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2024-09-14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精选10篇)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1

以融资担保为主体的担保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其业务的交易结构是构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融资桥梁。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担保业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担保机构自身所处的制度环境缺陷和业务系统性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客观分析我市担保业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 从构建我市信用担保体系、促进我市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对建立再担保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事求是、客观分析杭州担保业现状

杭州市首家信用担保机构成立于1999年, 截止2007年末, 我市在工商注册登记可开展担保业务的机构已有200余家, 其中有90余家担保机构在正常开展担保业务, 按担保机构的股东类型分, 国有参股的担保机构19家;民营担保机构54家;外资参股的2家。2011年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2519352.49万元, 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11827户, 担保笔数为20840笔。其中为微型企业期末责任余额为362731.15万元, 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5055户, 担保笔数为7858笔;为小型企业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1072946.49万元, 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4718户, 担保笔数为8027笔;2011年全市担保机构缴纳所得税5029.35万元, 新增受保企业职工为217096人。

当前我市担保机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业务规模上, 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担保业在总体上维持正常运行的同时, 发挥了良好的社会作用, 为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我市担保机构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从行业发展的高度审视, 担保机构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 各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又面临着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环境不够健全

担保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其业务的交易结构是构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融资桥梁, 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民事行为, 但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外, 尚没有其他法律法规为担保机构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 而现行的《担保法》主要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不够, 也没有明确担保机构的主体地位。使得担保机构在业务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阻力。此外, 担保法规定的条款,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例如《担保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允许抵押, 但土地主管部门却不予以登记给非金融机构;又如, 《担保法》规定允许股权质押, 这一问题在《物权法》实施后有所进展, 但在有关方出台的实施细则中, 也不允许登记给金融机构。

不过, 在当前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政策环境下, 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担保业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也正在试图着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我们希望政府能切实从制度层面、法律法规层面上落实一些关系到担保行业健康成长的基础性问题, 为担保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环境。

2、银保合作不尽对等

在当前以融资担保为主要业务的状况下, 担保机构的业务主要是实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对接。但在同银行合作时, 我们往往感到银行对担保机构的认同度低, 不愿意同担保机构分担风险, 在担保机构介入的业务中, 业务风险几乎全部集中于担保机构, 这主要是担保机构的实力过于弱小而缺乏有力的谈判地位, 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 不少担保机构为了做业务, 只能承担100%的业务风险, 这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称, 也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考察和评估, 加大了总体风险。根据国际成熟市场经验, 担保机构承担的责任比例一般为70-80%, 才能达到构建一个良好的银保合作机制, 此外,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等因素也制约着担保机构与银行的融洽合作。

3、自律建设亟需加强

担保机构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一些担保机构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制度, 在业务风险的把握上, 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也导致银行对有些担保机构的风险把握认同度不高; (2) 担保机构的主体收入来源为担保业务收入与存款利息收入, 但由于这两部分收入都偏低, 使得担保机构面临一定程度盈利的困境, 这就迫使一部分以民间资本出次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尝试偏离担保主业的业务, 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应业务的市场需求, 导致违规操作的发生。对担保行业的市场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4、体系建设不够到位

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业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 一味提高收费标准只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 加剧逆向选择, 也不利于贯彻政府设立担保机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金难问题的政策意图, 而单靠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收费和其他收入来达到扩大担保规模又维持担保机构再生产的目的也是不现实的。近年来, 我市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补偿的门槛也在逐步降低, 对担保机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扶持引导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 机制的建设优于制度的实施, 要更好的发挥政府在促进担保业发展中的政策作用, 从而达到政策绩效的最优, 当前从全国范围看, 构建再担保, 实现担保与再担保联动, 是一项比较好的机制设计, 也是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创新担保与再担保联动机制

1、通过再担保,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与信用增信机制

在许多国家, 再担保已经作为政府扶持担保业的一种成功运营手段;再担保机构的实质是:以合理的主体资格, 用契约化的方式为担保机构提供独立保证的特殊保证人, 以经济手段间接在承担了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和完善担保体系的重要责任。

2、再担保各参与方利益的结合机制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 通过再担保即可以经济手段帮助政府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 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帮助政府公开透明地实施政策,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对各大商业银行来说, 再担保能以分担风险的方式帮助其扩大信贷规模, 增加收益, 也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帮助其控制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风险, 还可以以专业化服务方式帮助其寻找优质和潜在的客户。第三、对于各担保机构来说, 可以强化保证方式帮助其提升信用放大能力, 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帮助其减轻保证责任压力, 同时通过业务支持的方式帮助其实现专业化经营, 又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增进银保合作。

3、构建再担保方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再担保不与担保机构同业竞争, 以控制和分担担保机构风险的方式提升担保机构的风险释放能力和信用放大能力。其次, 再担保以市场化方式运行再担保业务, 并承接再担保资金的托管业务。第三, 再担保要高度重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通过项目审核、风险金缴存、担保机构资信评估等措施实现事前控制, 通过控制代偿率和设定设定再担保系数 (指担保机构担保金实际放大倍数达到再担保设定的比例) 等日常监督与强制再担保措施实现事中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代偿层级和追偿机制实现事后控制。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与时俱进、构建杭州信用担保新体系

综上所述, 结合我市担保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有必要通过建立再担保公司的方式健全和完善我市信用担保体系。

按照《公司法》的原则, 组建市级再担保公司, 资本金全部由国有资本构成, 以充分发挥政府信用, 体现政策导向, 在非盈利的前提下服务于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参照目前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规模情况, 股本金的设定要具备一定的规模, 目标应当在5-10亿元, 其中首期到位资金5亿元以上, 以便较好地保证再担保公司的风险抵抗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在与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 代偿补偿机制亦应同步配套。在再担保公司组建运营后, 市财政要采用财政贴息项目与再担保业务结合等多种手段,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政策效能, 为再担保公司建立相应的资本金补充和代偿补偿机制, 为其持续经营提供有力的保证。

再担保公司的业务可以参考以下四种模式进行:

1、授信再担保:在一定额度内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实行备案与核准制再担保, 以简化程序, 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2、项目再担保:在对单一项目进行审核基础上为担保公司担保项目提供再担保;

3、联合担保:对超过担保公司单笔保证能力的项目, 与担保公司共同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4、专项再担保:由政府制定重点扶持政策, 再担保公司联合担保机构和银行共同向符合政策条件的中小企业群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支持, 实现多方共赢。

再担保公司在提供再担保服务时, 向担保公司收取保费收入的10%-30%作为再担保费用。

在上述四种模式中, 授信再担保和项目再担保在出现风险后, 均由受保担保机构先行代偿, 再担保公司再按照合同约定比例给予补偿, 一般不超过50%;联合担保和专项再担保是根据协议约定比例, 由再担保公司直接承担担保责任。代偿之后, 以担保机构为主向受保企业进行追偿, 再担保公司按风险承担比例分享追偿所得。

总之要通过充分发挥再担保的公共财政政策放大引导效能, 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2

切。

一、深刻认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各类信用产品与信用工具的主要使用者,也是信用担保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国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资金实力弱,经营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及信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和掌握其借款用途乃至收益的真实信息。同时,由于资金借贷是一个过程,在订立贷款合同转移资金的使用权之后,还必须等到借款人付清全部本息,交易过程才算完成。因此,在从合同订立到债务还清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信息不完全和不真实会诱使借款人脱离监控,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增大信贷资金运用的风险,这就造成银行不敢轻易放贷,由此形成贷款难的问题。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可以克服由于企业信用度不高和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增强银行放贷信心,破解贷款难题。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重塑银企关系,解除银行放贷后顾之忧的需要。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不会有融洽的银企关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密切的信用关系往来,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其主要客户也是企业,两者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企业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金使用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对银行信贷风险有重要影响。企业信用度不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不良贷款剥而又增的主因。企业信用状况决定着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是造成不良贷款的根源。要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贷款的增长,必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升企业信用,降低信贷风险,这才是治本之策。

二、认真分析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4月批准成立了**财信担保有限公司,经过多方筹措资金,规范建立规章制度,沟通银企关系,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四年来,担保公司担保资金由最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6010万元,累计办理担保业务201笔,先后为71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7400万元,解除了12980万元到期担保贷款,没有发生一笔因企业拖欠担保贷款而造成担保资金损失,促进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效益的提高。受保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900万元,提供税收586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319人。但目前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依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还比较淡薄。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企业只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个“钱”字,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影响了其信用建设的步伐。我市多数企业处创业初期,财务不规范,信息不真实,资金运作没有长远考虑,存在重借轻还、信用度不高等问题。这使担保贷款既增加了风险性,又制约了流动性,造成担贷双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惧贷、惧保的心理压力。不良的信用记录也给企业自身以后的申贷制造了障碍,将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3

1、发挥政府在体系建设中的调节作用。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高,并不适合纯商业化运作。世界各国大多建立了政策性的担保机构,以支持本国经济产业发展为目的,而非盈利为目的。为保障该类担保业务的顺利进行,政府大都予以资本金的支持,项目若产生赔付,也有政府承担。另外,政府还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担保资金也主要来源于财政,但支持力度仍有欠缺,担保规模仍较小。政府仍需增加信用担保体系中的投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政府担保机构需坚持“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政策化资金”的原则,避免过多政府干预。为了保证这种原则的实施,政府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政府不过多承担连带责任,尽可能明确政府与担保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可适时的推出将担保基金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与管理的模式,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干预,同时又可以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共赢的局面。

3、不断建立、完善担保机构资金补偿机制。该情况主要针对政府担保机构,因为政府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主要依托财政拨款补偿资本金,故其资金来源不稳定、较单一。如何才能解决补偿资金机制,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可定期由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来补充,或者将中小企业税收总额的固定比例作为担保资金的补偿来源。这样,既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同时稳定了补偿资金的来源。

4、适当调整信用、互助、商业等担保形式的比例,鼓励互助和商业担保组织机构的建立、发展。这是优化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结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作为担保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1)支持中小企业建立互助担保组织。受资产规模及企业资信等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单个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众多的中小企业可共同出资形成互助担保组织,以组织的资产和信用为成员企业共同提供贷款担保。这样互助担保组织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而且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节省贷款成本支出。除此之外,互助担保组织可以形成利益集团,在借贷谈判过程中发挥平衡作用,争取到贷款利率等的优惠条件。影响互助担保组织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金来源与规模,目前较多的互助担保组织就是因为规模小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扩大资金来源及规模上,除了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外,也很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允许互助担保组织从社会募资。我国也可以鼓励内外捐赠资金支持互助担保组织,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鼓励社会捐赠资金支持互助基金能产生更佳的效用,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

(2)进一步促进商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虽然商业担保以营利为目的,且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高、缺少担保品等特点,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市场还是有其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一是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使用缺口,需要外部资金支持,但受资信等方面限制,所以其离不开外部融资担保。所以,中小企业担保市场即存在且市场需求容量也较大。二是商业担保机构可寻求多种方式化解自身的担保风险。如:再担保、贷款保险、反担保条款、多元化经营等。对政府而言,除了建立风险控制及分散机制外,仍需从工商、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

5、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之间确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规定适当的担保所占比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需同合作银行之间明确保证责任形式、责任分担比重、担保范围、违约责任、资信评估结果、代偿条件等内容。担保机构需确定合理的担保比例,对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承担过多风险的做法,央行可制订相应的引导政策,在风险分担、放大倍数、业务开展等方面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可在合作中积极寻求业务创新,推动合作模式的多方面发展。

6、健全再担保基金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该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单笔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各地可根据本地区担保机构的运作方式,担保机构的资信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再担保机制。可效仿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由地区财政遵循统一担保规则建立相应的再担保模式,亦可建立多种选择模式的担保形式。我国可组建作为“最后担保人”的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建立适合本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处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信用网络体系中。

7、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试点,在建立信用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信用中介主体作用和营造社会信用法制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可考虑由地方政府出面,在金融机构配合下投资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和中小企业负责人信用档案,并与各金融机构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以信用等级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4

1.1 省级再担保体系的理论界定

按工信部等部委文件精神,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可以用“一体、两翼、三层”的原则来表示。其中,“一体”指担保体系中的担保机构主体,应实现“多元化资金、市场化操作、企业化管理、绩优者扶持”,即担保机构初始资金应多方筹集、滚动发展,并独立于政府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化管理,同时担保对象要体现政府的产业导向。“两翼”指国内现有的专业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它们是主体的重要补充。“三层”指担保体系中中央、省级、地市级三个层面。其中市一级担保机构负责辖区内受保企业的直接担保业务;省一级担保机构主要对市级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中央一级担保机构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或由中央政府为主出资设立;或通过地方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设立。按照这个原则,省级担保机构应主要承担和实现对市一级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的功能,而省级再担保体系则主要由省内的省级担保机构和市一级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这个机制形成。在省级担保体系中,由于资本等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实力,省级担保机构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它通过再担保业务、协作协议、自律组织章程、参股、控股等关系,对各种类型的市级担保机构(包括国有和民营)实行“伞型式”的协作和指导,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2 省级再担保体系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省级再担保体系的理论界定,可见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重要盈利模式。在自身资本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再担保业务,市级担保机构可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担保能力,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分散了担保风险,并实现新的盈利模式;省级(再)担保机构在自身人员和市场受限的情况下,可以扩大与市一级担保机构的合作,实现再担保盈利模式。(2)加强协作关系。由于目前担保行业还没有真正的管理部门,省内的一些担保机构平时缺少交流联系,协作和合作的机会也较少,基本上形成一种“各自为政”、较为松散的局面,有的省份没有成立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担保行业的整体经营情况不佳,再担保体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相互之间加强业务协作,实现共同、协调发展。(3)规范行业发展。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将给省内担保机构提供一个交流与协作的重要平台,这必将对规范行业标准、提高行业的自律和整体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省级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

2.1 构建模式的理论分析

由国家相关部委完成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研究报告》对“全国再担保机构”及体系建设、制度安排、机构职能等各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厘清,对我们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在省级再担保体系中,省级再担保机构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若把省级再担保机构比作为一棵大树的树干,则市级担保机构可以看作树干的各个分支。因此,在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及对其模式进行探索时,我们可以遵循如下几项要点和原则:(1)以市级担保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等作为主要股东,组成股份制和市场化的省级再担保机构;(2)省级再担保机构在大部分担保领域可以不与市级担保机构进行同业竞争,以控制和分担各地市担保机构经营风险方式,提升各地市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增强放大倍数、降低分担比例);(3)开展综合性较强的再担保服务,面向各地市融资担保、中小企业担保、住房贷款担保等各类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4)省级再担保机构以市场化再担保业务为主,并承接省内各类政策性再担保资金托管业务;(5)省级再担保机构的盈利由全体股东和加入再担保的各地市担保机构共享;(6)省级再担保机构在省级担保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再担保业务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2.2 可借鉴的构建模式

理论分析往往包含着理想成分,而在实际中,由于各省市的市场环境、社会信用差异较大,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的层次水平和完备程度不同,使得在现阶段,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可以有不同的模式。结合有关省市的实际,可以得出如下几个主要构建模式。

2.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的相关政策法规来制定地方的政策法规,以此作为指导和依据,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省级再担保体系。这种模式往往适合于这些省市:该省市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信用担保体系还没真正建立,省级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实际担保额较小,领头羊作用没有显现,无能力去主持、指导和扶持其他地市级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建立,因此必须由政府来进行主导建立和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政府主导模式的目的是成立一家国有独资的再担保机构,其监管单位目前暂时可以是省政府国资委,也可以为省级财政部门,或省经信委,其出资方式主要有两种:(1)省财政以“专项资金”“直接拨付”;(2)从已有的“专项资金”账户中预留一部分资金拨付,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等专项资金账户。

2.2.2 省级担保机构主导模式

由省内原有的一家省级担保机构为主体,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并在原省级担保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该模式的构建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由省级担保机构负责管理“省级再担保基金”。由省政府出资成立“再担保基金”,委托省级担保机构作为专业机构负责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这样的省级担保机构往往担保信用较好,担保规模较大,担保制度完善,在省级担保体系内领头羊作用较为明显,具有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在再担保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与省级担保机构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建立出资人监控机制,明确权责利,可以放心地将“省级再担保基金”交予该专业机构运营与管理。

(2)由省级担保机构直接承接“省级再担保机构”。这样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往往属于国有独资企业,它们可以由省级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部”承接再担保业务,或者在省级担保机构内部成立“再担保业务部”,实现对再担保业务的承接与指导职能,实行“两个牌子,一班人马”。为便于再担保业务与直接担保业务的共同开展,省政府应根据省内担保行业的整体和实际情况,向省级担保机构新增适量的注册资本金,以增强省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实力。

(3)由省级担保机构和企业成立“企业互助基金”。企业一般对资金和融资有需求的企业,如在省国资委管理下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各出资一定比例的资金,形成“企业互助基金”(担保基金),由省国资委拿出其中一定比例的“企业互助资金”和由省级担保机构投入的一部分资金,共同组成“省级再担保基金”,然后省国资委与省级担保机构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将“省级再担保基金”交予省级担保机构运营与管理。这样,省担保机构通过运营省级再担保基金,为省内其他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从而为省国资委管理下的企业集团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4)由省级担保机构和省级担保体系内的各类具有一定影响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各类担保机构、省市各级财政出资基金、商业银行、企业组织等)分别入股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而省级担保机构一般处于控股地位,担保机构的股份总额占绝对控股地位,公司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由于公司股东的原因,再担保往往针对特定对象和地域,因此目前而言,这样的再担保机构较为少见。

2.2.3 股份制模式

(1)由省内有影响的几家担保机构联合各地市的数家担保机构,共同成立股份制的省级再担保公司,公司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有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机构比较完善,各项制度比较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是所有省级再担保机构努力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国内经济稍发达的地区,这种类型的再担保公司,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省内各担保机构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地域优势,有利于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快速成长和完善。

(2)由省级担保机构和省内数家担保机构分别出资,并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外部机构投资者多为国内有较高声誉的担保机构,包括一些有实力的民营担保机构,充分利用它们的人才优势和管理经验,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为省级担保机构及其体系服务。一般来说,省内担保机构的股份总额应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在股东会和董事会省内担保机构具有较大的发言权,以便于更好地为省内的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更好地为省市经济和省内企业服务。

2.2.4 政策性银行协作模式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可以提供软贷款用来补充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也可以对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从而可以扩大担保机构规模和担保额度。一些省市尽管已拥有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这些机构大多自身资本不足、注册资本金少、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致使该省市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长期难以有效突破。因此,省级担保机构可以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机构开展合作和协作,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省经信委、国资委、省财政等)、商业银行和企业签订《合作(协作)协议》,由省级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省级担保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为省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在省内再担保业务的合作提供政策、信息等支持;由省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共同对省内各担保机构提供软贷款和再担保。在合作协议中,双方还可以约定共同建立再担保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另外,政府部门应致力于推动建立担保机构的评信机构,对产业集群内被担保的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监督,同时协助政策性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督促和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再担保和软贷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并积极督促借款主体依约履行合同。

3 省级再担保体系构建的难点与对策

3.1 主要问题与难点

(1)国内再担保体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全国性再担保机构还没建立,再担保体系缺位,这不仅使得许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严重受限,而且也造成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处于不平等的合作关系,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包括:一是担保机构自身信用能力缺乏保证;二是银行无法控制担保机构的实际担保能力,感到自身的担保贷款可能形成实际上的空悬。为此,不仅许多担保机构呼吁要求尽快建立全国再担保机构,而且,许多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工作。目前,国内再担保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目前在很多省份仍然是一个盲点,需要所有担保同行共同努力,早日建立完善、健康、协调发展的中央、省级和地方三级一体的再担保体系。

(2)个别省级担保机构尚未开展再担保业务。目前一些省级担保机构仍然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只从事直接担保业务,由于有些省市的市场信用环境较差,省级担保机构原有的政策性担保业务也处于萎缩阶段,加上人数受限,直接担保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而同时在再担保领域涉猎也较少,经验较为缺乏。因此,这样的省级担保机构仍缺乏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主导和承接省级再担保机构的能力。

(3)一些省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很多省级担保机构处于从政策性担保向商业性担保转轨时期,市场化运作经验有待时间的积累和检验,而担保行业的性质及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难题,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建立担保行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弥补担保风险给担保机构所带来的损失。由于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很多省级担保机构在做担保业务非常谨慎,使得担保业务对担保机构的收入贡献率较小,为了生存发展,一些担保机构会自然把闲置资金用于资金运作上,以自身资金运作的盈余来弥补担保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国内担保行业没有真正的监督管理部门。对国内发展较好的行业来讲,它们往往有一个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然后在政府部门和政策法规的指引下,行业内部形成由政府部门领导的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来共同管理和规范该行业的发展。但对目前国内的担保行业来说,其出身和成长均面临着不同的管理对象,有时甚至存在着管理的“真空地带”,而监督管理也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经信委负责管理,有的是财政部门管理,有的时候工信部出台一个政策,而地方财政部门“不给面子”,使得在担保行业领域,很多政策法规没能及时得到有效地落实,行业自律组织缺乏,行业的规范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动力机制。再担保作为担保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些省市也仍处于一种自发发展和缺位的状态。

3.2 主要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与全国性再担保机构接轨。我们构建省级再担保体系的工作思路应该由原来的以政府牵头组建政策性再担保机构,调整为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并按照“股份制组建、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支持”原则进行组建的工作思路上来。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构建,可以以“股份制主导模式”为主,“省级担保机构主导”和“政策性银行协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同时,民间投资的再担保机构应有一个主导力量,我们建议以“运作较为规范、担保信用较好、具备一定的再担保经验”的“省级担保机构”为主导力量,从而主导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建设。在构建省级担保体系时,应积极与正在筹建的全国性再担保机构顺利接轨,使省级再担保体系成为全国性再担保体系中良性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2)组建省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促进担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如果没有省级的行业自律组织,也没有真正的政府管理部门,担保行业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国有担保机构,为寻求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员工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的情况下,省市担保行业内部有必要凝聚自身的力量,建立自身的行业组织,制定行业的行为标准,维护行业的权益与利益,谋求共同健康发展。再担保作为交流协作和业务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成为行业自律组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反过来,行业自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省级再担保机构的构建及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省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担保行业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担保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目前市场信用环境不甚理想,担保与银行两大行业仍未形成真正的协作、互信和互动关系,担保行业和担保机构在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蕴涵着一些潜在的危机,担保行业若只靠自身力量寻求发展,前景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作为对政策性担保的扶持,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担保行业的风险补偿机制,对目前许多省市的担保行业和担保机构来说,已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在省级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后,省级担保机构将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资金来承接“省级再担保机构”及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完善整个省级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各省市的担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和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朝运,吴明.我国再担保模式的政策性与市场化平衡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4(3).

[2]胡杭莉.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杭州再担保体系建设[J].经济论坛,2012(7).

[3]杜朝运.再担保机构的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于涛.东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9).

[5]黄桂良.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运作模式与借鉴[J].港澳台金融,2011(8).

[6]文学舟.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建设及基本框架设计[J].企业经济,2008(5).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5

导读: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而言,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困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融资困难原因的分析,发现担保困难又是“瓶颈”中的“瓶颈”。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因而融资风险大,而又没有相应的担保体系为其进行融资担保,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对其进行融资,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融资支持。所以,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而言,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

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这一方面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金融政策有关。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抵押品以及财务的不透明,从而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是出于劣势。另外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政策,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始终处于资金饥渴状态。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较难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非正规金融,以解决企业资金的燃眉之急。其次,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融资的本质的区别。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则、管理办法是基本一致的,不存在太大的差别。但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贷款对象寻找、贷款管理体制以及贷后管理,则与大中型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中,真正陷入困境的是小企业,而非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对待,忽视了小企业与中型企业的差异,这也是差别较大的原因。

1.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据统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 1/3甚至1/2的企业将在3年内关闭,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小企业关闭率更高,只是由于小企业的开办率更高,才使企业总数逐年不断增长。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中小企业的易变性和其巨大的经营风险。这给其融资带来根本性的影响。问题二是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能力是由其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的,通常为资本金的一个百分比例数,中小企业资产少,相应地负债能力也就比较低。问题三是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中小企业以多样化和小批量著称,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多的特点。这使融资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量将使其融资利率比上规模的资金融资利率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

2.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原则

最近以来国家已采取措施,如要求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并提高了中小企业借贷的上浮利率的幅度,以鼓励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工作。然而,目前效果还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相应的融资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策,可大大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核心,坚持以市场运作,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成为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相结合的社会信用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成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原则,一是政府指导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开展信用担保和提高企业信用相结合;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二是坚持法制化、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力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3.1建立在保项目的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严惩失信行为,以贷款银行的贷款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对在保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在动态中控制受保企业风险。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预警的`主要方法是,建立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费率变动的状况、担保风险度的变化、内控完善程度以及市场风险水平”为核心的整套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有:1、不良担保率超过一定比例,或不良担保率不降反升;2、总负债与总成本的比例超过一定比例;3、应收与未收担保费与担保费收入总额的比例超过一定比例;4、经营效益急剧下滑或亏损增加。

3.2设立保审委员会,建立健全审保偿分离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保审委员会委员由5-9人组成,保审委员会设立主任一人,主任不享有赞成投票权,但拥有一票否决权。 中小企业审保偿程序是:第一,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第二,银行审查贷款要求,并将需要担保的企业申报担保机构;第三,按照企业所在区域考核其资信;第四,担保机构进行综合平衡,决定是否给予担保、何种形式的担保、担保的比例;第五,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签订保证合同;第六,承担担保责任。

3.3实行担保业务内部稽核制度

内部稽核可以定义为:“企业内部为企业服务的,对控制系统和经营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的一项功能。它客观地检查、评估和报告内部控制是否足够,以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适当、经济和高效的使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稽核的范围,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这类信息的辨别、衡量、分类和报告方法;2、对经营和报告有重大影响之政策、计划、措施、法律和规定的各项保障制度,并判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否遵守;3、保护资产的办法,如有可能证明这些资产的存在;4、评估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5、操作或程序是否与计划吻合,并确定其结果是否与原定目标一致。

3.4创新思路,采用多渠道反担保措施

一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的方式既可以是债务人自己担保,也可以是其他人担保,反担保人必须是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和组织。二是要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物。在设定反担保物时,应首先以存单及其他有价证券作质押。然后再以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作抵押。三是第三方提供担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四是选择合适的贷款担保方式。充分运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或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

3.5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

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要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担保机构一般承担70%,其他部分由银行承担。担保机构的比例,法国是50%、日本是50-80%、德国是50-80%、美国是80%、加拿大是50%。

3.6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浅谈担保机构治理体系建设 篇6

1 建立道德风险防范机制

1.1 巩固思想道德防线。

担保机构业务人员, 应正确认识担保工作与业务定位, 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思考问题和工作实践中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放在在首位, 一切以促进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准则, 防止片面追其担保机构及员工个人经济利益, 从而建立起防范担保道德风险的思想防线。思想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信用担保的核心价值观———延伸和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体现党和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担保价值观, 才能使担保机构业务人员目标更远大、追求更高尚、工作更积极, 也才能从根本上挖掉腐败的“种子”, 减少腐败发生的主观诱因。

1.2 建立责权利收入分配体系。

信用担保的责权利相一致, 最终要落实到对业务人员激励制约机制上。一方面, 把员工的担保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 担保业务量越大, 个人收入越高;其次, 把担保风险与个人责任挂钩, 提醒业务人员尽职尽责的稳健运作, 当出现担保代偿或损失时, 则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额度的损失直至更大风险责任 (非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除外) 。通过这种“双管齐下”式的激励与约束, 会形成对员工业务行为的双重规范, 促使业务人员在廉洁与腐败、眼前利益与前途命运之间进行价值抉择, 从而把各种担保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大限度地防范担保的道德风险, 铲除担保腐败的“土壤”。

1.3 建立机构发展与员工成长共赢机制。

共赢机制, 即在承认个人价值和作用的前提下, 确定员工与集体的共同发展目标, “以人为本”地把担保机构的发展方向建立在员工道德成长的基础和前景上, 为广大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业绩突出的员工实现个人价值铺平发展道路。这就要担保机构通过建立和完事员工招聘 (把好个人道德的入门关) 、管理 (正取使用手中的项目生杀权) 、培训 (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分配 (取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考核 (用业绩体现个人价值观) 制度, 形成岗位体系、分配体系、考核体系“三为一体”的个人成长培育机制。在担保机构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 在体制和机制范围内, 允许员工个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长空间不断拓展、个人价值不断体现。只有从制度上搭建担保机构业务人员获取正当利益和实现良好个人价值的平台, 才能最终形成防御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瓦解腐败生存的“温床”, 减少腐败发生的机率。

2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以“动态制衡”为重点, 担保机构从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两个方面, 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2.1 决策制约机制。

担保机构应从经营管理重大决策到日常担保业务, 从担保业务开发立项到项目初审、项目评审和最后决策, 形成不同管理层次 (出资人、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经营管理层) 、不同工作环节 (立项、初审、评审、决策) 的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决策链条和制约系统, 着重通过运转机制堵塞风险漏洞, 防止包括道德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发生和蔓延。

2.2 稽核检查机制。

担保机构应积极利用独立于利益的独立机构, 通过“第三只眼”对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独立的“挑刺”监督;借鉴“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成立或利用相对独立于业务进程和业务利益的内部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 对于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尽职尽责性进行全面稽核, 保证内部从业人员严格遵循担保相关法律、政策和内部规章制度体系, 从执行机制上防止担保风险特别是道德风险。

2.3 考核奖惩机制。

个人利益与个人责任的关联, 永远是防范道德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外部考核, 就是由担保出资人建立起对于业绩与全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关联机制;内部考核, 就是由担保机构经营管理层建立起对于内部员工的工作业绩与个人利益之间关联、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参与人利益之间的关联机制。通过内外部相结合的奖惩考核, 既形成对于个人的有效激励, 又形成对于个人道德与道德风险的约束, 从工作成果和个人利益关联上防止担保风险。

3 建立科学透明公开机制

3.1 制度和权利透明。

担保机构的章程、发展规划、财务管理、业务运作等方面的根本性、综合性发展规章制度, 应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批或报备;其业务流程、选项标准、个人职权等, 凡不涉及商业机密的, 应全部对社会公众公布;涉及商业机密的, 除上报有关部门外, 还要在内部适当范围内公布。只有机制和权利透明公开, 才可以使政府机构、上级领导部门、内部和社会公众清晰了解担保业务的运作机制, 观察担保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操作方式, 防止担保业务决策中可能发生的权利越位、缺位和错位。

3.2 经营管理透明。

在制度和权利透明的基础上, 担保机构要努力推进担保经营的透明化。担保机构的重大决策, 应在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 体现政策性担保的公共财政性质和政府政策意图, 并及时通报或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担保经营的过程和结果, 应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 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担保项目来源、担保项目情况、业务进度、操作环节、操作人员、个人意见等, 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种手段, 在担保机构内部适度公开, 使每一项在业务运作的各阶段、各环节, 都时刻处于不同层次的监督观察者的视野之中, 防止并及时纠正业务运作的不规范行为。

3.3 工作惩罚透明。

建立在科学考核和有效监督基础上的奖惩, 能体现担保机构的价值导向, 对于内部不廉洁行为的揭示、阻止和一定范围内的公开, 有利于弘扬正气和树立自身的信用形象, 并对更大范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起到明显警示作用。

4 强化员工素质建设

4.1 重视担保机构文化建设。

担保机构培育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依存感和忠诚感。在担保机构内部, 树立损害企业利益可耻的观念, 担保机构的各级领导做到切实关爱员工, 不把下属单纯地看成经济人, 而是社会人, 员工的人格应当得到真正的尊重。员工的成长及家庭生活, 也应得到担保机构领导的重视, 实施人才战略。内部办事要严格遵循规则, 公正透明、一视同仁, 杜绝任人惟亲,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与员工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4.2 完善担保业务的全程责任体系。

担保机构应重视业务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设计, 在关键环节上设置复核和控制手段, 制度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担保业务目标管理, 必须依靠人来进行, 因此建立全程责任制度、构筑责任网必须先行。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岗位责任明晰化、工作方法规范化、内部管理标准化、审核程序科学化、监控措施具体化。

4.3 加强全员培训教育力度。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7

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更大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就是信用危机,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现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担保力度有限,担保品匮乏,担保金放大比例小等问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做法就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

2001年1月,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始开展再担保业务。从此以后,伴随着国家担保行业的大规模兴起和蓬勃发展,全国许多省市也都相继成立了再担保机构,对各种再担保模式的探索进入了活跃期。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设立了14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同时在17个省市开展再担保业务,基本达到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一半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成立省市级再担保机构,并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河北省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07万,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1 579.8亿元,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3%,全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对于河北经济快速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增加河北财政收入,解决就业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极大贡献。

然而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其他省市相比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及我国一些省市的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分析

(一)河北省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再担保体系

截至2010年6月末,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达346家,全省累计完成担保业务30 561笔,累计担保总额361.3亿元。从担保资本金规模看,担保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40家,5 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担保机构94家。其中,省级担保机构4家,市级担保机构11家,县级及民营担保机构331家。

然而与国内一些担保体系试点较早、发展较成熟的省市相比,河北省的担保体系目前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担保机构资质较弱,亿元以上担保机构仅占10.1%;担保资金放大比例小(放大比例只有1∶4.23左右),从而使河北省担保机构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大限制了河北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各担保机构大多独立经营,风险相对比较集中,各担保机构内部没有建立风险分担和防范风险的有效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省构建信用再担保机构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暴露的问题也为建立河北省再担保体系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河北省出台相关政策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创立提供了宏观环境

为了促进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序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省级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在后者的补偿办法中规定,凡是符合本办法的担保机构,按全年贷款担保数额的0.1%~1%的比例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并通过多项举措来促进担保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7月16日,河北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对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资金来源、政策支持等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建立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想和思路。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力争到2015年河北省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量占比要达到70%以上。

(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河北省已初步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确保了各级财政预算中包括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而使该项资金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中能够发挥巨大而有效的作用。河北省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中上游水平,各市经济发展较快,充足的省、市财政收入为再担保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另外,随着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开始收缩,许多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出现了许多地下钱庄。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到担保体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二、国内外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经验总结

国外再担保机构以日本和韩国发展得较为成熟。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52家信用保证协会构成。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日本政府组建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再担保的业务。52家地方性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然后由金融公库为担保业务自动提供再担保服务。

韩国的信用担保机构有三家:第一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其主要职能是为普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除直接担保外,还对中小企业进出口项下的信用证、商业票据业务开展再担保。第二家是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它专门为高新技术类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除提供直接担保外,还进行对应的再担保业务。第三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它是真正具有再担保职能的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中小企业。韩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有三个来源:各地区信用担保基金缴纳的会员费、政府的预算拨款和金融机构的捐助款。

日本和韩国的再担保机构都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公益性、非营利性是其秉持的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的宗旨。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资金支持是两国信用再担保体系能够建立和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平台,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再担保体系的建立都为两国再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中国已经建立的多家省级再担保机构中,出资形式有以下几种:(1)各级政府财政全额出资(例如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北京市财政全额出资);(2)政府财政与当地大型国资控股公司或集团共同出资(例如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集团由广东省财政和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各出资50%);(3)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共同出资(例如湖南担保有限公司由湖南省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下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南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共同出资);(4)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和社会募资共同出资(例如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注资16亿元,社会募集14亿元)。

各省再担保机构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而且也提供商业性担保,不仅受理再担保业务也受理担保业务。其业务的繁杂反映出各省再担保机构设立时宗旨及性质定位的模糊。根据韩国和日本再担保机构的经验,笔者认为省级再担保机构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以为本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为宗旨。

三、构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基本方案

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其基本方案应该包括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织模式、资金来源四项内容。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方案是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运作效率甚至成败。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宗旨

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原则上不应该与各市、县信用担保机构发生同业竞争,其主要目标是分担各市级担保机构的风险,因此其担保方式应该以再担保为主,并且应该通过再担保杠杆调控、引导和规范直接担保市场,促进其扩大规模并防范风险,从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方式——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根据上述确定的宗旨,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应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要配合国家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政策性信用再担保为主体,由省政府牵头组建。然而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成立一个政府一统天下的再担保机构,这样只会导致效率的缺失和资源的浪费。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需要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再担保机构,当然也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省政府应避免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业务进行过多行政干预,但也需要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和廉政管理,具体作用体现如下:

——出资人,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之一应该是省政府财政资金,它应该占据较大比重。

——政策指导,制定相关法规,为其信用再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规范市场,信用再担保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应通过立法和其他措施规范其市场运作和整个河北信用担保市场的运作。并且,在市场失灵时,政府需要给予必要的协调,以确保我省整个省内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组织模式——企业法人

由于再担保机构采取商业性、公开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要求其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具体国情来看,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还是股份公司的形式为好。采用股份公司的组织模式,可以改变单一的政府出资方式,减少行政干预,有利于实现产权明晰和建立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也有利于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扩大资金来源。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可进行如下设置:

1. 成立股东会。

股东会是信用再担保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股东权。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股东大会具体职权包括: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公司章程的修改权;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权;对再担保机构增减投资以及是否发行股票债券的决策权等。

2. 设立董事会。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的主要职权为: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制定再担保机构具体的经营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以及基本管理制度。董事会是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常设权力机构。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董事会应具体负责建立提供信用再担保服务的条件、再担保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及放大倍数;信用再担保的流程设计;风险控制;财务核算等管理制度。

3. 聘任总经理。

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制定机构具体规章,拟定机构基本管理制度,负责对具体的信用再担保业务的运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为了使总经理能够实现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一定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管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最高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4. 设立监事会。

通过设立监事会对公司具体运作进行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四)再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

1. 政府资金。

基于上述设立宗旨,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需要来自于河北省政府财政以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代表政府的资金或者是出资机构应该在资金构成中占有控股地位。这样才能在运营中体现设立宗旨,切实服务中小企业。

2. 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资助。

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入股再担保机构,根据每年的收益情况给予入股银行及担保机构一定的红利。实现稳定、长期、多赢的局面。

3. 其他社会资金。

包括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的投资,再担保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以及接受国内外捐赠等。最近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路跑”事件引起全国对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民间高利贷资金的关注。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这一桥梁把民间大量闲置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比如再担保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再担保责任比例分摊,再担保费率的确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以及风险控制等。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还要具体考察更多的河北省信用担保机构。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会不断面临新课题,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会日益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需求。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融资难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及许多省市通过探索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构建来缓解这一难题。河北省在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实践中相对滞后,因此应构建科学的中小信用再担保体系,从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建模式和资金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构建一个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由政府出资组建,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体系应是合理之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再担保

参考文献

[1]“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8-15.

[2]刘长海,田天,金美玲.论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的关联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0,(12):68-70.

[3]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及风险情况的调查[J].河北金融,2011,(1):49-51.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8

l.金融危机突显了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突显出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弱势地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陷入成本升高、产品销售困难、外贸出口受阻的困境。

我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财政投放力度来拉动经济, 但投放的4万亿元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2008年中国银监会年报》披露了截至2008年底, 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 (表一)

从数字上看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很高, 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义非常宽泛, 所以受益的仍然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中小企业, 而真正缺少融资渠道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缺少银行接受的抵押物、销售收入较低、财务报表不规范等原因, 仍然难以从中受益。

2.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需要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

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 但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559万, 这个数字在2009年上升为610万。由于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达4200万户, 占企业总数的99.8%, 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 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 注册全国65%的发明专利, 开发80%以上的新产品, 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4.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高达70%。资金短缺使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成长和发展机遇, 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2008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对8000多家民营工业企业和近300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以“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调查。贷款覆盖率是指同金融机构有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数与全部中小企业数之比。截至2008年5月末, 全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8.7%, 上升1.8个百分点, 增长平稳。从国际比较看, 中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0.1%) 高8.6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54%的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信用担保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投入大量资金全面推动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以5~10倍的比率撬动银行信贷, 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引领社会资金的投向, 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产生良好作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方法, 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有效途径。

从数字上看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很高, 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义非常宽泛, 所以受益的仍然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中小企业——

1. 借鉴国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经验。

早在半个世纪前,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使其健康发展, 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就已经开始建设担保体系, 他们的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体制建设、运营方法等,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截至2004年财政年度末, 全日本52个协会共拥有资本金近280亿美元, 在保余额480亿美元, 为日本35%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信用保证, 担保额约占中小企业债务余额的15%, 担保资金放大倍数达到60倍。通常办法是为银行贷款额的70%~80%提供担保, 与银行形成风险共担。2008年9月, 日本政府批准总额4, 000亿日元 (约合365亿美元) 的贷款担保计划, 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SBA) 是美国国家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的集中管理者, 在全美有2000多个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由联邦财政负担, 每年国会从预算中拨款补贴, 截至2006年, 共向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80亿美元。信用担保机构对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 15.5到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 并非承担100%的融资风险。

韩国信用担保基金 (KCGF) 建立于1976年, 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 组织机构包括总会、72个分会、7个信用研究中心和4个海外代表办事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银行机构, 截至2004年底, 总资本为85.63亿美元, 比创立时增长了161.8倍。放大倍数为15倍。

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于1974年。成立之初, 当局出资约占60%, 银行和企业捐助分别占30%和10%, 之后当局出资额逐渐加大, 目前已占资金全部来源的84%。与基金签约的合作金融机构有48家 (含2500家分支机构) , 均可受理信用担保业务, 基本上覆盖了台湾全岛。

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迅速。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 但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工信部统计, 截至2008年底,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4, 247家, 担保资金2, 334亿元, 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额已达1.75万亿元, 累计担保企业90.7万户。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 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明显扩大, 资本实力增强,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 全国4, 247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户数比上年增长l3.9%;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4, 914万元, 比上年增长5.6%。2008年当年共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达7, 221亿元, 新增担保总额4, 340.8亿元, 新增受保企业15.l万户, 比上年增长9.52%, 业务增长43%。

(2) 国有出资的担保机构稳步发展, 政策性担保资金发挥了引领社会资金投向和行业发展的作用。2003年底,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足1000家, 其中大多数是国有出资, 而截至2008年底, 国有控股担保机构达1, 245家, 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29.3%。全国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计2, 334.3亿元, 其中政策性担保资金615.4亿元, 占担保资金总额的26.3%, 非政府出资1, 718.9亿元, 占73.7%。这些数字表明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稳步增长和引领社会资金投向担保行业的重要作用。

(3) 坚守政府设立担保体系的主旨。在担保资金规模和业务量快速扩大时, 担保行业坚持着为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业务方向。在2008年当年提供的近40万笔业务中, 800万元以下担保额有38.4万笔, 占96%, 其中100万元以下有23万笔, 占57.6%。

(4) 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增强。加强担保理论研究,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2008年全国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6, 759笔, 比上年减少36.6%;代偿损失为5.8亿元, 仅占当年担保额的0.08%。

(5) 社会效益显著。担保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增加。2008年, 全国担保机构受保企业员工人数达1, 614万人, 销售收入达3.5万亿元, 利税达3, 60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7.2%, 50.4%和66%, 充分体现了担保体系的社会功能。

3. 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

沈阳市的中小企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大半壁江山。目前, 沈阳市共有中小企业27万户, 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8%;从业人员约280万人, 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5.6%;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 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0%。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沈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

截至2008年末, 沈阳市共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68家, 注册资本金总额18.8亿元。其中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有18家, 市级担保机构5家, 县区级担保机构13家, 注册资本金总额为7.8亿元。全市实际已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仅有13家, 其中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11家。截至2008年末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1, 678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 累计完成担保额17.35亿元。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承担着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主要任务, 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累计为1, 662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 累计完成担保额16.43亿元, 占全部完成担保额的94.7%。 (表二) 。

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加大政府投资,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从2000年以来, 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先后组建了5个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并不断扩充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市财政一次拿出20亿元对市级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增资。截止到目前, 市财政共为5个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资22.5亿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稳定、健康发展。正在积极落实风险补偿资金2, 000万元, 用于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

初步建成了一体两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区、县政策性担保体系, 市区两级财政共为13个区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资5.2亿。未来将逐步对目前小、散、弱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组整合, 做大做强l~2家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 争取将其发展成为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领先水平, 并以此为核心带动县域担保体系的发展。

发挥先进担保机构的示范作用和技术优势, 建立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培训孵化基地。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2000年在英国国际发展部援助中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和重组项目背景下成立的, 开办资金仅为2496万元, 今年9月新增担保资本金1亿元, 变更为1.2496亿元。2001年被列入国家首批104户担保试点。成立至今, 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 160笔, 担保额5.19亿元, 帮助企业得到贷款6.4亿元, 未收回代偿仅15万元, 没有净损失。这是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典范。为了充分发挥该机构的技术优势, 2006年沈阳市中小企业局选定该机构作为沈阳市中小企业培训孵化基地, 为全市担保机构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已辐射周边城市, 为推动沈阳乃至辽宁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成立了沈阳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协会正在起草沈阳市信用担保机构倡议书。该协会的建立将大大加强沈阳市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技术交流和行业自律, 为沈阳市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相比, 与先进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 政府必须介入和扶持。信用担保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还需要不断完善。必须坚持“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原则, 通过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途径, 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

1.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明确的行业定位和统一的管理体系。

从1999年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 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的确定一直在不断变化, 各地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高度分散化。多年来,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既没有明确专职的监管主体, 也没有行业管理办法, 造成了担保行业监管缺位, 业务开展欠规范, 担保机构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曾明确承担担保行业的监管责任, 但是, 国办发[2009]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 确定相应的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 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 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性质上看, 担保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服务机构, 并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不适合按照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应该明确各省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就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主管部门。

2.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体系的建设。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通过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注入资本金的办法, 做大、做强政府注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使其起到带头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地方政府出一部分资金, 同时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 实行市场化运作, 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三是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按担保额一定比例实行补偿, 以提高担保机构资信, 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3.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双赢合作。

鼓励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和银行共同开发符合本地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融资担保产品, 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 开发应收账款、股权等新的抵押 (质押) 产品。同时, 银行应该支持担保机构使用银行的信用查询系统, 共享客户的信用信息。

4. 营造更有利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政务环境。

担保业务中涉及的各抵押 (质押) 登记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 为担保机构查询、抄录或复印相关登记资料提供便利。在办理抵押 (质押) 登记的过程中, 不应强制指定评估机构。

5.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

逐步建立担保与再担保分散风险、担保机构与银行分担风险、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风险准备金制度补偿风险的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 控制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

6. 组建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应组建国家、省、市三级担保行业协会。我国担保行业有两个非法人机构的组织, 一个是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 另一个是中国担保业联盟。这两个松散型的组织都为推动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它们都不是法人机构, 不能起到国家级行业协会的作用。

7. 加强诚信宣传,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再担保体系建设论文 篇9

当前, 中小企业的发展, 总体讲应该说是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当前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有着先天的不足, 在加快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中, 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围绕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扶持、服务小企业快速成长。中国银监会专门下发了“银行业小企业贷款工作指导意见”, 督促各家银行加强小企业贷款工作。在市经委和银监局的指导和推动下, 孝感市的银行机构也积极行动起来, 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 银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互利合作的良好局面不断拓展。

然而,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对称地位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中小企业投资不足、融资困难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 仍然没有改变。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应用公司化模式进行运作, 实现公共财政的扶持意图, 是国内外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瓶颈”的通用做法。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4800多家, 担保资金2500多亿元, 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额已达2.6万亿元, 累计担保企业115万户。孝感市也先后成立了十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市担保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离国家的要求, 省、市政府的初衷, 全市广大中小企业的期盼, 特别是与其他发达城市担保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相比, 都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需要引起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进而从整个担保业体制、机制深层次上深化改革, 尽快采取强有力举措促其改观, 从而真正能够名副其实地为全市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满意的贷款融资担保服务, 使之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强劲动力。

一、孝感市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 孝感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数量虽已达到十多家, 但先前成立的9家 (包括县级7家) 担保公司合计注册资本仅1亿多元, 年担保额累计不足3亿元, 其发展的状况及发挥的作用都很不理想, 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担保公司内部存在以下问题:

担保公司从业人员流动性高, 职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担保行业还是一种新兴行业, 很多企业内部缺乏未来发展战略计划和内部成文的规章制度;已经采取多种经营的担保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使财务等各个方面未能及时分工, 细化、明晰化、条理化企业的经营;担保的业务水平和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2. 整个担保行业存在如下问题:

担保产业正处于初创阶段 (幼稚期) 和成长阶段, 担保公司普遍规模小、本金少, 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极其有限。各县级担保公司的担保基金一般不过1000万元, 且主要依靠省级财政500万元借款, 民营股本很少;而市级两家担保公司更完全依赖于省、市数量有限的财政借款, 本身根本没有自有资金。正因为担保公司普遍规模小、本金少, 且基本上是财政借款, 其担保基金主要用在了扶持本地个别龙头企业, 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少得可怜, 以致名不符实,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开展的时间短, 整个行业较其他行业缺乏稳定性;担保行业的平均放大倍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1∶10的水平, 有相当多的民营担保企业依然根据客户的反担保水平来提供担保额度;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户需要贷款, 然而目前担保提供的对象多为第二、三产业, 很少有企业愿意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牧业产户提供担保。

3. 外部环境存在如下问题:

整个担保行业缺乏直接有效的监管, 目前还是监管的盲区, 政府一直呼吁出台的关于担保企业开办的条件、开展业务的范围和管理部门等相关规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金融部门配合不够, 银保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合作。多数银行银保合作的门槛过高, 至今还没有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即便已经与担保公司合作的银行, 银保双方的权利也不对等;银行审贷的周期过长, 将担保机构与客户谈妥的一些业务长时间搁置, 引起客户不满;个别银行负责人视担保公司为附庸, 将担保公司当成转嫁风险的对象, 不是与担保公司共担风险。

另外,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不适当干预和政策的不到位, 也是影响孝感市担保行业正常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 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 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干预担保业务活动, 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 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 实行公司化运作, 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另一方面, 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 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 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同时, 国家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制约了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近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担保公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先后在减免税、风险补偿、地方财政配套补充担保基金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担保公司特别是民营担保公司加快发展。但这些很好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发展和规范并举, 加快担保行业稳健发展

针对孝感市担保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紧迫需求, 要争取孝感市担保行业的稳健发展, 使之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笔者认为, 必须坚持发展和规范并举的原则, 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规范, 在发展中规范, 在规范中发展。

1. 扶优扶强, 做大做好孝感市担保行业。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信誉较好、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

一是协调各商业银行加大对全市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在把控风险的基础上对资本金充足、社会公信力强、风险代偿能力较强的担保公司积极加强合作, 对已合作的担保公司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 逐步加大保证金放大倍数, 给担保公司一个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积极促成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共担风险的机制。为了控制担保风险, 避免债权人随意转移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应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 而不应由担保机构全部承担风险。担保机构与各商业银行分工协作, 各商业银行着重事中监控, 担保机构重点加强对企业的事前评估与事后追偿和处置。开展比例担保有利于加强担保机构与各商业银行的协作配合, 是分散与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各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发展担保业。金融、工商、税务、中小企业服务局、工商联等部门要形成发展全市担保业的合力, 扶优扶强。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信息互动平台,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一方面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工商联应为担保机构提供产业政策信息服务, 积极推荐信誉好、有发展潜力、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单;另一方面, 还要定期向各家商业银行推荐实力较强、信用好的担保公司, 进一步增进双方的合作与了解, 加强横向的沟通和联系。

三是做好培训工作。定期邀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有关政策融资、银行融资、股权融资和上市融资等融资担保业务知识进行培训, 提高全市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

四是积极帮助全市担保公司争取获得省、市风险资金补助。

2. 规范担保行业发展, 优化孝感市担保市场环境。

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即担保机构从担保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代偿和坏账处理。但由于担保收费较低, 担保机构按有关规定能够从中提取的风险准备金, 对于可能发生的赔付来说, 犹如杯水车薪。因此, 在健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的同时, 政府也应安排必要的资金建立风险有限补偿机制。我国担保制度建立较早、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市的担保实践,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 无锡市政府每年从私营企业税收地方留存中, 提成增值部分的30%给予民间担保机构作为风险准备。镇江市政府每年给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300万元的风险准备。扬州市政府每年从“退二进三”的补偿金中提取100~200万作代偿基金。建议孝感市政府每年也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 对担保机构发生的最终代偿给予一定的补偿, 以保证担保机构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市场准入或审批制度, 规范担保公司的发展。政府应为担保行业建立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将担保行业纳入监管体系, 解决行业进入门槛低, 消除鱼龙混杂的局面, 这样客观上能够为资金雄厚、经营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担保机构的迅猛增长提供条件和空间。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 优化担保市场环境。市工商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对严重违法的担保机构依法开展查处活动, 对超范围经营的担保咨询公司应该依法打击;银行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非法揽储、放贷的担保公司的监督和查处, 维护金融秩序;同时商业银行同担保公司的合作初期要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查, 随着担保公司信用的提高, 银行要不断优化合作条件, 实现双赢;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 形成合力, 必要时组织成立联合整规工作小组, 集中开展担保业专项整治工作。

3. 鼓励成立行业性担保公司。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再思考 篇10

1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精神文化涉及面广, 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风格和人文精神等方面, 较集中地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内涵本质和个性特色, 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 学校精神的确立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所以, 塑造校园文化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发动和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深入研讨, 更高一个层次地提炼学院精神, 逐步树立校园文化建设全员参与、共同受益的意识, 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 推行文化的“校企合作”, 把企业文化有效地引入校园,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变, 要主动学习优秀企业的科学管理机制、团队合作精神、激励与创新和人人平等的理念。二是主动研究企业文化, 并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三是全面系统地实施“校企合作”。

(3)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当今社会早已步入信息化的网络时代,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的重要作用, 创建思想、职业、知识、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园网站, 逐步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 主动举办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 努力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2 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

物质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其基本载体。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创建, 形成独特的内涵和风格, 并影响于师生的观念和言行, 对师生养成良好习惯、培育高尚的职业追求和恪守职业道德, 意义重大而深远。

(1) 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并做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美化校园环境时, 应当适当引入企业的文化, 使师生在校园里能够体会到职业教育的气氛, 深切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气息。例如:学校必须有宽敞、够用的实训、实验场所, 并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校园里企业管理文化、职业教育特色的标识到处可见;图书馆藏书丰富。

(2) 加强校园景观建设。作为修饰和美化校园环境同时又极大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校园景观设计, 充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学风面貌及办学的精神理念。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运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创建着各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 通过改造环境, 充分表达个性精神, 并从侧面体现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精神。

(3) 加大视觉识别系统的教育性。每个学校的视觉识别符号可以直观地表现一个学院的形象。因此, 规范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可以充分体现“校园处处即教育, 学生时时受熏陶”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使师生潜移默化地熏陶, 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进而有效提升学院整体形象, 加深社会对学校的肯定和认可。

3 活动文化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风格

高职院校校园活动文化是在从事各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组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师生活动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活力, 提升校园活动文化的质量, 突显职教特色。

(1) 充分调动各种社团群体的力量, 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包括理论、实践、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 发挥社团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在举办活动时, 可以邀请优秀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讲解和展示, 也可以倡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来校承办校内文化活动, 使校企在文化活动方面有机结合。

(2) 提倡和鼓励在校生走出校门, 走向企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始终应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鼓励并组织在校生经常性地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校外企业的生产活动运作过程, 深刻感受企业优秀员工那种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 让学生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浸泡”和洗礼中, 有效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4 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 基础相对薄弱, 起点也比较低,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因此, 建设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势在必行。

(1) 体现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学院制度体系。学院应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 结合自己学院的特色, 在学习、综合素质测评、食堂、宿舍、实训、实验和技能操作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

(2)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有效引进优秀的企业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多数是从事企业基层的现场管理工作, 这样的工作需要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严于律己、规范的管理和操作、高效劳动和高标准的技术等。因此,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需要走进企业, 主动学习和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

(3) 进一步完善行政和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设。学院要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 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在后勤、物资及人事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争取做到公平、公开和公证, 促使学院管理制度规范化、系统化。

总之, 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各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地“拿来”他校的经验, 要根据本校实际, 借鉴他校做法, 建立突出职教特色和个性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厘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有条不紊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以便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孔国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J].教书育人, 2009 (36) .

[2]康华, 李丽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

上一篇:表达探索下一篇:信息技术学校德育