区分从合同法和侵权法不同的角度所保护的不同的利益出发。[8]但对于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事由, 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 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时实行过错责任。[9]因相对于生产者, 销售者更多厨艺消极地位, 其承担的仅是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产品致损责任而非产品从投入市场时就产生的产品缺陷致损责任, 因此, 销售者仅需对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引起的产品侵权承担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 销售者对外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仍是无过错的严格责任, 对与生产者等其他产品责任主体内部之间才以过错责任为原则承担产品缺陷责任。[10]
(二) 销售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笔者认为, 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应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 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 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 销售者赔偿后, 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 生产者赔偿后, 有权向销售者追偿。”由本条可知, 被侵权人只要因产品缺陷受到损害, 均可以选择向生产者或销售者任何一方寻求赔偿, 即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对外均承担无过错的产品侵权责任, 两者之间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然而就销售者言, 其在产品侵权责任主体内部可以以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 即在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 销售者承担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事由则是其有过错, 若无过错, 销售者在向被侵权人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且在我国, 多年来, 对于销售者的归责原则基本已经达成一致, 他们对消费者而言, 承担的是严格责任, 对生产者来讲, 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这样的界定实际上导致在整个产品责任链条中, 生产者承担最终的责任。[11]
三、结语
本文认为,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销售者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 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即购买者提供具有瑕疵的产品, 其性质属于违约, 应承担的是合同责任, 而通说认为, 合同责任的归责事由是无过错责任, 即不以当事人存在过错为前提, 只要客观上一方当事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就需承担合同责任。而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性质上属于侵权责任, 根据相关法条规定, 笔者认为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事由应是无过错责任, 其在内部与生产者之间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我国法上区分了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 并规定了不同的责任规则.
[2]桂菊平.论出卖人瑕疵担保责任、积极侵害债权及产品责任之间的关系[M].民商法论丛 (第2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398.
[3]张伟.论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J].河北法学, 2007 (2) :111.
[4][5]张伟.论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J].河北法学, 2007 (2) :113.
[6]崔建远.合同法责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398.
[7]高圣平.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归责事由—以《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章的解释论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0 (5) :2.
[8]王利明.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J].法学, 2011 (2) :46.
[9]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释义与立法背景[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212.
[10]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释义与司法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
【担保责任】推荐阅读:
反担保责任07-23
瑕疵担保责任论文09-12
适用担保验放通关程序责任担保书10-22
出货责任担保书06-05
连带责任担保承诺函09-08
工程责任担保书范文10-03
不可撤消连带责任担保保证书10-05
民间借贷担保人的责任是什么10-27
担保公司担保案例06-15
担保公司担保函范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